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文化基础部谢智娟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②理解牛顿第三定律,能用该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简单问题

③能正确区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

2.过程与方法

①观察生活中力的相互作用现象,思考力的相互作用的规律

②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动手、合作学

习的能力

②知道生活中的事例往往蕴涵着科学道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与应用

难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

三.教具准备

教师用:两把同型号的大弹簧秤、一辆玩具汽车、一块三合板、两块海绵、一对指南针等

学生用:30组同型号弹簧称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提问:用右手拍打左手,左手有什么感觉,右手又有什么感觉?

提示学生回答:两只手都感到疼痛感,这说明,右手拍打左手时,右手对左手有力的作用,同时左手对右手也有力的作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相互作用的两个物体间这一对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二)新课教学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概念的形成阶段)

演示1:将两块相同大小与形状的海绵相互挤压,两块海绵都发生了形变。

结论:弹力作用是相互的,A对B的弹力与B对A的弹力似乎是相等的,弹力是同时产生、变化、消失的。

演示2:一个指南针绕另一个指南针转动,总是异名磁极相对。

结论:磁力作用是相互的,不直接接触的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A对B的磁力与B对A的磁力方向共线。

演示3:三合板下放一些圆柱体,玩具小车放在三合板上向前运动,与之接触的三合板向后运动

结论:摩擦力的作用是相互的,A对B的摩擦力与B对A的摩擦力方向相反。小结:大量的观察与实验表明,两个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相互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相互依存,同时存在的(同时性)。

提问:在生活中你还能举出哪些物体间存在相互作用的例子呢?

学生回答:学生举例可能会很丰富,如用脚踢足球、用橡皮擦纸上的字、划船、杯子落到地上、人走路、举重等(生活中所有涉及到力的现象都是相

互的)。

2.牛顿第三定律(定律建立阶段)

通过体验、实验与举例、,我们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有了初步的认识,那么,一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之间、方向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提问:通过大量的生活经验与实验,我们可以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方向间有怎样的关系?(反向共线)

能举出一个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不反向共线的例子吗?(举不出,则一切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都反向共线)

提问:通过挤压两块海绵的实验,猜想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关系怎样?(大小相等),这仅仅是一种猜想,然而定量的问题只靠日常的观察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它需要通过实验来测量。

学生实验:(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引导学生回答:要测力需用弹簧秤,要测两个力需两只弹簧秤,如何同时测量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对拉)

介绍弹簧秤的使用方法:使用前要调零,不要超过弹簧秤的量程

进行实验:1)研究静止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2)研究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

3)研究变速运动状态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的关系,并得出结论得出结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

小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等大、反向、共线。(总是指任何物体、任何情况都成立,即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状态、是否接触等均无关系,总是指由有限的事实得出的定律对无限情况无一例外地适用)

定律深化阶段

问题1:发射升空时火箭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问题2:放在桌子上的书本所受支持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问题3:皮带运输机将货物从底端运送到顶端,货物所受的摩擦力的反作用力怎样?

小结:有意强调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为与一对平衡力的区别作铺垫(异物、同性质)

问题4:吊灯共受到几个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反作用力怎样?重力与灯对电线的拉力有什么关系?

与平衡力的比较:

1.相同点:等大、反向、共线

2.不同点:从作用物体、力的性质、作用时间、作用效果等方面引导学生比较

定律应用阶段:

1.以卵击石,石头没有损伤而鸡蛋破了,这是因为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于鸡蛋对石头的作用力

2.马拉车而车没有被拉动,这是因为马拉力的力小于车拉马的力,这种说法对吗?

马拉车,车前进,为什么马不后退呢?

(问题2进行四个学生一组合相互讨论得出结论)

请思考:轮船、汽车、直升飞机等如何获得动力的?(视频剪辑)

(三)课堂小结:

知识小结:

1)牛顿第三定律的特点:同值同性同变化,反向异物又共线

2)平衡力的特点:同值反向与共线

方法小结:

1)实验是物理学的基础

2)规律源于生活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

(四)作业:

1)完成课后作业

2)探究两班进行拔河比赛,取胜的因素有哪些?

(五)板书设计:略

3.1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3.1 牛顿第三定律编号:⑨ 】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能区别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学习重点与难点】 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 1、什么是力?一个力对应几个物体?力能否脱离物体而独立存在? 2 3

4、如何解释自行车、汽车的前进?如何解释轮船的前进?直升机上升?如何解释火箭的发射? 自主检测: 1、一个物体受绳拉力的作用,由静止开始前进,先做加速运动,然后改为匀速运动,再改 为减速运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加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大于物体拉绳的力 B.减速运动时,绳拉物体的力小于物体拉绳的力 C.只有匀速前进时,绳拉物体的力才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相等 D.不管物体如何前进,绳拉物体的力与物体拉绳的力大小总相等 2、物体静止于水平桌面上,则 () A.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的大小等于物体的重力大小,这两个力是一对平衡力 B.物体所受的重力和桌面对它的支持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就是物体的重力,这两个力是同一种性质的力 D.物体对桌面的压力和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平衡的力 3、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D.两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4、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而石头“安然无恙”,说明石头对鸡蛋的作用力大,而鸡蛋对石头的反作用力小,这一判断对吗? 自我反思: 1.收获: 2.疑惑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4.5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2.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对概念的理解加以完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4.解决办法 (1)演示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2)习题练习、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四、课时安排 0.5~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弹簧秤2把(本实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可以不做) 2.两条形磁铁及作为载体的小车 3.弹簧及细绳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的特点. 2.应用讨论,练习区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和一对平衡力. 3.巩固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二)整体感知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在对方上,不是一对平衡力. (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例如,用手敲击黑板的同时,手有痛的感觉,这说明手对黑板作用时,黑板对手也有作用.又如,用手拉弹簧的同时,也感觉到弹簧对手也有拉力作用,下面作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实验1]将两小车用一根短细绳连接.同时在其中间夹一个压缩了的弹簧,让它们都静止在桌面上如图3-10所示,现烧断连接两小车的细绳,两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且距离几乎相等. 图3-10 生活中的现象和实验都告诉我们力的作用总是相互的,即甲对乙有作用力的同时,乙对甲也有力的作用,我们把其中一个力称为作用力,另一个力就叫做反作用力.2.牛顿第三定律 作用力与反作用存在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看下面实验 [实验2]将弹簧秤A和B按图3-11方式连接,用手拉弹簧秤A,请同学观察A、B弹簧秤读数(结论:大小相等)加大力拉A,再请同学观察A、B弹簧秤的读数(结论:相等)这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总是相等的.分析弹簧秤B受A的拉力方向向右、而弹簧秤A 受B的拉力方向向左,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方向相反,再看A所受力与B所受力在一条直线上. 图3-11 综上分析,说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便是牛顿第三定律 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之间还有别的特征吗? (1)当弹簧秤A对弹簧秤B无作用力时,我们观察到弹簧B对A也无作用力,说明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同时存在, ..消失 ... ............同时 (2)[实验3]将两个条形磁体放在小车上如图3-12所示,先用手按住小车,然后放手A小车和B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说明A小车上磁铁给B小车磁铁斥力,B小车磁铁给A小车磁铁以斥力,与实验2联系起来共同考虑,说明作用力是弹力,反作用力也是弹力,当作用力是磁力,反作用力也是磁力,请大家思考,当作用力是摩擦力时,反作用力是什么力(摩

牛顿第三定律_作用力与反作用力_说课稿

各位老师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我选用的教材是粤教版教材,面向对象是高一的学生。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与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和板书设计来浅谈一下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首先是教材与学情分析: 本节课选自粤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三章第六节内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现在让我们看一下本节课在教学内容中的地位和作用。 牛顿的三个定律是经典力学的基础,也是整个力学的核心内容。牛顿第一、二定律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的受力物体,只能解决一个物体的受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而自然界中的物体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反映物体间相互作用规律的“牛顿第三定律”,是把一个物体受到的力与其它物体受到的力联系起来的桥梁,它独立的反映了力学规律的另一侧面。牛顿第三定律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功不可没,在整个高中阶段的学习中,还常把受力情况复杂的物体的受力转换到与之相互作用的物体上进行研究。因此它是对牛顿第一、二定律最有效的补充,有了它就会把受力分析的对象从一物体扩大到多个物体,拓宽了力学的解题范围。 接下来是学情分析: 首先从知识层面说,初中阶段,学生已经对物体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有了定性的了解,也知道相互作用和一对平衡力是不同的,即一对平衡力是指同一物体所受的两个力相互平衡,而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两个物体上。但是他们的这一认识只可能是定性地了解,基本上处在记忆的层次,他们体会不到明确提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一问题的重要价值。要实现对牛顿第三定律的深入理解,还需要从力的性质、作用的同时性等进一步认识,并进行定量探究。 从能力方面分析,作为高一的学生,经过了初中三年的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现象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对在日常生活中常接触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他们已经有了自己的一个认识,尽管这个认识不一定正确。他们的好奇心强,有较强的参与意识。但在学习习惯方面,主动性不强,认知习惯,主要以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因此,在教学中要以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置“物理情景”,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粤教版必修1

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学案粤教版必修1 4、5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知道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能用它解决简单的问题。 3、能区分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学习重点: 牛顿第三定律学习难点: 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主要内容: 一、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发生的 1、大量实验事实表明,自然界中一切力的现象,总是表现为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物体和施力物体。甲物体施给乙物体一个力的同时,甲物体也受到乙物体施给的一个力,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2、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①把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的一个叫做作用力(或反作用力),另个就叫做反作用力 (或作用力)。习惯上,常把研究对象受到的力称为作用力,而把研究对象对其他施力物体所施加的力称为反作用力。 ②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同时发生的,切莫以为“作用力在先,反作用力在后”(可以用自已的双手对掌体会之)。用脚踢足球,有人说:“只有把脚对球的力叫作用力,球对脚的力叫反作用力才行,因为前者是主动力,后者是被动力,主动力在先,被

动力在后”。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因为主动力与被动力只能说明引起相互作用的原因,并不意味着相互作用有先后之分、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2、表达式:(作用力)F=- F′(反作用力),式中的“一”号表示方向相反。 3、重要意义①牛顿第三定律独立地反映了力学规律的一个重要侧面,是牛顿第一、第二定律的重要补充,定量地反映出物体间相互作用时彼此施力所遵循的规律,即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定律。 ②全面揭示了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可归纳为三个性质和四个特征。 三个性质是: A、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 B、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分先后; C、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四个特征是: A、等值:大小总是相等的; B、反向:方向总是相反的;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基础夯实 1.对于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当作用力产生后,再产生反作用力;当作用力消失后,反作用力才慢慢消失 B.弹力和摩擦力都有反作用力,而重力无反作用力 C.甲物体对乙物体的作用力是弹力,乙物体对甲物体的作用力可以是摩擦力 D.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这两个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平衡 答案:D 解析:根据牛顿第三定律知,两个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性质相同,同时产生,同时消失,故可判定A、B、C错误,D正确。 2.(珠海市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在足球比赛中,前锋队员一记势大力沉的射门,足球应声入网。在射门瞬间,比较力的大小,正确的说法是() A.脚对球的力大于球对脚的力 B.脚对球的力等于球对脚的力

C.脚对球的力小于球对脚的力 D.脚对球的力等于足球受到的重力 答案:B 解析:脚对球的力与球对脚的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3.(临沂市11~1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人站在地面上,先将两腿弯曲,再用力蹬地,就能跳离地面,人能跳起离开地面的原因是() A.人对地球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 B.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人对地面的作用力 C.地面对人的作用力大于地球对人的引力 D.人除受地面的弹力外,还受到一个向上的力 答案:C 解析:对人受力分析:人受到地面给人的弹力和重力,因为弹力大于重力所以人跳起。 4.(深圳市三校12~1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联考)用牛顿第三定律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轮船的螺旋桨旋转时,向后推水,水同时给螺旋桨一个反作用力,推动轮船前进 B.甲乙两人拔河时,甲对绳子的拉力与乙对绳子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马拉车前进,只有马对车的拉力大于车对马的拉力时,车才能前进 D.一个作用力和它的反作用力的合力为零

牛顿第三定律学案--丁新

第三节牛顿第三定律教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3)能区分“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知识链接】 1、力的概念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诱学导思: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却“安然无恙”。是不是可以认为 鸡蛋对石头的力小,而石头对鸡蛋的力大呢?如果不是,你认为是什么原因? 【自主学习】 一.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1)引力:地面上的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其实质是对它的引力, 同时,地球也受到了对它的引力作用。 (2)弹力:放在水平桌面上的书本,由于发生形变,给书本一个向上的支持力, 同时由于发生形变,对桌面将产生一个向下的压力。 (3)摩擦力:放在粗糙斜面上的物体在沿斜面向下滑动的过程中,受到给它的向上摩擦力。 同时,由于运动的相对性,物体也给斜面一个沿斜面的摩擦力的作用。 2.定义:物体间的一对力叫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3.几点说明:(1)只要有力发生,就一定有受力和施力物体。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说明力是成对出现的。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相对的,其中一个力是作用力,另一个力是反作用力。 二、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方向,作用在。 2、特点:(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发生在两个物体之间的一对力. (2)任一物体既是对另一物体的施力物,同时也是另一物作用的受力物. (3)相互作用的一对力中,任何一个力都可作为作用力或者反作用力. 3、三个性质是:A.异体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分别作用在彼此相互作用的两个不同的物体上, 各自产生各自的作用效果; B.同时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不分先后; C.相互性: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相互的,成对出现的。 4、四个特征是: A.等值:大小总是相等的; B.反向:方向总是相反的; C.共线:总是在同一直线上; D.同性:力的性质总是相同的。 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一对平衡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不同之点 相同点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篇一:高中物理必修1教案-《牛顿第三定律》】 6.3 牛顿第三定律 本节教学案例设计人: 莆田一中陈宜聪 一、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与地位 在共同必修模块物理1的内容标准中涉及本节的内容有“理解牛顿运动定律,用牛顿运动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该条目包含了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应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学生在初中已学过力是物体的相互作用,而且力的相互作用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学生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不困难,因此教学中应着重让学生参与定律的形式过程,通过这一学习过程的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的研究物理的方法。 2、教学目标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用它解决有关问题。 3、体验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重点难点 重点:探究如何从实验观察,归纳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 难点:区别作用力、反作用与一对平衡力。 二、案例设计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接着老师提问:这位同学用双手推墙壁而使自己重新直立,说明手推墙壁时,手对墙壁有力的作用,或者说手与墙壁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时墙壁也对手有力的作用。在生活中同学们一定还有更多这种感受,能不能再举些例子? 预测:学生所举例子会很丰富,如: ①手拍桌子,桌子对手也也有力的作用,甚至手有痛感。 ②书放在桌子上,书对桌子有压力,桌子对书有支持力。 ③划艇比赛,用桨划水,水对桨也有力的作用而使艇前进。 ④杯落到地上,杯对地有作用力,地对标也有作用力,甚至使杯破裂。 ⑤人走路时,脚蹬地,地对脚也有作用力,使人前进。 ??

老师:同学们举的这些例子都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现在请同学 们进一步思考:是否所有力的作用都是相互的,若是,则相互作用 力之间存在什么关系?说明:游戏、举例都为了使学生体会到物理 就在身边,学习即生活的涵义,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进而引 发学生对现象背后隐藏的物理规律作进一步思考,探究往往是从生 活现象中提出问题的。 ㈠、实验探究,归纳规律 1、分组实验。两人一组,每组桌上放有两辆同一型号的实验小车 (或四根 同一型号的 试管),两根同一型号的条型磁铁,两个同一型号的弹簧秤。 老师:请同学们利用桌上的仪器(可全选,也可选用部分仪器,还 可自选各种文具等材料), 在15分钟的时间内自主设计实验,并用所做的实验回答:①力的作用是否都是相互的?②相互作用力存在怎样的关系?实验过程,同 学们可以展开讨论,将自 预测:学生会用下列各种方法证实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且方向相反: ①把两条形磁铁握在手中,同名磁极相对或异名磁极相对; ②两条形磁铁都放在小车上; ③一条形磁铁握在手中,一条形磁铁放在小车上; ④手拉一个弹簧秤; ⑤两弹簧对拉; ⑥用手按笔尖、三角板的角; ⑦橡皮擦和条形磁铁相碰; ?? 大部分学生都用两弹簧秤对拉的方法证实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有的学生把两条形磁铁分别放在两相同实验小车上,同名磁极相对,观察小车后退距离相同,再应用运动学公式和牛顿第二定律证实作 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说明:⑴把原来的演示实验改为探究实验是本节课的主要设计思想。实验中老师只给出仪器和充分的时间,而不讲解如何实验,就是要 给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们充分发挥想象,自己提出猜想并多角度、多途径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主动与他人合作,尝试经过思考 发表自己的见解,展开充分讨论。

2021-2022年高中物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新人教版必修1

2021-2022年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新人教版必修1 教材分析: 地位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的一个独立定律,应用极其广泛。加之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更具有智力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教学对象 学生的学习动机 作为高一年级实验班的学生,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较强,有参与意识。这是在教学中发挥其主体作用的前提。 学生的接受能力 大多数人的接受能力较强。好奇心强是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可以通过生动直观的物理实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已具备的知识情况 学生在初中已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的知识,对定律又有着丰富的生活经验,故他们对定律的认识既熟悉而又较片面。这就迫切需要深入理解规律来弥补已有知识在处理相关问题时的缺陷。 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的功能及新课标的要求,并联系学生的情况,我将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观察、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让学生体验物理世界普遍存在的对称美。为实现教学目标我确定的重、难疑点如下: 重点: 1.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2.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难点: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为此我打算采取以下解决方法 1.改演示为学生实验,让他们从实验中归纳出规律 2.例题练习,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释疑 教法学法 一、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的本质就是活动的原则,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本课采用的教法为实验法、探索法。我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兴趣,把教学引导到心理层面。再以问题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实验探索,使学生积极参与建立物理规律的全过程,从而对所得结论深信不疑,体验到创造的成功和快乐。 二、学法指导 学而得法是教学的最终目的,给学生恰当的学法指导可以突出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开展,使教学轻松而高效。本节课主要教会学生“三会”:会观察、会实验探索、会分析总结规律。 教学是师生双边的活动,我对师生间的互动是这样设计的。 三、师生互动设计 1.教师设问提出研究问题,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 2.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相互作用力的特点。

高中物理 6.3 牛顿第三定律学案1 鲁科版必修1

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学习目标细解考纲】 1.知道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并能应用它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3.能区别平衡力和作用力、反作用力。 【知识梳理双基再现】 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_______,方向________,作用在________________。如汽车的发动机驱动车轮转动,由于轮胎和地面间的摩擦。车轮向后推地面,地面给车轮一个向前的___________,使汽车前进。汽车受到的牵引力就是这样产生的。 【小试身手轻松过关】 1.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2.用绳悬挂一重物,当重物处于平衡状态时,重物所受重力的平衡力是____________,重力的反作用力是_______________。 3.浮在水面上的木块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木块所受浮力的反作用力为_______________,方向_______________。 4.下列关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先有作用力,后有反作用力 B.只有物体静止时,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C.只有物体接触时,物体间才存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D.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定是同性质的力 5.一小球用一细绳悬挂于天花板上,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所受的重力和细绳对它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小球对细绳的拉力就是小球所受的重力 C.小球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球上 D.小球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细绳上 6.关于作用力、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认识,正确的是() A.一对平衡力的合力为零,作用效果相互抵消,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合力也为零,作用效果也相互抵消 B.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性质相同,平衡力的性质却不一定相同 C.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且一对平衡力也是如此 D.先有作用力,接着才有反作用力,一对平衡力却是同时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7.甲、乙两人发生口角,甲打了乙的胸口一拳致使乙受伤。法院判决甲应支付乙的医药费。甲狡辩说:“我打了乙一拳,根据牛顿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相等,乙对我也有相同大小的作用力,所以,乙并没有吃亏。”那么这一事件判决的依据在哪里? A.甲打乙的力大于乙对甲的作用力,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 B.甲打乙的力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但甲的拳能承受的力大于乙的胸能承受的力,乙受伤而甲未受伤,甲主动打乙,判决甲支付乙的医药费 C.甲打乙的力等于乙对甲的作用力,甲的拳和乙的胸受伤害程度不相同,甲轻而乙重,判决甲付乙的医药费

人教版高中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2.在具体受力分析中应用牛顿第三定律的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进一步掌握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的哲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到物理世界中普遍存在的对称美 二、学法引导 1.通过实验演示总结规律. 2.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对概念的理解加以完善.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难点 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3.疑点 (1)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它们能平衡吗? (2)马拉车向前运动是因为马拉车的力大于车拉马的力吗? 4.解决办法 (1)演示实验,从实验中归纳出牛顿第三定律

(2)习题练习、解决重点、疑难问题 四、课时安排 0.5~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弹簧秤2把(本实验学生初中已经学过可以不做) 2.两条形磁铁及作为载体的小车 3.弹簧及细绳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1.教师演示,学生观察总结作用力与反作用的特点. 2.应用讨论,练习区别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和一对平衡力. 3.巩固练习. 七、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区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 (二)整体感知 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有作用力必有反作用力,它们相互作用在对方上,不是一对平衡力.(三)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告诉我们,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例如,用手敲击黑板的同时,手有痛的感觉,这说明手对黑板作用时,黑板对手也有作用.又如,用手拉弹簧的同时,也感觉到弹簧对手也有拉力作用,下面作一个实验,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小车运动情况. [实验1]将两小车用一根短细绳连接.同时在其中间夹一个压缩了的弹簧,让它们都静止在桌面上如图3-10所示,现烧断连接两小车的细绳,两小车同时向两边运动.且距离几乎相等.

牛顿第三定律教学设计

6.3《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教学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3.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异同. 4.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5.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直接给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猜想,最终由学生自主进行相应的探究活动,在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牛顿第三定律.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观察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间的关系,学会从实验中总结出相关结论的方法.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渗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观点.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难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区别.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式、互动式.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师问题一:什么是力? 生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师生活中物体对物体作用的例子很常见,可以看看下面的视频:

推进新课 师既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同时存在,那么它们之间会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下面我们通过一些实际中的例子去探讨。 二、探究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三、牛顿第三定律 通过上面的探讨,我们知道两个物体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这一规律是由牛顿(Isaac Newton 1643-1727)在前人的实验基础上总结出来的,称为牛顿第三定律。 四、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的异同 师问题二:什么是一对平衡力呢? 是指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的两个力,它们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作用在同一直线上,合力为零。 问题三: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跟平衡力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呢?

高中物理 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1

备课日期课堂类型新授备课累计课题§4.5 牛顿第三定律 教学|科 目知识与技能 1.认识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 2.会用准确的文字叙述牛顿第三定律. 3.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两个物体相互作用的方式。 4.能区分相互平衡的两个力与一对作用力、反作用力. 5.能综合运用牛顿第二、第三定律分析解决有关问题. 6.培养观察、分析、归纳、总结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感受、实验演示、分析总结等过程,帮助学生逐步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一些基本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学会利用物理知识来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基本物理现象。 重点难点1.在初中学习阶段,学生对一对力的认识往往只停留在力的大小和方向上,对于力的作用点往往不能引起足够的重视,如何区分一对力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应引起足够的重视。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对于这两种力的作用效果学生往往比较难以区分,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教具 本教案使用情况 授课时间授课班级班级人数缺席人员作业反馈 月日第节 备注 月日第节 备注 月日第节 备注 教学过程具体教法

教 学 内 容 一、引入新课 问题1、力是如何来定义的? 问题2、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总结: 1.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同时产生同时消失,具有同时性。 2.施力物体可以是受力物体, 受力物体也可以是施力物体,具有相互性. 下面请同学们来感受一下力。 二、进行新课 【学生感受】用力拍手请学生谈感受,教师根据学生的感受,引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教 学 内 容 【板书】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问题:当我们研究一个力或一对相互作用力时,我们一般从那些方面来研究呢? 学生回答:从力的三要素来研究。 下面我们一起来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进行一次全面的研究,首先我们从力的三要素来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 【板书】一、大小关系: 问题:首先请学生猜想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想 【演示1】力传感器静止时显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演示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演示2】力传感器运动时显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大小关系。 演示前可先让学生猜想电脑上显示的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和反作用力的图形形状应该有什么关系?(对称) 【学生实验】两只弹簧秤教零之后,钩在一起向外拉,观察静止和运动状态下两弹簧秤的示数是否相等。 由学生观察总结得出结论: 【板书】得出结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与运动状态无关。 【板书】二、方向关系: 问题:下面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猜想 【演示3】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相互远离;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相互靠近。 【演示4】请两个同学都穿上溜冰鞋相互推一下对方,看一下两个同学运动的方向。

牛顿第三定律刘立煌说课稿详细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我是08科本的刘立煌!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我将从五大板块展开我的说课,第一说教材,第二说学情,第三说教法学法,第四说教学程序,第五说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教材出处: “牛顿第三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三章第六节的内容。 地位和作用: 从课程整体而言,牛顿运动定律是动力学的基础。牛顿第三定律作为其中独立的一个定律,能体现物质间普遍联系的规律,应用极其广泛。除了能更好地分析、解决之前所学过的力、运动,力和运动的关系外,它对后面碰撞问题的研究更是做了很好的铺垫。 课标要求: 理解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正确区分相互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异同,并能运用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根据新课程改革理念,本定律可设计为学生动手实验、自主探索得出,因而更具有能力培养价值和思想教育价值。 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 (2)理解平衡力和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区别。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问题 (2)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动手实验总结规律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探究日常生活中有关的物理学问题并将物理知识应用于生活的意识。 (2)体会人类只有掌握自然规律,才能很好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 结合三维教学目标及课标要求,我把这节课的重点设定为牛顿第三定律的掌握和应用。要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少不了对学生情况的分析~ 二、学情分析 教学对象为高一的学生: 知识层面 高一的学生通过对初中物理的学习,已经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对常见的一些物理现象已经有一定的辨别能力。 能力层面 学生虽然有了初中的物理基础,可认识层面上还是停留在感观的理解上,对于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的异同之处,学生往往把其混淆。根据学生的学情分析我设计本节课的难点为区分相互作用力和平衡力。 性格特点

牛顿第三定律学案

3.1 牛顿第三定律 班级姓名 一、学习目标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掌握牛顿第三定律 3.区分平衡力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二、课前预习 1、力是对的作用 2、力的三要素:、、和。 3、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日常生活中有太多的实例可以证明物体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如坐在椅子上推桌子,也会感到桌子在推我们,我们的身体要后仰;一只船上的人用手推另一只船,两只船将开始向相反的方向运动等。我们把物体之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叫做。 4、AB之间有相互作用,A对B有作用力的同时B对A也有作用力,请问哪一个力是作用力?哪一个是反作用力? 。 5、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在,两力在同一直线上。 6、牛顿第三定律。 7、老师和一个小个子同学进行拔河比赛(不用绳子,手与手对拉),结果发现老师胜了,学生输了,则老师对学生的拉力(大于、小于或等于)学生对老师的拉力。 三、经典例题 例1、当两只手分别用20N的力在同一直线上沿相反方向拉弹簧秤的挂钩和手拉环,弹簧秤的示数是多少? 例2、瘦弱的男子和一个大力士“掰腕子”,两手间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一样大吗?以卵击石,鸡蛋“粉身碎骨”,但石头“安然无恙”,是不是鸡蛋对石头的力小,石头对鸡蛋的力大?

四、巩固练习 1、关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我们可把物体间相互作用的任何一个力叫做作用力,另一力叫做反作用力 B.若作用力是摩擦力,则反作用力也一定是摩擦力 C.先有作用力,再产生反作用力 D.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因此它们可能成为一对平衡力2、下列的各对力中,是相互作用力的是() A.悬绳对电灯的拉力和电灯的重力B.电灯拉悬绳的力和悬绳拉电灯的力 C.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拉悬绳的力D.悬绳拉天花板的力和电灯的重力 3、如图所示,水平力F把一个物体紧压在墙上静止不动,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作用力F与墙壁对物体的弹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作用力F与物体对墙壁的压力是一对平衡力 C、物体的重力与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檫力是一对平衡力 D、物体的重力与墙壁对物体的静摩檫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4.一小球用一细绳悬挂于天花板上,以下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A.小球所受的重力和细绳对它的拉力是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B.小球对细绳的拉力就是小球所受的重力 C.小球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地球上 D.小球所受重力的反作用力作用在细绳上

物理:《牛顿第三定律》教案

牛顿第三定律 一、教学目标 1.在物理知识方面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掌握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2.牛顿第三定律是通过实验得到的,在这一节课中要充分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学会物理学研究现象、总结规律的方法。 二、重点、难点分析 1.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认识并理解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学生不应把对它们的认识只停留在大小和方向上。学生应该掌握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正确判断。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与平衡力的关系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学生常常把这两种力混淆。两个相互作用力是大小相等的,但对两个物体产生的效果往往也是不同的,要通过对问题的分析解决学生头脑中不正确的认识。 三、教具 1.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弹力的小车、弹簧片、细线; 2.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摩擦力的三合板、遥控玩具汽车、玻璃棒; 3.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静电力的通草球、橡胶棒、毛皮、玻璃棒、丝绸; 4.演示两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力为磁场力的小车、磁铁等; 5.演示两个学生间相互作用力的小车、绳; 6.演示相互作用力大小关系的弹簧秤。 四、主要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人在划船时用桨推河岸,发生的什么现象呢?船离开了岸。这个问题在初中已经研究过,当时对这个问题的解释是: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施加力的作用时,这个物体同样会受到另一个物体对它的力的作用,我们把这个过程中出现的两个力分别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下面进一步来研究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 (二)教学过程设计 1.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我们通过几个实验来研究今天的内容。通过实验大家要总结出作用力跟反作用力的特点及其关系。在实验中大家要注意观察现象,分析现象所说明的问题。 实验1.在桌面上放两辆相同的小车,两车用细线套在一起,两车间夹一弹簧片。当用火烧断线后,两车被弹开,所走的距离相等。 实验2.在桌面上并排放上一些圆杆,可用静电中的玻璃棒。在棒上铺一块三合板,板上放一辆遥控电动玩具小车。用遥控器控制小车向前运动时,板向后运动;当车向后运动时板向前运动。 实验3.用细线拴两个通草球,当两个通草球带同种电荷时,相互推斥而远离;当带异种电荷时,相互吸引而靠近。 实验4.在两辆小车上各固定一根条形磁铁,当磁铁的同名磁极靠近时,放手小车两车被推开;当异名磁极接近时,两辆小车被吸拢。 实验5.把两辆能站人的小车放在地面上,小车上各站一个学生,每个学生拿着绳子的一端。当一个学生用力拉绳时,两辆小车同时向中间移动。 实验分析:①相互性:两个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对两个力来说是互换的,分别把这两个力叫做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②同时性:作用力消失,反作用力立即消失。没有作用就没有反作用。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2)

《牛顿第三定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下午好,我是8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牛顿第三定律》,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进行教材分析:《牛顿第三定律》选自人教版高中物理教材必修一第四章第5节,牛顿第三定律是牛顿三大运动定律之一,它既是整个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物理学知识体系中的核心内容,又在生产、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是:“理解牛顿第三定律,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可见,《课程标准》对本节的要求很高,达到了理解与应用的水平,而且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提出过程性要求,即通过实验达到知识目标。 二、学情分析 在初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知道二力平衡的知识,而且他们也初步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但是学生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会存在错误的前概念,比如认为:①强者施予弱者的力大;②主动施力者施加的力更大;③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是可以相互抵消。所以教学中要多列举生活中的例子,多提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改正错误的前概念。 三、教学目标 为了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在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确定如下的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 (3)能运用牛顿第三定律解释生活中的有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定量关系,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观察

实验能力,体会实验是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2)通过学生之间对实验活动与生活情景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概括与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牛顿第三定律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和应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际问题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根据课程标准与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对教材的分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为: ◆教学重点:牛顿第三定律的理解及运用。 ◆教学难点:平衡力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区别。 五、教法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教学的一切活动都必须以强调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实验法、讲解法、探究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慧认为:差的教师只会奉献真理,好的教师则教给学生如何发现真理,所以在学法上采用自主探究的实验归纳法,通过重视获取知识和方法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亲自去体验、去探究,得出结论,体现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六、教学过程 《新课标》指出,物理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的进行教学,本节

2020_2021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三章相互作用__力3牛顿第三定律学案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3.牛顿第三定律 目标体系构建 明确目标·梳理脉络【学习目标】 1.知道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三定律,会区别一对相互作用力和一对平衡力。 3.会用牛顿第三定律解决简单问题。 4.学会简单的受力分析。 【思维脉络】 课前预习反馈 教材梳理·落实新知 知识点 1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只要谈到力,就一定存在着__受力物体__和__施力物体__。 2.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总是__相互__的,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这一对力,通常叫作__作用力__和__反作用力__。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互相__依赖__、同时__存在__的。我们可以把其中任何一个力叫作__作用力__,另一力叫作__反作用力__。 知识点 2 牛顿第三定律 1.实验探究:如图所示,把A、B两个弹簧测力计连接在一起,B的一端固定,用手拉测力计A,结果发现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是__相等__的。改变拉力,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随着改变,但两个弹簧测力计的示数总是__相等__的,方向__相反__。 2.牛顿第三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__相等__,方向__相反__,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知识点 3 物体受力的初步分析 1.概念:把研究对象(指定物体)在指定的物理环境中受到的__所有__力都分析出来,并画出物体所受的力的__示意图__,这个过程就是受力分析。 2.受力分析的两条思路 (1)根据物体__运动状态__的变化来分析和判断其受力情况。 (2)根据各种力的特点,从__相互作用__的角度来分析物体的受力。 3.受力分析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要分析哪个物体所受的力。 (2)受力分析的一般顺序:先分析__重力__、再分析__弹力__、然后分析__摩擦力__,最后分析其他力,并且画出力的示意图。 (3)在受力分析时,不要把某个力的反作用力跟这个力的__平衡力__混淆。 4.一对平衡力和一对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1)一对相互平衡的力作用在__同一__物体上,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 (2)一对相互平衡的力不一定是同一种类的力,一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一定是__同一__种类的力。 预习自测 『判一判』 (1)物体间可能只有作用力,而没有反作用力。( ×) (2)物体间先有作用力,然后才有反作用力。( ×) (3)物体间的作用力可能与反作用力等大、反向,可以抵消。( ×) (4)凡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的力都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 ×) (5)物体对桌面的压力与桌面对物体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平衡的力。( ×) (6)物块静止放在水平桌面上,物块所受重力和桌面对物块的支持力是一对相互平衡的力。( √) 『选一选』如图所示,一人用水平力推一辆停在水平路面上的汽车,但未能推动,此时( C ) A.人的推力小于车对人的作用力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