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松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松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松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松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目录

一、发展环境 (1)

(一)“十一五”目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 (1)

(二)内外发展环境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5)

二、总体构想 (8)

(一)指导思想 (8)

(二)战略目标 (8)

(三)发展指标 (8)

三、主要任务 (10)

(一)确立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10)

(二)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巩固工业发展布局 (11)

(三)大力发展优特产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13)

(四)创新流通运行机制,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17)

(五)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18)

(六)强化城镇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 (21)

(七)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3)

(八)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25)

四、保障措施 (34)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融入长三角经济圈 (35)

(二)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35)

(三)强化科技人才支撑,激发创新创业活力 (36)

(四)深化政策保障机制,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36)

松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是全面实施《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的战略机遇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时期,也是省委提出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南平市委做出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这一战略决策之后的第二个五年规划期,是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跃升发展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我县在“十二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积极适应发展形势的新变化,妥善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全面落实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加快推进海西绿色腹地建设,将产生十分重要和极其深远的影响。

一、发展环境

(一)“十一五”目标全面完成,经济社会基础进一步夯实

“十一五”时期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照市委、市政府发展规划的区位分工,紧紧抓住海西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契机,主动融入海西发展大局,积极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出发点,持续夯实“三农”基础,努力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支撑体系,积极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十一五”期间,我县把发展工业作为强县之本,大力实施强工富县,明确了“对接浙江、加快北连”的发展定位,制定了一系列促进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优化投资环境,健全服务体系,举全县之力“突出工业、突破工业”,先后建立了城东、岩下等工业平台,引进新上一批骨干企业。经济跃升发展态势初步显现,发展速度赶上并超过全市平均水平。2010年,预计全县生产总值(GDP)达22.83亿元,年均增长12.7%,

总体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固定资产投资达9.1亿元,年均增长30%,发展后劲持续增强;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9.5:22:38.5调整为31.58:33.11:35.31,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2901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4961元,年均增速为10%,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财政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十一五”期间,交通网络不断完善。铁路建设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衢宁铁路途经松溪并设站点,力争在2011年动工建设;松建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省道、县道及农村路网改造工程顺利完成。能源水利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全面实施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城区防洪工程和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按计划完成。财政保障能力逐步提高。2010财政总收入达14953万元,年均增长18.7%,财政总收入和地方级财政收入均比2005年翻两番。公共财政体制和社会保障投入稳步增加,重点支持了企业改制、招商引资、品牌拉动、项目兴县等积极有效措施,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外向型经济稳中有升,商贸流通发展步伐加快。“十一五”期间,我县积极实施了一系列鼓励外贸出口的优惠政策和有效措施,简化行政程序,优化服务水平,大大推动了外向型经济发展。五年来,全县外贸出口交易额达5636万美

元,较“十五”期间外贸出口额1661万美元增长239%,年均增长27.6%;合同利用外资2104万美元,验资口径实际到资1212万美元,两项指标均超额完成下达指标数;引进外资企业7家,申办外贸出口经营权企业10家。同时,实施城区推进现代化、农村推进组织化、两线运作、城乡互动,创新流通运行机制,全县形成了县、乡、村三级市场网络,与全国大城市100多个批发市场建立了联系点和经销点。

社会事业不断发展,民生水平逐年提高。教育方面:“十一五”期间,我县投入3600多万元对中小学校实施了标准化建设。2008年全面实施了免费义务教育, 2010年1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2008年度教育工作先进县”,中教、小教、幼教、特教、职教、成教为一体的国民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卫生方面:先后建成县医院和县中医院门诊大楼、病房大楼,县妇幼保健综合楼和传染病区,县疾控中心大楼,全县乡镇住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水平达到国家规定建设标准。卫生基础设施明显改善,人民就医条件逐年提高。在全省率先实行“药房托管”试点和药事服务工作,城乡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得到提高,全面开展药品零差率改革,并取得明显成效。人口和计划生育方面:实现了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性别比基本趋于正常,健全乡、村计生机构网络,2010年全县人口总数16.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获得“福建省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劳动

和社会保障方面:“十一五”期间共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15万人次,就业总量稳步增长,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城镇就业人员达5万人;有1.2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3%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持续扩大,劳务输出总人数达3.1万人。全面推行劳动合同制度,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覆盖面率分别达90%和95%以上,保障能力明显增强。文化体育方面:文化体育投入逐年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十一五”期间,总投资5000万元的下甸子文化广场动工兴建;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完成建设;新建社区文化之家35个、村文化中心户96个、农家书屋21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50个,基本形成了覆盖全县城乡的文化馆、站、室和农民体育健身三级文化体育服务网络。

生态保护得到加强,环境整治效果显著。“十一五”期间,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减排目标全面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一步加强,环境质量趋向优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率为100%。松溪河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达到

GB3838-2002Ⅱ类水质标准;空气污染物指数(API)逐年下降,城区空气质量保持在GB3095-96二级标准内;区域噪声平均等效声级≤55分贝,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8分贝,声环境属较安静。环境监测站通过省级计量认证,环境执法力度不断加大,环保投入逐步增加,监测能力初步形成。

组织编制了《松溪县生态建设规划纲要》,为争创全国“生态示范县”奠定坚实基础。

(二)内外发展环境向好,机遇与挑战并存

面临的机遇。抓住国家支持福建省海西建设以及《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 签定的契机,主动融入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布局,抓住毗邻浙、沪地区的区域优势,对接长三角,融入发达地区的区域分工和协作,形成产业的联动和互动。我县作为全省14个经济欠发达县和革命老区县之一,在生产力布局、经济布局、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工、农业等方面在将来相当一段时期里继续得到国家政策倾斜

和支持。从闽北来看,“十二五”时期将进入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南平市“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松溪县要发挥生态和区位优势,建设承接浙沪地区的生态山水宜居城市”。随着闽北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空等立体交通网络不断完善,武夷新区建设步伐的加快,松溪与闽北中心区域的空间距离日益缩小,松溪将加入闽北次中心城市行列,为松溪带来了空前发展机遇。从本县来看,松溪是省商品粮基地县、重点林业县和生态经济县,烟、茶、竹、菜“四大产业”初具规模,有着福建“茶叶状元县”、“中国食用菌之乡”、“福建省灵芝城”等美称;先后规划建设了城东、岩下、三和一区三园的省级工业园区;拥有湛卢宝剑、九龙窑瓷器和民间版画等“松溪三宝”及湛卢山等省级风景名胜

区。现有充实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有利于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促进低碳材料、生物质能源、生物医药、生态旅游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有利于加速壮大我县自主品牌产业,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和集团。

面临的挑战。在看到有利因素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十二五”期间,在我国市场经济日益发展的背景下,各个地区都在加快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各具特色的区域竞争态势正在形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着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要求日益迫切。“十二五”期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存在,国内经济回升向好的基础还不稳固,能源资源环境瓶颈和生产要素成本上升的制约日益凸显,传统粗放型增长模式越来越难以持续,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己成为一条贯穿于经济发展的重要“红线”。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已从产业结构调整转向全面调整需求结构、供给结构和要素投入结构。这对产业规模小、产业层次低、竞争力不强的经济发展主要靠投资拉动和资源开发为主的我县而言,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压力更大、任务更重。二是对财政支持经济发展,解决交通、劳动力、资源等瓶颈制约的要求日益迫切。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不够快和经济基础相当薄弱是我县的基本县

情。2010年地方财政收入仅为14953万元,而同期支出却高达40589万元,大部分靠上级财政转移支付来解决,财政总量小,造血功能不足,发展经济所需资金严重短缺。“十一五”期间我县交通条件有所改善,但出省高速公路与快速铁路的建设任务相当重,使得我县与外界联系的密切程度大大降低,导致区域协作不灵活、承接长三角和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能力弱,对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县的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劳动者职业技能总体水平偏低,再加上我县地处闽北偏远山区,经济落后,地理条件、工作环境、福利待遇差,不足以吸引外地科技型人才,使得我县的人力资源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和经济结构调整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区域面积很小,木、竹、矿产等各类资源总量不多,特色资源更少,以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业难以壮大,影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三是保持社会和谐稳定面临新的课题。公共服务供求矛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将逐步暴露出来,影响社会安定稳定的潜在的不确定的因素仍然很多。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方面面临许多新的课题。四是周边县市快速发展带来新的压力。我县经济发展仍存在速度不够快、赶超能力不够强、比较优势不明显等问题。现代经济是开放型的经济,也是集聚型的经济,强者愈强、弱者愈弱。如果我们不能迅速做大做强自己,很可能被边缘化。在“十二五”转

型关键发展时期,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又要保持清醒头脑,要把握重大历史机遇,坚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实现我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二、总体构想

(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臶,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大决策部署,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建设,通过“突破瓶颈、追赶先进、倍增发展”,努力把松溪打造成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生态经济强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大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夯实坚实基础。

(二)战略目标。“十二五”期间,我县要主动融入海西建设大局,按照国家和省上主体功能区规划的要求,紧跟海西蓬勃发展步伐,持续夯实“三农”基础,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构建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城区建设的支撑体系,大力实施项目、品牌、创新服务带动,坚持走“生态立县、特色兴县、项目强县、工业富县”之路,主动参与区域经济分工合作,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力

争建设成为闽北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成为闽北两翼经济区发展的急先锋,成为绿色低碳县市的先行者,成为闽浙赣三省交界区物流(尤其是农副产品的物流)集散地,最终成为承接浙沪地区的生态山水宜居城市”。力争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到2017年与全省同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

(三)发展指标

根据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提出我县到2015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如下:

1、经济发展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48.5亿元,年均增长13%;

——财政总收入达到32580万元,年均增长16.8%,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3630万元,年均增长17.1%;

——外贸出口总额达到2400万美元,年均增长9.7%;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180万美元,年均增长20.7%;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6.6亿元,年均增长维持在较高的21%。

2、产业发展指标

——农业总产值达到18.5亿元,年均增长5.5%;

——工业总产值达到 53.6亿元,年均增长18%;

——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10.3、21.1、17.1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31. 58:33.11:35.31调整为21.24:43.5:35.26。

3、人民生活指标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720元,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990元,年均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下;

——人均期望寿命73岁。

4、社会发展指标

——城镇化率达到43%;

——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

——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 4.2人和病床3.2张;

——全县总人口控制在17.05万人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 ‰以内。

三、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要着重抓好以下几项任务的落实。

(一)确立产业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从产业转型和发展战略的高度出发,将我县产业发展划分为三大类,以绿色有机农业为主导产业,以生物技术与制药为先导产业,以精密铸件和机电产业为传统产业,并分别

实施做强做大、发展培育和转型升级三大战略路径,以实现产业布局的科学合理。

l、做强做大主导产业

松溪是省政府确定的生态农业试点县,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为我县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十一五”期末,食品加工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30%左右,为我县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十二五”期间我县将继续发挥其作为主导产业的优势,带动绿色有机低碳农业的发展,为建设成为海西绿色腹地生态经济强县和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产业支撑。到2015年,食品加工产业产值达到2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45%左右。

2、发展培育先导产业

生物技术与制药、硅业作为我县的先导产业。按照《南平市生物产业发展规划》要求,加大力度扶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化学合成、半合成药物及其制剂产品开发研究,积极引进从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为原料的化妆品和药用品生产加工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化学原料新药、生物农业、名贵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到2015年,全县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亿元,进入闽北生物产业发展强县行列。

3、转型升级传统产业

精密铸件和机电产业是我县的传统产业。“十一五”期间已得到长足发展,但仍孕育较大发展空间,要继续提高其

现代化和专业化程度,实现产业的优化转型升级。到2015年,其产值达到14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6%左右。

(二)着力培育产业集群,巩固工业发展布局

为实施“工业兴县”战略,我县正积极推进松溪开发区“一区三园”工业发展计划,并取得良好发展态势。“十二五”期间,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省主体功能区产业布局,我县将高标准规划、高定位引资,不断推进“一区三园”工业发展计划,重点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积极构筑机电工业产业集群和积极培育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1、着力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立足我县生态优势、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不断壮大竹业、茶叶、蔬菜和粮食等食品加工业的发展,积极开发生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着力发展和引进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食品加工企业,重点培育以亚达、三信为龙头的笋业加工企业,以瑞茗、日丰、双龙、湛峰和龙源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企业,以好味食品、光子农园为龙头的蔬菜加工企业,以湛卢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企业,构建具有强势竞争力的食品加工产业集群。

在扶持龙头、狠抓项目的基础上,尽快建立良种培育、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积极制定和实施标准化生产,做优品质、争创品牌,重点抓好“松溪绿茶”、“绿龙”牌茶叶、“亚达”牌水煮笋驰名商标及“日丰”牌茶叶、“湛

峰”牌茶叶、“宇乐”牌水煮笋、“旺象”牌酱油等省著名商标申报工作。到2015年,争取有1-2家上市企业,食品加工产值达24亿元,创知名品牌3-5个,把松溪建成食品加工特色县。

2、积极构筑机电工业产业集群

机电工业是我县的中坚产业,是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主攻方向。为完成传统产业的升级转型,机电工业发展要围绕机电特色,坚持市场引导,注重科技创新,重点发展精密铸造、机械制造、电子产品、仪器仪表和光伏产业。以合金钢铸造和配套机加工铸件为重点形成精密铸造产业基地,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机械为主产品的机械制造基地,以广通电控、沃瑞仪表等骨干企业为依托打造小型发电机励滋微压表、温度表生产基地,依托亿田硅业平台,积极打造光伏产业的原料基地,增强行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

3、积极培育生物制药产业集群

本着效益高、前景好、环境污染少的产业发展原则,根据区位、资源、生态和特色产业比较优势,为贯彻“低污染、低能耗、高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目标,超前培育生物工程、生物制药产业,并形成新兴产业集群。以金色年华药业等骨干企业为依托,不断提高新产品开发能力和高新技术的运用能力,有效吸引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集聚,鼓励发展上下游产品,利用现有生物资源发展生

物萃取技术,拓展壮大产业链,超前培育形成生物工程、生物制药等新兴产业集群。

(三)大力发展优特产品,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步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根据我县区域特点,应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综合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名特优产品,促进农业走集约化、产业化、品牌化和可持续发展之路,积极争创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l、积极培育优势特色农产品

落实各项粮食保护政策,强化粮食增产增收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加快粮食作物品种改良、新品种开发、综合配套技术推广等粮食高产创建项目建设,积极开发有市场需求的特色粮、饲料专用或原料专用的粮食作物,满足粮食的非口粮需求,提高粮食生产经济效益。在保证粮食生产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以现有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依托,以绿色、有机、低碳农业为主导,以质量、品牌、效益为目标,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规范化和产业化,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综合社会效益,成为“名特优农产品先进县”。

一是大力发展有机名优茶和绿色产业。适当增加“优高”茶园基地、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低碳茶园面积,2015年达到8-10万亩。抓好名优茶开发与管理,大力推广优、新茶树品种,重点发展高香优质绿茶与红茶。建立现代化有机茶叶示范基地,加大科技投入,推广清洁化生产,完成20

家茶企专业化改造。狠抓茶叶精深加工,全面提升茶叶加工水平,加强茶叶质量和市场监管力度。积极推行茶叶标准和品牌建设,强力打造“松溪绿茶”和“松溪红茶”知名品牌,把“中国松溪绿茶”申报成为“国家驰名商标”和“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积极参与国际国内重大茶事活动,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和美誉度,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依据我县独有的生态优势,而周边市县均无较大型的绿化苗木产业,我县在这方面应该有大作为,大力引进民营资本,政府扶持建立一个上规模的绿化苗木公司,不仅满足本县绿色低碳发展需求,而且拓展辐射周边地区。

二是大力发展有机蔬菜和高优水果。继续实施“山区蔬菜简易设施反季节、无公害标准化栽培及出口项目”,选择

生态环境优良的地块建立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生产基地,积极引进和推广低碳技术、优质品种与沼气项目,大力发展外向型蔬菜产业基地。积极引进优质丰产适销对路的水果品种,发展早熟梨、桃、板栗、弥猴桃、葡萄等有机水果,改造品种老化的低产果园,积极推进名优果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三是积极稳妥发展烟叶和畜牧水产业。明确划分基本烟田保护区,加大基本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使我县烟田种植面积逐年加大。及时引进烤烟种植新品种,全面提高优质烟比例,确保烟农收入稳步提高。重点抓好以保生态、本地市场自给为主的无公害生猪业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市场需求新增2—3家规模生猪养殖企业,积极发展土鸡、土鸭等小型家禽业。实施生猪市场准入制,严格生猪管理制度。加快发展草鱼、南美白对虾等生态型淡水养殖场,推进生态渔业快速发展,覆盖周边地区,争取把渔业列入并成功申报省“生态渔业养殖先进县”。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动物性食品安全检测与监督,确保畜牧水产业健康发展和人民生命安全。

2、积极推进闽台农业合作

根据我县实际,统筹协调,合理布局,按照优质、丰产、高效、生态栽培管理模式和生态农业休闲观光两条主线,规划设立“闽台农业合作示范园区”,引进种植各类台湾农作

物新品种、珍稀花果、名优花卉苗木,运用和推广台湾农业现代化管理技术,充分运用品牌策划和营销手段对产品进行包装,以项目带企业、企业联农户,带动技术、品种、设备的引进、创新与生产应用,力求“引进一个项目,开发一片基地,形成一个产业,拓展一块市场”,最终形成闽台农业合作规模化经营。

把休闲农业观光旅游、闽台合作农业作为我县大力培育的潜力产业。随着国家高速公路长春至深圳(M21)福建南平段的开通,我县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大大改善,依托湛卢山生态景观建设,大力发展田园旅游和山野旅游。如田园风光游、山野观光游、山野运动、山野养生、山野民俗等。充分利用两岸成功签订ECFA的历史机遇,大力引进台湾的优良作物品种、先进加工技术、成功管理经验和充裕资金,设立闽台农业观光园,大力发展闽台合作农业。到2015年,争取引进闽台农业合作种植公司3家、加工公司2家。

3、强化农业发展配套体系建设

增强政府面向“三农”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防洪抗旱能力和加大农业供水力度为重点,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规模开发、注重效益”的原则和“项目区水源有保证、排水有出路、灌排骨干工程已经具备,地块集中连片,具有较大增产

潜力”的要求,规划纳入国家立项的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区6个,主要以整修和新建机耕道路、田间排灌渠道,提高机械作业面积,提高劳动效率,水利建设采取蓄、引、提相结合,推广农业节水设施,提高灌溉保证率和灌溉水的利用系数,提高抗旱、防旱能力,加固防洪堤,提高防洪除涝能力。

二是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城乡一体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县农业信息服务中心”信息处理能力,健全采集渠道,增加信息量,改善内容结构,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设立乡(镇)农业信息服务站、行政村农业信息服务点,构建上联市、县,下联乡村的基层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利用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推动供求、价格、科技等信息进村入户,迅速扩大信息服务范围,增强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能力。到2015年,县城将统筹建立一个植物检验检疫综合检测站,为涉农产品提供全程“一站式”综合化检测服务。

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横向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直接组织起来以“集团军”的形式共同进入社会化大市场,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用产业化组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形成大产业、进入大流通、获得大效益。

四是完善病虫灾害监测防控体系。建设县级农业有害生物预警控制站,贯彻“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植保方针,形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两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7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方针政策,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推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呈现出经济运行平稳、增长速度较快、质量效益提高、民生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除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外,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均完成或超额完成。初步预计,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6.1%,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4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1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86‰,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可完成年度目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与计划目标3%左右相比,超过2.9个百分点。 (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预计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700亿元,增长12%以上,呈现出农业稳步发展,工业持续增强,服务业增长强劲的势头。发展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支双双跨上1000亿元台阶,全部工业利税跨上1000亿元台阶。发展后劲明

显增强,全省铁路营运总里程达2327公里,公路通车里程20万公里,拥有民用机场11个;电力装机规模突破2000万千瓦;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户。 (二)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 麻栗坝大㈡型水库、青山嘴大㈡型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进展顺利,17件中型水库实现大坝封顶,94件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基本完成,建成山区“五小水利”20万件。预计全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400亿元,粮食产量1546.68万吨,畜牧业产值达到390亿元,肉类总产量335万吨,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800万亩。 (三)工业经济加快发展 昆钢大红山铁矿项目竣工投产,富瑞公司“836”二期工程试车成功,天安化工50万吨/年合成氨、三环中化120万吨/年磷铵等项目进展顺利。预计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700亿元。 (四)消费需求稳中趋旺 推进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发展,预计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94.54亿元,增长17.3%。旅游“二次创业”各项工作稳步推进,旅游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80亿元。

2020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五年发展规划 (2016.9-2020.8 ) 一、学校概况 乌额格其牧场学校位于扎鲁特旗东部,背靠巍峨的黄花山, 前面是坦荡如砥的大草原,是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始建于1959 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校园占地面积85000 平方米,有12 个教学班,一所中心幼儿园,在校学生500 余人,住宿生287 人。教职工125 人,教师的专业合格率100%。 自2010 年校安工程以来,乌额格其牧场学校的校园环境和办 学条件得到逐年的改善,伴随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春风,2015 年学校代表内蒙古自治区接受并通过国家教育部的检阅,以此翻 开了乌额格其牧场学校蓬勃发展的新篇章。 学校始终遵循“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 展”的原则,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在以李森校长为核心的领导班 子的引领下,反复思辨,在传统中继承和突破,提出了以“争创 全旗农村牧区一流学校,造就未来高素质合格小公民”的办学目 标和“知感恩、讲节俭、学知识、懂礼仪”的育人目标,形成了 “为学生体验健康成长的快乐,让教师感受工作的幸福”的办学 理念。以“为学生健康成长奠基,为教师持续发展铺路”为宗旨,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着力打造特色教育,努力构建学生健康成长 的精神家园。 二、学校的办学经验和存在问题

(一)办学优势 1、学校的校园环境明显改观,尤其是硬件建设得到全面的改善,教学设备齐全,信息化的教学资源得到全面的应用。 2. 学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各项制度完备科学,有力地促进了学校内涵的不断发展。 2. 有爱岗敬业、善思创新的教师队伍。学校中层领导班子善于思考,精于管理,想大事,有本事,能创新,做实事,干成事。教师队伍中,老教师工作经验丰富,乐于奉献;中青年教师思维新,工作扎实,成效显著。 3. 教育质量稳步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一直以来在全旗的抽测考试中成绩优秀。 4. 办学特色逐步凸现。学校的常规管理和以校园文化为主题的校本课程的开发、剪纸和各类兴趣班等特色项目成果初显。 (二)存在问题 1. 传统教学思想根深蒂固,对确立新理念,实施新课程的紧迫性认识不足,主动发展的意识不够强烈。 2、教师的个人业务能力和基本功水平还有待提升。 3. 学校的办学特色虽已形成,但还不够鲜明,特色项目不特别强。 三、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办学思想 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为家长着想,对学生负责,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办学思想,培养“知感恩、讲节俭、会学习、

(发展战略)五年规划对我国国名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之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特别是“十一五”期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我国坚持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相结合,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克服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继续推进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全球化进程,对外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吸收外资水平不断提高,对外经济合作步伐明显加快,开放环境日趋优化,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 一、对外贸易实现新发展,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发展对外贸易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内容,是利用外需的主要途径,也是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重要渠道。“十一五”期间,我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着力解决对外贸易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对外贸易质量明显提高,贸易大国地位进一步巩固。 (一)货物贸易规模迅速扩大。“十一五”期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累计116806亿美元,比“十五”期间增长1.6倍。其中,出口总额63997亿美元,增长1.7倍;进口总额52809亿美元,增长1.4倍。5年间,进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5.9%,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5.7%,进口年均增长16.1%,高于预定目标。 “十一五”前两年,我国进出口总额保持23%以上的快速增长,2007年出口总额突破1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迈上2万亿美元台阶。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经济大幅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的严峻形势下,我国对外贸易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2008年进出口总额增长17.8%,其中,进口增长18.5%,进口总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大关。2009年进出口总额虽然下降13.9%,但我国依然是全球对外贸易表现最好的国家之一,降幅远低于全球贸易降幅。2009年我国出口总额跃居世界第一位,占全球出口比重由“十五”末的7.3%提高到9.6%;进口总额上升至世界第二位。2010年我国进出口再创历史新高,进

广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全文)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 年规划纲要 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主要经济指标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继续居全国前列。预计2010年全省生产总值超过4.5万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2%以上。人均生产总值于2007年提前三年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的目标,预计2010年约为4.7万元,五年年均增长11%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10年为4516亿元,是2005年的2.5倍。

广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摘要)

广州发布了“十三五”规划纲要,到2020年,广州GDP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到2020年,广州都有哪些目标?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5%以上,到2020年达到2.8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8万元左右(编者注:2015年广州GDP总量是1.8万亿元,超过了新加坡),力争提前实现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国际航运中心、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和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建成,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成效显著,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70%左右,高端高质高新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 创新驱动:到2020年,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9%,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达3%,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5件。 城市功能:到2020年,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达80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达250万吨,广州港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6亿吨和2500万标准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600亿元,金融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2%。 改革开放:到2020年,商品进出口总值达2000亿美元。 城乡环境:到2020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达86%,可吸入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低于30微克/立方米,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95%,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民生福祉:“十三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00万人,筹集保障性安居工程(含租赁补贴)累计5.75万套。到2020年,平均期望寿命达到82岁以上,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数达40张,基本社会保险覆盖率达98%以上。 文明程度:到202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 要实现这些目标,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广州如何在“十三五”时期形成新的动力源?纲要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三大战略枢纽、一江两岸三带、多点支撑”发展格局。 “三大战略枢纽”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纲要

小学三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

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立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 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立区级特色学校。 ---- 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立市级特色学校 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 案)》 更新:2011-01-23 10:11:58作者:jiadoo来源:点击:328次【字号:大中小】 提要:城市地铁项目:广州、深圳、佛山、东莞等市新增地铁通车里程400公里。城中村改造项目:改造大中城市城中村200个。城市河涌整治项目:整治城市河涌100条。 今天,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将审议《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规划纲要(草案)》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本报从《规划纲要(草案)》中摘录部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让读者先睹为快。 报告摘要 ●综观国内外形势,我省既面临新的历史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总体上仍处于推动科学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世界经济结构进入大调整阶段,新一轮创新和产业转型处于孕育期;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社会政治大局稳定;我省改革开放以来积累了雄厚经济实力、产业基础、市场优势和成功经验,这都为下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和环境。但与此同时,全球经济复苏曲折复杂,贸易保护主义继续升温;我国经济进入转型期,我省原有优势逐渐弱化。我们要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着力克服不利因素,奋发进取、扎实工作,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体,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抓住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先行先试,积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自主创新战略、人才强省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绿色发展战略、和谐共享战略,全面落实珠三角《规划纲要》,推动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取得决定性进展,朝着建设提升中国国际竞争力的主力省、探索科学发展模式的试验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先行地的目标迈出重大步伐,真正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 ●实现“十二五”规划目标,必须更加注重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更加注重创新驱动、内生增长、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区域协调,更加注重绿色发展、生态文明,更加注重民生优先、和谐共享。 ●突出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外经贸战略转型,完善内外需协调拉动、消费投资相互促进的增长格局。坚持制造和创造相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原始创新并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 “十二五”规划重点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2302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15230亿元。 现代产业建设工程:总投资8448亿元,“十二五”期间投资5360亿元。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十三五”时期(2016-2020)是XXX镇经济转型,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科学制定和有效实施《XXX 镇“十三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理清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明确工作原则、奋斗目标、工作任务和保障措施,对于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组织动员全镇人民,步调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克难攻坚,开拓创新,全面实现XXX镇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纲要》主要阐明“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政府工作重点,是“十三五”期间XXX镇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第一章“十二五”简要回顾 一、“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十二五”以来,XXX镇党委、政府在XXX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镇人民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同甘共苦、攻坚克难,不断克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困难,坚定不移的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基本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为“十三五”时期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完成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农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XX亿元,年均递增X%;农民纯收入达到XX元,年均递增X%;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年均递增X%;完成公共预算收入XX万元,年均递增X%,全镇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十二五”期间,全镇以农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土地整理为重点,大力优化土地经营管理,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农业基础设施显著加强,粮食基础地位得到巩固。以水产养殖、畜禽养殖为重点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农业产业结构日趋优化,龙头企业、特色品牌不断壮大。 (三)工业发展日新月异 “十二五”以来,全镇工业以XXX开发区为载体,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工作力度,先后引进投资亿元以上项目XX个,涵盖建筑材料、钢铁加工、卫生洁具、电力工程等行业,为全镇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第三产业蓬勃发展 “十二五”期间,我镇围绕XXX开发区园区建设和企业用工需求,注重发展运输、工程建设、餐饮、劳务输出等行业,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预计到2015年底,全镇各类服务网点达XX户, 从业人员达到XX人。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十二五”期间,我镇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着力改善群众生活条件。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全镇初升高的入学率一直位居全区前列;以弱势群体救助为核心,社会保障再上新台阶,全面铺开居家养老工程,并全面推行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计生工作进一步加强。进一步规范了孕前型管理模式,强化了服务质量,加大了新型生育文化宣传,全面落实了利益导向机制。全镇人口出生率X X‰,人口自然增长率XX‰。此外,文化、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 (六)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我国“五年规划”简介及时间表 五年计划(The Five-Year Plan),后改称“五年规划”,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五年计划纲要,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部分,属长期计划。主要是对国家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做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 制定背景 五年计划作为国家对经济发展的干预形式最早并非源于中国,也非中国所独有。 20世纪30年代,苏联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从自己的国情出发,通过五年计划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成就。战后,随着欧亚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五年计划被社会主义阵营中很大一部分国家所借鉴,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后来的历史发展证明,五年计划不仅深刻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还对战后所有社会主义阵营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深远影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模式。 五年计划与国民经济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体现出了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回顾五年计划/规划的历史,不仅能描绘建国以来经济发展的大体脉络,也能从中探索中国经济发展的规律,通过对比与检视过去,可以从历史的发展中获得宝贵的经验,从而指导未来的经济发展。 中国从1953年开始制定并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从“十一五”起,“五年计划”改为“五年规划”。到2015年结束已经完成总共十二个五年计划/规划。 《2016-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是中国的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于2016年3月17日正式发布,规划分为二十篇共八十章。 制定过程 中期评估、前期研究、形成思路、建议起草、通过建议、制定纲要、专家论证、争取意见、审议批准、正式公布、规划实施 执行时间 直到1950年底,大陆才基本统一(49年新中国成立时大陆的大部分还没有解放),直到1953年,才完全从大规模战争状态中解脱出来。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1949年10月到1952年底为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第二个五年计划:1958-1962 第三个五年计划:1966-1970(三年经济困难,1963年至1965年为国民经济调整期)第四个五年计划:1971-1975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0 第六个五年计划:1981-1985 第五、六个五年计划:1976-1985年,其间经过调整,实际是按照10年规划执行的。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第七个五年计划:1986-1990 第八个五年计划:1991-1995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五个五年计划纲要

第五个五年计划(1976—1985)简介 1975年,中共中央制定了《1976-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安排了“五五”计划。 “五五”计划提出后三年(1978-1980),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78年3月,又修订了十年发展纲要,要求到1985年钢产量达到6000万吨,石油达到2.5亿吨,国家计划新建和续建120个大型项目,其中10个大型钢铁基地,9个有色金属基地,8个煤炭基地,10个大油气田等等。从1978年到1985年,基本建设投资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每年要投资700亿元,超出了实际可能,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因此,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不久,中央就对此作了修正。 从“五五”计划执行情况来看,1977年至1978年间社会总产值、工农业总产值、国民收入连续两年大幅度增长,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恢复或者超过了历史最好水平。1977年,工农业生产总值达到5055亿元,超过计划的4.4%,比上年增长10.4%。1978年社会总产值为6846亿元,比1977年增长13.1%,1978年国民生产总值达到30l0亿元,比1977年增长12.3%,比1976年增长19.4%。财政收入和支出连续两年大幅度增加,但收入略有节余,扭转了1974年到l975年连续三年财政赤字、财政收支恶化的状况。但此时表现出明显的冒进倾向,对经济发展要求过急,规定的具体指标过高,使我国的经济建设出现新的失误。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使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会议强调必须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初步提出了调整、改革的任务和措施,预示着国民经济发展即将摆脱困境,进入新的不断探索发展道路的时期。1979年4月,中共中央工作会议正式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新八字方针),并从这一年开始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1975年,国务院讨论和规划“五五”和“六五”时期的经济发展。同年,召开了多次计划工作的务虚会,研究和确定经济工作的路线、方针、政策,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

浅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主题新华社16日受权全文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部《纲要》?它又有哪些重点和亮点呢?它给老百姓带来哪些鼓舞人心的重大信息? 首先,《纲要》是集中民智反映民意的发展蓝图,《纲要》具体描绘了我们国家未来五年的发展蓝图,主要阐述国家的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的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也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一个重要的依据。 “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同时,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依然突出。在编制“十二五”规划纲要过程中,针对这些问题做了深入研究,期望在今后五年的发展进程中解决好这些问题。这也就构成了“十二五”规划的主题。 最突出的特点是规划纲要通篇贯穿了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围绕主题主线确定政策导向、设置规划目标、明确战略重点。二是力求做到五年与十年、当前与长远的有机结合,做好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巩固和扩大应对危机成果;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为实现奋斗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三是努力体现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的导向,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四是坚持民生优先原则,在收入分配、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医疗、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诸多方面,提出了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五是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动力。六是在体现规划战略性、前瞻性的同时,努力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坚持民生优先,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规划纲要首次明确了今后五年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重点,列出了公共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住房保障、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等九大项。这些内容,涉及人们生活、学习、工作的方方面面,与百姓切身利益息息相关。重点提升这些领域的公共服务水平,充分体现了“民生优先”,是让百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关键之举。“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住有所居”,是百姓最强烈的期盼;加大社会保障力度,正是“十二五”时期改善民生的重中之重。 我们可以看出,从“篇、章、节”结构上看,与“十一五”规划相比,社会管理内容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首次单独设立一篇。社会管理篇分为5章,分别从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加强社会组织建设、完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和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等方面来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社会财富的“蛋糕”怎么分,一直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如何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尽快扭转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十二五”规划纲要专门拿出一章的篇幅,就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作出具体要求。

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纲要doc资料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五年发展规划 目录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二)主要业绩 (三)公司存在的主要竞争优势 (四)公司所处行业的发展趋势及公司面临的市场竞争格局(五)加快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好“发展”这一主旋律,抢抓机遇、占领先机,将公司的各项事业向纵深推进,努力实现公司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指导思想、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一)指导思想 (二)总体战略和竞争策略 三、总体规划和产业规划要点 (一)总体规划目标 (二)产业调整和重组的基本思路 四、实施规划纲要的保障措施 (一)提升公司的战略控制和管理能力,夯实基础管理 (二)加强财务管理和审计力度,防范和化解公司财务与经营风险 (三)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加强企业业文化建设

一、发展基础和外部环境分析 (一)发展历程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6月,由某实业有限公司与日本三井株式会社共同投资设立,注册资本20420万元。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公司规模由小到大,综合实力不断增强。2006年5月18日,公司股票在中国深圳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某省第一家上市的中外合资企业。 (二)主要业绩 某公司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座落于某省某市,现有员工近2000人。公司拥有194条从德国、日本进口的电脑控制流水线,CAM 自动裁剪系统及5套进口的CAD电脑辅助设计系统,所有设备均达国际先进水平。公司拥有年产各式高档服装2000万件(套)的强大生产能力,是全国最大的500家合资企业之一,于1999年在同行中率先通过ISO9002质量体系认证,并于2002年顺利通过2000版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2003、2007年连续两次获得某省质量管理奖。公司历年荣获中国外商投资“双优”企业称号,公司还是第三届中国服装协会八名副理事长单位之一,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合作企业协会副会长单位,中国女装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单位,中国服装技术委员会委员单位,中国设计师协会理事单位。公司的某品牌服装连续五年获得某省名牌产品,并且获得第二届中国时装文化奖的最佳女装设计奖,某品牌被中国服装协会评为2000年春夏中国女装流行趋势发布主导品牌。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党的十八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刚要(2010——2020年)》中的核心要素:“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内涵发展,鼓励学校办出特色”,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厘清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办学方向,不断提升学校办学内涵,促进学校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并为教师生涯规划的制定提供可资借鉴的依据,引导达成学校发展的共同愿景,凝心聚力,规范管理,使师生、校园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文件精神,从学校实际出发,特制定2013——2018年学校发展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统领,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以创办让人民满意的学校,争做人民满意好教师为目标,牢固树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学生终生发展负责,提升特色学校创建品味,促进实验小学内涵不断提升和发展。 二、工作思路 总体工作围绕“六个一”开展,即秉承一个思路——传承、创新;弘扬一种精神——追求卓越,敢为人先,求真务实,善做善成;追求一种境界——真、善、美;遵循一个原则——精简、节约、低调、高效;树立一个育人理念——健康、习惯、学业;执行一个工作标准——高、严、细、实。 三、发展愿景 我们的愿景就是把实验小学建设成豫西地区有特色的学校,经过五年的努力初步彰显以学术素养、专业精神、行动能力、服务意识见长的学校特色,使学校逐步成为精神文明的校园,培养人才的学园,发展个性的乐园,优美整洁的花园;使我们的教师成为有高尚的职业品质,有精湛的业务水平,有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崇高的精神追求的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优秀团队。使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社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要点)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 要(要点) 转变方式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提出,“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必须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继续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规划纲要草案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是时代的要求,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今后五年,要确保科学发展取得新的显著进步,确保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实质性进展。基本要求是: ——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

——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 规划纲要草案提出,按照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重大部署紧密衔接、与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紧密衔接的要求,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城镇新增就业45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国际收支趋向基本平衡,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居民消费率上升。农业基础进一步巩固,工业结构继续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小学五年发展规划纲要 第一章总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立足本校发展实际,根据杏花岭区创宜居环境,建和谐城区的发展目标,紧紧围绕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总体思路,以做学生爱戴的老师,建家长信赖的学校、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总体目标,坚持规范管理提质量、彰显特色求发展、促进均衡做贡献的工作思路,以上好每一节课、善待每一位学生、感动每一位家长为具体行动,以质量效率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增强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加强干部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内涵发展,促进学校教育事业持续、协调、健康发展。 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学校将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文化润校、特色名校。为办学思想,以做好身边小事,成就快乐人生。为办学目标。我们深信:做好简单的事就是不简单,做好身边的小事,就是成就孩子一生的大事,就是成就孩子快乐人生的大事。 总目标------创建省级特色学校、进入市级特色名校。 201*---201*目标:教育管理精细,教学质量良好,学生行为文明,校园环境优美,形成积极、向上、求新、和谐的校园文化,创建区级特色学校。 201*----201*目标:学生形成一声问候,两个轻声,三处整洁,八个自觉文明行为习惯,教师形成学习、研究、创新的意识和工作习惯,校园文化富有特色,教育质量保持良好,创建市级特色学校 201*目标:打造一个学生行为习惯好,教育质量高、管理有特色,校园文化浓厚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学。 第二章学校发展背景分析 一、学校简况 xx小学是两规制普通小学,已有五十多年的办学历史。校园面积约4100平方米,现有12个教学班,在校学生数400多人。在职公办教师37人,其中中级教师26人,初级教师11人,学历合格率100%。 xx小学地处城乡交界区,居住人口复杂,来并打工或做小生意的外来务工子女较为集中,加之,周边居民受教育程度偏低,没有良好的活动场所,学生入学前大多没有接受较好的学前教育,基本素养较差,生活、学习习惯不好,不少单亲家庭子女或留守孩子缺少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教育管理等,这些客观因素不可避免地影响了我校的进一步发展。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谋发展是摆在学校面前的一条艰难而必行之路。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们的学生勤劳朴实;我们的地理环境优越北临太原市动物园和森林公园;我们的教师吃苦耐劳、勇于奉献、敢于创新;我们还有一位生物科技领域的领军人物赵韩生老师,所有这些宝贵财富都是我校办出特色、闯出品牌的保证,同时也是落实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小校办优,办出特色,区教育局规范管理、彰显特色、促进均衡的具体行动。为此,我们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齐心协力,精心思考,科学安排、周密策划,确立了以生物科技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加强领导力度,加强制度保障,重视科研及校本教材的开发,建设校园文化,边活动、边总结、努力走特色学校建设和发展之路。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2018年全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情况 一、综合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900309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4734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366001亿元,增长5.8%;第三产业增加值469575亿元,增长7.6%。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7.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7%,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2.2%。全年最终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76.2%,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为32.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的贡献率为-8.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4644元,比上年增长6.1%。国民总收入896915亿元,比上年增长6.5%。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4]比上年下降3.1%。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7327元/人,比上年提高6.6%。

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13953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530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83137万人,占总人口比重(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9.58%,比上年末提高1.06个百分点。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为43.37%,比上年末提高1.02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出生率为10.94‰;死亡人口993万人,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率为3.81‰。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6]2.86亿人,其中流动人口2.41亿人。 表12018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7586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43419万人。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61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4.9%,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下降0.1个百分点。全国农民工总量28836万人,比上年增长0.6%。其中,外出农民工17266万人,增长0.5%;本地农民工11570万人,增长0.9%。

最新韩宁--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十三五”教师个人专业发展五年规划 青江小学韩宁随着“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纲要的提出,对教师自身发展也是一个积极的挑战。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已经发展成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为保证教育改革规划纲要的顺利实施,特制定教师专业发展五年计划。 一、个人现状分析 了解并认清自我是教师职业规划的首要步骤。认识自己很难,要清醒地认识自己,这是追求教师人格力量的前提。 1.优势 (1)忠于教育事业,热爱教育事业,尊重、信任、理解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才。工作之余不忘充实自己,喜欢阅读与研究,包括理论知识和先进的教学理念。较容易接受新事物。勇于探索,能吃苦,有上进心。 (2)善于采集教学资源,能充分利用各方面的信息资料,丰富课堂教学,并能熟练的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

(3)能独立完成自己的本职工作,并能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保持频繁、有意义的支持性交流。 (4)考虑问题能从多角度去思考,周到细致且能集中注意力深入某个问题或观点,创新意识强。 5)作为班主任,有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对于班级管理有自己的思路与做法,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习惯,形成良好班风。 2、劣势 (1)对学生的了解还不够深入,这对我自身的教学经验的积累是不好的。 (2)在授课过程中,对教材外延度的把握不够,因而在课堂教学上不能那么得心应手,借鉴他人和外地教学经验不够。 (3)缺乏开拓创新的科研意识,教学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对于科研还是停留于表面,没有能够深入的实施,还走在科研型教师的起点上。 (4)常规管理工作缺乏相应的经验。至今为之,我班主任工作经历较少,因此对学生和班级的常规管理缺乏相关经验。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2

浅谈五年规划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作用 “五年规划”是中国国民经济计划的一部分,主要是对全国重大建设项目、生产力分布和国民经济重要比例关系等作出规划,为国民经济发展远景规定目标和方向。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已经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从2005年中国“十五计划”最后一年,从中央到地方,众多部门、专家、学者、各界人士都热情参与“十一五”规划的制定,从此计划变为规划。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颁布并且开始实施。下面我开始着重谈谈自己对十二五规划的一点看法。 2010 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是中国经济是否能够延续2009 年的复苏趋势的关键性一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年,因此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高度重视“十二五”规划的编制工作。国家每个五年规划的编制工作一般都要经过前期研究、形成基本思路、研究提出规划框架和起草规划草案几个阶段。前期重大问题研究是基础,是否能够做到充分和扎实,直接影响到基本思路的提出,影响到最后形成的规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权威性。在“十二五”规划中,把结构调整定为首要目标,社会建设则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我认为“十二五”规划制定,是在根据国内国际的各方面情况,广泛征求多方面的意见,经过慎重的、长期的反复研究。并具有上下结合性、反复研究性、国际比较性、国内基础性、发展前瞻性。是考虑的非常细致全面周到的一个宏伟蓝图。因此,我认为这样制定出来的“十二五”规划,是符合我国的国情,是实事求是的规划。 “十二五”规划的基础:高度评价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使我进一步认识到“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多变和金融危机的风险挑战,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紧紧抓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和落实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实施正确而有力的宏观控制,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越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我们战胜了汶川特大地震等重大自然灾害,成功举办了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胜利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我国经过五年努力奋斗,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改善和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取得了重大进展。我认为这就为“十二五”规划制定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蓝图: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就是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快增加,社会建设明显加强,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更加牢固。 我深刻的认识到“十二五”时期有两个特点很重要: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的新特点,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认为就必须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 “十二五”规划的展望:我认为“十二五”规划蓝图已经成就,那么实现“十二五…规划的关键,就在于全党全社会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准确把握发展趋势,科学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创新发展模式,加强统筹协调、提高发展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坚持党的群众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 规划纲要 广西发展和改革委 根据《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阐明“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 第一篇乘势而上奋力实现“两个建成”宏伟目标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也是广西贯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三大定位”新使命、实现“两个建成”目标的关键期。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环境的新变化,准确把握发展的历史方位和阶段特征,抓住用好重大战略机遇,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第一章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自治区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方针政策,提出并实施一系列符合广西实际的重大举措,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各项工作,胜利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目标任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重大成就。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等指标超过万亿元,预计2015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8万亿元,年均增长10.1%。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千亿元产业增至10个,新兴产业加快成长,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农业农村发展态势良好,城镇化水平提升,“双核驱动、三区统筹”区域发展协调推进。 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大跨越,高铁经济圈和高速公路网基本建成,南宁机场跻身千万旅客吞吐量大港行列,西部首座核电站防城港红沙核电1号机组并网发电,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工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