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全册教师用书教学参考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

科学

教师教学用书

六年级下册

目录用说明 (1)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4)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日标与内容概要 (5)

主要材料清单 (7)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8)

微小世界

一、单兀概述 (8)

二、单元教学日标 (9)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10)

第1课放大镜 (10)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4)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1g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23)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28)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31)

第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36)

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 (42)

四、评价建议 (47)

五、参考资料 (48)

物质的变化

一、单元概述 (56)

二、单元教学日标 (58)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5g

第1课我们身边的物质·....................................................................... 5g

第2课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62)

第3课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65)

第4课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6g

第5课铁生锈了 (73)

第6课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6)

第7课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7g

第8课物质变化与我们·....................................................................... g2

四、评价建议 (87)

五、参考资料 (88)

宇宙

一、单兀概述 (92)

二、单元教学日标 (94)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g5

第1课地球的卫星一月球·................................................................. g5

第2课月相变化·................................................................................ gg

第3课我们来造“环形山” (103)

第4课日食和月食 (107)

第5课太阳系 (111)

第6课在星空中(一) (116)

第7课在星空中(二) (120)

第8课探索宇宙 (123)

四、评价建议 (129)

五、参考资料 (130)

环境和我们

一、单元概述 (155)

二、单元教学日标 (156)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背景和日标、教学准备、教科书说明、教学建议) (157)

第1课一天的垃圾 (157)

第2课垃圾的处理·............................................................. ............. 15g

第3课减少丢弃及重新利用 (162)

第4课分类和回收利用 (165)

第5课一天的生活用水 (169)

第6课污水和污水处理 (171)

第7课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174)

第8课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176)

四、评价建议 (180)

五、参考资料 (181)

使用说明

与教科版科学教科书配套的《科学教师教学用书》是为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而

编写的,三至六年级共8册。为了能清晰而简明地表达课程设计的意图,同时方便教师备课,我们设计了一些栏日和提供了相应的资源。

下面是与使用有关的几点说明。

一、教师用书的体例和作用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列出本学期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在学生科学素养培养方面希望达成的日标。为教师了解全学期的教学任务提供完整的框架和概貌。

主要材料清单

列出本学期探究活动涉及的主要实验和需要的器材料,供教师作计划和提前准备时使用。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用文字形式介绍本单元的主要教学活动和活动间的结构,说明本单元的教学在整个教科书框架体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单元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列出本单元要实现的教学日标,为教师把握单元教学提供方向。

背景和目标

这是分课时,说明教学内容选择的知识背景和学生的认识背景,方便教师理解教学活动的设计意图。所列的教学目标是直接针对该节课的。

教科书说明

用图文对照的形式详细说明正文、照片、图片、图表、对话框所包含的意义,对教科书正文中提出的问题给出必要的答案或说明。

—教学建议

有针对性地为教学提供参考性策略,对教学中容易出现的问题给予提示。

—评价建议

立足单元教学指出评价的主要方向、可使用的依据以及可采用的评价方法。

二、课时安排建议

修订后的教科书每册均安排了4个教学单元。3, 4年级每个单元包含7个教学活动,5, 6年级为8个教学活动。原则上每个教学活动的时间为1课时,这是根据日前全国绝

大部分地区小学科学课中、高年级均为每周2课时的现状安排的。在设计时,我们也考虑

到个别省份科学课的开设已经实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保持了

弹性。针对这样的地区,我们建议在课时安排上可以采取下面的办法来解决:

(一)对典型的科学探究活动展开充分的探究,不以1课时为限制。例如“比较水的

多少”“总结我们的天气观察”等;

(二)加强单元后的总结性教学,帮助学生梳理概念、澄清观点,开展单元性的评价

活动;

(三)实现教科书中已设计的拓展性活动,或资料库中的拓展性活动。这些活动对学

生的发展是十分有意义的。如“小杆秤的制造”“设计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等。为此

每个单元安排3节左右的机动课时是适宜的,也是可操作的。

三、教学目标的表述

在这套教师用书中,我们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新的科学教育研究成果,将教学日

标分别从科学概念、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来表述。科学概念的陈述是

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完成的,它比一个简单的词有了更丰富的内涵,表达的是一个科学的

观点或思想。科学概念也可以划分为不同的层次,例如核心概念和具体概念。每一个核

心概念是由不同的具体概念组成的,而具体概念是从科学事实中归纳出来的。以科学概

念作为教学日标,将促进学生对事实的理解,有助于他们形成重要的科学观念和思想,

体现了科学教育改革的新方向。

四、概念图和图表的使用

修订后的教科书引人了多种形式的概念图和图表,因为它们是学生学习科学的有用

工具。运用这些工具,学生可以记录和加工整理信息,同时用来描述概念。教师也可以

借此了解学生的初始想法,为教学确定起点。

维恩图是一种选择、分类和比较信息的非常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学生记录下他们的观察结果。两个圆可以呈现不同的信息,比如只属于陆生植物的特征和只属于水生植物的特征应分别记在一个圆里,而它们的共同特征则应记人两个圆的交叉部分。

网状图是概念图中的一种,它的作用是用图解的形式记录与中心词有关的观点和内容,呈现中心词和与之相关内容之间的关系。

使用网状图可以帮助学生围绕中心词作尽可能多的联想,由此教师可以了解到哪些知识是学生已经知道的。

气泡图是一种简单的网状图,它可以帮助学生对中心词(主题)作出联想,记录下他们已经观察和了解到的内容。

柱状图(条形图)是在坐标图上用填充的方式,完成的数据表达,表现为条形图,一般由两组数据组成,例如时间和影长、时间和温度等。柱状图可以直观地表现数据之间的差异。

记录不仅仅可以用文字,科学图画也是适合小学生记录观察和与人分享信息的一种十分有效的方法。它比普通的图画倾注更多的精力在细节上。为了真实地记录,学生必须仔细地观察,记下每个小的特点和线条。使用这种记录方法可以提高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也可以从中评价他们的观察、表达和理解的能力。

教科书整体结构表

修订后的教科书共32个单元,更好地体现r课程标准的要求。覆盖r生命科学、物

质科学和地球与宇宙科学三大领域标准所规定的相关内容。教科书以科学概念和科学探

究两大主线并行发展的方式建立r自己的整体结构。

书中每个单元后设置r资料库,是为r便于学生深人理解该单元的科学概念、丰富

他们的已有经验和发展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是科学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仅供学

生阅读。

┌──┬────────┬────────┐

││上学期│下学期│

├──┼────────┼────────┤

│三

年│植物│植物的生长变化│

│级├────────┼────────┤

││动物│动物的生命周期│

│├────────┼────────┤

││我们周围的材料│温度与水的变化│

│├────────┼────────┤

││水和空气│磁铁│

├──┼────────┼────────┤

│四│溶解│电│

│年├────────┼────────┤

│级│声音│新的生命│

│├────────┼────────┤

││天气│食物│

│├────────┼────────┤

││我们的身体│岩石和矿物│

├──┼────────┼────────┤

│五│生物与环境│沉和浮│

│年├────────┼────────┤

│级│光│热│

│├────────┼────────┤

││地球表面及其变化│时间的测量│

│├────────┼────────┤

││运动和力│地球的运动│

├──┼────────┼────────┤

│六│工具和机械│微小世界│

│年├────────┼────────┤

│级│形状与结构│物质的变化│

│├────────┼────────┤

││能量│宇宙│

│├────────┼────────┤

││生物的多样性│环境和我们│

└──┴────────┴────────┘

本册教科书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概要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

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

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

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

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

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

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册的重点是: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在本册,学生除了通过观察、实验

方式外,还将学会用统计、调查、收集资料等方式来收集证据。比如对垃圾问题、水资源问题的研究。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如根据资料对水中微生物的

研究,根据八大行星数据表建立太阳系模型等。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

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如画出通过显微镜观察出的结果,画日食成因图,建立环形山模型,形成垃圾问题的解决方案等。

4.加深对探究的理解。如在“物质的变化”单元中,分辨现象与证据的关系,认识

证据支持结果的重要性等。

5.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主要材料清单

“微小世界”单元

观察工具: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玻璃片,平面镜片,显微镜。

观察对象:昆虫或昆虫器官(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标本;食盐、味精、矿物晶

体;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眼虫等;洋葱、动物、植物和人体的细胞装片。

其他工具或材料:小刀、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脱脂棉或其他纤维。

观察的图片:多种生物细胞及细胞作用的课件或图片。

“物质的变化”单元

实验材料:火柴、生锈的铁钉和铁片、蜡烛、米饭、淀粉、碘酒、几种常见的食物、小苏打、白醋、铁锈、硫酸铜溶液、涂有油漆的铁制品、小自行车、白糖、柠檬酸、自制电路检测器。

其他工具:滴管、榔头、镊子、玻璃杯、小饮料瓶。

“宇宙”单元

模拟实验材料:圆纸片、皮球、玻璃球、兵乓球、打气筒、注射器、沙盘、电筒、

蜡烛、纸板、橡皮泥、棉线、铁丝、星空图。

相关资料:有关月球、日食、月食、太阳系、北斗一七星、夏季星座、航天器、人类宇宙历程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环境和我们”单元

观察实验材料:广口瓶、洗净的小石子、纸巾、墨水、有回收标志的塑料瓶、堆肥箱、包装盒。

常用工具:弹簧秤、自制量杯、放大镜、显微镜。

相关资料:有关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回收垃圾、水污染等图片或多媒体资料。

各单元说明与教学建议

微小世界

一、单元概述

通过前面三年半的科学课学习,学生已对身边世界的许多物质及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六年级下册,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视野,指导学生认识较微观的世界。本单元按人类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视野不断开扩的线索编写。学生将经历用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对昆虫、晶体、细胞和微生物进行进一步的观察,激发他们深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使学生了解到,人类为了更好地探索自然界,一直在不断地改进观察工具。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现了原来不知道的许多秘密。

本单元所指的“微小世界”,和通常所说的“微观世界”有所不同。微观世界一般指

分子、原子、电子等极微小的物质粒子的领域。由于观察条件和学生理解水平的限制,

本单元不从物质的分子、原子、电子这个角度去展开。只是扩展到用放大镜和简易的显

微镜能观察到的微细的观察领域。如常见的固体物质的晶体,小的昆虫,昆虫的器官,

植物的细胞、水中常见的微小生物,等等。

本单元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单元,所涉及到的内容有光学、生物、物质的结构、科

学发展史等方面。但教学的重点是拓展学生观察的范围,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他

们探究和发现大自然的奇妙,学习和领悟使用观察工具的好处,体会科学、技术、社会

的关系。本单元也是一个比较开放的单元,课堂上的学习只是一个开端,希望学生把观

察活动延续到课后,把观察内容拓展到更多的方面。

各课内容简要如下:第1课“放大镜”。学生通过讨论和体验,对放大镜的构造和功

能有进一步的了解。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和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指导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器官和物体的微细结构,体会用放大镜比用肉眼观察更有利我

们对身边世界的了解。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帮助学生了解从放大镜到显微镜的发明

过程,认识到是显微镜的发明及不断改进,使人类观察到越来越小和越来越精细的物体

及结构,发现了微生物和细胞。第5, 6和7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指导学

生用显微镜观察微生物及细胞,了解人类用显微镜探索生命世界的成果,同时认识生命

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微生物具有生命的特征。第8课“微小世界和我们”,对单元学习

进行回顾和总结,对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以及对人类探索自然的成果进行梳理,并通过

查阅资料汇报交流,了解更多的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放大镜和显微镜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使我们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

.为了能将物体的图像放大,透镜应是透明的、中间较厚的,放大倍数与中间的厚度

直接有关。

.细胞是生物生命活动的最基本单位,生物都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广泛存在着,它和我们的生活、生产、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些微生物太小,没有放大镜或显微镜便不能被看到。

.微生物是生物,具有生物的共同特点,也由细胞组成。

.微生物有在特殊环境下生存的结构。

.物质世界和生命世界是多种多样的。

过程与方法

.运用手执透镜及显微镜观察生物及非生物标本。

.学习使用适当的器材及技术观察细胞和微生物。

.通过文字、绘画、讨论等形式记录、交流观察结果。

.通过观察实验及收集资料,了解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方面取得的成果。并以多种方

式交流及汇报。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发展探索微小世界的兴趣。

2.认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促进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观察工具的不断进步对促进

科学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

3.认识到我们周围的物质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4.对人类的探索精神和发明成果表示敬佩。

三、分课时教学建议

第1课放大镜

(一)背景和目标

眼睛是人的主要观察工具,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多少

年来,发明一种能看到更小物体的工具一直是人类的梦想。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发明

了放大镜。今天放大镜在我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被广泛使用。

学生对放大镜并不陌生,从三年级起放大镜就伴随着孩子们的科学学习。但是他们

对人类发明放大镜的意义以及放大镜的结构和功能不一定很了解。本课鼓励学生在带着

新的问题用放大镜进行观察的过程中,有新的发现。同时学习和了解一些关于放大镜的

简单光学知识。

科学概念

.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有不同放大倍数的)、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

或电视机、圆柱形和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相关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三)教科书说明

教科书共3页,共分三部分。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第二部分:放大镜

下的新发现;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

第一部分: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人类视觉工具的发明是从放大镜开

始的,我们的教学活动也从这里开始。学生对于放大镜比较熟悉,他们常用放大镜,但对于放大镜的特点及功能又不完全明白。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明白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编写了这个部分。

这部分内容通过以下两个活动进行: 一是让学生回忆科学课学习中放大镜的作用;二是学

生填写网状图和交流讨论,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工作范围及意义。

第二部分: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活动目的是对比用放大镜和肉眼观察到底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安排这个活动呢?因为许多学生只知道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让学生再次用肉眼和放大镜对比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学生会体验到放大镜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印刷物上的照片和电视机、计算机的屏幕,观察的结果是不仅图像放大了,而且还会发现肉眼不能发现的秘密,那就是图像是由色彩点组成的。

为什么印刷物上的照片是由点组成的?因为印刷上采用的是网点技术。彩色画稿或彩色照片,其画面上的颜色数有成千上万种。若要把这成千上万种颜色一色色地印刷,几乎是不可能的。印刷时先将原稿进行色分解,分成青、品红、黄、黑四色色版,再进行加网。原稿图像一经加网以后,就把图像分割成无数个规则排列的网点,构成网点负片,最后拷贝、晒成各色印版。印刷时再进行色的合成,由于我们眼睛的分辨能力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分辨不出来。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为什么看到的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色组成?这是因为电视摄像机的镜头摄人人或景物的影像后,利用折光镜将光线分成3路,由3个摄像管分别感受光线中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然后将感受的光线转变为电信号。这些电信号被彩色电视机收到后便控制彩色显像管里的3个电子束(电子枪)。显像管管底的内壁涂有一层光敏材料一荧光粉,构成荧光屏。荧光屏在向外的一面含有40万组荧光点,每组由三个荧光点组成,它们受到电子束激发后就产生对应的红、绿、蓝色光。这些荧光点很小,平时肉眼无法看见,而用放大镜就能看见它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通过对比学生知道放大镜下的物体不仅放大了,而且有些细节,如课本或报纸上的图片、计算机和电视机的屏幕,不用放大镜是看不出它们由许多小点组成的。这样的发现使他们很惊讶,引起观察的兴趣,从中体验到用放大镜和不用放大镜所看到的物体不仅只是大小不同。

学生经常用放大镜,但是不一定知道正确的使用方法。课文资料中,提示了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观察方法一: 让放大镜靠近观察的物体,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然后移动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 放大镜尽量靠近眼睛。放大镜不动,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第三部分:放大镜的特点

这是一个探究活动。探究两个问题: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希望学生观察放大镜镜片的特点,并比较它的镜片和普

通的玻璃片、平面镜片有什么不同,发现其中的秘密。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

央厚边缘薄。

接下来,通过一系列的思维活动巩固和加深学生的理解。首先让他们判断生活中的

一些常见器具有没有放大的作用?这需要一种推理性的假设:放大镜镜片是透明、中央

厚边缘薄,它具有放大图像的功能;那么只要有和放大镜片同样的结构,就应具有同样

的放大功能。然后通过实际的观察,学生的假设得到验证。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进行概括

总结: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

都具有放大功能。最后让学生思考分析: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是因为镜片

的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一步一步加深学生对放大镜特点的

理解。

放大镜之所以能放大,是因为放大镜片是凸透镜。光线通过凸透镜会发生折射,

当物体在凸透镜的焦距以内,从物体某一点引出的平行于主光轴的人射线,和通过光

心的人射线不能汇聚到一点,只能在反向延长线上汇聚,所形成的像就是一个放大的

虚像。

(四)教学建议

1.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活动的思路是从我们科学课学习中对放大镜的使用,再到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对放

大镜的使用,从中了解放大镜使用的广泛性和重要性。

学生填写的网状图有三层,最中间是“放大镜”,第二层是哪些行业、哪些工种的人

经常使用放大镜,最外层是他们用放大镜干什么。活动日的是了解人们使用放大镜的广

泛性及意义。为了打开思路,这个活动要让学生先在小组讨论,然后再由每个学生自己

填写。最后大组交流完成全班的大表格。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和总结。这么多的人都

在使用放大镜说明了使用的广泛性,其中公安、科研等很多重要的部门都使用放大镜,

说明使用放大镜的重要价值。

通过这两个活动要让学生明白使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使用工具观察比只用肉眼观

察优越。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在观察前,教师要了解学生是如何使用放大镜的,他们知道正确的方法吗?如果都

知道,教师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简单进行小结。如果学生的方法不太规范,教师要讲解、

指导并示范。也可以让学生阅读课文资料学习正确的使用方法。

让学生使用放大镜观察科学课本上的照片以及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观察过程中,

一定要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即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进行对比。图片可用科学课本

上的,也可以选用报纸上的,图片大些效果更好些。由于学生对放大镜比较熟悉,可能

会没有兴趣。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增加一些观察对象,比如织物的纤维、同样的钢笔或毛笔在不同的纸上留下的笔迹有什么不同、颜色水在不同的纸上浸润的情

况、观察钢笔的墨水从哪里来,等等。

3.放大镜的特点。

这是一个探究活动。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可以提出问题后放手让他们独立研究。

探究问题:C1}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物体的图像?C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

为此教师不仅要给学生准备放大镜,还要准备玻璃片和玻璃镜片。同时至少准备两种不

同倍数的放大镜。第一个活动重点是观察镜片的特点。第二个活动重点是比较不同放大

镜镜片边缘和中央的厚度差异,即镜片中央凸起的程度。

可能有学生会认为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有关系,因此教师给学生准备的

最好是直径相同而凸度不同的两种放大镜。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教师自己要准备几对直

径相同而放大倍数不同的放大镜作为备用。比如直径大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

镜;直径小的而放大倍数有大有小的放大镜。

判断生活中的一些常见器具有没有放大作用时,要注意给器皿加满水,空的器皿是

起不到放大作用的。最后要让学生解释这些器具加满水后为什么能放大或为什么不能放

大?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只要和放大镜片同样的透明、边缘薄而中央厚的结构,就具

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对于“放大镜的镜片特点呢?人们把放大镜叫做凸透镜,想想这是为什么”这个问

题相信学生是能够自己解决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解决。

放大镜放大的道理是因为光线通过凸透镜产生折射。这个道理对于学生比较深奥,

不必作为教学内容。

第2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背景和目标

昆虫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昆虫的种类和数量繁多,生活范围广,有着不同的形

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因此有许多丰富的可供观察的内容。但许多昆虫个体较小,仅用肉

眼人们无法看清它们的身体构造,也不便于观察它们的活动和生活习性。本课将引领学

生用放大镜探索奇妙的昆虫世界。

学生对昆虫有着浓厚的兴趣,观察昆虫对许多学生来说本来就是一个乐此不疲的活

动。在三年级上册的动物单元他们对昆虫已有一些接触,但远远不能满足探索的好奇心。

现在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昆虫世界,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

体会到用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科学概念

.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过程与方法

.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和更遥远的物

体。

.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二)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观察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本课对昆虫观察的活动,是从昆虫的身体构造到昆虫的生活习性,由易到难,由静到动。昆虫生活习性的观察活动要延伸到课外。教科书共两页,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奇特的身体构造”;第二部分是“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教科书首段提出本课的观察活动任务,并了解学生已有的昆虫知识。

第一部分:奇特的身体构造

这部分的活动主要激发学生用放大镜探索昆虫世界的兴趣。观察的内容有: 蝴蝶的翅、蝇的眼、蟋蟀的耳、昆虫的触角等。这些器官能反映昆虫的主要特征,也是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当然观察内容不限于昆虫的这几方面,这里只是打开学生的思路,引领学生进人昆虫世界,教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学校的条件自己确定观察的内容。观察主要在课堂上进行,为此教师在课前要准备足够的昆虫标本,供分组观察用。

教科书第5页右上是蝇的复眼的照片。昆虫的眼睛分单眼和复眼,复眼在头部上方的两侧。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看到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每只小眼都是六角形的。不同的昆虫其复眼中的小眼的数日不同,例如有一种蚂蚁的工蚁只有1个小眼;蝴蝶有1. 2万一1. 7万个小眼;蜻蜓则有1万一28万个小眼; 家蝇有4千个小眼。小眼的构造很精巧,它有一个如凸透镜一样的集光装置,叫角膜镜,就是小眼表面的六角形凸镜,下面连着圆锥形的晶体,在这些集光器下面连接着视觉神经。每只小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整个眼睛看物体就像一个拼凑物。昆虫的复眼虽然由许多小眼组成,但它们的视力远不如人类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米一2米,苍蝇只能看到40毫米一70毫米。可是,昆虫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十分敏感,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时,蜜蜂只要0. 0l秒就能做出反应。捕食性昆虫对移动物体反应能力更加迅速敏捷。

教科书左面是蟋蟀长在足内侧的耳朵。昆虫的耳朵不像人类的耳朵,它有各种各样的外形,在身体上的位置也不固定。如蝉的耳朵长在腹部第二节附近; 夜蛾的耳朵长在胸、腹部之间凹处;雄蚊和蚂蚁的听觉毛长在触角上;嶂螂的听觉毛长在尾须上。蟋蟀是大家所喜爱的昆虫,可以发出优美动听的鸣叫。它们用来听音的耳朵长在前足胫节上,是一个膜状构造,称为鼓膜听器。蟋蟀的听器外形为卵圆形或缝隙状,鼓膜里有100^-300个感觉细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种发出的召唤、求爱、交尾、攻击、报警等声音信号,从而做出回答。据测定,蟋蟀的足听器感知范围为700赫兹^-5 000赫兹,但它们实际能够感受到的音波范围要比测试范围广得多。

第5页右中是学生画的几种不同昆虫的触角。昆虫的头部都有一对触角,昆虫的触角像“天线”,能感触物体,嗅到气味,还能平衡身体。不同种类的昆虫,“天线”的形态也各不相同:蟋蟀、蝗虫的触角呈丝状;蚂蚁的触角是膝状;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雄蛾的触角是羽毛状;

天牛的触角是鞭状。昆虫的触角就像电视机上的天线,可左右上下不停地摆动,以接受来自不同方位的气味。家蚕雄蛾的一根触角上约有1. 6万个毛状感觉器,它们接受气味的能力非同小可。雄蛾可感受到500米以外雌蛾释放出来的气味。一种天蛾能感受到几里以外同种异性的气味。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的位置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

第5页右下是放大镜下蝴蝶翅的照片。蝴蝶的翅本来和蜻蜓、蝉的翅膀一样,是膜质、透明和无色的,但它们的翅面上密密地覆盖着一层粉末。如果我们用手摸一下这种翅,手上就会粘上粉末,而翅上就会显出透明的一块。这些粉末在放大镜下观察,是些像鱼鳞似的小东西,昆虫学上称之为鳞片。每个美丽的鳞片都有一个小柄,像鱼鳞似地镶嵌在翅蜡上的鳞片窝里。每个鳞片有几十条到1 000多条脊纹,它们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纹上有许多并行的薄片,像书页一样叠合在一起。这些脊纹在光照下闪烁出美丽的光芒。

第二部分: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激发学生进一步观察昆虫,从观察静止的昆虫标本过渡到观察活着的昆虫的生活习性,难度有所增加。

第6页上“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是对蚜虫和草岭进行比较深人的跟踪观察。观察者从蚜虫和其天敌草岭的肢体、进食、伪装等几方面,以及它们的关系,作

了比较细致的观察和生动具体的记录、描述。

蚜虫是一种常见的危害性很大的害虫,其身体很小,要用放大镜才能看清它的身体

的大致外形。它们常聚集在植物的嫩茎上吸食植物的汁液。6页右上是一只雌性蚜虫正在

生小蚜虫,蚜虫可以不用雌雄交配而由雌虫直接生小蚜虫,这种繁殖方式叫孤雌生殖。

蚜虫的天敌一草岭,是一种非常美丽的昆虫。教科书中之所以选草岭,是因为草

岭是一种重要的蚜虫天敌,比较普遍,其生活习性也有很多奇特的地方。因为我们平时

没有注意它,所以对它不太熟悉。其实只要在蚜虫多的植物附近注意观察,是经常可以

看到草岭的。草岭是完全变态的昆虫,成虫的头顶长着一对又细又长的触角,头的两侧

是闪着金色光泽的大眼睛。它的身体多呈嫩绿色,翅膀透明,纵横交错的翅脉形成格状

的网络,就像披着轻纱一般美丽。草岭产卵的方式十分奇特,雌草岭常把卵产在蚜虫密

集的植物叶片反面。产卵时先从尾部拉出一根丝,然后在丝的顶端产一椭圆形卵,往往

是一簇簇卵产在一起。在蚜虫多的地方,还能找到草岭的幼虫。草岭的成虫和幼虫都能

捕食蚜虫以及其他危害农作物的小虫,尤其是幼虫十分擅长捕食蚜虫,素有“蚜狮”之

称。其口器外形像两把镰刀,左、右的上下P v分别合成刺吸式构造,能插人蚜虫体内。

但这个过程需要在放大镜下观察才能看得清楚。

教科书第6页右下是草岭的幼虫正在捕食蚜虫。它把蚜虫的体液吸干后,还会把蚜虫

的空壳粘在自己的背上作为伪装,成了披着蚜壳的“狮子”。

教科书上的“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仅是一个举例。希望能激发学生的观察兴

趣,并从中受到启发,乐意参与这个活动。能选择1 ^- 2种昆虫在放大镜下进行比较深人

细致的观察和记录。这里的观察和记录都是一种开放性的活动,对观察结果没有严格的

规定。只要学生积极参与了这个活动,经历了活动的过程,活动中认真地观察、记录和

总结,就达到了教学的要求。

(四)教学建议

1.奇特的身体构造。

这一部分内容主要是观察昆虫的构造和器官,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因此教师事

先要准备足够多的昆虫标本供学生观察,可以是身体完整的,也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只

有某个器官或某个部分的。教师可以在开学初就布置学生在家长或教师的指导下进行采

集。也可以把它作为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内容。采集前要教给学生采集方法和安全事项,

尽量不伤害有益昆虫。

新课开始,教师可以这样引人:我们曾经观察过蚂蚁、蝗虫、蚕蛾,它们都是昆虫。

昆虫是自然界中数量和种类最多的生物。它们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和生活习性,也有许多

特殊的构造和本领,我们知道吗?法布尔是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

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有趣的事情。今天我们也来做一个法布尔式的观察家,来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

接着分组观察:各组学生轮流观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虫的眼睛,昆虫的各种触角、口器等,观察时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边观察边记录。然后大组交流自己的发现,学生可能发现蝴蝶的翅原来是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的;它们的眼睛原来是

由许多小眼睛组成的;昆虫的触角是各种各样的……

在大组交流了观察结果后,教师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小结和评价,适当补充有关的知识,并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2.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

教师可以这样激励启发学生进一步探索昆虫世界的秘密:我们前面观察的都是昆虫

的标本,如果我们到大自然中去,在它们活蹦乱跳的情况下观察它们,在蔚蓝的天空下、在蝉鸣的歌声中去观察,一定是非常有趣的事,也会发现更多的秘密。

然后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观察范例一“蚜虫和它的天敌一草岭”。读后让学

生谈谈自己的体会,激励学生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探究精神和态度。

接着布置新的探究任务一观察某种昆虫的生活习性。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讨论观察

的想法和打算。比如想观察昆虫的哪些方面的问题?怎样观察?并让几个小组在全班交

流自己的想法,大家对他们的计划提出问题和建议。教师也可事先拟出一定的小课题,供学生参考、选择。小课题的内容要尽量小,要符合学生的探究水平,并具有可行性。比如:蚂蚁能预报天气吗?嶂螂怎样繁殖?雄蚊和雌蚊的触角有什么不同?蜜蜂怎样采

集花粉,等等。虽然这些小课题的答案在一些书刊上都有,但要要求学生自己经过实际观察得出结果,不要摘抄现成答案。

最后教师提出观察要求、完成任务的时间、安全及环境保护方面的注意事项。这个观察活动的时间可以较长一些,比如在学期即将结束时,每组学生交出观察结果。对观察结果的评价标准应符合小学生的实际,不能要求太高。只要认真按计划坚持观察,并写出观察结果都应该得到鼓励。

第3课放大镜下的晶体

物体的微细结构

(一)背景和目标

本课将带领学生进人另一个新的观察领域一晶体世界。晶体指组成物质内部的微

粒按一定空间次序排列形成的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比如食盐是氯化钠的晶体,味精是谷氨酸钠的晶体,冬天窗户玻璃上的冰花和天上飘下的雪花,是水的晶体。

晶体是美丽的,也是非常有用的,在生产、生活及科研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

大多数物质的晶体是用肉眼看不见的,我们只有借助放大镜、显微镜、甚至X光才能

看到。

晶体是许多固态物质的一种结构。过去学生观察物质,很少从结构的角度去观察,本课的观察活动将使他们对身边的物质有着更深一层的了解。相信在我们带领学生走进这个世界之后,学生很快就会对奇妙的晶体世界着迷,从此对它热情关注。

科学概念

.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和方法

.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二)教学准备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

(三)教科书说明

内容共两页,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观察美丽的晶体”;第二部分是“制作晶体”。

活动内容是先观察再制作。

第一部分:观察美丽的晶体

教科书首先提出一个问题:我们注意过各种各样物质的结构是怎样的吗? 如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身边的物质,我们能发现什么呢?这个问题的日的是了解学生的想法,同时提出即将学习的任务。

观察物质的结构从身边熟悉的食盐、碱面、味精等物质开始,让学生用肉眼和放大镜分别观察食盐、碱面。看看放大镜下的食盐、碱面和我们平常肉眼看见的是否一样。同种物体的每一个颗粒的形状是否大致一样?

在放大镜下,学生将看到的是各种物质的颗粒都是晶莹、剔透有着各自一致的几何形体的微粒,比如食盐、白糖的晶体都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等。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认识晶体: 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由有规则的几何形体组成,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接着教科书通过图片向学生介绍自然界中的晶体。第8页上的照片分别是水晶、雪花、维生素c、黄铜矿等晶体。晶体的形状很有规则,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正因为各种物质的晶体具有基本一致的形状,所以晶体也是鉴别矿物的依据。地质学工作者,常常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观察岩石中的晶体,判断它的矿物成分,以鉴别岩石。第8页右上的图片显示的是在显微镜下花岗岩中石英、长石、云母的三种晶体。

第二部分:制作晶体

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我们指导学生制造晶体的方法可以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减少水分法,也就是把某种溶液风干即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降低温度,即先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课本上介绍的制作的方法是蒸发法,即先制作物质的溶液,然后滴一滴在玻片上,让其自然蒸发。

用这种方法制作的晶体比较小,教科书上还介绍了一种制作比较大的晶体的方法。用一只大的玻璃杯,多放些水和食盐,直到食盐全部溶解为止。用漏斗过滤溶液,将过滤后的溶液注人一只清洁的玻璃杯内,在杯中悬吊一根细线,一端拴上一小块食盐晶体浸泡在溶液中,然后静置数天。在玻璃杯底首先出现了第一批

晶体,滤去溶液中残留的晶体,然后把悬在细线上的晶体浸人过滤后的溶液中,晶体会

缓慢地生长。如果在杯中继续倒人饱和食盐溶液,则晶体的生长会持续几周甚至几个月。

(四)教学建议

1.观察美丽的晶体。

学生在四年级曾经观察过矿物的晶体,教师可以从这里切人。再次出示一些矿物的

晶体如水晶、黄铁矿、方解石的图片,问问学生还记得这是什么吗?它们的形状有什么

特点(有着比较规则的几何形体)。

然后教师接着说,除了矿物有着规则的几何形体,自然界的许多物体也有这样的结

构,我们知道吗?白糖、食盐、碱面是我们做饭菜时经常用到的材料,今天我们来仔细

地观察它们的形态。

接着是学生分组观察活动。要求学生用肉眼观察白糖、食盐、碱面,再用放大镜观

察,看看它们又是怎么样的。不仅观察每一颗粒的形状,还要观察同种物质的所有颗粒

的形状。并在记录单上画出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晶体形状。

在学生汇报交流的基础上,教师要学生总结,这些物体的颗粒有什么特点。最后教

师小结:在放大镜下看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碱面,虽然它们形状各不相同,但同种

物质的颗粒都有规则的几何形体。人们把这样的物质叫做晶体。

然后教师问问学生还知道自然界中的哪些晶体物质。除了学生的回答和教科书上插

图所示,教师还可以进行补充,比如装水的容器中的水垢等。并告诉学生在自然界很多

固体物质都是晶体,但大部分都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的,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

见。比如花岗岩中的三种矿物晶体,我们用放大镜观察,它们的形状不是很清楚,这就

必须在显微镜下观察了。地质工作者鉴别岩石和矿物时,就常常根据晶体形态来作出

判断。

2.制作晶体。

教师可提出这样的问题:知道自然界的晶体是怎样产生的吗?然后讲解自然界的晶

体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经过结晶过程产生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

蒸发得到盐的晶体。有的晶体是在一定压强和温度条件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

后形成矿物的晶体。教师可展示相关课件。

我们自己来制作晶体。我们应该怎样才能得到晶体呢。我们现在制造晶体的方法就

是利用我们学过的方法一蒸发的方法。步骤如下:先制作食盐或碱面的溶液,然后用

滴管或玻璃棒滴一至二滴在玻片上。为了蒸发得块,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

薄而均匀,放在通风的地方。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微微加热,加热时玻片

离酒精灯火焰远一些,慢慢烘干。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制作好食盐或碱面晶体,再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并画图记录它们的形态。因为溶液

的自然蒸发需要一定的时间,教师也可让学生在等待溶液结晶的过程中,先观察别的班级已经做好的晶体,然后再观察自己做的晶体。

最后教师出示自己做好的大的晶体,学生一定很吃惊,也很激动。这时问学生,愿

不愿意制作更大的晶体,让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制作方法,课后自己制作。

如果有时间,建议教师向学生介绍晶体的用途,最好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如果没有

时间,可让学生自己去收集和阅读相关资料,做成资料卡片,在全班张贴展示。

课外延伸:了解有关晶体的知识,观察身边更多的晶体。

第4课怎样放得更大

(一)背景和目标

在使用放大镜的过程中,学生都希望放大镜能把物体放大更多倍数,以便把物体看

得更清楚。这也是在显微镜发明之前,人们的想法和一直努力追求的日标。但放大镜的

放大倍数是有限的,直到17世纪,人们发现用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提高放大倍数,

从而发明了显微镜,人们的这个日标才得以实现。

本课指导学生经历前人发明显微镜的过程,用两个放大镜自制一个显微镜,并尝试

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

科学概念

.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

.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

.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认识到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

究的发展。

.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水。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

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

发展的历史等)。

(三)教科书说明

内容共两页,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做个简易显微镜”;第二部分为“显微镜的发展”。教科书的阅读资料中有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及显微镜的发展史。

第一部分:做个简易显微镜

教科书首先提出怎样把物体放得更大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然后启发学生用两个放大倍数不同的凸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比较用两个透镜和一个透镜看到的物体图像有什么不同?从中发现把两个透镜组合起来观察物体,放大倍数会大大提高。这个活动引领学生经历一个显微镜的发明过程。

在17世纪,人们无意中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倍数,从而发明了最早的显微镜。为什么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能把物体放得更大呢?用透镜成像的规律来分析:这两个凸透镜是不同放大倍数的,对着物体的透镜焦距较小,叫物镜。对着人眼的透镜叫日镜,焦距较大。把物体放在物镜的焦点附近,使物距稍大于焦距,就会在它的焦距到2倍焦距之间,而恰好是日镜的焦距内生成一个放大的倒立的实像,这个放大的像通过日镜的折射后进人人眼,人们就会在日镜中看到一个放得更大的正立的虚像。也就是日镜把物镜得到的放大的实像进一步放大。本课让学生用两个放大镜,调整它们的距离来观察物体,从中去发现这样的组合能把物体放得更大,这是引领学生经历前人发明的过程。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怎样计算呢?是用日镜的放大倍数乘以物镜的放大倍数。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从计算的结果也可以知道两个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比单个透镜的放大倍数大得多。

接下来的活动是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物体。实际验证一下物体的图像在显微镜下是不是被放得更大了,是不是又会发现一些用肉眼和用单个放大镜不能看到的细节,并把新的发现记下来。课文中的观察对象有青苔、花蕊、花粉等。选用这些物体作为观察对象的理由是:青苔用肉眼看起来分不清一株一株的个体,看到的只是绿茸茸的一片像地毯,而在显微镜下能看清它们的每个植株;种子植物的繁殖器官一花粉,也是微小世界的一个大家族,用肉眼和单个的放大镜观察花粉,其形态不一定看得很清楚,而在显微镜下它们形状各异、千姿百态。图中的花粉正处在萌发状态,新鲜花粉放在糖水中可以萌发出花粉管,能看到花粉管的生长。当然教师也可因地制宜选用合适的观察材料。

教科书资料一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这个故事能激发学生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的兴趣,并学习列文虎克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的精神。

第二部分:显微镜的发展

这个部分的内容主要是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17世纪,人们把两块凸透镜组合起来制成的显微镜只是显微镜的前身,荷铸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这架显微镜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后来,光学显微镜经不断改进,最大放大倍数可达1500倍左右;1932年德国科学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架电子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是以电子束代替光束,用磁场代替透

镜。一下子把放大倍数提高到一

万倍。到20世纪90年代,人们已经成功研制出放大率为200万倍的电子显微镜,人们利用它可以看到物质内部的精细结构,看见了所有物质都是由一些肉眼看不见的极小极小

的微粒组成的。

1983年人们又发明了扫描隧道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工作的基本原理是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带偏压(电压差)的两个平板导体间只要不接触是不会有

电流流过的,可是当这两个导电平板靠得很近,相隔小于1个纳米时,即使不接触,也会产生电流,这就是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如果把一个平板导体替换为一个很尖的导电

针尖,并使针尖沿样品表面进行精确的三维移动,就可将样品表面的形貌和表面电子态

等有关表面信息记录下来。这样一来测量平板间隧道电流的实验装置就变成了观察表面

形貌特征的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空间分辨率,横向可达0. 1纳米,纵向可优于0. 0l纳米。它主要用来描绘三维的原子结构图。在纳米尺度上研究物质的特性,利用扫描隧道显微

镜还可以实现对表面的纳米加工,如直接操纵原子或分子,完成对表面的剥蚀、修饰以

及直接书写等。生物学家们研究单个的蛋白质分子或D}IA分子;材料学家们考察晶体中

原子尺度上的缺陷;微电子器件工程师们设计厚度仅为几十个原子的电路图等,都可利

用扫描隧道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展史反映了由于科学的不断发展,促使技术在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促进了科学研究的发展。电子显微镜的发明就是典型的例子。光学显微镜的放大

率为什么后来一直提高不大?开始人们一直找不到原因,千方百计改进透镜质量和仪器

本身的设计,始终没有多大进展,直到人们发现量子理论后,才逐渐认识到由于人眼可

见光频率范围的限制,使我们无法观察到线度比可见光波波长更小的物体。在20世纪

30年代科学家发现电子射线具有波动性,它的波长可以是可见光波长的十万分之一,

电子射线照射物体时,就能使更小的物体留下影像。在这样的基础上才发明了电子显

微镜。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才看到了物质组成的极小微粒原子以及病毒的样

子。

一部显微镜的发展史充分反映了人类永远不满足现状,对自然规律善于追求和不断

探索的精神。

课文第11页的照片是电子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下的细菌和病毒。

(四)教学建议

1.做个简易显微镜。

本课教学可通过以下步骤进行。

提出问题

让学生用放大镜观察很小的文字或图片,学生发现看不清,我们怎样才能把字看得

比较清楚呢?针对这个问题,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大家来讨论。

探索研究

让学生用两只手一前一后,或者一上一下分别拿两个凸透镜调整它们之间的距离来

观察物体,然后拿开一个透镜,只用一个透镜观察物体。反复几次,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会发现用两个凸透镜恰当的组合在一起观察物体,看到的物体图像更大了。这时,

教师进行小结:我们刚才经历的过程就是人们发明显微镜的过程。在17世纪,人们把两

个凸透镜组合起来,一个凸透镜把另外一个凸透镜所成的像进一步放大,这样明显提高

了放大能力,这就是最早期的显微镜。

做个简易显微镜

教师讲解制作方法和步骤。为使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便于调节。教师可以选用合

适的纸筒(和放大镜的镜片直径相当,又达到一定的长度),在一侧纵切一条缝,缝的宽

窄和放大镜镜柄的粗细差不多。然后把放大镜从纸筒的一端放人,柄从缝中伸出,这样

放大镜既被纸筒卡住也可以上下移动。其中的物镜最好在纸筒的底端上边几厘米的地方

固定,只移动日镜。纸筒的长度最好根据凸透镜的焦距来粗略地估算一下。学生用的透

镜一般放大倍数较低,而焦距相对较长,可能在几厘米左右,那么纸筒要有3 ^- 4倍焦距左右的长度。观察时要注意提醒学生把观察对象放在光线比较强的地方,还可以用手电

筒或用镜子反光的方法增加观察对象的亮度。

观察周围的物体

让学生用自制的显微镜去观察只用一个放大镜时观察不清的文字和图片,或青苔、

花粉等,看看观察效果如何。花粉一般都很小很小,教师要选择提供较大的花粉品种让

学生观察。不要局限于课文中提到的物体,还可以观察前面我们曾用放大镜观察过的物体,比如昆虫的翅、眼、触角、足、口器,蔽类植物的袍子,等等。并把观察到的图像

和原来用放大镜观察到的进行比较。

阅读资料

学生自行阅读课文上的列文虎克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发现微生物的故事。然后讨论: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知道了什么?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教育学生学习列文虎克对科学的

执著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2.显微镜的发展。

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

教师可利用课文第11页的图文资料介绍显微镜的发展历史,最好能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补充讲解。告诉学生我们制做的简易显微镜是用透镜制成的,它是利用透镜对光折

射而产生物像的。像这样的显微镜叫做光学显微镜。因为人眼所见到的光有一定的范围,因此光学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一定限度的,有许多很小的物体,如细菌、病毒都无法

看清。

由于学生的理解水平,什么是折射,以及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原理,不

必讲解。但要让学生明白:显微镜技术的发展,为我们的研究微观世界提供了可靠有力

的工具,它是人类最敏锐的眼睛。

提出下一节课的研究任务

用显微镜观察研究身边的生命世界

细胞。

第5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一)背景和目标

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各种各样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

习性,但是它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

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功能单位。

自从英国物理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显微镜,发现软木是由细胞构成的以后,

许多学者在显微镜下研究了植物的茎、芽和果实,血和低等动物等,发现它们都含有胡

克所描述的细胞结构。随着显微镜制造技术的提高,德国学者施莱登对于植物细胞进行

了大量的研究工作,证明细胞是构成植物体的基本单位。另一个德国学者施旺,对于动

物细胞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之后指出,细胞结构是一切动物共有的结构特征。他还指出了

动物和植物在结构上的统一性,即不论动物和植物,其组织都是由细胞构成的。以上过

程可以看出细胞学说是建立在大量研究事实的基础上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恩格斯誉为

m世纪自然科学的重大发现之一。

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

本课和下面一课的教学活动将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特征。

本课重点活动是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教科书内容主要有“观察前的准备”“观察洋葱表皮细胞”。其中“观察前的准备”包括制作洋葱表皮标本和学习使用显微镜。科学概念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过程与方法

.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

.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

.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

.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

.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二)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洋葱、小刀、清水、滴管、碘酒、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

镜、放大镜。

教师演示器材:制作洋葱表皮和正确使用显微镜的课件。

(三)教科书说明

在前面用自制的显微镜初次尝试观察的基础上,本课指导学生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教科书首先介绍了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发现软木细

胞的故事,日的是让学生了解细胞的发现过程,并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观察活动分为三个步骤:制作洋葱表皮装片;了解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和步骤;

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第一部分:制作洋葱表皮装片

显微镜下的观察和一般观察不同,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薄而透明,对较厚不便于观察的物体,需要制作切片。教科书第12页下面的插图介绍了制作洋葱表皮临时装片需要的工具和器材。第13页上的插图是以洋葱为例介绍制作装片的方法。步骤是:把洋葱鳞茎切成两半,册下其中一块,注意不要弄掉内表皮;然后在内表皮上用小刀轻轻划“井”字;用镊子撕取“井”字中间的表皮。取到标本后就可以制作显微镜装片,具体方法如下:

1.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中间滴一滴清水;

2.用镊子把取下的洋葱表皮放到载玻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能折叠;

3.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 倾斜着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再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

4.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稀释的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

5.然后将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第二部分: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

教科书第13页的资料详细介绍了正确使用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步骤。简单说来可以概括为这样几步,即:安放一对光一上片一调焦一观察。

第三部分:观察、记录、描述洋葱表皮细胞

这个活动是学生独立进行的观察活动。活动要求学生分别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仔细观察洋葱表皮,把看到的内容画下来。认真比较三次观察到的图像,看看有什么不同。通过这个活动学生会发现放大镜比肉眼、显微镜比放大镜看到的细节更多,看得更清楚。但同时视野(看到的范围)也小了许多。然后让学生展示、描述所看到的洋葱表皮,在此基础上总结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最后告诉学生,我们看到的就是洋葱表皮细胞。最后教师可出示洋葱表皮细胞的课件,对细胞的构造做一个比较完整的介绍,只要求学生了解,不要求学生记住。

(四)教学建议

1.关于观察器材和工具。

本课活动成功进行的关键是观察器材和工具,因此准备足够的显微镜和观察材料是

很重要的。显微镜最好是一组有一台。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每二人一台。观察材料比较理

想的是洋葱,其他的如新鲜的葱皮、蒜皮也可以。

2.关于制作及观察方法的指导。

对洋葱表皮切片的制作,以及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虽然教科书中已有图和文字的

介绍,除了让学生自己阅读领会外,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应进行演示。在剥洋葱表皮时,洋葱内表皮最容易弄丢,而我们要观察的恰好是内表皮,因此要提醒

学生小心。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调焦以至看不清物像的组给予帮助。学生不能看到图像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标本没有放在载物台中央正对物镜,或是不耐心调焦。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观察活动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基本会操作。但不必要

求学生记住,也不应作为评价的内容。

3.关于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

在观察活动中,要提醒学生对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

因此,洋葱表皮的装片可以每组制作三份,便于学生的对比观察,或者每组保留几块洋

葱皮不制成装片,用来作为肉眼、放大镜观察的材料。

洋葱表皮完整的细胞构造(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液泡等),不是本课

教学的重点,不要求学生掌握,也不要求他们在观察活动中都能观察到,更不需要他们

能描述洋葱表皮是由细胞壁、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组成。但是教师应鼓励学生仔细

观察,以求有更多的发现。学生在观察活动中最容易发现的是洋葱表皮细胞的形态,它

像长方形的格子,或者说像砖墙等等,而对于细胞核、液泡等可能不太注意。教师可以

提醒学生注意观察。

在活动的最后阶段可以向学生简单介绍洋葱表皮的完整结构。

第14页是一个单独的洋葱细胞,其中的黑点是细胞核,右下是一个液泡。

第6课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一)背景和目标

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生物的细胞。

细胞学说是在很多科学家对各种生物做大量的观察,获得了许多事实的基础上建立的。要让学生建立“生物是由细胞构成的”这一概念,也需要观察较多的生物细胞,仅

仅观察洋葱表皮细胞是不够的。所以本单元继续指导学生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

(四)教学建议

1.关于观察器材和工具。

本课活动成功进行的关键是观察器材和工具,因此准备足够的显微镜和观察材料是

很重要的。显微镜最好是一组有一台。条件好的学校可以每二人一台。观察材料比较理

想的是洋葱,其他的如新鲜的葱皮、蒜皮也可以。

2.关于制作及观察方法的指导。

对洋葱表皮切片的制作,以及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虽然教科书中已有图和文字的

介绍,除了让学生自己阅读领会外,教师要加强指导,讲清方法、要领,还应进行演示。在剥洋葱表皮时,洋葱内表皮最容易弄丢,而我们要观察的恰好是内表皮,因此要提醒

学生小心。

在分组观察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对不能正确调焦以至看不清物像的组给予帮助。学生不能看到图像的主要原因常常是标本没有放在载物台中央正对物镜,或是不耐心调焦。

制作洋葱表皮装片和使用显微镜的方法不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但是观察活动的前提。因此需要加强指导让学生掌握正确的方法和步骤,在教师指导下基本会操作。但不必要

求学生记住,也不应作为评价的内容。

3.关于洋葱表皮细胞的观察。

在观察活动中,要提醒学生对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进行观察的结果进行对比。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配套练习答案

1-1、放大镜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 1、放大镜是一种常用的观察工具,也叫凸透镜。 2、用放大镜可以看到很多肉眼看不到的细节。 3、哪些工作要经常用到放大镜用放大镜做什么工作(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正确的使用方法: ⑴眼、物不动而镜动。⑵眼、镜不动而物动。 2、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⑴书上的图像是由彩色点组成的。 ] ⑵电视机和显示器上的图像是由红、绿、蓝的色点组成。 ⑶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三、放大镜的特点。 1、特点:透明;中间厚,周围薄。 2、名词:直径、凸度、焦点、焦距、放大倍数、视野 4、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大(中间越厚,周围越薄;透明球体的放大倍数最大。) ⑴放大倍数=明视距离/焦距 ⑵怎样测量:a测焦距b比较放大前后的字数 c 比较放大的格数d比凸度 ⑶还有哪些物体有类似的作用 1-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一、放大镜下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 1、昆虫的耳朵:蟋蟀的“耳朵”在足内侧,蝉的在腹部,雄蚊、蚂蚁的在触角上、蟑螂的在

尾须上。 2、昆虫的眼睛:分为单眼和复眼,复眼是由一个个小眼组成,不同昆虫小眼的个数不同。每个小眼都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有复眼的昆虫看到的是一个物体的拼图。昆虫的视力有限,但对移动的物体反应十分敏感。 ! 3、昆虫的触角:蝴蝶的棒状,蟋蟀的丝状,蚕蛾的羽状,天牛的鞭状。不同昆虫触角的形状不同(会画蝴蝶、蚕蛾、蝗虫、天牛的触角);昆虫触角的形状和着生点不同是鉴别昆虫种类的重要特征;昆虫依靠触角分辨气味,嗅觉比人的鼻子还要敏锐。 昆虫触角的作用:感触物体,分辨气味,平衡身体。 4、昆虫的翅膀:布满彩色的小鳞片,小鳞片由许多扁平的细毛组成。 5、昆虫的口器:咀嚼式,蜻蜓、蝗虫;刺吸式,蚊子、牛虻;舐吸式,苍蝇;虹吸式,蝶和蛾;嚼吸式,蜜蜂。 6、昆虫的足:步行足,蟑螂;跳跃足,蝗虫;游泳足,龙虱;挖掘足,蝼蛄;携粉足,蜜蜂。 二、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 1、会画蚜虫和草蛉。 2、观察蚜虫要在10倍的放大镜下才可以看清。 3、蚜虫的繁殖:春夏季进行孤雌繁殖;冬季雌雄交配后产卵繁殖。 ; 1-3、放大镜下的晶体 一、观察美丽的晶体。 1、用肉眼直接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形状、颗粒大小等) 2、用放大镜观察这四种物质是什么样的 食盐:白色的立方体。白糖:白色的立方体。 味精:白色的柱状体。碱面:白色的细小颗粒。 同种物质的颗粒、形状都大致一样。 3、晶体的特征:有比较规则的几何形状。 ·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重点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 【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 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 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 【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 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 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 【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 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 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 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6、做一个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生物在一定区域内相互影响、相互依存,会形成一个生态群落。 过程与方法: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相互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好象管理和观察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能设计一个生态瓶建造方案。 【教学难点】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 【教学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记录本。 【教学过程】 一、认识真正的池塘里的生物环境: 1、看书14面的池塘图,讨论池塘中的生物关系: (1)池塘有哪些水生生物?(有水生植物如水藻水草,鱼类,虾,软条类如田螺河蚌,水鸟类如鸭,水生昆虫,青蛙等) (2)水生植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 (3)池塘里的植物为动物提供了哪些帮助? (4)动物为植物生长做了哪些贡献? (5)我们还可以在池塘里找到哪些非生物?它们对生物有什么作用?(非生物主要有空气、水、泥土、岩石等) 2、概括:像池塘里的这些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 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等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生态群落。 二、设计生态瓶: 1、说明:我们现在要模拟池塘群落建造一个生态瓶,研究其中的关系。 2、学生讨论:该怎样设计这个生态瓶呢?问题提示:

(1)你们准备让哪些生物来生活? (2)什么样的生物可以在这个有限的空间里生活? (3)如果要有动物,那它们的食物来源是什么? (4)除了加生物外,还需要其他一些东西吗? (5)生物放入的顺序需要考虑吗? 3、为了让这些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我们还应该考虑些什么?(生物品种搭配和数量多少问题) 4、给每个小组发设计纸,用图文结合法记录下设计方案,注意标出生物和非生物的种类、数量等。 三、制作生态瓶: 1、说明制作步骤: (1)先在瓶底装入一层淘洗干净的沙(如要加几块小石子也就在这时候放)。 (2)装入半瓶自然水域的水。 (3)往瓶里种上自己准备的水草。 (4)再放入小动物。 (5)把本组成员的名字做才标签贴在生态瓶的外面。 2、根据讨论的设计方案,选择材料完成制作生态瓶。 3、小组商量决定生态瓶放置的地方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记录。(16面的生态瓶观察记录表),提醒注意每天观察生态瓶里发生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7、改变生态瓶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减少水和添加动物、植物会引发生态群落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严格控制条件进行实验活动,坚持进行观察记录。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控制条件进行实验,细致、准确地记录到的现象的必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教科版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 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 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 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全集)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 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 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课前准备:放大镜、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 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课时安排:1课时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 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 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 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 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 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 放大镜 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 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 用途: 教学反思 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教学目标:

教科版二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整理版)

最新教科版小学科学 二年级上册 全 册 教 案 2020年秋期

教科版二年级上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科学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以培养小学生科技活动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它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改变教学方式,为学生表现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空间。 二、教材分析 科学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三、教学目标: 密切学生与生活的联系,推进学生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与体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以及良好的个性品质。 1.亲身参与实践,注重亲历、自主学习和实践,在开放的学习情景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 2.获得对自然、对社会、对自我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形成亲近自然、关爱自然、关心社会以及自我发展的责任感。 3.发展学生在自己的生活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认知、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养成探究学习的态度和习惯。 4.培养学生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并恰当地利用信息的能力。

最新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 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2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 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 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 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

新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我所任教的两个班中,六(1)班认真,好奇心强,且思维活跃,科学的探究欲强,但其中部分学生的自我意识过强,倾听习惯有待培养。六(2)班,总体上课堂纪律好,但思维有些局限,发言不如一班积极,表现欲望差,两极分化比较明显。应特别注意培养,形成良好的氛围。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科学知识,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

新教科版三级科学上册教案全集

三年级科学上册教科版 教材目录和教学计划及教学设计 目录 植物 1、我看到了什么 2、校园的树木 3、大树和小草 4、观察水生植物 5、植物的叶 6、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7、植物的共同特点动物 1、寻访小动物 2、蜗牛(一) 3、蜗牛(二) 4、蚯蚓 5、蚂蚁 6、金鱼 7、动物的共同特点 我们周围的材料 1、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 2、谁更硬一些 3、比较柔韧性 4、它们吸水吗 5、材料在水中的沉浮

6、砖和陶瓷 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水和空气 1、水 2、水和食用油的比较 3、谁流得更快一些 4、比较水的多少 5、我们周围的空气 6、空气占据空间吗 7、空气有重量吗 新教科版三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 一、课标要求 1、科学探究: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对学生进行科学探究能力方面的培养。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程的兴趣,建立学习科学课的信心。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活动中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积极地把学生学习科学的确场所引向生活和大自然。 3、科学知识:获取大树、叶子的一些知识。对蜗牛、蝗虫、蚂蚁等小动物有所认识、构建起有关动物、生物、事物的初步认识;初步了解基人身体的各部分及功能;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纸的性质与用途、对一些纸质材料进行简单的研究;认识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这一检测方法。 二、学情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三年级共有两个班级,学生70多名,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数教学,使学生没有多少时间和机会接触大自然,更没有得到大人和老师及时、周到的指导,使学生没能很好地在观察、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思想情感。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三、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动、植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我们周围的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 第一单元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四周较薄)(凸起)。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5、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6、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7、(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味精、碱面等。 8、至少两个以上的(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9、(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10、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1、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2、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13、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14、(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15、(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教科版科学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一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一单元教学计划 1.1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2、观察记录一种植物的生长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教学难点:种植一棵植物,观察并记录。 教学准备:塑料花,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 教法学法:观察法 课型课时:新授课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仔细观察出示的图片,说说你发现了哪些植物?(草、

树、花) 2、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植物? (1)它会不会开花? (2)叶子什么样子的? (3)生长在哪里?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并数一数一共有多少种植物? 2、合作探究: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 教师进行记录:都有叶子,都是绿的,有些会开花,会长大…… 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图中的蝴蝶是植物吗?说说你的理由。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你觉得塑料花是植物吗? 2、全班交流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 3、拿出塑料花和真花的实物,请大家对比一下他们的区别? 4、植物是有生命的,有根茎叶,会生长,会死亡。 四、种一棵植物 1、说说植物的生长需要些什么?如果让你来种一种植物你觉得需要做哪些准备?

2、出示一些常见的植物,介绍种植的简单方法。 3、请大家打开“学生活动手册”第一课。 4、介绍活动手册的填写方法。 5、出示图片介绍填写中需要注意的内容。 五、小结 作业布置:请在家长的配合下种一种植物,完成《学生活动手册》第一周的填写。 板书设计: 1、我们知道的植物 草 植物树根茎叶果实…… 花 课后反思: 1.2 我们知道的植物 主备人:组长签字:时间: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植物的基本结构。 过程与方法:1、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教科版修订版六年级下册教材目录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 放大镜 2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3 放大镜下的晶体 4 怎样放得更大 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 6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二) 7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三) 8 微小世界和我们 第二单元物质的变化 1 我们身边的物质 2 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3 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 4 小苏打和白醋的变化 5 铁生锈了 6 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 7 控制铁生锈的速度

8 物质变化与我们 第三单元宇宙 1 地球的卫星——月球 2 月相变化 3 我们来造“环形山” 4 日食和月食 5 太阳系 6 在星空中(一) 7 在星空中(二) 8 探索宇宙 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 1 一天的垃圾 2 垃圾的处理 3 减少丢弃及重KCG高温齿轮泵新使用 4 分类和回收利用 5 一天的生活用水 6 污水和污水处理 7 考察家乡的自然水域 8 环境问题和我们的行动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 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ZYB系列渣油泵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透”镜 【教学准备】 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科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学计划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通过过去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 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 2.不足之处:上学期由于活动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学内容只是匆忙的走过场, 有些探究活动甚至根本就没有开展,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的科学素养的 形成。还有,学生在活动的时候常常耗时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宝贵的课堂时间。 二.教材分析: 本册内容由“微小世界”“物质的变化”“宇宙”和“环境和我们”四个单元组成。 “微小世界”单元,将引领学生经历从肉眼观察到放大镜观察,再到显微镜观察的过程,让学生观察丰富多彩的昆虫.晶体.细胞及微生物,使他们既了解人类观察工具的发展历程,又对人类探索微观世界的部分成果进行梳理,扩大视野,提高认识。 “物质的变化”单元,学生将通过一系列的研究,观察和认识到物质变化是常见的自 然现象,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种类型。在研究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学生将 根据化学变化伴随的现象,认识到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物质,从而将化学变化与物理变 化区别开来。 “宇宙”单元,学生将在感知的基础上,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建立有关环形山.太阳系.星座.星系等模型,对月相.环形山.日食.月食.星座.星系等有初步的认识。希望他 们能认识到宇宙是一个庞大的.运动变化着的系统,不同宇宙空间分布着不同的天体。人类 通过不断的探索,将发现越来越多的宇宙奥秘。 “环境和我们”单元,从垃圾和水两个主题出发,学生将探究垃圾的来源.成分和处 理方法;将探究水污染的成因,了解污水处理的方法等,从而对人类生活带来的环境问题有 一定的了解,真切地认识到环境问题是人类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并且能够从身边的点滴小 事做起,开展环境保护行动。 通过以上不同视角对周围世界的探究,学生将会对小学阶段所学的物质世界.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等内容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世界是变化着的,多样的;世界是物质构成的,人无时不刻不在与之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我们应当保护地球环境。 在本册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也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最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设计 一年级上

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以观察和描述为主,如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并对自己观察到的结果进行描述是教学的一个重点。要从一年级开始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正确认识、理解和必要的科学素养,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材分析 开设科学课程。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基础课程、实践性课程与综合性课程。本教材依据教育部2017年最新颁布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修订后的教科书采用了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双螺旋(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为辅线)协同发展的编写理念模型,表现为“大单元”的组织形式和“四个板块”的呈现方式。 一年级科学设置两大单元,分别是“植物”和“比较与测量”。“植物”单元下设: 1.我们知道的植物 2.观察一课植物 3.观察叶 4.这是谁的叶 5.植物是“活”的吗 6.校园里的植物 7.科学阅读——我们离不开植物植物是孩子们的亲密伙伴,他们对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让孩子把植物作为一个生命体来思考,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是生命科学概念体系构建和技能目标达成的基础和需要。 “比较与测量”单元下设:

1.在观察中比较 2.起点和终点 3.用手来测量 4.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5.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6.做一个测量纸袋 7.比较测量纸袋和尺子 8.科学阅读——生活中的测量工具比较与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能力,也是孩子们理解周围事物的重要途径,这一作为科学学习的基础当之无愧。 “四个板块”分别是聚焦、探索、研讨、拓展。在充分体现科学特质的同时,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教学目标小学科学总目标: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 在科学课上,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学会对观察对象的描述与记录,要懂得运用证据形成个人看法,懂得展示证据的重要,懂得与同伴合作和交流,让他们养成注意倾听和深入思考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突出兴趣的激发和培养,注重学习习惯的养成。如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科学下册各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一放大镜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 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 息).(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构造:镜片、镜架(包括镜框和镜柄).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 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透过放大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 放大的倍数也越大.视野越少).(球形透明体)放大倍数是最大的. 6、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7、早在(一千多年前)人们就发明了放大镜.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 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8、人的视力最高可以看清楚1/5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9、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10、举例说明哪些工作需要经常用到放大镜? 答:(1)公安人员观察现场找到的纤维和指纹等;(2)农业科技人员用来观察植物的花或种子. 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3)珠宝商鉴定珠宝;(4)精密仪器修理工;(5)电子产品检验. 线路板检查用到放大镜.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1、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 虫的细节: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 的细毛). 2、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触角具有嗅觉、听觉和触觉的功能.在放大镜下观察可以发现不同昆虫的触角的形状(不同). 3、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草蛉吸食蚜虫的 体液.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 1、(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 (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如食盐、白糖等. 2、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3、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 体).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 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4、制造晶体的方法有(减少水分)和(降低温度)两种. 5、雪花晶体的形状是(六边形). 6、你能举出生活中常见的一些晶体吗? 答:食盐、白糖、碱面、味精.花岗岩中的长石、云母、石英等. 四怎样放得更大 1、在17世纪.人们发现把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明显提高了放大能力.这是因为一个凸透镜把另一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vm |’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知识清单1 一、微小世界 1.①放大镜的作用: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而且能看到物体的许 多细节。②放大镜的特点:放大镜是透明的、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又叫凸透镜。凡是具有与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的功能,而且厚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2.昆虫奇特的身体构造:昆虫的眼睛是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昆虫的鼻子就是它们头上的触角,蝴蝶翅膀上的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3.①晶体:像食盐、白糖那样有规则几何体外形的固体叫晶体。② 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针。(玻璃、松香、琥珀、珍珠不是晶体) 4.①显微镜放得更大的原因:是一个凸透镜把另一个凸透镜成的像 进一步放大了。②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把目镜放大的倍数乘以物镜放大的倍数。③微生物的发现: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能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并用它发现了微生物。④显微镜发明的意义: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微观世界。 5.①细胞的发现: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细胞。②洋 葱表皮装片的制作步骤:取皮—--安放—--固定—--上色。③显

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步骤:摆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④通过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装片发现:放大倍数越大,看得越清楚,但看到的范围越小。洋葱表皮上的一个个小房间似的结构是洋葱的细胞。 6.①细胞学说:所有的生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学说的建立被 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②细胞的作用:细胞具有携氧传导、运动免疫、感光分化、保护光合等作用。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得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 7.①水中主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草履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②微生物的特征:微生物也是生物,具有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 征。 8.①观察工具的发展: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②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征服病菌,克隆牛羊,生产胰岛素,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处理垃圾和污水,帮助我们生产面包、醋等食物。 二、物质变化 1.①物质: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②物质变化: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不断变化的。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形状、大小,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物质。 2.①物理变化:只改变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物理变化。②化学变化:产生了新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③白糖加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