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同源字与通假字小议

同源字与通假字小议

同源字与通假字小议

读了王力的《古代汉语》,我们会发现,教材中有些所谓通假字和用来作注的那个所谓本字,其实是同源字。要想弄清教材误将同源字注为通假字的情况,须先明确什么是同源字,什么是通假字。所谓同源字是一组(不止两个)音同音近,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关,而又由同一语源孳生出来的字。而通假字是语言中某个词有专门的书写符号——本字,可是古人写作时却弃置不用,而借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记录这个词,借用字和本字只是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上一般没有联系。如疲劳义写作“罢”、变化义写作“辨”都是通假字,其本字分别是“疲”、“变”,诸本字与通假字古音是相同的。明确两种文字现象不同特点后,再看教材的误注情况。如:

阙:缺《晋灵公不君》:“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教材注:“阙,通缺,过失。”又《论语·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注:“阙,通缺。”此二注以“缺”为本字,而以“阙”为通假字,误。实则二字在缺失、缺欠、缺点义上,为同源关系。“缺”的本义是器皿有缺口,自然可以引申出缺失之类意思。“阙”的本义是门观即宫门外两边的楼台,因其中间道路形成空缺、缺口,故有空缺,缺口之义,引申之又有缺陷、过失之类意思,此引申义在上古汉语中常用,且使用频率远远高于“缺”字。如《左传·襄公元年》:“谋事补阙,礼之大者也。”杜预注:“阙,犹过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次之,又不能拾遗补阙。”《史记·三代世表》:“至于序《尚书》则略,无年月;或颇有,然多阙,不可录。”《汉书·东平思王传》:“今闻王自修有阙,本朝不和。”又:“前东平王有阙,有司请废。”诸葛亮《出师表》:“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皆其例。王力先生《同源字典》即以二字为同源字。

另外,还有以同义词为通假字而误注教材中用来作注的字和被注字是同义词,也就是说注释者所认定的通假字其实是本字。如:

餽:馈《淮阴侯列传》:“臣闻‘千里餽粮,士有饥色’。”教材注:“餽,通馈,送。”二字应为同义词,于智荣、杨萍《<古代汉语>通假字注释匡误》曾引述王力《同源字典》和王凤阳《古辞辨》的说法,认为二字为异体关系,亦有可商之处。“餽”的本义是以食物祭祀鬼神,《说文》:“餽,吴人谓祭祀日餽。”后词义扩大,以食物与人也叫“餽”,运送粮饷也是以食物与人,故也用“餽”字来表示,以其它东西与人,也可以用“餽”字表示,“餽”的诸引申义同“馈”字构成同义关系,故古籍中二字可以交互使用。《左传·桓公六年》:“齐人餽之饩。”《孟子·公孙丑下》:“前日于齐,王镜兼金一百而不受,于宋餽七十镒而受。”《史记·高祖本纪》:“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史记·平准书》:“中国缮道餽粮,远者三千,近者千馀里。”又《鲁周公世家》:“成王命唐叔以镜周公於东土,作餽禾。”《汉书·高帝纪下》:“镇国家,给饷餽”。颜师古注:“餽,亦馈字。”贾谊《新书·解县》:“中地左戍,延行数千里,粮食魏饷至难也。”《孙子·作战》:“千里馈粮。”贾谊《论积贮疏》:“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觎之?”颜师古注:“餽,亦馈字也。”从二字古籍中具有相同分布及训诂学注释看,二字为同义词无疑。

第三种情况就是以借字为本字而误注,课文中有时用了一个通假字,可是教材注释误将另一个通假字误作本字来为之作注,这样便形成了以借字注借字的情况。

还有一种情况是发生词的相重关系;即两个词的意义虽然不在同一引申系列中,但是它们之间仍有若干义项相同或相似。例如“拂”的本义是过击的意思。《广雅·释诂二》训“拂”为“去也”,《释诘三》训为“除也”,《释诂四》训为“辅也”,都是由本义引申而产生出来的义项。而“弼”这个词,它的本义是辅的意思,虽然和“拂”不在同一引申系列中,但在“辅”这一义顼上,二者却是相同的。以上两种关系都是同源字有别于通假字的明显特点。长期以来,许多人把同源通用字与同音假借字合称为“通假字”,主要还是从用字的角度而言的,即二者都是不写本字而写另一个字形。其实它们却是两种性质完全不同的现象。因此,

我们不主张把同源通尉字也称为“通假字弦”,以免在理论上和运用上造成不必要的混乱。

王力先生在《同源字典》里考证这些同源字时,不仅考究它们的读音必须相通,意义必须相同,相近或相关,而且以古代训诂资料或字形为据,证明了它们出自同一语源。我以为,既是同源字,就不是通假字,《古代汉语》把这些字视作古音通假字,这是不恰当的。

总之,同源字绝不是通假字。虽然它们有着共同的一面,即语音都必须相同或者相近。但同源字的本质特点却在于,同源字在意义上还有着相通或密切相关的地方。其中有的是相承的关系,即两个词的意义居于一个引申系列的不同位置上,并从同一个词根的本必引申出来的。两个词有着相承关系的,例如:“耦弦是两个人合力耕田力”的意思,而“偶弦有搿成双成对”的意思,两义同出一源,互相承接,“偶”与“耦”即是意义有相承关系的词。

从上述各例不难看出,同源字常常是以某一概念为中心,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表示相关的几个概念。所以说到底,同源字是以字义为系统,而不是以字形为系统,也不是以字音为系统。

正确地分析同源字和通假字,我们对古代汉语的了解会更进一步,对古文也就多一分理解。有助于我们正确地对其进行研究和整理,是学习古代汉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