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如何提高知觉和归因的准确性

(1)记住,你知觉到的不是事实,而是重组后的“事实”。要学会经常对自己的知觉提问:我知道的准确吗?另一种解释是不是也符合事实?我的假设是什么?到底对不对?我的假设会不会影响对实际情况的觉知?

(2)打破知觉习惯,不受惯化的影响。每天要试着以一种新的方式活动,比如,选择不同的路线(安全的)去上班或上学;在刷牙、梳头等日常活动中,有时不妨试着换一只手,不要总是使用利手;在看望朋友和家人时,要试着感觉自己是第一次去见他们。

(3)有意识地调整自己的适应水平,通过新的经历拓宽自己的参考系。可以采用各种方法,包括试试你平常不吃的事物,看看与你的观点截然不同者写的文章或书,在安静的树林里散步,到喧闹的游乐场去玩。不同的经历可使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4)克服知觉定势。无论何时,只要你把人、物或事归类,你的知觉就有可能被期望或已有的类别概念扭曲,按照一定的定势进行知觉。因此,无论发生了什么,我们都要把每一个人看成是独立的人,把每一件事看成是独立的事。

(5)避免受动机或情绪的影响。要让自己避免受兴趣、需要、期望或情绪支配是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让自己意识到这种犯错误的可能性,并且积极地尝试从其他人的角度看世界。在争论或讨论中,要善于采纳别人有价值的观点。

(6)养成不断进行准确性检验的习惯。要主动寻找其他的证据来检验你的知觉的准确性。第一,要提出疑问;第二,要澄清事实;

第三,要参考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记住,知觉不可能自动调

整。

(7)像禅宗大师那样去“注意”。要努力有意识地去注意你周围的人和事物,而不是在一团迷雾中度过一生。听别人说话时,要集中注意力,要观察他们的面部表情,通过眼睛与人进行沟通。要使自己养成一种习惯:不论看到什么或听到什么,都必须经过准确性检验(即通过获得追加的信息来检查自己的知觉)之后在把它知觉为事实。

知觉与决策

学号:N3110360319 姓名:徐殷然 班级:特许经营管理3班成绩: 知觉与个人决策 西蒙曾指出:“管理就是决策”。而个人决策的影响因素主要有知觉、思维方式、气质与性格、情绪与情感、情景以及周边群体(如家庭、朋友、组织)的影响。由此看出,想要做到好的管理,做出好的决策,必须要考虑、研究知觉这一问题。 我们研究知觉是因为人们的行为总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这对行为来说十分重要。简单的说, 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现实本身影响了人们的行为。 知觉是一系列组织并解释外界客体和事件的产生的感觉信息的加工过程。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是感觉,对同一事物的各种感觉的结合,就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整体的认识,也就是形成了对这一物体的知觉。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物体在人脑中的反映。知觉的四个特性:理解性、相对性、整体性、恒常性。 知觉过程还受个性倾向性的影响。需要和动机对知觉过程有制约作用。布鲁纳和戈德曼(1947)以出身贫富不同家庭的儿童(10岁)为被试,要他们在同样的条件下估计各种硬币,以比较儿童的金钱价值与知觉的关系。结果发现两组儿童对硬币面积的估计都有夸大的倾向,但贫困儿童组的夸大倾向远超过富裕儿童组。这一结果说明了需求强度对知觉的影响。 知觉和解释他人的活动是一项很繁重和辛苦的工作,为了使这项工作更易于管理,个体发展了很多技术手段。它们常常很有价值,能够使我们迅速的做出正确的知觉,并为预测提供有价值的资料。但是,它们也不是绝对安全可靠的,有时也会使我们陷入麻烦之中,了解这些捷径有助于我们认识到它们可能带来的失真。 选择性知觉---人或事物的突出特点会提高人们对它知觉的可能性。我们无法关注周围发生的所有事情,因而只能进行选择性知觉。 晕轮效应---当我们以个体的某一种特征为基础,从而形成对一个人的总体印象时,我们就受到了晕轮效应的影响。 投射作用---如果我们假定别人与我们相似则很容易判断别人,因此主观上我们很容易将自己的特点归因到其他人身上再对其进行知觉,这种作用称为投射。 对比效应---我们对一个人的评价并不是孤立进行的,它常常受到我们最近接触到的其他人的影响。最显著的例子就是面试,对面试者的评估可能由于他在面试中处的位置而呈现不同结果。 刻板印象---当依据某人所在的团体知觉为基础判断某人时,我们使用的捷

知觉、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第二章知觉、归因理论与个人决策 案例:李茜的经历? 参考答案:(1)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知觉可能发生某些偏差。在本题中,路博达对李茜能力的知觉偏差主要属于定性效应,即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得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也是所谓的刻板印象。在案例中,路博达对李茜的能力认识受到了其对“女性”、“亚洲人”的刻板印象的影响,进而使他产生了对李茜的能力不强、不令人放心的错觉。这种错觉促使他在工作中把李茜“当小孩子对待”、“对她特别不放心”、并让其他职员承担更多责任,这些行为都使得李茜无法在工作中正常发挥自己的能力、通过独立工作锻炼自己,并且由于给与的晋升机会较少而抑制了李茜的工作积极性,影响其工作潜力的发挥。? (2)知觉偏差主要包括知觉防御、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及近因效应、定型效应等。知觉偏差对组织绩效的损害主要体现在组织对人员进行招聘、甄选、及人力资源绩效考评方面,由于对人员的认识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到组织的绩效:? 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由于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的存在,管理人员往往容易根据对人员某一时间点或某一时期的认识而推而广之,形成对员工的整体认识,进而做出了不准确的判断。? 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指知觉主体对一个人的特点形成好的或者坏的印象

之后,就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征。由于这种知觉偏差的存在,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认识往往容易“以偏概全”,不能够对员工的真实情况做出准确评价。? 对比效应? 当刺激物与环境或者与知觉的其他目标形成鲜明对比时,这种由对比形成的差异往往被人为夸大,这就是对比效应。由于对比效应的存在,使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认识受到了其和别的员工对比结果的影响,这也影响了对员工的客观评价和认识。? 期望效应? 期望效应使知觉过程对信息的选择和对知觉对象的解释都会偏向知觉主体预期的方向。即管理人员对员工的评价受到了其对员工期望的影响。? 定性效应? 定性效应对某类社会对象形成了固定的印象,并对以后有关该类对象的知觉发生强烈的影响。这也就是所谓社会刻板印象的作用。定性效应使管理人员不能客观地对员工进行认识和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将员工进行归类,并将对某一类事物的评价加入对员工的评价中。? 为了提高组织内知觉的准确性,在人员招聘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要做到以下几点:?加强对考评人员的培训,使其认识到知觉偏差的存在,并告知其避免这些偏差发生的方法;采用科学的考评和评价标准,注重考评指标的信度和效度,尽量采用量化的考评工具,减少

心理学第三章感觉和知觉知识点。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1.感知觉的概念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的反应 2.感觉的种类 (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饥觉、渴觉、内脏的通觉) (3)本体感觉(动觉、平衡觉) 3.知觉的种类 (1)物体知觉(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 (2)社会知觉(个人知觉、人际知觉、自我知觉)注:不符合客观实际的知觉称为错觉(错觉在生活中的运用:服装、工艺、军事伪装) 4.感觉的规律 (1)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是指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指能引起感觉的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 ①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 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最小刺激的感受能力 ②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异感觉所需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差别感受性:刚刚能察觉出同类刺激量间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 注:感受性与感觉阈限之间是成反比的关系 (2)适应现象 ①明适应:由暗到明(如:从黑暗的电影院出来,刚开始 我们会觉得两眼发眩,什么也看不清楚,可经过几秒后, 我们的视力又恢复常态) ②暗适应:由明到暗(如:刚进电影院,刚开始什么也看 不清,过一段时间之后,就能分辨出事物的轮廓)注: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嗅觉的适应现象) 所有感觉中,唯有痛觉不能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 ①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影 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吃了糖果之后再吃苹果会 觉得苹果是酸的) ②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之间由于刺激的相互 影响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如:弱光刺激可以提高听觉 感受性;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还有一种特殊表现“联 觉”,如:看见红、橙、黄产生暖的感觉)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组织行为学知觉与个体决策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比如有一束光照到面前的时候,我看见这束光,是因为这束光真真正正存在的,直接作用于我的眼睛,然后我感觉到了,所以直接的意思是说我们真的看到了真的听到了真的嗅到了,这个东西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 知觉同样是物体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不同的是增加了个人的信息加工,掺杂了主观思维、主观判断在里面,是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后天的社会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的。 比如,面前有一个苹果,颜色红,形状圆形,闻起来香甜,摸起来光滑,那么这个苹果的颜色、形状、味道、滑度就是它的属性,当单独提出红色的时候,红色就是它的个别属性。曾经有一道题说,“我看到一个苹果”这种心理活动是什么。我们并不是仅看到它的颜色或它的形状,而是把它的颜色形状味道还有滑度等等所有的整天属性放在一起才得出了它是一个苹果这个结论。因此,“我看到一个苹果”属于知觉。 知觉的四个特性不作重点,了解即可。 1、知觉的选择性图片解释:如果我们的知觉选择这个老头老太太的话,那么除了这个老头老太太之外的所有东西就成为了知觉的背景,老头老太太是对象。(中间的瓶子、弹奏乐器的人、门中间的人) 2、整体性图片解释:线条不完整,但我们仍然能从整天上知觉它,可以看出一个小孩和一条小狗在奔跑。 3、理解性:比如: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具有相关知识经验) 4、恒常性:比如一个人穿还是没穿大衣,我们都能知觉出都是同一个人。外在条件变化,我们的知觉仍能安装惯常的思维方式感受它。如图,不管门关着还是开着还是虚掩,我们都能知觉出它就是门。 知觉者的影响:课本上的例子易懂P142

00031《心理学》同步练习题(学生版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心理学》(自考)同步练习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同步练习 一、名词解释 1.感觉P42 2.知觉P60 3.感受性P45 4.感觉阈限P45 5.绝对感觉阈限P45 6.差别感觉阈限P46 7.适应P50 8.明适应P52 9.暗适应P52-53 10.社会知觉P72 11.首因效应P74 12.晕轮效应P76 13.社会刻板印象P77 二、单项选择题 1.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的整体反映是( )P60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表象 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P42 A.反映 B.知觉 C.感觉 D.直觉 3.闻到苹果香味,看到苹果红色外表,触摸苹果光滑的果皮等所引起的心理活动是( )P42 A.感觉 B.知觉 C.感受性 D.感觉阈限 4.能够把外界刺激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即将感觉器官接受的各种适宜刺激能量转换为生物电能的器官是( )P44 A.感觉 B.感觉器官 C.感受器 D.感受性 5.人感到某个刺激的存在或刺激变化的强度或强度变化所需要的量的临界值是( )P45 A.感觉 B.感受性 C.感觉阈限 D.心理量 6.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是( )P45 A.绝对感受性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绝对感觉阈限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是( )P46 A.绝对感觉阈限 B.差别感受性 C.差别感觉阈限 D.差别感觉能力 8.同一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现象是( )P50 A.适应 B.感觉对比 C.感觉相互作用 D.联觉 9.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P60 A.色觉 B.知觉 C.感觉 D.统觉 10.人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各种属性或各个部分作为整体反映的知觉特征是( )P61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1.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以处理并作出解释或判断的组织加工过程是( )P64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2.在一定范围内,人不随知觉条件的变化而保持对客观事物相对稳定的映像不变的特性,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3.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P65 A.知觉整体性 B.知觉选择性 C.知觉理解性 D.知觉恒常性 14.用红笔划出书中重点是利用了知觉的( )P62-63 A.整体性 B.选择性 C.理解性 D.恒常性 15.当认知者对一个人某种性格特征形成好或坏的印象之后,往往倾向于据此推论该人其他方面的特性。这种社会知觉偏差称为( )P76 A.首因效应 B.定势作用 C.晕轮效应 D.刻板印象 16.古人日:“人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做( )P50 A.实践活动的影响 B.适应 C.感觉对比 D.感觉的相互作用 17.电影开映后,走进电影院起初什么也看不清,等一段时间后慢慢能看清了,这种现象叫视觉的( )P52-53 A.明适应 B.暗适应 C.感受性 D。恒常性 18.人们对暗的适应,是视觉感受性的( )P53 A.顺应 B.选择 C.提高 D.降低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一名词解释: 1、感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知觉: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与解释。 3、超感知觉: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觉器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 4、感受性:人对刺激物的感受能力。 5、感觉阈限: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6、绝对感觉阈限: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绝对阈限的值需要靠多次重复测定去取平均值,或者更确切地说,绝对阈限是有50%机会被觉察的最小刺激量。 7、差别感觉阈限: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8、最小可觉差: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9、感觉适应:同一刺激持续作用于感觉器官,会使感觉器官感受性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叫感觉适应。 10、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情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人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2)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3)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11、社会刻板效应:人对社会上某一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社会刻板效应是对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有利于对某一群人做概括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12、首因效应:指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3、近因效应:指在总体印象形成过程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14、晕轮效应:指人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也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以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二选择题: 1、人类感觉根据他获得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三类:远距离感觉、近距离感觉和内部感觉 2、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都和感受性成反比。 3、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了解一下 4、可见光的波长在将近400至750毫微米。 5、适应指的是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的变化,适应既可以是提高感受性,也可以是降低感受性。“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就是这种适应现象,视觉的适应现象最常见的有明适应(光适应)和暗适应两种。 6、颜色感觉具有三种属性:色调、饱和度和亮度。网膜是真正的感光机构。网膜由多层神经细胞构成,最重要的是两种感光细胞—棒体细胞和锥体细胞。锥体细胞集中于网膜的中心,称作中央窝或黄斑的一点上;而棒体细胞位于网膜边缘。离开黄斑向网膜边缘扩散,锥体细胞逐渐变少,棒体细胞逐渐增加,这就造成了假若在昏暗条件下要看一个细小的物体,余视比正视效果更好。 7、人具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锥体细胞,它们分别对红、绿、蓝三种颜色最敏感。 8、声波是听觉的适宜刺激。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为20~20000赫兹。低于20赫兹的振动叫次声,高于20000赫兹的振动叫超声波,是无法引起人的听觉的。声波最简单的形状是正弦波,由正弦波得到的声音叫纯音。 9、声音具有三个属性,称为感觉特性,即音强、音高、音色。0分贝指正常听觉下可觉察的最小的声音大小。 10、听觉适应所需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如果只是对小部分频率的声音丧失听觉,叫音隙;若对较大一部分声音丧失听觉叫做音岛;再严重就会完全失聪。 11、如果两个声音强度大致相同,频率相差较大,就产生混合音;但若两个声音强度相差不大,频率也很接近,叫做拍音;如果两个声音强度相差较大,则只能感觉其中一个较强的声音,这种现象叫做声音的掩蔽。 12、人耳是听觉器官,包括外耳、中耳、内耳三个组成部分。内耳的形状类似蜗牛,内部充满液体,名叫蜗牛壳,是听觉的主要器官。 13、运动知觉从运动中获得线索。 14、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1)对时间的分辨(2)对时间的确认(3)对持续时间的估量(4)对时间的预测 15、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1)感觉通道的性质(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在一定时间内,实践发生的数量越多,性质越复杂,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越短;而实践的数量少、性质简单,人们倾向于把时间估计的长。(3)个体的兴趣和情绪。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觉得时间过的快,出现对时间低估计。相反,对厌恶的、无所谓的事情,会觉得时间过的慢,出现对时间的高估计。 16、社会认知的过程划分为两个子过程:(1)信息的搜集与选择(2)信息的整合过程

第二章 知觉与归因理论

第二章知觉与归因理论 1.知觉: 2.知觉的理解性: 3.知觉的整体性: 4.投射效应: 5.刻板效应: 6.一致性规律: 7.归因: 8.知觉的特征有选择性、、和。 9.知觉可分为空间知觉、时间知觉、知觉和知觉。 10.看同样一个人,由于距离远近不同在视网膜上视像大小相差很大,但我们总认为他并没有什么变化,这是。 11.看书时用红笔画重点是利用知觉的。 12.军事上进行伪装是利用知觉的。 13.看见一株玫瑰花并能认识它,这时的心理活动是。 14.社会知觉中,对人认知的以偏概全或以点概面的倾向属于。 15. 提出归因理论的第一位学者是()。 A.维纳( B.Weiner B.凯利(H.H.Kelly) C.海德(F.Heider) D.加纳 (E.Gagne) 16.如果把失败归结于努力不够,那么会使人产生()。 A.自豪 B.侥幸心理 C.敌意 D.内疚感 17.对成功与失败的归因问题研究的学者是。 18.归因理论研究的三个基本问题是因果关系归属、、。 19.海德将行为的基本原因归结为个人倾向归因和。 20.凯利认为行为的原因有三类,分别为行为人、、。 21.凯利认为将行为归结为某类原因,判断的依据或标准有分别性(特殊性)、、。 22.维纳将成功或失败归因于四个因素,分别为、、任务难度、机遇。并将这四个因素按三个维度控制点、、进行归类。

23.知觉整体性的基本规律有、、、 。 23.把别人的行为一概归因于内在原因,而把自己的行为归因于外在原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基本归因错误。对不对? 24.个体和组织倾向于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这种判断方式称为自我服务偏见。对不对? 25.错觉的理论意义在于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对不对? 26.影响知觉的因素有哪些? 27.人在知觉过程中,总是用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理解当前的知觉对象,并且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它确定的含义,这种知觉的特征叫做()。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28.同一物体在视网膜上形成的视角大小,总是随着距离的远近而变化的。但是由于知识经验参与,人仍然对不同距离的物体的大小知觉保持相对稳定不变,这种知觉特征称之为()。 A.知觉的恒常性 B.知觉的理解性 C.大小知觉恒常性 D.距离知觉恒常性 29.一支白粉笔,无庥把它置于明亮处还是黑暗处,人们都会把它知觉为是白粉笔,这种知觉特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0.人们总是把红旗知觉为红色,无论它是在黄光或蓝色日光照射下都是如此。这种知觉的持性被称之为()。 A.明度知觉恒常性 B.大小知觉恒常性 C.颜色知觉恒常性 D.形状知觉恒常性 31.人在知觉对象时,能迅速地从背景中选择出对象的特性称之为()。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选择性 D.知觉的整体性 32.被此接近的物体比相隔较远的物体容易产生()的倾向。 A.知觉恒常 B.知觉选择 C.知觉理解 D.知觉整体 33.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是个别属性的反映叫做()。 A.反映 B.感觉 C.知觉 D.直觉

第三章 感觉和知觉(心理学)

《心理学》郭德俊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 一、什么是感觉?感觉有哪些种类? 1、感觉:客观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上所产生的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2、种类:第一类是外部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五种。第二类感觉是反映机体本身各部分运动或内部器官发生的变化,这类感觉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二、感觉阈限。 1、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及相应的感觉能力,称为感觉阈限(感受性)。 2、差别阈限(最小可觉差):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 3、绝对阈限:个体觉察到刺激存在的最低强度。 三、三色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它在解释颜色感觉时与对立过程理论有哪些 不同? P57-58 1、有三类视锥细胞,分别对红、绿和蓝这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敏感。当它们受到不同波长的光刺激时,在心理上就会产生不同的颜色感觉。红、绿、蓝是基 本的颜色感觉,其他的颜色感觉都是由这三种颜色组成的,黑和白的感觉是 由视杆细胞产生的。 2、三色论适用于对视网膜机制的解释。对立过程理论则更多地解释了信息离开视网膜后在视觉神经通路上发生的事件。 四、什么是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有哪几种? P61-63 1、知觉的恒常性是指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却保持稳定的特点。 2、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 五、知觉的组织原则有哪些? P63(参考图 3-6) 1、邻近原则 2、相似性原则 3、连续性原则

4、闭合原则 5、同域原则 六、深度知觉的单眼线索有:线条透视、相对大小、阴影、遮挡、纹理梯度。 七、什么是似动?似动的形式有哪些? 1、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位置变化。 2、形式: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

社会知觉与归因

第二课社会知觉与归因 几个基本概念:1、知觉… 2、社会知觉:由各种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包括个体(自我知觉)对他人、群体(人际知觉)以及对自己的知觉,人的社会化进程、社会动机、态度、社会行为的发生都是以社会知觉为基础。 社会知觉的基础是被认知事物的客观属性,但认知者的主观因素也会对社会知觉的过程结果产生重要的影响 影响社会知觉的主观因素 认知者过去的经验 、认知者的动机与兴趣 3、认知者的情绪 图式:人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的网络。 对新觉察到的信息起引导和解释作用,如不能解释则产生新的图式。图式是一种网络,是知识经验的网络,是知识经验,图式不是图。 图式的作用: 1、影响对注意对象的选择 2、影响记忆 3、影响自我知觉 4、影响个体对他人的知觉 印象形成与管理 一、几个概念

1、印象:个体(认知主体)头脑中有关认知客体的形象。 2、印象形成:个体接触新的社会情境时,按照以往经验,将情境中的人或事进行归类,明确它对自己的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 3、初次印象:又称第一印象,是素不相识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时形成的印象。 二、印象形成的效应 A、首因效应与近因效应 首因效应:最初获得的信息…….是第一印象作用的机制,对后期信息的组织、理解有定向作用;近因效应:最新(即最后)获得的信息……熟人易近因效应,生人易首因效应 B、光环效应:个体对认知对象的某些品质一旦形成倾向性印象,就会带着这种倾向去评价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这类现象叫光环效应(最初的性印象好似一个光环,使其他品质也因此罩上类似的色彩),是一种以偏概全的现象,是在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发生作用的 C、刻板印象:人们通过自己的经验形成对某类人或某类事较为固定的看法。 具有社会适应意义,使人的社会知觉过程简化,但在有限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刻板印象会具有消极的性质,产生偏见甚至歧视。 三、印象形成中的信息整合模式 在印象形成中个体把各种具体信息综合后按照逻辑一致性和情感一致性原则,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第三节感觉与知觉试题含答案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知识考点 P42 一、单项选择题: 1.感觉是对直接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事物的( A )属性的反映。 A.个别 B.整体 C.外部 D.本质 2.感受身体运动与肌肉和关节的位置的肌动觉属于(D ) A.远距离感觉 B.外部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内部感觉 3.人们认识外部世界的第一步是( C )。 A.视觉 B.听觉 C.感觉 D.知觉 4.产生感觉的第一步是( B )。 A.转换 B.收集信息 C.神经传导 D.中枢加工 5.人眼的可见光,其波长约为( D )毫微米。 A.500—600 B.0—1000 C.380—1280 D.400—750 6.由暗处到亮处,特别是在强光下,最初一瞬间会感到光线刺眼发眩,几乎看不清外界物体,几秒钟之后逐渐看清物体。这种对光的感受性下降的变化现象称为( B )。 A.暗适应 B.明适应 C.不适应 D.知觉适应 7.从亮处到暗处,人眼开始时看不见周围的东西,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区分出物体,人眼这种感受性逐渐提高的过程叫( C )。 A.明适应 B.光适应 C.暗适应 D.不适应 8.白天进入电影院,开始看不见座位情况,经过一段时间后才逐渐能加以分辨,这个过程是( C )。 A.漂白过程 B.明适应 C.暗适应 D.感觉后效 9.味觉属于( C )。 A.内部感觉 B.远距离感觉 C.近距离感觉 D.本体感觉10.“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描述的是( A ) A.适应现象 B.听觉适应 C.嗅觉刺激 D.味觉刺激 11.人耳所能接受的振动频率是多少赫兹?( C ) A.20—2000 B.200—2000 C.20—20000 D.200—20000 12.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的反映叫( B ) A.感觉 B.知觉 C.记忆 D.想像 13.看电影时,人们的知觉活动主要是( C )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社会心理学之三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基本归因错误 ●人们在归因时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当我们解释他人的行为时,我们会低估环境造成 的影响,而高估个人的特质和态度所造成的影响。 ●这种个体在归因时低估情境因素作用的倾向,被李〃罗斯(Ross, 1977)称为基本归因错误 (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我们为什么会犯归因错误 ●认知和情境意识 ●文化差异 认知和情境意识 ●行动者和观察者的不同 ●归因理论学家指出:当观察他人和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时,我们的观点会有所不同。 ●当我们成为行为的执行者,环境会支配我们的注意;而当我们观察别人的行为时,作 为行为载体的人则会成为我们注意的中心,而环境相对模糊。 认知和情境意识 ●聚焦观点偏见(the camera perspective bias) ●在一些实验中,要求实验者观看审讯过程中嫌疑犯认罪的录像。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嫌 疑犯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认罪过程,他们会认为罪犯的认罪是真诚的;如果他们从聚焦在审讯员身上的摄像机的角度观看,他们就会认为嫌疑犯是被迫认罪的(Iassiter & Trvine, 1986)。 文化差异 ●西方式世界观的人,更可能认为是人本身而不是环境导致了事件的发生,在这种文化 下,用内部原因解释人的行为更加受社会所赞许。 ●但是东亚文化下的人们通常对环境的作用格外敏感。因此,当意识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作用时,他们很难想像到他人的行为还与他们的内在特质相关(Masuda & Kitayama, 2003)。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将行为归因于个体的内在特质而非环境是一种有效率的行为。 ●我们的特性通常会引导我们选择自己的环境。 ●“银行家穿的很保守,可能是这种职业的要求,也可能是保守的人通常会选择这种职 业。”——吉尔伯特和马隆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许多社会心理学家都支持琼斯对基本归因错误的解释——行为是内在倾向的相应反应 ——对应偏见(correspondence bias)。 ●归因错误的根本性在于它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解释。 基本归因错误的原理是什么 ●那些将贫穷和失业归因为个人特质(“他们就是太懒、太没有追求了”)的人通常赞成政 府的立场,并不同情这些人。

第三章 社会知觉——社会信念与判断

●主要内容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我们怎样感知和回忆我们的社会生活 ●我们怎样才能做出准确的判断 ●我们的信念倾向于自我实现吗 ●案例 ●案例 ●1997年8月的一个夜晚,亨利·保罗驾车从丽兹酒店的后门驶出,随 后驶上沿塞纳河方向的巴黎高速公路。车上的乘客是戴安娜王妃和她的伴侣法耶德以及他们的保镖,汽车越驶越快,进入一条隧道。车子突然失去控制并发生倾斜,进而撞向一根柱子,奔驰车随即被挤压为一堆废铁,除了保镖外,车上所有人都命丧黄泉。随后的几周里,人们无休止地分析和争论着。是什么导致了这次车祸呢? ●2004年2月的某一天,云南某大学马加爵杀害室友4名。究竟是什么 原因? ●案例 ●看到一位神父从妓院里出来,你们会做何判断呢? ●一个基督徒,也许会嘲笑天主教徒的伪善,心中偷 笑着,嘴里发出啧啧声;当一个天主教徒看到这一

切时,也许会自豪的微笑起来,因为他想,神父是去为妓院里的宗教徒举行临终宗教仪式的,天主教徒的弥留之际即便在妓院里也是享有举行宗教仪式的权利的。 ●我们如何解释他人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如果工人的生产率下降 ——懒惰?还是机器变得不好用了呢? ●一个男生攻击自己同学 ——敌对的个性?还是对无理的嘲弄做出回应? ●当一个销售员说:“那套衣服穿在你身上真得很不错。” ——她真实的感受?抑或销售策略呢? ●归因因果关系:归因于个人还是情境 ●海德(Heider, 1958)被公认为是归因理论的始创人,他 认为人们通常试图将个体的行为或者归结为内部原因(例如个人的性格),或者归结为外部原因(例如人们所处的情境)。 ●比如,当老师发现一名学生成绩不好时,那么他可能想知 道这是由于他本身缺乏动机和能力不足(性格归因),还是由于身体情况和社会环境造成的(情境性归因)。 这名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睡觉?是睡眠不足(内因)?还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第三章学前儿童的感觉和知觉 教学目标与要求1、掌握感觉与知觉的概念、二者的联系 2、了解感知觉的种类、 3、理解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4、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5、掌握学前儿童观察力培养方法 教学重点感觉与知觉的概念学前儿童感觉、知 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感受性的变化规律和知觉特性 教学方法讲授法、读书指导法、练习法 教学手段课件 作业或思考题1、什么是感觉与知觉 2、如何理解学前儿童感觉、知觉发展的特点 教学后记 由于本章普通心理学这部分材料丰富, 比较直观,学生学习起来有热情,学习不 能只停留在兴趣层面,要让学生懂得如 何培养和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观察能 力,这是作为学前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 专业知识 第一章感觉和知觉概述 一、什么是感觉和知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的源泉和反映的对象。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感觉信息整合后的综合反映。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离开了客观事物对人的作用,就不会产生相应的感觉与知觉。 区别:对个别属性的反映对整体(事物全貌)的反映 联系:都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觉 人总是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事物,感觉称为知觉的组成部分存在于知觉之中,很少有孤立的感觉 二、感觉和知觉的功用 (1)感知觉是人值得开端,是获得知识的源泉 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从感知觉开始。人类的认识无论来自自身经历的直接经验,或是通过阅读书本得到的间接经验,都是先通过感知获得的。人类的知识无论多么复杂,也都是建立在通过感知而获得的感性知识的基础上。 (2)感知觉是一切心理现象的基础,也是个体与环境保持平衡的保障人的认识活动是从感觉开始的。通过感觉,不仅能够了解客观事物的各种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第三章感觉与知觉 ? 感觉过程的重要性 ?人类要生存,需要食物维持生命,需要房屋保护自己,需要与他人交往以满足社会需要,还需要能意识到危险以躲避伤害。?为了满足这些需要,必须从现实中获得可靠的信息。 ?感觉过程和感觉机制:对于获取世界信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心理学成立之初,就开始对感觉的研究。冯特指出:感觉和情感是复杂经验建立的基本过程。 感觉的双重功能: ?生存 ?耽于声色:是对感觉经验的快乐体验。 第一节感觉概述 ?一、感觉产生的基本过程

?1、刺激(环境中的信息)——2、感受器(把刺激信息转化为神经冲动)——3、传入神经(把神经冲动向中枢神经系统传递)——4、丘脑(除嗅觉外的各种感觉信息的中转站)——5、皮层(接收输入,产生感觉,知觉等) ?二、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刺激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觉察)。?个别属性的反映包括: (1)物理属性(颜色、形状、大小、软硬、光滑、粗造) (2)化学属性(容易挥发、溶解、气味、味道) (3)生理变化(疼痛、舒适、凉热、饥、渴、饱) 三、感觉的种类 外部感觉 内部感觉 四、心理物理学(psychophysics) ?测量感觉体验的强度。(例:工厂的火灾报警器、飞机控制板上的警示灯、咖啡中加多少糖) ?心理物理学的中心任务: –即研究物理刺激和刺激所产生的心理行为和体验的关系。 –重要代表人物:德国物理学家费希纳(GustavFechner,1801-1887) –提出测量:物理刺激强度和感觉体验大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 –研究所有刺激:如光、声音、味道、气味和触觉等。

感觉的测量 1、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threshold) 产生感觉体验需要的最小的物理刺激量。 测量方法:光,声音等 2、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 能觉察最小刺激量的能力。 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 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 ?例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这主要是适应过程导致的结果。 ?感觉适应——感觉系统对持续作用的刺激输入的反应逐渐减小的现象。 ?环境中通常充满了感觉刺激的无限变化,这种感觉适应机制作用:使人更加快速的对新信息源挑战产生注意和做出反应。?规律:适应可引起感受性的提高,也可引起感受性的降低。在一 般情况下,感受器如果受到强烈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 降低;如果受到微弱刺激的持续作用时,感受性就会提高。 感受性可以通过练习而得到提高。 盲人有高度发达的听觉和触觉,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脚步声或拐杖击地声来判断周围的地形,可以通过触摸觉来阅读盲文。有些聋人振动觉特别发达,他们甚至可以把手放在钢琴盖上感受振动,来欣赏钢琴的乐曲。专门从事某种特殊职业者由于经常使用某种感觉器官,于是便使得这种感觉相应地发达起来。 差别感觉阈限(比较值) ?刚刚能引起新感觉的两个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如可乐加糖 ?测量方法:使用一对刺激,要求观察者判断两个刺激是否相同。如可

第五章知觉与个体决策

第五章知觉与个体决策 1. 知觉(perception):也称为“认知”、“认识”。 1.1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对象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它们都是心理活动,知觉比感觉复杂,彼此交织在一起,统称为知觉活动 1.2 定义:知觉通常是在感觉信息的基础上,由于知识经验的作用,经过人脑的加工,对 客观对象做出直接解释的认识过程。 知觉是个体为了对自己所在的环境赋予意义而组织和解释他们感觉印象的过程。 2. 影响知觉的因素 3.社会知觉(social perception) 是人们在社会情境中对人的心理、行为及特性进行推断和判断的过程 3.1社会知觉与知觉的关系 社会知觉是以一般知觉为基础的,同时又包括了一般知觉中对人的直觉 1)知觉的对象不同 知觉的对象是自然的人,是纯客观的对象,被视作类似客观世界中客观物体那样的对象。社会知觉的对象是社会的人,或者社会的对象,因此社会知觉在认识社会过程中会充分考虑各种社会因素对这个社会人的影响。 2)所处的环境不同 知觉是在客观的环境中进行的,而社会的直觉是在社会的环境中进行的3)包含的内容不同

知觉属于低级的认识过程,而社会知觉不仅包括了低级的部分,还包括高级的判断,推理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社会知觉实际包括了对人的整个认知过程。 4.社会知觉偏差 在社会知觉的过程中,认知者和被认知者总是处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状态。因此,在认知他人,形成有关他们印象的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和认知客体及环境因素的作用,社会知觉往往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偏差。具体表现为: 选择性知觉:作用于个体感官的客观事物是多种多样的,人不可能感知到所有的事物。一般说来,人们首先感知那些有助于满足他们需求的刺激以及过去给他们带来益处的刺激,而忽视那些给他们带来不愉快的事物。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有选择地把少数事物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以便产生清晰的直觉,这就是选择性知觉。 人们的行为是以他们对现实的认知,而不是以现实本身为基础。这个世界是人们知觉到的世界。 4.1 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首次效应、优先效应或“第一印象”效应。它是指当人们第一次与某物或某人相接触时会留下深刻印象。 首因,是指首次认知客体而在脑中留下的“第一印象”。首因效应,是指个体在社会认知过程中,通过“第一印象”最先输入的信息对客体以后的认知产生的影响作用。 第一印象作用最强,持续的时间也长,比以后得到的信息对于事物整个印象产生的作用更强。 官者总是很注意烧好上任之初的“三把火”,平民百姓也深知“下马威”的妙用 心理学家认为,由于第一印象主要是性别、年龄、衣着、姿势、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体态、姿势、谈吐、衣着打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这个人的内在素养和其它个性特征,不管暴发户怎么刻意修饰自己,举手投足之间都不可能有世家子弟的优雅,总会在不经意中“露出马脚”,因为文化的浸染装不出来的。 说着他从公文包中拿出一块精致的小牌子,上面写着“额满,暂不雇佣”。总编看了看牌子,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如果你愿意,可以到我们广告部工作。” 面试中,进门打招呼,微笑,起身后把凳子推进去。 心理学研究发现,与一个人初次会面,45秒钟内就能产生第一印象。这一最先的印象对他人的社会知觉产生较强的影响,并且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 4.2 晕轮效应 也称光环效应或月轮效应,是以个体的某种特征为基础,而推断出这个人的其他方面情况,进而形成一个总体印象。其本质是一种以点概面的效应,对某种品质或特征的评价影响到对其他方面的评价。 如情人眼中出西施就是典型的写照 迈耶?罗斯柴尔德家族 艾丝美拉达卡西莫多 热情聪明灵巧勤奋坚定实际---------判断为:精明幽默有人缘富有想象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