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何镜堂作品集

何镜堂作品集

(完整版)何镜堂作品欣赏

何镜堂作品欣赏 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另外,何镜堂院士还创立了“两观三性”的建筑设计理念,探索出了产、学、研三结合的发展模式,为广东省和全国建筑科技事业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介绍 作为我国建筑界最优秀的设计大师之一,何镜堂院士是岭南建筑界的旗帜性人物,他主持设计过两百多个重大项目,获奖无数。其中包括:国家金、银、铜奖以及一、二等奖100余项;2001年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2004年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2005年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09年在中国建筑学会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评选中,以13项作品获奖成为新中国成立后获奖最多的建筑师,并荣获全国“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 1996年初,何镜堂在《建筑学报》写了一篇短文,《建筑创作要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首次在学报上提出了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后来在2002年9月《建筑学报》上发表了《建筑创作与建筑师素养》一文,较为系统的论述了何镜堂所主张的创作理念,即二观(整体观、可持续发展观)、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学术观点,以及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何镜堂的创作思想和实践每年都在多次的全国或国际学术会议上作了交流。 2002年,何镜堂和倪阳副总建筑师承担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的设计,该馆选址于校园教学区的中心,位于东西两湖的交接处,视野宽广,环境优美。何镜堂仔细研究了项目的条件,提出“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透不宜堵”的设计策略,创作了一个玲珑通透,与周围环境和谐,有岭南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校园新建筑,建成后已成为全校师生聚合和交流的地方,并被评为建

何镜堂院士讲座心得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听学术报告总结 (创新学分专用) 学号: 姓名: 特殊评语:

报告总结: 2011年9月14日,我迎来了人生中的一位大师,“中国馆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何镜堂大师。在我来到423之时早已坐无虚席,幸好我提前站好了位置,才能够保证有一席之地。对今天的火爆我是有预见性的,大师的魅力是应该有这样的上座率的,我也早早做好了准备。今天认真的去聆听,去学习,去感受大师所带来的不同。 那么首先先让我了解一下何镜堂大师的一些作品吧。 不得不说,中国馆是他最最为人所知的建筑作品。也许在中国馆建成之前,只有业内人士认识这位大师,但是中国馆建成之后,何镜堂大师已经不再是业内的专有名词了,他已经被冠以文化人物,甚至是文化大师。此外,何镜堂院士还主持设计了包括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天津博物馆、钱学森纪念馆、北京奥运会摔跤馆及羽毛球馆等在内的一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国家级标志建筑,主持了澳门大学、广州大学城(校区组团二)、浙江大学、武汉大学、重庆大学、国防科技大学、郑州大学、上海大学等近200个大学校园(区)的规划设计工作。 了解了何镜堂大师的主要作品之后,让我们真正的进入这场讲座之中。这场讲座的主题是“文化传承与建筑设计”,那么文化传承有多么重要,在现在这个社会,玻璃幕墙遍地都是,国外思潮不断涌入,经济发展水平已和国际接轨,那么中国的传统在哪里?又该如何去传承下去呢?建筑设计又是能在文化的传承之中起到什么作用,又或者说,文化传承和建筑设计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呢?两者该怎样相互关联呢?带着这一系列的问题,我认真地聆听的这场讲座。 文化是人类应对自然和社会严峻考验过程中积累的宝贵文化财富,而传统同样是人类宝贵的财富,它的传承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兴盛。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在原有文化基础上进行,如果离开传统、断绝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毛主席曾经说过“忘记历史就是背叛”。传统作为稳定社会发展和生存的前提条件,只有不断创新,才显示其巨大的生命力。没有传统的文化是没有根基的文化,不善于继承,就没有创新的基础,而离开创新,就缺乏继承的动力,就会使我们陷入保守和复古。 建筑也有其传承性,中国的古建筑,体现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居住方式,更重要的是它体现的最重的是那个时代的经济发展实力,人民思想先进水平,智慧水平等。但是建筑设计并不仅仅只能靠传承,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创新,就是所谓的与当前的社会发展水平,经济发展水平,人民的思想先进程度相适应,要与时俱进,简单的传承并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我想“两观三性”的观点就是这样来的,实践才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现代的技术和现代的审美观点加以整合,实际上我们叫东方之贯冠。我们最终给人家不是一个具体的什么构造的问题,而是给一个精神。这种精神看到我们国家走向富强人民走向自信。本次讲座中,何院士又提出和谐观是中华建筑的核心。他说,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漫长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儒道互补的哲学体系以及与之相配的“天人合一,师法自然,和谐共生,厚德载物”的价值观,其核心观念是和谐。和谐观念认同世间

岭南,筑梦中华——何镜堂的建筑人生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栖居岭南,筑梦中华——何镜堂的建筑人生 口文/胡嘉敏 少年初结建筑缘 1938年,何镜堂出生于广东东莞的一个普通家庭。受 哥哥的影响,何镜堂从小就迷上了画画。并经常与兄长带着 画夹到郊外写生。除画画外,何镜堂对数理化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梦想成为一名工程师。有一天。他的老师对他说。 建筑师是一半的画家加一半的工程师。于是何镜堂便开始留意起建筑学这门能够融合自己兴趣与梦想的学科。 后来,他报考了华南工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前身)的建筑学专业,师从我国老一辈著名建筑家夏世昌。求学期间。他跟随导师从事了大量的岭南园林和公共建筑的调研工作。这为他日后从事岭南建筑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何镜堂便与建筑研究结下了不解之缘。 初出茅庐,四十而立 1956年。何镜堂进校念书,尽管建筑专业的学制是五年。但由于当年教育大发展,老师不够,所以他大四的时候就被提前留校当老师。后来学校担心这样的老师质量不高。于是他又回到班上继续念书。直到1965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可是后来碰上“文革”。何镜堂被迫下放到农村。1967年。他才被安排到湖北省设计院。 上个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祖国大地。 作为特区的深圳,其发展日新月异。参观过深圳以后。何镜堂便热血沸腾。意识到广东的机会很多。于是1983年,他回到了母校,当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不过,机会永远属于有准备的人。回广州后的第三天,深圳科学馆招标设计方案。何镜堂全力以赴。把十几年来的热情和国外的先进理念精髓全用上了。方案送到深圳。市政府当晚就采用了,这对于初出茅庐的何镜堂来说是个巨大的鼓舞。 从这个项目开始.他就给自己定下目标:任何一个重要设计.都要做专题设计.都要做精品。都要写学术论文,都要在中国最好的建筑杂志上发表。 62l广东科技2009.12.总第2211期 J 何镜堂,现任华南理工 大学建筑学院院长、中国工 程院院士、国家特许一级注 册建筑师。1961年。他本科 毕业于华南理工大学建筑 学专业,随后留校攻读本专业的研究生。何镜堂曾在湖北省建筑设计院与北 京轻工业部设计院工作。之后他一直在华南理工 大学任教,1992年晋升为教授,1997年被聘为博士 生导师。1993年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2001年,获 国家首届“粱思成建筑奖”。其主要作品有西汉越 王墓博物馆、华南理工大学逸夫人文馆、上海世博 园中国馆等。 在雨果眼中,建筑是一部关于石头的宏大史书;对于歌德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何镜堂则 认为,建筑的核心是器用和精神的结合。他立足岭 南,以建筑的名义,创造了一个个风格独特、让世 人惊叹的建筑奇葩。 “两观"并蒂。“三性"齐芳 在多年积累的建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何镜堂提出了。两观三性”的建筑理念。“两观”即整体观和可持续发展观。整体观是指建筑师要有一个整体的观念。将建筑规划作为一个系统工程,要从整体上把握.把城市设计、风景园林和建筑设计整合起来。可持续发展观着眼于生态。提倡人与自然的协调,科技和文化的共同发展。“三性” 是指地域性、文化性与时代性。地域是建筑赖以生存的根  万方数据

何镜堂对中国馆的设计

何镜堂 何镜堂: 1938年4月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市。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设计大师,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兼设计院院长、总建筑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科技部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建筑学科评议

组召集人、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劳动模范、南粤杰出劳模。获国家首届梁思成建筑奖(中国建筑界最高奖)。2009年获中国勘察设计协会国庆60周年“十佳具有行业影响力人物”大奖、2010年获中国国际设计艺术博览会国际设计艺术终身成就奖。 中国馆是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最初上海举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邀请国内著名的建筑师,也包括建设部的领导、中国建筑学会的领导,和上海市一部分组织的领导参加。当时的主题就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高兴,觉得是一个非常好的历史机遇,同时也是一个非常重的历史责任。 但是作为中国馆,对城市发展中的中华智慧应该如何体现?建筑不像数学:1+1=2,2+2=4,这是一种非常明确的逻辑思维,建筑是技术和艺术的结合,又是物质与功能的结合,这是文化的层次。所以没有绝对最好的建筑,只是相对各方面解决的比较好的建筑,建筑师是没有长胜将军的。当时我根本就没想到过是否可以中标,只是思考面对这个主题我该如何去解题。 对于中国馆,我有两个想法。第一,场馆在建好后如果放在哪个地方都可以,放在美国也可以,放在德国也可以,即使很好看但也不能叫中国馆,中国馆必须要有中国的文化和中国的精神,要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第二,我认为如果只有中国特色还不够,因为世博会是面对全世界的一个盛会,既是人类文明和科技成就的一个总结,又是展示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一个平台,所以必须体现时代的精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