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

湖州市高三一模

语文试卷分析

本次测试卷采用的是嘉兴市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卷。本卷以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为命题依据,突出了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考查。试卷结构,题型与2011年浙江高考语文“参考卷”基本保持一致。对高三语文最后阶段的复习,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共24所学校的文科5579名,理科8118名学生参加了本次测试。测试结果如下:

平均分文90.62 理90.3 难度值文0.58 理 0.59

嘉兴:文科,93.09 理科95.1。

现就考生答题情况作简要分析,并根据《2011年浙江省普通高考考试说明·语文》的变化,分别提出复习建议。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

(一)1-4题,选择题。考查了字音、字形、词语、病句。答题情况:

题号满分值文科得分理科得分

1 3 1.13 1.15

2 3 1.91 1.84

3 3 0.67 0.64

4 3 1.7

5 1.8

学生得分率较低,尤其是第1题和第3题。

第1 题。考查字音辨析,错率奇高,选C为正确的超过50%。“祓除”的“祓”音“fú”,可能有些生僻,造成失分。

第3题。考查词语辨析。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对词语活用的认识,存在误区,因而难以判断词语运用的正误。

(二)5-7题,简答题。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5题6题6 7题分值 3 4 5 均得分 1.74 2.74 3.17

理科

题号5题6题7题满分值 3 4 5 均得分 1.93 2.73 3.09

这三题,得分率尚可。具体分析如下:

第5题。图文转换。命题者提供了一张2009年中国经济增长情况的图表,要求学生结合图表,为某报“回眸2009年,喜看新成就”专栏消息拟写50字以内的新闻导语。

新闻导语是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学生要了解新闻导语的特点,才能针对性答题。

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学生都能较好把握新闻导语的写法。也有小部分学生不理解“新闻导语”。

2.一部分学生没有按图表数据进行说明,如:“在过去的2009年,中国逐渐从金融危机

中走出来,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预期的目标。”

3.丢失重要数据。只谈经济增长“8.7%”,或者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5353亿元。

4.缺乏整体概括能力。整个新闻导语只描述了四季度经济递增的状况。

5.读图不仔细,将“8.7%”看成“8.9%”,“335353”亿元写成“三万多亿元或者三百多万亿元”。还有的学生用汉字表述数字,如“三十四万亿元”“百分之八点七”,占去了很多字数。

第6题。根据设定的情景设计对话,考查语言运用的“简明得体”。题目给出这样一个情境:大学毕业生小王到某公司应聘,面对老总在面试时的问话“我们公司需要名牌大学的毕业生,而你不是,你为什么还要来应聘呢?”要求学生用简明得体的语言替小王应答。学生答题错误主要表现在:

1.不合实际。有些学生抬高自己,贬低别人。说自己是“天才”“英雄”“千里马”“真金”。而名牌大学的学生都是“应试教育的高材生,没有实践经验,是书呆子”“高分低能”“心高气傲”“眼高手低”“名牌大学只是代表了四年前的成绩,不能代表现在”“很多人名牌大学是买了的,‘学历门’就是典型例子”。

2.不合身份。没有注意到小王的身份也是“大学毕业生”,如说自己有多年的工作经验云云,甚至还有说3年前就看中了这家公司的。

3.答非所问。如:着重讲自己是如何下定决心来应聘,自己有怎样的自信心;只说自己母校虽不是名牌大学,但却是培养人才的地方。

第7题。要求就“大学生月薪不如农民工”现象发表见解。提供的材料很生活化,是大家平时很关注的一个话题,所以考生一般都有话课说,也能说到点上,从得分上看,区分度不大,一般都有3-4分。主要错误:

1.没有观点,只泛泛而谈。

2.答非所问,如:“我认为这样不正确”或“我认为大学生的月薪没有不如农民工”等。

3.理由陈述不全面,只涉及大学生或农民工,导致理由不充分而失分。

4.观点不正确,如“读大学有什么用?上了等于白上,不如也去打工”“孩子,现实点吧,如今社会你还指望比农民工赚得多吗?”也有骂政府、以偏概全地说所有大学生只知享乐,懒惰虚荣之类,缺乏理性分析的高度。

(三)教学建议

1.语言运用,是基础,应常抓不懈。语音、字形,要识记准确;词语、句子的运用,要准确、规范、生动。

2.图文转换,首先要读懂图标,抓住关键,在此基础上按要求作答。

3.就某事、某种行为、某个观点等发表看法,先要表明观点,再分点阐明理由,力求全面、准确。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

第一部分:论述类文本阅读。共3题9分。命题材料是关于“道”的一个论述类文本。作者、出处不详。

(一)第8-9题,选择题。内容涉及对重要概念和文意的理解。答题情况:

题号满分值文科得分理科得分

8 3 2.42 2.44

9 3 2.73 2.77

这两道题比较容易,得分较高。

(二)10题。根据文意,试概括中国的文化家所说的“中”的作用。学生答题情况:

题号文科理科

满分值 3 3

均得分 2.01 1.92

1.这两个点在文章最后一段的倒数五行中,有“首先”和“同时”提示,并且有原句可寻,只要稍加整理归纳即可。

2.有部分学生忽视了关键词,“首先”“同时”,导致答题不全面。

3.没有筛选到有效信息,答案不靠谱。

(三)教学建议

1.指导学生读懂文本,理解重要概念和关键句子,把握重要信息、主要观点等。

2.训练学生读懂题目,答题做到问什么答什么,提高概括能力。

3.训练答题的规范性,注意答题的角度,注意表达的全面、准确、概括。

第二部分:文学类文本阅读。命题材料为袁浩的《那一年那一天的幸福》。共5题20分。得分情况如下:

文科

题号11题12题13题14题15题

满分值 3 4 4 4 5

均得分 1.23 2.07 2.17 2.19 2.51

理科

题号11题12题13题14题15题

满分值 3 4 4 4 5

均得分 1.18 2.07 2.13 2.16 2.51

第11题。本题考查学生对动作描写作用的理解。答此题,须联系文章内容方能答全。主要问题:

1.答题不全。很少有答到对时代背景暗示的。

2.答题缺乏针对性。很多学生答成了结构方面的作用,如“引出下文”“引起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铺垫,埋下伏笔”……,真是乱套。

3.不明答题规范,像这类题,应该先指出写法,再说明其作用。

第12题。考查“文中重要语句含义的理解”,学生答题的常见错误有:(1)没有建立答题的基本思路,所写答案不合句子的表层意义和内含意义;(2)表述没有层次感。多个意思纠结在一起。(3)关键词语及意思放在末尾,或不显眼的地方,很难捕捉。

第13题。考查“赏析场面描写”。学生答题的常见错误有:(1)生套《外国小说欣赏》场景描写的知识点;(2)不能准确指出此处所用的描写手法——“抓住听觉”;(3)效果分析不全面,分析“表情”,而不分析“达意”;(4)不能联系该部分所在的段落及其主旨,答案离题万里。

第14题。文章第8段引用海子的诗,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从学生的回来情况来看,这道题目的第一点,几乎所有人都能拿到。但就丰富文章内容这点上,几乎没有人能写出来。多数人就只是停留在第一小点上大做文章。甚至出现个别考生对海子以及海子的诗做分析,完全离开了题目本身而言其他。

第15题。本文回忆了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往事,题目也可取为“八十年代的幸福”,与本文题目相比,你更欣赏哪一个?(5分)

就本道题目的回答情况来看,主要问题:

1.分值设置为5分,但学生没考虑到这个问题,很多学生只写一两个要点。

2.只做判断,喜欢这个喜欢那个,但完全没有原因解释。

3.没结合文本作分析,喜欢的理由完全来自主观判断。

教学建议:

1. 强化文体知识,分清“散文”和“小说”的知识系统。指导学生分清楚表达技巧(表现方式、写作手法)中的各种“专门术语”,辨析出适用对象和范围。一些常见的专门术语,必须能理解、并对文本实际做恰当的分析,而不是乱套术语。

2.继续强化“审题训练”,要明确题目当中“概括”“指出”“简要分析”“欣赏”“赏析”等要求的“隐性指令”。“句子的作用”题,指导学生要先回答句子本身的作用,再联系全文分析。

3.要培养学生“主观题客观答”的意识,理性读文章理性审题理性作答,增强得分点意识,分点作答,清楚明了。

4.减少无谓的失分。本次考试中,现代文阅读部分因答题错位而提交的问题卷还是有一些,望广大高三教师多加注意。

5.强化以下几点:(1)梳理描写手法的知识点,建立其系统。(2)建立“赏析”必须分析“表情”和“达意”两个方面的作用。(3)联系所在段落(或者直接概括段意),联系上下文,联系主旨作答。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

本题由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篇名句默写组成。考查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对古代诗歌的形象、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初步鉴赏的能力和识记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材料为《陈书》中的《周敷传》。共5题,其中16-18题为选择题,内容涉及实词、虚词理解,文意理解与分析;19题为文言断句,20题为文言文翻译。

(一)16-18题,答题情况:

题号满分值文科得分理科得分

16 3 0.39 0.38

17 3 1.18 1.25

18 3 1.87 1.92

这三题的得分情况太不理想。答题失误在于对文本所表达的意思,没有弄清楚。16题,得分那么低,和学生的不够自信有关系。本卷每一板块的第一道选择题答案都为A,这对学生的自信心是一个考验!

(二)19—20题,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19题20题

满分值 3 6

均得分 1.2 3 理科

题号19题20题

满分值 3 6

均得分 1.28 2.96

第19题(断句题)。失分严重,原因主要是所选语句用语凝练而艰涩,理解难度大,另外文言断句常用的标志词不多。但所选语句也有突出的特点,那就是句式紧凑,节奏鲜明(主要由四字句构成,中间以必要的虚词连接),这本是文言文语言最主要的特征,也是本题解题的关键,比较多的学生对这一点认识不足,只靠猜测,因而就很徒劳。

因此,除了在平时教学中加强文言文朗读,强化学生文言文语感,在最后的复习阶段,我们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明确文言文语言的结构特点、句式特征,并将其转化为断句能力。

第20题(翻译题)。

第一小题的三个关键点中,“轻”和“重”的翻译难度较小,得分率高;而第三个关键点“乡党少年任气者”的翻译,得分率极低。在翻译“轻”、“重”这两个关键点时,一部分学生暴露出文言翻译观念上的缺陷,因为这两个词容易理解,而且在现代汉语中,也经常运用“轻……重……”的文言句式,所以学生就没有将这两个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而是原封不动地抄录下来。在翻译“乡党少年任气者”这个定语后置结构时,除了对“任气”理解不当,翻译错误外,大部分学生的问题是,虽知道文言定语后置结构的基本格式(标志),但真正遇上了却不能作出正确判断,也就难以正确调整语序。

第二小题失分的主要原因,是对“规”的翻译不当和译文的不通顺。大部分学生在翻译时要么跳过“规”字,要么把它错译成“规矩”、“法规”。另外这个句子整体上理解难度较大,特别是“宗从匪他”不易把握,导致译文漏洞百出。

如果说文言文的理解能力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那么在最后的复习阶段,强化一下学生文言翻译的基本观念(比如将单音节词翻译成双音节词,对应翻译不要有遗漏等),帮助学

生了解文言常用句式及其翻译方法还是可以做的。

第二部分:古诗鉴赏。(6分)

本题材料选取的是清代诗人纳兰性德的一首词《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就选材而言,所选为名家作品,但又并非学生熟知的名家名篇,与近年高考古诗词鉴赏的选材方向接近。词的内容有一定的深意,但只要能结合注解,学生应该能理解。就题目而言,第21题“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考查学生对词中人物形象的理解以及对表现手法的鉴赏。第22题“有的人评价,‘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深意无限,请作简要赏析。”考查学生对关键词句的理解,对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鉴赏。题目指向明确。

(一)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21题22题

满分值 4 3

均得分 2.27 1.52

理科

题号21题22题满分值 4 3

均得分 2.22 1.51

学生答题主要问题:

1.答题思路不清晰,步骤不明确。例如21题“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是如何刻画的?请作简要分析”,不少学生的回答:先分析词上阕的内容,然后写“刻画了……的人物”。给人的印象是“答非所问”。我们应该强调问什么答什么,先问什么就先答什么,把答案的关键词凸显出来。

2.术语使用不规范。例如22题“有的人评价,‘当时只道是寻常’一句深意无限,请作简要赏析”。赏析这句词,可以从手法和内容的角度入手,绝大部分考生也都是如此回答。其中使用了“用典”这一手法,表述就五花八门了:使用了引用的手法,使用了运用的手法,用了……的故事等等。表述不准确。

3.语言不精练。“词的上阕刻画了一个怎样的人物?”答:刻画了西风中独自沉思、借酒消愁的人物形象。刻画了一个面目凄凉、萧瑟的形象。刻画了沉思的形象。刻画了一个人独坐西窗,窗外落叶纷飞的悲凉之景。刻画了萧条而又怀念往事的人物形象……作为阅卷老师的我们,很期待能在他的答案中看到一个或几个精准的形容词,但往往苦苦寻觅却不得。

语言的不精练还体现在不少考生逐句翻译原词,答案字数过多。

4.关键词语出现错别字。如:“刻画了优郁的人物,表现了人物内心的悠愁。”

教学建议:

1.加强答题规范训练,强调答题的步骤。

2.熟练掌握阅读(古诗词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中常用的手法及其作用。例如,21题所涉及的人物形象的刻画,与文学作品阅读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刻画是相同的。首先可以分直接和间接两个方面,直接描写包括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方面,间接描写在诗词中主要是借景物烘托。要让学生对常用的手法了然于心,明晰答题的方向和答题的角度。

3.强调答题应与诗歌的具体内容相结合,不能自说自话、生搬硬套。

最后一段时间,可坚持每天一至两篇阅读(古诗词鉴赏和文学作品阅读),训练答题速度与答题规范性。

第三部分:《论语》阅读。共两题6分。(一)答题情况

文科

题号23题24题满分值 4 2

均得分 2.04 0.8 理科

题号23题24题满分值 4 2

均得分 1.94 0.75

第23题答题情况分析:

第1小题大部分学生都是答“适可而止”这个答案的,比答参考答案“适中”的还要多。第2小题,学生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对“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忠告而善导之,

不可则止,毋自辱焉”进行意译的;有直接用“忠告而善导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或“矜而不争,群而不党”作答的;有答“周而不比、和而不同、群而不党、君子之交淡如水”这些论语中句子的;有就“仁”展开议论,没涉及其它两个要点的;有不分点作答的……不一而足。

第24题答题情况:

对题目的理解有偏误。很多学生针对因材施教展开讨论,而非针对“上面这段文字对孔子因材施教教育思想的理解”。典型的有这三种情况:(1)对因材施教进行解读写了一大篇也没答到关键点;(2)先解说因材施教,再点到有教无类;(3)用“举一隅不以三隅反”来回答的。

(二)教学建议

1.《〈论语〉选读》的阅读复习,要着重关注文字、文章、文化。读懂文章、理解文化内涵、积累知识,并以科学的态度看待孔子的观点。

2.研究《2011年浙江高考考试说明·语文》,《<论语>选读》的考试内容和分值有明显变化。要研究《<论语>选读》部分的考试内容及“参考试卷”样题的内容和形式,增强复习的针对性。

第四部分:古代诗文默写。(6分)

25题得分情况:

满分值6分

文科均分 4.14

理科均分 3.7

本次考试的古诗文默写难度不大,六道题,前五道均出自教材,第五题也是平时所耳熟之言语,预想应该是得满分的同学较多,但是阅卷下来,回想得满分的同学比预想的要少,总结阅卷过程中发现的学生的丢分点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书写错误:“猿猱”的“猱”有偏旁错误也有也成了“挠”;“攀援”的“援”;“丰草绿缛”的“缛”偏旁错误;“钟鸣鼎食”的“鸣”与“食”写为了“名”“明”与“时”“石”;“行成于思”的“行”写为了“形”。

2.个别字学生应是根本不会写。比较明显的是“曲肱而枕之”的“肱”,很多学生字写得很潦草,希望在笔画的七弯八拐中把阅卷老师绕糊涂了,也就正确了。

3.答题不合规范,或者说是不懂得如何答题。题干要求是选做三道题,按照我们阅卷的规则,如果六道题都写了我们是按照顺序进行批改,批三道题。阅卷中发现有部分学生选做了四题或者五题,但是第二题或第三题的其中一句是不会写的,而后面的却是写得对的,很为考生惋惜。

4.答题错位。主要是在第三小题上,学生也许是背诵的时候就把前后两句的顺序背错了。导致默写中前后两句是颠倒的,细看,其实字是都写对的,又是很可惜的丢了两分。

5.出现了部分空白卷。在高三的语文教学中,语文的背诵与默写还是需要教师常抓不懈。

6.背诵时出现部分错误。“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草拂之而色变”“不义而富且贵”中的“之”与“而”“且”可怜地被丢弃。

复习建议

1.引导学生注意背诵篇目中难写、冷僻的字。

2.引导学生在理解文句意思的层面上背诵。

3.提醒考生选最有把握的三题,不要画蛇添足。

四、作文

(一)题目分析

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要求把握好“预留(我的)空间”与“效果”之间的关系,从两者关系的角度去立意。不管何种文体都需要描述(具体的或概括的)我的空间,注意:要用第一人称来写,或者以第一人称来写他人的故事。

阅卷时,立意方面按分四类评分:

一类卷。着眼于我的艺术(思考、探索、发现、创新……)空间和人生意义之间的关系。

二类卷。把“空间”理解为精神的寄托、思想的家园、舒缓的节奏等,但是没有进行局部与整体的分析,只是进行一般层次的思考。

三类卷。狭隘地把“空间”理解为“活动场所”或“存放物件的地方”等实体意义,没有从虚实的角度展开描述或论述。

四类卷。离题。所写内容,看不出与材料内涵的联系。

均分情况:

文科均分:41.78 理科均分:41.38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评卷情况来看,很难发现一些思想深刻,内容充实,感情真挚,富有文采的作文,主要有以下问题:

1.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题。材料中“学会预留空间,是艺术的规律,也应是人生的规律”,意思是人生必须学会预留空间,不能把自己的人生塞满,要像艺术一样要学会留白。我们要善于放飞自己,给自己一个空间,使有价值,有意义。这是讲“预留(我的)空间”与“效

果”之间的关系。这就要求我们从两者关系的角度去立意。大部分学生未能从这一角度立意,因而切题的作文相对较少。

部分学生,没有按照题目要求的第一人称来写,在行文中少了“我”的内容,大谈他人的空间,如大谈曹操的政治空间,大谈史铁生的生存空间。部分学生没有描述(具体的或概括的)我的空间。

未能把握材料的情感取向,文章要求写出“预留(我的)空间”与其“效果”,而这“效果”是指对人生、社会的积极意义。一些考生大写“灰色空间”、“寂寞空间”只是诉说灰色人生,寂寞人生,也是属于对材料把握不准确的一种。

2.乱填词汇。因为是填空式的半命题,于是部分考生随意填入词汇短语。如“我的忆度空间”、“我的盗梦空间”、“我的零度空间”,从八维、十二维、十八维、二十四维到一百二十四维、一百八十维、X维。甚至一位学生填入“理想像”三字,把题目变成“我的理想像空间”,作文的标题,形成了大千世界的“空间”,无奇不有。

3.文章缺乏深度。首先源于审题不深入,对材料中“空间”一词理解极不深刻,仅仅停留在静态的层次。在实际行文中,文章的内容与标题的“空间”并没有发生多大关系。出色的文章较少,尤其是展现预留空间带来效果的过程的文章更是少之又少。

4.文章结构死板。许多学生采用的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的时间结构顺序,或者是采用艺术空间、思考空间、探索空间等并列式结构,没有新鲜感。

5.不成文的作文较多。

(三)教学建议

1.还是要加强审题训练。审题,还是大问题。不仅要审对,还要审好。教学中要注意对材料主旨的提炼,以及材料情感倾向的把握。

2.加强对“写什么”的辅导。高三语文教师在后期复习中要指导学生关注生活(自己的生活、熟悉的他人生活),关注社会现实。教师也要适时补充一些新鲜素材给学生,并帮助学生积累材料、分析材料、运用材料,注意材料的多元价值的开发。

3.要加强思维训练。作文的本质是情感和思维的外化,注意思维的深刻性训练,尤其是辩证思维的训练。

4.加强考试速度的训练,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避免信手而写,避免不成文。

高三语文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 . . . . . . 高三语文一模试卷质量分析报告 一、试卷命制情况及说明 四市一模语文试卷严格按照江苏省高考语文学科的《考试说明》的范围及要求来选材、命制的。试卷结构、题型、赋分及评分标准基本仿照2009年江苏高考语文卷。按照考点要求,本试卷分别考查了语音辨析、成语使用、设置情境写排比句、压缩语段概括要点、文言实词、筛选信息作出判断、文言内容的理解及概括分析、文言语句的翻译、诗歌鉴赏、名句名篇默写、文学类文本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和提示性命题作文。文科加试题考查了文言语段的断句、文学常识、概括内容、名著阅读和材料分析鉴赏。整份试卷体现了以下特点: 1.强调基础知识和生活的结合 考查成语使用,选用了中国足协严厉处罚涉赌球队的材料,春节黄金周刚流行的新游戏、美国和中国在金融行业的较量、90后青年对《论语》的阅读和理解都有所涉及。12岁的徐州少年主动照顾患病的母亲,体现的是一种责任,奉献的是可贵的爱心,以此为材料命制的一道情景写句题起到了较好的教育作用,会引发考生长时间的思考,又为考生提供了写作的素材。此外,文学类文本“另一片天空”、论述类文本“公众掌控遥控板是最大的时务”和作文“眼光”都有较强的现实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又能引发考生思考,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和理解。 2.模拟和预测结合 模拟试卷既要有模仿性,即紧跟上一年高考试卷的命题,又要有预见性,能够预测当年试卷的些微变化,起到一定的前瞻性,对考生有所启发、思考,提高考生的应试备考能力,提高得分。本试卷的语音辨析没有完全按照09高考试题的模式命制,而是考查了两组多音字和两组形近字(去年高考全部考查多音字),这样至少考查面广了一些。压缩语段,去年高考时一句话压缩,而且选用材料大多采用科技类较多。本试卷采用著名作家严文井有关寓言的形象描述,要求考生既要压缩内容进行概括,还要用简明直白的语言转述,与高考命题既有相同,又有不同之处,较好地考查了考生的语言概括和表达能力。 3.接近高考难度,突出能力要求 去年江苏高考语文均分96分,无锡市均分102分。本卷经过200份试卷的抽样统计,均分为100.85,难度高于去年高考。因为一模考试有一个检测、诊断功能,重点是考查考生各方面的能力,看考生基础知识掌握是否全面,检测考

(完整)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2017~2018学年度第二学期) 2011—2012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语文期末试卷是一份偏重基础、覆盖面较广的试卷。参加考试学生34人,及格34人,及格率100%,优秀25人,优秀率74%,平均分82.4,最高分95.5.,最低分60。 一、试卷基本情况 本次语文试卷满分为100分。共分为三大部分:一、基础知识(占40分);二、阅读(占30分);三、习作练习(占30分)。试题突出了本学期语文的训练重点,侧重考查学生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试题以教材为载体,立足基础、适当增加难度、增大容量、课内外兼顾、注重了积累运用,体现出灵活性、综合性。侧重考查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经过必要的字、词、句、段的理解和体会,去理解、去感受、去运用。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基本技能。 二、卷面分析 二、具体剖析: <一>、知识积累和运用。 1、根据拼音写同音字。学生对普遍掌握较好,可是对个别容易混淆的“机械”的“械”错误率较高。其原因有:平时学生对词语理解死板,不能在语境中形象的理解词语,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教学中应解决这一难题。 2、选择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这一部分错误率不高。 从整体看,此小题错的较多。其做错原因有:⑴对字音所使用哪个的具体语境记忆不牢,区分不清⑵对易错字的读音积累不够。 3、按课文内容填空一题,失分率很低,说明对课本上日积月累的掌握比较扎实,只有个别学生审题不清,将出自那篇课文,错写成那部作品,导致失分。对于四大名著中,那部作品不是出自明代,并写出两个主人公,由于涉及到上册书中的内容,部分学生记忆不清,“林黛玉”的“黛”字书写起来也有一定的难度,导致这题失分率较高。 4、用所学名人名言写句话。有个别学生只将名人名言摆在那,而没有写成完整的句子,说明审题不清。 5、古诗积累。名言、诗句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物,没有人失分。 6、按要求写句子。此小题失分率不高,说明学生对排比句掌握的较熟练。 <二>、阅读部分 本题在这份试卷中所占分值为30分,共有2篇短文。第一篇是课内阅读《伯牙绝弦》,由于平时在课堂上知识点已经梳理,所以普遍失分率不高,唯独解释加点的字之后的“你的发现”一项失分较多,原因是:之前没见过这类题型,学生不明白题意。 第二篇短文共有7个小题,在这47小题中,出问题最多的是2、3、7小题,1、5小题失分较少。究其原因,归纳如下:

2018年高三一模语文汇编(古诗鉴赏)

2018年高三一模古诗鉴赏汇编 宝山区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拟咏怀·其二十六① 南北朝庾信 萧条亭障②远,凄惨风尘多。 关门临白狄③,城影入黄河。 秋风别苏武,寒水送荆轲。 谁言气盖世,晨起帐中歌。 【注】①庾信为南朝梁臣,奉命初试北朝西魏;但梁为西魏所灭,被滞仕魏,羞愤抑郁。后北周代魏,庾信累官至开府仪同三司。此诗作于其任北周弘农郡守时,时南朝陈与北周通好,流寓人士,并许归还故国,唯庾信与王褒不得回南方。②亭障:边境的堡垒。③白狄:古民族名。 12.从题材看,本诗属于()。 (1分) A.咏史 B.怀古 C.怀人 D.羁旅 13.对本诗意境的评价最适合的是()。(2分) A.纯一混茫 B.凄惨萧索 C.苍凉壮阔 D.清幽凄冷 14.全诗是怎样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试结合具体诗句加以赏析。(5分) (三)8分 12. 1分选D“羁旅” 13. C,2分;B,1分。 14. 5分 答案示例一:本诗首二句通过远望边境堡垒和原野上的风尘,抒发内心的悲凉,并以“萧条”“凄惨”融情于景。三四句写身居异族,眼见壮阔的黄河,更增思念故国的悲哀。最后四句用典,写自己不能像苏武那样出使匈奴保持节操,反而像荆轲刺秦不成、自己国家却最终灭

亡,表达留仕北国的羞愤;用项羽气盖世却于帐中悲歌(“时不利兮骓不逝”),表达自己在祖国大势已去时自己无所作为的亡国羁旅之痛。 答案示例二:本诗表达了留仕北国的羞愤、思念故国的凄惨、国家灭亡的悲哀,悲中有壮,壮中有悲。首四句融情于景、借景抒情,远眺边境堡垒风尘,内心黯然神伤;近看关门临白狄异族、城影入浪涛平抑的黄河,壮阔中更增添思乡南归的悲凉。后四句用典,苏武、荆轲的典故点出了出使北国被滞留的身世和愤慨,又有留下做官的羞愧和祖国灭亡的无奈、悲痛;项羽悲歌的典故更表达了英雄末路的浩叹。 评分说明:作者情感2分;怎样表达3分。最后两句项羽的典故如果说不出,意思基本正确,不扣分;融情于景和用典某一方面分析特别充分精彩,另一方面提到却分析不够也可满分。崇明县 (三)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14题。(8分) 苏秀道中,自七月二十五日大雨三日,秋苗以苏,喜雨有作 宋代曾几 一夕骄阳转作霖,梦回凉冷润衣襟。. 不愁屋漏床床湿,且喜溪流岸岸深: 千里稻花应秀色,五更桐叶最佳音。 无田似我犹欣舞,何况田间望岁心! 12.从体裁看,本诗属于。 (1分) 13.下列各项对本诗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激越高亢 B.轻快自然 C.平易俗白 D.清婉秀丽 14.古代诗歌里,秋夜听雨打梧桐往往营造失眠愁闷的境界。本诗却旧调翻新,拓宽诗境,试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13.B 14.本诗把五更时听到的雨打梧桐声说成最好的声音,一改前人借雨打梧桐抒发愁闷的惯例(1分)。本诗写了作者秋夜梦中醒来,凉雨打湿衣襟,但他却不因“屋漏床湿”而忧愁(1分),而是由此联想到溪流满注,进而千里稻田因雨欣欣向荣,借雨打桐叶寄托此时内心的欣喜(1分)。这一切源于作者将己心比农人之心,表达了与民同喜同乐,体现了作者关心民生疾苦的情怀,由此拓展了诗境(1分)。 奉贤区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2010级高三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高三集备组) 【得分情况】 1——7题满分23分,年段有四、五十位同学得满分,每班近二十位同学得20分以上(含20分),十几位同学得15分(含15分)以下。 【评分情况】(按评分要求评分) 1、2题必修一课内必修一文言文阅读(4分) 这两题完成很好,基本上都选对了,个别学生做错一题,第2题错得较第1题稍多些。 默写名篇名句(6分) 第3题默写名篇名句得满分的同学较多约占三分之一,失分的原因主要是错别字,以(4)(6)句最甚,主要错误有如下:(1)“夙”错写成“宿”(2)“长”错写成“常”、“陆”错写成“路”(3)“尘”错写成“陈”、“庭”的广字头里面写成“延”字(4)很多同学句前漏了“又有”、“激”错写成“急”(5)“槊”错写成“塑”或“朔”(6)“无禁”错写成“不尽”;也有少数同学背错句子造成失分。 选择题4、5两题百分六十的同学全对,错一个的主要是第5 题错选为其它项。 第6题翻译句子5分,全对的占五分之一左右,此题可以看出学生认真复习与否,第一小题“道”“进”翻译错误“道义”“进一步”,第二小题“无厚”“有间”“游刃必有余地”也翻译不准确。 第7题半数学生断句三处全对,得3分,造成失分的错误主要是断在“以”、“有涯”和“为知者殆”后;另外有些同学漏做此题、只断一处或多断了两处。 【复习建议】 1、默写小测要坚持,可采取多种有效方式进行。同桌出题互考,课代表课前三分钟出题写在黑板上,每册一张试卷测试等等。 2、历来是文言文是考测的重点,也是学生得分的难点,也最能反映学生古文阅读水平的高低。做好注重必修课本课内文言文知识复习,注重向课外文言阅读进行能力迁移。 3、不断做学生思想工作,让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不让语文拖后腿,尽量减少失误,这也是提高薄弱科成绩的最有效方法。 【古代诗歌鉴赏】8、(1)“思归之念” 【得分情况】 这道题四分,学生得满分的很少,大概只有十分之一。大多数学生拿2分与三分。【评分标准】 1)否定“思归之念”的,扣一分。 2)没有具体分析全诗的,要酌情扣分。 3)分析为归乡之情的得2分。 4)单纯分析景物描写,认为就是抒发闲适之情的,得1分。 (2)理解“合”字的含义: 【得分情况】 大多数学生得1分。 【评分标准】 以下两种答案打2分:1)准确写出“合”的字面义和句中义,以及手法和表达效果;2)写出“合”的意思,并结合“飞鸟望田飞”分析表达效果。 【教学建议】 1、教授学生诗歌鉴赏的审题步骤和解题模式。

广州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广州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一.命题指导思想 1、命题依据 广东省语文科试题考点安排科学得体,内容难易得当,秉承了科学高考稳中有变,及继承传统和改革变更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试卷内容设置,分值分布,均严格遵守《广 东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做到与新课标《考试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基本保持一致,体现继承长处的特点;而另一方面其变化主要体现在考点轮考,和题目设置思路的更新(具体体现为题目的具体化、人性化、梯度化和公道化——突现了高考的检测和筛选功能。 2、趋势变化: 高考试卷较来说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只是在具体的题型设置上有细微的改动,其余的仍旧依据高考大纲的精神进行设题。 3、试卷结构 (一基础部分(选择题1—4题和22、23两小题 1、语音部分。试题内容全部出自考纲要求所掌握的2500个常用字和1000个次常用字里。形式为沿袭08、09年的比对考查形式(音近字、形近字、多音字,如“皎洁/打搅”“业绩/污渍”“埋伏/埋怨”;还是要注重积累啊! 字形题已多年未考,此考点往往被集中隐性体现在作文错别字的扣分里边;但效果不好——评卷场中,(组长们反复强调但仍有不少老师忽略找错别字。估计广东要率先回回。 2、词语部分。沿袭广东传统,继续采用情景语段判别词语的方式;对象也还是成 语。实词和虚词?鋈匆押镁貌患儆傲耍蝗咦酆系比皇亲詈玫男问剑逑秩嫘宰酆闲裕还讯瓤赡芙档汀? 3.病句部分。这是非常好的一道题目;语文教学的目的除了学习语言之外,还有就是训练人的思维逻辑(句子的连贯衔接、阅读、写作更是如此;它可以说是必考的!这次的题目设置是常见病句类型里边的“句式杂糅”“概念混淆”“搭配不当”;总体难度不大。温习时我们只要抓住病句的类型一一排查即可。题目中的“没有语病的一项”设置也是很科学的,使考查具有了全面性和灵活性! 4.连贯衔接题。这种题型考查能力是很强的,要完成它需要有较强的语文素养和较为严密的逻辑思维。但选择题的形式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一般找出暗示性的关键词语即可,合适尽大部分的考生解答,也属于基础题。但此类题型已“老化”,缺乏创新,另外该次此题,与后面题目考查内容上有重复;可能置换,如语言表达委婉类。文学文化常识题回回?估计还要过一段子! 5.语言运用与表达题。22题约考生0分,均匀分3.31分略高于去年的1.73分;而23 题近人0分,均匀2.56分。 难易设置公道,今年的语文平均成绩达91.6分;纵观整张试卷,相对于中等水平的学生,题目都是不大的;但这样往往就不容易拉开考生的间隔!于是出题者在语用题中加大了难度——高分不容易了,“蒙”就更不可能了!是比较好的题目估计继续维持现状(只是考点有重叠,都包含了连贯得体的因素——还有选择题4,作为语文压轴题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桃溪初中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一、试卷及命题评价 1、指导思想: 整份试卷以新课标为指导,试题注重于引导学生积累、感受与思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强调语文与生活的联系,突出试题内容的人文特性,给学生以人文薰陶;依然注重于能力这个核心点,重视运用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考查,尤其重视学生整体把握文意、在具体语言环境与实际生活中语言的理解分析、概括运用能力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 2、命题范围、目标要求 整份试卷以苏教版七年级上册为出题范围,内容涉及学生的积累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写作,课内文段选的是《宇宙里有些什么》,课外语段选取的是《幸福大道145号》小说,试题内容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注重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3、试卷结构:试卷结构延续了上一年的期末考试试卷的形式,共有四个大题,分别是积累与运用,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作文。能比较全面的考察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能较客观地反映出学生的语文素养。试题卷上的提示语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4、难度系数:本次抽样的得分率是98.3,基本符合0.8的难度,易于检查学生的整体情况。 5、题型、题量:题量适中,便于学生在120分钟内完成。 6、命题自创或使用成题:在试题的命制上,语言的积累与运用基本含盖了七上的学习范围,现代文阅读能紧紧围绕“文章的中心”来命制,这种考察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语句的筛选和概括能力,能从最基本阅读能力的建构上出题,这一点无疑是命题者的良苦用心,文言文的考察注重文言词语的积累与迁移,文言语句的翻译,文言语段内容的整体理解,把握了文言考察的立足点,有利于发挥考试的导向功能。写作能从学生熟悉的课文内容入手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身边的点滴,便于学生动笔,利于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 7评分标准是否科学:主观题的参考答案大都有“意思相符合即可”,体现了答案与思维的多样化,易于学生表达个性化的答案。 二、定量分析 平均分:93.5 及格率:100 优秀率:32 特优率:7.3 总成绩:57.13 各题平均分及难度统计(样本容量=100)

高中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第一次月考试卷分析 纵观整套试卷,整体来讲,难度适中,无偏难怪题,从基础知识到能力考核再到文章的写作,从古文、古诗歌到现代文阅读,从题型到题量,各个方面把握的都很好。总体来说,语文试题基本成功。下面我将重点从文言文阅读、古代诗歌阅读、古诗文默写以及作文这四个方面对这套试卷作具体分析如下。 这则文言文首先考察了学生对实词的理解,属于传统上对实词意思的理解考查;其次是断句,断句题须在学生读懂、读通句子的基础上才可能作对。本次考试没有考查古代文化常识。但文化常识是近年来高考的新考点,文化常识题仍需在以后的复习中给予关注;然后是对文章的有关内容考查,是个传统题,难度也不大。在学生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是可以答对的;最后是两句翻译,难度也不大。但在翻译的过程中学生对重点字的理解有些偏差,如“恩遇弥厚”中的“弥”很多学生不能准确得理解出来,其实学生如果能够联想到“欲盖弥彰”这个词语的话,那么这个“弥”更加的意思就相对好理解了。从出题的角度看是符合考试规则的,从答题的考生的角度说,基本没增加什么难度。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过程中,有些词语的意思仍需注意,如“释褐”中褐指的是粗布或粗布衣服,依照旧制,新进士必须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后来比喻做官或者进士及第授予官职。这样的词语积累多了,也有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这次考查的是一首古诗,是唐朝白居易《夜筝》,而且有一问是这首诗化用了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哪几句诗,这个出人意外,却也是情理之中。用这一方式,考查的是平日里考生对古诗,对课本,对基础的学习掌握程度,更为关键是,如果考生没有将《琵琶行》背下来并且理解,此题则全然无法下手。由此看,基本功的扎实是非常重要的,在以后的教学中基础知识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但是这首诗中的“紫袖”代指的是弹筝人这一点大多数学生的学生没有读数来,他们把紫袖的称谓纷纷指向作者。在评讲试卷的过程中,我会把“紫袖”代弹者,和“皓齿”代歌者,“细腰”代舞者这些特指的指代对象告诉学生。其次重点分析第二句中的炼字,两个“自”字,连用了两个“自”字,这并不等于说独处,而是旁若无人的意思。“自弹”,是信手弹来,得心应手;“自感”,则见弹奏者完全沉浸在乐曲之中。唯其“自感”,方能感人。“自弹自感”把演奏者灵感到来的一种精神状态写得惟妙惟肖。旧时的乐伎大多有一本辛酸史,诗中的弹筝人虽未像琵琶女那样敛容自陈一番,但是从“暗低容”三个字就能使读者想象无穷。诗人就是这样,不仅引导读者去发现奇妙的无声之美,更是通过这一无声的时刻让读者去领悟,去想象那筝曲的绝妙之处,着一点和《琵琶行》中的“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古诗文默写题考得都是刚讲过的古诗文,分别是杜甫的《登高》,李白的《蜀道难》和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中的几个名句,原则上考察的常见名句,提示语简单明了,难度不大,但是学生这道题答得并不好,平均分3分4分左右。有一部分学生能够将句子锁定准确,但是有个别字确实不容易写对。这也给我以后的教学提了个醒,以后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抽查学生对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背诵等记在心里,同样要求学生能够准确地将其中的重点字词书写出来,清清楚楚地呈现在卷面上,争取做到这样的题一分不失。 最后说作文,这是占半壁江山的一个大题。这次的作文仍是材料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则寓言材料。一只小蚂蚁跟着哥哥去寻食,突然天下起了大雨,哥哥对着蚂蚁喊“快跑”,小蚂蚁却看到蜗牛在雨中慢悠悠爬着,不慌不忙。就问哥哥:“为什么蜗牛不跑?”哥哥说:“没伞的孩子就得拼命奔跑。”而且题中明确要求要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也就是对文体特征有了明确的规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题材不限了。在我们这个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社会的层级差别也依然存在,有些人依仗上辈资本,过着得风得雨的生活,有些人出生于社会底层,便牢骚满腹,却不知行动。面对现实,青年们要有怎样的姿态生活才更有意义?这也是考生要思考的一个问题,这则材料要求写议论行文:我们可以试着分析现实是怎样的,怎样的生活才有意义,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让生命更加丰富有厚度。这里的“伞”是个喻体,比喻的是可以给人提供保护的外部条件,如富裕的家境、杰出的父母、个人的天赋、超人的优势等,也就是没有这些外部条件的人就必须努力拼搏。

高三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高三语文试题试卷分析 第四题 13题,文言文翻译 (1)彦超翌日奉表待罪,帝遣中使慰谕,令赴朝谒。(3分) 译文:王彦超第二天献表请罪,皇帝派中使前去劝慰他,让他到朝廷进见。(3分。“奉表待罪”“慰谕”“谒”各1分) 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句中重要的实词不能根据语境准确地翻译出来,而是很随意地译出大意,如把“慰谕”译成“告诉”“下旨给他”等。 该题多数学生得1~2分。 (2)彦超尽斥去仆妾之冗食者,居处服用,咸遵俭约。(4分) 译文:王彦超全部辞退了吃闲饭的男女仆人,日常生活穿戴费用,都遵循节俭的原则。(4分。“斥去”“服用”“俭约”各1分,“仆妾之冗食者”句式1分) 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①翻译时句式落实不到位,题中的“仆妾之冗食者”是典型的定语后置句,很多同学不能在译文中体现。 ②译文不通畅,“咸遵俭约”应译为“都遵循节俭的原则”,不少同学不能补充出句子的中心词。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3)今已衰朽,愿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3分) 译文:现在我已经老迈无能,希望能够告老退休返回家园,这是我的愿望。(3分。“衰朽”“乞骸骨”各1分,“臣之愿也”句式1分) 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重要文言知识积累不够,如:“乞骸骨”,在《张衡传》中学习过,很多同学不能准确翻译。题中的“臣之原也”是判断句,有不少同学没在译文中体现出来。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建议: 学生翻译存在的问题,反映出学生对重点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不够,掌握不扎实,灵活运用能力差。 14题,诗歌鉴赏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描绘了一幅高远明净的秋景图。上句写群山树叶飘落,天空显得辽阔远大;下句写清澈的江水在月光的辉映之下,犹如一道白练。(4分,“高远明净”2分,结合诗句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①审题不清,很多同学没审清本题的落脚点是对景物特点的概括,竟答成了情感基调。 ②答题不规范,大部分学生答题没有小标号,没有步骤,只是笼统地写感受。 ③鉴赏性的词语匮乏,答题时表述不够准确。如对于画面特点的概括,不少学生用了“美丽”“诗意”等笼统的词语。 该题多数学生得1~2分。 (2)联系全诗,说说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参考答案:前两句从“了却公家事”到“倚晚晴”透露了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登快阁亭欣赏自然景色的渴望;五六句巧用伯牙、阮籍的典故写出了诗人的无可奈何、孤独无聊;后两句“归船弄长笛”与“与白鸥盟”表明自己意欲归隐。(4分。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点、意思对即可) 学生答卷存在的问题: ①审题意识不强,题中明确要求“联系全诗”,但是很多同学没有联系诗中的具体诗句去分析情感。 ②答题时缺乏步骤,没有序号标注,得分点很容易隐于纷杂的卷面中。 ③对诗歌整体把握能力不够。从试卷上呈现的答案看,不少学生没有准确地把握住这首诗歌,竟出现了“壮志难酬”“思乡”“对朋友的思念”等不准确的情感判断。 该题多数学生得2~3分。 建议: 加强训练,增强学生审题意识、规范答题意识,形成答题模式;准确理解诗意,掌握答题术语。 15题,名句名篇默写 学生答卷存在问题: 书写不规范、潦草,字迹不清,识记不牢,错别字多,几乎每一句都会有错别字。((1)也—者;鹃—娟;(2)齐—其;(3)夙—素,砧—毡、拈;(4)义—亦) 该题多数学生得3~4分。 建议: 名句名篇要强化背诵,更应重视书写,写规范,写正确,重在抓落实,坚持不懈。 第五题 16题,参考答案:③⑥①④②⑤(4分。答对3项得1分,4项得2分,全对得4分)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曹洼小学语文组 总体情况:参考个数:19个班级参加考试。合格率达标的有19个,达标率为100%;优秀率达标的有17个,达标率为89%。 期末考试顺利结束了,题型基本上是意料之中的,难度适中,没有偏题怪题,从 试 2、中年级失分较多的是句子部分,第一小题是因果关系的句子,小部分学生不理解哪部分是原因、哪部分是结果而失分,也有学生没有审清题目,自己写的一句。体现出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培养,有重基础轻能力的表现,对学生思维能力方面的培养有所缺失。四年级的第九题按要求改写句子。四年级学生对被字句和缩句以有一定的基础,所以得分较高。

3、高年级知识积累与运用占的分数较重,所考查的内容是本册的古诗和名言警句。学生大体情况较好,部分学生丢分的原因是写错别字或前后颠倒。 学生失分较多的是选词填空,改换句子说法及修改病句、还有选择正确的朗读语气,这一部分教师平常训练的很多,题型都不陌生,但学生对辨析近义词的能力较差,因此失分特别重。学生对词语的搭配搞不清楚,教师平时在课堂上对这类型 师平时反复训练学生把话说简洁而且完整!在平时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对阅读有畏难情绪。答题非常粗糙,仅仅走马观花,欠全面思考。 (三)习作方面 从阅卷情况来看,好的方面大致有以下几点:一是想象巧妙、新奇,颇有创新意识;三是内容丰富多彩,语句优美流畅;三是中心明确,结构比较完整。但学生在

考场作文中反应出来的一些问题也不容忽视,一是选材上多雷同之处,视野不够开阔;二是语言积累不多,语言表达不完整,缺乏遣词造句的能力;三是写作技巧欠缺,有的作文层次不清,语言颠三倒四;四是书写不规范,字迹潦草,错别字多。 二、对今后教学的几点看法 1、重视字词教学,夯实语文基础 案的。 公开课上往往课型都是阅读教学,但少数教师一节课讲个不停,学生很少有朗读和思考的时间。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教师要充分认识自读自悟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极端重要性。只有让学生直接面对文本,用心读书,才能获得个人的理解、体验和感受。

【试卷分析】高三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年秋季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试卷总体评价 这次考试,在考纲变化但没有标准的试卷样式前提下,我们高三没有借鉴他校的新题型来命题,而采用了20**年高考语文的试卷样式,只是要求学生选作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答题,可以说,既不变却也跟着考纲的变化在变,一方面,不作大幅改变,更不盲目改变,一切猜测的改变只会扰乱学生的心,先让学生接触小说类题型,这已经足够。所以试卷总分150分,各种试题的题型、题量、赋分值完全与云南省20**年高考试题接轨,可以说试卷中规中矩,没有偏题与怪题,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区分度,是一份现代气息浓、时代色彩强、人文内涵广的较好试卷。 二、试题具体特点 (1)侧重于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文言文侧重于学生古代汉语的理解、分析﹑综合运用,如理解文言实词、虚词,辨别与筛选文本中的重要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这些试题的设置都强化了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 (2)侧重于对学生文化积淀的考查。如名句名篇的默写6分完全选用高中要求背诵的14篇古诗文,古诗鉴赏11分更是直接命题,涉及古诗词部分竟达25分之多,可以说有力地考查了古典文化的积淀。 (3)侧重于对社会现实生活的关注。无论是成语辨析,还是现代文阅读,都显示了命题人的特点风格和文化底蕴,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应试书”再也不能在语文的试场上成为佼佼者了,这也就为高三复习时要关注热点﹑焦点指明了方向。 二、我校考试情况分析我校参考人数,理科721人;及格人数,398人;最高分 110分;最低分64;总均分90.47;及格率55.20%,在富源县六个高中排名第三,与第一名胜景中学差距比较大,与富源一中差距不大。文科634人,最高分108分,最低分66,总均分,91.45分,及格人数401,及格率63.25%,全县排名第三。各班级的状况也参差不齐,重点班均分差距不到2分,在允许值范围之内,普通理科班之间最高分与最低分之间差距近6分,文科普通班差距达2分之多,这反映出各班学生备考的状况不平衡,需要教师善加引导,全心投入,把训练真正落到实处,切实提高学生的成绩。 三、暴露出的问题 1、学生考试方面的问题:(1)学生对考试的重视不够。(2)个别班级有作 弊现象。(3)考试之前老师没有带领学生复习一节课,都是上到哪,就停在哪,这样,学生没有考试的整体思维。(4)一轮复习都是分专题的,学生忘记的以前学的专题的知识。 2、学生学习和知识方面的问题:(1)学生文化积淀较薄弱,中国古代文化常 识、成语题普通班据不完全统计,正确率不会高于20%,名句名篇默写平均分只有 5.6分,难度系数0.7,全校重点班班平均分未达到6分,而理专平均分竟只有3分 多。如此低难度的题目考试效果却不十分理想,原因是一方面教师检查背诵的力度不大,另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态度存在功利性,不肯下功夫背诵,对语文学习总的时间投入不多。 (2)学生鉴赏能力不强,表述欠规范、欠准确,特别是古典诗词怎么应对,无所适从,学生既不懂如何鉴赏诗词,不懂诗词本身的内容和情感,更不懂按照什么步骤组织语言,有没有具体的套路,这道题均分1.1分,有的班级只有0.5分、0.8分。学生头脑中没有积淀诗词鉴赏必要的专业术语,不会说行话,下笔多正确的废话,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 (3)应试技巧掌握不够到位,如选择题不少同学选中某项,一见钟情后不再用别的选项来检验,以致出现差错。现代文阅读解题时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报告(梁经旭)

高三语文试卷分析报告 一、试题简评 本次语文试卷题型包括基础知识题、古诗文阅读题、阅读题、语言表达题、作文题等六大题,总分150分。考试题型与高考稍有不同,总体难度不高。 二、成绩统计 人数 班别7 0分 以下70- 79分 80- 89分 90- 99分 1 00分 以上 参 考人 数 及 格 人 数 最 高分 最 低分 平 均分 8 1 1 13 8 6 1 3 9 7 1 11 6 1 7 7 1 1 1 9 16 14 4 1 5 4 5 1 05 2 4 7 3 三、学生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大题是基础知识题,重点考了字音的考查,成语的运用,病句的辨别,句子衔接。涉及到的考试能力要求包括:识记、理解和表达、应用。这一大题难度不大,学生一般能答对2题以上,最好的是全部答对。 第二大题是第二大题是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名句默写三部分。文言文阅读节选自《隋书》,考查对文言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对文章信息的筛选、分析等综合能力。从答题情况看来,这一题也答得

较理想,4道选择题中学生普遍能答对2—3题,还有同学拿到满分。8分的翻译与断句题最高拿了6分。诗歌鉴赏比较简单,考的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学生能体会人物的情感,对画面的描述也比较到位,6分的题目较多同学能得5分。默写题都是出自课内要求背诵的诗文,学生基本能背出来,但错别字依然比较严重。 第三大题、第四大题是现代文阅读。第一篇阅读学生在选择题方面做得较好,但问答题基本没得分。本人认为这是这张试卷中最难的一道题,且出得不够理想,不是考查学生阅读文本的能力,而是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第二篇阅读考的是新闻,这道题非常契合必修五的内容,但学生对专业术语把握不够,且不能很好理解题目要求,体现出理解能力偏低。 第五大题是语言表达题。这是一道非常好的题目,体现了语文生活化的趋向,贴近学生的生活。但是从答题情况来看并不理想。从中体现出学生的视野比较狭窄,表达能力较差。 第六大题是作文题,要求学生以“寻找”为题写一篇文章。本以为这是学生比较容易写的一个话题,但实际情况却不断提醒我们,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任重道远。在写作中,离题、错别字、语言不通顺、立意不深等问题普遍存在。 四、今后教学建议 1、针对学生答卷上出现的问题,要重视、要分析,和学生一起分析问题的原因,并和学生一起制定改进提高的目标,要让学生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肯定会提高得分。

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茨河镇小学2014学年度六年级语文期末考试试卷分析 打开六年级语文试卷,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会感到试题变得更灵活了,更务实了,一切都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了。现对本次考试进行分析: 一、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本次素质检测六年级共有人参加考试,总分分,平均分分,及格率为%,优秀率为%,综合指数: 二、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 通观六年级的语文试卷,我们不难看出其命题目的、范围及特点。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命题人员希望通过试卷,对教师的教学提出建议:不要只围绕课本教书,而应注重课外阅读的辅导,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试卷力求通过一些开放性的试题,答案多元的试题,引导学生设计出自己理想的答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试卷还力求体现人文性、趣味性和灵活性,打破旧的命题模式。同时整份试卷还体现了“三重”,即重基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重能力(识字能力、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积累运用能力),重创新(运用所学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二、试题结构特点 试卷共分四大部分:一、积累与运用、二综合性学习、三、课外阅读、四、习作。

试卷难易程度基本适中,本张试卷突出显示了以人为本,回归本色语文,绿色语文的特点。以课本为载体,辐射相应的训练项目。这份试卷命题坚持力求体现新课标精神,拓宽语文教学领域,打通课内外学习语文的渠道,检查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的能力及课内外阅读能力。 三、学生答题情况 1、答卷情况 通过学生答卷情况来看,学生掌握及运用知识的情况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掌握较好的是基础知识题:“积累与运用”中的第一、二、题,学生的得分情况很好,基本上没有什么失分。第四题学生结合句子意思填四字词语掌握较差,第五题的回答不是很好,有些回答有些困难,这说明学生平时的词语积累不是很丰富,今后应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灵活性较强的题,学生回答较差。让学生名人名言,学生的答卷情况不是很理想,对于一些课外拓展的题目,学生无从下手,不知该如何来做题。有的同学没有认真读题,要么写的答案没有一个中心,比较散,因此被扣掉了一定的分数,今后应让学生认真审题然后再答题。 对于灵活性强的题,学生回答更差。如阅读:很多学生看到这样的题目总是感到害怕,不敢去做这样的题目,因此他们不理解题意,尤其是对于理解性的题目,如:理解“微笑的魅力”的意思,学生根本不会去理解,有的学生知道意思但语言表达的不规范。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北京市海淀区2019届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 三、古诗鉴赏 所选诗歌并不难,难的是命题的角度,侧重于对文学作品风格的鉴赏,这一点其实是高三同学备考时容易忽略的部分,也因为这一部分知识是比较难的,所以题目不太好答。我以前强调过,高中学生应该掌握一部分古代文论的知识,像这种题目就用得上了。 13.下列李白诗歌中,与《望庐山瀑布水(其一)》题材不同的一项是()(3分) A.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B.三门横峻滩,六刺走波澜。石惊虎伏起,水状龙萦盘。 C.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D.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解析:这种题就属于考查大家对古诗词的熟悉程度了。ABD三个选项都是写山水风景,而C项有“笛中闻折柳”一句呀,很明显的是边塞诗。 14.诗话,常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请为“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或“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写一则诗话。(4分)解析:估计很多同学不知“诗话”“词话”为何物,不知道也没关系,你总得知道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吧,这是古代人评析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特方式,并且题干中也说明了,用三言五语对诗歌进行简练而中肯的点评。照着葫芦画瓢吧。这种题目平时如果能练习,就是再简单不过,跟对联差不多。 15.盛唐山水诗风格多样,异彩纷呈。同是歌咏山水,李白与王维的诗风格迥异。请以《望庐山瀑布水(其一)》与王维《山居秋暝》为例,任选一个角度,比较赏析两人山水诗的风格。(6分)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解析:比较风格的题目倒是首次出现,以前多是比较手法或者感情。比较风格看似麻烦,实则简单,关键点在于能够懂得一些表示艺术风格的术语,并且能够引用诗句做具体分析。人大附要求高三的学生阅读《唐诗鉴赏辞典》的内容,是很有道理的。上海大学学报曾发过一篇李晓婉的《山水同辉,风格迥异》的一篇文章,就是分析李白和王维艺术风格比较的。我把这篇文章附在后面。 16、所谓理解性背诵其实还是相当于给上句对下句。 四、现代文阅读 17.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占据掉落炫耀B.占有溅落炫耀 C.占据溅落显摆 D. 占有掉落显摆 解析:这个题考得是近义词辨析。首先需要大家多懂一些词汇,第二需要理解文章中句子的意思。第一个词原句是: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占据强调的是一个过程,而占有更侧重于状态。另外,这句话的宾语是“空间”,肯定应该是占据。第二句肯定是溅落比掉落更生动。第三句显摆和炫耀就是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显摆是北方方言,作者写的是北京的事,所以用显摆恰当一些。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解析:这种选择题,大家要懂得命题者容易把错误点设在什么地方。A项涉及的是手法,对比的谜底是为了突出,凡是突出的内容肯定是有关文章主旨的,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试卷分析报告

高三语文第一次模拟考试(3月8—9日) 试卷分析报告 一、古文翻译第7题——阅卷人: 第一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以”:认为;“或”:或许;“执”:坚持;“乃”:才,各1分。 存在问题: 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以”误译为“以……为由”或“因为”。“或”误译为“或者”。“执”:误译为“执行”。 2、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执不奉旨”误译为“坚决执行不遵循皇帝的旨意。” 解决方法: 1、注意掌握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了解常见文言句式,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提倡语感阅读,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第二个句子—— 评分细则: 整体句意1分,关键词“谓”认为;“大臣在禄位者”定语后置,享有俸禄和地位的大臣;“尤”:尤其;“审”:清楚,明白,各1分。 存在问题: 1、关键实词翻译不准确,如“审”误译为审理、审查。“谓”误译为告诉,说。 2、典型句式把握不准确,没有译出定语后置。 3、不会联系上下文,揣摩句子的意思和逻辑关系。把“不审可得在此诏不”误译为“没有审理清楚就在诏书中颁布吗?” 解决方法: 1、加强一词多义含义的积累 2、加强句式知识的理解和积累 3、强化揣摩上下文推断句意的能力 二、诗歌鉴赏8、9题—— 第8题—— 评分标准:比喻手法1分,分析2分,对比手法1分,情感2分。答对偶和借景抒情结合学生的分析,如果恰当,也适当给分。 存在问题:1、艺术手法答错,比如托物言志,拟人,……。 2、答题不规范。答出手法,不做分析或分析不清楚 3、艺术手法不全面,只答比喻或是对比。 4、分不清手法,就将知道的手法全部写上,有的多达5种 应对措施:1、还应继续加强诗歌复习的讲解和练习,注意总结规律,教育学生仔细审题,注意题干的提示信息。 2、强化规范答题的思路,基础极差的学生,可以给他答题的模式,让他严格按照模式去答。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近三年高考语文试卷分析 08年诗歌鉴赏:重点考查对炼字的体味 本题仍然以主观题的形式出现,材料是宋代潘大临作的一首宋诗《江间作》,该诗作者并非名家。读这首诗,首先要借助于注解,了解作者曾随苏轼同游赤壁的经历。作品从怀古开始,写出了龙盘虎踞的险要地形,然后缅怀古时的英雄而结以归隐之志,具有较深的情感内涵。第三联,诗句凝练,炼字尤见功力,“明”字非常传神,“退”字使人叫绝,巧妙地写出了在江面上仰望寥廓长天时所得的印象,使人读之历历如在目前。就诗歌思想内容而言,教材中类似的作品很多,考生不难把握。炼字,历来是古典诗词鉴赏的重点,命题者在众多艺术手法中看中考查这一点,可谓抓住了诗词鉴赏的关键。 09年诗歌鉴赏【考点】第一问:考查诗歌的形象的分析,分析意境型。第二问:考查对诗歌思想内容的分析及个性解读 【解析】第一问:分析诗歌“意境”,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繁华热闹等。 第二问:分析“思想感情”和作者“观点态度”,第一步,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第二步,有机整合,准确表述。 2010年诗歌鉴赏考察的是: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古代诗歌鉴赏很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这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考查的一个重要知识点。表达技巧本身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在诗歌鉴赏中,我们主要要掌握:表达方式(写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四大类。【重点注意四五六】 【表达技巧之一——表达方式(写法)】 1、记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倒叙”和“铺叙”(铺陈叙事)。 2、议论: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卒章显志” 。 3、描写: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动静结合、正侧结合、远近结合、高低结合、视听(声色)结合、虚实结合(描写的角度);“工笔与白描”(描写的详略)、“渲染与烘托”(描写的用意)。 4、抒情:分析鉴赏主要集中在诗歌中运用的“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借景(物)抒情”、“借古抒怀”“寓情于景(物)”、“托物言志”四

三上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三年级语文期末试卷分析 本次测试既考查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检测了学生的语文能力;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特点,又密切联系社会生活,关注学生心灵,较好地渗透了新课程理念。现就从我校三年级语文试卷386份答卷中随机抽样42份作具体分析,以更好地从事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从试卷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学生不仅对双基有较好的掌握,而且各种能力得到较好的发展,特别是语感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明显的提升。 (一)本次测试从总得分情形统计:最高分最低分优秀率合格率平均分分别为95 58 48% 98% 81.4。 (二)从分数漫衍情形统计:从分数漫衍图可以看出,85-89这一分数段的人数最多,其它每个分数段均有分布。 (三)从各大题得分情况来看:本张试卷共十道大题,主要分三个部分:一)、积累与运用部分:该部分共有八个大题:着重检测了看拼音写词语,得分率88%;形近字辨字组词,这部分的得分率最高(98%):查字典的方法及多音字掌握情况,得分率71%;动词、叠词、量词的灵活运用得分率92%,;成语填空,得分率88%;按要求改写句子得分率比较低(52%);修改病句,得分率90%;根据积累填空、填写恰当的句段、诗词、名句。这部分的得分率比较高(95%),可以看出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比较重视双基的落实。二)、阅读课外文章得分率均比较低,说明课外阅读能力还有待提高。三)、作文得分率为81%,作为作文刚起步的孩子来说,这方面有无限发展的空间。 频率分布:

二、抽样调查 1(一)、试卷总体评价(特点和问题) 1、试卷的结构和内容分布 本次命题以教材为本,以课标为准绳,体现新课标理念,全面的考察了学生对教材中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对语言的积累、语感能力的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考察。词语积累、句型转换、课外阅读部分、习作都有一定的灵活性、开放性,体现新课标对学生知识、技能及生活中应用的监测目标。本张试卷共十道大题:我是小小书法家,我有一双火眼金睛,我会查字典,模仿秀,我会积累词语,句子小天地,精彩语段补充,默写古诗,阅读课外文章,作文。 2、试卷的特点 1)凸显人文关怀。卷首语的温馨提示:请细心、认真地答一份试卷,收获丰硕的成果,送给老师、爸妈和自己吧。谆谆提醒,让考查不仅仅是一次测试过程,更是一次愉快的学习过程。 2)、语文基础知识的比重大,充分考察双基掌握情况,本次试题牢牢把握住教材,考察教材中应知应会的知识比重加大了。如:读拼音写词语、火眼金睛辨字组词等题考察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模仿秀、积累词语、句子小天地、精彩语段补充等题则考察了学生的基本技能。 3)、关注阅读理解,考查学生的语言理解及运用的能力,语言理解运用能力是学生语文学习的综合能力,阅读能力的强弱也能直接看出语感水平。本次课外阅读文章《春雨的颜色》充分留给了学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