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

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

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着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相当于产业革命时期,积累率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例由5%增加到10%以上,有一种或几种经济主导部门带动国民经济的增长。

4.成熟挺进阶段。

现代科学技术已经有效地应用于生产,投资率在10%~20%之间,由于技术创新和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和发展,产业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5.高额民众消费阶段。

工业高度发达,主导部门转移至耐用消费品和服务部门。

6.追求生活质量阶段。

主导部门从耐用消费品部门转移至提高生活质量的部门,如:文教、医疗、保健、福利、文娱、旅游等部门。

(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

钱纳里从经济发展的长期过程中考察了制造业内部个产业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的变动,揭示了制造业内部结构转换的原因,及产业间存在着产业关联效应,为了解制造业内部的结构变动奠定了基础。

钱纳里将制造业的发展分为三个不同的时期:经济发展初期、中期和后期

制造业在三种不同的时期划分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即初期产业,中期产业,后期产业。(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提出了霍夫曼比率和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1.霍夫曼比率=消费品工业净产值/资本品工业净产值

.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评述: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在工业化前期是适用的。但在现代经济中并不适用。在

现代经济中“霍夫曼定理”不能得到印证的主要原因是:第一,“霍夫曼定理”是建立在先行工业化国家早期增长模式之上的。在这些国家工业化的早期阶段,经济增长依赖于机器作业对手工劳动的替代。在这一替代过程中必然发生的资本对劳动比例,或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资本品生产的优先增长成为必然。但是,正如20世纪50年代以来索洛、库兹涅茨、舒尔茨、萨缪尔森等一大批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所揭示的,现代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并不是资本投入,而是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品的优先增长就不再是必然的第二,霍夫曼对工业化进程中经济结构变化的研究,是在国民经济只存在工业和农业两个部门的理论框架下进行的,因此,他把资本品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的上升和居于主导地位,等同于它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上升和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运用20世纪40年代确立的“产业三分”的框架来进行分析,我们看到的真实图景是:无论是作为工业化第一梯队的英、美,第二梯队的德、法,还是第三梯队的日本,增长得最快的产业并不是工业,更不是资本品工业或重工业,而是服务业。不论从就业结构看还是从产值结构看,服务业都很快成为国民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产业部门。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于先行工业化国家生产成本、特别是交易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高,起了重要的作用。(六)赤松要的“雁行形态理论”

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在1932年提出了产业发展模式的“雁行形态理论”。这一理论提示了后进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实现产业结构高度化途径。

该理论指出:随着比较优势的变化,后起国家或地区特定产业的生命周期通常经历了引进、进口替代(区域内生产)、出口、成熟和再进口五个阶段,形成倒“V”的雁行形态,由此区域内产业呈现出雁行形态模式发展和产业从一个区域向另一个区域的雁

行转移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出产业结构不断高级化的演进。

第一只雁是进口和国内市场研发阶段。

第二只雁是国内市场饱和到产品出口。

第三只雁从国外市场形成到输出技术设备,就地生产和销售

第四只雁国外生产能力形成,产品以更低的价格返销国内,迫使本国该产品生产减少,促使新的研发。

评述:学者们认为,雁行形态是战后东亚地区的客观存在,曾产生过积极的影响,可以说没有雁行形态就没有“东亚奇迹”。学者们也指出了雁行形态的局限性,主要观点是:1.雁行形态只是一种过渡模式。它要求雁阵中的各国在同一时间内要处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上。各国间产业结构越是存在差距,雁行梯次的链条就越具有稳定性。这样,雁行形态本身便隐含着一种两难悖论:一方面,后发国为利用各国间互补性生产要素所带来的动态比较优势,会现实地选择维持雁行形态的稳定和均衡。另一方面,后发国为早日摆脱“雁尾”的落后位序,又会努力从其他方面获取赶超战略所必需的更大量的经济资源,因此“稳定与均衡”只是一种相对和暂时的现象。长期来看雁行格局迟早会被打破而进行区域经济重构2.雁行形态的运行具有严格的前提和约束条件。首先,雁行形态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优质而持久的头雁效应,即头雁国家对雁阵其他国家的带动作用。其次,雁阵中各梯次的国家互为条件,都必须具有结构调整的能力。再次,要求高梯次国家和低梯次国家在投资和贸易方面保持相应的平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良性循环。3.雁行形态容易导致被投资国本国资本的缺位。随着直接投资的展开,在后发国的产业投资中,海外FDI所占比率越来越高,多国籍子公司逐

渐成为出口产业的主角,这在“广场会议”以后的ASEAN体现得尤为明显。因此有学者认为,这类国家的工业化可定义为:“基本是在民族资本被摧毁的情况下,由国家和外资相结合实现工业化的类型”(金泳镐,1988)。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先进国和后发国之间差距不断扩大的今天,后发国仅凭自身的资本积累,已难于实现工业化。(七)里昂惕夫理论

里昂惕夫开创的投入产出分析法把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定量化,并发展到最完美的程度。投入产业分析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投入与产业的数量关系,利用投入产业和投入产出系数推断某一部门经济活动的变化对其它部门的影响,计算为满足社会的最终需求生产的各种产品总量,并分析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变化的前景。

评述:投入产出分析法是产业结构分析的一种重要工具,但由于它是静态分析的方法,并以同质性和比例性作为分析的假定前提,因而这种方法又有一定的局限性。一般说来,它用于短期而不适用分析,适用于分析而不适用于预测

(八)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抽象而清楚地阐明了社会再生产实现的条件,但在现实生活中,产业部门众多,产业结构中包括了多种产业部门之间相互提供中间产品的错综复杂的联系,因此,运用马克思的结构均衡理论难以描述产业之间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对于产业结构的区际协调应用性不强。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理论:马克思首先提出了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列宁则将马克思的这一思想和资本有机构成的理论及再生产公式相结合,提出了在技术进步条件下,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规律。他指出,在扩大再生产过程中,“增

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这一理论在一定前提下可以反映一国产业结构的变化情况。(九)刘易斯理论

该理论建立在以下三个基本假定上:

1)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

2)从农业部门转移出来的劳动力的工资水平由农业的人均产出水平决定;

3)城市工业中的利润储蓄倾向高于农业收入中的储蓄倾向。

因农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为零或接近零,农业剩余劳动力对城市工业的供给价格低,且工业的边际劳动生产率远远高于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工资,故工业发展就可以从农业中获得无限廉价劳动力供给,在劳动力供给价格与边际劳动力差额中获得巨额利润。又由于工业利润中的储蓄倾向高,使得城市工业发展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进一步提高,由此产生一种累积性效应。这种累积作用的结果是,农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提高,工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下降,以致达到工、农业劳动力边际生产率相等。这时,二元经济转变为一元经济。M.P.托达罗批判了刘易斯的二元结构转变理论,认为刘易斯的理论过于简单化,没有考虑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以后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在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寻找工作的难度很大,从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无业游民,故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一很大的阻力。

(十)赫希曼的不平衡增长理论

由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稀缺性,全面投资和发展一切部门几乎的不可能的,只能把有

限的资源有选择地投入到某些行业,以使有限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此即不平衡增长。赫希曼认为,在发展中国家,有限的资本在社会资本和直接生产之间的分配具有替代性,因而一两种不平衡增长的途径:

一是“短缺的发展”,即先对直接生产资本投资,引起社会资本短缺,而社会资本短缺引起直接生产成本的提高,这便迫使投资向社会资本转移以取得二者的平衡,然后再通过对直接生产成本的投资引发新一轮不平衡增长过程;

二是“过剩的发展”,即使对社会资本投资,使二者达到平衡后再重复此过程。不平衡增长理论基本上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因为我国40多年的经济发展走的就是一条“不平衡增长”的途径。至于选择哪一条不平衡增长途径,则应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而定。

(十一)筱原三代平的两基准理论

两基准理论的是指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收入弹性基准要求把积累投向收入弹性大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有广阔的市场需求,便于利用规模经济效益,迅速地提高利润率;生产率上升基准要求积累投向生产率(指全要素生产率)上升最快的行业或部门,因为这些行业或部门由于生产率上升快,单位成本下降最快,在工资一定的条件下,该行业或部门的利润也必然上升最快。两基准理论以下列条件为基本前提:

1)基础产业相当完善,不存在瓶颈制约;或者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瓶颈制约,但要素具有充分的流动性,资源能够在短期内迅速向颈瓶部门转移,尽快缓解瓶颈状态。

2)产业发展中不存在技术约束。

3)不存在资金约束。如果上述条件不存在,两基准理论就未必成立,利用俩个基准理论选择优先发展产业也未必比可行。

综合评述:(1)产业结构的演变与工业化发展阶段相关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如下阶段几个阶段:前工业化时期、工业化中期、工业化后期和后工业化时期五个阶段。在前工业化初期,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渐缩小,其地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逐渐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第三产业也有一定发展,但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比还较小。在工业中期,工业重心由基础工业向高加工度工业转变,第二产业仍居第一位,第三产业逐渐上升。在工业化后期,第二产业不比重在三次产业中的地位占有支配地位,甚至占有绝对支配地位。在后工业化阶段,产业知识化成为主要特征。产业结构的发展就是沿着这样的一个发展进程由低级向高级走向高度在内代化的。

(2)主导产业的转换过程具有顺序性

产业结构的演进有以农业为主导、轻纺工业为主导、原料工业和燃料动力工业等基础工业为重心的重化工业为主导、低度加工型的工业为主导、高度加工组装型工业为主导、第三产业为主导、信息产业为主导等几个阶段。

(3)三大产业具有依次替代的性质

产业结构的演进史沿着以第一产业为主导到第二产业为主导,再到第三产业为主导的方向发展的。

(4)产业结构演进的阶段区间具有可塑性

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各阶段是难以逾越的,但各阶段的发展过程可以缩短。从演进角度看,后一阶段产业的发展是以前一阶段产业充分发展为基础的。只有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得到充分的发展,第二产业的轻纺产业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第二产业的发展是建立在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基础上,其中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的发展又是建立在原料、燃料、动力等基础工业的发展基础上。同样,只有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才具有成熟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产业结构的超前发展会加速一国经济的发展,但有时也会带来一定的后遗症。

产业结构理论

经济学研究中的基本方法—成本收益分析法和边际分析方法 凯恩斯主义和自由放任学派的核心异同 严格意义上,所谓结构就是组成的整体相对独立的“形”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比例构成。 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传导机制问题。 (传导机制的拓扑关系) 比例关系-各组成部分在整体中的比重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一一对应的函数关系。其数学表达式: 产业的含义: 产业就是居于微观经济细胞(企业)与宏观经济单位(国民经济)之间的一个“集合概念” 确切的说,产业是某种共同功能和经济活动特点的企业集合.(新古典经济学所假设的纯技术化的经济学标准)。 产业又是国民经济以某一标准划分的部分(古典学派和历史学派以及马克思的划分属于该层次) 上述定义的产业相当宽泛,含有几个层次的产业概念。 第一层次:以同一商品市场为单位划分的产业; 第二层次:以技术工艺的相似性为依据划分的产业; 第三层次:以经济活动阶段为根据,将国民经济划分为若干大部分所形成的产业。 从第一层次的产业概念入手解释产业,逐步切换到第二和第三层次,尤其是产业结构发展、关联等理论时,将注重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产业。 基于你所研究的角度和研究目的,可根据不同标准对产业进行分类。 第一种分类标准:以经济活动的阶段为依据:典型分类就是三次产业分类法。 第二种分类标准:以统计口径的统一性和横向可比性为主要目的的标准分类。比如联合国所颁布的标准产业分类体系。 第三种分类:各国根据自身特点所确定的产业分类: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行业分类法。 联合国为了统一各国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于1971年颁布了《全部经济活动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索引》,将全部经济活动分为十大类,在大类之下又分若干中类和小类。这十大类是: 1、农业、狩猎业、林业和渔业; 2、矿业和采石业; 3、制造业; 4、电力、煤气、供水业; 5、建筑业; 6、批发与零售业、餐馆与旅店业; 7、运输业、仓储业和邮电业; 8、金融业、不动产业、保险业及商业性服务业; 9、社会团体、社会及个人的服务; 10、不能分类的其他活动。 主要依据:1994年修订的《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代码》(GB/T4754-94) 分类大项为门类:如 A 门类(广义农业),B 门类(采掘业),C 门类(制造业),D 门类(电1i x n i i x r X ==∑() (,1,2.......1,1,.....) j k x f x k o j j n =?-+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协调理论综述 1引言 产业结构协调问题是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之一。产业结构协调发展既意味着产业结构本身的协调和优化,也意味着区域之间在产业发展上合理的分工。以区域的协调发展为例,区域是为管理社会、经济等活动的应用性整体,作为国家领土的一部分,区域有大有小、有强有弱、彼此相连,相互之间存在各种关系。区域之间或区域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各种经济关系,这种关系和谐则会对区域经济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反之,则会产生消极的摩擦和冲突。区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但是,国民经济却并不等于各区域经济的简单累加。区域经济协调则会产生“1+1>2”的效果,反之,若区域经济之间摩擦和冲突不断则结果往往是“1+1<2”[1]。我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一直较大,改革开放以来非平衡发展模式的实施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可以通过产业结构的地区协调来实现。目前正处于转轨期的我国经济改革,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各种矛盾的干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问题就是其中之一。产业结构区际矛盾的具体表现就是地区产业结构趋同以及由此导致的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地方利益抬头、产品的过剩与短缺并存、产业过度竞争等,所有这一切都使得我国各种经济资源的配置远未达到“帕累托最优”。因此,研究探索产业结构协调的理论,以减少或协调产业发展的矛盾,促进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2产业结构协调的重要性 2.1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任何社会,只要存在社会化大生产,在客观上都要求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对一国来讲,整个国民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各个部分相互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并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因此,国民经济要实现持续稳步增长,产业之间的发展必须协调,即在再生产过程中,应经常注意保持各部门、各环节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这种内在联系和数量的比例关系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如各个部门和行业之间;每个部门和行业内部各环节之间;同类产品生产的各部门和行业之间;区域与区域之间等,产业结构协调意味着从产业的角度看这些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是协调的。 2.2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和社会分工日趋专业化的背景下,市场上的中间产品需求日益增多,产业部门之间彼此依赖程度日渐增大,结构效益的权重日益上升,以至于成为现代经济增长的一个基本支点。这种来自结构聚合的经济效益,其意义已大大超过个体劳动生产率提高对效益增长所带来的影响。 现代经济增长应该是速度与效率的统一,只有产业结构协调才能达到这一目标,否则社会商品要么是短缺与过剩并存,要么是以周期性的波动甚至经济危机爆发出来。对第二次产业而言,由于三次产业之间存在着供求关系和一系列数量比例关系,因此其发展必须与第一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的发展相适应。只有产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各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文献综述》论文纲要

论文纲要 题目: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理论综述 张晨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2010级世界经济研究生) 学号:20100210018 一、文章主要内容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本文通过对国内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现状与方法进行回顾、整理、归纳、分析。以期有助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维持经济持续增长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归纳以后,我们认为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 二、研究背景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三、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一)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 — 2003) 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 (二)美国人赫希曼(A.O.Hir schman)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三)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

最新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理论可根据是否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分为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封闭型产业结构理论一般不考虑外贸因素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和作用,即在封闭的情况下研究产业结构演变的趋势。主要有:配第-克拉克定律、霍夫曼的工业化阶段理论、技术集约化规律、库兹涅茨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 配第-克拉克定律由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发现并由克拉克经济实证研究而系统归纳,其基本结论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一产业的就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二、第三产业的就业比重将增加,亦即劳动力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转移。配第-克拉克定理适用于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的区域,其第一产业所占比重越小,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大。三次产业劳动力的比重次序由“一、二、三”向“三、二、一”的转变。 霍夫曼定律揭示的是工业结构演变的重工业化阶段,消费资料与资本资料工业之间的增加值的比例关系的变化规律。他认为,在工业化进程中,霍夫曼比例,即消费品部门的增加值与资本货物部门的增加值之比,是不断下降的。他把工业化阶段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发展迅速,在制造业中占有统治地位;资本资料工业则不发达,在制造业中所占比重较小。处于这一阶段的国家有:巴西、印度、新西兰等。

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发展较快,消费资料工业虽也有发展,但速度减缓,而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仍远不及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日本、荷兰、加拿大、匈牙利) 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与资本资料工业在规模上大致相当。(英国、美国、德国、法国) 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的规模将大于消费资料工业的规模。处于这一阶段的当时还没发现。 技术集约化规律,即在工业化过程中,工业的资源结构呈现出向以技术为主题的结构演进的趋势。在工业化初期,工业资源结构中劳动力的数量占据突出地位,形成以劳动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工业化中期,工业资源结构中的资本积累及积累能力居突出地位,形成以资本集约型工业为主的阶段。后工业化时期,技术资本品的质量和劳动力质量为工业资源结构中最重要的因素,从而进入技术集约化阶段。 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把人均收入开始增长,并伴随有不同形式的经济进步的时期称为“经济时代”,把其后的经济发展称为“现代经济增长”。“现代经济增长”不是指狭义的经济增长,而是指经济时代以后的经济全面发展。库兹涅茨的现代增长理论不仅证实了配第-克拉克定理,而且更广泛更深入探导了产业结构演变规律。 “雁行模式”,由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提出的。该理论模式认为,在需求与供给相互作用制约下,落后国家的产业结构要经历三个阶段的

产业经济学课后答案讲解

第一章产业经济学导论 1.什么是产业,如何理解产业的含义? 首先,产业是社会分工和生产力不断发展的产物。产业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随社会分工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社会分工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促成了产业的产生和发展。 其次,产业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内涵不断充实,其外延不断扩展。 (由重农学派流行时期专指农业,扩展到资本主义工业高度发展时期主要指工业,在扩展到近代以后可以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三大产业及其细分产业。到了今天,凡是具有投入产出活动的产业和部门都可以列入产业的范畴。 第三,产业的含义具有多样性。产业是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分工形式的表现,是一个多层次的经济系统。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不同阶段,社会分工的主导形式的转换和社会分工不断向深层次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多层次的产业范畴。 第四,产业是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即同一产业的经济活动均具有这样或那样相同或相似的性质。(如:需求角度上是指具有同类或相互密切竞争关系和替代关系的产品或服务;供给角度上是指具有类似生产技术、生产过程、生产工艺等特征的物质生产活动或类似经济性质的服务活动。 第五,产业是结语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之间的中观经济。(因为它研究的既不 是国民经济总量,也不是企业和家庭的经济行为,产业经济的研究对象是具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企业经济活动组成的集合。 2.产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产业经济学是研究具有某些相同特征的经济组织集团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对象是产业,具体来说就是研究产业内部各企业之间相互作用关系的规律、产业本身的发展规律、产业与产业之间互动联系规律以 及产业在空间区域中的分布规律等,例如产业组织、产业结构、产业关联、产业布局、产业发展、产业政策等。产业经济学的研究正是从产业出发来揭示产业的发展和变化、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产业与产业之间的相互联系等诸如此类产业本身所特有的经济规律。 3.如何理解产业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结构分析报告书

产业结构及区域经结构分析 一、产业结构优化 ) (一)产业结构变动的测度(见教材P 172-173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概念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总体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具体说来,产业结构优化是产业之间的经济技术联系包括数量比例关系由不协调走向协调的合理化过程,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高度化过程。 产业结构优化的实质就是要实现资源在产业之间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产业经济协调稳定、高效发展。 产业结构优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和时点上有不同的优化内容。目前,产业结构优化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产业结构合理化 1.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义: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产业结构由不合理向合理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上根据消费需求和资源条件,对初始不理想的产业结构进行有关变量的调整,理顺结构,使资源在产业间合理配置,有效利用。 产业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在于产业之间内在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种不同于各产业能力之和的整体在能力。产业之间的相互作用越是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高,从而产业结构就越合理。反之,结构关系越不协调,结构的整体能力就越低。 2.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意义在于: (1)是社会再生产进行必不可少的条件; (2)是取得最佳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3)是一国经济进入新的成长阶段的客观要求; (4)是迎接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大调整挑战的迫切需要。 3.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目标主要有: (1)各产业间相对地位协调。

(2)产业间关联方式协调。 (3)供给和需求在数量与结构上协调。 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定性衡量标准主要有: (1)能够充分利用本国的资源以及国际分工的好处,使生产要素得到最佳组合。(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3)能取得较高的整体经济效益,并能保证社会有效需求的满足。 (4)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良性循环。 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度量,主要考虑产业之间的协调程度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也就是说主要是对要素投入结构和产出结构耦合程度的一种衡量。就这种耦合而言,研究者一般采用结构偏离度对产业结构合理化进行衡量,其公式为: 公式中, E 表示结构偏离度 Y 表示产值 L 表示就业 i 表示第i产业 n 表示产业部门数。 根据古典经济学假设,经济最终将处于均衡状态,各产业部门生产率水平相同。由于Y / L可以用来表示生产率,因此,当经济均衡时, Yi/ Li= Y / L,从而结构偏离度E = 0。同时,Yi/Y可以用来表示产出结构, Li/ L 表示就业结构,因此,结构偏离度E 同时也是产出结构和就业结构耦合性的反映。结构偏离度E值越大,就表示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越不合理。由于经济非均衡现象是一种常态,在发展中国家这种情形更为突出,因此,结构偏离度E 值是不可能为0的。而且,结构偏离度指标将各产业一视同仁,忽视了各产业在经济体的重要程度并不相同这一事实,同时绝对值的计算也为研究带来不便。因此,在很多后来的研究中,人们又引入了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又称泰尔熵,最早是由泰尔( Theil and Henri,1967)提出的,一些学者曾经将之用于地区收入差距问题的研究,其实,泰尔指数也是一个很好的

产业结构相关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 一、产业分类理论 产业分类是对构成国民经济的各种活动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解和组合,以形成多层次的产业门类的过程。产业分类方法比较多,下面介绍2种比较重要的分类方法。 第一种、二次产业分类法 它是根据社会生产活动历史发展的顺序对产业结构进行划分,将产品直接取于自然界的部门称为第一产业,将对初级产品进行再加工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将为生产和消费提供各种服务的部门称为第二产业。具体划分如下: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副业和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其中的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水、煤气的制造和供给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 由于第三产业包括的行业多、范围广,所以又将第二产业再分为两大部门和四个层次。两大部分分别指流通部门和服务部门,四个层次则指: ●第一层次: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信业、商业、饮食业、 物资供销和仓储业。 ●第二层次。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 房地产、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咨询服务业和综合技术服务业,农、 林、牧、渔、水利服务业和水利业,公路、内河(湖)航道养护业等。 ●第三层次: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 化、广播电视、科学研究、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等。 ●第四层次: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政党机关、社 会团体,以及军队和警察等。 这种分类法被称为“克拉克分类法”,上述划分的依据主要有两类指标:一是克拉克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的就业人口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表示,这类指标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在各产业部门中的分配状态。二是库兹涅茨分类指标,就是用三大产业所创造的国民收入在全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表示,它反映了经济活动的结果。 第二种、产要素集约程度分类法 根据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各类和依赖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将国民经济各产业划分为劳动集约型产业、资本集约型产业和技术集约型产业。 ●劳动集约型产业是指在其生产过程中对资本的需求依赖度较大的产业, 一般可用资本系数来对其范围进行界定。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 经济理论研究 7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理论综述 杨国庚1 杨奇2 (1.浙江广播电视大学长兴学院,浙江长兴313100; 2.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310024) 摘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有效途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战略举措。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始于日本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的研究,目前,在世界金融危机蔓延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缺乏动态性研究、优化升级基准与指标体系不相匹配等问题凸显出来,进行基础理论再研究、开展优化升级,进行资源配置效率评价和培育支持体系研究,将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研究的方向和重点。关键词: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综述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在工业化进程中,地方政府根据产业结构的特征,结合经济发展的约束因素,优化升级出最佳产业,从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积极、主动、有效的战略行为。中国已进入工业化加速发展时期,各地区在“十一五”规划中,都纷纷提出要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发展各自的龙头产业。尤其在当今世界金融危机之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研究课题,很有必要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的回顾,查找出存在的问题,通过系统分析,从而促进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进一步研究。 一、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发展回顾 国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研究主要是以国家层面的产业结构为研究对象,在产业结构理论研究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Walt Whit man Bristow ,1916—2003)曾经出版过《经济成长的阶段》。他在分析经济史料的基础上,将经济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六个阶段,并通过考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得出了世界经济和历史普遍的经济成长与发展的一般模式,即人们所说的经济成长阶段论。他通过研究各国经济发展效率之中存在的差异,发现了经济增长过程中存在着某种行业部门,在每个阶段,甚至在一个比较成熟并继续成长的发展阶段中,都存在一些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的部门,并称这些部门为行业领头羊,从而描绘出经济成长阶段的依次更替与部门依次变化之间的关系。经济学家罗斯托同时认为,经济之所以能够发展,正是这些在产业部门中占主导地位的行业迅速扩大的结果。这种扩大作用是通过主导行业部门的扩散效应,包括前项效应、旁侧效应和回顾效应来实现的。主导行业部门正是通过所表现出的这三种效应的产业结构关联作用,使其带动的作用远远超过其本身发展的作用,并能在整体上带动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全面增长。罗斯托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系统性总结研究,奠定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坚实理论基础。 美国人赫希曼(A.O.Hirschman )是位著名的经济学家,他在《经济发展战略》一书中也对产业结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资源的稀缺性、企业家缺乏和平衡增长的不可行性等原因,从而提出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在资本与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集中有限的资本和资源,重点发展一部分拳头品牌产业,并以此逐步扩大其他产业结构的投资,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应在投资上不均衡,使得供给与需求上也不均衡,从而对重点产业行业部门进行重点性投资,并带动关联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发展,进而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而达到整体发展。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华尔特?特曼?罗斯托在对发达国家与政府的各个经济成长阶段进行研究时,发现产业结构的存在,并对产业结构的特征和作用进行了论述,指出了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的必要性,实质上是一种总结。美国人赫希曼对产业结构研究的贡献在于他对产业结构关联效应的研究。他们都没有明确提出怎么样优化升级产业结构。但正是他们对产业结构的研究成果,即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结构发展,进而带动经济快速发展的作用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注意,并吸引了专家学者们的眼球,引起各级地方政府领导重视,从而要求专家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理论的再深入研究。 上世纪50年代,日本为实现赶超战略梦想,经济学家筱原三代平在产业结构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编撰了《产业结构论》一书,首次对产业结构如何优化升级进行了研究,明确提出了二个基准条件,“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他认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率先在生产率上升快的主导产业中优化升级。同时又他认为,在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的过程中,应优化升级需求增长快的产业作为龙头产业或主导产业。此理论是以非均衡发展理论作为经济增长的理论基础,这对20世纪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的产业结构规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日本政府政策研究部门在筱原三代平的产业结构理论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产业结构理论的观点整理 针对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主要观点: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二)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三)罗斯托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论(四)钱纳里的工业化阶段理论(五)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六)赤松要雁形形态理论 (一)配第-克拉克定律 最早注意到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是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 配第比较了英国农民的收入和船员的收入,发现后者是前者的四倍。他认为,工业的收入要比农业高,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高,说明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具有更高的附加值,这一发现被称为配第定理。这一定理第一次揭示了产业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 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按照三次产业分类法,以若干国家的产业变化为依据,分析了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间移动的规律性。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移动;当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移动,劳动力在产业之间的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比重不断减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将顺次不断增加。 劳动力在不同产业间的流动原因在于不同产业之间收入的相对差异。由于克拉克的研究只是印证了配第的发现,因此,这一研究成果就叫做“配第一克拉克定理”评述:配第定理揭示了结构演变和经济发展的基本方向。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配第未能看到结构变动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内在关联。 (二)库兹涅茨的人均收入影响论 库兹涅茨在配第、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挖掘了各国的历史资料,利用经济统计学理,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了全面的考察,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变动的规律。 他指出: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低组距内(70~3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显着下降,而工业和服务业的部门的份额则相应地大幅度上升,但其内部的结构比例则变化不大;在按人口平均的产值较高组内(300~1000美元)农业部门的份额与非农部门的份额之间变动不大,但非农部门的结构变化则较大。库兹涅茨的这种产业结构受人均收入变动的影响理论被称为“人均收入影响理论”。 (三)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他的《经济成长的过程》和《经济成长的阶段》等着作中,提出了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和经济成长阶段理论.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阶段划分为6个阶段,每个阶段都存在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经济阶段的演进就是以主导产业交替为特征的.这六个阶段分别为: 1.传统社会 包括牛顿以前的整个世界。当时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低下。 2.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 近代科学技术开始在工农业中发生作用,占人口75%以上的劳动力逐渐从农业中转移到工业、交通、商业、服务业,投资率的提高明显地超过人口的增长水平。 3.起飞阶段

如何理解产业这一概念

1 如何理解产业这一概念?及产业经济学所包含内容?1 产业经济学包含产业组织理论与产业结构理论以及产业组织政策和产业结构政策研究。 2如何理解产业演变和产业发展模式? 1如何理解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主导产业选择应遵循那些基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指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有机统一。(1)产业结构合理化,即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所实现的产业之间的协调。涉及产业间各种关系的协调,如各产业间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提高等,还包括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资产结构的协调和中间要素结构的协调。(2)产业结构高度化,即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和逻辑序列从低级水平向高级水平的发展。包括在整个产业结构中由第一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 由制造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3)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统一。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产业结构高度化是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必然结果。(一)赫希曼基准(二)罗斯托基准(三)筱原基准(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率基准)(四)就业弹性基准 2如何理解产业关联本质,投入产业表一行和一列分别有何念意? 本质是各产业间供给和需求的关系第I、II象限连起来的横向反映的是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用于中间使用和最终消费的价值构成第I和III象限连起来的竖向反映了国民经济各生产部门产品在经营活动中的投入来源与产品价值。 行平衡关系:中间使用+最终使用-进口=总产出 列平衡关系: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3会核算产业关联系数? 4创新为什么可以推动经济发展? 5如何理解产业集群和产业集聚?什么是产业集聚效应?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特定产业中互有联系的公司或机构聚集在特定地理位置的一种现象 产业集聚是指同一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高度集中,产业资本要素在空间范围内不断汇聚的一个过程。 产业集群效应是指集中于一定区域内特定产业的众多具有分工合作关系的不同规模等级的企业与其发展有关的各种机构,组织等行为主体,通过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空间积聚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

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内涵及判别标准研究述评 本文对产业结构优化理论包含的三个概念及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分析,指出合理化是产业结构的静态优化,高度化是产业结构的动态优化,高级化从本质上讲是技术问题而非经济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对各个概念的判定标准进行了归纳和述评。 标签:产业结构优化;合理化;高度化;高级化 产业结构优化是指产业内部结构和各产业比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合理化和现代化的过程。〔1〕产业结构优化与经济增长的过程密切相关,一方面产业结构变化是经济增长的重要且独立的源泉(Angus Maddison,1997)。要素如果不在各个经济部门间充分流动,人均产出就不可能获得快速增长(Simon Kuznets,1979);另一方面,产业结构变迁是理解不同国家经济差距的一个核心变量,也是发展中国家获取后发优势,加快经济发展的本质要求(Hollis B. Chenery,1989)。在不同国家的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不同的,但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国民经济供求均衡、结构均衡,使一国(地区)的资源配置效率达到最优,进而实现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优化并不意味着国民经济供求结构达到完全均衡,它是一个在特定发展阶段和国情条件下,不断趋近“最优化目标”的过程。〔2〕具体来说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产业结构高度化、产业结构高级化等内容。〔3〕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 (一)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合理化主要是指产业间协调能力加强和关联水平提高,包括产值结构协调、技术结构协调、资产结构协调和中间产品结构协调四个方面。〔4〕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思想最早出现在古典经济学中,马克思提出过两大部类理论,里昂惕夫将一般均衡的思想用投入产出表的方法表达出来。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产业结构合理化的界定并不统一,归纳起来有四种定义:结构协调论、结构功能论、结构动态均衡论和资源配置论。〔5〕 结构协调论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就是调整产业结构、协调产业发展,不断满足社会需求增长的过程。〔6〕结构协调有两层含义,一是各产业内部协调。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之间数量比例关系合理、经济技术联系密切。二是各区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分工合理,资源宏观配置高效。〔7〕 结构功能论把产业结构合理化看成不断提高产业结构效益的过程(周振华,1992)。〔8〕如王述英(1996)就认为“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下,各产业协调发展,实现供求结构均衡和较高结构效益的产业优化过程。〔9〕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_丁焕峰

技术扩散与产业结构优化的理论关系分析 丁焕峰 (华南理工大学,广州 510006) 〔摘 要〕 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 的主要作用机制。 〔关键词〕 技术扩散 产业结构优化〔中图分类号〕F12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06—01—17  基金项目:华南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306-N7040430) 长期以来,经济学家们高度重视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作用问题,可以说任何一个经济学说都承认科学和技术变革对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率提高的重要性(Freeman and Soete ,1997)。技术扩散是技术创新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一项技术创新只有经过扩散其潜在经济效益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本文从辨析技术扩散和产业结构优化等几个重要概念入手,分析影响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因素、影响技术扩散的主要因素等方面的理论问题,在此基础上系统分析技术扩散对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作用机制。 1 相关概念辨析 对于技术创新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技术创新包括从研究开发、首次商业应用到传播、推广、扩散的完整过程;狭义的技术创新指发明或研究与发明成果的首次商业化应用,包括在生产体系中引入前所未有的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的技术组合、新的管理方法、新的组织商业模式及新的制度规则等,是处于知识形态或处于原型技术形态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实现新技术与经济结合的关键一步。技术扩散则是指新技术在最初的商业化应用之后的继续推广应用,包括新技术在其潜在采用者之间传播、推广和广泛应用的过程,既包括企业间的扩散,也包括在已采用企业内部继续扩大新技术应用范围、提高其影响程度。 目前国内外对技术扩散内涵的理解并不统一,代表性的有传播论,认为技术扩散就是技术通过一定渠道推广、采用、传播的过程,代表人物有E .M .Rogers 、L .Schultz 、P .Stoneman 、傅家骥、许庆瑞等人;学习论,认为技术扩散过程就是一个学习过程,代表人物是E .Mansfield ;效益论,把技术扩散与其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联系在一起,认为企业总是倾向于接受效率更高、成本更省或更新颖的先进技术;顾客总是喜欢那些优先采用先进技术而生产出高品质、低价格的产品,代表人物是J .C .Metcalfe 。总的来说,技术扩散的内涵主要包含下 面五点: (1)技术扩散是通过一定渠道在潜在采用者中传播技术创新信息和应用新技术成果的过程,表现为技术创新成果应用随时间而不断增加,应用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的社会现象。 (2)技术扩散的结果应该是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其应有的影响。(3)技术扩散必须以商品化了的技术创新成果为对象。 (4)技术扩散既是一个独立的过程,又包含在技术创新大过程之中。 (5)技术创新成果与技术扩散结果在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对社会资源的需求与消耗也是不同的。技术扩散与技术创新扩散。技术扩散就是技术创新扩散。稍有不同的是技术创新扩散开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首次商业化应用之时,而技术扩散过程应始于技术发明或技术成果的出现之时,两者的起点有点不同。实际应用与研究中较少进行区分。 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技术转移就其一般意义来说,是指技术从供方向受方移动的过程,这个过程直到受方掌握该技术才结束,该过程可以发生在不同地域之间,也可发生在不同领域之间。技术扩散与技术转移的主要区别是:技术转移是一种有目的的主观经济行为,参与技术转移的双方都抱有明确的目的,而技术扩散既包括有意识的技术转移,又包括无意识的技术传播;技术转移的受方一般来说只有一个,而且是明确的对象,而技术扩散的对象一般不止一个而是多个,且以潜在采用为主,一般来说也只有一个扩散源;技术转移研究多以国际间的技术转移为多,而技术扩散多以国内为主;技术转移更偏向于同一领域内的转移;技术转移以受方掌握技术为结束标志,而技术扩散则要等所有潜在采用者都采用了该技术为止。 技术扩散与技术引进。技术引进是指为发展本国经济和科学技术,通过各种方式有计划、有重点、有选择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论研究.pdf

在曾经“唯GDP增长”的年代,追求经济快速增长是各级政府长期追求的目标。但由于生态平衡的破坏,环境的持续恶化,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只追求经济增长率显然不应是政府追求的唯一目标。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具体到产业发展方向上,即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二、三线城市的发展是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亮点,在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后,许多城市进入瓶颈期,开始思考产业配置和升级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以湖北省咸宁市为例来展开探讨。 一、咸宁市基本概况 素有“湖北南大门”、“武汉后花园”之称的咸宁,位居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城市群两大改革试验区的中轴线上,是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极具发展潜力的核心城市。近几年来,咸宁主要经济指标增幅持续位居全省前列,已成为全省发展较快、变化最大的城市之一。当前,咸宁市政府已经摆脱了重视经济数据的提升而忽视环境建设的阶段,转而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在了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产业结构的优化是产业经济研究发展的新方向,是许多二、三线城市在进行转型的时期所必须把握住的重点。 二、咸宁市产业结构调整现状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产业结构的研究都集中于产业结构升级,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升级,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升级,以第三产业在整体产业中的比重来衡量结构调整的成果。显然,这种探讨和比较显得过于简单和直接。三大产业之间讲求合理配置和协调发展,第一产业是基础,是发展根本和原料保证;第二产业是支撑,是产能体现和物质保障;第三产业是发展,是城市发展和未来活力。三者之间缺一不可,也不能侧重于某一产业的发展而忽视其他产业,应该强调三方协调,共同优化发展。咸宁市的产业结构呈现出逐步合理和完善的趋势。第一产业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从2005年的26.4%下降到2013年的18.7%,但整体规模仍在扩大,2013年第一产业增加值162.9亿元,同比增长4.8%,增长的部分主要来自于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咸宁市的森林资源非常丰富,在湖北省排名前列,但利用森林资源创造效益的能力有待加强。畜牧业近几年来受到政府的重视,产值不断提高,呈现出第一产业多方面发展的态势。咸宁市第二产业的发展在这几年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增强实力,曾经的弱势行业也得到了发展。在工业领域,咸宁市的支柱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类和食品饮料类,政府的招商引资的大手笔项目也集中在这两个领域。但这两大行业的产品属于快消类产品,市场竞争大,产量接近饱和,利润率不高。所以这几年来,咸宁市一直在注重第二产业内容的调整和优化,并且取得了成效。在以前并不具备优势的矿产冶金以及高新技术等方面有了重大突破,2013年第二产业增加值 423.09亿元,同比增长13.6%。在环境保护和资源整合方面,咸宁市政府一直有自己的坚持和发展理念,所以重工业基本在咸宁市一直没有形成,轻工业在第二产业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不仅如此,咸宁市政府更是根据湖北省淘汰落后产能的要求,于2014年将湖北咸宁恒宇工业有限公司、咸宁市天宏化工有限公司和赤壁中南水泥有限公司的设备拆除报废,淘汰落后产生共计30余万吨。咸宁市第三产业的产值有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但跟真正意义上的服务业相比,尚有明显的差距。因为咸宁市的山水资源丰富,所以旅游业一直是重点扶持和发展的行业。而众所周知,现代意义上的旅游业,并不仅指旅游本身,而是集餐饮、住宿、购物和休闲娱乐等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即现代服务行业的发展,该行业的发展还可带动房地产行业等的进步。但咸宁市的第三产业还停留在传统批零行业的发展中,配套服务设施不够完善,相关从业人员的服务意义不够强烈,在此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咸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意见和建议 1.凸显特色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目前各县特色还未完全形成,主推农产品的播种面积不够大,宣传力度不够广,包装特色不够明确的问题普遍存在。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就要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力度,文化氛围的营造和观光休闲的体验式服务。针对咸宁市农业发展模式,可以从以下方面加速转型:①加大投资、拓宽渠道,实现产量增长。咸宁由于得天独厚的交通便利优势,完全可以依托武汉市场,招商引资,为农业发展注入资金。武汉市人口众多,对农产品需求量大,且具有当地湖北特色,是其他地方的农产品无法替代的。②突显特色、加大宣传,提升产品竞争力。咸宁市有许多优质农业资源,相对于传统农业,投资周期较短,回报丰厚。嘉鱼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蔬菜产业基地一直是武汉各大超市的优质供应商;通城油茶产业基地已初具规模,在人们关注健康饮食的今天,市场前景良好;崇阳的楠竹产业一直稳中有升,而与武汉精武集团合作的鸭业产业基地也已经初具规模;通山的山区资源丰富,现代牧业发展前景广阔,生态养殖是未来养殖业的主导方向,牧场示范基地的建设也在进行之中。③发展集群、健全市场,促进高效流通。现代化的农业发展是产业集群型的农业发展,这样可以提高农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加产业链效应。大型农业园区应该着重发展观光旅游和采摘行业,并在服务过程中宣导生态农业和品牌的意识,切实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2.选准主导工业,进行支柱产业升级。在前期的建设铺垫中,工业园的规划和发展一直是咸宁市的发展重点,但也存在重复建设,没有合理规划和特色不鲜明等问题。咸宁市工业的发展应该以节能减排和精细化发展作为方向,城区工业以纺织、食品加工和森工等轻型工业为主,并加强信息科技在工业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打造“咸宁制造”的同时,还要打造“咸宁名片”,让客户对咸宁生产的工业品有认同感和品牌认知度。 3.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旅游竞争力。咸宁的山水资源在湖北小有名气,作为“灵秀湖北”的主推方向,观景式的旅游已经不能满足大众的需求了,配套服务和后续服务现在成了旅游业持续发展的重点。要追求更高增值性和附加值的

产业结构演进

2.2.2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从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产业结构的演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业结构作为以往经济增长的结果和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逐渐成为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这种经济现象是与区域的经济发展而相对变动的,它的变动主要表现为产业结构高级化的趋势,即产业结构从低级向高级演进,同时,它又要求在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基础上,即产业间保持协调的情况下,不断地推动地区经济的增长。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弟首先发现世界各国的国民收入水平的差异及其形成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关键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同,因而得出结论:比起农业来,工业的收入多;而商业的收入又比工业多,即工业比农业,服务业比工业的附加值高(配弟,1928)。威廉·配弟的这一发现为探求经济发展因素的研究指明了方向,确立了各产业劳动生产率提高以及从低生产率向高生产率产业转移是推动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从而开辟了产业结构这一重要研究领域,为建立经济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继威廉·配弟关于经济发展的基本趋势的重大发现之后,英国经济学家柯林·克拉克重新发现并第一次研究了产业结构演进的现象。柯林·克拉克根据费希尔提出的三次产业的主张,对产业结构演进趋势进行了考察,揭示出产业结构演变的基本趋势,即当社会经济发展处于第一次产业为主体时,人均国民收入低并占有绝大多数劳动力;随着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产业逐渐取代第一次产业而占居主导地位,这时人均国民收入增加,劳动力从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使第二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第一次产业的劳动力比重相对下降;随着经济进一步发展,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大,人均国民收入大大提高,同时劳动力主要向第三产业转移,使第三产业所占劳动力比重迅速提高,而第一次产业劳动力比重迅速下降。人们将柯林·克拉克这一研究成果称之为克拉克法则(柯林·克拉克,1940)。美国经济学家西蒙·库兹涅茨在继承克拉克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仔细地挖掘了各国的历史材料,对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发展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考察,揭示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会导致产业重心的转移,以及三次产业产值变动与就业结构的变动趋势(西蒙·库兹涅茨,1985)。与此同时,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理论,结论与库兹涅茨结构变动理论相似。区别在于刘易斯的研究重在理论,而库兹涅茨重在对实际经济现象的研究与实用。刘易斯的二元经济模型强调经济发展一定使资源配置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转移,从而实现产业结构转换(演进),带动地区经济的增长。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把宏观经济总量的增长与结构变动结合起来,认为资源通过结构的转换实现优化配置,促进总量经济的增长,从而把宏观和中观结合起来,对凯恩斯主义理论是一个较大的发展(凯恩斯认为,成熟的经济不存在结构缺陷,只是总量的调整)。 钱纳里运用库兹涅茨的统计归纳法,对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他考察了产业结构转换的主要变量,并将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口作为外生变量,代入GDP 市场占有率回归模型,从而可以得出一个标准的产业结构。这种研究方法对于揭示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变动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成为观察分析各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所常用的一种方法。钱纳里的标准产业结构及其改进以后的模型,对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大量相互关联情形有了进一步的揭示,并能描述不同类型的国家产业结构变动过程中的特征及差异性,大大深化了对产业结构变动及演进趋势的认识。 产业结构优化 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另一方面。在经济增长中,产业结构是否 合理要有一个比较明确的基准,但目前对于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判断基准有不同的 主张,侧重点也有所差异,有代表的观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国际基准,即以钱 纳里等人倡导的标准产业结构,该标准用以判断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上产业结构 是否达到了合理化。这种标准产业结构是通过各国同一发展阶段产业结构的统计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