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报告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及政策研究

余石磊

摘要: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是高就业率、低满意度,就业的量高而质不高。高就业率掩盖了结构性

矛盾,存在着性别结构矛盾,学历结构矛盾,学科专业结构矛盾,区域结构矛盾,用人单位与毕业生的结构性观念矛盾等,造成了人力资源的浪费,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倒挂,就业流动率增大,滋生了新的“读书无用论”,激化社会矛盾。因此,必须从就业政策的层面来探讨就业的质与量的问题,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规范就业市场、改进教育模式、保障薪酬底线、建立质量跟踪管理,提高就业的满意度,缓解结构性矛盾。

关键词:就业率满意度结构性矛盾就业政策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形势

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是高就业率、低满意度;就业形势与全国一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危机。为提高

毕业生的就业满意度,防止新“读书无用论”的滋生和新“脑体倒挂”现象的出现,就必须从就业政策的层面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着力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最低薪酬制度,改进教育模式和体制,合理配置高校毕业生资源等,防止“人力资源的高消费”,抑制就业矛盾的激化,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高就业率隐藏着低满意度

1.广东与全国近年来的就业率。所谓“初次就业率”,指的是截至9月1日,毕业生完全离校时,把“已就业人数”除以“参加就业人数”计算得出。其中,“已就业人数”包括已经找到工作单位(不论

其单位性质>的毕业生、继续攻读研究生或专科升为本科的毕业生。而传统意义的总体就业率,即俗称的

就业率,则指每年的12月底,把当年的“已就业人数”除以“参加就业人数”计算得出。两次就业率的

统计方法一致,只是截取的时间段不一。一般谈就业率的时候,我们通常指的是初次就业率。由于各所院

校的具体情况不一样,初次就业率的统计并不能完全反映出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层次、地域流向、专业特点等。初次就业率只考察该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而不是就业质量。如果从初次就业率来看,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在过去5年一直超90%。如下表:

广东省高校毕业生人数和就业率

据教育部统计,从2002年开始,随着高校扩招的大学生陆续毕业,大学生就业率在不断下降。20 0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64.7%,与2001年同期相比下降5个百分点,到2002年底,就业率上升到了80%。2003年的毕业生为212万人,经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多方协调,加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最后的就业率本科院校为70%,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55%。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本科院校为61.3%,高职专科学校就业率为40%。2004年9月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本科院

校就业率为73%,高职院校为61%。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1.9%,本科生81.7%,高职高专生62.1%。而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超过495万,增加人数达82万人,增幅为19.8%。[1]教育部,希望20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不低于70%。广东省内2006

年普通高校参加就业的本专科毕业生共197288人,其中,本科毕业生69699人,专科<含高职)毕业生1 27589人。初次就业率为88.36%,其中,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为90.42%,专科<含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为87. 15%,实现了就业人数比去年同期增多,其中,已就业本科毕业生比上年同期增加7566人,已就业专科<

含高职)毕业生比去年同期增加27170人。[2]而2006年全国高校平均就业率仅70%。可见,广东初次就

业率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同期相比,广东一直居于全国前列。

2、就业的满意度

(1>、对就业指导满意度低。广东大学毕业生对高校提供的就业指导满意度不高,调查毕业生对就业中心的满意度呈现普遍较低的水平。表示出满意或比较满意的不到总数的15%,而选择“一般”的占总人数的30%;有30%的大学毕业生根本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情况,30%的毕业生表明就业中心没有提供所涉及的服务,也不了解就业中心的服务;普遍对就业中心的服务及就业中心老师的水平表示了不满意的倾向。【3】。说明就业中心的服务工程和方式尚待进一步提升;说明高校的就业指导服务工程比较单一,大部分还停留传统的招生、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工作,对于学生的职业辅导、咨询等更全方位的服务还没有全面展开,因此许多学生对就业中心及提供的服务不了解或者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教育人事部门的人士反映,现在学生就业信息资源需要整合,教育、人事、劳动部门基本各自为政,相互沟通的较少,使就业信息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外,网络应聘和网上求职已逐渐成为大学生毕业就业的主要工具,但网络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严重滞后,不能满足大学生的要求,因而开通就业网刻不容缓。

(2>、就业满意度低。中华英才网对2006年广东毕业的大学生进行了就业情况调查,收到了2300多份问卷。结果显示: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对于毕业后的工作不满意,其中12%的大学生表示很不满意。这一调查结果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在巨大就业压力下,大学生就业普遍存在的“先就职,再就业”的被动现象。图表如下:

为什么毕业生对就业状况不满意的比例这么高?为此,中华英才网还做了工作匹配程度和薪资两个方面的调查。在工作匹配程度上,专业是否对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61%)的受调查者认为就业职位专业“基本对口”,或者“完全对口”。基本上,可以排除大部分因为专业不对口而造成对工作不满意的因素。而薪资调查显示出正好相反的结论,高达19%的接受调查者认为薪资“太低”、38%认为“比预想的低”。广东就业的薪酬满意度更低。据中国广州人事网调查显示,应届毕业生理想工资4000-6000元。据《深圳日报》报道,2006年深圳地区大学生理想的工资价位,平均为每月4000元。从工资价位分段情况,大部分学生理想的工资价位在3000至6000元之间,有此类想法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总数的83.3%。其中,在3000元左右的占46.5%,在4000至6000元之间的占36. 8%。另外,理想的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占7.7%,2000元以下的占4.4%。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广东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薪酬只有1570元,专科毕业生平均薪酬也只有1058元。【4】此外,广东沿海地区出现了月薪500元以下,甚至出现了“零工资就业”现象。满意度低涉及多方面,如工作收入、工作地点、工作环境、专业对口、个人发展前景和对工作的满意程度等内容,其中薪酬是关键。出现这种高就业率低满意度并不意外。人力资源专家孟莉说:“我们发现,近一半的毕业生在就业时‘自我认识不清’,不知道自己适合做怎样的工作,但对薪金的期望值并不低。”这对于大学生来说,对现有工作不满意不是良好的心态,新入职的员工最重要的是积累工作经验和提高工作能力。[5]

<3)、用人单位满意度低。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联手公布了《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和往年不同的是,用人单位与大学生之间存在严重的需求矛盾——用人单位认为大学生最缺乏的素质是实干精神、专业水平、人际沟通。而大学生自我评价认为所缺乏的是英语、计算机和专业水平。对所招毕业生比较满意的单位占了49.5%,但"一般满意"的占了相当大一部分,比例为38.8%,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比例为4.1%。【6】专家表示,该数字表明仍然有四成多的用人单位对所招的应届毕业生评价一般。用人单位对近年大学生的不满意方面较多反映在专业理论不扎实、缺乏实践能力方面。另外,职业道德也是用人单位较多提及的一方面。近年来“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逐渐被广大大学生所接受,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契约意识薄弱,动辄"跳槽",这也是导致用人单位对近年所招应届毕业生满意度不高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目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设置、教案模式及课程设置上与社会需求不相适应。这是导致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工作满意度的深层原因。

<二)就业形势

广东省副省长钟阳胜认为,“目前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性”的问题,而不能说是“数量”的问题,“如果一个高中生不争取上大学,就业难度就更大,同样有很大的就业压力。钟阳胜说,就业是整个社会的问题,而不是高校扩招“扩”出来的问题。[6]根据全国的调查,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有限,仅占新增岗位的22%,高校毕业生总人数增加22%,而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却降低22%。“三个22%”,凸显出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而这种形势,还将影响到2007届毕业生的就业。从客观方面分析,大学生高就业低满意源于体制上的障碍,反映出现行教育体制、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就业制度、就业政策、就业环境还很不匹配、很不配套。从近年来就业情况来看,广东省毕业生需求总量层次之间、专业之间、地域之间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相当突出毕业生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据广东省劳动部门统计,2004年,广东全省共新增105.4万个职位,其中超过80万个职位是私营企业和个体户提供的。截至去年底,广东全省民营经济共吸纳从业人员1380.48万人,同比增长10.7%,约占社会从业人员总数的29.8%。【7】广东民营经济的迅猛发展,还有力地推动了广东国有企业的改革,成为拉动社会就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广东国有企业户数从63万户下降到目前的25万户左右,其中吸纳就业人员也从高峰时的350万人下降到目前的不足150万人。高校毕业生指导中心负责人王世华先生向记者分析,经过调查,2007年广州的政府机关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大约仅几百人,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需求与2006年持平,对毕业生需求主要集中在民营、私营企业,大约增加职位3000个左右,市属单位需求总量将在1.6万人左右,加上省直单位需求及其它一些“隐性”就业(即不办劳动合同和社会保障的不规范就业>,充其量也不过2万多个职位,而2006年广州生源毕业生就达了1.6万人。广州是全国大学生就业的首选地之一,2007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无疑将会是相当大的。各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也明显感觉到了明年就业形势的严峻,暨南大学学生处副处长谢恬对记者说,今年<2006年)暨大毕业生增加30%,经过自今年年初开始的多方努力,目前来到校园招聘单位的数量还是不太如人意,这是历年来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最难的一年,甚至在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均名列广东高校前茅的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也感到了压力。

二、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对广东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思考

1、高就业率掩盖低满意度。近年来,广东省高校毕业生持一直续保持高就业率,但是,与持续的高就业率相伴相随的,却是逐年越来越大的就业压力。为什么高就业率下毕业生、家长却总有挥之不去的就业压力?为什么高就业率下毕业生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学校也诸多抱怨?就业率较高的原因有三:一是与广东经济发展分不开,市场提供较充足的就业岗位;二是各高校高度重视就业及就业指导工作,大学生就业日趋理性;三是“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就业市场帮助大部分应届毕业生落实了就业岗位。在高就业率下压力越来越在,这些压力归根结底是:一是大学生对就业状况的不满意。教育的不公平、高成本以及传统的精英情结等因素,必然产生高就业期望;就业期望越高,就业满意度就会越低。二是就业质量跟踪的缺失。它漠视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选择的整体下位挤压,漠视了大学毕业生与民工同酬的极度不合理,漠视了重点大学就业率低过一般专科院校的非正常现象,可以说是低满意度下的高就业率。国外延续数十年的毕业生就业统计中,就业率只是其中一项指标,其他考察要素还包括就业质量、毕业生满意度以及雇主满意度等。他们有三至五年的跟踪制度,将毕业生就业后的职业发展情况纳入整个评介体系。目前尚未有完备的个人社会保障体系,且地域差异巨大,就业质量跟踪暂不可能实行。而且尚未完全成熟的人才市场也不具备用人单位共同遵守基本尺度的约束力,人才高消费、过分压低毕业生薪酬等种种不合理人才消费,普遍存在。

2、高就业率造成“以偏概全”,影响基层。多年以来,广东省大部分毕业生大都是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尤其是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几个城市。其实,近几年来,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地区、个别领域(比如广州的教师、医疗等岗位>已经出现了人才饱和、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持续的高就业率掩盖了这种真实状况,给毕业生和家长制造了认识上的误区。广东省广大的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50个山区县,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教育、医疗、农技等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

可持续发展。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艰苦地区就业,解决基层和贫困地区人才短缺问题,是迫在眉睫的工作,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3、对就业率的反思。2005年,一位供职于高校的教师说,所在的院系的学生就业率反映到纸面上是94%,当院领导自鸣得意地念出这个数字时,下面的老师们顿时哄堂大笑。据事后反思,这笑声无非表达了两种意思:一是“鬼才相信呢”;一是“有关部门竟然信以为真”。这虽只是个别现象,但它让“已就业”的毕业生无满意度可言,甚至还易滋生出对社会的不信任和愤恨。我国尚未有成熟的中介评估机构,本应由第三者来客观统计的“就业率”,是由学校自己来完成的,当“就业率”数字成为牵动上下的神经之时,其真实性、准确性难免遭遇质疑。有专家认为,教育主管部门以就业率的方式来考核一个高校的教育质量,并把它同招生挂钩,是为了让高校更加科学地进行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符合劳动力市场需求。但一些高校在各种利益的驱使下,对“就业率”的过分重视,有的甚至在就业率的统计上玩“猫腻”,给高校、社会、学生都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在提倡和谐社会的氛围中,“失业率”似乎成了一种不和谐之声,社会无法认同一定的失业率其实是对社会真实理性的反映。于是在“层层落实”之中,“就业率”容易异化成为数据而数据,为统计而统计,急功近利。

<二)、高就业率,低满意度的分析

1、性别结构矛盾。2006年广东大学本科毕业生男性平均起薪为1631元,女性为1507元,两者之间相差124元。与2005年相比,男性起薪有所上升,女性起薪有所下降。广东女生陈岑说,现在一些企业、单位在招聘条件上会写上男性优先,客观上使女生处于弱势,这是女大学生找工作难的客观原因,但女同学自身的择业观肯定也是造成这种难的原因之一。2005年12月,CCTV对就业歧视进行了一个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74%的求职者遭遇过就业歧视。可见就业歧视已不是个案,已不是小概率事件,已不是依靠道德或舆论就能解决的问题了。据新浪网站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女大学生如要找到满意的工作,远要比男大学生付出更多。调查显示,求职过程中,55.8%女生认为遭遇了性别歧视,还有63.7%的女生和4 7.6%的男生认为用人单位存在着“很歧视”或“比较歧视”女生现象。一些用人单位道出了不愿招聘女生的理由:其一,生理和能力上,女生不如男生,在身体的强壮、精力的充沛、耐力的持久、工作的魄力和果断等方面女生不如男生。在工作和生活的方便程度上女生也有劣势,如单身女士外出出差不方便,有一定的不安全性等。其二,女生一进单位就面临着恋爱成家、结婚生育的问题,女性大多以家庭为重,必然在工作上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不利于专心工作和事业的开拓,从短期经济利益角度考虑是难以接受的。其三,性格上女生心思细密,心眼小、肚量小,爱搬弄是非,因而影响工作团结。客观地说,当今一些女性中间确实多多少少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如果以偏概全,将所有女性都扣上这各种“帽子”,未免太失偏颇。这实质上是传统思想这一社会痼疾在作祟。

2、学科专业结构矛盾。从专业上看,通讯、电子、土建、自动化、机械、医药、师范、生物工程、航天技术、海洋技术、信息技术等专业需求旺盛,毕业生就业情况良好。[8] 而象历史、公共事业管理、政治、法律、经济学等专业却需求甚少。而从各专业需求信息来看,学科专业供需不平衡,总体上理工科比文科更易就业,应用型专业比纯理论专业更受欢迎,IT类、外语外贸类等(特别是复合型人才>相当抢手,而一些“冷门”专业则就业相对较难,以广州2006年已结束的毕业生就业为例,计算机、英语、财会等12个专业毕业生占需求的63%,而建筑、经济管理、市场营销等专业学生就业相当困难。如中山大学计算机、电子专业的研究生供需比达到1:50以上;而基础学科、长线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就相差甚远,个别专业毕业生供需比甚至不到1:1。从地域来看,用人需求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等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而经济欠发达地区尤其是十二个山区市就很少,这就使毕业生流向过于集中,如中山大学约7 7%的毕业研究生和72%的本科生在广州和深圳两地就业;暨南大学55%的毕业生在广州就业,13.5%在深圳就业。对此,省就业指导中心呼吁,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时调整专业结构、学历层次结构和课程设置;用人单位应扭转“人才高消费”局面,根据具体岗位的实际要求录用毕业生,而经济欠发达地区也应为毕业生提供更优越的条件,以吸引人才。

3、学历结构矛盾。用人单位有明显的高学历低使用的倾向。从学历上看,用人单位对高学历的需求高于对低学历的需求,研究生供需比约为1:1.26,本科生约为1:1.1,专科高职生约为1:0.4。据200

3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不同学历之间的就业差异性显著,硕士、博士的就业率分别为90.4%和80.5%,本科生为77.9%,而专科生仅为34.7%。[9] 据广东省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创介绍,学历层次的结构分布极不均匀。在2005年我省高校近20万的毕业生中,研究生及以上的仅6000多人,总体上属供不应求;本科生有4万多人,总体上供需平衡;而专科生达到7万多人,供过于求的现状较为严重。另外,学校的名气、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口碑,也使不同学校毕业生的受欢迎程度差别相当大。

4、地域性结构矛盾。地域性结构失业,指的是劳动者的地域分布、流动与岗位的地域分布不对称所造成的失业。这种情况造成劳动力在某些地方过剩,另外一些地方却严重短缺。我国的地域性结构失业较为突出,比如在我国的一些大城市已出现人才高消费现象,但在大量的中小城市、县城、特别是西部地区,却面临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严重短缺。一方面这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急需人才来推动发展,改变现状;另一方面人才又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去。就业区域选择的集中,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多年以来,广东省大部分毕业生大多集中在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就业,尤其是集中在广州、深圳、佛山、珠海等几个城市。其实,珠江三角洲的个别地区、个别领域(比如广州的教师、医疗等岗位>已经出现了人才饱和、供大于求的状况,但是持续的高就业率掩盖了这种真实状况,给毕业生和家长制造了认识上的误区,造成“一方面是有许多岗位没人干,另一方面是不少大学生找不到工作。” 仅2004年广州、深圳两地的就业毕业生就占48.79%,在广东机关、企事业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41.2%。仅有6%的毕业生选择了选择农村及小城镇。由于改革开放,出现择业地点上典型的“沿海线”,许多大学生闯深圳,下海南,打工者有之,摆地摊者亦有之,盲目行动使不少人吃尽了苦头。大学生在就业区域选择、就业单位性质选择上都有趋同现象,“经济发达地区、高薪酬、外企或政府机关”仍然是多数毕业生的首选,但是现实的情况是能够实现这种愿望的大学生的比例其实是很小的。

5、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观念性结构矛盾。一是毕业生先就业后择业的观念与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观念相冲突。目前广东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牵动着政府、高校、毕业生、学生家长、用人单位的神经,更何况外地生“争抢”有限岗位,使广东高校毕业生纷纷取向“先就业后择业”。凡是在粤落实单位的外省本科以上优秀毕业生,广东省各市政府和有关部门将根据“不限生源、不限专业、不限时间”的原则为其办理进粤手续,解决户籍、人事档案、社会保险等问题,为外省大学生打开方便之门。仅仅2004年外省流入广东的优秀毕业生的增幅占24.33%。在本省内各行各业,许多用人单位的需求目光不仅放在广东高校毕业生,而且盯着省外重点院校或其他大学的优秀毕业生。一些市区的人事局及下属单位,感到广州、深圳、东莞、珠海、中山、佛山等珠三角地区的主要城市,用人单位选择人才的余地更大,要求更高。一些知名大企业针对广东毕业生普遍存在的“高要求”的现象,情愿到全国各地招聘应届生也不愿招聘广东本地毕业生。因此,广东省内毕业生只能无可奈何地先就业,因而就业的流失率也相当高。据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的调查调查报告表明:80.9%的学生表示会先就业再择业。通过与2005年的调查结果相对比,发现2006年有消极心态的人的比例比2005年高。【10】可以看出,大学生如果一味的为“先就业后择业”而“先就业后择业”的话,并不一定是非常合适的就业观念,这方面在用人单位那里已经有所反应。抱有“先就业后择业”心态的毕业生可能会给以后的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影响。一旦对原单位不满意会比较倾向于“跳槽”寻求更好的单位,导致许多用人单位往往最终变成“为他人做嫁衣”。用人单位的观念也有问题,缺乏正确、合理使用人才观。很多用人单位观念脱离实际,不能正确地看待大学生。据新闻媒体报道,一厢情愿地要求大学生有实际工作经验,要么就是盲目要求35岁以下的大学生有高学历、高学位。相当多的用人单位明确表示不要应届毕业生,他们认为应届毕业生动手能力差,招来后企业还要花费相当的精力进行培训,只招聘具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大学生。一些用人单位反映,现在的大学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差,自身毛病不少,有的学生在为人处事方面还存在种种缺陷,用人单位不愿意要。有的单位拒绝接收非名牌大学生、专科生、扩招生、女生和应届毕业生。二是高期望与低薪酬的矛盾。对广东大学生的调查发现,35.6%的毕业生认为就业工资应在2000-3 000元之间,23.1%的人认为应在3000元以上。2002年对上海地区大学生就业市场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初次就业的工资价格区间为月薪1500-2000元,大学毕业生的期望工资区间在2000-4000元之间。对北京地区大学生的调查显示:2000年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预期是2018元,而实际月薪为1467元,高估了41.2%;

2001年大学毕业生的收入预期是2159元,实际起薪为1568元,高估了37.2%。[8]另外,有关调查还表明,大学毕业生普遍希望在相对稳定的国家机关、各类事业单位和收入相对较好的三资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就业。显然,他们对工资待遇、工作环境、福利条件的要求与劳动力市场的实际情况有较大的差距。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李小鲁向媒体表示,这种“结构性的失业”,是毕业生的就业期望值与企业具体要求存在错位而导致的。他指出,不少高校毕业生还存在着就业期望值过高的现象,如果不去主动地调整、降低自己的就业期望值,那么是非常不利于自身就业的,将导致这种“有岗位没人干”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三、对就业政策的思考和建议

<一)、“高就业低满意”的政策因素

1、高校专业设置的不合理。目前高校在专业设置方面不能有效地按市场需求来调适。一些大学的专业及课程设置有较大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造成供给严重大于需求。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案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少学校专业划分过细,难以跟上市场变化的步伐。一些高职、高专教育专业缺乏特色,培养出来的学生理论功底不系统,应有的动手能力也不强。而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实际操作能力、适应工作环境变化的能力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从源头成为制约大学生就业的一个重要原因。这种本来就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高等教育却往往不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及时地进行主动调整,进一步扩大了专业和课程设置的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严重失衡。

2、高校忽视综合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在培养人才方面忽视了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只管招进来,不管学生出去时能带走些什么。很多高校就只是对学生进行一些专业课的教案,至于其他素质方面则不闻不问,比如,很少组织学生进行与专业有关的社会实践或其他社会活动,导致学生毕业以后走在社会上,表现为动手能力差,心理素质差等,就业单位肯定不喜欢这种学生,由此更加剧了毕业生的就业难的现象。其次,广东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体制落后,普遍存在编制混乱,分工模糊,管理松懈等诸多问题。部分学校的领导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工作缺乏主动性,严谨性和科学性,不能防患于未然。此外,与其他教育课程和机构设置相比,大部分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缺乏明确的要求和统一的规定,因此在考核上缺乏依据,导致教职工工作松懈,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

3、就业体制未完善。就业体制的未完全理顺,也给毕业生的顺利就业带来一定困难。广州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王世华指出,大学生就业安置牵涉到毕业生派遣、所在城市接收指标、劳动合同签订、落实户口等多方面手续,这些手续又分别由教育、人事、劳动、公安等多个部门管理,目前仍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往往造成一些用人单位(特别是中小型民营私营企业>想要毕业生,但相关手续办理需花较长时间或者办不下来,造成就业渠道不畅顺。如果省、市政府组织相关部门,成立一个毕业生“就业协调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尽量排除就业手续上的障碍,更好地迎接毕业生的就业高峰。国务院一些文件政策有些未能得到全面的贯彻落实。未能完善“三支”激励机制,完全市场化的职场对引导毕业生到山区、贫困地区有一定的负面影响;毕业生的就业未能纳入政府新增劳动力就业保障体系;对毕业生自主创业,免税收3年,贷款贴息等未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4、暂缓就业政策的负面影响。暂缓就业政策是国家为了缓和当年就业压力的一项应急措施。实质上这也容易带来一种积累效应,毕业生积累成堆反而带来负面影响。从这几年情况来看,暂缓就业并不是最好的选择。其一,往年有部分毕业生暂缓期限到时与之联络不上,结果按规定把户口档案寄回生源所在地,反映意见较大;其二,未在当年就业,即使后来继续找单位,但令人容易产生是“箩底橙”、挑剩的“货”的感觉,不利于毕业生找到自己满意的单位,甚至有可能找不到单位,反而成了就业“弱势”群体。暂缓就业政策,让不欲被“放逐”基层的毕业生,得以在发达地区继续寻梦。但是,寻寻觅觅中仍未就业的毕业生,逐渐被用人单位视为“箩底橙”。

5、身份划分困扰着就业定位。广东目前需要高技能人才,由于“干部”与“工人”的身份区别,致使很多毕业生宁愿去管理层低薪当“干部”不愿意高薪当“工人”。要真正落实由“身份管理”转变为“岗位管理”,实施真正意义上的“聘任制”,涉及到劳动、人事、社会保障和毕业生的就业观念等。中

央机构改革方案出台后,各级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相继进行精简、分流,一方面裁减的工作人员要和大中专毕业生一同进入市场竞争就业;另一方面,许多事业单位目前也人满为患,接纳大中专毕业生的容量相当有限,致使毕业生进入行政机关的机会减少。还有,公务员的招聘已逐步向有两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往届生倾斜。

<二)对就业政策的建议

1、改进高校教育模式和体制。一是调整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模式。就业工作必须与地区经济社会相结合,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紧跟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积极探索“校企共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改革和深化,经济结构将面临重大调整,因此,必将导致不同行业对对人才需求此消彼长的新变化,所以高校要根据整个经济的大背景,积极研究和预测未来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结构,确定招生专业和规模,对就业情况连续不好的专业要停招或隔年招生,对市场需求的专业要适当地增加招生规模。另外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案方式和教案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二是要打破高校教师“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的旧格局,全面实行教职员工全员聘任制。特别是有些老校非教案人员的比例达到50%以上。由于没有实行解决“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问题的教师聘任制,教师职业仍然是“铁饭碗、铁工资、铁交椅”,学校用人制度和教师队伍建设仍然是制约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瓶颈”之一。

2、政府规定各层次毕业生最低薪金。政府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建立不同学历层次毕业生的最低薪酬制度。调查显示,46%的应届毕业生以专科“1000元月薪为求职底线”,本科生以1500元为求职底薪,研究生以2000元为求职底薪。大学生求职高峰已经到来,越来越多的本科生、研究生即将投入人才市场寻求自己的职业梦想。但是现实总是残酷的,企业给出的底薪越来越少,门槛却越来越高,600元可以雇一个大学生,1500元可以雇一个研究生,怪不得有人感叹现在的大学生“贱比大白菜”,贬值速度直追1992年的卢布。2006年年初在广州举办的一场面向研究生的大型招聘会上,一家医学中心开出试用期每月1500元的工资,一些医学硕士生大跌眼镜,声言“难道我们还不如清洁工!”

3、政府要激励毕业生自主创业。政府除了设立大学生创业小额贷款外,还应当设立若干“大学生创业就业基地”或“创业孵化基地”,为有创业愿望并具备创业条件的大学生提供创业培训、开业指导、工程开发、小额贷款、办公场地、办公设备、跟踪扶持等“一条龙”服务,为大学生创业在申请、登记、审批等方面提供“绿色通道”服务,做好后续帮扶工作,尽量帮助他们创业成功。

4、政策法规的建设。广东大学生就业政策将完善以“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在全国率先取消“山区市师范生60%须回生源地就业”的规定。这意味着广东大学毕业生就业将完全市场化。但是,贫困落后地区需要政策的倾斜扶持,尤其是50个山区县,人才缺口很大,特别是教育、医疗、农技等人才极其匮乏,严重影响到这些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据了解,不少未就业毕业生,宁做社会边缘人,也不愿走向基层。广州市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江涛认为,其原因在于政府出台的激励政策,优惠力度不够,基层无法成为未就业毕业生心目中的理想事业归宿。以“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为例,仅有0.3%的毕业生真正愿意献身西部。某重点高校领导的一句话令人深思:“换了你,你会把自己的孩子‘放逐’基层吗?”可见,积极实施山区、贫困地区“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继续实施“大学生志愿报务西部计划”和“大学生报务山区计划”,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志愿服务西部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快深化科教文卫、公共管理、高端服务业体制改革,打破垄断,开放准入,加快发展;为长期有效解决高校毕业就业问题奠定基础,要建立各当地政府目标考核制,确保人力资源得到合理充分的利用,进一步贯彻落实相关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韶关、河源、梅州、汕尾、揭阳、云浮等,相继制订了优惠政策和措施,如毕业生到山区就业,实利省财政转移工资支付,享受岗位津贴、住房补贴等;师范类毕业生可以跨系统就业、定向生、委培生按合同可享受奖学金。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工作难点是大专生和高职生的就业问题,应尽快建立健全就业导向的高等职业教育办学体制,加大实验和实习设备投入,探索校企合作模式。鼓励和引导毕

业生形成多元化的择业观,通过完善政策,满足事业单位、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人才需求,缓解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5、“三个适度挂钩”机制应关注满意度。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事业发展规模适度挂钩,对就业率偏低的地方和高校,区分情况,原则上要减少招生、控制招生或调减增幅;在年度招生计划安排中,对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的专业应严格控制或减少招生规模;要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核定高校事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重要参数加以考虑。将毕业生就业工作与高校专业设置适度挂钩。把就业率作为评议高校设置的主要依据和参数,对毕业生就业率低的地区,控制新增高校数量;根据毕业生就业情况,确定控制新设的专业;对连续三年本专科7月份毕业生就业率低于本地区平均就业率的高校,控制其专业总数,每增设一个新专业的同时,撤消一个旧专业,引导学校进行结构调整。然则,“高校应该以提高学生就业满意度作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政府要牵头统管起来,建构职场的平台,对高校与用人单位进行宏观调控,建立质量跟踪管理体系,并把满意度纳入整个社会就业考核体系。

6、构建校企平台。建立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调查中一个突出的现象是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要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让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沟通。似乎看到这样的现象:高校在培养大学生上自有一套体系,而这套体系与招聘大学生的单位联系很少。高校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去培养大学生,而事实上对该怎么培养大学生以有利于他们更好的就业缺乏了解。而建立一种基于需求的人才培养体系,政府、用人单位、高校共建就业平台,才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根本之所在。

7、制定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既然就业率不能全面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那么建立科学的就业评估体系就应提上日程,真实反映大学生就业状况。“大学生就业指数”系统,由就业率、就业缺口和就业质量三部分组成。其中,就业率包含毕业生总人数、毕业生就业总人数、行业就业率、专业就业率和学校就业率等方面数据和指标。就业缺口分为空缺职位数、实际就业数、行业就业缺口和企业性质就业缺口等。就业质量包括薪酬水平、满意程度、发展空间等方面内容。

参考文献:

【1】【5】杨东平.21世纪教育发展研究院中国教育蓝皮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316【2】广东省高等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2006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统计表【N】,南方日报,2006.9.29

【3】【4】广东工业大学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协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地址: http://n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513508655.html,/article.php/66,2005-08-09

【6】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2005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N】,南方都市报2005.3.2

【7】【8】【9】林伟英.广东大学生就业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J】,专家建议,2005.12

【10】广东省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和华南师大心理应用研究中心.,2006年大学生择业状况及心态调查报告【N】.南方日报.2006.5.2

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

大学生就业指导销售助理招聘 面试计划 二0一三年五月二十二日

目录 一、招聘单位 二、招聘信息 三、笔试环节(略) 四、面试环节 五、面试设计 六、注意事项 七、面试要点 八、面试情况总结 九、面试组成员 十、附页 一、招聘单位

福州A房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 公司规模:1-49人 公司性质:私营 公司行业:房地产/物业管理、建筑/建材 公司地址:A区C街E广场X幢XXXX室 福州A房产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商业地产代理的综合服务提供商。业务范围涵盖一手商业地产代理、不动产投资信息咨询等。代理业务遍布福州、浙江、江苏、江西、四川、贵州、河南等全国各地。公司代理的商业地产等项目取得广大客户的厚爱。一站式客户服务流程。公司引用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理念,创立了相比市场规律更为规范、更为专业的运营分享机制,让每位员工“爱岗、敬业、爱生活、爱工作”,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服务于社会 我司提供最具竞争力的薪资待遇,同时我们也将用业绩考核来拒绝平庸!公司目前凝聚了房地产营销策划领域中一批博采睿智的创意人才和务实敬业的专业销售团队,在全国范围内正在逐步建立市场资讯与客户资源数据库,是专业销售代理各类型住宅,写字楼及商铺店面的房地产营销代理公司。如果您足够优秀,来吧,共创美好人生! 我公司是一家新创立的企业,基于市场的需要,展望市场发展的前景,为将公司做大做强,现需要招聘若干销售助理,以充实公司实力,为今后的发展注入强有力的动力。

二、招聘信息 职位描述: 1、通过网络收集开发新客户,挖掘重点客户的潜在需求 2、协助销售主管做好现有客户的维护和开拓; 3、负责现有业务的图文排版及文案撰写; 4、收集整理归纳市场行情和信息,提出分析报告; 5、协助销售主管做好电话来访工作,在销售人员缺席时及时转告客户信息,妥善处理; 6、协助销售主管做好部门内务和各种内部会议的记录工作; 7、从事过销售助理或统计类工 任职要求 1、男女不限,年龄20-30周岁 2、工作态度积极,自信乐观,有自我追求 3、拥有出色的电话陌生拜访能力; 4、掌握最基本的办公软件,能熟练操作,心细。 5、有无相关工作经验均可,公司提供带薪岗前专业培训,(销售工作经验者优先.. 6、工作地点: 福州市 7、工作年限: 两年以上8、薪水: 2000-4000 9、工作性质: 全职 三、笔试环节(略)

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高等教育的普及。在这种教育渐趋普遍化的社会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俨然成为了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本文主要介绍了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国家政策。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国家政策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进步必不可少的人才资源。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已经逐渐转变成大众化教育。这样一来这个教育政策成了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使更多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提高了国民整体素质;另一方面也给大学生造成了较大的就业压力。在此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已经不仅仅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关系到千万个人和家庭的民生问题。 1.新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状况 大学毕业生中流传着“毕业即失业”这一略带调侃的流行语,但无疑从一定程度上说出了当下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而这一问题是否能够得到解决直接影响国家社会的稳定,经济市场的健康发展。因此无论是毕业生和高校还是政府部门都在迫切关注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有以下几种情况。 毕业生人数增加 自从改革开放以后,高校逐年扩招,大学生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矛盾日益增加。现今大学生的数量又创历史新高,人力资源市场供远远大于求,这也就直接造成了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从1999年全国高校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毕业生人数就逐年增加。而据教育部最新统计的数据,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已经达到795万,而预计今年的毕业生人数要远远大于这个数目[1]。 就业市场供需矛盾大 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在这里不仅仅是指人数和职位数量上的矛盾即人数远少于

岗位数量,在这里更多的是指结构性失调。比如毕业生无法找到理想的工作,工作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员,这形成了一个比较滑稽的现象:毕业生没有工作,而用人单位的许多岗位空缺。 个人以及社会观念问题 很多大学生有着眼高手低的心态,对于一些工资比较低或者工作比较辛苦的岗位都不愿意从事。但是我国由于当前的经济市场的影响,高薪岗位人数需求较少,大学生与研究生和博士生竞争相对又处于劣势,如此一来本科生能获得高薪职位的人数少之又少。除此之外,社会观念也有着很大的影响,一方面用人单位开始对求职人员在文凭学历上有更高的要求,例如一些单位在招聘时只要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就造成了大学生为取得获得更高学历而放弃找工作选择继续深造,考研人数的逐年增加就是这一有力验证。但是若考试失利之后,毕业生又必须面临就业问题,这时就失去了许多好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一些公司对于工作经验也有要求时,只有文凭没有工作经历的大学生无疑又成了“孤儿”。 公务员考试 公务员由于工作相对稳定而被称为“铁饭碗”,因此一直是毕业生希望的出路之一。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投身于公务员以及事业单位招录考试当中,但是因为公务员的考试和考研一样竞争非常激烈,如果考试没有通过选拔,毕业生同样会失去许多就业的好机会。 2国家有关大学生就业的政策分析 从2000年以来,我国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主要采取的是“市场导向、政府调控、校企联合、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此外,政府非常重视对于毕业生就业的引导和鼓励。前总理温家宝指出当前政府要把大学生就业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在2009年全国“两会”中如何促进大学生就业成为了“两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大学生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班级:工商管理09-2 姓名:郭清华 学号:310910010216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形势;对策 1.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中新网北京5月24日电(记者马海燕)中国教育部副部长24日表示,中国今年将有680万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2012年05月24日11:27 来源:中国新闻网) 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经多方面调查研究,造成大学生就业难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主要如下: 1.1 供需差: 岗位增36%学生增130% 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北京地区从6.6万人增加到15.4万人,是扩招前的2.3倍。但是同期北京市所属单位上报需求毕业生数量(不含国家和中央在京机构)只是从4.2万人增加到5.7万人,仅为扩招前的1.36倍。 1.2 选材刁: 应届生就业不吃香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一企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每年招收的1000名员工中,只有40名是大学应届毕业生;一印刷有限公司的代表说,“尽管我们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我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1.3 专业同: 热门专业人才过剩 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认为,对于近年来盲目上马、目前就业较困难的专业,应坚决按教育部规定,区别具体情况减少或停止招生。 1.4 薪酬低: 市场只给1700元/月 这次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北京和上海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1.5 假招聘: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及其对策研究1

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分析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我国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在校大学生的数量日益增多,2003年为首次扩招后的大学生毕业的第一年。从2003年之后,大学生每年的毕业数量逐年增加,但是就业情况却未逐年好转。本文从大学生目前的就业现状出发,分析目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就业难的症结所在,最后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建议 1.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我国的大学生从1999年的首次扩招以后,在2003年第一次扩招的大学生毕业到现在不过十年的时间。这十年里面,大学生的就业存在一定的趋势。大学生就业总体的情况并未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有所好转,伴随着大学生的就业难,还出现了城镇失业率上升,民工荒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说明我国主要的就业问题为供需的结构性失衡,劳动就业市场不完善,统一的就业指导体系尚未建立。下面对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和趋势做以说明。 1.1大学生需就业人数的发展变化 2003年到现在,我国大学生的毕业数量总量一直在增加,但是就业状况却不佳。下面为2003年到2012年我国大学生毕业生需就业的人数情况概览。 图1:2003-2012年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规模变化

2003--2012年的高校毕业生总数分别为212、280、338、413、495,559、611、630、660、680万人,但是每年的一次就业率基本在70%—75%之间,一次就业率不高。很多大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半年左右才能找到工作,且大多对找到的工作还不是很满意。对2011年毕业的大学生来说,34%的人毕业半年内就离职。2011 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的人群中,有98%发生过主动离职,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0%)和薪资福利偏低(22%)。毕业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但是就业率没有那么理想,加上以前未就业的人数,以及每年大量的城镇失业人数,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不甚乐观。据统计,2011年,城镇登记的失业人数为3267万人,再加上农村每年向城市转移的富裕劳动力,可以看出,今后大学生的就业前景不容乐观。 据估计2013年大学生的毕业总人数将达到699万,逼近700万大关,就业形势依然很严峻。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张翼说,2013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将比2012年严峻一些,这主要是因为社会新增加的白领工作岗位比较有限,而高校毕业生的数量一路走高,特别是对那些通过在职教育获得高学历的毕业生来说,形势将更为严峻。 1.2大学生就业单位选择意向 在大学生毕业生数量一路走高的情形下,我国的大学生就业还存在一定的选择取向,2010年有调查研究表明,政府机关及事业单位、垄断性国有企业是本、专科毕业生心目中最受亲睐的就业单位,而一般竞争性的单位,如民企、非垄断性国企选择的比例较低。下面为当时统计出来的结果: 图2: 毕业生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

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精品文档 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觉得有用就收藏了,改掉错别字就发到了范文参考网,为了大家阅读方便。 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一) 一、自我盘点 我是一个本科生,性格外向、开朗、活泼,业余时间爱交友、听音乐、外出散步,还有上网。喜欢看小说、散文,尤其爱看杂志类的书籍,平时与人友好相处群众基础较好,动手能力较强,做事认真,但缺乏毅力,有时多愁善感,没有成大器的气质和个性。但身高上缺乏自信心,且害怕别人在背后评论自己。 二、自我盘点中的劣势和缺点 自己的性格不是说改就能改的,我相信只要努力坚持,慢慢就会有改变的。在平时里,我真心向同学、老师、朋友请教,及时指出自存存在的各种不同并制定出相应计划以针对改正。 三、职业探索 并不是每个人一开始就可以选对了自己的职业,职业之路可能要经过长期的探索,通过上面自我评估并结合职业价值观、综合素质与职业规划测评的结果,我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路――师。 1 / 5 精品文档 四、职业目标 短期目标:大二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

中期目标:毕业前考取初级会计师的认证。 长期目标:用5年的考取中级会计师的认证。 五、未来人生职业规划 1、20XX-20XX年学业有成期:充分利用校园环境及条件优势,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准备。 2、20XX-20XX年熟悉适应期: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经过不断的尝试努力,初步找到合适自身发展的工作环境、岗位。 3、20XX-20XX年,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的贡献自己的力量,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 六、范文参考网结束语 计划固然好,但更重要的,在于其具体实践并取得成效。一个人,若要获得成功,必须拿出勇气,付出努力、拼搏、奋斗。只有拼搏才可能会成功~大学生就业指导计划书(二) 一、环境分析 1、大学生就业形势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条件下,毕业生求职队伍越来越大,就业难问题凸现;社会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逐渐提高。 2、现状 2 / 5 精品文档 我们专业现今相对其他专业就业情况较好,但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淡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动手实践能力较差,个人语言表达不强,自我推荐意识不够,面试经验相对不足以及灵活性和应变性较差,针对此种情况,综合分析我班同学的现状,我班将举办一次模拟招聘会。

形势与政策: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的政策

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树立 正确就业观和择业观的的对策分析据统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大约是630余万人,2011年的人数高达是660万人,2012年更是增加到680万人,预计2013年的毕业人数将会达到699万人。随着毕业人数一年比一年创新高,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由麦可思研究院撰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的《2012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的数据显示,2011届大学毕业生为608.2万人,按比例推算,有近57万人处于失业状态。而从2012年10月29日至2013年4月10日,被调查的2013届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上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上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上届同期13个百分点。 在这种形势下,许多大学生面临毕业就失业的境遇。除了社会多方的各种原因,大学生也必须意识到自身缺陷导致就业这种境遇。所以在当前形势下,大学生要做的就是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就是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正确的平等就业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要衡量自己的综合能力的高低,并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如果没有衡量自己的能力就盲目就业,那么就是错误的就业观和择业观。 一、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树立信心

许多大学生过于理想化,对人生有许多美好的追求,总想干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这种积极的心态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也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人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很多事情都是不遂人意的。 有些大学生把自己定位太高,认为自己应该在大企业、大公司上班,享受高薪和优待,他们看中的是眼前的经济利益和生活条件,一心想在城市里,对于小县城、农村的乡镇企业和艰苦环境不屑一顾。这样的心态使他们纠结于小细节之中,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还有一些大学生拘泥于传统思想,只想找“铁饭碗”,在国企或政府部门当公务员。这种具有局限性的观念表明这类的大学生并没有立足于现实。并且许多大学生在没有找到工作的情况下就感觉受挫,选择了逃避,长久地赖在家里消极度日。 因此,大学生要认清就业形势,立足现实。要打破一步到位、从一而终的就业观。很多高层管理人员也是从基层做起的,很多成功人士并不是一开始就很成功。首先,把自己所学的专业,自己的特长,自己的爱好综合起来,找出适合自己的职业。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只要是适合自己的工作都可以尝试。从先就业中做起,积累工作经验。其次,积极收集就业信息,择业指南,学习就业择业技巧,提高自己的主动性。通过网络资源、人才交流会等途径,寻找合适就业岗位,大胆把自己的才能推销出去,珍惜和抓住来之不易的就业机会。更重要的是,要树立自信心,相信自己的能力和水平,不要用消极的态度去对待就业。

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书

职业规划 引言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成功属于有规划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一自我剖析 1. 个人兴趣与爱好 就自身而言,我认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具体的讲,自己对电脑、文学体育以及音乐方面都比较感兴趣。而我的爱好也是基于这些兴趣之上的喜欢政治经济、喜欢看书、喜欢听音乐、喜欢交朋友。 2. 性格态度特征 我性格是比较诚实、正直的,相对谦虚但不乏张狂。在做事情时认真勤奋,责任心强,同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与同学以及他人的交往中,我是比较大方的,同时自己做事非常细心,一丝不苟。 3. 性格意志特征 我在性格意志方面比较果断、顽强但有点倔强,坚持对一些事情不言放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在意志力控制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或许这是我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在对事物的预知上是属于乐观,但同时也有较强的忧患意识的人。 4.性格情绪特征

我的性格在情绪上是典型的北方的那种,比较容易冲动,情绪欠稳定,但遇到事情也能沉着冷静,认真思考。 5.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和人生观、世界观是息息相关的。我觉得,人在盛会中就应该对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留下些值得纪念的痕迹。首先必须是正直的,其次是有价值的。 二职业分析 职业价值观 电子商务并不只是一个商业发展概念,它的发展同时存在于国家经济战略的宏观层面和企业发展策略的微观层面。它不仅整合国家经济进入全球经济,还能提供就业机会,创造财富。电子商务的应用已深入日常生活,以网络经济为基础的新经济模式正在改变着经济运行方式,虚拟化、数字化和全球化成为经济发展的趋势。 电子商务的要点——发现与创造新的盈利模式 电子商务未来商机无限 职业能力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交易的电子化,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电子商务,因为他对企业带来什么利润,那么他也会对整个社会有贡献。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为,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或活动。这些工具包括从初级的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到NII(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速公路)、GII(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和Internet等现代系统。而商务活动是从泛商品(实物与非实物,商品与非商品化的生产要素等等)的需求活动到泛商品的合理、合法的消费除去典型的生产过程后的所有活动。狭义电子商务定义为,主要利用Internet从事商务或活动。电子商务是在技术、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掌握信息技术和商务规则的人,系统化地运用电子工具,高效率、低成本地从事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各种活动的总称。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信息服务、交易和支付。主要内容包括:电子商情广告;电子选购和交易、

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政策分析

现今大学生就业形势与就业制度 一、概况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个人因素对就业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用人单位的择才理念也在发生着变化。由团中央学校部和北大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年大学生求职与就业状况的涮查报告》显示,企业对大学生基本能力要求依次为环境适应能力.占65.9%;人际交往能力,占56.8%;自我表达能力,占54.5%;专业能力占。47.7%;外语能力。占47.7%。能力因素成为大学生成功就业最基本、最直接的因素。除了专业能力之外。用人单位还提出了明确的非专业能力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管理能力、适应能力和实践能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非专业能力还有很多.如学习能力、应变能力、观察能力及分析能力等,特别是学习能力.已成为现代用人单位考察的一个重点因素。 2.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 近几年的高校扩招确实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加大.但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拍也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问题。据2005年全国l%人u抽样调查显示,全国具有专科及以上学历的人仅占总人121的5.18%。而发达国家占20%以上。到2020年。我国人均GDP达N3800美元左右时,需要10%左右的大专以上人才。绝对数是1.4亿人。现在我们这个数字是6300多万,2020年要比现在增加7000多万。也就是说,从现在到2020年,我们年均需要增加600万左右大专以上的毕业生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另外,(2005年中国人才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专业技术人才缺口2000万人。这个数据分析反映出我国的大学生不是多了。而是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不合理导致某些专业领域的大学生多了。 3.各大高校扩招 高校的扩招对大学生的就业有多大的影响呢?我们可以从下表看出来,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09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0年的5倍多。随着毕业生人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当今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毕业已是近在眼前,如何规划我们以后的道路,就需要我们足够多的了解这个社会对于我们的要求。也许很多人想考研,的确考研是一个很不错的出路,至少它可以是一个目标,让我们有奋斗的理由和信念,以至于在毕业之后有所归属。但毕业之后选择就业还是当今大学生的主流意识。 选择就业不难,难就难在找到我们喜欢并且能够胜任的工作。大学生越来越多,就业人数越来越多,但是大学生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很严重。更严重的是企业缺人现象也很严重。这就矛盾了,大学生找不到工作,企业招不到人才。归根结底还是大学生的素质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需求。大学生要想找好工作还是需要先加强下自己的能力。我们不能好高骛远,与其一味追寻“理想化”的工作,不如先选择一项自己能够做好的工作,一方面可以积累经验,另一方面也能使自己暂时稳定下来,在保障自身生存问题时也有寻求新契机的机会。等到自己积累到足够的经验时,或许就是我们能够追寻更进一步发展的时刻。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以下几点: 一,毕业生数量的迅猛增加,与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有限的供需结构性矛盾突出。 二,受长期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影响,部分毕业生择业观念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差距较大。一方面,县,市中小企业急需人才,一方面部分毕业生不愿去第一线,去基层,有业不就的错位现象依然存在。毕业生的基层意识和创业意识有待加强,亟待做更加细致深入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就业指导工作。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服务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四,部分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仍未引起足够重视,在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等方面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与劳动力市场变化的需求。 五,高校毕业生流向不够合理。目前高校毕业生的流向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这些地区往往占据各种优势,而且吸引人才的力度较大,形式多样。特别是“先落户,后就业”政策的实施,既对大中城市的就业产生一定压力,也影响一些中小城市及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引进人才工作。 大学生在面临就业时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就业心理准备不足。1.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80%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分析与对策 文学院2012级对外汉语王楠楠120103079 摘要:随着中国高校教育的发展,大学生的数量急剧增加,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社会热点之一。本文从当代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现状入手,分析当今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从而在国家、学校教育、社会与个人四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原因,对策。 一、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分析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2013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将有超过900万大学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数据显示,201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700万,比2012年增长22万;而据预测,2014年这一数字将达到峰值758万。,可以预见,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大学生就业压力不会减弱。如何帮助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将成为政府与社会长期而艰臣的任务。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

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的成因分析 1.毕业生就业结构失衡,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高校毕业生的总体供给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实质是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与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所处的转型阶段不配置的矛盾。 首先,中国处于人口高峰期,存在大量的新增劳动力需要就业。“中国现有人口近13亿,人口基数大,新生劳动力增长过快,远远超过经济增长创造就业岗位的速度,全国劳动力资源由20世纪90年代前五年的平均新增1 250万人预计到1996—2013年平均新增1 450万人,未来劳动力资源的自然增长每年可以建立两个海南省,这对大学毕业生就业产生一定影响。”[1]出现了毕业生数量急剧增长,而就业岗位增长缓慢,经济高增长与就业增长脱节的困难局面。 其次,随着中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在短短几年内,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时代。高等教育大众化已成为一种必然,但一些问题也由此而带来,教育大众化要求中国普通高校进行大规模扩招,而扩招的直接结果之一就是高校毕业生的快速增长。“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658万,2003年700万,2014年达到720万,在社会人力资源需求没有明显增长的前提下,这种量的变化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大学生就业也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2]

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书

大学生就业指导规划书

职业规划 引言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成功属于有规划的人。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活动将伴随我们的大半生,拥有成功的职业生涯才能实现完美人生。 一自我剖析 1. 个人兴趣与爱好 就自身而言,我认为自己的兴趣与爱好其实是比较广泛的。具体的讲,自己对电脑、文

学体育以及音乐方面都比较感兴趣。而我的爱好也是基于这些兴趣之上的喜欢政治经济、喜欢看书、喜欢听音乐、喜欢交朋友。 2. 性格态度特征 我性格是比较诚实、正直的,相对谦虚但不乏张狂。在做事情时认真勤奋,责任心强,同时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在与同学以及他人的交往中,我是比较大方的,同时自己做事非常细心,一丝不苟。 3. 性格意志特征 我在性格意志方面比较果断、顽强但有点倔强,坚持对一些事情不言放弃。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在意志力控制方面做的不是很好,或许这是我的一个比较大的缺点,在对事物的预知上是属于乐观,但同时也有较强的忧患意识的人。 4.性格情绪特征 我的性格在情绪上是典型的北方的那种,比较容易冲动,情绪欠稳定,但遇到事情也能沉着

模式 电子商务未来商机无限 职业能力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是在全球各地广泛的商业贸易活动中,在因特网开放的网络环境下,基于浏览器/服务器应用方式,买卖双方不谋面地进行各种商贸活动,实现消费者的网上购物、商户之间的网上交易和在线电子支付以及各种商务活动、交易活动、金融活动和相关的综合服务活动的一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实现交易的电子化,最明显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电子商务,因为他对企业带来什么利润,那么他也会对整个社会有贡献。广义的电子商务定义为,使用各种电子工具从事商务或活动。这些工具包括从初级的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到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到NII(国家信息基础结构-信息高速公路)、GII(全球信息基础结构)和Internet等现代系统。而商务活动是从泛商品(实物与非实物,商品与非商品化的生产要素等等)的需求活动到泛商品的合理、合法的消费除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 高校毕业生是人才市场上非常重要的人力资源,近年,随着高校大规模的扩招,在校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毕业生人数也逐年增加,随之而来的就是毕业生就业问题。有一句话可以很生动的形容现在大学生的现状和就业形式:本科满街走,硕士多如狗,只有博士可以抖一抖。这就是中国特色的就业行情。说起来可笑,现在为就业发愁的大学生,从小接受的教育是世界是你们的要有历史的使命感为21世纪中国四化建设贡献力量。N年寒窗下来,才发现自己不但不是什么国家栋梁,而是连参与建设的机会都几乎没有了。曾经的天之骄子,你被谁抛弃。大学生已被用人单位抛弃!用人单位困惑:大学生在写字楼干事不如中专生,在工厂干事不如技术工人。他们能干什么?大学生也困惑:居然被招过来搞跑腿打杂,收入也压得低低的(尤其应届生)。 三、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二: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调查报告 社会上认为,大学生的最大优势在于“自信,有理想抱负,可塑性强”、“有创新精神,思维活跃”。当代大学生最缺乏的必备精神是“勤俭节约,爱岗敬业”,在“诚实守信、责任奉献”方面也有待提高。让大学生清楚的了解自己的优

势和缺点,有利于扬长避短,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严格要求自己,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新人。 为了能够在不远将来的职场生涯中运筹帷幄,我们大学生还应该具备以下素质和能力: 1、自我决策能力 自我决策能力是一个人能否独立思考,果断处事和独立完成某项工作能力。对于即将毕业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来说,面临求职择业,别人的意见和忠告各种各样,最终要靠自己决定,这就是对自我决策能力的一次检验。在未来的工作中,每一件事情、每一个问题以及它们的变化进展都不可能像在学校那样有老师给你作指导,而必须靠自己迅速作出决定,及时予以处理。因此,具有良好的自我决策能力对大学生就业是十分重要的。 2、适应社会能力 适应社会和改造社会是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现实生活常常不尽如人意,五彩纷呈的现实生活使刚刚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眼花缭乱,很不适应。大学毕业生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消极现象常常产生不安、不满的情绪,而常常以改造社会为己任的大学生却忽视了适应社会这个前提。人类文明总是在继承与创新的矛盾运动中发展的。适应社会,正是为了担当社会赋予我们的职责和使命。适者生存,生存正是为了发展。

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分析与对策

黑龙江大学就业指导教师访谈录近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 当前, 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择业渠道不够畅通, 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既有社会, 又有用人单位、学校和毕业生自身的原因, 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 改革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 完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 培养大学生积极的求职意识; 政府应创造良好的就业竞争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国家一方面急缺大学生人才,而另一方面大学生的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现象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根据当前就业形势,分析问题发生的原因,解决好大学生的就业,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的问题已成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关系着劳动者、企业、乃至国家的未来。 我们最近找到社会黑大知名专家给我们分析了近几年的就业情况,同时也给我们大学生以后的就业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基本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业形势也随之变动。21 世纪头20 年,中国16 岁以上人口以年均550 万的规模增长,到2020 年劳动年龄总人口将达到9.4 亿。但由于我国产业结构中劳动力密集、就业弹性系数大的第三产业比例偏小,整体经济的就业弹性系数偏低,因此劳动力供应远远大于需求的现实在短期内难以迅速改变。未来十年内,就业将始终是个大问题,这其中就

包括大学生的就业难问题。据中国教育部统计,2001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 万,待业人数约为30 万。到了2005 年,待业人数增加到93 万,比2001 年增加了三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表示2010 年将有630 多万名大学生毕业,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毕业生,总数将超过700 万,就业形势依然很不容乐观。预计今后三年内高校毕业生还将以每年50 万的速度增长,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二、大学生就业现状产生的原因 (一)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过高 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 社会精英岗位与高校毕业生数量相比显得不充足甚至短缺了。从高校毕业生整体的就业情况来看, 也进入了一个“大众化就业”的时代。然而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精英教育的影响, 中国大学生的择业观念与社会需求尚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不愿意到基层、艰苦岗位工作, 一些大学生往往不切实际地盲目与别人攀比, 简单地从“我想干什么”出发, 拼命去挤“独木桥”。大学生在就业时自我定位不准确, 对工作期望值居高不下, 无形中形成了好高骛远的心理, 人为地抬高了就业的门槛。 (二)大学生就业的自身“硬件”不硬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 中国经济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迅猛发展, 产业结构调整和战略性改组以及国际资本和技术的进入, 形成了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竞争国内化的局面, 导致企业之间的人力资本竞争日趋激烈。这就要求用人单位和企业的员工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 还要求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以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课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授课专业:全日制本科、专科专业,学时数:36 学分:2 一、课程性质和目 就业指导课程是针对所有在校全日制本、专科学生开设公共必修课程。本课程是适应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需要,按照国家教育部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要求开设。本课程旨在通过就业理论和就业实践指导,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进行自我分析与评价,实现正确地自我认知;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需求,树立正确择业观念;根据自身特点和社会需求,形成不同就业取向,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并以职业目标为导向,进行大学生生涯设计,使其在大学期间自觉、合理地进行自我塑造,培养求职择业应该具备素质和能力,提高职业素养,增强就业竞争力,为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二、课程教学方式及教学内容 本课程贯穿大学生整个大学生涯,对一至三、四年级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相关理论教学和就业实践指导,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集体传授与个性辅导相结合方式,对学生进行全程就业指导。 一年级主题:专业思想与学习目教育 学时数:9学时 授课时间:第一学年每一学期(10月-12月) 授课对象:一年级新生 教学目标: 1、帮助学生了解相关专业基本情况、培养目标、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本专业职业市场前景,进行初步职业生涯规划; 2、指导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加强自我管理,提高自主学习能力,积累知识和提高能力,有目标地开展学习和实践;

3、树立不断进取人生目标,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了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制度,专业基本情况及职业素质;全面了解时代对大学生素质需求。鼓励大学生积极培养良好个人素质,有目地过好大学生活,树立正确人生目标。 教学方法手段: 1、就业指导专业教师授课 2、各学院分别聘请专业负责人、优秀毕业生进行专业认知和专业学习报告。 测试与评估: 考查方式:课程论文 考查布置:大学生生涯设计。课堂布置,要求学生从下列题目中任选一题;字数在1500字作业;可以自拟标题。 可供选择论文主题: 1、大学生应该具备怎样素质? 2、我对本专业认识? 3、如何实现人生目标? 二年级主题:自我认知教育及职业生涯规划 学时数:12学时 授课时间:第二学年第二学期(3月-10月) 授课对象:二年级大学本、专科生 教学目标: 1、入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 2、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根据个人个性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 3、根据职业生涯规划修正大学学业规划,明确个人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教学内容:通过社会实践全面了解社会对大学生素质要求;通过综合人才测评手段使大学生充分地、科学地认识自我;指导学生根据个人特点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并从职业素养角度明确个人知识和能力培养目标。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如何正确面对当前就业形势与政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大学的扩招,上大学不再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大学生也变的越来越多,而用人单位却没有那么多,并且给的工资也一如既往的少。 怎样正确面对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与政策?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伴随高校扩招出现的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既反映了市场经济运行的特点,也暴露出现行教育体制、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以及大学生就业制度、就业观念与市场经济要求尚存在一些不适。 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并不是扩招以后才出现的。只要是实行市场就业方式,实现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就必然需要一定的时间,必然需要一个或长或短的过程,一些大学毕业生在竞争就业过程中也必然会面临失败。这是市场经济和市场就业的正常现象。就业问题与产业结构变化、经济发展周期等宏观经济状况有着直接的关系。经济学理论认为,失业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磨擦性失业,即人们不断跳槽过程中所形成的暂时性失业;二是结构性失业,即经济结构调整过程中形成的失业;三是周期性失业,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所形成的失业。前两种类型的失业又称为自然失业,这种失业与经济的景气度没有关系,就是在经济景气时也会发生这两类失业。目前我国的失业现象是这三种类型的失业同时存在:磨擦性失业的产生与我国就业体制市场化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是不存在的;所以当前就业难不仅是高校中的问题,各行各业都有。从这点出发,扩招不但没有制造失业,

而且缓和了失业。因为没有扩招,这几百万名学生不仅没有接受大学教育的机会,而且几年前就要面临就业问题。扩招没有"扩"出更多的劳动人口来。 大学生就业市场化与高等教育改革滞后之间的矛盾。具体表现:①没有从招生、专业设置、教学内容、培养模式等方面改革。应该看到,虽然我国的教育模式已经发生变化,但学校还没有从根本上转变。尤其扩招后,其培养模式和培养目标仍没有相应调整。一些学校仍然沿袭传统的应试教育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一些学生高分低能,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要。即使有些专业有所调整往往也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这样学校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为此应该客观认识当前大学生就业的形势,正确分析大学生就业的矛盾和问题,因势利导,科学应对。既要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的常态是供大于求,劳动力市场是这样。大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劳动力市场的一部分,出现供过于求,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也要实事求是看到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是发展中的问题。是一个短期的结构性问题,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缓解和解决的。

形势政策论文-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3000字)

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 摘要:我国大学扩招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是一个不争的现象,且有可能越来越难的趋势。这个方面和国际经济形式近3年来连遭打击,一方面和中国经济结构体制和教育改革落后有关,更和当今大学生的就业观滞后有关。据统计,201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超过640万,这些高校学子的就业问题成为社会和学校关注的焦点。在高手如云的求职大军中,如何脱颖而出,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职业道路,是每个毕业生都在思考的问题。在能力结构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劳动力市场的结构性变化,用人单位的需求模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本文从多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就业形势进行分析,以求让大学生们认清当前社会形势,从而更好的解决就业问题 关键字:经济原因社会原因自身原因政府方面社会方面大学生方面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原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自身原因,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1.经济原因 金融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并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因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国际社会金融海啸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连锁性破产,引发了金融行业的裁员风潮。金融危机渗透到实体经济领域,会对整个经济增长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就中国而言,作为国际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行业性的冲击不可避免,尽管由于资本市场“防火墙”的存在而在程度上有所减缓。此外,与国际贸易相关的行业就业会受到最为明显的冲击。如果这个过程继续影响到经济增长,这对就业增长将是一个非常不利的信息。 2.社会原因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的问题。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这将是应届大学生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企业是不会无缘无故不要应届生的。企业用人的时候,首选是相关专业,其次是高潜质的人,因为企业在发展期需要大量的人员补给,有些人是可以在工作过程中逐渐培养的,这也为一部分专业不对口的大学生解决了就业的问题大家都知道,大学毕业为的就是能找到好的工作,可是,为什么大学生就业问题一直让大家困扰呢?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就是供过于求。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的数量比社会上所需要的就也岗位数量多的多;而且,这个差距还在逐年的增大。 此外,大学没有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苛刻的要求。从传递知识的角度上看,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知识教育仍然是非常大的一个比重,理论功底及其相应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构建仍然极为薄弱;持续的扩招可能进一步稀释了大学既有的教育资源。对于大学生从学校到工作的转换,大学缺乏系统的职业指导与服务规划,导致学生或许有专业能力,但是缺乏获取职业信息,展示专业能力,适应实际工作以及应对职业转换的能力。整个就业情况看,大学生的供给明显大于实际需求。不是总量的供过于求,而是结构性的供过于求,主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与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经济升级转型加剧,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市场对人才层次和结构的需求发生了明显变化。大学生是我国市场人才的主要生源和主要供给,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是市场人才的关键。本文研究分析了大学生就业创业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与对策 一、引用 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是经过市场检验的国家强大政策指引,我国大学生是科技人才的主力,大学生毕业选择一方面是市场的供需,一方面也是新时代经济政策下高素质人才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创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稳定、民生优化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同时也是我国劳动力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结构调整的一种重要资源。大学生在就业和创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许多压力和矛盾。一方面要面对社会人才市场的供需压力,另一方面也存在自身就业愿景与社会现实的矛盾。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合适岗位、突破自身探索自主创业路径成为高校、毕业生乃至社会发展必须直面的问题。 二、大学生就业创业现状

(一)大学生就业现状第一,供需错位显著。源于就业供给和需求市场的信息和匹配度的错位严重影响着企业的人才引进和高校的人才输出,同时对在茫茫职海中的大学生而言也是一种无助的观望。一方面,大学生由于实践经验不足,虽然可能拥有许多技能证书,但是缺乏具体的实际工作经验,不能将现有的知识最快地转化为工作的生产力和能力;另一方面,企业急需能够尽快上手工作的人员,对应届生的招聘过程中很难直观地从一纸文凭来判断出学生和企业岗位要求是否相匹配。企业和毕业生之间的供需信息和匹配度的错位是就业过程中的一大壁垒。 第二,地域差异性明显。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先天因素,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大城市的“虹吸效应”能够很好地吸引大量的人才。大城市雄厚的经济实力、旺盛的人才需求是其他地方所不能匹敌的,来自五湖四海的毕业生基本都是背井离乡地涌入大城市,同时毕业生也在思考在城市的发展与今后的生活等问题,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得不少毕业生陷入纠结的尴尬?寰持小 5比唬?大多数的毕业生相信自身的发展和大城市的机遇,放弃了许多生源地的优惠和补贴,加入大城市工作的行列,导致就业区域性集中的人才结构性矛盾。 第三,自主择业与依赖择业交织。在整个学习过程中,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