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政治经济学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三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学习的目的和要求

本章是在上一章所阐明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分析,阐明马克思创立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主要应了解剩余价值的来源和资本的本质,认识资本主义生产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明确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本章还进一步阐明了与剩余价值理论有密切联系的资本主义工资理论,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实质,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根本对立的经济根源。

二、需要把握的知识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和资本的原始积累;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及其意义;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及其形式。

三、本章的重点和难点

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生产的方法;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四、阅读书目

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3节,第5章第2节,第10章。

2.恩格斯:《〈雇佣劳动与资本〉1891年版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341~348页。

五、本章的基本内容介绍

第一节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

货币本身不是资本,在前一章讲过,货币是商品交换的最后产物。另一方面,货币又是资本的最初表现形式,即资本最初表现形态是一定数量的货币。我们比较一下它们的流通形式就可以看得清楚。

作为货币的货币,它的流通公式是W-G-W。在这个公式里,商品生产者首先出卖自己的商品取得货币,再用货币去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这是商品流通形式,货币是在商品流通中发挥作用。作为资本的货币,它的流通公式是G-W-G流通形式,货币是在资本流通中发挥作用。这两个公式即有共同点,这两种流通都是价值的运动过程,又有区别。

形式上的区别:

(1)买和卖的对立的两阶段具有相反的次序。

(2)货币在这两种流通形式中的作用不同。

本质的区别:

(1)它们的目的或动机不同。

(2)它们的内容不同。

(3)它们的运动限度不同。

(4)这两种流通都是价值的运动过程,但二者是有区别的。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G-W-Gˊ这个总公式的矛盾何在呢?从资本流通形式上看,它是和价值规律相矛盾的。

(二)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货币究竟怎样转化为资本呢?价值增殖与等价交换的矛盾又怎样得到解决。马克思指出:“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根据商品交换的内在规律来加以说明,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这就是问题的条件。

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在流通中,无论是等价交换,或者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货币也就不能转化为资本。如果是等价交换,只是以货币为媒介,交换价值形式,即由商品形式变成货币形式,或由货币形式变成商品形式,价值不会增殖。如果是不等价交换,也不可能增殖价值。假定有经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商品生产者之间贵卖贱买,这种情况似乎会产生剩余价值,其实不然。

第二种,商品生产者狡猾欺诈,投机取巧,这一方总是欺骗那一方的钱。其实,这也只是重新分配价值而已,你所得的,正是别人所失去的。从总体上说,价值仍然没有增殖,流通中的价值总量不管其分配情况怎样变化都不会增大。

第三种,只高价卖给消费者,如,商品生产者将商品高价卖给不从事生产的社会集团,如牧师、官吏等,这样会生产剩余价值吗也不能。因为这些人手中的货币是凭借他们的特权从生产者那里无偿地占有的。他们被卖者多取得去的货币,也只不过是这部分货币的转移,价值并没有增殖。综上所述,剩余价值不能在流通中产生。

剩余价值又不能离开流通产生,价值增殖不在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所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中产生,但又不能离开流通领域产生,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的条件。

在G──W──Gˊ的流通中,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呢?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货币上,无论是作为购买手段还是支付手段,只是实现所购买的商品的价值,价值增殖是否发生在商品上,但不能发生在商品的价值上,因为在流通中,商品价值只能发生形态的变化,而不会自行增殖,因此,价值增殖一定发生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上,也就是说,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使用价值能创造也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商品就是劳动力。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什么是劳动力

所谓劳动力是人们的劳动能力,它包括脑力和体力的总和,是存在活的人体中的。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者必须在法律上成为自由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来出卖。

2.劳动者必须是自由到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它没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只有出卖劳动力。这个条件是在封建社会逐渐瓦解,小生产者不断破产过程中形成的。

(三)劳动力商品价值

劳动力既然成为商品,也就应和其他商品一样,也就应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为了给资本主义生产源源不断地提供和输送具有一定劳动技能的劳动力,劳动力价值的总和中应该包括:(1)为维持劳动者的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2)为维持劳动者

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以便有新的劳动力来补充因病、残、老、死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3)劳动者学习专门的劳动技能所需要的教育或训练的费用。因此,总起来说,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来决定的。

劳动力价值规定上的特殊性,在于它“包含着一个历史的和道德的因素。

劳动力商品价值的最低限度,就是维持劳动者身体所必不可少的生活资料的价值。如果劳动力的价格降低到这个最低限度,那就意味着在降低到劳动力价值以下,这样一来,劳动力就只能在萎缩状态下维持其再生产。

(四)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一般商品被时,随着使用价值逐渐消失,价值逐渐消失或逐渐转移,劳动力这种商品就不同,在被消费时,它能产生新的价值,而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还要大,劳动力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而劳动是创造价值的,所以,货币所有者在使用劳动力的过程中,不仅得到本身的价值,而且产生了一个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资本家在购买劳动力时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由此可见,货币要成为资本,必须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

(五)揭露劳动力买卖自由平等的虚伪性

这里我们只是笼统地讲劳动力这种特殊商品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至于劳动力商品在消费过程中究竟如何生产出剩余价值的,以及这些剩余价值是通过怎样的办法巧妙而又奇怪地流入资本家的口袋里,并没有涉及,现在我们就来研究一下这个问题。

第二节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一、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首先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

所谓劳动过程就是劳动者以自己的具体劳动改变劳动对象的形态,使之适合人们所需要的过程,过程的结果,生产出一定的有用物。劳动过程作为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

1.工人的劳动已经属于资本家而不属于自己,因而,工人只能在资本家的指挥和监督下劳动,劳动的力也表现为资本的力。

2.工人劳动生产出来的产品不是属于工人自己,而属于资本家所有。这两个特点,就决定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是一种强制性的劳动,而成了工人一种痛苦和沉重的负担。劳动过程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方面。如果工人不从事物质生产劳动,劳动的结果不能提供一定的产品,价值增殖就成了一句空话。因为剩余价值只能凝结在商品的使用价值中,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又在于剩余价值,而不在于使用价值。

(二)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不外是超过劳动力价值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

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商品所消耗的全部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它不仅包括生产过程中工人支出的活劳动,而且包括过去已经消耗在生产资料上的物化劳动。这样,价值形成过程既是活劳动创造新价值的过程,又是物化劳动即生产资料的旧价值的转移过程。这两重过程是以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为基础的。工人的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同时转移生产资料的旧价值。另一方面,劳动者在生产商品的劳动过程中支出了一定量的抽象劳动,这一定的抽象劳动凝结到商品中形成新

价值。这两部分价值加在一起,就构成了商品的价值,资本家就是按照这个价值出卖商品的。

2.价值增殖过程,也就是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无非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第三节资本的本质,不变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资本的本质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资本在本质上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关系,更确切地说,是历史上特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一种生产关系,即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关系。

二、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一)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价值增殖过程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作为生产资料的那部分资本并不改变自己的价值量,所以称为不变资本,作为劳动力那部分资本,改变自己的价值量,会增殖自己的价值,因此,称为可变资本。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这是马克思的一个巨大功绩,具有重要意义。

(二)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

1.这种划分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2.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揭示了对工人剥削的程度。

三、剩余价值率

(一)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剩余价值率,它反映可变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表明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比率,所以,叫剥削率,假定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所耗费资本是500元,其中C410元,V90元,M90元,则剩余价值率是100%,M’=M/V。

研究剩余价值率,还可以从劳动过程来考察,工人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全部劳动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用来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叫必要劳动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必要劳动;另一部分是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叫剩余劳动时间,支出的劳动叫剩余劳动以A表示必要劳动,以B表示剩余劳动,则剩余价值率还可以表示为:M’=B/A=B时间/A时间

上述两种公式只是表示的形式不同,前者采取物化劳动形式计算,后者采取活劳动形式计算。两者都是用来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剥削程度的。

(二)剩余价值量

剩余价值率表示的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比较的相对量,不能表示剩余价值的绝对量,所谓剩余价值的绝对量,就是资本家剥削其企业全体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内所创造的剩余价值数量,剩余价值量的大小,取决于两因素:一是剩余价值率的高低;二是工人人数的多少;M=M’×V,这个公式表明,剩余价值率越高,剩余价值量就越大,可变资本数量越大,资本家雇佣的工人人数越多,则所榨取的剩余价值量也就越多,所以,资本家为了增加剩余价值量,总是设法提高和扩大剥削规模。

资本家加强对工人剥削程度,提高剩余价值率,采用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其基本方法有两个,一个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一个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

第四节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

一、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什么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作日包括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工作日是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总和。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绝对延长工作日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绝对剩余价值生产除了依靠处长工作日的办法以外,还有提高工人劳动强度的办法,所谓提高劳动强度,就是迫使工人更加紧张地劳动,在同样长的时间内比以前消耗更多的脑力和体力。这同延长工作日长度没有本质的区别,所以,同样属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工作日的界限

工作日的长度,在一定的限度内是可以变动的,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作日的最低界限度是无法确定的,它必须延长到必要劳动时间以上,否则,剩余价值就生产不出来,资本家得不到剩余价值也就活不下去,工作日的最高界限取决于两个因素:一个是生理因素,另一个因素是道德和社会的因素,工人在一天之内除了劳动吃饭、睡眠等,还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用来看报、娱乐、照顾子女和参加社会活动的时间,这种需要的范围和数量是由一个国家的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无论生理界限还是经济和道德的界限,都有很大的伸缩性,所以,工作日长度也有很大的伸缩性。工作日的最终长度取决于两个阶级的力量对比。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一)什么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工作日长度不变,只要采取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地延长劳动时间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二)必要劳动时间怎样缩短

必要劳动时间是工人再生产劳动力价值所必需的时间,而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来决定的,因此,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只有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减少劳动者必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量,怎么样来进行减少呢?要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就必须降低劳动力的价值,怎样降低劳动力的价值呢?劳动力的价值是由工人和他的家属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决定的,变必须降低生产资料的价值,生活资料的价值要降低,只有提高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而生产生活资料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又和提供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分不开的,就是说,只有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降低生活资料的价值,才能降低劳动力价值,从而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结果,而整个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通过各个部门中的资本家追逐超额剩余价值来实现的。

(三)超额剩余价值

所谓超额剩余价值,就是指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而比一般的资本家多得的那部分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无数资本家争相追逐超额剩余价值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的结果。

(四)相对剩余价值与超额剩余价值的联系和区别

(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联系和区别

三、二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

(一)战后资本主义剥削的新特点

(二)资本主义生产自动化条件下的剩余价值的源泉

四、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一)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

就是通过不断加重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和扩大剥削对象的范围来达到攫取更多的剩余价值的目的。

(二)为什么说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

1.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

2.剩余价值规律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

3.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过程。

综上所述,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规律只能是剩余价值规律。因为,只有剩余价值规律才能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发展和灭亡的全部过程。

第五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

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给资本家劳动,是劳动一个月得到一个月的工资,劳动一周得到一周的工资,劳动一天得到一天的工资,而且谁的劳动能力强,劳动技术水平高,谁的工资就高,反之工资低。因而从表面上看,工资好象就是工人的劳动报酬,是工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这就掩盖和歪曲了工资的本质。要揭示工资的本质,必须说明工资不是劳动价值和价格,说明劳动不是商品,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点来说明。

1.如果说劳动是商品,它在出卖时必须独立存在。

2.如果说劳动是商品,那么它的价值量如何确定呢?因为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来决定的,因而,必然会得出劳动的价值量只能由劳动量来决定的结论,也就是若干小时劳动的价值等于若干小时劳动。这是毫无意义的同义语的反复。

3.如果劳动是商品,不是违背剩余价值,就是违背价值规律。

4.如果劳动是商品,它的所有者就必须能够支配它。

由此可见,劳动不是商品,不能出卖,工人出卖的只是它的劳动力。工资的本质是劳动者出卖劳动力商品所得到的报酬,所以,把工资说成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是不合理的,我们怎样才能揭露工资的实质,工资本来是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但由于它采取了工资的形式,就歪曲了事物的本质,掩盖了事物本来的面目,所以,我们就不能直接说,工资是劳动力的价格和价值,而只能说,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转化是什么意思,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的表现,也就是对事物本质的歪曲和颠倒。工资的本质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工资的概念就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马克思把劳动和劳动力科学地区别开来,在理论上是一个伟大贡献。恩格斯说,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中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区别劳动和劳动力,透过工资的现象,揭示了工资的本质,这就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

二、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及其派生形式

(一)计时工资

按照劳动时间的长短来支付的工资叫计时工资。

(二)计件工资

它是按照工人生产的产品件数或完成的工作量支付的工资。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仅仅是计量

形式不同,一个是按产品件数计算,一个是按工作日时间为尺度,实际上,两者都是以劳动力日价值和工作日长度为依据的。可见计件工资是以计时工资为基础的,计件工资只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三)各种形式的血汗工资制度

比较流行和著名的是美国的“泰罗制”和“福特制”。

三、工资水平

(一)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所谓名义工资就是工人把劳动力出卖给资本家时所得到的一定量货币就是名义工资,也叫货币工资。实际工资是指工人货币工资能够买到的物品和劳务的总和。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虽然都表示一定的工资量,两者的区别却是明显的,前者用货币形式表示工资量,后者用实物形式来表示。所以,分析资本主义工资水平时,不仅要看工人得到了多少货币工资或名义工资,更重要的是看工人得到的实际工资水平有多高,提高了还是降低了,只有实际工资才能代表工人真实的生活水平,也只有工人得到的实际生活资料和劳务活动的数量和范围,才能表明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是不是能够按照正常生活标准把劳动力再生产出来。

(二)工资的国民差异

工资水平的差别还可从一国范围内不同工人的工资水平和世界范围内不同国家的工资水平差别两方面来考察。在一国范围内工人之间工资水平的差别表现在复杂劳动和简单劳动的工资差别,大、中、小型企业之间工资差别,男工、女工的工资差别,以及种族民族的工资差别等等,所以,衡量一个国家某一时期工人的实际工资水平时,重要的是看这个国家中绝大多数工人的平均工资水平,如果片面地只看部分在大企业工作的、技术最复杂熟练的男工工资,就不能正确反映整个工人阶级的工资水平和生活状况。

各个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水平是有差别的。工资既然是劳动力的价值,因此,凡是影响各国劳动力价值的各种因素,都会影响工资水平,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国工人阶级形成和发展的历史条件等因素的影响。

就同一时期发展程度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进行比较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高国家的工资水平自然也高于经济文化发展水平较低的资本主义国家。现在,几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水平高出几倍甚至十几倍。当然,从实际工资水平来就,差距没有这么大,因为,发达国家某些基本生活资料的价格水平和劳务收费标准也高得多,同时,绝对工资水平的差异决不意味着就是相对工资水平的差异。就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和经济落后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工资水平,即各国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对比关系来看,由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的劳动生产率高得多,他们用较少的劳动时间就可以把劳动力价值的等价物再生产出来,所以,在他们新创造的价值中,可变资本的比重小,剩余价值的比重大。这就是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绝对工资水平虽然比落后国家高,那里的剩余价值率也往往较高,工人受剥削的程度也重一些。比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资本家一天支付出50元工资,可能得到100元的剩余价值;而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家一日支付20元工资,可能只得到20元剩余价值;前者为1V:2M,后者为1V:1M,马克思把工资与剩余价值之比称为相对的劳动价格。由此可见,不发达国家的相对的劳动价格要比发达国家的高。

四、工人阶级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

前面我们仅从理论上分析过工资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但这并不是说,不经过工人阶级的斗争,工资就会自发达到劳动力价值的水平。在资本主义的现实

经济生活中,工资水平是由工人阶级和资本家阶级之间的力量对比,工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等状况决定的,也就是说,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只是作为一种客观必然趋势而存在,它的实现程度要看劳动力供求等状况及工人阶级的斗争。

由于工资和剩余价值存在对立关系,资本家为了榨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图把工资压低到最低限度,而工人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生存的权利,保证起码的生活水平,又必然要坚决反对资产阶级的进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为争取提高工资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斗争对于工人阶级有着重要的意义。

1.可以延缓工资水平的下降;

2.可以争取劳动条件和生活条件的某些改善;

3.通过斗争可以加强工人的团结,使他们认识到自己的力量,锻练他们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并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进行政治斗争。但是,我们不能过分夸大这种斗争的作用,工人阶级不应当忘记,他在这种斗争中只是在反对结果而不是在反对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只是在阻挠这种下降的趋势,不是改变这一趋势的方向,过分地夸大经济斗争的作用,把它当作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唯一形式,是一种经济主义倾向,这种倾向会麻痹工人阶级的革命意志,使他们甘心处于雇佣奴隶地位,要彻底改变他们被剥削的经济地位,必须把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推翻资产阶级政治统治,从根本上铲除雇佣劳动制度。

.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