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论音乐记忆与想象的心理特征

论音乐记忆与想象的心理特征

第25卷第4期2006年8月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JournalofJianghanUniversity(HumanitiesSciences)

V01.25No.4

Aug.,2006论音乐记忆与想象的心理特征

雷音

(江汉大学艺术学院,武汉430056)

摘要: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是音乐学习、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的基本心理活动过程。“记忆”和“想象”同为心理现象,而“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形成,又是无数次心理活动的积累与积淀,所以,音乐的学习、表演和创作始终伴随着心理活动的参与,逐步形成了由低级到高级的心理反射,从而促进了音乐的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高感知;节奏感知;调式感知

中图分类号:J6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6152(2006)04-0110-03

心理学认为:“记忆就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的反映。”…音乐记忆是人脑对所输入的音乐信息进行编码并能加以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音乐记忆的基本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与回忆”三个基本环节。忙。音乐识记通常是一个反复的感知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联系;音乐保持则是对音乐识记进一步巩固,把识记的音乐信息较长时间地保留在人脑中;音乐再认是过去感知过的音乐信息重新出现在面前,音乐回忆则是过去感知过的音乐信息不在面前,但却能在大脑中呈现出来。音乐记忆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

从实验心理学和音乐心理学我们可以知道,各种音乐要素和数据被正确“刻录”和“储存”,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只有在不断重复的感知状况下方可实现和完成,按照音乐感知的不同意义,我们可以把调性音乐中的主要音乐要素的感知归纳为:音高感知,节奏感知及调式感知三类。

“音高感知”是指人们对乐音音高正确的心理反映所形成的大脑中枢神经对乐音音高正确判断的一种能力。这是各种不同的乐音音高长期、反复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的结果。音高的感知是我们认识客观音乐的第一步,也是音乐认识的初级心理感知过程。音高感知又包括三个主要环节:一是音高对个体感知觉的刺激过程;二是音高信息传人神经的传导活动过程;三是中枢神经系统在音高信息传人后的活动过程。即:当物体声波振动传人人耳后,“内耳”中的“耳蜗”接受到声波的刺激而产生兴奋,由听觉中枢从而产生听觉。由于乐音音高在自然社会形态中,没有可供临摹的范本,造成了人们对乐音音高准确记忆的难度,阻碍了乐音音高听觉表象(感知过的音乐信息在大脑中再现出来的音乐形象,叫表象)的形成∞1。因此,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音高感知的惰性特征,有效的重复听辨,不断加深乐音音高的听觉表象在大脑中的记忆痕迹是音高感知形成的有效途径。

“节奏感知”是指人们对音乐的速度感、节拍感和正确领悟音高时值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能力。节奏是一种客观的物理现象。宇宙万物皆存在着运动和变化,自然界的这种运动与变化本身就是节奏。人类在生活和社会生产实践中,由于自然界诸多节奏现象的刺激,在大脑中存留着深刻的痕迹,同时,由于人类对这些客观的节奏有一种内在的对应感,从而产生了人的节奏感。在音乐中,节奏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广阔的领域,其塑造音乐形象和表达情感的功能和作用也十分重要。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和不同的情感表现形式,都存在一种大众的共同约定和认同的节奏表现形式。需要强调的是节奏的感知不仅是一种技术上的心理反映,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心理反映。

“调式感知”是指在一定的调式范围内,依据调式内各音级的相互关系,从音的稳定与不稳定的比

收稿日期:2006—03—27

作者简介:雷音(1959一),女,重庆人,江汉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视唱练耳的教学与研究。-110?

 万方数据

2006年第4期雷音:论音乐记忆与想象的心理特征

较中确立它们的关系,去理解每一音级的调式意义,确立每一音级对主音的关系,并围绕着主音确立调式的准确性。一般来讲,在音乐实践活动中,纯物理学的音准是根本不存在的。人们总是在一定的调式范围内,凭借心理感受来比较和判断乐音的音准。

通过不断地音乐感知,人们大脑中会留下一个又一个记忆的“痕迹”,感知强度越大记忆“痕迹”就越深,感知状况越真切,记忆表象就越清晰。在弄清了音乐记忆的基础后,我们更需要去研究和探讨音乐记忆的一般规律,所谓音乐记忆的一般规律,主要表现在有意识记与无意识记、回忆与联想及遗忘的克服等三个方面:

有意音乐识记是明确了音乐识记的目的和任务,并运用一定的方法,在识记中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的音乐识记。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有意识记更加重要,人们掌握系统全面的音乐知识,主要靠有意音乐识记。有意音乐识记是建立在对音乐材料理解的基础上,并根据音乐的内在联系,运用有关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识记。换句话说:有意识记必须和积极的思维密切地挂起钩来,从根本上区别于死记硬背。比如:对于一首乐曲不加分析机械地死记硬背,效果将是“事倍功半”。如果在背谱前把乐曲视唱(奏)一遍,有一个整体印象后,进一步对乐曲的各种基本表现手法(音高关系、节奏、和声、调式、调性、速度、织体结构……)进行认真的分析,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识记,其效果将是“事半功倍”。

无意识记是指事前没有确定识记的音乐目的,也不用任何有助的识记方法的识记。比如:人们在偶而间听过的音乐,并没有意图去识记它,但却自然而然地记住了。在音乐学习过程中,许多音乐相关的知识是靠无意识记积累起来的。比如:儿童学习音乐初期,无意识记是儿童重要的一种音乐记忆方式。人们在一生中接受许多音乐方面的教育,其众多繁杂的内容往往是通过无意识记而获得的。无意识记有很大的选择性,这和人的音乐兴趣需要、任务目的、情绪等有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有意义的音乐材料要比无意义的音乐材料遗忘得慢。由于有意义的音乐材料的主题具有鲜明的音乐的形象,表现一种思想和情绪,无论在和声、曲调、节奏等方面都有鲜明的个性,所以,在识记时容易产生深刻的印象。这一心理特点表明,在音乐识记过程中,把音乐材料加以组织、归类,并且进行尽可能多的相关联想,使音乐材料具有一定的

意义,便能提高音乐识记效率,减慢遗忘的进程。

心理学证明:人的神经系统在接受刺激后,需要一定的时间才能巩固下来。“分配复习法”有较多的时间间隔,使识记的音乐材料得以巩固,所以,分配复习法比“集中复习法”要好。在音乐识记中,还有一种方法是“试图回忆法”。“试图回忆法”是在音乐材料还没有完全记住前就要积极地试图回忆,回忆不起来时再练习,这样不但容易记住,而且保持的时间也长。试图回忆法是一种比单纯的一遍一遍地练习更积极的方法,它不仅要求大脑积极地活动,同时又是一种自我检查的过程,使人们可以集中精力掌握不能回忆的部分或改正回忆中的错误。

想象是人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其特点是利用原有经验和情感冲动创造出未曾存在过的、新的事物形象。音乐想象是在音乐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加工改造和重塑而形成的新的音响形象的心理活动过程;也是提取音乐元素数据通过内心音乐听觉能力的发挥与展示进行情感表述与宣泄的心理活动过程。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音乐想象与文学、艺术想象不同,它是以听觉表象为依据的。音乐的想象必须以人的内心听觉为纽带和桥梁,将普通表象转化为听觉表象。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音乐的内心听觉是指在没有外界音响的情况下,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对音乐效果的再造和想象。这是一切音乐创作必须具备的素养和能力。在所有的音乐创作中,应该提倡超越技法的、纯个性化的对音乐和音响效果的想象,完美体现和演绎作者的心绪和情感。这样的具有个性化的音乐是一种心灵的呼唤和感情的流淌,尊崇了音乐艺术非语意性和非对应性特点。

心理学将想象分为两种,一种是再造性想象,一种是创造性想象。再造性想象是依据头脑中对音乐的描述、演示而形成的与之相应的新的音乐形象过程。再造性想象的基础是听觉表象和留存在记忆中的情绪体验。丰富的音乐听觉表象和情绪体验,必然唤起丰富的音乐想象。所以,强调和重视对音乐听觉表象的积累就显得格外重要。再造性想象与联想不同,不能以主观认同的要素为依据,必需源于大脑中的记忆表象和情绪体验,这种关联是不可更改的。再造性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运用十分广泛,各种音乐技能的应用和处理都必须依赖于对乐谱所描述的场景、渲染的情绪的再造性想象。只有这样,才

.111?

 万方数据

江汉大学学报总第25卷

能准确地表达作曲家的初衷和意图;只有这样,才能使听众接受到的音乐信息不仅是“高山流水”和“万马奔腾”,而更有“如泣如诉”和“如悲如乐”。缠绵如溪和咆哮如海不是音乐的目的,通过美妙的音乐来创造各种各样的情感氛围,全面提升听众对音乐的感知状态,形成心理上的认同和理解才是音乐的本质和意义所在。

创造性想象是人们的一种特殊心理能力。音乐创作中的创造性想象是一个有目的地、不依赖外界音乐的描述而独立创造出全新音乐形象的过程。创造性想象的基础是内心听觉和情感冲动经验。内心听觉能力越强,创造性想象就越容易,新的音乐形象就越生动。这是人们的一种特殊的心理能力,它的特点就是创造出未曾感知过的甚至是未曾存在过的新的音乐形象。音乐的创造性想象因其材料的特殊性注定了听觉表象不可能直接完成音乐的创造性想象的转化。各种大量的听觉表象材料,必须通过长期的感知、记忆,最终完成生理意义的听觉到心理意义的听觉的转化。然后,借助内心听觉,通过创造性想象创造出新颖的、生动的音乐作品。另外,由于音乐的感性材料具有模仿性、象征性和暗示性等特征,人们往往容易把音乐作品的内容简单化、庸俗化,并且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创造性想象的发挥。其实,音乐感性材料的特征只是音乐的感性材料的次要属性,而其真正的主要属性是它的非自然性、非语义性和非对应性。因此,音乐的想象首先应该是一种情感冲动的想象,而不是视觉画面的想象。音乐的想象是一种极端个性化的情绪体验,是一种没有社会公众约定的特殊想象。自然对应概念和语义概念不是音乐的创造性想象的基础,只能算作音乐作品认知过程中的补充。我们不能把音乐当作文学作品去阅读,更不能把音乐当作一部产品说明书。我们只有充分地发挥创造性想象,才能从实质上去感知音乐,只有充分地调动创造性想象,才能创作出感人的音乐作品。

创造性想象是作曲家创作音乐作品的主要心理活动过程。首先,作曲家要经历一定的情感冲动,其次,有目的地大量摄取和阅读各种音乐听觉表象,最后通过必要的创作技巧和手法创造出符合作曲家情感需要,满足作曲家审美情趣的、全新的音乐作品。

亚里斯多德认为:“记忆和想象属于心灵的同?112?一部分,一切可以想象的东西在本质上就是记忆的东西。”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是音乐实践活动中的主要心理活动过程。音乐记忆是音乐想象的前提和基础,音乐记忆为音乐想象提供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音乐记忆表象,使音乐想象更加生动和丰富。音乐记忆和音乐想象在不同的音乐活动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音乐记忆贯穿整个音乐学习阶段,熟悉和掌握音乐记忆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对于学习音乐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音乐想象是音乐表演和音乐创作阶段的重要心理特征。由于音乐作品不能通过读谱来获得审美体验,必须借助表演去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而表演者对音乐作品的情感的体验和意境的领会都离不开想象的作用。表演者的想象越丰富,他对音乐作品的内涵,即声音效果与表现对象之间的关系的体验就越清晰,听众从他的表演中所感受到的情感也就越鲜明。如中国古代故事所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蹬高山,钟子期日:‘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日:‘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这生动地说明了想象在音乐表演中的作用。想象在音乐创作中是最重要的心理因素,也是作曲家音乐才华的体现。音乐创作比任何其他艺术创作更需要想象,因为音乐创作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模本,作曲家要在现实与音乐之间建立联系只能依靠想象作为中介。作曲家要想把精神的和情感的体验转换成音乐作品的物质要素,必须以丰富的想象为基础。可以这样认为:音乐创作就是充分发挥音乐想象的能力,完成精神创作到物质创作的过渡。

综上所述,音乐的记忆和想象同为人们心理活动中的重要心理现象。音乐记忆主要在音乐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音乐想象则主要在音乐表演和创作中发挥着积极的、决定性的作用。两者贯穿并作用于音乐的学习、表演和创作等阶段。

参考文献:

[1]卢家楣,魏庄安,李其为.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

[2]张凯.音乐心理[M].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M].孙华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责任编辑:景超江)

 万方数据

论音乐记忆与想象的心理特征

作者:雷音, LEI Yin

作者单位:江汉大学,艺术学院,武汉,430056

刊名: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JIANGHAN UNIVERSITY(HUMANITIES SCIENCES)

年,卷(期):2006,25(4)

被引用次数:0次

参考文献(3条)

1.卢家楣.魏庄安.李其为心理学 1998

2.张凯音乐心理 2001

3.捷普洛夫.孙华音乐能力心理学 1990

相似文献(10条)

1.学位论文张瑞芳大班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研究2006

音乐欣赏能力不仅是一个人的审美修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文化素养水平的标志之一,音乐欣赏对学生的教育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不能替代的。幼儿音乐欣赏能力指的是幼儿完成整个音乐欣赏活动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音响感知力、音乐情感体验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联想力、音乐评价力五种子能力。本研究主要运用测验法、作品分析法、观察法和访谈法来系统探析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研究发现:

1、大班幼儿的音乐欣赏能力已表现出比较稳定的年龄特征和性别特征:幼儿的音乐想象联想力、音响感知力和音乐情感体验力的发展水平高于音乐记忆力和音乐评价力;男孩的音乐欣赏能力发展水平高于女孩。

2、大班幼儿在五个子能力上的具体特点:(1)在音响感知力上,幼儿的速度感、力度感和音色感的发展水平高于节奏感、旋律感和曲式感;对音乐音响非常敏感。(2)在音乐记忆力上,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地再认简单的旋律,而面对相似特征的旋律或旋律重复的次数多于两次时表现出困难情绪。(3)在音乐情感体验力上,幼儿已能够基本准确地体验音乐表现的情感,有少数幼儿不能辨别相近的音乐情感之间的细微差异。(4)在音乐想象联想力上,大班幼儿更容易对表现高兴、紧张情感和音响明快的音乐做出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想象联想的内容涉及事件型、情景型、实物型、人物型和情感型六种,但以事件型和情景型为主;音乐想象联想内容具有夸张性、拟人化、情节性等特点。(5)在音乐评价力上,幼儿会采用从个人主观标准出发、从音乐形式出发、从音乐内容出发,同时从音乐形式和内容出发来评价四种标准,主要以前三种标准为主;评价受情绪作用影响大。

3、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过程特点:连续性;阶段性(包括初级阶段和高级阶段)和水平性(有本能反应水平、感性水平和理性水平三种水平),幼儿自发的、没有成人指导的音乐欣赏通常处于初级阶段或感性水平、本能反应水平,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的音乐欣赏可以达到理性阶段或处于感性水平和理性水平;大班幼儿音乐欣赏的外化性、即时性、模仿性和选择性;音乐欣赏的批判性和创造性等。

4、乐器学习对幼儿音乐欣赏能力的影响作用:乐器学习对幼儿音响感知力、音乐记忆力和音乐评价力有积极促进作用,而对幼儿音乐情感体验力和音乐想象联想力没有积极作用,甚至有一些消极影响。

在上述研究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当前幼儿园音乐欣赏教学的现状,分析了本研究对促进幼儿音乐欣赏教学的启示,同时指出了本研究的不足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2.期刊论文张志远.ZHANG ZHi-yuan再论扬琴演奏与内心听觉-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各种技术的训练与发展是完善扬琴演奏艺术表现的手段,而培养和发展扬琴演奏者的音乐内心听觉能力,是获得良好乐感的重要基础,也是衡量演奏者音乐素质优劣的重要尺度.乐感是对音乐的体味和感悟,是音乐感知能力的综合体验.它既包含对音乐内容的理解,又包含对音乐的表现能力等.让学生有高质量的听觉感受能力,在听觉概念上努力培养学生对优质音响的听觉形象是扬琴演奏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3.学位论文张薇钢琴演奏中心理问题的探究2007

钢琴的学习与演奏是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的。人们常常研究钢琴演奏的各种技术问题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以求解决技术问题后使演奏水平有所提高。然而,有些问题并非属于技术问题,而是属于心理方面的问题。目前,心理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心理科学的发展速度迅猛,研究领域广阔,分门别类众多,音乐心理学就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音乐心理是人脑的特殊机能,是大脑对客观音乐现实的主观反映。它对人们了解音乐记忆、音乐感觉、音乐注意、音乐想象、音乐创作、音乐激情表达、音乐表演技能和音乐才能培养等具有现实意义。演奏心理是指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这种心理活动是在演奏实践中发生的认识活动,比如:演奏的欲望、演奏的动机、感情的强烈表现与控制、记忆、想象、克服“杂念”、应变心理、临场状态等等。可以说,这是一种很复杂的现象,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本文对钢琴演奏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演奏心理中的演奏兴趣、音乐注意、音乐情绪、情感与内心感受、音乐感觉、音乐知觉、音乐心境、音乐想象、临场演奏心理进行研究。通过这些研究,总结出演奏心理对钢琴的学习与演奏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充分说明演奏心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解决由心理问题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力求对演奏者在实际学习与演奏过程中有所帮助,提高学习效率与演奏水平。

4.期刊论文吴强.WU Qiang谈内心听觉及其训练方法-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1,15(1)

"内心听觉"是音乐家最重要的听觉功能之一,是艺术感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内心听觉的含义、重要性以及它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并提出了在视唱练耳教学中内心听觉训练的具体方法和步骤.

5.学位论文黄皓华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心智技能探析2006

本文仅对“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心智技能”采用理论描述、经验分析、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作初步研究。通过研究得出结论:“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心智技能是人在内心(实际是头脑中)进行的,以音乐想象为基础,以形成和完善音响意象为最终目的,并能顺利完成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创作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智活动方式”。

在培养钢琴即兴伴奏编配心智技能时要注重:(1)训练音乐感知能力,逐渐形成编配心智技能;(2)强化音乐记忆能力,不断提高编配心智技能

;(3)提高音乐想象能力,努力完善编配心智技能。

6.期刊论文张宇音乐听觉的积累与内化-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23(4)

内心音乐听觉是一种特殊的音乐想象能力,它是凭借记忆想象和思维来表现音乐.由于长期对音乐的积累,音乐想象力就越丰富,内心音乐听觉就越发达,这些音乐思维活动离不开音乐记忆,音乐记忆是将外界获得的音乐印象长期地保存在意识中的能力.

7.学位论文李蕾青少年心理发展与小提琴教学2007

小提琴演奏活动是一种融心智、动作等为一体的复杂的活动,学习者除了依靠训练来获得技巧的发展外,更需要依靠其心理活动的指导。青少年在小提琴的学习过程中,处于身心发展的多变时期,因其所处年龄阶段而有着特定的心理规律及阶段性特点。在小提琴教学中,要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正

常开展,就必须注意学生学习所存在的年龄差异性特点,应以对学生的正确认识为基础,重视并研究学生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引导和控制好学生的心理过程,合理安排教学的内容、程序和方法。

本文力图从心理学角度来研究青少年在学习小提琴过程中的心理活动,从而找出其心理发展变化的规律,根据大多数儿童在不同年龄表现出来的

,具有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划分学生心理发展阶段,采取相应的教学方式,促进小提琴教学的科学化。

本文的正文部分共分四章:

第一章,青少年音乐心理发展简析。学生在小提琴学习中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可分为:把握音乐感觉阶段:幼年期(三、四岁~七、八岁);提高音乐表现力阶段:少年期(八、九岁~十六、十七岁);完整理解表现音乐阶段:青年期(十六、十七岁以后)。

各阶段学生的认知、情感意志、个性等方面心理不断发展,各有特点。

各阶段学生的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思维、音乐相象、音乐表现等音乐心理不断发展,各有特点。

青少年音乐心理的发展受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等因素的影响。

第二章,小提琴教学的原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音乐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三章,教学目标与任务分析。教学目标的确定决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它制约着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用。小提琴课程中的教师制定的教学目标应有总目标、阶段目标与课时目标三种形式。

教学目标的制定,确定了学生能力或倾向变化的结果,而任务分析,明确如何实现目标的途径。分别进行了三个阶段的任务分析,即由教学目标决定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的促进方法。把握音乐感觉阶段的小提琴教学中,教师应发展孩子对音乐的感觉能力和突出兴趣培养;提高音乐表现力阶段

,教师应着重想象力培养,并重视目标、榜样的树立;完整理解表现音乐阶段,教师应注意发展塑造学生的艺术个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评价。第四章,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现代教育强调教育内容、方法与受教育者个性发展要求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小提琴教学中适用的教学法有:练习法、实践法、探究法、演示法等,“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小提琴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多元的活动,它要求教育方法的随机应变,有机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创造性,保持积极探索和学习的心态,才能在教学方法的选择运用上灵活自如。

教学方式有个别教学与集体教学两种形式,二者均有优势与不足,应取其所长,避其所短,灵活运用。

小提琴教师,会伴随学生成长的每一个阶段。因此,要了解青少年心理学相关知识,把握教学中的方方面面,最大限度地调动和发挥学生的潜力。

8.期刊论文朴哲岩.PIAO Zheyan器乐演奏训练中内心听觉的培养-吉林艺术学院学报2009,88(1)

内心听觉是构成内心音乐意象的能力,它对音乐活动具有先导性与创造性,无论是在音乐创作、演奏还是在欣赏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可以通过训练音乐感知能力、音乐记忆力、音乐想象力和提高演奏复调作品的能力等几个途径来培养演奏者的音乐内心听觉.

9.学位论文张静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构建与发展2006

音乐心理学(PsychologyofMusic)是心理学和音乐活动有机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从心理学的角度研究人类的各种音乐活动。我国现代音乐心理学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纵观取得的研究成果,大多为介绍西方音乐心理学的文章,有关音乐心理发展的本土化特点的研究尚显薄弱,对中国古代论著中的音乐心理思想进行比较完整而系统研究的成果也不多。而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论著中就有关于音乐心理活动的描述和对某些音乐心理规律的研究,从关注音乐与自然的联系、音乐沟通“天人”等朴素的、带有神本哲学色彩的描述到重视音乐与人心理、情感的密切联系,音乐主体的心理特征在音乐活动中的强大作用等强调人本主义文化内涵的研究,研究历时达二千年;研究成果从散见于古代文献的语录,发展到独立的论述篇章和专门的乐论著作,从带有哲学意味的结论到分层递进的分析,从理论分析到实践验证,从隶属于哲学、伦理等学科逐步发展为具有自己独立研究命题和专门著述的理论体系;研究领域几乎涵盖了现代音乐心理学所有的命题,如音乐与人心理的关系、产生音乐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音乐的心理效能、音乐的社会作用、音乐欣赏心理、音乐表演心理、音乐创作心理、音乐对塑造个体具有完备性格的作用、音乐养生、治疗思想等等;涉及到的心理现象有

:音乐感知、情绪、情感、音乐想象和联想、音乐理解认识和判断、音乐记忆、音乐兴趣、意志、音乐才能、技巧、个性、性格、思维、感觉、心境、灵感、听觉感受性、听觉阈限等等;研究方法以哲学思辨为主,兼以实证和内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同时,其形成与发展,无不伴随着各时期文化思想的发展轨迹,从孔子的仁学、中庸之道到道家的自然无为,从魏晋的玄学到宋明理学,每一时期的文化思潮,均极大的影响着并悄然改变着古代先贤们探索音乐心理学思想的脚步。

笔者试图通过研读我国古代音乐文献著作,收集、整理和分析蕴涵其中的音乐心理学思想构建与发展的历史脉络及其特征,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探索在历史演进过程中不同文化形态与音乐心理学思想发展轨迹的相互关系,从而深化对中国古代音乐心理学思想的理解,为构建具有我国本土化发展特征的音乐心理学思想体系,促进音乐心理学学科的理论建设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学术资料。

10.期刊论文高雅莉视唱训练教学方法点滴-科技资讯2008,""(25)

通过视唱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识谱能力,良好的专准感觉,同时培养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音乐记忆能力和音乐想象理解力,让学生准确把握、理解、表达音乐.

本文链接: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6144503.html,/Periodical_jhdxxb-rwkxb200604024.aspx

授权使用:包老师(wfxjsd),授权号:0d07aa7a-3bb4-41fb-98e9-9e4f017ebede

下载时间:2010年12月17日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