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1 答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 1 答案

xx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业1 {导论~第三章)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形成的理论成果是(B )。

A.毛泽东思想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科学发展观

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A )

A .以人为本

B 全面协调发展C.发展

3.xx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是(C )

A.社会主义

B.新民主主义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xx特色社会主义的总布局是(C )

A.三位一体

B.四位一体C .五位一体

5.思想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B )

A.路线、方针、政策

B.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

C.认识方法

6.经过延安整风,党内普遍认识到(C )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甚至把它看作党的思想路线的代名词。

A.解放思想

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7.贯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途径是(C )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理论联系实际

8.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 B)。

A.创造

B.创新

C.创立

9.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C )。

A.任何一个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起始阶段

B.发展中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C.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所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10.党的十三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A )。

A.基本路线

B.基本纲领

C.基本方针

11.实现奋斗目标的根本立足点是(C )。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改革开放

C.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12.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 C)。

A.对外开放

B.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13.实现"中国梦",必须要坚持走( B)。

A.新型工业化的道路

B.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资本主义道路

14.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是(C )。

A. 2010年

B. 20年

C. 21世纪中叶

15.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C )明确提出的。

A.xx

B.xx

C.习近平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包括(BCD )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A.xx

B.xx

C.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科学发展观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发生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是(AD)A.毛泽东思想B.邓小平理论

C.科学发展观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由(ABC)三个基本方面构成的。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

4.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章程》一直明确规定"党的思想路线是( ABCD)A.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

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5.要实现理论创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

A.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

B.把思想认识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或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

C.把思想认识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桂桔中解放出来

D.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是( ABD)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C发展生产力D.坚持改革开放

7.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奋斗目标是把我国建设成为( ABCD)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A.富强B民主C.文明D.和谐

8.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要求树立的生态文明理念是( ABC)。

A.尊重自然

B.顺应自然C保护自然D.开发自然

9. 1985年邓小平指出我们必须坚持的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是(CD )。

A.坚持对内改革

B.坚持对外开放

C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D.坚持共同富裕

10.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为三步走,即( ABC).

A. 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到20世纪末,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C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比较富裕

D.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十分富裕

三、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20分}

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答:

实践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党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主要表现在:

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提出了理论创新的要求,理论在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②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提供了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理论从人民群众的实践经验中吸取智慧而形成和发展;③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提供了理论成果真理性的有力证明,

实践是检验理论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2、为什么说在新的形势下坚持实事求是,做到与时俱进,关键在于创新?

答:

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创新,一是理论创新,二是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理论创新是为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但理论创新不是最终目的,必须转化为改造社会的实践创新。理论创新的成果要通过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去贯彻落实,并在贯彻落实的实践中进一步使理论创新获得检验、丰富和发展。

3、简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答: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党的十五大明确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政策,党的十七大、十八大又根据党的基本路线的新表述对基本纲领加以完善,进一步补充了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曲基础性作用,建立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

问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就是要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上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展开。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必须同时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纲领。

4、为什么说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答:

社会主义建设千头万绪、任务繁多,但其中一项任务最根本,那就是发展生产力,而为了不断发展生产力又必须不断解放生产力。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二,注重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

第二,高度重视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经验。

第三,不仅要发展生产力,而且要解放生产力,这是邓小平的一个重要观点。党的十八大把"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概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要求之二。虽然我们国家的生产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但是还不够充分;虽然我们的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还没有完成。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任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能停步。

四、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思想地位?

答: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道具有党的指导思想的地位。因为:

第二,这个理论体系中的哲学思想,即关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具有长久的和普遍的指导意义,不会因为今后情况的变化而过时;第二,这个理论体系所包含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经验和基本要求,对于今后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具有指导意义,它将适用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过程,适用于工作的各个方面。

(2)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作用,应取辩证的实事求是的态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建立的基本原则是思想和行动论的指南,不是教条。实践中,应以这-理论体系为指导,不断从历史实际和现实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做出合乎新的实际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推动理论与实践发展。

2、试述我国当今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答: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1)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3)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趋势还未根本扭转,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还有相当数量,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

(4)协调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与扩大人民民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

(6)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

(7)社会活力显著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

(8)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增多,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以上这些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