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

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10、注意:过桥过洞、相遇问题、追及问题、超错车时间、水流问题、平均速度、比值问题。

11、能量形式:太阳能、化学能、机械能、内能、电能、光能等。(注意能量之间的转化)

12、运动的分为宏观物体运动和微观世界运动。(三种运动:分子运动、机械运动、天体运动)

?a宏观:○1机械运动,指的是物体位置的变化, ○2天体运动,。

?b微观:○1分子热运动:(先看课本认识下物体微观结构,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的做无规则运动)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现象,不能有外力作用,例:花的香味,炒菜会变咸;

○2原子运动:例:原子弹和氢弹爆炸,核电站以及核武器的使用;○3电磁运动:就指电磁波,例:宽带上网,光纤,使用手机,红外遥控,无线电通信等等。

1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参照物:被选作标准并假定不动的物体。

注意:○1一旦选定后就假定其静止不动;○2有任意性,但不能选呗研究的物体为参照物;

○3参照物选择不同则研究结果可能不同;一般选自己、地面或者地面上静止的物体为参照物

14、宇宙中任何物体都是运动的,故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不动的物体是不存在的)。○1相对静止的条件:两物体的运动状态相同

○2相对静止的应用:同步卫星、空中加油机、太空维修等

被研究的物体与参照物之间有位置的变化,就是相对运动,如没有位置变化,就是相对静止

15、物质世界是运动的,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由于物质具有多种运动形式,能量也具有相应的多种形式:如运动的物体具有动能,高处的物体具有重力势能,正在发光的物体具有光能,电具有电能,能够燃烧的物体具有化学能,温度高的物体具有内能,原子内部具有核能。常见的能量有六种:机械能(动能和重力势能)、电能、光能(太阳能)内能、化学能、核能等,其中地球上的一切能量都来自于太阳能。

16、能量的转移和转化:能量只会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能的总量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

第三章声

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但声音可以继续向外传播,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声

源。声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的,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和能量。

3、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一般情况,温度一定时:V固>V液>V气。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声效果和速度都不相同。

传声效果:固>液>气速度:固>液>气

空气=340m/s (15℃)一般讲,温度越高,传播越快

4、人耳感知声音的过程:声波→鼓膜→听觉神经→大脑听觉中枢

5、有规律、好听悦耳的声音叫乐音。

6、响度(又叫音量)指声音的大小(强弱);是由振幅的大小和距离声源的远近决定的。振幅越小,

距离声源越远,响度越小。例:轻轻敲鼓和用力敲鼓振幅不同,响度不同。

7、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音调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f(振动的快慢)决定的,物体振动的越快,f越高,

音调越高。例:女生一般比男生音调高,小孩比大人音调高。材料的长短、粗细、松紧、厚薄影响音调。

8、音色(又叫音品)反映了每个物体发出声音特有的品质,取决于发声体本身,是由发声体的材料和结

构决定的,是我们分辨各种声音的依据。例:我们能区别出张三、李四或者各种乐器的声音,都是靠音色实现的。

9、噪声定义: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都属于噪声。

从物理学的角度讲:噪声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律的振动发出的声音。

危害:轻则分散注意力,影响情绪;重则伤害身体,甚至危及生命。

10、减弱噪声的途径 (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11、回声: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时将被反射回来,反射回来的声音再次被我们听见就成了回声。 人耳听到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S>17m)。

发生共鸣的条件:一个物体已经振动,另一物体与振动物体固有频率相同且距离较近。

a 听出原声和回声的条件:t ≦0.1s 或者离反射物的距离S ≧17m ,否则使原声加强。

b 回声重要应用:测距离:

S=1/2 声t ,其中t 为从发声到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声为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这个公式只能用在静止声源上

18.人耳的听觉范围是20Hz~20000Hz

1小于20Hz 的叫次声波,如地震、海啸、台风、大象、水母。 特点:在传播过程中能量衰减很小,因此a 能传播很远距离;b 穿透能力极强,破坏力极大

2高于20000Hz 的叫超声波,如海豚、蝙蝠。 特点:有良好的定向传播性,如声呐测距离;有较强的能量,如医学碎结石;有较强的穿透力

12、超声定义: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音称为超声 . 超声特点:方向性好;穿透力强;能量很大且非常密集。超声波可传递信息,也可传递能量。

应用:B 超、回声定位、超声波报警器(信息)、清洗机械零件、去结石(能量)等

第四章 在光的世界里

1、光源:能自行发光的物体叫光源。例:天然光源:太阳、发光的萤火虫、发光的水母等

人造光源:点燃的火把、使用中的电灯、使用的手电筒等。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形成、激光准直、排队列、射击时的三点一线等都是因为光的直线传播。

2、小孔成像成的是倒立实像。所成的像和物体的形状一样,和小孔的形状无关。

3、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c = 3×108m/s = 3×10的5 Km/s

4、光年是长度单位,是指光在一年内通过的路程。 1光年 = 9.46×1015 m = 9.46×1012 Km

5、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上 ②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3反射角等于入射角。(简称: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相等。)

6、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两种。不管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要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7、常见的反射现象:倒影、平面镜成像等。

8、平面镜成像特点:○1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3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和镜面垂直○4像和物左右相反○5像是虚像

注意:○1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原因: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选两只大小一样蜡烛的原因:为了比较像和物的大小。

9、平面镜成虚像的原因:平面镜所成的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而成,而是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会聚而成。

10、平面镜的作用:①成像;②改变光路。

11、平面镜成像的两种作图方法:光的反射定律、平面镜成像特点。w w w.xk b 1 . c om

12、光的折射定律:三线共面、两线分居、两角不等(空气中的角最大)。

13、光垂直入射到界面时,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都是0度。光反射和折射时光路均可逆。

14、透镜有两类:中间厚、边缘薄的叫凸透镜。 中间薄、边缘厚的叫凹透镜。

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过焦点;

②过焦点的光线经透镜折射后平行于主光轴;③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变。

① ② ③ ③ ① ②

15、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像距像的性质应用

U>2f f<V<2f 倒立、缩小、实像照相机

U=2f V=2f 倒立、等大、实像复印机

f<U<2f V>2f 倒立、放大、实像幻灯机

U=f 无像

U<f 物像同侧正立、放大、虚像放大镜注意:1倍焦距点是实像、虚像分界点。2倍焦距点是放大、缩小分界点。

实像都是倒立的、虚像都是正立的。物近像远像越大。(成虚像时,物远像远像越大)

16、实像和虚像的区别:实像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是实际光线会聚形成,光屏上不能成像,但可透过镜子用眼睛看到像。

17、眼睛是一台照相机,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

18、近视眼:晶状体太厚,折射太强,会聚太早、成像在视网膜前,应戴凹透镜矫正。

远视眼:晶状体太薄,折射太弱,会聚太迟、成像在视网膜后,应戴凸透镜矫正。

19、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的镜头,在焦点附近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用来把物镜所成的像再次放大;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的镜头,成倒立放大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把物镜成的像再次放大。

18、光的色散:白光被分解为红、橙、黄、绿、蓝、靛、紫的现象。是光的折射形成。

19、各种色光中,红光最不容易偏折,紫光最容易偏折

20、色光三原色:红、绿、蓝(三者混合为白光)。颜料三原色:品红、黄、蓝(三者混合为黑色)。

21、白色表面的物体反射任何光(所有色光),黑色表面的物体吸收任何光(所有色光)。

22、透明体颜色由透过色光的颜色决定,不透明体颜色由反射色光的颜色决定。

24.光沿直线传播在生活中的应用:

○1小孔成像:成倒立的和物体形状相同的实像,像的大小和光屏到孔的距离有关。

○2影子的形成○3三点一线○4激光准直○5日月食。

25.光可以传递信息(如验钞机、路口的红绿灯、光纤)和能量(如太阳灶)

26光在真空中的速度:c=3x108m/s或者3x105km/s

光在空气中的速度和真空中的类似,在水中的为真空的3/4,在玻璃中的为2/3

27.光的反射定律:认清一点二角三线

○1平面同(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居两侧(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3角定等(反射角等于入射角,不能反过来说)

法线:过入射点作垂直于分界面的垂线,就是法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反射角:反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

28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1镜面反射:分为球面镜反射和平面镜反射

a球面镜有凹面镜和凸面镜:凹面镜能使光线会聚,如太阳灶;凸面镜能使光线发散、扩大视野,如汽车观后镜。

b平面镜反射:平行的入射光射到光滑镜面上,反射光仍然是平行光

○2漫反射:平行的入射光射到凹凸不平的物体表面上,反射光可射向各个不同方向

不论镜面反射还是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29.平面镜成像实验: ※※※

选材:两个大小相同的蜡烛(点燃的蜡烛A=未点燃的蜡烛B=A的蜡烛的像,等

效替代法)

玻璃板代替平面镜更方便的比较像和物的大小关系和位置关系

用较薄的玻璃板玻璃板越厚光线偏折较大,误差较大操作:在黑暗的条件下进行外界光线越充足,平面镜成的像越不清晰,对实验有影响

平面镜要垂直于白纸 镜面不垂直,不容易找到重合的像

成的像是虚像 在光屏上显示不出来

结论:○

1大小相等:像和物体的大小是相等的○2左右相反:像和物的左右是相反的 ○

3线面垂直:物体和像的连线和平面镜垂直 ※※※ ○

4距离相等: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等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5像为虚像:平面镜所成的像为虚像 30.实像和虚像的区别:○

1作图法:实际光线相交得到的像为实像;虚线相交得到的像为虚像。 ○

2实验法:可以用光屏接收到的像为实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得到的像为虚像。 31.光的折射规律:一点二角三线

○1平面同(入射光线、折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2居两侧(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角不等(折射角不等于入射角;当入射光线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 注意:○

1不论是光的反射还是光的折射,光路都是可逆的,这是光的可逆性 ○2不论光是从空气射入水还是玻璃,还是反过来入射,都是空气中的角度大于其他介质的※※

※○

3不论光是从空气射入水中还是从水中射入空气中,像的位置都比实际位置要高一点 例:河水看上去更浅;海市蜃楼;水中倒影比景物本身暗一点;水中的物体“分

32.

33.三条特殊光线:

34.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距u 和焦距f

像距v 和焦距f 的关系 像的性质 生活应用

正立或倒立 放大或缩小 实像或虚像 u>2f

f

固 液 凝固(放热) 熔化(吸热)

液化(放热)

汽化(吸热) 升华(吸热) 凝华(放热) 界)

f

v>2f 倒立 放大 实像 投影仪、幻灯机 u=f (虚实分界)

平行光线不成像 探照灯 uu 正立 放大 放大镜

透镜规律简记 ○1物近像远像变大(实像成立),二倍焦距见大小,一倍焦距见虚实

2实像总是倒立的,虚像总是正立的 ※※※ ○3物理距焦点越近像越大(虚、实像都成立),且物体和像的移动方向相同

4物体不论距凹透镜多远,都成正立缩小的虚像 35.眼睛:晶状体相当于凸透镜,视网膜相当于光屏,还有睫状肌

症状 产生原因 成像位置 矫正方法 近视眼

只能看清近处的物体 睫状肌拉紧,晶状体变厚,折光能力减弱 视网膜前方 佩戴凹透镜 远视眼(老

花眼) 只能看清远处的物体 睫状肌放松,晶状体变薄,折光能力加强 视网膜后方 佩戴凸透镜

36.望远镜和显微镜都由目镜和物镜组成,靠近眼睛一端的叫目镜,靠近物体一端的叫物镜

1望远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照相机,能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目镜相当于一个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相对于物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倒立、缩小的虚像(左右也相反)。由于视角变大了,我们感觉像变大了。

2显微镜的物镜相当于一个投影仪,能成一个倒立、放大的实像;目镜相当于放大镜,能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因此,相对于物体而言,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倒立、放大的虚像(左右也相反)。放大的倍数是目镜倍数和目镜倍数的乘积。

3物体两端向眼的光心O 所引的两条直线的夹角叫视角 物体的清晰程度和视角有关,视角越大,物体越清晰,视角的大小于

物体本身大小和物到眼睛的距离有关,物体自身越大,离人眼睛越近,

人观察该物体的视角也就越大,看到的物体就越清楚

37.○

1白光(太阳光)被分解成多种色光的现象叫光的色散 ○

2只由一种色光组成的光叫单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颜色的单色光组成的光叫复色光 ○

3光的色散现象表明:第一,白光是复色光;第二,不同的色光其折射能力不同,红光的偏折能力最弱,紫光的偏折能力最强;第三,光谱排列顺序为红、橙、黄、绿、蓝、靛、紫。

38.色光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在一起变成白色。不同比例可混合成各种色彩;

颜色的三原色:红、绿、蓝,等比例混合在一起变成黑色,不同比例可混合成各种颜色。

39.物体的颜色: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或透过的色光决定的;物体吸收和它本身颜色不相同的色光,反射或透过相同的色光;无色透过所有色光,白色反射所有色光,黑色吸收所有色光。

第五章 物态变化

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2、单位:常用单位是摄氏度(℃),规定: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度,沸水的温度为100度,它们之间分成100等份,每一等份叫1摄氏度。

3、测量:温度计(常用液体温度计);温度计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进行工作。体温计的量程是35-42℃,分度值是0.1℃。体温计有缩口,使用前用力向下甩。

4、温度计使用前:观察它的量程,判断是否适合待测物体温度;并认清温度计的分度值,以便准确读数。

5、使用时:温度计的玻璃泡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壁或容器底;温度计玻璃泡浸入被测液体中稍候一会儿,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6、熔化定义: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

晶体:(海波、冰、石英、水晶、食盐、明矾、奈、金属)

7、晶体熔化特点:固液共存,继续吸热,温度不变。

晶体熔化条件:温度达到熔点,继续吸热。

8、非晶体:(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等)非晶体熔化特点: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9、凝固 :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10

、晶体凝固特点:固液共存,继续放热,温度不变 。

11、晶体凝固条件:温度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12、凝固点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物质的熔点凝固点相同。

13、非晶体凝固特点:放热,逐渐变稠、变黏、变硬、最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14、汽化定义: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叫汽化。

15、蒸发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

16、影响蒸发快慢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⑶液体表面上方空气流动快慢。

17、蒸发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18、沸腾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19、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温度达到沸点。⑵继续吸热。

20、沸点与气压的关系:一切液体的沸点都是气压减小时降低,气压增大时升高。

21、液化定义: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叫液化。(热气遇冷液化放热)

22、液化方法:⑴ 降低温度;⑵ 压缩体积。 液化好处:体积缩小便于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

23、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吸热。

24、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放热。

25、从物质的宏观特征来识别物体处于什么状态:

1固态具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又不易发生形变 ○

2液态具有一定的体积,但形状随容器而变,且易流动○3气态没有一定的体积和形状。 26、地球上的水循环:

水(汽化)变成水蒸气,水蒸气上升遇冷放热(液化)变成小水

滴或(凝华)变成小冰晶,小水滴或小冰晶越聚越多,就成了云,

当云到达一定程度,承受不了它们的重量,就下落,小冰晶直接

下落就是冰雹和雪,如果下落时遇到暖空气流吸热(熔化)就变

成了雨;同样,小水滴直接下落也就成了雨。

27、晶体熔化过程的规律: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晶体熔化过程的条件:到达熔点,不断吸热。 凝固点和熔点类似,非晶体没有熔点和凝固点

28、汽化分为2种类型:蒸发和沸腾

t/min t/℃ 晶体熔化图像 t/min t/℃

非晶体熔化图像 t/min t/℃ 晶体凝固图像 t/min t/℃ 非晶体凝固图像

1蒸发:只能发生在液体表面的缓慢汽化现象。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没有任何条件限制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a 液体的温度b 液体的表面积c 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液体蒸发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

2沸腾:可发生在液体表面和内部的激烈的汽化现象。 条件:达到沸点,不断吸热. 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停止加热,沸腾即停止

现象: 液体沸腾时不断从外界吸收热量,但温度不变,气压减小,沸点降低,气压增大,沸点升高

29、使气体液化的2种方法:○

1降低温度,压缩体积 液化的几种表现形式:○1“白气”、○2雾、○3露水、○4“冒汗”、“出汗”、“冒气”

不论是哪种表现形式,都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放热液化形成的小水珠。

霜是高温的水蒸气遇冷放热凝华形成的小冰晶。

30、温度(t )表示液体的冷热程度。温度高低不能依靠感觉,必须用温度计测量猜准确。

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 分为实验室温度计,体温计和寒暑表三种。

○1实验室温度计内径是个直管,因此使用时不能脱离液体读数。且测量时玻璃泡不能接触容器底和容器壁,视线要与刻度线垂直。

○2体温计内径有个细而弯的“缩口”,所以可以脱离人体读数。且体温计在使用时水银柱只能上升,不能下降,所以使用前必须要甩一甩。要在玻璃凸面的那侧读数,那面相当于放大镜,使示数更清晰。

第六章 质量和密度

1、质量:物体中含有物质的多少(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2、单位:国际主单位:kg 常用单位:t 、kg 、g 、mg 1t =103 Kg 1Kg =103g 1g =103mg 。

3、对质量的感性认识:一枚大头针约80mg 、一个苹果约 150g 、一头大象约 6t 、 一只鸡约2kg

4、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状态、位置、温度而改变,所以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5、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①“看”:观察天平的量程以及游码在标尺上的分度值。

②“放”:把天平放在水平台上,把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处。

③“调”:调节天平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央,这时天平平衡。

④“称”:把被测物体放在天平左盘里,用镊子向右盘里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

⑤“记”:被测物体的质量 = 盘中砝码总质量 + 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如果放反)

6、密度定义:物体质量与体积的比叫做组成物体的这种物质的密度(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7、公式: v m ρ= 变形:m=ρv ρ

m v = 8、单位:国际主单位kg/m 3,常用单位g/cm 3。 单位换算关系:1g/cm 3 = 103kg/m 3 1kg/m 3=10-3g/cm

3 水的密度:1.0×103kg/m 3,读作:1.0×103千克每立方米, 物理意义:1立方米的水的质量为1.0×103千克。 9、理解密度公式: ⑴同种材料,同种物质,ρ

不变,m 与 V 成正比;物体的密度ρ与物体的质量、体积、形状无关,但与质量和体积的比值有关;密度随温度、压强、状态等改变而改变,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所以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⑵质量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体积成反比;体积相同的不同物质密度ρ与质量成正比。

10、利用图象比较密度:右图所示:ρ甲 >ρ乙

11、测体积——量筒(或量杯) ⑴用途:测量液体体积(间接地可测固体体积)(排水法、针压法等)

⑵使用方法:

“看”:单位:毫升(ml )=厘米3 ( cm 3 )、 量程、分度值。

“放”:放在水平台上。

“读”:量筒里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要和凹面的底部相平。

1方=1立方米 1升=1立方分米 1毫升=1立方厘米

m ρ V = ρ甲 ρ乙 m V 1m 3=103dm 3=106cm 3 1g/cm 3=1?103kg/m 3 1kg/m 3=1?10-3g/cm 3

12、测固体密度:(测小石子的密度)(调好天平后)(排水法测小石子体积)

○1用天平测出小石子质量m ;○2石子放入前量筒中水的体积v 1;○3石子放入后量筒中水的体积v 2 ○4小石子体积v=v 2-v 1 ; ○5小石子密度ρ=1

2V V m -。 13、测液体密度:(剩余法)

①用天平测液体和烧杯的总质量m 1 ;②把烧杯中的液体倒一部分到量筒中,读出量筒内液体的体积V ; ③称出烧杯和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m 2 ;④得出液体的密度ρ=V

m m 21- 。 14、密度的应用:

⑴鉴别物质:密度是物质的特性之一,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可用密度鉴别物质。

⑵求质量:对不便直接测量质量的物体,可测出体积,再用公式m =ρV 算出它的质量。

⑶求体积:对不便直接测量体积的物体,可测出质量,再用公式V = m/ρ算出它的体积。 ⑷判断物体空心或实心。

46.质量:表示物体里含有物质的多少。表示符号为:m 国际单位:千克(kg )

换算单位:吨 千克 克 毫克 我国常用的 1 公斤=2斤=1000g

1t = 103kg = 103g = 103mg 单位换算 即1斤=500g

47.质量的测量:托盘天平,正确使用如下:

1放:把天平放在谁水平台上。○2拨:把游码拨到标尺左端零刻度线处 ○3调:若天平没平衡,则向指针偏向的反方向调平衡螺母,直到指针在分度盘的中线处为止。(若不小心移动了位置,则需要重新调节平衡,所以当天平调平后就不允许移动了)

○4测:先估测物体质量,然后用镊子按照左物右码、先大后小的原则依次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知道天平平

衡。○5读:m 物体=m 砝码+m 游码(若天平放置成了左码右物,则m 物体=m 砝码-m 游码) ○

6收:完毕后,先拿物体,再用镊子取砝码,并把游码拨回“0”刻度线处。 注意:潮湿的物体和化学药品不能直接放入天平托盘中(可用容器和很薄的纸张)

48:两个易误:○

1测量前平衡(第一次调平)是通过调节平衡螺母实现的;○2测量时平衡(第二次调平)是通过加减砝码和移动游码实现的,切记测量时不能再调节平衡螺母

49.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形状、状态、地点、温度无关。

50.密度:某种物质单位体积所含有的质量;用符号ρ表示;ρ=m/V (比值定义法)变形为m=ρV 和V=m/ρ

V 的单位:1m 3=103dm 3=106cm 3 1L=103mL 1mL=1cm 3 即1L=1dm 3 也就是1m 3=103L

密度的国际单位:kg/m 3 换算单位:1g/cm 3=103kg/m 3 ※※※ 即1g/cm 3>1kg/m

3 51.物质的特性就是指物质本身具有的而又能区别于其他物质的性质。密度就是物质的一个特性,它只与种类、状态、温度和压强有关它有三层含义:

○1每个物质都有它确切的密度,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是不同的,(根据这个特点可用来鉴别物质)一般来

讲,固体的密度比较大,气体的密度比较小;○2同种物质在不同状态时密度不同,如ρ水>ρ冰;○

3由ρ=m/V 不能推出ρ与m 成正比,与V 成反比,ρ与m 和V 无关,ρ=m/V 只是密度的计算式,而非决定式。 ||||||| 平时习惯说的水比油重,铁比木头重指的就是前者的密度比后者的大。

52.密度可用来鉴别物质和辨别物体是不是空心的,还有求质量和体积。

初二物理上期计算注意:

一、计算题格式:已知、求、解、答。

二、速度计算:1、平均速度公式的理解2、平均速度的计算3、回声问题4、比例问题

三、密度计算:1、密度公式的理解2、比例问题3、空瓶问题4、空心问题5、固体测量6、液体测量四、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教案全集

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节: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 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 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 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 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 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 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 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二、中小学实验教室要配备足够有效的灭火器材,并制定和落实安全防范措施。 三、中小学生必须熟悉实验教室的安全规则,并要严格遵守实验教室的纪律。 四、中小学实验教室要经常保持清洁整齐,及时通风换气,排除有害气体以及实验时产生的废液。 五、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允许,任何人不得动用仪器、药品及其它实验材料,不得擅自拆卸仪器、设备,实验教室的公共财产不得带出室外。 六、实验前,学生应按教师的要求,检查仪器、药品及有关实验材料是否齐全和完好,如有缺损,及时报告。未经任课教师或实验教师批准,不得进行实验。 七、实验时,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要爱护仪器设备,要节约药品、水、电等实验材料。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最新最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全汇总

初中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 其他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1km=1 000m;1dm=0.1m; 换算关系:1cm=0.01m;1mm=0.001m;1μm=0.000 001m;1nm=0.000 000 001m。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①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②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③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 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

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在相同时间内,物体经过的路程越长,它的速度就越快---观众方法物体经过相同的路程,所花的时间越短,它的速度越快---裁判方法2.速度: 路程与时间之比叫做速度,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全)

第一章走进实验室 第1 节:走进实验室:学习科学探究 一、教学目标要求 1.认识到测量是实验探究的重要环节。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了解安排这些步骤的原因。 2.观察一些典型的物理现象,初步了解观察的科学方法。通过观察常用实 验仪器,认识到测量工具对探究式学习的重要性。 3.激发学生初步的探究意识和对探究的渴望,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望。让学生认识到物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缘由。 二、重点与难点重点是让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形成一个概貌性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兴趣。 难点在于培养学生从生活中寻找物理现象,探索物理规律的意识。认识“家庭实验室”的重要性。 三、教学过程 (1)参观实验室 ①要求学生明确走进实验室有两大任务:观察奇妙的物理现象和了解实验室的仪器、设施。 ②在实验室,还应引导学生参观实验室的各种仪器、设施,特别是要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仪器,为今后学习实验探究做准备。对这些仪器可以观看使学生感受物理实验的氛围,消除对仪器的神秘感。

(2)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要素 教师讲故事: 某个星期天,伽利略在比萨大教堂惊奇地发现,房顶上挂着的吊灯因为风吹而不停地有节奏地摆动。他想,脉搏的跳动是有规律的,可用来计时。于是他一面按着脉搏,一面注视着灯的摆动。不错,灯每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基本相同。这使他又产生了一个疑问;假如吊灯受到强风吹动,摆得高了一些,它每次摆动的时间还是一样吗? 伽利略把铁块固定在绳的一端挂起来,再把铁块拉到不同高度让它开始摆动,仍用脉搏细心地测定摆动的时间。结果表明每次摆动的时间仍然相同。这个实验结果证明他的想法是正确的,即“不论摆动的幅度大些还是小些,完成一次摆动的时间是一样的”。这就是物理学中摆的等时性原理。 后来,人们对摆动继续深入研究,不仅进一步发现了摆的周期与摆长间的数学关系,并据此发明了钟表。 然后请学生们一起讨论,回答下面几个问题。伽利略通过观察,发现了什么值得注意的现象?伽利略怎样提出问题?并做出什么猜想?伽利略怎样证实了自己的猜想?科学家对摆动规律的探究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 (3 )学习建立家庭实验室。 简单地介绍如何利用周围的事物建立实验室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物理,不仅需要动脑,还需要动手;物理学不仅有用, 四、教育学生遵守实验室守则 一、中小学实验教室是开展实验教学、实验研究及课外科技实验活动的专职 场所,不得用于与实验教学无关的活动,不得堆放公、私杂物。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大全)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声音得发生:由物体得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得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得声音就是靠空气传来得。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就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得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就是指声音得高低,它与发声体得频率有关系.(2)响度:就是指声音得大小,跟发声体得振幅、声源与听者得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得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得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得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 得声波。 8. 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得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得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得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得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得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温度:就是指物体得冷热程度。测量得工具就是温度计,温度计就是根据液体得热胀冷缩得原理制成得。 2、摄氏温度(℃):单位就是摄氏度。1摄氏度得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得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与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得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

人教版初二物理全册全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 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 )、分米(dm )、 厘米(cm )、毫米(mr ) 微米(卩n ) 纟内米 (nm ) 3-i m = 1000m=100.1m=10m 1dm2 换算关系:1km = -2-3-6-9 m 1nm=10m m 1mm=10m=10m 1卩1cm=103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 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 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 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 、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 S 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h 5 、换算关系:1mi n=60s 1h=60mi n=3600s 6 、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 、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 数时粗心造成 的,是不该发生的, 8 、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 (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 、减小误差的办法: (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 (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 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 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 作为 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 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 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 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 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 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 是能够避免的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物理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物理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之一。 2.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 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 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课桌的高度约0.75米。 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um)、纳米(nm),它们关系是: 1km=1000m=103m;1dm=0.1m=10-1m 1cm=0.01m=10-2m;1mm=0.001m=10-3m; 1um=10-6m;1nm=10-9m。 3.刻度尺的正确使用: (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零刻线、量程和最小 分度值;(2).用刻度尺测量时,零刻度线要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不要用磨损 ..的零刻度线); (3).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靠被测物体,尺的位置要放正;(4).读数时视线要与正对刻度线,不可斜视;(5).在读数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4.在实验室里常用量筒、量杯测量物体的体积;它们常用毫升做单位,1毫升=1厘米3;测量液体体积时,视线要与液面的凹形底部(或凸形顶部)相平。 5.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 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 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6.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 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 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如:怎样测地图上一曲线的长度? (3) 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4)估测法:用目视方式估计物体大约长度的方法。 7.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8.参照物:在研究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或者说被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参照物.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初二物理(上)知识点总结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_______。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_______米. 课桌的高度约0.75m 3.长度的单位还有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它们关系是:1km=_______m=103m;1dm=_______m=10-1m;1cm=_______m=10-2米;1mm=0.001m=10-3m;1m=_______μm;1um=_______m1m=_______nm;1nm=_______m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约为:0.07 m m 、70微米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_______是否磨损、量程和分度值; (2).用刻度尺测量时,尺要沿着所测物体放置,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______,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_______;(4). 测量结果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直径,测量一 页纸的厚度. (2)平移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测铅笔长度。 (3)替代法:有些物体长度不方便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的,就可用其他物体代替测量。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_______。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秒(s),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 1h= 60 min=_________s. 7、误差:测量值与________值之间的差异,叫误差。误差是_______的,它只能尽量减少,而不能消除,常用减少误差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_________而产生。_________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_________传播。_________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_________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_________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_________,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_________。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_________、响度、_________。(1)音调:是指声音的_________,它与发声体的_________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_________,跟发声体的_________、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_________减弱;(2)在_________减弱;(3)在_________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_________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_________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_________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_________性好、_________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_________、_________、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_____,很容易绕过_________,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初二物理知识点汇总

初二物理知识点 第一章:走进物理世界 1、物理学史研究光、热、力、声、电等形形色色物理现象的规律和物质结构的一门科学 2、观察和实验是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来源 3、长度测量的工具是刻度尺,长度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米,符号是m;常用单位还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 000m lm=l0dm ldm=l0cm lcm=l0mm 1mm=1 000μn lμm=1 000nm 4、长度测量结果的记录包括准确值、估计值和单位。 5、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别叫误差。误差产生的原因:①与测量的人有关;②与测量的工具有关。任何测量结果都有误差,误差只能尽量减小,不能绝对避免;但错误是可以避免的。 减小误差的方法:①选用更精密的测量工具;②采用更合理的测量方 法; ③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6、测量时间的工具是秒表,时间的国际基本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min)等。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1h=60min lmin=60s 7、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是: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指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声音与环境 1、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就停止;振动发 声的物体叫声源 2、传播: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在介质中是以波的形式传播;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气体中传播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传播速度为340m/s。 3、声音的三个特性: (1)音调:人耳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叫音调;音调的高低跟发声体振动的频率有关,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2)响度:人耳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响度的大小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远近有关。 (3)音色:又叫音品,不同的发声体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4、频率的高低决定音调的高低;振幅的大小决定声音的响度。频率的单位是赫兹,符号是Hz,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是20Hz~20000Hz。人们把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超声的应用有:超声波粉碎结石、声纳探测潜艇、鱼群,B超检查内脏器官。 5、乐音与噪声: 乐音:悦耳动听、使人愉快的声音;是物体做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噪声:使人们感到厌烦、有害身心健康的声音;是物体做无规则振动时发出的声音。人们用分贝来划分dB声音的强弱的等级。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吸声、隔声、消声;即在声源处、在传播途径和在接收处控制。 7、声的利用:(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渔民利用声纳探测鱼群 (2)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某些雾化器利用超声波产生水雾 8、回声:声音在传播途径中遇到碍物被返射回去的现象,叫回声。如回声比原声到达人耳晚0.1s以上,人耳能把他们区分开,否则回声会与原声混在一起会加强原声。利用“双耳效应”可以听到立体声。 第三章:光 一、光的传播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2016汇总

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 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全知识点大全

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单位:(1)长度的国际单位是米,符号m (2)其它常见的长度单位及符号: 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 2、换算关系:1km=1000m=103m 1dm=0.1m=10-1m 1cm=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3、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会放:左边刻度线与物体边缘对齐, 刻度平行并紧贴被测物体,不能歪斜。 (2)会读:视线要与尺面垂直;测量值要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 (3)会记:记录测量结果时,要写出数字和单位。没有单位的记录是毫无意义的。 注意:使用前要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磨损,观察量程和分度值的大小 4、时间单位:国际单位:秒S其他单位:分min 小时 h 5、换算关系:1min=60s 1h=60min=3600s 6、测量工具:秒表。停表 7、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就叫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误差不是错误。测量错误是由于不遵守仪器的使用规则、读数时粗心造成的,是不该发生的,是能够避免的。 8、误差的来源:(1)估读值跟真实值之间有一定的差异 (2)仪器本身不准确(3)环境温度、湿度变化 9、减小误差的办法:(1)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2)使用精密的测量工具(3)改进测量方法 10、长度测量的特殊方法 (1)累积法:某些测量值太小,不便于用工具直接测量,从而采取把若干个小量累计在一起,使它们成为一个较大的量,再进行测量,取其算术平均值作为测量的值。用这种方法能够测出细铁丝的直径或一张纸的厚度。 (2)平移法:当物体的长度不能直接测量时,就要想办法把它等值平移到物体的外部,再用刻度尺测量。 (3)化曲为直法:将弯曲的轨迹变成直线来测量。如测量地图上的铁路线长度,可用棉线与它重合,再拉直测量。用这种方法,可以测量圆的周长等。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声现象基础知识 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声音的产生 重点:1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振动可以发声 要点:1 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2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3发生物体的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 疑点:1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产生声音。 2 “振动停止,发生也停止”不同于“振动停止,发生也消失”。振动停止,只是不再发声,但是原来所发出的声音还会存在并继续向外传播。 二:声音的传播 定义:1 声的传播需要介质 2 声以波的形式传播,这种波叫声波 要点:1 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叫做介质 2 声音的介质有:固体,气体,液体 3 真空不能传声 重点:声音以波的形式向外传播。因为物体的振动,

物体两侧的空气就形成了疏密相间的波动向远处传播,这就是声波 三:声速和回声 定义:声传播的快慢用声速描述,它的大小等于声在每秒内传播的距离。声速的大小跟介质的种类有关,还跟介质的温度有关。 要点:1 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声速 2 声速与介质的种类有关。一般在固体中传播最快,其次是液体,在气体中传播最慢 3 声速与介质的温度有关。一般在气体中,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4 声音在传播过程中,碰到障碍物后被反射回来,人们能够与原生区分开,这样反射回来的声波就是回声。 重点:声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拓展: 1 分辨原声与回声的条件: ①回升到达人耳的时间比原声晚0.1s以上;②声源距离障碍物至少有17m远 2 回声的作用: ①加强原声;②回声定位;③回声测距

第二节: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一:怎样听到声音 定义: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整个过程中,任何部分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听觉。但是如果只是传导障碍,而又能够想办法通过其它途径将震动传递给听觉神经,人也能够感知声音 要点: 1 人耳的构造:外耳(耳廓,外耳道)中耳(鼓膜,听小骨)内耳(半规管,前庭,耳蜗) 2 听到声音的途径:物体振动→介质→鼓膜或头骨→听觉神经→产生听觉 难点:如果传导声音的鼓膜和听小骨发生损伤,就会使听力下降,叫做传导性耳聋,但还可以通过其它途径将振动传给听觉神经,人可以继续听到声音;如果耳蜗,听觉中枢或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受到损害,听力会降低,甚至是丧失,叫做神经性耳聋,一般不可治愈。 拓展:听到声音的条件: ①听觉系统正常;②物体的振动频率达到人耳的听觉范围;③声音有足够的响度;④有传播的介质 二:骨传导和双耳效应 定义: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知识点汇总【精品】

教科版初二上期物理基础知识 第一章 走进实验室 1、学习物理的基本方法是观察和实验。 2、科学探究的工具:长度:刻度尺、千分尺、游标卡尺。 质量:托盘天平和砝码。 时间:秒表 温度:温度计。 电:电流表和电压表 力:弹簧测力计。 体积:量筒和量杯。 3、科学探究的环节:①提出问题 ②猜想与假设 ③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④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⑤分析与论证 ⑥评估 ⑦交流与合作 4、长度测量的基本工具:刻度尺。 长度的国际主单位:米(m ) 长度的常用单位有:千米(Km )、分米(dm )、厘米(cm )、毫米(mm )、微米(um )、纳米(nm )。 1Km =103m 。 1m = 101dm = 102cm =103mm =106um =109nm 5、使用刻度尺的规则: "认" 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放" 尺要平行所测长度,刻度线紧贴被测物体,不用磨损的零刻度线。 "读"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最小分度值的下一位。 "记" 测量值是由数字和单位组成,测量结果的倒数第二位的单位是分度值,最末一位是估计值。 6、误差与错误: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测量时的误差是不可能避免的,环境的影响、测量工具不准、人为估读不同等都会造成误差。减小误差的基本方法是多次测量求平均值,平均值的小数位数和测量值的位数必须相同。 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规则等原因造成的,是应该消除而且能够消除的,所以误差不是错误。 7、 控制变量法:当某个物理量的变化和多个因素有关时,研究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必须保持其它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应用中,要研究某个因素对问题的影响,那么这个因素就不同,其它因素相同。 8、几种特殊的测量方法 a 累积法:测一张纸的厚度,先测出100页纸的厚度,再除以50就是一张纸的厚度了 b 化曲为直:用无弹性的棉线与地图上的铁路线重合,再拉直,就能测量两地的距离了 c 平移法:三角板和直尺等可以测量圆的直径 d:滚轮法:先测出一个圆的周长,再乘以转过的圈数,就能得到这段长度的大小。 9、当一个问题受到多个因素(变量)影响时,为探究一个因素(变量)对某个问题的影响,通常保持其他因素(变量)不变,这种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这里的“变量”指的是影响问题的因素。例A 、B 、C 都影响D ,我们研究B 对D 的影响,就保持A 和C 不变。 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2、物质由分子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组成,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3、机械运动:物体间位置的变化叫机械运动。 在研究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 一切物体都在运动,静止是相对的。同一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①观众法:相同时间比路程,路程越长,运动越快。②裁判法:相同路程比时间,时间越短,运动越快。③综合法:时间、路程都不同,比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5、速度的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速度的定义:物体通过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6、公式:V=t S (S=Vt t=V S ) (S--m t--s v--m/s) 国际单位:m/s(米每秒)。 如v = 10m/s 表示物体每秒通过的路程是10m 。 7、在交通运输中常用的速度单位:km/ h(千米每小时) 8、匀速直线运动:一个物体沿着直线运动,在任何相等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始终相等(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9、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V 平=总总t S =212 1t t S S ++;路程相等速度不等:V 平=21212V V V V + 1m /s =3.6km /h 1km /h=6.31m /s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上册重点知识点 第一章机械运动 常考点 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改变(关键抓住五个字“位置的变化”) 2.运动的描述 参照物:描述物体运动还是静止时选定的标准物体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选不同的参照物,对运动的描述可能不同 3.运动的分类 匀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保持不变;变速直线运动:沿直线运动,速度大小改变。 4.比较快慢方法:时间相同看路程,路程长的快;路程相同看时间,时间短的快5.速度(常考点) 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公式:v=s/t 单位:m/s、 km/h;关系:1 m/s=3.6 km/h; 1 km/h=1/3.6m/s 6.匀速直线运动 特点:任意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都相等 公式:v=s/t 速度与时间路程变化无关 7.描述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物理意义:反映物体在整个运动过程中的快慢公式: v=s/t 8平均速度的测量 原理: v=s/t 工具:刻度尺、秒表需测物理量:路程s;时间t 注意:一定说明是哪一段路程(或哪一段时间) 9.路程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象 第二章声现象 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常考点 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用手按住发音的音叉,发音也停止,该现象说明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真空不能传声,月球上没有空气,所以登上月球的宇航员们即使相距很近也要靠 无线电话交谈,因为无线电波在真空中也能传播。 4、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一般情况下,v固>v液>v气声音在15℃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八年级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2.1 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测量是最基本的测量,最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长度的主单位是米,用符号m表示,我们走两步的距离约是1米. 3.长度的单位关系是: 1千米= 103米;1分米= 10-1米, 1厘米= 10-2米;1毫米=10-3米 人的头发丝的直径约为:0.07 mm地球的半径:6400 km 4.刻度尺的正确使用:(1).使用前要注意观察它的量程、分度值和 量时,尺要沿着所测长度,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3). 到分度值的下一位;(4). 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5.特殊测量方法: (1)累积法:把尺寸很小的物体累积起来,聚成可以用刻度尺来测量的数量后,再测量出它的总长度,然后除以这些小物体的个数,就可以得出小物体的长度。如测量细铜丝的 测量一页纸的厚度. (2)辅助法:方法如图: (a)测硬币直径; (b)测乒乓球直径; (c) (3) 6.测量时间的基本工具是秒表。在国际单位中时间的单位是它的常用单位有小时,分。1h= 60 min= 3600 s. 1 2叫参照物. 3 4 5 6v=s/t 7这就是8.秒表。 1 2 3而在液体传播又比气 4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色、音调、响度。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3)音色:不同乐器、不同人之间他们的音色不同 5.人们用分贝来划分声音强弱的等级,30dB~40dB是较理想的环境,为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90分贝;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50分贝。 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 知识点 Revised by BLUE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12,2020.

八年级物理下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整理第七章力? 一、力 1、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2、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用N 表示。力的感性认识:拿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1N。 3、力的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说明:物体的运动状态是否改变一般指:物体的运动快慢是否改变(速度大小的改变)和 物体的运动方向是否改变 4、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它们都能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5、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把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表示出来, 如果没有大小,可不表示,在同一个图中,力越大,线段应越长 6、力产生的条件:①必须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②物体间必须有相互作用(可以不接触)。 7、力的性质: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两物体相互作用时,施力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反之,受力物体同时也是施力物体。 二、弹力 1、弹力 ①弹性: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的性质叫弹性。

②塑性:物体受力发生形变,形变后不能恢复原来形状的性质叫塑性。 ③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受到的力叫弹力,弹力的大小与弹性形变的大小有关 弹力产生的重要条件:发生弹性形变;两物体相互接触; 生活中的弹力:拉力,支持力,压力,推力; 2:弹簧测力计 ①结构:弹簧、挂钩、指针、刻度、外壳 ②作用:测量力的大小 ③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量就越长。 (在弹性限度内,弹簧的伸长跟受到的拉力成正比) ④对于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1) 认清量程和分度值;(2)要检查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如果不是,则要调零; (3)轻拉秤钩几次,看每次松手后,指针是否回到零刻度; (4) 使用时力要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注意防止指针、弹簧与秤壳接触。测量力时不能超过 弹簧测力计的量程。(5)读数时视线与刻度面垂直 说明:物理实验中,有些物理量的大小是不宜直接观察但它变化时引起其他物理量的变化却容易观察,用容易观察的量显示不宜观察的量,是制作测量仪器的一种思路。这种科学方法称做“转换法”。利用这种方法制作的仪器有:温度计、弹簧测力计等。 三、重力、

人教版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1第一章机械运动 1.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刻度尺。测量结果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1)使用前先观察刻度尺的零刻度线、量程和分度值; (2)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 (3)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3.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灭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4.减小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5.误差与错误的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而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6.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 7.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8.速度的计算公式: 1m/s=h 2第二章声现象 9. 声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10.声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1.声速与介质的种类和介质的温度有关。15℃空气中的声速为340m/s。 12.声音的三个特性是:音调、响度、音色。(音调与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与物体的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和结构有关。) 13.控制噪声的途径:防止噪声的产生、阻断噪声的传播、防止噪声进入人耳。 14.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 dB;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 dB。 $

15.声的利用: (1)传递信息:例如声呐、听诊器、B超、回声定位。 (2)传递能量:例如超声波清洗钟表、超声波碎石。 3第三章物态变化 16.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规律制成的。 17.使用温度计前应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 18.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1)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2)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3)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要继续留在液体中,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19.物态变化: (1)熔化:固→液,吸热(冰雪融化) (2)凝固:液→固,放热(水结冰) (3)汽化:液→气,吸热(湿衣服变干) (4)液化:气→液,放热(液化气) (5)升华:固→气,吸热(樟脑丸变小) (6)凝华:气→固,放热(霜的形成) 20.晶体、非晶体的熔化图像: 21.液体沸腾的条件:(1)达到沸点(2)继续吸热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总结

————————————————————————————————作者:————————————————————————————————日期: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汇总 2018八年级物理上册全册重要知识点汇总第一章机械运动 长度的单位——衡量万物的标尺 一、长度和时间的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 其他单位有:千米()、分米(d)、厘米(c)、毫米()、微米(μ)、纳米(n)、1=1000;1d=0.1; 换算关系:1c=0.01;1=0.001;1μ=0.000001;1n=0.000000001。 2.测量长度的常用工具: 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注意刻度标尺的零刻度线、最小分度值和量程; 测量时刻度尺的刻度线要紧贴被测物体,位置要放正,不得歪斜,零刻度线应对准所测物体的一端; 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尺面,并且对正观测点,不能仰视或者俯视。 3.时间的单位: 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是秒(s)。

时间的单位还有小时(h)、分(in)。 换算关系:1h=60in1in=60s。 4.测量值和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我们不能消除误差,但应尽量减小误差。 误差的产生与测量仪器、测量方法、测量的人有关。 减少误差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选用精密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 误差与错误区别:误差不是错误,错误不该发生能够避免,误差永远存在不能避免。 二、运动的描述 1.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参照物: 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参照物的选择: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应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参照物(不能选被研究的物体作参照物)。研究地面上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通常选地面为参照物。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三、运动的快慢 1.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