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曹雪芹《红楼梦》

鲁迅: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一、曹雪芹的家世

?显赫的家世:百年望族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先世原是汉人,明末入满洲籍,属满洲正白旗,为满洲皇室的包衣。后随清兵入关,得到宠幸,成为显赫一时的世家。

曹家谱系

?曹锡远(五世祖)→曹振彦(高祖)→曹玺(曾祖,康熙二年1663年始任江宁织造,夫人孙氏,康熙乳母)→曹寅(继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监察史,康熙六次南巡,四次住江宁织造府) →曹顒(一说为曹寅侄子,继任江宁织造)→曹頫(曹寅继子,雪芹之父,继任江宁织造。

1722年,康熙驾崩,雍正即位,以骚扰驿站、织造署亏空等理由,抄没曹家)→曹雪芹

二、《红楼梦》的版本

《红楼梦》版本为两个系统

1.脂评本系统(抄本系统)

–仅流传前八十回的,保留脂砚斋评语的脂评系统;

2.程高本系统(刻本系统)

–经过程伟元、高鄂整理补缀的、删去所有脂砚斋评语的、并续写完成一百二十回的程高本系统。

脂评本系统:

?抄本

?目前已知的脂本基本上都是五四时期以后为世人发现的,共有十二种。

?甲戌本(十六回)、己卯本(四十一回)、庚辰本(七十八回)均题名为《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程高本系统:

?刻本

?程甲本:

–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伟元和高鹗将《红楼梦》前80回与后40回,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以木活字排印出来,书名为《红楼梦》,通称程甲本。

?程乙本:

–第二年,程高又对甲本做了一些补遗订讹、略为修辑的工作,重新排印,通称程乙本。

–程乙本的印行,结束了《红楼梦》的传抄时代,使《红楼梦》得到广泛传播。

关于后四十回

?《红楼梦》小说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究未知出自何人。惟书内记曹雪芹先生删改数过。好事者每传抄一部,置庙市中,昂其值得数十金,可谓不胫而走者矣。然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之目,殊非全本,即间称有全部者,乃检阅仍只八十卷,读者颇以为憾。不佞以是书既有百廿卷之目,岂无全璧?爰为竭力搜罗,自藏书家甚至故纸堆中无不留心,数年以来,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欣然翻阅,见其前后起伏,尚属接筍,然漶漫不可收拾。乃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复为镌板,以公同好,《红楼梦》全书始至是告成矣。(程伟元《红楼梦》程甲本卷首)

?所言非实,后四十回实为高鹗所续

高鹗、程伟元增补《红楼梦》的功过

?增补后40回,有功有过,功大于过。

–使《红楼梦》成为一部结构完整、首尾齐全的文学作品

–写出全书中心事件、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如黛玉之死、贾家之败、宝玉出家等

–有的情节描写生动精彩,如潇湘惊梦、黛玉迷性、焚诗稿、魂归离恨天等,有较强的艺"

术感染力。

?缺点

–兰桂齐芳,家道复初的大团圆结局,违背了原作“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宣判,削弱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艺术描写上也较前80回逊色。

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1、人生悲剧

?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具体表现为贾宝玉与众青春少女的悲剧

(1)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宇宙层面

–贾宝玉是一个无才补天、无命补天的悲剧形象,任何个人都无法阻止社会大悲剧的到来。

贾宝玉是个半现实半意象化的人物。

?现实层面

–贾宝玉的个人意愿与家庭的要求之间的矛盾无法调和,这就决定了贾宝玉必然是悲剧结局。

?贾宝玉的女儿情结

?贾宝玉的叛逆思想

贾宝玉的思想性格:

?叛逆性:对封建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背离?°行为乖僻性乖张?±

?元春受晋封,贾母等如何谢恩,如何回家,亲朋如何来庆贺,宁荣两处近日如何热闹,

众人如何得意,独他一个皆视有如无,毫不曾介意。因此众人嘲他越发呆了。

–摒弃仕途经济,厌读圣贤之书

?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

–反对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等级观念:平等待人

?同情体贴关心女奴、尊重奴仆

?尊重艺人:蒋玉菡、龄官、芳官等

?结交社会地位边缘者:秦钟、柳湘莲

–对青春女性的尊重、体贴和呵护:反对男尊女卑

?颂红、怡红、悼红

- 对自由爱情的追求

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然呼吸而领会者,独宝玉一人而已(鲁迅)

贾宝玉尊重女性的思想基础:

作者因何而撰此书?自云:

?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时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真大无可奈何之日也!

当此时,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绔之时,饫甘餍美之日,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训之德,以致今日一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集,以告天下人:我之罪固不免,然闺阁中本自历历有人,万不可因我之不肖,自护己短,一并使其泯灭也。

虽今日之茅椽蓬牗(yǒu ),瓦灶绳床,其晨夕风露,阶柳庭花,亦未有妨我之襟怀笔墨者。

虽我未学,下笔无文,又何妨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亦可使闺阁昭传,复可悦世之目,破人愁闷,不亦宜乎?(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须眉不若裙钗

?贾宝玉: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原来天生人为万物之灵,凡山川日月之精秀,只钟于女儿,须眉男子不过是些渣滓沫而已。

?贾宝玉《姽婳词》

–天子惊慌恨失守,此时文武皆垂首。

–何事文武立朝纲,不及闺中林四娘。

贾宝玉形象所体现出来的作者思想:

?平等、自由、婚姻自主、个性解放

?反对封建礼法,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伦理道德

(2)青春女性的悲剧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秦可卿: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警幻仙姑: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贵族少女、少妇

?林黛玉、薛宝钗

?史湘云终究是云散高唐,水涸湘江

?元春、迎春、探春、惜春姊妹原应叹息

?王熙凤机关算尽太聪明,反算了卿卿性命?±

?李纨终身守寡,?°枉与他人作笑谈?±

?妙玉终陷淖泥中

–大观园的丫鬟们

?晴雯、鸳鸯、金钏、司棋、芳官等

–尤二姐、尤三姐

甄士隐《好了歌解》

?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蛛丝儿结满雕梁,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正叹他人命不长,那知自己归来丧!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昨怜破袄寒,今嫌紫蟒长: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人生悲剧的主题歌:荣辱、升沉、生死之遽变

2、宝、黛、钗的爱情婚姻悲剧

《终身误》: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宝玉和黛玉、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全书的主线。

?贾宝玉违背封建家庭给他规定的生活道路,成了?°不肖子孙?±。

?在婚姻问题上,他既不考虑家族的利益,门当户对;也不按照传统道德的要求,去选择封建淑女。他追求的是思想一致、心灵契合的感情。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

?金玉良缘,指符合封建秩序和封建家族利益的所谓美满婚姻。小说中又特指宝玉与宝钗的婚姻。

–薛姨妈: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

?宝钗住蘅芜苑雅号蘅芜君:恨无缘、恨无君

?木石前盟指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知己知心的爱情

?虽然贾宝玉被迫与薛宝钗结婚,到底意难平,最终悬崖撒手,造成了宝玉与宝钗没有爱情的婚姻悲剧。

林黛玉:诗人气质的贵族少女

?机敏才高、多愁善感、孤标傲世、本真

?具有一定叛逆性

–对科举仕途的淡漠

–对自我人生价值的追求

?锋芒毕露,争强好胜

–你说你会过目成诵,难道我就不能一目十行么?

(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强烈的生命意识:《葬花吟》《桃花行》

–争取爱情自由

?我知道你心里有妹妹,可是见了姐姐,就把妹妹忘了。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不过是草木之人罢了。

?你又来做什么?横竖如今有人和你玩,比我又会念又会作,又会写,又会说笑,又怕

你生气拉了你去,你又作什么来?死活凭我去罢了二十回)

?你只怨人行动嗔怪了你,你再不知道你自己怄人难受。

宝黛误会怄气和解

?(黛玉误会宝玉不给她开门,第二天葬花不理宝玉)宝玉在身后面叹道:既有今日,何必当初!

林黛玉听见这话,由不得站住,回头道:当初怎么样? 今日怎么样?宝玉叹道:当初姑娘来了,

那不是我陪着顽笑?凭我心爱的,姑娘要,就拿去,我爱吃的,听见姑娘也爱吃,连忙干干净净收着等姑娘吃.一桌子吃饭,一床上睡觉.丫头们想不到的,我怕姑娘生气,我替丫头们想到了.

我心里想着: 姊妹们从小儿长大, 亲也罢,热也罢,和气到了儿,才见得比人好.如今谁承望姑娘人大心大, 不把我放在眼睛里,倒把外四路的什么宝姐姐凤姐姐的放在心坎儿上,倒把我三日不理四日不见的. 我又没个亲兄弟亲姊妹.----虽然有两个,你难道不知道是和我隔母的?我也和你似的独出,只怕同我的心一样.谁知我是白操了这个心,弄的有冤无处诉!?±黛玉道:今儿得罪了我的事小,倘或明儿宝姑娘来了,什么贝姑娘来,也得罪了,事情岂不大了。说着抿着嘴笑。宝玉听了,又是咬牙,又是笑。(第二十八回)

诉肺腑心迷活宝玉

?宝玉禁不住抬起手来替他拭泪。林黛玉忙向後退了几步,说道:?°你又要死了!作什么这么动手动脚的!?±宝玉笑道:?°说话忘了情,不觉的动了手,也就顾不的死活。?±林黛玉道:?°你死了倒不值什么,只是丢下了什么金,又是什么麒麟,可怎么样呢??±?-?-林黛玉?-?-忙笑道:?°你别着急,我原说错了。这有什么的,筋都暴起来,急的一脸汗。?±一面说,一面禁不住近前伸手替他拭面上的汗。宝玉瞅了半天,方说道?°你放心?±三个字。?-?-宝玉叹了一口气,问道:?°你果不明白这话?难道我素日在你身上的心都用错了?

连你的意思若体贴不着,就难怪你天天为我生气了。?±?-?-宝玉点头叹道:?°好妹妹,你别哄我。果然不明白这话,不但我素日之意白用了,且连你素日待我之意也都辜负了。你皆因总是不放心的原故,才弄了一身病。但凡宽慰些,这病也不得一日重似一日。?±(第三十回)

?林黛玉听了这话,如轰雷掣电,细细思之,竟比自己肺腑中掏出来的还觉恳切,竟有万句言语,满心要说,只是半个字也不能吐,却怔怔的望着他。此时宝玉心中也有万句言语,不知从那一句上说起,却也怔怔的望着黛玉。两个人怔了半天,林黛玉只咳了一声,两眼不觉滚下泪来,回身便要走。宝玉忙上前拉住,说道:?°好妹妹,且略站住,我说一句话再走。?±林黛玉一面拭泪,一面将手推开,说道:?°有什么可说的。你的话我早知道了!?±口里说着,却头也不回竟去了。(第三十回)

薛宝钗:“任是无情也动人”

薛宝钗:最完美的封建淑女

?博学多才

?恪守封建妇道:德言容工

–以封建之?°礼?±抑?°情?±-(有异乎寻常的理性)

–?°女子无才便是德?±

宝钗的会做人:

–?°人情练达世事明?±?°罕言寡语,人谓装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王熙凤评?°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

–?°又要自己便宜,又要不得罪人?±

?滴翠亭金蝉脱壳嫁祸黛玉(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冷(?°冷香丸?±?°任是无情也动人?±的牡丹花)

–素净、冷艳、冷静

薛宝钗悲剧的理解

?薛宝钗是一个封建社会的典范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失去自我的悲剧人物。

–爱情:对宝玉情有所钟,却庄而不露;

–才学:是大观园中惟一可与林黛玉抗衡的才女,但时时以?°女子无才便是德?±约束自己、规范别人;

–生活:有爱美的天性和很高的审美能力,却自觉不自觉地扼杀或压抑自身的爱好和情趣。?大观园里的悲剧是爱情、青春和生命之美被毁灭的悲剧。

宝黛爱情深刻的思想意义

克服了才子佳人式的爱情模式;

宝黛爱情是长期了解心灵契合的知己之爱

宝黛爱情纯洁真挚专一持久,没有“淫邀艳约云雨媾和”的俗滥内容。

超越了世俗的功利性

提出相爱的重要原则:

以思想的一致和人生道路的一致作基础;

彼此互相尊重

这一爱情观的形象化地展示在我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是前所未有的,而就其思想性质来说,又是属于未来的。

爱情婚姻悲剧

?曹雪芹除了重点描写宝玉、黛玉爱情的发生发展,又顺带穿插了秦钟与智能、贾蔷与龄官、贾芸与小红、尤三姐与柳湘莲、司棋与潘又安等人的爱情

?共同特点:自由恋爱、私定终身

?说明封建末世,作为封建婚姻制度异端的自由恋爱成了一种普遍现象,从一个角度揭示出封建制度分崩离析的现实

二.《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3、社会悲剧:盛世挽歌

?封建文化由盛而衰无可挽救的衰败

?凡鸟偏从末世来才自精明志自高,生于末世运偏消

?以贾府为代表

–《红楼梦》里的荣宁两府,系开国勋臣之后,昌明隆盛之邦的诗礼簪缨之族功名奕世,富贵传流,正是康乾时期贵族世家的典型代表。

–小说以贾府盛极而衰为主线,贯穿起史、王、薛等大家族的没落,描绘了上至皇宫,下及乡村的广阔历史画面,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末世尖锐复杂的矛盾冲突,从而客观上显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的历史趋势。

贾府由盛而衰的表现

(1)经济拮据,入不敷出

–穷奢极欲的生活

?靠剥夺占有而极富贵的贾府,府第宏丽,装饰豪华,充斥着名目繁多的美器珍玩,享

用着精美的饮食,使农村老妇刘姥姥惊诧不已。

?一顿螃蟹宴,花费二十多两银子,刘姥姥:?°够我们庄稼人过一年的了?±(39回)?丧事秦可卿的丧事,一口棺材千把两银子

?喜事贾元春省亲,买戏子和彩灯5万两银子

–入不敷出

?俸禄、皇宫赏赐、田租

(2)道德沦丧

–敲诈勒索、仗势欺人、图财害命、高利盘剥、荒淫乱伦

?管家奶奶王熙凤迟发月钱放贷

?依附贾府的官僚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开脱薛蟠的人命官司;

?贾赦谋夺石呆子的古扇,逼得人家破人亡

?王熙凤随意操纵官府,制造冤案

?爬灰的爬灰,养小叔子的养小叔子?±

–这个家庭,已完全失去道德约束和维系的力量,只能一步步走向崩溃

(3)一代不如一代,后继无人

–女主子安富尊荣,贪图享受,勾心斗角地维护着自己的权利,男主子则精神空虚?文字辈贾敬妄求长生,服丹致命;贾政一介腐儒,庸碌无能,贾赦声色货利之徒

?玉字辈,贾珍、贾琏,声色犬马、淫乱之徒,贾宝玉?°行为乖僻性乖张

?草?±字辈,贾蓉,纨绔子弟

–管家奶奶王熙凤虽有能耐,却贪权嗜利

–贾探春有能力与远见,却是庶出的小姐

(4)贾府内部矛盾重重

?在小说展示的贾府的生活图画里,显示出维持着这个贵族之家的等级、名分、长幼、男女等关系的礼、法、习俗的荒谬。

–主子与主子的矛盾

?婆媳、妯娌、父子、夫妻、兄弟,勾心斗角剑拔弩张

–嫡庶矛盾

?贾宝玉与贾环,赵姨娘、贾探春等

–主仆矛盾

–下人与下人之间的矛盾

改革的尝试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13回)

–一个真正有才干的人,制定出一整套切实可行的制度,可整顿混乱的社会秩序

–王熙凤权势金钱的欲望膨胀

?敏探春兴利除宿弊(56回)

–李纨、贾探春、薛宝钗?°三驾马车?±合作治理贾府

–开源、节流

–承包制:把园子分别承包给各嬷嬷

? [收尾飞鸟各投林]

?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命的,命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看破的,遁入空门;痴迷的,枉送了性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浅谈《红楼梦》的婚姻爱情悲剧 “开谈不说《红楼梦》,纵读诗书也枉然。”从这句话,可以看出人们对《红楼梦》的高度赞赏,以及对它的推崇。从《红楼梦》现世到今,已有一两百年的时间。我们也说了一两百年,不但没有说完,还成了现今社会的一大热点;《红楼梦》增删了五次,披阅了十载的,不仅没有写完,作者还泪尽而逝。《红楼梦》是曹雪芹“呕心沥血”,长期艰辛劳动才给子孙后世留传下来的一件宝贵的艺术珍品。 自《红楼梦》出世以来,人们一直在读红楼,说红楼。因它的美而惊叹连连,因它的悲而悄然落泪,甚至因对它的品评而“遂相龃龌,几挥老拳”。《红楼梦》的出现,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让当时的整个社会都为之一振,甚至影响至今。从而引起了人们人们对其品评、研究的极大兴趣。下面我就以宝、黛、钗尤其是宝黛之间的爱情,来浅谈一下《红楼梦》中的爱情婚姻悲剧。 自《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宝、钗、黛爱情的评论就从来没有停止过。可以说,这是一个古老而常新的话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最终是以不幸作结的。宝玉出家、黛玉悲死、宝钗守寡,他们同样成了封建礼教的殉葬品。尽管宝玉对黛玉爱得死去活来,终究免不了黛玉一死的命运;尽管宝玉如何的与宝钗不融合,也终究免不了娶她为妻的结局。整个梦终成一场空。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是《红楼梦》悲剧的主线。其是贯穿全书的一条主线。我们首先看宝黛钗三人之间的爱情关系:宝玉深爱着青梅竹马的黛玉,但他却不能与之生死相守。宝玉视黛玉为红尘知己,但黛玉的飘然而逝,令宝玉心如死灰。可以说,黛玉的死对宝玉来说不仅是爱的破灭,而且也是人生价值的彻底毁灭。再来看宝玉和宝钗,虽然宝玉在丢失了通灵宝玉、神志不清的情况下被迫与宝钗成亲,但他却不爱宝钗,不愿与之厮守一生。宝钗虽然与贾宝玉成婚了,但也只是得到贾宝玉毫无灵气的空壳躯体。相比较之下,也许薛宝钗的命运比林黛玉更富有悲剧性。 我们先看宝黛的悲剧,《红楼梦》所提供的金玉姻缘和木石前盟的故事框架,其意义要远远超出故事本身。薛宝钗的“金”是草“木”之人林黛玉的克星,而贾宝玉的“石”有两重性,既可化为土而生木,又可采炼而成金,所以有“木石前盟”和“金玉因缘”两种可能。薛林二人是作为两种对立的审美、理想和精神的化身而出现的,贾宝玉存在的意义,是尝试某种取舍的可能性。他负担者巨大的精神矛盾,贾宝玉和林黛玉悲剧,实际上是无从选择的。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的比较研究 《源氏物语》是世界文学史上最早的散文长篇小说,它比中国最早的长篇小说《水浒传》、《三国演义》早出世300多年,比西方最早的小说集《十日谈》也早了300多年,它在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是毋庸质疑的。《源氏物语》出自与中国有深厚文化渊源的日本,在与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比较研究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果。 《源氏物语》同中国古典文学关系密切,这早有定论。据统计,它引用中国文学典籍共计185处,涉及20多种著作。《源氏物语》与《红楼梦》同样作为日本和中国的古典名著,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两者都是百万字左右的宏篇巨著,虽然成书时间相距700多年,但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它们殊途同归,一起谱写了一曲缠绵哀婉的封建社的挽歌。它们拥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在中日两国文学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在社会上流传之广,影响之深,至今还很少有作品能与之媲美。而且在国际文坛上,他们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取得了享誉世界的非凡反响。 主题思想 《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深刻地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社会现实,在主题思想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力认为:两部作品都以“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内容,揭示了“聪明灵秀地,无可奈何天”那种残破不可补的现状。在轰轰烈烈的场面中,见出的是“白茫茫一片天地”,作者于盛世中揭示出末世的必然。两位伟大的作家正是在希望与绝望的矛盾中,唱出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都有着相同音调的末世的哀歌。 李芒认为:《源氏物语》的主题并非在于描写平安朝宫廷政治势力的斗争,而是刻画宫廷贵族的恋情。它以当时的宫廷生活为舞台,试图描写贵族生活的各种情况,而且获得成功,这部作品的最大兴趣在于以源氏为中心,分别刻画刻画种种恋爱活动。 陶力认为:《源氏物语》所侧重展示的是传统伦理道德的崩溃过程,而《红楼梦》所着力显现的则是新的人生价值和在旧势力压迫下的毁灭过程。两部都是现实主义的大悲剧,但其主题不尽相同,紫式部是面对过去,为光源氏唱的是哀歌,曹雪芹面向着未来,对贾宝玉唱的是赞歌。 牟应杭认为:《红楼梦》比《源氏物语》晚问世七百余年,作者在书中已反映了要求婚姻自主、爱情真实专一,对人为的贵贱贤愚之分带有怀疑和批判的态度,字里行间显示出一定的民主自由气息。《源氏物语》的作者则着意写日本平安王朝统治者的恣意享乐,其皇室内外、嫡庶亲疏、上下贵贱之分,等级森严。虽然作者对那些沦为贵族男人掌中玩物,作为官场角逐斗争牺牲品的女性,寄予无限同情,但也无可奈何。 赵连元认为:《源氏物语》与《红楼梦》都是富有深刻内涵和悲剧性主题的鸿篇巨制,

红楼梦阅读讲义6(教师版26-30回)

《红楼梦》阅读指导讲义26-30回(教师版) 第二十六回峰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宁发幽情 【情节梳理填空】 宝玉病时,全家忙碌,贾芸、红玉等人守着宝玉,渐渐混熟了。但宝玉病好后奖赏诸位奴仆,却没有红玉。红玉慢慢地把心思转到贾芸身上。贾芸把自己的手帕子传给了红玉。 一日宝玉信步来到潇湘馆,在窗外听到黛玉忘情之言,不禁心痒,遂也用《西厢记》中“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之语同黛玉玩笑。这不禁又惹恼了她。二人正闹,宝玉被薛蟠假托贾政之名骗到外头,与冯紫英等大吃大喝了一顿。回来后又与宝钗说了一阵话。而黛玉因记挂着宝玉被父亲叫去,晚上来怡红院看望。由于晴雯正闹脾气,且又没有听清黛玉的声音,烦躁得很,没有开门。这不禁动了黛玉的身世之悲,开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 【阅读研讨探究】 思考题1:你怎么理解林黛玉的“春困发幽情”? 答案:“春困”的“春”,既是春天的春,又是心中的春,双关。“幽情”,指内心隐秘的爱情欲望。林黛玉的心语“每日家情思睡昏昏,”也是这个意思。黛玉的幽情是有专一对象的,即贾宝玉,而且主要是纯情的相思。 思考题2:本回后半部分写薛蟠邀宝玉、冯紫英等过生日的事有什么作用? 答案:写薛蟠邀宝玉、冯紫英等过生日,作者意在用这个情节之庸俗,来反衬宝黛谈爱之雅。 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情节梳理填空】 黛玉正在悲泣,忽然听见院门一响,接着宝玉袭人等送了宝钗出来。自己更觉无趣,直到半夜才睡下。次日是芒种节,女孩子们都在忙着饯花神,唯独少了黛玉。宝钗正想去找她,却看见宝玉进了潇湘馆,一怕宝玉不便,二怕黛玉猜忌,便转而回去。却看见一双玉色蝴蝶,极招人爱,宝钗竟蹑手蹑脚跟到池边,无意中听到坠儿和红玉谈论贾芸送手帕的事,宝钗遂装作寻找颦儿掩饰了过去。 黛玉性格忧郁,因昨晚的误会触动寄人篱下的凄凉心境,于是伤心落花,将它们埋葬在沁芳桥畔,称为“花冢”,她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令人想到一个闺中少女,善感多情却又孤独绝望,宝玉听罢不觉痴倒。 【经典情节概括】 黛玉葬花 黛玉因将晴雯不开门一事错疑在宝玉身上而独自悲泣。(原因一)至次日,又恰遇饯花之期,众姐妹在花园内玩耍,唯独黛玉却因满地落花,勾起无限伤春愁思,(原因二)因把那些残花落瓣去掩埋。她由落花想到自己凄苦的命运,口吟《葬花词》,抒发其内心的孤独和伤感。(过程)不想宝玉听了竟恸倒在山坡之上。黛玉看见他便抽身离去。宝玉赶上去作了“既有今日,何必当初”的沉痛倾诉,才化解了这一场误会。(结果) 【阅读研讨探究】

红楼梦读后感之人物描写

红楼梦读后感之人物描写 我国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小说,读完它后我感触很深。要说说我的感受,并不像著名作家冰心说的“满纸慌唐言,一把辛酸泪”,它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黑暗,当时朝代女子的悲惨命运。 《红楼梦》里面的人多如云,每个人都有他们的个性和特点,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无疑是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三个重要人物,还有王熙凤。贾宝玉这个人由于从小被祖母与母亲溺爱而造成每日与女孩儿们玩乐,不顾学业,而且多愁善感的性格特点,不过我发现他的优点就是善于沟通,性格温顺,不常会发脾气,深得姐妹们的喜爱,与他的姐妹们相处的甚好。我发现他最大的缺点就是柔柔弱弱,性子胆小,就是因为他的这个缺点,造成了许多的悲剧。就如那一出:在王夫人午睡时,因宝玉调戏金钏,金钏也与他开起玩笑,颇有些调情,不料被王夫人听见,可宝玉一见王夫人起来,就自个溜走了。王夫人愤怒地将金钏撵回家去,金钏于是含羞投井自杀。还有那么一出:话说王夫人检抄大观园时,硬是把晴雯撵了出去,而宝玉却只是眼巴巴的看着,直到晴雯病死。如果说,他不是那么的柔柔弱弱,有勇气的话,他还是可以阻止这些悲剧发生的,毕竟那是他自己的母亲,但是他却没有这么做,眼睁睁的看着这些事发生,而后独自自责。 林黛玉也是多愁善感、经常落泪,都说她心眼小,是个极其敏感的人,造成她这种性格的原因是因为她从小就得了病,而且长期寄人篱下。她给大观园里的众多姐妹和王夫人的印象也并不好,让我不解的是,她这样性格的人如何就能获得贾宝玉的喜欢,而那个端庄稳重,豁达大度的“宝姐姐”不能获得宝玉的喜爱,薛宝钗性格好,人缘极好,处事也很好。她还颇有心机,就如那一出:话说薛宝钗在滴翠亭扑蝶,无意中听见两丫头小红、坠儿在谈些私情话,但为了让她们以为她没有听到她们的谈话,嫁祸给了林黛玉。不过宝钗比黛玉还是好很多的,可惜她与宝玉无缘! 说到处事好的还有王熙凤,她是最泼辣的一个人,心直口快,处处不吃亏,人们称她“凤辣子,却逃不过早逝的命运。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关键字:红楼梦,结局之悲,家族之悲,人物之悲 摘要:红楼梦的结局历来备受人们的亲睐,其结局的悲剧也是争论不休的,由 于《红楼梦》的章节失传,古本和高鹗续本的一些差异,也是越发的引人进行深入的研究。《红楼梦》里面写了许许多多的故事,悲剧色彩浓厚。写作手法精妙。让人爱不释手。 《红楼梦》是伟大作家曹雪芹倾注毕生心血浇灌和培育而成的一朵奇葩,它是曹雪芹在自己的家族经历了兴盛衰败后的对人生、社会的一种独到感受、体会和理解。这也是曹雪芹对当时社会的不满的抨击。 二百多年来,人们对这部千古杰作的思想主旨的探讨,可以说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言人人殊,莫衷一是。如“爱情说”、“色空说”、“情场忏悔说”、“掩盖说”、“正反说”、“政治历史小说说”、“封建家族衰亡说”、“反封建说”、“青年女子悲剧说”、“双重悲剧说”、“后继无人说”以及“多重主题说”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 大家知道,一般比较著名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内涵就越是丰富。读者的见解也是非常多的,不同的人的见解的差距也很大。对此,鲁迅先生就曾说,《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讨论虽然众多,但大多围绕着一个字:悲。《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悲剧世界,其悲有三:故事结局悲、家族结局悲、人物结局悲。 一,故事结局之悲 《红楼梦》从整体看描写的是一个大的故事,故事的结局囊括了家族的结局和人物的结局。从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红楼梦》描述的是一个大家族因为社会元素由兴到衰,人物因为家族原因有喜道悲的过程。 《红楼梦》描写了各种各样的悲剧,而各个悲剧又构成《红楼梦》整个的大悲剧,因而《红楼梦》整部书都充满悲剧气氛。从第一回甄家的衰败,就预示了后来贾府的衰败。这种悲剧气氛在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全书最早出场的人物身上都有所体现,并且,这两个人物本身都是悲剧性的。比如,第一回在甄士隐家还很富足的时候就笼罩着一层悲剧气氛,书中说士隐“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这从当时“人丁兴旺”的角度来看,甄家已显出后继无人的荒凉景象来了,几偏又遇上一僧一道说了些“疯话”,就更觉不祥。后来,甄家遭火灾败落,甄士隐落了个出家的结局。甄家的这个悲剧,全面预示了贾府的悲剧,甄(真)就是贾(假)、贾(假)就是甄(真)。 甄士隐和贾雨村这两个人物,一个出家,一个为官,走的是两条人生之路,这是由他们各自的性格决定的,这从他们对待未来的态度上便可见出:一个是感觉“无聊之甚”,欲“消此永昼”;一个则是“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的忧心忡忡。一道一儒,两种人生态度判然可见。这两种人生态度是中国古代文人对待人生的

描写人物的句子: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doc

描写人物的句子: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容,娇袭一身之悠悠。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没顿饭时工夫,只见薛蟠骑着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及至从湘莲马前过去,只顾望远处瞧,不曾留心近处,反踩过去了。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2019-09-24 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

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观之忘俗。第三个身未长足,形容尚小。其钗环裙袄,皆是一样妆束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娴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容,娇袭一身之悠悠。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没顿饭时工夫,只见薛蟠骑着一匹大马,远远的赶了来,张着嘴,瞪着眼,头似拨浪鼓一般不住左右乱瞧。及至从湘莲马前过去,只顾望远处瞧,不曾留心近处,反踩过去了。 △面如敷粉,唇若施脂,转盼多情,语言常笑。天然一段风韵,全在眉梢;平生万种情思,悉堆眼角。 2019-09-24 红楼梦人物描写片段: △黛玉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 △第一个肌肤微丰,合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以封建贵族青年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线索,通过贾、薛等家族由兴到衰的发展历史,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地表现了封建社会种种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意识悲剧框架悲剧冲突悲剧美感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李泽厚先生说过一句话:“关于《红楼梦》,人们已经说了千言万语,大概还有万语千言要说……”从中,我们看到的是入世者的悲哀和出世者的无奈。由此观之《红楼梦》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都是一部真正的悲剧作品,一部完整的悲剧作品。它的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自觉强烈的悲剧意识。 这种悲剧意识主要体现为作者悲剧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作者对悲剧人生有着痛切地感受和透彻的了悟,从而凝结出令人心酸的人生箴言,这便是第一回的“好了歌”。人的一生主要围绕金钱,功名,妻室,儿女拼搏奋斗的。但人们为此拼搏一生往往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因此“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1)”不过绝大部分人却是蒙昧的,麻木不仁的,他们上演着悲剧又不明就里,所以作者之将这种悲剧人生观赋予两个人,那就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林黛玉的悲剧意识伴随着他短暂的一生,她终日以泪洗面,身负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尤其她的诗词,无疑不闪动着悲剧人生的泪光。而贾宝玉生在“钟鸣鼎食”之家,可谓贾府之中第一安富尊贵的人。岂料他“富贵不知乐业,无故寻愁觅恨”(2),内心充满着不尽的烦恼,忧愤,焦虑与无奈。他清楚的知道自己的观念不融于当时社会,他除林黛玉这个同盟者外再无其他外援,因而毁灭已是看得到的结局。 从人生观的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扩而广之,深化出悲剧的世界观。书中第二十二回有这样一句话“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无立足境,方是干净(3)”前面几句的意思是说,没有什么可追求的了,便进入了佛性的自由王国,最后两句说,追求佛理的天国这一过程也是空的,

《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红楼梦》人物对比研究读后感心得体会(3)篇 书很早就看完了,只是和《红楼梦》有关的书总是不敢轻易点评,怕亵渎了她似的。 对《红楼梦》最痴迷的时候还是去年底,看完87版电视剧又细细地读了一两遍脂评红楼,但是总觉得不够,总觉得自己并没有读完八十回红楼,总要找公众号找书去看别人剖挖出来的我没有读出来的那部分文字,只愿沉迷红楼一梦不着急醒来。也就是那个时候找来了这本书来看。 如果说《红楼梦》是茶,那这本人物对比研究这类书就是将《红楼梦》磨成碎末让人品的抹茶了。初看红楼人物大约只觉得黛玉敏感爱使小性儿,宝钗豁达心思深沉,还有晴雯爆炭的脾气真真的性情,以为自己也能从红楼原著里面隐隐绰绰地看出人物的立体性格了。但是曹公何等人也,明面上的笔墨只给你看个模糊的轮廓,非要人把散落各处的琐碎情节找出来,串起来,对比起来,才能让人看得明明白白。 而难得的就是曹公的文笔最经得起推敲和挖掘的了,也就不怕人分析研究的。 这本书曾满足了我对红楼梦求知的渴望,我很感激它,但是我对这本书的喜欢有一部分是从对《红楼梦》的喜爱里溢出来的,怕评价太过了,所以不给满星。

小时候总是被教育《红楼梦》里的反封建思想,长大后,读的书多了,关于中国以外的历史也了解了一些,渐渐对《红楼梦》的“反封建”思想产生了疑惑。曹公写《红楼梦》那会,世界上连资本主义社会都还没有产生,欧洲也是封建社会,“反封建”还不足以传到中国吧,更何况,曹雪芹是清朝八旗贵族子弟,对于正统思想的教育应该相当严格,从小接受的教育不太可能和“叛逆”、“反封建”扯上关系吧,他们思想里也许压根儿就没有这个概念,谈何“反封建”呢?只不过家族的衰败对曹雪芹的打击应该是最大的。说实话,听了欧丽娟老师讲红楼梦,获益良多,社会的定型是家族和个人的成长的前提,就好像我们现在身处在民主文明、思想解放的现代社会一样,曹雪芹所处的毕竟是两千多年以来根深蒂固的封建社会,哪那么容易就有现代人的这些反封建思想呢? 说不尽红楼梦,道不尽红楼梦。因为,看了数遍87版的《红楼梦》,被其精彩跌宕的故事情节和细致刻画的四百多个人物,深深地吸引了,百看不厌。当翻阅了这本书后,对各章的论题,大多数是以前未曾论及或没有深入研讨的,诸如贾母与刘姥姥、邢夫人与王夫人、林黛玉与妙玉、晴雯与小红、紫鹃与雪雁、薛宝钗与史湘云、贾政三兄弟、贾珍与贾琏、茗烟与李贵、薛蟠与薛蝌、柳湘莲与蒋玉菡等,在红学研究中具有创新意义。可以说,本书是红学史上一部从对比视角,比较系统、深入地论析红楼人物的专著。让我们看到了他们对情感的激烈执着、凄怨哀美,在强有力的精神推动下展现了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疏离和冷淡,悲凉和惨痛。文中,还详细的讲解了红楼中应用

红楼梦第六回问题及简介

刘姥姥进大观园的内容在红楼梦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其实安排刘姥姥进大观园是为了说明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府如何从繁荣走向衰败的! (06)贾宝玉初试云雨情刘姥姥一进芝国府 周瑞家的给刘姥姥介绍凤姐:“年纪虽小,行事却比世人都大,出挑的美人一样的模样儿,少说些有一万个心眼子,再要斗口齿,十个男人斗不过她一个,就只待下人未免太严些个”。刘姥姥先见平儿,误以为凤姐。凤姐初会刘姥姥,态度不热不冷。 凤姐和贾蓉说借玻璃炕屏的事。 贾宝玉随贾母去东府游玩,累了,就歇在了秦可卿的房间里面,因为看了墙壁上的香艳词句,于是睡觉的时候梦见警幻,警幻为规劝宝玉用功读书,所以将自己的胞妹(亦名可卿)赐予宝玉,令其初尝云雨之情,望其从此后改过。宝玉梦醒后与前来帮其换衣服的袭人,终尝男欢女爱。 与王夫人的父亲连了宗的一家姓王的后代,娶了个妻子刘氏,因为家里穷,就把岳母刘姥姥接来了,是在穷得不行,所以就想去贾府接济接济,于是,这个刘姥姥就带了板儿去了贾府,王熙凤给了点银子,这就是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一日,贾母率宝玉等人过东府赏花游玩,午饭后宝玉困顿。贾蓉之妻秦氏可卿带宝玉到其卧房内安歇。宝玉因看了壁上对联的香艳词句,因而梦遇警幻仙姑,警幻带宝玉游历仙府。宝玉误读《金陵十二钗》本册,其中祥录大观园内众姐妹宿世姻缘及晴雯袭人等大丫环的身世因果。并且道出宝黛的“木石前盟”以及“还泪”之说。终了之时,警幻为规劝宝玉用功读书,故而将自己的胞妹(亦名可卿)赐予宝玉,令其初尝云雨之情,望其从此后改过。宝玉梦醒后与前来帮其换衣服的袭人,终尝男欢女爱。 有一小小之家姓王,乃本地人氏,祖上也做过一个小小京官,昔年曾与凤姐之祖王夫人之父

谈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人物出场描写

谈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人物出场描写 导读:文学艺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达到一切意图和目的的。因而,所有适应于内容,又有利于创造形象的艺术手段,都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譬如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在戏曲艺术里是很讲究的,因为角色出场的一个亮相、一个身段,不只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总是和角色性格与剧情需要有关。在小说里,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虽然是艺术上的小节,但在一些大作家的手中,却都有精彩的运用,象怎样布置局势,渲染气氛,怎样安排时机,以及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怎样描写和表现性格,都密切地联系着结构、情节和形象的创造,这在我国古典小说的杰作《红楼梦》里,就不缺少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范例。 《红楼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曹雪芹对它们的出场描写,可以称得起千姿百态,十分引人入胜。在这里,我们只选择第三回,分析一下曹雪芹如何独运匠心地描写了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精彩出场。 从《红楼梦》庞大而复杂的艺术结构来看,它的前五回都可以称之为“楔子”,因为它们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按照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应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高本改成“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从这回目上也可以看出,这一回的情节是提供两条线索:一条向社会政治生活方面扩展开去,介绍贾府的显赫社会地位,即通过表现四大家族的贾、王二府并力把贾雨村起复为金陵知府,以维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和权益,揭露他们为非作歹的罪恶;一条是

向贾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绍这“风流富贵之家”的礼教习俗,揭示封建贵族的膏梁绵绣种种,为主人公们提供具体的生活环境,并借助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绘了荣国府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前者是虚写,一带而过,为第四回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后者则是实写。尽管这一回登场的人物很多,除男主人公贾宝玉以外,荣国府的女眷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春全部露面了,但是,作为人物出场的精采描写,作者在这一回目中,仍然只按次序重点突出了荣国府的三个主要人物: 第一个是“诗礼簪缨之族”的宝塔尖儿,荣国府太夫人贾母。 第二个是“机关算尽太聪明”的荣府管家人王熙凤。 第三个是小说男主人公荣府继承人贾宝玉。 这三个人的出场描写,在作者的精心处理下,显示了绝不相同的艺术特色。 这一回的开头是写由于林黛玉幼年丧母,孤苦无依,奉父命来投奔外祖家,对于外祖母家的情况,在母亲生前已有所闻。加之她又细心敏感,一到贾府,就“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因此,在贾府众人前来迎接远客之机,便通过林黛玉的眼睛,写出了众人的出场。她首先看到的是,围绕着她外祖母的气派和礼仪。《红楼梦》无论是作为反映四大家族的衰亡史或宝黛爱情的悲剧,都离不开荣宁二府这个生活舞台。而作为一个庞大复杂的贵族宗法之家,荣国府这个“老祖宗”──太夫人贾母,是祖辈硕果仅存的宝塔尖儿。从日常生活来看,晨昏定省,打

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论《红楼梦》的悲剧世界 摘要:《红楼梦》本名《石头记》,是我国清代的一部白话小说,主要以贾府的种种变迁为主线,贾府内的各种家常琐事穿插其中。其中的主人公贾宝玉本来是一块女娲没有用于补天的顽石,但他不甘长处“山青埂峰下”的寂寞,空空道人相携来到尘世。他经历了“木石前盟”和“金玉良缘”的爱情婚姻悲剧,目睹了“金陵十二钗”等女儿的悲惨人生,体验了贵族家庭由盛而衰的巨变,从而对人生和尘世有了独特的感悟。 关键字:封建社会命运悲剧 一、悲剧的社会背景 故事发生在清代,一个封建的朝代里。在人们封建的思想里,一撮超越世俗的人的命运注定是悲剧的。 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女子的地位是极其低微的,而在家父中的宝二爷去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这种观念是对传统的一个巨大的颠覆,但是一个人毕竟颠。但是一个人终究是颠覆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避免不了主子与奴婢之间的等级差别;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封建的社会背景下,贾宝玉逃不掉科举考试的枳楛。 二、以女性为主题的小说,本生就是一个悲剧 中国封建的封建的观念中,一直是以男尊女卑,大多的男性,甚至一些上层的女性,都将女子作为一种附庸,可任凭处置。在《红楼梦》中,香菱便是一个活生生的案例。从小被拐子骗走,十二三岁又被卖给薛蟠为妾。在这里,女孩是一种商品,是可以买卖的。 毕竟书中所写,不能完全脱离当时的社会现实,即使书中出现了见宝玉这样视女孩为清水的一位公子,但是社会始终是不会承认这样一个观点的。书中没有出现救世主似的人物,当然就没有就女孩于水火的英雄,于是所有人都被封建的社会所愚弄。 三、男多女少造成的悲剧 《红楼梦》将女性作为书中的人物主体,所谓男多女少,并不是指男女比例不均衡,而是真正尊重女性的人太少了。书中虽有众多的男性角色,只有宝玉一人将女孩定义为“水作的骨肉”,当然能够女孩打成一片的就只有宝玉了。这便造成了所谓男多女少的尴尬局面。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京华烟云》与《红楼梦》比较研究 摘要:林语堂的一生,特别痴心和沉醉于研究《红楼梦》,在他的心目中,《红楼梦》这部作品一直保留着其他文学作品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位置,并对他的一生尤其是对他的文学创作影响颇深。在时代背景、人物的设置和情节的安插以及作品所反映出的哲学意义和文化积淀等多方面,《红楼梦》对《京华烟云》有着极其重大的影响。如果说《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那么《京华烟云》无疑是一部中国近代社会的百科全书。 林语堂先生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是一部在海外享有盛誉的文化小说。小说内容博大精深,感情真切自然,品格优雅含蓄,集中了林语堂小说艺术的精粹。就该小说而言,无论是人物刻画还是情节结构,作者都以一种自然、平淡、真实的艺术加以再现,给人以含蓄隽永的魅力。《红楼梦》这部我国封建社会后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作为我国小说艺术成就的最高峰,对后来的文学创作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力和冲击力,影响了一大批的作家和作品,《京华烟云》就是其中很有代表性的一部。无论是该书的历史背景、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还是作品无形中透露出的作者的哲学观,以及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文化传统,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红楼梦》的巨大艺术投影,这篇创作明显地受到《红楼梦》的影响,是对《红楼梦》的继承与发展。 一、历史背景 任何伟大艺术结晶的诞生都离不开特定的时代背景,时代造就了一批批优秀的作品,一部小说所描述的人、事都必须置于一个大的社会、历史背景之下。背景是小说中的人物的思想及其命运更迭变迁的载体。《红楼梦》和《京华烟云》这些优秀作品的诞生和当时的中国社会是分不开的。 曹雪芹创作《红楼梦》,就是在所谓“乾隆盛世”的时候。这时候的封建社会已经逐步走向没落,满清贵族的统治已经在走下坡路,封建制度走向灭亡已经是必然的趋势。这样的一个现实在他的作品中,有着真实的反映。曹雪芹在《红楼梦》中描写贾府由盛转衰的情形,就是当时整个封建社会的一个缩影,尤其是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一个缩影。它代表了满清贵族地主经济的落没景象,也代表着中国整个封建地主的落没景象。这部作品淋漓尽致地揭露了当时封建官僚地主的腐朽面目。某些反封建的因素,也在这部作品里流露出来。掩饰不住对《红楼梦》的热爱和痴迷,林语堂决定借鉴《红楼梦》的艺术形式,写一本反映中国现代生活的小说,经过一年多的努力,70万言的的长篇巨制《京华烟云》终于诞生了,它是《红楼梦》的“近代版”。《京华烟云》的整个故事就是处于近代中国风云变换、改朝换代的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整部书以人物的悲欢离合为经,以时代变迁为纬,详述了北平姚、曾、牛三大家庭从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30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从侧面反映出现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其中安插了袁世凯篡国、张勋复辟、直奉大战、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三·一八”惨案、“语丝派”与“现代评论派”笔战、青年“左倾”、二战爆发等历史事件,或褒或贬地描写了新派革新人物和民国特色人物。可以说是对中国现代社会的全景描写。如果说文学作品是作者思想载体的话,那么《京华烟云》可以说是林语堂对当时社会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从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这个乱世与老庄的生活背景有着相似之处。如何在一个时代中体现人与宇宙万物共同生存的价值,这就是作者一直想要寻求的答案。 “七七”事变后,抗日民族解放的烽火点燃了林语堂的爱国主义火种。他在给郁达夫的信中坦露了《京华烟云》的创作动机:“为纪念全国在前线为国牺牲的勇男儿,非无所为而做也。”这句话明确地表明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并且在文中有多处反映,“不到山河重光,誓不回家乡”。这是《京华烟云》结尾时军民所唱的一段歌词,也是林语堂写作时的心声。作者难能可贵的是把爱国精神融入到文学作品中,从而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得以升华,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林语堂觉得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在国难当头的时候,应该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参加到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中去。但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这些就构成了林语堂创作《京华烟云》的初衷。 二、人物设置 《京华烟云》在人物设置和造型方面借鉴《红楼梦》的地方有很多,林语堂认为《红楼梦》、《水浒传》、《金瓶梅》等名著,“哪一部成功不在于复杂人物之描写?所以《京华烟云》体裁,也是故意如此”。

谈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人物出场描写

谈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人物出场描写 文学艺术作品,是通过形象化的手段,来达到一切意图和目的的。因而,所有适应于内容,又有利于创造形象的艺术手段,都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譬如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在戏曲艺术里是很讲究的,因为角色出场的一个亮相、一个身段,不只为了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也总是和角色性格与剧情需要有关。在小说里,人物出场的艺术处理,虽然是艺术上的小节,但在一些大作家的手中,却都有精彩的运用,象怎样布置局势,渲染气氛,怎样安排时机,以及在人物出场的时候,怎样描写和表现性格,都密切地联系着结构、情节和形象的创造,这在我国古典小说的杰作《红楼梦》里,就不缺少具有高超艺术技巧的范例。 《红楼梦》写了四百多个人物,曹雪芹对它们的出场描写,可以称得起千姿百态,十分引人入胜。在这里,我们只选择第三回,分析一下曹雪芹如何独运匠心地描写了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的精彩出场。 从《红楼梦》庞大而复杂的艺术结构来看,它的前五回

都可以称之为“楔子”,因为它们在小说情节发展中,各自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按照曹雪芹原作手抄本(甲戌本)第三回的回目应是“金陵城起复贾雨村,荣国府收养林黛玉”(程高本改成“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从这回目上也可以看出,这一回的情节是提供两条线索:一条向社会政治生活方面扩展开去,介绍贾府的显赫社会地位,即通过表现四大家族的贾、王二府并力把贾雨村起复为金陵知府,以维护他们在当地的统治和权益,揭露他们为非作歹的罪恶;一条是向贾府家庭生活深入,介绍这“风流富贵之家”的礼教习俗,揭示封建贵族的膏梁绵绣种种,为主人公们提供具体的生活环境,并借助于小说主人公林黛玉的眼睛,描绘了荣国府几个主要人物的出场。前者是虚写,一带而过,为第四回的具体展开埋下伏笔;后者则是实写。尽管这一回登场的人物很多,除男主人公贾宝玉以外,荣国府的女眷夫人小姐──邢夫人、王夫人、李纨、贾氏三春全部露面了,但是,作为人物出场的精采描写,作者在这一回目中,仍然只按次序重点突出了荣国府的三个主要人物: 第一个是“诗礼簪缨之族”的宝塔尖儿,荣国府太夫人贾母。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东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论文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学科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号: 学习中心:西安奥鹏学习中心 东北师范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 2013 年09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对本文有以下声明: 1.本人所呈交的论文是在指导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已按相关要求及时提交论文稿件,最终形成本文; 2.在撰写过程中主动与导师保持密切联系,及时接受导师的指导; 3.本文符合相关格式要求,除文中特别加以标注的地方外,论文中单篇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不超过800字; 4.本人本文成稿过程中不存在他人代写、抄袭或和他人论文雷同的现象。论文作者签名:杨桢 日期:2013 年09 月

摘要 《红楼梦》是最具影响力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我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它的伟大已经被每一位读者肯定,它不仅结构庞大,人物典型生动,语言流利传神,而且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它以情感悲剧为主线,来写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由胜至衰,真实地刻画了封建家庭封建制度的罪恶。这幅画卷不仅塑造了形态迥异的人物形象,更费尽心力地描绘了其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冲突。悲剧的价值在于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作家的人生、社会理想。本文试图对以往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形成一条脉络清晰的线索,以期对小说悲剧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和分析。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冲突人生悲剧

目录 序言 (1) 一、《红楼梦》悲剧精神概述 (1) (一)、悲剧问题的提出 (2) (二)、悲剧冲突的确立 (2) 二、《红楼梦》悲剧精神的三个方面 (3) (一)、《红楼梦》的时代悲剧 (3) 1、从封建与反封建看社会悲剧 (3) 2、从家庭成员看家族悲剧 (3) (二)、《红楼梦》的爱情悲剧 (4) 1、宝玉、黛玉的爱情悲剧 (4) 2、宝玉、宝钗的婚姻悲剧 (4) (三)、《红楼梦》的人生悲剧 (5) 1、晴雯的人生悲剧 (5) 2、王熙凤的人生悲剧 (6) 3、贾宝玉的人生悲剧 (7) 三、总结 (9) 参考文献 (10)

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的比较文献综述

《红楼梦》与《傲慢与偏见》比较的综述文学院08汉语言文学一班闵芙蓉 20082435 引言:从某种意义上说, 爱情是文学永恒的话题, 而作为爱情的升华, 便是婚姻了。《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两本著作则是这一类的代表。《红楼梦》自18 世纪中叶成书以来, 以其巨大的思想艺术成就, 拨动了亿万读者的 心弦成为享有世界声誉的文学名著。《傲慢与偏见》由19 世纪初期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所创作。在作品中, 作家以其女性独特的敏锐目光, 用现实主义的手法, 细致深刻地表现了那个时代中产阶级的生活是文学宝库中驰名中外的作品。两部作品描写的是同样儿女悲欢事,同样两本世情书,引起了中外许多学者对它们的研究和思考。 关键字:《红楼梦》《傲慢与偏见》爱情女性意识 两部小说作为世界经典名著,许多学者已对他们进行过深刻的研究,并阐发出各自的观点。同时在某些方面,他们的观点还存在着某些相通性。一、赵景俞、赵双之学者的观点较为相似,他们认为两部作品几乎同时产生于 东西方不同的两个国度,但都受到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而进行的创作。《红》当时的创作背景是封建专制主义,《傲》则是新兴的资本主义,而且都是对上层社会日常生活的描写。两部小说的取材都不是当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 也不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历史题材, 而是上流都是上层人物、封建贵族或新兴资产阶级的生活,天天见的日常家庭生活。也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世情小说。《红楼梦》和《傲慢与偏见》都是写实性的小说,《红》以当时封建社会一个官僚家庭贾府为中心, 写出了一群贵族、特别是少男少女们的生活、交往和爱情婚姻。《傲》也是以中产阶级班纳特家为中心, 写了他们家五个女儿和邻里、亲友的交往以及她们的爱情婚姻。 所以前者常被认为是社会的悲剧,后着则是性格的悲剧。 二、张兵和王晶晶两位老师是从两部作品的爱情和婚姻为着眼点而进行阐述 的。他们认为林黛玉和伊丽莎白是爱神分别播在中国和英国的两颗情种。 女子同属“痴情女” , 男儿皆为“钟情郎”。痴情女情重愈斟情, 重情郎情深愈执著。在前一部作品中的林黛玉从小在贾府和宝玉两小无猜的一起长大,感情相当微妙。两个人一直是真心相对,虽然中间穿插着各种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论《红楼梦》的悲剧精神 摘要:《红楼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有着独一无二的艺术魅力,以网状结构构思故事情节,以其独特的笔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我国十八世纪中叶广阔的社会现实,集中表现了封建社会的尖锐复杂的矛盾斗争和罪恶本质,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必然崩溃的历史趋势。《红楼梦》的悲剧不仅是官僚由盛而衰的悲剧,更是封建社会的悲剧。其悲剧精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众多人物命运——人生悲剧。 关键词:《红楼梦》悲剧精神 正文: 悲剧是人类所追求的美好和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大凡一部永垂不朽的文学作品,必有精神境界的审美贯穿于其中。作者所表达的并不仅仅是一个个流于琐碎的故事,而有深刻的哲学意蕴在里面,让人读后对人生有着深沉的思索,并有一种诉说的冲动。打开《红楼梦》,每每眼前浮现宝黛二人荡气回肠的挚情苦恋,耳边响起宁荣二府巨厦崩彻的苍凉悲歌。红楼一梦,不论是红绡帐里的多情公子,还是黄土垄中的薄命女儿,都在为无奈的世事悄然落泪,也正是他们在演绎着一场悲怆、惨淡的社会悲剧。 1、《红楼梦》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小说中的贾家是封建统治阶级的一个缩影.是即将没落的清王朝的真实写照。这个家族中折射的尔虞我诈的争斗、骄奢淫逸的生活画面揭露了封建制度的虚伪和腐

朽,说明了整个封建社会的千疮百孔、摇摇欲坠,点出了它必然崩溃和灭亡的历史趋势。正是这封建的社会制度、伦理道德、宗教礼法、婚姻制度、思想观念注定了社会的悲剧结局,注定了整个时代悲剧,注定了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物的悲剧,注定了宝黛爱情的悲剧.也注定了封建四大家族的没落悲剧。 2、《红楼梦》的悲剧精神体现 2.1、贾府兴衰过程——时代悲剧 《红楼梦》以贾府为中心背景和舞台,在描绘这一封建家族生活画面时,较全面地表现了清王朝腐朽没落造成的时代悲剧。 荒淫是贾府这个贵族世家衰败原因之一。荣宁二府所谓是“诗礼簪缨之族”,骨子里却龌龊之极。一方面,贾府上下的男人大都生活腐败、道德沦丧。贾赦一把年纪,却要娶丫环鸳鸯作妾,并扬言逃脱不了他的手心;贾珍与儿媳的苟且;王熙风与侄辈贾蓉有染;贾埏即使有孝在身,也不忘“狂嫖滥赌”。正如焦大醉骂的那样:“我要到祠堂哭太爷去,哪承想到如今生下这些畜生来,每日偷狗摸鸡.爬灰的爬灰,养小叔的养小叔。”另一方面,由荒淫引起的人物的纠纷,甚至恶毒的残杀,更是不断地动摇着这座封建大厦。 2.2、宝黛爱情毁灭——社会悲剧 2.2.1 “木石前盟”与“金玉姻缘”的命运悲剧。传说,女娲补天后只剩了这炼后的一块石头.灵性已通。遇着茫茫大士,携它到“温柔富贵乡”走了一遭。荣国府中便生下了衔玉而生的公子——贾宝玉。他的思想行为在世人看来是无法理解的,贾宝玉的悲剧是冥冥中注定的。书中第一回介绍宝黛木石前盟时,也安排了充满悲剧色彩的神话:顽石幻化人形来到警幻仙子处,仙子让他留在赤霞宫,称神瑛侍者。他便每日以甘露灌溉生于三生石畔的绛珠草。仙草后修成女体,为抱施水之恩,愿下世为人用一生的眼泪回报。“还泪”之说注定了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是以悲剧结局的。

(完整版)《红楼梦》(21-30回)梗概+赏析+知识点

《红楼梦》各回梗概+知识点评析(21-30回) ●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梗概】袭人对宝玉不满诉诸宝钗,宝钗赏其识见志量。贾琏趁巧姐出痘和多姑娘儿鬼混,被平儿抓住把柄,瞒过凤姐;贾琏叫平儿不要怕凤姐。 【评析】评析点一:平儿替贾琏遮丑,反映了平儿的通达与机灵。其实,她对贾琏的“保护”含有无可奈何的成分,因为事情闹大了,对她自己也不利,所以,说到底这种“保护”也是一种“自保”。 评析点二:袭人见湘云为宝玉梳头而赌气,同样是赌气,但袭人与黛玉的赌气不同:黛玉的赌气是为了捍卫她的爱情,袭人的赌气是为了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 【梗概】贾母要给宝钗做生日,凤姐和贾琏商量要比林黛玉高出一等。凤姐说贾母喜爱的龄官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湘云、黛玉和宝玉为此事闹矛盾,宝玉心想目下两人尚未应酬妥协,将来犹欲何为。袭人劝宝玉大家随和,宝玉说自己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笔占一偈,又填一《寄生草》,心中自得。宝钗说她是引起宝玉说疯话的罪魁。元妃送出灯迷让猜,宝钗一猜就着,却故作难猜之状。贾母见元春喜悦,也命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母说荔枝(离枝)让贾政猜。贾政看了众从姊妹不祥之谜,伤悲感慨。 【评析】评析点一:宝玉的“参禅”:“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反映了他无力化解与女友间的情感碰撞而烦忧的心态。 评析点二:众姐妹制作的灯谜,都有对自己人生归宿与生存状态的暗示,如:元春之谜暗示荣华的转瞬即逝,迎春之谜暗示她命运不通达,探春之谜暗示她日后远嫁,惜春之谜暗示她将来为尼的归宿,宝钗之谜暗示她孤凄寡居的结局。 ●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梗概】元妃下谕叫宝钗等去园中住。贾政传来宝玉,当着王夫人的面,把往日嫌恶心减了八九;虽对所起袭人名字不满,但又不让改。宝玉偷看《会真记》,抖花瓣于水中,遇见葬花之黛玉。宝玉用《西厢记》中词句相戏,黛玉竖眉瞪眼,带怒含嗔,说宝玉欺负她。黛玉在梨香院听《牡丹亭》,感慨缠绵,点头自叹,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眼中落泪。 【评析】评析点一:“西厢记妙词通戏语”是一个著名的情节、精彩片段:三月桃花开时,宝玉在大观园里偷偷阅读《西厢记》,黛玉来后发现宝玉读的是《西厢记》,于是也认真阅 读记诵起来,二人还各借《西厢记》词句表白、打趣。宝玉自比张生(我就是个“多愁多病 的身”),比黛玉为莺莺(你就是那“倾国倾城的貌”);黛玉说宝玉是“银样蜡枪头”。 从此后,黛玉就喜欢上了《牡丹亭》《西厢记》这些为当时的闺阁所不容的“禁书”。黛玉自幼聪颖有灵性,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将看过词曲都记诵了下来。 评析点二:黛玉为什么要葬花?多愁善感的黛玉见景生情,感觉自己就像那些飘零的花一样,美丽纯洁却又孤单无助,“质本洁来还洁去,一杯净土掩风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用葬花来表达自己悲观消极的感情。 评析点三:《红楼梦》中的趣味在于把悲剧的阴影时时投射在生命欢乐的寻觅之中。如宝玉与黛玉都体味到《西厢记》的“果然有趣”,可是《牡丹亭》中的“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滋味却只能使黛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