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统计试题含答案

心理统计试题含答案

心理统计试题含答案
心理统计试题含答案

94年心理统计

一、单项选择题(共15分)

1.当一组资料中有大或小的极端数值时,集中趋势宜用(B )

A 平均数

B mdn

C M。

D 平均数和mdn

2.在处理两类刺激实验结果时,系列哪种情况下只能用二项分布的公式直接计算?( C )

A n > 10

B n=10

C n<10

D n≥10

3.在双因素实验的图中两条直线相交,说明有相互作用,但它是否显著,要看(C )

A Z检验结果

B a检验结果

C 方差分析的结果

D x2

4.统计实验中常用的的两种显著性水平是

A .05与.02

B .10与.05

C .01与 .10

D .05与 .01 (D )

5.在41、71、52、48、35、35、41、82、72、56、59、73、60、55、41这组数据中,如果把它们转换成等级的话,35这个数的等级是

(A)

A 14.5

B 13

C 14

D 1.5

6.从样本推测总体,抽取样本必须是( D )

A 随便的

B 任意的

C 就近的

D 随机的

7.已知一个分布的Q3=20,Q1=8,那么Q就等于(A)

A 6

B 14

C 12

D 13

8.次数分布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各组资料的( B )

A 上限

B 中点

C 下限

D 平均值

9.采用单侧或双侧检验是( A )

A 事先确定的

B 事后确定的

C 无所谓

D 计算后确定的

10.已知平均数等于4.0,S=1.2 当x=6.4其相应的标准分数是( B )

A 2.4

B 2.0

C 5.2

D 1.3

11.当全距很小的时候,说明这组资料(D)

A 分散

B 集中

C 非常分散

D 很集中

12.从x推测Y或从Y推测X,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推测是没有误差( A )

A r=-1

B r=0

C r=+.98

D r=-.01

13.已知某实验结果如下,平均数差D=5ms,n=1000,P<.0001,ω≤.01,说明这个实验效果

( C )

A 很强

B 中等

C 很弱

D 较强

14.如果一组数据中的每个数都相同,则S ( B )

A >0=

B =0

C <0

D =0或<0

15.当计算的集中趋势是平均数时,表示离中趋势要用( D )

A 全距

B 平均差

C 四分差

D 标准差

二、填空(每空2分,共30分)

1.大样本和小样本的差别不是(绝对的),一般来说n小于( 30 )时,称为小样本

2.x2是表示实际观察到的次数与假设次数(偏离)程度的指标

3.当一种变量增加时,另(一种)变量却随着减少,说明这两种变量间有着(负相关)

4.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和(样本)的大小成(正比)。

5.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差称为(平均数的标准误)可根据样本的(标准差)来估计。P119

6.心理统计方法是依(统计学)原理和(数学)方法在心理学领域中的运用。

7.在掌握了两种变量的(相关)之后,从一种变量推测另一种变量时,需要进行(回归)分析。

8.当平均数大于中数或(众数)时,曲线向(右偏斜)

9.说平均数1和平均数2的差别显著是指这两个(样本)可能是属于(不同)的总体。

10.非参数分析只能从两个样本的比较中推测相应的(总体)在某方面大体是否(相同)。

11.在两类刺激实验中,实验也可以安排成三个一组,被试从三个里挑一个,这时p等于

( 1/3 ),q等于( 2/3 )

12.从很多个样本计算出的(很多)个平均数的次数分配叫(平均数的样本)分布。

13.散布图可表示两种变量之间相关的(性质)和(程度).

14. 中数是一系列按(大小)顺序排列的数据中(位置居中的那个数,它将数据分为大的一半小的一半)

15. 统计是一种( 方法 ),它要在(实验设计 )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发挥充分。

三、 名词解释(每个4分,共20分)

1.

众数:就是在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使用它可以最快地了解数据的集中趋势,但它是一个较粗糙和极不稳定的指标. 2. 成功的概率(P ):是指在实验中选对的概率。0

3.散布图:是用来了解和表示两列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图,通过散布图上数据点的分布形态,可以确定它们的关系是直线相关还是曲线相关,

还可以观察它们相关的性质和相关的程度

4.集中趋势:是一组数据中具有代表性的指标.

5.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别显著:它是通过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得到的。两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别显著,说明了该差别里不仅有抽样

误差,还包含来自变量不同水平的影响。也就是两个总体存在差异。

四、 简单应用题(15)

下表是两个年龄组被试的运动时(1/10秒)

1)

比较两组运动时的平均数 2)

分别计算各组的CV 值 3) 说明哪一组平均数的代表性比较大,为什么?

解:1)青年组的平均数为:X1=∑x/n=54/6=9

老年组的平均数为:

X2=∑x/n=106/6=17.7

2)青年组的离中系数:CV1=(S1/X1)×100=(1.14/9)×100=12.7

老年组的离中系数:CV2=(S2/X2)×100=(1.18/17.7)×100=6.7

3)答:老年组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比较大,因为它的离散程度CV 为6.7小于青年组的CV12.7。

五、 应用题(20分)

随机选出青年男女各10人,两组镜画所用时间(秒)如下

1) 分别计算两组的SX(标准误) 2) 计算SXD 3) 计算t 值和df 值 4) 查表,根据P 值说明镜画速度有无 显著的性别差异

解:首先提出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HO :1)女青年镜画平均数的标准误为: 男青年镜画平均数因的标准误为:SX 2= S2/√n=15.0/√10=4.7

2)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标准误为:SXD=√SX 12+ SX 22=√3.82+4.72=6

3)t= (X1-X2)/ S XD=(98.0-112.0)/6=-2.3

df=n1+n2-2=10+10-2=18

4)查表检验,因是被试间小样本设计要查t 表,df=18。又因为是双侧检验。

得t 分布双侧检验临界值为t.05/2(18)=2.10 t.01/2(18)=2.88

t-2.3<t.05/2(18)-2.10 或t2.3>t.05/2(18) 2.10 ,P <.05

结论:推翻虚无假设,男女青年镜画所用时间在.05的水平上显著性差异.且女青年要快于男青年.

一九九五年上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统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第小题1分,共10分)

1、四分差越大,说明这组数据中间50%数据的分散程度(B )。

A越小B越大C 与之无关D非常小

2、总体统计数落在样本平均数±2.58S 这个范围内的可能性有( C )。

A95%B68.23%C99%D98%

3、X,Y相关程度越高,从X预测Y的标准误就( B )

A越大B越小C中等D无变化

4从样本的统计量估计总体的参数的检验叫数( B )

A相关分析B参数分析C非参数分析D回归分析

5准确数是与实际完全相符的数据,如( D )

A刺激的强度B 刺激的面积C 呈现的时间D被试的人数

6如果r=--.86,那么画出的散布图应该是( A )

A从左上至右下椭圆状B从左下至右上椭圆状C圆开从左上至右下直线

7如果我们要检验的两个大样本是相同成员在不同条件下得到的结果,须用( D )

A不相关,Z检测B不相关,t检验C相关,F检验D相关,Z检验

8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和样本的大小( D )

A没有一定关系B成反比C没有关系D成正比

9.R76=30,说明在这个次数分布中,高于76的数据有(B )

A30%B70%C25%D24%

10对于X2值来说,其自由度决定于(B )

A观察数据的数目B观察数据的类别Cx2什D假设次数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当一种变量增加时,另一种( 变量) 也随着增加,说明这两者间有着(正相关的关系)

2利用回归方程式进行预测时,一般仅限于原来观察(数据)的( 变动)的范围

3心理统计方法包括(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两大部分.

4当1.96≤CR<2.58时,就可以认为两个X的差异在( 0.05 )水平上的显著.

5离中系数是用( 相对)量来表示数据(分散)程度的指标.

6当总体不是正态分布时,而n较( 大)时,样本分布仍趋于( 正态)分布.

7积差相关系数是用两种变量的( Z)分数计算出来的,表示相关( 性质)和程度的数字指标.

8数据分组以后,如果具有最多次数的两组被一个或( 几个)次数较少的组分开,则画出的次数分布曲线就表现为(假双峰)

9当两种变量间( 存在相关)的关系时,两种变量间( 并不必然)有因果关系

10直方图的纵坐标必须从( 0 )开始才能反映( 正确)的情况.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从X推测Y的回归系数( byx):由x变量预测y变量的回归方程式的斜率。

2总体(举例说明) :研究对象的全部称为总体。总体的大小取决于研究者研究的范围和想说明的问题。比如我们研究6岁儿童的阅读能力。

总体就是全世界6岁的儿童。

3第一个四分点(Q1):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第一个四分点位于总体数据个数的四分之一处。

4单侧检验:它的特点是带有方向性的,它的否定区在分布的一端,因此它的.05、.01的临界值比双侧检验的小,大样本查正态分布表临界值为.05水平1.65;.01水平2.33。小样本根据df查t表

5标准分数:是以标准差为单位所表示的原始分数(x)与平均数的偏离,也可以说是一个以标准差为单位来表示的偏离分数。

四简单应用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已知二组测定反应时的实验结果如下:

组别n X(ms) Z(或t ) P

甲1000 197 3 <.01

乙1000 198

(1) 能否说明甲乙二组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差异?为什么?

(2) 计算w2值w2=(t2-1)/(t2+n1+n2-1)

(3) 根据这个实验结果应如何下结论?

解:(1)、不能说明甲乙二组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差异。因为它存在着两个问题:

①、在统计检验中,Z值与SXD有着反比的关系参,也就是说Z值与样本大小(n)有着正比的关系。N越大,Z值越大,越容易

达到显著水平。该题中的两个平均数的差异并不大。而得出的P<.01的结论,可能是N大而造成的假象。

②两个组的平均反应时仅差1ms,这个差值处在计时钟的误差范围内,很难令人承认这个平均数差异的精确度。

(2)、w2=(t2-1)/(t2+n1+n2-1)

=(32-1)/(32+1000+1000-1)

=.004<.01

(3)、根据实验结果的w2<.01,可认为这个实验的效果很差,即两组间平均反应时的差别与自变量的联系很弱。因此,原来只通过

统计检验得到非常显著的结果是不可靠的。

2.10个被试的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测定结果如下:

被试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视觉RT(ms)179 180 180 190 193 198 200 203 240 250

听觉RT(ms)150 135 130 140 140 150 140 148 150 280

(1)分别将两种反应时转换为等级数据;

2/(n3-n)]

(2)两种反应时的等级相关系数r

ρ等于什么?提示:rρ=1-[6ΣD

(3)这两种反应时的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如何?结合本题具体条件说明r

ρ的含义。

解:(1)、被试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视觉RT(ms)179 180 180 190 193 198 200 203 240 250

听觉RT(ms)150 135 130 140 140 150 140 148 150 280

R1 10 8.5 8.5 7 6 5 4 3 2 1

R2 3 9 10 7 7 3 7 5 3 1

D 7 -0.5 -1.5 0 -1 2 -3 -2 -1 0

D249 0.25 2.25 0 1 4 9 4 1 0

得ΣD2=70.5

2/(n3-n)]

(2)、r

ρ=1-[6ΣD

=1-[6×70.5/(103-10)]

=0.57

(3)这两种反应时的相关性质为正相关,相关程度为0.57。说明了视觉与听觉的反应时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

五、复杂应用题(20分)

某教员为了比较两种语文教学法,在小学四年级中随机选出两组被试,每组49人,两组的成绩(分)如下:

X S

第一组:甲法8.9 2.8

第二组: 乙法10.2 2.1

(1) 分别计算各组的S X值;

(2) 计算S XD值;

(3) 算出Z值;

(4) 说明两种方法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显著水平如何?

解:首先提出虚无假设与备择假设:HO:μ1=μ2 HA:μ1≠μ2

(1)、第一组的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为:SX1= S1/√n=2.8/√49=0.4

第二组的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为:SX2= S2/√n=2.1√49=0.3

(2)、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标准误为:SXD=√SX12+ SX22=√(0.4)2+(0.3)2=0.5

(3)、Z=(X1-X2)/ SXD=(8.9-10.2)/0.5=-2.6

查表检验,被试间大样本,应该查正态分布表。又因为是双侧检验,所以Z分布双侧检验的临界值为:Z.05/2=1.96 Z.01/2=2.56 Z-2.6<Z.01/2-2.56 或Z 2.6>Z.01/2 2.56 P<.01

(4)、结论:两种方法的成绩差异是显著的,显著水平的.01。

一九九六年上半年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统计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6、8、10、12、26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B )

A.平均数B中数C众数D平均数或中数

2.已知甲分布中,P-P=38,在乙分布中,P-P=24,两个分布的分散程度是(A)

A甲>乙B甲=乙C甲<乙D甲≥乙

3.样本平均数和总体平均数相差不超过±1SX的可能性有(A)

A68.26%B95%C99%D34.12%

4.BXY是代表从Y预测X的(C)

A离中系数B等级相关系数C回归系数D相关系数

5.计算分组数据中点的公式是:(C)

A(最大数值-最小数值)/2B上限-(上限+下限)/2 C下限+(上限-下限)/2 D下限+(上限+下限)/2

6.r=+1时,散布图的形状是( D )

A两条直线 B 圆C椭圆D一条直线

7.在处理两类刺激实现结果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不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二项分布的近似值?( A )

A n<10

B n≥10

C n>30

D n>10

8.下列哪个相关系数所反映的相关程度最大(D )

A r=+0.53

B r=-0.69

C r =+0.37

D r=-0.72

9.在一个次数分布中,在Q3以下的数据占总数据的(D )

A25% B50% C74.5%D75%

10.一个Z分数分布的平均数永远等于(B)

A-1B0C+1D±1

二、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当实验的数据有两组或(两组)以上,都是不连续的变量时,要检验各组间的差异是否显著用。

2.若散布图中的所有点自坐标原点沿对角线从左下到右上散布,说明两个(变量)的相关为(完全正相关)。

3.数据分组以后,每一组所包含的各数据都要有一个(中点)。通常是以每一组的(中点)当作这一组中各数据的代表。

4.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是和样本的(大小)成正比的。

5.当比较两个平均数的差异时,鉴定实验效果的两种指标是(0.01)和(0.05)

6.CV代表(离中)系数,它是表示一组数据分散程度的(数字)指标。

7.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总体的离中趋势越大,则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就(小)。

8.当平均数大于中数或(众数)时,曲线(向右)偏斜。

9.用百分点和(百分)等级便于描述一个分布和(整体)数据之间的关系。

10.两个样本的平均数(差异)显著,是指这个差别远远超过由(抽样)误差造成的差别。

三、名词解释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组间变异:在两组之间所产生的因变量的变异,就是系统变异,也就是由自变量引起的变异。因

为这种变异发生在两组之间,所以又叫组间变异。

2.负相关:在两列相关变量中,如果变量的变化方向是相反的,它们的关系表现为负相关。

3.失败的概率Q(举例说明):在二项实验中,被试选错的概率,即做出错误反应的概率。例如:考察被试是否有用嗅觉区分盐水与白水的能力,用10对杯子的实验设计中,每次给被试呈现盐水和白水各一杯,要求他选一杯。这时他选错的概论q=1/2

4.描述统计:把实验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概括的整理,从中得到实验者有用的信息。描述统计的指标

有三类:数据的集中趋势,数据的离中趋势,数据间的相关。

5.回归:当两种变量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时,一种变量有向另一种变量的平均数趋近的现象,

这种现象叫回归。

四、简单应用题(每小题15分,共30分)

1.某班五组学生共同参加一项测验,结果如下:

组别n 测验分数

A 4 100 110 95 90

B 6 120 112 108 92 89 96

C 2 98 97

D 5 103 110 96 94 89

E 3 97 88 90

(1) 求出各组学生测验分数的平均数;

(2) 求出五组学生测验分数的总平均数X W;

(3) 说明本题为什么要计算加权平均数(X W);

解:(1)、X1=∑x1/n=395/4=98.8 X2=∑x2/n=617/6=102.8 X3=∑x3/n=195/2=97.5

X4=∑x4/n=492/5=98.4 X5=∑x5/n=275/3=91.7

(2)、X W=∑(nx)/∑n=1974/20=98.7

(3)本题计算加权平均数(X W),是因为数据n不等时各小组平均数所代表的数据个数不等。此时各小组平均数的意义对于总平均数就不同。因此在计算总平均时要考虑小组n权重,而采用加权的方法。

2.为了解生病对选择反应时(秒)的影响,某医生随机选了二组被试各5人,结果如下:

健康者 1 2 2 3 3

患者 3 3 4 5 5

(1) 分别计算二组的平均反应时;

(2) 完成下列A2S5方差分析

变异来源df SS MS F P

A 1 8.1 8.1

S(A) 8 6.8 ──

附: F值表(这里不打出来了,大家看后面03年的试卷上的吧,题目是一样的..)

(3) 根据上表中P值确定二组反应时的差异是否显著,并说明疾病与选择反应时的关系.

解:(1)、健康者的平均反应时:X1=∑x/n=11/5=2.2 方差S21=∑(x1-X1)2/n=0.56

患者的平均反应时:X1=∑x/n=20/5=4 方差S22=∑(x2-X2)2/n=0.79

(2)、①最大F检验:虚无假设:HO:σ21=σ22

计算最大F值:Fmax=S2max/S2min=0.79/0.56=1.34

检验:k=2,n-1=4。查最大Fmax检验表,得.05水平的临界值为9.60

Fmax1.34<Fmax.059.60 接受虚无假设,即:总体方差一致,适合进行方差分析。

②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HO:μ1=μ2;HA:两总体间存在差异。

③计算方差的准备数据:

计算数据总和:∑X=X1+X2+X3+……XN=31

计算数据平方和:∑X2= X21+ X22+ X23+……X2N=111

数据总个数N=10 小组数据个数n=5

④计算和方SS:

先计算I值:I=(∑X)2/N=96.1

然后计算总和方:SST=∑X2- I=111-96.1=14.9

计算组间和方:SSA=∑[(∑Xk)2/n]-I=(121+400)/5-96=8.1

计算组内和方:SSE=SST-SSA=14.9-8.1=6.8

⑤计算和方的自由度:

计算组间和方的自由度:dfA=A-1=2-1=1

计算组内和方的自由度:dfE=k(n-1)=2(5-1)=8

计算总自由度:dfT=N-1=10-1=9

⑥计算均方:

计算组间均方:MSA=SSA/dfA=8/1=8.1

计算组内均方:MSE=SSE/dfE=6.8/8=0.85

⑦计算F值:F=MSA/MSE=8.1/0.85=9.5

⑧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df SS MS F P

A 1 8.1 8.1 9.5 <.05

S(A) 8 6.8 0.85

⑨F检验:组间df1=1,df2=8。查到F值F.05(1,8)5.32;F值F.01(1,8)11.26,得到的F值9.5大于.05的临界值5.32。因此在是

一个在.05水平上显著的F值。

结论:因为P<.05,所以两组反应时在.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患者的选择反应时比健康者要

说明了疾病使得反应时增长了。

五、复杂应用题(20分)

为了解儿童识记汉字和图画的能力,在幼儿园随机选出81个测试,实验结果(保存量:个)如下:

汉字图画

X 4.1 5.5

S 3.6 4.5 r=+.80

(1) 分别计算汉字和图画的SX;

(2) 计算SXD;

(3) 计算CR(或Z)值;

(4) 说明幼儿对汉字和图画记忆的保存量是否有显著差异

解:(1)、首先提出虚无假设与备择假设:HO:μ1=μ2 HA:μ1≠μ2

(1)、汉字的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为:SX1= S1/√n=3.6/√81=0.4

第二组的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为:SX2= S2/√n=4.5√81=0.5

(2)、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标准误为:SXD=√SX12+ SX22-2r SX1 SX2

√(0.4)2+(0.5)2-2×0.80×0.4×0.5=0.3

=

(3)、Z=(X1-X2)/ SXD=(4.1-5.5)/0.3=-4.7

查表检验,被试内大样本,应该查正态分布表。又因为是双侧检验,所以Z分布双侧检验的临界值为:Z.05/2=1.96 Z.01/2=2.56 Z-4.7<Z.01/2-2.56 或Z 4.7>Z.01/2 2.56 P<.01

(4)、结论:儿童识记汉字和图画的能力的差异是显著的,显著水平的.01。

2001心理统计试卷

一、单选题

1、为了解某个数值以下的数据数目是多少,需要制作( C )

A、次数分布表

B、次数分布图

C、累加次数分布表

D、累加次数百分数的分布表

2、7.7.8.9.10.11.12在这一组数据中,比中数大的数据数目是( A )

A、3

B、3.5

C、4

D、4.5

3、当一个次数分布向左偏斜时( A )

A、X<mdn C、X>mdn

C、X=mdn D、X≤mdn

4、有时实验结果的次数分布图上会出现双峰,产生真正的双峰的原因是( B )

A、数据差别过大B、数据的性质不同

C、分组的组距不合适D、数据过于集中

5、已知某班学生的反应时分布的Q1=180ms,即有25%的人的反应时比180ms( A )

A、短B、相等

C、长D、接近相等

6、决定正态分布曲线的最高点在横轴上确切位置的是( A )

A、m(即为新书中的μ)B、σ

C、ND、Z

7、在下列哪中情况下,求样本平数数分布的标准误须用自由度( C )

A、n=30 B、n>30

C、n<30

D、n<35

8、如果要检验一个平均数大于另一个平均数是否达到显著水平,须用( B )

A、双侧检验B、单侧检验

C、双侧T检验D、双侧检验和单侧检验

9、已知R甲=+1.00,R乙=-1.00,两种情况下回归预测准确性是( D )

A、甲>乙B、甲<乙

C、甲=乙D、没一定关系

10、某实验用被试20人,设置四种观察条件,得到了四种观察结果,其X2=8.74,自由度为( B )

A、4B、3

C、18D、19

二、填空题

1、当横坐标代表的变量不是连续的数量,而是不同的(类别)时,就只能画(直条)图。

2、把一个分布中较大的一半数据,再分成两半的那个(点)就是(第三个)四分点。

3、表示(集中)趋势适合用中数的情况下,表示离中趋势则宜用(四分差)。

4、散布图中各点如果都落在一条直线上,说明数据间有(完全)的(相关关系)。

5、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差称作(平均数的标准误),可根据样本的--标准差---来估计。

6、虚无假设是假定要检验的两个(总体)平均数是(没有)真正差别的。

7、如果样本平均数之间的差异,由于抽样误差造成的(概率)较小,就可以认为总体平均数之间有(显著)的差异。

8、已知ê=.5y+2,当(Y)=120时,预测E的值为(62)。

9、在进行X2检验时,如果数据只有二组或df=(1),就需要进行(校正)。

10、方差是标准差的(平方)值,又叫均方或(变异)数。

三、名词解释

1、全距:一个分布中最大的数值的上限减去最小数值的下限,就得到全距。(全距大,说明这组数

据分散;全距小,则较集中。使用时注意:1、无极端值;2、比较两个分布的全距时,

当两个分布所包含数据的个数相等或差不多时才能使用)

2、正态分布:是一个单峰曲线,中间高,两边逐渐下降,在正负一个标准差的地方有拐点,两端永

远不与横轴相交,两侧完全对称的钟形曲线。

3、显著性水平:我们所选择的推翻虚无假设的概率叫做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4、交互作用:一个自变量对反应变量的影响因另一个自变量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当一个因素几个水平的效果在另一因素各水平上的变化趋势不致时,就称这两个因素存在着交互作用。

四、简单应用题

1、下面是测定两组儿童食指两点阈(mm)的结果

被试号一二三四五六S

盲童3112220.75

正常儿童6473451.47

(1)分别计算各组两点阈的X和CV。

(2)那一组儿童的食指分辨两点的能力较强?

(3)那一组儿童的两点阈比较一致?为什么用CV而不用S比较?

解:(1)、盲童食指两点阈的平均数:X1=∑x1/n=11/6=1.8

盲童离中系数:CV=(S1/X1)×100=(0.75/1.8)×100=41.7

正常儿童食指两点阈的平均数:X2=∑x2/n=29/6=4.8

正常儿童离中系数:CV=(S2/X2)×100=(1.47/4.8)×100=30.6

(2)盲童的食指分辨两点的能力较强。

(3)正常儿童的两点阈比较一致。使用CV而不用S比较是因为两组的平均数和标准差差异较大,不宜直接比较。应转化为离中系数,用相对量来比较离散程度。

2、某工厂欲试行一改革方案,为了解群众意见,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结果120名职工中有79名赞同,根据这个结果能否说明全厂职工是赞同实施改革方案的?

(1)先确定P和q值,再计算mp和Sp。

(2)计算Z值

(3)根据P值回答问题

解:虚无假设:全厂职工对实施改革方案没有偏好。

(1)职工的意见不是赞同就是不赞同。所以p=q=0.5

mp=np =60 Sp=(√npq) = √[(0.5)(0.5)/120]=5.48

(2)Zp=(Xo-mp)/Sp=[(78.5-60)/5.48] =3.38

(3)查正态分布表,因为现在要检验赞同实施改革方案的比例是否大于机遇,要用单检验。

当Z=2.33时P=0.01,而求得的Zp=3.38大于2.33所以可以在0.01的水平上推翻虚无假设

认为全厂职工对实施改革方案显著赞同.

3、已知二组测定反应时的实验结果如下:(与九五年的简单应用题第一题完全相同)

组别n X(ms) Z(t) P

甲1000 198 3 <.01

乙1000 197

(1) 能否说明甲乙二组的反应时有显著差异?为什么?

(2) 计算ω2值(ω2=t2-1/t2+n1+n2-1)

(3) 根据这个实验结果应如何下结论?

解:(1)、不能说明甲乙二组的反应时有显著的差异。因为它存在着两个问题:

①、在统计检验中,Z值与SXD有着反比的关系参,也就是说Z值与样本大小(n)有着正比的关系。N越大,Z值越大,越容易

达到显著水平。该题中的两个平均数的差异并不大。而得出的P<.01的结论,可能是N大而造成的假象。

②两个组的平均反应时仅差1ms,这个差值处在计时钟的误差范围内,很难令人承认这个平均数差异的精确度。

(2)、w2=(t2-1)/(t2+n1+n2-1)

=(32-1)/(32+1000+1000-1)

=.004<.01

(3)、根据实验结果的w2<.01,可认为这个实验的效果很差,即两组间平均反应时的差别与自变量的联系很弱。因此,原来只通过

统计检验得到非常显著的结果是不可靠的

五、综合应用题

某研究兴趣在于早晚的记忆力是否有显著差异,随机抽选6名被试,请他们早晚背不同的英文单词.几天后检查结果如下:附表T值表(这就不打出来了)

记忆保存量

123456

早656894

晚87510 10 6

(1) 分别计算早晚保存量的平均数.

(2) 用简捷法计算T值.提示:T=XI-X2/√ΣХD-(ΣXD)2/n/n(n-1)

(3) 计算DF,并查表检验

(4) 根据P值回答问题

解:首先提出虚无假设与备择假设:HO:μ1=μ2 HA:μ1≠μ2

(1)、早晨的记忆保存量的平均数:X1=∑x1/n=38/6=6.3

晚上的记忆保存量的平均数:X2=∑x2/n=46/6=7.7

(2) 用简捷法计算T值.

记忆保存量

123456

早656894

晚87510 10 6

X D -2 -2 1 -2 -1 -2

X2D 4 4 1 4 1 4

得∑X D =-8 ∑X2D =18

T=(X1-X2)/√[ΣX2D-(∑X D)2/n]/n(n-1)

=(6.3-7.7)/[18-64/6]/6×5

=-5.8

(3)检验df=n-1,6-1=5 根据df查t表,双侧检验df=5一行,临界值t.01/2(5)=4.032

(4) 、t-5.8<t.01/2(5) - 4.032 即t5.8>t.01/2(5) 4.032 P<.01

结论:推翻虚无假设,早晚记忆保存量在的.01水平上有显著差异。

八、设计题

用组间设计方法与组内设计方法分别设计实验,来测定视觉反应时和听觉反应时。(无标准答案,大家都做做看)

2002心理统计试卷

一、单选

1、157.5这个数的上限是(C )

A、158

B、157.75

C、157.55

D、158.5

2、在比较两组平均数相差较大的数据的分散程度时,宜用(C )

A、全距

B、四分差

C、离中系数

D、标准差

3、下列哪个相关系数所反映的相关程度最大(D )

A、r=+.53

B、r=-.69

C、r=+.37

D、r=-.72

4、已知平均数=4.0,S=1.2,当X=6.4时,其相应的标准分数为(B )

A、2.4

B、2.0

C、5.2

D、1.3

5、某班200人的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其平均数=12,S=4分,成绩在8分和16分之间的人数占全部人数的(B )

A、34.13%

B、68.26%

C、90%

D、95%

6、样本平均数的可靠性和样本的大小(D )

A、没有一定关系

B、成反比

C、没有关系

D、成正比

7、为了避免偏性估计,用来推测总体的样本应该是(C )

A任意抽选的B随意抽选的C随机抽选的D按原则抽选的

8、XY两个变量间是正相关,R=.76,其回归是(B )

A似合的一条线B准确的两条线C确定的一条线D拟合的两条线

9、在心理实验中,有时安排同一组被试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实验,获得的两组数据是(A)

A相关的B不相关的C不一定D一半相关,一半不相关

10、双因素实验结果的方差分析有三种,组内设计、组间设计的和(A )

A混合设计的B单因素设计的C多因素设计的D多水平设计的

二、填空

1、当知道了几个数(个数不相等)的数据的平均数后,要计算这些平均数的总平均值应采用(加权平均数)的方法

2、(集中)趋势是说明(数据集中)趋势的代表性的统计量

3、若散布图的所有点自坐标原点沿对角线从左下到右上散布,说明两个(变量间)的相关为(完全正相关)

4、把原始分数转换成标准分数是通过把各原始分数和(平均数)相减再用(标准差)去除来实现的

5、统计推论中的第一类错误是把(随机)误差误认为是总体平均数的(真正)差异

6、随机抽选样本,是指总体中每个成份都有(相等)的机会被(选中)

7、从总体中抽取出很多N相等的样本,计算出的(一)个样本平均数的次数分布,称为平均数的(样本)分布

8、在两类刺激实验中,实验也可以安排成三个一组,被试从三个里挑一个,这时p等于(1/3),q等于(2/3)

9、在双因素实验的结果图中两条直线平行,说明二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不存在)交互作用

10、当两个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的结果是P=.06时,按习惯被认为是差异(不显著),此时如判定为差异显著,其可靠性等于(96%)

三、名词

1、大样本:心理统计里,规定n>30时为大样本,大样本查表用正态分布表。

2、成功的概率:在二项实验中,被试选对的概率,即做出正确反应的概率。

3、主效应:是指单一因素的不同水平对因变量的作用。检验单一因素各个水平的总体平均数有无显著性

差异,称为检验各因素的主效应。

4、W2:是自变量(X)和反应变量(Y)间联系的强度。(Y)随(X)变化的比例越大,这个实验的效

果就越大。

四、简单应用

1、某测验兴趣在研究空间位置的记忆能力的男女差别,分别抽取男女各8名被试的成绩如下:

被试 1 2 3 4 5 6 7 8

男10 9 8 11 12 11 12 4

女8 6 5 6 8 10 11 5

1)分别计算男女分数的Q1、Q2、Q3 (这道题怪怪的,我找不出Q1,Q3的位置.主要是关于求中数的这方面的

问题.大家做一下,告诉我应该怎么做才正确.谢谢)

2)比较男女两组的成绩

3)比较男女两组的分散程度

解:1)先把两列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一下。

男被试分数的Q1位置在2.25,Q1=8.25 Q2位置在4.5, Q2=10.5 Q3位置在6.75 ,Q3=11.75

女被试分数的Q1位置在2.25,Q1=4. 5 Q2位置在4.5, Q2=7.5 Q3位置在6.75 ,Q3=9

2)比较两组的成绩用平均数:X1=∑x1/n=77/8=9.6

X2=∑x2/n=59/8=7.4

男被试的记忆成绩好于女被试的记忆成绩。

3)男被试的四分差Q=(Q3-Q1)/2=(11.75-8.25)/2=1.75

女被试的四分差Q=(Q3-Q1)/2=(9-4. 5)/2=2.25

因为女被试的四分差大于男被试的四分差,即女被试比男被试在中间50%的数据的分散程度要来得大

2、某班50名学生分别在学期初和学期末进行了两次测验,结果如下:

学期初测验:平均分=45.0分,S=6.0分

学期末测测:平均分=52.0分,S=7.2分,R=+.40

如果某学生学期初测验得60分,那么他学期末可能得多少分?

提示:

1)计算回归系数B

2)计算A,列回归方程式

3)利用回归方程,推测出该生学期末测验分

解:1)回归系数B:bxy=r(Sy/Sx)=0.40(7.2/6.0)=0.48

2)计算A:axy=Y-bxyX=52.0-0.48×45.0=30.4

把求出的A、B代入,得到从X预测Y的回归方程式:Y=0.48X+30.4

3)当学期初测验X=60时,根据回归方程式可预测出该学生的学期末测验成绩:

把X=60代入得:Y=0.48×60+30.4=59.2

3、计算机键盘置于什么样的角度,打字时最舒适,询问了75名微机操作人员,结果如下:

角度0 15 30度

喜爱人数25 40 10

问人们的感觉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

1)计算出喜爱人数的假设平均数F

2)计算出X2值

3)查表检验,并根据P值回答问题

附X2值表

DF P.05 P.01

2 5.99 9.23

解:虚无假设:F1=F2=F3=F

1)F=(f1+f2+f3)/3=(25+40+10)/3=25

2)X2=∑(f-F)2/F=[(25-25)2+(40-25)2+(10-25)2]/25=18

3)查X2值表,df=2时,X2=9.23 ρ=0.01,而求得的X2=18比X2=9.21大。所以可以推翻虚无假设。认为至少在两个角度下喜欢的人数在.01水平上有显著差别

五、综合应用

1、随机抽选男女被试各36人进行敲击实验,结果(次/分钟)如下:

平均值S

男32.0 5.2

女38.2 6.0

问:男女被试的敲击速度有无显著差异?

1)分别计算男女组的S X值

2)计算S XD值

3)计算Z值

4)根据P值回答问题

解:(1)、首先提出虚无假设与备择假设:HO:μ1=μ2 HA:μ1≠μ2

(1)、男被试敲击速度的标准误为:SX1= S1/√n=5.2/√36=0.87

女被试敲击速度的标准误为:SX2= S2/√n=6.0√36=1.0

(2)、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标准误为:SXD=√SX12+ SX22=√(0.87)2+(1.0)2=1.3

(3)、Z=(X1-X2)/ SXD=(32.0-38.2)/1.3=-4.77

查表检验,被试间大样本,应该查正态分布表。又因为是双侧检验,所以Z分布双侧检验的临界值为:Z.05/2=1.96 Z.01/2=2.56 Z-4.77<Z.01/2-2.56 或Z 4.77>Z.01/2 2.56 P<.01

(4)、结论:男女被试敲击速度的差异是显著的,显著水平的.01。其中男快于女.

2003年心理统计试卷

一、选择

1、中数在一个分布中的百分等级是(A )

A、50

B、75

C、25

D、50-51

2、平均数是一组数据的(D )

A、平均差

B、平均误

C、平均次数

D、平均值

3、两个N=20的不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D=2.55,其自由度为(B )

A、39

B、38

C、18

D、19

4、在大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显著性检验中,当Z≥2.58时,说明(D )

A、P〈.05

B、P〈.01

C、P〉.01

D、P≤.01

5、在一个二择一实验中,被试挑12次,结果他挑对10次,那么在Z=(X-M B)/S B这个公式中X应为( C )

A、12

B、10

C、9.5

D、10.5

6、当XY间相关程度很小时,从X推测Y的可靠性就(A )

A、很小

B、很大

C、中等

D、大

7、在处理两类刺激实验结果时,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不可以用正态分布来表示二项分布的近似值?(A )

A、N〈10

B、N≥10

C、N〉30 D N〉10

8、在心理实验中,有时安排两组被试分别在不同的条件下做实验,获得的两组数据是(B)

A、相关的

B、不相关的

C、不一定

D、一半相关,一半不相关

9、运用非参数分析时,要求处理的数据是(D )

A、十分精确的

B、注明单位的

C、大量的

D、等级形式的

10、在X2检验时,遇到下面哪种情况时不宜再用X2检验?( B )

A、F〉10

B、F〈5

C、F〉5

D、F〈10

二、填空

1、统计是一种(方法),它要在(实验设计)正确的前提下才能充分发挥作用

2、用曲线图比较两组的实验结果时,如果两组被试的人数不同,就(不能用绝对的次数比较)用(次数百分数)数进行比较

3、在集中趋势的指标中(中数、众数)不受极端数值的(影响)

4、当平均数大于中数或(众数)时,曲线向(右)偏斜

5、当一种变量增加时,另一种变量也随着(增加),说明这两者间有着(正相关)关系

6、没有因果关系的事物之间,(相关)系数(不一定)等于零

7、正态分布因其M和(σ)不同而各异,M值大,曲线的集中趋势在横轴上越偏(右)

8、无论总体分布是否正态,从中抽取许多大样本,其平均数的分布都趋于(正态)分布

9、统计检验结果的显著与否是(相对)的,它的科学性表现在说明了(推论正确)可能有多大

10、显著检验要解决的问题是两个(总体)平均数据的差异是否显著地大于(抽样)误差

三、名词

1、X2检验:称为卡方,它是实际观察次数与假设次数偏离程度的指标。

2、双侧检验:它的特点是总体谁强谁弱没有方向性,它的否定区在分布的两端,如.05检验水平,在分布

的两端各有.025的否定区,大样本查正态分布表临界值为.05水平1.96;.01水平2.58。小样本根据df查t表3、回归方程式:从一变量的数值预测另一变量的相应数值的直线方程式,当两个变量部分相关时,有两

个回归方程式。

4、df:能够独立变化的数据的数目。

四、简单应用

1、小学五年级和初中二年极学生对声音的反应时ms如下:

被试: 1 2 3 4 5 6 S

小学生:300 331 265 287 390 402 51.24

中学生:279 236 287 242 304 276 24.10

问:

1)两组的平均数和CV各是多少?

2)从什么数值看出哪组学生的反应较快?

3)从什么数值看出哪组的平均数代表性较大?

解:1)小学五年级的平均数为:X1=∑x/n=1975/6=329

小学五年级的离中系数:CV1=(S1/X1)×100=(51.24/329)×100=16

初中二年级的平均数为:X2=∑x/n=1624/6=270

初中二年级的离中系数:CV2=(S2/X2)×100=(24.10/270)×100=9

2)从平均数可看出初中二年级的学生反应较性.因为初中二年级学生的平均数270小于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平均数329.

3) 初中二年级的平均数的代表性比较大,因为它的离散程度CV为9小于小学五年级的CV16。

2、10个被试的视觉和听觉反应时测定结果如下:(与九五年的简单应用题第二题完全相同)

被试号:1 2 3 4 5 6 7 8 9 10

视觉:179 180 180 190 193 198 200 203 240 250

听觉:150 135 130 140 140 150 140 147 150 280

1)分别将两种反应时转换为等级数据

2)两种反应时的等级相关系数等于什么?

3)这两种反应时的相关性质和相关程度如何?综合本题具体条件说明相关系数的含义

解:(1)、被试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视觉RT(ms)179 180 180 190 193 198 200 203 240 250

听觉RT(ms)150 135 130 140 140 150 140 148 150 280

R1 10 8.5 8.5 7 6 5 4 3 2 1

R2 3 9 10 7 7 3 7 5 3 1

D 7 -0.5 -1.5 0 -1 2 -3 -2 -1 0

D249 0.25 2.25 0 1 4 9 4 1 0

得ΣD2=70.5

2/(n3-n)]

(2)、r

ρ=1-[6ΣD

=1-[6×70.5/(103-10)]

=0.57

(3)这两种反应时的相关性质为正相关,相关程度为0.57。说明了视觉与听觉的反应时具有中等强度的相关。

2、为了解生病对选择反应时(S)的影响,某医生随机选了二组被试各5人,结果如下:

健康者:1,2,2,3,3

患者:3,3,4,5,5

1)分别计算二组的平均反应时

2)完成下元旦A2S5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df SS MS F P

A 1 8.1 8.1 /

S(A ) 6.8 / /

3)根据上表P值确定二组反应时的差异是否显著说明疾病与选择反应时的关系(与九六年第四道简单应用题第二题完全相同)附F值表

P 组内df 组间df1 组间df2

.05 4 7.71 6.94

.01 4 21.20 18.00

解:(1)、健康者的平均反应时:X1=∑x/n=11/5=2.2 方差S21=∑(x1-X1)2/n=0.56

患者的平均反应时:X1=∑x/n=20/5=4 方差S22=∑(x2-X2)2/n=0.79

(2)、①最大F检验:虚无假设:HO:σ21=σ22

计算最大F值:Fmax=S2max/S2min=0.79/0.56=1.34

检验:k=2,n-1=4。查最大Fmax检验表,得.05水平的临界值为9.60

Fmax1.34<Fmax.059.60 接受虚无假设,即:总体方差一致,适合进行方差分析。

②虚无假设和备择假设HO:μ1=μ2;HA:两总体间存在差异。

③计算方差的准备数据:

计算数据总和:∑X=X1+X2+X3+……XN=31

计算数据平方和:∑X2= X21+ X22+ X23+……X2N=111

数据总个数N=10 小组数据个数n=5

④计算和方SS:

先计算I值:I=(∑X)2/N=96.1

然后计算总和方:SST=∑X2- I=111-96.1=14.9

计算组间和方:SSA=∑[(∑Xk)2/n]-I=(121+400)/5-96=8.1

计算组内和方:SSE=SST-SSA=14.9-8.1=6.8

⑤计算和方的自由度:

计算组间和方的自由度:dfA=A-1=2-1=1

计算组内和方的自由度:dfE=k(n-1)=2(5-1)=8

计算总自由度:dfT=N-1=10-1=9

⑥计算均方:

计算组间均方:MSA=SSA/dfA=8/1=8.1

计算组内均方:MSE=SSE/dfE=6.8/8=0.85

⑦计算F值:F=MSA/MSE=8.1/0.85=9.5

⑧方差分析表:

变异来源df SS MS F P

A 1 8.1 8.1 9.5 <.05

S(A) 8 6.8 0.85

⑨F检验:组间df1=1,df2=8。查到F值F.05(1,8)5.32;F值F.01(1,8)11.26,得到的F值9.5大于.05的临界值5.32。因此在是

一个在.05水平上显著的F值。

结论:因为P<.05,所以两组反应时在.05的水平上差异显著。患者的选择反应时比健康者要

说明了疾病使得反应时增长了。

五、综合应用(与九五年最后一道题完相同.)

1、某教员为了比较两种语文教学法,在小学四年级中随机选出两组被试,每组10人,两组的成绩(分)如下:

平均分S

第一组甲法8.9 2.8

第二组乙法10.2 2.1

1)分别计算各组的S X值

2)计算S XD值

3)算出Z值

4)说明两种方法的成绩差异是否显著显著水平如何?

解:首先提出虚无假设与备择假设:HO:μ1=μ2 HA:μ1≠μ2

(1)、第一组的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为:SX1= S1/√n=2.8/√49=0.4

第二组的样本平均数的标准误为:SX2= S2/√n=2.1√49=0.3

(2)、样本平均数差异的标准误为:SXD=√SX12+ SX22=√(0.4)2+(0.3)2=0.5

(3)、Z=(X1-X2)/ SXD=(8.9-10.2)/0.5=-2.6

查表检验,被试间大样本,应该查正态分布表。又因为是双侧检验,所以Z分布双侧检验的临界值为:Z.05/2=1.96 Z.01/2=2.56 Z-2.6<Z.01/2-2.56 或Z 2.6>Z.01/2 2.56 P<.01

(4)、结论:两种方法的成绩差异是显著的,显著水平的.01。

心理统计考试试题和标准答案解析

2009—2010学年第二学期《教育与心理统计学》 期末考试试题A 注:t0.05/2(60)=2.00 Z0.05/2=1.96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1.当我们按性别差异,将男性指定用数字“1”来代表,女性指定用数字“2”来代表,这里所得到的数据是( ) A.称名数据 B.顺序数据 C.等距数据 D.比率数据 2.比较不同单位资料的差异程度,可以采用的统计量是( ) A.差异系数 B.方差 C.全距 D.标准差 3..中数的优点是( ) A.不受极端值影响 B.灵敏 C.适于代数运算 D.全部数据都参与运算4.一班32名学生的平均分为72.6,二班40人的平均分为80.2,三班36人的平均分为75,则三个班级总平均分为()A.75.93 B.76.21 C.80.2 D.73 5.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上点的散布图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及联系模式,这种统计图是() A.散点图 B.线形图 C.条形图 D.圆形图

6.一组数据中任何两个相邻数据之比接近于常数,表示其集中量数应使用() A.算术平均数 B.几何平均数 C.中位数 D.加权平均数7.随机现象中出现的各种可能的结果称为()A.随机事件 B.必然事件 C.独立事件 D.不可能事件8.进行多个总体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时,一般采用 () A.Z检验 B.t检验 C.χ2检验 D.方差分析9.已知P(Z>1)=0.158,P(Z>1.96)=0.025,则P(1

中科院心理所心理统计学考试试题

心理统计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其号码填在题后的括号 内。每小题2分,共20分) 1.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数据?( ) A.月工资1300元 B.语文成绩为80分 C.百米赛跑得第2名 D.某项技能测试得5分 2.下列描述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是( ) A.M M dμ B.M o M d S C.S μσ D.M M d Mg 3.一组数据中有少数数据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分布呈偏态时,其集中趋势代表值应是( ) A.几何平均数 B.调和平均数 C.算术平均数 D.众数 4.测得某班学生的身高平均170厘米,体重平均65公斤,欲比较两者的离散程度,应选( ) A.方差 B.标准差 C.四分差 D.差异系数 5.假设两变量为线性关系,这两变量为等距或等比的数据且均为正态分布,计算它们的相关 系数时应选用( ) A.积差相关 B.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C.二列相关 D.点二列相关 6.以下各分布中,不因样本容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分布是( ) A.t分布 B.F分布 C.χ2分布 D.正态分布 7.以下有关α错误和β错误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可能同时会犯α错误和β错误 B. α+β=1 C.当样本容量n不变时,有可能同时减小α和β D. 实际上不可能同时犯α错误和β错误 8. 同一组学生的数学成绩与物理成绩的关系为( ) A. 因果关系 B. 共变关系 C. 函数关系 D. 相关关系 9. 一个好的估计量应具备的特点是( ) A. 充分性、必要性、无偏性、一致性 B. 充分性、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 C. 必要性、无偏性、一致性、有效性 D. 必要性、充分性、无偏性、有效性 10. 某项调查选取三个独立样本,其容量分别为n1=10,n2=12,n3=15,用方差分析法检验平 均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时,其组内自由度为( ) A. 2 B. 5 C. 36 D. 34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 1. 实验数据按其是否具有连续性可划分为________和离散变量。 2. 一组数据35、40、50、60、56、30的中数为________,样本方差为______。 3. 从某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一个样本,n=9,S=6,则样本平均数分布的标准误为________。 4. 总体分布正态,总体方差未知,已知样本容量为n,样本标准差为S,当显著性水平为α 时,用样本平均数X估计总体平均数μ的置信区间为________。 5. 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时F(n1, n2)为正态分布。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习题及解答

1、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结束后,随机抽取广州市考生21名,长沙市考生16 名,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试确定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就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5) 47275639622943837 74.86 21X ?+?++?+?+?= =解: 38392265680568 16Y ?+?+?+?== 21 2 211 11()236.61i i X X S n ==-=-∑ 162 2 2 1 21()308.41i i Y Y S n ==-=-∑ (1)由于总体方差未知,所以先做方差的齐性检验 H 0: σ1= σ2 H 1: σ1≠ σ2 22308.4 = 1.3236.6 F S S = =大小 0.05(15,20)0.05 2.57 1.3 F F α==>=当时,查表 所以接受零假设H 0,即方差齐性,即认为两个总体方差相等 (2)对两个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 H 0: μ1 = μ2 H 1: μ1 ≠μ2 1.3 t = = = 0.05(15,20)2 0.052116235, 1.3 df t t α==+-=>=对于给定的,且查表知 所以接受零假设H 0 答: 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2、《教育统计学》考试成绩的σ=5,某班49名学生,该班这门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为85分,试推论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α=

0、05) 解:已知=85,σ2 =25,查表得 Z 2 05.0=1、96,设实际成绩为x, {} 0.0520.05X Z Z >=则由(0,1)与P 得 X -1、96· n σ≤x ≤96.1+X ·n σ 代入数据计算得83.686.4X ≤≤ 故该班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在83、6与86、4之间。 3、已知某能力测验由三个分测验组成,各分测验在标准化样组上的平均数与标准差如下表所示: 分测验一二三平均数6558111标准差 7 5 15 ①、 甲生在分测验一、二、三上的成绩依次为82,70,110, 比较她在各分测验上成绩的高低。 ②、 第一个分测验用公式计算:T=10Z+50,求甲生在第一个分 测验上的T 分数。 ③、 乙生在第一个分测验上的T 分数为75分,求她在该测验 上的原始分数。 1 12382-65 =2.43 77058 2.4 5110111 0.067 15X S Z Z Z μ--==-==-解:(1)由公式Z= 得 = 123 Z Z Z >>显然有 所以甲在第一个测验上的分数最高,其次就是第二个测验,最后就是第三个测验。 (2)由(1)知Z 1=2、43,再由T=10Z+50得 T=10×2、43+50=74、3

心理统计学考研历年真题及答案

考研真题和强化习题详解 第一章绪论 一、单选题 1 .三位研究者评价人们对四种速食面品牌的喜好程度。研究者甲让评定者先挑出最喜欢的品牌,然后挑出剩下三种品牌中最喜欢的,最后再挑出剩下两种品牌中比较喜欢的。研究者乙让评定者将四种品牌分别给予l~5 的等级评定,( l 表示非常不喜欢,5 表示非常喜欢),研究者丙只是让评定者挑出自己最喜欢的品牌。研究者甲、乙、丙所使用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计数型 B .顺序型―等距型―类目型 C .顺序型―等距型―顺序型 D .顺序型―等比型―计数型 2 .调查了n =200 个不同年龄组的被试对手表显示的偏好程度,如下: 该题自变量与因变量的数据类型分别是:( ) A .类目型―顺序型 B .计数型―等比型 C .顺序型―等距型 D .顺序型―命名型 3 .157.5 这个数的上限是()。 A . 157 . 75 B . 157 . 65 C . 157 . 55 D . 158 . 5 4 .随机现象的数量化表示称为()。 A .自变量 B .随机变量 C .因变量 D .相关变量

5 .实验或研究对象的全体被称之为()。 A .总体 B .样本点 C .个体 D .元素 6 .下列数据中,哪个数据是顺序变量?( ) A .父亲的月工资为1300 元 B .小明的语文成绩为80 分 C .小强100 米跑得第2 名 D .小红某项技能测试得5 分 7、比较时只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不能使用乘除运算的数据是【】。 A .称名数据 B .顺序数据 C .等距数据 D .比率数据 参考答案:1 . B 2 . D 3 . C 4 . B 5 . A 6 . C 7.C 二、概念题 1.描述统计(吉林大学2002 研) 答:描述统计指研究如何整理心理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的数据,描述一组数据的全貌,表达一件事物的性质的统计方法。比如整理实验或调查来的大量数据,找出这些数据分布的特征,计算集中趋势、离中趋势或相关系数等,将大量数据简缩,找出其中所传递的信息。 2.推论统计(中国政法大学2005 研,浙大2000研) 答:推论统计又称推断统计,指研究如何通过局部数据所提供的信息,推论总体或全局的情形;如何对假设进行检验和估计;如何对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进行分析;如何对两件事物或多种事物之间的差异进行比较等的统计方法。常用的统计方法有:假设检验的各种方法、总体参数特征值的估计方法(又称总体参数的估计)和各种非参数的统计方法等等。 3 .假设检验(浙大2002 研) 答:假设检验指在统计学中,通过样本统计量得出的差异作出一般性结论,判

高校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试卷附答案

某高校成教学院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结业试卷 20XX、X、X 姓名▁▁▁▁▁▁班级▁▁▁▁▁▁学号▁▁▁▁任职单位▁▁▁▁▁▁(说明:以下题目的答案数据一律保留2位小数) 一、4个数据分别为70、60、70、90。填出下表中所缺的统计指标名称、统计学符号、EXCEL函数及计算值。(28分) 注:差异系数以总体标准差为基准。 二、36个学生在一次测验中的得分如下: 606265687071717374757576 767777777879808080808182 828283858586868888888995 请以5分为一组制作简单次数分布表及次数分布多边图。(12分) 三、某年级甲、乙、丙三个班级学生人数分别为50人、55人、55人。期末数学考试各班的平均成绩分别为90分、90分、85分,使用加权平均数求全年级学生的平均成绩,并指出丙班的权数和权重。(10分) 四、在一次测验中,全班学生的成绩平均分为90分,标准差为4分。得94分的学生,他的标准分数为多少?另一个标准分数为-2 的学生,他的原始分数为多少?(6分) 六、分)

1、标准分数的平均数与标准差之和为▁▁▁▁: A、0 B、1 C、2 D、不是一个确定值 2、教育统计学与教育学科其它分支学科相比,其特点之一是通过对教育领域中大量数据进行分析以▁▁▁▁: A、发现其变化规律 B、预测其结局 C、描述相关 D、揭示其原因 3、在统计学书籍中,小写希腊字母一般用来表示▁▁▁▁。 A、集中量数 B、总体参数 C、 差异量数 D、样本统计量 4、下面哪一句话是错误的? A、称名数据即类别数据 B、计数数据是根据称名数据统计出来的 C、比率数据必然是等距数据 D、称名数据是测量水平最高的数据 5、在▁▁▁▁时,中数肯定与某一个原始数据的值相等。 A、原始数据按升序排列 B、原始数据为连续数据 C、原始数据个数为奇数 D、原始数据为顺序数据 6、相关系数的量纲单位▁▁▁▁。 A、与原始数据单位一致 B、无测度单位 C、是原始数据单位的平方 D、以占原始数据总和的百分比来表示 7、在统计分析中应用最为广泛的统计指标是▁▁▁▁。 A、平均数 B、标准分数 C、Z检验 D、相关系数 8、方差属于▁▁▁▁。 A、集中量数 B、差异量数 C、相关系数 D、总体参数 9、使用加权方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总是▁▁▁▁不使用加权方法计算出来的平均数。 A、等于 B、大于 C、大于或等于 D、上述答案都不对 10、两极差▁▁▁▁。 A、总是正数 B、总是负数 C、总是非负数 D、总是非零数 11、对几个样本平均数的差异进行统计检验通常使用▁▁▁▁。 A、Z检验B、F检验C、t检验D、Χ2 检验 12、全距为零,意味着全体数据▁▁▁▁。 A、全部相等B全部为零、C、的中数为零D、的平均数为零 13、扇形图又称为▁▁▁▁。 A、象形图 B、圆形图 C、曲线图 D、统计地图 14、几何平均数为零时,▁▁▁▁。 A、变化率为0 B、增长率为0 C、原始数据均为0 D、缺乏实际意义 15、教育统计学包括▁▁▁▁等分支。 A、描述统计B、推断统计C、教育评价D、教育测量

自考心理学研究方法历年真题项选择汇总含答案

三、多项选择题 9.在非参数统计中,下列用于检验单样本的方法是(ABC ) A.二项式检验 B.X2单样本检验 C. Kolmogorov-Smirnov单样本检验 14.问卷法一般采用的项目方式为`:ABCDE A.是否式 B.选择式 C.排列式 D.填空式 E.量表式 13.下列属于经典心理物理方法的是( bcd ) B.最小变化法 C.恒定刺激法 D.平均差误法 2社会测量的方式的是( bcd ) B.社会测量图 C.靶式社会图 D.“猜测”技术 10.因素分析基本类型的是( abc ) A.R型因素分 B.Q型因素分析 C.P型因素分析 11.下列属于小N设计主要类型的是(abc ) A.反转型设计 B.多重基线设计 C.扩展式反转设计 1.元分析的主要特点有( BDE )。 B.元分析是一种定量分析D.元分析是一种全面的评价E.元分析寻求普遍性的结论 3.准实验设计的主要类型有(BCDE )。 B.回归间断点设计 C.不等同对照组设计 D.间歇时间序列设计 E.交叉滞后组相关设计 6.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多元分析方法有( ACD )等。 A.判别函数分析 C.主成分分析 D.典型相关 7.下列各项测验中属于兴趣测验的有( CD )。 C.SCII D.KOIS 8.心理学研究中不常用的取样法有( ACE )。 A.计划取样法 C.顺序取样法 E.穿透重复子样本法 11.构建因果模型的具体步骤是( ABD E ) A.提出理论构思和初步模型 B.变量的操作化和处理 D.以实际数据支持函数方程 E.实际数据和结构模型相拟合 12.问卷测量的准确性包括( ABCDE ) A.效度 B.测量工具之间的相关 C.同质性 D.信度 E.测量分数的分布 13.实验室实验的特点有( ABD )

心理统计学练习题库

心理统计学练习题库 IMB standardization office【IMB 5AB- IMBK 08- IMB 2C】

《心理统计学》复习题 一、填空题 1、次数分布的两个基本特征是趋势与趋势。 2、数据(14,15,18,10,22,13,23,11)的中位数为,数据(26,11,9,18,22,7,17,22,10)的中位数为。 3、数据(14,15,18,10,22,13,23,11)的中位数为。 4、当样本分布满足分布时,样本的算数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相等。 5、当样本容量足够大时,任何样本的分布都将趋于分布。 6、根据样本统计量对相应总体参数所做的估计叫总体参数估计,总体参数估计分为点估计和。 7、某班平均成绩为90分,标准差为3分,甲生得分,则甲生的标准分为。 8、统计推断中,经常犯的两类错误是,。 9、当两个变量都是变量,而且两者之间的关系呈线性关系时,才能采用积差相关。 10、随机变量可以分为_______变量和离散变量。 11、假设检验一般有两个相互对立的假设,即原假设和__________。 12、两个独立的正态总体,已知总体方差相等但未知其具体数值,从中分别抽取容量为10和13的两个样本进行平均数差异的显着性检验,其自由度应为__________。 13、标准分数是以__________为单位,表示一个原始分数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 14、当样本分布是偏态时,描述数据集中趋势的有效量是________。 15、描述统计主要研究如何整理心理与教育科学实验或调查得来的大量数据,描述一组。 16、从数据的观测方法和来源划分,研究数据可分为和。 17、统计图一般由下面几个部分组成、、、、、。

2018年清华大学心理学347考研真题分析

2018年清华大学心理学347考研真题分析 对清华专硕感兴趣的小伙伴看过来!最新一年清华专硕真题解析新鲜出炉!一份最新的复习方向指南与复习建议!看勤思教研老师如何指点迷津,看勤思讲义如何完美对应!你手里的讲义,知道有多重要了吗?! 先简单一句话概括一下今年的真题情况:清华专硕的真题一入眼,应该是三个字,懵!懵!懵!但是不要慌,定下心,其实我们发现还是有许多可以去奋笔疾书的时刻。 听不懂?!跟着我来往下走! 一、试卷结构 二、参考书单

补充说明:虽然往年有些真题已经考过,但是大家不要掉以轻心,旧版考过的知识点还是换题型,换相关知识点重复考察。随着近些年自命题院校招生数量增多,对心理学研究生招生生源质量的要求提高,进入心理学研究生的门槛也是逐步提高。同学们除了需要掌握好大纲范围内给定的参考书,一定要在此基础上进行扩展,可以每个学科扩展学习1-2本教材。这里老师根据历年考试经验总结给大家推荐几本。

三、试题分析 从今年出题总体内容来看,出题基本遵循了清华专硕招生目录上的要求,讲出题重点放在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研究方法上并结合清华积极心理学自身的特色,且侧重点主要放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目前回忆版的题目所属学科的分值分布上看,和去年出题的侧重点差异还是比较大,去年心理学导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比重大概是2:1,而从今年目前已有的题目来看,今年真题大题部分考察的重点其实更多的是落在心理学研究方法上,而且有部分超纲的题目。预估计心理学导论和心理学研究方法的考察比重大约是1:1。从出题分值和灵活度来看,今年出题重点是放在论述题上,把去年简答题的分值一半分值全部转移到论述上,论述题的题目内容更为灵活。如果认真做过清华专硕近两年题目,我想备考清华的你一定不会辜负老师对你的期望,有木有发现清华屡次出过相似的题目,甚至是原题在现。咱们先看一看,一睹为快。上真题! 2017年清华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真题之简答题 1.简述一个让你印象深刻的社会心理学实验,分析其中的自变量、因变量和实验设计,并讨论实验设计中的巧妙之处。 2018年清华大学应用心理硕士真题之论述题 1.请举例说明让你印象深刻的心理学实验,自变量、因变量并说明实验设计中的巧妙之处。 大家可以掂量一下真题的价值,放在手里有没有觉得沉甸甸的所以也不枉勤思的老师费劲千辛万苦拿到这些真题。18年的简单论述和17年的简答论述其实是在重复考察某些知识点,对于心理学经典实验范式的理解和掌握,对于心理学一门作为科学学科的标准和原因的解读,以及对于目前清华开展的积极心理学项目的考察,都是清华这两年考察的重点,大家有没有感受到清华心理系老师的仁慈。 【真题对照基础强化班讲义】简答题举出事实和实验证明大脑具有可塑性

(完整版)现代心理与教育统计学练习卷3附答案(共八套)

练习3 1.按照数据的获得方式,找出下列数据中与其它不同类的数据。( ) A.72克 B.65分 C.10米 D.3台 2.测量数据10.000的下实限是:( ) A.10.999 B.9.999 C.9.9995 D.10.0005 3.欲从某重点中学720名高一学生中随机抽取120名调查其视力情况。首先按原有视力记录,将他们的视力情况分为上、中、下三等,各等人数分别为108人、360人、252人。若用分层按比例抽样法,则中等视力水平的学生中应抽取:( ) A.18人 B.60人 C.42人 D. 72人 4.某班期末考试,语文平均成绩为82分,标准差为6.5分;数学平均成绩为75分,标准差为5.9分;外语平均成绩为66分,标准差为8分,问哪一科成绩的离散程度大?( ) A.语文 B.数学 C.外语 D.无法比较5.假如某班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在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评定学生成绩时,良等成绩z分数应取值在哪个区间?( ) A.-0.6--0.6 B.-1--1 C.0.6--1.8 D.0.5--2.5 6.在正态分布中,标准差反映了:( ) A.随机变量的波动性 B.正态曲线的对称位置 C.随机变量的平均水平 D.正态曲线的陡峭程度 7.下列数据1,26,11,9,14,13,7,17,22,2的中位数是:( ) A.14 B.13 C.17 D.12 8. 某校1970年的教育经费是10万元,2002年的教育经费是121万元,问该校2010 年的教育经费是多少?( ) A.225.63万元 B.278.32万元 C.321.56万元 D.210.00万元 9. 有研究者调查了358名不同性别的学生对某项教育措施的评价态度,结果如下: 男性拥护66人,反对106人;女性拥护28人,反对158人,那么性别与评价态度的相关系数为( )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试题A答案

试题A答案 一、单项选择 1 A 2 A 3 A 4 B 5 A 6 B 7 A 8 D 9 A 10 C 11 C 12B 13A 14D 15C 二、填空 1、73 2、变异性 3、局部控制 4、正态 5、点估计 6、双侧检验 7、样本 8、集中量数 9、误差10、P(A)+P(B) 三、名词解释 1、标准分数又叫基分数或Z 分数,是以标准数为单位,反应一个原始数在团体中所处的位置的量数。 2、随机现象是指事先不能断言出现那种结果的现象。 3、差异量数是描述数据离散趋势的统计量。 4、相关关系是事物间存在联系但又不能直接做出因果关系解释时的事物间的关系。 四、简答 1、1)、求全距:2)、定组数;3)、定组距4)、写组限5)求组 中值6)归类划记7)登记次数。 2、1)建立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2)在原假设成立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统计量的抽样分布,计算统计量的值,常用的有Z分布、T分布、F分布。 3)选定显著性水平,查相应分布表确定临界值,从而确定原 假设的拒绝区间和接受区间。

4)对原假设做出判断和解释,如果统计量值大于临界值,拒绝原假设。反之,则接受原假设。 3、1)总体正态分布2)变异可加性3)各处理的方差一致 五、简单计算 1、ⅹ=26毫秒AD=3.71毫秒 2、ZⅠ=0.67 ZⅡ=1.25 ZⅢ=0.83 ZⅡ>ZⅢ>ZⅠ 3、SE X=2U=65±1.96×2U∈(61.08-----68.92) 4、CV身高=0.12 CV体重=0.15 CV体重>CV身高 六、综合计算 双侧t检验 SEx=1.36 t=1.62 df=61 t<t0.05/2(60)=2.00 拒绝H0

华师大心理学历年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普通心理学(含心理学史) 招生专业:心理学 一、简述下列术语(每小题3分,共30分) 1、操作条件反射 2、注意稳定性 3、想象表象 4、意志行动 5、兴趣 6、程序性知识 7、性格特征 8、离差智商 9、趋避冲突10、激情 二、论述题(每题10分,共70分) 1、试述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与解释过程。 2、试述长期记忆系统(long-term memory system)中的信息储存与提取过程。 3、试述概念形成的过程和影响概念形成的因素。 4、试述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与人格特质之间的关系。 5、试述斯金纳行为主义心理学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 6、试述格式塔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7、试述认知心理学与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本质区别。 华东师范大学 2000年攻读硕士研究生试题 考试科目:心理统计与测量(需带计算器) 心理统计部分 一、是非题(10分):请仔阅读以下句子,判断其是否正确,用T表示正确,用F表示错误,填写在前面的括号中。注意,不得使用任何其他符号。 ()1.差异系数是一种相对差异量。 ()2.抽样分布指的是抽取的样本中个体数值的次数分布。 ()3.从正态总体中随机抽取的容量为n的一切工作切可能样本的平均数的分布也呈正态分布。 ()4.当自由度逐渐增大时,t分布逐渐接近正态分布。 ()5.总体上的各种数字特征叫总体统计量。 ()6.相关系数可以直接计算其平均数。 ()7.对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可以有多种方法检验其显著性。 ()8.偏态量和峰态量是用以描述数据分布特征的统计量。 ()9.中位数检验就是比较两个样本中的中位数高低。 ()10.从正态分布图来看,z=0处的概率是最大的。 二、简答题(8分): 1.什么是标准分数?使用标准分数有什么好处?(4分) 2.方差分析是逻辑是什么?(4分) 三、问答题(10分) 如果有两个样本,一个是实验组,另一个对照组,分别施以两种教学方法,后期测验后如何对其成绩(百分制)进行统计检验,以确定两种教学方法有无显著差异? 四、填表题(12分) 有一个双因素方差分析实验,A因素为教材,共3种;B因素为教法,共4种。交叉分析后得到12种处理,假定每个处理中有2名被试。经过教学后进行测验,得到一个方差分析表,请完成它。注:不必说明有无显著意义等。(答案按照1-12填写在答题纸上) 差异来源平方和自由度方差F

1月自考心理统计试题

2010年1月自考心理统计试题 浙江省2010年1月自考心理统计试题 课程代码:0211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除了有量的大小、相等单位之外,还有绝对零点的随机变量为( ) A.比率变量 B.等距变量 C.顺序变量 D.称名变量 2.反映总体数据特征的量数,称为( ) A.统计量 B.参数 C.自由度 D.显著性水平 3.两列变量均来自正态总体的等距(比)变量,而其中一列被人为地划分为两个类别的数据,计算它们的相关系数时应选用( ) A.积差相关

B.双列相关 C.斯皮尔曼等级相关 D.点双列相关 4.下列统计量中不易受极端数据影响的是( ) A.算术平均数 B.方差 C.标准差 D.中位数 5.从一个总体中随机抽取若干个等容量的样本,计算每个样本的某个统计量,这些统计量数形成的分布,称为这个统计量的( ) A.样本分布 B.总体分布 C.抽样分布 D.概率分布 6.下面关于方差和标准差的陈述中,错误的是( ) A.是表示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最好指标 B.其值越大,说明次数分布的离散程度越大 C.具有反应灵敏,计算严密,受抽样变动影响较少的特点 D.标准差具有可加性 7.某校三年级学生英语成绩平均为80分,中位数为78分,则其众数为( )

A.70 B.74 C.78 D.80 8.若P30等于80,表明在该次数分布中( ) A.有80%的个案低于30分 B.有80%的个案高于30分 C.有30%的个案低于80分 D.有30%的个案高于80分 9.适合于用来表示两种事物之间的相关性或联系模式的统计图是( ) A.散点图 B.折线图 C.条形图 D.圆形图 10.已知P(Z>1)=0.158,P(Z>2.58)=0.005,则P(1<Z<2.58)等于( ) A.0.153 B.0.163 C.0.337 D.0.581 11.若将某列数据都加上20,那么与原来相比其平均数和标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复习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下列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关教育与心理统计学专著的是() A.桑代克的《心理与社会测量导论》 B.瑟斯顿的《统计学纲要》 C.加勒特的《心理与教育统计法》 D.吉尔福德等人的《心理与教育中的统计学》 2.单向秩次方差分析检验,相当于对多组数据的哪种统计量进行参数的方差分析?() A.方差 B.标准差 C.平均数 D.相关系数 3.随机化区组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是() A.区组内可以有异质性,区组间要有同质性 B.区组内和区组间均要有同质性 C.区组内和区组间均可以有异质性 D.区组内要有同质性,区组间可以有异质性 4.连加号的符号为() A.++ B.+,+ C.∏ D.Σ8 5.一批数据在量尺上各等距区组内所出现的次数情况是() A.概率 B.概率密度函数 C.累积概率密度函数 D.次数分布

6.相关系数(r)的取值范围为() A.-1.00≤r≤0.00 B.0.00≤r≤+1.00 C.-1.00≤r≤+1.00 D.-0.50≤r≤+0.50 7.把对随机现象的一次观察叫做一次() A.随机实验 B.随机试验 C.教育与心理实验 D.教育与心理试验 8.总体的平均数称为符号为() A. X B. Y C.σ D.μ 9.假设检验的第二类错误是() A.弃真第一类错误 B.弃伪 C.取真 D.取伪 10.假设检验中的两类假设称为(C) A.I型假设和II型假设 B.α假设和β假设 C.原假设和备择假设 D.正假设和负假设 11.符号秩次检验法不仅考虑差值的符号,还同时考虑差值的( ) A.大小 B.分布 C.方向 D.显著性 12.在一元线性回归中,决定系数R2是因变量和自变量积差相关系数的() A.2倍 B.平方 C.立方 D.2倍的平方

教育与心理统计学的习题与解答

1、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结束后,随机抽取广州市考生21 名,长沙市考生 16名,得到数据如下表所示,试确定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是否有显著差异?(α=0.05) x477539629483 频数261237 y38926580 频数3265 解:X 4 727 56 3 9 6 229 438 37 21 74.86 Y 3 839 22 6 568 05 16 68 2 121 ( X i X ) 2236.6 S 1 n 11i1 2 116 (Y i Y ) 2308.4 S 2n 2 1i1 ( 1)由于总体方差未知,所以先做方差的齐性检验 H0: 1=σ2H1: σ1≠2σσ2 F S 大308.4 2 = 1 . 3 S 小236.6 当0.0时5,查表F 2.57F 1 . 3 0.05(15,20) 所以接受零假设H0,即方差齐性 ,即认为两个总体方差相等 ( 2)对两个样本进行显著性检验 H0:μ 1=μ 2H1: μ1≠μ2 t X Y74.8668 1.3 2220236.615308.411 (n 1 1)S 1 (n 2 2)S 2 11 )() ( 21162 n n2n n2116 1212 对于给定的0 . 0 ,5 且 d f21 16 2 查3表5知,t0 .0 5t 1 . 3 2( 1 5,20) 所以接受零假设H0 答:两市考生该次考试成绩没有显著差异。 2、《教育统计学》考试成绩的σ=5,某班49名学生,该班这门课程考试成绩平均分为85分,试推论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α

=0 .05 ) 解:已知 X 85, 2 2 =1.96,设实际成绩为 x , =25,查表得 Z 0 .05 X X ~N (0,1 )与P Z Z 0.得05 则由Z= n 0.05 2 X -1.96· ≤ x ≤ X 1 .96 · n n 代入数据计算得 83.6 X 86.4 故该班这门课程学习的真实成绩在 83.6 和 86.4 之间。 3、已知某能力测验由三个分测验组成,各分测验在标准化样组上的 平均数和标准差如下表所示: 分 测 验 一 二 三 平 均 数 65 58 111 标 准 差 7 5 15 ①、 甲生在分测验一、二、三上的成绩依次为 82,70,110, 比较他在各分测验上成绩的高低。 ②、 第一个分测验用公式计算: T=10Z+50,求甲生在第一个分 测验上的 T 分数。 ③、 乙生在第一个分测验上的 T 分数为 75 分,求他在该测验 上的原始分数。 解:(1)由公式Z= X 1 得 S Z 82-65 = = 2.43 1 7 70 58 Z 2 2.4 5 110 111 Z 3 0.067 15 显 然 有 Z Z Z 1 2 3 所以甲在第一个测验上的分数最高, 其次是第二个测验, 最后是第三个测验 。 (2)由( 1)知 Z 1 =2.43,再由 T=10Z+50得 T=10 ×2.43+50=74.3

心理统计与测量题库

第一章绪论 名词解释: 心理统计学:是把数学中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理论与方法运用到心理领域而形成的一门应用学科。(内容包括:描述统计、推断统计、和实验假设) 描述统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将统计调查、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资料科学的加以整理、概括和表述,把研究的问题或现象的数理特征、分布状态用统计图、统计表或数量表 示出来。(代表人物:高尔顿,皮尔逊) 推断统计: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实际获得的样本资料,运用数理统计提供的理论与方法对总体的特征、关系等做出推论。 测量:是依据法则给事物指派数字。 测量的三要素:事物的属性,法则,数字。 量表:是具有一定单位和参照点的连续体,它是测量的工具。 量表分为:称名量表,等级量表,等距量表,比率量表。 心理测量:就是根据教育学,心理学,测量学的理论和原则,通过各种测验或观察,对所研究的心理现象分派数字。 心理测量学包括:测量的一般理论和方法,各种类型测验的编制和使用。 误差:指测量中与目的无关的因素所引起的不准确或不一致的结果。 简答一心理测量的特点 一:测量对象的复杂性和不明确性。二:教育测量方法的间接性。 三:教育测量结果的相对性。 简答二(或论述)为什么要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 一:掌握心理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如果不懂得统计分析术语、方法,就很难读懂有关方面的文章和吸收他们的研究成果,不利于与发展心理理论,提高研究能力。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管理手段;心理统计与测量为教育的科学管理提供了工具,掌握心理统计与测量有利于提高教育的科学管理水平。 三: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编制试卷,分析试题的质量和解释测验的结果,这些都涉及心理测量与统计的理论和方法。 四:锻炼科学的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辩证的发展的看问题的思想方法。 简答三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的意义 一: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能够为我们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为开展心理科学研究探索心理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方法。 三:为教育教学管理提供了全面的统计资料。 简答四学习心理统计与测量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有信心二:要理论联系实际三:注意不同统计方法与测验类型的适用条件 四:要根据数据类型选择统计方法 第二章统计图表 名词解释: 统计表:将统计资料汇总的结果整理成表格的形式。 次数分布表:原始统计资料依据某一标志经过统计分组之后,要按分组顺序列出其统计事项在各组的单位数。表现总体单位在各组次数分配情况的统计表。 精确准限求法:组下限的数据减去最小单位的半个单位,组上限的数据加上半个单位。 统计图:利用几何图形或具体事物来表示统计事项数量关系的图形。 曲线图分类:动态曲线图,依存关系曲线图,次数分布曲线图。 简答一绘制统计图时应遵循的一般原则

心理统计学题

心理统计学复习提纲 一.选择题 1. 下面哪个统计量不能用来描述数据的离散程度( c )。 A. 极差 B. 标准差 C. 标准分数 D. 四分差 2.假设学生数学成绩服从正态分布,描述学生性别与数学成绩之间的相关用( d )。 A. 积差相关 B. 肯德尔相关 C. 二列相关 D. 点二列相关 3.某班级一次英语考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全班平均成绩为70分,标准差为8分,一个学生成绩为80分,他在全班的名次为( b )z=(80-70)/8=1.25,查表0.89 A. 前10% B.前 20% C.后10% D. 后20% 4.有一学生的成绩低于平均成绩一个标准差,请问他在该班的百分位是:a A. 16% B. 36% C.50 % D. 84% 5.计算列联相关系数的适应资料为 b A. 等级数据 B. 计数数据 C.二分变量 D. 等距数据 6.总体方差已知的标准误计算公式为 a A. n σ B. 1-n S n C. n s n 1 - D. 1-n σ 7.变异系数可以描述:d A. 集中趋势 B. 差异显著性 C. 百分位数 D.不同测量的离散程度 8.肯德尔和谐系数一般常用来表示:a A.评分者信度 B.题目一致性 C.题目难度 D.测验效度 9.研究为完全随机取样设计,需检验两组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已知其分布为非正态,n >20,请问用哪种统计方法最合适? b A.符号检验(相关) B.秩和检验(独立) C.T检验 D.χ2检验 10.下列那些数据可计算平均数:a A. 同质等距数据 B. 等级数据 C. 出现相同数值多的数据 D. 数值成倍变化的数据 11.两因素析因设计中,计算自由度的公式中,哪一个是求交互作用的?d A. npq-1 B. p-1 C. (p-1)(q-1)n D. (p-1)(q-1) 12.考察年龄(p=3)性别( q=2)在某知觉测验中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设计采用:a A. 完全随机化区组设计 B. 析因设计 C. 嵌套设计 D. 拉丁方设计 13.有一考察性别因素和三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差异的研究,实验是随机取样,随机分组,各组人数相同。请问 用何统计分析方法处理结果?c A. 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 B.裂区设计方差分析 C. 析因设计方差分析 D.判别分析 14.有一研究为完全随机取样设计,需检验两组平均数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已知其分布为正态,n >30,请问用 哪种统计方法最合适?c A.符号检验 B. 秩和检验 C.T检验 D.χ2检验 15.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中,下述计算自由度的公式中,哪一个是求误差项的 b A. npq-1(总自由度) B. n -1 C.(p-1)(q-1)n D. (p-1)(q-1) 16.为了考察三种刺激条件下,被试反应时之间是否存在差异,一研究者分别选取5个年龄段的被试各3个, 来考察三种刺激条件下被试反应时的差异,此种设计为( b ).

心理统计历年试卷

年上半年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北京市命题考试 心理统计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次数分布曲线图的横坐标代表各组数据的() 上限中点下限平均值 、已知一组数据的,是,它的离中系数为() 、、、、、这一组数据的集中趋势宜用 平均数中数众数平均差 、、、、、五个数的全距是 、已知–,,说明相关程度前者比后者 大大一倍大小 、已知的两个相关样本的平均数差的标准误为,其自由度为 、一个标准正态分布的平均数总等于 – 、已制从推测的回归方程式为–,说明、两变量是 正相关负相关不相关不一定相关 、从推测或从推测,在下列哪种情况下推测是没有误差的? –– 、在一个二选一的实验中,被试在次中挑对次值等于 二、填空题 、实验数据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数,另一类是值。 、在一个的分布中,平均数、中数和众数都。 、把一个分布中较小的一半数据再分成两半的那个就是四分点。 、求等级相关系数的所所处理的数据必须是形式的。 、从样本中推测总体,如果样本中只包括误差,就不会产生对的偏性估计。 、在统计中,从样本估计总体是以原则为基础的。 、分布随的大小而有所,越小,分布偏离正态分布的程度。 、是从已知的预测变量的系数。 、方差分析中的交互作用是指自变量对反映变量的影响因自变量的变化而。 、让每个被试只在一种实验条件下做实验的设计叫设计,这种设计采集到的不同实验条件下的数据之间是的。 三、名词解释 、众数 、负相关 、虚无假设() 、方差分析 四、应用题 、两组各被试解决问题所用时间(分钟)如下:

(1) 分别计算每组时间的中数和值。 (2) 哪一组解决问题快些? (3) 哪一组被试所用时间比较分散?本题为什么不计算和? 、某手机厂在推出彩色手机之前,想知道什么颜色的手机更受顾客喜欢,调查了人结果如此下: 问:顾客的态度是否有显著性差异? (1) 计算各色受欢迎的假设平均人数(); (2) 计算 值和值; (3) 查表,根据值回答问题。 、一个心理实验结果如下表: (1) 是否应该下结论说两差异不显著?为什么? (2) 计算值。( ) () (3) 根据计算结果说明实验应如何改进。 .为了解男女被试走迷宫所用时间是否有显著差别,随机抽选男女各名,结果(分钟)如下: 男 女 (1) 分别计算男女被试的 (2) 计算 ; (3) 计算值和值; (4) 查表,根据值作出恰当结论。 年心理统计试卷 一、 选择 、 中数在一个分布中的百分等级是

心理统计与测量试题李明德老师

心理统计与测量课程试题-李明德老师 一、单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4分,共20分) 1、关于测量,正确的说法是(B )。 (A)测量就是心理测量(B)就是依据一定的法则用数字对事物加以确定 (C)就是用数字来描述事物的法则(D)就是用一些题目或数字来描述事物的属性 2、以再测法或复本法求信度,两次测验相隔时间越短,其信度系数( A ) (A)越高(B)越低(C)基本不变(D)无法确定 3、在心理测验中,效度是指一个心理测验的( B )。 (A)稳定性(B)准确性(C)可信度(D)区分性 4、百分等级55的分数表示在常模样本中有55%的人比这个分数( A )。 (A)低(B)相等(C)高(D)以上都不正确 5、项目的难易程度,用P表示。P值越( A ),难度越低。 (A)接近于1 (B)接近于-1 (C)接近于0 (D)接近于0.5 二、计算题(共4题,每题10分,共40分) 11、(1)某种疾病不同患者的潜伏期如下,求平均数、众数和中数。 2,3,3,3,4,5,6,9,16 答:平均数;M=(2+3+3+3+4+5+6+9+16)/9=51/9=5.67 众数;Mo=3 中数;Mdn=4

(2)若增加1例患者,潜伏期为30天,求平均数和方差。 答:潜伏期为2,3,3,3,4,5,6,9,16,30 平均数;M=(2+3+3+3+4+5+6+9+16+30)/10=81/10=8.1 方差; S2=(2?8.1)2+(3?8.1)2+(3?8.1)2+(3?8.1)2+(4?8.1)2+(5?8.1)2+(6?8.1)2+(9?8.1)2+(16?8.1)2+(30?8.1)2 10 =688.9 10 =68.89 12、对于自由度为15的样本,按以下要求查表找到t值: a.分布最高的5%(临界值):答:1.753 b.分布中间的95%(临界值):答:0.4123 13、为了检查教学情况,某区级领导从所属中学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进行一个测验,最后算得X=80分,S=7分,问该区教学的真实情况如何?(在α=0.05的水平下)答:置信区间为95%,这100个学生的平均成绩为80分,标准差7分,该区的教育水平良好。 14、有人调查早期教育对儿童智力发展的影响,从受过良好教育的儿童中随机抽取70人进行韦氏儿童智力测验,平均值为103.3。已知韦氏儿童智力测验总体均值=100,方差=15,则能否认为受过良好早期教育的儿童智力高于一般水平。 解:S 0:S≤100,S 1 :S>100 Ζ= S??μ0 √ = 103.3?100 √ =1.84 S S =S 0.05 =1.64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