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燃烧和灭火》教学实录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实录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实录与反思
《燃烧和灭火》教学实录与反思

加油

《燃烧和灭火》教学实录与反思

知识目标:(1)知道什么是可燃物什么是不可燃物?

(2)探究燃烧的条件,掌握燃烧的条件及灭火方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实验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目标:(1)对学生进行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破除迷信的辨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2)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同时培养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

(3)对学生进行环保知识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学难点:探究燃烧的条件。

教法、学法:调查法、实验与探究法、讨论法

教材分析:在生活中学生比较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物质的变化的学习中,同学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本节课是对前面学的“燃烧”

的意义、灭火的方法进行深入了解,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同时

对高中的“知识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起到铺垫作用。

学情分析:我校学生比较普通,掌握一定关于燃烧的知识,他们喜欢实验但动手能力及探究能力较差,大部分同学在老师的引导下能够完成简单

的探究,并掌握一定的灭火方法,学会在火灾中常见自救的方法。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打开投影)北京时间2008年8月8日晚,在奥运会的开幕式上,“体操王子”李宁高举熊熊燃烧的火炬,走过漫长的“空中画卷”,伴随着

月光,在音乐的烘托下,利用导火索点燃了主火炬台的奥运圣火,霎

时间“鸟巢”激情飞扬,焰火、欢呼交织在一起,奏出了2008奥运会

开幕式的最强音!“点燃激情,传递梦想。”火可以赶走黑夜,带来光

明,给我们希望。同学们,你们想了解火吗?想知道燃烧条件吗?现

在就让我们一同走进火的世界。(播放录像)

教师设问:人类已有几十万年的用火历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火,同学们请你们谈一下火都有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火的用途。

继续引入:投影展示楼房失火、森林火灾等等的图片。

教师总结:在化学上我们把着火的现象称为燃烧,火可以造福人类,同时也带来灾难,但如果我们知道了燃烧的条件,就可以减少甚至避免火灾,让

燃烧更有利的为我们服务。这节课我们就一同探究物质烧的条件。

板书:燃烧的条件

教师:今天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为了鼓励大家,我给大家变一个小魔术

小魔术:水中生火。(装有热水的烧杯里藏有白磷,取一只装满氧气的试管对准水中的白磷)

学生:注意观察

教师:人们都说水火不相容,而在我的魔术里,水中竟能生火,你想知道它其中的奥秘吗?下面同学们根据我的小魔术,发挥集体的智慧探究一

下水中生火的原理。

投影展示:小块煤、小石子、白磷等备选物质。

学生:分组探究,并汇报探究结果---试管中藏有氧气。选择白磷并验证对魔术的猜想。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要完成这个小魔术为什么要选白磷?怎么不选其他的物质?

学生回答:因为白磷的着火点低

教师提问:那我们为什么不选小石块?

学生回答:小石块不是可燃物。

教师:根据刚才的分析,我们猜测一下物质燃烧需要哪些条件?同学们,在你们的桌子上有几种物质:小纸片、小木条、小块煤、小石子和一些

化学实验仪器:酒精灯,火柴、坩埚钳今天我们就用这些物质来做

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验证你的猜测。

教师:同学们,你们把我给你们的每种物质都点着了吗?

学生回答:在给的这些物质中小石子点不着。

教师:刚才同学们很清楚看到了很多物质在空气中都可以燃烧,而小石子在空气中不可以燃烧。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什么?

学生回答:是需要可燃物

教师:对!同学们说的很准确。那在点的过程中小纸片、小木条、小块煤点燃是需要同样的条件吗?

学生回答:不是,小纸片一点就着,而小木条需要用酒精灯点,小煤块要在酒精灯上加热一会才能着。

教师:这说明燃烧还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温度达到着火点。

板书:一、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温度达到着火点。

教师:大家回忆一下刚才的小魔术,如果不向水中通入氧气白磷能着吗?

这又说明燃烧需要什么条件呢?

学生回答:不能,说明燃烧需要氧气。

板书:(3)空气(或氧气)

教师强调: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

投影展示:实验7—1

教师提问:那位同学预测一下图中的红磷、白磷哪个能着,哪个不能着?说明理由。

学生回答:水中的白磷和薄铜片上的红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够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符合燃烧的条件,而另两个不符合燃烧的条件。

教师:从环保的角度指出该实验的不足,怎样改进?

学生:小组讨论,并说明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改进方法很多,比如罩上一个大烧杯,放在密闭容器里。

教师:[引入]“欧罗马”事件

1854年5月30日,英国战舰“欧罗巴”号按照作战命令开始了远涉重洋的航行,它的船舱里结结实实地装满了供战马吃的草料。

两个多月后,船舱突然冒出熊熊大火,大火迅速吞没了整艘战舰,

片刻之间战舰便葬身海底,全舰官兵、战马无一生还……

[设问]通过对燃烧条件的学习,哪位同学给大家解释一下,在“欧

罗巴”号上,草料为什么成了“纵火犯”呢?

学生回答:

教师:[讲解]草料会和空气中的氧发生氧化反应,这种氧化反应进行得很缓慢,不像燃烧那样剧烈地发光发热,叫缓慢氧化。物质在

缓慢氧化的过程里也产生热,不过放热速度很慢,平时觉察不出

来。由于“欧巴罗”号船舱里堆放的草料太多太实,空气不流通,

缓慢氧化产生的热量不易散发,越积越多,温度逐渐升高,达到

了草料的着火点。而可燃物燃烧,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跟氧

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着火点,因为这两个条件都具备,所以草

料不经点燃,便自行燃烧起来(这种由于缓慢氧化而引起的燃烧,

叫自燃),成了“欧巴罗”号的“纵火犯”。

[启示]知道缓慢氧化时产生的热量如得不到及时散发就会引起某些物质的自发燃烧。联想到平时生活中的一些自燃的现象。如:火葬

场周围的“鬼火”、田里堆放的草垛中会发热,甚至失火。(进行科

学教育,破除迷信)

教师:(投影展示火灾的图片)火可以给我们带来温暖和光明,但有时火也会给我们的生命安全及财产安全造成危害,当出现火灾的时候,

我们应该怎样灭火?

学生:移走可燃物,隔绝空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教师:那灭火是不是要把上面提到的三点都做到?

学生:不是,因为燃烧的条件缺一不可,所以只需切断其中的一个条件就可。

板书:灭火的原理

(1)移走可燃物。

(2)隔绝空气(或氧气)

(3)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以下

教师:好,下面我们进行一个灭火大比拼,桌子上有我给大家准备的物品(蜡烛、烧杯、湿手帕、剪刀、沙子、扇子、水等),用这些物品

给蜡烛灭火,看谁的方法最多?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探究,尽可能找到灭火的方法,比如沙子盖灭,水浇灭、剪刀剪掉烛芯等等。并汇报本组的探究结果。

教师追问:你们选择的灭火原理是什么?

学生回答:根据灭火方法说明灭火原理。并体会生活中遇到火灾应该怎样处理。

教师:(放森林火灾视频)当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

学生:在老师的提示下思考掌握基本逃生方法,比如顺风跑且进入矮小植物的地段,打隔离带,向有关人员呼救等。

教师:生活中根据不同的火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灵活得当。并指出在公共场所都有一定的消防措施,都备有灭火器,

教师:(投影展示)几种常见的灭火器:泡沫灭火器,干粉灭火器、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解释几种灭火器的使用范围及方法。

展示自制灭火器熄灭蜡烛火焰过程,并从反应的剧烈程度上说明使

用灭火器时要掌握正确的方法,注意安全。

学生:观察灭火的过程体会灭火器的原理,并提高安全意识。

巩固反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哪些体会?还想学习什么?

当堂训练:1.在赤壁之战中,周瑜的军队点燃战船,熊熊燃烧的战船借助东风直冲曹军的

木船,燃起大火。根据燃烧的条件填写:曹军的木船是(),

木船燃烧的条件是()和()。

2.煤是一种常用的化石燃料,家庭用煤经过了从“煤球”到“蜂窝煤”的变

化,以前人们把煤粉加工成略大于乒乓球的球体,后来人们把煤粉加工成

圆柱体,并在圆柱体内打上一些孔。请你分析这种变化的优点。

3、使用酒精灯时,不慎将其打翻引起桌面着火,应采取的最简便的

措施是()

A、马上拨打120

B、用嘴吹灭

C、寻找灭火器把它扑灭

D、用湿抹布盖灭

4、日常生活中有①酒精②味精③液化石油气④食糖⑤汽油⑥火柴。

其中属于易燃易爆物的是()

A、①②③

B、④⑤⑥

C、①③⑤⑥

D、②④⑤

5、图书档案室或存放精密仪器的工作室失火,应使用的灭火器为

( )

A、泡沫灭火器B、干粉灭火器

C、液态二氧化碳灭火器D、水

6、纸比煤易点燃的原因是()

A.纸比煤跟空气接触面积大B.纸比煤着火点高C.纸比煤着火点低D.纸比煤密度小

7、根据你所掌握的生活经验,说出人们在生活与生产中通常采用的

灭火方式:

和方式原理

油锅灭火

熄灭酒精灯

森林着火

熄灭煤炉

布置作业:课后调查与研究:

1.根据燃烧的条件,想一下灭火的原理是什么?

2.调查你生活的周围有火灾的隐患吗?怎样防止居民火灾?

(可以小论文的形式写出来全班交流,或印成小册子向你周围的居民发放,让人人树立防火的安全意识。)

板书设计(略)

教学反思:从总体上看,我认为《燃烧和灭火》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标要求的预期目标,即: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发展教材,根据本地、本校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使用新教材,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活而有序、活而有效,教师起着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等作用。在引入时我采用了一个小魔术,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为下面的学习做了铺垫。而在讲灭火的原理时,让学生利用教师准备好的实验用品探究灭火的各种方法,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的同时又掌握了许多自救的方法,达到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科学探究的教学模式贯穿于整节课,学生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来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并在体验中逐步培养探究能力。

《山水画的意境》优秀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14山水画的意境 素材积累 中国画,简称“国画”。是我国传统造型艺术之一。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等方面的认识。主要是用毛笔、软笔或手指,用国画颜料和墨在帛或宣纸上作画的一种中国传统的绘画形式,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中国画主要分为人物、花鸟、山水这三个大类;有工笔、写意、等技法形式。 上课笔记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把握本文的写作脉络,理清文本思路内容。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诗词和山水画作品的欣赏,感受山水画的意境;初步理解意境营造是画家追求的艺术境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从品味意境,享受意境,到用笔墨大胆、自由地表现意境。

重点:过程与方法目标; 难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讨论法、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学习法。相关课件。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同学们,在阅读众多文人雅士的诗赋佳作时,不难发现写山水之情、归隐之乐的诗词数不胜数,如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山水诗与山水画的意境。让我们跟着李可染一起,认识意境的本质,培养传统审美情趣。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2.生难字词 (1)字音 惆怅.(chàng)真挚.(zhì)渲.染(xuàn) 胸.有成竹(xiōng) 朝朝暮.暮(mù) 浮光掠影.(yǐng) (2)词义 【胸有成竹】强调画家作画前,对于所画的对象已经有了整体把握,非常熟悉。 【身临其境】亲自到了那个境地。 【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逝。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朗读指导。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诗词意境,使自己能进入语境,仔细体会山水画的意境并得出自己的心得体会。 2.熟读课文,归纳文章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1~4):提出“意境”这一概念,并解释“什么是意境”; 第二部分(5~10):论述获得意境的方法,即通过深刻观察对象以把握住对象的精神实质,激发出绘画者本身的思想感情并融于作品之中。此外还谈到想要表达出意境,还需要与其相互依附的山水画要素,即意匠。

百泉村教学反思

《百泉村》教学实录、反思 一.教材分析: 《百泉村》是篇清新的散文,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同时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文章分山、泉、小小山村、家四章来传递作者对小小山村的喜爱。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富于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已经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本文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看一看(播放课件) 这里是百泉村(播放百泉村简介) 同学们这里美吗?这里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爷爷的家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波,谁来为大家读一读?(生读) 今天我们学一篇金波爷爷描写自己家乡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8百泉村) 二、初读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将从初读感知,精读学文,课外拓展三个方面来学习课文。首先让我们进入初读感知环节,在这一板块中我为大家提供了课文范读,词语注释,初读检测等学习资源,请大家充分利用资源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开始。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通过自读自测你都学到了什么?(白板圈画)生:我明白了灿然是明亮耀眼的意思 生:我知道了山高谷峡的意思是山峰很高,山谷狭窄。 生:这篇课文分为山、泉、村、家四章。 生:这篇课文每一章都以开头一问结尾一答的方式行文,这叫首尾呼应。 生:这篇课文的语言优美典雅。 小结:同学们自学得非常好,充分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字词,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学文 师:百泉村很美,这篇文章的语言也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细细领略百泉村的美丽。 下面让我们进入精读学文环节,这一环节包括山、泉、小小山村、家四处景物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三人为一小组,挑选你们最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每一部分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词语的解释,图片,学习导航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请大家利用这些资源,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导航的问题,每一部分还有不同的展示内容,有我当小导游,诵读展示,好句积累等,同学们自己练习,等会儿向大家展示。请同学们开始吧。 (三人为一小组进行自学) 汇报展示 师:同学们自学完了吗?同学们学们学得很投入,下面我们开始汇报。

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生字生词,会用“纷纷、激烈”造句,体会一些词语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稻秧遇到了什么危险,又是怎样脱险的? 3、结合农村水稻种植的生活实践知识,理解除草剂、喷雾器 4、阅读有关知识,充分运用想象力,说一说你长大后可以怎样对水稻进行种植和管理。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水稻生长所需要的环境和除草剂、喷雾器的作用,继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小稻秧脱险记》。请小朋友和老师一起读课题: 《小稻秧脱险记》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课题后会想到什么呢? 生1:小稻秧遇了什么危险? 生2:小稻秧是怎么脱险的? 生3:为什么小稻秧会遇到危险呢?

师:同学们想得好说得更好.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小稻秧一起经历一次危险的遭遇吧.(生自读课文划生字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出示课件一棵小稻秧苗遇到杂草的围攻 生1:课文是写小稻秧苗刚到大田时就遇到许多杂草一拥而上抢营养的危险。 生2:后来幸亏来了喷雾器大夫帮忙才脱离危险。 师:那么小稻秧苗为什么会遇上危险呢? 生3:因为刚搬到大田,还很小,所以才会被杂草围攻。 生4:因为小稻秧自己也需要营养,所以才不能让杂草抢走。 师:大家都读得很认真呵。下面看黑板,请同学们说说看,都认得那些生字? 险、吵、杂、拥、拼、跟、谁、、欺、负、纷(汹、蛮、需、抢、警、剂、雾、微) 小朋友注意看,这些生字哪些不要老师教,也不要看书上的拼音,你就认识? 生:我认识“险”和“拼”。老师教过我们远离危险、珍爱生命。还有拼音的拼也认识。 师:哦,这位同学真聪明,老师讲过的他都记得很清楚。大家掌声鼓励。 生2:我还认识“谁”、“吵”与“雾”。造句时我用过:不管是谁都要遵守纪律。作文时我写过“桌子与椅子的争吵”,还有我家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春晓》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遵循学习古诗的一般过程(解诗句→讲诗意→悟诗情)和学生认识事物的一般规律(粗略感知→深入理解→准确把握),牢牢抓住朗读这条主线,充分发挥两个画面(课文中的插图、学生头脑中的生活画面)的作用,全面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的要求: 1.学习“晓、眠、觉、闻、啼”5个生字,做到能读会写、能结合诗句讲解其意思。 2.能理解各句诗的基本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解全诗的意思。 3.能朗读、背诵、默写课文。 4.体会诗的意境,产生“春天真美”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难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法、讲授法、观察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1.板书课题。 2.读课文,引导学生用学过的查字法查出下列生字。 晓、眠、觉、闻、啼 二、指导学生初读课文。 1.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检查读的效果(注意指导学生读准5个生字的音)。 3.教师范读,并布置学生边听边看书中的插图,边想:这首诗可能写的是什么季节、什么时候的景色? 4.组织学生围绕上述问题讨论,注意追问学生: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5.解题:春晓—晓,天明,早晨;春晓,春天的早晨。这是一首描写雨后春天早晨情景的诗,作者是唐代着名诗人孟浩然。 三、读讲诗句,结合理解生字词。 1.读前二句诗,理解词、句的意思。 (1)边读、边看文中插图(有条件的.可以出示挂图)、边想:这两句诗大致写的是什么意思?从哪些地方可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预习时所查字意来分析,后同。) (2)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春:春天;眠:睡的同义词;春眠:在春天的夜晚里睡觉。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就天亮了。处处:到处;闻:听到;啼:鸟叫。闻啼鸟:听到鸟的啼叫声。 (3)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二句诗的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了,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已经天亮了。早晨醒来,听到外边一片清脆的鸟叫声。)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梳理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上)教材梳理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继续按专题组织单元,共设计了八个专题。依次是:我爱阅读,月是故乡明,学习说明性文章,生活的启示,遨游汉字王国,父母之爱,不忘国耻、振兴中华,走近毛泽东。 这八个专题的训练重点是: 1、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一些读写方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表达的方式。 3、理解说明的方法,体会作者是怎样准确地用词、形象地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把握课文地主要内容,领会作者从生活中得到了哪些启示;抓住关键词句,体会这些词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5、把握主要内容,透过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6、抓住语言文字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通过多种途径搜集资料,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并在语文学习中加以运用。 7、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 ●每个专题的内容一般包括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和回顾拓展四大部分,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其中,“遨游汉字王国”单元采取了全新的编排方式,包括“活动建议”和“阅读材料”两大部分。 ●每组开头的导语点明本组的专题,并提示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 如第一单元的导读:“一本好书,蕴含着丰富的知识和美好的感情。阅读一本好书,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同睿智而高尚的人对话,这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呀!古今中外有成就的人,都喜欢阅读,并善于从书中汲取营养,从而走上了成功之路。让我们养成爱好阅读的习惯,一生都与好书相伴吧!”点名了本组教材的内容。“学习这组关于读书的课文,要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还要围绕‘我爱读书’这个专题进行综合性学习,体会读书的乐趣,并学习一些读书方法。” 提示了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所以在进行每组教材时要首先组织学生阅读导读的内容。 ●每组教材都安排了四篇课文,其中精读课文2篇,略读课文2篇。精读课文后有思考练习题,略读课文前有连接语,将前后课文从内容上连接起来,并提示略读课文的学习要求。根据教学的需要,在一些课文后面安排有“资料袋”或“阅读链接”,安排的阅读链接的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如教材11页安排的阅读链接的内容就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阅读资料。资料袋中的内容一般提供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背景资料、作者介绍等内容,目的是丰富学生的阅读,帮助学生学习文本,教材中的24页的资料袋提供课文的背景资料。67页的资料袋的内容是简介作者。137页的的资料袋的内容是长征的背景资料。

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语文教学设计与反思》 1、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对话与交流,感受积累文本的语言; 2、创设情境、积极体验,于投入地朗读中感受小露珠乐观无私的品格,体味着对生命的感悟。 基本理念: 以童真引动,设身处地,展开想像;以童趣引导,和谐共生,感悟意境,于不知不觉中进入文本,积极的引导学生与文本、情境、思想对话,引发情感的共鸣和思维的共振,体现文本内涵理解的无痕;在朗读指导上引导学生带着生活的体验去读书、去感悟,不作生硬朗读指导,体现朗读指导的无痕;在词语的教学上注重体味、感受,以反复的呈现、使用中学习和掌握,体现教学的无痕,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文本和积累语言,培养学生语言的灵性,绽放语文的无穷魅力。 学习过程: 一、激情引读感知文本 1、同学们,老师带来了昨天认识的伙伴——出示课件:露珠和小露珠。有什么不一样?(引导体验小露珠的可爱)亲切地和它打招呼吧!(读题)让我们一起走近小露珠吧。打开课文,自由地读课文,看看哪个小朋友把小露珠读得最投入,读得最生动。(生自由读文) 2、同学们读得多投入啊!读了课文,你觉得这是一些怎样的小露珠啊?(美丽、可爱、黄豆大的、闪亮、珍珠一样、圆润、透亮……)学生书写四个最满意的词。 二、设身处地进入文本 1、过渡(结合课件):夜幕降临了,小露珠出现在草叶上、花朵上、禾苗上了。露珠就这样爬呀,滚呀,越来越大,越来越亮,到黎明的时候,已经有黄豆粒那么大了。 2、一度感受:这时候,小露珠遇到了哪些小动物啊?(小青蛙、小蟋蟀、小蝴蝶)小动物们是怎样向小露珠打招呼的?(指导读好三句话)我现在就是一颗小露珠,哪个小动物主动和我打招呼。 “早哇,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水晶那么透亮的小露珠。” “早哇,像珍珠那么圆润的小露珠。” 3、二度感受:这三个小动物在夸小露珠的什么呀?板书:闪亮、透亮、圆润 4、三度感受:还有哪些小动物和小露珠打招呼了?有创意地按句式说话。(拓展:小蚂蚁、小兔子、小麻雀、蚯蚓……)所有的小动物都喜欢小露珠,这是为什么? 三、感性复现深入文本

小学a6“左右”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本文为自本人珍藏版权所有仅供参考 “左右”课堂实录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以生活中有关“左右”的真实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运用“左右”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认识“左右”的位置关系,理解其相对性。 教学过程: 1、从左手、右手引入,感知自身的左与右。 (1)体验左与右 师:大家说说,我们常常用右手做哪些事? 生:用右手拿筷子吃饭。 生:用右手写字。 生:用右手提水。 …… 师:我们常常用左手做哪些事? 生:写字时用左手压本子。 生:吃饭时用左手拿碗。 生:右手拿锤子,左手拿钉子。 ……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配合起来力量可大了。小朋友们再看一看自己的身体,还有像这样的好朋友吗?谁来说说?(要求学生摸着说) 生:左耳朵、右耳朵。 生:左眼、右眼。 生:左眉毛、右眉毛。 生:右鼻孔、左鼻孔。 …… 教学反思:通过生活实例,使学生获取大量感性材料,为正确确定左、右奠定基础。教学时,学生常常因左右手配合做事而较难分开体会,教师不必强行要求左右手分开来体会,只要学生感知到即可。 (2)小游戏:听口令做动作。(由慢到快) 伸出你的左手,伸出你的右手; 拍拍你的左肩,拍拍你的右肩; 拍拍你的左腿,拍拍你的右腿; 左手摸左耳,右手摸右耳; 左手抓右耳,右手抓左耳。 教学反思: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充分体验自身的左和右,通过游戏的形式,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1、玩学具,理解左边和右边 (1)摆一摆 师:下面,我们就来活动一下自己的双手,动手摆摆学具。同桌合作,像计算机上的这两位小朋友一样按顺序摆放好事先准备的五样学习用具。 (计算机演示:按顺序摆放好“铅笔、橡皮、尺子、文具盒、转笔刀”) (学生们同桌合作摆学具) 师:大家先来确定一下,摆在最左边的是什么?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课文我们身边的垃圾优秀教学设计与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我们身边的垃圾》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下册第三单元口语交际训练的内容。本次口语交际有两部分内容,一是让学生就身边的垃圾问题进行交际,二是把想法画一画。可以把两部分内容结合起来完成。《我们身边的垃圾》以“交流垃圾是从哪里来的?跟同学们交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把课前的调查结果与同学交流。这一提示提出了交流的内容以及交流的对象。以“怎么处理生活垃圾”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怎样处理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有条理的口语表达能力。以“小组合作,把你们的想法画一画”引导学生动脑想一想,动手画一画。口语交际是听话、说话的发展,是一种双向甚至是多相互动的言语活动。 学情分析 口语交际是以口语为媒介进行人际交流的活动,教学中既要重视“交际”,又不能忽视“口语”基础。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刚入学不久的儿童,有的学生不能运用较为通顺的话表达自己的意思,有的同学不会倾听与欣赏,还有的同学不太愿意主动与同学交流……所以教师应该十分重视学生的口语基础的.培养。一是要引导学生会表达,二是让学生学会倾听与欣赏。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产生的言语活动,这种言语交际活动,离开了特定的环境,就无法进行。因此“口语交际”得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和教学需要的交际环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创设各种情境,可以使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情绪也因此会变得高涨起来,学习口

语交际的主动性就会被激发起来。例如让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垃圾是哪里来的资料,课中让学生说说该如何处理垃圾,让学生设计未来的垃圾处理场等多种方式,创设口语交际情境,这些情境的创设不但会激发学生进行口语交际训练,还会使他们有表达的愿望和自信心。 教学目标 1、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2、培养学生爱护环境卫生的好品质。 3、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倾听能力。 难点:如何创设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进行口语交际。

最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及措施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标要求及措施 薛亚飞 五年级学生已经属于高年级学生,要为六年级的学习打下结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要能达到课程标准规定的高年段的教学目标,为六年级的语文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个基础除了扎实的语言文字的基础外,还包括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现结合教材特点和教学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特拟定了如下要求: 课标要求: (一)识字与写字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000个左右,其中2500个左右会写。 2.硬笔书写楷书,行款整齐,有一定的速度。 3.能用毛笔书写楷书,在书写中体会汉字的优美。 (二)阅读 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3.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的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 4.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 5.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课文的基本说明方法。 6.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 7.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8.扩展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三)习作 1.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我们身边的物质》教学片段实录反思 物质在变化这一环节,是本人上课过程中的重点,重在分析两组照片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第一组照片,把易拉罐压扁与水结冰。 “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没?”回答我的是学生长时间的沉默,然后才有学生小声的回答,“没有”。 “没有?是吗,我们先来看看这两张照片各自说的是什么现象?” “第一张照片说的是易拉罐变形了。”学生回答。 师:“易拉罐变形了,它还是易拉罐吗?” 生:“是的” 师:“是外部力量使它改变还是内部力量使它改变的?” 生:“外部” 师:“好,现在我们来看看第二张照片,水结冰了,水结冰后是什么?它还是水吗?” 在此,学生再度出现沉默,并有所分歧,有的认为水结冰之后不是水,而是冰。也有学生认为,水结冰后还是水,只是表现出来的形式改变了。 而本人则加入了物质的.三态的讲解,告诉学生,物质在三种状态之间不论怎么改变,它都是同一种物质,因此水结冰后,还是水,冰只是水的固体表现形式。

教学再次回到刚才的问题,“水结冰后是什么?” 生:“水” 师:“这两张照片有什么相同点吗?” 生:“有,它们都没有改变物质本身。” 师:“请看第二组照片,火柴燃烧和铁钉生锈,有什么相同点吗?” 此时,已有学生在底下小声提问:“老师,它们是不是物质本身发生了改变?” 而本人并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而是进一步提问:“火柴燃烧有新物质产生吗?” 学生经过一段时间思考后回答:“有新物质,有光和热产生了。” “铁生锈后,有新物质产生吗?” “有,有铁锈。” “没有,铁锈还是铁。” 至此,学生中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相同物质,另一种意见是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物质。这在本人的教学预设中是完全没有考虑到的一种情况,因为在本人的意识中学生已然知道铁和铁锈是两种不同的物质,不会出现现在的这种争论,那么如何突破这一课堂生成问题,是我一时思考的重点。 “同学们,请回忆一下,我们平时看到的没有生锈的铁钉是什么颜色?” “亮银色。” “那么铁锈是什么颜色的呢?”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 计与反思 《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一、解读文本,感知“天下奇观”。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百泉村》(选读课文)教学设计

百泉村(四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并在读中欣赏、感悟百泉村的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理解并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背诵指定段落。 设计意图: 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写出了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同时对百泉村的感情充溢其间,富于感染力。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在自读自悟中,了解百泉村的美丽景色,感受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二是了解叙述顺序,积累课文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自学生字,检查预习,理解词语,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发展想像 1.同学们,你们到过百泉村吗?描述一下。 2.老师带领大家去作者的家乡百泉村看一看。 (1)配乐教师范读。 (2)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像百泉村的美景。 (3)问题:你想到了什么?描写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然后用一个字来概括。 (创设情境发展想像) 二、自读课文、讨论交流 1、通过字典、词典、结合上下文、换近义词等方法,自学生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思考提出问题。 2、讨论交流,朗读体会: (1)说说为什么叫百泉村? (2)从中你知道了百泉村的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认真读书体会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跟同伴讨论讨论。 自己读书思考,形成自己的想法 (3)小组交流讨论,全班交流

用课文教语文(教学实录及反思)

用课文教语文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教学实录及反思 山东省德州市跃华学校小学部李怀源 导入——渗透学法 师:同学们好!认识我吗? 生:不认识。 师:今天就让大家认识认识。来,同学们看着我,同学们聚精会神地看着我,同学们屏住呼吸看着我。 (学生按要求做) 师:看出什么来了吗? (生摇头) 师:我可看出来了,你们虽然一个字都没说,但是老师看出你们语文学得很好! (生疑惑) 师:知道老师为什么说你们语文学得好吗? 生:因为老师让我们做的动作我们都做出来了,说明我们把这些词语都理解了。 师:对啊,看来你平时的语文水平就很高。 师:同学们语文水平这么高,向你们请教两个字。 (板书:咬嚼) 师:这两个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生:这两个字的部首都是“口” 生:“咬”是要牙齿把食物弄下来,“嚼”是把咬下来的食物嚼碎。 (板书文字) 师:“咬文嚼字”这个词是什么意思? 生:咬文嚼字就是弄懂这个词语的意思。 生:有时候是说一个人挑别人的毛病,是贬义。 师:会咬文嚼字吗? (板书冷、暖) 师:来“咬嚼”这两个字。 生:看到“冷”这个字,想到寒冷的冬天。 生:在困难的时候,得到别人的帮助,感觉心里暖乎乎的。

生:这两个字放在一起,让我感受到人情的变化。 (师板书:字词知冷暖得失寸心间) 师:语言真的很神奇,一个字,一个词就能唤起我们的记忆,就能激发我们的情感。能不能感受到语言的神奇魅力,要看我们有没有一颗敏感的心,要看我们有没有“咬文嚼字”的本领。 一、检查预习 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咬嚼一篇文章,这篇文章可不像“冷暖”这两个字这么简单。 (板书课题: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师:咬一咬吧,有什么滋味?带着你们感觉到的滋味自由读一读。 (指名读) 师: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觉得是什么滋味的? 生:我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师:提前读课文了吗? 生(齐):读了。 师:依你多年的阅读经验,你觉得这篇课文怎么样? (学生谈初读感受) 二、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自己的初读感受,现在咱们就抱着咬文嚼字的态度,用心去感受字词的滋味。把你觉得最有滋味的地方画下来,可以在旁边写上你品到的滋味。同学们,我们可要真的去咬,真的去嚼啊,要不然那些字啊、词的仍然在那里沉睡着,我们可要努力唤醒他们。 (学生自读圈画) 2、自由汇报交流——说出你品到的滋味。 (指名3-5名同学) (可以选择两种方式:一是先把你品到的滋味读出来,然后说说是什么滋味?二是先说一说从那部分品到什么滋味,然后把品到的滋味读出来。)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也一同跟着品味。 3、教师引领,学习咬文嚼字。 师:刚才同学们自己品出了自己的滋味,老师想和大家一起来咬嚼一个自然段,看大家能不能掌握这样的方法。 自由读课文的第三自然段: 我发现,闭上眼睛时,声音就会变得特别清晰和富于形象。有一种鸟的叫声像是有人在磕牙,时断时续,嗒嗒作响;另一种鸟的叫声好似老人叹息,声音沙

初中: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初中数学新课程标准教材 数学教案( 2019 — 2020学年度第二学期 ) 学校: 年级: 任课教师: 教学反思 / 初中教学反思 编订:XX文讯教育机构

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教学实录) 教材简介:本教材主要用途为通过学习数学的内容,让学生可以提升判断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直觉判断等能力,本教学反思资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数学科目, 学习后学生能得到全面的发展和提高。本内容是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的编写,可以放心修改调整或直接进行教学使用。 我在教学过程中,长期细心观察了学习吃力、成绩始终不能有较大进步的学生,我发现他们没有真正意识到学习是一个努力、尝试、多次失败的过程。现在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优势”、义务教育的普及,他们一帆风顺进入初中。优越感使他们养成怕麻烦--急于求成,想一步到位得出答案;怕失败,不敢面对失败的心理。但初中学习处处有困难,在多次面对失败之后心中的天平失衡,学习的热情、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在学心上就不见进步。基于此,在教学中我试着运用了失败教育法,有效的克服了这一问题。学生的意志、毅力也得到很好的培养、提高。只要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训练,养成健康心理----不怕麻烦、不怕失败、敢于挑战,定能使学生学有所成。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才能把学生吸引住。在七年级数学第四章“图形的初步认识”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学生对同伴的质疑与帮助。例如:“请问某某同学,生活中有哪些角的实例?”“怎样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我觉得他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篇由网络搜集整理的关于松鼠优秀教学设计及反思的文档,希望对你能有帮助。 1、了解作者思路,学习其合理的说明顺序。 2、学习本文细致观察事物的特征,抓住事物特征介绍事物的方法。 3、体味用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说明事物,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合理安排说明顺序 2、对事物特征的观察 3、形象生动的说明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喜欢小动物吗? 生:喜欢! 师:那谁能说一说,你喜欢哪些小动物,你为什么喜欢它呢? 如果能用“我喜欢_____的_____” 例如,“我喜欢忠诚的小狗”这种句式来说,就更好了。生:我喜欢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生:我喜欢忠诚机灵的狗。 生:我喜欢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老黄牛。 生:我喜欢身强体壮的北极熊。 师:刚才同学喜欢的动物,老师也都非常喜欢,今天老师要跟大家介绍的也是一种小动物名字叫松鼠,我们先来看一下它的图片。(多媒体展示小松鼠

图片) 其实把它介绍给我们的是一位法国人——布丰。哪位同学了解布丰其人的,来给我们介绍介绍。 生:布丰,法国着名的博物学家、作家,还是生物进化论的先驱者。 师:很好,他知道的真多,来给他鼓鼓掌!那么下面就让我们追随布丰的介绍一起去了解松鼠这种可爱的小动物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布丰笔下的松鼠有怎样的特点。生读课文。 师:谁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 师:不错,你说的太好了!松鼠是漂亮的。(师板书“漂亮”) 师:松鼠还有哪些特点?我来请同学完成老师的板书。 生上黑板补充两点:驯良、乖巧。 师:松鼠的这些特征你们是从哪儿找到的? 生:课文第一段。 师:那么第一段的这三个词语能不能颠倒位置?为什么? 生:不能。下文具体介绍的时候也是按照漂亮、驯良、乖巧的顺序写的,如果这儿颠倒顺序,就和下文不对应了。 师:这位同学很细心,值得大家学习啊!他看到了这段与下文的对应关系。也就是说,这篇课文的写作顺序是—— 生齐:由总到分。 师:不错。(板书“由总到分”)除了这个原因,还有没有其他因素了? 生:漂亮是指松鼠的外表,而驯良、乖巧则是在讲松树的性格。

百泉村教学设计

《百泉村》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百泉村》是篇清新的散文,这篇略读课文描写了美丽的百泉村,一个有山有水的地方,环境清幽,空气清新,鸡鸣狗吠,人们的生活悠然自得,同时抒发了对大自然景观赞美之情,表达了对家乡热爱的感情。文章分山、泉、小小山村、家四章来传递作者对小小山村的喜爱。本课表达上的特点是抓住有特点的景物,描写细腻生动,用词优美,富于感染力。 二.学生分析 五年级学生对于已经具有初步的自学能力,查找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读准本文生字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以及借景抒情的写法。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段落。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景物之美和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点,把内容写准确,写形象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去一个山清水秀的小山村看一看(播放课件) 这里是百泉村(播放百泉村简介) 同学们这里美吗?这里就是著名儿童文学作家金波爷爷的家乡,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金波,谁来为大家读一读?(生读) 今天我们学一篇金波爷爷描写自己家乡的文章,请大家齐读课题(8百泉村) 二、初读感知 师:今天我们学习将从初读感知,精读学文,课外拓展三个方面来学习课文。首先让我们进入初读感知环节,在这一板块中我为大家提供了课文范读,词语注释,初读检测等学习资源,请大家充分利用资源自读课文。请同学们开始。 同学们学得很认真,下面请同学们汇报一下通过自读自测你都学到了什么?(白板圈画)生: 小结:同学们自学得非常好,充分利用了资源解决了字词,读熟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三、精读学文 百泉村很美,这篇文章的语言也非常优美,下面请同学们跟随作者的语言文字,去细细领略百泉村的美丽。 下面让我们进入精读学文环节,这一环节包括山、泉、小小山村、家四处景物的学习,同学们可以三人为一小组,挑选你们最喜欢的部分进行学习。每一部分老师都为大家准备了词语的解释,图片,学习导航等大量的学习资源,请大家利用这些资源,小组合作学习完成学习导航的问题,每一部分还有不同的展示内容,有我当小导游,诵读展示,好句积累等,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语文课堂的教学实录 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一、教师谈话,创设情境 师: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新朋友,它叫智多星。(出示小免子的图片)你想对他说句什么话? 学生自由地与智多星打招呼。 师:智多星还有许多好朋友,它们是—— 教师边说边呈现小动物图片:小松鼠、大象、长颈鹿、小狮子。并把它们凌乱地摆在黑板上。 二、呈现材料,引导探究 师:今天,智多星邀请这几位好朋友一起去参加森林音乐会。大伙儿可高兴啦!一大早他们就来到了智多星的家里。可是出发前,他们为怎样排队吵了起来,谁都想排在最前面。小朋友,你帮他们排排队好吗? 学生交流后,反馈:

生1: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他的后面,再后面是长颈鹿,后面是小狮子,最后是大象。 教师按照学生的说法排在黑板上: 智多星小松鼠长颈鹿小狮子大象 师:你为什么要这么排? 生1:因为大象最笨重。 师:你这是把智多星排在了—— 生1:第1个。 师:那么小松鼠排在了—— 生1:第2个。 …… 师:还有不同排法吗? 生2:我想把智多星排在最前面,小松鼠排在第2个,大象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排在最后面。 师:你这样排有什么理由? 生2:智多星是请他们来的,所以排在第1个;小松鼠第1个到智多星的家,所以排在第2个;大象比较晚一些到,所以排在第3个;小狮子排在第4个;长颈鹿最晚到,所以排在最后一个。

师(小结):智多星是主人所以排第1(板书:第1),小松鼠排在他的后面是第2(板书:第2)…… 智多星小松鼠长颈鹿小狮子大象 第1第2第3第4第5 师:其他小朋友还有不同排法吗?请你告诉你的同桌。 学生自由交流后,指名全班交流。 在教学中,我们清晰的看到,师生通过谈话完成了主题情境的导入以后,便由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呈现了学习材料:排序一,智多星、小松鼠、长颈鹿、小狮子、大象;排序二,智多星、小松鼠、大象、小狮子、长颈鹿等。这两种情况既是原有教材主题图内涵的体现,又是学生已有认知经验的展现,更是学生原有思维现实的呈现。教师如此处理教材主题图,是真正把握了《教学课程标准》指出的“课堂教学中学习材料的提供途径应该是多样的,可以是教师提供,也可以是学生提供;学习材料应该是丰富的,便于学生进行探索与研究的”意

浅谈课改“三个”误区教学实录与反思

浅谈课改“三个”误区教学实录与反思 浅谈课改“三个”误区教学实录与反思 综观当今小学语文教坛,课改无疑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焦点。《语文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指出了方向,同时使课改更具可操作性。我们在为取得的成绩感到欣喜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深思的现象。 一、无节制地合作学习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珍贵的纪念》一课时,引导学生进行了两次合作学习。 第一次:请小朋友们自由读课文1-2自然段,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亭子是谁建的?小动物们留下了什么纪念?小刺猬为什么站着不动? 第二次:请同学们齐读课文3-4自然段,然后同桌讨论:亭子周围的景色怎样?花是谁种的?为什么“这才是珍贵的纪念”? 课堂上学生四人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合作学习的场面可谓“热闹”,可之后的交流却颇令人失望,学生照本宣科,答案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怎么了,难道不愿意展示自己? 反思:《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认为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但是,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有的问题很浅显,答案直白得一眼就可以看出来,还需要合作探究吗?合作探究有利于集思广益、优势互补,但如果过于频繁,就会适得其反。“好钢还要用在刀刃上”,讨论要在真正需要的时候用,讨论的问题应该

有思考价值,而且不宜过多。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问题如果过多,往往他们连问题都记不住,还合作探究什么?那么究竟什么时候需要合作探究呢?笔者认为:第一,出现了新知识、需要新能力时,可以让学生讨论探究;第二,遇到了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且有一定难度时可以让学生合作探究;第三,当学生的意见不一致,而且有必要争论时,不妨让持相同意见的学生一起探究,准备与对方争辩。小组合作学习还应明确分工,主持人、记录员等各负其责。每位组员既要会表达见解,还要会倾听意见,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整合”功效。笔者还看到有些教师为了合作而合作,把一个完整的句子拆开来让两个学生合作读,如:读《看花灯》一文时,“(一生)元宵节,(一生)看花灯,(一生)大街小巷(一生)人欢腾。(一生)纸糊的金鱼(一生)吐泡泡,(一生)纱做的猴子(一生)眨眼睛。(一生)……”这是何等地残忍,优美的诗句被拦腰截断,语感怎么培养? 二、无限度地收集资料 现象:一位教师在教学一年级下册《元宵节》一课前,请学生回家搜集元宵节的相关资料,上课时,她请学生展示交流搜集到的信息,发现学生手捧着一张张从网上下载的资料却说不出几句话来,课堂上顿时沉寂了,教师只好信手拿来几张资料开始讲解,效果可想而知。反思:“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草房子》推荐课的课堂实录和教学反思

《草房子》阅读推荐课课堂实录 盐城市大冈小学陈小兵 课前欣赏歌曲《童年》 师:会唱这首歌吗?会唱的跟着唱一唱 这首歌叫什么?《童年》是呀,听了这首歌一定会勾起你许多美好的回忆。边听边欣赏一组图片。 师:童年是一首诗,纯净、甜美;童年是一幅画,绚丽、多彩;童年还是一支童谣,天真、烂漫。下面就让我们欣赏一首童谣。 [课件出示童谣]: 师:谁来读一读?有趣吗?从你们的笑容中陈老师也感受到了,把这种趣读出来。再次指名读。 师:童谣不仅有趣,还很有节奏感,我们一起打着节奏读一读怎么样? 知道老师是从哪里学来的吗?对,从一个小男孩那儿学来的,他叫桑桑(板书)你们知道他是哪本书的人物呢? 生:《草房子》 师根据回答,板书“草房子” 师:你想象中的草房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草房子下面是泥土做的,上面是茅草盖成的。 师:很简陋。 生2:草房子又小又矮。 生3:不结实,只要风一吹就会到了。 师:刚才你们用想象的画笔描绘出心目中的草房子,草房子正是40年前我们盐城人居住的最有特色的住所,它冬暖夏凉,想看一看草房子吗?

【课件:欣赏图片】(第一幅图:我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小时候也住过这样的草房子。第三幅图:这是曹文轩笔下的油麻地小学的草房子。)师:曹文轩是用怎样优美的文字来描述草房子的呢? [课件出示描写草房子的文字]: ①师范读。 ②师:这样的草房子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生:草房子很贵重,它不是…… 师:老师也感受到了,你真会思考 生:草房子在阳光的照耀下金光闪闪。 师:多美呀! 生:草房子真大,真漂亮! 师:(师边说边拿起书介绍)在这美丽的草房子里,生活着一群可爱的人,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草房子,了解这些住在草房子里的人们。板书:走进师:当我们拿到这本新书时侯,你会怎么读呢? 生1:我第一眼会看封面,好看的才能吸引我继续读下去。 生2:我会先随意的从头翻到尾,了解大致的内容。 师:这就叫浏览。 生3:我会翻内容提要看一看 生4:我会看目录,挑精彩的章节读。 师:这是细读,也叫精读。 生5:我会边读边画一些精彩的句子或段落。 师:你真会读书,俗话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生6:读后也可以写读后感。) 师:我们三(3)班的小朋友真会读书,各有各的读书方法,老师不禁要竖起大拇指。想知道老师拿到一本新书是怎么读的吗?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与反思

小学语文优质课教案《观潮》教学设计 与反思 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自古以来就被人们称颂。明代诗人王在晋曾经在《望江台》中写道:海阔天空浪若雷,钱塘潮水自天来。《观潮》这篇课文介绍了农历八月十八钱塘江大潮涌来时的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奇”,作为主线始终统领全文。潮来之前,作者通过观潮人群急切心情的描写,从侧面突出了一个“奇”。潮来之时,作者把潮水由远及近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交织在一起描写,再现了大潮的势不可挡,进一步突出了一个“奇”。潮头过后,余波“漫天卷地地涌来”,可见潮头虽去,气势犹在。留给我们的仍是一个“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理解“浩浩荡荡”、“山崩地裂”等精彩词句,提高学生品读词句的能力。 2、通过语感训练,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让学生感悟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对自然奇观,壮美山河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讲述描写“潮来之时”的所见、所闻、所

感。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生动而有层次地描述钱塘江大潮的雄奇。 二、以学定教,探究“天下奇观”。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四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自读自悟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可以放手让学生去读去悟,去感受文中的思想感情。 根据对文本的解读和对学生的分析,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1、创设情景,感受大潮的雄奇。在教学《观潮》这一课时,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更好地理解课文。 2、重点切入,体验大潮的雄奇。重点讲述课文最扣人心弦的潮来时雄伟壮观的景象,让学生充分地品味课文中的精彩语言,受到感染和熏陶,这样教学抓住了本节教学的重点,突破了难点。 3、品读赏析,感悟大潮的雄奇。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教学中,我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读,让学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语言的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