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从一粒米说起教学反思

从一粒米说起教学反思

从一粒米说起教学反思
从一粒米说起教学反思

《从一粒米说起》教学反思

市桥先锋小学曾展繁

《从一粒米说起》是北师大《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健康成长”中第二个主题第5课。本单元第二个主题是“不可丢掉的传家宝”这一主题主要是节约教育。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引导学生对生活节约与浪费情况进行反思和评价,提高节约的意识;感受、认识节约的重要性,进一步认识节俭的重要意义;学习积累生活中节约的方法和窍门。因此,本课主要设计了“一个关于白米饭的故事”“从一粒米算起”“节约无处不在”“为创文献礼——节约小组齐行动”四个大环节的教学活动。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认为本课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结合学生身边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走进生活。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此我紧紧抓住这一理念,在本课教学中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在生活中体验。例如在课堂上我通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家在我区在咸潮袭来时的生活的不便,感受到水的重要;在通过计算让学生认识到浪费的可耻后,我引导学生回到生活中,谈谈在生活中的节约问题,例如“满桌的饭菜吃不完,怎么办?洗完菜的水,两大盘,倒掉吗?晚上睡觉我怕黑,要把灯开了睡,这样做好吗?作业本还没用完,但是封面坏了,扔掉吗?……对于这一系列经常见到的生活情境,学生通过思考、发表意见,在交流中就明白到节约并不难,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是却有巨大的作用。

二、引导学生从自己算起,从生活中算起,切实感受浪费的巨大。

生活在番禺的学生,不愁吃不愁穿,浪费米饭一点也不觉得可惜,如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呢?我主要设计了两次的计算活动。在“从一粒米算起这个环节中,我先让学生计算出如果全国人民每人每天浪费一粒米的数量,而这些米够我们班的同学吃到上大学,从而对于浪费感到可惜,然后更进一步,回到我们的校园生活中,再引导学生去计算我们学校一月浪费的粮食足够山区的同学吃多少年,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反思自己的浪费行为,认识到浪费的可耻。如果说第一步计算全国人民每人浪费一粒米的数量还只是个假设的话,那么,后一步让学生计算学校饭堂每月被浪费的粮食的数量则是实实在在的,因为学生每天都可以看到那满满的泔水桶,这一步从生活中算起的计算是更能触动学生的心灵。

三、开放的的作业设计,引导学生在课外的生活大课中堂巩固节约的生活习惯。

仅通过课堂上的学习,不等于学生的思想品德、社会素养就能真正提高,品德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就需要把品德教学用于生活,促进学生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基于这一理念的指引,我设计了“为创文献礼——节约小组齐行动”这一环节。这一环节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作业,把作业“做什么”和“怎样做”的主动权都交由学生来决定,设计目的是引导学生把课堂上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节约”这一生活念延伸到课外,在生活这一大课堂中继续形成、巩固节约的好习惯。

每节课总是会有遗憾的,恳请各位评委给我宝贵的意见,让我在今后的教学中继续提高。

我的教育小故事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先锋小学曾展繁

60年代美国的头号大款洛克菲勒,富可敌国,而他给孙子的零花钱时却常常按美分计算,而且还必须完成一项家务才能“按劳取酬”。相比时下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是父母心中的“小太阳”,衣食无忧,根本不沾家务,却出手阔绰,大把花钱,毫不心疼。外出活动或春游大包小包地携带,过生日时送礼祝贺你来我往,有的甚至在订桌宴请……眼下,虽说我们国力大增,不少家庭略有积蓄,但是和当年美国的洛克菲勒相比,就远不到想怎么花钱就能够怎么花的地步。而许多孩子更是忘了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为此,从小对学生进行勤俭教育显得更为必要,更要追求教育实效。在我教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六年级第一单元《从一粒米说起》这一课时,就有这样一段小插曲。

课堂上我设计有一个环节是引导谈生活中的节约经验的,我出示了一个情景:喜庆宴会,吃剩了满桌的饭菜。你遇过这样的情况吗?你是怎样做的?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同学都说把剩菜打包回家,下一顿把菜热了可以再吃。此时,有一位男同学举手说以前出外就餐时吃不完了也有想过打包走,但又觉得打包很没有面子,于是就放弃了。此时我看到有好几个同学也轻轻地点了点头,可见他确实说出了一部分人的心态。

于是我说:“你说出了你曾经的感受,我相信一定还有其他同学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是今天你还这样认为吗?”学生即说:“上了这节课以后,我觉得节俭很重要,我以后不管什么面子了,一定要打包。”从他的回答中可见他还是觉得面子是个问题,只是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这部分教材帮助学生初步建立米的长度观念,根据1厘米和1米的实际长度,让学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间的进率,知道1米=100厘米。教材通过让学生用刻度吃量黑板的程度,感觉到这样量要量很多次,太麻烦了,由此引出米尺,使学生切身体会到:量比较长的物体,用迷作单位比较方便。然后教材借助米尺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实际表象。如让学生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将两臂伸平,用米尺量出1米的长度。 本节课我采用了以下教学策略,收效较好。 1、学生已经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基本上掌握了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所以在认识米和1米=100厘米时,我先让学生在卷尺上找到“0”刻度,再依次找到1厘米、2厘米、3厘米……100厘米,然后左手捏住卷尺的“0”刻度,右手捏住100厘米的位置,拉直,举起来,老师告诉学生:“这就是1米” 让学生仔细体会1米的实际长度。再让学生把卷尺放下,双手的位置不动,闭上眼睛,把1米的长度“印”在脑海里。睁开双眼,用手比一比“1 米”有好长,看谁比的准,看谁比的快,结果全班没有一个人出错。通过以上的活动孩子们不仅对“米”有了较深刻的印象,而且对1米=100厘米也理解得比较到位,掌握得较好,。 2、这节课我在作业设计上也十分注意孩子的年龄特征,设计有层次,有梯度,针对性强,同时还具有开放性和探索性。例如::通过排1米长的队伍需要几

人,走1米长的路需要几步,这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引导学生逐步加深对1米的认识。在充分活动的基础上,让学生静静的思考,通过闭眼想和再次比画,力求在头脑中建立清晰的1米的表象。进而,再次让学生根据表象剪出1米长的绳子,并借助测量加以调整,学生头脑中1米的表象将逐步精确,请小朋友在教室里找一找,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让学生边操作边思考,手脑并用,协调发展,使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这样既深化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讲`听《认识厘米》感受教学设计

讲`听《认识厘米》感受教学设计Teaching design of "understanding centimete r"

讲`听《认识厘米》感受教学设计 前言:小泰温馨提醒,教学反思指教师对教育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师会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通过教育案例、教育故事、或教育心得等来提高教学反思的质量。本教案根据数学教学反思设计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便于学习和使用,本文下载后内容可随意修改调整及打印。 《认识厘米》这一课教学目标是: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实际长度的表象。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1厘米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限整厘米)的意识。 按照三维目标,我这节课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小马过河〉让学生感受统一长度的必要性。 二、合作探究:1。认识尺子2。认识1厘米3。认识几厘米〈2〉量物体的长度,学生试量,再请学生上台量,再玩量物体长度的方法,接着就是练习题。 三、小游戏:你猜,我量 四、巩固练习:1。判断2。断尺子量物体长度 五、小结。

六、数学小知识。 这节课讲完后我自己感觉到:这节课上的还挺成功的,学生 课堂兴趣高昂,我认为在第一环节小马过河问学生马上找出要统 一的长度单位,在小游戏让学生先猜,在量让学生小组合作都动 起来。我在教学认识1厘米中,只强调1厘米中有10个小格, 没太强调也就是1大格,导致在下面认识几厘米时,很多学生说 20个小格也就是20厘米。我发现这个情况后在课上及时又让 学生观察20个小格是九格也就是几厘米,最后这个问题我感觉 学生还是有点一知半解的。不过我们找的小知识学生挺感兴趣, 小游戏他们也乐意玩,让他们从学中玩,玩中学。 讲完课后,又听了别的老师将的同一课,因为大家选择的教 学内容都是一样的,所设计的课也都差不多,虽然设计的课差不多,但是每节课都有他们的闪光点。 像外国语学校王宇老师在最后设计了怎么测量手腕的长? 茅箭区实验学校李道国老师他在介绍尺子时准备了各种尺子 的实物,这样加深学生的印象。 市人民小学曹云老师在评价学生时用1厘米的小正方体当作 奖品粘在黑板上,上完课后让他们看一看每组获的奖品是几厘米。等等。 这次活动结束了,虽然很辛苦,但是收获很大,在这里我要 谢二。三年级数学教研组的各位老师和李芳校长,一遍遍不厌其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的挑战。我很有幸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有时机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本身。”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但相信指导者的作用还是不容无视的,特别是在刚进门的时候。 一、作为实践者,我身先士卒。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好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气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神往。尤其是中国最古老的春节,有关它的来历,习俗等浸透着我们中国文化的底蕴。恰逢寒假将至,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一时机尝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率先开展了“过大年”春节文化研究活动。 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事先我帮学生设计了一幅图画式综合活动资1 / 8

源卡,并为家长送上了“爱心小帖子”,提醒家长从查(通过上网、查书籍、翻日历等方式查找“春节的来历”、“各民族的年俗”)、访(通过访问身边人的方式了解“生活的今昔比照”和“春节的礼仪、讲究”)、记(通过书写记忆的方式记录能搜集到的“春联”、观察发现谁过年不休息)、算(通过精打细算,指导学生“压岁钱怎么花”,并算算都有哪些“庆贺春节的方式”)、做(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创新)等方面提示,帮助孩子开展调查。虽然困难重重,学生们均在开学时上交。纵观整个调查问卷,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填写的资料内容丰富,卷面干净整洁,颜色搭配合理。剩下的则有的内容空洞,有的涂抹杂乱。我想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情况不同,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因此引导帮助的水平不一样,搜集的资料质量肯定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在交流时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网络的信息查询,渗透了一些搜集资料,整理的方法。 虽然我们的资料搜集其实不是最完备的,活动设计其实不是最科学的,但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兴趣十足,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为此,我们坚持着。活动下来,我们发现学生是喜欢这门新课程的。 二、作为选习题人,我不断反思着。 2 / 8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厘米和米》教学反思 学生对于厘米的的概念应该比较熟悉,如常见的学生尺,三角板等都带有厘米刻度,学生也用尺子量过简单的图形的长度。所以刚开始学习厘米的认识看起来并不难。而对于米的认识就有一定的困难,米虽然是基本的长度单位,但是学生接触的比较少,缺乏这方面的以验,尽管在课堂上我找了专门的米尺让学生反复认识,比一比,试一试,量一量,说一说等,了解一些简单的知识如:1米=()厘米,500厘米=()米等还行,遇到稍复杂的单位如:妈妈身高1(米)60(厘米)可以,妈妈身高160(),好多学生都填“米”,对于米的单位长度的表象还是很模糊,所以米、厘米的认识是学生学习长度单位中的一个难点,要让学生地正确建立起米、厘米的表象是比较困难的。我认为要加强学生对米和厘米的认识,必须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对自己比较熟悉的物品的长度,高度等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初步建立米和厘米的表象。如量自己的数学课本封面的长和宽,铅笔盒面的长、宽,橡皮的一个面的长、宽,自己的身高、爹妈的身高,书包的边长,课桌面的长和宽,课桌的高,教室门的长和宽,黑板的长和宽等等,这样在学生经历了大量的感知之后,头脑中便初步形成了米和厘米长度的表象,在使用这两个单位时就会正确无误。尤其是在练习过程中让学

生多动动手量,多动脑想,多估一估,一开始估学生都不敢估,知道自己可能估计得不准,我就鼓励学生大胆地估,告诉他们生活用到估计的时候比测量还要多,明白估计的重要性,甚至还放宽了要求,要求估计的内容只要是估计的数字,不是测量的,误差大小都给算对!这对于帮助学生尽快建立米和厘米的长度单位的表象有很大帮助。 总之,学习这部分内容,不仅要借助学生熟悉的事物,还要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口,多动脑,多估计丰富学生的实践以验,在积累中形成以长度单位的表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 一样的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 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活动实践课不是老师教给你知识而是做中学。 本学期我积极参加国培学习和校本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在教研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开展听课、评课活动,使我在教学中得到很多启发。 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 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 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始进行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甑别,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并引导他们在完成分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谓“收获尽在过程中。”

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强调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 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我们欣喜的看到孩子们正在他们自己的研究中变得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善于思考了, 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三、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关注能为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就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也不断地加深, 在评价时并不要求学生调查成果有多具体, 而是以学生调查的热情高低、合作的是否默契、参与人数的多寡为评价依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尝试, 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导”艺术,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及反思

《一米有多长》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观察和测量活动中认识米,体会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掌握1米=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学会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测物体长度,能选择恰当的单位表示物体的长度。 3、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教学要点 在测量活动中体会测量长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你知道你有多高吗? 二、自主合作探究: 动物们要一起去游乐园玩,其它小动物都顺利的进入游乐园了,可是小鹿却被挡在了外面,你知道为什么吗? 1、认一认,想一想: 小老鼠摆小棒的活动,带领学生由厘米引出新的单位米。 教师提示米和厘米的关系 师板书课题 2、比一比,说一说 帮助学生体会米的意义 组织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感受米的长度 3、小组合作,用尺子量一量 组织学生利用已经形成的1米的表象进行估计,再实际测量。 学生看情境图,思考原因并汇报 学生体会100根小棒就是小米 认识米 1米=100厘米 学生利用米尺来认识1米 用米尺和自己的身高比一比

打开自己的手臂等 学生小组合作 估计后测量比较,体会米 四、归纳反思: 1、想一想,填“厘米”还是“米”呢? 门高约2() 一拃长约15() 黄瓜长约20() 2、完成54页估一估,小明和机灵狗分别有多高?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学会了什么? 4、布置课后习题作业 学生独立完成 橡皮长约3() 树高约10() 李老师身高约175() 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完成习题 学生汇报收获 板书设计: 1米有多长 1米=100厘米 1m=100cm

小学数学_认识厘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认识刻度尺,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借助实物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并通过估测,形成初步的估测意识。 4、在测量活动中,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养成做事认真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正确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建立1厘米的表象,正确使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猜谜语:一棵大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 每个手指的名称知道吗? 介绍“一拃”猜谜语手介绍手指名称比划一拃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教师活动:播放故事《阿福的新衣》

问题1、阿福穿上新衣会不会很高兴呢? 问题2、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学生活动:听故事,思考问题。师傅量的师傅做,徒弟做衣服徒弟量 设计意图:体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教师活动2:看来我们在度量长度时得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长度单位”(板书)今天我们来认识其中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 教师活动:1厘米到底有多长呢?在直尺上找到1厘米,取下学具。 让学生观察、感知1厘米的长度 学生活动:1人拿1个1厘米的学具轻轻放到桌上观察、感知,很短 学生活动:用1厘米测量橡皮长边 设计意图:学生测量寻找含有1厘米的物体。学生充分感知1厘米。体会到统一长度单位后测量结果统一。 学生活动:估计纸条的长度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学生活动:测量纸条长度 设计意图:体验尺的生成 学生活动:观察尺子,找找尺子上都有什么?找1厘米,找几厘米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

人教版二年级上册《厘米和米的认识》数学教案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5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认识线段。 2、通过观察、测量活动,使学生体会建立统一的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4、会用计量工具测量较小物体的长度,同时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 5、让学生通过观察与操作,建立1米的实际长度概念,知道米与厘米之间的进率。

6、掌握用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能正确测量生活中较长物体的长度。 7、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进一步体会测量长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准备: 米尺、直尺、吸管、卷尺、绳子、学生尺。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引发探究需要

1、同学们观察过吗?在桌上的线是弯曲的,不过,把线拉紧,它就直了。那么,你知道两手指间的一段可以看成什么吗?(线段)还有什么也都可以看成是线段呢?(直尺、课本的每条边等??) 2、你知道在两点之间如何画一条线段吗?在两点之间画一条线段,能画几条呢? 3、设疑激趣谈话:小朋友们,量一量你们的课桌有多长。请2~3个小朋友说出自己选用的工具,有的用拃长量、有的用铅笔盒量、有的用数学书量??按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试着量一量,提醒小朋友互相帮忙,注意记录结果。(为什么大家说的测量结果的数量不相同呢?) 4、导入课题。

通过小组讨论认为只有工具一样,测量的结果才一样。我们通常用尺子来量物体的长度。谈话:除了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还要有统一的计量单位,计量单位不一样,很多东西不能得到统一的结果。因此,我们的古人在很早就统一了计量单位。 二、合作探究,认识厘米 探究一:认识直尺。学生拿出直尺,看一看,摸一摸,交流发现的结果。表示厘米的字母是cm,它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长度单位。直尺上有长度单位,要知道物体的长度,可以用直尺来量。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1cm到底有多长?请小朋友们看看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有多长。 同学们在自己用的直尺上分别指出2cm,5cm和8cm的长度。用手指比划一下1cm大约有多长。 你是怎样看的?引导学生汇报:从0到1是1cm长,从2到3也是1cm长??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活动反思 我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是什么?刚开始接触这门课程时,我同许多老师一样,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更多的无非是一些相关的知识与技能。直到这次指导学生开展“关注消防、珍爱生命”主题活动后,我才发现综合实践活动带给学生的远远不止这些。那么,就本次活动而言,它给学生带来些什么呢? 一、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正因为学生有社会责任感,才有本次的主题活动。在组织学生自主选题时,一开始,同学们都以个人的兴趣出发,说出的课题五花八门,大家还各持已见,互不相让。后来,当一位同学提出“关注消防”这个主题时,大家不禁想到前不久几位同学反映的元宵节在黄氏家庙赏灯时发现的消防隐患,大家就此展开了讨论。在讨论中,有的同学在替黄氏家庙担心,有的同学对组织者“祖宗灵着呢,还用得消防设备吗?”的荒谬论断感到不可思议,有的同学还由此想到我镇的消防现状……从同学们的讨论声中,我惊喜地发现,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主题的确定,竟也能激发并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真不简单! 二、培养了实践能力 在开展我镇消防现状的调查研究活动时,学生分成了四个探究小组,并以小组为单位分配好每个人的工作。在实践中,有的上网查资料,有的制作问卷进行调查分析,有的上街采访,有的实地考察,学生积极投入的精神使学校教师们深受感动。绝大部分学生还学会了自主获取信息的方法,在需要一些资料时,他们知道通过什么手段从哪里去获取——动手、动眼、动脑三维一体,多重刺激,实践多样,体验深刻。 三、提高了综合素质 在准备阶段,他们出谋划策,群策群力。在调查实践阶段,他们既分工又合作,遇到困难时互相打气,不气馁,不退缩,总能想出办法来解决。在交流成果阶段,各小组同学畅所欲言,充分交流,并以不同的方式展示了自己的研

【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数学《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数学上册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教学设计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有大有小,测量的不准确)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实物演示)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1、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1)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2)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板书:认识厘米,用厘米量)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3)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课件演示,认识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m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精选3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精选3篇)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精选3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精选3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1 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综合实践课的特点是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自主性。综合活动实践课不是老师教给学生知识,而是从动手实践中增长知识。本学期,我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得到很多启发。一、真正实现小组合作、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合作伙伴组成合作小组,并让他们在小组内选择最想研究的子课题,在小组成员分配工作时,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在小组里承担的任务,给学生个性的发展创造了空间,这样做,使每个小组成员之间有了惺惺相惜的感觉,团队精神大大增强,为活动的开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活动中让学生自己甑别,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给学生较多的选择余地,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做到有所感受,有所发现。并引导他们在完成份内工作的前提下也去帮助别人、协助别人开展调查研究,使学生在活动中不再是坐享其成,尽可能使每个学生都获得参加综合实践活动的

积极体验和丰富的经验。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学会评价,学会求同,学会补充,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可谓“收获尽在过程中。”二、注重探究式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搜集资料的能力。在让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我的出发点是让学生走进生活、切实地进行调查研究,培养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孩子们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通过自己的思考、求助、与别人的讨论等把问题解决,这样的探究对孩子的发展是十分有利的,这一次实践活动孩子们确实在实践能力上有所突破。我欣喜的看到,孩子们在研究中变得胆子大了,勇气足了,善于思考了,学会了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三、改变评价方式,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让我明白了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不一味的惦记着“给”学生什么,而关注能为学生“做”什么,注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就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学生的认识与体验也不断地加深,在评价时并不要求学生调查成果有多具体,而是以学生调查的热情高低、合作的是否默契、参与人数的多寡为评价依据。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理论基础;不断尝试,全面提高自己的“指导”艺术;不断反思,在反思中成长、成熟起来。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2 综合实践活动是在崭新的课程资源观引领下开发、设计、实施的一门整合程度很高的新课程,以实践活动为主要实施途径和方式。在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从他们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从个体的学习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或自然生活中提出具有生命

米和厘米的认识 实践活动(一)

米和厘米的认识 一、教学要求: 1、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统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 度单位的必要性。 2、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和米的实际意义,初 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等于100厘米,并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 物体的长度。 4、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测量和画一定长度的线段(限整 厘米) 二、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的实际长度。掌握它们之间的进率,使学生建立起1米、1厘米这些长度单位的观念。 三、教学难点:使学生掌握1米、1厘米它们之间的进率,并进行简单计算。 四、教学课时:4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1、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活动中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2、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 物体的长度。 3、使学生经历用不同工具测量统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二、教学重点: 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并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 三、教学难点: 掌握测量方法,使用刻度尺准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胶棒、曲别针、铅笔。请同学们从三件不同的物品中选取一件不同的物品去量一量课本的长度。 2、教师指导:作为标准物品要一个接一个的摆放,要放平、摆直。 3、学生汇报测量结果 4、引导学生思考:(1)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有什么发现?(使 学生明确:利用不同参照物来测量物体的长度,但标准不统一。) (2)量同一边,为什么结果不一样呢? (由于同学们用的标准不同,所以得到的结果不同。) 5、要想知道物品的长度,我们可以选同一样物品进行测量——尺 子。 引导学生想到:要得到相同的结果,应选用同样的物品做标准进行测量。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1米有多长》的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二年级上《1米有多长》的教学反思_教学设计 《1米有多长》北师大版小学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三节中关于长度单位的初步认识课。本节是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重难点是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用米尺较准确地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基于学生已有一定的认识尺子刻度的能力和短距离的测量经验,本节课教学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在实际测量中产生需要学习新知,感受米与厘米二者之间的的关系,并会运用新知灵活地创造性地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同时教学中提醒学生米尺用来测量较长物体的长度,又为二年级下册进一步学习千米奠定了基础。 一、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动机 在上一节课中,学生已经认识厘米、会用厘米量,在这个基础上,我让学生尝试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测量黑板的长,在学生的操作中,因测量的物体较长,用20厘米长的学生用尺进行测量,比较麻烦,学生产生了换个比较长的尺子做测量工具或用比厘米大的单位米来进行测量的想法,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课的新知识。这个环节设计的目的是在学生解决问题中遇到问题而产生求知的动力,激起他们学习新知的兴趣。除此之外,我还想通过这个设计想向学生们渗透:在今后遇到困难时,没什么好怕的,可以通过学习新知加以解决,从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二、围绕重点,多层次展开 孩子们两天内一下子学了两个长度单位厘米和米,有些孩子容易混淆,其原因是对1米和1厘米的实际长度认识不够,以至于在后面的学习中造用错单位的错误。这了让孩子们充分认识,我先让孩子们用米量:(1)实际体验.请同学们互相用自己带来的卷尺量一量,把两臂伸开,看一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2)再次体验。两人再互相量一量身高,从地面到身体的什么部位是1米,看看你的身高比1米高出多少?(3)以小组为单位,量出1米,2米……给大家看。再让孩子们区别厘米和米:(1)用两个手指比一下,1厘米有多长,再用两手比一下1米有多长。通过孩子们的动手比较感知厘米是比较小的单位,米比厘米要大得多。(2)用学生用尺量一量;数一数;看一看等方法了解1米里面有多少厘米。(3)实物测量,使用正确的长度单位。本节课孩子们对米的认识较好,能正确地用长度单位——米,并进行有关测量。 三、存在的不足 1、反思这次的教学设计是没有把“估计”运用到实际测量以前的教学活动中,今后的教学在这方面要牢固树立此观念,因为学生掌握此项技能,在今后的实际生活当中受益匪浅。 2、有关长度单位的认识只是一个开始,后面教学中要给学生不断的强化和运用,丝毫不能懈怠——这是MS-EEPO有效教育理念中的由于强化次数不够导致的知识遗忘,这也是我教学中要汲取的一点失败的教训。

【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新的课程领域,是对学生和指导教师的共同的挑战。我很有幸成为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直接参与者,有机会和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一道成长。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它需要坚持学生的自主性,但相信指导者的作用还是不容忽视的,特别是在刚进门的时候。 一、作为实践者,我身先士卒。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丰富的民族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独特情趣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尤其是中国最古老的春节,有关它的来历,习俗等浸透着我们中国文化的底蕴。恰逢寒假将至,于是,我们就抓住这一时机尝试以“综合实践活动”为抓手,率先开展了“过大年”春节文化研究活动。 为了保证研究的质量,事先我帮学生设计了一幅图画式综合活动资源卡,并为家长送上了“爱心小帖子”,提醒家长从查(通过上网、查书籍、翻日历等方式查找“春节的来历”、“各民族的年俗”)、访(通过访问身边人的方式了解“生活的今昔对比”和“春节的礼仪、讲究”)、记(通过书写记忆的方式记录能收集到的“春联”、观察发现谁过年不休息)、算(通过精打细算,指导学生“压岁钱怎

么花”,并算算都有哪些“庆祝春节的方式”)、做(通过手工制作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创新)等方面提示,帮助孩子开展调查。尽管困难重重,学生们均在开学时上交。纵观整个调查问卷,真是“让我欢喜让我忧”——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填写的资料内容丰富,卷面干净整洁,颜色搭配合理。剩下的则有的内容空洞,有的涂抹杂乱。我想可能是由于孩子的家庭情况不同,家长的文化层次不同,因此引导帮助的水平不一样,搜集的资料质量肯定就不一样了。于是,我在交流时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模拟网络的信息查询,渗透了一些搜集资料,整理的方法。 尽管我们的资料搜集并不是最完备的,活动设计并不是最科学的,但自主探究,自主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兴趣十足,不同层次都能有收获。为此,我们坚持着。活动下来,我们发现学生是喜欢这门新课程的。 二、作为选题人,我不断反思着。 传统的节日是人们通过对自然的把握而形成的,包括固定的节期和特定的文化活动,春节、元宵、清明……都是通过历史传承下来的,有几千年的历史,这些节日有的表达了人们对历史人物的纪念,有的是配合农业生产和劳动生活的,有的来源于神话传说,有的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愿望。总之,这些传统的节令风俗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的经济状况、生活习惯及道德风貌等,其中有许多中华民族珍贵的生活史料,是历代民众共同创造的精神文明的沉淀,我们应该继承传统节日中的精华,这才是中华民族的‘根’。

认识厘米反思

《认识厘米》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领悟着新理念,尝试着新方法,课后认真总结并写出教学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认识厘米》这一节课后,我结合听课老师的意见以及学生们在课堂的表现,及时对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觉得比较好的地方: 1、让学生参与本节课的目标制定 在出现课题后提问:“看到《认识厘米》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学生思考后提出,生1:为什么要认识厘米?生2:认识厘米对我们有什么用?生3:1厘米有多长?生4:用厘米怎样去量?生5:这支铅笔有几厘米长?生6:用尺子怎样量课本的宽?……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本节课目标的制定,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新知,学生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 2、体现两个“转变” (1)、学生充分观察尺子,发现尺子上有数字(刻度),竖线(刻度线),厘米(这把赤字的长度单位);(2)、学生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的长度,答案多样化:有刻度1到刻度2、有刻度2到刻度3、有刻度6到刻度7、有刻度12到刻度13、有刻度17到刻度18等;(3)、以小组为单位量纸条的长度,有从刻度0开始量起、有从刻度1开始量起、有从

刻度2开始量起、有从刻度4开始量起等。在这一环节,老师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营造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的角色由“传道、授业、解惑”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他们敢说敢做,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动手操作、交流合作、自主探究出厘米的有关知识,个性得到了发展,各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二年级数学上册《认识厘米和米》教案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合作精神。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厘米”作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教学难点】: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师生交流引入 教师:同学们,在古代是怎样测量物体的长度的?指生说,然后出示资料:很久以前,人们用身体的一部分作为测量长度的单位。 测量物体的长度时,要用统一的单位长度。下面,请同学们用拃 认识厘米和米 教学设计 教案

作单位来量一量课桌的长度。 学生量。指生说是多少? 生:5拃 生:3拃 让学生谈自己在量的感受。 教师说明:在测量课桌的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同样单位拃,虽然得出了结果,但测量的不准确,在日常生活中用它来量物体的长度是很不方便的。请同学们想一想: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还有什么好的方便的工具? 生:...... 师:为了准确、方便地表示物体的长度,人们发明了带有刻度的尺子。量长度最常用的工具是米尺,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设计意图]通过测量在不同位置的两张纸条,引起学生认知冲突:虽然统一了单位长度,但用同一物体作标准摆放时受到限制。激发学生想用比较方便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的欲望。二、探究新知 介绍认识尺子。 你们都见过什么样的尺子?你仔细观察过尺子吗? 出示刻度尺,请小组内先说说自己知道刻度尺的那些知识。 全班进行交流。教师小结结题:刚才,你们对刻度尺的认识还真不少,今天就让这把尺子帮助我们认识一个测量较.

短的物体时用到的较小的一个长度单位:厘米你能在米尺上找到刻度线吗? 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尺子上的这些线叫刻度线。 指出0刻度线在哪儿?标有5的刻度线在哪儿? 师:0刻度线也表示尺子的起点。量较短的物体,可以用厘米作单位。厘米可以用字母c表示,1厘米可以写成1c。 [设计意图]学生现有的数学经验是学生学习认知的起点,也是探索、建构新知识的“支架”,介绍认识尺子提高学生的知识面,教师了解学生对刻度尺的认识程度,为下面的学习作准备。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厘米有多长?:那么你知道1厘米是多长吗?请你在直尺上表示出来。 交流得出:首先找到刻度“0”,从刻度0到1,这中间的长度就是1厘米。师:请同学们在你的尺子上找出1厘米,看看还有哪段是1厘米。 学生活动: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 交流得出:每标有相邻数字的两个刻度之间的长度是1c。 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感知1厘米的实际长度。 师:“请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想一想,那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

综合实践活动课《广告》教学反思

综合实践活动课《广告》教学反思 城南一小雷敬华 在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比赛中,我执教了《广告》一课,使自己在尝试新学科教学的同时更是得到了一次难得的历练。在备课过程中,我很幸运地得到了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室和我校领导的精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使我能更快加深了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认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也是第一次尝试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探究和教学,为了更好地完成此次教学活动,我投入了全部精力,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力求在课改的新形式下用全新理念上好这节课。 在紧张、兴奋与激动中渡过了短短的40分钟,走下讲台的一刹那,我心中的诸多情感都变成了人生中难得的经验。 本课在教学设计上就是紧紧围绕综合实践学科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的,希望通过学生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本节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题是《广告》,课堂中创设的情境“广告精英招聘会”既是一个活动情境,一种表现形式,同时又是整节课的一条线索。围绕这条线索,学生的热情被点燃了,于是他们都能积极而欣喜地投入其中,每一个孩子都不例外,这是一个属于全体孩子的课堂。 在活动过程中体现了综合实践学科的几个显著特点。 首先,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能过各种途径收集和整理了许多有关广告的信息,大量的占有资料,使学生能随心所欲,畅所欲言。在每一小组的汇报中无不闪现出智慧的火花。 三个设计独特的宣传单的选择,已经充分显示了学生们对生活的感受力与洞查力,平凡中见希奇,也许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生:报纸上的谐音广告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下面我为大家推介两则。 这是“立邦漆”的广告。大家看,环境的境被改为了它的谐音干净的净,这正表明了立邦漆新一代污渍难渗透,一擦就干净的新特性。 还有这一则广告,英华OK数码产品促销广告中,把放假的假改成了价钱的价,告诉我们这里低价促销的消息。 这两则广告都十分巧妙地运用了常用词中的谐音字,既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又让人过目不忘。我十分喜欢,希望大家也能喜欢。 生1:我就不是特别喜欢这两则广告,因主就样的谐音字容易对中小学生造成一种误导,让他们以为这些字就是这么写的,所以我不太喜欢这样的广告。生2:我不这样认为,因为学生都有一定的分辨能力,不至于被误导。 生3:广告的作用是宣传产品,这样的谐音广告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从而去购买产品,没什么不好的。 生4:有这种想法的商家也未免有点太自私了吧,如果你被误导了,还会这样想吗? 生5:而且现在的学生记住错的比记住对的容易,这样的广告总是有误导的嫌疑

《认识厘米》的案例与反思

《认识厘米》的案例与反思 片段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小朋友们喜欢听故事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故事的名字叫阿福的新衣。 师:(课件出示)师讲解故事:过节了,阿福想做一件新衣服。他找到一家裁缝店……徒弟在一旁想不通,这是怎么回事啊? 生:师傅的手大,徒弟的手小。 生:师傅的一拃长,徒弟的一拃短。 生:师傅的一拃比徒弟的长,徒弟的一拃比师傅的短 生:…… 这时,我做师傅,学生是徒弟,我和学生比一拃的长短,学生一下子就看得很清楚了 教师顺势接着问:“那怎样做能避免这个问题呢?” 生:师傅量,师傅做。 生:徒弟量,徒弟做。 生:师傅量好布之后徒弟再做。 生:用尺子量 生:…… 反思: 一年级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学应尽可能有趣味性,为此,我在课的开始就以故事引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的进行做好铺垫,故事中徒弟抛出:“这是怎么回事?”的问题,引起了认知冲突,使学生体会到师傅与徒弟的一拃不一样,同样是3拃,师傅的大徒弟的小,而在下一个环节中,我和学生比一拃的长短,学生很直观的知道师父的一拃大徒弟的一拃小。而怎样能避免这个问题呢?学生的动脑思考,积极发言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发了探究和解决问题的浓厚兴趣,自然地进入到对新知的探究中。 但是在这个环节中我自己觉得处理不够好,学生的回答:师傅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时,我没有及时的评价,师傅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其实就是统一标准,只因为标准的不同才会出现阿福的衣服太小这一事实,要想测量的准确,测量的标准必须一致,在这里我应明确的点出这一点,而不是很快的转入下一个教学环节之中。 片段二:认识2厘米,3厘米,5厘米和任意几厘米 师:从0到2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你还能从尺子上找到其他的2厘米吗? 生:从2到4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生:从3到5之间的长度是2厘米 生:…… 生:从1到5是2厘米(这个学生说出了一个错误的答案)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厘米和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全日制培智学校教材数学第六册《认识厘米、用厘米量》的第一课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建立“厘米”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用“厘米”做单位来量度物体的长度。动手操作的机会比较多,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学生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限整厘米)。 3.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4.初步培养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1厘米的实际长度. 2.初步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方法. 教学难点: 1.建立1厘米的长度概念。 2.学会用尺子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主要教学,加上直观教学,和学生动手操作。 教具: 课件、小图钉、纸条、小棒、橡皮、作业本、铅笔、尺子等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用不同的道具(硬币、纸条、小棒)测量长度一样的 盖子。 “老师要请小朋友们做一件事情,请你们用所给的度量工具量一量盖子有多长”。 学生汇报测量的结果。 2.讨论:(1)为什么你们测量结果中得到的数会不同呢 (2)如果你们都用同一种工具来量,结果会怎样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使学生感受到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导入新课: 师:因此,我们需要有统一的测量工具。有谁知道测量长度的工具是什么

生:尺子 师:那究竟用什么单位表示一样东西有多长呢今天我们就学习在量比较短的东西时,用“厘米”做单位。(板书课题:认识厘米、用厘米量) 二、新授 1.猜一猜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先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猜一猜1厘米的长度】 2.认识米尺。 师:“ 那刚才小朋友猜得对不对呢我们认识米尺后就知道了。” 教师让学生拿出自己的学生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的一部分 师:“请小朋友们同桌互相观察一下,你们的尺子上都有些什么相同的地方”(尺子上都有长短不同的线,都有一些不同的数字,还有CM两个英文字母。)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一起看大屏幕上的尺子。”课件同步 师:“它上面的线叫刻度线,”“尺的左端的刻度线对着几”“对着0,这叫做尺的0刻度。这也是起点。” 3.认识1厘米、几厘米。 (1)初步认识1厘米、几厘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