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高中历史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万源市第三中学校肖维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 1 -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科研的起步和国力的显示

1.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条件:(学生自己看书归纳)

(1)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2)成立科研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科技委

(3)壮大科研队伍——李四光、华罗庚、钱学森、吴阶平、邓稼先(展示图片)

(4)编制远景规划——《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重点发展尖端科技

3.成就:

(1)国防科技:

①1958年中国第一座实验性原子能反应堆建成;

②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图片)

③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图片)

④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播放视频)

学思之窗一:

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邓小平请问:两弹一星的成功有何重大意义?

打破了美苏的核垄断和对中国的核威胁;展示了自己的实力,尤其是增强了国防力量;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营造了安定环境。

(2)医学:1965年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3)农业科技: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被誉为“第二次绿色革命”的籼型杂交水稻。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

1.背景:

(1)文革期间,科技事业严重受挫;

(2)邓小平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号召”的口号;

(3)1978年全国科技大会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4)科技体制改革。

2.提出:1988年,邓小平

3.意义:反映了时代特点,概括了科技作用,成为中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基础。

三、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

1.原因:

(1)“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

(2)科研工作者的努力;

(3)科技规划的实施:“863计划”、“火炬计划”。

2.成就:

(1)核技术:核武器不断发展,和平利用。

(2)空间技术:

①1984年成功发射第一颗试验通讯卫星;

②中国是世界上少数几个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和“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之一;

③从1990年开始,中国进入国际卫星发射市场。

(3)运载火箭研究:

①1980年5月中国向南海太平洋成功发射远程运载火箭;

②1999年11月成功进行“神舟号”飞船发射与回收试验;

③2003年在甘肃酒泉成功发射了“神舟5号”载人飞船,杨利伟成为中国航天史上首位进入太空的航天员。

(4)信息技术:

①1983年成功研制出第一台每秒运算一亿次的“银河”巨型计算机系统;

②2002年研制出运算速度可达每秒1.027万亿次的超级计算机。

(5)生物工程:相继完成国际人类基因组合作计划中的记忆测序任务和水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序列图。

3.影响:对于增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3 -

高中历史 专题五 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人民版必修3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中国科学技术成就

《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教学设计案例 【课前系统】 一、设计思路:1、设计理念:本案例以新课程标准的思想理念为指导,发挥历史课程的教育功能,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历史科学意识,增强历史使命感。 2、教材分析:本案例反映的内容主要是中国科技发展演变的过程。科技进步反映人类社会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文明进程,是从迷信到理性的精神升华,中国的科技成果和思想体现了人类发展的基本特征,是学生提高文化素质和形成科学精神的重要途径。 3、学情分析:该内容与同学们的现实生活相去甚远,调动学习积极性成为这节课的难点。因此教学中,通过大量的图片产生感性认识,置换时空,感受历史的变迁,增进对历史教材的有效了解。在课堂上以讨论参观内容的形式,把本课学习内容融入师生对话中。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了解其发展演变的过程。分析其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的积极作用。 ②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③列举新中国“两弹一星”、载人航天、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以及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等科技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深入体验、主动探究和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知识和掌握的材料解释相关现象。 ②结合学生收集整理的资料,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原因、地位和后来滞后的原因以及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内涵。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①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激发对祖国历史与科技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②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三、教学重点: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通过学习增强学生用科技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难点:科技从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和进步过程中,哪些因素起到制约作用;科技发展的双重性问题。 五、教学准备: 1.用大量生动直观的图片资料、文字资料开展多媒体教学。 2.课前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师提供资料来源等,还有相关网址,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探究。将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课中系统】 1.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1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学生活动1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专题五现代中国的文化与科技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教材版本:人民版必修三 学校:昆明十六中学 年级:高二年级(复习课) 教师姓名:谢云祥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归纳总结。要结合特定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科学技术发展原因和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二、学习过程 (一)建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宏观体系 (二)准确认识科学技术的概念 1.(个人原创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科学解决理论问题,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科学要解决的问题,是发现自然界中确凿 的事实与现象之间的关系,并建立理论把事实与现象联系起来;技术的任务则是把科学 的成果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 —英国·丹皮尔《科学史》(1)根据材料,指出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三)明确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 2.请学生阅读教材内容,概括现代中国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的代表性成就。 (四)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3.(个人原创试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9 年11 月,中国科学院成立。1956 年,国务院制定《十二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8年,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1985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1986年,中共中央颁布了“863计划”。1988年中央提出了“火炬计划”。1988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精辟论断。1995年国家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 ——摘编自人民版教材《必修第三册》根据材料,概括中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原因。 4.(2015年全国|卷)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有历史学者为说明近代以来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引用了如下公式:生产力=科学技术×(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生产管理)这一公式表明,科学技术有乘法效应,它能放大生产力诸要素。 ——摘编自齐世荣总主编《世界史》运用世界近现代史的史实,对上述公式进行探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2

专题五第3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

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时: 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

的外知识,把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3)“走向世界的中国科技”一目,主要讲述了随着“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教师可以依据教材从核技术、空间技术、运载火箭研究、信息技术和生物工程几个方面阐述成就即可。在讲述中需要教师补充一些图片、文字和影视资料,增强直观性。 教学过程: 导入:我国科技发展的历程? (1)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 (2)自1840年以后,近代中国科技远远落后于西方先进水平; (3)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也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一、起步与成就: 背景:科技基础薄弱;社会环境动荡 2政府措施: 建立发展方针——“自力更生”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高中历史 第三节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万源市第三中学校肖维 课标要求: 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本课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而零散,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分阶段记忆。同时,要结合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其加以分析,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要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历程,能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学习的人生理想。 教学课时: 1课时。 重点难点: 重点:新中国科技成就。要引导学生了解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标志性成就及其在增强综合国力中的意义。 难点: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要引导学生通过对现代中国科技进步的史实的了解。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重要命题的理解。 教学建议: (1)“科研的起步与国力的展示”一目,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到“文革”爆发前,我国在科研方面的政策和成就。教师需要让学生依据教材理清线索即可,同时可以补充一些图片和文字资料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提出”一目,主要讲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部分内容是本课的重点,但不需要补充太多的课外知识,把课文中的内容讲清楚,使学生能清晰的理解即可,也可以提供相关的影片资料,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 - 1 -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

5.3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教案·实用教学过程 导入: 【方案一】 1、公元9年,西汉时期的神话故事叙述了嫦娥奔月的情景,被记载在《汉书?艺文志》淮南 子篇中。 2、东汉科学家张衡,在人类历史上首次正确解释月食,绘制了第一幅较完备的中国星图。 3、366年,敦煌石窟开始筑造,“飞天”从此成为人类石刻绘画艺术中精彩而不朽的形象。 4、1390年,明朝人万户,为了实现飞向天空的梦想,双手举一大风筝,坐上背后绑了47 支火箭椅子,勇敢的进行火箭送他上天、风筝帮他落地的实验。结果,他成了人类第一个 火箭登天的牺牲者。 5、2003年10月15日,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5号宇宙飞船发射成功,把宇航员杨利伟 顺利送上了太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6、2005年10月12日,“神舟”6号发射成功,两名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在太空飞行了115个多小时,于10月17日安全返回。这是我国首次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飞行试验 取得圆满成功。 7、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飞抵月球开始绕月飞行,成为中国第一颗“月 球卫星”。 8、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成功征空,中国航天员更是历史性漫步太空,中国航天事 业再创高峰! 从嫦娥奔月这个人类第一个登月梦想,到万户为发射火箭而献出生命;从我国独立创 制首枚探空火箭升空,到今天英雄航天员翟志刚太空漫步,中国人2000多年的飞天梦想, 终于变成了现实。 从此,这个孕育了飞天传说的浪漫国度,这个诞生了四大发明的文明古国,这个曾经 饱受沧桑的东方大国,以更加自信的姿态屹立于国际舞台上。而这些都仰赖于——科技的 力量。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新课——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方案二】 我国科技发展经过怎样的历程? 古代中国: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化,世界领先;明朝中期以后,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和闭关政策等原因,中国古代科技开始停滞。 近代中国:由于政治腐败、战争频繁、经济和教育水平落后等原因,中国科技事业更是远远落后与世界水平。 现代中国:我国的现代科技事业得到较全面的发展。 猜一猜: 【1】“我在美国待了20年,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 他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钱学森】科学无国界,学者却有自己的祖国:当钱学森获知新中国即将诞生时,他坚决要求回国。1950年,钱学森开始争取回归祖国,而当时美国海军次长金布尔声称:“钱学森无论走到哪里,都抵得上5个师的兵力,我宁可把他击毙在美国,也不能让他离开。”美国政府百般阻挠,使他的回国历程长达5年,历经磨难,这其中包括坐牢、受监禁,还要经常接受美国政府的

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

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

三、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 一、授课课题:科学技术的成就与发展(人民版,必修三) 二、授课班级:高二十五班,高二十六班 三、课程类型及课时:新课,1个课时 四、三维目标 1、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中国科研起步的有关史实,认识党和政府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本国力量振兴科技事业,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论断、“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背景及其产生的重要作用,认识在党的领导下科技振兴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参与课堂教学,运用视频和图片资料,再现情景,感受历史;引导学生运用史料分析问题,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能力;使用“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和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建国以来我国民族科技成就的认识,了解民族科技的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激发学生为祖国振兴发奋读书的志向。 五、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建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的主要表现;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 的作用。 2、教学难点:建国以来民族科技取得发展的主要原因 六、教学策略 1、教学方法:讨论法、讲读法 2、教学媒体:PPT幻灯片 七、教学过程 1、导入 幻灯片打出人类飞天的梦想的图片,然后提问:关于人类飞天的梦想,大家

(1)才, 壮大了科研队伍 (2)1956年,编制《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在全国掀起“向科技进军”的热潮 过渡:这一时期,中国在国防科学技术领域的进展最为显著,取得了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成就。 2.重大科技成果(国防科技领域、医学、农业领域) 国防:①第一座实验性原子反应堆建成(1958) ②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4) ③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1967) ④第一颗人造卫星进入预定轨道(1970) 医学:首次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1965) 农业: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1973) (图片展示新中国建立到改革开放前的科技成就) 3、袁隆平——东方魔稻 (1)思考一下,吃饭分别靠“两平”的什么? ①靠邓小平的农村改革政策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靠袁隆平的农业科技成果 ——杂交水稻 (2)1973年,袁隆平培育出世界上第一个杂交水稻品种“南优二号”,此后,又成功培育出“超级杂交稻”。 (3)意义:①理论:突破了经典遗传理论禁区,丰富了作物遗传育种的理论和 技术; ②实践:不仅解决了中国人民的温饱问题,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 问题提供了战略思路。被西方媒体称为“东方魔稻”、“第二次绿 色革命”。 材料: 中国农民说:吃饭靠“两平”,一靠邓小平;二靠袁隆平。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