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构建美的教育 实施以美育人

构建美的教育 实施以美育人

构建美的教育    实施以美育人
构建美的教育    实施以美育人

构建美的教育实施以美育人

上海市紫竹园中学创建于1996年,是徐汇区唯一一所以美术教育为特点的公办完全中学。学校位于徐汇区百花街15号,现有23个教学班,初中13个班级,每个年级都有一个美术特色班;高中10个教学班,全部是美术特色班。

在编教职员工101人,教师75人,行政10人,职工16人。

教师职称结构高级教师11人,占13.3%;一级教师49人,占59%;二级教师18人,占21.7%;见习教师5人0.6%。

研究生21人占28.4%(研究生毕业3人),本科生43人占58.1%,大专生10人占13.5%。党员20人,团员8人,入党积极分子6人。

35岁以下青年教师30人,占36.1%,45岁以下45人,占57.8%. 06年退休的有6人, 07年退休的有8人。

美术教师在编的有11人,外聘2人,其中1人是浙江省美术特级教师,专门是带教美术教师的。

教师年龄结构:35岁以下青年教师30人,占36.1%,45岁以下45人,占57.8%. 06年退休的有6人, 07年退休的有8人。

一、办学传统与优势

从1998年开始,紫竹园中学根据“以美兴校,凸现特色,加强基础,全面发展”的办学指导思想,积极探索普高办学模式,主动适应改革潮流和社会需求。近年来,学校在内部管理、教师发展、课程教学以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各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在美术教学上形成了鲜明的特色,赢得了良好的社会信誉和知名度,初步创出学校品牌。一流的美术育人环境孕育了优秀的艺术人才,学校本

科达线率100%,本科录取率80%以上,重点高校率30%左右。目前,学校是上海市花园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专业考点、……

二、发展中面临的主要挑战

“二期”课改的深入发展要求教师从速把握先进教育理念、更新知识结构、改进教学方式、提高科研能力,实现教师专业化发展。但是目前我校骨干教师少,青年教师多,与外界交流少,在教学教育上理念陈旧,方法落后,往往是花了很多时间,没有好的效果,与学生、家长经常发生矛盾,教育教学效率低。师资队伍现状显然制约了学校发展的目标追求,所以,加强教师先进教育理念学习与实践、加强教科研意识与提高科研能力、优化教学方式与教师行为有效度、提高终身学习与创新实践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快速成长,则成了关系到影响学校整体发展步伐的迫在眉睫的关键所在。

此外,对美术类课程的开发与整合的理性思考仍旧不足,深化层度不够,课程体系、教学评价的问题也很多。这些问题,是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我们要科学、理性地对待成绩和问题。经过十年的努力,紫竹园中学办学已有了一定的水准,尤其是美术教育方面,但要实现进一步的突破,在不少方面尚难适应,这种不适应主要表现在这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背后我们整个队伍的教育观念、素质结构上,这些问题如不及时解决,将严重滞缓紫竹园中学新一轮发展。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办学目标

一、指导思想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一切学生的发展”。以“从严求实、创新求美”为核心,美的人格、美的心灵才能创造美的艺术,构建美的城市精神。把上海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客观上给我们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有特长的中学毕业生的要求。在今后三年(2006年——2009年),学校将以徐汇区教育“十一五”发展规划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追求有效有序,注重优质内涵,探索引进优质资源,完善管理制度,全面提升学校办学品牌,扩大学校的生存空间,保证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发展目标:

经过三年的建设与发展,“办规范加特色学校”:以创建一所基础教育质量较高,美术教育特色鲜明,师生认同、社会认可、政府认定的有较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素质教育实验校”为契机,进一步提升紫竹园中学办学立意与品位,建立与完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办学机制,聚焦教学,追求学校可持续发展,逐步形成德育为首,文化美术共同发展的格局,力争把紫竹园中学办成上海市领先的现代化美术特色名校。

三、育人目标:

“育合格加特长学生”:确立以“从严求实,创新求美的育人方针,坚持以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和谐、全面发展为指针,走出”以美兴校、凸现特色、加强基础、全面发展”的道路。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培养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为目标,以崭新的现代教育观、质量观、人才观为指导,培养人格高尚,性格健康,既有美术专长,又有一定文化功底的工艺类美术人才。

第三部分学校办学目标的实施与保障体系

一、德育工作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以及《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指导纲要》,大力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和开展珍爱生命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美育的德育观:学校把学生的道德品行的培养放在首位。“学画先学做人,画品亦是人品”。“不成人,宁无才”。我们紧紧围绕“爱国主义”、民族精神这条主线,结合学校美术办学特色,弘扬美的教育,让学生懂得只有具有美的人格、美的心灵才能创造美的艺术,构建美的城市精神。通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向往美、鉴别美、体现美、创造美”,努力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高雅的情操、文明的举止、审美的情趣、创造的能力”21世纪合格的艺术人才。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情境,激发情感,探索体验,大胆创新,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进一步鲜明“学习美的艺术、铸造美的人格”的学校德育主题。创设“美的教育”的氛围,形成美的教育机制和理念,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发展目标

1、进一步完善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2、探索家庭、学校、社区有效联系,合力育人的学校教育体

系。

3、创设“美的教育”的氛围,构建“美的教育”课堂教学模

式。

4、建立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管理模式。

5、争创市行为规范示范校。

(三)主要举措

1、建立一支确实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成熟的班主任队伍、一批特色班主任,总结出一套具有一定理论水平的经验。

通过有计划、有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培训,进一步提高班主任的职业道德水平。完善青年班主任导师制,选拔优秀青年班主任参加市、区培训班,同时采用“外联内引”形式,如组织参观学习、观摩研究,拓宽视野;组织“班主任个案”和主题班会等竞赛活动,推进教师进入自我完善、自觉提升、追求自我实现的良性循环轨道,提高德育队伍的综合素质,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细化管理过程,优化激励机制,完善年级主任、班主任争先创优的考核制度,树立校内德育工作先进典型。鼓励班主任形成“学习型、效益型、实干型、创新型”的班主任工作模式。

2、构建完善开放性分层德育课程结构体系

首先,在原有德育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增设并加强网络道德教育、诚信教育、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生态教育等等。提高公民道德教育课程的实效性与时代性,在保证日

常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基础上突出学生现代价值观与人生观教育,促进其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良好奠基。

3、推进学生在德育中自主参与、自主管理、自我教育与自我发展,实现德育内化

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引导与提高,增强他们的平等、自律、服务、互助、竞争与创新意识,有计划、有步骤培养一支自治、自理的学生德育管理队伍;发挥团委、学生会等学生团体的作用,完善学生自主管理机制的建设,提高学生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开展“学习美的艺术、铸造美的人格”系列活动,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进行自辩、自强、自律的主体参与式教育,落实行为规范的教育,培养学生高尚的文明素质。

4、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中的德育功能,不仅体现在政治学科和其他人文类学科,而且要渗透在理科、艺体等学科和各类教学活动中。学校将在积极推进“开放互动”式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构建的同时,在各学科中尝试构建美的课堂教学模式,要求以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格魅力引导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体验学习生活美。

开发以“美的教育”为核心的校本课程

德育校本课程由四大系列构成:

(1)德育系列:紫竹园中学美德教育计划、紫竹园中学德育目标、民族精神生命教育实施计划、行为规范教育与训练三年规划、心理审美教育课程;

(2)审美系列:一年一度校园文化艺术节、主办“紫竹杯”区级书画比赛、百首中外经典名曲系统欣赏、开设艺术鉴赏讲座、组织学生绘制百米画卷、世界名画系列欣赏、定期更新学生书画艺术作品展厅内容等;

(3)综合系列: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开展各类珍爱生命教育实践活动;

(4)建立社区服务相关制度、开展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和研究等。

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会教育资源,形成“三教”合力

学校在“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的认识上,坚持校内所有教职员工从各自的工作特点出发,积极主动地参与各项德育工作,明确素质教育的首要人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深入思考的问题是德育要落实到实处,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学校坚持将“使社会、家庭满意”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标准,充分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得到他们的支持。强调德育向社会开放,充分利用社会上一切有效的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合力作用,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德育网络。架起“家校心桥”,探索“家校共同体”育人模式,培养健康人格。继续开设家长学校讲座,丰富家长学校活动形式,如开展家长学校优秀学员及幸福家庭评比活动。要求家长配合学校营造整洁大方的家庭环境,创设温暖的家庭生活美,对学生进行人格美的教育熏陶。同时,依托文明共建单位和社会力量,广泛搭建学生走向社区开展活动平台,让社区成为学校德育的

实践基地。

二、课程与教学工作

(一)指导思想

深化课程与教学改革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核心与关键。在今后三年,我校将全面贯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关于推进上海市中小学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徐汇区有关“二期”课改的要求,在“以学生发展为本”课程理念指导下,以“办规范加特色学校,育合格加特长学生”为目标,完善美术专业课程的多样性与多层次设置,构建以德育为核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习方式的改变为特征,以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标志的课程体系;同时,以教研组为工作抓手,以教科研为契机,夯实基础性课程的教学质量,切实有效地推进教学改革。

(二)发展目标

构建包括以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为基准,探究型课程为延伸的课程结构主体,制定具有紫竹园中学特色的美术课程标准,完善以美术课程教学为核心的学校个性化课程体系,探索具有紫竹园中学特色的美术教学模式,优化以探究性教学方式与教学质量评议制度为特征的现代新型教学平台。

(三)主要举措

1、完善以基础型课程与拓展型课程为基准,探究型课程为延伸的课程结构主体

为了保证二期课改精神的落实,学校致力于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均衡发展,从科学性、先进性、前瞻性、发展性的角度来整体设置课程,在保证基础型课程教学质量的同时,对美术专业课程进行多样性与有层次的设置,并大力加强包括学科拓展类、兴趣类、实践类等形式的拓展型校本课程的开发,以充分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选择需求。同时,学校通过完善各种保障措施与制度,确保课程的真正实施:成立以初中组、高中组、校本开发小组为支撑的学校课程改革核心小组,确立层级管理制度,明确每一层的职责,分步、分层落实课改方案。在校长室、教导处指导和规划下,充分发挥教研组、年级组的作用,将新课程的实施融于各科教学以及各年级的各类活动之中,分层渗透,全面开展,整体推进。

2、注重美术内涵发展,构建美术课程教学特色品牌

美术教育是紫竹园中学区别于其他学校的特色品牌,进一步培育这个特色,走内涵式发展之路,既关乎美术教育质量的提升,也是紫竹园中学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学校将继续坚持以美术专业教学改革为突破口,成立美术教育办公室,全面指导协调美术教育内部管理与教学工作;加强校本美术课程开发,依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和有关美术专家的大力协助,进一步完善高中美术专业课程设置,开发校本美术教材,使得课程开设、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更科学,更具有理性;创新教学常规,大力推进美术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率,探索符合紫竹园中学实际的美术教学模式;加强美术专业教学的考试管理,针对美术高考的特点,

要逐步实行单独命题和统一考试相结合的形式,提高教学诊断的效果。锻造一支优良的美术师资队伍,以争一流的意识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拓展美术优势资源,形成美术课程特色品牌。

3、做好科艺体卫教育工作,加强外围课程的辅助功能

认真学习和贯彻实施市、区有关科艺体卫教育工作计划,切实抓好日常管理工作和有声有色地开展创新活动,继续办好校“科技节”、“艺术节”等活动,并在课堂教学中大力加强科技教育,引导学生在研究性课程中广泛设立科技课题,推动校科技活动水准的提高。加强美育等人文教育,继续办好徐汇区“紫竹杯”书画活动,举办“科技与人文”、“现代人与人文素养”、“名家名画”等系列讲座,丰富学生的人文底蕴。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加强学校田径类、健美操等传统项目的建设。继续推进广播操与健身操结合的尝试。同时抓好相关硬件、师资与干部队伍建设。

4、创新教学常规,提高教学效率

学校将通过强化常规教学管理,进一步规范教师工作意识,强化教学过程中的责任意识和质量意识。同时,注重强化教学全过程的管理,加大制度考核的力度,具体做法如下:

(1)加大宣传、学习力度,使教工明了教学常规流程管理的各项具体要求,增强教工严格执行教学常规的自觉性,做到管理有法、依法执教、违法必究、依法奖惩。

(2)整章建制,逐步加强教学考核,使教学常规逐步完善,更加合理、科学、规范、权威。

(3)规范教学行为进一步明确并落实教学常规“五环节”的要求,以学生发展为本,积极、主动地推行课堂教学改革,力求保证每堂课45分钟的有效性。

(4)通过自查和抽查结合的方法,加强对教师执行常规情况的检查及时反馈总结,及时妥善处理检查中所发生的问题。

(5)继续规范考试,努力教考分离,严肃考风,加强考试环节中命题、监考、阅卷、结分、登分等几个环节的管理,以保证考试的公正性、严肃性和真实性。

(6)建立和完善教研组教学常规的管理制度,使教学常规工作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并落到实处。

(7)严格教学常规的视导,加大对教学过程监控的力度。通过抽查、听课、学生座谈、问卷调查等多渠道地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情况,及时做好总结和反馈工作,切实提高课堂效益。在期末考试期间对学校常规工作全面检查。

(8)规范各年级的月考制,认真做好对期中期末考试以及各年级各学科的质量分析报告。通过反思性总结,进一步采取措施,调整教学策略,有效提高教学质量。

5、深化探究性教学方式与综合质量评议制度,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教学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主渠道,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要变革课堂教学一方面需要立足课堂,加强教学策略研究,深化教学方式改革,在总结已有教学经验基础上将其上升为有一定理

论高度的教学模式。将探究性教学以学习方式有机渗透于学科教学,活化课堂教学,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强化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联系,注重学生自主性与创造性发挥,鼓励自主探究解决现实问题,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建立多元化的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综合评议反馈机制,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平台。如完善教学视导与评优制度、重视学生对教师教学的评议反馈、发挥信息技术在评价中的功能,实现多层面多角度对教师教学工作、学校管理质量的民主监督和有效管理。

三、师资队伍建设

(一)指导思想

拥有一支师德高尚、结构优良、业务精湛、创新力强、富有活力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办好学校的关键。在未来三年里,我校将以现代教育理念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思想为指导,以“新理念、新课程、新知识、新行为”为目标,遵循“引进、培养、调整、优化”的原则,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专业水平,转变教育行为,增加文化底蕴,逐步完成向学者型、研究型教师转变。

(二)发展目标

1、进一步完善动态柔性师资管理和激励机制

2、建设富有紫竹园特色的校本师资培训模式

3、建立一支师德高尚、爱岗敬业、一专多能的高素质师资队伍

(三)主要举措

1、贯彻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师德建设

师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与灵魂。学校将以德立教,多渠道多途径的促进教师师德不断发展:引导教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全面发展、突现个性”的质量观和“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价值教育观;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范教师行为,维护教师的崇高形象,对教师的备课、上课、听课、布置作业、成绩考核、行为准则做出明确规定,实行规范管理;要求教师在学校整个教学过程中,在作风、仪表、语言等各方面都坚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处处为人师表,做到“以良好的师德影响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规范的言行引导学生”,为学生终身发展夯实品德基础;要表彰奖励优秀教师,广泛宣传模范教师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健全教师考核制度,把教师职业道德作为教师工作考核职务聘任的重要依据。

2、建立有紫竹园特色的教师培训课程,形成教师“自培”基地

在上海人才高地的大环境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紫竹园的教师不仅要求师德高尚,有一定的业务能力,而且要求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改进教学方法,使用新的教学手段,具备更广博的学术视野,从而指导学生深入研修新课程,开展研究性学习等工作。为了使紫竹园教师能够不断地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学校将制定适合教师自身条件的校本培训计划。

(1)自我定位,自主发展

紫竹园的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自我评价,对于自己在学力、业务水平、工作能力等方面有一个相对公正客观的评价。在这个自我评价

的基础上,要求每一位教师能够给自己制定一份详细的切合自身的发展个人计划。

(2)定期培训,互帮互助

首先,学校将组织教学评比展示活动,邀请区有关专家、领导来进行评课指导,不定期组织一些科研、现代信息、多媒体课件制作等讲座或培训,开拓视野,使他们适应现代教育、素质教育的需要,使他们不仅有敬业爱生的精神,而且在学科专业、计算机运用、外语素养、教科研能力等方面同样要有所突破。

其次,学校将充分发挥教师合作优势,加强教师间的教学交流。拟推出:耕耘示范课、骏马展示课、学案研究课、美育与学科的整合课、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课等。而且要从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的全过程来强化教师间的交流,在交流中激发创新精神,提高课堂教学水准。

(3)学历进修,特色培训

学校鼓励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教师参加学历进修,通过参加研究生课程班等形式,重返课堂,为今后成为学校学科骨干,科研骨干,教育骨干打下基础。同时学校还就本校的美术专业教学等特色项目对教师进行培训。在这些过程中,使得教师不仅提高个人的学养,而且能够配合学校的发展规划,融入到学校的发展轨道中来。实现学校与教师的同步发展。

2、继续加强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和名师培育工程,张扬教师个性,鼓励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

重视与落实对新教师的岗位培训,完善“导师制”和“带教制”,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武、公开课评比、外语口语大赛、班级导师工作交流、科研论文评选等,表彰在思想、业务上积极进取并有突出表现的青年教师,使对青年教师的培养真正做到“一年入门,二年胜任,三年见效”;制定《紫竹园中学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工作条例》,选送优秀青年教师参加区党训班、青训班学习,鼓励、推荐优秀青年教师参加研究生班的学习;试行“三课”制度(即青年教师展能课、中青年教师优质课、名师特长课),促进优秀教学经验在更大范围内得以辐射和共享,增进教师团队合作精神,鼓励每位教师善于发现自己的教学个性并寻求塑造独特的教学风格,争取能再培养出1-2名学科带头人和4-5名区中青年骨干教师。

3、全面更新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人文素养

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重要方面。学生思想观念形成,审美情趣的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人文修养。学校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在加强人文教育,开展古诗词吟颂演讲会、举办“科技与人文”、“现代人与人文素养”“名家名作欣赏”、“艺术画廊”等系列讲座的同时,还将建立跨教研组的知识互补机智,充实教师的综合知识,优化教师知识结构,提升教师的文化底蕴。通过学术性学科的学习获得本体性知识,通过教育学理论学习获得条件性知识,通过课程、教材、教学法的实践研究获得实践性知识。形成一批能够适应学校美术教学改革的骨干队伍。

4、建立与完善教师激励评估机制

(1)试行评聘分离,推进用人制度改革

采取按需设岗、按岗聘任、择优录用、人岗相符原则逐步实行用人制度改革,试行低职高聘、高职低聘制度,对于积极参加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积极参加教科研,坚持实施素质教育,且确有实际成效的教师,学校为他们进修、深造创造条件,在评奖、评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甚至破格,从而形成“用好人”、“冒得出”、“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

(2)积极、谨慎,不断改革和完善奖励、分配制度

逐步提高骨干教师,尤其是学校品牌教师待遇,进一步拉开档次,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对优秀青年教师要采取灵活措施,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基础上,也能顾及待遇留人。逐步提高班主任老师待遇和加大对优秀教师的奖励。设立学校教改科研基金,鼓励教师参加教科研。

(3)改进评价方式,建立教师专业评估机制

改变以学生成绩考核教师的单一评价教师方式,采取多种方式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打破终结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打破年龄、资格的界限,重视对工作效能的评价,打破展示性的评价,重视以学生的发展来评价教师的教育质量,努力体现评价制度的公正性、合理性和发展性。

四、学校教育科研

(一)指导思想

教育科研是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学校教育计划、教育常规,发展学科教学研究的重要形式,对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校知名度等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未来的三年中,我校将树立“学校要发展,科研做先导”、“科研能兴教”、“科研必兴校”的意识,把教育科研作为提高教师素质,提升办学水准的重要举措,以骨干教师为龙头,以中青年教师为主体,形成全员参与教育科研的氛围。

(二)发展目标

形成三级(核心、骨干、群体)科研网络,加强对教育科研工作的管理力度,以“以美兴校,凸现特色,加强基础、全面发展”作为统领全校的龙头科研课题,力争在美术、德育等方面申报、推出有一定影响的区级、市级科研课题,创建徐汇区“教科研基地”,力争成为市“教科研基地”。

(三)主要举措

1、加强理论学习,增强教科研意识,努力提高教科研群体的研究水平

通过多途径多方式的学习,对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课题研究、论文撰写及修改指导,在使教师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树立新的教育理念的同时,及时了解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改信息,增强教科研的实效,使广大教师在明确教科研的必要性、紧迫性的前提下,热爱教科研,会搞教科研,取得理论素养、研究成果双丰收。

2、完善学校教科研组织和网络

完善教科研组,采取学习教育科研方法和参与教育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教科研工作。学校教科研分三个层面开展:第一层,教师结合所教学科,在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指导下进行学科教学研究;第二层,在校教研组统筹下,建立课题组开展专题性教科研;第三层,对学校教育改革、学校发展的全局性课题的教育科研研究。

3、加强教科研的常规管理和制度化建设

积极促进教科研组功能的发挥,把教育科研当常务工作来抓,紧紧围绕工作目标,定期开展各项主题活动,形成各自的工作特色。做好课题研究过程的管理落实工作,各教研组长要对本组的课题研究进行积极的督察、落实,并认真做好课题研究的每一个步骤与环节的资料收集与研究总结工作,由教导处对各教研组的课题研究情况进行检查评比;建立科研课题的项目申报、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流程管理、成果鉴定、成果发布推广与奖励制度;提高教科研组的科研服务意识,提供最新科研动态与情报检索;定期召开科研讨论会,加强校内各教研组内外的整体协作。

4、大力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校本研究

学校的教育科学研究必须是基于实践问题需要解决而提出来的行动研究,我校力图将学校发展工作与研究活动紧密结合,从学校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发现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难题,形成科研课题进行校本研究,以此更清晰地认识学校发展轨迹和发展方向定位。主要从以下方面展开研究:

(1)结合美术特色学校教学实际,以行动研究为主,聚焦课堂

教学研究、教材教法研究、学生发展研究;

(2)开展“轻负担、高质量”研究,积极探讨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

(3)切实加强学科教学“德育渗透”研究;

(4)积极引导教师开展教学适切度研究。

5、以激励机制为抓手,锻造高素质的科研骨干队伍

学校将通过完善教育科研奖励与激励制度,例如:做好学校优秀教科研论文的评选工作,设置学校优秀教育科研成果奖把教科研的成绩和水平与奖励、职称、提干、评优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激励机制为保障,并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与大师对话,搞学术沙龙等形式,促进青年教师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课题申报,参加区教研活动,从而培养出一批在各自岗位上进行课题研究的积极分子,锻造出一支较为稳定的教科研骨干队伍,带动全体教师教科研水平的提高。

五、学校管理工作

(一)指导思想

管理是影响学校办学质量、制约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学校要发展,必须走学校管理变革之路: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坚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原则,推进制度化人文关怀的实践,以法治校、以德立校。

(二)发展目标

建立规范的现代学校制度,建立有利于开发教师创造力的学校管

理运行机制,营造科学化、民主化、人文化的管理氛围,形成学校的管理文化,建立一支懂教育、有思想、高素质、德才兼备的管理干部队伍,提高教育教学活动和过程的效益,积极开展国际国内交流,扩大紫竹园中学的品牌影响力,加速学校的快速发展。

(三)主要措施

1、理顺学校管理的关系,强调管理的制度化。

合理设置学校内部机构,规范各机构职责权利,提高机构运转效率,逐步理顺内部各种关系,弱化中层机构的行政职能,强化其服务指导职能,调动各方面工作积极性,促进教学质量有效提高。在切实落实校长负责制的同时,加强学校党政班子的自身建设,锻造一个开拓进取、崇尚实干、团结协作并具高效率的学校领导集体;实行校务公开制度,建立、健全学校党组织对重大事务的决策审议制度和教职工代表大会对学校重大决策的民主参与制度。

2、制订各项规章制度,提倡公平竞争

教师尤为看重公平竞争,只有公平竞争才能调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学校将从公平竞争的角度考虑,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构建用人新机制,主要包括:全员聘用合同制、岗位责任制、校内结构工资制、教职工奖惩、晋升与降级制度、教职工考核制度、教职工进修和科研制度、中层干部任免制度等等。公平竞争的结果实际上是对教职员工工作的客观评价,这种评价要比评一个先进,发多少奖金,领导的表扬等,具有更大的持久的激励作用。

3、建立和实施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质量管理制度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900字作文)

谈谈我对美的看法_900字 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优雅的宫廷音乐随处可见,可闻。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美的追求和认识也有了新的发展。那么,在现实社会里,究竟应该怎样看待美呢?下面,我想谈谈我的看法。 首先,美要自然。古人总喜欢用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来比喻女子的美,的确,天生丽质的女孩总是引人注目的。人的外表美与生俱来,纵使在昂贵、再优质的化妆品也难以达到,而二十左右时的青春正是人一生当中最美的阶段,它不需要过多的修饰,自自然然的一颦一笑,都时刻透着一种青春的气息,这气息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人们心灵美其实是最重要的,应该说在某种情况下,它是超脱于外表美的一种真正的美。人可以没有漂亮的外表,却不可以没有美丽的心灵,因为外表终究是表面的东西,而人的内心却是人的根本、本质,是最深层的。我想,有很多人读过《白雪公主》的故事,故事中的新王后和白雪公主都是美丽的,而王后因为嫉妒、虚荣、最终落了个终身丑陋的下场,而善良的公主却因为美丽的心灵而一次又一次地逃脱死亡的魔爪。我想,这并非只是来自于安徒生主观思想的臆造,而是它真切地反映了人们弃恶扬善的观点和愿望。 如果白雪公主是因为其容貌美和心灵美打动了读者的话,那《巴黎圣母院》中的卡西摩多,该是纯粹的心灵美了吧!他曾被人们认为是城市中最丑的人,没有人的关爱,有的只是人们的耻笑。但他面对女主人公遭到危难时,却毅然伸出了自己丑陋却温暖的双手卡西摩斗的丑陋的,但同时也是美丽的、可爱的,只是因为他有着一颗充满着温暖与爱的心灵,同时拥有美貌与美好的心灵纵然可贵,但相貌平常却拥有火热心灵的人同样会得到人们的喜爱与赞扬。 总之,在我看了,美丽总是一种虚妄的东西,它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却又很远,我们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它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美就是这样的东西,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新完整版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 新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美育教育工作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美的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深化课程建设、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目标,以艺术教研活动和艺术特色活动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展艺术学科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具有“怡情与育人”之美的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用心打造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艺术教师团队,真心构建具有“平等与开放”之美的艺术课堂,将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

术学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 . 1、完善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领导及时查阅,使其更具可行性。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加强软件建设,提高艺术师资素质,做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造就一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团队,就要加强艺术教师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本领。创造一切机会,组织艺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参加各类培训、观摩活动,采他人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关于美的本质的看法 美学原理课即将结束,在这最后的时刻我又想起了刚开课时那个问题,美是什么?有人说美在比例,美在对称,美是和谐,美是无害,美是美德,充实为美等等。将美归结于一个客观存在的概念,对于这些我无法评论什么。自柏拉图提出了千古疑问“美是什么”之后的几千年,漫漫人都对这个问题提出了无数的见解,但至今都不能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我也即将成为一条这样的过江之鲫,虽然是条极其幼小的鱼苗。 我并不认为美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准确的有明确定义的感念,我认为美是更加唯心的,是出于人类的主观感受。每个人是不同的,审美观也是有差异的,没有人能否定别人的审美观如何,我认为没有人能真正批判别人的审美如何。因为你不是他,你批判的出脚和他人是对不上号的,就类似于用不同体系的东西去强行解释其他体系的问题。 美是个人的主观感受,不论美的对象是如何,这是我对于美的认识。 音乐有美,才让人为之倾倒。有人爱宁静悠远的音乐,有人爱磅礴大气的交响,有人爱清新脱俗的空谷回响,有人爱疯狂嘶哑的摇滚,也有人爱抒情的慢歌。人人都是自私的,都想要肯定自己的,但他却是不能真正否定别人的,因为你不是他。喜欢的音乐带给了自己美的享受,这就是美,哪来的这么多条条框框,哪来的必须的高雅大气,接地气通人情又哪不美。 人们会对彼此的外貌品头论足,认为她美认为他帅认为他酷认为他丑陋。但你认为其美丽的对象,别人却不一定会这么认为;你认为丑陋的对象,别人也不一定这样认为。因为你们不是在同一个标准下看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你们不是同一个人。人们自出生以来与生俱来的大脑所决定的很多东西,决定了看待问题上与他人的不同。他认为她美,她在你眼里就是美;他认为她不美,她在她眼里就不具有美。同是她,却不同具有美。这就是我眼中美的些许意义。

浅谈美的本质

第一节美的本质问题的追问史 就像上述剧中人物一样,人们似乎都可以非常自信地谈论“美是什么”的问题,并且都可 以得出自以为正确的答案。然而,美学史上的情形却正相反。自古希腊时代的柏拉图以来,美 的本质问题已成了美学中最深奥、最困难的问题之一,美学家们一直深感讨论和回答这个问题 的艰难,甚至望而生畏。由于美的本质问题直接与有关世界的存在、人的存在等最基本的哲学 问题联系在一起,因此,要理解美的本质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有关这一问题的探讨 历史。 一、作为美的定义问题的美的本质问题 从美学史上看,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包括了三个方面,即“什么是美”、“美是怎样存在的”以及“为什么美”。 首先谈“什么是美”。 “什么是美”涉及了美的定义。从柏拉图开始,就不断有学者试图给“美”下一个定义。 在《大希庇阿斯篇》中,柏拉图从各种美的事物如美的花、美的人、美的制度等,一直追溯到“美本身”,希望求得有关“美是什么”的一个确切答案。只是到了最后,他也没有获得一个 明确的观念,只能慨叹“美是难的”①。但是,正如我们在第一章里曾经指出的,柏拉图就此 却开启了一条寻找美的定义的基本思路,即美的本质的探讨应能寻找出那个导致一切美的东西 之所以美的共同本质。除了柏拉图之外,著名哲学家如亚里士多德、西塞罗(Ciceron)、维特罗维奥(Vitruvius)、普洛丁(Plotinus)、奥古斯丁(Augustine)、托马斯·阿奎那(T.Aquinas)等人,都曾给美下过定义。一般说来,在古希腊罗马时代,人们普遍认为美是和谐(这其实也 是直到19世纪西方美学家的共识);在中世纪,人们认为美是完善(这个观点也一直延续到欧洲大陆的启蒙运动时期);近代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则认为美是快感。而自从美学学科诞生以后,关于美的定义更是五花八门、应有尽有。黑格尔所谓“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就是一个最著 名的定义。 应该说,这种从“美是什么”的角度来理解、探讨美的本质问题的做法,在现代西方美学中已 基本消失了。但由于它在前苏联的美学研究中影响极大,而当代中国美学又主要是借鉴前苏联 美学来讨论这个问题的,因此,我们在当代中国美学中不难发现很多关于“美”的定义,如 “美是自由的形式”(李泽厚)、“美是自由的象征”(高尔泰)、“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 象化”(蒋孔阳)等等。 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把“美的本质”等同于“美的定义”,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很显然, 这条由柏拉图开启的思路,带有鲜明的柏拉图主义色彩。柏拉图假定存在着一个可以脱离具体 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然后再询问“美本身”究竟是什么。这里,柏拉图其实是忽视了实 体与属性之间的根本区别。就像我们说一个人长得美,这与说一个人长得白在逻辑上是同一类 型的陈述。其中,人是实体,“美”或“白”只是实体的属性;属性可以千千万万,可以定义 实体,但实体则是一个相对独立的东西,属性不能变成实体。当柏拉图提出“美本身”的时候,他就无意中把作为属性的美换成了作为实体的美。这种把“美”实体化的做法,显然是有问题的。我们不妨可以反问一下:“真的存在‘美本身’这样一种东西吗?”回答一定是“不存在”。虽然,我们不能说美学史上所有替美下定义的美学家都与柏拉图一样,都认为存在一个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领略繁花似锦的美景;在苍翠葱郁的夏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在硕果丰收的秋日,去捕捉丰收的喜悦,去拾得满地金黄;在银装素裹的冬日,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领悟不尽的神奇……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复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有机结合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 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只是把美本质抽象地、机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扬弃,批判地继承并发展、改造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创造了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建立在这一哲学思想之上。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类的物质实践中把握意识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转化

第一章 美及美的本质

第一章美及其本质 美是什么? 第一节美学史上的几种观点 一、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 2.苏格拉底:美是合适,美是有用 3.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的学生。美就在事物之中,主要是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 4.博克:18世纪经验主义美学家博克认为:“我们所谓美,是指物体中能引起爱和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5.羊大为美。 二、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1.美是理念 2.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3. 休谟:美是主观观念 4. 美恶皆在其心 三、从主客二体关系考察美的本质 1.狄德罗的美在关系。 2.朱光潜:美在心与物的关系上。 3.李泽厚先生: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第二节美的根源 一、劳动使劳动过程和劳动动作成为审美对象 二、劳动使劳动工具成为审美对象 三、劳动使劳动产品成为审美对象 四、社会生产实践是美的终极根源 第三节美的本质 一、什么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人的本质我们可以从两个维度来理解。 1.从人不同于动物的物种特征来理解,在于“自由”“自觉”。 2.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二、美的本质是对人的本质力量的肯定和确证 第四节美的特征 一、非功利性 (一)客观对象不直接唤起主体的实际利益需要。 (二)主体对客体不作实际功利性评价 二、形象性 (一)美以形象呈现 (二)美的形象依赖于人的直觉感悟 三、感染性 四、创造性 第五节美与真、善的关系 一、美和真、善的区别 二、美与真、善的联系 1.美以真为基础,离不开真。 2.美以善为依托,表现了善。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学习本章内容,了解美产生的根源及其本质,掌握美的特征及其与真、善的关系,培养学员的审美能力,使学员学会在生活中运用审美的眼光发现美、欣赏美,提高学员鉴赏美的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 1、美的本质及根源 2、美与真、善的关系 课后练习: 1.试举例说明如何理解美的本质。 2.试论美与丑的关系,如何理解波特莱尔的“以丑为美”? 阅读书目:1.宗白华《美学散步》 2. 朱光潜《文艺心理学》 - 2 -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对美的认识与理解 ——个人若干观点的阐述 仔细分析题目时,却对于美的定义产生了疑惑。对于我们这些学生来说,打小就是在书山题海度过的,从未静下心来仔细想过这个问题,心中对美只有那么一个朦胧的感觉,随着美学原理这门课的开设,我们得以对美进行深入学习和系统的感知,得以将美从一个宽泛的概念中提取出来,形成自己对美的认识。 美是无处不在的。从古至今,人类从未停止过追寻美的步伐,无数的人从美的各个方面赋予美不同的定义。美是我们社会不可缺少“滋味”,拥有它,一切变的更丰富,更有色彩。美和爱情一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它是开放的,流动的,不断更新和完善的。美的概念是抽象的,但是美的内容却是具体的,可以把握的。 美感来自人外在的体现,更来自人们的内心,就如同人们说的:“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灵。”一样,更多的美是在于自身与观者的一种感觉,一种心情。 善于发现美,分析美。美和时代的命运是紧紧相连的。而当代的美学就是要在科学包围中突出重围,要让人类在四周充满钢筋和混疑士的世界里找到陶渊明的那份“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幽雅情操。罗丹说过:“美是到处到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在我们这个多元化的世界里,幽静美丽的街心公园,各种前卫而时尚的服饰……随处可见可闻。

尽情的与生活中的美进行深度交流。生活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们会以心中的美为目标,会以心中的美为标准,去衡量去追求,所以美可以主导我们的认知,影响我们的审美。因为每个人的审美都有差异,所以个人心中美的事物所具有的特征也千差万别,但有一点是一定的,就是他可以带给我们视觉和心灵上的冲击和美感,使我们心情愉悦。比如说烦躁的时候听一听自己喜欢的歌,品一品自己喜欢的茶,想一想自己喜欢的人,心情便可以回复平静,所以美可以让我们更好的融入社会,融入生活。然而,对于美我们不可以拘泥,不可以贬低别人以为美的事物,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 通过鉴赏各种美的事物,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提升自己的审美层次,提升自己的品味,使自己更加完美。通过不断的鉴赏,不断地取长补短,来不断完善自己。 在我看来,美像空气一样,存在于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近又很远,捉摸不到它的形态,但却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来自于自然,体现在我们的心灵当中。美是我们一个很好的认知感悟世界的渠道,它让我们领略到世间万物的最美好的、最真实。最自然的一面,给我们以视觉和心灵上的美感,让我们成为懂生活,会生活的人。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新编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美育教育工作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美的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深化课程建设、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目标,以艺术教研活动和艺术特色活动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展艺术学科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具有“怡情与育人”之美的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用心打造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艺术教师团队,真心构建具有“平等与开放”之美的艺术课堂,将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术学

习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 . 1、完善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领导及时查阅,使其更具可行性。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加强软件建设,提高艺术师资素质,做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造就一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团队,就要加强艺术教师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本领。创造一切机会,组织艺术教师进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对美的定义的认识和理解 关于美的定义,美的释意有几方面: ⑴指味、色、声、态的好。如:美味;美观;良辰美景。《史记·吴太伯世家》:“见舞《大武》,曰:‘美哉!周之盛也、其若此乎!’” ⑵指才德或品质的好。如:美德;价廉物美。《管子·五行》:“人与天调,然后天地之美生。”王勃《滕王阁序》:“宾主尽东南之美。” ⑶善事;好事。《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⑷赞美;称美。《庄子·齐物论》:“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 ⑸喜欢;称心。《醒世恒言·马当神风送滕王阁》:“满座之人见王勃年少,却又面生,心各不美。” 以上总结为一句,美的定义为: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的反应,即对美感的反应。 从事这个设计这个专业,需要掌握基本的对美的认识和理解。儿童时,觉得玩具是美的。有自己的兴趣时,觉得画笔是美的。拿着画笔,觉得自己所画的是美的。上学时,觉得有朋友一起玩耍是美的。劳累时,觉得放假是美的。小时候,觉得长大后的未来是美的。长大后,期待更久后自己创造出的美好生活。从小学美术的我,需要整理自己这么多年来对美这个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小时候,画着儿童画,自己有无数的想法在头脑中,得过许多奖,也许那时候大人们对自己的作品感到很美。高中时,画了许多素描,色彩,速写,觉得能把它们都画得好,就是真正造出了美。写意的画法和写生的画法都能创造出美,所以让自己觉得美并不是绝对的。到了大学,看到许多新奇的作品和事物,自己在茫然中的时候,感到自己对这些如此陌生,感到自己的创新少之又少。时刻去告诫自己不能去依赖某些东西。应该需要怎么去进步呢要在大学中去积累,创造出更好的东西。涌现出更多好的想法。 也出去旅游过,看见过一些奇山妙水,在国家森林公园中呼吸大自然的空气,那种惬意让人不自然的感觉到大自然的美,站在高山上远眺,在船中漂流,感受奇观》自然所创造出的事物,体会其中的特点与形态,也许这就是美吧。 也品尝过许多美味,人类用自己的头脑创造着更多美味让自己享受,从味觉升华到人的心理愉悦舒畅,这也是一种美。 在枯燥烦躁时听听音乐,改善自己的心情。每个人有自己对美的评价标准,美妙的音乐能理清自己的思绪。从音调或歌词中体会到意境或体现出自己的切身实际,这是一种独特的美。美好的形态,受大家欣赏的建筑、物品、图案、产品、食物、颜色……。从眼中所见到呈现在头脑中,提高人们对美的认识,增长人们的见识,扩大人的眼界。 情感之间体现出的美,自己也难免体会过一些,对异性的欣赏。这些感性的事物也属于自己

第三章 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在讨论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问题的看法之前,首先要问的一个问题:在中国先秦时期,有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索吗?我的看法是否定的。因为这种不满足于美的现象,而试图追问美本身是什么的思维方式,在我看来,主要是希腊哲学才有的。 而且,正如我们在下面将要看到的,美的问题,在关于先秦思想家们的文献中,并不处于特别突出的地位。或许我们可以说,对美的看重和敏感,是古希腊人的一个特色。 第一节结合善(功利)研究美 这里想提示一点,所谓结合善(功利)研究美的提法,其实是有问题的。这正好说明,美的问题,在先秦思想家那里,并不占有重要地位。 墨子,《非乐》。“墨子对美持否定的态度。”(页34)在我看来,墨子是一个卓越的社会批评家,同时是一个行动者,他在一个意义上批评有钱人的奢华无度,但这并不表明他完全否定美。“故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居必常安,然后求乐。为可行,行可久,先质而后文。此圣人之务。” 孔子,“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子谓《韶》:‘尽善矣,又尽善也’。” 致天下太平,则尽善尽美。 孟子,“充实之为美”:“人有了仁、义、礼、智等品德,才谓之‘充实’,‘使之不虚,是为美人,美德之人也。’” 焦循的《孟子正义》解释说:“充满其所有,以茂好于外,故容貌硕大而为美。美指其容也。”(页37) 荀子,“人性恶”。“美是后天学习和教育的结果,是和社会环境、伦理道德密切相关的,在这里,美和善也是有密切联系的。” 第二节结合艺术研究美 王国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吹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空波澹澹起,百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页39-40) 刘勰要求“为情而造文”,反对“为文而造情”。“为情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情采》)。 张彦远:“意存笔先,画尽意在。” 欧阳炯:“有气韵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韵,则华而不实。”

对美的认识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尚美之道,千古之风 然而美不应当只美在天然上,还应该美在灵魂上。 爱美是人的天性,现代女性为了追求美丽,花费了很多金钱来整容、塑身,或是购买高级化妆品,所以在各种媒体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化妆品、整型美容广告。这些现象反映出很多现代人因为心灵空虚,所以致力于追求外表的美丽,希望吸引别人的注意力,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漂亮的外貌,令人赏心悦目,无可否认也是一种讨人喜欢的美。但是,人的美,与风景美、建筑美、工艺美、动物美等又有所不同,它比后者具有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物”的美,来源于你视觉的直接观照,而人的美,除了眼睛看到的外表美以外,还在彼此的交往中感受到其内在的品行美,人格美,灵魂美。外表美能令你心醉一时,而灵魂美却能令你感动一世。莱蒙托夫的名著《当代英雄》中说:“有些人的外表乍一看并不使人感到愉快,但等你的眼睛从他们不端正的五官上窥见一颗饱经沧桑的崇高心灵时,你就会喜欢他们了。”反之,你一旦发觉美人儿的言论举止,俗不可耐,甚至其花容月貌下竟包藏着一副蛇蝎心肠时,你还会觉得她们可爱动人吗? 虽然说“人不可貌相”,但是现今社会,多半是以貌取人;而且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或是“女为悦己者容”,基于这些理由,把自己打扮得美一点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可是如果将打扮看得太重要,变得走火入魔,又太过分了。就像在“东施效颦”的故事里,西施颦眉

捧心看起来之所以美丽,因为那是她自然的举止,并非造作而来,东施刻意模仿,反而成了丑八怪。所以,真正的美必须从内心散发出来,如果没有美好的内心质地,就不可能拥有真正的美。 真正的美,需要长时间慢慢的体会。第一印象的美,则是看到容貌或表情所留下来的瞬间印象,很容易伪装、骗人。所以,一个人的美丑,需要经过相处才能知道。如果第一印象看到是美的,以后也愈看愈美,才是真正的美人;如果不是真正的美,经过一段时间相处后,就会由美变丑。所以第一印象的美不能做为判断的标准,因为有可能只是化妆的效果。 鸡尾酒会上有一位漂亮的女士,无瑕的肌肤、高雅的服饰,曼妙的身段。但不可思议的是,她却形单影只。虽不断有人与她攀谈,但很快又相继离开了。而同时在酒会上还有一位矮小、秃顶、獐头鼠目的男士。他身边总是簇拥着很多人,大家谈笑风生,气氛融洽。这是为什么呢? 为了使自己的身材更健美,你可以上健身房锻炼,也可以做皮下脂肪切除术和填充手术。为了美容,你可以借助化妆品和整形手术,还可以植发。总之,可以有很多方法使自己的外表更加漂亮、英俊。不过你的内在美如何提升呢?你是否可曾努力提升自己的内在美呢?如果言行令人生厌,思想浅薄,再美的外表也会令人生厌。虽然你会暂时吸引别人的目光,但无法保持人们对你长时间的注意。鸡尾酒会上那位佳丽的思想浅薄,而獐头鼠目的男士却极具内在魅力。这就是这位男士比那位女士获得更多注意的原因所在。

中小学美术教育调研报告

怎样开展中小学美术教育新课程研究 ——关于课题调查报告 调查研究讨论: 当前中小学课题研究的两种倾向性 1、在目标价值取向上,是刻意追求遵循某种“模式”,构建或印证某种理论,还是关注学校教育实践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取得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的实际成效? 2、在方法取向上,是刻追求科学性、技术性,使研究成果成为“理论剪贴”或案例之上套论点,成为教师难以读懂的“大论文”,还是从实际出发,推介中小学教师运用的研究方式方法,使研究成果成为中小学教师喜闻乐见的作品? 前言 我国走向素质教育的教育科研的产物,也正在依靠广泛的群众性教育科研深入推进。国家以政府行为将这一轮课程改革确立为国家的重大项目,以课题研究方式运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教育科研的领导,各级教研机构更充分地发挥了指导作用。至前各种行之有效的教育科研活动方式仍在沿用。 新课程实验启动后,由于基础教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重建,要求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和学生学习方式,学校文化建设呈现新的面貌,教育科研出现新的形势。认清新形势,驾驭新局面,对推进新课程实验,提高新课程教育质量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一、制度重建:教育科研重心下移,突出以校为本 1、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使校本教学研究合法化和合理化,促进学校一级的教学研究工作的开展,提高学校自身教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1)教研组织制度:教科室职能和工作流程; (2)收集和编写学校教科研专题指导信息; (3)调查本校教师实际的教科研需求; (4)确定本校学期或学年教科研的重点方向; (5)为本校教师开展教育行动研究提供方法指导和专题指导; (6)定期组织学校的教科研交流活动,促进教师间的相互交流; (7)对学校学期或年度教科研工作提出总结报告:主要教务与科研合一。 2、教研启动制度 (1)教师教研需求调查制度; (2)学期或年度教研课题申报制度。 3、教研指导制度 (1)校内(或“联合校”)学科带头人制度; (2)校外专家专业引领制度。 4、教研交流制度 (1)日常学科教研活动制度; (2)全校教研经验总结交流制度; (3)校本教研专刊和“家长开放、接待日”制度。 5、教研服务制度 (1)图书资料服务; (2)网上信息平台;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美术鉴赏——对美的认识 在姹紫嫣红的春日,去领略繁花似锦的美景;在苍翠葱郁的夏日,去游览如画般的山水;在硕果丰收的秋日,去捕捉丰收的喜悦,去拾得满地金黄;在银装素裹的冬日,去感受大自然的静谧,领悟不尽的神奇……这都是人们对美的认识的表现。美的认识在本质上是一种感性与理性统一复杂的心理活动,具体地说,美的认识是审美主体在对审美客体进行的感受、体验、鉴别、领悟、评判和再创造的过程中,得到的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志悦神的审美享受。而高雅健康的审美享受又总是和道理情操等方面的审美教育有机结合的。 美的本质问题提出至今已有二千多年,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传统美学主要回答了“美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美学提出“美是人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这一美本质命题,对传统美学进行了总结。然而这一命题方式本身的缺陷使传统美学面临危机。当代分析美学应运而生,对传统美学进行消解,彻底否定了美本质。分析美学一方面解决了传统美学的危机,另一方面又否定了美学,使美学有走向灭亡的危险。美学研究只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美学高度,以马克思主义美学为指导,同时吸纳各美学流派的积极方法和研究成果,才能使美本质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 一、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 传统美学美本质研究滥觞于柏拉图,只是把美本质抽象地、机械地揭示了马克思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高度,对传统哲学进行了扬弃,批判地继承并发展、改造了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创造了科学的、辩证的、历史的、唯物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美学就建立在这一哲学思想之上。马克思主义美学从人类的物质实践中把握意识与存在、精神和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从人、人的本质中把握美和美的本质,从人的类本质、类命运中看待美和美的本质,为全面深刻地把握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使美本质研究视野进一步开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研究成果。 传统美学正是基于这样一种哲学观念所界定的先验的美作为衡量艺术的标准,因此在艺术发展多元化的今天面临着其自身形态无法解决的契机。以维特根斯坦为首的分析美学从其分析哲学出发,认为当代西方美学所面临的危机,用现存的美学方法和观念根本无法解决,只有跳出传统美学的思维定势,打破传统美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浅谈对美的本质理解 美学中美有很多含义,如优美,审美对象,美得事物,美感的含义等等。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以及美起源于什么,尽管两千多年来,今中外的哲学家、美学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但至今都还没有一个学术上的标准答案,他们提出的观点,综合起来主要有以下4种: 一、从客观精神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客观理性、绝对精神等。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柏拉图认为美的本质是理念,只有美的理念才是真正的、永恒的美。他认为美的理念是不依赖具体的美的事物的“美本身”,一切具体事物只有以美的理念才能成为美。黑格尔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他认为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但在这个统一体中感性形式是从属于理性内容的,是绝对精神的一种显现,美的本质在于理念,在于绝对精神。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身的某种特性,割断了美和人、社会的联系,对没的本质的认识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相当空洞肤浅。 二、从主观心理上去探讨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归结为主观意识、审美感受等。 有的美学家、哲学家不是从客观精神方面而是从主观精神方面去寻找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人的主观感受。例如休谟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情感愉快;康德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情感;叔本华认为是意志;弗洛伊德认为是性本能;桑塔耶那认为是快感;克罗齐认为是直觉。这些观点虽然涉及到审美心理学问题,并在揭示美的社会性能方面有合理之处,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他们抽象地发展了主观能动的方面,而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没有看到主观心理是客观物质现实的反映。 三、从客观世界的自然特征出发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本质就在对象的自然物质形式中,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或性质之间的某种关系。 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就在于事物的感性形式,在于事物外在形式的“秩序、匀称、明确”,美的本质就是事物的某种形式规则;博克认为美是事物的某些属性——细小、光滑、比例匀称等。这种观点在肯定美在客观事物本身方面有合理之处,但由于他们离开了人的社会性,离开了人的社会生活和实践,只从事物的感性特征和自然性质方面探讨美的本质,因而带有明显的直观性。 四、从主观精神和客观事物的统一中去探讨美的本质。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

小学美育教育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美育教育工作将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宗旨,以美的学校文化为统领,以深化课程建设、强化有效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为工作目标,以艺术教研活动和艺术特色活动为切入点,深化课堂教学研究,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面向全体学生,夯实艺术教学常规,切实提高艺术教育质量,丰富学生艺术活动,增强学生的艺术素质,提高学生审美能力。以科学的态度,创新的精神,扎实的工作作风,开展艺术学科的各项工作,努力开拓我校艺术教育的新局面。 二、总体目标 1、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因地制宜地组织开展经常性的具有“怡情与育人”之美的美育活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艺术兴趣,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提高学生欣赏美、创造美、表现美和评价美的能力。 2、深化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用心打造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艺术教师团队,真心构建具有“平等与开放”之美的艺术课堂,将艺术审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入艺术学习的全

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艺术教育教学质量。 三、具体工作 . 1、完善常规管理,优化课堂教学,全面实施艺术教育。 我校一直十分重视艺术教育工作,并把艺术教育作为学校的办学特色来抓,充分认识艺术教育在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现代化素质发展中的地位、功能和作用。本学期,我校将继续抓好学校艺术教育的课堂常规教学,要求教师在熟悉教材的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由领导及时查阅,使其更具可行性。严格要求教师认真备好每一堂课,有重点、不定期地抽查,加大随堂听课的力度,夯实艺术教师的教学基本功。 2、加强软件建设,提高艺术师资素质,做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 建设高素质的艺术教师队伍,是全面提高学校艺术质量的基本保证。我们要造就一支符合新时期素质教育要求的,具有“严谨与博学”之美的人民满意的艺术教师团队,就要加强艺术教师们自身的业务学习,主动地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育人本领。创造一切机会,组织艺术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参加各类培训、观摩活动,采他人之长,补己之短,不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业务素质和教学艺术。

第三节 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第三节关于美的本质的探讨 一、历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从历史上看,对美的本质的探讨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从精神方面探讨,二是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 (一)从精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1、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认为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即理念,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一个种所谓的“美本身”,它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超现实、超感性的永恒的“理式”。他说:“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其为美。”所以,现实中美只是“美本身”虚幻的影子。 德国古典美学大师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显现,这个理念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绝对精神。 黑格尔(德、古典美学集大成者)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德国近代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的代表、政治哲学家。他对德国资产阶级的国家哲学作了最系统、最丰富和最完整的阐述。 ?马克思在青年时代是个黑格尔的信徒,他在自己的完成了的学说体系中保留下来若干重要的黑格尔派特色。即使(据我个人认为)黑格尔的学说几乎全部是错误的,可是因为他是某种哲学的最好代表人物,这种哲学在旁人就没有那么一贯、那么无所不包,所以他仍然保持着不单是历史意义上的重要地位。 2、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直觉即表现” ,直觉是来源是情感,因此艺术归根结底是情感的表现。——直觉说。认为美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的“直觉”,即对对象的“直觉”。自然事物无所谓美与不美,只提供形象,美只能来自于心灵的创造。 我国明代哲学家王阳明完全否认美的客观性。有次一位朋友指着山中的花树问他:“你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可是像这

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与我的心有什么关系呢?”王阳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18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美并不是事物本身里的一种属性,它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里,每一个人心见出一种不同的美。 ?德国心理学派美学家普斯倡导“移情说”,认为客观事物的美丑是由人的感情“移入”或“外射”的。 (二)从客观现实方面探讨美的本质 古希腊伟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要把“原本零散的因素结合成为统一体”。这是从事物本身探求美的本质,认为美的事物有明确的形式,比例、匀称、大小安排等等表现出事物的“整一”性。这种观点虽坚持了朴素唯物论,却失之于一味从形式上探讨美。 ?英国18世纪美学家博克认为美是属于物本身的属性,提出:“美大半是借助于感观的干预而机械地对人的心灵发生作用的物质的某种品质。” ?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车尔尼雪夫斯基提出“美是生活”,认为高于普通实际生活的艺术美比不上生活本身。从美学角度讲这是错误的。 ?这些观点着重从客观事物的感性特征、自然形式结构、性能中去寻找美个本质和规律的见解和主张,肯定了美的客观存在性,坚持了唯物主义基本原则,在美学上起到了一定积极作用。 ?但是否定了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给人造成一种“见物不见人”的印象。

最新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美育也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通过各种艺术以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美好的事物来进行,它可以培养学生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美育能丰富审美的感情,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能给他们带来活波舒畅的情绪及乐观主义精神。美育也是培养小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充分感受健康的、进步的事物的美的教育。 虽然对小学生进行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但现在整个社会、学校、家长普遍只重视语文、数学、英语等一些与升学考试有关的学科学习,家长的观点,使学生错误的认为学习成绩是重要的,兴趣爱好是次要的,于是本来的天性被扼杀。据调查,99%的学龄前儿童都喜欢绘画,随着年级的升高百分数愈来愈低。家庭构成社会,于是就形成了这样的社会环境:画画是玩,学习成绩才是重要的。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文化趁机好,忽略了孩子各种能力、兴趣的培养,强制其学习上感兴趣的文化知识,这样就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学校各方面,多注重学生成绩和学校的升学率,认识不到美育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出问题 普遍学校、家长、学生、只重视文化课的学习,认识不到美育的重要性。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适应新形势变化的需要,要进一步提高学校领导和全体教职工对学校美育工作的认识,更新观念,确立德、智、体、美、劳全方位教育思想,把美育工作视为学校管理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人的审美观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而提高的一种社会意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发展,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的各种社会进步,唤醒了人们多年的社会审美需要。 二、分析问题 (一)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1.有利于陶冶人的情操。美育不同于其他的学科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自由的形态,通过“寓教于乐”,“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的心灵得以净化。这是因为美与

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结合优秀作品谈谈你对美的本质的理解 首先我想说美的本质是一个探索过程。对美的本质的理解,我认为美的本质没有一个固定的完全的定义。在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的意见分歧,归根到底是哲学观点上的分歧。美的本质历来存在着很多看法。我认为美是人的自由创造形象的生动表现,人的创造劳动生产并不是所有的都是美的他需要一个尺度就是所谓的“内在的尺度”即使人本身客观要求的尺度一方面认识客观规律,一方面符合人的本身需要,是两个方面的有机结合。 美不能凭空产生,它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客体,客体的形式可以有多种,但必须存在。同时美是人类的一种特殊情感,离开人这个主体,美也就不存在了。美不是客观的,也不是主观的,也不是主观和客观的融合或统一。是两个外在的东西的合一,是一种关系属性。这种结合时需要说明理由。 例如米开朗基罗的雕塑《大卫》,《大卫》的创作倾注着作者的思想,同时也是作者自己对艺术追求的一种表现,这来源于社会实践,也是美的根源,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凡是能使我们想起和理解应当如此的生活则是美的。对于作者正是如此。 从主客观关系上《大卫》是作者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当时的历史典故的贯通交融创作的能引起欣赏者得想象,具有感染力。 从内容与形式上观者会被大卫这个肌肉发达,体格匀称英姿飒爽的青年形象所表现的美所感染是从内容与形式上的美的统一 从风格上《大卫》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典型代表作。这也说明了美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时代性、变化性以及普遍性和稳定性。同时美是一种发展的文化共识,所以美具有许多文化的特性,如社会性,阶级性,知识性,相对性等等 总之需要我们明白的是美是存在的,切实存在的,应该明白美既不是单纯的客观性也不是单纯的主观性,是人的主观的感受,他具有上述的性质,就像对与错没有具体的定义,对的定义就是与错相对,那这样解释在我看来也是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对错需要辩证的看待需要主客观的分析,是一种主观感受,就像美的定义,有了感知存在的东西才有美不是么,就像大道之美,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以上是我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可能有不对的地方也可能理解较为粗浅,但我觉得美对于我们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也并不在于发现它的本质,而在于我们对他的理解,理解后对他的发现与运用为了更好的生活,让生活充满美。

美的本质的认识

大庆师范学院本科修业论文 对美的本质的认识 张爱萍 [摘要]美的本质的问题是美学中最本质的理论问题,也是解决其他美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美学研究中许多分歧的产生,不同美学派别的形成,主要原因就在于对美的本质的不同理解。更为重要的是,对美的本质的认识直接制约着人们的审美实践活动。因此,弄清楚美的本质不仅关系到美学理论的发展,关系到美的欣赏与创造,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与人生的进一步美化。 [关键词]美;本质;特点;实践 一、一个难解的理论之谜 两千多年来,不少哲学家、美学家和文艺理论家为了揭开美的奥秘,曾经从不同角度进行过艰苦探索,提出了种种关于美的本质的见解,综合起来主要有六种。 (1)从客体上探寻美的本质,认为美是事物的某种属性 主张从美的事物本事去寻找美的本质,把美的本质说成是事物的某种属性、形式、结构或法则等。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体现着合理的或理想的数量关系,美同事物的形式所表现出来的均衡、对比、比例、和谐分不开,提出“一切立方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①亚里士多德强调美在于事物“体积与安排”的“整一性”,认为美在于事物的形式、比例。英国威廉荷珈兹指出,构成美的事物有六条原则,即适宜、变化、一致、单纯、错杂和量。他认为曲线是美的线条,比任何直线更能创造美,在优美的形体上直线最少,最美的线条是蛇形线。英国博克认为美是事物本身的性质。他说“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莫一性质或某些性质”。② 上述哲学家、美学家肯定美是来自客观事物本身,坚持了美的客观质性,引导人们到客观事物中区探求,美的本质,这是正确的,有积极作用。但是,他们仅仅把美看做事物本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