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天津方言的形成

天津方言的形成

天津方言的形成
天津方言的形成

天津方言的形成

天津方言主要是指天津市内六区和西青区大部分,东丽区小部分土著居民平常使用的语言,一般带有浓重的地方口音,很有地方特色,是天津文化的主要载体,而作为一名天津人,在会说天津话的同时,更应该知道天津方言的形成过程及其历史。

天津市的方言从辖区地图由北往南的大体状况是,唐山话—北京话—天津话—静海话—沧州话。天津方言属于北方方言区的一个分支,天津方言片的东、南、西三面被静海方言片包围着,北部则是武清方言片,这就形成了一个“方言岛”。方言岛是语言学的一个术语,即由于历史上大规模移民,使外来的方言势力占据了原来某方言区,形成被原方言区包围着的独立的方言区域。“天津方言岛”学说,也是中国著名人类学家李世瑜在比较了天津话与周边方言的特点之后提出的。

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天津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其特殊的历史背景密不可分。天津地处渤海之滨,华北平原的东北端,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先民在此休养生息。而且天津地邻渤海,河渠纵横,与北京相邻,更是北京与各地区水陆相通的要路。所以天津人爱说话的原因便可追溯至此。经商贸易,天南地北的人都聚集在一起,语言沟通是必需的,而且南北文化交汇,文化相生,更使天津人经多识广,眼界开阔。

天津在历史上便是是商埠码头,九国租界,具有多元文化,也是中国北方贸易转运集结地。明清两代,苏皖和晋冀鲁豫地区的大量移民,或屯垦,或漕运,或逃荒,或经商,陆续迁至天津;随后盐业、金融、实业、商业,乃至政界、军界、文化等人物在天津安家落户。因此,河北、山东和东北的方言,尤其是北京话对天津方言的形成和发展也产生了种种影响。

对于天津话的起源形成,说法各有不一,但是“燕王扫北”这种说法最为可信。燕王扫北”即明成祖朱棣在登基之前被封为燕王,被明太祖朱元璋派往北京、天津一带戍边。同时他也带去了不少家乡及附近的人——包括大量安徽人和苏北人等——戍边屯垦。后来朱棣夺取帝位,亲赐天津这个地名,在此筑城设卫,即天津卫。至此,天津成为真正的城市,并且从安徽及苏北来的军人是最大的群体。他们的家眷、亲属等也随他们迁入天津。这样,他们占据了当地的上层地位,其使用的江淮方言也成为强势语言。而天津卫内其他地区的人较少,所以形成北京音与静海音包围天津方言岛的态势。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天津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密不可分的关系,天津方言是我国语言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在语言文化传播和融合中,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其生动质朴,贴近生活,幽默诙谐的特点不仅成为天津人民生活和生产中强有力的工具,更是为我国相声小品等文化类增色不少,在文学、影视、话剧、曲艺、小品等文艺作品中常被使用。作为一名天津人,我们在普及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应该保留住这一美丽的文化遗产,创造更好地辉煌。

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论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 王振全(男,1951年生,副教授,唐山广播电视大学校长)摘要:唐山方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它以语音平重、调门坦直、词语诙谐为特征,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近年来,许多作品因使用唐山方言而增加了不少艺术魅力。研究唐山方言的形成及其特点,更好地发挥方言在社会生活中特别是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是每个语言工作者的责任。 关键词:风格和特点;方言的形成;科学运用 唐山方言作为地方性语言,是我国北方方言的重要支脉,是我国语言大花园中一朵绚丽的花朵,对丰富和发展汉语语汇,繁荣民族文化起到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一、唐山方言具有特殊的风格和特点 唐山方言属于汉语北方语系,主要以汉语普通话为基础,但在语音、语调、节奏和一定语法构成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根据其发音组词等习惯,脱化出带有地方性的词语和俗语。 首先,唐山方言的发音上声词多被平声词代替。比如:你们想去干啥?普通话一般为ni214 men xiang214 qu51 gan51 sha35,“sha35”的唐山方言却是“sha55”。又比如:“全是你的错”中的“全”字,普通话发音“quan35”,而唐山方言发音为“quan55”。唐山方言在唐山地域语言中也有其一定的差别,根据语音近似区域可分为六种类型,即东南部沿海一带,以乐亭、滦南、唐海东部为语音带,南部以丰南、唐海西为语音带,中部以市区、丰润、玉田语音带和以北部山区、迁西、迁安语音带,东部以平原的滦县为语音带。另外,北部山区的遵化由于民俗民风具有历史特殊性,可称为遵化语音带。 东南部沿海乐亭、滦南语音带,语音语调优美,是唐山方言的代表。其特点是语音委婉,语调清丽,调尾拖长,富于变化,如同唱歌一样。如说:“我们乐亭大米是天下一绝。”“wo men55 lao214 ting da55 mi55 shi35 tian55 xia35 yi55 jue35。”此处,“我”发“wo”。正是因为这种语音特点,人民群众才在生产和生活中逐渐创造出京东地区重要的地方剧种,中国四大剧种之一——评剧,以及独特的曲艺艺术形式——乐亭大鼓。 滦县方言与东南沿海语音带方言有些相似,发音与普通话的韵母的差异很大。如:iü不分,o异读成e,将ü读成üi,另外儿化词语较多,如:风车儿、私事儿、买梨儿。 中部地区语音属于进化发展的唐山方言,有些接近普通话的发音方式,但多数词语发音仍以平声字为主,语调直平,语音浓重,没有南部地带语音的拖腔。 北部地带语音富于色彩。除了中部语音带的直平以外,在语音的尾部多些儿化,在发音时,舌前舌后音发不清楚,比如把“三”说成“山”,把“四”说成“是”。一些词语吐字不准,如我们的“我”(wo214)吐成“wou214”,“小猪崽儿”说成小猪“zhai214”。 遵化语音带在唐山方言中最接近普通话。因为在语音的发展中大量接受东北方言的影响,同时具有唐山中南部语音带的风格,所以发音时平、上、去、入四声分明,但语调平直、浑厚,少委婉、清丽。 因此,赵立新、戴连第先生所著的《唐山方言与普通话》一书中强调,声调是唐山方言与普通话区别的最大方面。采用语谱分析软件记录唐山方言各语音带的声调五度值情况,结果是:一是阴平调的调型与普通话基本一致,为高平调,只是略有升降。二是上升调的调型与普通话一致,为降声调(乐亭、滦南除外)。三是去声调的调型与普通话完全一致,为全降调。四是阳平调在四个调类中与普通话差异最大,丰南、唐海和迁西、迁安两个语音带调型与普通话一致。滦县的调型为高起略降后稍上扬,乐亭调型为降升降,滦南的阳平调与阴平调基本一致。另外,唐山方言的俗语以及词语结构在语言发展的实践中也形成了自己的个性,民间俗语质朴简练,形象绰约,风趣诙谐。比如说家用水壶,俗称“掉子”,家用风箱叫“风掀”,农用犁叫“耠子”,理发叫“剃头”,河边叫“河沿”,水桶叫“水筲”,抹布叫“麻布”,吵起来叫“广起来”,把疑问词“什么”说成“啥”,“怎么”叫“咋啦”,“这个”叫“那个”。构词方式也有一定的特点。使用重叠词很多,如,个个,揪揪。名词也使用重叠字,如蛐蛐,蝈蝈。在词尾加“子”也是许多人的说话习惯,如,棍子,小子,“麻涮子”。还有,被动句使用“被”字很少。把“被”字换成“给、受、挨、遭、叫、让、由”……许多动词的使用,加以比喻和修饰。如参加,叫“掺和掺和”,“摄个摄个”,“拿下来”叫“弄下来”。“打他”叫“收拾他”,“整人”叫“踩咕人”。 人们习惯用民俗用语。说话前要说“那个啥”和“这回吧”,“甭想”,“傻样”,迁

闽东方言形成与分布

形成与分布 闽东方言区位于福建省东部、东北部。本区包括福州市(地级)、闽侯县、长乐市、连江县、罗源县、福清市(县级)、平潭县、闽清县、永泰县、古田县、屏南县、福安市、宁德市(县级)、寿宁县、周宁县、福鼎县、柘荣县、霞浦县等18市县,面积共29559.35平方公里,人口约800万人。 闽东方言区18个市、县,大致包括历史上的福州府和福宁府两府的属地。这一带在元初曾同属福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福州路为福州府,府治福州,辖13县,相当于现在18县、市的规模。明成化九年(1473年),福安、宁德、霞浦等县始划出设福宁州,直隶布政司管辖;到清雍正二年(1724年),福宁州为府,政治区域的一致,长期共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有了语言共性,形成闽东方言的共同特点。 根据方言内部的差异,闽东方言又可分为南、北两片。北片包括福安(历史上曾名福宁)、宁德、寿宁、周宁、福鼎、柘荣、霞浦7个县市,面积1445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多万人,这一带相当于历史上福宁府的辖地。民国时废府,改属闽海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划为福安专区,专署驻地在福安。1971年改为宁德地区,专署驻地由福安迁到宁德。由于福安处全地区中心,地位十分重要。福安建县于宋淳?v五年(1245年),已有700多年的历史。福安东北与浙江省接壤,南临三沙湾,“闽头浙尾”,水陆交通较发达,畅通全地区各县、市,公路南达省会福州、北通上海市。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福安是闽东第一个红色苏区。所以福安作为闽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福安话在闽东方言区的北片各县、市也通行无阻,是北片方言的代表。 闽东方言区南片,包括福州、闽侯、长乐、连江、罗源、古田、屏南、闽清、永泰、福清、平潭等11个县、市。面积共15102.35平方公里,1993年,人口近600万人。南片方言以省会福州话为代表。福州历史悠久,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定州名为福州,至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方言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湘方言的主要特征 湘方言音档

湘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扬雄《方言》已间接提到湘语,称为南楚,与荆楚并列。楚语源自华夏集团祝融八姓之一的芈姓部族。 东汉时,中原汉人沿汉水经湖北南下至湖南,这一带经济得到发展,人口迅速增加,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后经三国东吴的治理,经济进一步发展。 永嘉之乱,秦雍(晋陕)一带北人沿汉水南下荆州,继而进入洞庭湖流域,使这一带的人口和经济进一步增长。 东晋、南朝将长沙、零陵等郡从荆州析出设立湘州,使湘与楚最终分道扬镳。同期,介于湘和吴之间的豫章郡,人口也从35万增至166万,其社会发展与湘大体同步。 安史之乱,长安、洛阳士族及鄂北、豫南一带百姓又大批涌入湖南、江西。江西一带先秦属南楚,又与吴语毗邻。楚语和吴语差异并不大,三国时吴语和湘语更趋混同,江西则是“吴头楚尾”的过渡地带。

关于湘方言的早期文献 《方言》提到南楚36次、江湘10次、江沅2次、沅湘4次、沅澧3次、湘潭之间、九嶷湘潭之间、江 湘九嶷之郊、湘潭之原荆之南鄙、九嶷荆郊之鄙各1次。 《方言卷十》:湘潭之原荆之南鄙谓何为曾,或谓之訾,若中夏言何为也。 《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从元始二年至永和五年138年间,长沙郡人口从23万增至105万,零陵郡从14万增至100万。 《旧唐书·地理志》:中原多故,襄邓百姓、两京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乃置荆南节度使。

湘方言的分布

湘语次方言的划分 过去将湘语分为新湘语和老湘语两类。新湘语以长沙话为代表,中古全浊声母已清化。老湘语以双峰话为代表,保留中古全浊声母。 现在按中古全浊声母今音的差异分为三片:(1)洞庭湖流域和湘江流域的长益片,辖湖南32市县。(2)资水流域的娄邵片,辖湖南17市县和广西全州地区4 市县。(3)沅江流域的吉溆片,辖湖南8市县。吉溆 片内沅陵地区有一片乡话区,归属未定,中古全浊声母今逢平声为不送气浊音,逢仄声为送气清音。湘南永州和郴州地区为西南官话和土话并用区,土话归属也未定,中古浊声母今音一律为不送气清音。

天津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天津民俗的历史与现状 1.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 天津民俗的历史渊源较为深厚,主要受到自然环境、军事建制、古代漕运、近代开埠等的影响。 从自然环境来说,天津位于河海交汇地区,渤海、海河是天津民俗发生的源泉,也是民俗发展的基础。由于天津位于渤海湾,沿海地势平坦,在春秋两季气候干燥,日常时间长、光线充足,且由于位于内海,台风、潮汐的影响并不大,这种自然条件为盐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早在战国时期,天津就成为了重要的产盐基地,随着朝代的更迭,天津盐业的发展越来越迅速,随之带动天津经济的发展,也出现了大批的盐商,而这些盐商在天津民俗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投资文化教育、慈善救济等公益事业,形成了特殊的盐商文化。 从军事建制来说,天津始终是军事要地,明朝时的军屯制度使得天津戍守屯田的规模越来越大,并且明朝的漕运发展也极为迅猛,运粮部队的官兵及其家属成为了天津城居人口的主要成分。清朝时进一步巩固了天津的地位,军旅气氛浓厚,也促进天津人的性格逐渐形成好爽直率、见义勇为、扶弱济贫的特点。 从古代漕运来说,天津作为水陆的咽喉之地,是古代的漕运枢纽,从元代到明代,天津一直是漕运的转运中心,由漕运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手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发展,有效促进了天津经济的繁荣发展。同时漕运也使得南北文化在天津得到交流与融合,天津在京都文化、燕赵文化、齐鲁文化的影响之上,还吸收了江浙文化、闽粤文化,使得天津民俗的人文性格、道德观、价值观等均产生了直接的变化,也促使天津妈祖信仰的产生。而通过漕运,也促使天津娱乐性的民俗事象逐步产生,丰富了天津民俗文化。 从近代开埠来说,天津作为我国最早开埠通商的地区之一,在成为半殖民地化的典型地区下,又成为了传播和创造近代文明的基地和窗口,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天津的民俗呈现出复杂化特点。而随着清政府的倒台、北洋政府的解散,越来越多的晚清皇族、达官显贵进入到天津,在天津的多年生活和活动,使得天津人的生活习惯也发生变化。 天津民俗的发展是经过长久的历史发展逐渐形成的,在自然环境、军事建制、

天津民俗史化

天津民俗史话 什么是民俗 衣服为什么里朝内面朝外穿?过年为什么要吃饺子?为什么绝大部分人都以右手执筷?为什么中国跟人打招呼时喜欢问:“您吃了吗”?为什么劳动时要高唱劳动号子?…… 这都是生活最自然而然的状态,如果穷根问底,却有许多学问,这种学问就是民俗。它悄然支配着我们:指导规范着人们的衣食住行、礼仪礼貌、待人接物……那么,究竟什么是民俗呢?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

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您已经初步的了解了民俗,是否感到它的神奇与博大?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人类失去民俗,世界将会怎样?把皮鞋当手套,把爷爷叫奶奶,天时不辩、春闲夏种、颗粒无收……失去民俗,人类将不能承受生命之轻!

方言综述

方言综述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的异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察。 二者的相同点:第一,都是语言分化的结果,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的体现;第二,都没有全民性特点,社会方言通行于某个阶层,地域方言通行于某个地域,当然,就地域而言,地域方言在一定的范围内是有一定的全民性的;第三,都要使用全民语言的材料构成。 在我国现代几大汉语方言中,北方方言可以看成是古汉语经过数千年在广大北方地区发展起来的,而其余方言却是北方居民在历史上不断南迁逐步形成的。在早期的广大江南地区,主要是古越族的居住地,他们使用古越语,与古汉语相差很远,不能通话。后来,北方的汉人曾有几次大规模的南下,带来不同时期的北方古汉语,分散到江南各地区,于是逐步形成现在彼此明显不同的六大方言。现各方言之间差异究其原因有三:一是北方汉语与南方古越语在彼此接触之前,其内部就有各自的地区性方言;二是北方汉语南下的时间不同,自然汉语本身就不相同;三是南方各方言分别在一定独特环境中发展。 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使汉语逐渐产生了方言。 现代汉语有各种不同的方言,它们分布的区域很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的差异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各个方面,语音方面尤为突出。但由于这些方言和共同语之间在语音上都有一定的对应规律,词汇、语法方面也有许多相同之处,因此它们不是独立的语言。根据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以及目前方言调查的结果,可以对现代汉语的方言进行划分。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意见还未完全一致,大多数人的意见认为现代汉语有七大方言: 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基础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内部一致性较强。在汉语各方言中它的分布地域最广,使用人口约占汉族总人口的73%。 北方方言可分为四个次方言:⑴华北、东北方言,分布在京津两市,河北、河南、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⑵西北方言,分布在陕西、甘肃等省和青海、宁夏、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新疆汉族使用的语言也属西北方言。⑶西南方言,分布在四川、云南、贵州等省及湖北大部分(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西北部,湖南西北角等。⑷江淮方言,分布在安徽省、江苏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属华北、东北方言,除外)、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使用这一方言的人约占中国人口的70%。 北方方言的明显特点包括:失落了大部分的中古辅音韵尾。中古汉语中的“-p,-t,-k,-m,-n,-ng” 现在已经只剩下“-n,-ng”。同时,与其他方言相比,北方话的声调较少。(这是因为北方话中只有平声区分阴阳。)因此,北方方言包含了大量的同音字以及相应产生的复合词。这在其它方言中比较少见。 北方言举例:吗灵: 蜻蜓愚作:舒服噶哈:干啥马葫芦子:下水道马路牙子:路边尬(ga四声)点儿哈:赌点什么波灵盖儿:膝盖。踏拉板:拖鞋好赫儿:好吃的,长用来逗小孩儿 锛(ber二声)儿楼(lou轻声):前额 西北方言举例:赶散的很呐,肉包子又有馅子唠! “赶散”的意思是:好,顺利,合适 你的那是展叶子,我的是吊吊灰! “展叶子”的意恩是:新的,干净的 你把那盘子拿过来我挖视挖视! “挖视挖视”的意思是看一看,摸一摸 这是有哈数的,你不能胡整。“哈数”的意思是:标准、规律 我看着吃伙不住我飙了。“飙”的意思:撒腿就跑

永兴县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兰台世界2012·1月下旬 一、永兴县的历史沿革 西汉高祖五年(前202),始置便县,以穿过境内的便江而得名,属荆州桂阳郡。东汉、三国、西晋、东晋时期永兴均隶属荆州桂阳郡。南北朝宋永初元年(420)便县并入郴县,属湘州桂阳郡。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隶属湘州桂阳郡。隋开皇九年(589)便县再次并入郴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县北置安陵县,属江南道桂阳郡。唐天宝元年(742年)改安陵县为高亭县,属江南西道郴州桂阳郡。宋熙宁六年(1073)改高亭县为永兴县,隶属荆湖南路郴州军。元朝属湖广行中书省湖南道宣慰司郴州路。明朝属湖广行省郴州路、郴州府、郴州直隶州。清朝雍正二年(1724)属湖南省衡永郴道、郴州直隶州。民国元年(1912)永兴属湖南省衡永郴桂道。新中国成立后,永兴隶属郴县专区、湘南行政区,1977年后隶属郴州地区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永兴县与郴县的关系尤为密切。其一,永兴县所隶属的州郡治所长期设在郴县。永兴从西汉始置,基本上隶属桂阳郡、郴州郡(军、路),其治所基本上设在郴县。新始建国元年(9)王莽改桂阳郡曰南平郡,郡治设在南平亭即今耒阳县;唐乾元元年(758)至光化元年(898)设在平阳县(今桂阳县)这两个时期除外。后晋时治所设在敦化是因当时改郴县名为敦化;元代治所设在郴阳是因当时改郴县为郴阳。其二,永兴县在历史上也曾两次并入郴县然后又分别从郴县中析置出来。一次是南朝宋永初元年(420)并入郴县,陈永定三年(559)复置便县;第二次是开皇九年(589)再次并入郴县,唐开元十三年(725)分郴县北置安陵县即今永兴县。郴县在地理位置上北部与永兴县南部接壤,治所作为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在很多方面会对其辖区产生重大的影响,语言也不例外,更何况永兴县还有过两次并入郴县长达近三百年的历史。郴县的中心今郴州市位于郴县中部,郴州市自秦代开始到明代它一直都是郴县地,是郴县的治所所在地,也是历代郡、军、路、府、直隶州、督察区、专(地区)的治所。今郴州市、郴县属北方话的西南官话片,这种西南官话对永兴方言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便江以西的乡镇(碧塘乡、湘阴渡镇、油市乡、高亭乡、马田镇、包括城关镇)多与郴县接壤或邻近,这种官话的影响则更为突出,而便江以东的乡镇距郴县的距离较远却在地理上近江西,在永兴当地人的语感,便江东西的方言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的[1]。 二、历史上重大的人口迁移情况 1.湖南人口迁移情况。(1)宋以前迁入湖南的人口主要来自北方中原。东汉末年中原战乱,当地居民为避刀兵之灾,大量难民流入荆州,其中有不少进入湖南。西晋“永嘉”(307—312)之后,山西、河南一带的流民1万多人涌入湖南庭湖西部。东晋、南朝时期,湖南比中原安定,北方人民也大量南迁,其中一部分人也迁入湖南。据郴州 市志记载当时北方人谷氏就迁入郴县西部浩塘松源坑家。唐朝中叶安史之乱,据《旧唐书·地理志》记载“自至德后,中原多故,襄(今湖北襄樊一带)邓(今河南南阳一带)百姓,两京(长安、洛阳)衣冠尽投江湘,故荆南井邑十倍其初”,可见唐中叶北方人曾大量迁入湖南。上述这几次大规模由北而南的人口大迁移,势必对湘语产生相当大的影响,北方官话也必然会在湘语中留下历史的痕迹,那么地处湘南的郴州永兴的方言也必定会受到这种大量北方移民所带来的官话的影响[2]。(2)宋以后迁入湖南的人口主要来自东方江西。据谭其骧的研究,江西人大批迁入湖南是自宋开始一直到清代,明代达到了鼎盛迁入期,清代数量也是居高不下。明初,因元末战争破坏,湖南土旷人稀,江西人大量迁入,据谭其骧先生统计,仅宝庆、靖州、湘阴等府州县就有474族。这是有史以来江西迁入湖南人口最多的一次。清初,湖南经受多年的绵延战火,人民四散逃亡,以致当时土著老民,百不存一。战事平息后,清政府从江西、广东、广西、四川等地再次大规模移民入湘。与此同时,湖南人口也大量迁移到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地,这就是当时人们所说的“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时至今日,湖南人仍称江西人为“江西老表”。宋以后所出现的这种大量的江西移民,其所带来的赣语对湖南包括郴州永兴方言的影响则是必然的[3]。 2.郴州人口迁入情况。江西人迁入郴州的比例,宋代为52%;元代为56%;明代为21%;清代为13%。这说明在宋代大量江西人迁入湖南的大背景下,江西人也大量迁入郴州;元代,郴州地区江西人口迁入的比例达到了历年最高点56%;明代是有史以来江西人口迁入湖南最多的朝代,然而迁入郴州地区的江西人比例为21%,更大比例的是来自本省外地人口的迁入;清代“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江西人再次大规模入湘,而郴州地区则是大批的广东人口的迁入。地处湘南的郴州人口迁入情况不同于湖南省的情况,明清两代虽有历史上最大一批江西人迁入湖南省,然而他们迁到湘南一带的人口却在逐渐减少,这一分析结果与葛剑雄先生的结论也可互相映证,他在《简明中国移民史》一书中指出:“元代及明代迁入湘南(作者指的湘南含永兴、桂东、宜章、汝城、嘉禾、蓝山)的移民,仅6.4%为江西移民。这说明湘南地区在明初接收 移民不多,规模较湘北为小。” [4] 3.永兴人口的迁入情况。江西人在大量迁入郴州的大时代背景下,江西人也不断迁入永兴县,永兴县志记载宋以来的人口迁入情况如下。 宋代,中原战乱,当时迁入永兴定居的有曾、刘、陈三姓人氏。靖康(1126—1127)年间,江西南丰曾巩后裔曾延通携家南移,由武昌、长沙、迁居耒阳石湾。绍兴年间(1131—1162),其次子仲翊迁徙到境内。刘氏先祖刘富道,江西吉安府泰和县人,宋名臣刘式 本文首先对永兴县的历史沿革进行了考证,并结合历史上湖南、郴州重大的人口迁移情况等因素,探讨了永兴县方言 形成的历史背景。 永兴方言历史背景移民永兴县方言形成的历史背景 □ 广东农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尹喜艳 摘要关键词文史探源 WENSHITANYUAN 65

七大汉语方言形成原因

七大方言的形成原因 汉语方言的形成主要有两个个方面的原因: 一、社会原因,也就是人口的迁徙和不同民族的接触。 北方方言:地域的不同导致语言的差异慢慢变大,但在古代,朝代更替,经济中心不断南移,北方人们逐渐南移,也就带去了他们的的语言,因而使得如今华北到华南四分之三的中国人所使用的都是北方方言,从而形成了北方方言区。 吴语:它的形成则可以追溯到到泰伯入吴和越国的成立。早在两千多年前,周太王之子泰伯、仲雍南奔,到达今常熟、无锡一带,他们的语言和当地土著(所谓“百越”人)的语言结合,构成吴语的基础。 湘语:根据记载,在殷末,也就是殷代末期,当时在中原的鬻熊往西南迁徙,带着一批人,迁到了湖北这一块地方,结果和原来的那些少数名族语言融合,产生了古楚语的底层,在古楚语基础上产生了今天的古湘语,产生了湘语的底层,但是湘语要分新湘语和老湘语,老湘语历史非常悠久,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新湘语是湘语跟西南官话融合的结果,所以新湘语其实是属于西南官话的一种,属于西南官话的一个分支。 赣语:五代十国的割据时期,赣语的全部本征最终完全得以确定。此外,隋唐之后江西地区成为全国十道之一的“江南道”,经济社会得到快速发展,人口剧增,江西第一次大规模向外移民也是由此间拉开序幕,南昌、吉安一带的人口不断向湖南东北的湘阴、宝庆、新化等地移民。在后续的几百年间,又由赣北、赣中继续向湖南东北、湖北东南的江汉平原及鄂东山区、安徽南部的安庆、池州及巢湖平原、福建西北移民。这批次的移民将赣语同时带到上述地区,赣语今日的分布格局因此而形成。 粤语:当年秦国士兵去攻越的时候带了五十万军,打到广东一带,那五十万兵留下来了,戍守屯边,管理岭南三郡,这是粤语产生的最早一个底层,后来真正的现代粤语的形成是在宋末,北方汉人为了要躲避辽人和金人的攻击,一路南逃,经过南雄,有一个叫珠玑巷的地方,在珠玑巷那里定居了一批汉人,可以说是现代粤语的鼻祖。 客家话:所谓“客家”,是相对“土著”而说的,指从黄河流域迁徙到南方居住的汉人。根据晚近学者的考证,客家先民本来是古代中原一带的汉语居民,由于种种历史原因,逐渐向南方迁徙而形成今天的客家分布情况。他们的南迁,虽然开始于东晋,然而形成特殊的群体还是宋代以后的事。据近人统计,目前全国的客家住地,括纯客住我们认为,客家方言是北方方言分别被粤方言、闽方言、湘方言同化的产物。 吴语和闽语:秦汉时期吴语稳步发展。汉代吴语流传到东南地区,形成闽语。晋代永嘉南渡,吴语受到北方话影响,同时吴语也包围了当时的政治中心南京,成为士大夫必学的方言,六朝民歌及笔记小说里可以见到其踪迹。六朝初,吴语这一名称已经产生,指吴地的方言。西晋末,永嘉之乱(西元310年)后,大批北人南迁,发现吴语跟他们的中原话差别很大。《世说新语·排调》说:“刘真长始见王丞相,……刘既出,人问见王公云何。刘曰:‘未见他异,惟闻作吴语耳。’ 唐时国家安定兴盛,使得吴语得到巩固,分化。到开汀、开漳之时闽客两语即界线划然分明,说明闽语已经形成并巩固,北宋编的韵书《集韵》中已经编入闽方言专用方言字“囝”,皆与今闽语正同。同时也收入不少吴语字。则吴语自然也已形成而巩固了。 二、语言自身的原因 汉族带到新居住地的汉语,在各地发展是不平衡的。这种不平衡也是造成汉语方言差异的重要原因。

浅谈天津民俗文化

谈天津民俗文化 摘要:天津民俗文化简言之就是市民文化,其受到自然环境、经济状况、社会结构的影响。其特征表现在历史性、传承性、融合性、多样性等。典型代表有天津话和天津小吃等。 关键字:民俗文化天津市民融合 民俗文化,是指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同时也泛指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反映普通人民群众(相对于官方)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系列文化现象。那么天津民俗文化就是在天津地区的人民生活的物质、精神文化现象。 1.天津民俗文化的形成过程 1.1开埠以前的民俗文化初步形成时期 大直沽是天津城市早期聚落,所以有“现有大直沽,后有天津卫”之说。元朝时期改直沽寨为海津镇,至此成为漕运转运中心。明建文二年,燕王朱棣在此南下打败了他的侄子惠帝做了永乐皇帝,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在此地改名为天津,即天子渡口之意,于此同时天津开始筑城建卫,称天津卫。天津早期的居民是军人及其家属、还有周面的各省的农民、南方的商人,其成分复杂习惯各异,形成了具有天津特色的风俗习惯。在语言特色、性格素质、饮食习惯、婚丧风俗中各具特色,核心特点就是一个“杂”字。 1.2开埠以后的民俗文化融合时期 近代天津开埠通商,为西方异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天津都市中的碰撞创造了重要的条件,形成新的社会风尚。比如:电车、电车、电影院、舞厅、跑马场、饭店、西餐厅、新式邮政等等。表明近代天津民俗文化特性发生了变化,最深刻的是市民的民俗特征逐渐由封闭走向开放。西方的文明生活习惯和西方公共事业的管理也渐渐融入了天津的生活习惯中,西方的娱乐比如:马戏、赛马、魔术等丰富了天津的民俗娱乐形式。 1.3改革开放新民俗文化时期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天津文化建设有了很大的成效,民俗文化有了新的表现形式。首先是民俗的改变,按照中国传统习俗年节有很多讲究,比如:祭灶、扫尘、贴春联、吃年夜饭、守岁、祭祖。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先生认为虽然天津地区过年时期的习俗基本保留了下来,但仍有部分变化比如现代化的通信手段运用成为拜年的主要形式。而像祭祖等形式繁琐而且有封建意味的活动会渐渐退出历史舞台。新民俗的出现体现了天津民俗文化的时代感,比如天津市民重视教育,人们望子成龙把希望寄托于下一代,每当放学小学幼儿园的门口汇聚许多家长,学生父母在一起谈论学习情况,这成为一道新的民俗风景线。 2.天津民俗文化成因 2.1自然生态环境 影响天津民俗文化形成的因素有许多方面,首先离不开的是自然生态环境,河海交汇是天津城市发展的最大优势。渤海和海河是天津民俗文化的源泉(天津文化最初又称码头文化),它的变迁是民俗文化的基础。天津地处九河下梢,形成了十年九涝的自然环境。如此频繁的水灾给天津造成许多灾难,这就是生态环境给天津民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话的形成及特点 四川省内,最普遍运用的方言是西南官话中的“四川话”。此外,还有少数属于客家方言的“广东话”,以及带老湘语底层的“老湖广话”。四川方言虽属于北方话系统,但在语音语法上仍具有鲜明的特色。四川方言的形成与发展,与历史上数次大移民关系紧密。 标签:四川话语音语法特点形成与发展人口变动 一、四川话的语音语法特点 四川话属于北方话系统,是西南官话的分支,其中的基本词汇和语法与北方话其他地区大体相同,但仍有一部分语音和方言词汇与北京语音、普通话词汇差异较大。例如,北京语音只有四声调,没有入声,四川虽然有近三分之二的地方也只有四种声调,但声调的读法却大不相同。其中,声母和韵母大部分相同,却仍有差异。例如,四川话中声母“n、l”不分,且大部分地区没有“zh、ch、sh、r”等声母和“e、uo、eng、ing、ueng”等韵母,但是却有普通话中没有的声母如“ng”等和韵母如“uo”等。甚至有些音节,四川话的声韵调与普通话完全大相径庭,比如“鞋子”中“鞋”的读音,普通话念“xie”,四川话则用“hai”。再如“虽遂”等字与“须叙”等字,这是西南官话中的特殊现象,从语音规律考查,这是汉语方言中在舌尖前音声母ts、tsh、s、z的影响下,三等合口韵介音- iu - 有两种演变方式的结果。这种读音现象也是西南官话的特点,该特点在清代以前就已经形成。在词汇方面,四川话有很多独特的方言词汇。例如,“吹牛儿”这一词汇意义,在成都话中用“冲(去声)壳子”表示;“聊天”则说“摆龙门阵”;“软”、“软和”这一意义,四川说“耙”、“耙和”。四川方言中的量词“盘”、表示程度副词的“少”、表示语气词等“起、展”等特殊词汇,都有学者对其用法进行过分析和归纳。 此外,语法意义的表达上,四川方言也有其独特性。如“不会说”,四川人说“说不来”;疑问句中“你喜欢我吗?”中的“吗”会变成否定词为“你喜欢我不?”四川方言中还有一种“倒x不x/y”的结构,有学者指出该结构中的词语x或y可以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多有反义关系,从语义上看,此格式的语法意义是表示从x或y偏移;从语用上看,此类格式具有形容词短语的特点,带有说话人很强的主观性,口语性强。此外,四川方言中等重叠词也别具特色:四川方言中有一种结构独特的三字格重叠式名词,有xyy和xxy两类;动词的重叠形式既有中嵌式,也有动词短语的重叠,其中既有与普通话相同的格式,也有颇具特色的组合。 二、四川话的形成发展 崔荣昌先生的《巴蜀语言的分化、融合与发展》对秦以前到明清巴蜀语言的发展进行了梳理性研究,指出在秦灭巴蜀以前,巴蜀语言既是巴人、蜀人的语言,又是巴国、蜀国或巴蜀地区的语言,是与华夏族语言(即汉语)不同的民族语言。秦灭巴蜀以后,巴蜀语言开始分化,一是部分巴民、蜀民避居

东北方言的形成因素与语音特点

东北方言的形成因素与语音特点 内容摘要:方言是一种社会现象。不同的方言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民族特色和语言特点。作为北方方言一种的东北方言,简洁、生动、形象,富于节奏感。与东北人豪放、直率、幽默的性格相吻合。是由历史的熔铸和自然的陶冶而形成的独特的文化现象。 关键词:东北方言、形成因素、普通话、语音特点 一.形成因素 我国有多种方言,分布在大小不同的地区之中。东北方言作为一种比较接近普通话的方言广泛的应用在东北地区。比较有意思的是,在这个区域概念极强的范围内,由北到南,越靠近北京,方言的差异却变得越来越大,与普通话的距离似乎也变得越来越远了。今年从整体上来看,东北方言的应用似乎在地域和应用群体上都有了超越东北地区和“土著”东北人的范畴,呈现出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 东北地区偏居我国北方,在地理位置上来说没有什么优势;同时又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在文化渊源方面并不是那种底蕴深厚的地区。但是东北方言热的这种现象的出现并非偶然,而是有着相当的因素致其而成的。 显而易见,东北方言作为北方方言中的一个分支,较粤方言、闽方言、客家话等南方方言相比起来,在发音与词汇上都是与普通话比较接近的,这也使其从听觉的角度来说较为容易的被人们所接受。它不会向南方方言中那样出现比较复杂的声调转换以及对古音保留等

特殊的变换,使得发音出现较大的改变似的不熟悉这种语言的人很难甚至是无法听懂其中的内容。也就是说,东北方言从语言自身就是容易被客体所接受的。 从语言自身的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东北方言承袭了东北人的性格。正如“东北人都是活雷锋”中的歌词一样“俺们那旮都是东北人,俺们那旮都是活雷锋……”,东北昂眼体现了东北人热情豪放的性情。这就给东北方言注入了内在的激情与张力,使得它富于一种渲染力和感染力。另外东北方言在词汇方面的独特也使得这种方言增添了一定的魅力。具体来说,就是让人们在听起来的时候,总是感觉十分的有趣,使人不断地想继续听下去。这就是的人们的心理上没有排斥,比较容易接受这样的一种方言。 从外部因素来看,东北的影视娱乐作品在全国的盛行在客观上也促进了东北方言在更大程度上被人们所接受。诸如《刘老根》、《东北一家人》、《圣水湖畔》等影视作品使得人们对于系统的东北方言和东北文化都有一定的了解,而这其中的基础就与东北方言具有的魅力有着很大的关系。以赵本山为代表的东北艺人在电视银屏的活跃为东北方言的推广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另外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快,各个地区之间的人口不断的歉意,东北人南下寻求发展的人越来越多。古诗有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人们的口音是难以改变的,所以东北人把他们特有的方言带到了全国各地,而这种方言各方面的特征决定了它自身是一种容易被接受的。很多的人都觉得东北方言是一种很土的,但是又很

初中作文 天津民风民俗的作文-精品

天津民风民俗的作文 有着600年历史的杨柳青(位于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间木版年画产生于元末明初,当时有一名长于雕刻的民间艺人避难来到杨柳青镇,逢年过节就刻些门神、灶王 出卖,镇上的人争相模仿。到了明永乐年间,大运河重新疏通,南方精致的纸张、水 彩运到了杨柳青,使这里的绘画艺术得到发展。杨柳青年画从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绪 初期最为风行。杨柳青年画的画样(粉本)有几千种。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时期,杨柳 青镇的戴廉增画店一年生产的成品就达2000件,每件500张,共达百万幅。当时,杨柳青全镇连同附近的30多个村子,“家家会点染,户户善丹青”,画店鳞次 栉比,店中画样高悬,各地商客络绎不绝,是名副其实的绘画之乡。第二次鸦片战争 以后,杨柳青年画走向衰落。1926年,霍派五世传人霍玉棠创建了杨柳青镇最大 的“玉成号”画庄,杨柳青年画渐渐走向复苏。解放后,周恩来总理还曾亲临视察并 给画庄寄来急需的藤黄原料。“文革”期间,杨柳青年画改为胶版印刷,传统工艺濒 临绝迹。天津杨柳青年画霍派第六代传人霍庆有(霍玉棠之子)从20世纪80年代起,继承父志,面壁作画17年,苦心钻研勾线、刻板、刷画裱等传统技艺,掌握了 全套杨柳青年画工艺,成为天津一带唯一的勾、刻、刷、画、裱“五项全能”的杨柳 青年画艺人,使得曾几近绝迹的木版手工绘制的杨柳青年画得以复苏。如今,“玉成号”画庄已建成为家庭博物馆,成为吸引中外游客的人文景点。 杨柳青年画继承宋、元绘画传统,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画、工艺美术、戏剧舞台的形式,采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绘相结合的方法,制作时,先用木版雕出画面线纹,然后用墨 印在上面,套过两三次单色版后,再以彩笔填绘。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绘的色彩 斑斓与工艺性,因此,民间艺术的韵味浓郁,富于中国气派。杨柳青年画创立了鲜明 活泼、喜气吉祥、富有感人题材的独特风格。在中国版画史上,杨柳青年画与南方著 名的苏州桃花坞年画并称“南桃北柳”。 杨柳青年画通过寓意、写实等多种手法表现人民的美好情感和愿望,尤以直接反映各 个时期的时事风俗及历史故事等题材为特点。如年画《连年有余》,画面上的娃娃 “童颜佛身,戏姿武架”,怀抱鲤鱼,手拿莲花,取其谐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为 年画中的经典,广为流传。杨柳青年画取材内容极为广泛,诸如历史故事、神话传奇、戏曲人物、世俗风情以及山水花鸟等,特别是那些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的题材,以及 带有时事新闻性质的题材等,不仅富有艺术欣赏性,而且具有珍贵的史料研究价值。 以这些优秀作品为代表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优良传统,形成杨柳青年画艺 术的主流,一直延续发展至今。杨柳青年画的艺术特点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艺术特点 的条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较为显明突出的则是表现在制作上。杨柳青年画的制作程 序大致是:创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绘、装裱。前期工序与其他木版年画大致相同。都是依据画稿刻版套印;而杨柳青年画的后期制作,却是花费较多的工序于手工 彩绘,把版画的刀法版味与绘画的笔触色调,巧妙地融为一体,使两种艺术相得益彰。而且还由于彩绘艺人的表现手法不同,同样一幅杨柳青年画坯子(未经彩绘处理的墨

北京话历史:清朝中叶形成 许多方言来自东北土话

[键入文字] 北京话历史:清朝中叶形成许多方言来自东北土话 漫画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全国的?明清皇帝上朝时说北京话吗? 其实,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 年左右。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同时代的雅言均不一样,特别是晋代、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 恢复古人的雅言,今人恐怕一句都听不懂。在日语、朝鲜语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读音与汉语近似,从中略可体会不同时代雅言的痕迹。 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渐式微,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故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而官方则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话。到朱棣迁都北京,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富察玄海先生所述,清入关后,前期和中期上朝均用满洲话,汉臣必须学习满语,但民间则出现了旗下话、土话、官话三者杂糅的趋势,北京话正是这三者结合的产物,北京话音调高,即受东北话影响,此外很多方言来自东北土话。清代北京话分文读、白读两种,文读是旧的标准音,读书人多用,但到了清后期,基本失传,只剩下了白读。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1728 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遗。 1

天津市文化特色

天津市地区介绍 区号:022 邮编:300000 简称:津 位置: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枕燕山,与首都北京相毗邻。 面积:全市总面积1万多平方公里。 人口:1001万 区划:下辖和平区、河东区、河西区、南开区、河北区、红桥区、塘沽区、汉沽区、大港区、东丽区、西青区、津南区、北辰区、宝坻区、武清区、蓟县、宁河县、静海县。 天津市国家级AAAA景点:黄崖关长城、海滨旅游度假区 天津市简称津,它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渤海之滨,总面积11919.7平方公里,素有渤海明珠之称。全市13个区、5个县,为中央直辖市和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人口1000万,有汉、回、朝鲜、满、蒙古等民族。 天津市--中央直辖市,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中国北方最大的沿海开放城市。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首都北京。天津的形成始于隋朝大运河的开通。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设"天津卫"。同年12月又设天津左卫并筑城,至此,天津城初具规模。19世纪中叶被辟为通商口岸,逐步发展成为当时中国北方最大的金融商贸中心,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重要地位。 天津自然资源丰富。全市土地总面积为1.19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48.56万公顷,占全市土地面积的40.7%。在海河下游的滨海地区,有待开发的荒地、滩涂120多平方公里,是发展石油化工和海洋化工的理想场地。目前,已探明的金属矿、非金属矿资源和燃料、地热资源有30多种。其中锰、硼不仅为国内首次发现,也为世界所罕见。已探明的石油储量为10多亿吨,天然气储量100亿立方米。还发现10个有勘探和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热异常区,热水总贮量1103.6亿立方米。 天津区位条件优越。天津港是我国北方第一大港,也是我国沿海港口码头功能最齐全的港口之一,并跻身于世界港口20强,2003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62亿吨,集装箱超过300万标箱。天津已基本形成以港口为中心的海陆空相结合立体交通网络。铁路和公路辐射华北、西北、东北广大地区。对内拥有20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腹地,对外与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多个港口通航。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目前北方最大的货物空运中心,目前已开通国内外航线40多条。 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有37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蓟县的独乐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蓟县的盘山山势雄奇,层峦叠秀,建筑与自然山水浑成一体。还有天后宫、文庙、清真大寺、大悲院、大沽口炮台、望海楼教堂、广东会馆等,近年来又新建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天津科技馆等。天津的各博物馆、纪念馆收藏品达53万件,其中一、二级品达1000多件。五大民间艺术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魏记风筝、"刻砖刘"的砖雕和天津地毯、挂毯闻名全国。 天津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活动丰富多彩。天津有以自然风景和名胜古迹为特点的蓟县旅游观光区,有海湾特色的塘沽滨海游乐区,已形成以海河为风景轴线,以津河、卫津河、月牙河、北运河,繁华金街,鼓楼商贸街,异国风貌五大道为辅的市中心旅游区。同时,每年还要举办具有民族色彩和天津特色的各种赛事及娱乐活动。天津传统的风味食品多种多样。有操作

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

汉字的发展与方言的形成 目的:综合语言文字的发展与汉字的形成,总结一下汉字与语言之间的关系。语言的形成与文字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在中国各地不同的地域文化影响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语言习惯以及不同的语言用法,但是殊途同归,不同地域形成的方言与汉字是有着联系的,便于文化的传播和不同地域人们的交流,普通话被推广开来。这次我总结的目的就是一方面是整理一下我一学期所学的东西,另一方面我要了解一下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从而找出不同地区方言之间的差异与特点。 文化背景:说起方言首先要说一下汉字的基本知识。 1·汉字的特点是:表意性、适应性、简明性 2·汉字的作用:弥补口语交际的不足、保存宝贵的文化遗产、维系一个统一大国的存在。 3·汉字形体的演变:由殷商的甲骨文到周代的金文,到秦的大篆和统一后的小篆,到汉代的隶书,再到魏晋以后的楷书,这是汉字形体的演变的主流。隶书通行后草书与楷书也开始流行。 4·汉字的构造 1).构造单位:笔画与偏旁 2).构造方式:象形、指事、会意、形声。 5·汉字的规范 1).使用简化汉字。 2).限制繁体字使用。 3).注意新旧字形差异。 4).纠正错别字。 普通话与方言:现代语言有它的民族共同语,即普通话,同时也有他的方言。为了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满足各方言区人民日益频繁的交往需要,必须大力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的一项语言政策。 方言是一种民族语言的地方分支或变体,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它是由人口分布范围的扩大、人口集体迁移和地理环境阻隔等原因形成的。这几个因素对汉语来说都是有的。因此,汉语自古以来就存在着方言分歧,成为世界上方言现象比较复杂的语言之一。 汉语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语音方面。每种方言都有区别于其他方言的语言系统,因此可以说汉语存在着严重的方音分歧。根据各方言的特点,联系方言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现代汉语的方言大体上可以分为七大类。此外,每类方言内部又有一些次方言。 1·北方方言 北方方言以北京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人口总人数的73%以上,地区分布占汉族地区的四分之三。具体说包括四个次方言: (1)华北、东北方言包括京津、河北、河南、山东、东北三省还有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2)西北方言包括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及青海、宁夏、新疆、内蒙古的一部分地区。(3)西南方言包括四川、贵州、云南等省及湖北大部分地区(东南角咸宁地区除外)、广西的西北部、湖南的西北角等。 (4)江淮方言包括安徽、江苏两省的长江以北地区(徐州、蚌埠一带除外,属华北、东北方言),镇江以西九江以东的长江南岸沿江一带。 2·吴方言 吴方言以苏州(或上海)话为代表,使用人口占汉族总人口的7.2%,包括上海市、江苏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