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心理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摘自于2018年版《国家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 概述

心理学类本科专业是高等学校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心理学类人才培养的需要提出申请,经过教育部审核批准而设置的专业门类。

心理学是当前国际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在人类知识体系中占有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心理学的根本任务就是通过研究个体和群体层面的心理与行为规律,提示心理与大脑、心理与环境、心理与行为以及各种心理现象、心理结构、心理过程之间的内在关系。现代科学面临三个终极问题:物质起源、生命起源和意识起源。其中意识起源为人之根本,是感知、记忆、思维、情感、动机等心理过程的有机结合。阐明意识的性质、过程及其物质基础正是心理学的研究主题,也体现了心理学作为交叉学科的复杂性和前沿性。

一方面,心理学的研究内容极其复杂,发生在多个层面,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心理学从社会学、人类学、数学、统计学、物理学、生理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领域借鉴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对心理、行为及其机制进行深入和全面的研究。心理学和许多学科交叉融合,不断产生新兴的学科和领域。另一方面,心理学的应用正在广泛展开。心理学在参与解决教育、工业、商业、环境、军事、医疗卫生、运动、司法、灾害预防、国家安全与应对等各个社会领域的问题中,在开发心理潜能、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民众生活质量上日益发挥重大作用。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兼具生物性和社会性,决定了心理学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性质,因此心理学类专业具有文理融合的特点。

从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方法与目标来看,心理学可划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两大领域。心理学的重要分支至少包括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统计与测量、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以及教育与学校心理学、工业与组织管理心理学、工业与工程心理学、临床与咨询心理学、运动与体育心理学、司法心理学、军事心理学等。

随着人类对自身理解与认识的需求不断扩展和提升,以及世界各国对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日趋迫切,心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心理学类本科专业应承担心理学研究和应用的初级专业人才的培养任务。

2 适合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心理学类(0711)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心理学(071101)

应用心理学(071102)

3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心理学类专业培养具有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具备基本的心理学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基本研究方法:基本掌握1门外语,能在指导下阅读外文专业文献;具备基本的专业写作和交流能力;能在指导下开展研究和应用工作,

能胜任有关心理学的初级培训、教学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定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各高校应根据上述培养目标和自身办学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学科特色,在对区域和行业特点以及学生未来发展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以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目标,细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内涵,准确定位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各高校还应根据科技及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需要,对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的吻合度进行定期评估,建立适时调整专业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

4 培养规格

4.1 学制

4年

4.2 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或教育学学士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总学分为140-180学分,其中毕业论文(设计)4-6学分。各高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做适当调整。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4.4.2 业务方面

(1)系统地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2)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认识心理学在国家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3)掌握心理学研究和实验的基本方法、手段和技能,初步具备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心理学及相关问题能力。

(4)掌握心理学的实证以及相关的统计、测量技术,掌握心理学实验研究设计、分析方法以及查阅、理解和写作专业文献的方法。

(5)具有与心理学相关的人文学科、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物理学、化学、信息科学、生命科学,尤其是脑神经科学、神经生物学、基因组学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6)掌握必要的信息技术,能够快速获取、加工和应用国际心理学领域及相关领域的最新信息。

除此这外,还需掌握1门外语,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较强的学习、表达、交流和协调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思维能力;初步具备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能够适应科学、经济和社会发展。

各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科特点、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在上述业务要求的基础上,强化或者增加某些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形成人才培养特色。

4.4.3 体育方面

按照教育部统一要求执行。

5 师资队伍

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专任教师数量和结构满足本专业教学需要,生师比应不高于18:1。

新开办专业至少应有12名专任教师,以及至少1名专职实验技术人员。在120名学生的基础上,每增加20名学生,须增加1名教师。

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比例不低于50%。

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比例不低于30%。

所有专任教师必须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在编的主讲教师均应具有讲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具有硕士、博士学位。35岁以下实验技术人员应具有相关专业硕士及以上学位。

5.2 教师背景和水平要求

应具备良好的品德修养和职业操守:具有较强的自我提高意识和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能积极承担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各类工作任务。

系统掌握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国际视野,清晰了解学科前沿和发展的趋势,具有提出前沿性学术问题并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掌握现代教学理念和教育技术,熟悉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具有熟练运用教育教学规律有针对性地因材施教的能力;具有把科研成果融进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的意识,以及较强的服务社会的能力。

具有良好的与学生沟通的能力和关心学生成长的责任感,以及对学生的生活、生涯发展提供必要指导的能力。

5.3 教师发展环境

应建立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规章制度,开展青年教师职业规划指导,建立传帮带制度,实施青年教师培养计划,包括提供国内外访学、合作研究等机会,严格执行教师上岗资格制度、青年教师助教制度。

建立与学科专业一致的学术团队,提高专任教师的心理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能力,探索科研和本科教学互相促进的机制。

健全基层教研组织,建立健全课程建设、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的长效机制,加强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技术培训,提高专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

6 教学条件

6.1 教学设施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6.1.1 基本办学条件

心理学类本科专业的基本办学条件参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规定的综合类和师范类的合格标准执行。

6.1.2 心理学教学实验室

(1)心理学教学实验室在数量和功能上应满足实验教学计划需要,生均使用教学实验室面积不小于2.5平方米。

(2)保证学生以开展课外自主实验和创新项目实验等为目的的实验需求。

(3)实验室应保障照明、通风、室温和隔音(噪音一般应控制在55分贝以下)设施良好;水、电及网络走线等布局安全、合理,具有防水和阻燃性能;消防安全条件符合国家标准。

(4)实验室设备维护费(年)应保证在教学仪器设备总值的3%以上。

(5)实验室设备应建立各项完备的规章制度。实验技术人员能够熟练地管理、配置、维护和更新实验设备,保证实验环境的科学有效利用。

6.1.3 心理学教学实验仪器

(1)常用仪器与设备

心理实验应保障拥有常用传统心理实验仪器设备、综合心理实验台和常用心理测量工具,以满足开设实验课种类和数量的需要。仪器设备完好率要保证在95%以上。

(2)台套数

心理学实验常用传统仪器设备和综合实验台类应达到每3人一套(台)(大型精密仪器等示范实验设备除外)的要求。

(3)固定资产总额

心理学教学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不包括大型精密仪器)的固定资产总额应不低于100万元,且生均不低于5000元。

6.1.4 实践基础

各高校须建有能够满足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基地。各高校应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特色,与科研院所、学校、医院和行政企事业单位等加强合作,建立相对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每个专业至少建有3个专业实习基地。实习基地应提供专业见习的条件,并有相关的专业人员参与完成专业见习与实习指导工作,每年提供不少于5周的专业实习时段。

6.2 信息资源要求(新开办专业准入要求)

6.2.1 基本信息资源

通过手册或者网站等形式,提供本专业的培养方案,各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要求、考核要求,毕业审核要求等基本教学信息。

6.2.2 教材及参考书

推荐教材和必要的教学参考资料。专业基础课程应采用正式出版的权威机构规划或推荐教材,专业选修课程如无正式出版教材,应提供符合教学大纲的课程讲义。

6.2.3 图书信息资源

提供必要的心理学类及相关学科的图书资料,生均专业图书量不少于50册,生均年专业图书进书量不少于4册(含电子图书)。凡是折合在校生数超过500人的,当年进书量应超过1000册。

提供主要的数字化专业文献资源、数据库和检索这些信息资源的工具,并提供使用指导。

鼓励建设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课程网站,提供一定数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课堂。

6.3 教学经费要求

6.3.1 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教学经费投入应较好地满足人才培养需要,专业生均年教学日常运行支出不低于1200元,且应随着教育事业经费的增长而稳步增长。

6.3.2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设备总值的10%。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500万元的专业,平均每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万元。

6.3.3 新专业开办的仪器设备价值

新开办的心理学类专业,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不低于300万元,且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不低于5000元。

6.3.4 仪器设备维护费用

教学及其相关的科研仪器设备的年均维护费不低于仪器设备总值的3%,或

总额超过10万元。

7 质量保障体系

各高校应在相关规章制度、质量监控体制机制建设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建立专业教学质量监控和学生发展跟踪机制。教育部心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心理学专业和应该心理学专业的教学质量进行指导与抽查,保证监控质量。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对主要教学环节(包括理论课、实验室课等)建立质量监控机制,使主要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处于有效监控状态;各主要教学环节应有明确的质量要求;应建立对课程体系设置和主要教学环节教学质量的定期评价机制,评价时应重视学生与校内外专家的意见。

具体来说,有保障教授给本科生上课的机制,教授上课率高;有教学各环节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要求,监督和保障到位;有专业基本状态数据监测评估体系,能够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有专业学情调查和分析评价机制,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和综合发展进行有效测评;强化学生评估主体地位,评教制度完善,促进教学的效果好;具有完善的学习困难学生帮扶机制;有毕业生、用人单位、校外专家参与的科研与修订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和培养方案的机制,专业培养定位与规格适应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及时掌握毕业生就业去向和就业质量、毕业生职业满意度和工作成就感、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满意度等;应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毕业生跟踪反馈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并形成分析报告,作为质量改进的主要依据。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各高校应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针对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有效的纠正与预防措施,进行持续改进,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具体来说,应加强学校间的交流,共同研讨教学中的新问题;鼓励教师参加教学指导委员会举办的教师培训;定期举行学生评教和专家评教活动,及时了解和处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定期开展专业评估,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专业建设水平,并根据社会发展及其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内容及其标准;定期举行毕业生、用人单位意见征求活动,吸纳行业、企业专家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工作,形成定期修订完善培养方案的有效机制。

附录心理学类知识体系和核心课程体系建议

1 专业类知识体系

1.1知识体系

1.1.1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及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1.1.2学科基础知识

自然科学类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生命科学等。数学主要包括高等数学、概率统计、线性代数等。生命科学主要包括生理学和神经解剖学等。

各高校可根据自身人才培养定位提高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计算机科学以及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等的教学要求,以加强学生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

学基础。

在讲授相应专业基本知识领域和专业学科知识时,必须讲授相关的专业发展历史和现状。

1.1.3 专业知识

(1)核心知识领域

心理学的核心知识领域主要涉及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等专业知识内容。

心理学的核心理论包括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文化历史论、生态论、渐成论、还原论等。

核心知识基础包括心理学基本原理、心理学历史发展、身心交互作用、神经系统、个体心理发生发展基本规律、群体心理基本规律、心理病理基本表现与机理、心理行为测量与统计方法和技术等。

(2)专业教学基本内容

各高校根据自身的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行业和区域特色以及学生发展的需要,可以强化或者增加某些专业方面的教学内容,示例如下。

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策略、问题解决与创造性、行为规范与品德等。

心理异常的理论模型、变态心理分类及诊断、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心身疾病、物质滥用与依赖等。

个体心理与管理、激励理论与应用、群体心理与管理、组织结构与设计等。

心理咨询的伦理、咨询关系的建立等。

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主要包括专业类实验、实习、毕业论文(设计)、科研训练和实践训练等。可采用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教学实习、社会实践、科技训练、综合论文训练等多种形式。

1.2.1 实验课程

除实验心理学实验、生理心理学实验等专门的实验课程以外,普通心理学等基础课程和发展心理学等专业课程均应安排一定课时的实验。

1.2.2 实习

在管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等注重应用技能训练的课程中,应安排一定课时的见习和实习环节。

1.2.3 社会实践

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训练和实践活动。对选题、内容、学生指导等提出明确要求,选题应符合本专业培养目标要求,结合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以及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专业类核心课程建议

2.1 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载体,课程体系构建是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也是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基础。各高校可结合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依据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形成规律和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构建体现学科优势、方向特色或地域特色,能够满足学生未来多样化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四年制心理学类专业,可参照以下原则构建。

2.1.1 理论课程要求

心理学类专业课程学分占总学分的50%左右,其中学科基础课程及专业类课

程约占学分的30%。课程的具体名称、教学内容、教学要求及相应的学时、学分等教学安排,由各高校自主确定,同时设置体现学校、地域或者行业特色的相关选修课程。

2.1.2 实践课程要求

实践类课程在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不低于25%,心理学实验教学不少于80学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应构建心理学基础实验课程-心理学核心课程教学实验-应用心理学见习与实习等多层次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除完成实验教学基本内容外,应建设特色实验或者特色实践项目,满足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完整的实习(实训)、创新训练体系,确定相关内容和要求,多途径、多形式完成相关教学内容。应用心理学专业应当提高实习(实训)教学要求,加强实践训练的教学,师范类专业应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适应未来工作的能力。

学生通过毕业论文(设计)或者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项目等,形成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毕业论文(设计)应安排在第四学年,原则上不少于1个学期。

2.2 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核心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各高校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将上述核心知识领域的内容组合成核心课程,将这些核心课程根据学科的内在逻辑顺序同学生知识、素质能力形成的规律结合起来,并适当增加本校研究或应用特色内容,形成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例如心理学导论、实验心理学、心理统计学、心理测量学、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生物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心理学的历史与理论以及心理学领域特色课程等。核心课程的名称、学分、学时和教学要求以及课程顺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确定,本标准不做硬性要求。

2.2.1 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括号内数字为建议学时数)

示例一

普通心理学(64)、心理统计及相关软件(6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28)、社会心理学(32)、心理测量(32)、发展心理学及实习(48)、生理心理学及实验(96)、认知心理学及实验(64)、组织管理心理学(32)、变态心理学及实习(48)。

示例二

神经科学导论及实验(54)、普通心理学及实验(144)、心理统计学(108)、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26)、社会心理学(54)、发展心理学及实验(54)、心理测量学及实验(54)、心理学史(54)、变态心理学及实验(54)、人格心理学及实验(54)、认知心理学及实验(54)、情绪心理学及实验(54)。

示例三

普通心理学及实验(108)、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08)、生理心理学及实验(72)、发展心理学及实验(54)、人格心理学及实验(72)、心理统计学及实验(108)、认知心理学及实验(54)、心理学研究实验(54)、心理测量学及实验(54)、心理学史(54)、社会心理学及实验(54)、教育心理学及实验(54)、心理学教学法(54)、心理健康教育概论(54)、心理咨询与治疗及实习(54)。

2.2.2 应用心理学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示例

示例一

心理学导论(96)、生物心理学(54)、人格心理学(54)、心理统计(5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90)、变态心理学(54)、发展心理学(54)、认知心理学(54)、心理测量(54)、社会心理学(54)。

示例二

普通心理学及实验(14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08)、心理统计(108)、发展心理学(54)、心理测量及实验(72)、人格心理学(54)、生理心理学(54)、教育心理学(54)、社会心理学(54)、心理学史(54)、认知心理学及实验(72)、变态心理学(54)、心理咨询概论(54)、组织管理心理学(54)、人事测评与职业规划(36)、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36)。

示例三

心理学原理(56)、心理与教育统计学(54)、发展心理学(54)、教育心理学(54)、心理咨询学概念(54)、教育学(54)、人格心理学(54)、心理测量学(54)、实验心理学及实验(108)、统计软件包及实习(54)、心理学史(54)、临床心理学(54)、异常心理学(54)、社会心理学(54)、心理测验及其应用(72)、认知心理学(72)。

3 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各高校应依据自身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多样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满足学生继续深造和就业的不同需求为导向,积极探索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建立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与之相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设计优势特色课程,提高选修课程比例,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和发展进行选修。

3.1 心理学专业(基础心理学)

心理学专业属于理科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必须掌握心理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得到初步的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训练,能够在科研部门、教育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继续攻读相关学科的硕士、博士学位。

3.2 应用心理学

3.2.1 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类)

应用心理学专业(师范类)属于理科或教育学科专业。本专业培养的学生主要在普通中小学、职业学校以及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从事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心理咨询与科研等相关的教育管理工作。学生除了必须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必须学习教育心理学、学校心理学、心理咨询与治疗、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测评、人格与心理差异等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教育实践能力。

3.2.2 应用心理学专业(工程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专业(工程心理学类)属于理科专业。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在人-机器-环境交互领域从事人-机界面设计与评估、用户体验、人员培训、人因安全等工作。学生除必须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之外,还应掌握人-机器-环境交互的方式与基本规律,了解人体测量学、生理学、行为科学、工业设计等领域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学生在心理学、信息技术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研发、教学及咨询服务的能力。

3.2.3 应用心理学专业(体育类)

应用心理学专业(体育心理学/运动心理学)属于理科专业。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在体育科学领域从事心理测量、竞技与健康心理咨询、行为科学研究

等工作。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心理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还应掌握竞技运动、体育教育、健身锻炼等领域的人类认知与行为特点、运动技能控制理论以及身心调节技术,培养学生在心理学、体育科学领域从事教学、咨询和研究的能力。

3.2.4 应用心理学专业(管理类)

应用心理学专业(管理类)属于社会科学专业。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员工培训、员工心理健康咨询等工作。学生除了必须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掌握管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特别注重对在企事业单位心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掌握国家有关人事政策的知识,并具有对国家人事政策变化的深入理解能力。

3.2.5 应用心理学专业(医科)

应用心理学专业(医科)属于理科专业。本专业所培养的学生主要在医疗卫生领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与促进、心身疾病预防及干预、社区健康咨询、病人康复指导、医患沟通指导、危机干预、医疗卫生系统人力资源、咨询服务等工作。学生除了掌握心理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外,还应掌握医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际应用技术,特别注重对在医疗卫生系统中心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还应掌握与生命及行为科学领域相关的知识与技能,以培养学生在心理学、医疗卫生及相关学科领域从事教学、科学研究及咨询服务的能力。

3.2.6 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类)

应用心理学专业(咨询类)属于理科专业。学生除必须较系统地掌握心理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外,还应学习心理咨询的不同理论学派的理论和技术方法(如心理分析的理论与方法、认知行为治疗的理论与技术、以人为中心的咨询理论及过程、家庭治疗的理论与咨询方法),学习对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诊断,学习咨询心理学的相应知识和技能(如会谈技巧、心理咨询理论与方法、心理咨询过程与目标、心理测量、与咨询工作相关的伦理道德规范等),以培养学生从事心理咨询及相关领域工作的能力。

3.2.7 应用心理学专业(军事心理学类)

应用心理学专业(军事心理学类)学生除必须掌握系统的心理学基础知识、理论和技能外,还应当学习军事科学、军事心理学等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同时根据学生职业发展的需要,学生还应了解信息科学、管理科学、人事选拔、心理训练、军事应激、卫生勤务、危机干预、工效学、心理战等领域的知识与技能,以培养自己在心理学和军事心理科学领域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能力。

4 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4.1 名词释义

(1)专任教师

是指导承担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教学任务的教师。为学校其他专业开设心理学公共课的教师和担任专职行政工作(如辅导员、党政工作)的教师不计算在内。如果有专业兼职教师,计算教师总数时,每2名兼职教师折算成1名专任全职教师。

(2)主讲教师

是指每学年给本科生主讲课程的教师,给其他层次的学生授课、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实践等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3)教学日常运行支出

是指开展本专业教学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支出,仅指教学基本支出中的

商品和服务支出,不包括教学专项拔款支出。具体包括:教学教辅部门发生的办公费(含考试教务费、手续费等)、印刷费、咨询费、邮电费、交通费、差旅费、出国费、维修(护)费,租赁费、会议费、培训费等。

4.2 数据计算方法

(1)生师比

生师比=折合在校生数/教师总数

折合在校生数=普通本、专科(高职)学生数+硕士生数×1.5+博士生×2+留学生数×3+预科生数+进修生数+成人脱产班学生数+夜大(业余)学生数×0.3+函授生数×0.1。

教师总数=专任教师数+聘请校外教师数×0.5。

(2)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

专业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资产总值/折合在校生数(只计算单价在800元及以上的的仪器设备)。

(3)专业生均年进书量

专业生均年进书量=当年新增图书量/折合在校生数(图书资料特指心理学类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图书,包括院系资料室和学校图书馆的馆藏)。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药学类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药学是以现代化学、生命科学为主要理论指导,研发、生产、使用和管理药物的一门学科。药学的任务包括:研究和发现新药;阐明药物作用机理;研制新型制剂和技术;制定药品质量标准、控制药品质量;合理使用药物;开拓医药市场,规范药品管理等。药学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备的科学知识体系,包含药物化学、药物分析学、药理学、药剂学、生药学、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临床药学、社会与管理药学(药事管理学)等主干学科。 药学事业发展直接关系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一方面,药品是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品,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世界上许多国家把医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和支柱产业;另一方面,药品与人民生命健康休戚相关,随着药品使用规模的增长、新药的不断涌现,临床对疾病的药物治疗方案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药物不合理使用导致的疾病治疗延误、药物不良反应增加以及药源性疾病等问题日渐严重,药学服务愈来愈受到重视。体现在药学教育领域,逐步实现以“药品为本”向以“患者为本”的重心转移。 在我国,受国家药品战略安全、医药产业经济迅速增长、庞大人口基数及老龄化趋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与用药需求提升等因素推动,药学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生活中

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人才,尤其是药学服务人才培养将成为未来我国药学类专业教育的重要方向。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1007 药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药学(100701)、药物制剂(100702)、临床药学(100703TK)、药事管理(100704T)、药物分析(100705T)、药物化学(100706T)、海洋药学(100707T)等专业。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药学类专业培养人格健全、全面发展,系统掌握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具备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能够从事药物研发、生产、流通、管理、质量控制和药学服务等方面工作的专门技术人才。 3.2 各专业培养目标 3.2.1 药学专业 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够在药物研发、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管理等领域,从事药物合成和评价、药物制剂制备、药品质量标准研究和质

第4讲:室内空气质量标准(PPT)--综合部培训资料

STT-YNZK-ZHZLGL 2020-04-061 STT-YNZK-ZHZLGL 2020-04-062

v1.GB 50325-2001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v2.GB/T 11737-1989 《居住区大气中苯、甲苯和二甲苯卫生检验标准方法气相色谱法》 v3.GBT 18204.26-2000 《公共场所空气中甲醛测定方法》 v4.HJ 533-2009 《环境空气和废气氨的测定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v5.GB/T 18883-2002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附录C 室内空气中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的检验方法 STT-YNZK-ZHZLGL 2020-04-063 STT-YNZK-ZHZLGL 2020-04-064

三、定义 v1.室内环境 indoor environment v室内环境是指人们工作、生活、社交及其它活动所处的相对封闭的空间,包括住宅、办公室、学校教室、医院、候车(机)室、交通工具及体育、娱乐等室内活动场所。 v2.室内空气质量参数 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 v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v3.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 v利用Tenax GC或Tenax TA采样,非极性色谱柱(极性指数小于10)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己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 STT-YNZK-ZHZLGL 2020-04-065 四、室内空气质量要求: 1.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异常 臭味。 2.室内空气质量应符合规定的标准 限值(见表: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STT-YNZK-ZHZLGL 2020-04-066

2018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建筑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建筑类学科主要基于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研究城乡人居环境的营造、协调、经营和优化的学科。建筑类学科及其专业教学以工程科学为基础,兼具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特点,理论与实践应用并重,并具有突出的规划或设计创意特征。 建筑类学科发展历史悠久,在20世纪前的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建筑学曾经是统领性的代表学科。它以城镇物质环境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体型艺术和景致审美为基本的评判基准。工业革命和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学科的分化与重组,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先后发展成为相对独立的学科,并与建筑学一起成为三足鼎立的人居环境主干学科。我国的建筑学本科专业教育开始于1927年的中央大学建筑系(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前身),1952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城市规划本科专业,1951年北京农业大学和清华大学设立造园组,1956年北京林学院正式设立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教育,2003年同济大学设立第一个历史建筑保护工程国家特设专业。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曾长期依托建筑学一级学科,学科发展受到一定制约。2012 年,建筑学、城乡规划学和风景园林学学科各自相对独立,获得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不再满足于常规的经验定性主导的规划和设计研究及其实践模式,而是力求与新兴的数字技术、工程技术创新和交叉学科结合,同时,融合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地域文化,从而将学科推进到国家战略和人居环境学科集群的高度。 与建筑类学科密切相关的城乡建设和建筑业在国家建设以及社会经济发展中常常占有支柱性的重要地位。伴随人类文明进步和城镇化进程,今天的建筑类学科已经涵盖了自然地景、城乡土地、建筑环境的规划设计和场所营造的广袤对象。通过科学、人文与艺术结合的建筑设计及其环境营造、城乡规划、风景区规划设计等,建筑类学科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及人居环境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我国,建筑类学科所依托的基础理论、技术方法及丰富的工程实践将会在未来新型城镇化和城乡环境可持续发展中发挥关键性的重要作用。 建筑类主干学科包括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 建筑类学科群的相关专业主要包括:设计学类、美术学类、历史学类、生态学类、土木类、计算机类、交通运输类、测绘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管理学类、地理科学类、林学类、生物科学类等。 建筑类专业教学主要培养面向社会有较强执业实践能力的专门人才,其教学有别于诸多文理学科较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运用,而多采用“案例式研究学习”和“案例式模拟实践”等重实践应用与技能培养的方式。建筑类专业教学通常以执业实践中代表性的具体个案条件作为教学模拟课题设置的依据,通过小组师生间单独或小组的评改、研讨等组织形式,综合

计算机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doc

计算机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空间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学科,统称为计算学科,它是从电子科学与工程和数学发展来的。计算学科通过在计算机上建立模型和系统,模拟实际过程进行科学调查和研究,通过数据搜集、存储、传输与处理等进行问题求解,包括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其科学部分的核心在于通过抽象建立模型实现对计算规律的研究;其工程部分的核心在于根据规律,低成本地构建从基本计算系统到大规模复杂计算应用系统的各类系统;其技术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和发明用计算进行科学调查与研究中使用的基本手段和方法;其应用部分的核心在于构建、维护和使用计算系统实现特定问题的水解。其根本问题是“什么能、且如何被有效地实现自动计算”,学科呈现抽象、理论、设计三个学科形态,除了基本的知识体系,更有学科方法学的丰富内容。 计算学科已经成为基础技术学科。随着计算机和软件技术的发展,继理论和实验后,计算成为第三大科学研究范型,从而使计算思维成为现代人类重要的思维方式之一。信息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离开信息技术与产品的应用,人们将无法正常生活和工作。所以,没有信息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信息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计算技术是信息化的核心技术,其应用已经深人各行各业。这些使计算学科、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在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计算机技术与其他行业的结合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是很好的例子。 计算机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计算学科,相关学科有信息与通信工程和电子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类专业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物联网工程等专业,相关专业包括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等电子信息类专业,以及自动化专业。 计算机类专业承担着培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重任,本专业类的大规模、多层次、多需求的特点,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计算机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我国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同时,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中所提供的相关教育认识和内容,对非计算机专业人才计算机能力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 由于不同类型人才将面向不同问题空间,对他们的培养强调不同学科形态的内容,需用不同的教育策略,计算学科“抽象第一”的基本教育原理也在不同层面上得到体现。总体上,对绝大多数学生来说,计算机类专业更加强调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计算机类(0809)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 基本专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080901) 软件工程(080902) 网络工程(080903)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编制说明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主要是因为:(1)人们每天大约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于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趋增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在室外空气污染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层。(3)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由于其中央空调换气设施不完善,致使室内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 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污染,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来源主要有消费品和化学品的使用、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及个人活动。如(1)各种燃料燃烧、烹调油烟及吸烟产生的CO、NO2、SO2、可吸入颗粒物、甲醛、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2)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甲醛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氡及其子体等。(3)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污染。(4)通过人体呼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的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呼出气中排出的苯、甲苯、苯乙烯、氯仿等外源性污染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5)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地毯中孳生的尘螨等。 室外来源主要有(1)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通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2)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中,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目前我国对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缺乏系统的标准,为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切实提高我国的室内空气质量,在借鉴国外相关指标、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现有的标准,特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二、本标准中条文的依据 (一)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污染物名称标准值依据 二氧化硫SO2 mg/m31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氧化氮NO2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氧化碳CO10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二氧化碳CO2室外浓度以上 1260 mg/m3 8 h ASHREA 62-1999 氨NH3 mg/m3 1 h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CH245-71)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机械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机械工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核心产业,在发展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c没有先进的机械工业,就没有发达的农业和工业,更不可能实现国防现代化。机械工业担负着向国民经济各部门提供技术装备的任务,国民经济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水平与经济效益,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机械工业所能提供装备的技术性能、质量和可靠性。因此,机械工业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是衡量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和国民经济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 机械类专业包括机械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设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车辆工程、汽车服务工程等。主干学科分别包括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机械类专业承担着机械工业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直接影响着我国机械科学与技术的发展,进而影响着我国的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同时,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所提供的相关教育,对其他工程类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具有基础性的意义。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另外,机械类专业的大规模、多需求以及社会的高度认可,使其成为供需两旺的专业类。 机械学科的主要任务是将各种知识、信息融入设计、制造和控制中,应用现代工程知识和各种技术(包括设计、制造及加工技术,维修理论及技术,材料科学与技术,电子技术,信息处理技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设计制造的机械系统和产品能满足使用要求,并且具有市场竞争力。 机械学科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的基本理论、各类机械系统及产品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制造原理与技术、测控原理与技术、自动化技术、材料加工、性能分析与实验、工程控制与管理等。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和相互交叉、渗透、融合,极大地充实和丰富了机械学科基础,拓展和发展了机械学科的研究领域。 总体上,机械类专业更加强调学生自然科学、工程科学以及机械学科及相关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知识和能力的融合,更加强调学生设计、创新和工程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机械类(0802)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机械工程(080201)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080202)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080203) 机械电子工程(080204) 工业设计(080205)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080206) 车辆工程(080207) 汽车服务工程(080208) 机械工艺技术(080209) 微机电系统工程(080210) 3培养目标 3.1专业类培养目标 机械类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良好的社会责任感,掌握必备的自然科学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良好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和创新意识,毕业后能从事专业领域和相关交叉领域内的设计制造、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生产管理、技术眼务等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标准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2002 一、室内空气应无毒、无害、无明显异味、臭味。 二、空气质量标准见表其中: 室内空气的质量参数(indoor air quality parameter) 指室内空气中与人体健康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参数。 可吸入颗粒物(particles with dimeters of less,PM10) 指悬浮在空气中,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或等于10的颗粒物。 总挥发性有机物(Total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TVOC):利用Tenax Gc或(Tenax TA)采样,非极性色普柱(极性指数小于10)进行分析,保留时间在正乙烷和正十六烷之间的挥发性有机物。 标准状态(normal state):指温度为273K,压力为101.325时的干物质状态。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1、新风量要求≥标准值,除温度、相对湿度外的其他参数要求≤标准值 2、行动水平即达到此水平建议采取干预行动以降低室内氡浓度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 GB 50325-2001(2006) 1.01为了预防和控制民用建筑工程中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产生的室内环境污染, 保障公众健康,维护公共利益,做到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制定本规范。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的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不适 用于工业建筑工程、仓储性建筑工程、构筑物和有特殊净化卫生要求的房 间。 1.03本规范控制的室内环境污染物有氡(Rn-222)、甲醛、氨、苯和总挥发性有 机物(TVOC)。 1.04民用建筑工程根据控制室内环境污染的不同要求,划分为以下两类: ①Ⅰ类民用建筑工程:住宅、医院、老年建筑、幼儿园、学校教室等民用 建筑工程; ②Ⅱ类民用建筑工程:办公楼、商店、旅馆、文化娱乐场所、书店、图书 馆、展览馆、体育馆、公共交通等候室、餐厅、理发店等民用建筑工程。 1.05民用建筑工程所选用的建筑材料和装修材料必须符合本规范的规定。 1.06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除应符合本规范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 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1、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应抽检有代表性的房间室内环境污染物浓度,抽检数量不得少于 5%,并不得少于3间。 2、当房间内有2个及2个以上检测点时,应取各点检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该房间的检测值。 3、民用建筑工程验收时,环境污染物浓度现场检测点应距内墙不小于0.5m、距楼地面高 度0.8~1.5m。检测点应均匀分布,避开通风道和通风口。 4、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中游离甲醛、苯、氨、总挥发性有机物浓度检测时,对采用集中 空调的民用建筑工程,应在空调正常运转的条件下进行;对采用自然通风的民用建筑工程,检测应在对外门窗关闭状态下进行。放射性氡浓度检测时应在对外门窗关闭24小 时后进行。 5、室内环境质量验收不合格的民用建筑工程,严禁投入使用。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2018年)1. 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 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 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1 生物科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地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富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在生物学及相关领域从事教育、科研、技术研发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按照上述培养目标和学校的基本定位,结合各自专业基础和培养方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制药工程本科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征求意见稿) 1.总则 1.1本标准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高等学校制药工程专业。 1.2本标准构成 本标准由专业标准和附录构成。 1.3名词释义 1.3.1.培养目标:指毕业4-5年后必须达到的要求。 1.3.2.毕业要求:毕业时须达到的要求。 1.3.3.专任全职教师: 指从事制药工程专业教学的专任全职教师。为本专业承担数学、物理学、语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思想政治理论、外国语、体育等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的教师,为学校其他专业开设公共课的教师和担任专职行政工作(如辅导员、党政工作)的教师不计算在内。 1.3.4 综合性实验: 指实验内容跨两个以上一级学科,或者至少涉及二个以上二级学科,能够将多个实验原理和实验方法复合在一个实验中,形成比较系统、复杂的实验操作过程。 1.3.5 研究设计性实验:是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确定实验原理,设计实验过程,完成实验操作,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的、体现科学研究基本过程与规律的实验。 2.标准 2.1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 (1)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掌握马列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具备健全的法制意识和药品质量意识以及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愿为制药产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事业贡献力量。 (2)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具有优秀的个人品质和扎实的科学文化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遵守职业道德,依法从事专业技术工作(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身体健康,心理状态良好,有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自我调节和承受能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和较熟练的计算机使用水平,适应现代制药工业发展需要。 2.2培养目标 2.2.1 专业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培养目标 培养掌握药学、制药工程学及相关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制药工程专业知识,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在制药及其相关领域从事技术开发、制造工艺、工程设计、生产管理与服务等工作的工程技术类型人才。 2.2.2 建立专业培养目标定期评测和修订制度 以毕业生、制药企业等用人单位和校外专家为参与主体,建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修订制度,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与培养目标吻合度的评测机制,每1~2年评测1次,及时解决专业发展和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方案

室内空气质量检测方案 检测项目 甲醛的检测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检测 氡气的检测 α射线、β射线的检测 检测地点(4个):生化楼实验室、食堂等 检测所需仪器和试剂 甲醛测定 ·仪器:蒸馏水、注射器、洗耳球、空气采样器(附有吸收管)、小烧杯、具塞25ml比色管(1支)。(外出采样需携带) 具塞25ml比色管(7支)、水浴锅、移液管(1ml、2ml、5ml、10ml)、分光光度计、1000ml容量瓶2个。(测定要用到) ·试剂:乙酰丙酮(乙酸胺、冰乙酸、乙酰丙酮、蒸馏水) 甲醛标准溶液(甲醛溶液(内含甲醛36%--38%)、蒸馏水) 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TVOC)的测定 ·仪器:TVOC测定仪(使用方法参读说明书) 氡气的测定 ·仪器:测氡仪(使用方法参读说明书) α射线、β射线 一、甲醛的测定 特性 无色刺激性气体,能引起流泪、喉部不适 主要危害 可引起恶心、呕吐、咳嗽、胸闷、哮喘甚至肺气肿;长期接触低剂量甲醛,可以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女性月经紊乱、妊娠综合症,引起新生儿体质降低、染色体异常,引起少年儿童智力下降;致癌促癌 主要来源 夹板、大芯板、中密度板和刨花板等人造板材及其制造的家具,塑料壁纸、地毯等大量使用粘合剂的环节

相关标准(GB50325-200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规定I类民用建筑工程甲醛浓度小于或等于0.08mg/m3;II类民用建筑工程甲醛浓度小于或等于0.12mg/m3 取样 A、带蒸馏水,注射器,洗耳球,具塞25ml比色管 B、用5ml注射器分两次,共加入10ml蒸馏水到吸收管中(缓慢加入) C、接上取样机电源,再按开启仪器;先按(开启/调整)键,再控制流速为0.5L/min,调速幅度要小,以防蒸馏水被仪器吸入仪器中,然后再按(X10)键六次,保证吸收气体的时间为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后,待一起停止后,关闭仪器电源,将吸收管中的吸收液缓慢倒入比色管中,不要洒出来。再用少量(不大于10ml)蒸馏水润洗吸收管,将润洗液也倒到比色管中,并盖上塞子,待测。 测定原理: 在过量胺盐存在下,甲醛与乙酰丙酮生成黄色化合物,于414nm处进行分光光度测定。 试剂配制 A、乙酰丙酮:将50g乙酸胺,6ml冰乙酸及0.5ml乙酰丙酮试剂溶于100ml水中 B、甲醛标准溶液:吸取2.8ml甲醛溶液(内含甲醛36%--38%),用水稀释至1000ml,摇匀,此时的溶液为每毫升约含1mg甲醛。从容量瓶中取该溶液10ml用水稀释至1000ml,即此时标准溶液浓度为10.0μg/ml。 标准曲线的绘制: 取数支25ml具塞比色管,分别加0.00,0.20,0.50,1.00,3.00,5.00,8.00ml甲醛标准溶液,加水至25ml,加入2.5ml乙酰丙酮溶液,摇匀。于45--60℃水浴中加热30min,取出冷却,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414nm处,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减去空白实验所测的吸光度,以吸光度和对应的甲醛含量绘制标准曲线。 测定 将采回来的样品及空白加水稀释至25ml,再加入2.5ml乙酰丙酮摇匀。于45--60℃水浴中加热30min,取出冷却,用10mm比色皿,在波长414nm处,以水为参比测量吸光度,减去空白实验所测的吸光度,得出样品的吸光度,对照标准曲线,求出样品中甲醛的含量。 计算 c=m/v(mg/m3) 式中:c----空气中甲醛的含量(mg/m3) m---标准曲线上查得的样品含甲醛量(μg/ml) v---空气的含量(L) 11、实验数据记录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编制说明(doc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的编制说明(doc 9页)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污染物 名称 标准值依据 二氧化硫SO20.50 mg/m3 1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 二氧化氮NO20.24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 一氧化碳CO 10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 二氧化碳CO2室外浓 度以上 1260 mg/m3 8 h ASHREA 62-1999 氨NH30.20 mg/m3 1 h 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 准(CH245-71) 臭氧O30.1 6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 量标准》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续) 甲醛HCHO 0.10mg/ m3 1h 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 -2000

苯C6H60.11mg /m3 1 h 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 -2000 甲苯0.20mg/ m3 1h 结合我国具体情况,等效采 用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 标准(CH245-71)中二甲苯 的标准 二甲苯0.20mg/ m3 1h 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 准(CH245-71) 苯并(a) 芘B(a)P 1ng/m3 24 h WS/T182-1999《室内空气中 苯并(a)芘卫生标准》 可吸入0.15 24 h GB/T17095-1997《室内空气总挥发 性有机物TVOC 0.60 mg/m3 8 h 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 室内空气质量管理指南 -2000 细菌2500 cfu/m3 依据 仪器 定 参照前苏联、我国公共场所 卫生标准、我国人防工事空 气中细菌卫生标准制定。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教育技术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征求意见稿) 1. 概述 教育技术学是一门应用型交叉学科,肩负着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使命。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促进素质教育,推动教育公平与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校、企业、军事、社区和远程教育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创新,开发与共享优质教育信息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快国家教育信息化进程,构建现代远程教育与终身学习体系,促进实现教育现代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教育技术学的前身是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指在现代教育理论、系统科学方法论指导下,主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科学与技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教育信息技术环境、教育信息资源与教育教学过程,以促进学习、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学专业既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应用中的理论与方法问题(如教育技术学科的理论基础、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学习与认知规律、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技术、教学系统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等),又关注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实践与应用问题(如远程开放教育、教育信息化及其支撑技术、媒体技术及其教育应用、信息技术教育及企业培训等),致力于培养为教育信息化服务的理论与实践能力兼备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代码

040104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教育技术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人文科学素养、开阔的国际视野、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系统掌握教育技术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能对数字化学习环境和数字化学习资源进行设计与开发、对信息化教学过程进行设计、实施和评价,及能引领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2 学校制订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各高校在制定相应专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应从学科自身的发展规律出发,结合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趋势、区域和行业特点,在现有办学基础与特色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国家、区域、学校各种资源优化配臵的整体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各专业的培养目标。 各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的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学科专业建设与社会发展、教育改革、教育信息化创新的契合点,建立调整专业发展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有效机制,实现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动态监控和专业培养目标的动态调整,确保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3.3 本专业典型岗位分析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电子信息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对人类进步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信息技术和产业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关键要素。进人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之一,发展信息产业是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关键,世界各国对此都十分关注,我国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 2020年)》中也将信息技术列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技术之一。电子信息技术是信息产业的重要发展领域,需要大量专业人才,电子信息类专业承担着电子信息产业人才培养的重任。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伴随着电子、通信、信息和光电子技术的发展而建立的,以数学、物理和信息论为基础,以电子、光子、信息及与之相关的元器件、电子系统、信息网络为研究对象,基础理论完备,专业内涵丰富,应用领域广泛,发展极为迅速,是推动信息产业发展和提升传统产业的主干专业。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主干学科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相关学科包括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包括计算机类、自动化类、电气类、仪器类等专业。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具有理工融合特点的专业,主要涉及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光学工程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工程设计及系统实现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领域主要涵盖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研究电子和光子等微观粒子在场中的运

动与相互作用规律,包括新型光电磁材料与元器件、微波电路与系统、集成电路、电子设备与系统等。研究信息获取、信号与信息处理,信息与通信工程领域主要涵盖通信与信息系统、. 处理、传输和应用的理论与技术,以及相关的设备、系统、网络与应用,包括信号探测与处理、信息编码与调制、信息网络与传输、多媒体信息处理、信息安全及新型通信与信息处理技术等。光学工程领域主要涵盖光电子技术与光子学、光电信息技术与工程,研究光的产生和传播规律、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光电子材料与器件、光电仪器与设备,包括光信息的产生、传输、处理、存储及显示技术,以及光通信、光电检测、光能应用、光加工、新型光电子技术等。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电子信息类(0807)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 电子信息工程(080701)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702) 通信工程(080703) 微电子科学与工程(080704) 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080705) 信息工程(080706) (2)特设专业

2018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农业工程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概述 1.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专业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学制与学位授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和质量保障体系。 本标准适用于规范、监管高等学校农业工程类本科教育专业准人、专业建设和专业质量评价。 本标准适用于农业工程类本科专业:农业工程、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 1.2术语 下列术语适用于本标准。 1.2.1 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对该类专业本科生在毕业后5年能够达到的职业和专业能力的总体描述。培养目标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2.2毕业要求 毕业要求是对本类专业本科生毕业时所应掌握的技能、知识和具备的能力的具体描述。 1.2.3评估 评估是识别、收集和准备所需资料与数据的过程,是对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是否达成进行评价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估应运用直接、间接、定性和定量等手段,以确定学生达到培养目标的程度。 适当的抽样分析可作为评估过程的一部分。 1.2.4 评价 评价是解释评估过程中积累的数据和证据的一个或多个进程。 评价决定学生毕业要求与培养目标的达成程度。 评价结果用于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1.2.5 学时和学分 学时是指学习时间以课时为单位的计算单位,不少于45分钟计1学时。理论课程16学时计1学分;实验课程32学时计1学分;工程实践1周计1学分。 1.2.6 学制和学位 学制是国家对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学位是被授予者的受教育程度和学术水平达到规定标准的学术称号。 2适用专业范围 2.1专业类代码 农业工程类(0823) 2.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农业工程(082301) 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082302) 农业电气化(082303) 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082304)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生物科学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 概述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分支,是人们观察和揭示生命现象、探讨生命本质和发现内在规律的科学。 生物科学在国家建设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中具有战略意义和核心地位。生物科学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所面临的粮食安全、人口健康、能源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等重大问题的解决。高新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已成为推动世界新技术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的以基因、蛋白质为基础的巨大的新型知识经济产业已经形成,并将在21世纪产生越来越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效益。生物科学研究成果使相关科技产业逐步成为社会经济结构重要的支柱产业。近年来,数学、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和信息学形成各种Bio-X交叉学科,使得生物科学不断涌现出了新的研究领域和生长点,如:合成生物学、系统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后基因组科学等。同时,由于环境不断恶化,资源日渐衰竭,生物物种急速消亡,人类逐渐认识到生物科学不可估量的地位和作用,使生物科学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 生物科学的主干学科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农学等众多领域。可以按照研究对象、生物类型、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生物功能的类型以及研究的主要手段等加以划分,并体现为二级及二级以下的学科。如依据生物类型,可分为古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等;依据生物结构和生命运动的层次,分为分类学、解剖学、组织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生态学等;依据生物功能的类型,可分为生理学、免疫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等;依据研究的手段分为合成生物学、计算生物学等。此外,由于生物科学学科内外的交叉还产生出化学生物学、生物物理学、肿瘤生物学和干细胞生物学等。总之,研究内容的细化以及相互交融、新老学科的更迭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值得提出的是,近年来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其他“组学”的迅速发展,在学科越分越细的进程中出现了综合和系统化的新动态,系统生物学的重要性已经显现。 现代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基础性很强的学科,具有涉及面宽、知识更新快等特点。生物科学专业的学生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数理化基础知识,同时又要具备敏锐观察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生命过程是物质运动的高级形式,因此,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科学和信息科学都会在生物学的研究领域找到恰当的结合点,生物科学相关技术的进步离不开其他自然科学的发展,生物科学理论的创新也离不开其他学科的参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多门学科与生物学密切交叉,相互渗透,是当前生物学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推动生物学飞速发展和取得重大突破的动力。 2. 适用专业范围 2.1 专业类代码 0710 生物科学类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071001生物科学 3. 培养目标 3.1 专业类的培养目标 生物科学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较系统

数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目录! 数学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1) 1. 概述 (1) 2. 适用专业范围 (5) 2.1 专业类代码 (5) 2.2 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5) 3. 培养目标 (5) 3.1 专业类培养目标 (5) 3.2 学校制订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 (5) 4. 培养规格 (6) 4.1 学制 (6) 4.2 授予学位 (6) 4.3 参考总学时或学分 (6) 4.4 人才培养基本要求 (6) 4.4.1 思想政治和德育方面 (6) 4.4.2 业务方面 (7) 4.4.3 体育方面 (7) 5. 师资队伍 (7) 5.1 师资队伍数量和结构要求 (8) 5.2 教师的职业素质要求 (8) 5.3 教师发展制度环境 (9) 6. 教学条件 (9) 6.1 教学设施要求 (9) 6.1.1 基本办学条件 (9) 6.1.2 教学设施要求 (9) 6.2 信息资源要求 (10) 6.2.1 基本信息资源 (10) 6.2.2 教材及参考书 (10) 6.3 教学经费要求 (10) 7. 质量保障体系 (11) 7.1 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机制要求 (11) 7.2 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要求 (11) 7.3 专业的持续改进机制要求 (11) 附录一:数学类专业知识体系和课程体系建议 (12) 1. 专业类知识体系 (12) 1.1 知识体系 (12) 1.1.1 通识类知识 (12) 1.1.2 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 (12) 1.2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13) 2. 专业类课程体系 (13) 2.1课程体系构建原则 (13)

3. 人才培养多样化建议 (14) 3.1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 (14) 3.2 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 (14) 附录二:有关名词释义和数据计算方法 (16) 1. 名词释义 (16) 2. 数据的计算方法 (16) 2.1 折合在校生数 (16) 2.2 图书资料计算方法 (16) 2.3 教学科研仪器总值计算方法 (16) 2.4 学时与学分的对应关系 (17)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部分)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 准(部分) 经济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一、适用专业范围 1.专业代码:经济学类(0201) 2.本标准适用的专业: (1)基本专业(2个):经济学(020101)、经济统计学(020102)(2)特设专业(4个):国民经济管理(020103T)、资源与环境经济学(020104T)、商务经济学(020105T)、能源经济学(020106T) 二、培养目标 经济学类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和道德修养、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扎实的经济学类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掌握现代经济学的基本方法,熟悉中国经济运行与改革实践、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经济学专门人才。 在满足基本培养目标的同时,各高校应根据社会需求、自身办学条件和学校特色,在培养研究型、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上各有侧重,对开设的相关专业制定具体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并根据国内外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定期对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进行修订和完善。培养

目标和培养方案应保持相对稳定性。 三、主要课程 1.通识课程 通识课程包括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以及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开设的人文学科、管理、法律、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方面的课程。通识课程为30学分左右,其中外语类课程8学分左右,数学类课程9学分左右。通识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大学语文与写作、外语、数学分析(或微积分)、高等代数(或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操作与数据库应用、创新创业教育、体育、国防教育(军事训练)。 2.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程 专业基础课程25学分左右。专业基础课程应至少开设以下课程: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和会计学。学校根据培养目标可增开其他专业基础课程。 (2)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 专业必修课程21学分左右。专业必修课采取“4+4+X”模式,第一个“4”是指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4门课程;第二个“4”是指必须开设的4门专业必修课,“X”是指学校根据培养目标选开的进入专业必修课的课程。既是专业基础课又是专业必修课的课程,可适当增加学时、学分,学分统计在专业基础课程或专业必修课程当中,但不重复统计。

室内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一、制定标准的目的和意义 室内空气污染不仅破坏人们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而且直接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这主要是因为: (1)人们每天大约有80%以上的时间是在室内度过的,所呼吸的空气主要来自于室内,与室内污染物接触的机会和时间均多于室外。 (2)室内污染物的来源和种类日趋增多,造成室内空气污染程度在室外空气污染的基础上更加重了一层。 (3)为了节约能源,现代建筑物密闭化程度增加,由于其中央空调换气设施不完善,致使室内污染物不能及时排出室外,造成室内空气质量的恶化。室内空气污染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和放射性污染,来源于室内和室外两部分。室内来源主要有消费品和化学品的使用、建筑和装饰材料以及个人活动。如(1)各种燃料燃烧、烹调油烟及吸烟产生的CO、NO2、SO2、可吸入颗粒物、甲醛、多环芳烃(苯并[a]芘)等。(2)建筑、装饰材料、家具和家用化学品释放的甲醛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氡及其子体等。(3)家用电器和某些办公用具导致的电磁辐射等物理污染和臭氧等化学污染。 (4)通过人体呼出气、汗液、大小便等排出的CO2、氨类化合物、硫化氢等内源性化学污染物,呼出气中排出的苯、甲苯、苯乙烯、氯仿等外源性污染物;通过咳嗽、打喷嚏等喷出的流感病毒、结核杆菌、链球菌等生物污染物。 (5)室内用具产生的生物性污染,如在床褥、地毯中孳生尘螨等。室外来源主要有(1)室外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包括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通

过门窗、孔隙等进入室内。(2)人为带入室内的污染物,如干洗后带回家的衣服,可释放出残留的干洗剂四氯乙烯和三氯乙烯;将工作服带回家中,可使工作环境中的苯进入室内等。 目前我国对于住宅和办公建筑物室内空气质量缺乏系统的标准,为了控制室内空气污染,切实提高我国的室内空气质量,在借鉴国外相关指标、标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参考国内现有的标准,特制定《室内空气质量标准》。 二、本标准中条文的依据 (一)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表1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依据 污染物名称标准值依据 0.50 mg/m3 1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硫SO 2 0.24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氧化氮NO 2 一氧化碳CO 10 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1260 mg/m3 8 h ASHREA 62-1999 二氧化碳CO 2 0.20 mg/m3 1 h 前苏联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 氨NH 3 (CH245-71) 臭氧O 0.1 6mg/m3 1 h GB 3095-1996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3 甲醛HCHO 0.10mg/m3 1h 香港地区办公室及公共场所室内空气 质量管理指南-2000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