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类文明与生育文明

人类文明与生育文明

人类文明与生育文明
人类文明与生育文明

南通市人口和计生委生育文明理论与实践征文

人类文明与生育文明

如皋市委党校沈薇

内容提要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伴生物,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理性追求,是现代生育文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计生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明,是对人类生育文明的有益探讨,为人类生育作出了杰出贡献,树立了实践榜样。关键词人类文明生育文明计生文明

一、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生育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

生育文明,是人类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关于婚姻、家庭、生育、节育等活动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技术能力、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是人类在生育方面的社会文明形式。生育文明的内涵包括生育观念文明、生育行为文明、制度生育文明及生育科技知识文明等。

(一)生育是人类自身的合理再生产,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伴生物。

地球是人类的母亲,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础是持续不断的人口补充。人类首先必须通过生产劳动不断创造物质生活资料,通过两性结合不断再生产出人类自身,这两种生产使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是人类从事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因而也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真正起点。生育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伴生物。人类社会经历了从蒙昧时代到野蛮时代至文明时代的进化演变,婚姻也走过了从群婚群居到一妻多夫或一夫多妻至一夫一妻的历程,原始人类从不辩父母兄弟到乃知其母到最后方知其父,无生育观念、生育技术,更无生育制度,因而也无所谓生育文明,有的只是生殖崇拜,生命本能。人类始祖的生育目的只是为了种族繁衍。无论在东方或西方古代图腾里充满了生殖崇拜,神秘而又神圣。为了繁衍生息、传种接代,人们祈求上苍赐子纳福,每一个婴儿的诞生,总会带来整个部族的一片欢腾,燃起人类的希望之火。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生产力的进步,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产生,这才产生了最初的生育文明。

人类早期的生育文明是为了维系稳定的血统关系。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里有一段著名的论断:"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受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越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 人类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传统家庭的主要功能就是繁衍子孙,进行人类自身的合理化再生产。家庭作为人类社会人口再生产的基本单位,也就是说家庭作为社会基本单位,担负着为社会发展不断输出人口的重要职责。

(二)生育文明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呈现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

生育包含"生"和"育"两个方面,即生殖和养育。在这个较长的过程中,直接或间接地受到经济、政治、文化及其他社会条件的影响。随着人类代代繁衍生息,人类社会文明不断向前推进,产生了许多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生育技术和生育制度,其中传统的生育观成为生

育文明的主线。

1、农业社会的唯生殖论

在农业社会的绝大多数时间内,性的唯生殖原则占据着统治地位。生殖对于家庭来说,不仅是产生劳动力,而且是造就财产与血统的继承人,同时也是精神和心理寄托所在。农业生产越分散,越以家庭为基本单位,每个家庭就越倾向于以生殖为性的首要甚至唯一目的。农业社会主要有这样几种生育理念:

其一,结婚生子观。

传统婚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生育。生育体质和生育能力(特别是生育儿子的能力)往往决定着婚后妇女的家庭地位,没有生育(无后)是家庭的奇耻大辱,社会地位极低。希腊罗马时代,妻子不生育丈夫有权抛弃她;美国殖民初期,男子独身会因未尽增加人口义务而被处以特别罚款;中国自西周以来,传统的伦理观念一直强调"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多子多福"。

其二,财产价值观。

将生育作为增加劳动力手段的生育观,起源极早延续时间极长。从原始时代起,贫困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社会,减轻贫困压力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劳动力,增加劳动力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生育。这种生育观相对于劳动力水平低下、劳动效率不高的社会发展来讲,具有一定的实用意义,因而它在从至今几种社会状态下,都是极具代表性的生育观。

其三,家族维系观。

生育是维系家庭延续不断的基础,是个人或家族命脉传承的途径。这种思想来源于在我国影响最大的儒家学说。儒学认为,个人的生命来自于父母,来自于祖先,子孙是祖先、父母生命的直接延续。"有后"是每个人沉重而光荣的责任和义务,"无后"意味着家族血缘中断是最大失职。这种对祖先血缘传承延续的生育观,在中国影响最大,持续时间最长。

其四,生命轮回观。

古代的哲人早己觉察到关于"生"的内涵是维系宇宙不灭的根本。生命发展在任何人身上,都表现以出生为起点,以死亡为结局。生命又是循环往复的,人有今生,便有来世,生育是生命轮回的唯一可能,只有生育,死者才能来世投胎做人,生命才能完成轮回。这种生命轮回转世的观念在佛教社会中影响颇深。

2、工业社会的新生殖论。

随着人类文明的飞速发展,20世纪人类家庭、社会发生了剧烈变动,基于人类社会生活方式出现的全球化状况,"地球村"已成为人类社会的共识,以人为中心的人类可持续发展,在生育观念、生育行为、生育技术、生育制度上都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呈现出强烈的时代特色和地域特征。

首先,生育理念变化。

随着妇女就业率的提高,生育成本的增加,对生活质量的重视,家庭的生育功能逐步减少。新的有代表性的西方生育观主要有二种:一是认为生育已不再重要。在欧洲,许多家庭不愿生孩子,男人认为生孩子费钱,孩子多影响生活质量;女人怕生孩子影响体形,失去工作机会;由此出现人口负增长。另一种观念认为"生孩子就是愚昧"。家庭丁克化,倡导二人世界,结婚但不生育,这在法国等欧洲国家广为流行,美国妇女也希望少要孩子,不愿生育的现象正在发达国家蔓延。生育功能似乎游移于家庭和社会之间,并逐步向社会靠拢。

其次,生育行为变化。

生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传种接代,而是增加了更丰富的内涵。家庭也不再是生育的唯一基本单位,单亲家庭、非婚生子女呈增加趋势,只有婚姻不要孩子的丁克家庭比比皆是,与生育无关的同性家庭也正在得到社会的局部承认。本世纪以来在生育行为上的变化最大的就是生育从家庭决策逐步变为社会行为。

第三,生育技术变化。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医疗水平的提高,生育技术不断提高。一是婴儿死亡率不断下降。中世纪以来长期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率的"二高一低"发展到现代的"三高",即高出生、高死亡、高增长率。二是优生优育、计划生育成为可能。先进的医疗技术可以选择生育与否、生育时间、生育数量、生育性别,生育质量。三是生殖辅助技术提高。人工授精、试管婴儿、克隆技术为不孕不育带来了技术支撑和新的伦理道德挑战,人类自身再生产也许有一天不再是生育,而有可能是生产。

第四,生育制度变化。

生育制度是人类种族绵续的人为保障,目前世界上主要有鼓励人口增殖和控制人口生育两种人口政策。欧美等发达国家由于人口的持续负增长而不得不采取鼓励人口增殖政策,大量发展中国家面临人口激剧膨胀逐步采取控制人口生育措施。如中国建国初期的鼓励生育制度,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时代的计划生育政策。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现实需要和理性追求,是现代生育文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

(一)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理论支持

1、马克思的人口论

马克思人口论认为,人有两重性。人一方面是消费者,另一方面是生产者。人作为消费者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都要消费生活资料,老人和小孩只能作为消费者,残疾人、病人也很难成为生产者;人作为生产者则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必须占有或使用一定的生产资料,掌握一定的生产技术和劳动经验,具备一定的年龄条件,所以人口增长要与物质资料增长相适应。如果人口增长大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过剩人口无法与生产资料相结合,将从生产者转变为消费者,这将加重社会负担;如人口增长慢于物质资料的增长,一部分生产资料将无法与人口相结合,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开发,同样会影响生产发展。马克思认为,通过人口自我调节,人类完全能够使物质资料生产与人类自身生产相统一。

2、坎南的适度人口理论

19世纪末期英国学者坎南致力于追求一定资源、技术水平和资本设备条件下使商品和劳动实际收入最高的一定数量的人口提出了适度人口理论。人口不足,劳动力和生产专业化发展困难,社会不可能因为合理分工而获得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但人口过剩对资源压力大,人均收入下降,影响人民生活水平。因此适度人口是较为理想的人口规模。

根据适度人口理论,通过我国耕地、草原和水域现状及未来可能达到的产量,根据每人每天需要消耗的2272千卡热量,有人预测了三个适当人口方案;第一,如果使我国人民能获得必需的营养,人口不能超过10亿。第二,按法国目前的消费水平,适度人口为7.5亿;第三,按美国目前的标准,人口为7亿。

(二)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的实践需要

1、控制人口数量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时代要求

美国著名的人口学家金斯利·戴维斯曾在1954年的《转变中的世界人口》一文中形象地描述了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从长远看,全球人口增长就像一条细长的导火线在缓慢渐进地燃烧着,直至最后引爆炸药发生爆炸。"50年代以来,全球人口速增,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全球"人口爆炸"。

"人口爆炸"的主要表现:一是全球人口数量剧增,成倍翻番周期缩短。世界人口猛增是近二百多年以来的事。据估计,1750年世界人口为7.91亿,100年前世界人口16亿,21世纪世界人口已60亿,并且还以乘数级增长。世界人口在1850~1950年的一个世纪内翻了一番,而在1950年至1990年的40年里,又翻了一番多。人类每突破10亿人口的周期

生育文明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生文明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生育文明,二十多年来,计划生育国策在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有效在控制了人口总量和人口增长速度。由于我国生产力不发达,解决生老病死等实际问题的社会保障不到位,传统、愚昧、落后的生育观仍占主要地位,庞大的人口基数以其固有的惯性向前滚动,如果不进行计划生育,有限的资源难以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将举步维艰。发展计生文明能够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由重数量、轻质量向轻数量、重质量转变,促进生育行为由认为生育是家庭的无计划行为向生育是社会的有计划行为转变,从而为人口、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人口环境。

自唐朝以来中国人口一直稳居世界第一。十九世纪初,中国人口有4亿,世界人口是12亿,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三分之一。到二十世纪初,由于长期战乱,中国人口仍然是4亿左右,而世界人口增长到16亿,中国人口占世界的四分之一。2004年,中国人口为13亿,而世界人口已达64亿,中国人口只占世界的五分之一左右,几十年之后将降至六分之一。尽管我国人口总数在世界人口中比例逐渐下降,但我国人口总量依然庞大,每年仍净增人口1300,人口过多在近期内仍是我国的首要问题。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近三十年少生了3亿人口,我国人口已经成功地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三低"人口增长模式,成效不可谓不大。

(二)计划生育政策显著提高了我国出生人口素质

提高人口素质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在短期内改善人口素质不高的状况,党和政府作出了艰辛的努力并取得了显著成就。有关法律法规和制度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和生育服务网络遍布城乡,广大干群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认识逐步增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技术水平不断上升,母婴保健工作逐步纳入法制化管理轨道。通过开展婚前保健、孕产期保健和新生儿保健,实行全民食用合格碘盐和为特殊人群合理补碘等防治地方病措施,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使先天畸形和智残发生率有较大幅度下降。婴儿死亡率由建国前的200‰下降到2002年的29.2 ‰,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我国是出生缺陷和残疾高发国家,出生人口素质仍然面临着不少问题和挑战。一是遗传病发病率较高,二是孕产妇职业危害、病毒感染未得到基本控制;三是自然环境的局限,缺碘高氟影响儿童智商和生长发育;四是环境污染严重,铅等有害物质儿童不同程度地受到的危害;五是是吸毒、性病、艾滋病危害呈上升趋势;六是医疗事故造成新生儿脑瘫、癫痫和智力低下;七是经济文化综合原因,直系血亲或者三代以内旁系血亲婚配现象依然存在。特别是一些地方对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工作还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法律政策尚未认真贯彻落实,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影响了出生人口素质的提高。如残疾儿童中有相当部分是神经管发育不全造成的先天痴呆。预防很简单,就是孕妇前三个月每天补充少量叶酸,其市场价只有三元多钱,成本仅几毛钱。

(三)计划生育工作面临改善人口结构的艰巨任务

从人口理论来说, 要维持人口稳定(既不增加也不减少),每个妇女平均得生育2.1个孩子,考虑到单身人口的存在和显著上升的不孕人口比例,每个有生育能力的已婚妇女应该生育3个孩子。高于2.1的生育率,人口相对与父母辈会增加,反之会减少。目前中国人口的生育率只有1.3左右, 远低于2.1 的更替水平。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二十多年后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值得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

一是人口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中国几千年来就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实行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政策后,新生人口性别比严重失衡。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表明:中国的男女比例是117:100,目前更有加剧之势,某些地区已达130:100。以此类推,2020年全国将有三千万到四千万处于婚育年龄的男青年无女可娶,必将加大婚姻成本或向上下年龄段挤压。专家们认

为,生育技术提高主要是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普及和选择性别的引产是导致出生人口性别比升高的直接原因,目前国家已颁布有关法律法规严禁B超鉴定胎儿性别,直至追究有关医生的违法刑事责任。

二是人口年龄比例明显失调。老年人口以及老年人口中高龄人口比例的增加,意味着老年抚养系数的增大和社会保障系统的负担加重。35年前,中国的儿童对老人的比例是6:1。35年后,这一比例将会扭转为1:2。西方各国都是在人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踏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是先富后老;而中国是在人均年收入1000美元的时候就过早踏进了人口老龄化社会,是未富先老。根据中国的经济实力,在可预见的将来不可能建立起西方目前的养老制度。我国"人口红利"会一直维持到2020年,此后则不容乐观。联合国分析,如果中国目前人口发展趋势不变,到204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数量将占总人口的28%,远高于目前的11%。日益凸显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单纯的人口问题必将演变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沈薇女中共如皋市委党校高级讲师320622*********

87091963

1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