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直击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直击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直击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直击中考--初中语文文言文总复习资料(人教版)

初中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声音相同或相近(有时形体也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做文字“通假”(“通”是通用,“假”是借用)。“通假”是“本有其字”却弃而不用,临时借用了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别字。一般认为,通假字的产生可能是由于书写或抄书的人一时笔误,写了音同或音近的别字,或是因地方习惯而写了另一个字。后人见古人有先例,便跟着写,约定俗成,别字和本字就通用了,学会辨识通假字,对学习文言文是很重要的。

中考复习之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4、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5、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6、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7、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8、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0、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2、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3、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4、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5、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16、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17、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18、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19、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0、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21、虞山王毅叔远甫刻。(《核舟记》)甫:通“父”。

22、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简:通“拣”,挑选。

23、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唐雎不辱使命》)错:通“措”。

24、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唐雎不辱使命》)仓:通“苍”。

25、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山市》)裁:通“才”,仅仅。

26、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適:通“谪”。

27、为天下唱,宜多应者。(《陈涉世家》)唱:通“倡”,倡导。

28、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陈涉世家》)以:通“已”。

29、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被:通“披”。同舍生皆被绮绣。(《送东阳马生序》)被:通“披”。

30、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马说》)食:通“饲”,喂。

31、食之不能尽其材。(《马说》)材:通“才”。

32、其真无马邪?(《马说》)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3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畔:通“叛”。

34、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曾:通“增”。

35、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拂:通“弼”,辅佐。

36、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岳阳楼记》)具:通“俱”,全,皆。

37、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属:通“嘱”。

38、馔酒食,持其赀去。(《越巫》)赀:通“资”,资财,钱财。

39、客问元方:“尊君在不?”(《陈太丘与友期》)不:通“否”。

40、玉盘珍馐直万钱。(《行路难》其一)直:通“值”。

41、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辟:通“避”,躲避。

4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鱼我所欲也》)辩:通“辨”,辨别。

43、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鱼我所欲也》)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与:通“欤”,语气词。

44、乡为身死而不受。(《鱼我所欲也》)乡:通“向”,从前。

45、欲信大义于天下。(《隆中对》)信:通“伸”。

46、自董卓已来……(《隆中对》)已:通“以”。

47、小惠未徧,民弗从也。(《曹刿论战》)徧:通“遍”,遍及,普及。

48、四支僵硬不能动。(《送东阳马生序》)支:通“肢”。

初中文言文一词多义汇总(按音序排列)

1、安:1、怎么(安求其能千里也)

2、养(衣食所安)

2、卑:1、低下(非天质之卑)2、身份低微(先帝不以臣卑鄙)

3、备:1、周全、详尽。(前人之述备矣《岳阳楼记》)2、具备。(一时齐发,众妙毕备《口技》)3、准备。(犹得备晨炊《石壕吏》)

4、被:1、影响(被于来世)2、同“披”,穿(皆被绮绣)

5、鄙:1、边境(蜀之鄙有二僧《为学》)2、鄙陋、目光短浅(肉食者鄙《曹刿论战》)3、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出师表》)

6、毕:1、尽(毕力平险《愚公移山》)2、全部(群响毕绝《口技》)

7、薄:1、迫近,接近。(薄暮冥冥《岳阳楼记》)2、轻视。(不宜妄自菲薄《出师表》)3、厚度小。(薄如钱唇《活板》)

8、策:1、马鞭。(执策而临之《马说》)2、鞭打、驱使。(策之不以其道《马说》)3、记录。(策勋十二传《木兰诗》)4、计谋。(成语“束手无策”)

9、长:cháng1、长度。(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2、与“短”相对。(北市买长鞭《木兰诗》)3、长久,健康。(但愿人长久《水调歌头》)4、永远。(死者长已矣《石壕吏》)5、zhǎng,排行最大(木兰无长兄(《木兰诗》)6、zhǎng,头领。(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陈涉世家》)

10、称:1、相当、配合(称其气之小大/不能称前时之闻)2、称赞(先帝称之曰能)

11、诚:1、诚心(帝感其诚)2、的确,实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3、果真(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

12、惩:1、苦于(惩山北之塞《愚公移山》)2、惩罚

13、驰:1、骑(愿驰千里足)2、驱车(追赶)(公将驰之)

14、出:1、发、起(方其出海门)2、在边疆打仗(出则方叔、召虎)3、来到(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兵)4、产生(计将安出)

15、辞:1、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2、语言(未尝稍降辞色)

16、次:1、编次。(吴广皆次当行《陈涉世家》)2、旅行或行军在途中停留。(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17、箪:1、用箪装着(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2、古代装饭的圆形竹筐(一箪食,一豆羹)

18、当:1、承当,承受。(当之无愧)2、应当。(当奖率三军《出师表》)3、将要。(今当远离)4、对着,向着。(木兰当户织《木兰诗》)5、值,正在。(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陈涉世家》)6、抵挡。(“锐不可当”)

19、道:1、道路。(会天大雨,道不通《陈涉世家》)2、道义。(伐无道,诛暴秦)3、方法。(策之不以其道《马说》)4、说,讲。(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

20、得:1、能够(二者不可得兼)2、得到、获得(故不为苟得)3、同“德”,感激(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21、等:1、同样(等死,死国可乎/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诸位,表多数(公等遇雨)

22、敌:1、攻击(恐前后受其敌《狼》)2、敌人(盖以诱敌《狼》)

23、吊:1、凭吊(为我吊望诸君之墓)2、慰问(人皆吊之)

24、度:1、dúo估计、推测(孤不度德量力)2、渡过、越过(关山度若飞)

25、端:1、画幅的右端(左手执卷端)2、正、端正(其人视端容寂)

26、恶:1、怎么(恶能无纪)2、厌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27、发:1、行动、发动(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2、发射(见其发矢十中八九)3、起,被任用(舜发于畎亩之间)4、征发(发闾左適戍渔阳)5、开放(野芳发而幽香)6、发出(一时齐发,众妙毕备)7、fā,头发(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8、凡:1、凡是(则凡数州之土壤)2、总共(凡三往)

29、方:1、见方(方七百里)2、长方形(方以长)3、当……时候(方羲之之不可强以仕)

30、分:fēn1、划分,分开。(今天下三分《出师表》)2、分配,分给。(必以分人《曹刿论战》)3、长度单位。(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4、fèn,职分,本分。(忠陛下之职分也《出师表》)

31、奉:1、通“俸”侍奉(为妻妾之奉)2、接受、奉行(奉命于危难之间)3、供养(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否:1、同“不”没有(尊君在否)2、恶、坏(陟罚臧否)

33、夫:1、那(予观夫巴陵胜状)2、fú,句首发语词(夫环而攻之/且夫人之学)3、丈夫(夫齁声起/罗敷自有夫)4、成年男子的通称,人(荷担者三夫)

34、扶:1、沿,顺着(便扶向路《桃花源记》)2、搀扶(出郭相扶将《木兰词》)

35、拂1、违背、阻碍(行拂乱其所为)2、同“弼”,辅佐(入则无法家拂士)3、轻轻擦过(以手拂之)

36、福:1、赐福、保佑(神弗福也)2、好事、有福之事(此何遽不为福乎)

37、富:1、富丽(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2、富有、充足,有许多(家富良马)

38、更:1、重新(即更刮目相待)2、进而(醉则更相枕以卧)3、互相(更相庆)4、再、又(更上一层楼)5、更加(举杯消愁愁更愁)

39、苟:1、如果(苟富贵/苟慕义强仁)2、苟且(故不为苟得/苟全性命于乱世)3、且、或许,表希望(苟无饥渴)

40、固:1、本来(固众人《伤仲永》)2、

顽固、固执(汝心之固《愚公移山》)3、一定、必定(而戍死者固十六七)4、巩固(固国不以山溪之险)5、安守,固守(君子固穷……)

41、故:1、旧的,原来的(温故而知新/两狼之并驱如故)2、特意(桓侯谷使人问之/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3、原因,缘故(公问其故)4、所以,因此(故余虽愚)

42、顾:1、回头看(顾野有麦场《狼》元方入门而不顾《世说新语》)2、难道(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3、看望,拜访(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43、观:1、看(予观夫巴陵胜状)2、景色,景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

44、冠:1、居第一位(以才略居第一位)2、帽子(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3、男子成人礼(既加冠)

45、光:1、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2、光线(仿佛若有光)

46、归:1、归依(微斯人,吾谁与归)2、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47、过:1、经过(过秦汉之故都《上枢密韩太尉书》)2、到(及鲁肃过寻阳《孙权劝学》)3、犯过失(人恒过)4、超过,胜过(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48、好:1、美(秦氏有好女/好鸟相鸣)2、喜欢(好为梁父吟/好读书,不求甚解)3、以便、能够(好收吾骨瘴江边)

49、号:háo1、大叫,呼啸。(阴风怒号《岳阳楼记》)2、hào,别号。(故自号日醉翁也《醉翁亭记》)3、hào,国号。(号为张楚《陈涉世家》)4、hào,号召。(号令召三老……)

50、还:1、回家(还以与妻《乐羊子妻》)2、xuán,同“旋”,回转、掉转(还走《扁鹊见蔡桓公》)

51、患:1、担忧、忧虑(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且人患志之不立)2、忧患(无冻馁之患)3、当作祸害、认为……是祸害(为乡人所患)

52、惠:1、恩惠(大王加惠)2、同“慧”,聪明(汝之不惠)

53、或:1、有时(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2、有的人(或说处杀蛟/或以为死或以为亡)3、或许(或异二者之为)

54、极:1、尽头、穷尽(此乐何极)2、尽、到(南极潇湘)3、穷尽,动词(尝极东方)4、非常、最(初极狭)

55、寂:1、平静(视端容寂)2、寂静(寂寥无人)

56、加:1、更加(而山不加增)2、好处(万钟于我何加焉)3、虚夸,以少报多(弗敢加也)

57、间:1、夹杂(中间如拉崩倒之声)2、一会儿(立有间)3、参与(又何间焉)4、中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5、期间(奉命于危难之间)6、量词(宫阙万间都做了土)7、间隔,隔开(遂与外人间隔)8、暗暗地(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

58、见:1、同“现”(路转溪头忽见)2、引见(胡不见我于王)3、召见,接见(于是见公输盘/曹刿请见)4、拜见(子墨子见王/乃入见)5、知道(见往事耳)6、看见(贵人过而见之)

59、将:1、将领,名词(则命一上将)2、率领(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3、将要(公将战)4、搀扶(出郭相扶将)5、无实义(宫使驱将惜不得)

60、角:1、吹奏的乐器(鸣角振铃)2、吹号角(且角且走)

61、借:1、借(每假借于藏书之家)2、依靠(愿借子杀之)3、即使(借第令毋斩)

62、尽:1、没有了(担中肉尽/林尽水源)2、全部取得(利尽南海)3、尽量,尽可能(进尽忠言)

63、就:1、接近、趋向(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颓然就醉)2、完成,达到3、即使

64、居:1、过了(居十日)2、停留(不可久居)

65、举:1、传扬(死即举大名耳)2、发动(举大计亦死)3、被举用(管夷吾举于市)4、参加(董生举进士)5、全(举国欢庆/举世无双)

66、具:1、同“俱”,全、都(具答之)2、具有(各具情态)

67、决:1、判断(孔子不能决也)2、分别(意难决舍)3、断然(故决然舍去)

68、绝:1、隔绝2、极点(以为妙绝《口技》)3、停止,消失(群响毕绝《口技》)4、极高的,陡峭的

69、开:1、散开(日出而林霏开)2、放晴(连月不开)3、打开(旁开小窗)

70、可:1、大约(高可二黍许/潭中鱼可百许头)2、可以(珠可历历数也)

71、苦:1、苦于(苦秦久矣)2、使……苦(苦其心志)3、愁(何苦而不平)

72、乐:1、以……为乐(太守之乐其乐)2、使……快乐(钟鼓乐之)3、乐趣(而不知人之乐)4、欢乐、快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73、类:1、类似(绝类弥勒)2、同类(不与培塿为类/臣以王吏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74、利:1、有利的(天时不如地利)2、锐利(兵革非不坚利/怀抱利器)3、认为……有利可图(父利其然)4、物资(利尽南海)

75、隶:1、属于(世隶耕)2、跟着(隶而从者)

76、良:1、真,实在(良多趣味)2、善良(此皆良实)

77、临:1、面对、对着、当着(执策而临之/把酒临风)2、来到,在(临溪而渔/临池学书)3、靠近(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4、将要(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78、鳞:1、像鱼鳞一样(鳞浪层层)2、鱼(呷浪之鳞)

79、令:1、命令。(乃令符离人葛婴……《陈涉世家》)2、让,使。(忿恚尉,令辱之)3、指县令。(陈守令皆不在)

80、妙:1、奇怪(妙无一人肯泊岸)2、奇妙(以为妙绝)

81、名:1、命名、起名(名之者谁《醉翁亭记》)2、说出(不能名其一处《口技》)3、名字(自名为罗敷《陌上桑》)

82、谋:1、商量(陈胜吴广乃谋曰/聚室而谋)2、谋划、筹划(抑亦人谋/肉食者谋之)

83、奇:qí1、奇特。(明有奇巧人《核舟记》)2、奇怪,罕见。(此独根分而枝合,奇已!《峡江寺飞泉亭记》)3、jī。零数。(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

84、骑:1、jì,骑兵(骑千余)2、马(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

85、前:1、前面(其一犬坐于前《狼》)2、上前(狼不敢前《狼》)

86、强:1、强悍(凶强侠气)2、有余(赏赐百千强)3、勉强(不可强以仕)4、力行(慕义强仁)5、强盛,强大(以弱为强者)6、通“僵”,僵硬(项为之强)

87、且:1、将近(年且九十《愚公移山》)2、况且(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88、清:1、清澈(水尤清冽/回清倒影)2、凄清、冷清清(以其境过清)

89、情:1、实情(必以情)2、友情、交情(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0、请:1、请允许,敬辞(请献十金)2、请求(曹刿请见)3、请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91、穷:1、穷尽,动词(穷山之高而止/穷回溪/欲穷其林)2、尽头,名词(而不知其所穷)3、穷尽,形容词(乐亦无穷)4、深(穷冬烈风)5、贫穷(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92、屈:1、委屈(猥自枉屈)2、弯曲(手指不可屈伸)

93、去:1、走开,离去(一狼径去)2、距离(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西蜀之去南海。)

94、阙:1、宫殿(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2、同“缺”,中断(略无阙处)

95、容:1、许、让(虽席地不容闲)2、神色(视端容寂)3、容貌(花态柳情,山容水貌)

96、乳:1、喂奶(妇抚儿乳《口技》)2、奶头(儿含乳啼《口技》)

97、善:1、专长,名词(岂爱人之善)2、好(善哉,吾请无攻宋矣)3、擅长,动词(罗敷善蚕桑)

98、尚:1、尊重、推崇(而使后人尚之如此)2、还(而君前途尚可)3、尚且

99、少:shǎo1、一会儿(少时)2、稍微(意少舒3、不多(饮少辄醉)4、shào,年轻(陈涉少时)

100、舍:1、学舍、书馆、房屋(至舍/屋舍俨然)2、舍弃(舍文轩而窃敝舆/便舍船,从口入)3、丢开、离去(意难决舍/故决然舍去)4、shě,施舍(舍与你的《范进中举》)

101、射:1、射箭(尝射于家圃《卖油翁》)2、射术(尔安敢轻吾射《卖油翁》)

102、甚:1、超过、厉害、严重(所恶莫甚于死者)2、十分(流辈甚称其贤)

103、胜:1、取胜,胜出、超过(此时无声胜有声)2、优美、美好(予观夫巴陵胜状)3、忍受,能承受(高处不胜寒/驴不胜怒)4、尽(跨州连郡者不胜数)

104、施:1、shī,施实。(然后施行……《出师表》)2、yì,(施施)慢步徐行的样子。(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

105、食:1、shí,吃。(食不饱,力不足《马说》)2、sì,通“饲”,喂养。(食之不能尽其材)6、使:1、派(秦王使人谓安陵君)2、出使(使于秦)3、使者(使子为使)

107、始:1、曾(未始知西山之怪特)2、才(始指异之)开始(游于是乎始)

108、市:1、集市(东市买骏马《木兰词》)2、买(愿为市鞍马《木兰词》)

109、恃:1、凭借、依仗(天下之所恃以无忧《上枢密韩太尉书》2、子何恃而往《为学》)

110、是:1、判断动词,是(我是鬼《宋定伯捉鬼》)2、代词这样(如是再三《宋定伯捉鬼》)111、适:1、往(抱而适市)2、正好(而此地适与余近)3、舒适(其体不适)

112、书:1、书写。(乃丹书帛日《陈涉世家》)2、文字,字条。(得鱼腹中书)3、书信。(一男附书至《石壕吏》)4、文件。(军书十二卷《木兰诗》)

113、数:1、shù,表多次。(又数刀毙之《狼》)2、shǔ,计算。(珠可历历数也《核舟记》)3、shuò,屡次。(扶苏以数谏故《陈涉世家》)

114、遂:1、完成(已遂述数行)2、就、于是(遂逐其师)3、因而(恐遂汩没)

115、所:1、地方(欲至何所《宋定伯捉鬼》)2、“所”与“何”组成偏正词组,“哪里”“什么”(不知有何所畏忌)

116、所以:1、用什么方法(吾知所以距子矣)2、用这些来(所以动心忍性)3、……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17、通:1、通过(初极狭,才通人)2、通晓、掌握(未能通习吏事)3、顺利、顺畅(政通人和)4、整个(通计一舟)5、通报、传达(皆俊才清称及中表亲戚乃通)6、贯通(中通外直)

118、图:1、想(不图观瀑一至于斯)2、谋取(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3、画(命工吏图而书之)119、徒:1、仅仅、只(叶徒相似/徒以有先生也)2、光着(免冠徒跣/徒步旅行)

120、推:1、推究、考察(推王君之心)2、推广(其亦欲推其事)

121、屯:1、堆积(大雪屯门)2、停驻(屯大泽乡)

122、望:1、声望(先达德隆望尊)2、看见(望桓侯而还走)

123、为:1、以为、认为(孰为汝多知乎)2、做,制造(为学/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公输盘为我为云梯)3、是(此不为远者小)4、对、向(不足为外人道也)5、替、给(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6、刻有(为人五)7、为了(故不为苟得也)8、接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124、谓:1、说(谓为信然)2、对(谓先主曰)3、是(太守谓谁)4、认为(予谓莲)5、商量(舍人相谓曰)6、叫做(此之谓失其本心)7、命名(太守自谓也)

125、文:1、画着文彩(皆披发纹身)2、文章(属予作文以记之)3、彩饰(舍其文轩)

126、闻:1、听说(余闻之也久)2、名声(不能称前时之闻)

127、下:1、攻下、攻克(蕲下)2、向下(日光下澈)3、往下走(下见小潭)

128、鲜:1、鲜艳(芳草鲜美)2、xiǎn,少(陶后鲜有闻)

129、贤:1、胜过、超过(贤于材人远矣《伤仲永》)2、有才能的(如此其贤《伤仲永》)

130、相:1、一起、共同(此子独以跛之故,父子相保)2、互相(舍人相谓曰)

131、效:1、功效、效果,名词(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2、取得成效(不效则治臣之罪)132、屑:1、不屑指因轻视而不肯接受(乞人不屑也)2、忙碌的样子(而楼上人往来屑屑)

133、谢:1、请问(使君谢罗敷)2、道歉(长跪而谢之)3、致意(为我谢曰“明天子在上”)134、信:1、信任(愿陛下亲之信之)2、信实(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3、确实(谓为信然/岂信然邪)4、通“伸”,伸张(欲信大义于天下)

135、行:1、品德(性行淑均)2、行军(行收兵,比至陈)3、行列、队伍(皆次当行/行阵和睦)4、行走(行深山巨谷中)

136、许:1、赞成(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答应,承认、同意(时人莫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3、大约的数量(高可二黍许)4、hǔ,拟声词(曳屋许许声)

137、学:1、学问(人之为学有难易乎《为学》)2、学习(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为学》)

138、寻:1、寻找(寻向所志《桃花源记》)2、不久(寻病终《桃花源记》)

139、焉:1、哪里(且焉置土石)2、句末语气词(始一反焉)

140、艳:1、妖艳、艳丽(艳装骑驴)2、欣羡(略无慕艳意)

141、夷:1、平(船背稍夷)2、平和、平易(言和而色夷)3、少数民族(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142、遗:1、wèi,留给、给予(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父母岁有裘葛之遗)2、死去的人留下的(深追先帝遗诏/遗风余思)3、丢失的(得遗金一饼)

143、已:1、停止(蒹葭采采,白露未已)2、完了、完毕(死者长已矣)3、算了,罢了(且壮士不死即已)4、已经(骨已尽矣)

144、义:1、坚持合宜的道德、情理2、正义、仁义(舍生而取义)3、适宜、恰当(引喻失义)145、异:1、奇异、特殊、不同(奇山异水/觉无异能者)2、认为……奇怪(父异焉/渔人甚异之)3、意外的事(久行怀思,无它异也)

146、易:1、交换(寒暑易节)2、容易(难者亦易矣)3、交易,买(易以百金)

147、诣:去、到,去拜访(由是先主遂诣亮/及郡下,诣太守)

148、益:1、增加(曾益其所不能)2、利益、好处(满招损,谦受益/有所广益)3、更加、进一步(将以益治其文)4、渐渐地(益习其声)

149、意:1、心情(意少舒)2、神情、态度(意暇甚)3、情趣(醉翁之意不在酒)4、企图,想要(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

150、因:1、于是、就(因屏人曰/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2、凭借、依靠(高祖因之以成帝业)3、根据、依照(罔不因势象形)4、因此(因以为号焉/而因以及乎其迹)

151、引:1、拉,表示好感(下车引之)2、拿起(引刀趋机/丁壮者引弦而战)3、称引(引喻失义)

152、盈:1、满(曾不盈寸)2、充满,士气正旺盛(彼竭我盈)

153、用:1、使用、采用(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2、因此(遂用猖獗)

154、友:1、朋友(有朋自远方来)2、友爱、亲近(琴瑟友之)

155、余:1、剩下的、留下的(余寒犹厉)2、第一人称,我(余闻而愈悲)

156、与:1、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所识穷乏者得我与)2、给(蹴尔而与之)157、欲:1、想(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2、将要(行欲至宛市《宋定伯捉鬼》)3、愿望(从民欲也)

158、援:1、提出、引(援疑质理)2、外援(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159、缘:1、缘故2、沿着(缘染溪/缘溪行)

160、杂然:1、纷纷地(杂然相许《愚公移山》)2、交互错杂(杂然而前陈《醉翁亭记》)

161、再:1、第二次(再而衰)2、两次(日再食)

162、曾:1、加强语气,与“不”连用,连……都(曾不能毁山之一毛)2、同“增”,增加(曾益其所不能)3、尚、还(曾不盈寸)

163、争:1、争夺(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2、据理力争(知而不争)

164、指:1、手指(手有百指)2、指明(不能指其一端)3、指点(始指异之/皆指目陈胜)

165、至:1、极点(寡助之至)2、到(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3、周到(礼愈至)

166、志:1、记(故为之文以志)2、标记(寻向所志)3、做标记(处处志之)4、志向(且人患志之不立)5、立志(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167、质:1、询问(援疑质理)2、资质(非天质之卑)

168、致:1、表达、表述(听妇前致词)2、取得(盖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气可以养而致/无从致书以观)3、招致、引来(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169、诸:1、“之于”的合音(投诸渤海之尾)2、那些(其西南诸峰)3、各位,众位(今诸生学于太学)

170、主:1、掌管(齐命使各有其主《晏子使楚》)2、君主(其贤者使使贤主《晏子使楚》)

171、属:shǔ1、类。(忠之属也《曹刿论战》)2、侪、辈。(徒属皆曰《陈涉世家》)3、管辖。(司命之所属《扁鹊见蔡桓公》)4、相同,同类。(神情与苏黄不属《核舟记》)5、zhǔ,通“嘱”,嘱托。(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172、著:1、附着、加在(定伯便担鬼着肩上《宋定伯捉鬼》)2、接触(径至宛市中下著地《宋定伯捉鬼》)3、同“着”穿(著我旧时裳)

173、缀:1、点缀(缀以珠玉)2、连接,紧跟(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174、资:1、天资、天分(吾资之昏《为学》)2、资助(此殆天所以资将军《隆中对》)

175、子:1、夫子、先生、老师(子墨子闻之)2、您(愿借子杀之)3、儿子(子又生孙)

176、自:1、自己(并自为其名)2、自、从(自是指物作诗立就)3、从、由(自三峡七百里中)4、如果(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177、足:1、脚(蛇固无足)2、画脚(子安能为之足)3、充足(今北方已定,兵甲已足)4、足以(以中有足乐者)5、值得(不足为外人道也)

178、卒:1、士兵(卒买鱼烹食)2、最终(卒于鲁也传之)

179、作:1、奋起、有所作为(而后作)2、写(属予作文以记之)

180、坐:1、因为、由于(但坐观罗敷)2、坐在(口技人坐屏障中)3、通“座”,座位(满坐寂然)4、犯罪(何坐?坐盗)

初中阶段常见的古今异义词

1、亲戚[今]旁系亲属。[古]指父母兄弟,统指家里亲人。[例]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孟子〉三

章》)。

2、妻子[今]爱人(女方)。[古]妻子和子女。[例]遂率妻子荷担者(《愚公移山》)

3、所以[今]表示因果关系的关联词。[古]①用来,靠它来。[例]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

分也(《出师表》)②……的原因。[例]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4、绝境[今]没有出路的境地。[古]与外界隔绝之地。[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

复出焉。(《桃花源记》)

5、无论[今]表条件关系的关联词。[古]更不必说。[例]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

花源记》)

6、稍稍[今]稍微。[古]渐渐地、慢慢地。[例]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口技》)

7、唧唧[今]低声交谈,也可指虫的叫声。[古]织布机声。[例]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木兰诗》)

8、豪杰[今]才能出众的人。[古]有声望、地位的人。[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陈涉

世家》)

9、何苦[今]不值得做,犯不着。[古]哪怕,怕什么;怎怕。[例]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愚公

移山》)

10、肉食[今]肉类食物。[古]指享受优裕的大官。[例]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11、卑鄙[今]品质恶劣。[古]卑,指出身低微,鄙,指为人粗野。常用作谦词[例]先帝不以臣卑

鄙,猥自枉出,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出师表》)

12、垄断[今]把持独占。[古]山川阻隔。[例]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垄断焉(《愚公移山》)

13、烈士[今]为革命而牺牲的人。[古]烈,有节操有抱负;士,一般指男子。[例]烈士暮年,壮

心不已。(《龟虽寿》)

14、牺牲[今]为正义而死。[古]用作祭礼的牲畜。[例]牺牲玉帛,弗敢加也。(《曹刿论战》)

15、交通[今]来往和运输。[古]交错相通。[例]阡陌交通。(《桃花源记》)

16、虽然[今]用于让步复句的关联句。[古]虽,尽管;然,如此,尽管如此或虽说如此。[例]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公输》)

17、开张[今]店铺开业。[古]广泛。[例]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

18、学者[今]有专门学问的人。[古]求学的人,读书人。[例]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说》)

19、无赖[今]流氓;刁钻泼辣,无理取闹。[古]活泼好玩。[例]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辛弃疾《清平乐》)

20、可怜[今]值得怜悯。[古]①值得同情。[例]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卖炭翁》)

②让人怜爱[例]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21、中间[今]当中。[古]中,当中;间,夹杂着。[例]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口技》)

22、以为[今]认为。[古]以,把;为,当做。[例]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五柳先生传》)

23、可以[今]能够。[古]可,可以;以,凭,靠。[例]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曹刿论战》)

24、从而[今]连词。[古]从,跟随;而,而且。[例]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师说》)

25、会计[今]会计,管理财务计算的人。[古]会,聚会;计,商议。[例]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

来会计事。(《陈涉世家》)

26、不必[今]用不着;不需要。[古]不一定。[例]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

说》)

27、作文[今]语文课里写文章的练习。[古]写文章。[例]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28、感激[今]深深的感谢。[古]感:感动;激,奋激。[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

表》)

29、痛恨[今]十分憎恨。[古]痛心遗憾[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出师表》)

30、再[今]①又一次,再一次,多次。②继续,还有。[古]数词。两次,第二次。[例]一鼓作气,

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

初中文言文虚词详解

一、之

1、人称代词,他(们),她(们),代人。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译文:鲁庄公和他共坐一辆战车,在长勺作战。

②吾视其辙乱,望其其旗靡,故逐之。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远看他们的军旗也倒下了,所以下令追击他们。

③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译文:逆流而上去追寻好,好像在水的中央。

④代词,她们,指……的句子还未发现。

2、代词,它,它们,代物。

①驱之别院。译文: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

②昂首观之,项为之强。译文:抬头观看它们(久了),脖子因此变僵硬了。

3、指示代词,它,指……

①操蛇之神闻之,译文:拿/持蛇的神听说了愚公移山这件事。

②闻之,欣然规往。译文:听说太守派人找不到桃花源这件事,高兴地计划前往。

助词

1、助词,的。

以君之力。凭你的力量。

2、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义,不译。

甚矣,汝之不惠。译文:你太不聪明了。

3、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不译。

宋何罪之有?译文:宋国有什么罪呢?

4、助词,补足音节,不译。

①公将鼓之。译文:鲁庄公打算击鼓进军。

②怅恨久之。译文:因失望而叹恨了好久。

5、动词,到,去,往。

①辍耕之垄上。译文:停止耕作到田边高地上。

②吾欲之南海,何如?译文:我想去南海,怎么样?

③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译文:又暗地里派吴广到次所旁丛祠中。

④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⑤送孟浩然之广陵。

⑥至之市而忘操之。译文:等到到了集市却忘操之。

二、于。

1介词,引出动作的时间,地点,对象,可译为“在”“到”“从”“向”“对”“给”。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译文:在兵败之时受任,在危难之中奉命。

②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译文:三次到草庐之中来看望我。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译文:青色是从蓝草提取的,却比蓝草的颜色更青。

④告之于帝。译文:向神话中的天帝禀告了这件事。

⑤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译文:对桓帝、灵帝没有不叹息痛恨的。

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译文: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2、表被动,可译为“被”。

①吾不能举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译文:我不能拿十万的将士,被别人控制。

②人之食于虎,无怪矣。译文:人被老虎吃掉,就不奇怪了。

3、表比较,可译为“比”“过”“跟……相比”。

①苛政猛于虎也。译文:苛酪的统治比老虎更厉害啊。

②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译文:蜀道难行,比上青天还难。

③虎之力,于人不啻倍也。译文:老虎的力气,跟人相比不止大一倍。

三、以

1、介词,凭,靠;用,拿;按照,根据;因为,由于。

①何以战?译文:靠/凭什么作战?

②以刀劈狼首。译文:用刀砍狼头。

③必以分人。译文:一定把它分给别人。

④小大这狱,虽不能察,必以情。译文: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一定按照实情判断。

⑤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译文: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

2、连词

①表并列,可译为“并且”“又”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译文:平坦并且近的地方,游的人就多;险峻并且远地的地方,到的人就少。

②表目的,可译为“以便”。

以光先帝遗德。译文:以便发扬光在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

③表结果,可译为“以致”。

以伤先帝之明。译文:以致损害了先帝的英明。

④表修饰,可译为“地”“着”“来”。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译文:黔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着进入黔。

⑤同“已”,已经。

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译文:得到鱼肚子中的字条,自然就诧怪这件事了。

3、动词,认为。

皆以美于徐公。译文:都认为我比徐公美。

四、其

1、人称代词,他,他的;他们,他们的;它,它的;她的;自己的。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译文:看他射箭十次中了八九次,只是稍稍点点头。

②意将遂入以攻其后也。译文:它打算钻洞进去,以便攻击他的背后。

③惧其不已。译文:害怕他们不停止。

④吾视其辙乱。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印混乱。

⑤安求其能千里也。译文: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⑥增其旧制。译文:扩大它的原来的规模。

⑦A、其夫呓语。译文:她的丈夫说梦话。

B、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译文:羊子终于被她的活感动了,重新回到老师身边完成了学业。

2、指示代词,这,那,其中的。

①复前行,欲穷其林。译文:又前行,想走完这片树林。

②其船背稍夷。译文:那船的底部稍平一些。

③其一犬坐于前。译文: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似的坐在前面。

④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译文: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其中的一个贫穷,其中的一个富裕。

3、副词,表反问,难道。

其真无马邪?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译文:其如土石何?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4、副词,表推测,大概。

其真不知马也。译文:大概是真的不识得千里马吧!

5、助词,表期望、命令,可译为“可要”“一定”

安陵君其许寡人。译文:安陵君一定/可要答应我。

五、而

1、表并列,可译为“又”“和”“并且”“一边,一边”“或不译。

①中峨冠而髯者为东坡。译文:中间戴着高高的帽子,又长有许多胡须的人是苏东坡。

②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译文:永州的郊外出产奇的蛇,长有黑色的底子和白色的花纹。

③敏而好学。译文:聪明并且爱学习。

④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译文:小孩含着乳头啼哭,妇人一边拍着小孩,一边轻声哼唱着哄他入

睡。

⑤溪深而鱼肥。译文:溪水深,鱼儿肥。

2、表承接,可译为“就”“接着”“然后”或不译(有先后关系)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译文: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

②后天下之乐而乐。译文: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③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译文: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气就减弱了,第三次击鼓士就消失了。

④日出而林霏开。译文:太阳出来林间的雾气就散开了。

⑤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译文:学习了知识接着按时温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

⑥温故而知新,译文:温习旧的知识然后知道新的知识。

⑦启窗而观。译文:先打开,后观看。

⑧野芳发而幽香。译文:野花开了,散发出清幽的香气。

3、表转折,可译为“却”“但”“但是”“可是”“然而”等。

①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译文:我唯独喜爱莲花出淤泥却不受沾染。

②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4、表修饰,可译为“着”“地”,或不译。(“而”连接的主要是状语和中心语。)

①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译文:河同曲智叟笑着阻止他说。

②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译文:纷纷地摆在前面的,是太守在举行宴会。

③朝而往,暮而归。译文:早晨进山,傍晚回城。

六,为

1、介词,为,向,对;给,替;因为,为了。

①不足为外人道也。译文:不值得向/对外面的人说。

②为天下昌。译文:向天下人发出昌导。

③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译文:渔人一件件地给他们详细地说出(自己所知道的事情)

④为我吊望诸君之墓。译文:替我祭奠望诸君的坟墓。

⑤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译文:不要因为在分手的路口,就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了手巾。

⑥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2、介词,被。

若为佣耕。译文:你被雇佣耕作。

3、动词,认为,当作,做,当,担任,刻,是,筑,成为。

①孰为汝多知乎?译文:谁认为你聪明呢?

②武陵人捕鱼为业。译文:武陵人把捕鱼作为职业。

③以牒为械。译文:把木片当作器械。

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译文:人们做学问有困难和容易吗?

⑤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译文:陈胜,吴广都被编入强迫去守边的队伍并担任小队长。

⑥为宫室,器皿……译文:刻宫室,器皿……

⑦项燕为楚将。译文:项燕是楚国的将领。

⑧为坛而盟,祭以尉首。译文:(用土)筑台并在台上盟誓,用(两个)军官的头祭天。

⑨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译文:靠近岸边,水底石头翻卷过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高地,成为小岛,成为不平的大石,成为岩石。

七、者

1、代词,的,的人,的事情,的东西,的原因。

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马能日行千里的,吃一顿有时要吃完一石粮食。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译文:喝醉了能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后又能用文章记述这种快乐的人,是太守。

③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译文:天下的事情有因难的和容易的吗?做它,那么困难的事情也就容易了。

④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译文:生命也是我需要的,但我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的东西,所以不去干苟且偷生的事。

⑤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译文:我的妻子认为我美的原因,是偏爱我。

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译文:这样却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不如地利啊!

2、助词,用在判断句主语后,表判断。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译文:陈胜是阳城人。

②粟者,民之所种。译文:粟是百姓种的。

3、助词,与“也”连用,表判断。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译文:我认为菊是花中的隐士。

4、助词,表停顿。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译文:北山有个愚公,年岁将近九十了。

5、助词,用在数词后,可译为“种”“样”。

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译文:这几样都是用兵的吕祸患啊!

②或异二者之为。译文: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

八、何

(一)、代词。

①代词,什么。译文:何以战。凭什么作战。

②代词,为什么。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译文:可是山不会再增高,为什么愁铲不平呢?

③代词,哪里。

君将何之?译文:您打算去哪里?

④代词,与“如”连用,组成“如……何”结构,可译为“把……怎么样?”

(二)、副词,多么。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译文:差役吆喝得多么凶恶!老婆婆哭泣得多么悲苦!

九、然

1、助词,地,……样子。

①杂然相许。译文:纷纷地表示赞同。

②屋舍俨然。译文:房屋整齐的样子。

③若听茶声然。译文:好像在听茶水烧开了没有的样子。

2、代词,这样,如此。

①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译文:(既然)这样,那么北面通向巫峡,南面直到潇水、湘水。

(虽然)如此,那么……

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才知道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而衰亡。

3、认为……是对的。

吴广以为然。译文:吴广认为陈胜对形势的分析是对的。

4、连词,然而,可是,但是。

风力虽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译文:风力虽然还很猛,但是仅仅(只是)走路就会汗水流出来湿透背。

十、焉

1、人称代词,他,它。

①复到舅家问焉。译文:又到舅舅家问他。

②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译文:以便等待那些考察民情的人得到它(这篇文章)。

2、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且焉置土石?译文:况且怎么处置挖下来的土石呢?

译文:况且把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

3、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是”“于此”。

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译文:几个在一起走路,一定有我的老师在这里。

②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译文:不再有人从这里出来,于是就与外面的人断绝了来往。

③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译文:父亲对此感到奇怪,便借旁边的人家(邻居)的给他,当即写了四句诗。

④今吾子又死焉。译文:如今我的儿子又死于这。

4、助词,用于句末,表肯定,表反问,表感叹。可译为“了”“呢”“啊”。

①无陇断焉。译文:没有山冈阻隔了。

②万钟于我何加焉?译文:万钟的俸禄对我有什么益处呢?

③今已服矣,又何求焉!译文:现在越国已经驯服了,还有什么可求的呢!

十一、则

1、连词,表承接,就,那么。

①战则请从。译文:作战就请允许我跟你去。

②然则何时而乐邪?译文:(既然)这样,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③徒步则汗出浃背。译文:仅仅走路就汗出浃背。

2、连词,表假设,如果。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译文: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法家拂士,国外如果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3、表转折,却。

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所用。译文:黔没有驴子,有喜欢多事的人用船装运着进入黔,运到了却无所用。

4、副词,表判断,是,就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译文: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像。

十二、所

1、所+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的。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译文:生命,也是我想要的;大义,也是我想要的。

2、与“为”连用,构成“为……所”句式,表被动。

仅有敌船为火所焚。译文:只剩下敌船被火焚烧。

3、与“以”连用,构成“所以”词组,……的原因,用来,用来……的方法,用这些来/用这来/借此。

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译文:这就是先汉兴隆的原因。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译文: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尽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

③吾知所以距子矣。译文:我知道用来抵挡你的方法。

④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译文:用这些来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能的。

重点课文典型例题

三峡

郦道元【北魏】

一、文学常识

1.课文选自《水经注》。本文作者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字善长,范阳涿县人。

2.三峡,指长江上游的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

二、理解性默写

1.写山连绵不断(长)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写出三峡山高峡深的特点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3.从正面写山高峻的句子: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4.从侧面烘托山峰陡峭幽邃的一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5.三峡夏季江水的特点是:①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②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写水势凶险特点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7.写水流湍急特点的句子: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8.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9.烘托三峡秋景凄凉的语句是;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0.引用渔歌反衬三峡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1.文中侧面写出夏日江流湍急的句子是: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

不以疾也。

12.作者写了春冬之时八种景物的特点和给予作者的感受是: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13.写三峡景物一般特色的句子是: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三、简答题

1.概括每段段意:

①总写三峡两岸山势的雄伟;②写三峡夏天江水之大,水流之急。

③写三峡春冬的奇丽景色。④写三峡秋季的凄清景色。

2.概括全文中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雄伟山势和四季景色,表达了对祖国山水的热爱之情。

3.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三峡之水的?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作用?

先写夏水襄陵,再写春冬之时的素湍绿潭和悬泉瀑布,最后写秋天山涧的水枯了。这是按水势由涨到落的顺序安排的。先写夏水的凶险、迅疾,可以突出三峡夏水最盛的特点,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4.文章结尾引用渔歌,有什么作用?

进一步突出三峡山高峡深、连绵不断的特点,同时渲染三峡秋季肃杀、凄凉气氛。

5.本文写春冬之景,用素、绿、清、影四字突出其特点。写秋季景色,用寒、肃、凄、哀四字将景物

的神韵生动地表现出来。

6.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并写出文中印证理由的原

句。

理由1:水势迅猛(水流湍急)——“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理由2:落差大——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陋室铭

刘禹锡【唐】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全唐文》。作者刘禹锡,唐代诗人、哲学家,字梦得,河南洛阳人。

2.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

1.文章的主旨句: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陋室不陋”的原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3.隐喻陋室具有“名”、“灵”的性质的句子: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4.统领全篇的句子: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5.文中渲染陋室的清幽、雅致的环境的句子(室外环境之优雅):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6.文中比喻交友之妙境的句子(室中人交往之雅):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写作者生活清闲、高雅脱俗,表现作者不为琐事萦绕的句子(室中事的情趣之雅):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8.写出了作者不受世俗、官场的干扰,厌倦世俗生活的句子: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9.文中应用虚实结合手法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其中,实写的部分是: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虚写的部分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0.从居室环境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11.从交往人物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12.从日常生活的角度描写陋室的句子: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3.作者使用类比手法,与仙人进行比较的句子: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14.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句子:孔子云:“何陋之有?”

三、简答题

1.概括本文主旨:

作者通过描写陋室环境,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2.将本文分成三层(见原文),并分别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第一层——点明全文主旨,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深居陋室的人品德高尚。

第二层——从陋室环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三方面描写陋室,表达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怀。

第三层——总结全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3.“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一句起了什么作用?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4.作者写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的目的是什么: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以古代贤者为榜样的志向及

抱负。

5.文章最后引用孔子的话,有什么作用?

彻底否认“陋室之陋”,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警策有力,引人深思,强调了“陋室不陋”。

6.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7.“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可取: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不可取: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

8.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到“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

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受到好的影响而不断提高。

这就是所谓的近朱者赤,就如商一定会在贤于自己的朋友的影响下成长一样。

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爱莲说

周敦颐【北宋】

一、文学常识

1.选自《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宋代理学创始人。世称“濂溪先生”,

谥号元公。

2.说:古代一种既可以说明、记述事物,还可以发表议论(重在议论)的文体。

二、理解性默写

1.文中直接描写与赞美莲花,写出莲的可爱之处的句子: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文中描写莲花的生长环境,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文中与“洁身自好”意思相近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

4.文中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互为反义的句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文中描写莲花品质、直接表达作者人生态度的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6.描写莲花正直的语句:中通外直。

7.文中最能概括(集中表现)莲的品质的句子:莲,花之君子者也。

8.文章的主旨句:莲,花之君子者也。

9.文中表达作者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的句子: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10.文中表达了作者对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的句子: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1.文中说明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社会现象的两个句子:

①牡丹之爱,宜乎众矣。②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12.在“简答题”的第六项的表格里,也包含一些理解性默写的题目。

三、简答题

1.概括文章主旨(概括作者所言之志)。

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予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细致描绘莲的形象,说明自己爱莲的原因。第二段——以花喻人,点明中心。

3.本文的感情线索:爱

4.本文的写法:托物言志、衬托(菊是正衬,代表隐逸者;牡丹是反衬,代表富贵者;而莲代表君子)。

5.课文三次运用了衬托的手法,请找到这些句子并总结它们的作用:

①晋陶渊明独爱菊……濯清涟而不妖——表现作者自己独爱莲花,与众不同。

②予谓菊……花之君子者也——显出莲花的品格高出百花。

③菊之爱……宜乎众矣——表现作者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6.作者一开始就写与陶渊明、世人不同的爱好,说明了什么?

衬托自己爱莲,不愿隐逸,不谈富贵,在污浊的世间,能够坚贞不屈地保持自己正直操守的生活态度。

7.本文除了描写莲花之外,还描写了菊和牡丹花。这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这是衬托手法。写菊、牡丹是为了衬托莲的高尚品德,含蓄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也表达了自己对追名逐利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8.

莲花,突出它高洁的品质,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俗同流合污。

9.从上下文连贯的角度看,第二段结尾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应该放在“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的前面。作者将它放在结尾,目的是什么?

引人注意和思考,突出作者的写作目的,表明他对追名逐利、贪图富贵的人的鄙弃。

10.本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人的品质,莲比拟不睦免得,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菊比拟隐逸的生活态度;

牡丹比拟贪慕富贵的生活态度。

作者把莲和牡丹对举,用意是批判贪图富贵、追名逐利的世风,表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格。

11.写出几个与莲花有关的诗句: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

花别样红。

12.短文赞扬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

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或社会)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污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弱,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人,也就是“近墨者黑”。

13.作者借本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志趣?你认为这种思想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面对是否随波逐流的选择。我们要学习作者的君子之风,高洁而庄重,这样可以让我们的人生之路上多一些高尚之举。

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

一、文学常识

1.文章选自《柳河东全集》。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人称“柳河东”、“柳

柳州”。

2.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曾巩、王安石、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

二、理解性默写

1.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2.暗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原因的句子是: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3.从侧面衬托水清的句子(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4.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5.写小溪曲折蜿蜒的四个字:斗折蛇行。

6.逼真地描绘出溪岸状貌的几个字是——其岸势犬牙差互。

7.写潭水源头神秘莫测的句子: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8.小石潭的全貌: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

9.文章正面写石潭特征的语句: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照应此特征的语句是:如鸣佩环、水尤清冽、其岸势犬牙差互。

10.小石潭得名的根据: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

11.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12.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13.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14.作者描写小石潭周围景物的句子是: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5.表现地理环境使作者内心忧伤凄凉的句子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6.久坐潭边游人会有怎样的感受: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7.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8.抒发作者愤懑的句子: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9.表现“喜”的句子:①心乐之;②似与游者相乐。

三、简答题

1.概括每段的段意:

①写潭,写树;②写鱼,写水;③写源头,写岸势;

④写感受,抒愤懑;⑤写同游者。

2.概括本文中心:

本文描写了小石潭及其周围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因政治上受挫遭贬谪的忧伤愤懑、孤凄悲凉的思想感情。

3.本文的写作顺序:空间顺序(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4.本文的感情基调——悲伤。本文的氛围——凄清寂静。

5.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幽深冷寂、孤凄悲凉。

6.在游历小石潭的过程中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快乐到愁苦。

7.第一段从四个方面写出了小石潭的特点,它们分别是:

①水特别清澈;②以整块的石头为底;③潭岸岩石形状各异;④岸边绿树翠蔓极其茂盛,秀丽

多姿。

8.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乎难以形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政治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9.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小石潭记》。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北宋】

一、文学常识

选自《苏轼文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主旨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2.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本文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月色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

5.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

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怀民亦未寝。③相与步于中庭。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

耳。

7.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

沉闷,一活跃。

8.文中“念无与为乐者”一句中“念”的结果是: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9.作者夜游的原因:月色入户。

10.作者寻张怀民的原因:念无与为乐者。

11.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

12.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三、简答题

1.概括课文段意。

第一段——记叙作者与好友在寺院中散步,共赏月景(寻伴夜游)。

第二段——描写庭院月色(庭院月色)。

第三段——抒写作者感受(月下感叹)。

2.概括全文中心:

这篇游记描绘了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3.全文最后一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自嘲、自矜、自解、自慰,以及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好在哪里?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月色美景,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5.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6.如何理解“闲人”:

①指性情高雅的人;②包含了作者被贬的悲凉与对人生的感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是孟子和几位弟子共同撰写的,是孟子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四书”:《孟子》《中庸》《大学》《论语》。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他与孔子合称“孔孟”,他被后人尊称为“亚圣”。

二、理解性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练的道理。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

在行动上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

在生活上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作者认为国家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

5.课文中哪些语句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6.课文第三段是承接第二段进一步阐述观点,其中“人恒过,然后能改”是承“行拂乱其所为”而言;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是承“苦其心志”而言;“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是承“动心忍性”

而言。

7.列举作者分析六位古人的事例后作出结论的过渡句: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8.论述造就人才的客观条件:

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9.论述造就人才的主观因素: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0.由个人推论到国家,提出判断的句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1.国家灭亡的原因: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三、简答题

1.概括全文主旨。

通过一些历史人物成长,必须经过艰苦磨难的事例,进一步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了逆境对成才的作用,进而论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这两个问题,揭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论点。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二段——举例论证,说明人才必须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

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证,主要论述了人处于逆境才能奋发向上,国无忧患就会遭受灭亡的道理。

第四段——突出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本题的另一版本见下)

第一段——列举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

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一个人成就大业都要经受肉体和精神上折磨的观点。

第三段——谈人论国,进一步阐述观点。

第四段——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4.第一段用排比的修辞方法列举了六个人物的事例。这些人的共同点是什么?这说明了什么道理?

都经历艰苦磨难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说明了人才是在艰苦的环境中造就的,即逆境成才。

5.孟子从反面论证亡国的原因,但正面意思很清楚,这就是: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要经受内外两方面的磨难。

6.孟子认为国家长久不衰的条件:内有法家拂士,外有敌国外患。

7.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①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②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8.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

现实意义?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激励着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

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曹刿论战

《左传·庄公十年》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左传·庄公十年》。

2.《左传》相传是春秋时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写。它记载了公元前722年以后的二百多年间的许多史料。

3.《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是儒家经典之一。

二、理解性默写

1.故事发生的背景: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

2.鲁军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

3.鲁军追击齐军的时机: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4.“忠之属也”具体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5.概括地交代了作战地点和曹刿随庄公直接参战的句子: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6.曹刿求见庄公的原因: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7.“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8.曹刿阻止鲁庄公追击齐军的原因: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9.指出士卒的勇气在战斗中具有极重要的作用的句子:夫战,勇气也。

10.文中指出了战前的政治准备(战争取胜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

说明鲁庄公取信于民的一件事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1.文中叙述了利于反攻的阵地:长勺,叙述了利于反攻的时机:彼竭我盈之时。

12.文中还叙述了追击开始的时机:辙乱旗靡。

13.从鲁庄公的三次答话中可以看出,他把战争取胜的希望寄托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14.文中表现曹刿积极的参与精神的词语是:请见。

15.本文的线索:远谋。

三、简答题

1.概括全文的主旨。

通过曹刿与鲁庄公有关齐鲁战争问题的对话和指挥长勺之战的史实,阐明了作战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胜的道理,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赞美了曹刿的爱国之情。

2.概括每段的段意。

第一段——写战前。记叙曹刿一次次询问和批驳庄公的有关看法,最后得出得民心是战争取胜的基本条件。

第二段——写战中。记叙鲁军与齐军战于长勺,击溃敌军的经过。

第三段——写战后。记叙庄公问、曹刿答,从而揭示曹刿非凡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见解。

3.概括曹刿和鲁庄公的人物形象。

曹刿——有深谋远虑的政治远见、敢于负责的态度,沉着果断,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卓越的军事才能的爱国的平民军事家。

鲁庄公——平庸的国君,但不是昏君。政治上无能,军事上无知,急躁、轻率;他敢于并善于纳谏,知人善任,用人不疑,是一个较为开明的国君。

4.出自本文的成语:一鼓作气、彼竭我盈、辙乱旗靡。

5.本文的对比手法是怎样运用的?好处是什么?

本文将曹刿与鲁庄公进行对比,这样可以突出曹刿有高超的战略思想和卓越的军事才能。

6.曹刿说:“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忠于职守是当今社会每位公民必备的素质,我们都要做到忠于职守。

7.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①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的是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

②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

指挥才能。

③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8.文章在材料取舍上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

课文剪裁详略得当,本文是以曹刿为中心,详细地描写了他在战前、战中、战后的表现。面对双方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大全

七年级上册 5 童趣(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mǎo)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jiāng)。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lì)云端,为之怡然称快。 余常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神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丘,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兴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虾蟆,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yā)然一惊。神定,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0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wǎng),思而不学则殆(dài)。”

(《为政》) 子曰:“由,诲女(rǔ)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zhì)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20山市蒲松龄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然数年恒不一见。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的内容,具体内容:在中考考试来临之前,做好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的复习,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一)《泊秦淮》杜牧烟笼寒水月... 在中考考试来临之前,做好人教版语文知识点的复习,会让你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整理的,相信这些文字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一)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知识点归纳: 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

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5、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 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二)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归纳: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全诗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心情

苏教版七年级上文言文原文及译文

郑人买履 【原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 郑国有个人想要买一双鞋子,他事先自己量好自己的脚的尺码,然后把它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等到了集市,却忘了拿量好的尺码。他在市集上挑选好鞋子,才想起自己忘了携带尺码。于是说:“我忘记带已经量好的尺码了。”便返回家去取量好的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结果没买到鞋。 有人问他说:“为什么不用你的脚试一试鞋子呢?” 他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刻舟求剑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 有一个楚国人乘船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进了水里。他急忙在船沿上刻了一个记号,说:“我的剑是从这里掉下去的。”船靠岸后,这个人顺着船沿上刻的记号下水去找剑,但找了很久也没有找到。船已经走(行驶)了很远,而剑不会随船而前进。用刻舟求剑的方法去找剑,难道不是很糊涂吗? 幼时记趣 【原文】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 我回忆童年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看着太阳,眼力足以看清极其细小的东西。 看到极细小的东西,一定仔细观察它的花纹。所以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天蚊子的飞鸣声像雷一样,我私下里把它们比做群鹤在空中飞舞。 心中想象的景观(鹤舞),那么或者成千或者成百(飞舞着的蚊子)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仰起头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为这样都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们,使它们冲着烟雾鸣叫,当做青云白鹤看,果真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高兴得直喊痛快。 在高低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边,我常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体和花台一样高,定睛细看。 把繁茂的杂草当做树林,把昆虫蚂蚁当做野兽,把泥土瓦砾凸出的地方当做土山,把低洼的地方当做山沟,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大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文学常识大总结 一、作品串联法 1. 汤显祖精心打造了《牡丹亭》,倾情上演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只好在一旁大叫《窦娥冤》。 2.《骆驼祥子》家中《四世同堂》,于《春华秋实》之际 来到《龙须沟》的一个《茶馆》前,看见《女店员》《方珍珠》正挥舞着《神拳》为老舍表演。 3.《三里湾》的《小二黑结婚》,赵树理前去贺喜,听到 了充满“山药蛋”味儿的《李有才板话》《李家庄的变迁》。 4.《雷雨》过后,《北京人》《王昭君》看见《日出》,知道这是一个《明朗的天》,便约上曹禺一起去观看他的《胆 剑篇》。 5. 徐志摩《再别康桥》时,郁达夫正在北平感受《故都 的秋》,朱自清则踏着《春》的脚步,享受着《荷塘月色》 的美丽,来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找寻《绿》的《背影》,有幸观看了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闻一多听说后,为他 作了《最后一次讲演》《死水》。 6. (莫里哀)《伪君子》《唐璜》去参见拜伦家的《唐璜》,结果被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送到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终于上演了一出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 7.《李尔王》的儿子《哈姆雷特》去参加“奥赛(罗)”,

想圆了《仲夏夜之梦》,遇到《威尼斯商人》,结果被有名的 (麦克)白”跑了一趟,吝啬鬼夏洛克敲尽钱财,还名落孙山,“ 幸亏有莎士比亚的孩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之结伴,才回 归故里。 8.《基督山伯爵》骑着一匹“大仲马”,带着《三个火枪手》(《三剑客》),去看儿子小仲马的《茶花女》。 9. 福楼拜一看到《包法利夫人》,就情不自禁地进入了《情感世界》。 10.《我的叔叔于勒》《一生》只交了一位《漂亮的朋友》(《俊友》)——《菲菲小姐》,就倾家荡产送了她一条《项链》,还叫她不要告诉莫泊桑家的《羊脂球》。 二、四字口诀法 1. 先秦诸子,孔孟荀卿。《论语》《孟子》,四书列名;老庄无为,《道德》《逍遥》;屈子楚辞,《九》《九》《离》《天》。 2. 汉代文赋,首推贾谊。刘向司马,《战》《楚》《史记》。班固《汉书》,断代开启。 3. 魏晋建安,三曹领先。父有乐府,《神龟》《蒿》《观》。曹丕燕歌,典论批评;子建七步,五言奠基。 4. 初唐四杰,卢骆王杨。山水田园,王维浩然。边塞风 光,军旅生活,之涣昌龄,高适岑参。李白浪漫,蜀道进酒; 杜甫写实,三吏三别。唐宋八家,韩柳三苏,欧王曾巩,古 文复兴。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练习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复习及古诗词练习 (附答案) 一.童趣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庞.然大物: 癞.虾蟆: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 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二.《〈论语〉十则》 (一).理解填空 1《论语》中认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一句 2 谈“学”与“思”辨证关系的句子 3 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 4 在全国中学生夏令营大连会场开营仪式上,主持人说“孔子说过 !”对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们感到由衷的高兴欢 迎大家来大连!“ 5孔子认为认识事物的正确态度是 . 6曾子以为治学的人应该重视品德修养的句子 7《论语》中说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的句子 8论述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的句子是 9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 ,并阐述为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 ‘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是以: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

苏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打印版,绝对完整,精心编辑)七年级上册8 1《郑人买履》2《刻舟求剑》3《幼时记趣》4《三峡》 5《以虫治虫》 6《梵天寺木塔》 7《论语八则》 8《狼》 七年级下册6 9《赵普》 10《黄鹤楼》11《于园》 12《黔之驴》 13《爱莲说》 14《两小儿辩日》 八年级上册5 15《晏子使楚》16《人琴俱亡》17《小石潭记》 18《记承天寺夜游》 19《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7 20《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 24《口技》 25《送东阳马生序》 26《山市》 九年级上册7 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 31《岳阳楼记》 32《醉翁亭记》 33《得道多助,失道寡 助》 九年级下册8 34《曹刿论战》 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 乐》 38《愚公移山》 39《出师表》 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1《田忌赛马》

七年级上册课文 1《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译文: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他事先量了自己的脚,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尺码。已经拿到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码)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去拿尺码。等到他又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有人问:“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译文: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急忙在船边上刻下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止了,从他刻记号的地方下水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落在江底)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译文: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看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名句默写大总结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名句默写大总结 1,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诗经》)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4,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 送武判官归京》)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6,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渔家傲》) 7,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 8,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9,年岁虽老而壮心不减,这样的情怀古诗词里常有体 现。比如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僵卧孤村不自哀,尚 思为国戍轮台。/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古来有老马,不必取长途。 10,明代书法家文徵明有诗句“乌啼不复当时境,依旧钟声到客舟”,这是化用了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月落乌啼 霜满天(或者“夜半钟声到客船”)(写出相关的一句即可)1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周南》)

12,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1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1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6,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7,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18,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孟子〉两章》) 19,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说:“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这表明他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 2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22,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其一)》) 23,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4,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韩愈《早春

人教版初中语文必背文言文

七年级上 1、《论语》六则《论语》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观沧海】(曹操"东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次北固山下】王湾 (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虽有嘉肴 - 古文?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节选自《礼记学记》) 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gān),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pá),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fèi),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niè)

苏教版初中语文所有文言文

苏教版初中语文课内文言文原文 七年级上册:⑴《郑人买履》⑵《刻舟求剑》⑶《幼时记趣》⑷《三峡》⑸《以虫治虫》⑹《梵天寺木塔》⑺《狼》⑻《论语》八则 七年级下册:⑼《赵普》⑽《黄鹤楼》⑾《于园》⑿《黔之驴》⒀《两小儿辩日》⒁《爱莲说》 八年级上册:⒂《晏子使楚》⒃《人琴俱亡》⒄《小石潭记》⒅《记承天寺夜游》⒆《治水必躬亲》 八年级下册:⒇《马说》(21)《陋室铭》(22)《活板》(23)《核舟记》(24)《口技》(25)《送东阳马生序(26)《山市》 九年级上册:(27)《陈涉世家》(28)《桃花源记》(29)《与朱元思书》(30)《捕蛇者说》(31)《岳阳楼记》(32)《醉翁亭记》(3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九年级下册:(34)《曹刿论战》(35)《邹忌讽齐王纳谏》(36)《鱼我所欲也》(37)《生于忧患,死于安乐》(38)《愚公移山》(39)《出师表》(40)《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七年级上册 ⑴《郑人买履》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⑵《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⑶《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⑷《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ǎn()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⑸《以虫治虫》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⑹《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优秀作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优秀作文 例文1 向阳春常在 乡村,对于我,是一米阳光,向着乡村,我的春天,便一直都在。 和煦四月,再至乡村,暖风拂面,风扬起了我的发梢,扬起了我的嘴角。微眯双眼,仰面朝天,阳光肆意倾洒在我的面颊,还是那般熟悉的温暖。 下午,爷爷让我随他去田里拔荠菜。在田里,我急切地俯下身子,拽着荠菜,却怎么也拔不出来。我望向爷爷,只见他对荠菜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般,轻轻用手抚着它们,又像在于朋友交谈。只轻轻一拉,荠菜就直接跑出来了。不一会儿,竹篮里便堆满了碧色滴绿的荠菜。 我的汗滴进了土壤,在阳光的照耀下滋润着植物,几滴汗滴挂在发梢上,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汗滴的周围还有浅浅的光晕绚烂着…… 暖风习习的傍晚,奶奶宝荠菜饺子给我吃。我躺在在门口的藤椅上,望向微黄灯火照耀下的厨房,灯光些许昏暗,却很温暖。望着有些佝偻的奶奶,深着淡白的蓝布衫在厨房忙个不停,竹筷在她手中起起又伏伏,有韵律地舞动着。此时,天空中已无阳光,但我面向着的厨房,那里有更耀眼的阳光。 在氤氲的热气中,我噘起嘴吹下一下奶奶慈祥地望着我,笑眯了眼,笑起了深深的皱纹……待饺子咽下后,那香依然萦绕于唇齿之间,久久存与心田。这是属于我的春天我的春天,久久存在。 奋力拔起的荠菜是春天,香气袅袅的饺子,是春天;敦厚朴素的爷爷

是春天,勤劳和蔼的奶奶是春天。 乡村,是一米温暖的阳光,照耀在我身上。不论我走多远,飞多高,向着乡村,我的春天定会斑鱼我左右,我的春天,一直会在。 例文2 向阳春常在 心若向阳,万物生长。 又是一个人间四月。草木浓郁饱满得仿佛要掐出水来。我面朝煦暖的阳光与和风。回想起充裕如艾草汁泼染而成的时光。 儿时我最喜奶奶的青团了。阳光在新生的枝头流连徘徊。从微晃的叶缝落下。小树顽皮地晃动叶间漏下的阳光。忽闪忽闪像扑棱着翅膀。那个温暖亲切的身影,带着我这个小馋猫在盛春的旷野上穿行,采摘艾叶,作蒸制青团的原料。 “丫头,你看这里。”奶奶一指那簇鲜洁肥嫩的艾草,“是不是比那阴凉下的艾草要旺得多?我蹲下身子仔细端详,还真是,煦暖的阳光从修长的叶尖流泻而下,叶片泛着健康生命的光泽,而我刚见到的那丛叶子明显要瘦小,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因为他们朝向太阳啊!向阳的东西生长得快,它们的春天保持得更长久啊!心中向阳,春天就常在你身边。”奶奶笑着点点我的鼻子,看我似懂非懂的样子,笑了。阳光从温润的木格窗透进来,温柔得好像饮得微醺的月华。炉子上缭绕着的奶白色水气款款曼曼。映得照料炉子上青团的奶奶好似在仙境中一样,春日迟迟,我倚在小竹凳上昏昏欲睡,奶奶端着盘子出来了:“丫头,青团好喽!”浅淡却悠长的香气氤氲。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整理

文言文 整理 通假字 >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词性活用 句式 ~ ?

通假字 七年级(上册) 1、项为之强“强”(jiāng)通“僵”《童趣》 2、不亦说乎“说”(yuè) 通“悦”《〈论语〉十则》 3、诲女知之乎“女”(rǔ) 同“汝”《〈论语〉十则》 ] 4、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zhì) 通“智”《〈论语〉十则》 5、路转溪头忽见“见”(xiàn)通“现”《西江月》 6、一切乌有“乌”(wū) 同“无”《山市》 7、裁如星点“裁”(cái) 同“才”《山市》 8、尊君在不“不”(fǒu)通“否”《陈太丘与友期》 七年级(下册) 9、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bān)通“攀”《伤仲永》 10、贤于材人远矣“材”(cái) 通“才”《伤仲永》 ] 11、对镜帖花环“帖”(tiē)通“贴”《木兰诗》 1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邪”(yé)通“耶”《孙权劝学》 13、孰为汝多知乎“知”(zhì) 通“智”《两小儿辩日》 14、满坐寂然“坐”(zuò) 通“座”《口技》 15、止有剩骨“止”(zhǐ)通“只”《狼》 八年级(上册) 16、便要还家“要”(yāo)通“邀”《桃花源记》 17、身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有”(yǒu)同“又”《核舟记》 — 18、诎右臂支船“诎”(qū) 通“屈”《核舟记》 19、虞山王毅书远甫刻“甫”(fǔ) 通“父”《核舟记》 20、左手倚一衡木“衡”(héng)同“横”《核舟记》 2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简”(jiǎn) 通“拣”《核舟记》 22、选贤与能“与”(jǔ) 通“举”《大道之行也》 23、矜、寡、孤、独“矜”(guāng)通“鳏”《大道之行也》 24、荡胸生曾云“曾”(céng)通“层”《望岳》 25、略无阙处“阙”(quē)通“缺”《三峡》 ( 八年级(下册) 26、蝉则千转不穷“转”(zhuǎn)通“啭”《与朱元思书》 27、窥谷忘反“反”(fǎn)通“返”《与朱元思书》 28、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食”(sì)通“饲”《马说》 29、才美不外见“见”(xiàn)通“现”《马说》 30、食之不能尽其材“材”(cái) 通“才”《马说》 31、其真无马邪“邪”(yé)通“耶”《马说》 32、四支僵劲不能动“支”(zhī)通“肢”《送东阳马生序》)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一) 《泊秦淮》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知识点归纳: 1、写景中蕴含凄请暗淡为本诗定上伤感悲愁基调的句子:烟笼寒水月笼沙 2、使诗人产生亡国历史又重演的忧患借古喻今的句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亭花。 3、首句两个笼字用得好在哪里 答:两个笼将轻烟、淡月、寒水、细沙四种景物融为一体渲染了悲凉的气氛勾画出秦淮河两岸朦胧冷清的景象写出了水边夜色的迷蒙冷寂寄托了诗人的忧愁和感伤。 4、本诗最后两句用的是曲笔怎么理解 答:这两句表面上是谴责歌女不懂亡国之恨一味沉迷靡靡之音实际是在批评那些不以国事为重、贪图享乐的达官贵人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5、诗的末句写《后庭花》这在艺术手法上叫什么啊 答:借古讽今表达了诗人对世道人心的忧患意识。

6、烟笼寒水月笼沙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1)特点是朦胧(迷茫)冷寂(悲凉)。 7、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什么人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真正不知亡国恨的是醉生梦死的统治者。全诗表达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8、犹抒发了诗人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世风的愤恨之情。 (二)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识点归纳: 1、常用来表达怀念亲友盼望有时在相聚的诗句;超越时空想象日后重逢时的情景的诗句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2、全诗内容赏析: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夜雨寄北》从时间、空间的相关变化中写出了人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 3、诗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答: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 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剪烛西窗的含义是什么答: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

苏教版初中文言文阅读训练专题(二) 课后巩固练习 1、熟记虚词“之”“以”的用法,并从已学文言文中各找一个例句。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分几次完成,合理规划时间。) (一) 昔有医人,自媒①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即屣②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鸣③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那管人死!” 【注】:①媒:介绍,夸耀。②屣(xǐ):鞋子。这里用作动词,践踏。③鸣:申诉,控告。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延.吾治() (2)一人信.焉() (3)乃索.板二片() 2、翻译下列句子。 (1)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2)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3、读完这个故事,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二)朝三暮四 宋有狙①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损其家口②,充③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④之曰:“与若芧⑤,朝三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注释】①狙:音居(jū),猕猴,一种猴子的名称。②家口:本意是人口,这里是家里的粮食的意思,口粮。③充:充实,这里是满足的意思。④诳:音(kuáng)。⑤若:文言文人称代词,就是“你”、“你们”的意思。芧:音(xù),橡实,一种粮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3)先诳.之曰(4)与若芧,朝四而.暮三 2、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爱狙,养之.成群B.能解狙之.意 C.先诳之.D.恐众狙之.不驯于已也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指代的内容 (1)损其.家口,充狙之欲()(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 4、翻译句子 (1)能解狙之意;狙亦能得公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俄而匮焉,将限其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许昌士人张孝基,娶同里富人女。富人只一子,不肖,斥逐之。富人病且死,尽以家财付孝基。孝基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人教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现代文阅读知识点汇总 现代文阅读基础知识及答题格式归类(一)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十三、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

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 十四、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十五、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十八、论据分类为: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叫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二十、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一、议论文的文章的结构: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二十二、引号的作用:引用;强调;特定称谓;否定、讽刺、反语 二十三、破折号用法:提示、注释、总结、递进、话题转换、插说。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记叙文、小说),埋下伏笔(记叙文、小说),设置悬念(小说),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记叙文、小说);深化主题(记叙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文言文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50首) 人教版初中必背古诗词(50首)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①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 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如之何勿思:如何不思 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①?①:亻舌,音活,相会 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3.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①。所谓伊人,在水之湄。①:日希,音西,干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②。②:氵矣,音四,水边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③。③:氵止,音止,水中的小沙滩 4、陌上桑 弃故乡。离室宅。远从军旅万里客。披荆棘。求阡陌。侧足独窘步。路局苲。虎豹嘷动。鸡惊禽失。羣鸣相索。登南山。奈何蹈盘石。树木丛生郁差错。寝蒿草。荫松柏。涕泣雨面沾枕席。伴旅单。稍稍日零落。惆怅窃自怜。相痛惜。 5、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6、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归园田居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8、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9、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0、木兰诗 卿卿复卿卿,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 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八年级(上)

人教版初中语文中考知识点归纳 八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战争记忆 第1课新闻两则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荻.dí溃.kuì退泄.xiè气阻遏.è 绥.suí聿.yù 2.解释下列词语。 (1) 业已:已经。 (2)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我西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 2.白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他是怕对了。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和《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两则新闻的作者是毛泽东。 2.新闻的特征是用事实说话。 3.新闻的六要素是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4.新闻的结构包括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第2课芦花荡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提防 ..dī fang 疟.yào子寒噤.jìn 吆喝 ..yāo he 蹿.cuān 仄.zè歪转弯抹.mò角 (点拨:注意“提”、“喝”、“抹”等是多音字。) 2.解释下列词语。 (1) 寒噤:因寒冷而哆嗦。 (2) 张皇失措:慌慌张张,不知怎么办才好。 3.用恰当词语填空。 (1) 可是假如是月明风清的夜晚,人们的眼再尖利一些,就可以看见有一只小船从苇塘里撑出来,在淀里,像一片苇叶,奔着东南去了。 (2) 每天夜里,在敌人紧紧封锁的水面上,就像一个没事人,他按照早出晚归捕鱼撒网那股悠闲的心情撑着船,编算着使自己高兴也使别人高兴的事情。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2.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撤。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常考语文常识 (完整版)

部编版初中语文中考常考语文常识(完整版) 一、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 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1、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2、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高中学过的《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3、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 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4、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5、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汇总

人教版初中语文文言文目录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 5、《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第二单元10、《论语》十二章-------------------------------------------- 第三单元15、古代诗歌四首 观沧海(曹操)-------------------------------------------- 次北固山下(王湾)------------------------------------ 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第四单元20、虽有嘉肴《礼记》---------------------------------------第五单元25、河中石兽纪昀---------------------------------------第六单元30、寓言四则----------------------------------------- 智子疑邻----------------------------------------- 塞翁失马------------------------------------------

第一单元 5、伤仲永(王安石)---------------------- 第二单元10、木兰诗---------------------------------------------------- 第三单元15、孙权劝学《资治通鉴》----------------------------------- 第四单元20、口技(林嗣环)------------------------------------------- 第五单元25、短文两篇 夸父逐日《山海经》--------------------------------- 共工怒触不周山《淮南子》———————— 第六单元30、狼(蒲松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