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1)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1)

议论文常见的四种论证方法

议论文的种类很多,就其性质可分为立论、驳论、立驳相结合等三种方式。立论重在证明自己的观点,它采用的论证方式通常有例证法、引证法、喻证法、比较法、归纳法、演绎法、假设论证等等。驳论重在反驳对方论点,它的论证方法有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过程的荒谬等方法。立驳结合的议论文,可先破后立,也可先立后破,在批驳对方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正确观点,然后再用论据证明自己的论点。其论证方法可综合立论和驳论的论证方法来使用。

这里只就立论中常见的四种方法简要地谈谈。

1、例证法

例证法也叫事例论证,是用令人信服的典型事例来证明自己论点正确的一种方法。这是运用归纳推理形式进行论证的一种方法,易于掌握,用得也普遍。“事实胜于雄辩”,在典型的事例面前,道理不言而喻。因而几乎每篇议论文都少不了它,特别是论证新颖的、有指导意义的论点,更需要多用它。

2.引证法

引证法也叫道理论证,是通过引用名人名言、古诗文名句、反映科学规律的俗语谚语警句等来证明自己观点正确可信的一种论证方法。它的好处是丰富论证的内容,增强论证的权威性,对论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名言警句,可使文章增添色彩,提高分数档次。

要注意直接引用和间接引用的区别。直接引用是指直接摘录原材料的有关词句,务求文字、甚至标点均准确无误,引用时用引号表示;间接引用是指摘引或概述原材料中有关词句的大意,不必用引号,但要注意人称的转换。无论直接引用还是间接引用,它们都必须与所论述的中心论点相一致。对于引用的词句,一定要根据文章的观点加以分析,其方法如事例论证一样,可以先引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引,还可以边引边议。

3.喻证法

喻证法是用打比方来论证论点的方法。在议论文中,设喻可以使论点更易懂、更风趣、更生动、更容易获得读者的认同。喻证法能化抽象为具体、化艰深为浅显、化枯燥为生动。

运用喻证法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①以小见大,就近取譬。要精选生活中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做为设喻的喻体。喻体如果不是读者常见熟知的,就达不到喻证的目的。

②喻体不求形似,求神似。做为喻证的喻体与做为比喻的喻体不同。比喻的喻体是为了强调特征,描绘事物,侧重形似,以形比形;而喻证的喻体是为了阐发观点,以正视听,力求神似,以义取形。一定要对自己所要论争的对象和用来设喻的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细致入微的体味与揣摩。

③精剖喻体,丝丝入扣。《拿来主义》中鲁迅先生的喻证法运用得是很经典的。他用“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用“孱头”、“混蛋”、“废物”来批判三种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观点和态度;用“鱼翅”、“鸦片”、“烟枪、烟灯”、“姨太太”来比喻文化遗产的几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三个步骤。十分贴切,浑然一体,令人信服并不由得拍案叫绝。

④多方面挖掘喻体含义。比喻物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含义,考生在应考时可根据论题和论点的需要,通过深入挖掘后,恰如其分地加以利用。

⑤可一连用多个比喻来说理。

⑥运用比喻论证时,同样需要加以分析。有篇高考优秀作文《机遇》这样写:“有些成功的得来,往往看似一蹴而就,带有一定的…机遇?,实际上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宛如一粒种子,深深埋在土壤之中,不断地吸收养料水分,苦熬过严寒和干旱,日益具备了破土而出的条件,而这时,…机遇?便宛如适时的春雨,使种子得以顺利地发芽、开花。我认为成功与机遇的关系就是如此。”

4.比较法

比较法也是一种常见的论证方法,分对比与类比两种。

(1)类比法

所谓类比,就是借助某个或某几个类似的故事、实例或写作者安排的情境,进行由此及彼的推理。运用某个材料的引申义,通过类比,来论证文牵的观点,这种方法简称类比法,也叫引申论证法。用作类比引申的材料,一般是寓言、童话、典故、神话故事,还有自然现象和社会幽默小品。类比论证的好处,在于这些材料的本身的生动有趣及其哲理性,会使文章的观点鲜明深刻,而且生动引人。

在运用类比论证时,要注意如下两点:

①引申的材料要完整简洁。考场作文特点的背景,不允许你让记叙的篇幅过长,如同例证法时对事例的叙述一样,务必简短而又全面。

②对运用的材料要加以分析。要善于揭示,一语破的,一针见血。这同例证法一样。例如为了论证“要成功,必须付出劳动”这一观点,在列举“守株待兔”

寓言故事后,还可作这样的分析:“侥幸是一种意外,一种偶然,把一时的侥幸视为成功的必然,那是人生的可悲。要想收获,必须付出劳动。”

(2)对比法

所谓对比,就是把正反两方面的论点和论据加以剖析对照,达到否定错误观点,树立正确论点的目的。用正面的材料或正确的观点同反面的材料或观点进行对比,作者肯定什么,否定什么,就能得到直露显豁的表现,具有很强的论证力量,能给阅卷者以鲜明的印象,为获得高分打下基础。

对比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横比”,一种是“纵比”。

“横比”是把同一时期的两种性质截然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

“纵比”是把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情况作比较。比如现在有些文章在论述党的某一经济政策的正确性时,往往讲到一个地区,一个单位的生产形势,群众生活过去与现在的变化,使用的就是这种对比方法。

对比论证有三种方法:“整体对比”“局部对比”“句子对比”。整体对比,即文章的整个本论部分,进行正反对比;局部对比,即将本论部分的某个层次进行正反比较;句子对比,即把意思对立的句子放在一起作比较。

运用对比方法论证时,要根据论点的需要,妥善安排篇幅,特别是在“整体对比”时,一般应以正面为主。

小结:以上所概括的四种种论证方法,仅仅使用其中的一种,有时论述也会过于单薄。为强化说服力,在一篇文章中要根据文章的论点,按照自己掌握和挑选的论据,灵活运用,合理兼顾,一般应综合运用二三种。不过,使用多种论证方法一定要注意突出其中的一种,才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侧重运用例证法的例文

一念之间

“一念”有多长?或许连千分之一秒都不到。但“一念”的作用有多大?或许人的一生乃至整个世界都被这“一念”给改变了。“一念”这个既小又大的东西,对我们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我认为,要把握好“一念之间”。

一念之间有善恶。人的善与恶很多时候受感情上的“一念”支配。有多少犯人被审判后都后悔当初不该由着一时冲动做傻事,又有多少想做傻事的人在行动前“一念”顿悟而免于跌入深渊。做错事的人会忏悔没有把握住那“一念之间”,

克制了自己的人会庆幸自己把握了那“一念之间”。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或许刘海洋不会把硫酸泼向无辜的熊,或许马加爵还可以继续和室友聊天打牌。刘备曾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我们把握住了善与恶的一念,多服从于善的指引,抵制住恶的诱惑,我们一定能让心灵充满良善,让世界更加温暖。

一念之间定成败。许多重大的成就,与“一念”都有关系。门捷列夫小睡时梦到了一个奇怪的表格,醒后他立即把它画出来,他研究多年的元素表难题宣告破解,元素周期表诞生了!斯特劳斯在多瑙河边漫步,望着波光粼粼的河面,一段旋律浮现在他的脑海中,他掏出笔和纸,奋笔疾书,名曲《蓝色的多瑙河》问世了!爱迪生曾说那99%的勤奋在很多时候不及那1%的灵感。那1%的灵感是什么?就是那瞑瞑中的“一念”,那一念之间里闪现的灵感带来了成功和进步。当然,一念之间带来的也不全是好东西。比如拿破仑在滑铁卢之战时因“一念”的害怕,没有投入预备队,导致战役失败,进而导致他被从王位上拉下,死于流放的岛上。由此看来,对于一念之间产生的东西,我们要给予充分的重视,对于思路和想法,我们要大胆实践;对于犹豫和胆怯,我们要仔细思索,发现不对就大胆抛去。不让灵感跑掉,不为懦怯阻碍,我们就可以抓住开启成功之门的钥匙,获得成功。

善与恶、成与败都与“一念”息息相关。我们每个人经常会在自己的脑子里出现一闪念,好好思索自己所经历的“一念”,看看把握住了什么,没把握住什么,它们分别又产生了什么影响。这会有利于我们把握住“一念之间”,把握住现在和未来。

点评:

这是一篇有理(有论点)、有据(有材料)、有序(有条理)的议论文。从论证方法的角度看,主要用了例证法,在证明第一个分论点“一念之间有善恶”时,直接用假设分析法对反面典型刘海洋、马加爵进行了正面假设(因为这两个事例人所皆知)。证明第二个分论点“一念之间定成败”时,用了归纳分析法,指出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斯特劳斯创作《蓝色多瑙河》都是因为“一念之间闪现的灵感带来了成功”。而对于拿破仑的失败,则用的意义分析法,指出了

由于他“一念”的错误而给国家和他个人带来的严重后果。正因为作者在讲道理时有“例”有“证”,论据才显得有力,论点才立得稳

侧重运用喻证法的例文

弯腰也是一种智慧

人生路上,人们要出入的地方,并不是都有壮观的大门,或者有大门也不是随便可以出入的,尤其是通向成功的路上,几乎所有的门都要弯腰侧身才可以进去。人固然需要刀剑般的锋利,但也需要柳条一样的坚韧,柔中带刚,刚里带柔,方里显圆,圆中显方,面对人生的障碍,成功的入口,我们要学会变通,学会忍一时之屈。这便是弯腰的智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也许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会让原本心情不佳的你悲哀,但你不需要以在暴雨中伫立的方式来表达你的反抗,为何不撑起一把伞,静待雨季的离去;也许突然降临的寒冬会使衣袖单薄的你寒冷彻骨,但你不需要以整个身躯去撞击冬天的大门来表达你内心的不满,为何不裹上厚重的棉被,笑看春天的到来。学会变通,忍一时之屈,你便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近几年台风泛滥,什么“海棠”、“海鸥”、“莫拉克”、“旋风”……让人头大。不知细心的你有没发现台风肆虐后,一棵棵大树倒地不起,狼狈不堪,而那些柔弱的小草却在大树旁迎风起舞,绿意盎然,似乎台风没有来过一样。

为什么刚强有力的大树都倒了,而无骨的小草却平安无事呢?原因就在于大树刚直不阿,在强风中硬挺着脊梁,自然被连根拔起,而柔弱的小草在风中弯着身躯,伏在地上,没有受到一点波及。小草的“弯腰”难道不是一种智慧的表现吗?

古往今来,成大事者必须能在必要的时候“弯腰”---委曲求全、忍辱负重。蔺相如多次受廉颇羞辱,却始终谦和避让,所以保证赵国的团结强大;勾践卧薪尝胆三年,为夫差做马前卒,甚至尝粪便,最终灭到吴国,成为霸主;邓小平在

文革期间忍辱负重、等待时机,最终成为一代英明的领导人;八佰伴总裁和田一夫,老来失利,由亿万身家变得一文不名,一年之后却又领着新的公司上市;……这就是“低头”的智慧,“弯腰”的哲学。

我十分欣赏孟买大学让新生过小门的做法,为了不碰壁撞墙,就必须弯腰侧身。弯腰,不是懦弱和妥协,而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点评】本文“弯腰也是一种智慧”,阐述的是,在面对人生路上的“小门”时,应该学会“弯腰”即要有策略、学会变通、学会忍一时之屈,这也是一种智慧。全文喻证法和例证法相结合,很好地论证了这个观点。特别是作者用“柳条一样的坚韧,柔中带刚,刚里带柔”“撑起一把伞”“裹上厚重的棉被”“柔弱的小草在风中弯着身躯”这些喻体从正面来阐述“在困境时,要学会变通,学会忍一时之屈,这也是一种智慧”的道理;用“刀剑般的锋利”“刚强有力的大树在强风中硬挺着脊梁”这些喻体从反面来论证全文的观点,因为用具体、生动、形象的事物作比喻进行论证,从而让较抽象道理通俗易懂,令人信服。

侧重运用对比论证的例文

以史为镜

时间的磨盘轰然作响,惊雷破空,历史的镜面于蒙蒙烟尘中骤然清晰,现出许多高大亦或委琐的身影。以史为镜,似水流年浩瀚烟波照出的是人格,反射的是精神。

春风得意马蹄疾,两位才华横溢的新科状元在踏马游街之时,各自购得明镜一面。前者敌不过荣华富贵、高官厚禄而卖国求荣,一代忠臣屈死他手。由明镜裁决,他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遭人唾骂。而后者为风雨飘摇的南宋朝廷竭忠尽智,鞠躬尽瘁却惨遭杀害的民族

英雄,那风波亭里的长叹,牵动了多少爱国志士的泪水;那“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气概又穿透了多少人的灵魂。历史永远反射着他那傲然挺立的脊梁,国难当头,方显英雄本色。明镜亦因丹心而更亮。“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以史为镜,足以凸现人格之高尚与卑劣。

一代名君李世民,以史为镜,购镜图治,使大唐在纷乱的战火后能够得以休养生息,繁荣经济。重用魏征,终创“贞观之治”。继后用史实写出了“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千古名言。而同为君王,有的却沉溺于声色犬马,花天酒地,一掷千金,醉生梦死,最终只得拱手让出大好江山,空唱“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之歌,以史为镜,富国强民,方为社稷之大计。

对于国际间存在的某种精神,比如说是正义、良知,则更需要以史为镜,公正裁决。日本政府妄图篡改侵华历史,磨灭日本军国主义在亚洲各国犯下的滔天罪行。但历史之镜是透明的:它照出了东条英机被欲望膨胀的双眼、南京大屠杀的惨景。二战的硝烟离我们并不遥远,历史不容亵渎。我有幸听到尾山宏的名字,一位七十多岁的日本老人对侵华历史不懈追问,这种跨越国家民族的正义足以感天动地。以史为镜,我们坚信正义长存。

有一面明镜叫历史,我愿今生购得一面,愿来世得菩提时,内心沉静,亦能为历史明镜添几分亮色。

敢问芸芸众生,购史为镜,还能不买吗?

【点评】读完此文,不禁为作者思维的深度和扣题的力度大加赞赏。文章层次清晰,脉络分明。总——分——总的结构,丰富的史料让文章饱满圆润,娴熟的正反对比论证,从古到今,娓娓道来(秦桧、岳飞、李世民、李煜、东条英机、尾山宏)。以史为镜,足以凸现人格之高尚与卑劣;以史为镜,富国强民,方为社稷大计;以史为镜,我们坚信正义长存。从三个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引出历史这块明镜带给读者的一系列回味和思考。文笔流畅,真实感人。

综合运用多种论证方法的例文

身处纷繁心存诗意

曾有这样一个小姑娘,夜晚走在医院的走廊上时,误将窗外投射入内的皎洁月光当做手帕,弯腰拾了一下。著名作家鲍尔吉·原野恰好经过目睹此景,大为感叹后写成了散文《月光手帕》。小姑娘怕是并不快乐,或许她的亲人正在承受病痛的折磨;然而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却令我们感受到她心中的诗意。

是的,生活中有太多的负担压得我们难以承受,可生活中又有许多美好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因此,我们首先应当学会的是:心存

诗意。

穆罕默德曾经说过:“假如你有两块面包,请你用一块换一朵水仙花。”所谓诗意,便当如此。心存诗意,存的并非勇气,也非毅力;它不是能够直接帮助我们击败困难的利刃坚盾,也不是一旦缺少了我们便难以维系生命的空气与水。但之所以认为应当首先学会心存诗意,是因为它是得以区分生命是行尸走肉还是充实多彩的人的根本,也只有它才能使我们身处这样一个忙碌纷繁的世界却能活出与别人不一样的精彩。

诗意,是人们自古以来就追求的意境。中国传统美学之中,诗意亦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勾画出“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的丰子恺,文学作品中一箫一剑走江湖的侠客,品茗独居看花落的隐士等,正因为他们追求诗意,心存诗意,才美化了自己的人生,即使身处纷繁,也能拥有一片纯净的天空。

只是如今的社会,诗意似被埋没,成为最不起眼的存在。城市化进程加剧的今天,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人们重复着家、学校(单位)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金钱、名利被某些人推至顶端,无数人伸长手、踮起脚去夺,并未意识到脚下被踩住了的诗意发出的悲鸣。这样的生活或许被称为生存更为恰当,因为我们不断承受负担的重压,而追求不了美好。此时,我不禁想起了社会中接二连三的轻生事件,有多少

人抛却世间一切,自高处一跃而下,他们在死亡之前想到的是什么?他们有的得到了可观的薪资,有的拥有了普通人奋力追求的地位与财富,却为何还用这样一种极端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是因为找不到生活的美好了吧?回头一望自己走过的路,竟是一片荒凉,堆砌着的是冷冰冰的金钱,地面干涸龟裂,连一朵小花也寻不见。如此可悲!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大声疾呼:“停下匆忙的脚步吧!欣赏那些被错过的风景。”只是真正停下的人却少之又少,整个时代、社会都以高速度向前迈进。莎士比亚的墓志铭上有这样一句话:“所有人的生命里都有一部历史。”而今我们所书写的历史是否转瞬即逝或早早夭亡?是否枯燥或千篇一律,连自己读罢都味同嚼蜡?然而总有人仍能心存诗意,坚守心灵的纯净:梭罗漫步瓦尔登湖畔,吮吸的何尝不是自然的诗意?刘墉为几只蝉停下脚步,感受的又何尝不是生命的诗意?一个心存诗意的人才能活出诗意,才能在承受着生活给予的负担之时仍不懈地寻求生活的美好。

我们或许挣脱不了时代给予的命运的束缚,或许逃不开社会的节奏,但是我们可以心存诗意,在细微处发现生活的美好。早有诗人说过:“心远地自偏。”心中所存的诗意,不仅能美化生活,更能使我们追求更多,享受更多。

即使身处纷繁,也请心存诗意吧!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简评】文章由一则故事起笔,得出“我们首先应当学会心存诗意”的观点。中间主体部分则综合运用喻证法、例证法、引证法和对比论证法充分而有力地阐述了观点。在论述过程中,对材料能信手拈来并能作恰当的详略处理,显示了较高的选材组材能力。语言简明流畅,思路有序缜密,思考颇见深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