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考比较文学试题

自考比较文学试题

自考比较文学试题
自考比较文学试题

考试试题(一)答案

一、填空:(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生于19世纪70 年代末至90年代。

3、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7、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8、《文心雕龙》的作者是刘勰。

10、形象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外部研究、内部研究两方面。

12、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可比性就是比较研究对象中存在的一种可资研究文学规律的内在价值,是提供比较研究的可能,并保证比较研究得以有效进行的前提。)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在比较文学发展的不同时期,这种学理依据是不断拓展的。

2、什么是“期待视野”?作者在“接受屏幕”所构成的接受前提下对作品向纵深发展的理解和期待。就是指读者在阅读作品之先就已存在的一种“意向”,这种预先就存在的意向会决定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的判断和取舍。

3、什么是“社会总体想象物”?即指全社会对一个异国社会文化整体所做的阐释。因为想象主体是生活在一定社会中的人,他们的思想必然受到其所属文化的影响与制约,他们被其自身所属的文化烙上了强烈的特征。当他们对另一个文化进行审视时,必然带有其社会整体想象的浓厚印记。

三、论述:(54分)

1、试论述跨学科研究。

(1)定义:是以文学为一端,以其他学科(如各种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为另一端,对它们相互关系的研究。因而又称为科际整合。目的在于揭示不同知识形态的一致性、共通性,同时也彰显文学之为文学的独特性,把握文学的内在规律。

2)必须注意文学性与系统性两个方面。

(3)举例:比如文学与音乐:《诗经》与音乐的关系;文学与哲学:存在主义与文学。

2、试述文学翻译中“文化误读”的消极作用和积极意义。

消极一面:“误读”就是对原作的“曲解”、“误解”、“改变”,它自然会导致文学传播中的部分失败,使译作读者看不到异质文化文学的真相;而且,翻译界已取得共识,文学翻译应最大程度地在各个层面上忠实于原作,所谓“信、达、雅”,“误读”显然与翻译的宗旨相悖。如上世纪30年代,中国学界有人讨论哈姆雷特的“孝”与“不孝”问题,应该说就是翻译“误读”引起的后果。

积极作用:

(1)便于外国文学作品在本国传播,促进文化交流。

(2)在“误读”中可能阐发出原作中一些未被发掘的新意,重新发现原作的价值,甚至“创造”出文学名家。

(3)“误读”往往由译者自身的文化历史需求造成,因而它也能促进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4)举例:林纾对西洋文学的翻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意义

考试试题(二)答案

一、填空:(16分)

1、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是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和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渊源学分为笔述的渊源,口传的渊源,印象的渊源,孤立(直线式)的渊源和集体的渊源。

4、当代文类学把文学作品分抒情类、叙事类和戏剧类三大类。

5、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文学性、跨越性和相容性三个条件组成。

6、比较文学研究领域的各种文学关系大致包括影响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三个方面。

7、《管锥编》的作者是钱钟书。

二、简要回答:(30分)

1、什么是题材研究?就是研究不同作家对相同或相似题材的不同处理,以及产生不同题材的文化根源。

2、什么是“文学误读”: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三、论述:(54分)

1、试从形象学研究的角度谈谈19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人对中国人形象的描写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随着中国国门被打开,19世纪中叶以前通过耶稣会士和启蒙哲学家塑造的中国人形象发生了变化:

(1)态度上完全相反:由喜好到厌恶,由崇敬到诋毁;

(2)、白人比其他人种优越的看法盛行起来,中国人的衣着打扮和行为举止都变得丑陋滑稽;

(3)、在思想和性格方面,中国人“善良”和“高尚”的神话也不再时兴,代之以野蛮和麻木;

(4)、这是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作用所造成的“社会总体想象物”的变化。

2、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考试试题(三)答案

一、填空(每空1分,共16分)。

1、英文中的“比较文学”一词是1886 年由波斯奈特在《比较文学》一书中给予确定并使用的。

2、中国的比较文学研究开始得比较早,但是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则是在20世纪80年代。

3、世界比较文学大致可以分为法国学派、美国学派和中国学派三大学派。

4、中国大陆第一部比较文学概论性著作是1984年卢康华、孙景尧所著的《比较文学导论》。

5、比较文学的变异研究包括文学变异和文化过滤、译介学、形象学、接受学和文学的他国化研究。

6、梵·第根的代表作是《比较文学论》。

7、中国大陆第一部以“比较诗学”为名的著作是《中西比较诗学》。

8、《原始文化》的作者是泰勒。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答: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答:我们依据阐发过程当中相关对象的不同,可以把跨文明阐发研究分为四种主要方式:作品阐发、理论阐发、科际阐发和综合阐发。

3、答:首先就是接受国必须充分认识到本国文学传统的重要性,尊重本国的文化规则和话语言说方式。其次,接受国在坚持本国文学文化规则的基础上,结合本国文学和外来文学的特点,对外来文学进行本土化的改造。再次,文学的他国化研究还应该注意,文学的他国化必须与接受国当下的语境或者说是文学要求结合起来。

4、答:跨文明研究的主要方式有:共同话题的对话、共同语境的对话、话语互译的对话、杂语共生的对话与激活的对话等五种。

三、论述题(每题22分,共44分)。

1、答:比较文学的三大学派及其基本特征:

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影响研究包括流传学、渊源学、媒介学、形象学等研究。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指研究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

中国学派:以跨异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主张双向阐发研究。

(可根据论述情况酌情给分)

答:比较诗学和诗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联系来看,诗学和比较诗学都是以文艺理论作为学科的中心,都在探讨文学的基本规律。但是,二者的区别也是很明显的,首先,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对象不同。诗学是以文学实践为对象。通过研究总结文学的经验,而后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做出阐释,建立一套话语体系。

而比较诗学则是以各文明的诗学为对象。在世界各文明中形成了各有千秋

的种种诗学体系,它们都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都在一定的语境中对文学做出了探讨,但这其中的差异也或大或小。怎样沟通呢?这就是比较诗学的任务,让各种诗学互识、互解、互补,以期在将来能够在多元化的基础上构建一种一般诗学(共同诗学)。其次,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范围不同。诗学一般是在一个文化内部进行的,而比较诗学必须要求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与文明中展开。如西方的诗学体系是欧洲文化和北美文化内进行的,这两种文化实际上也是属于同一种文化。真正总体性的比较诗学就必须在不同文明之间进行,当前广泛引起学界重视的中西诗学的比较研究就属于比较诗学的范围。最后,诗学和比较诗学研究的方法不同。诗学常常运用的是归纳推理的方法,而比较诗学则更多的运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比较诗学的‘比较’,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比较。比较方法是一种辩证思维方式与方法论的结合,它是综合的、多层次的,也是分析的,它超越了一般民族文学研究的方法,从总体上与对象构成了新的关系。

考试试题(四)答案

一、名词解释:(20分,每小题5分)

1、渊源学:渊源学又称为源流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老研究某一文学作品的外来影响,研究它的题材、主题、人物、情节、思想、语言、风格乃至艺术技巧等的来源。概言之,就是溯本求源,顺藤摸瓜,揭示出接受者与放送者之间的某种因果关系,这是一种典型的比较文学影响研究方法,在西方曾被广泛普遍运用。

渊源学的特点是从各国语言文学有因果联系的终点或接受者出发,去探求影响的放送者或起点的研究;它可以从本国立场出发,也可以从他国立场出发,但研究的目的是在考察一个作家或一种文学所曾吸收或改造过的外来因素之源头。

3、形象学:形象学,顾名思义,就是研究形象的学问。不过比较文学意义上的形象学,并不对所以可称之为“形象”的东西普遍感兴趣,它所研究的,是在一国文学中塑造或描述的“异国”形象。诸如“晚清文学中的西方人形象”、“战后日本文学中的美国形象”等等。

4、平行研究:平行研究是指将那些没有明确直接的影响关系的两个或多个不同文化背景的文学现象进行类比或对比,研究其同异,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认识和理解,归纳文学的通则或模式。平行研究还包括对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宗教、心理学等之间的比较研究。平行研究的理论前提是在不同个国家、民族、时代的文学存在着共同的文学规律,这使文学具有了“可比性”。平行研究的贡献在于突破了影响研究的“事实联系”这一限制,大大拓展了比较文学研究的疆域,使比较文学在绝境中获得新的发展,并由此奠定了新的学科研究范型。

二、简答题(30分,每小题10分)

1、影响研究的图式是什么?

法国比较文学学者梵·第根通过总结文学实践与理论研究,提出了比较文学影响研究著名的“放送者——接受者——传递者”的前因后果的图式,指出:“在一切场合中,我们可以首先去考察那穿过文学界线的经过路线的起点:作家、著作、思想。这便是人们所谓的‘放送者’。其次是到达点:某一作家某一作品或某一页,某一思想或某一情感,这便是人们所谓的‘接受者’。可是那经过的路线往往是由一个媒介者沟通的:个人或集团,原文的翻译或模仿,这便是人们所谓的‘传递者’。”

我们可以依据这条谱系划分影响研究的三种主要类型,即注重发送者、追溯影响源头的“渊源学”;注重发送过程查究影响途径的“媒介学”;注重接受者、探究影响落点的变异与转化的“流传学”研究。

2、主题和母题有何区别?

主题和母题的区分是:母题是对事件的最简归纳,主题则是一种价值判断;母题具有客观性,主题具有主观性;母题是一个基本的叙事句,主题则是一个复杂句式;主题是在母题归纳之上进行的价值判断,因此,一般来说,母题是个常项,而主题则是变量。母题的数量是有限的(有人以为只有一百多个,至多也只有几百个),而主题则是无限的。

3、比较诗学研究的内容有哪些?

第一、诗学背景的比较。诗学背景主要是指产生和影响某一文学理论的社会历史文化前提,它是不同诗学体系赖以产生的社会历史和艺术文化的情势和环境。主要包括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民族传统精神、哲学宗教意识、文学艺术实践等。所有这些方面整体构成特定诗学传统的理论前提和逻辑起点。

2、诗学体系的比较。诗学体系是指某一文学理论的相关观念和意识因具有内在的相互联系性从而构成的一个多层次复合整体结构。它大体包括具有内在价值指向的理论规范和独特表述自身的理论形态两方面内容。

3、诗学范畴的比较。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己的一些基本范畴,它们反映了研究者对该学科研究对象的一些基本问题和重要现象的集中概括。比较诗学的研究必须包括大量的、具体深入的诗学范畴比较,这方面可称之为比较诗学最基本、最重要的任务或工程之一。

三、理解分析题:(20分)

阅读下面所提供的材料,并根据你的理解作出相应的分析。“晚近受西方训练的中国学者,回头研究中国古典或近代文学时,即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以开发中国文学的宝藏。由于这援用西方的理论与方法,即涉及西方文学,而其援用亦往往加以调整,即对原理论与方法论作一考验、作一修正,故此种文学研究亦可目之为比较文学,我们不妨大胆说,这援用西方文学理论与方法并加以考验、调整以用之于中国文学的研究,是比较文学中的中国派”。

——古添洪、陈慧桦《比较文学的垦拓在台湾·序》

这段话包含着比较文学阐发研究以及中国学派的倡议。阐发研究的基本含义就是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评论中国文学创作实践,这是一种简便易行、具有强烈可操作性的方法,也是中国古典文学批评在面临五四以后的白话新文学已经失效时所必然采取的补救措施。

首先,随着阐发研究实践和理论探讨的深入,中国学者进一步将阐发研究发展为双向阐发,即中西互为主体、互相批评,互相阐释。作为科学方法论之一的“阐发”, 应该是各异质文学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学习的一种方式。这种阐发的双向交互性是不容忽视的,它是一种以西方文学理论来观照阐发中国文学, 与以中国文学理论去观照阐发西方文学的双向互动的交流与对话; 同时它又是一个不断发现、扬弃、沟通、融合, 从而走向更高文学理论层面的过程。其预期目标, 就是建立一个跨越中西方文学体系的具有强大包容性与涵括性的总体文学规律。

其次,阐发研究的重要特征表现为特别注重文化模式的运用, 具有鲜明的文化学色彩。阐发研究由于是在不同文化区域的文化传统差异很大的两种或多种民族文学间进行的。因此应该充分认识它们在文化心理结构、文学观念、价值体系、批评标准诸方面的差异性。

第三,一方面可使传统文学、文化由封闭转向开放, 获得新的生命活力, 成为本民族文学发展的丰富资源; 另一方面, 它也是为东西方文学对话开辟道理, 寻求跨文化共同规律的必由之路。而且, 阐发研究可以冲击我国传统的治学方法,促进文学研究的学术转型, 促成人们理论素养和思维观念方面的新突破, 促使我国古代文论的观念活化和当代生成。这样, 我国的传统文学和文化便将以新的面目展现在世人面前, 必将对世界文化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关于中国学派,中国比较文学界目前已经不再将学派的树立作为自己的主要追求目标。更注重在实践和理论上探索并作出扎实有效的成绩。

试题

一、选择题

1、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是比较文学所具有的作用()

A 比较文学研究创造了“世界文学”的时代。

B 比较文学使文学研究的视野和范围更扩大了。

C 比较文学有助于我们认识文学的共同规律。

D 比较文学研究能使各民族增强相互了解。

6、形象学十分强调对“主观性”的分析,下面对这种主观性的描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形象学十分注重对主观性进行分析,因此,形象学就没有什么客观依据可言。

B 在形象学研究中,我们必须把握当时民众的社会心理。

C 一个国家之所以对某一个国家产生这样或那样的想象,它的文化传统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D 在形象学的研究中,一定要兼顾对历史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只有这样,形象学的“主观性”才不至于走向极端。

7. “乌托邦想象”产生的动因是()

A 认为只有本民族的文化才是最优秀的文化。

B 无意识地通过贬低别民族的文化而赞美本民族的文化。

C 对本民族的制度和文化感到不满意,而向往更美好的社会。

D 这样的向往满足了人们的一些梦想。

11、下面所列举的在文学翻译中的词的文化意义不同的几种现象中,哪一种是文化意义增加的例子。()

A 象“阴阳”、“道”、“气”这样一些词,很难在西方语言中找到等价的词。

B 西方人把银河系叫做“Milky Way”,而中国则把它叫做“银河”。

C 美国的小说《麦迪逊县的桥》,被翻译成中文后,成了《廊桥遗梦》这样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

D “狗”在中国往往被用在贬义词当中,而西方通常不带有这样的贬义。

12、比较诗学的出现时期是()

A 比较诗学在亚里士多德以后就有了。

B 比较诗学在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出现以后就有了。

C 比较诗学在中西比较诗学出现以后才出现。

D 比较诗学在美国学派出现以后才出现。

13、下面哪一项属于文类方面的影响()

A 中国以前没有十四行诗,中国的十四行诗是从西方引进的。

B 自从《唐?吉诃德》进入中国以后,“唐?吉诃德”就成为了举止行为

可笑的代名词。

C 赫尔岑写作的激情,对巴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D 古代印度人十分富于想象力,这刺激了中国作家想象力的发展。

14、下面选项中,哪一项不属于比较文学学科产生的条件:()

A 随着资本主义对世界市场的开拓,过去那种各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的状态被打破了。

B 不管各民族、各种族的差异如何,在它们中间总是具有着很多的相似之处。

C 因为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也都是对于生活的反映。

D 各民族都经历了大致相似的历史发展阶段。

15、下面关于中西比较诗学的阐释学的必要性的陈述中,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因为中国古代的诗学理论都是一些深奥难懂的东西。

B 因为中国古代诗学常常是感悟式的,缺乏理论的系统性。

C 因为中国古代诗学的一些理论从今天看来,往往是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这给实际应用带来了困难。

D 中国古代诗学的理论很深刻,我们必须对它加以现代的转换,使它为全世界的文学事业服务。

16、下面关于比较文学的亲缘关系的阐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只要一个作家阅读过外国的文学作品,这个作家与他所阅读的外国作家就是具有亲缘关系的。

B 一个国家的文学思潮传入到另一个国家,那么这两个国家就是具有亲缘关系。

C 一个作家的创作对另一个国家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影响,这两个国家就是具有亲缘关系的国家。

D 国际间的会议、访问、参观游览等,只有对作家的创作产生了影响,就可视为在文学上具有亲缘关系。

17、下面哪一项表明鲁迅的小说《伤逝》对《玩偶之家》的主题进行了改造。()

A 《伤逝》思考了妇女在封建家庭中的命运问题。

B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亦是从家庭中出走的。

C 《伤逝》中的女主人公受到来自多方面的压力,因此她出走以后,不得已又回到了家中,最后葬送了自己的青春。

D 《伤逝》中并没有写到子君是涓生的玩偶。

18、下面是有关中国文学缺类研究的一些陈述,下面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中国的爱情诗,尤其是文人的爱情诗,极少表现那种刻骨的相思,这与西方是不一样的。

B总的来说,中国的悲剧不甚发达,这一点应该是无可置疑的。

C完全按西方的理论来衡量,则中国可以说没有悲剧。

D长篇叙事诗也不甚发达,而西方的长篇叙事诗则数量惊人。

19、中国现代文学中的文类有很多是在西方的影响下出现的。下面关于中国现代文类的陈述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中国历来没有话剧这一形式,话剧是本世纪初从西方引进的。

B中国虽然很早就有长篇小说,但象《围城》那样的以一个人物的游历为核心而结构的长篇小说则显然受到西方“流浪体小说”的影响。

C中国古代也没有哲理诗,哲理诗也是从二十年代的“小诗”开始流行以后才出现的。

D中国古代有散文,也有诗,但是把散文和诗结合起来的“散文诗”却是向外国学来的。

20、下面王维的一首诗表现了一种什么观念?()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A 表现了一种宿命论的观念。

B 表现了一种宇宙空寂、生命短暂的观念。

C 赞美了生命的热烈。

D 表现了一种得道成仙的思想。

21、接受理论将它的重点放在“四要素”的哪一点上?()

A 把重点放在作品内部的形式研究方面。

B 把重点放在作品的内容和情感方面。

C 把重点放在社会环境对作家的制约上。

D 把重点放在读者对作品的接受上。

22、在宗教对文学的影响中,什么因素对文学的影响最为强烈。()

A 宗教中包含的传说、故事。

B 宗教中运用的一些象征手法。

C 它所灌输的一些宗教观念、情感。

D 宗教中包含的一些文学色彩很强的因素,如赞美诗、颂歌等

23、在中国现代诸作家中,哪一个与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

A 二十年代的谢冰心。

B 二十年代的李金发。

C 三十年代的戴望舒。

D 五四时期的郭沫若。

24、下面关于比较诗学的几个定义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A 比较诗学就是不同国家诗歌之间的比较。

B 比较诗学就是各个国家诗歌理论的比较。

C 比较诗学就是研究各个国家之间在文学理论方面的相互影响。

D 比较诗学就是将不同国家的文艺理论拿来相互比较。

25、刘若愚先生曾将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些关于文学本体的的观念称为“玄学本体论”,下面关于“玄学本体”的陈述中,你认为哪一项是不正确的()

A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模糊的“道”的观念。

B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模糊的“天”的观念。

C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模糊的形而上的抽象物。

D 所谓玄学本体指的是一种故弄玄虚的形而上的抽象物。

二、填空题

1、法国最早的比较文学家是()

2、作为中国比较文学在新时期复兴的重要标志,钱钟书的比较文学巨著()于1979年出版。

3、整体的放送者可以是一国文学文学的整体,也可以是一个时代的文学,还可以是一个文学流派和()。

4、形象学作为比较文学的一个分支,是从法国比较文学家()开始的。

5、根据季羡林先生的观点,诗学发达的一共有三个大的地区,一个是中国,一个是(),还有一个就是今天欧洲的广大地区。

6、每一篇艺术作品都有(),但是不一定都能纳入某个母题。

7、影响研究又可分为三个类型,即誉舆学、渊源学、媒介学,这是把影响当作一个()来进行分类的。

8、自发性质的比较文学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

9、鲁迅的长篇论文()亦是中国近代一篇重要的比较文学论文。

10、个别的放送者可以是一个作家,也可以是一个作家的()。

三、判断题

1、比较文学既研究国与国、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也研究其他人文学科和自然科学对文学的影响。()

2、中国元代的戏剧《赵氏孤儿》在欧洲流传的过程十分复杂,要弄清这一过程需要收集大量的实证材料。()

3、作家接受影响往往都是有意识的。()

4、“形象学”就是研究一国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来的外国人的形象的学问。()

5、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所谓“气”的概念,其含意很复杂,它有时候指人的主观才情,有时候指作品的风格,有时候指一种似乎先天存在的神秘的本体。()

6、文学翻译中的“归化”现象,就是尽量地用译语国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将原作国的文化和审美习惯“吞没”。()

7、作为美国学派的一个重要代表,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既要研究文学之内的相互影响和关系,也要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和知识对文学的影响。()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人物形象保尔在中国家喻户晓,类似的情形属于内容放送的一种。()

9、在欧洲文学中,不同时代的作家,有很多借用圣经中和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和故事来进行创作,而在中国则很少这样的情形。()

10、“套话”和“一般表述”总是反映了外国和外国人的客观实际。()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1.A2.B3.C6.A7.C8.C116.A 17.C 18. A

19. C 20. B 21.D 22. C 23. D 24. D 25. D

二、填空题

1. 布吕纳介

2. 《管锥编》

3. 某种思潮

4. 卡雷

5. 印度

6.主题

7. 输送过程

8. 古罗马

9. 《摩罗诗力说》10. 某部作品

三、判断题

1. 对

2. 对

3. 错

4. 错

5. 对

6.对

7. 对8. 对9. 对10. 错

四、名词解释

1. “母题”所谓“母题”指的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它好比是主题中的“基因”,能够从中生发出许多主题。

2. “缺类研究”缺类研究是文类学研究中的一个方面,它研究在其他民

族、国家中有的一种或某几种文学体裁为什么在有的民族、国家的文学中没有或缺乏,从而找出背后隐藏的原因。

3.世界文学所谓“世界文学”是指世界各民族的文学打破了原来的各自封闭的状态而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各民族的文学成为世界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世界各民族能够共同享有。

4、“信达雅”信达雅”最早是严复提出来的一个翻译标准。所谓“信”即是要求翻译外国的作品要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意。“达”是指要尽可能地要用本民族的语言把外国原著的意思晓畅地表达出来。“雅”是指翻译的语言不仅要能把原意传达出来,而且要“美”。

5.“亲缘关系”比较文学中的亲缘关系是指在两个民族或多个民族之间,它们的文学有过交往,并且对它们的文学产生了实际的影响。

6. 阐释学阐释学是中西比较诗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运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对中国古代的文学理论进行阐释。

7. “套话”“套话”是形象学中的一个术语,它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通过一些习用的称呼来指代外国或外国人。这种称呼往往表示了人们对外国的一般看法。

五、简答题

1、为什么读者对译作的接受比对本国文学的接受具有更大的“叛逆性”?答: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接受往往受到其主观的意向或者说其“期待视野”的影响,而其主观的意向和期待视野又受到本民族的文化传统、审美习惯等因素的制约,读者在接受译作时,由于其主观意向和期待视野与原作产生更大的差异,因此,他接受译作会比接受本民族的文学作品产生更大的“叛逆”。

2、对外国的想象本身虽然往往荒诞不经,但为什么对形象学研究来说,它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答:这是因为形象学的研究并不关心一国民众的想象是不是准确地反映了外国的实际,而是主要研究在一国民众对外国的想象中所反映出来的他们的文化、心理、愿望等。因此,有些对外国的想象虽然荒诞不经,但它们仍然揭示了民众的心理和文化习俗、愿望等,所以它们仍然是很有意义的。

3、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哪两个主要研究领域?

答:中国当代比较文学有两个主要的研究领域,一是中西比较诗学的研究,一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与西方文学关系的研究。

4、誉舆学与渊源学有什么区别?

答:影响研究中的誉舆学(流传学)是从影响的放送者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的。它主要研究放送者是谁、放送内容是什么?以及接受国对它们的反映。而渊源学是从接受者的角度进行研究的,主要研究接受者接受了国外文学的那些因素,对他的创作、作品产生了什么实际影响。

5、什么是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

答:誉舆学中的框范影响是指外国文学作品中一种整体的环境描写方法和整体的环境氛围对接受者的影响。在这方面,愈是奇异的环境对接受者的影响就愈大。

6、什么是“文体化”仿效?

所谓“文体化”仿效,指的是渊源学中作家接受外来影响的这样一种情形:即作家仿效他喜爱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格和情调来进行创作。他创作出来的作品,具有他接受的外国作品的整体风貌和情调,但不能具体判断他模仿了谁。

跨越性”之内。所谓学科“跨越”指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7、什么是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

答:所谓比较文学的“跨越”特性是指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或范围必须是超越一个民族、国家的几个或多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的关系。另外,学科的跨越也包括在“跨越性”之内。所谓学科“跨越”指研究文学以外的学科对文学的渗透和影响。

8、为什么“母题“具有很强的滋生主题的能力?

母题之所以具有很强的主题滋生力,是因为母题反映的都是人类的一些基本问题,基本人性。这些问题是我们在任何时代都会面临的,我们的人性也不会随着时代、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改变的往往只是形式,而本质则是差不多的。所以,我们通常说,母题是主题中的基因,是主题中的最小单位,就是说它是最基本的、最恒定的主题因素。从这些基本因素出发,往往能产生很多的互有差异的主题。

六、分析题

1、运用文学的“四要素”的理论,分析下面曹丕的《典论论文》的一段话中“气”的含意。

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在上面曹丕的一段话中,在好几处运用了“气”这个概念,根据文学的“四要素”的理论,这些有关“气”的概念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在第一处的“气”中,“气”是针对作品而言的,它指的是作品的一种整体的风格、气韵。而在第二处中,“气”指的则是作家的一种创作个性或者说作家的某种气质。而在“引气不齐”中,“引气”指的是作家运用这种天然的创作个性和才气的能力。它与第二处的“气”相近,但仍然有细微的差别。

3、请分析《蕾米亚》和《白蛇传》在母题、主题、情节、人物几方面的相似和差异及其原因。

首先我们来看母题的相似,这两个故事的母题都是写一种奇异的爱情(人兽、人妖、人狐、人蛇等等都属于这一母题)。另外,它们的主题都表现了青年男女对浪漫爱情的向往以及社会传统道德对这种爱情的勒杀。在情节、人物上,它们也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人和蛇化成的女子邂逅相爱,都是在相爱后被社会传统道德的化身发现而遭到勒杀。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一些差异,例如在中国故事中,有青蛇这一形象,这一形象实际上是中国传统的“红娘”形象的变种和化身,极具有中国的传统特色。另外,在中国,尽管白娘子被压在雷峰塔下,但最后还有一个虚幻的美好的结局(即所谓“白状元祭塔”和天帝惩罚法海和尚等),但在西方确实一个地道的悲剧结局。这表明了中西对于悲剧的不同态度。另外,人物也有不同,除了上面提到的“青蛇”以外,在中国充当道德化身的是“和尚”,而在西方则是“哲学家”,在中国男主人公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书生”,而在西方则是一个哲学家的弟子。这种人物安排的不同,结局的不同,表现了中西对于人生的理想、对于社会的认识,以及审美心理和习惯等方面的不同。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