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案例09

中国妇女生育水平的影响因素

一、案例简介

理论上,影响妇女剩余水平的主要和决定因素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医院,决定着妇女的生育水平。同时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水平下的宗教文化传统,也对人们的生育观念产生影响,从而影响妇女生育率。计划生育政策作文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建立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之上,与一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它通过法律法律的强制力量控制生育,影响妇女生育率。但计划生育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已社会经济罂粟的作用为基础,因而成为从属地位的影响因素。

我国自70年代初实行卓有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不同地区妇女生育水平差异明显加大,似乎表现为计划生育在生育率下降中起了主要的决定作用。那么在生育率的变动和差异行程中,计划生育政策因素就近期了多大的作用,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的作用又如何,这需要我们对我国妇女生育率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程度,需要在人口问题研究中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把统计分析方法与人口学中关于生育率变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论结合起来,以实际统计数据资料为基础,反映和发现影响我国妇女生育率的因素对生育率作用的特点,并为计划生育评价和今后的生育控制提供依据。

1990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人口普查资料,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计划生育年间,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年鉴,经济统计年鉴等为本案例的研究提供了反映生育率和影响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统计指标。

二、教学目的和要求

在统计数学中选用这一案例,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回归和冷静分析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这一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从实际问题出发提出问题,选择解决问题的最佳统计分析方法,选取恰当的统计指标,搜集统计数据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解决在统计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并对统计分析结果作出符合人口理论的解释,最后训练学生撰写统计分析报告的能力。具体地说,本案例的教学目的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使学生学习和认识人口分析中生育率变动规律,生育率影响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程度和方向,寻找地区生育率差异形成的原因,并对计划生育效果进行评价。

2.对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的作用。通过本案例教学,使学生学习和掌握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在实际运用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的处理和解释等。比如,怎样处理在多元回归建模中多重共线性问题,怎样提高模型的解释程度,对实际建模统计检验结果和实际意义的解释说明。在路经分析中,认识路经分析是对多元回归分析的发展和深入,怎样选择路径和建立路径影响关系,怎样进行路经分析等。

本案例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统计学基本原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以及路径分析方法等统计理论和统计分析方法,并对人口学中关于生于影响率影响因素分析等有一定认识和了解。当学生不具备这些知识时。需要教师在案例教学前,作必要的介绍,或引导学生在指定的参考资料中寻找答案。

在案例分析中,要求学生熟练EXCEL的图表功能和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多元统计分析软件可以是SYSTAT,STATISTIC,SPSS 或SAS中的任意一种,对于进行本案例分析,上述统计软件没有多大区别,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其中一种,这里提供的分析结果是用SPSS软件计算的。

学生在案例讨论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计算分析得出结果后,需要对分析结果作出书面的统计分析报告。在分析报告中,包括选择统计分析方法的理由,选择统计分析指标理由,对分析过程中所作的统计处理的说明,在回归分析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处理方法,在路径分析中遇到的问题和处理方法,处理理由等,对回归分析结果,统计意义和实际意义的说明,以及分析记过对实际的指导作用的说明等。在分析报告中还需要指出在分析中遇到的困难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具体数据文件的说明见《统计学案例教材(附数据库软件)》的有关部分内容。

三、有关统计理论和统计方法的说明

本案例涉及统计学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的运用,在相关分析方法中,包括计算相关系数,绘制相关散点图,时间序列图和相关分析图,对相关系数的统计解释和说明等。在回归分析方法中,包括一元回归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回归分析图,对回归结果作出统计解释和实际意义的解释。其中,在多元回归分析中,包括多元统计分析中指标的选择,多重共线性的处理,统计检验不通过时

的解释,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结果的统计解释和实际意义解释,路径分析的基本方法和运用等。

四、教学组织

教师首先提出问题,说明研究这一问题的必要性和利用学生已有统计学和社会经济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可能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面对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采用怎样的统计方法进行研究?是否需要运用统计指标,运用怎样的统计指标反映所要研究问题的各各方面?教师把案例布置下去,要求学生自己查阅有关参考资料,并准备下节课的讨论。在案例教学课堂上,学生可以分成为几个小组,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主动积极的思考,参与讨论,对讨论结果陈述理由,不同组和同一组的学生可以陈述自己的观点,使问题能被每个学生充分理解并参与,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需要对讨论过程进行正确的引导,使学生不偏离所要研究的问题,并尽可能使讨论结果与本案例提供的比较好的方法一致。

建议课堂讨论分两次进行,第一次讨论试图解决分析方法和指标选择问题,学生根据讨论结果选择比较好的分析方法和分析指标。第二次主要讨论在统计分析过程中所遇到的主要问题的处理方法和理由,及对整个分析过程和结果做出评价。教师在案例教学中,应该始终对讨论给与正确引导,在讨论结束时,教师应该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总结,点评,在案例教学结束前,教师应作出本案例教学的总结和总体评价。

五、解决思路和方法

影响妇女生育水平的因素很多,可归为盛会,经济,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因素。这些因素同过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育观念,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从而决定妇女的生育水平。我国自70年代初实行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生育率迅速下降,计划生育活在生育率下降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为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铺平了道路。生育率的下降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计划生育共同的结果。

这里我们利用相关和回归分析方法,通过选择反映生育水平和影响生育率的社会,经济文化,计划生育等方面的统计指标一方面从纵向进行生育率影响因素的时间序列分析,探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生育政策的变动,生育率的变动规

律;另一方面可以从静态上进行一定时期内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分析,通过多地区相关和回归分析,描述生育率应县因素在生育率差异形成中的作用,进一步运用路径分析方法分析个因素对生育率的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

六、指标选择

反映生育水平的指标有粗出生率,妇女一般生育率,已婚妇女生育率,分年龄妇女生育率,总和生育率,其中粗生育率,妇女一般生育率,已婚妇女生育率受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用于妇女生育水平的对比分析时,需要销促年龄结构的影响,对指标座标准化处理。而分年龄生育率的综合性差,不便于进行不同人口的整体比较。妇女总和生育率的直观意义明确,表示进入育龄的妇女如果在各个年龄上按照时期的分年龄生育水平生育,在生育期结束时,平均终身生育孩子的个数。总和生育率可以综合反映妇女的生育水平。反映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指标很多,如案例中给出的反应社会经济文化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收入等。计划生育是一定时期的出生人口中,按计划生育法规和条款规定,并办理了生育指标的出生人口数占同期出生总人数的比率,反映按计划生育出生的人口比重。但计划生育指标的口径在不同地区存在较大的差异,缺乏可比性。综合节育率是一定时期育龄夫妇中采取避孕、节育等计划生育手段的比例,可以反映计划生育工作的强度,因此,这里选取综合节育率指标反映计划生育因素。

七、分析方法与步骤

进行生育率的影响因素分析,首先描述单方面的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方向和程度,在此基础上进想多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单因素影响分析

分析盛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单独对生育率的影响,可以运用变量相关和一元回归分析方法。首先选取反映社会、经济、文化的指标与妇女总和生育率相比,通过统计图表方式,可以比较清晰地描述他们的关系。

1.人均收入与生育率

这里选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收入反映经济发展水平(由缺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时间数列资料,动态分析时选取人均国民收入指标),分别从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分析他们与妇女总和生育率的关系。

(1).动态分析

把1970年以来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与198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人均国民收入进行对比,可以发现生育率与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着比较高的负相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妇女总和生育率逐渐下降,见图9—1。

对比两条曲线,在70年代,妇女生育率大幅度下降,经济发展水平稳步提高,但增长速度比较低,此阶段的生育率下降表现出一种超经济的力量在起作用,这就是计划生育政策和执政的力量。80年代,生育率曲线在低水平上波动并有所下降,而经济水平增长速度明显提高。应该首次阶段的经济因素在维持与人均国民收入的相关系数为-0.697,在70年代起相关系数达到-0.858,而80年代他们的相关系数只有-0.409。这也说明在经济发展水平比较低的阶段,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比较明显,比经济发展比较高的阶段,生育率已经到比较低的水平,经济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不明显。

人均国民收入(NIP)与总和生育率(TFR)的关系,也可以用下面的相关图表示(见图9—2)。

教学中,可以对上面两种描述方法的优缺点展开讨论。

(2)静态分析

对我国1990年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生育率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进行分析,也发现生育率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负相关关系,其简单相关系数为-0.667,见图9—3。

2.城市化水平与生育率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一项指标。我国城乡生育水平和生育模式存在比较大的差异,1990年城市的总和生育率已降到1.55的水平。而农村的总和生育率仍为2.54的水平,人口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影响生育水平。

(1)动态分析

江1970年到1990年的核总生育率与同期的人口城市化水平(城镇人口比例)进行对比,可以看到妇女生育水平与人口的城市化水平直接存在着高度的负相关

关系(见图9—4)。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妇女生育率呈下降趋势,他们的相关系数为-0.695。在70年代,城市化水平基本没有变化,而生育率下降很快,说明计划生育等其他因素的作用比

较明显。80年代,城市化的速度加快,但生育率处在一种波动状态,说明总体生育水平比较低,并且城乡生育率的差距缩小时,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对生育率的影响大大衰减。

(2)静态分析

对1990年省、直辖市、自治区城市化水平与总和生育率进行相关分析,也可以发现城市化水平对生育率地区差异的作用比较明显,其相关系数为-0.691,见图9-5。

3.文化程度与生育率

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尤其是女性人口的受教育程度与生育率存在反向联系,

文化程度提高,妇女生育数量减少。以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首先把生育率与文化程度进行对比,见表9-1。表9-1中资料表明,各种文化程度之间生育水平差异明显,大学文化程度的生育率最低,1989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12,文盲与半文盲的生育水平最高,总和生育率达到2.82。生育率随文化程度的提高而下降。从妇女生育孩次看,文盲妇女的一孩率最低,仅为30.41%。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一孩率明显提高,大学程度的一孩率为96.54%。多孩率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降低,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多孩率很高,而中专以上文化程度的多孩率极低,说明文化程度是影响生育率的重要因素。进行量化分析我们取1990年地区的生育率与地区每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进行相关分析,得出相关系数为—0.752。

表9-1 1989年文化程度与总和生育率及生育孩次构成 文化程度

总和生育率(%)一孩比例(%)二孩比例(%) 三孩比例(%)总计

2.25 49.44 31.29 19.27 文盲半文盲

2.82 30.41 31.60 37.98 小学 2.50 45.44 3

3.70 20.86

初中

2.07 57.08 30.95 11.97 高中

1.52 6

2.47 26.62 10.91 中专

1.37 87.15 11.18 1.67 大专

1.35 95.06 4.58 0.36 大学 1.12 96.54 3.11 0.35 资料来源:第四次全哦人口普插00%汇总资料。

(二)生育率变动的多元回归分析

在单变量分析中,我们发现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对生育率有一定作用,但

单变量只能解释生育率变动的一部分。实际上社会、经济、文化以及计划生育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常常是结合在一起的。因此,进一步分析,应该把影响生育率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多元回归分析,以比较研究不同因素的作用程度。以生育率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影响生育率的社会、经济、计划生育的有关变量作为解释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比较分析个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强度。可以用时间序列资料建立动态回归模型,也可以用时间资料建立静态模型。这里根据案例中提供的统计数据资料,进行以全国各省区为单位的多地区多元回归分析。

1.以省区数据为单位分析

(1)变量组合

将案例中提供的所有解释变量放在一起进行回归分析,可能由于其中一些因

素间存在严重得多重共线性,造成某些回归系数无法计算,或计算结果与既定的理论前提相矛盾,或统计结果在统计上不显著。只选取其中的几个影响因素建立一个回归方程,又可能是我们希望比较的几个影响因素不能包括在方程中。所以,这里我们试图通过几种不同的变量组合,把尽可能多的变量包括在回归分析中,以得出不同解释变量在不同模型中对因变量的解释强度。经过多次试算,这里选择以下几种变量组合方式:

①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②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③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④ 被解释变量 ,解释变量

(2)回归结果

为了消除变量计量单位的影响,是个回归系数具有可比性,这里同时列出标准化回归方程。标准化回归方程式先对各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即对每个变量的分不作均值为0,

方差为1的变换。标准化回归方程的系数表明,在其他影响因素不变的时,某一自变量改变一个标准差,因变量以标准差计量的改变量,也就是某一自变量对回归方程的贡献大小。标准化的偏回归系数与偏回归系数的关系为,其中,为因变量的标准差,为第一I个自变量的标准差。

1.第一种变量组合

以总和生育率为被解释变量,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地区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地区千人医院病床数,以地区综合节育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结果为:

=5.831—0.0001166 +0.00001808 —0.23 —0.047699

S (0.462)(0.000)(0.000)(0.099)(0.007)

T:(12.581)(—1.365)(1.375)(—2.317)(—6.408)

Sig:(0.000)(0.185)(0.182)(0.029)(0.000)

D.W=2.877 =0.818

其中:s为各系数估计值的标准误差;t为各系数的t检验值;sig为t检验值的相伴概率值或显著性水平。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 =0.818,回归方程的F检验相伴概率值sig=0.000。

标准化的回归方程为:

=—0.240 +0.334 —0.436 —0.827

从以上结果看出,变量和的参数没有通过t检验,把这两个变量剔除后,新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5.906—0.04464 —0.185

S (01.369)(0.005)(0.047)

T (16.015)(—8.707)(—3.949)

Sig(0.000)(0.000)(0.001)

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0.774 —0.351

比较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可以看出,综合节育率对总和生育率的解释作用最强。

值得注意的是,D。W的值为2.745,表明回归方程的残差项存在一定程度的序列自相关。后面几组变量组合均有此现象。

2.第二种变量组合

以总和生育率为被解释变量,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城镇人口比例,地区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综合节育率为解释变量。回归方程为:=5.058——0.0000436 +0.00001273 —0.374 —0.01708

S (0.391)(0.000)(0.000)(0.006)(0.007)

T (16.015)(—0.458)(1.106)(—6.345)(—2.416)

Sig (0.000)(0.651)(0.280)(0.000)(0.024)=0.821 F=27.507 sig=0.000 D.W=2.684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0.090 +0.235 —0.649 —0.536

以上结果表明,和的参数不显著。剔除这两个变量后的回归方程为:=5.201 —0.03590 —0.01330

S (0.362)(0.006)(0.003)

T (14.384)(—6.414)(—4.301)

Sig (0.000)(0.000)(0.000)

=0.812 F=56.051 SIG=0.000 D.W =2.675

标准化方程WEI :

=—0.622 —0.417

可见,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在回归方程中不显著。从标准化方程中的偏回归方程系数可见,综合节育率对生育率的作用最强。

3.第三种变量组合

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千人医院病床数、综合节育率、与总和生育率回归。

回归方程为:

=5.799 +0.00001634 —0.04629 +0.0001407 —0.0005325 — 0.249

S (0.726)(0.000)(0.008)(0.000)(0.001)(0.105)

T (7.993)(1.221)(—5.612)(0.300)(—0.849)(—2.365)

Sig (0.000)(0.235)(0.000)(0.767)(0.405)(0.027) =0.794 sig=0.000 D.W=2.965

由于变量的系数t检验位通过,删除这些变量后建立的回归方程为;

=5.880 —0.04441 —0.181

S (0.394)(0.005)(0.052)

T(14.937)(—8.337)(—3.495)

Sig(0.000)(0.000)(0.002)

=0.773 sig=0.000D.W2.730

相应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0.796 —0.334

根据以上结果同样可以看出,综合节育率对的作用最大,千人医院病床数地的影响次之,其中三个变量的独立作用不明显/注意,这里的D.W值仍然很高。

4第四种变量组合

以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从事农业劳动力比重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千人医院病床数、综合节育率、与总和生育率回归。回归方程为:=4.039 +0.00002213 —0.04543 +0.00005105 +1.527 —0.162

Y1=4.074-0.03638X11+1.129X5

S (0.509)(0.006)(0.270)

t (8.009)(-6.466)(4.118)

sig (0.000) (0.000) (0.000)

R2=0.808 sig=0.000 D.W=2.774

相应的标准化方程式为:

Y1=-0.631X+0.408X5

由以上的逐步回归结果看出,原来不显著的变量X5经过逐步回归的方法却作为显著变量筛选进来了,这主要是因为自变量之间存在多重共线性或线性相关的缘故。因此在一次删除了多个变量时是有一定风险的。由此可见,综合节育率

X11比农业劳动比例X5对生育率的作用强。

在上述四种回归结果中,地区每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X7在第一、第二、第四种变量组合中均不显著,表明X7作为解释变量列入回归方程的置信度较低,综合节育率X11在四种变量组合中都非常显著,并对生育率的影响程度最大。在第一种变量组合中,由于每千人医院床位X10每万人初中以上文化人数X7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X1有比较强的相关关系,其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r10.1=0.472,r7.1=0.863,因此X10的变动可以解释X1和X7的很大部分,在回归结果中实际上以用X10代替了X7和X1的作用。在第二种变量组合中,城镇人口比重X4与X1、X7之间高度相关,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r4.1=0.883,r4.7=0.870,最终回归结果中只包括了X4和X11,回归方程的确定系数达到0.812,比第一种回归效果好。这是因为X4又可以用X1很好地解释,X4=0.017X1,R2=0.935。就是说第二种回归中,变量X4实际上包括了第一种回归中的变量X1,使回归结果的效果提高。第四种变量组合中,X5与X1和X7的简单相关系数分别为r5.1=-0.949,r5.7=-0.839.回归结果中只保留了X5和X11,方程的确定系数为0.808。经分析和多次实验,得出X5可以很好的用X1和X4解释,其回归方程为,X5=0.993-0.000834X1-0.0621X4,其中确定系数R2=0.966,各系数和回归方程都在P 0.000的临界水平下通过实验。由于X5中包括了X1和X4的信息,第四种回归效果比第一种高,但又没包括X4的全部统计信息,使回归效果较第二种较差。第三种回归分析的最终结果中只包括了X10和X11两个解释变量,使这两个变量实际上已经包含了其他变量的信息,或者说已经解释了其他变量。

以上四种组合方法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主观的成分。现在我们把这些变量放再一起,作为解释变量,用逐步回归方法依各个解释变量解释效力的大小自动进行筛选,得到以下回归方程:

Y1=5.190-0.03585X11-0.01300X4

S (0.371)(0.006)(0.003)

T (13.988)(-6.282)(-3.851)

sig (0.000)(0.000) (0.001)

R2=0.788 sig=0.000 D.W=2.663

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Y =-0.643X11-0.394X4

可见,用逐步回归方法经过变量筛选只选中了两个变量,但方程总体的解释效力并不很低,而且通过了显著性检验,解释变量的各个参数也均显著。不过D.W值仍然较高。通过以上几个变量组合及其过程的解释,希望同学门掌握回归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思想,作到最经济的选择变量,最经济的建立模型。

2.分城乡回归

上述以地区资料进行的多元回归分析,揭示了计划生育的节育水平和社会经济水平对生育率有较强的影响。考虑到在城市和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因素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分析城乡生育率影响因素的差异,进一步对城乡生育率的影响因素。根据案例中的数据资料,再城市的回归中,以城镇人口的出生率Y2为解释变量,以城镇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X2,城镇小学以上文化程度比重X8,城镇节育率X12为解释变量。回归结果为:

Y2=0.07348-0.000003723X8-0.04213X8-0.0002252X12

S (0.016)(0.000)(0.013)(0.000)

t (4.675) (-2.2570 (-3.355) (-1.805)

sig (0.000) (0.006) (0.043)

R2=0.461 sig=0.002 D.W=2.250

回归结果中包括了两个解释变量,其中文化水平X8对出生率的影响最大,城镇居民收入水平X2的作用次之。这里要说明的是,变量的显著性与变量参数值大小无关。参数很大去可能并不显著,参数很小甚至接近于0,却很显著,这里与变量量纲大小有关。

在农村的回归分析中,选择农村人口出生率Y3为被解释变量,农民纯收入X3、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X6、经多次实验和逐步回归,得出回归方程为;

Y3=0.05504-0.000007534-0.000319X13

S (0.007)(0.000)(0.000)

T (8.407)(-3.223)(-4.006)

SIG(0.00)(0.003)(0.000)

R2=0.603 SIG=0.000 D.W 2.657

标准化方程为:

Y =-0.423X3-0.525X13

农村文化程度变量X9和农村农业劳动力比重X6在回归中不显著,说明他们在解释

农村出生率差异中的作用不重要。标准化回归结果表明,影响农村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是农村节育率X13,其次是农民收入X3。

以上两种分城乡的回归结果揭示了在城镇和农村,影响出生率因素作用的差异。在城镇,影响出生率最重要的因素是文化因素,其次是经济因素,最后是计划生育的节育因素。而在农村,文化因素对出生率的作用较弱,表明劳动力职业性质的农业劳动力比重的作用也较弱,影响出生率最重要的是节育率,其次是经济收入。这与以全地区为单位的回归结果是一致的。这说明,由于我国城镇化水平较低,影响全地区生育水平差异的主要是影响农村生育水平差异的因素。

以上的多元回归分析,通过建立生育率与影响生育率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分析了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生育率的作用强度。由于解释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存在,使最终能够保留在回归方程中的因素只有二三个。这样,那些没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对生育率的影响就不能直接从回归方程中得到,但没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解释变量对生育率的作用实际已由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代替。那麽,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怎样代替没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对生育率起作用,或者说没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怎样通过包括在回归方程中的变量对生育率起作用,它们对生育率的强度怎样,这些问题,以上的多元回归分析,不能直接回答。路径分析正是分析变量间的因果联系,说明各解释变量对因变量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有效方法。为了分析变量间深层次的内部联系,需要用路径分析方法。

(三)路径分析

在上面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不同模式的路径分析。

1.由于城镇出生率Y2和农村出生率Y3是影响地区生育率Y1的因素,而Y2和Y3又受其它变量的影响,经多元回归分析检验,可建立一以下路径影响;

对应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Y`1=0.246Y2+0.633Y3 R2=0.652

Y`2=-0.341X—0.511X8—0.272X12 R2=0.461

Y`3=-0.423X3—0.525X13 .R2=0.603

从路径图中,可直接看出个变量间相互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程度。直接影响就是路径系数,一个变量通过中间变量对另一个变量产生的间接影响作用,可以通过同一影响链条上路径系数的成积表示,这样个变量对Y1得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为(见表9——2);

表9——2

X2 X3 X8 X12 X13 Y2 Y3

直接作用 0.246

0.633

间接作

-0.084 -0.268 -0.126 -0.061 -0.332

表9-2表明,农村出生率Y3对地区总和生育率的直接影响远远大于城镇出生率的影响。对总和生育率间接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农村节育率X13,其次是农村

人均纯收入X3和城镇文化水平X8,城镇收入和节育率产生的间接影响较弱。

这一分析可得出,影响地区生育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农村计划生育节育水平的高

低,它在全部间接影响中占38%。

2 .在以地区为单位的四种多元回归中,回归效果最好的是以城镇人口比例

X4和综合节育率X11为解释变量的回归。对X4和X11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回

归分析。得出以下路径影响关系。

对应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Y`1=-0.417X4—0.622X1 R2=0.812

X =0.313X +0.304X R =0.331

X =0.651X +0.419X R =0.901

X =0.330X +0.604X R =0.825

X =0.883X R =0.779

X =0.554X R =0.307

各变量对总和生育率Y 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为(见表9—3):

表9—3

X X X X X X

直接作用-0.417 -0.622

间接作用-0.703 -0.082 -0.195 -0.189 对生育率直接作用最大的是节育率X ,间接影响最大的是人均国民生产总

值X ,第二十农民纯收入X ,第三十文化水平X 。从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的

总作用看,X 是决定生育率最高的因素。他通过X 第一层间接地作用于Y ,

又通过X 、X 作用于X ,第二层间接地作用于Y ,还通过X 、X 作用于X 、

X再作用于X ,第三层间接地作用于Y,使X成为对Y间接影响和总影响最重要

的因素。节育率的总作用列于第二位。

进一步对上面路径分析中自变量和中间变量与的简单相关系数进行分析,

可得出没有被路径分析模型完全解释的程度。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表明,在多

个变量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情况下,两个变量在数值上表现出的直线相关程度,

或自变量对因变量的影响程度,这一影响程度减去自变量对因变量的直接和间接

解释部分就是没有全部被模型解释的部分,或由其他原因引起的变量相关(见表9—4)。

表9—4

直接作用间接作用由其他原因引起的

相关

-0.667 -0.703 0.036 -0.271 -0.082 -0.189 -0.637 -0.195 -0.442 -0.691

-0.417 -0.274 -0.752 -0.189 -0.563

-0.622 -0.201 -0.823

表9—4显示,在对的间接作用强于它们之间的相关系数,这是由于缺失

数据的缘故所致(本案例缺失1981年数据)。在与的相关中,也只有0.201,

占总相关的24%没被模型解释,所以模型对和的解释程度是较高的。在和对

的相关中,由模型解释的作用只分别占30.6% 和25.1%。与的相关中,由模

型解释部分占60.3%。再看对起直接作用的和,方程确定系数为0.812,即由、

对的解释程度为81.2%。其中由解释的部分为:= -0.417*/(-0.691)=0.288;

由解释的部分为:=(-0.622)*(-0.823)=0.512。这进一步证实了是直接解释的主要因素。

路径分析描述了变量间的直接联系各间接联系及这种联系的强度,使我们能够看出各变量是通过怎样的途径和层次以多大的强度对生育率产生作用的。这种分析方法对生育率影响因素作用的测量具有重要意义。

以上分析,更加有力地说明了我国的生育率下降时社会经济和计划生育政策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减弱了人们的生育意愿,为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铺平了道路。因此,发展经济、普及教育、提高民族素质是实现人口控制的基础。我国人口控制成果的巩固和进一步降低生育率将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以提供计划生育服务为主的计划生育工作是人口控制的直接手段,应该坚持不懈。

八、对采用方法和计算结果的必要评论

上述案例分析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不足:

1.关于分城乡的多元回归分析,被解释变量选取了粗出生率指标,而没有对其做标准化处理,使被解释变量本身不仅包括了妇女的生育水平因素,也包括了不同地区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在具备人口年龄结构资料时,至少应该用标准化的出生率指。

2.在第一种路径分析中,没有指出原因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一个原因变量通过另一个对结果变量产生的作用。

3.由于案例资料限制,对多元回归分析只进行的多地区的静态分析,使分析结果只能反映在地区生育率差异形成中不同因素影响的差异,不能反映生育率的动态变动中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和贡献。

4.在案例中,运用统计学相关回归和路径分析方法分析生育率的影响因素,都是以影响生育率的单项指标为变量的,这样在分析结果中只能看出各变量对生育率的作用而不能直接得出影响生育率的某方面因素的作用,比如,只能从分析结果中得出经济因素中城镇水平的作用,而不能直接得出经济因素的总作用。同时在以单项指标为变量的分析分析中,多元回归最终只能保留二三个变量,这也

使原来反映生育率差异的多个变量的信息受到损失。为了分析影响生育率的各方面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需要对反映各方面因素情况的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在综合的基础上再分析各方面因素的作用,这就需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是对多个单项指标进行综合,合成主成分,并保留原变量绝大部分信息的统计方法。如果能在对原多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路径分析,可以进一步分析各方面因素对生育率的作用。

5.案例未对方程误差项中的一阶序列自相关问题进行探讨和解决,希望同学们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办法。

九、需要讨论的问题

1..关于反映某一社会、经济、人口现象统计指标的选取。

2.线性相关回归分析的前提。

3.多元回归分析中变量间多重共线性产生的原因和统计处理方法。

4回归方程统计检验的必要性和对检验结果的解释。

5.当多元回归结果包括地解释变量太少,不能达到分析目的时的处理方法。

6.路径分析中路径关系的建立原则。

7.本案例是否可以运用其它更有效的统计分析方法处理,比如,主成分分析法,引资分析方法等。

8.对误差项存在序列相关的解决方法。

十、关于组织学生组织论的必要提示

为了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案例的讨论和分析,针对一般统计教学课堂学生人数较多的实际情况,建议学生分组讨论,每组分成4~6人。小杂讨论中,每个同学必须对所提出的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机会。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进行以每个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讨论,每组可以选派代表发言,也可以在时间允许下,对不同意见展开充分的讨论,最终达成节本一致的意见。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系王晓军)

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

1.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界定和内涵(金融发展对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影响:作用机制 与实证分析,周杰琦) 目前学界对于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仍未达成共识,全要素生产率是个内涵和外延模 糊的概念(郑玉歆,1999)。全要素生产率概念的界定对于本文后续理论分析以及实证研究都尤为重要。荷兰学者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引入到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中,开创性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最早起源于Solow(1957)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其目前已成为分析经济增长源泉以及评价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按照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各种生产投入要素(如资本、劳动投入、 能源、自然资源等)贡献之外的、由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管理创新、社会经济制度等因素所导致的产出增加。在此意义上,全要素生产率也称为Solow 剩余。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被解释为生产函数的整体移动,而要素投入变化则指要素投入沿着生产函数本身的移动。在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中,全要素生产率被解释是外生的技术进步,因此,技术进步独立于经济体的其他任何变量而产生。有的学者认为,Solow 剩余“测量了我们在经济增长源泉中无法全部解释和分析的因素”,它不仅包含:依赖创新推动的技术进步、通过模仿学习获得的技术进步以及技术效率提升,还包含了一系列未知的复杂因素,如数据测量误差、模型变量遗漏、模型设定偏误、经济周期波动的干扰等。然而,Jorgerson 和Griliches(1967)却认为,Solow剩余不过是投入要素不恰当测量所造成的结果,如果投入要素被正确测量,Solow 剩余则不复存在。由上可见,即便从索洛剩余的角度来界定全要素生产率,学术界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内涵和外延也未能形成一致的认识。这种局面容易导致有关全要素生产率的研究出现混乱,甚至妨碍该研究领域的深入向前发展。 以中国情况为例,目前,由于概念定义、数据处理以及研究方法的不同,国内外研究对 中国全要素生产率平均增长率的测算结果存在较大分歧,比如,Young(2003)测算的结果为1.4%,Chow (2002) 测算的结果为2.68%,郭庆旺等(2005)测算的结果为0.891%。不过,绝大多数研究都认为,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对较低,表明中国经济是典型的粗放型增长,因此,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选择。为了使本文后续对全要素生产率的估计结果与其它研究更具可比性、允许采用多种方法估测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后面的实证结果能够得到清楚的解释,在本文研究中,笔者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及其内涵做出更为全面而广泛的解释。笔者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是指:刨除了资本、劳动、土地、能源、原材料等要素投入的贡献和作用之外,其它所有可以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的有机综合体。本文所指的全要素生产率不仅包括Solow 经济增长理论假定的非体现的、能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如创新的管理和组织方法、研究开发投入、创新活动、政策法律等),还包含了与资本质量提高、劳动者素质改进紧密联系的体现式的技术进步(如投资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教育进步所引起的劳动者素质提高)。按照体现型技术的理论,技术进步可以体现在要素投入质量上的改进。就资本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资本设备在设计、质量和功效方面的改善。对劳动投入而言,体现型的技术进步意味着,劳动者教育水平的提高及知识技能的改进。此外,随机因素和数据测量误差也包括在全要素生产率当中。 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来源的类别来看,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可以进一步分解为技术进步变化率、技术效率变动率、资源配置效率、规模效率变化等等。技术进步变化率不能完全表示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从经济学意义来看,技术进步主要是指新的知识和技能、新生产工艺、新采用的设备或改进的旧设备、研究开发以及新组织管理框架等在经济生产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进而引起人们劳动生产率、经济活动水平的提高。技术效率变动率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技术效率刻画了生产中现有技术的使用状况,Farrell(1957)首先提出了技术效率的估测方法,Farrell(1957)的技术效率是指在给出一定要素投入下,某企业的实际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2010年8月第24卷第4期山东工商学院学报 Journa l o f Shandong Institute o f Bus i ness and T echno l og y A ug .2010V o.l 24 N o .4 社会保障研究 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选择与分析 [收稿日期]201006 01 [基金项目]陕西省教育厅项目(09J K086) [作者简介]何建宁,1971年生,女,天津人,西安财经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电子信箱)jiashu w ei 168@https://www.wendangku.net/doc/9a6765560.html, 。 何建宁 (西安财经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西安710061) [摘 要]通过筛选和分析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的各种因素,对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做一个较为全面的梳理和概括。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决定因素。社会公共健康、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以及教育文化水平的提高,延长了老年人的平均寿命。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还具有抑制人口增长过快的功能。经济生活水平与人口结构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最大,现时的人口老龄化进程主要受人口年龄结构(即人口惯性)的影响。[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出生率;死亡率;指标体系[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2010)04009305 一、引言 21世纪的中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 日益增多的老龄人口以及与此相伴而生的社会经济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老龄化与生育政策的关系、老龄化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养老保障与养老保险、农村人口老龄化及养老、特殊老年群体养老、积极应对老龄化等领域[1] 。对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建立指标体系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是提出应对人口老龄化措施的研究基础。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影响人口老龄化的最直接因素[2] ,其中出生率下降是人口老龄化的 决定因素[3] 。对于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根本原因,西方人口转变理论率先从宏观和微观上做了阐释。美国学者诺特斯坦(F.W.N oteste i n )认为决定生育率转变的根本因素是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现代化。伊斯特林(R.A.E asterli n )强调公共健康的改进、普通教育的提高、城市化、新产品的引入和家庭计划服务(R.A.Easterlin ,1985)是影响 生育率转变的5个基本变量。他们的理论无疑是人口学研究的一大进步,但却对今天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转变缺乏解释力。 国内学者在上世纪就建立了人口老龄化评价指标,但只是通过单项指标(老年人口比例)或综合指标(老年人口比例、少年人口比例、老少比与人口年龄中位数这4个指标)来评价或综合判断人口老龄化程度 [4] ,而未对影响人口老龄化的因 素做更进一步的阐释。也有学者从人口老龄化的空间差异入手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但多是对某一特殊地区、群体或特殊现象进行研究,不够系统 全面。本文在借鉴文献[5-7] 的基础上,筛选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因素,系统全面地分析了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我国走向人口老龄化,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挑战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二、人口老龄化影响因素的筛选与分析 考虑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对人口结构变化的影响,根据综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外相 93

生育率高低影响因素

一.What do you think about the birth control in our country? 计划生育政策有其必要性,但是也存在一些弊端,从我国现在的经济条件及环境状况来看,应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因此,我们可以显而易见地看到其的优越性如下: 1.我国当前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大部分的人均资源都处于较落后的水平,人口的数量对于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的发展。计划生育政策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人口增长的速度,减缓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有利于国家的资金的积累,加速经济的发展和有利于对的环境保护; 2.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家庭教育的发展,较少数量的后代使得家庭拥有更多的资源去提高生活质量以及有更多的资源提供到后代的教育上,因此有利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提高人口素质; 3.晚婚,晚育政策提倡有利于个人更好地发展,晚婚,晚育,有利于个人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个人素质发展与事业发展上,从而获得更大的成功; 4优生优育政策有利于提高人口质量,减轻社会负担。 计划生育的政策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弊端: 1.人口老龄化问题; 2.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比较倾向于生育男孩,在计划生育要求下,有些人会将女胎流产,从而导致了男女比例逐渐失调的状况发生; 3.失独老人生活无保障,只有一个后代的家庭,如果因为意外而导致孩子的死亡,那么在夫妻年老时将失去“养老”的依靠,而当前我国政策并没有完善对失独老人的生活保障政策,因此,这仍是人们存在的一个忧虑; 4.年轻人赡养老人的压力变大。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的情况下,因为没有兄弟姐妹的分担,夫妻两人需要赡养四位老人,有时还包括了爷爷等前一辈老人,因此压力大大增加; 5.独生子女更容易受到溺爱而导致生活独立能力降低。 虽然计划生育政策可能会导致以上5种弊端,但是在一定的情况下,很多弊端还是可以避免的,国家也采取了一下措施来减少这些弊端,比如,1.提倡生男生女都一样,不允许B超鉴定胎儿性别; 2.针对失独家庭、离异家庭、夫妻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少数民族、边远农村地区等特殊情况的第二胎政策; 3.继续加强社会保障制度等等。 综上所述,计划生育政策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活水平和人口素质的提高都有着积极的作用,虽然这项政策有着一定的弊端,但是,可以通过一定的措施减少,从我国当前的经济条件和环境资源来看,我们应该坚持计划生育政策。 二.为何在发达国家生育率比较低,有那些因素影响?在低收入地区,特别是穷人中是怎样缺少这些因素的? 发达国家生育率比较低是受到多个因素影响的,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废除童工制,实行义务教育制度[1]。随着发达国家经济发展、人文发展,儿童越来越少地 参与到社会劳动之中,政府也越来越重视对儿童的教育,因此,儿童的出生不会像以前那样,为家里增加劳动力,而抚养儿童需要教育经费,因此,儿童的出生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更多的是给家庭带来经济的负担。 2.对儿童的抚育更加关心,抚育后代的成本大大增加。抚育后代的成本包括机会成本与经济 成本[2]。一方面,抚育后代需要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这会造成父母,尤其是母亲在工作中 一些机会错失,其次,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日益重视抚育后代的观念增强,使得抚育后代需要大量的金钱,因此需要大量的经济成本。

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多元化的政策

09_3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是多元化的政策 Multivariat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in China It has been over two decades since China adopted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However, there still exist misunderstandings about this policy. People mistakenly think that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equals the One Child Policy, which allows one couple to have only one child. Their impression is that this policy is implemented more strictly in urban areas: in cities where people are better-off, one couple can have only one child, while in the poor rural areas, one couple can have two or three children. Furthermore, they think that the One Child Policy is the cause of gender imbalance. I will now clarify these misunderstandings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policy adopted in the early 1980s is a multivariate policy called the Family Planning Policy, or the fertility policy. Its multivariate nature can be proved by two facts. First, the total fertility rate in China now stands at 1.8, which means there is more than one child per family in most areas. For example, there is generally only one child in a family in urban areas, but two in rural areas, and three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In some areas, like Tibet, there are no restrictions at all on the number of children a family can have. We can tell from this fact that Chinas Family Planning Policy varie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level of different areas.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影响因素分析汇总

高三地理复习材料(影响因素分析汇总)1.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 ①太阳高度角(纬度决定);②大气状况(天气、气候);③海拔高低(主要是大气密度)。 2.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地形地势(海拔? 闭塞?背风坡?迎风坡?对气流阻隔?);③ 大气环流;④海陆位置及海陆分布(海洋性? 大陆性?);⑤洋流;⑥下垫面热容量,反射 率等(植被状况)。 3.影响降水多少的因素: ①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季风环流;大气 活动中心);②地形(迎风坡?背风坡?气流 阻隔?);③海陆位置(离海远近?离岸风、 向岸风?);④洋流。 4.影响气压大小的因素: ①地势(海拔)→气压随高度增加而降低;②气温→同一高度气温高气压低。 5.影响气候的因素: ①纬度位置(太阳辐射);②大气环境(降水); ③下垫面(海陆位置,地形,洋流,地表状况 等);④人类活动(影响小气候和全球变暖)。6地表形态的影响因素: ①内力作用:地震,火山,变质作用;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7.影响海水温度的因素: ①太阳辐射(热量收支)←纬度;②洋流; ③陆地气候。 8.海水盐度大小的影响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气候、纬度);②洋流; ③结冰、融冰;④河流径流的注入;⑤与外界 海水交换状况(海域是否闭塞)。 9.影响潮汐大小的因素: ①地形条件(是否呈口大内小喇叭状开口); ②气象条件(风向);③天文条件(日、月、 地位置)。 10.影响水资源多少的因素: ①降水量、蒸发量(河川径流量大小);②水循环活跃程度。 11.影响渔场形成因素: ①大陆架:海水深浅及获得阳光多少;②径流: 营养物质多少;③纬度:温带水域;④洋流: 寒暖流交汇或上升流。 12.影响降水形成的因素: ①有充足水汽、有凝结核、有上升气流;②大气环流;③地形;④洋流。 13.影响暴雨形成的因素: ①源源不断水汽供应;②强烈上升气流;③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长。 14.影响地震烈度的影响因素: ①地震本身的震级和震源深度;②地表状况 (震中距大小);③地质构造情况(断层发 育?);④地面建筑物抗震程度。 15.农业发展的区位因素: ①自然条件:气候、地形、水源、土壤;②社 会经济因素:市场、劳动力、交通、政策、科 技、农业机械。 16.乳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①自然:气候适宜种植牧草和饲料作物;②市 场:城市众多,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③交 通:交通便利;④科技:先进的科技。 【高三地理复习材料第 2 页共 13 页】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影响生产效率的原因及对策 1、各工序每天的生产计划没有人统筹安排,各自为政,导致前道与后道脱节,车间半成品积压过多。 对策:工厂所有的生产要有一个人负责统筹安排,要有计划的生产,前后道要衔接流畅,尽量一单一单完整的完成生产。 2、生产过程中数量的管理失控,各个生产工序之间数量没有交接,导致几乎每单都有尾数,影响生产效率。 对策: A.从胚进厂开始,每一款的数量都要有明确的标示,数量要清点准确。 B. C、 喷漆完成后,生产者需清点数量并做好标示,并报喷漆主管登记后,移交给贴纸工序,并由贴纸主管接收签字确认。 D、喷漆工序领胚时,要对照订单数量,清点准确无误后方可生产;(大单一次生产不完的,也要统计每次领取的数量,最后一次领胚时,要统计累计所领的胚与订单数量是否一致,如有不足,必须由收胚部门补足数量后方可进行最后一批的生产)。领胚时如发现与胚上面的标示不一致(货号、规格、数量)时,需由喷漆主管与收胚人核对无误,确保数量正确情况下方能生产,否则暂停生产该货号。 E、贴纸完成后,清点数量并做好标示,移交给喷油或包装工序,并由喷油主管包装主管接收签字确认。 F、 3、过程的质量控制不完善,检验程序不完整,制程检验基本没有,任何一个工序错了,大都要到最后一道才知道,甚至要到客人发现才来返工,耗时耗力。 尤其是油漆环节没有严格的检验,对整个订单的生产带来很大问题,影响生产进度。 对策: 4、样品无专人保管,生产过程中丢失没人负责,导致检验没有参照物,拍大货样时找不到样品,拍的大货样照片与样品又不一样,客人不接受,又是返工。没有样品的生产单过多,生产时由谁来确认可以生产?生产时找样品的时间花太多,影响生产进度, 对策: 5、车间现场混乱,在制品各工序没有标示,卫生状况差;导致找货,搬货的时间拉长;通道不畅,又容易造成半成品、成品碰撞坏,造成补数。 6、工人实行计件也有不利之处,上下班时间不统一,没事做时又可以不上班,管理人员无

论文: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研究

论文:中国计划生育政策调整研究 -- 基于检验两个前提:人口压力和政策有效性 摘要: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高成本执行的公共政策。有两个基本前提:中国面临巨大人口压力,而计划生育政策能有效降低减缓人口增长。基于本研究预测:如目前计划生育政策继续下去人口峰值不超过14亿,如计划生育政策完全放开,则人口峰值不超过14.5亿,最多不会超过15亿。因此,中国有条件采取更为宽松的人口政策。超生惩罚在城乡显著减少了人们生育子女数,在城镇显著降低了超生概率。采用30国、中国31省区市横截面数据以及1965-2007年时间系列数据的研究发现: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加、城市化进程以及对外开放可较好地解释出生率的变化,尤其是从1965年至今的持续下降。一个基本结论是,计划生育政策对人们的多生和超生行为有一定遏制作用,但人们的生育行为整体和长期的改变更多地是受非计划生育政策因素的影响。因此,中国需要适时放宽计划生育政策。关键词: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压力人口预测有效性调整 一项公共政策,肯定有其正面的收益,但同时总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中国计划生育政策是一项高成本执行的公共政策。这些成本至少包括:实施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强制执法或不文明执法影响到社会和谐稳定,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新生婴儿性别比失衡,独生子女问题,现行计划生育政策导致的不平等,一些理念做法难以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支持,有损中国的国际形象。如果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要保持稳定、继续执行下去就要求其正面收益大于其执行成本。这就需要对公共政策进行成本-收益分析。 先分析收益的概念框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出台的一个直接背景是,中国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而计划生育政策可有效地减缓人口增长。可以这样说,人口压力和政策的有效性构成了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基本合理性的两个基本前提。 --------------------------------------- 张善华等79位同学为本研究做了6253份问卷;石彬岚同学为本研究做了大量的图表和计算;王钰鑫、杨茂林、张善华、李晓庆、李小云、李飞、张莹莹、李波等同学为本研究作出一定贡献。作者对这些同学表示衷心感谢。 本文将检验计划生育政策的两个前提,即从中国未来的人口增长评价所面临的人口压力,讨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即是否有效地减缓了人口的增长。 本文第一部分讨论中国人口增长,第二部分讨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第三部分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 一、中国当前的人口压力:基于未来人口预测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与当时政府对未来人口增 。 国所实行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即是否显著地改变了中国城乡居民的生育行为。我们将从中国城乡居民的微观和宏观生育行为来加以分析讨论。 (一)城乡居民生育的微观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的有效性 计划生育政策直接影响人们的生育行为。分析人们生育行为受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可帮助检验政策的有效性。从2008年6月至2009年3月,我组织学生主要在郑州市及河南省其他城镇以及乡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随机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分为四类:城镇居民、乡村居民、城中村居民和大学生。本次调查共获得有效问卷6253份。对城乡居民生育的微观行为研究基于本次调查所获得的数据。 1.超生惩罚对生育子女数的影响 中国计划生育政策对居民生育行为的影响主要通过惩罚性措施。问卷询问,超生的惩罚对您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

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 铸造公司是为集团公司提供钢铸件的分公司,主要生产五十铃最新技术的高档商用车汽油、柴油发动机缸体、缸盖及变速箱、车桥等铸件。根据公司组织培训学习的布置,通过对铸司现生产状况的调查,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建议如下: 一、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 1、人员问题:集中表现在人员的熟练程度不高,人员数量差缺较多,员工结构不合理,员工稳定性较差,员工士气低落,总之都可以总结为:不会做或不愿做。 2、设备工装问题:集中表现设备没有维护保养时间导致设备维护保养差,设备故障率高,维修人员的工作重心是维修而不是保养预防,坏哪修哪,修好了这里坏那里,一天忙个不停,必然会导致设备生产时的停停敲敲。 3、现场物流问题:仓库与收发衔接不好,配料效率低;收发人员对生产开始与中途生产配合度不高,导致待料;物料整理不好,标识不清,导致停工翻找等等。 4、生产产品种类过多的问题:现在铸司生产100多种产品,每天每条线生产 5、6种产品,每天换模具的时间都在100-120分钟,影响生产效率。 二、提出的对策措施建议: 1、人员问题:对差缺的人员及时补充,并进行技术技能培训,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的操作技能,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调动

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稳定员工队伍。 2、设备工装问题:生产部门协调,给设备部维修保养设备的时间,设备部针对影响现生产的主要问题进行设备的维护保养,把设备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设备技术人员对设备状态进行分析,做好备件的准备工作,不要出现发生设备故障而没有备件的情况,造成延长停机时间;对设备维修人员加强培训,养成良好维修习惯,提高维修质量,防止同样故障反复出现。 3、现场物流问题:做好仓库与收发衔接,提高配料效率;按公司的生产计划,各部门一体化办公,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减少待料问题; 4、生产产品种类过多的问题:建议把附加值低、技术含量低的产品外委加工,减少生产产品的种类;生产部在安排每天生产计划时,尽量少品种多量,每天减少换模具次数,降低每天的生产准备时间。 以上是通过学习,对于现生产中存在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及对策措施的建议,在以后的工作中,把老师讲授的知识、方法带入到日常工作之中,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时候有意识的去思考相关问题,并且让这种思考问题的方式最终成为自己的工作风格和工作习惯,用以剖析,解决其它问题,这样,就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使自己逐步成长为一个优秀的生产管理者。

一种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模式

经济科学·2010年第1期 一种新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分解模式 雷 明 孙曙光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 100871) 摘 要:本文对全要素生产率(TFP)变化率的传统测度方法给出了一种恰当扩展。在广义生产函数的基础上,我们将TFP的变动分解为技术进步、管理方 法的改进以及这两者的匹配度的变化上。结果表明,和技术水平一样,组织管理 方法在生产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另外由于引进了组织管理方法和技术水 平二者之间的匹配度,本文提供了理解TFP变动的新的视角。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TFP)技术进步管理效率匹配度 一、引 言 有关TFP变化率的问题一直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兴趣。不仅仅是企业,很多国家及地区也一直密切关注如何在不增加生产成本的情况下,提高生产量。特别是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欠发达国家与地区,一直在被低生产率问题困扰。国外学者对TFP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二战结束之后,在TFP的基础理论和方法论方面做了许多开创性的研究。国内学者现在所用的分析理论和方法多数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美国学者柯布和道格拉斯(Cobb和Douglas,1930)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最早研究了生产率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Tibergen,1942)将时间因素纳入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并提出了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但他提出的生产要素仅包括资本和劳动,没考虑其他要素的投入。戴维斯(Davis,1954)指出了TFP的内涵,并认为劳动力、资本、原材料、能源等均应作为投入要素。索罗(Solow,1957)将技术进步引入到生产函数中,并分离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得到了“增长余值”。丹尼森(Denison,1967)在索罗增长余值的基础上进行了更细致的划分,并分解了资本投入量与劳动投入量。乔根森和格里利谢斯(Jorgenson和Griliches,1967)指出了丹尼森(Denison,1967)的几个问题,并提出了新的资本投入测定方法,克服了丹尼森方法中的内部不一致性。此后,乔根森采用比丹尼森更精确的方法对1948至1979年美国经济增长进行了估算。在TFP研究初期,多数学者采用增长核算法来测量TFP。 随着研究的深入,又出现了一些新的计算方法。如法雷尔(Farrell,1957)首次通过构造确定性的生产前沿面来测量技术效率。艾格纳等(Aigner et al. 1977)首次采用包含随机误差的随机生产前沿模型。库珀等(Cooper et al. 1978)首次提出了数据包络分析法。马姆奎斯特(Malmquist)指数方法也是一种被广泛采用的方法,它是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而提出的。1982年,凯夫斯(Caves)等提出了由东奎斯特(Tornqvist)推算出Malmquist

最新计划生育政策 (2)

最新计划生育政策 计划生育新政策是指中国各地省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生育政策进行了部 分调整。计划生育新政策仍然遵循一对夫妻只许生育一胎的基本原则,对可生育二胎的法定条件作了适度放宽,对超生二胎以上的,仍然要依法征收社会抚养费。 2015计划生育新政策 在经历了迅速从高生育率到低生育率的转变之后,我国人口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增长过快,而是人口红利消失、临近超低生育率水平、人口老龄化、出生性别比失调等问题。国内20多位顶尖人口学者历经两年的研究指出,我国的人口政策亟待转向,尤其是生育政策应该调整。 2013年10月26日,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发布的《人口形势的变化和人口政策的调整》报告就集纳了这20多位人口学者的政策建议。他们提出,我国应实施“生育自主、倡导节制、素质优先、全面发展”的新人口政策。其中涉及的改革包括调整生育政策、投资健康和教育、注重农村地区儿童发展、统筹城乡发展中的人口流动、激发老龄社会的发展活力、促进性别社会平等和加强家庭发展7个方面。 该报告特别提出,近期生育政策的调整方案应该是在全国分步实施放开“二孩”。第一步,在城市地区和严格执行一孩政策的农村地区即刻放开二胎;第二步,2015年,在实行“一孩半”(即有的地区第一胎为女孩的夫妇可以生二胎)政策的地区放开二胎,实现全国全面放开二胎的目标。 专家研究认为,分区域分步分开二孩,可以避免同时全部放开二孩带来的人口大起大落式的剧烈变动,也可避免放开“单独”(即夫妻双方一方是独生子的可生二胎)带来的花费时间较长、贻误时机等问题。 根据《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印发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要点的通知》,2014年卫生计生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调整完善生育政策为重点,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取得新突破,推进医疗服务质量得到新提升,推进“单独两孩”政策稳妥扎实有序实施,加强公共卫生工作,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更加注重通过体制机制创新释放改革红利,更加注重科学精准的治理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努力建设人民满意的卫生计生事业。 在进行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稳妥扎实有序做好调整完善生育政策工作中,通知中提出以下5点计划生育新政策2015要求: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就业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我国就业形势的因素纷繁复杂,既有来自国内经济增长速度和产业结构的变化、人口年龄结构和生育政策的变化等,也有来自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等因素。这些因素当中既有积极有利的方面,也有消极不利的方面,因此需要在仔细分析这些因素影响的基础上预测未来我国的就业趋势变化。 (一)国际政治经济形势将愈发复杂多变 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会通过各种渠道传导到国内,从而对国内的经济和就业产生影响。在经济方面,美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和欧洲债务危机的逐渐化解都将增强世界经济发展的动力,有利于我国扩大对外贸易和出口,从而带来就业的增长;而印度、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等金砖国家和新兴经济体的增长乏力又会减弱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从而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就业。在地缘政治方面,乌克兰危机对俄罗斯乃至全球经济增长带来较大挑战;与日本、菲律宾等国在领土上的争端和政治上的分歧会使我国双边经贸关系受到一定影响,从而波及我国相关出口企业的就业状况。 (二)我国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与就业增长最为密切相关的因素就是经济增长率。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长期保持了高速增长的水平,1978-2013年经济增长的平均增速达到了9.8%。然而,我国宏观经济面临三期叠加,潜在增长率将明显下降,2012和2013年的经济增长率均在7.7%左右,预计2014年我国经济增速将回落至7.3%左右。我国经济增速回落属于向新常态的过渡,将逐步由高速回调至中高速增长平台,这种增速的放缓必然会给就业增长带来一定的压力。 (三)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将更加明显 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较长时间内,我国实行了独生子女政策,当时是为了应对人口的高生育率和高增长率而采取的强制措施。这一措施在一段时间内确实起到了有效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的作用。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了快速老龄化社会,2002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7.3%,到2013年这一数值已上升至9.7%。与此同时,我国适龄劳动人口的比重也从2011年开始逐渐下降。为了适应未来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局面,国家人口政策开始调整,从严格的独生子女政策转变为放开“双独”家庭二胎限制再到允许“单独”家庭生养第二个子女。人口生育政策的这种调整将会减少近期育龄妇女的劳动参与率,但将有利于远期劳动力的供给。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重庆现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实证研究 在认识经济增长一般规律的基础上,对经济增长阶段做出判断,揭示特定时期的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具有转折意义的特征,是理解经济增长过程,从而形成具有方向性和针对性的政策思路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重庆市实现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GDP年均增长达到10.4%。随着科学发展观对经济增长方式提出新要求,刘易斯转折点的日益临近,人口因素的变化显现出其长期隐藏的经济含义,即通过减少劳动力的供给量,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转向主要依靠生产率提高。这个正在发生的变化既可以成为推动重庆经济迈向一个新阶梯的催化剂,也可能使重庆经济发展陷入一个均衡陷阱。因此,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正确认识经济增长阶段和经济增长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地将其转化为对重庆经济增长的积极因素。本文利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模型,并以此作为框架分析重庆经济增长要素贡献及其变化,剖析重庆经济增长阶段及所面临的阶段性变化。 一、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是西方经济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按照萨缪尔森的定义,生产函数是“在技术水平既定条件下确定某一组要素投入所能带来的最大产出的关系式”。美国数学家柯布(Charles W.Cobb)与经济学家道格拉斯(Paul Douglas)通过研究1899至1922年美国的资本

与劳动力数量对制造业产量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其形式为 e K AL Y βα= 其中Y 代表产出量, K 代表资本投入量, L 代表劳动投入量,A 、α、β为未知参数。A 表示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系数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对产出的弹性系数。 给与模型规模报酬的约束,即假定1=+βα,则αβ-=1,模型变形为: e K AL Y -1αα= 对该生产函数取对数得: 1)LnK -(1LnL LnA LnY +++=αα 方程两边同除以LnK ,变形得: 1) -(LnL/LnK 1]/LnK 1(LnA [LnY/LnK α+++=) 二、经济变量及参数的确定 (一)经济增长要素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商品和劳务能力的扩大,是一定时期内经济活动的重要结果变量。在实际核算过程中,常以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来表示,即以国内或地区生产总值(GDP )的增长来计算。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根据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分为要素投入和全要素生产率。 1.要素投入 要素投入主要是资本投入和劳动投入。资本投入是在流通过程中

细说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

细说种群密度的影响因素 湖南省永州市第二中学 张俊贵 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数量特征中最基本的特征,种群特征中的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因素都可以影响种群密度,下面仔细说说这四种因素对种群密度影响。 1、年龄组成—--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 ⑵年龄组成常常作为预测未来种群密度变化的主要依据,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2、性别比例 -----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 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在野生种群中,性别比例的变化往往会引起配偶关系及交配行为的变化,从而使种群的繁殖潜力产生差异,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3、出生率和死亡率----- 种群密度的最直接影响因素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变化的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不变。 4、迁入率和迁出率-----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迁出使种群数量减少,是种群密度的直接影响因素。 5、四种因素对种群密度影响的整合模型 点拨:

⑴种群的数量特征可以分为三个层次:①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数量特征;②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初级种群参数,其中出生和迁入使种群数量增加;迁出和死亡使种群数量减少;③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次级种群参数。 ⑵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直接因素,出生率高,迁入多时种群密度大;相反,种群密度小。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是种群密度的间接影响因素,因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最终通过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体现。 6、预测种群密度未来变化趋势的思路 首先依据的是年龄组成情况,其次是性别比例,由此推导种群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关系,从而确定种群的未来变化趋势。 ⑴年龄组成①增长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②稳定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基本稳定;③衰退型;出生率<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⑵相同年龄组成情况看性别比例①♀﹥♂,种群密度增长快;②♀≈♂,种群密度增长相对稳定;③♀﹤♂,种群密度增长慢。 巩固练习: 按一对夫妇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需20~40年,美国需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解析】在高等动物的种群中,尤其是人的群体中,雌雄比例大体相当,对一个种群数量动态的预测,显然决定于该种群的年龄组成。目前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人口的年龄结构都属于急剧增长型;美国则缓慢增长;德国属于衰退型,这种增长趋势是由种群的年龄组成特点决定的。本题中人口动态预测的依据是年龄组成。 【参考答案】 B

影响生育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生育相关因素分析 一、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中间变量分析 生物因素和生育制度是影响生育率的最重要因素。众所周知,没有两性的结合就不可能有人类的受孕和分娩,生物因素是影响生育率的最直接变量,任何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因素对生育率的影响都要通过生物因素而起作用。从生物的角度看,影响生育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性交、怀孕与分娩;但这三方面的实现都要在生育制度下完成。 1956年,戴维斯和布莱克以《分析框架:社会结构与生育率》为题,分析了社会结构和影响生育率的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他们认为,性交、怀孕与分娩这三个结构是直接决定生育率的生物因素,存在着11个影响性交、怀孕和分娩的社会性变量,可称为影响生育率的中间变量。影响性交的中间变量有6个,它们是进入性交的年龄、永久独身的比率、婚姻间隔、自愿节育、非自愿节育和性交频率;影响受孕的中间变量有3个,它们是非自愿原因导致的无生育能力(不孕症)、避孕和绝育;影响分娩的因素有2个,它们是非自愿原因造成的终止妊娠(自然流产)和自愿的终止妊娠。11个中间变量是影响生育增加或减少的重要因素,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这些变量起着不同的作用。 1978年,邦加兹提出了一种可模型化的生育率分析框架,被称为邦加兹模型。他认为上述11个变量中有4个中间变量是最有意义的,它们是已婚妇女比、避孕、人工流产和产后不育期,每个变量的取值越高,生育率就越低;这些变量直接作用于人类的生育力。 二、生育规范 生物因素经由制度因素而实现现实的生育率,在生育制度中,生育规范的重要性表现为它规定了两性怎样的结合才能生育子女和养育子女,即规定了生育的合法性问题。 生育规范在不同的社会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并且是不断变化的。最早的生育规范是有关生育行为的习俗和禁忌。禁忌是人类普遍具有的文化现象,它属于风俗习惯一类低级的社会控制形式。在现代社会,生育规范更多的是通过法律实现,《婚姻法》是普遍的社会法则。 三、生育的物质设备与技术 生育的物质文化设备是指社会为生育行为提供的物质条件,包括生育时的医疗卫生条件和各种避孕药具的普及与安全有效的程度。现代社会,人类生育知识的增长和随着知识增长具有的物质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已可以有效地控制生育,避孕和人工流产成为当代生于制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人工流产的广泛合法化是生育率下降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人工流产的广泛存在也意味着避孕技术需要改善。 阿姆斯特丹大学的教授冯·德·卡总结了人类在生育研究方面所取得各种进展,强调避孕工具的使用对生育率下降的决定性影响。他认为:(1)即使在自然生育率的条件下,总和生育率也很难超过15.2,即使在自然生育率的条件下,生育率总是受到妇女在婚时间(两性结合的时间)和哺乳期不孕两个因素的影响,这两个因素可对总和生育率低于生育力水平有50%的解释力。(2)总和生育率和

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1、影响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此外,政 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分哪四个阶段?分别写出时期和阶段的名称。 3、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规模的表现。 4、二战后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表现、原因和结果 5、人口增长类型转变的根本原因?出生率和什么有关?死亡率的重要影响因素? 6、发达国家的人口问题的表现、影响及对策。 7、我国面临有哪些人口问题?(四点以上) 8、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和最低的大洲?人口最稠密的大洲? 9、影响人口分布的最基本因素和最显著因素? 10、我国人口分布的总的特征:(四点以上) 11、我国人口最多的两个省份? 12、20世纪60、70年代我国人口迁移的方向? 13、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 14、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15、我国提高人口素质的主要途径?(3点) 1、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 2、工业化以前(原始低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高增长阶段)、工业化中后期(增长减缓 阶段)、后工业化时期(低速增长阶段) 3、第二阶段:出生率高;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第三阶段: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增长缓慢,规模扩大 4、表现:人口增长很快原因:政治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结果:人口死亡率下降而自然增长率升高,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5、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适龄妇女生育率;老年人口比重。 6、表现:人口增长极其缓慢,甚至零增长、负增长,普遍面临人口严重老龄化 影响: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对策:鼓励生育、推迟退休和接纳外来移民等政策 7、①人口基数大,净增人口多 ②人口素质低,人才短缺问题突出 ③老龄化速度加快 ④农村人口多,流动人口多⑤男女性别比失衡 8、非洲、欧洲;亚洲 9、自然环境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 10、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高原山地地区少;湿润地区多,干旱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交通发达地区多,交通闭塞地区少。 11、河南、山东 12、移民边疆省份,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13、自然资源与环境;科技发展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消费水平 14、人口素质 15、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发展卫生、体育事业,提高我国人口身体素质;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和法规法律教育,提高我国人口的思想道德素质。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