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0章绪论+走进科学(知识点+练习)

第0章绪论+走进科学(知识点+练习)

第0章绪论+走进科学(知识点+练习)
第0章绪论+走进科学(知识点+练习)

走进科学

《科学》七年级华东师大版上册“走近科学”属于初中科学教学的起始课。这节课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根据教材内容,本节课虽然设计了众多的实验和活动,但不要求学生记住具体现象和结论,主要目的是用生动的现象制造悬念

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1)有效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

(2)培养学生重视实验以及养成细致有目标观察的习惯;

(3)使学生们对自然界保持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界的浓厚兴趣;

什么是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2)理解提出问题、建立假设在科学探究中的意义;

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1)了解水银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2)了解水银温度计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

(1)质量的概念;

(2)质量的测量,天平的使用;

第一节《探索奇妙的自然界》

一,观察和实验——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也是我们学习科学的重要方式。通过观察和实验可以发现许多有趣的、意想不到的现象和问题。

1,思考并讨论:

①为什么树上熟透的苹果会往下落,而天上的月亮既不落向地球,也不向外太空飞去?(拓展:牛顿的故事,瓦特等;总结:只要留心观察,从身边的问题着手,我们就可以进入科学世界,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②什么原因使蝙蝠在黑暗中具有高超的飞翔本领?

③什么原因使鱼类、鸟类形成了迁徙的习性?

④为什么企鹅能够在冰雪世界环境生存?

引发思考:你对以上的现象有什么感想?大自然还有哪些奇妙的现象?

昆虫蜕皮;刮风下雨;日食月食;水的蒸发和凝固等

例题1:下列现象中不属于自然现象的是()

A 雨后出现的彩虹

B 神舟七号上天

C 流星划破夜空

D 大雁南飞

例题2:流星产生的原因?

解析:夜色中的天外来客陨石进入大气层后,与空气摩擦产生高温并发光,高温陨石

高速下落形成流星。

例题3:夏天,把冰块放入盛有水的玻璃杯中,观察一段时间。

观察到什么现象?由此你可以提出什么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

总结:科学的本质是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的答案,只要留心观察身边的一些现象,不断探究与思考,科学是可以认识的。

二,课堂小结:

观察和实验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实验时我们一定要遵守实验室的规章制度,注意安全。

观察能使人们获得有关自然现象的信息,实验可使自然现象在人为控制的条件下再现,他们是探索自然的重要方法。

课外同步训练

1,著名科学家牛顿从苹果落地的现象出发,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的发现最初来源于()A 调查 B 实验 C 观察D 阅读

2,小明很喜欢《科学.》课程,要进入科学的世界,下列说法和知识不正确的是()

A 从探究身边的科学着手

B 留心观察,认真思考

C 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是对的

D 学习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

3,将一盆绿色植物放在窗台上,一段时间后发现绿色植物的长势()

A向窗外弯曲生长 B 向窗内弯曲生长

C 向上竖直生长D生长状况没有发生变化

第二节《什么是科学探究》

一)引入新课

1、观看视频:“海王星发现的过程”

出示讨论题:

A、科学家们为什么会进行这项探究?

B、科学家们提出了什么问题?

C、科学家们提出了哪几种猜测?

D、最后排除了哪几种猜测,作出了什么假设,由谁提出的?

E、为了证实自己猜测,他们如何收集证据?

F、最后谁验证了他们的猜测是真实的?

2、学生汇报讨论结果。

二)新课教学

㈠、科学家是怎样进行探究的

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观察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收集证据—验证假设。

㈡、如何用探究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过渡:科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对科学家是十分有用的,而且对我们每一个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也是很有用的,我们要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解决“肚子突然疼起来”的问题 (这个案例是学生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可以安排学生回答平时大家碰见这种事情是如何处理的?一般是去医院。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回忆:医生会怎么做?请学生按科学探究方法的一般过程来归纳说明医生是怎样完成探究过程的;) 提出问题:小明为什么会肚子疼?

作出假设:可能乱吃了什么东西;可能是饭后剧烈运动了;可能是受凉了;可能是……等。 收集证据:(询问)最近是否淋雨了受冻了、最近吃了哪些食物,食物是否过期,肚子疼前做了哪些事,以前有没有这病史……。 验证假设:检查、化验、打针或吃药。 2、探究自行车车胎漏气的原因

(这个问题学生是非常熟悉的,要相信学生自己能够处理。) 三)课堂小结:

学生:口头叙述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教师:补充完善,并强调“在整个探究过程中提出问题是最为重要的”。

1、观察和提出问题

2、收集证据和处理数据

3、建立假设

4、验证假设

5、用科学原理进行解释。

(科学的核心是探究,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课外同步训练

1,学习科学最重要的是学会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是为了( ) A 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B 当科学家

C 提高智商

D 提高理解能力,得到好的成绩 2,科学家之所以有许多发明和创造,首要工作是( ) A 关注现象,分析问题 B 收集资料,发现规律 C 记录结果,分析论证 D 努力工作,撰写论文

3,某小组在探索蚯蚓运动中,作出的假设是:蚯蚓在玻璃板上比在慥纸上运动速度更快,可是实验结果却相反。对此该小组应( )

A 放弃自己的实验结果

B 进一步查找资料重新作出假设

C 适当修改实验结果以保持与原有的假设一致

D 不管实验结果,直接根据假设得出结论 4,下列不属于科学探究的是( ) A 小明到杭州旅游,游了西湖十大美景 B 牛顿从苹果落地,发现了万有引力 C 瓦特好奇水的沸腾,发明了蒸汽机 D 麦哲伦航海探险,发现地球是圆的

5,当你肚子疼到医院,通常医生问你哪里疼、有无拉肚子、是否感觉疲劳,然后他用听诊器听一下,并叫你去化验血液与便检,医生采用这些行动的直接目的是为了( ) A 建立假设 B 获取事实与证据 C 制定计划 D 提出问题

拓展:若未化验时,医生说你的肚子疼估计是食物中毒,属于科学探究过程的( )

6,小明同学在科学课上提出,可用澄清石灰水来检验人呼出的气体是否是二氧化碳过程而言,属于科学探究环节中的( )

学探究一般过程

A建立假设 B 收集证据C 设计实验D作出结论

7,下列有关海王星的发现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通过观察发现的

B 查阅资料,获得参考答案

C 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测量获得的

D 通过数学计算公式获得

8,一天你在家做作业,忽然悬挂在天花板上的电灯熄灭。你采取了以下措施:推开窗户,发现其他楼层都亮着灯;你拧动电灯,发现点灯仍不亮;你换了一个新灯泡,灯亮了。聪明的你认为电灯熄灭的原因是()

A 小区停电

B 电灯接触不良C保险丝断了 D 灯泡坏了

第三节建立你的健康信息档案

一、测量你的身高

1.常用的测量工具:刻度尺、卷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

讨论下列问题:

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是否有磨损→磨损另选零点

2》一次能测出的最大长度(量程)是多少→选择适合工具

3》它的最小刻度代表多长(分度值)→精确值

4》怎样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如何使用

国际单位制中,长度单位是米,还有其他单位,具体他们之间的关系是:1m=10-3k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

米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刻度尺的正确使用方法:

①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的刻度要紧贴被测物体。(倾斜造成读数偏大)

②看正确:视线要与尺面垂直。(视线偏左读数偏大,视线偏右读数偏小)

③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一定要估读)

④记正确:记录数值 = 准确值 + 估计值 + 单位(无单位的记录是没有意义的)

⑤零刻度线磨损的尺可以从尺的某一清晰刻线量起。但一定要注意读数时减去起点长度。

长度的特殊测量方法:

(1)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积少成多,测多求少的方法来间接地测量。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细的直径等。(注意:页数和张数的区别)

(2)滚轮法:测较长曲线的长度时,可以先测出一个轮子的周长。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

(3)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度,可用一根没有弹性不大的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理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4)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直径。如:硬币的直径,乒乓球直径等。

2,使用刻度尺使用的注意事项:

1》放正确,刻度尺有一边紧靠物体,零度线的选取;

2》看正确,视线与尺面垂直;

3》读、记正确,估读到最小刻度后一位,测量数据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3,如图P13所示的测量方法,其中的错误有哪些?

1)刻度尺的零刻度线没有与被测物的一端对准

2)刻度尺没有与被测物紧贴

3)视线没有与刻度尺垂直

4.测量误差

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2)误差与错误的区别:

错误是由不正确操作造成的,是可以避免

误差是由测量工具,测量人的习惯等造成的,是不可避免的

3)减少误差的方法

选择精密的测量工具

改进实验方法

多测几次取平均值

二,测量你的体重

在一般的身体检查中,除了身高之外,体重也是经常检测的项目。大家记得自己的体重吗?联系对照我国青少年《身高体重对照表》看看大家是正常呢?还是偏重、偏轻呢?如果不正常要通过调节饮食习惯、运动等恢复到正常标准。

拿出磅秤,让同学们依据刻度尺的使用来猜想一下使用磅秤的注意事项。

指针不在零刻度线偏左,读数偏小,偏右,读数偏大。如果物体的重量超过最大量程磅秤会损伤甚至损坏。

1.磅秤的使用

1)使用之前磅秤的指针在零刻度线

2)注意磅秤的最大量程和最小刻度

3)读数时,视线应与刻度垂直

三、测量你的体温

从全球甲型H1N1就在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染开来,同学们平时要勤洗手,体育锻炼增加体质,家里还可以配备体温计来随时检测我们的体温。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温度计就是用来测量物体的冷热程度

1.各种温度计

2.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

温度的常用单位是摄氏度,符号℃,在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度,水的沸点的100度。将0度到100度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份是1℃。

标准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位0度,水的沸点的100度

很多医用的温度计都是水银温度计,提问其工作原理,总结水银热胀冷缩特性制作成了温度计。

3.液体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

1)被测温度不得大于量程

2)测温泡与物体充分接触,但不得与容器壁相碰

3)待温度稳定以后读数,读数时视线与温度计垂直

下面我们以体温计为例,把温度计的构造剖析一下

4.体温计:测量人体温度,测量范围35 - 42℃

下端玻璃泡的容积比细管容积大得多

1)构造玻璃泡和玻璃管之间有一段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

外形三棱形

2)优点可准确到0.1℃

可离开人体读数

3)注意事项:一次用完再次用之前要用力甩几下

特别细的弯曲玻璃管设计使体温计离开人体时,水银柱会自动断开,上面的水银不会下来。甩体温计的目的是使体温计里的水银恢复到初始状态。

室内的温度计或称寒暑表,最小刻度是1℃和体温计有明显的区别。

心率也是体检的项目之一。

四、测量你的心率

1.心率是指心脏或脉搏每分钟跳到的次数

2.仪器:计时工具

3.时间单位:

1 小时= 60 分(min)= 3600 秒(s) 1 天= 24 小时

4.计时器的使用

第四节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

科学以自然界为研究对象,在学习科学的过程中有几个重要的科学概念,今天就来介绍一下。

一、物质

1.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

自然界不同的物体可能是由不同的物质构成的,如植物、空气、岩石等。

自然界不同的物体可能是由相同的物质构成的,如大海中游水和盐分,人体中、岩石中、植物中也有水和盐分。

从我们身边的水为例子,雪和冰化成水,溪水河流汇成大海,海水蒸发,空中的云。

2.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除了水还有空气也是状态分布比较广泛的物质。

一切物体都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基本性质。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变化而变化。

3. 一切物质都有质量,质量是物体的基本性质

在国际单位制中,质量的单位是千克,符号kg 常用单位还有吨、克、毫克

单位换算1 t = 10 3 kg = 10 6 g = 10 9 mg

用磅秤测量人的体重时,测量的是人体的质量。

在实验室中常用天平来测量物体的质量。托盘天平是一种最简便的天平。

天平的结构:

正确使用天平的方法:

1)调平: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把游码移到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调节平衡螺母(具体是:指针偏左,平衡螺母右旋;指针偏右,平衡螺母左旋),使指针对准分度盘中央刻度线或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左右作等幅摆动,此时横梁平衡。

2)称量:把被测物(木块)放在左盘,用镊子向右盘由大到小的加减砝码(左物右码),再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至天平恢复平衡。

3)读数:被测物(木块)质量=所用砝码总质量+游码指示的刻度值(注意标尺的最小刻度值;读游码左侧所指的刻度值)。待测物质量=砝码+游码

4)记录:数值+单位(克)

5)整理:测量完毕要及时整理天平,取下待测物,及时将砝码放回到砝码盒。

托盘天平的使用要注意的几点:

使用前:应注意天平的测量范围,估计被测物的质量,被测物的质量不能超过天平的测量范围。

使用时:天平要放平稳;不能用手摸托盘;不能把潮湿的物品或化学药品直接放在托盘上;

不能用手接触砝码,必须用镊子轻拿轻放。

使用后:把砝码及时放回砝码盒内,天平和砝码要保持干燥,清洁,以免生锈。

(简要概括)注意事项:

1)量程

2)特殊测量:腐蚀性、液体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3)砝码:轻放,用镊子

巩固与练习

1 在校运动会铁饼比赛中,裁判员用皮尺测量比赛结果,如果在测量时将皮尺拉得太松,则

测量结果比实际结果值会()

A 偏大B偏小 C 不变D都有可能

2 关于误差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误差和错误一样可避免的

B用多次测量的平均值做测量结果和减小误差。

C 测量工具越精密,方法越合理,误差就越小。

D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叫做误差。

3.下列实验正确的是( )

4物质不但具有能量,能量有各种形式,并且各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葛洲坝水电站发电时,能量的形式转化是: ( )

A .电能转化为水能

B .形变的能转化为电能

C .水能转化为电能

D .光能转化为电能 5下列情况中,物体的质量会改变的是( )

A 一块铝变成铝壶

B 一块冰熔化成水

C 一台仪器被宇航员带到月球

D 自行车补胎日久磨损

6. (08广安)天平的每个祛码都有一定的质量,它们的质量在下述情况中会发生变化的是( )

A.用摄子取放砝码

B.气温升高

C.掉在干净的水泥地板上砸了一下

D.生锈了

7.(08温州)天平是测质量的常用工具。使用时先要调节横梁平衡,当发现指针停在分度盘中央刻度线的右边时(如图所示),要使指针停在中央刻度线,应该( )

A .将平衡螺母向右调

B .将平衡螺母向左调

C .将游码向右移动

D .在右盘中加砝

8,小明同学的质量是50___________。

9,使用托盘天平前必要的操作有:A .将游码放在标尺左端的零刻度线处.B .调节天平横

梁右端的螺母,使横梁平衡.C .将天平放在水平台面上.以上操作的合理顺序应为 (填字母代号).

10在使用托盘天平测量物体质量的实验中:

(1)测节天平平衡时,某同学将天平放在水平工作面上后,发现天平如图10甲所示;则接下来的操作应是:首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然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指针尖对准分度标尺中央的刻度线。

NaCl

(2)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当天平右盘内所加砝码和称量标尺上游码所处化置如图10乙所

示时,天平恰好平衡,则被测物体的质量是______g。

9在用天平测量矿石的质量时,应将天平放在___________工作台

上,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0”刻度线处,发现指针左右摆动幅度如

图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___(选填“左”或“右”)调节,使天平平衡.把矿石放到天平左盘,当右盘中所加祛码和游码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再次平衡.则矿石的质量是_________g.

11 李刚家里买了一只新的保温瓶,他想研究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开水的关系,他进行了猜测,为验证它,在相同温度的环境中,他设计了一个这样的实验:

①先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为t℃的开水,取水的体积为保温瓶容积的1/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温度,共测3次。

②第二次在保温瓶中装入初温仍为t℃的开水,其体积是保温瓶的2/3。盖上木塞,每隔半小时测一次水的初温,共测3次。

③第三次把保温瓶内装满初温是t℃的开水,重复前次做法。问:

(1)请你写出李刚的猜测

(2)从三次的实验记录中,可以得出保温瓶的保温性能与所装入开水多少的关系。你从他的实验可知,李刚所改变的量是开水的,而其他的量保持相同,请你写出他保持相同的两个量:如、。

12 做“酸雨对生物的影响”探究实验时,提出的问题是:酸雨对种子的萌发有影响吗?作出的假设是:酸雨使种子不能萌发。有名同学用食醋和清水配置成了“模拟酸雨”,他把pH 控制在4.0(酸性)以下。他设计的实验方案是:

①在培养皿底部垫上几层吸水纸,加入少量的水使纸湿润,在纸上放10粒大豆种子,在种子上面覆盖潮湿的纱布,把培养皿放在温暖的地方培养。

②每天在纱布上淋几次“模拟酸雨”。

③观察大豆种子的发芽状况。

④换用其他几种植物的种子进行同样的实验。

⑴如果这些种子都没发芽(不考虑种子的自身条件、休眠等),就能说明是受影响。

⑵设计一组对照实验,其他条件与上述实验相同,所不同之处是在第________ 步中每天在纱布上淋几次________ 。

13 为探究沙漠中的蝎子为什么在白天要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小明同学模拟沙漠的环境做了一个实验,并测得以下一组数据:

表面2厘米深处4厘米深处6厘米深处干细沙的温度(℃)26 24 22 20

湿泥土的温度(℃)24 23 22 21

根据所测得的数据,回答:

(1)小明探究的问题是。

(2)无论是干细沙还是湿泥土,深度越大,温度越(高、低);

(3)现在你知道蝎子为什么在白天要把自己的身体藏在数厘米深的沙里的原因了吧,原因是。

浙教版初中科学九下各章级知识点汇总

浙教版科学九下第1章知识归纳总结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一基本概念 (一)、种群 1.定义:生活在一定区域内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称为种群. 2.生物特征: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3.种群密度计算公式:生物个体数/种群生存的面积(或体积) 4.性别比例计算公式:男性人数/女性人数×100% 5.出生率计算公式:新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6.死亡率计算公式:死亡个体数/种群个体总数×1000‰ (二)、群落 1.定义:在一定生活环境内生活的所有生物种群的总和就组成了一个生物群落。生物群落简称为群落。 2.生物特征:一定区域内的全部种群,即区域内的全部生物。 3.关系:群落中各生物间存在着直接或间接的相互关系:有食物关系、栖息和寄生关系、繁殖关系等,其中食物关系最主要。 4.生物分布特点:垂直分布。 (三)、植被 1.定义: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的所有植物的总和,称为植物群落。地球表面的植物群落称为植被。 3.作用:在群落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直接或间接地依赖于植物。 4.破坏植被的危害:水土流失、气候变化异常、动植物资源枯竭、等。 (四)、生态系统。

1、非生物因素:阳光、温度、空气、水、土壤等。 2.各种生物对非生物因素有不同的要求。 例:(1)松、杉、一般农作物在强光下生长良好———阳光 (2)苹果不宜热带种植————温度 荔枝等不宜在寒带种植 (3)沙漠区一般植物难生长但沙拐枣生长良好——---- 水分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生物既要适应环境,又通过各自的活动影响环境 4.涵义:一个生物群落和它所生活环境中的非生物因素一起,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 5.生态系统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生产者:合成的有机物是其他生物直接或间接的能量来源; 分解者:物质、能量循环中起着转化的作用。(把有机物转化成无机物,为生产者提供原料)(不可或缺) 7.生物间关系最主要的是食物关系。 8.区域大小:可根据实际需要,自由选定。故种群,群落,生态系统区域大小直接比较。 (五)、食物链和食物网 1.食物链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生物通过食物关系形成联系——食物链。 举例:草→鼠→蛇→鹰。 (3)功能: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流通的渠道。 变化规律:能量按箭头方向逐级递减。 2.食物网。 (1)涵义:一个生态系统中的很多条食物链连接交叉,形成一种网状联系——叫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

初中化学知识点全面总结--完整版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 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 现象:两端先碳化; 结论:外焰温度最高 (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 (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夹持器--铁夹、试管夹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 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夹持部位在距试管口近1/3处;用手拿住 (六)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以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归 纳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化学知识点的归纳总结。 一、初中化学常见物质的颜色 (一)、固体的颜色 1、红色固体:铜,氧化铁 2、绿色固体:碱式碳酸铜 3、蓝色固体:氢氧化铜,硫酸铜晶体 4、紫黑色固体:高锰酸钾 5、淡黄色固体:硫磺 6、无色固体:冰,干冰,金刚石 7、银白色固体:银,铁,镁,铝,汞等金属 8、黑色固体:铁粉,木炭,氧化铜,二氧化锰,四氧化三铁,(碳黑,活性炭) 9、红褐色固体:氢氧化铁 10、白色固体: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碳酸钙,氧化钙,硫酸铜,五氧化二磷,氧化镁 (二)、液体的颜色 11、无色液体:水,双氧水 12、蓝色溶液:硫酸铜溶液,氯化铜溶液,硝酸铜溶液 13、浅绿色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亚铁溶液,硝酸亚铁溶液 14、黄色溶液:硫酸铁溶液,氯化铁溶液,硝酸铁溶液 15、紫红色溶液:高锰酸钾溶液 16、紫色溶液:石蕊溶液 (三)、气体的颜色 17、红棕色气体:二氧化氮 18、黄绿色气体:氯气 19、无色气体:氧气,氮气,氢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氯化氢气体等大多数气体。 二、初中化学之三 1、我国古代三大化学工艺:造纸,制火药,烧瓷器。 2、氧化反应的三种类型:爆炸,燃烧,缓慢氧化。 3、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离子。 4、不带电的三种微粒:分子,原子,中子。 5、物质组成与构成的三种说法: (1)、二氧化碳是由碳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2)、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 (3)、一个二氧化碳分子是由一个碳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6、构成原子的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7、造成水污染的三种原因: (1)工业“三废”任意排放, (2)生活污水任意排放 (3)农药化肥任意施放 8、收集气体的三种方法:排水法(不容于水的气体),向上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 9、质量守恒定律的三个不改变:原子种类不变,原子数目不变,原子质量不变。 10、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的三种方法:增加溶质,减少溶剂,改变温度(升高或降低)。 11、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的三个条件:生成水、气体或者沉淀 12、三大化学肥料:N、P、K

九年级上册物理各章节知识点总结

第十三章内能 本章知识结构图: 一、分子热运动 1.分子热运动: (1)物质的构成:常见的物质是由极其微小的粒子——分子、原子构成的。无论大小,无论是否是生命体,物质都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 (2)扩散:不同物质在相互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比如墨水在水中扩散等等。 a.扩散的物理意义:表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表明分子之间存在间隙。 b.扩散的特点:无论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可以发生扩散。发生扩散时每一个分子都是无规则运动的。 (3)分子的热运动 a.定义: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b.影响因素:分子的运动与温度有关,物体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2.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引力和斥力,它们是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分子间距离的减小而增大,但是斥力变化要比引力变化快得多。分子间作用力的特点如图:

(2)固态、液态、气态的微观模型 二、内能 1.内能: (1)定义:构成物体的所有分子,其热运动的动能与分子势能的总和。分子动能:分子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温度高低。分子势能:分子由于存在相互作用力而具有的能,其大小决定于分子间距。单位是焦耳(J)。 (2)一切物体的分子都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无论物体处于什么状态、是什么形状、温度是高还是低都是如此。因此,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 (3)同一物体的内能的大小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具有的内能就越多。但不同物体的内能则不仅以温度的高低为依据来比较。 (4)影响内能大小的因素:分子的个数、分子的质量、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高低)、分子间相对位置。 2.物体内能的改变: (1)改变内能的方法:做功和热传递 做功:两种不同形式的能量通过做功实现转化。 热传递:内能在不同物体间的转移。 (2)热量: a.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叫做热量。 b.单位:焦耳(J)。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宇宙空间1 第一章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第一节四季的星空 1.星图上的方位判断 星图上的方位: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3.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 (1)地球公转产生四季更替的周期为365.2422天。 (2)阳历日、月时间的依据 阳历月份天数是依据四季更替的周期和地球绕日公转的速度安排的。由于四季更替周期为365.2422天,故采用大小月,大月为31天,小月为30天;2月平年为28天,闰年为29天。 (3)阳历闰年的安排 阳历在每400年中设97个366日的年(闰年),其余的303年为365天(平年)。公元年能被4整除的是闰年,世纪年必须能被400整除才是闰年。 4.农历与月相的关系 (1)月相的含义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叫月相。 (2)月相变化的成因 ①月球是一个不透明、不发光的球体。 ②太阳、地球、月球三者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地变化。 (3)月相名称及其出现时间的判断

①当日、月、地在同一直线上时,月球居中时为新月(朔),时间为农历初一,地球居中时为满月(望),时间为农历十五、十六。 ②当日、月、地三者相互垂直时,月球向日、地另一侧运动时为上弦月,时间为农历初七、八;月球向日、地中间运动时为下弦月,时间为农历二十二、二十三。 ③月相 ④月相变化的周期29.53天。 (4)农历月天数的安排农历月中。大月为30天,小月为29天,大小月相间分布,所以要安排闰月的方式与公历保持一致。 第二节太阳系与星际航行 1.太阳和月球 (1)太阳的基本概况 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它是一颗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l500万℃,日地距离约1.5亿千米。地球在自转的同时围绕着太阳运动,绕着太阳旋转一周需要一年时间。 (2)月球的基本概况 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月地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月球直径约为3476千米,月球本身不发光。月面的阴暗部分是月球表面的平原、低地地区,月面的明亮部分属于月球表面的高原、山地地区。月面有众多的环形山。月球绕地球公转的周期大约为一个月,它同时也在不停地自转,周期恰好也是一个月,所以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都是同一副面孔。 2.太阳活动对人类的影响 (1)常见的太阳活动的类型:太阳黑子、日珥和耀斑。太阳黑子发生于光球层,

九年级化学新教材各章节知识点整理

九年级化学知识点大全 第一章大家都来学化学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量筒的使用: 量取液体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2)“左物右码”。(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四)(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3)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4)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五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试管口近1/3处。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二、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一)药品的取用 1、药品的存放: 一般固体药品放在广口瓶中,液体药品放在细口瓶(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钠既能跟氧气,又能和水反应),白磷存放在水中 2、药品取用的总原则 ①取量:没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液体以1~2mL为宜。 多取的试剂不可放回原瓶,也不可乱丢,更不能带出实验室,应放在指定的容器内。 ②“三不”:任何药品不能用手拿、不尝、或直接用鼻闻试剂 4、液体药品的取用 ①液体试剂的倾注法:取下瓶盖,倒放在桌上,(以免药品被污染)。标签应向着手心,(以免残留液流下而腐蚀标签)。拿起试剂瓶,将瓶口紧靠试管口边缘,缓缓地注入试剂,倾注完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初中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 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 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 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 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 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 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 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l千米(km)=1000米(m) 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6微米(m)=109纳米(nm) 测量长度使用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正确使用刻度尺的方法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物理各章节知识点归纳

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 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3.常见的温度计有(1)实验室用温度计;(2)体温计;(3)寒暑表。 体温计:测量范围是35℃至42℃,每一小格是0.1℃。 4. 温度计使用:(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最小刻度值;(2)使用时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3)待温度计示数稳定后再读数;(4)读数时玻璃泡要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与温度计中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5. 固体、液体、气体是物质存在的三种状态。 6. 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要吸热。 7.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要放热. 8. 熔点和凝固点:晶体熔化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熔点;。晶体凝固时保持不变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9. 晶体和非晶体的重要区别:晶体都有一定的熔化温度(即熔点),而非晶体没有熔点。 10. 熔化和凝固曲线图:

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 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

最新浙教版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七上 第一章科学入门 一、科学在我们身边 作为科学的入门,本节内容从自然界的一些奇妙现象入手,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疑问,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理解科学的本质——科学是一门研究各种自然现象,并寻找相应答案的学科。 观察、实验、思考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世界,但是我们要辩证地来看待这个问题。它对我们的生活既带来了正面的影响,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从而理解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二、实验和观察 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要进行实验,就要了解一些常用的仪器及其用途和实验室的操作规程。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可以加热,用途十分广泛。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破裂。 停表:用来测量时间,主要是测定时间间隔。 天平和砝码:配套使用,测量物体的质量。 电流表: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测定电压的大小。 显微镜:用来观察细胞等肉眼无法观察的微观世界的物质及变化。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认识自然界的事物要从观察开始。首先要有正确的观察态度,不能为了观察而观察,要明确观察目的,全面、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通过比较、分析,正确地描述、记录实验现象。 由于人体感官具有局限性,所以运用感觉器官的观察——直接观察往往不能对事物做出可靠的判断。为了能正确地进行观察,做出准确的判断,我们可以借助工具,扩大观察的范围和进行数据的测量。 三、长度和体积的测量 测量和观察是我们进行科学探究的基本技能。所谓测量是指将一个待测的量和一个公认的标准量进行比较的过程。根据不同的测量要求,测量对象,我们应能选用合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尽可能使用国际公认的主单位——即公认的标准量。 1、长度的测量。 国际公认的长度主单位是米,单位符号是m。了解一些常用的长度单位,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超详细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超详细人教版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大全 一、基本概念 1. 物质的变化及性质 (1)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①宏观上没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没有新分子生成。 ②常指物质状态的变化、形状的改变、位置的移动等。 例如: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干冰的升华、木材做成桌椅、玻璃碎了等等。 (2)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也叫化学反应。 ①宏观上有新物质生成,微观上有新分子生成。 ②化学变化常常伴随一些反应现象,例如:发光、发热、产生气体、改变颜色、生成沉淀等。有时可通过反应现象来判断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或者产物是什么物质。 (3)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①物理性质也并不是只有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例如:木材具有密度的性质,并不要求其改变形状时才表现出来。 ②由感官感知的物理性质主要有:颜色、状态、气味等。 ③需要借助仪器测定的物理性质有:熔点、沸点、密度、硬度、溶解性、导电性等。 (4)化学性质:物质只有在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 例如:物质的金属性、非金属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热稳定性等。 2. 物质的组成 原子团:在许多化学反应里,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好像一个原子一样的原子集团。 离子:带电荷的原子或原子团。 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3. 物质的分类 (1)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组成中有两种或多种物质。常见的混合物有:空气、海水、自来水、土壤、煤、石油、天然气、爆鸣气及各种溶液。 纯净物:组成中只有一种物质。

①宏观上看有一种成分,微观上看只有一种分子; ②纯净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特有的化学性质,能用化学式表示; ③纯净物可以是一种元素组成的(单质),也可以是多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2)单质和化合物 单质:只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可分为金属单质、非金属单质及稀有气体。 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酸、碱和盐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有一种元素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氧化物可分为金属氧化物和非金属氧化物;还可分为酸性氧化物、碱性氧化物和两 性氧化物; 酸: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为氢离子的化合物。酸可分为强酸和弱酸;一元 酸与多元酸;含氧酸与无氧酸等。 碱:在溶液中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碱可分为可溶性和难 溶性碱。 盐:电离时电离出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的化合物。盐可分为正盐、酸式盐和 碱式盐。 4. 化学用语 (1)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分子—原子运动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符号的意义 ①某一种元素。 ②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③若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则组成该物质的元素也可表示这种单质,例如:、S、P等。 (3)化合价:元素的原子相互化合的数目决定这种元素的化合价。 化合价与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密切相关;在化合物里,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规定为零价。 (4)化学式:用元素符号来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5)化学方程式:用化学式来表示化学反应的式子。注意书写原则、步骤、配平、 反应条件、箭头的正确使用。 (6)化学反应类型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复习

《科学》第二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 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4)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 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5)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资料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 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初中物理的一些常量 1.空气(15℃)中的声速为:340m/s. 2.大多数人的听觉频率范围:20HZ~20000HZ. 3.人耳区分回声:≥0.1s 4.为了保护听力,声音不能超过90dB;为了保证工作和学习,声音不能超过70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声音不能超过50dB。 5.真空(或空气)中的光速:C=3×108m/s=3×105Km/s 真空(或空气)中的电磁波速度:C=3×108m/s=3×105Km/s 6.1光年=9.46×1015m.(长度单位或距离单位) 7.人体的正常体温:37℃;室内的常温为:23℃.体温计的量程:35℃ ~42℃分度值为0.1℃ 8.一标准大气压下: ①水的凝固点:0℃; ②冰的熔点:0℃; ③水的沸点:100℃(气压升高,水的沸点会升高); ④4℃时,水的密度最大。 9.电压: ①一节干电池电压:1.5V; ②一节蓄电池电压:2V; ③对人体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④家庭电路电压:220V(家庭电路为交流电,频率为50Hz,周期为0.02s,即1s内50个周期,电流方向改变100次);动力电路的电压:380V; ⑤手机电池电压:3.6V。 10.元电荷:e=1.6×10-19C 11.重力加速度:g=9.8N/kg≈10N/kg 12.中学生的质量约:50Kg;一只鸡的质量约:1.5Kg. 13.纯水的密度ρ=1.0×103Kg/m3=1g/cm3;人体的密度ρ=1.0× 103Kg/m3=1g/cm3 14.人步行的速度υ=1.1m/s;自行车速度υ=4m/s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

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 (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 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装点移—拉丁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大写a、书写方法:表示某种元素如O:氧元素一个氧原子示该种元素的一个原子b、意义注意:*有些元素符号还可表示一种单质如Fe、He 、C 、Si*在元素符号前加上数字后只能有微观意义,没有宏观意义,如3O:只表示3个氧原子c、有关元素周期表*发现:门捷列夫7横行(7个周期)各周期电子层数相同,核电荷数逐渐增加各族最电外层电数相同,电子层数逐渐增加(化学性质相似)18纵行(16族)*排列依据金属元素:如Mg、Al,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非金属元素:如N、C,最外层电子数特点:≥4稀有气体元素:如He、Ne。最外层电子数特点:2或8*注:原子序数=质子数 d、分类e、元素之最:地壳:O、Si、Al、Fe 细胞:O、 C、H 3、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同种元素的原子与离子比较: ①质子数相等②电子数及最外层电子数不同,③电子层数可能相

初三化学各章节知识点(全)91678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 第1单元走进化学世界 1、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 2、我国劳动人民商代会制造青铜器,春秋战国时会炼铁、炼钢。 3、绿色化学-----环境友好化学(化合反应符合绿色化学反应) ①四特点P6(原料、条件、零排放、产品)②核心:利用化学原理从源头消除污染 4、蜡烛燃烧实验(描述现象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 (1)火焰:焰心、内焰(最明亮)、外焰(温度最高) (2)比较各火焰层温度:用一火柴梗平放入火焰中。现象:两端先碳化;结论:外焰温度最高(3)检验产物H2O:用干冷烧杯罩火焰上方,烧杯内有水雾 CO2:取下烧杯,倒入澄清石灰水,振荡,变浑浊 (4)熄灭后:有白烟(为石蜡蒸气),点燃白烟,蜡烛复燃。说明石蜡蒸气燃烧。 5、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 结论:与吸入空气相比,呼出气体中O2的量减少,CO2和H2O的量增多 (吸入空气与呼出气体成分是相同的) 6、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科学探究 一般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记录与结论→反思与评价 化学学习的特点:关注物质的性质、变化、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7、化学实验(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一)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二)测容器--量筒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三)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注意点:(1)先调整零点 (2)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3)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4)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砝码,后加质量小的砝码(先大后小)(5)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四)加热器皿--酒精灯 (1)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①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②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③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2)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的知识点大全)

初中科学知识点总结(最完整版) 第一章:对环境的察觉 (1)感觉世界 (2)人们感受周围世界的感官有:眼、耳、鼻、舌、皮肤,其中皮肤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3)感受器有:皮肤中的冷觉、热觉、触觉、痛觉等感受器。 ③皮肤的各个部位对各种刺激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其中对触觉最敏感的是指尖,对热觉最敏感的是 手背,因为这些部位的相应神经末梢比较丰富。 ④在皮肤的冷、热、触、痛四种感觉中,对人体保护意义最大的是痛觉。 ⑤嗅觉:鼻的结构:鼻腔、嗅觉神经末梢(内含嗅细胞和嗅觉神经) ⑥嗅觉的形成过程:气味嗅觉细胞嗅觉神经大脑产生嗅觉 ⑦嗅觉的特点:(4点) ①人的大脑的嗅觉中枢易疲劳②不同动物的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②嗅觉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 ③④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⑧味觉:舌的表面不满许多小突起(乳头),内藏味蕾,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 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最敏感。 ⑨味觉的形成过程:食物溶于唾液味觉细胞味觉神经大脑产生味觉 ⑩四种基本的味觉是:酸、甜、苦、咸综合味觉有:麻、辣、涩 ⑾舌的不同部位对四种基本味觉的敏感程度不同: 甜味舌尖苦味舌根酸味舌侧中部咸味舌侧前部 ⑿说明:人的嗅觉与味觉相互联系,同时工作的,嗅觉受到损伤,会直接 影响到味觉。如:人感冒时,嗅觉灵敏度降低,吃东西没有味道了。 小孩在嗅柠檬时吃苹果,将产生什么味道。(苹果与柠檬的混合味道) (4)声音的发生与传播 ①声音的产生:物体的振动。 说明:有物体的振动,但不一定能发出声音,还需要介质传播。 ②声音的传播:依靠介质(介质:传播声音的物质,包括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传播的形式:以声波的形式向外传播。 说明: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宇航员在太空要靠无线电波交流。土电话说明固体能够传声,即将上钩的鱼会被岸上的人的说话声吓跑,说明液体能传声。 ④声音传播的速度: ①与温度有关,在15℃空气中,声音传播的速度为340米/秒,气温每升高1℃,传播的速度增加 0.6米/秒。 ②与介质有关,固体传声较快,气体最慢(物质越密传声越快,越疏传声越慢,为什么?) 3回声:声音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障碍物会被障碍物会反射回来就产生回声。 (5)耳和听觉 耳廓:收集声波 外耳外耳道:传递声波的通道 鼓膜:接受声波,产生振动 鼓室:中耳中的空腔,与咽鼓管相通 耳的结构:中耳听小骨:把声音放大 咽鼓管:平衡鼓膜内外气压 前庭: 内耳半规管:位觉感受器,感受头部位置的变动

2019年中考物理各章节必考知识点归纳

2019年中考物理各章节必考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声现象知识归纳 1 . 声音的发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 停止。 2.声音的传播:声音靠介质传播。真空不能传声。通常我们 听到的声音是靠空气传来的。 3.声速: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米/秒。声音在固体传播比液体快,而在液体传播又比空气体快。 4.利用回声可测距离:S=1/2vt 5.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音色。(1)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它与发声体的频率有关系。(2)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跟发声体的振幅、声源与听者的距离有关系。 6.减弱噪声的途径:(1)在声源处减弱;(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3)在人耳处减弱。 7.可听声:频率在20Hz~20000Hz之间的声波:超声波: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次声波: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 8.超声波特点:方向性好、穿透能力强、声能较集中。具 体应用有:声呐、B超、超声波速度测定器、超声波清洗器、超声 波焊接器等。 9.次声波的特点:可以传播很远,很容易绕过障碍物,而且 无孔不入。一定强度的次声波对人体会造成危害,甚至毁坏机械建 筑等。它主要产生于自然界中的火山爆发、海啸地震等,另外人类 制造的火箭发射、飞机飞行、火车汽车的奔驰、核爆炸等也能产生 次声波。 第二章物态变化知识归纳 1. 温度:是指物体的冷热程度。测量的工具是温度计, 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 2. 摄氏温度(℃):单位是摄氏度。1摄氏度的规定:把冰水 混合物温度规定为0度,把一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度,在0度和100度之间分成100等分,每一等分为1℃。

中考必背化学知识点总结归纳

初中化学知识点总结 1、常见元素、原子图化合价口诀 正一氢锂钠钾银铵根;负一氟氯溴碘氢氧根;二价氧钙镁钡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锰有二四六和七,铜汞二价最常见,单质为0永不变;酸根负,一价硝酸根,二价硫酸碳酸根,三价就是磷酸根。 一些常见元素、原子团(根)的化合价 元素和根的名称元素和根 的符号 常见的 化合价 元素和 根 的名称 元素和根 的符号 常见的 化合价 钾K +1 氯Cl -1 +1 +5 +7 钠Na +1 溴Br -1 银Ag +1 氧O -2 钙Ca +2 硫S -2 +4 +6 镁Mg +2 碳 C +2 +4 钡Ba +2 硅Si +4 铜Cu +1 +2 氮N -3 +2 +3 +4 +5 铁Fe +2 +3 磷P -3 +3 +5 铝Al +3 氢氧根OH -1 锰Mn +2 +4 +6 +7 硝酸根NO3-1 锌Zn +2 硫酸根SO4-2 氢H +1 碳酸根CO3-2 氟 F -1 铵根NH4+1 2、初中常见物质的化学式 (1)非金属单质: 氢气碳氮气氧气磷硫氯气H2 C N2O2P S Cl2 (2)金属单质 钠镁铝钾钙铁锌铜钡钨汞Na Mg Al K Ca Fe Zn Cu Ba W Hg

(3)常见的氧化物 物质名称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五氧化二磷氧化钠二氧化氮二氧化硅化学式H2O CO CO2P2O5Na2O NO2SiO2 物质名称二氧化硫三氧化硫一氧化氮氧化镁氧化铜氧化亚铜氧化亚铁化学式SO2SO3NO MgO CuO Cu2O FeO 物质名称三氧化二铁四氧化三铁三氧化二铝氧化银二氧化锰 化学式Fe2O3Fe3O4Al2O3Ag2O MnO2 (4)常见的酸 物质硫酸盐酸硝酸磷酸硫化氢 (氢硫酸) 溴化氢 (氢溴酸) 碳酸 化学式H2SO4HCl HNO3H3PO4H2S HBr H2CO3 (5)常见的盐 物质氯化钾氯化钠(食盐)氯化镁氯化钙氯化铜氯化锌氯化钡 化学式KCl NaCl MgCl2CaCl2CuCl2ZnCl2BaCl2 物质氯化铝氯化亚铁氯化铁氯化银硫酸铜硫酸钡硫酸钙硫酸钾 化学式AlCl3FeCl2FeCl3AgCl CuSO4BaSO4CaSO4K2SO4 物质硫酸镁硫酸亚铁硫酸铁硫酸铝硫酸氢钠硫酸氢钾亚硫酸钠 化学式MgSO4FeSO4Fe2 (SO4)3Al2(SO4)3NaHSO4KHSO4 Na2SO3 物质硝酸钠硝酸钾硝酸银硝酸镁硝酸铜硝酸钙亚硝酸钠 化学式NaNO3KNO3AgNO3Mg(NO3)2Cu(NO3)2Ca(NO3)2 NaNO2 物质碳酸钠碳酸钙碳酸镁碳酸钾 化学式Na2CO3CaCO3MgCO3K2CO3 (6)常见的碱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氢氧化钡氢氧化镁氢氧化铜氢氧化钾氢氧化铝氢氧化亚铁NaOH Ca(OH)2Ba(OH)2Mg(OH)2Cu(OH)2KOH Al(OH)3Fe(OH)2(7)常见的有机物 物质甲烷乙炔甲醇乙醇乙酸甲醛 化学式CH4C2H2CH3OH C2H5OH CH3COOH CH2O (8)常见化肥 物质尿素硝酸铵硫酸铵碳酸氢铵磷酸二氢钾硝酸钾 化学式CO(NH2)2NH4NO3(NH4)2SO4 NH4HCO3KH2PO4KNO3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