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1学案2

2.1学案2

2.1学案2
2.1学案2

2.1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第2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编写人:廉德川校对人:任自民

课程标准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近地面摩擦力对大气水平运动的影响,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大气环流的形成。

2.在等压线图上表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

教学重点

大气运动的基本形式及大气水平运动的几种作用力。

教学难点

影响大气水平运动的“三力”及其作用下的风向。

基础巩固

1、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的直接原因,其方向是指向,垂直于。

2、(1)请画出一力作用——“理想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与等压线。

(2)请画出二力作用——高空风

此时风向与等压线。(3)请画出三力作用——地面风

此时风向由

指向,与等压线,北半球

偏,南半球偏。

课堂练习

1.下图是形成北半球近地面风的各种力的示意图,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图中a是使空气水平运动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②图中b使风力偏转的地面摩擦力

③图中c是使风向发生变化的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图中c是使风向向右偏转的地转偏向力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③④

2.读甲乙两幅南半球近地面等压线示意图,判断A、B、C、D四处风力最大的点和风向箭头表示正确的分别是()

A. A和B

B. C和D

C.B和C

D. A和D

课后反馈

右图为对流层大气某要素等值面垂直分布图,据此回答1-2题。

1、若a、b、c、d、e为不同温度值,则气压值的大小比较正确的是()

A.甲>乙>丙>丁

B.乙>甲>丁>丙

C.甲>乙>丁>丙

D.乙>甲>丙>丁

2、若a、b、c、d、e为不同气压值,则甲乙丙丁四地的气流运动方向是()

A.甲→乙→丁→丙→甲

B.丁→丙→甲→乙→丁

C.乙→甲→丙→丁

D.乙→甲→丙→丁→乙

3.读下图,完成下列要求。

(1)在等压线图中A点处,绘出近地面的形成风向和受力情况(北半球)。(2)一般摩擦力的影响可达离地面1500米左右的高度,在这个范围内的风向等压线。摩擦力愈大,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3)越往高空,风向与等压线之间的夹角。

(4)风速随高度增加而。

2.读右图,完成下列要求(这是一道高考题)。

(1)在图上画出有摩擦力时,A点空气匀速运动的方向V。

(2)回答:

F1是力,它与方向;

F2是力,它与方向;

F3是力,它与方向。

3、在下图中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甲地等压线比乙地等压线(稀疏或稠密),表明甲地风力比乙地风力(大或小)。

【参考答案】

1.答案:(1)见右图,其中F1是水平气压梯度力,F2是地

转偏向力,F3是摩擦力,V是风向(3)斜穿越大(4)

越小(5)增加

2.答案:(1)如下图所示

(2)水平气压梯度等压线垂直地转偏向空气运动垂直摩擦空气运动相反

孟子二章 复习学案

《孟子二章》复习学案 复习目标: 1、背诵默写课文 2、掌握作者及作品 3、掌握本课重点文言实词、虚词,重点句子的翻译。 复习过程:按照复习提纲,依据课本及其他资料进行复习 一、背诵课文(能熟练背诵) 二、文学常识 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__________________》,《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出自《__________________》。 ②《孟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所作,_________ 经典之一。 ③孟子,名_________ ,字,_________国人,是__________________的再传弟子。是战国时期的_________ 家、_________ 家。他是继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后世称为“_________”,与孔子并称为“_________”。 三、解释词语 1、地利不如人和和: 2、七里之郭郭: 3、环而攻之而不胜环: 4、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

5、城非不高也城: 6、池非不深也池: 7、兵革:兵:革:8、委而去之委:去: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固:以:1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威:12、得道者多助得道: 13、寡助之至之:至:14、天下顺之顺: 15、舜发于畎亩之中发:16、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 17、百里溪举于市市:18、故天将大任于是人也任:是: 19、必先苦其心志苦:20、劳其筋骨劳: 21、饿其体肤饿:22、空乏其身空乏: 23、行拂乱其所为拂:乱:24、所以动心忍性动:忍: 25、人恒过恒:过:26、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困:虑:作:27、入则无法家拂士入:则: 28、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征:色:喻: 29、国恒亡亡:30、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 四、找出通假字,并解释 1、亲戚畔之 2、曾益其所不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学设计《孟子二章》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孟子二章》分别选自《孟子.滕文公下》和《孟子.告下》。《富贵不能淫》中孟子关于大丈夫的名言,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为他们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座右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先以六个出身卑微,经过种种磨练而终成大事的显贵人物为例子,说明人只有经过了艰苦的磨练,才能有所作为,才能成就大业,并由此引申,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磨练的益处,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教学这两篇文章,要学习孟子说理论证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全面认识孟子散文的艺术特点。学习文言文中在古今对比,赋予经典作品,以新的内涵体现文化传承的特点。基于此,应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时代意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和意义,积累文言词语。 2.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归纳能力和思考辩论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在诵读课文的基础上体会课文流畅雄辩的论证风格。 2.通过点拨和合作探究,理解孟子的理想,培养忧患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让学生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培养他们高尚的情操及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2.激和怀念之情。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文章在论证过程中所运用的各种论证方法。明白“大丈夫”的含义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教学难点】 积累文言词语,理解文章内容,感受孟子散文的特点。 课前准备: 教师: 1.多媒体课件;音频朗读素材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资料,搜集有关作者的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孔子创立的儒家是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流派。继孔子之后,孟子将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请看图讲一讲你所知道的有关孟子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并称“孔孟”。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孟子二章--学案.doc

《孟子》两章学案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新课导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 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指导(一)一一预习与交流 1.阅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公孙衍()丈夫之冠()淫() ? ? ? 2.作者链接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最有影响的大师,后人将他和孔子并称“孔孟”,有“亚圣”之称。他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并借此游说齐、梁等国,曾一度为齐国客卿。当时天下以互相攻伐,富国强兵为能,因此视其主张为迂阔,远离实际,不予采纳, 因此在政治上没有什么成就。他退而讲学、著述,他的学生们记他的言行,成为《孟子》七篇。 3.作品链接 《孟子》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先秦杰出的散文著作之一,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宋代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编在一起,称为“四书”。读孟子文,令人感到气势磅礴,感情激越,锐不可当。出于对当时执政者贪婪残暴行径的愤慨,对挣扎在苦难中人民的同情,对别家学说的敌视, 对贯彻自己主张的强烈愿望,以及那种“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救世责任感,使孟子的文章激切、刚厉、理直气壮。 三、自学指导(二)一一合作与探究 (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并翻译句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 ? ? ? ? -怒而诸侯惧,安居而犬下熄/ . . ? .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 ? ? 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 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 .

孟子二章

九年级下(下)第五单元文言文对比阅读 一(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节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越王句践①反国,乃苦身焦思②,置胆③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稽之耻邪?”(终灭吴)(节选自《史记》)注:①句践:即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大败于会稽,被俘,释放回国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于公元前473年灭掉吴国。②焦思:焦虑思考。③胆:即胆囊,胆汁极苦。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作()衡()(2)人恒过然后能改恒()过()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注意加点词。(2分)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3.甲文首段列举古代六位贤士的事例,是为了证明_____________的道理,甲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故事可以用成语____________来概括其内容。 4.孟子认为,一个国家要想避免“亡”的命运,必须具备哪些条件?(2分) 5.勾践灭吴的故事,印证了孟子的哪些说法?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甲]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 “桀、纣①之失下下也 失其民也 失其民者 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 得其心 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 所欲与②之聚之 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 犹水之就下 兽之走圹④也。”注释 ①指夏桀、商纣 古代的暴君。②与 同“为” 替的意思。③尔也 而已。④圹 kuàng 原野。 1. 解释下列画线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 (1)寡助之至() (2) 亲戚畔之() (3)所恶勿施尔也()(4) 兽之走圹() (5)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6)天下顺之() 2.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 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 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 ,并加以翻译。 3分 句子: 翻译: 3.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 天下顺之”的情形 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4.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 其失天下的原因 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5.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 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 说说你的理解。 4分 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 …… 故君子有不战 战必胜矣选自《〈孟子〉两章》 [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2分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②池非不深也() ③足兵()④民信之矣()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得道者多助 失道者寡助。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3、列举出两句有关“人和”的名言警句。 4.[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3分 甲文:乙文 5.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3分 四[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②追者反曰() ③委而去之()()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4、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5、请结合历史和现实,再举出一个事例阐述“人和”的重要性 五(甲)人恒过 然后能改 ……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 (乙) 郑之鄙 人学为盖。三年而大旱 无所用 弃而为秸槔。三年而大雨 又无所用 则还为盖焉。未几 盗起 民尽戎服 鲜用盖者。欲学为兵 则老矣。越有善农者 凿田种稻 三年皆涝。人谓宜泄水种黍 弗听 而仍其旧 乃大旱连岁。计其获 则偿歉而赢焉。故曰 ?旱斯具舟 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选自《郁离子》 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2分 ①入则无法家拂士()()②郑之鄙,人学为盖()③曾益其所不能()④舜发于畎亩之中()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21《孟子二章》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A.温故而知新B.任重而道远 C.学而不思则罔D.择其善者而从之 2 .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文言虚词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怅恨久之(音节助词,无实义) 鹏之徙于南冥也(用于主谓之间,无实义) B.佣者笑而应曰(连词,表修饰) 杂然而前陈者(连词,表转折) C.扶苏以数谏故(介词,因为) 醒能述以文者(介词,用来) D.不足为外人道也(介词,对,跟) 士卒多为用者(介词,为了) 二、文言文阅读 古诗文阅读 【甲】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孟子二章》最新优秀公开课教案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三、研读课文: 1、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哪三句话能概括其精髓? 2.孟子认为的大丈夫是什么样的?(用原文回答) 3.谈谈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 4. 怎样才能做到有大丈夫之道呢? 5. 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6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全班交流。 教师选点精 讲,进行学法 指导。 学习古人说 理论证的方 法,品味对 比、排比等修 辞的表达效 果。 四拓展延伸 1思考:每个人的心目中都有自己大丈夫的标准,肯定珍藏着许多大丈夫的名字。 谈谈你所了解的大丈夫形象。请举例说明。 2“大丈夫”不在于性别,而在于他的高尚的道德品质。结合自己的理想,说说你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3在我国星光灿烂的古代文化中,会不时隐藏着某些封建主义的糟粕,本文也不例外,请你把这些地方找出来,谈谈你的看法。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的 关于“大丈 夫”言论及政 治主张。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强 调重点。 板书设计:教学后记:

八年级语文教案(上册)

6论证方法归纳 类比论证:把造就人才与治理国家类比 举例论证:六位逆境中成才的人物事例罗列对比论证:把成就伟人与国家灭亡对比,归纳推理论证:先分析论证,后归纳观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四拓展延伸 1学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孟子文中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 一是关于人才的造就问题。孟子在这个问题上强调了两个方面。一方面他强调入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另 一方面他指出入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 二是关于国家的治理问题。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的极端重要,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2课文第一段列举了古代六位名人成才的例子,你知道古今中外逆境成才的名人还有哪些吗?在生活条件日益优越的今天,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举例谈谈。全班交流,加 深对课文的 理解。 理解孟子 的人才观 及“生于忧 患而死于 安乐”的思 想。 五、课堂总结 1.师生归纳,总结知识。 2.总结收获,点拨提升。教师点评,作 重点强调。 教师总结提 升。 梳理知识, 强调重点。 教学后记: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说明:根据习题难易度,分A卷和B卷。 一、A卷:夯实基础类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课内简答题】 二、B卷:能力提升类题型:【理解性默写】【文言现象: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文言句式】【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A卷:夯实基础 一、重点课下注释默写: 1、【诚】 2、【大丈夫】 3、【天下熄】 4、【焉】 5、【丈夫之冠】 【冠】, 6、【父命之】【命】, 7、【戒】 8、【女家】【女】, 9、【夫子】 10、【正】11、【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太道】 12、【与民由之】 【由】, 13、【独行其道】 14、【淫】 15、【移】 16、【屈】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翻译: 3、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翻译: 4、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翻译: 5、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 6、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翻译: 7、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 8、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翻译: 三、课内简答题: 1、孟子(约前372年~约前289年),名,字,时期 家、家,是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后世常以“孔孟”并称,尊称孟子为“”。 2、《孟子》是记录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编著。与、 、合称“四书”。《富贵不能淫》选自。 3、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21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 教案

21 《孟子》二章教案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运用,背诵课文,积累名言警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自学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正确认识“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朗诵法、讲授法、练习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富贵不能淫》 一、情景导入生成问题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称为“大丈夫”呢?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自学互研生成新知 步骤一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他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儒家大师,被尊为“亚圣”,与孔子并称为“孔孟”。他主张实行“仁政”,反对诸侯的武力兼并,反对暴政害民。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guàn)女.家(rǔ) 富贵不能淫.(yín) 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大丈夫】指有大志、有作为、有气节的男子。【命】教导、训诲。 【天下熄】指战争停息,天下太平。【夫子】文中指丈夫。 【丈夫之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由】遵循。 【女家】文中指夫家。女,同“汝”,你。【淫】惑乱,迷惑。 【正】准则,标准。 【独行其道】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移】改变,动摇。文中是使动用法。 【屈】屈服。文中是使动用法。 4.一词多义

5.古今异义 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命运) 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面) 6.词类活用 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7.通假字 女.家(同“汝”,你) 步骤二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交流点拨】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交流点拨】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2)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 【交流点拨】这个怎么能够叫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仪吗? (3)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交流点拨】(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4)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交流点拨】金钱地位不能使我迷惑,贫苦穷困不能使我改变志向,权势武力不能使我屈服意志,这样才叫作大丈夫!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步骤三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1.熟读课文,思考: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交流点拨】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谈不上是大丈夫。孟子认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才称得上是真正的大丈夫。 2.再读课文,进一步思考:怎样做才能成为真正的大丈夫呢? 【交流点拨】“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样做了以后,再抱以“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的立身处世态度,这样才能够成为真正的堂堂正正的大丈夫。 四、当堂演练达成目标 步骤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孟子关于“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仁人志士,成

《孟子二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复习课教学设计 复习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学习重点;辨析疑难字、词不达意、句意。。 复习方法: 1、学生个人识记; 2、小组合作解疑; 3、教师精炼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自主复习: 学生背记基础知识。 合作解疑: 班级内进行展示,由课代表提问本课重点。 (重点注释及重点句子翻译) 合作完成部分习题: 1、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 ( ) A委而去之(放弃) 而后喻(了解) 池非 不深也(护城河) B固国 (国家) 空乏其身(资财缺乏) 得道多助(道德) C举于市 (推举) 饿其体肤(饥饿) 寡助之至(少) D域民 (限制) 威天下(威慑) 人恒过(过失)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出:在外面,指国外。 3、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对下面句子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舜发于畎亩之中——舜在田野中被发现 B.必先苦其心志——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C.人恒过,然后能改—一个人常犯错误,这样以后能够改正 D.生于忧患——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翻译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在忧愁和病患中生活,在安全快乐中死去。 B.出生在忧伤和病痛的时候,却死在安乐幸福之中。 C.生存在忧愁和痛苦之中,死在安逸享乐之中。 D.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享受安乐使人萎靡死亡。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这篇文章,选自《孟子》。《孟子》是孟子自己编着的,收录的是他讲学游说言论的记录。 B 孟子,战国时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C“孙叔敖举于海”,是指孙叔敖,隐居海滨。当时的君王楚庄王知道他有才能,任命他为宰相。 D拂,在“行拂乱其所为”中发“fú”的音,而在“如则无法家拂士”中发“bì”的音。 探究检测: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案主备人:王玉红 课题孟子二章教学案序号 授课时间200年月日课型新授 教与学目标及重点难点 1、弄懂词义、句义。 2、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 3、背诵全文。 “先学后教”设计(学生自学内容、方式、方法、教学思路、方法手段) 1、自学内容:朗读课文, 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2、教学思路:学生自读自己释词,弄懂句意教师点拨 反复朗读 全文背诵 自主、综合、拓展、创新环节及内容 自主:自读课文,根据注释,弄懂句意。 综合:以前学过的文言虚词。 拓展:想想以前学过的骈句,有何特点?与本课对比,指导朗读。 第1页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一、导入新课: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 名轲,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的思 想家、教育家。他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主张行“仁政”以统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有《孟子》(现 存七篇)一书传世。《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 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来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 影响。 我们学习这两篇文章,先要懂得词义、句意,在此基础 上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掌握文章的论述特点,最后背诵全文。 二、朗读课文。 1、指名朗读课文。 朗读完毕,教师适当讲评。注意字 “粟”、“夫”、“畔” 2、全班同学齐读课文。思考:这篇短文主要谈的是哪 方面的问题?

三、讲读课文。 1、讲读第一段。 (1)齐读第一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天时:指气候、时机;时,季节。地利: 指山河险要,城池坚固;利,利益,功用。 人和:指齐心协力,能得民心。和,和顺、和谐。 (3)齐声背诵第一段。 做笔记 生评议 第2页 教与学过程设计 授课内容与过程设计学生学习活动设计课中 改进 2、讲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第二段。 (2)解释词语,弄懂句意。 之,的。城:内部。郭:外城。环:围绕,包围。而,连词,前后是承接关系。夫:助词,用在句首,表示要发表议论。之,代“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必:一定。者:指“得天时”这种情况?矣:语气助词,表肯定。然而:虽然这样,但是。而:但是,却。是:这。也:表判断。

孟子二章教学设计

孟子二章 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4.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感受“大丈夫”的优秀品质。 5.理解“生于优患,死于安乐”的含义。增强忧患意识,以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作家作品: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kē),字子舆,邹(现在山东邹城)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之后儒家的主要代表人物。孟子最早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主张,呼呼各国诸侯重视人民的作用,反对残暴之君,反对不义战争。孟子曾周游列国,不为诸侯所用,退而与弟子发挥孔子的学说,被推尊为“亚圣”。《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共七篇,包括《梁惠王》《公孙丑》《勝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其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的论争。由于其文章巧于论辩,语言流畅,善于运用比喻、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富有文采和感染力,对于后代的散文有较大的影响。 《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膝文公下》,在这篇文章中,孟子提出“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孟子·告子下》,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散文,由造就人才类推到治国的道理,最后得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的结论。 古汉语知识: 一、通假字 1.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2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3.困于心,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4人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读“bì”,辅佐) 二、一词多义 发 1舜发于畎亩之中(起,被任用)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发出) 戒: 1往送之门,戒之(告诚)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谨慎) 居①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2居天下之广居(住所) 之 母命之(代词,她,代指女儿) 2住送之门(动词,去、到) 三,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古义:真正、确实。今义:诚实、真诚) 2.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古义准则、标准。今义:正直,正义等) 3,管夷吾举于士(古义:狱官。今义:士兵、士官)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古义:代词,这。今义:判断动词)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淫”: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使……迷惑)

《孟子二章》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孟子二章》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李杰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学习目标 1、能准确、流畅的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翻译课文,记住词句意思;能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及结构。 二.预习提纲 1.阅读助读资料。了解孟子及《孟子》 2.读课文导读提示(即标题下方框内的文字),归纳出要点标注在课本上。3.初读课文,要求: (1)用蓝笔划出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通过课下注释和查工具书将这些字及其读音、词义写在该字附近处。 (2)默读课文至少5遍。 4.结合注释及资料翻译课文,将重点实词、虚词的意思写在该字上面。 5、注意以下字的读音: “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粟”,sù,谷子,与“栗”区别。寡guǎ 亲戚qī 畔pàn

6、你认为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又是怎样论证的? 一.自我检测题(请自主完成此题,不要参考任何资料) 1. 给加点的字注音 失道寡助()亲戚畔之()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2.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 天下顺之()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 ()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四、写出预习收获和问题。 五、多元评价 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 六、助读资料 1、作家作品简介:

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邹人,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孟子的思想事迹大都见于《孟子》一书。《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2. 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1)实词 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泛指粮食。寡:少。 (2)古今异义: 郭:古义指外城。今义指姓氏。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统指自家里的人。今义指直系亲属。 (3)一词多义 城:三里之城(内城)兵: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城非不高也(城墙)兵甲已足(兵员)

孟子二章 鱼我所欲也 教案

[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教案] 鱼我所欲也 学科:语文 班级:九( ) 日期:2010-12-15 教者: 课时数:2 类型:新授 教学目标: 1. 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教案。 2. 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点: 1.强化朗读训练、品味《孟子》散文的语言特色。 2.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难点: 理解“失其本心”中“本心”的内涵,辨析“失其本心”与“舍生取义”的关系,把握本文的主旨。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作家路遥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生是漫长的,但是紧要处却只有几步。”面对生与死,义与利,是重义轻利还是见利忘义,两千多年前的孟子就告诫我们要这样抉择,那就是舍生取义!板书课题《鱼我所欲也》。 二、资料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著作,也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点。 可以从读音准确、节奏分明、重音清晰、流畅自然等方面评价。

3.教师正字正音。 4.学生齐读课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意,有不懂之处勾画出来,准备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学生概括本文大意 明确:人在进行选择时,应以义为重;人应保持自己的“本心”。 四、精读课文,疏通理解: (一)翻译。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教案《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教案》。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二)小结 1.通假字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21.孟子二章复习

21.孟子二章 富贵不能淫 一、理解性默写 1.孟子认为大丈夫做法应该是: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2.孟子认为大丈夫的理想(处世态度)应该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3.孟子认为一个人的气节是非常重要的,据此,他提出了“大丈夫”的三个条件(孟子认为大丈夫的操守)应该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4.孟子关于妾妇之道的最终结论是: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5.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意思相近的句子是: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二、问题探究 1.“大丈夫”之说法古已有之,阅读本文,说说景春认为什么样的人可以称之为“大丈夫”?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即像公孙衍、张仪那样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的人。 2.景春认为公孙衍与张仪是大丈夫的理由是什么? 明确:“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景春从权势、地位的角度来衡量:公孙衍、张仪身居高位,权倾天 下,举手投足间便可以左右诸侯,可谓威风十足,这样的人物自然可称得上大丈夫。 3.用自己的话说说公孙衍、张仪非大丈夫的原因是什么。 明确:(1)他们以自己的喜怒哀乐行事,挑起天下战争,这是崇尚强权,极端的个人主义。(2)他们不以正义 为标准,不以天下太平为己任,不以百姓幸福为理想。 4.在驳斥景春观点时,孟子举了“妾妇之道”的例子,孟子对此持怎样的态度?在孟子眼中,公孙衍、张仪 等人不能称之为“大丈夫”的理由与“妾妇之道”的做法有何联系? 明确:(1)妾妇之道,即以顺为正的做法,妻子应该顺从丈夫,孟子是痛恨这样的态度的。(2)因为做人也应 该有原则,以正义为标准。而公孙衍、张仪等人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所以不过是妾妇之道,谈不上是大丈夫。 5.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 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 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6.孟子是怎样来谈论“大丈夫之道”的? 明确:既要有行:“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又要有志:“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 独行其道”,还必须保持“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这样才能称得上大丈夫。 7.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试用自己的话作答。 明确: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里,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上,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

《孟子二章》选择、阅读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21课】

《孟子二章习》题及答案 【部编版八上第21课《富贵不能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班级:姓名: 题型:【选择题】【课外文言文阅读】 (一)《富贵不能淫》习题 一、选择题: 1、下列选项中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行天下之大道 A.父命之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往送之门 2、下列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父命之.鹏之.徙于南冥也 B.以.顺为正者不以.物喜 C.一怒而.诸侯惧窥镜而.自视 D.是焉.得为大丈夫乎惧有伏焉. 3、选出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必先苦其.心志余人各复延至其.家 B.天降大任于.是人也所欲有甚于.生者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公与之.乘 4、选出与“帝感其诚”句式相同的一项()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C.戒之曰 D.征于色,发于声 5、下列选项中与贫贱不能移中的“移”用法不同的是() A.劳.其筋骨 B.忿.恚尉 C.闻.寡人之耳者 D.友人惭.

6、下列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往之.女家何陋之.有 B.一怒而.诸侯惧而.形貌昳丽 C.是焉.得为大丈夫乎二石兽并沉焉. D.不得志,独行其.道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天下之广居(居住) B.得志,与民由.之(由于) C.衡.于虑(梗塞,不顺) D.入则无法家拂.士(辅弼) 8、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行天下之.大道 A.舜发于畎亩之.中 B.汝心之.固 C.鸣之.,不能通其意 D.已而之.细柳 9、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开头连举六个历史名人的事例,说明担当重任的人并非是天生的,而是要经历艰苦的磨炼、引出论题。 B.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起过渡的作用:由六位名君贤臣的事实过渡到要成就大事业必须经历磨难的一般意义。 C.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这句话是从正面简略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 D.《富贵不能淫》对大丈夫的阐述精髓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二、课外文言文阅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富贵不能淫》教学设计.

《富贵不能淫》 《孟子》一书主要记录了孟子的语言和政治观点,是儒家的经典之作。其文章气势充沛,说理畅达,并长于论辩。《富贵不能淫》选自《孟子》一书,孟子关于 "大丈夫"的这段名言,句句闪耀着思想和人格力量的光辉,在历史上曾鼓励了不少志士仁人,成为他们不畏强暴, 坚持正义的座右铭。 【知识与能力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朗读、默读、品味、批注等多种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来理解作品的内涵及作者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文义。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意思,感受大丈夫的英雄气度。

多媒体。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我们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2、解释下列的词。 (1)移:使······改变。 (2)威武:威胁暴力。 (3)屈:使...屈服。 3、翻译课文。

初中语文_孟子二章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课后反思 诵经典古文养浩然正气 每次学习文言文的时候我总是很兴奋,我又可以和学生一起诵读经典了,每每读着读着就觉得古人说的真妙,真好!如何把自己的这种感觉传递到学生那里呢?我觉得主要还是抓住朗读这个最根本的方法,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本节复习课我还是让全班诵读两篇文章,然后梳理文言知识,拓展相关作文素材,运用到写作中。本节课围绕文本设计了三大板块语文活动:第一个“学而时习之”文言文学习的知识点都有哪些?根据课文内容梳理文言知识,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词。 第二个“温故知新”梳理两篇文章的写作思路。 第三个“活学活用,精彩展示”请运用《<孟子>二章》的话、古诗句、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来论述以下观点可以结合自身经历: 人要成大器,必须经受磨难。 做人要有骨气。 这节课的文言文教学我做到了“文”“言”并重,形式和内容统一。课堂上和学生一起在语言文字中徘徊、吟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古文的美和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更重要的是学生能把学到的古诗名人名言运用到今后的写作中,还将内化为自己行动的标准。做个顶天立地的大丈夫,在逆境中依然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达到了育人,立德树人的目的! 课标分析 《孟子》二章是部编教材八上第六单元的第一课,包括《富贵不能淫》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篇文章。作为复习课,我带领学生梳理文言知识,教给学生复习的方法,同时注重写作的指导,引入大量的写作素材,如古诗句、名人名言和典型事例,让学生积累运用。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秉持课程标准中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努力做到: 1、多读多诵,丰富文言积累。文言教学,诵读为本。通过诵读,让学生感悟文本、积累语言,做到文言并重。 2、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课标中明确要求:不要用老师的阅读感受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组织语文活动让学生去触摸文本,感受文本。 3、文言文教学要激发学生的兴趣,积累一定的字词,用于提高学生品析感悟语言文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2017部编版)第21课《孟子二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知识点梳理及课内外阅读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下》。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主张“仁政”及“逆境出人才”,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之道”。 (孔子是至圣先师)。《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南宋朱熹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为“四书” 二、重点词和句子翻译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 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重点词:苦,“使……痛苦”劳,“使……劳累”饿,“使……受饥饿” 空乏,使……受到贫困之苦”(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拂:违背。逆,不顺。乱:扰乱。所以:用这些办法曾:通“增”增加。 翻译: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个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所行不顺,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这些方法使他的内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起来,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2.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重点词:衡:同“横”,梗塞,指不顺。作,奋起,指有所作为。 征:征验。喻:明白,了解。 翻译:内心困扰,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才能为人们所了解。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重点词:入:指国内。出:指国外。拂:通“弼”读bì,辅佐。恒:常。 翻译:如果国内没有坚持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主的贤士,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国家时时都有灭亡的危险。 (熟记通假字:①曾:通“增”增加衡:同“横”,梗塞,指不顺。 ③拂:通“弼”读bì,辅佐 三、一词多义 1.于:①征于色:在②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2.拂:①行拂乱其所为:拂:违背。逆,不顺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通“弼”读bì,辅佐 3.安:①死于安乐:安逸②安居而天下熄安静 4.行:①行天下之大道:行走②行拂乱其所为:行动 5.发: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②发于声:显露、流露 四、问题理解 1.理解内容后填空 (1)文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文中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在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