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浅谈新闻媒介及其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新闻传媒的出现是一种人文现象,它在报道客观事实的同时,必然会在“人文”层面对受众有所影响。在当前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介发展日渐完善的今天,新闻媒介极大地拓宽了受众获得信息的渠道,也极大地丰富了受众的生活。但是,新闻媒介在其产业化、企业化经营的过程中,却出现了许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置社会效益于不顾,出现了许多不和谐的音符,值得我们忧思。本文仅就我国当前新闻媒介所体现的“人文关怀”做了简要分析,并从当前常见的电视与报纸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些无视受众的弊病切入,探求新闻媒介在其发展过程当中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使其能和谐发展,最终达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关键词】新闻媒介人文关怀

一、新闻媒介存在“人文关怀”

唯物主义思想观告诉我们: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在这个社会群体中,为了获得与自身利益相关的信息而各自探索交流。在这之中新闻便应运而生,新闻传播活动由此展开。

纵观新闻媒介发生、发展的历史,可以清楚地看出,新闻媒介这种文化工具的发展和运用是离不开特定的文化背景的,尽管它也曾作为传播“神文”的工具(例如我国上世纪初的教会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等),但更多的,它是作为传播“人文”价值观的工具而得到广泛运用和迅猛发展的,特别是在革命时期,它为宣传民主以及反对少数人对多数人的压迫等做了巨大的贡献。也正是这种广泛的对人的关注和尊重,以及新闻媒介自身通俗、广泛、价廉的特有优势,从而让新闻媒介被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并在短短几年中迅速成长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随着科学的发展,新闻媒介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涉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加上人类活动范围和精力的有限性决定了人类不可能与整个外部环境发生直接的接触,因此人类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已经日益依靠于传媒所提供的信息。正如居延安所说:“我们看不到世界本身,看到的是被大众媒介选择和解释过的媒

介。” 因此说新闻媒介是一种重要的社会调节机制。它有责任、有能力在人文层面上体现对人的关怀。

二、“人文关怀”及其在新闻媒介中的作用

说起人文关怀,很多人并不陌生。但真要准确地定这个概念,恐怕又很少有人能说清楚。人文主义关怀被人们誉为人类苦难的“温柔抚摸者”。一般说来,所谓的人文关怀是指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明天的思考,它关怀的是人类的和谐与发展,体现了对生命的怜悯与尊重。媒体面对受众应该具备基本的人文关怀,因为在新闻传播过程中,无论是新闻记者、新闻当事人、还是受众,他们都是人,都具有人的情怀。多一些人文关怀,少一些冷漠,不仅是记者的良知,更是媒体的责任。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人道主义的立场,理解人情,尊重人性。

在现代新闻媒介中的“人文关怀”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在现代社会,新闻媒介几乎总是走在最前沿,几乎总是在传播最新的文化价值观。改革开放,发展经济,从物质的层面上体现了对人的生活质量的关怀;精神文明建设,应是更多从精神和文化的层面上体现这种对人的关怀。新闻媒介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一个重要阵地,在人文层面上将为现代化建设发挥重要的作用。

1、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

“知识就是力量”,社会主义建设需要更多的人才。文化建设的目的,并不只是局限在读书识字,更重要的是在全民族培养一种健康向上的文化观念和较高的文化素质。而这一任务的完成需要一种长期的文化濡染过程,新闻媒介正适应了这一要求,特别是在满足了人们对信息对娱乐的需求的同时,完成了这一过程,使它具有其它文化载体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从新闻传媒形成合力的角度看,它在社会上形成的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文化氛围,将为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创造极为有利的条件。

2、新闻媒介的“人文关怀”有利于国家的稳定

“国家安全是一个系统,安全不仅包括政治安全、军事安全、经济安全,也包括意识形态安全。一个国家如果意识形态发生了动摇,精神支柱锈蚀乃至瘫塌,

那这个国家不仅在政治信仰上,价值观念和思想道德规范方面,将处于严重的无序的状态,引发政治动乱和社会动乱,也将从根本上损害国家的发展。”?在通信技术日益发达的今天,简单依靠封锁外来信息来对抗国际思想文化渗透显然是行不通的。我们必须看到,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本,而文化的最根本的精神是人文精神?。文化是一个民族割不断的精神纽带,只是我们的新闻媒介把握住了文化这一核心,建构起自己的人文精神,在文化上维系住自己的受众,也就是在意识形态上维护了国家的安全。这将对维护安全团结的社会局面作出巨大贡献,必将使任何渗透走向失败,必将使新闻媒介在社会主义事业中成为出色的“宣传员”和“鼓动员”,成为国家建设中有力的“组织者”。

三、新闻媒介缺乏“人文关怀”的现状

新闻媒介是以传播新闻为主要内容。从新闻的内容看,绝大部分新闻报道的是与人有关的事物,因此,新闻总是在传播信息的同时,有选择、有倾向地向受众展示着人与其他各种对象的关系,而这也正是新闻媒介实施人文关怀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新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社会体制的变革导致了新闻界人文关怀的回归。重视人文关怀已成为当今主流新闻传播观念中的一个亮点。这是新闻媒介提高自身文化品位,塑造媒体良好形象乃至提高市场竞争的关键,也是一家媒体成熟的重要标志。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一些非主流媒体在市场化转型和经济腾飞的狂潮中迷失方向,为了营利不惜以牺牲人文关怀为代价,从而导致了媒体公信力的不断下降和社会责任的严重缺失。

在西方,媒介被成为“社会公器”,记者们被称为“无冕之王”。“无冕之王”是不是说记者真正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诚然,在新闻媒体发展的过程中,记者们最大限度地还原真相的敬业精神的确值得肯定,通过各种媒体,我们感受到了新闻报道的真实感和震撼力,但是在面对某些特殊的新闻报道时,一些记者对当事人的尊重之心却于有意无意之中流失,从而导致了类似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或缺。

近年来,新闻媒介的迅速发展近一步缩短了受众与信息的距离,媒介进入了千家万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各种新型的媒体相应发展,人们更愿

意通过身边的媒体来获得信息,放松身心。然而,媒介的产业化发展又将媒介推向了市场,一方面,在市场经济的调控下,新闻媒介发展的自由度有了空前的开阔,另一方面,新闻媒介在发展过程当中也存在着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的问题,而其中人文关怀的缺失,是最为严重的后果之一。

以电视媒介为例,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的缺失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会责任感匮乏,迎合低级趣味,盲目跟风,社会影响恶劣。

栏目的吸引力大,收视率、阅读率高,引来了众多广告商的追捧,媒介的经济效益提高,员工的收入增加,这是市场调控下的传播媒介一致追求的目标。而一些新闻媒介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剑走偏锋”,节目创新、策划方面一团糟。诸如美女半裸播音、互动类节目言语挑逗等格调不高以及暴力、凶杀、色情等满足人猎奇心理的电视节目充斥荧屏,电视声画一体的超时空逼真性极大地刺激了受众的胃口,迎合了一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收视率,但是也往往会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媒体这种置社会影响力于不顾,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做法,就深刻地反映出其人文关怀的缺失和社会责任心的淡漠。

(二)新闻价值观混乱,滥挖社会热点,炒作新闻。

新闻价值具有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和趣味性。这是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判断新闻价值所必须考虑的五个要素。离开了这些新闻的基本要素,而去追求一些无关紧要的所谓的新闻,或抓住一个所谓的社会热点,死缠滥打,成为当前电视媒介普遍存在的一个不正常现象。一些电视台的新闻类节目除了领导的讲话,就是新闻广告或广告新闻,很少有真正能满足受众需求的新闻信息。这就在本质上反映出了新闻工作者的自身定位问题:究竟是做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还是做他们应声虫;究竟是要条条框框地采新闻,还是要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新闻价值观的混乱还表现在某些媒体对于一些社会热点问题盲目跟风,以偏概全地狂轰滥炸,从而形成了新闻炒作的现象。如最近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艳照门”事件就是一个生动的“炒例子”。为了满足受众的知情权,媒体有必要在尊重事实的基础上将案件的来龙去脉报道出来,然而让人失望的是一些媒体在事件平息之后还死死缠住当事人的亲友,将本来很简单的一件事情无限度地扩大化。虽然“艳照门”事件的发生是娱乐界的悲哀,作为社会的公众人物、群体的

精神偶像,当事人的行为举止着实遭人唾弃,但是请我们的媒体设身处地地想一想,在这一事件当中,那些“明星”们也是受害者,其家属更不能承受事件带来的精神压力。然而媒体却将镜头对准了他们,让这些无辜的家属尴尬无助地面对媒介的拷问,遭受大众的非议于嘲笑。类似现象时有发生,在这些事件当中,媒体的人文关怀严重缺失,而电视媒介的独特性势必将这一不良影响扩大到一个极端。因此媒体在选择新闻事实时,应当增强政治意识与法律意识,以道德自律为基础,使新闻报道符合社会公众利益,体现人文关怀和保护弱势群体的基本要求,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把握新闻价值。

(三)新闻媒介工作者综合素质不高,缺乏人文关怀。

媒介从业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一方面,记者、编辑、主持人在采集电视新闻和其他资料时难免会对采访对象缺乏理解或不够尊重,从而造成人文关怀的缺失;另一方面,其他新闻媒介工作者由于自身人文关怀意识的淡漠,而在栏目的编排、播出时间、样式等方面造成对受众的不尊重。

“新闻采访是人际间心灵沟通的艺术”。 记者、主持人在采访中要尊重采访对象所处的社会习俗,尊重他人,同时要有善于倾听、谦和等良好的采访作风和善于提问、巧妙提问的工作方法,保证对采访对象的完全尊重。有些记者,在镜头前自我感觉过于良好,态度傲慢,采访效果当然更加恶劣。尤其是在批评性报道中,电视记者要有自己的角色定位,切不可得理不饶人。态度蛮横、提问粗暴都是采访的大忌。还有一些记者个性比较张扬,在报道中自我亢奋,不顾及采访对象的情绪和反映,这会使采访对象觉得自己不被重视。此外,媒体在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往往会偏离社会效益的轴心,急功近利、心态浮躁,对人文关怀缺乏理性思考,从而导致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表达不甚充分。如《高龄女保洁员再遭飞车撞》(《西安晚报》2003年11月8日)《坐台小姐抢坐台小姐》(《重庆晚报》2005年10月31日)、《嫖客未尽“性”?敲碎小姐头》(《重庆晚报》2005年11月25日)。这些新闻标题在涉及有关城市边缘人和弱势群体的内容时,并没有采取平等、审慎、同情的态度,更多的偏重于猎奇、追求感官刺激,对抢劫、凶杀、心理疾病等社会现象不是站在公立、平等、同情、探究的角度,而是采取旁观和娱乐的手法来撰写,缺乏最基本的人文关怀。

四、怎样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一名有良知的记者应时刻把“人文关怀”的理念存放在心中、体现在笔下。而要将此体现在日常的新闻报道中,就是要以人为本,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社会权益,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娱乐生活方式,把人的情感、人的感受充分考虑在新闻的各个环节中。具体来讲,新闻工作者在新闻报道中对人文关怀的体现主要表现在“关注”和“规避”两个方面。

1.关注弱势群体

面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处境,对他们进行人文关怀是每一个新闻从业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新闻媒介应该真正想为读者所想,急为读者所急,扎扎实实为社会最底层的老百姓办事。比如对于破败的农舍、农村老夫妇被人贩子骗后的悲痛欲绝、辍学儿童呆滞的眼光、下岗工人的迷茫和无奈等。像这样“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报道,就会体现新闻从业者对弱势群体和社会底层的关注和关心,使他们感到媒体与社会对他们的人文关怀。

2.规避个人隐私

新闻报道中应设法避开一些不雅或不宜公开的画面,明确被采访对象的个人信息不被非法获悉和公开(包括姓名、肖像、住址、电话、收入、健康状况等)、个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扰(私人活动和私人领域、夫妻的性生活、日记、书信、卧室、身体的敏感部位等)、个人私事(婚姻、生育、避孕、堕胎、收养子女等)不受非法干涉的一种独立的人格权。体现出媒体对人的尊重。

3.规避报道对象及相关人员的情感和感受

还记得“5·7”空难第一个黑匣子打捞出水情景的照片吗?正是这张照片受到了许多读者和网友的批评。我可还记得: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黑匣子被打捞出来,都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照片记录的是实情,因为多少天来人们都在期盼着找到这个黑匣子来解开空难的谜底。可我们在编辑的过程中有没有想到,周围人鼓掌,死难者亲人看到后会怎么想?这则新闻在满足公众知情权的同时,媒体是否还要充分考虑和顾及相关人士的感情?在公众知情权和人文精神中,新闻从业人员要找到一个合理的、尊重他人包括尊重死者的平衡点。

总结

综上所述,作为媒体,当然需要在第一时间发布公众关心的新闻。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出最能吸引人心的新闻,是对媒体实力的一大考验。但有一点是媒体从业人员特别是媒介“把关人”必须铭记的:与媒体或记者、编辑在新闻竞争中的成就感比起来,人文关怀更为重要。是否认识到了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重要性,是一个媒体文明和成熟与否的重要标志之一。

最后我想说:新闻媒介原来可以很人性,它不再是我们以前所认为的“冷冰冰的”、“硬邦邦的”,而且离我们很遥远的东西;新闻原来也可以很美的,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人性之美,即新闻必须体现人文关怀。

参考文献

①《断裂与继承》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

②《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现代化社会的文化基础(笔谈)》,王国政等《自然辩证法研究》1998年第1期

③《高信息化社会的传播》东京大学新闻研究所编,1990年版,藤竹晓

④《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羽君雷蔚真著

[content abstract] The news media's appearance is one humanities phenomenon, it during report fact's, definitely the stratification plane to will receive the audiences in “the humanities” to have the influence. Today which in current medium development and so on newspaper, broadcast, television, network consummates day after day, the news medium expanded enormously has been obtained the audiences the information the channel, also has enriched enormously audiences' life. But, the news medium in its industrial production, in the commercialized management's process, actually presented many one-sided pursue economic efficiencies, set at the social efficiency in not to attend to, presented many not harmonious notes, was worth us worrying. This article “the humanities concern which” manifested on our country current news medium has only made the summary analysis, and disregarded from the current common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 medium universal existence's some audiences' disease is cut into, how seeks the news medium to manifest in the middle of its developing process the humanities concern, enabled its accord development, achieved the anticipated social efficiency finally.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对患者的人文关怀应体现在在哪里方面 人文关怀旨在以患者为中心,对患者的需求、权利以及价值进行关注和关心,既在生活上照顾患者也在治疗康复方面对患者进行专业指导,能够使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治疗过程的顺利进行。 医疗机构提供的是医疗服务,其根本目的是祛除疾病实现患者的健康, 1、形成以医者需求为中心的观念, 1)医疗服务对象不仅是患了疾病的病人,还应包括亚健康的人; 2)医疗服务内容涉及到保健、咨询等各个方面; 3)医院除了治疗疾病,还包括满足人的保健消费需求; 2、转变医务工作者整体的观念 1)不把就医者当作求医者来认识,只认为病人患病后到医疗机构就医是来乞求医生治病。2)提供医疗服务方便、快捷、周到。亚健康状态的人就医时获取的服务主要是:健康检查、心理咨询、康复、保健、疗养、器官功能改善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对于健康人来说,其就医时对医疗服务满意与否主要表现在是否方便、有效。 3、满足就医者不断变化的需求。即不断推出的新疗法、新技术来实现这一要求的。医疗服务项目同样存在着研发期、临床试用期、成熟期、衰退期。的研究如何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不断推出新项目,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 4、满足就医者对不同服务的需求。就医者的医疗服务需求都是不同的,医疗机构对不同的需求群体应提供能够满足他们各种需求的医疗服务。 影响医疗服务满意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1)医疗服务环境方面的因素,包括医院的环境与设施、医疗的各种标识、医务人员的服饰等;(2)医疗服务方面的因素:①医疗质量(包括基础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②服务(包括获取服务的便捷程度、配套服务的完善程

度、服务的及时性、医务人员的服务行为、沟通技巧等);③医疗服务效果的快慢;④医疗服务的价格等。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新闻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能让让悲观者前行,让无力者有力。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是现代文明的要求,也是媒体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新闻报道的庸俗化、媚俗化、人文关怀缺失是媒体不成熟的现象,当媒体报道体现人文关怀的时候说明媒体的文明和成熟,本文从新闻报道的价值本位和社会价值层面出发,通过小悦悦事件的分析,探究人文关怀与新闻本位之间的密切关联,提出了我国的新闻报道应如何坚持和体现人文关怀原则。 [关键词] 新闻报道;人文关怀;分析 As an example of the little yueyue event analysis reports embodiment of humanistic concern [Abstract]News reports reflect the humane care to let bears go on, powerless to powerful. In News reported in the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is modern civilization of requirements, is media by should bear of social responsibility, News reported of vulgarization of, and kitsch of, and Humanities care missing is media does not mature of phenomenon, dang media reported reflected Humanities care of when description media of civilization and mature, this from News reported of value standard and social value level start, by small yueyue event of analysis, research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的关系 【摘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七大报告也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在反复强调民主政治建设的今天,新闻媒介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和监督阵地,起到了怎样的作用,新闻媒介与民主政治之间有何关系呢?文章将作简单论述。 【关键词】:新闻媒介;新闻舆论监督;民主政治 新闻媒介的重要功能之一便是舆论监督,它是指公民通过新闻媒介表达和传导有一定倾向的议论、意见及看法,是对社会权力(包括权力机构和个人)、公共政策进行评价与监督。它既是监督公共权利、遏制权力腐败的“利剑”,又是保障公民权利免受侵犯的“盾牌”。运用舆论监督权力是现代社会弘扬的一种民主政治理念,同时也是现代法制国家推崇的一种宪政信条。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现代化和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最重要的政治保证和制度保证。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十七大报告在第六部分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不仅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直接将该部分的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有这些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视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民主政治制度建设过程中新闻舆论监督发挥着重要作用。 新闻媒介宣传对增强人民的民主意识起到了宣传促进作用。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城乡和地域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极不平衡。新闻媒介是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舆论工具,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05年底,我国广播、电视的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了94.48%和95.81%,今年,这个数字显然继续增加。作为党和政府的舆论宣传阵地,在民主政治理论的宣传上,新闻媒介当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说道:“发展基层民主,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实的民主权利。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一切所指向的,还是人民,人民当家作主,人民行使民主权利,人民对党和政府工作进行监督。所以,民主政治得以良好实施的前提,便是广大人民能够树立民主的理念,正确、积极的行使自己的权利,那么,作为宣传舆论阵地的新闻媒介,将在这个过程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可以说,两者是密不可分的。 新闻媒介对民主政治有舆论监督功能。舆论监督是人民群众行使民主权利的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 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在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中,人文关怀是指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丰富多样的个体需求,激发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来说,包括层层递进又密切相关的几层涵义:1、承认人不仅作为一种物质生命的存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存在。2、承认人无论是在推动社会发展还是实现自身发展方面都居于核心地位或支配地位。3、承认人的价值,追求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统一、作为手段和目的的统一。4、尊重人的主体性。人不仅是物质生活的主体,也是政治生活、精神生活乃至整个社会生活的主体,因而也是改善人的生活、提高人的生活品质的主体。5、关心人的多方面、多层次的需要。不仅关心人物质层面的需要,更关心人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不仅创造条件满足人的生存需要、享受需要,更着力于人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需要的满足。6、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应当是自由、积极、主动的发展,而不是由外力强制的发展;是各方面素质都得到较好的发展或达到一定水平的发展;是在承认人的差异性、特殊性基础上的全面发展,是与个性发展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 人文关怀是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维度之一。人文关怀是对人的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的尊严与符合人性的生活条件的肯定和对人类的解放与自由的追求等等。然而,我们发现,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被在一定程度上遮蔽起来了,从而使马克思的理论形象受到了误解。(一)在马克思哲学的传播过程中,其人文关怀的维度是如何被遮蔽起来的?主要是通过以下三种对马克思哲学的不同的解释模式:第一种解释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我们不妨把这种解释模式称之为“工具论”。虽然这种理论承认马克思哲学追求的根本目标是解放全人类,但它又坚持认为,第一,这个目标是长远的;第二,这个目标是通过长期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实现的。因此,人们在解释其学说时,通常会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遗忘乃至压抑马克思哲学中人文关怀的维度,而把其阶级斗争的属性加以强化域夸大,甚至干脆把它理解为阶级斗争的工具或手段。更有甚之,人们干脆把马克思哲学理解为纯粹的阶级斗争学说,并使之与人文关怀尖锐地对立起来,以致谁要谈论人文关怀,谁就是在曲解或非难马克思哲学。第二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科学论”。诚然,马克思哲学正确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但当人们仅仅着眼于从“科学论”的角度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时,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也会被掩盖起来。因为“科学论”关注的仅仅是马克思哲学所揭示的社会发展规律的准确性,而对其他的重要待征,特别是人文关怀的特征,往往不予重视。此外,“科学论”还强调,在人类社会中唯一起作用的力量就是“规律”或“必然性”,这就从根本上否认了人类活动,将别是人类争取自由和解放、探讨和追求人文关怀的必要性。总之,把马克思哲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对立起来,并用前者去否定后者,必然会导致对马克思理论形象的扭曲。三种理解模式是:马克思哲学是实践哲学。我们不妨把这种理解模式称之为“实践论”。“实践论”是这几年最流行的理解模式。与上述两种理解模式相比,乍看起来,“实践论”是最接近对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的维度的,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马克思“实践”概念的含义。人们通常把生产劳动理解为实践的最基本的形式。当然,在生产劳动的基础上,人们也探讨了实践的其他形式,如科学实验、阶级斗争等。但人们的基本共识是,在马克思那里,实践的其他形式都是从生产劳动这一基本形式中引申出来的。其实,问题正出在这个共识上。人们通常以下面这种方式来理解马克思,即自由是对必然的理解,只要劳动者认识了外部世界的因果律,也就在劳动中达到了自由;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初探 本文阐述了人文关怀的内涵,分析了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的意义、作用及误区,对如何把握好新闻报道中人文关怀提出了几点建议。要提高新闻从业者的人文素养;在新闻报道中坚持以人为本;以人文情怀积极引导受众。 标签:新闻报道;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媒体公信力 一、关于人文关怀 1、人文关怀的涵义 人文关怀起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它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是为了反抗“神本主义”而提出。人文主义强调以人为中心来审视世界,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道反对神道,肯定人的世俗幸福,反对禁欲主义;人文关怀体现着对人本身的关注、尊重和重视,它着眼于生命关怀,着眼于人性,尤其是人的心灵和情感。因此,人文关怀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虽然人文关怀在各个历史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其“以人为本”的实质是相同的。今天我们倡导的人文关怀大致表现为:尊重人的个性,维护生活的多样性、包容性;尊重人的理性,敢于解剖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尊重人的创造精神,促进道德完善和社会发展。目前,人文关怀逐渐成为一种价值追求。 2、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新闻媒体作为大众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努力体现人文关怀精神,更好履行媒体的职责。多年来,随着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越来越多的新闻媒体放下了以教育者自居的姿态,在新闻报道中充分考虑了受众的需求,媒体的人文精神也在此得以提升。 “关怀的理念深入到我国新闻人的意识中是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的,而在2003年这种人文关怀的传播意识才算得到突破性的进展。”[1]2003年春,“非典”成为一个热词儿,几乎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其极强的传染性和人类对其起因和治疗方法的未知,引起了人们的恐慌。在这场不见硝烟的战斗中,政府和新闻传媒及时、准确、客观地对疫情进行通报、报道,表现出新闻调控理念的变化—从不断提高透明度从而维护社会稳定,充分体现了政府和新闻传媒尊重民意、民权,关注民生的人文关怀精神,从而成为突发性公共事件报道的里程碑。 此后,媒体对于突发性社会公共事件报道更加及时、公开、透明。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当时,央视和全国诸多媒体将信息公开、快速、透明地传导给公众,其一减少了重大事件突发时个别人的造谣惑众;其二通过大量的信息,降低了公众在不知情时产生的焦虑感和压力;其三,连续的报道处处体现着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和厚重的精神力量。应该说“汶川大地震”

浅析新闻媒体对企业品牌宣传的意义

浅析新闻媒体对企业品牌宣传的意义 成功的品牌宣传既要靠过硬的产品质量,还要靠广泛的媒体宣传和广告来打响知名度。期望短期内树立好企业品牌是不现实的。国际知名的电子公司奥美的观点里有这样一句话,“企业形象的建立,就如同鸟儿筑巢一样,从我们随手撷去的稻草杂物建立而成。别小看了这些稻草杂物般的细枝末梢,正是它们奠定了一个企业形象的坚实基础。”所以说,树立企业品牌和形象是长期的工程。在创品牌过程中,媒体宣传是企业树立企业品牌所用的有效方式之一。 一、媒体宣传及广告创意的好坏可以决定一个品牌的成败。媒体宣传的目的是为了在受众中形成良好的口碑。所以,我认为,对于媒体从目的和手段的角度分析更具有实际意义,媒体的作用是告知性的,一个企业如果没有良好的行为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是不会有好的品牌的。故,对于品牌而言,企业更重要的事情就是把每件事情做好,对得起消费者,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市场的宗旨是“为用户服务”。在某种意义上讲,企业必须具有“为用户 服务“的意识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一个企业之所以要树立品牌,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实现良性运作。而要想求得百年的生存,就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消费者主要是通过媒体来认识,但消费者认识了一个企业或一个产品后,更重要的是产品或企业的持续良性。一个企业若没有良好的产品,媒体将会无所作为。如“六味斋”、“双合成”等中华很多老字号凭本身的过硬质量和深入的媒体广告,其经济效益仍然非常良好。 对企业而言,媒体宣传是工具和手段;品牌是市场和消费者对企业质量的认可,媒体是企业向市场和消费者传递质量信息的管道和工具。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树立了好的品牌就为企业赢得市场,打下了坚固的基石。因此,企业的品牌化建设的好坏关键在于在市场上赢得好的口碑,通过媒体宣传产生好的社会影响之后,才能更好地以此为推动力产生经济效益。 二、有了产品,必须注重宣传。知名经济学家潘石屹的营销理念中,宣传永远是第一位,宣传做到位了,好的产品才能够被大众所认识,才能够有目标群体的人前来检验和使用,而销售作为整个生产经营环节中最终的目标,在潘石屹眼里不过是成功宣传之后自然而然地坐地收钱。通过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自己,就会有用。目前,市场上鱼龙混杂,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有根有底的产品总比买杂牌子的产品安全可靠一些。 媒体宣传要会“使巧劲”。耍猴的如果要想让大家都听见,光凭自己的嗓子喊恐怕效果不太理想。既然有了锣,为什么不用呢?对产品的宣传来讲,这个“锣”就是媒体。 国内外知名的商家对于媒体历来非常重视,也非常配合。潘石屹曾经讲过:“不要小 看媒体,再小的媒体也有好几千人看。这比你一个人挨个宣传省力多了。”为了卖楼,至少是出于这个动机,潘石屹不辞辛苦,走马灯似地接受来自全国甚至全球媒体的采访。拿他的

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路径与意义

广电集团媒体融合实践的路径与意义 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五个深度融合: 一是内容融合,积极优化内容生产,带动媒体内容深度融合。就是在内容产品的生产、内容生产的技术,以及内容生产的流程等方面进行一个全面的改革; 二是渠道融合,积极创新传播渠道,带动媒体渠道深度融合。可以理解为“网络+终端”,在实际运营层面,还包括连接双方的接入平台。“网络”是指信息传播经过的通道,而“终端”是指使最终的内容产品得到呈现的设备。渠道融合的关键在于将传统的媒体信息传播渠道改造成互联网的信息传播渠道; 三是平台融合,积极构建生态系统,带动媒体平台深度融合。是指用户由于各种功能的需要,在不同的群体里边,组合在一起。通过用户平台建设,汇集海量用户,形成用户数据库,实现用户数据的采集、挖掘、分析及应用。就是要将由不同用户入口形成的用户平台有效地连接起来,将不同的用户数据库有效地打通,形成一个普遍联系的大平台; 四是经营融合,积极革新商业模式,带动媒体经营深度融合。是传统媒体根据媒体融合发展需要,对其以广告为

主的商业模式进行彻底变革,在新的体制机制下形成可依托市场资源良性运转的新商业模式。经营融合主要包括商业模式创新和体制机制改革两大部分; 五是管理融合,积极重构体制机制,带动媒体管理深度融合。要求主流媒体对其网上、网下的传播内容实行“统一管理”;特别是在未来形成内容聚合的媒体平台之后,需要对平台中的所有内容负有导向管理的责任。 正文 党中央作出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大战略部署一年多来,湖北广电集团按照国家战略部署,积极开展媒体融合实践,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为了便于分析,我们借用中央关于媒体融合意见中提出的“五个融合”作为工具,来梳理并解读湖北广电集团的实践。 这五个方面到底指什么?我们结合对国内外媒体融合实践的认识,尝试初步给它一个定义。所谓内容融合,是指在内容产品的生产方式、技术应用、生产流程方面的融合举措;渠道融合,更多是指使用什么网络、使用什么终端、使用什么接入平台;平台融合,在媒体融合语境下,就是用户平台的打通和建构;经营融合,是指媒体在组织架构、产品推广、用人机制、运作机制特别是商业模式上的探索;管理融合,主要是如何坚持党管媒体原则,保持正确舆论导向,实现网上网下的导向管理标准统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护理中体现人文关怀 摘要:本文简述了人文关怀的护理理念以及人文护理的重要意义和工作重点。培植人文精神,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是改善护患关系乃至医患关系的重要突破口。在开展系统化整体护理的过程中,注重体现现代医学模式下的人文精神,将人性化服务落实到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使其贯穿临床护理的全过程。人文精神是整体护理的理论和导向,整体护理则是人文精神的实践和应用。 关键词:护理人文关怀

目录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 人文护理在医疗工作中的运用 (3) 2.1 人文护理的专业体系 (4) 2.2 人文护理的理念体系 (6) 3人文护理的实施 (7) 3.1构建和谐的人文氛围 (7) 3.1.1营造舒心的医疗环境 (7) 3.1.2创建方便温馨的工作流程 (8) 3.1.3构建医患、护患以及病人家属间良好的人际氛围 (8) 3.2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服务 (8) 3.2.1推行心理护理 (9) 3.2.2加强健康教育 (9) 3.3强化人文知识学习、倡导科学护理观 (10) 4 小结 (10) 参考文献 (11)

1 护理中体现人为关怀个人理解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医院该如何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积极应对“入世”后医疗市场形成大市场、大竞争的格局,更好地服务经济建设,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呢?针对以上的要求,作为护理人员在各个方面不断完善和改进自己,为病人提供更为专业,更为科学的服务,使病人的满意率不断提高。护理工作是临床医疗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常言道:三分治疗、七分护理,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医学科学的发展,病人的诊疗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为了满足病人需要,提高病人的满意率,在护理病人的过程中,人文关怀始终贯穿其中。转变观念,加强护患之间的交流沟通,不断提高护理服务的质量。要把病人当亲人。患者入院时有人热情相迎,出院有人笑脸相送;处处尊敬患者,服务细致周到。让病人看明白病,费用明白是关键,是让病人享有知情选择权的重要体现。常用药品及价目公开、住院费用“一日清”和电脑触摸查询系统的开通,使患者不再是”雾里看花”,消除了交糊涂费、花冤枉钱的疑虑,减少了医疗纠纷的发生。进一步明确责任护士的职责,加强护理安全质量管理。努力预防护理差错的发生。转变服务理念和护理工作模式。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热情接待,介绍入院须知,做好导诊导检服务,合理安排护理时段。尊重病人的知情权,实行事先告知制度。检查前后,手术前后,护理工作做到有解释、有指导、有效果。病人出院时,送上一份“健康联系卡”。做好出院前的再次沟通,把病人送到病区电梯门口。实行这一工作模式后,住院病人在整个住院过程中都感受到浓郁的亲情,住院病人的满意度不断上升。实施人情化管理,使病人有“病房是一个舒适的家”的感觉。在抓管理过程中,护理人员把情与管有机地结合起来,在同情心爱心的驱使下,恰到好处地进行管理,让病人在住院期间感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分析及其融合发展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比较分析及其融合发展 这是一个全媒体时代,除了传统的报纸、电视、电台、杂志之外,电脑、手机等也都加入了“媒体”行列。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的发展密不可分。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其凭借双向、互动、海量存储、及时检索等技术特性,在传播机制上迥异于传统媒体,并对传统媒体的主导地位形成了挑战。但是,传统媒体所固有的优势不是新媒体在短期内就可以仿效成功的,两者相互融合,互促互进,不仅能让受众感受到信息的便捷性,体会到距离不是障碍,还能更有效地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 一、新媒体逐渐融入大众生活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数字媒体日益发达起来,我们迎来了一个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同发挥作用的全新阶段——全媒体时代。目前,全媒体的概念并没有在学界被正式提出,它来自于传媒界的应用层面。全媒体指媒介信息传播采用文字、声音、影像、动画、网页等多种媒体表现手段(多媒体),利用广播、电视、音像、电影、出版、报纸、杂志、网站等不同媒介形态(业务融合),通过融合的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以及互联网络进行传播(三网融合),最终实现用户以电视、电脑、手机等多种终端均可完成信息的融合接收(三屏合一),实现任何人、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终端都能获得任何想要的信息。 毋庸置疑,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与新媒体逐渐融入大众生活有着极大的关系。在全媒体背景下,报纸已不是读者眼中一张传统的报纸,媒体不再是少数人的领域,传统媒体一统天下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任何一家媒体都不可能独立地享有传播资源和传播对象。同样,任何一种资源或资讯都会同几种或多种传播手段相连接。 二、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特征比较分析 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是新闻报道者,才真正实现了新闻视角的无孔不入。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 信息海量化。新媒体具有较高的信息开放度性和资源共享度,以全世界海量的信息存储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d6874593.html,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作者:师本贤 来源:《新闻爱好者》2008年第15期 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人文关怀理念开始深入到新闻人的意识并运用到新闻实践中,并逐渐被新闻从业者和广大受众所接受。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地震。顷刻之间,地动山摇、房倒屋塌;顷刻之间,家园化为瓦砾,亲人生离死别——面对突然降临的灾难,重大灾情牵动着华夏儿女每一个人的心。各媒体纷纷推出了大规模的抗震救灾专题报道,温家宝总理“抢救生命,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做百倍努力”的话语凸现在各媒体的报道中,“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成了报道的主题词,抗震救灾的报道,关怀人的生命尊严、关注灾区群众的困难,凸现了责任、爱心、人性、善良的光辉,体现了媒体浓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纵观近年来的新闻报道,越来越多的媒体将目光投向了普通百姓,关注平常人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关注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情感需求,新闻报道中的“人”作为个体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种从现实和精神上体现出的真诚的人文关怀,让人感到欣慰。人文关怀在新闻传播中有哪些现实意义呢?在新闻报道实践中,如何更好地体现人文关怀精神呢? 首先,在新闻报道中只有关注人,才能更好地坚持“三贴近”原则。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进一步强调指出,新闻宣传报道思想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作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只有将人文关怀贯穿于新闻报道的全过程,只有真正地“以人为本”,切实关注民生、民意、民情,做好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传声筒”,才会真正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新闻媒体才能真正做到“三贴近”。 其次,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可以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转型期的问题日益凸现,社会矛盾日益复杂化、尖锐化,亟须新闻媒体及时地进行引导。传统的新闻报道模式一直把受众等同于被动的接受者,媒介就是单一的传播者,而忽略了每一个受众的个性、参与性与耐受性。因此,我们的新闻媒体亟须把目光从教条式的口号宣传转向平民大众乐于接受的饱含人文精神的鲜活新闻事实。冯天瑜先生曾说:“已经迈开现代化步伐的中国,针对目前现代化开发的一些弊端,用呼唤人文关怀的努力来救活功利主义导致的文化失范,是十分正当的。人文关怀与工具理性地协调发展才是文明进步的健康之路。”事实上,社会的现代化最重要的是依靠人的现代化才能实现。在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人的思想观念的形成和更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传媒,传媒以人文关怀为价值本位,真实客观地反映外部世界,将有助于引导受众建立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促进人与社会的现代化。 最后,人文关怀精神的注入有利于媒体自身品格的塑造。开播于1996年的凤凰卫视经过十余载的发展,已经成为华语媒体中的一个品牌。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刘长乐先生在“2004·中国新视角”搜狐年度高峰论坛上致辞中表示:“凤凰卫视一贯把人文关怀作为我们的理想和目标。我们应该在我们的旗帜上写上‘发现人的价值、尊重人的价值、张扬人的价值’。”把人文关

媒介权力有用材料

当今传媒业巨头鲁伯特·默多克有句名言:“谁掌握了 传播的入口,谁就掌握了世界。”[1]这里所说的“掌握了世 界”,当然是有其特定内涵的。他本人由大众传播媒介(下 文简称媒介)起家,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和北美的传媒帝 国,手中掌握的媒介权力可谓大矣。在中国,学者借媒介宣 传学说,少男少女凭媒介踏上“星途”,商家通过媒介推销 产品,特定主体每每如愿以偿,媒介权力在其中所起作用是 显而易见的。 媒介既然拥有相应权力,那么在某些情况下,此种权力 就可能被滥用。即使是在新闻业相当发达、从业人员素质相 对较高的美国,其新闻史上也出现过媒介越界使用权力乃至 “无法无天”的例子。至于在中国,媒介权力被滥用的现象 也并不鲜见。中外传媒界的历史和现实指明了同一个道理: 媒介应当对自己所具有的特殊权力负责。 要正确理解媒介权力,先要明白媒介权力究竟是什么。 有学者认为:“媒介权力是指支配者通 过占有、操纵媒介实现对被支配者的信息控制,迫使被支配 者(大多数是在不完全知情或自动赞同的情况下)在认知行 为和价值判断上服从于支配者的利益要求”[6]。 从权力的共同特征及上述定义中,可以这样来认识媒介 权力:第一,媒介权力主体特殊,这在上文已有所阐述;第 二,媒介权力不同于其他权力例如政治权力,它在非制度化 的、隐形的层面上影响他人,是非强制的;第三,媒介权力 是一种合法化的权力,其“合法化”不但是指法律意义上的 合法,而且还表现在受众对媒介权力的认可和自愿服从;第 四,媒介权力来源于传播资本的持有,即对信息和符号的控 制和支配[7]。 媒介权力的主体当然是媒介。媒介负责人决定着、记者 编辑们则在自己的工作中体现了媒介定位、办报(台、网)的方针;媒介拥有对版面和节目时段等稀缺资源的支配权;媒介拥有借助话语表达意见并广为传播的权力——所有这些,都是媒介权力的体现。不可否认,媒介在社会生活中经常承担着远远超过传播信息这一基本功能的责任。它们的肯定与否定,往往代表着主流社会价值观的肯定与否定,从而在百姓中发挥了一种天然的放大作用。媒介的态度,多被解读为一种权威的认定。尽管因为角色的变化和行业的发展,媒介的功能有所拓展,但“以其是为是,以其非为非”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 媒介权力及其主体受到受众的强有力的制约。就我国的 情况而论,媒介权力从本质上说是人民(与媒介发生关系时则为受众)赋予的,而且受众理当是媒介的服务对象。在媒介激烈竞争的过程中,受众的权重大增,没有一个媒介敢于

浅析新闻媒介的权力

浅析新闻媒介的权利 “一切媒介都不是独立的,自为的。媒介历来都是受到某种权势控制的工具。摆布传媒的权势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可能体现为政治上的党派集团,也可能是经济上的。” 新闻传媒作为信息传播的工具,在进行传播过程的同时,新闻传媒背后隐藏一种无形的权力。美国传播学家赫伯特·阿特休尔说,“新闻媒介与权力的关系确实是共生共存的。”这种权力对每一个社会板块的整体和个体都会产生影响和控制的力量。早在1922年,德国社会学家迪菲南·汤尼斯就在书中言之有据地推论:谁控制了新闻媒介,谁就控制了世界——或者至少控制了世界的舆论。18世纪末,美国政治家托·杰弗逊就指出,“自由报刊应该成为对行政、立法、司法三权起到制衡作用的第四种权力。”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也提出“第三种权力”说,指出像报纸这样的大众传播媒介应当成为“广泛无名的社会舆论的工具,它是国家中的第三种权力。” 赫伯特·阿特休尔在《权利的媒介》一书中这样写道:“在所有新闻体系中,新闻媒介都是掌握政治与经济权力者的代言人。因此,报刊杂志和广播电视并不是独立的媒介,只不过潜在地发挥独立作用。”新闻传媒是在以自己特有的功能进入社会权力结构中,用新近客观的事实来达到支配舆论的目的。这种支配无需任何强烈的手段,只需要符合权力的源生处,即政治、资本或文化的需要。新闻传媒的中介角色,是权力分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当新闻工作者沉思片刻,思考一下人类的本性时,他们也许会看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带有政治性质。然而,新闻媒介所固有的信条最终限制了我们进行独立分析的能力,简而言之,新闻媒介就是一个政治机构。政治权力性便成了新闻传媒的一大特征,政治作为新闻传媒最有约束力的权力形式,不仅掌控着传播渠道,而且决定着媒介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政治必然影响着新闻传媒的立场与方向,政治权力必然左右媒介的运行与发展。政治在传播过程中,将负载有效信息的意图通过新闻传媒的阶级性转嫁给新闻传媒。结果造成了新闻的政治权力化,新闻即被捆绑在政治上,又把政治牢牢握在手中影响公众。 政府可以对事件予以强化或弱化的报道,避重就轻或大肆渲染对新闻信息和传播进行控制。此时,新闻并不代表真相,新闻是一种构造的真实,是一种事实的外表。格瑞格·费娄认为:“媒介已经丧失掉它的批判锋芒.已无力对其栖身的社会进行批判性的评论”。新闻传媒对市场的盲目迎合,导致新闻娱乐化和媚俗化,新闻所具有的舆论引导与教化功能因此减弱。国内学者曾提出的“新闻文化价值观”理论作为一个关于新闻学科描述、价值实现和效果评价的重要问题,将新闻的价值分为是了自在性价值观、制约性价值观、效果性价值观的三元结构的价值体系。其中,制约性价值体现在传播过程的诸多因素里,如党性原则、利益共同体、政客影响、权威影响、传播制度和政策体系,以及新闻自由等,都可

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8 第2卷第5期 十九大专栏以“新的宣传、经营业态下,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进一步扩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为主题,结合绵阳广播电视台的实际,对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进行以下思考。 一、媒体融合的基本情况从2014年开始,绵阳广播电视台筹建全媒体中心,搭建新闻中央厨房,以官方手机客户端《直播绵阳》建设为核心,推进资源整合,推进媒体融合发展。 通过“新建平台——打通渠道——重塑工作流程——重新定义表述语境”,全媒体中心以手机客户端《直播绵阳》为抓手,以“新闻中央厨房”为平台,整合新闻宣传资源,实现融合发展,并以新媒体发展反哺传统广播电视栏目。 2016年下半年,《直播绵阳》将成功经验和技术平台向各县市区推广,支持绵阳的各区、市、县低成本、短时间建立起自己的移动传播终端。直播三台、直播平武、直播北川、直播盐亭、直播梓潼等手机APP相继快速建成。市县两级电视台APP独立运行又互联互通,互为二级页面,共同发展用户、共享用户。 目前,《直播绵阳》系列手机APP平台成为绵阳市用户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综合性APP。截至2018年8月底,《直播绵阳》注册用户近9万,下载安装用户约45万。 二、媒体融合中存在的问题 (一)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动力不足促进媒体融合,以媒体融合为引领实现创新发展,既是绵阳广播电视台发展问题,更是生存问题。但到目前为止,许多人对广播电视行业面临的严峻形势缺乏足够认识,对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打造新型主流媒体的紧迫性必要性缺乏足够认识,对移动端优先发展这个大趋势缺乏足够认识,导致创新发展动力不足。 从某种意义上讲,促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成为全媒体中心一家之事,谋划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工作欠缺主动性、积极性,新媒体整体包装推广力度不够,缺乏整体联动,缺乏相关方面的有效支撑与互动。 (二)媒体融合创新发展能力不足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的互联网化,不是单纯的传播形态改变,不是简单地建设起所谓的“两微一端”,而是思维方式的转型。是要借助于互联网思维,使我们生产的内容更具吸引力、感染力。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尚任重道远。 比如:“全能记者” “超级记者”我们提了许多年,但到目前为止,真正能够得上这个称号的凤毛麟角。伴随广播电视行业的“唱衰”,引进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奢侈,部分编辑记者 功力欠缺,思维方式固化,满足于按部就班,新闻敏感不强、 对口联系不足、表达方式陈旧老套,出精品难,出有影响力的重头稿件难。 再比如:台部分自办节目在新媒体的呈现,往往是简单地进行复制粘贴或“忠实”的节目上载,“互联网+”成为“+互联网”,不能以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对节目内容进行再加工,从根本上忽视传播效果。 (三)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融互动不足“用户中心” “服务意识” “产品思维” “交流互动”,从推进媒体融合发展以来,我们一直为之努力。目前,从移动端来讲,我们已经让这些理念植根于发展之中。但从传统电视栏目角度讲,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两张皮”现象不同程度存在,传统电视栏目创新发展步伐较慢。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更加趋向于对新媒体的单向打造而忽视了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反哺。 (四)新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相融互动不足以《直播绵阳》为抓手推进媒体融合发展,并不代表推进媒体融合发展,《直播绵阳》是唯一抓手。到目前为止,各部门、各栏目“两微”的发展缺乏统筹规划与指导,新媒体矩阵尚未形成,“两微一端”缺乏有效沟通与互动,未形成整体合力。 三、推进媒体融合的几点思考 (一)进一步转变观念,增强媒体融合创新发展内生动力 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从大处讲,是党中央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阵地的战略举措;从小处讲,是绵阳广播电视台生存发展的必然,事关每一位员工切身利益。目前,本台媒体融合工作已取得重大成效,正处于向纵深推进的关键时期。全台上下务必进一步增强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意识,从上到下,从骨子里转变观念,对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给予最大热情和支持。尤其是要牢固树立移动端优先这一理念,关注新媒体,维护新媒体,善用新媒体,为新媒体发展凝聚强大合力。 (二)坚守优质内容,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媒体融合进程中,新闻已经从单纯的报道逐渐演变成了丰富多彩的产品,媒体架构、采编流程、生产机制也随之发生变化。但无论如何演变,作为主流媒体来讲,媒体的属性不会变,用优质内容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的新闻理想不会变。智网时代,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优质内容的供给者,而这也将是成就主流媒体主流地位的优势所在。 内容生产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技术的不断更新,也给表现力不断提供着新的载体。文字、视频、照片、动图各有所长,近年来大家趋之若鹜的直播也许即将被各色短视频夺去市场。新媒体语境下,着眼传播效果,我们必(下转第10页) 摘 要: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是巩固宣传思想文化阵地、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的战略举措,是传统主流媒体必须回答好的时代课题。内容生产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时代,主流媒体有责任担当优质内容的供给者,有责任着力提升“四力”,更好地传播党委政府的声音。关键词:广播电视台;媒体融合;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19) 05-0008-02 广播电视台如何推进媒体融合创新发展 张 静 (绵阳市广播电视台,四川 绵阳 621000) 作者简介:张静,女,汉族,山东荣成人。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辑。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初探

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初探 摘要科技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方式的不断改变,使得传媒市场在短短的几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台不再是媒体界的龙头老大,它不断受到手机、电脑等新媒体的强大冲击。那么,地方电视台如何应对新形势,如何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是每一位电视人必须探究的问题。笔者以运城电视台《法治民生》栏目为例,浅谈新旧媒体的互动融合。 关键词新旧媒体的融合;市场变革;融合的方式; 1 电视媒体受新媒体的冲击 1.1 电视用户被分流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不受时间和地点限制,因而逐渐抢占了电视绝大部分的市场,尤其是年轻人群。现在电视用户以中老年为主。运城电视台《法治民生》栏目的热线电话所记录的热心观众90%为50岁以上的老年人,而且收视率不断下降。山此可以看出新媒體对于年轻人的吸引力远远人于传统媒体[1]。 1.2 电视广告被蚕食 不仅是观众被分流,媒体所承载的广告,也在被新媒体迅速的瓜分。随着新媒体被客户的广泛认可,广告商逐渐将宣传的重点转向了社交网站、视频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诸多的新媒体。山此可见互联网等新媒体的价值也在不断攀升,有望成为中国传媒市场的主力军[2]。 1.3 电视影响力被削弱 在过去的几年内,电视一直占据着舆论主导的地位,几乎对于信息拥有着独家发布的权利。但是随着新媒体的不断发展,电视的绝对霸主地位在渐渐地被瓦解。快捷性、及时性、多元性等特点是传统传媒无可比拟的特点,因而为新媒体带来了绝对的优势,因为新生代的团体更注重信息化的传播,新媒体的传播速度以及动员能力发展的速度让人瞠目结舌。 2 电视媒体应对冲击的策略一一融合 从社会发展的趋势中不难看出,电视媒体的空间在逐渐的缩小,但是,并不是说我们电视媒体就该缴械投降了,向新媒体服输了[3]。恰恰相反,我们电视媒体和新媒体并不是相互对立的,二者有机的融合更有利于传媒业健康、稳定、迅速的发展。所以,电视发展的唯一出路就是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 2.1 内容上的融合

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小悦悦事件"电视报道中人文关怀的缺失 2012-02-14 15:40:00 来源: 人民网(北京) 有0人参与手机看新闻 转发到微博(0)《新闻记者》杂志供稿 2011年10月13日,佛山2岁女童小悦悦被2辆车3次碾压,18路人见死不救,引发了国人的震惊和反思,也引起了各大媒体的竞相报道。司机的凶残、路人的拒救,交织成面色冷漠的众生相。而阿婆陈贤妹的援手让极度冷漠的社会有了一丝温暖,以朴素的悲悯情怀挽住气若游丝的生机。个体境遇是世态的微观映射,“女童被碾,路人旁观”的悲情场面,不啻为“冷漠流行症”的再度发作。每次“老人倒地无人扶”,都会被作为道德滑坡的“标本”;频仍的“助人为祸”,总能激起“好人难做”的嗟叹。席卷全国的小悦悦事件报道中,同样也凸显出新闻报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不少媒体为了追求时效性和收视率,在报道中缺乏人文关怀和理性思考。本文以国内数十家卫视为观察对象,以10月16日至23日这段时间关于该事件的新闻报道为观察样本,对此试加分析。 1.新闻采访缺少换位意识 电视采访最大的特点是在摄像机镜头前进行的。作为采访记者,职业决定其已经习惯了镜头前的交谈,有的记者就忽略了被采访对象的感受,往往开门见山、劈头盖脸地向对方发问,常常弄得被采访者手足无措、狼狈不堪,根本无暇认真回答记者提出的问题。因此,电视新闻采访学当中提倡换位意识,所谓换位意识就是要求采访记者首先要考虑和尊重被采访对象在镜头前的感受(有些批评或揭露性采访除外)。综观小悦悦事件中的人物采访,很多记者恰恰缺乏这种换位意识。 在此次事件中,伤害最大的莫过于小悦悦的父母了。在南方电视台《今日最新闻》和《米线社区》的新闻画面中一度出现两位哭泣的镜头,特别是作为母亲,曲女士曾敲打自己,长跪不起。然而,我们的记者却一遍又一遍地提问为什么没有看管好孩子甚至是事发几天后还有记者问她当天的情形,这无异于再次揭开别人的伤疤,在其伤口上又撒了一把盐。曲女士表示已经不愿意回忆当天的情形。如果不愿开口就不要进行采访,强行采访不但得不到好的效果,还会对受访者造成极大的心灵伤害。 另外,对陈贤妹老人的采访也有失人文关怀。一是媒体过度采访。陈贤妹本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农家妇女,老人可能做梦都不会想到有一天会上电视,甚至成为“名人”。尽管这位连普通话都不会讲的阿婆表示,“这只是件小事情,我当时只想帮一下,没有想太多,没什么好讲的。”但多处画面中可以发现,她在接电话的同时,还在众媒体的包围当中,一支支话筒还在对着她。她自己都向记者表示这已经干扰到她和家人的正常生活。为了回避采访,她的儿子刚把她接回清远老家,第二天又被政府“请”回赶去接受颁奖。二是媒体不当评论。有人质疑她三拒政府慰问金的目的是想出名。当有记者问她是否是炒作之举,这位老人表情

浅析媒体新闻APP发展之路

传媒观察 2014. 12 全国新闻核心期刊 ·江苏省双十佳期刊· 华东地区优秀期刊□陈惟金 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和移动设备快速崛起,报纸或广电等传统媒体正面临着巨大挑战,我们的生活也在发生着巨大改变。目前,每10个 中国网民中,就有7个是手机网民。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需求,特别是随着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广泛普及,人们对信息的接受方式有了更多选择,获取信息的渠道也更为宽广。 随着4G 时代的到来,为保留或者抓住更多的用户,各报业、广电集团下属新闻网站就应对未来移动传播做了许多尝试,各类新闻APP 呈现爆发式增长,但大多数面孔相似、功能雷同单一,也没有相对成熟的可借鉴的赢利模式。笔者认为,报业或广电集团下属新闻网站未来移动客户端的发展,必须要以用户为中心,充分开拓、运用和发挥 APP 的各类功能,利用传统媒体强大的内容资源,为广大用户提供最贴心的新闻与生活资讯等服务,要借不断更新的移动技术的力量,为客户提供个性化定制服务等;同时革新各种赢利模式,才能使APP 移动客户端之路越走越宽。 一、国内各类新闻APP 分类及现状(一)新闻资讯APP 目前主要分类 目前新闻资讯类APP 运营主体主要分三类:一是传统媒体集团,包括报纸、广播、杂志、电视 等;二是网络媒体,主要包括各大新闻综合门户网站等;三是各个移动互联网公司。 (二)新闻资讯APP 现状与问题 据了解,全国现具有新闻、资讯等属性的APP 越来越多。新闻资讯类APP 运行的整体现状如下: (1)大部分新闻类APP 都是通过发送各类新闻来黏住用户,而资讯类的APP 一般通过用非新闻类的生活小常识、旅游风景、美文之类的来获得用户青睐。目前各APP 原创率不高。 (2)栏目缺乏设计与编排。目前各类新闻APP 中的新闻大多是按照要闻、国内、国际、财经、娱乐、体育等方面进行分类,这种分类方式和网站、报纸等传统媒体的栏目分类基本无区别,且编排方式上无太多创新。 (3)对用户体验关注度不够。有的新闻APP 展示的视频或图片内容量动辄几百兆,有的甚至超过了1G ,这会给订阅用户带来流量负担。 (4)应用展示表现欠佳。现在很多用户都是用手机在碎片时间看APP ,因此在阅读模式、夜间模式、屏幕调整等功能体验上,传统媒体的APP 应用表现欠佳。 二、搭建内容传播新平台,创新内容生产方式(一)建设掌上选题库,构造新媒体编务会移动平台 传统媒体从业人员已纷纷意识到向掌上媒体 浅析媒体新闻APP 发展之路 ◆新媒体研究◆ 38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