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巡礼

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巡礼

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巡礼
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巡礼

洼地腾飞

——探访荆州市江陵中学课程改革

◎/本刊记者曾宪波张华英

高考前夕。荆州市江陵中学校长李大春靠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一群学生回到学校,有的与同学拥抱,有的围着教师手舞足蹈地说个不停……”梦醒后,他愣了好一会儿,直到听见教学楼走廊传来的喧闹声才回过神来。

20天后,高考成绩揭晓。本科上线率达86.5%,文理科一本上线人数较去年增加46.8%,荆州区文理科状元均出自江陵中学。此时,李大春悬了三年的心终于落地,“对我来说,这三年就像一场博弈——给学生一个美好的未来,家长对高考升学率的无限期待,时刻交织在一起。”这份笑容,来得不太容易。

“既要素质,也要分数。”不喜欢剑走偏锋的李大春,带领全校教师“走起了钢丝”——坚定不移地推行课程改革,以非凡的教育智慧和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为学生赢得了可持续发展的未来,创造了江陵中学这所老校洼地腾飞的奇迹。在毕业典礼上被学生拥抱时,李大春眼眶湿润了。

主题教研“盘活”课堂

要突围,就要改革。2009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让江陵中学看到了机遇和希望。只有改,江中才有出路;只有改,江中才能实现弯道超越。

1995年江陵县撤县并区,一大半的优质生源被一个文件“生生划了出去”。曾经辉煌的江陵中学由此陷入低迷。2009年7月,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全面启动。江陵中学抓住全省实施“项目推进”的大好时机,申报了湖北省课程改革重大项目课题《校长课程领导力提升研究》和《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建设和学习型组织建设研究》。

此后,他们以课改为契机,以课题实验研究为抓手,边研究,边实践,探索重建学校发展的“战略高地”,打造新的核心竞争力。课堂既是课改的方向和落脚点,也是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慢慢地,全校上下把目光聚焦他们再熟悉不过的课堂。

不破不立,课堂不解放,学生就“遭殃”。于是,学校领导带头向课堂“开炮”——改变传统的教师一讲到底的课堂模式,改革唯分数是教的观念和做法……

开始,教师们对课改并不认同:有的认为是搞形式,弄不好会影响高考;有的称教学负担重,难以投身其中;有的害怕冒风险,担责任。李清成老师教高一两个班的语文,还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怕改革,但又不得不改。学校之间的竞争和生源的减少,使得我们必须与时俱进。”他认为,如何引导教师转变观念,主动参与到课题实验研究中来,是学校领导班子面临的首要问题。

“那个时候,我们顶住来自家长和社会的压力,抱着为学生的幸福未来奠基的理想,心里涌动着‘我不改谁改’的课改激情。”李大春坦言,为了转变教师观念,学校花了很多心思。

2010年和2011年的8月,学校把全体教师拉到外地搞封闭式集训,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李大春提出“大胸怀、大视野、大智慧”的教育理念,并倡导就学校发展使命和教师个人价值的关系等问题开展大讨论。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措施,逐步让全体教职工认识到:只有通过课程改革,才能实现江陵中学的弯道超越;也只有主动参与课程改革,才能给学生和自己找到一片明亮的天空。

江陵中学多次请省课程改革重大项目课题组专家到校,为江陵中学的课程改革“把脉问诊”。认真研究新课程背景下学校的校本教研机制问题后,学校提出了“主题教研”的思路:一次教研活动必须围绕某一个问题进行,问题即主题。问题产生于教育教学实践,一系列“问

题”形成“问题序“。而主题教研就是要围绕这一系列“问题”展开研究。

主题教研机制的建立,使江陵中学确立的重点突破的课改战略终于找到了着力点。

研究从问题入手,设计以问题为主线,教学以问题为话题,反思给予问题展开,检测只想问题结论。按照这个思路,学校确立了主题教研的基本流程:征集问题—确立主题—集体备课—教学设计—设计观察表—课堂教学—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二次设计—形成意见—撰写案例—跟进创新。这种“围绕问题、基于问题”的教学研究,为课堂带来了由内到外的颠覆性变化。

“完全是头脑风暴啊!每到主题教研活动时间,教师们聚在一起,就教学中的问题或学生的学习情况毫无顾忌地争辩、讨论。”副校长刘强回忆说,“大家竞相发言,各自提出以‘问题’为特点的主题教研活动案、课堂教学探究案、教学复习检测案。学校对主题教研的捆绑式评价最‘折磨’人了,一损俱损一荣俱荣,有谁愿意因为个人的失误而让整个备课组和教研组受牵连呢?”年轻教师姚爱萍直言不讳地告诉记者。

不独教师如此,李大春密密麻麻的工作日程表显示,他也被“捆绑”了。他每周至少要听四节课,听课后都要与任课教师交流讨论,每天要找不同年级不同班级的学生了解学习情况……“你这是新课改的语文课吗?学生的声音呢?”除面对面的评课交流外,李大春还利用微博、QQ群等平台与教师们沟通,并提出诚恳的建议。

教师们累,李大春也累,但过得很充实,似乎比以前有激情了。如今,这种主动学习、创造课堂的风气在江陵中学已蔚然成风。学校开展“我的精彩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教师、中层干部、校领导都要上台。李大春还把教师的“精彩课堂”制作成视频光盘,作为一份特殊的礼物赠送给每一位教师,祝愿他们下一节课更精彩。

主题教研让教师率先“腾飞”:2011年,在荆州市普通高中“课内比教学”竞赛活动中,江陵中学获得了13个一等奖,居全市之首;关峰老师以一堂挥洒自如的物理课,获得湖北省青年教师大赛金奖第一名的殊荣;青年教师刘金国参加第九届全国青年物理教师教学大赛,一举夺得金奖……

“改革是必然的趋势,高中课改是学校从洼地腾飞的一个大好机遇。只有改,江中才有出路;只有改,江中才能实现弯道超越。”李大春善于用自己的思想激发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把学校发展的梦想一步步变成“触手可及”的现实。

紧紧围绕“促进学生发展”这个中心,厘清每个人的责任

在江陵中学,领导该负责什么,教师该干什么,学生该做什么,家长应做些什么,这一切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

课改的顺利推进,学校各项工作能取得长足发展,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校园里的每一个人都在“各司其职”。

2011年8月25日,江陵中学三楼的一间办公室里,一排电脑旁10多名学生忙得不亦乐乎。原来,他们正在履行他们的职责——给高二年级分班。严格按照考试成绩,将该年级的800多名学生平均分成15个班。几年来,这样的“工作”,不是教务处做,更不是校领导“说了算”,而是由随机抽取的学生代表在学校电子化办公平台室里封闭操作完成的,然后第一时间在校园网络平台和学校信息栏里同时公布。

据介绍,这是江陵中学的一项制度创新。采取这样的方式,很快就消除了学校的“关系班”和“重点班”。

“江陵中学各项制度的制定,是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而每一项制度的出台和实施都是为满足学生学习或生活所需,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个性化发展。”党委副书记黄虎成一毕业就分到母校工作,亲历了学校的发展与变化。他说课改以来,

学校在制度创新方面做足了功课,规范管理随之迈上了新台阶。

江陵中学新一届管理委员会名单中,除了校长李大春,党委副书记黄虎成等校级干部,还有自主申报的中层干部、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大到学校发展的战略规划,小到科学分班等也都必须提交学校管理委员会讨论决议,一经决定校领导也无权更改。

这种全员参与的集体决策和规范管理机制,厘清了每一个人的责任,从源头上明确了“责任边界”,提高了学校管理的执行力。江陵中学通过制度和机制创新,规范了课题实验和主题教研等中心工作,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和家长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绩效考评机制,是学校管理委员会一致通过的决策之一。为了激发大家参与课改和课题实验的积极性,避免“实验成为少数几个人的额外任务”,学校建立了党员干部月绩效考评、制度重建、文化重构,并明确每一个人的职责范围和规范,促使每一个人用心用力工作。

课改实施过程中,李大春发现学校教学、科研是“两张皮”;学校几个主要的职能部门,责任范围不清晰,难免导致工作上相互推诿。为此,学校先后组建了科教中心、德育中心和校务服务中心,有效解决了办事效率低下、工作相互扯皮的问题。

几大平台的建立,为实施有效教学提供了制度保障。在科教中心的服务平台上,《江陵中学教师教学自我评价与反思制度》《江陵中学学生评教师、教师评领导、社区评学校的“三评”制度》等一目了然。电子化、公开化的网络一体化管理服务,对教师电子备课和教学反思数量和质量都有了明确要求和具体指导,评价结果与教师绩效考评挂钩。

“老师经常把我们请到前台,从分享不同的解题思路,到不懂的地方集体讨论,这样的学习方式让我们学会了独立思考和流利表达,因为你随时都有机会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解题策略和思路。”今年16岁的高二(1)班学生朱宇锦说,“大家都这样主动学习,你如果不主动、不作为,就会慢慢被课堂抛弃。”他的同班同学肖晚扬着头说:“现在是被课堂抛弃,下一步就该被时代抛弃了!一想起来,就感到害怕呢!”

江陵中学管理委员会的委员们时常会因为一个问题互不相让,但目标只有一个——为了学校的发展。几次深入了解,身为委员代表的家长余先生对学校奖励学生机制提出了质疑。他认为“如果学校的奖励始终只发给考高分的学生,那么一大部分中等或中等以下成绩的孩子将会因为看不到希望而失去学习兴趣。”这位执着的家长不仅找孩子的班主任谈他的想法,还委婉地找校长“理论”。一周以后,学校管理委员会通过了一项决定:每学期颁发50个特别奖。无论在学习、生活还是个性特长方面,学生只要有一门能征服大家的“绝活”,就有机会获得该项奖励,并颁发1000元助学金。这项举措,不只是要学生和别人比,更要激励他们和自己比。

一石激起千层浪。制度创新,让教职工和学生都找到了他们自己的位置和今后的奋斗目标。

“在江陵中学,领导该负责什么,教师该干什么,学生该做什么,家长该怎样配合,这一切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规范。当每个人都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事情,该朝哪个方向去努力时,获得发展的绝不是一部分人,而是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李大春说。

学校不只是学习知识的地方

分数不能替代学习与梦想。好的教育,应该开掘并激发人的潜能,不断提升人们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执着追求。

“课改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课程是承载这一历史使命的主要载体,所以培养‘既要分数,又要素质’的学生,自然要在课程上做文章。”基于李大春的高瞻远瞩,江陵中学把学科课程的课时由每天8节削减到7节,增开了综合实践活动、心理健康教育和通用技术等综合课程,并在体育、音乐、美术三科试行选课走班教学。

但是,课程丰富了,学生、家长以及教师的意见也接踵而至,他们普遍反映:课程负担重,课时严重不足。开齐课程与开足课时的矛盾不可避免地产生。面对这些矛盾和问题,李大春没有退缩,而是用他的教育智慧破解课改推行中的一个个难题。

学校还对课程进行了二次开发。在开齐课程的前提下,认真落实开课的底限和上限标准,高考科目设置上限,非高考科目设置下限。对理综与文综的教材,按照“基于课本、基于生活、基于学情”的原则,组织学科教师进行二次开发,编写了《人与自然·高中生学物理》《人与社会·高中生学历史》等九套校本教材。学校对学年统考不达标者实行补考制度,同时进一步完善学分制。

在实践中教师们发现,受时间、地点等条件的限制,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课程难以落实。于是,李大春组织教师编写《江陵中学学生研究性学习手册》《江陵中学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手册》《江陵中学学生社区服务手册》及《走向成人——江陵中学学生十省日志》,并引进传统德育教材《弟子规》;利用周末,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利用晚读报时间,组织学生学习《弟子规》、认真落实《十省日志》。

“三年的实践证明,只有立足课程文化构建综合课程,才能尝到综合课程的甜头而不会觉得它是烫手的山芋。”李大春深有感触地说。

“环境能直接影响人。如果学校不能培养学生发现美、追求美的大美育观,即使分数再高,他也不会是一个真正快乐的人。”李大春和记者一见面,就谈及了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为此,学校在环境课程开发上下功夫,先后修缮了劝学走廊、圣哲园,增设了十省墙、孙叔敖桥、“文曲江中”牌坊,开辟了课改走廊、师德走廊、党建走廊等,让环境课程化;在学生中深入开展“雅文化、格文化、省文化、孝文化、毅文化”五字德育主题教育,让课程主题化。

在李大春眼里,学校的开学典礼、散学典礼、课外活动、体育运动会、艺术节稍加创新,都将变成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个鲜活的课程。

招生季已过,但刚从“失踪生活”中回归的李大春,幸福与痛苦似乎仍交织在一起。

可是,对江中人来说,这种“幸福的痛苦”来得并不容易。

为什么家长和学生如此青睐江陵中学?李大春将其归结为课改所带来并逐步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半年后,儿子就有了明显变化:他竟然研究起了水文化,还经常提及学校的阳光讲坛。成绩一般的他兴趣多了起来,每天都很快乐。有一个好心情,学习的动力无疑会更足。”经后来了解,记者才知道说这番话的是一位高三学生家长。

早晨7点15分,一群步伐整齐的学生精神抖擞地跑步。“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一边背着《三字经》,一边两人一伙地站出来“报到”,这是篮球教练张侦军自创的招数。“一开始体育生真不好带,自由散漫,经常迟到,我就想出了每次背诵一段或两段古文来签到的办法。可别说,还真管用!”篮球班的这群“大个子”,现在不仅球打得好,《三字经》《弟子规》也都烂熟于心。

“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力量,是学校独特的教育资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而深远的影响。”李大春说,江陵中学本着“求真、唯美、至善、育人”的文化建设理想,积极开发“雅、格、毅、省、孝”德育文化校本课程资源——即培养学生举止文雅、行为儒雅、情趣高雅的雅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健康人格、优良品格、高尚国格的格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崇尚理想、坚定信仰、迎难而上的毅文化教育,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主管理、自我发展的省文化教育,培养学生尊重师长、长幼有序、与人为善的孝文化教育。

江陵中学在李大春和教师们心中,就像自己的孩子,如何定位“全面发展的个体”,早已成为他们共同的追求。“赋予学校活动的人、变化的事、静止的物、流动的时空这些‘景物’,有亲切的人文、科学的色彩,将时代感和充满生命力的德育目标物化和景化。”李大春在他的管理札记中如是说。在他和江中教师的心中,“学校不应该只是学习的地方,它还是

承载师生梦想的地方。好的教育,应该开掘并激发人的潜能,不断提升人们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执着追求。”尊重每一个孩子成长的规律和轨迹,提升学生对善的向往和对美的追求,李大春和教师们正孜孜以求。

身为武汉大学教育学院兼职教授的李大春,2007年11月从荆州区教育局走进江陵中学,他最喜欢学生调皮地跑来喊他“李哥”。李大春告诫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要想有个好人生,首先得学会学习;要想取得好成绩,积极主动是关键。年轻人,切莫贪享一时的安逸,而应主动地创造机会改变人生。

今年的“新高考”,特长生在高考中的表现,同样给江陵中学带来了盛夏的喜悦:鲁东飞以572分被飞行学院录取,贺辰昀成为国家一级运动员,姚易星、张茜、邓智航等体育生被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等高校录取。

学习就像涓涓细流,润物细无声,而不是轰轰烈烈地干革命。课程改革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课程改革:彰显校长的领导智慧

◎/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周冬祥

转眼之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历时十年有余,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也走过了三年历程。如果说课程改革如同一场马拉松,那么经过数年奔跑,当年处于同一起跑线上的横队已经演变成了纵队。显而易见,面对课程改革的重大挑战和发展机遇,不同的学校做出了不同的选择。大多数学校顺势而为,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改革,学校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一些原来并不特别突出的学校在课程改革中取得了明显进展,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荆州市江陵中学就是其中比较典型的代表之一。反之,过去人们心目中的所谓“优质”学校在课程改革中观望等待、踌躇不前,变化甚微,反而被原先一般水平的学校所超越。这种产生于课程改革中的学校发展“反超现象”,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其个中原因更有待我们深入探究。

不同学校在课程改革过程出现的差异发展,原因固然很多,但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校长的领导力。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以此类推,我们也可以认为,一个好校长,就会有一所课程改革的好学校。而这里的“好校长”自然是积极稳妥地推行课程改革的典范。然而,要成为课程改革的好校长并非易事。因为,课程改革是前所未有的新生事物,必然会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困难,仅靠校长既有的办学经验必定难以应对,需要校长具有驾驭新生事物的领导智慧。正所谓“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课程改革彰显校长智慧”。只有那些具备课程领导智慧的校长,才能成为一个好校长,才能带领学校走在课程改革的前列。

那么,课程改革到底需要校长具备哪些领导智慧呢?

第一,引领课程理解的知性智慧。知性,知道人的本性。康德认为知性是介于感性和理性之间的一种认知能力。感性是灵动的,理性是循规的,知性是柔美的。知性基于对人的本性及其现实的感知,链接于对未来发展的理性追求,活跃于感性与理性的交叉重叠区域,因而知性往往比感性和理性更加富有创造性智慧。具有知性智慧的领导者,是引领人们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穿行的智者。就校长领导学校课程改革的具体行动而言,校长的知性智慧表现为对学校特性(尤其是师生的个性特点)的认知和推进课程改革的系统思考。一个具有知性智慧的校长,既不会受困于对当下办学困境的感性认知而裹足不前,也不会因向往理想愿景而脱离现实盲目追逐。为学校构建一条从现实通往理想的进步阶梯,才是具有知性智慧的校长应有的正确选择。四年前李大春受命于危难之际,担任江陵中学校长。适逢湖北省正式启动

高中课程改革,他敏锐地觉察到,课程改革将为不同的学校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一个难得的契机。他秉承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致力于开发师生的天赋和才能,让师生享受“创造性劳动的幸福”,系统思考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对策,从校情分析、课程建设、德育创新、有效课堂、学校文化等各个方面,通过七谈“我所理解和希望的教育”,提出了“新课改、新教育、新江中”的办学思路,明晰表达了他对学校的特性分析和课改设计,并通过校本培训、墙报宣示、网站宣传等多种途径,向教师、学生和家长传播新课程理念,引领观念转变,体现了校长领导课程改革应当具有的知性智慧。

第二,引领教学变革的实践智慧。所谓“实践智慧”,是实践领域的智慧,就是那些基于采取实际行动且能够灵活应对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能力状态。学校课程改革场景中校长的实践智慧,是校长的知性智慧通过领导课程改革的实践行为所显示出来的。校长的实践智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就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导行为而言,校长的实践智慧表现为引领教师以本校学生发展需求为前提,对教育内容体系进行校本化开发和课程资源建设。第二,就课程实施的领导策略而言,校长的实践智慧表现为致力于对教师教学机智进行经久不衰的催生和褒扬,是一种把课程改革实践过程改造为充满教育创造的教学科研领导行为。第三,就校长自身的专业发展而言,校长的实践智慧表现为躬身课程改革的实践探索,在实践中不断地学习、反思和改进,不断自我完善,致力于实现教育家办学的不懈追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校长必须从学校课程“顶层设计者”的神坛上走下来,投入到生动活泼的课程改革热潮之中。如同李大春校长那样,以淡定高远的教育情怀,追寻“非功利化教育”,远离低俗的繁琐应酬,以课改普通一兵的角色,深入现实的课堂教学之中,深入到学生的真实学习场景当中,深入到教师的课程教学研究活动过程中。校长与师生一起在课程改革第一线“摸爬滚打”,与教师一起研讨切磋,一起探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条件下推进教学内容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与师生一起体味课程教学改革的甜酸苦辣,让师生真切地感受到校长对推进课程改革的感性之激情、知性之柔美、理性之智慧。

第三,引领制度变革的规整智慧。规整智慧是智慧的一种类型,是指人们以新的规则如法律、法规、制度、政策、方针、方法等来调整、梳理、矫正、改变已经存在的东西。就学校的课程改革而言,就是要根据课程改革的要求和学校发展的实际需要,构建新型的课程管理制度体系,取代原有的课程教学管理制度,以此把课程改革推上一个新的运转平台。课程改革并非某个教师所进行的单纯课堂教学方式变革,而是要对学校中以课程体系为核心的整体变革,没有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的整体改革,任何局部的单项改革都会难以深入进行,甚至无疾而终。江陵中学正是认识到了这一关键所在,从2009年开始逐步推进内部管理改革创新,将原来的近十个处室优化重组,先后成立了德育中心、科教中心、校务中心,重设岗位职责,优化职能分工,修订完善一整套管理规章制度,课程改革的执行力明显增强,办事效率显著提高。尤其是科教中心建立了五个信息化平台,使教学管理手段实现了现代化。教研活动安排、电子备课送检、教学反思和博客交流、课堂教学秩序调控等,有了崭新的形式和内容,无纸化办公渐渐成为一种工作常态。有效解决了课程改革中令人头疼的各项数据收集问题,质量监测工作变得方便快捷。江陵中学围绕推进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机制进行了“伤筋动骨”的改革,并非上级领导的“红头文件”要求,也不是照搬其他学校的“舶来品”,而是源于李大春校长及其管理团队所具有的规整智慧,得益于课程管理创新的领导魄力。

第四,引领文化重建的创新智慧。创新智慧是智慧的一种类型,是对事物发展面临的问题能迅速、灵活、正确地理解和解决,改进原有事物或创造新的事物。创新智慧是创造性劳动必不可少的智慧,特别是在现代社会中,没有创新智慧,就无法在竞争剧烈的现代社会中生存和发展。如果说领导智慧是人的智慧要素结构中的皇冠,那么创新智慧则是智慧皇冠上

的明珠。课程改革是一场触及学校全面变革的系统工程,从一开始就会遇到来自各种因素的阻力,有些是显性的,有些则是隐性的。解决显性矛盾往往可以依靠改革刚性的管理规章制度,通过提升管理“硬实力”比较容易奏效。而对于蕴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隐性矛盾,则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促进教职工、学生乃至家长提高教育的文化品格。因此,在课程改革中成长起来的好校长,应当充分显示出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创新智慧。进入江陵中学,我们就会深深地感受到浓浓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在李大春校长的带领下,构建了既丰富多彩又蕴含深邃的学校特色文化。学校倡导制度建设与文化引领并举、规范管理与人文管理并重的管理文化;形成了“雅、格、省、孝、毅”为主题教育的德育文化;建构了以国家学科课程及其“二次开发”选修课为主干、以“文曲江中讲坛”20余个专题为辅修的课程文化体系,打造了以圣哲园、劝学走廊、十省墙、孙叔敖桥、课改走廊等校园景观为课程资源载体的校园文化。

江陵中学的成功实践证明,课程改革带来的不仅仅有学校面貌的变化,不仅仅有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学习生活质量的改善,也不仅仅有教师的事业热情和专业精进,还有学校精神的复苏和对教育理性的不懈追求,还有现代学校的教育自觉和智慧回归,更还有源于校长领导智慧的文化自觉与繁荣。■

宜昌市葛洲坝中学(原葛洲坝六中)是葛洲坝集团于1981年创办的一所普通高中,是湖北省首批重点中学。2000年,该校被授予“湖北省示范中学”称号。2006年,学校移交宜昌市人民政府管理,并更名为宜昌市第二十中学。30多年来,同其他学校一样,葛洲坝中学的发展也经历过起伏,但2009年启动的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无疑是该校发展继续上行的一个重要节点。2012年高考,该校一本二本上线人数均为2009年课改前的3倍多。不过,校长付全新似乎并不过分看重这些,他认为课改带来的“变化”是简单的分数所无法衡量的。

引领学生自我优化

——来自宜昌市葛洲坝中学课程改革的报告

◎/本刊记者曾宪波张华英

10月16日,宜昌市葛洲坝中学一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前夕,高三年级的几名学生“堵住”了付全新,“付校长,明晚您得观看我们班的文艺节目哦!”第二天晚上,学校运动场灯火辉煌,付全新面带微笑,聚精会神地欣赏了这场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文艺演出。“台风正,有自信!”活动结束,付校长特别地向那几名学生伸出了大拇指。要知道,刚进校时,这几名学生甚至不敢看班主任老师的眼睛。

“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有着近20年学校管理工作经历的付全新认为,“培养什么人和怎么培养人”,是他一直思考的重要问题之一,他说教育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事情——不仅要打基础,更要管长远,“引领学生自我优化,持续发展”才是正道。2010年3月,从付全新将葛洲坝中学的校名“要回来”那一天起,这所曾经辉煌的学校,便以“更受社会信赖,师生更受社会尊重”为追求,开启了新的征程。

让教师成为学生自我优化的引领者

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教师,才有可能带出一群不断自我优化的学生。所以,引领学生自我优化,教师要身体力行,做自我优化的楷模。学校希望教师自我优化的价值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影响不同学生的全面个性化成长。

2009年8月,付全新由宜昌市夷陵中学副校长调任葛洲坝中学校长。与师生深入座谈后,深谙学校管理而又富有教育理想的付全新,在第一次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就提出了自己的办学主张: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而落实这一办学理念,首先要优化教师的思想,让教师成为学生自我优化的引领者。

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与课改精神不谋而合的付全新,希望以课改为契机,还学生主体地位,在教师引导下,唤醒学生的自我优化意识,提升学生的自我优化能力。他多次强调:“一个不断自我优化的教师,才有可能带出一群不断自我优化的学生。所以,引领学生自我优化,教师要身体力行,做自我优化的楷模。”

让教师“自我优化”,绝不是简单地规定教师每学期读几本书,上几节公开课,写几篇论文。付全新认为,教师职业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而“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自我优化”是高层次的教师主动学习、实践、反思提高的一个过程。课改以来,葛洲坝中学取消了对教师的终结性评价,比如用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备、教、辅、改等工作,取而代之的是激发教师“自我优化”意识的发展性评价。

2009年秋季学期起,葛洲坝中学要求教师填写的表格越来越少,而做的实验越来越多;对教师的检查越来越少,实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越来越多;考试后各班级对比分数的越来越少,总结经验查找原因的越来越多。教务处主任吴爱民介绍说,学校从实际出发,在校园里制造了若干个“学习场”,比如为了指导学生探究性学习,教师们不得不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

担任高三(2)班数学教学工作的冯凤萍老师说,付校长倡导的“斯宾塞的快乐教育”改变了教师们的精神面貌。“学校给予师生自由成长的空间,教师们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反倒更强了”。

出于责任感和使命感,冯凤萍老师独创了以学生自己上新课甚至自编教学案的教学模式。从课前预习、学生骨干培训、上课后前5分钟互相检查预习情况并汇总问题、上课后30分钟之内由指定学生讲解前一天预习内容并解答同伴提出的问题、学生组成的数学“专家”小组对大家的问题及本节课内容进行归纳小结并对知识概念及解题方法进行提炼。

在葛洲坝中学,以前多半以“挑刺”为主色调的校内公开课,现在集体“变脸”为“鼓励并帮助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研讨课。在这种“自我优化”的专业发展氛围下,三十出头的王爱华老师慢慢迷上了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别了,不列颠尼亚》一课时,她在预习课上就单元及课文特色作出简单提示,并引导提出探究方向后,便放手让学生以学案和《语文学习导报》等为参考资料展开自主探究。课后,王老师反思道,“教师不必担心学生能力差,只要你坚持不懈,不断总结得失,一定会在自我优化的同时,实现对学生自我优化的引领。”

从学校教务处的工作手册看到,该校每一位教师的听课记录下面,都有一段文字,它们或长或短,多半是肯定某位教师某堂课的亮点,或对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所提出的针对性建议。

“有一位优秀的教师,就会有一个优秀的班级。我们希望教师自我优化的价值直接体现在学生身上,影响不同学生的全面个性化成长。”付全新给予教师以底气、方向与力量,让他们在宽松的环境里自由呼吸和成长。

没有学习方式的变革,就难有教学方式的改变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创新能力不强?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根子是我们传统课堂上“从不允许”学生质疑,课堂上讨论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了的,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更无从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把知识与能力建构在问题之上。这肯定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

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创新能力不强?付全新认为原因在于学生缺乏问题意识,根子是我们在传统课堂中“从不允许”学生质疑,课堂上讨论的问题都是教师设计好了的,没有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时间,更无从锻炼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三年前,付全新鼓动陆美娟老师把课堂“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上新课”,“一放手课堂就会有活力”。可面对高考的无形压力,陆美娟不敢轻易迈出第一步。

“所有基于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学习,都会带来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上的变化。”在付校长巧妙的“铺垫”下,陆美娟如履薄冰地开始探索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

一年后,班上的学生参与意识、学习兴趣明显发生变化,成绩有了稳步提高。尝到了甜头的陆美娟,开始信心十足地系统构建课程。

付全新借用“国旗下讲话”对师生“旁敲侧击”:以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探究,把知识与能力建构在问题之上。这肯定是一个有效的学习过程。校长公开提出,“学生可以自己给自己上新课”。其实,付全新是想借此打破传统课堂模式,从转变学习方式入手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从而引爆葛洲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

“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完全是对传统课堂的颠覆,沉闷的课堂不见了,学生成了课堂的主角,安静和热闹交相辉映。依托教师集体编写的教学案,通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分步达成课堂教学目标,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探讨、梳理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这逐渐成为葛洲坝中学的课堂常态。

“我是否应该从一个教师转变为学生,和学生共同体会学习中的困惑?这样才能真正在课改中与学生一道体会知识的生成和运用。”起初,化学教师王艳为了鼓励学生大胆地走上讲台,她悄悄坐到了学生中间,把自己“变身”为一名学生——“老师听学生上课”。

学生的感受不亚于老师。高三(4)班的韩健南同学由当初的“不知道怎么讲,也不知道怎么学”,到现在“为了让同学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弄明白,我要提前做很多功课”,“在给同学们的讲解中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我现在不紧张了,可以十分放松地与同学们交流讨论,还时常针锋相对地质疑老师或同学的思路和观点”。

为什么要改革课堂?该校分管教学的副校长向春雷说,按照课改理念,学校致力于寻找一种适合学生认知与发展规律的学习方法。而按照付全新的说法,要为学生发展找到一个更科学的动力系统,点燃学习激情,提高学习效率。

研究性学习推开了学生走向社会的一道门

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瞭望社会,而且可以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从而实现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研究性学习是引导学生自我优化从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通过学习方式的改革,解决了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毛病后,付全新把目光投向了引领学生自我优化的新阶段——他说:“我们希望学生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自己去解决所提出的问题。”于是,他在学校花大力气推行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与志向,从自然、社会、生活中选取有意义的问题,借助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并综合运用知识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探索性学习活动。在付全新看来,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己给自己上课”的“姊妹篇”和“续集”,是引导学生自我优化从课内向课外、从校内到校外的延伸。

高三(4)班李霜、黄蓉等5名同学,在今年暑假自主申报了《泡菜的制作》这一研究性学习课题。为此,他们分工合作,前期的准备工作充分而细致,涉及食品卫生、生物、化学等诸多方面,从7月1日到25日,他们详细记录了研究的全过程。“课题如同一个盖子,

揭开这个盖子,我们看到了书本以外的精彩,也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李霜在研究性学习中发现了自己的长处,通过这扇“窗户”,她领略到了“前路”的灿烂,并筹划着和同学一起再研究一个课题呢!

在《研究性学习记载》中,记者看到了这样一段话:“过了一个星期,当我们掀开泡菜坛时,一股怪味令人哭笑不得,满怀期待却迎来失望。不过,吃一堑长一智,我们很快找到了失败的原因:一是因为新水控制不好;二是泡制时间较长,三是盐放得太多。”

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的同时,体验团队合作,拓宽知识面,进而学以致用,增强自己的表达、沟通、实践等能力,张黎明老师说,“这可是研究性学习所产生的‘连锁效益’。”

高二(5)班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实验了解到“测量酒精燃烧的临界浓度,有助于更好地储存酒精和对酒精的充分利用”。余欣霖同学在《酒精燃烧临界浓度的测定》研究性学习实验感想中说:“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经历了失败、迷茫与再尝试后,我们最终完成了任务,也明白了一些道理。科学是严谨的,容不得一丝一毫的马虎。”

葛洲坝中学自实行课程改革以来,把研究性学习作为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作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做到学用结合,以研促学,通过科学研究的方法获得了多方面的体验。

为引导学生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付全新带头给学生开讲座,指导学生如何选题,如何研究;与教师们座谈,躬身示范怎样指导学生写开题报告,如何评价学生的开题、结题报告。他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习,也是研究;研究即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学习的方法”。所以,他将“葛洲坝中学研究性学习成果集”命名为《亦学亦研》。

“选题范围广,探究过程实,钻研程度深”是葛洲坝中学研究性学习的鲜明特色——既有社会及人文方面的选题,也有自然科学方面的选题;每个课题都由开题报告、研究过程记录、结题报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感悟和教师即时评价等内容组成。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学习、社会有了新的感知,创新能力、动手能力、语言交流和写作、交往与合作能力、处理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还掌握了基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

付全新是课改的领导者和实践者,但他更是一个思考者。为什么出现大学生就业难?原因在于我们的教育与社会出现了脱节,学生从小只知道闷着头死读书,不关注社会,进而不理解社会,最后必然导致缺乏适应社会及工作岗位的能力。付全新认为,“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瞭望社会,而且可以引导他们走向社会,从而实现让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理解社会、适应社会的目标。”

课程是师生共同“造山”,而非简单地“爬山”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校本课程也是动态生成的,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由师生共同“造山”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拿着“一本书”,然后照本宣科。

华东师范大学李政涛教授曾说过,课程的核心特点在于:它不仅是已然存在的静态之物,有的更像是一种隐于地下、尚未开采成形的矿石或胚胎,需要师生通过实践将其转化为课程。付全新对此深表赞同,他说:“每所学校的历史、环境、师资等都不相同,所以,以校本课程文化为核心的校本文化自然也不一样。”

2010年3月,付全新硬是固执地“要回”了“葛洲坝中学”这个校名,他认为该校名既蕴涵着学校的历史文化,也是学校校本课程的载体之一,而且无可替代。“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了解与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相关的历史文化,它是时代变迁的一个缩影,尤其是不要忘记葛洲坝中学的传统,和它曾经创下的辉煌。”付全新说,这难道不是一门很好的校本课程?

翻开《葛洲坝中学校本课程学生选课手册》,记者就像走进了一个微型图书馆——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涉及科学探究、社会文化、语言修养、心理修养及研究、艺术修养类、劳动技能、运动竞技、学术讲座、学科拓展等多个类别,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有30门以上。由学生自主选课,自由选修。

课堂是动态生成的,付全新认为校本课程也是动态生成的,是基于学生未来发展,由师生共同“造山”的一个过程,而不是简单地拿着“一本书”,然后照本宣科。

哲学关注的是思维方法问题,这关乎一个人对生活对学习的认识,乃至一生的幸福。付全新办学,一向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校本课程开发也是如此,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哲学思维,他主持开发《人文启思讲堂》校本课程,并亲自主讲《哲人哲思》科目。高二(3)班的杨多兴高采烈地告诉记者,“你可以拒绝哲学,但是你绝不可以拒绝哲学思维。”付全新以平实幽默的语言,与学生探讨科学的思维方法,选修的学生从起初的寥寥数人发展到后来的场场爆满。

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在葛洲坝中学不只是口号,而是学校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学校向学生征集校本课程开发的意见和建议,比如“你希望在必修课以外还可以补充哪方面的知识”。然后,由年级组推举教师和学生代表,来决定校本课程的种类,从意向、开发、选课到落实校本课程目录,其间融入了师生的集体智慧,所以学生才对这样的课程充满期待。

比如,化学老师吴爱铭开发的《做情绪和学习的主人》这一课程,从对一个人成功要素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自己生活中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慢慢学会做情绪的主人。吴老师“方向比速度重要,坚持比激情重要”的观点,激起了学生对人生的思考。

校本课程为葛洲坝中学的学生打开了一扇通往快乐青春的窗户。《我是你五百年前失落的莲子》《英文电影中的经典对白赏析》《笛子演奏入门讲义》《国际金融常识》《通过摄影提高审美意识和情趣》等课程,让学生有了更多“做梦空间”。

“课程结构在课改深入推进过程中,是重要的一个环节。以课程的科学性来影响不同个性的学生成长,是促使每一个学生实现自我优化的过程。”付全新每走一步,都在思考。

距离2009年8月越久远,课程改革的意义会越清晰。短短三年,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葛洲坝中学发生了巨大变化。

10月17日开幕的校园科技艺术节,再一次点燃了葛洲坝中学师生的激情。曾经并不自信的学生,青春的活力洋溢在他们的笑容里。这些来之不易的变化,让许多都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活动结束,付全新回到办公室,静坐到深夜。当晚,他又一次思考着他反复想过的问题——“学校的课改与学生的发展”。如何从学生的发展张力衡量学校的课改生态,是每一个葛洲坝中学人应当努力的方向。从激发学生自我优化的教室出发,学生能走多远,葛洲坝中学就能走多远。■

人文情怀:高中教育变革的通途

◎/湖北大学教育学院叶显发

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技术型的专家无处不在,而真正具有人文情怀的知识份子却在消失。在我国高中教育阶段,裹挟着分数的高考战车碾压了学生全面发展的土壤,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2009年湖北省启动的高中课程改革,就是要改变高中人才培养的旧模式。

我是在一种惊奇的状态下认识付全新校长的。在现实的教育语境中与高中校长交谈时,他们的兴奋点多半在高考上,对高中课程改革,一般持观望态度。而2010年的一次高中课程改革项目会议上,一位气质儒雅的校长的发言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道,“我以为谈教育的目的一定离不开人类的目的或者说终极价值,人类的目的就是使其自身能够有质量的延

续”。他从教育哲学中的人文精神谈到他们学校的人文讲座,从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谈到教学方式的变革。经询问才知道,他就是宜昌市葛洲坝中学校长付全新。我惊讶于他谈话的立场与视角,他没有着重强调外界应如何为高中课程改革创造条件,如改变高考方式或现有学生评价制度等等,而认为,高中课程改革校长应如何做,学校当怎样做。他一改校长们谈高中课程改革政府应先做好什么,社会应先做好什么,然后学校再来做,这是一种“外部条件先决论”,结果是等待与观望。付全新谈高中课程改革,说如何先从我做起,是一种“自身行动改变论”。在我看来,自身行动才是高中课程改革的条件,高中课程改革不可能是外部所有条件都创造好,然后再有高中学校进入改革之中,这样会陷于一种学校持久观望多和自身行动少的怪圈。

走进葛洲坝中学,学校大门处可以醒目地看到付全新所题的楹联:向上向善向美向和澄性灵化暗是皎,求学求真求实求新启心智育昧为慧。含义是:在本性和灵魂的培养上,以向上向善向美向和的“四向”为目标,实现学生本性和灵魂的澄净;在学业培养上,以求学求真求实求新的“四求”为目标,实现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和智慧之门的开启。付校长道出,她是我对全校学生、教师,尤其是对我个人的要求;同时,她还承载着我的教育诉求及所追寻的教育方向。这一个“她”字,如何了得?表达出付全新对教育的一往情深。

高中课程改革中有利益博弈,较多的看重学生利益、家庭利益、学校利益,而很少关心国家利益。有了分数,学生可以上大学或上好大学;家庭可能因孩子上大学然后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从此改善家庭条件;学校可以以此为荣,吸引更多更好的生源。当然,这些无可厚非。但是国家利益呢?国家需要科技创新啊!科技创新需要创新型人才,大家都有目共睹“高分低能”的人能担当此任吗?高中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人才培养的方式。我认为,谈利益要从“三个有利于”到“四个有利于”,即应有利于国家、有利于学生、有利于家庭、有利于学校。付全新眼中多了一个国家利益的维度,他在学校课程实施方案的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创建理念先进、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我校高中新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和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为营造高素质劳动者和一大批专门人才、拔尖创新人才奠定扎实的基础,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在教学价值取向的今天,我们应经常问一问:一要问,学生在成绩提高的同时是否感到愉快?成绩固然重要,但在关注成绩如何获得的同时,学习兴趣的丧失比低分更可怕!二要问,学生进入高学段后是否有潜力?今天与明天,谁更重要?分数重要,视野与能力难道不重要?没有分数,今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明天过不了关;只有分数,个人过得了关,学生能力的丧失,国家过不了大关!

我到葛洲坝中学实地考察多次,目睹和聆听过付全新的人文讲坛。葛洲坝中学开设校长《人文启思讲堂》,旨在开阔学生的世界眼光,修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引导学生实现自我优化。培植人文精神,完善学生的心性和人格,使学生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学会做人,成为有崇高献身精神和完善人格的全面发展的人。校长《人文启思讲堂》的开设,同样要释放出教师的教育教学潜能,共同演绎校长的教育理想。学校采用“招标”的形式,由教师自主选题,担任主讲,讲授了《中美经济对话》《专注精神的培养》《合理的情绪表达》《论语选读》《逻辑初步》《哲学基础》等内容,为学生提供多种富含人文感性与理性的系统课程,让学生在青年时代就能学到让他们终身受益的人文知识,为学生成长中的自我优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杜威曾指出:“也许所有教育学上的最大谬误是这样一种观点,即以为一个人学习的只是当时他在学习的那种特定的事物(附带学习)。”正是从学校教育实践中,我们看到了学校教育非计划、非组织的一面,即学校不仅是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把教科书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同时学校中环境设施,教师品格、价值观、信念,师生间的交往方式、人际关系,同学间的信息交流等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付全新爱学习、善思考。运用他攻读教育博士期间学到的教育哲学知识归纳出葛洲坝中学的教育观。“学生自我优化与提升的程度是衡量一个学生是否进步、是否优秀的最重要维度”。这是付全新对学生主体的教育哲学诠释。为什么要教?这个问题是关于教育目的的问题。付全新的解读是:教育从来就是引领人及人类实现自我优化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就是引领学生实现自我优化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活动。学校发展的最高境界,就是让每一个人都能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并获得人生幸福。优化是指每个学生相对于自己过去的基础有明显的进步和发展。教什么?必须通过教育的安排与引导,实现学生自我的全面优化,即培养全面发展的学生。在付校长的头脑中跳动着缪斯女神的身影,他认为在高中教育中,应该是除了高考必考的科目外,体育、艺术、信息、劳技、研究性学习、综合实践活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校本课程等必须开齐、开足。一个不懂体育的人,很可能缺乏规则意识和拼博精神,所以,多年来即使是高三年级的体育课也必须上到高考封闭考场的头一天;一个不懂艺术的人,很可能是一个感情不够细腻的人,很可能是一个很难进行合理的“情绪表达”的人。怎样教?教育的根本方法是引领不是规定,更不是强迫。首先,学校要营造环境、创造条件,激发每位成员心中自我优化的愿望和动力。在这个问题上,学校构建积极向上的学校文化是摆在第一位的条件和因素,所以付全新经常与全校学生面对面地交流。进行的《不把成功的责任推给外在的条件》《是什么妨碍你成为最优秀的自己》等演讲帮助学生优化自我。

“实践智慧是脚,教育理念是鞋”。高中学校课程改革,是否在行动?走进课堂就能辨真假。走进葛洲坝中学的课堂,一股清新的风气扑面而来。学校大力推行教学改革。倡导实施“让学生自己给自己上新课”这一独具特色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提倡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学会思考,并培养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勤于思考的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营造师生民主、平等、开放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挑战性,把握好教师的教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度,控制好学习要求的难度与思维的坡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思考意识的提高、参与意识与注意力保持,使课堂的生命力更加强大。教学过程尽量做到以学生自我优化的程度为取向,通过评价来激发每个学生自我优化的冲动、信心和行动。让每一位学生能听到自己在优化与成长过程中拔节的声音,明显感受到自己相对于昨天的进步与发展。

“尝试教学法”开创者、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邱学华盛赞葛洲坝中学的教学改革“走在全国高中前列”。学生感言“我们的课堂很舒服,课堂学习效率得以提高,繁重的学习变得相对轻松和快乐,形成良性循环。”“获得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思维能力”“收获了方法,收获了自信”“我们的课堂更像是一场学术交流报告会”……

以人文情怀为起点的课程改革,葛洲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符合我国当前课堂教学改革趋势与走向,它开启了高中教育变革的一扇门。■

共享诗意教育

——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课程改革侧记

◎/本刊记者曾宪波黄立明张华英

2012年7月,武汉市洪山高中啦啦操代表队在全国啦啦操比赛中夺得金牌。9月,该队作为中国的三支代表队之一,参加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举行的“2012世界杯啦啦操亚太地区总决赛”,夺得国际公开组亚军。2013年2月,该校的啦啦操队还将出征在美国举办的“世界啦啦操锦标赛”。

“学校啦啦操代表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不仅为武汉、为湖北争得了荣誉,同时也为他们今后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舞台奠定了坚实基础。”在校长胡体树看来,洪山高中被国家体育总局体操运动管理中心授予首批“全国啦啦操示范窗口学校”“啦啦操后备人才培养基地”,

是对洪山高中素质教育的充分肯定。然而,在记者看来,这也是该校推进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缩影和实证。

课改的总体价值取向——让学生“阳光”起来

“学习上的困惑,成长中的烦恼,对学校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请带着你的思考来,与校领导面对面、零距离交流沟通!”起初,洪山高中团委把“校长有约”的宣传牌子摆出来时,学生们似乎难以置信,不过最后还是在疑惑中报了名。

“校服太土气不喜欢穿怎么办?教学设施维修不及时怎么办?体育器材老化怎么办?周日能不上自习吗?……”看着自己提出的一个个问题都得到了及时反馈和妥善解决,同学们由最初的观望和怀疑转变为后来的积极参与。

“学校要推进课改,可社会关注的焦点仍然局限在‘高考怎么考’和‘怎么考好’上,这显然与课改的价值取向相矛盾。”有着多年高中教学和管理工作经历的胡体树对“黑色高三”这一说法深有体会,出任洪山高中校长后,他依然坚定地寻找现实与理想的结合点。

今年春季开学,根据洪山区教育局提出的“享受教育”目标愿景,胡体树结合洪山高中的实际,因地制宜地提出了“阳光学生、幸福教师、活力课堂、生态校园”的下一步课程改革目标。

在今春开学典礼上,胡体树向全校师生提出“我心目中的洪山高中的学生应该是这样的”这一命题,他告诉全体师生,洪山高中要培养有理想、负责任、有美好情怀、文明向上、积极进取、充满激情的学生,所以同学们不要做只会死读书、读死书、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惧怕挫折、自我封闭的书呆子。

“‘校长有约’一方面是让学生体验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角色迁移,另一方面让学生渴求尊重和自主管理的心灵得以释放。”在胡体树的倡议下,以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并把个性差异作为一种宝贵的智力资源,为每个学生潜能的开发和人生追求,提供尽可能多的途径为宗旨的“争当阳光学生、争创阳光班级”的活动扎实开展起来。“阳光学生”以爱心、礼仪、勤奋、守纪、勇敢、自强、劳动、才艺、进步、科技、雷锋、学习、快乐等为评价标准。

针对有学生提出的校服款式问题,学校提出由学生自己设计款式、自主评选最好的设计方案、自主选择面料并与生产厂家谈判的新举措。2012年5月,洪山高中校服设计大赛正式拉开序幕。最后,全校学生在遴选出的10种设计方案中选定3种方案制成样本展示,再最终投票确定新校服款式。负责组织该项活动的校团委书记王小丹说,校服设计大赛,充分展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

其实,洪山高中促使学生走向“阳光”的平台还很多。每周四下午的最后一节课,是洪山高中“法定”的社团开放日。“我的社团我做主”。学生社团的项目筛选、吸纳成员、活动安排,全部由学生“说了算”。

图文并茂社有50多名社员,社长郭紫君是高二(2)班的一名学生,从社团申报成立到争取活动场地,再到设计书签、会标、募捐书目、申请固定存放书籍的地方,都是她和社员们一步步走过来的。

参加社团活动可以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学会交流与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在教师的指导下,学校目前成立了滑板社、动漫社、舞蹈社、篮球社、文学社、魔术社、足球社、电影社等10多个社团。同时组织开展校园主持人大赛和科技文化艺术节等活动,让学生重新审视和设计自我,以此规划他们的美好人生。

高二(3)班的邹瑶是一个文静、内敛的男生,对科技颇有兴趣,却爱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他把每周的经典作品阅读与摘抄作为对自己的一项硬性要求,尤其是爱看《全球通史》,他带着自己对历史的思考创作了科幻作文《N星度假》,获得了武汉市“楚才杯”作文竞赛特等奖。这个能将历年“楚才杯”作文题目默写出来的文学奇才,若论学习成绩并不十

分突出,但丝毫不妨碍他成为校园里同学们崇拜的对象、众人瞩目的明星。

高一(7)班的黄明轩同学擅长制作视频,拍摄、剪辑都会,上初中时他就拥有了自己的“专业”团队。如今,他主动承担了学校中加国际班万圣节和科技艺术节等活动的视频拍摄制作等工作。

“对学生评价的内容多元化,就是要让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得以发展,创新实践能力得到提高。”胡体树说,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学校把培养“阳光学生”放在首要位置,“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性、发展性、多样性与独特性,评价从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转向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的潜能,了解他们自身发展的需求上来,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赢得未来,是学校‘阳光学生工程’计划的终极目标”。

没有“幸福的教师”,哪有“阳光的学生”

今年6月,一名家长到学校反映“老师对教学不负责任”,说这样会影响到孩子上大学。胡体树不慌不忙地把这位家长请进办公室,然后拿出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和《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耐心地给该家长“洗脑”:“课改就是要改变应试教育功利主义倾向严重的价值观,转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体系,这是符合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和时代潮流的新的价值取向。”

家长对课改的认识来自学生,而学生对课改的理解来自教师,有时候甚至是教师不由自主的流露。这件事让胡体树和洪山高中校领导认识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改革要从教师队伍建设抓起,让教师“真心实意”地投身课改,因为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培养出“阳光的学生”。

几年来,洪山高中邀请著名课改专家、全国优秀教师于春祥、山东昌乐二中等课改名校的一大批专家学者来学校培训师生,通过观摩课、研讨课、说课和评课交流会以及专题报告等多种形式,与教师“零距离”互动,面对面交流,让他们领会课改精髓,进而与学生共享生命成长的快乐。

与此同时,学校还邀请课改专家与家长现场交流,引导家长打消顾虑,理性对待孩子的升学与长远发展,加强与教师和学校的沟通与配合,让家长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同盟军”。

近几年来,洪山高中着手建立一整套提高教师幸福指数的评价体系——改革教学评价办法,建立着眼于促进教师终身发展、提升教师素质的教学评价机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师,以发展性评价取代终结性评价,为教师的个性化发展留足空间……

胡体树觉得,制度法规约束教师的力量是有限的,能否用身边的感动人物来“打动”教师,用有“灵魂”的教师典型来提升全校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和境界呢?

语文教师杨容清在外出学习时,始终挂念班上的学生,一直琢磨着要给全班每个学生带一份礼物。后来,她在当地土特产店里给每个学生买了一些红枣。当她把精心挑选的红枣分发给学生时,全班同学感动不已。她也因这件“小事”而成为当月“感动洪高人物”。

以“从平凡中发现伟大,在感动中浸润灵魂”为主题的“感动洪高人物”评选已举办三期,先后推出了杜大权、金四华、田祥生、李德秀、杨荣清、陈鸣等教师和高三年级组等感动洪高的个人和群体。他们有爱心、讲奉献、有品格、重责任,在学校师生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对其他教师有榜样引领作用。

对“感动洪高人物”作点评,胡体树总有一种期待感。他说:“‘感动洪高人物’评选的初衷就是从某一个片段或者某一个细节中发掘感动的瞬间,引导教师由职业倦怠走向职业眷恋进而走向职业幸福,让他们体验为人师表的尊严与幸福。”

“幸福”是个见仁见智的话题。胡体树认为教师的幸福除了物质的幸福,表现在衣食住行等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外,更重要的是能在工作中获得安全感、归属感和成就感。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地方,是教师的生命活动得以舒展的地方,关注教师的校园生活质量,关注教师

生活的幸福指数,除了尽可能地改善教师的福利待遇,努力改善办公条件和工作学习环境,比如为每位教师配备手提电脑,购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图书和报刊,建立教工健身房,组织教职工观光旅游,举办教师摄影、书法、舞蹈、唱歌等文体活动外,在洪山高中,教师的幸福感往往还体现在生活中一点一滴的细节里。

走进学校教师餐厅,类似咖啡厅的桌椅摆设,闲适的座椅,干净整洁的餐具,漂亮的色彩装饰,柔和的灯光,这里不仅仅是教师用餐的地方,更是帮助他们缓解压力、实现自我精神成长的心灵港湾。老师们还可以在这里聚会或举办读书沙龙等活动。

胡体树的计划远不止如此,他还规划设计了一个新颖别致的“教师阅读吧”。他认为,教师之所以不喜欢阅读,没有好的读书环境是一大原因,而功能性的图书馆又过于“生硬”。所以,他提出的这个正在施工的“教师阅读吧”的设计理念是:按功能分为“静读区”“讨论区”“茶点区”,按书刊种类分为“书籍区”和“杂志区”。

“教师只有懂得与健康的生活拥抱,才不会漠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只有具有感知幸福的能力,才能享受教育的快乐和幸福。”在胡体树看来,学校追求的目标,理应是教师自我价值与专业发展、学生发展、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浑然天成与和谐统一。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新课程理念下,一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

洪山高中给出的答案是:5H活力课堂,即合理建构(导)、合作探究(学)、合力展示(展)、和谐发展(评)、活学活用(馈),5H中的H既代表洪高的第一个拼音,也表达“活力”的意思,即happy。其操作流程包括5个环节:课前,教师将编好的学程提前一天发给学生,学生利用自习时间预习并做好自学笔记;课中,明确学习目标,分小组讨论,相互释疑解惑;组间交流展示;教师精讲点拨,并评比各小组展示情况;课后,教师通过训练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拓展思维,自我反思,最后整理自学成果。

然而,构建5H活力课堂之初,学校遭遇的却是家长的不理解和教师观念的不到位。有家长问“我孩子自己听都学不会,还让他讲?”“我的孩子与成绩不好或习惯不好的孩子一起,会不会被带坏了呀?”教师的感受是,以前的课堂“权威”没有了,他们顿时茫然失措。

“我们的课改可以用一路风雨一路歌来形容。”洪山高中副校长郑光文说,为全面推进课堂模式改革,学校一方面加强外部宣传和内部沟通,另一方面总结提高、执着前行,“让事实说话”。

学校成立课堂模式改革领导小组,精心拟订实施方案,从学习小组的建立、学生的培训、学程设计等具体工作抓起。学校教务处、教师发展中心、教学评估团成员深入课堂跟踪听课。各教研组针对课堂教学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开展小课题研究。以备课组为单位,组织专班对每位教师的教学方式进行达标验收。

那些开始对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有抵触情绪的教师发现,在课堂上“放手”,课堂效率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提高了,原本担心的教学进度问题几乎没有受到影响。

高一(1)班班主任曹宏亮在一次家长会上做了这样一个对比:家长们,开个家长会你们坐两个小时就感觉很累很难受,而我们传统的课堂学生一天要坐十几个小时,可见没有活力的课堂会是多么的痛苦;过去有的知识点我们让学生反复训练五遍他们还不一定记得住,现在让学生讲一遍两遍,他们就能牢固掌握,可见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将是潜力无限。

“过去虽然是从关心爱护学生出发,但是往往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现在师生关系和谐了,对犯错的学生只需要简单提醒,他们就立马心领神会。”高一(9)班化学教师周健说。

“课堂一旦放手,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理解与反应能力常常让老师吃惊。”洪

山高中教务处主任孔凡祥由衷地说。

学生的变化也让家长吃惊,不少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上高中后像换了个人似的,以前话都不敢讲,现在敢同别人辩论了;以前家庭作业都不愿意完成,现在竟然主动要求买学习资料,有时为了查资料忙到深夜也乐此不疲。面对记者,高二(1)班的王畅同学落落大方:“我现在特别有成就感,尤其是在当别人反对你的观点时,你自己再去找资料证明自己的观点让他信服后,这种成就感特别强烈。”

只有与学习者互动,课程资源才能彰显其应有价值

“来,上车吧,我载你们到学校。”上学时间,通往洪山高中的一条泥泞的马路上,来往行驶的私家车都会亮起应急灯,主动搭载步行上学的学生。今年5月,学校发起的“闪灯行动”,起初是为了缓解学校与雄楚大道之间道路难行问题而发起的“便生行动”,渐渐地,这一做法被学校赋予了更多的课程内涵。

首先,“闪灯行动”传递的是一种乐于助人的雷锋精神,这与洪山高中现有的雷锋纪念馆、雷锋广场等校园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闪灯行动”最开始发起的是学校开车上下班的教师,后来接送学生的家长也加入其中,让雷锋精神从校内延伸到校外。

其次,“闪灯行动”播下的是关爱他人的种子,收获的是感恩的理念。步行上学的同学得到了帮助,只需一声“谢谢”或者微笑,就是目前最好的回应。胡体树说:“他们现在得到了帮助,将来一定会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

再次,“闪灯行动”传递的是低碳生活的理念。汽车的利用率更高些,地球的负担就会更小些。“闪灯行动”在于让学生树立和增强环保意识。

“耳濡目染,此时无声胜有声。洪山高中学生乐于助人的精神品质、感恩意识和环保意识,在‘闪灯行动’中渐渐融入血脉。”在胡体树看来,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如生态环境、人文景观、互联网、教师的知识等都是可供开发的课程资源。

洪山高中有八大自然人文景观:鸟语林、蝴蝶馆、文化长廊、雷锋广场、外语角、沿湖大道、生态园、污水净化苑。

每一处景观都是最好的课程资源。洪山高中的蝴蝶馆是全省唯一。每一个走进蝴蝶馆的人,都会被色彩美轮美奂、多姿多彩的蝴蝶标本所震撼。那些飞翔的花朵,挟带着森林草原的呼吸、山泉湖泊的脉动,定格在晶莹剔透的展柜中。“水”主题科技馆在全省学校中也属少有,馆中不仅有各种水文、水质测量仪器,还有各种水文生态环境、水文历史等知识介绍,三峡工程等重大水利枢纽工程模型,以及光电模拟的各种水生物环境。

记者在学校采访时,郑光文正在给各年级布置任务,要求高一年级的学生轮流参观蝴蝶馆,每三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选一种蝴蝶,了解这种蝴蝶的生活习性、生活环境、产地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等。二年级的学生每两人一组,选取“水”主题科技馆中一种古近代及现代水器、治水用具、水利器材、水质监测仪器,或展厅中介绍的禹疏九河、瓠子堵口、曹操开挖无棣沟、唐代开挖马颊河等重大水利事件,或都江堰、钱塘湖、京杭大运河等重要古代近代水利工程,或三峡工程、小浪底等现代重大水利枢纽工程,搜集相关资料加以研究,然后汇编成一本本校本教材。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已经培养了观察、比较、记录、分析、表达以及分享的能力,这些能力就是新课程改革所希望达到的能力。与此同时,蝴蝶的诗词(语文)、蝴蝶吸引子(数学与物理)、蝴蝶的繁衍成长过程(生物)、蝴蝶的造型及蝴蝶画(美术)以及蝴蝶相关的音乐曲艺,水器、治水用具、水利器材、水质监测仪器(物理、化学),古代近代重大水利事件(历史、地理),现代重大水利枢纽建设(物理、地理、政治),给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网状的问题场。”郑光文认为,课程资源只有与学习者产生互动,才能彰显其应有的教育价值和意义。

把学生培养成社会人,引导他们学会如何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和谐共处,最终成

为具有生态意识的合格公民,这是洪山高中的培养目标,也是胡体树所追求的教育理想。

采访期间,胡体树特意邀请记者参观学校正在建设的“空中”会议厅。在南湖边的一幢办公楼的顶层,一个由透明玻璃墙、木质地板,假山、花坛、鱼池等组成的“大房子”正在新建之中。在记者看来,这里显然寄托着胡体树的理想:让师生尽可能卸掉学习生活中带有“包袱性质”的一些东西,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南湖之滨,共同享受幸福迷人的教育生活。■

资源建设:凸显课改个性特色

◎/徐学俊

在湖北省高中课程改革样本学校中,武汉市洪山高级中学是一所有特色的学校。学校创办40多年来,不仅办学成绩斐然,为国家培养了万余名合格学生,而且在生源并不顶尖的情况下,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变化明显,高考上线率大幅攀升,社会声誉逐年提高。

特别是进入新课改以来,学校领导班子顺应时代发展和课程改革需要,结合学校办学和师资队伍实际,制订了一系列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其中,加强课程资源建设成为学校课程改革的最大亮点,可谓独树一帜。其鲜明的个性特色值得广大学校学习借鉴。

其一,凸显课改的理念特色。课程资源是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的一个主要概念,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资源与课程存在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没有课程资源也就没有课程可言。

长期以来,市洪山高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办学道路,学校领导班子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为学生一生奠基,对祖国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并把可持续发展的办学理念不断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引领学校快速发展。他们在教育实践研究中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内涵,即坚持人本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促进全面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的,保持和谐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原则,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体现。学校营造了教育生态环境,在自然生态环境、人文生态环境、科学生态环境的共同作用下,努力培养现代社会所需要具有较高的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的合格公民,真正做到为每一个学生的一生负责。

课程改革在实践教育生态环境的逐步深化中,学校用科学发展观促进教育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实施了绿色工程——教师培训、课程改革、学校特色、校园建设等四大规划,促进了四大目标(学生、教师、学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的逐步实现,在实践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学校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其二,凸显课改的制度特色。推进课改工作,需要相应的制度来保证。课程改革的最大特点就是实施课程管理的三级制度,这是国家给予学校课程管理的一种权利。

为了保证课程改革不受人事变动和个人好恶的干扰,也利于明确各方面应承担的不可推卸的职责,增强课程决策的科学性,最大限度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洪山高中建立了专门的课程领导机构和课程管理机构。课程领导机构负责规划和编制课程的实施方案,领导课程教学评估,探索并提供可供选择的课程组织模式。课程管理机构需要整合教务、教研、德育、后勤等部门的职能职责,负责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软、硬件的建设和管理。具体包括课程教学研究、课程管理制度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管理、学生评价管理、校本研训等。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管理的制度建设,制定了课程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评价管理制度、校本教研制度、校本课程开发制度、课程资源开发制度、学分管理制度建设等。张力平、金龙、胡体树等历任校长深知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性,他们身体力行,同时要求教师要确立新的课程理念,明确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基本要求,提高课程的实施能力和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学校加强了校本研训,通过研训促使教师转变成课程的研究者与开发者。教师在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中注意关注课程标准,把课标融入教学全过程;树立了自我反思意识与批判意识,进行了富有个性化和创造性的教学;搭建了课程决策人员与教师交流平台。通过交流与对话,有效地把内隐在课程之中的信息直接呈现给教师,帮助教师更顺畅地理解课程标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其三,凸显课改的条件特色。洪山高中领导班子在校园建设中,构建了充满勃勃生机的绿色校园。他们根据学校的各种资源,争取当地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与家长、社区以及其他相关部门建立密切的联系,形成了纵向从基层学校到各级教育行政、教学科研部门、课程研究中心,横向从教育内部向教育外部的交错相连的课程资源开发网络,形成了课程资源开发的整体效应和优势。设计建成了八大景观(鸟语林、中心绿地、蝴蝶馆、雷锋馆、科技馆、外语角、生态园、沿湖道),使学校文化资源在优美的自然景观基础上得到了最大提升。

学校的硬件特色也就是学校的办学资源优势,这种优势不仅体现在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更体现在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学校领导班子认为,一定要充分利用好学校课程资源的优势。这也是对学校进一步形成和深化学校办学特色的促进。不同的学校具有各自独特的课程资源,学校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所有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每一个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校园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其四,凸显课改的学科特色。洪山高中领导班子走出对课程资源的僵化的思维观念定势,探索普通高中课程资源建设、使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他们引导教师想方设法使课程由狭义变广义、由静态转动态、由文本变为多介质,化单一为多元。使课程不再只是学科的总和,而是学科、学生、生活、社会的有机整合。

我们高兴地看到,教师把课程资源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学校延伸到社区和所在的地区,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开始成为学习探究的对象,成为学习的“课堂”。他们的做法是:开发并利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多种功能。在课堂教学中,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借助教材,主动理解和体验,感悟和思考,获得情感熏陶和思想启迪,通过对教材的学习领悟到教材以外的东西,扩大知识面,补充课内资源的不足,实现从课内到课外的衔接;创导生动活泼自主学习方式,教师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实践中学习,形成了扎实的基本功,并且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拓展学习的空间。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丰富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在实践中成长。

其五,凸显课改的导向特色。校长胡体树认为,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也不知道如何去有效、合理地应用。

于是,胡校长带领管理团队对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充分鼓励,建立了相应的奖励和激励机制。如在一些评审、评奖、评选先进等活动中,甚至在教师的职称晋级时,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一项比较重要的成果指标。通过这些激励措施的建立,课程资源的开发受到广大教师的极大重视。学校反复倡导鼓励教师依据蝴蝶馆、雷锋馆、校史馆、水主题科技馆等现有的设施,开发和利用校本课程资源。如,武汉市十大名师付孝浠带领教师们围绕蝴蝶馆、科技馆建设,开发了的“导学案”系列,开发校本课程《飞舞的花朵》《仰望精神的星空》《学做生态人》《走进分子学》等,深受学生喜欢。不仅极大地促进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了教学质量,更实现了课程资源开发网络的建设和课程资源的充分、合理地开发

和利用。

洪山高中的课程改革特别是课程资源建设的历程和绩效启示我们:探索学校课程资源建设与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有利于提高校长的课程领导力,促进校长带领教师走进新课程,促进校长、教师、学生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此同时,开发、管理、利用好课内外、校内外课程资源,不仅使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变,教育教学质量产生飞跃,更重要的是,促进了教与学方式的深刻变革,学生需求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

(作者系湖北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是一所农村普通高中,办学条件不足,生源比一类普通高中逊色许多。然而,正如校长向华所说,“办学条件不足,可我们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却要领先,对学生负责的精神不能打半点折扣”。学校一班人直面现实,抢抓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历史机遇,找准学校的位置和学生的位置,确立并坚持“让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的办学理念,构建了以“大和、大气、大爱”为内核的校园文化,使学校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找准自己的位置

——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课程改革侧记

站在秭归县城,举世闻名的三峡大坝清晰可见。一个不大的依山而建的校园,把秭归县第二高级中学(以下简称“秭归二中”)的师生凝聚在了一起。秋日里,柚子树迎风摇曳,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大课间时间,阳光照在师生身上,自信和对未来的憧憬洋溢在他们的脸庞。

2012年是秭归二中实施课程改革的第四个年头。这一年7月,喜悦和忧虑交织在校长向华的心头:学生的精神面貌和高考成绩略胜同类学校一筹;学校出现招生计划“供不应求”的可喜局面。但是,向华没有丝毫的沾沾自喜,他明白自己的“位置”,更清楚学校的“位置”,他更希望帮助每一个学生明确他们现在和将来的“位置”。

什么是课程?“通俗地说,课程就是教育所能给予学生的营养。”向华认为,学校在给予学生营养前,得首先搞清楚学生是否需要这样的营养,我们又该以何种方式给予适合他们的营养。几年来,基于对校情、生情和学生未来发展愿景的准确“定位”,秭归二中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从“观念和操作”两个系统的构建入手,掀起了一轮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和方式的改革,让学生学得有趣、有效。

课堂模式改革是促使教师转变观念,进而转变教学方式的催化剂

学习方式的转变,促使教学方式的转变。秭归二中“三字六步”课堂教学模式的形成,使“师徒结对常态化,教学练案一体化,集体备课五统一”得以真正成为现实。

“我要回去和爸爸商量,下学期就转到你们学校来。”正在宜昌市某重点高中就读的表妹冷不丁冒出这句话时,秭归二中高二(1)班的王倩倩并不吃惊,反而带着一种满足和自信,开心地笑了。

2009年,湖北省启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秭归二中成为课改样本校之一。一向以务实著称的向华认为,既然要推行课改,就该向传统课堂“开炮”,从改变课堂结构入手,促使教师转变观念和教学方式,“凡是能让学生自己想、说和做的,教师绝不包办代替”。

按照学校的课改思路,校委会、课改办、教研组和备课组反复酝酿、讨论、实践,逐步形成了具有秭归二中特色的“三字六步”课堂教学模式。“三字”,即品、练、拓;“六步”,即学生自学、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作业反馈、纠错释疑、拓展提升。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微探

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微探 发表时间:2014-07-14T10:08:58.763Z 来源:《新疆教育》2014年第1期供稿作者:段运丽[导读] 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 云南省保山市龙陵县第三中学段运丽摘要:随着新一轮的英语课程和高考改革对英语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要求。英语是一门语言,情感态度需要通过语言来表达和传递,沟通情感、解决问题也需要使用语言。教育的本质是教书育人,是培养人,是把学生从一个自然的人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即具有人文精神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完整的人。这是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推脱的任务。如果新课标所提出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这三个 方面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能真正地体现在评价体系中,如果它还是和现实遥不可及的话,那它就永远只是一纸空文。怎么样才能切切实实地把人文素养的培养贯彻到新课程中去,这是每一个教育者都必须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素质教育新课改人文素养英语是高中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学科。然而,在英语课堂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新课程改革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挑战。在实施新课程的授时遇到了以下问题,对此,笔者进行了分析研究并给出了相的对策。 1.部分老师和学生不重视。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在部分学校,学生水平较差,平时就搞清楚课本的一些内容已是花去大半课堂时间。稍微讲一些人知识或布置一些小组作业都被学生认为是浪费时间。有学生就过我:“老师,我承认你上课讲的很多知识我们都没听过,都有用,我们这样上课也很开心,但是你讲的这些还有叫我们做一些作业考试都不考啊,那学来有什么用呢?还不如多划划重,讲讲题。”很多老师也认为给学生讲这些还不如分析分析语,傲多点题来的实惠,甚至学校本身也就是看考试成绩,对这面的教育比较忽视,因而人文精神的培养迟迟看不到曙光。 2.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呼唤新的考核形式。 那出现这种问题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归根到底就是考拔标的问题。虽然《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的“提供多种选择,应个性需求”高度褒扬了人本主义,也体现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文性,但是事实从检验学习的考试形式看来,却没有和这种理接轨。无论什么学生到头来都是考一种题目,没有哪个教育部专门为每个学生设计一份符合他特性的考题。一考定终身的考机制使学生很难把英语学习当成一种享受,还是沉浸在背语言、记单词、做考题的苦差事中。为什么现在还存在为语言而语忽视人文精神的英语教育?就是在于高中英语新课标理念和评脱离的现状。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从最根本的高考开始列现的英语考试题型来一次变革:增试口语,内容以必修模块各个元的主题为基础,设置情景英语的考核;阅读题应该出能考出生真正蒯读技能的题目,形式应该有问答题、归纳演绎或其他式而不只是多项选择;减少语言知识点方面的考核,更多的设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的或是开放性的题型。 3.部分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够,教师缺乏对新课改的情。 现在大家都知道globalization(全球化),任何东西都要与国接轨。外语教学更是这样,过去我国实行的科举、应试教育,法是简单的,甚至是落后的,如果要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实践力和心灵智慧的方法,就必须实行课程改革,而且势在必行。么要课改,也势必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甚至可能会面临失。因此新课程改革,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我们教育部门应该领导到普通教师,都应该去学习,去适应。但事实却与此相,许多领导都不愿在教育改革中出风头,不敢“轻举妄动”,果失败谁负这个责任。他们本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要不影响教学成绩就行。这样,作为普通教师,如果没有领导大力支持,谁还敢放开手脚去干,这确实束缚了教师新课改的情。 4.教师课堂活动设计形式化。 新课改理念下的英语教学要求对语言实践活动作精心组织、巧妙设计和具体指导。教师对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把握不好,每位教师都有一本教师教学用书,可有些时候老师们照搬教案,没有从教材出发,没有从学生出发,没有从实际出发。这个实际包括很多,有课堂,教材,及学生。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可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以创新,让学生乐于去学习,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学到知识,充分开发他们的智力及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树立明确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面对这样的问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固定的教材等诸多因素的制约下完成英语教学,难度是相当大的。英语教师迫切要求拥有浓厚、宽松的学术氛围,也希望能通过各种形式和类别的培训,提高英语综合素质,使自己顺利地完成英语教学工作,做到教学相长。为此,本人有以下几个观点 1.立足教育实践,为教材编写和评价提供依据。没有任何事物在一诞生时就是完美无缺的,一套新教材也是如此,它也需要在长期的使用中经历见证、不断完善。由于经济文化环境不同、教学条件不同、使用者不同和认识角度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对一套教材的使用体会,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也是常有的事。况且,基础教育改革本身就是一个探索的过程,与之相对应的教材编写和教材试验也是一个逐渐摸索的过程,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2.强化英语教师的英语基本功,提高自身素质。 继续教育强化口语、听说训练,就是为了帮助英语教师真正实现用流利英语进行课堂教学,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兴趣、提高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提升个人素质,为其终身发展打下良好基础的目的。要做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3.集体备课,提高教学效益。 不要让集体备课流于形式。每周两节课为备课组集体备课时间,依据分工,每位教师精心准备指定的内容,包括组织材料,。通过对整个单元的内容进行查找资料,网上查询,课件的制作集体讨论、分析,集思广益,优化教学方案,提高教学的质量。各备课组制定反思教学研究的计划表,包括个人备课、集体备课、个人上课、说课、集体评课、教学反思等程序。 总之,新课改必须进行下去,但要完全实施,还得多站我们的角度看问题,更要站在本土上来谈课改。我们的国情和英国、美国等英语语言国家不一样,我们有我们中国的把英语作为外语来教学的实际。国情和学情的不同直接影响我们要教和学的内容不同,教法、学法和学习策略也不一样。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河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计划,自2009年秋季起,我省普通高中学校全面进入新课程实验。按照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基[2001]17号)、《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教基[2003]6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精神,为指导各地科学有序地开展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是培养学生终身学习愿望和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的重要阶段。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精神,立足我省实际,借鉴先期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省份及我省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工作经验,大力推进教育创新,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核心,全面、准确地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构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的普通高中课程管理体系和课程资源体系,努力提高全省基础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劳动者、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一)构建河北特色课程体系。结合河北省实际,创造性地实施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普通高中各科课程标准(实验)》,积极探索普通高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努力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普通高中新课程体系。 (二)树立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努力转变教育观念,认真落实教育方针,遵循教育规律,尊重学生人格,开阔国际视野,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三)提高课程行政管理能力。在国家课程方案框架下,构建我省高中课程建设与管理的有效机制,提高各设区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和高中学校建设与管理课程的能力,开发多样化的课程资源。 (四)努力实现教学改革。积极开展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普通高中课堂教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课时: 36(20+16)学分:2 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为培养“英语+专业”的应用型涉外人才而设置,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入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结合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胜任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类实用文体以及简单的文字翻译工作。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旨在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能够在一些参考书的辅助下,熟练翻译名片、商标、标识、公司简介、产品说明、广告等商务英语方面的资料;能够掌握常见的组织机构的翻译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翻译技巧熟练翻译各类公关文稿;能够正确翻译商务信函和单证材料;能够正确熟练翻译各种常见商务报告,译文达意,格式恰当;能够辨识一些商务文本存在的翻译问题和错误。在大量实例训练中锻炼学生在商务语境下有效进行英汉、汉英互译、正确传达信息、顺畅开展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是英语商务文本汉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难点是专业外贸知识及专业术语;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三、整体课时分配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Unit1 Business Cards 主要内容:英汉名片的互译、设计和正确运用中英文商务名片、商务英语翻译中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商务名片的互译特点与原则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二)Unit 2 Signs 主要内容:商务环境中的常见中英文标识、中英文标识的语言特点及其常见翻译技巧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商务环境中的常见中英文标识,掌握常见翻译技巧 重点、难点:商务环境中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其它教学环节:情景教学 (三)Unit 3 Trademarks 主要内容:识别中英文商标、商标的翻译、转译法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商标的翻译 重点、难点:商标翻译中的转译法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四)Unit 4 Organizations 主要内容:识别组织机构名称、外来词翻译法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商务环境下常见的组织机构名称与外来词翻译 重点、难点:织机构名称 其它教学环节:交互教学 (五)Unit 5 Company Introductions 主要内容:公司简介翻译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被动语态、名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长句的拆合、转译。 重点、难点:长句的拆译,各类从句的转译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六)Unit 6 Product Descriptions & Advertisement 主要内容:产品介绍的翻译和广告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反译法进行英汉互译 重点、难点:反译法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七)Unit 7 Business Contracts 主要内容:商务合同的翻译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商务合同常见术语和句式、正确翻译常见合同文本、长句的处理 重点、难点:商务合同常见术语和句式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五、教材与学习资源 1. 教材: 谢金领.《世纪商务英语翻译教程》.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 2. 主要参考资料: 张新红等.《商务英语翻译》.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贵州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高考方案 我省从2010年秋季普通高中新生入学开始,全面实施普通高中课程改革。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考试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结合《贵州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以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工作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遵循国家教育法律、法规和政策,维护教育公平。 (二)坚持有利于促进素质教育实施和创新人才培养。 (三)坚持有利于各类高等学校科学公正地选拔人才,有利于扩大高校招生自主权。 (四)坚持有利于保持社会稳定,稳步推进高考改革。 二、高考科类和科目设置 考生报考科类分为文史、理工、体育、艺术。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科目设置为:“3+文科综合/理科综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三个科目,是所有考生必考科目。其中,数学分为文科数学和理科数学。 文科综合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三个科目;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三个科目。 报考体育类和艺术类的考生还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专业考试。 报考外语、外贸类院校及英语专业的考生,应参加全省统一组织的英语口语考试。 三、考试时间与分值

高考总分750分。 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数学(文、理)考试时间120分钟,分值150分。 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考试时间150分钟,分值各300分。 2013年、2014年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3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12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35除以12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15分,使用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的分值为30分试卷,按考生卷面成绩乘以15除以30记入考生英语科成绩。 2015年及以后英语笔试考试时间100分钟,分值120分;听力考试时间20分钟,分值30分。 英语听力在全国英语等级考试(二级)听力部分中进行,考生可在高中第三学年第一学期9月和第二学期3月参加听力考试,若考生参加两次考试,以考生最高成绩记入高考英语科目成绩。 其他外语语种(含听力)考试按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规定执行,考试时间为120分钟,分值150分。 四、命题及考试范围 我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试题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制。 高考命题依据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语文等9学科《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以及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 考试范围为《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课程标准实验版)》和《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的说明(课程标准实验版)》中规定的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见附件)。 五、招生录取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高中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学习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发展自主学习能力的先决条件。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 根据英语培训学校学生认知能力发展的特点和学业发展的需求,高中英语课程应强调在进一步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注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形成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基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进一步拓宽国际视野,增强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使命感,形成健全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为未来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为此,高中英语教学要鼓励学生通过积极尝试、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主动实践等学习方式,形成具有高中生特点的英语学习的过程与方法。 高中英语课程目标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英语培训班课程目标结构 高中英语课程的目标以义务教育一至五级的目标为基础,共有四个级别(六至九级)的目标要求。其中七级是高中阶段必须达到的级别要求,八级和九级是为愿意进一步提高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高中学生设计的目标。各个级别的要求均以学生的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五个方面

最新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 03050262406课程性质:专业方向课 课时: 36(20+16)学分:2 开课学期:第5学期先修课程:基础英语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 课程简介: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是为培养“英语+专业”的应用型涉外人才而设置,从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上的差异入手,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翻译理论和技巧,并结合大量的实践训练,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提高其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并使学生能够胜任国际贸易中出现的各类实用文体以及简单的文字翻译工作。 一、课程教学目标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为目标,旨在使商务英语专业学生掌握和运用一些基本的翻译理论;能够在一些参考书的辅助下,熟练翻译名片、商标、标识、公司简介、产品说明、广告等商务英语方面的资料;能够掌握常见的组织机构的翻译方式;能够运用所学翻译技巧熟练翻译各类公关文稿;能够正确翻译商务信函和单证材料;能够正确熟练翻译各种常见商务报告,译文达意,格式恰当;能够辨识一些商务文本存在的翻译问题和错误。在大量实例训练中锻炼学生在商务语境下有效进行英汉、汉英互译、正确传达信息、顺畅开展交流的能力。 二、课程重点、难点 该课程教学重点是英语商务文本汉译的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难点是专业外贸知识及专业术语;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 三、整体课时分配

四、课程内容安排 (一)Unit1 Business Cards 主要内容:英汉名片的互译、设计和正确运用中英文商务名片、商务英语翻译中遵循正确的翻译原则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初步了解商务名片的互译特点与原则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二)Unit 2 Signs 主要内容:商务环境中的常见中英文标识、中英文标识的语言特点及其常见翻译技巧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商务环境中的常见中英文标识,掌握常见翻译技巧 重点、难点:商务环境中的直译法和意译法 其它教学环节:情景教学 (三)Unit 3 Trademarks 主要内容:识别中英文商标、商标的翻译、转译法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中英文商标的翻译 重点、难点:商标翻译中的转译法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四)Unit 4 Organizations 主要内容:识别组织机构名称、外来词翻译法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了解商务环境下常见的组织机构名称与外来词翻译 重点、难点:织机构名称 其它教学环节:交互教学 (五)Unit 5 Company Introductions 主要内容:公司简介翻译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被动语态、名词从句、定语从句、状语从句和长句的拆合、转译。 重点、难点:长句的拆译,各类从句的转译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六)Unit 6 Product Descriptions & Advertisement 主要内容:产品介绍的翻译和广告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运用反译法进行英汉互译 重点、难点:反译法 其它教学环节:案例教学 (七)Unit 7 Business Contracts 主要内容:商务合同的翻译 教学要求:帮助学生掌握商务合同常见术语和句式、正确翻译常见合同文本、长句的处理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新课改下的高中英语教学 藁城市第一中学曹春峰 摘要:新课改对高中英语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高中英语教师把新的理念引入教育教学,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本文通过分析新课改下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指出落实新课改精神的关键在于教师,全面转变高中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素质是新课改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高中英语新课改教学理念 一、高中英语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1、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新课改突出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新理念,使学生能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是英语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在几乎所有的英语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形式,这说明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的自主和合作。主要表现在: (1)自主学习无法真正达到自主学习的效果。在一些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自主学习中,有的教师提出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学生自己挑,这样的课堂教学漫无边际,费时低效。从而导致学生所讨论和研究的问题,大多数是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关的问题。因此,教师组织学生自主学习流于形式,为自主而自主。课堂展现的是学生虚假的主体性,失去的是教师价值的引导和启迪。 (2)合作学习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如合作学习的内容没有探讨价值,小组合作前缺少让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学生的参与度不均衡,学生间的合作不够主动,教师不能给学生充裕的合作时间,忽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从而产生课堂气氛似乎很活跃,但实际上却思维含金量很低,相互作用效果很差。 2、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力度不够 高中英语新课改强调根据高中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素质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但许多高中英语教师仍始终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对学生英语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标准

《商务英语翻译》课程标准 适用专业:商务英语专业课程编码:TA0B28 开设时间:第5学期课时数:72学时 一、课程概述 本课程旨在传授翻译理论知识及实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独立完成英汉翻译任务。课程是翻译理论为基础,结合实际的典型翻译例文向学生传递实用的翻译技巧,与此同时培养学生的举一反三的能力,最后通过实际的翻译任务锻炼学生的实际翻译能力。 课程设计从商务英语教学的实际需要入手,结合基本的翻译理论、方法以及实际外贸业务对英汉翻译的专业知识需要,在比较全面的介绍英汉翻译知识的同时也为学生补充了大量实际有用的专业翻译方法和技巧,使学生不仅对英汉互译有进一步的学习,同时也可以将所学翻译技巧充分运用于实际工作,从而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坚持以高职教育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结合理论联系实际,以应知、应会”的原则,以培养锻炼职业技能为重点。注重培养学生的翻译理论灵活运用能力和翻译实践能力。把实践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采用翻译任务独立完成

等方式注重发展学生独立思维和专业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培养目标 1.方法能力目标 (1)熟悉英语翻译的理论知识。 (2)掌握翻译的标准和原则。 (3)熟悉各种商务文体翻译的过程。 (4)了解译者的工作原则和职业操守。 2.社会能力目标 (1)能够处理对外贸易企业的日常涉外文件翻译。 (2)能够对外贸企业各种函电进行专业翻译。 (3)能够做到对外贸易工作过程中的陪同口译。 3.专业能力目标 (1)熟练掌握词义的选择和引申、词类转译法、增词法、省词法、被动结构的译法和正反、反正的译法。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改版内容说明和操作流程

综合素质评价系统改版内容说明 一、评价选项发生了变化 1、评价选项ABCD,变为优良、合格、不合格。 2、评价内容由原来评价15个二级指标变为评价6个一级指标。 3、一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内容由省级用户默认给出,学校可根据需要自行修改一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的内容。 二、评价过程发生了变化 增加教师评价过程,去掉原来的班级审查过程;评价主体在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中的权重:学生互评50%,教师评价50%。 原始评价流程:自评---互评---班主任评语---班级审查---年级审查---学校认定 新评价流程:自评---互评---教师评定---班主任评语 ---年级审查---学校认定 三、评价形式的变化 将原分组评价改为按学籍班评价。 四、证明材料 自评环节,学生评价相应的指标时,如果上传文字说明以及相应证明材料的电子文档,系统自动将该指标评为“优良”,在之后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环节则可选取“优良”、“合格”或“不合格”,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均可查看该生上传的证明材料;如果没有上传文字说明或相应证明材料的电子文档,系统自动将该指标评为“合格”,在之后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环节则只能选取“合格”或“不合格”。

五、新增用户功能 1、学生用户 新增上传证明材料。 2、教师用户 新增教师评价功能。 3、学校用户 (1)A比例控制功能。 (2)小工具中,可以导出学籍在本校未完成素质评价名单。1、教师评价由谁来评价? 答:班主任收集各个学科老师的意见,然后进行评价,具体还是由班主任操作。 2、证明材料是什么格式,有无大小要求? 答:证明材料统一以压缩包形式上传,压缩包大小在2M以内。 3、按班评价一个班最多多少人? 答:最多60人,最少5人开启评价。班级人数越多,学生和教师的工作量也会越大,这样服务器所承受的压力也会越大。所以,我们建议班级人数最多为60人。超过60人的,在高中学籍系统中分成2个班。

_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2015年第16期英语教师 英语课程,既是学生通过英语学习和实践活动,逐步掌握英语知识和技能,提高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过程;又是他们磨砺意志,发展思维,拓展视野,丰富生活经验,发展个性和提高人文素养的过程。随着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以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为特征的新课程对英语课程改革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取得了不小的成绩。针对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修订,本文将分析高中课程改革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探讨高中英语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转变,进而探讨通过整合课程内容和改变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路径。 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成绩 自2007年起,高中英语进行了新课程改革,在这期间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效。第一,教学目标由掌握语言系统向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变。使学生学习英语不再只为考试服务,而是更注重语言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第二,教学性质由工具性向工具与人文的统一转变。作为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工具—— —教材,通过课程的改革,高中英语教材内容符合高中学生的生活经历、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同时,通过教学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三,教学理念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转变。在英语课堂中尤其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教师应转变自身观念,及时转换并定位自己的角色,由“教”向“导”进行转变。第四,教学内容由知识点的讲授向技能、知识、策略、情感、文化的综合转变。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对学生的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都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第五,教学方式由死记硬背向多种教学方式转变。提高中学生英语学习兴趣就要在英语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模式,改变教鞭下出高徒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创新教学,利用现代化科技等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培养其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使教学方式更加丰富。最后,教学评价由终结性向终结性与形成性结合转变。科学的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评价应更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通过终结性与形成性教学评价相结合,可以实现教学的一体化,使评价更为客观与全面,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中英语课程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提出了很多新思路、新理念,使得教坛更为百花齐放。但是,在英语课程改革过程中同样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包括:传统教学理念还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教师关注教仍然多于关注学;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内容教学呈碎片化状态,缺乏整合,难以形成能力;忽视对主题情境的创设和对主题意义的深层探究,导致思维培养缺失;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为应试而教和为应试而学导致学科价值的错位。英语课程改革要想取得本质上的成功,教研专家和一线教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仍然需要不断改变和调整,以适应21世纪培养人才的需要。 三、高中英语课标修订的思路 高中英语课标修订要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 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 —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新挑战 王蔷 视角 6ENGLISH TEACHERS

(完整版)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

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 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验工作的总体部署,自2009年秋季开始,湖北省普通 高中起始年级全面实施高中课程改革实验。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湖北省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实施方案(试行)的 通知》(鄂政办发[2009]63号)和《湖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等文件精神,结合湖北省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将于2012年开始试行。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考试方针,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按照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公平的原则,加强对高校招生考试、录取和学生综合评价的统筹,逐步形成分 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高校招生考试改革要努力把握湖北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遵循教育规律办好高考,适应湖北省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发展的需要,适应新一轮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适应人民群众对教育公平的热切期待,并充分考虑社会的认可度与承受力。 二、改革主要内容 (一)进一步深化高考内容改革 按照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在稳定国家统一考试科目设置的基础上,重点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以高等学校人才选拔要求和国家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素质和能力考核为核心,实现与高中新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考试内容坚持科学性、导向性、规范性和基础性的 统一。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考查,增加应用型、能力型和开放型的试题,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 维习惯,引导基础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二)建立和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按照统一规则、统一标准、客观公正的原则建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道德品质与公民素养、交流与合作能力、学习能力与学业成就、体育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 性与创新六个维度综合评价学生。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采用写实性评价的方式,全面、真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确保可信可用,引导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从2009年入学的高中生开始,基础教育部门向普通高等学校提供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 价报告单,作为高校选拔新生参考依据。(政策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中新课程省份深 化高校招生改革的指导意见》(教学[2008]4号)) (三)进一步推进高校选拔录取方式改革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第一部分前言.doc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 第一部分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对公民的外语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是培养公民外语素质的重要过程,它既要满足学生心智和情感态度的发展需求以及高中毕业生就业、升学和未来生存发展的需要,同时还要满足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高中阶段的外语教育具有多重的人文和社会意义。 英语是高中阶段外语教育的主要语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使课程设置和课程内容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建立灵活的课程目标体系,使之对不同阶段和不同地区的英语教学更具有指导意义;建立多元、开放的英语课程评价体系,使评价真正成为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建立规范的英语教材体系以及丰富的课程资源体系,以保障英语课程的顺利实施。 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总体改革的精神和要求,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基础上,特制订本标准。 一、课程性质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基本理念 (一)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二)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高中阶段的英语课程要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潜能的发展。因此,高中英语课程必须具有选择性。而课程的多样化是实现课程可选择性的基础。高中英语课程既关注社会的需求,也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在完成共同基础的前提下,高中英语课程力求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自主选择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选择中提高规划人生和自主发展的能力,确立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2011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2011高中英语新课改培训心得体会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思维和交流工具,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条件。语言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日益全球化,外国语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之一。因此,学习和掌握外语,特别是英语,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英语课程是普通高中的一门主要课程。高中学生学习外语,一方面可以促进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另一方面,掌握一门国际通用语种可以为学习国外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和进行国际交往创造条件。开设英语课程有利于提高民族素质,有利于我国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的自然延伸,是基础教育阶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普通高中英语课程要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为他们今后升学、就业和终身学习创造条件,并使他们具备作为21世纪公民所应有的基本英语素养。高中英语课程应根据高中学生认知特点和学习发展需要,在进一步发展学生基本语言运用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发展创造必要的条件。 通过学习,我们深刻领悟高中英语新课标的理念:(1)重视共同基础,构建发展平台; (2)提供多种选择,适应个性需求; (3)优化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4)关注学生情感,提高人文素养; (5)完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不断发展。我们了解到高中课程的总目标:高中英语课程包括五个维度的基本目标,即语言技能目标、语言知识目标、情感态度目标、学习策略目标和文化意识目标。它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英语学习的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形成有效的英语学习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形成建立在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养整合发展的基础上。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基础,要培养学生扎实的语言知识和熟练的语言技能。文化意识则是得体运用语言的保障,要培养学生开放的、接纳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意见?(教基二〔2010〕3号)的精神,优化育人模式,推进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教育现代化建设,现根据国家教育改革试点要求,特制定?浙江省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方案?。 一、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适应现阶段形势,满足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当今时代,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提出了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高中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阶段,但目前普通高中“千校一面”、高度同质化的局面,无法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为此,必须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以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二)转变育人模式,促进学生全面且有个性发展的需要 课程是育人的关键。转变育人模式,首先应优化课程结构,提高课程质量。现阶段以必修课程为主的普通高中课程设臵,无法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发展需要。深化普

通高中课程改革,确立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构建富有时代精神、体现多元开放、充满生机活力、多层次、可选择的学校课程体系,必将会有力地推动育人模式的转变,扩大学校教育、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引导学生自主选择、自主学习、自主发展,实现学生全面且有个性的发展。 (三)巩固和发展课程改革成果,推进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我省起始于2006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取得一定成效,课程改革较好地推进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加强了学校的课程意识,催生了一些教与学方式方法的创新。但改革并没有改变教学过度应试、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局面,新课程理念还远未转化为学校办学和教师教学的自觉行动。改革不进则退。只有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才能真正巩固前一阶段课程改革成果,才能把新课程理念贯彻到底,实现普通高中特色化、多样化发展,全面提高普通高中教育质量,有力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 二、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四)指导思想 按照“调结构、减总量、优方法、改评价、创条件”的总体思路,坚持有利于培育普通高中学校特色、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的原则,加快选修课程建设,转变育人模式,把更多的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把更多的课程开发权交给教师,把更多的课程设臵权交给学校,促进高中多样化、特色化,实现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

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与新要求 一、理解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理念 随着对教育民主化、国际理解教育、回归生活教育、个性化教育、创新教育等等的强调,世界现代课程发展的基本理念也呈现出许多新的特点。如强调学生的全人发展、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以及课程回归生活等等。我国的高中课程改革离不开国际课程发展的大背景,因此,国际视野中的课程改革新理念同样也应该在我国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中体现出来。 (一)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观。在人类已步入新的世纪、普通高中英语教育不断加强的今天,普通高中教育的基本精神要求每一位高中生都拥有平等地接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需的全面教育的权利。在这种意义下,学校课程应该是服务于每位高中生的完整、和谐发展需要的,而且对每一位高中生的终身发展是有价值的。因此,把高中生从“考试文化”中解放出来,使高中生被束缚的心灵重获自由,在选择中学会选择,在主动学习中实现有个性的全面发展,就成为我国当前这次史无前例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主题。本次普通高中课程改革就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关注学生的全人发展。在其课程价值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升学”和“就业”,而且还包括了素质培养、文化辐射、社区服务、自身发展等多个方面,真正做到了“升学、就业和育人”三纬度的整合,体现了课程价值的多重性、全面性。 (二)强调科学与人文的整合,建立科学人文性课程文化观。在西方,科学和人文的争论反映在课程领域里,便形成了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科学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科学知识的传授和科学精神的养成,而人文主义课程文化观强调人文知识的传授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而事实上这两种知识是人类生活经验的两种不同的理解和表达,人类一方面内在地探索自我世界,形成自我认识,另一方面外向地向自然世界探索,形成科学知识,这是人类历史发展中两类不可缺少的经验。 因此,新的普通高中课程改革整合了这两个方面,既重视了对自然科学知识等客观知识体系的掌握,又认识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知识的多元性、内在性和境域性,而且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统一于课程的“文化内涵”之中,使科学和人文走向融合。科学人文性成为普通高中课程文化精神的一个重要特征。毋庸置疑,科学人文课程是科学主义课程和人文主义课程整合建构的课程,它以科学为基础,以人自身的完善和解放为最高目的,强调人的科学素养与人文修养的辩证统一,致力于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沟通与融合,倡导“科学人道主义”,力求把“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尊重、理解和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创造”等当代教育理念贯穿到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各个方面。[2]这样,普通高中教育塑造的就不是一个抽象的人,而是一个不仅能够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而且也能认识自己,不仅能够经世致用,而且还具有公民基本素养和健全人格的活生生的人。 (三)回归生活世界,寻求人、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课程生态观。以科学知识为主的现代课程,建构了一个脱离学生实际生活的科学世界,“在一个世界里,儿童像一个脱离现实的傀儡一样,从事学习;而在另一个世界里,他通过某种违背教育的活动来获得自我满足。”[3]这是因为在学校教育中,教育过程丰富的社会历史性被冷冰冰的知识授受和机械的理智训练所代替,“生活世界”里那种“生动的主观性”荡然无存,人的主体性失落了。因而,学校课程重返生活世界,找回学生失落的主体意识,确立一种新的课程生态观,是当代普通高中课程发展的一个重要理念,它关系到新世纪普通高中教育的成败与人类自身的命运。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从本质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因此,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便成为现代课程生态观的基本命题。对普通高中而言,学生所面对的最根本问题是人生道路的选择和抉择问题。因而,普通高中课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突出引导学生自主地思考并规划人生,形成合理的人生观,形成合作、分享等良好的行为品质,具有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