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2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

2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

2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
2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

2006年11月第22卷第6期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 f S ichuan I nternati o na l Stud ies Un i v ersity

N ov.,2006

V o.l22N o.6概念整合理论的发展与理论前沿

王正元

(燕山大学外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提要:F auconnier和他的同事探索意义构建和信息融合的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的新发展。在这一理论指引下,许多认知语言学家都从不同的视角对概念整合的心理空间维度、映射机制、整合程序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们的研究涉及了以下问题:(1)概念整合空间是多维的;(2)整合过程是有序的;(3)概念整合离不开有形支点;(4)整合与分劈是相对的;(5)文化、感情因素对概念整合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对意义构建的动态性、心智空间的无限性、概念映射的连通性、意义生成的激活性等做出了合理的解释,展示了概念整合理论对意义生成的科学解释力。

关键词: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前沿问题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3831(2006)06-0065-06

D evel op m ent of Conceptual B lendi ng and Its Frontier Issues

WANG Zheng-yuan

Abstrac t:The Conceptua l B l end i ng T heory li ghten i ng m ean i ng for m a tion and i nfor m ation i ntegrati on by F auconnier and his co lleagues is a new develop ment o f cogn iti ve linguisti cs.In li ght o f th i s theo ry,m any cogniti ve li ngu i sts(such as Brandt, Bache,H utch i ns,R ohrer,G rady,H arder,H ougaa rd,Cou lson,etc.)deep l y exp l o re m en tal space d i m ensi on,m apping m echan is m,blendi ng orde rs fro m d ifferent perspec ti ves.The ir resea rches i nvo lve:1)the mu lti p licity o f B lendi ng Spaces;

2)t he sequenti a l process o f blending;3)the necessity o fm ater i a l ancho r;4)t he re l a ti v ity of B lending and Sp litting;5) the i n fluence o f culture and a ffection.They gave so m e new reasons t o t he dyna m ic meaning-for m ati on,unboundedness of m enta l spaces,connecti ons o f concept ua lmapp i ng and activati on o fm eani ng producti on.A ll o f these research results de m-onstra te exp l anati ve pow er of C onceptua l Blend i ng T heory to meaning produc tion.

K ey word s:conceptua l b lendi ng;develop m ent o f the theo ry;fronti er issues

1.引言

L a koff&J ohns on(1980)的M etaphors We L ive By 这部认知语言学开山之作引发了语言学研究认知论和方法论的革命。五年后,F auconnier(1985)提出了/心智空间0(m ental s pace)理论,开始了对语言后面认知冰山的探索。他先后发表了《整合是语法的核心过程》(B le nding as C e ntral Process of G r a mm ar, 1996)、《思维和语言中的映射》(M a pp i ng in T hought an d Lan guage,1997)、《概念整合原则》(P rincip les of Conce p tual Inte gration,1996)、《概念整合网络》(Con-ce p t ual In te gr a tion N et w orks,1998)、《隐喻、换喻与约束》(M et aphor,M etony my,an d B inding,2000)以及同M ar k Turner合著的《我们的思维方式:概念整合心智背后的复杂性》(T he Way W e T hink:Conce p tual B le nd i ng and T he M in d.sH idde n Co mp le x ities,2002)等大量著述,同他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心的同事们一道创立、发展了概念整合理论(Conceptua l B lendi ng Theory),为人类语言的认知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概念整合也称融合(i ntegration)理论,是探索意义构建信息整合的理论框架(F auconnier&Tur ner, 1998、2002),它涉及到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合并的运作过程(F auconnier,1994),概念整合对于我们如何学习、如何思维、如何生活发挥着中心作用。我们正是依靠概念整合来理解意义,不断创新发明,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概念世界,因此概念整合观也是认知语义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理论(王寅,2005:184),在认知语义学的推动下,概念整合理论日渐成为交叉学科研究的热点(Couls on,2005:1507)。2002年8月来自全世界的认知语言学者在南丹麦大学(奥登色)举行了题为/The W ay W e T hink0国际学术研讨会,庆祝F auconnier&Turner(2002)的The Way W e Think的出版,学者们围绕概念整合理论广泛深入地探讨了整合理论的空间维度、映射机制、整合机制、有形支点、分割与极化、背景区、文学模拟构建等许多问题,本文围绕这些概念整合理论发展及理论前沿问题

进行综述研究。

2.概念整合理论的空间维度

F a uconnier(1985)出版的M ent al Spac es一书拉开了概念整合理论的序幕,他指出心智空间理论将为言语行为、话语指称、指量关系、类指等传统问题以及自由间接引语、构建话语的多空间层次、构成空间的社会图式等问题开辟新的研究方向(刘正光,2002: 10)。Fauconn ier(1997:149-155)提出的/类属空间0(ge neric s pace)、输入空间Ⅰ(i nput s paceⅠ)、输入空间Ⅱ(input s paceⅡ)、整合空间(blend i ng space)四空间论,构建了复合空间概念复合模式,这个过程是建立在类比、递归、心理模式化、概念包、知识框架等心理活动基础上的认知操作过程(Fauconn ier, 1985)。Fauconn i er的复合空间模式揭示了意义构建过程的动态性,阐释了语言意义动态生成的空间机理,对动态的、随机的、模糊的思维认知活动都具有阐释力。Brandt and Brandt(2002、2005)在认真研究了Fauconn ier的四空间论后,提出了概念整合/五空间0论:基础空间(Bas e s pace)、呈现空间(pres entation s pace)、所指空间(reference s pace)、关联空间(rele-vance s pace)和整合空间(B lend i ng s pace)。Brandt (2005:1588-1590)还论及了心智空间的无限性,分析了基础空间与其它空间的关系,例举了从基础空间到所指空间的空间代表类型,他认为在概念整合过程中是/空间使团0(space delegation)创造了思维和语言中的所指/现场0(site),/现场0包含了通向意象所指通道,包含了向认知者呈现或被呈现的通道及来自相同的或其它域的内容呈现空间。Brandt还认为/呈现0向认知心智提供要处理的所指的情况。他认为F auconnier和Turner预言的常常在整合中出现的/层创意义0(e m er gent m ean i ng)是图式化的结果。但事实上,整合建立时就有了来自基础的语义输入,即第三输入,Brandt将其称为关联空间,关联空间含有语境意义先决条件及映射整合的动态图式,对意义具有稳定作用。所以,Brandt认为整合有两种情况:比喻性连续性整合和来自空间感应图式解构所解释的动态整合。同Fauconn i er的四空间论比较,Brandt的五空间论突出了:(1)基础空间对呈现空间、所指空间的支配性;(2)关联空间诱发的图式结构对整合理解的必要性;(3)五空间网络形成的是一个基本的心智网络空间分子,是信息形式的话语巢式结构。Brandt 的五空间说是对F 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复合空间的补充。

此外,Coulson(2001)对F auconnier(1997)的概念整合四维空间作了较为具体的阐述。她认为:在抽象层面上概念整合理论涉及到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的不完全结构的投射,如果输入空间的信息彼此不同时,整合会产生新创效果(nove l res ults)。Coulson (2005)把Fauconn ier的输入空间Ⅰ、Ⅱ分别明确为/呈现空间输入0(pres entation space input)和/所指空间输入0(reference s pace i nput),这两个空间输入进入第三空间,即/整合空间0进行整合,最后/层生结构0 (e m er gent structure)产生出整合的意义。Cou ls on并用这样的整合过程分析了/zoo parents0新创隐喻(novel m etaphor)和/crea m in m y coffee0不透明隐喻(entrenched m etaphor)的意义生成。Couls on基于认知语义学字面义与比喻义的整合和编码意义的研究拓展了概念整合空间维度,她的/呈现输入空间是概念隐喻理论中的源喻意念的同族,所指空间表示的是话语参与者注意的情景面,呈现空间具有唤起所指空间功能0(2005:1516)的阐释对概念整合复合空间进行了细化。/F 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虽然提及了类空间,但一直是模糊的,似乎可有可无,类空间中的背景知识怎样参与映射,怎样参与选择来自输入空间的信息,怎样参与合成空间的理解0的质疑(刘正光,2002:12),在Coulson(2001、2005)和Brandt (2002、2005)的论述中都可以得到回答。

3.概念整合理论的映射机制

认知域之间的映射是概念整合理论的重要内容。L akoff&Johns on(1980)提出了比喻理解的过程就是建立投射的过程,即把源域中的内容成分向目标域投射的过程,这种投射实际就是一种映射关系,概念映射是隐喻意义得以产生的基本条件。但是,一般隐喻概念映射体现在表征结构排列投射和心智类推的推理上,把表征结构排列投射视为类推推理的主题现象。所以,隐喻中的跨域映射一直关注两个表征结构的排列及源域向目标域映射的推理过程、跨域映射连通及关系系统在类推强制顺序关系中发挥的主导作用,当类推象似性被模化为普通关系时,连接关系系统与目标域才能产生呼应关系结构,一般隐喻意义是在跨域映射连通、激活、推理中完成的。因此,一般的隐喻跨域单向映射对复杂的概念整合意义生成缺乏阐释力。

F auconnier的复合空间理论与L akoff的单向映射关系不同。F auconnier(1997:5-13)提出了多维空间相关成分映射和多维方向动态映射:投射映射、语用功能映射、图式映射、心智空间映射。他的图式映射/是发生在一般图式、框架或模型用于结构待定语境中情势的映射0。L akoff的I C M s只是图式映射中的一种形式,是心理空间不断建立角色的默认模式;而F auconnier的语用功能映射则体现了两个范畴对应体的两个相关领域的彼此映射,揭示了映射与基础知识的关系,他的/映射是在思维和语言中0的认识给概念整合映射以恰当的地位。

他们的概念映射理论引发了许多不同的观点: Gluc ks ber g(1999)提出了属性映射论,他认为在本体和喻体的映射中属性映射优先;而Yas hayahu Shen (1999:1636-1639)提出了性质关系映射优先,他认为:

S te m s are drinking stra w.

A.Be i ng used for dra w ing liquid.

B.T ubular.

A是性质关系,B是属性,A优先于B映射,因为映射是喻体与本体相似特征关系的连通,在一定的域中,连通关系数额越多,得到映射的可能性就越大,系统关系高于孤立关系,系统关系连通的是域中多个关系目标,而属性连通的只是一个目标。同时他又指出无论属性映射和关系映射对于某些隐喻都欠说服力。他还认为:概念映射的可及性取决于一定的语境因素,隐喻句中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映射是多层面的,映射不可能被全部表征为概念部分。常规的属性范畴映射虽然可以从人的记忆中激活,但对于那些新创隐喻、不透明隐喻理解往往需要通过对输入空间信息进行超字面意义的概念整合。

L a ngacker(1999:84)指出:可以把实质层面理解为隐喻映射结果,静态存在物和意向射体存在物之间的映射通过整合空间的整合才能产生意义。Gluc ks ber g(2001)提出了映射强化抑制模型论。Cou ls on(2005)著文进一步阐述概念整合映射机理,补充了F 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映射是人的心智空间内部与外部、表征与实质、具体与抽象的诸多信息、概念特征的连通纽带,映射连通是一个心智目标成员对另一个心智目标成员的呼应,相似关系、类推关系、角色关系及其它语用关系都是映射的基础,人的心智关系是通过映射连通起来的。Cou ls on在对/新创隐喻0和/不透明隐喻0意义成因分析时指出:概念整合涉及到抽象层面两个或多个输入空间部分结构的映射,呈现空间输入和所指空间输入激活了概念整合空间的认知推理,经过整合空间对输入概念的综合加工,具有知识共性和人的体验的意义才得以被认同和理解,映射是对人的心智网络空间记忆的激活,意义成因来于输入相似性图式特征的激活;Cou-l s on还认为呈现输入空间向所指输入空间的映射是呼应的,呼应映射的整合最后通过层生结构才完成了意义的生成。

4.概念整合理论中的整合机制

Brandt(2005:1578)著文对认知语义学现代分析反语义、反现象思维(ant-i pheno m eno l og ical th i nk-i ng)的负面影响及其在当前心智空间所诱发的分析无力或错误进行了批评。他指出心智空间和整合应该发展对实证的(经验)事件的研究,如被他称为/有形支点0(m aterial anchor)的人工构造进行研究。他(2005:1582)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并没有抓住呈现的、实际的、即时出现的意义,没有考虑及承认交际过程中或交际中出现的认知在线(on li ne)过程现象。他认为F 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没能对即时出现的话语、文本、对话、语言、一般的标识及人们用于语境表达形式的意义作出分析。并指出,概念整合理论必须将其要分析的表达式从全部的真实语境中提取并抽象出来,或者将这些形式创造为分析的例子,而不是为了试图抓住解释材料(data)的意义而去分析。

B randt(2005:1588)还认为概念整合的基本语义域包括物质现象域(D1)、社会互动域(D2)、心智域(D3)、面对面交流言语行为域(D4),这些域之间可以合并产生意义。如:亲属关系、婚姻关系、养育关系是D4和D2合并的结果。他的研究把空间、域、意义融于一体。

Bache(2005:1619)对概念整合理论的整合层序进行了前所未有的细微探讨。他指出,尽管Faucon-nier和Turner都努力控制整合,但他们的类型学对于他们所使用的大量的具有多样性的示例并没有作出清楚的解释。所以,Bache(2005:1621)提出了概念整合三层序论:首序整合(F irs-t order blend i ng)、二序整合(Second-order b lendi ng)、三序整合(T hird or der blend i ng),这是对F auconnier概念整合理论整合机制的重要发展和补充。他的首序整合的具体功能是将人的感知经验进行归纳和统一,把系列的时空相接物和事件视为一整体,对如形状、尺寸、颜色、位置、运动等感知刺激物在大脑里进行首轮处理;首序整合关注的是感知与概念的关系,是认知的基本运作。首序整合帮助人去处理语言称之为世界体验的/基本域0:颜色、味道及触觉感觉(L angacker,2000:2,4,171)以及形状、位置、运动等通常的感知。他认为首序整合可以把对事物的体验进行比较,确定范畴,将体验图式化或从具体中抽象出来;如果人类不能进行首序整合,那么人类所面对的世界将是完全混乱的一团,首序整合可以帮助人们将巨大的复杂世界整合为人的心智单位一系列认知中的成员。他还指出,首序整合是人类大脑中自动的、自觉的、必然发生的,涉及到人的感知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没有首序整合语言不会发展,而且很多复杂的认知技巧都直接地依赖于首序整合。

二序整合关注的是语法和句法、认知和语言的基本关系、语言结构与心智关系,这些关系直接反映在语言的基本符号功能上。首序整合是将人的感知零散的碎片整合为一体;二序整合是将抽象的、狭窄的功能结构同语法结构相融合。首序整合和二序整合都是自动自觉的、不可避免的。他的二序整合体现了/任何语言的支柱都是由基本抽象的故事投射的语

法结构组成的0(Tur ner ,1996:145)理念。Bac he (2005:1624)还指出,语法结构是积极的图式化了的认知价值形式中符号的激活,但是语法结构是不充分的,这样就需要扩展和使用相关的语境,并通过整合手段使受话者通过语境去结构关联。语法结构是符号的激活,语法结构、音位、认知结构都是相关的,所以二序整合主要关注语法、句式的概念整合。首序整合和二序整合两者都服务于最后从共同源泉中得到意义的融合产品。

三序整合是超出了首序、二序整合更明确的分散独立的心智空间的整合。三序整合是透明的,而不是自动的。三序整合是即时概念整合的结果:三序整合概念进一步体现出概念的精细与投射的文化敏感的重新定义,由于概念的归纳和正规的语法结构的构建,三序整合包括了更多的心智工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概念整合的讨论多集中在三序整合上,没有触及到首序与二序整合,所以Bache 的三序整合论是对Fauconn ier &T urner 整合论的细化和补充。笼统的概念整合本身不能解释语言阶层权力从一个层面向另一个层面的发展,或者从一个层面向另一个层面的转换,因此要关注整合权力阶层分解角色,明确整合中的层次关系(Bache ,2005:1626)。Bache(2005:1632)认为分解是整合的先决条件,如果不能分解概念,就无法谈整合,特别是三序的分解更明显地服务于专项整合,分解参与了三序整合的构建与完成,从普遍的认知观点去看,分解是基本的能力,其它技能和过程都依据于分解能力,所以在人的认知普遍理论中,不能简单地认为分解的本质就是为了整合。下面是Bac he(2005)给出的概念整合的分解整合图式

:

5.概念整合有形支点论

H utch i ns (2005:1555-1577)著文探讨了概念整合中的有形支点问题。他认为有形结构投入到整合空间可以对概念整合起到稳定作用,有形结构就像有形支点一样,扮演着有形结构的稳定角色作用,概念结构与有形结构相结合的能力是主要的认知战略,有形结构同概念结构有多种关系,最普通的关系之一是表征关系。H utch i ns 还提出概念整合的稳定性涉及到文化和有形支点两个方面。他对日本手指日历进行了研究(日本学生以左手作为物质支点,将日期、月份描写在左手指上,产生整合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利用两个相关结构的重叠进行日期推算),并对以航海罗盘为有形支点的日转星移、月圆月亏与潮汐进行计算。他发现日本手指日历、中古世纪海潮计算器都有概念整合的机理,由此他认为:词语是概念整合的有形支点,但是词对整合空间的有形表现手段的贡献是极小的。大于词的语言单位可以使用更多的有意思的有形结构。如修饰语同被修饰语之间的一致、谓语同主语之间的一致等语法形式都要依赖于有形的形式,有形的形式给概念整合和概念关系提供了支点。他(2005:1573)不同意Brandt(2002)的/有形支点0是标识(signs)的看法,他认为B randt 的/有形支点0与F auconnier 和T ur ner 提出的/有形支点0不是一码事。他认为/标识0只是捕捉概念域最小方面的有形表达手段的一种形式,是有形支点最弱的形式,有形支点可以加快概念化的过程,因为概念模型是通过概念要素中的体验制约而工作的。H utc h i ns (2005:1575)指出,当人们熟悉一个有形结构时,即使这个有形结构没有出现在环境中,这个有形结构也是可以想像出来的。Hutchins (2005:1573-1575)还批评了/思考0就能控制符号的惟/思考观0,强调了有形支点、有形结构参与概念整合的重要性。他认为无论过去还是现在,物质和社会环境为人类所具有的内在技能提供了实实在在的基础,人类的概念能力离不开有形支点的支持,概念并非只是运用心智源泉的结果,以前一直把概念整合看作是完全的内在的认知过程,其实,概念整合包含了一个或多个输入空间有形结构的整合。他的有形支点论反映了他的概念整合中强烈的体验哲学思想,批评了脱离有形支点空洞的整合观。

6.概念整合与极化、分劈论

H arder (2005:1636)在他的《整合与极化:压力下的认知》一文中对极化概念过程作了这样的描述:/极化0指的是概念整合中的对立现象。极化的突出特点是要整合的两方变得越来越相异,乃至冲突的位置,整合的自由度渐渐变得紧缩,心智空间更加分离,

新的视角变得难以想像,概念理解的维度更加复杂。

H arder以美国9.11事件为例说明了美国和伊斯兰世界的概念化中的/极化0关系。他(2005:1641)指出为了正确理解认知运作,人们需要知道互动语境中认知运作是怎样进行的,而且在互动和认知两个因素中要补进感情因素,因为感情因素同互动与感知都有关系,正如Da m asi o(1994)所说/在认知科学语境中,感情与认知能力之间的关系是密切的0。H arder关注概念整合中的另一个问题是整合中的/极化0,因为/极化0表明了在理解事件的认知和互动中,感情是基本的,感情机制对心理会产生影响并产生认知关联,成熟的整合是将矛盾的画面整合在一起,但是这种矛盾并不是逻辑矛盾,而是感情矛盾,感情是动态极化时需要暗中进行的角色。他发现,成熟的整合是通过整合矛盾画面的能力所标示的,感情能力可以把外界真实的图画整合在一起,当带有不同的感情着色剂残缺不全的体验被带到一起而获得整合图画时,这是感情与认知共同的成果。H arder(2005:1643)还对概念整合中消除变异(de-d ifferentiation)问题、概念化过程的社会及伴随发生感情压力下成熟的整合意义问题、变异与融合过程及消除变异问题、极点化的动态性问题、不同类型的概念整合中的矛盾角色问题、成熟的概念整合在方法上允许对即时真实体概念化限制的超越等问题都进行了论述。

另一个引起认知语言学界关注的是H ougaard (2005:1653)就概念整合理论提出的/分劈0(s pli-t t i ng)和/分割0(part ition i ng)的选择及整合与方法问题。/分劈0是将那种被认为是融合结构的东西映射到两个或更多个另外心智空间的不连续的组构成员上,并被作为两个或多个分离结构成员投射到整合空间的过程。/分割0指当不同的心智结构导致的整合过程中出现来自其它投射的不一致的、不受欢迎的问题并列出现时,通过/分割0选择的办法对问题作认知处理。他的研究侧重阐述非融合的不连续过程对于构建整合的必要性。他通过实例研究了/分劈0的整合过程及互动行为中的/分割0选择互动,讨论了即时意义结构的互动概念融合过程。H ougaar d还阐述了整合中的以下两个方法:(1)互动谈话中意义的微观社会认知分析,通过这种分析去探索分割选择现象;(2)时间跨度的整合分析。这是微观社会分析方法所激发的方法,可以通过这一方法去探索/分劈0现象。他认为可以用会话分析去支持并控制认知分析。H ougaar d(2005:1658)还提出了内部互动整合、微观发展整合(m icr o-develop m ent blending)过程与产品关系的问题,他认为在这之前,概念整合似乎是意义构建过程和意义构建产品的理论,理论意义构建过程是建立在分析最终产品基础上形成的推理。G i bbs (2000:351)对这种整合机理也心存疑问。而Cou-l

son和O akley(2000:192)则认为建立在分析最终产品基础上形成的推理是意义理论自然的起始点,/在即时意义构建整合及精炼模式中扮演基本的角色作用0。G i bbs和Couls on的争论焦点在于整合理论必须对在线意义做出解释,而不是仅对最终意义的解释,也就是说,整合理论不应仅仅是从结果(产品)去解释整合,G ibbs强调的是整合理论也应对在线意义的构建负责,否则整合过程中的即时意义形成缺乏解释力。H ougaard(2005:1658)也认为整合理论仅从结果去解释整合是危险的,因为它没能抓住整合过程中的现象。因此他提出/内互动整合0会话分析法。

H ougaar d(2005:1667-1675)还从内互动交流中的合作分割选择、整合的内部互动分析、整合的重构等方面,讨论了概念整合中的新现象、过程、产品及方法关系。他提出了一套将概念整合理论同会话分析工作原理结合起来的分析方法,他还把整合理论的方法范围拓展到人类语言内互动的微观分析,他的概念非融合成员如/极化0、/选择0、/分劈0的整合选择观带给了概念整合以新的理念。

7.概念整合的情景、文化、情感因素

在研究概念整合理论时,认知语言学家们始终关注概念整合中的情景、文化、感情因素。Do m asio (1994)指出:认知科学语境中,人的感情同认知能力之间有密切关系。H arder(2005:1642)认为概念整合并不完全是逻辑的问题,而是感情的问题,当感情因素影响到我们试图变异和整合情景图画时,就会遇到概念整合的关系问题,成熟的整合是将矛盾的图画整合在一起,这种矛盾不是基本逻辑的,而是感情的。他指出:在概念整合中,互动与认知两个因素中,要加上感情因素,不喜欢的人无法互动,无法互动何以认知?他还通过9.11事件的冲击给美国带来的不同反应来说明文化感情因素对概念生成的影响。在概念化的过程中,总是有社会及伴随的感情、文化因素的压力。

81结语

概念整合理论在认知语言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语言学家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概念合成理论及其功能。T i m Robrer(2005:1686-1716)把整合理论用于小说语用分析,试图揭示整合理论对文学模拟构建的解释力,他发现整合理论可以使不可思议的小说情感人物形象更明朗。Couls on(2005:1533)通过对整合及编码意义的认知语用文字义和比喻意义的分析指出:整合理论要更多地对背景区给予关注,为了将语境假设和影响意义结构途径模式化,背景区可以明确角色价值及背景所引发的体验表征,背景区起概念整合的动因作用。她指出过去整合理论对背景区

缺少明显的关注,她还强调了文字语言的常规意义在隐喻理解中的重要性,因为发话者使用编码意义去结构概念融合网络(C I N)空间,而且隐喻的全面理解要求使用背景区和语境知识,目的是/开解0所指空间整合模型的使用。

参考文献:

[1]Bache,C.Constra i n i ng Conceptual Integrati on T heory:Level

o f B l end i ng and D i s i nteg ration[J].Journal of Prag matics, 2005:1615-1635.

[2]B randt,L.&P. A.Brandt1M ak i ng Sense of a B lend[J].

Apparat ur,2002,(4):62-71.

[3]Brandt,P. A.M enta l Spaces and Cogn i tive Se m antics:A

Cr i tical Comment[J].Journal of P ra gmatics,2005:1578-1594.

[4]Coulson,S.Se mantic L ea p s:F rame Shi f ting and Conce p tual

B lending in M eaning Cons truction[M].Ca mbr i dge:Ca m-

br i dg e U niversit y P ress,2001.

[5]Cou l son,S.&T.O akley.B l ending Basics[J].Cogniti ve

L i nguistics,2000,(11):175-196.

[6]Cou lson,S.&T.O akley.B l end i ng and Coded M eani ng:

L itera l and F i gura ti ve M ean i ng i n Cogniti ve Se m antics[J].

J ournal of P ragmatics,2005:1510-1536.

[7]D a m asi o, A.R.D escar tes.Error[M].N e w Y ork:Pu-t

man.s Sons,1994.

[8]F auconn i er,G.M ent al Spaces[M].Ca m bri dge:M I T

P ress,1985.

[9]Fauconn i e r,G.M ental Sp aces:A sp ects of M eaning Con-

structi on i n N atural L anguage[M].Cambr i dg e:C a m-bridge U niversity P ress,1994.

[10]F auconnier,G.M app ing in T hought and Language[M].

Cambr i dge:Cambr i dge U n i versity P ress,1997.

[11]F auconnier,G.&M.T urner1B lending as Central

P ro cess of G ramm ar[A].In G o l berg, A.(ed.).Con-

ce p tual Structure,D iscourse,and Language[C].S tan-

ford:Center f o r the Study o f Language and In f o r m ati on,

1996.

[12]F auconn i er,G.&M.T urner.Conceptual Integration N e-t

works[J].Cogn itive Science,1998,(22):133-187. [13]F auconn i er,G.&M.T urner.P ri nc i ples o f Conceptual

Integ ra ti on[A].In K oeni g,J.P.(ed.).D iscourse and

C ognition[C].Stanford:CSL I,19981269-283.

[14]F auconnier,G.&M.T urner.M e taphor,M e t ony m y,and

B i ndi ng[A].In An t on i o Barce l ona(ed.).M etaphor and

M etonymy at the C ro ssroads[C].N ew Y ork:W alte r de

G ruy ter,Be rlin,20001133-145.

[15]F auconnier,G.&M.T urner.The W ay W e T hink:Con-

cep tual B lend i ng and T he M i nd.s H i dden Comp le x ities

[M].N e w Y ork:Basic Books,2002.

[16]G i bbs Jr.R aymond W.M aki ng G ood P sycho l ogy O ut of

B l end i ng T heo ry[J].Cognitive Linguistics,2000,(11):

347-358.

[17]G l ucksberg,S.&M.S.M c G lone.W hen L ove is a Jour-

ney:W hat M etapho rs M ean[J].Journal of P ragmatics,

1999,(31):1541-1558.

[18]H a rder,P.B lending and Po lar i zati on:Cogn iti on U nde r

P ressure[J].J ournal of P ragmatics,2005,(37):1636

-1652.

[19]H ougaard, A.Concept ua l D isi ntegrati on and B l end i ng i n

Interacti onal Sequences:A D i scuss i on o fN ew Phenom ena,

P rocesses vs.P roducts,andM et hodo logy[J].Journal of P rag m atics,2005,(37):1653-1685.

[20]H utch i ns, E.Cognition in t he W il d[M].Ca m bri dge:

The M IT P ress,1995.

[21]H utch i ns,E.M ater i a l Anchors for Conceptual B l ends

[J].Journal of P rag m atics,2005,(37):1555-1577. [22]L ako f,f G.et a.l M etaphors W e L ive By[M].Ch i cago:

T he U niversity of Ch icago Press,1980.

[23]L angacker,R.W.V irtua l R eality[J].S t ud ies i n L in-

guistic Sciences,1999,(29):77-103.

[24]L angacker,R.W.Gra mm ar and Concep t ualization[M].

N e w Y ork.M ou t on de G ruy ter,Berli n,2000.

[25]R ohre r,T.M i m esi s.A rtistic Insp ira tion and the B l ends

W e L i ve By[J].J ournal of Prag m atics,2005,(37):

1686-1716.

[26]T urner,M.The L iterary M ind[M].N e w Y o rk,O x f o rd:

O xford U n i versity Press,1996.

[27]Y eshayahu Shen.P r i nciple o fM etaphor Interpretation and

t he N oti on of/D oma i n0:A P ropo sa l fo r a H ybr i d M ode l [J].Journal of Pragmatics,1999,(31):1631-1653. [28]刘正光1F auconnier的概念整合理论阐释与质疑[J]1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2,(10)1

[29]王寅1认知语言学探索[M]1重庆:重庆出版社,

20051

收稿日期:2006-05-06

作者简介:王正元,男,燕山大学外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语用学及认知语言学研究。

责任编校:欧阳亚丽

行政管理学必读书目修订版

行政管理学必读书目修 订版 IBMT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T5AB-IBMT08-IBMT2C-ZZT18】

行政管理学博士生入学考试必读书目 (一)基础理论经典原着 ? 1、威尔逊:《行政学之研究》,《国外政治学》1987年第6期、1988年第1期。 2、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3、泰罗:《科学管理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4、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 5、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6、怀特:《行政学概论》,上海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 7、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年版。 8、西蒙:《管理决策新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2年版。 9、沃尔多:《行政国家:美国公共行政的政治理论研究》,纽约:罗纳德出版社1948年版。 10、林德布洛姆:《决策过程》,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年版。 11、德罗尔:《逆境中的政策制定》,上海远东出版社1996年版。 12、雷格斯(里格斯):《行政生态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13、弗雷德里克森:《新公共行政学》,美国亚拉巴马大学出版社1980版。 14、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三联书店1999年版。 15、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版。 16、詹姆斯·Q·威尔逊:《官僚机构:政府机构的作为及其原因》,三联书店2006年版。 17、奥斯特罗姆:《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版。 18、布坎南、塔洛克:《同意的计算:立宪民主的逻辑基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 0年版。 19、缪勒:《公共选择理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20、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 2年版。 21、R·J·斯蒂尔曼:《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2、罗伯特?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3、沙夫里茨、海德:《公共行政学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24、沙夫里茨、奥特:《组织理论经典》,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英文版。 ? ? ?

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电大《金融理论前沿课题》2018-2019期末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 1.内部化理论: 2.骆驼评级体系: 3.垄断优势理论: 二、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货币危机有哪些类型? 2.经济数据偏差有什么必然性? 3.如何测算商业银行铸币税? 4.如何衡量银行业市场集中度? 三、论述题(20分) 简述中国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战略。 四、材料分析题(25分) 材料1:著名的菲利普斯曲线自诞生以来一直是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中的重要政策工具。半个世纪以来,菲利普斯曲线一直是不同学派争论的焦点,对曲线的评价也有很大差别。菲利普斯曲线曾经为正统凯恩斯主义干预宏观经济的“相机决策”提供了理论支撑,从而使资本主义变成了“可调控的资本主义”;同时,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又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根本不成立,政府的经济政策是无效的。围绕经济理论史上的供求之争,菲利普斯曲线实际上成为了各学 派争论的突破口和政策分析工具。 ——摘自李争宇“菲利普斯曲线的历史演变及政策意义”一文 材料2:菲利普斯曲线是表明失业与通货膨胀存在一种交替关系的曲线,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菲利普斯曲线是用来表示失业与通货膨胀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由英国经济学家W.菲利普斯于1958年在《1861-1957年英国失业和货币工资变动率之间的关系》一文中最先提出。此后,经济学家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理论解释,尤其是萨缪尔森和索洛将原来表示失业率与货币工资率之间交替关系的菲利普斯曲线发展成为用来 表示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交替关系的曲线。 请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教材回答下列问题: 1.菲利普斯曲线的演变对货币政策有什么影响? 2.你认为菲利普斯曲线的价值何在?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 叙事学(Narratology法文中的“叙述学 ”(narratology),是由拉丁文词根narrato(叙述)加上希腊文词尾logie(科学)而构成的。七卷本的《大拉霍斯法语词典》是这样解释“叙述学”一词的:“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该词所下的定义则是:“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它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尽管“叙事学”一词在1969年才由托多罗夫(T.Todorov)正式提出,但人们对叙事的讨论却早就开始了。柏拉图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可以被看成是这些讨论的发端。李斯特(Thomas Lister)于1832年就利用“叙述视点”来分析小说作品,同时期的另一位学者洛克哈特(John Gibson Lockhart)更是使用这一术语来探讨如何使作者与自己的作品保持恰当的 “距离”。殷企平等:《英国小说批评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78页。 后来经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的全面讨论,福斯

特(E.M.Forster)和马克.肖尔(M.Schorer)等的深入发挥,叙述视点成为小说批评(自然也包括叙事学)中最为重要的术语之一。 托多罗夫首次提出叙事学一词时,给"Narratology"的定义是:叙事学:关于叙事结构的理论。为了发现结构或描写结构,叙事学研究者将叙事现象分解成组件,然后努力确定它们的功能和相互关系。Todorov,T.Grammaire du Decameron[M].Mouton:The Hague,1969.p69。 托多罗夫综合各家论述,借用语言学中的关键术语,对最小叙事单元、序列和文本进行了描述。他认为,叙事中的最小单位是一些基本命题,可以是表示行动元的命题,如:“X是国王”,也可以是表示动作的命题,如 “X娶了Y”。五个命题构成一个序列:表示初始平衡的命题——表示外力侵入的命题——表示失去平衡 的命题——表示恢复平衡力量的命题——表示新平衡的命题。而序列按照嵌入、接续、交替等方式结合起来就构成完整的叙事文本。Selden,R.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Kentucky: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1986.p60-61. 法国人类学家兼结构主义者列维-斯特劳斯(L.Strauss)对神话进行研究之后,发现在浩如烟海的神话底下隐藏着某些永恒的普遍结构,任何特定的神话都可以被浓缩成这些结

心理空间和概念合成理论

第一部分:心理空间理论 一、概述 “心理空间”是认知语言学家Gilles Fauconnier在他的第一部专著——《心理空间》(mental spaces)(Fauconnier,1985)中提出来的。这部著作也是心理空间理论产生的标志。心理空间理论是关于语篇生成和阐释的认知语言学理论, 它旨在用虚拟的心理空间来解释词际、句际语义关系。 根据Fauconnier(1985),理空间是指人们进行交谈和思考时为了达到局部理解与行动的目的而构建的概念集合(conceptual package) , 它不是语言形式本身或语义结构本身的一部分, 而是语言结构中相关信息的“临时性容器”, 是语言使用者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分派和处理信息的虚拟概念框架。 心理空间理论的一个主要观点是:语篇的加工与处理过程是一个包含若干相互关联的心理空间构建网络的过程。在该过程中, 语言使用者利用多种空间构造语(space builder)构建出与现实空间(reality space)相对的一系列心理空间, 如时间、信念、愿望、可能性、虚拟、空间位置等。空间内有各自的语义结构元素, 相同的语义结构元素之间可以通过跨空间映射(包括投射映射、语用函数映射或图式映射)建立对应关系。跨空间映射的基本原则是身份认同原则(ID: Identificat ion Principle), 又称可及性原则(Access Principle)。 二、理论术语及实例分析 2.1 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 根据心理空间理论,我们在思考和交谈时也在建构心理空间,而心理空间是通过空间构造语(space—builders)构建起来的。空间构造语是这样的语言单位:它要么有助于构建新的心理空间,要么有助于在先前已经建构好的心理空间之间来回更换注意视点。空间构造词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介词短语如:in 1966, at the shop, from their point of view。 2)副词如:really, probably, possibly, theoretically。 3)连接词(connectives)如:if . . . then . . .,either . . . or . . .。 4)带从句的主谓搭配如:Fred believes [Mary likes bananas], Mary hopes . . ., Susan states . . .。 2.2 元素(elements)

(完整版)公共行政学考试重点(张国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公共行政学概说 一、公共行政学涵义 公共行政学:又称行政学、行政管理学,是指关于公共行政制度或行政体制及其运行机制的合法性、合理性、有效性、发展性的比较系统的思想、理论、逻辑、知识、方法的体系。二、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目的 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学科功效、学科目的? ⒈研究关于建立和完善国家行政制度的理念、理论和方法;⒉研究关于提升政府公共行政管理的水准和行政效率的思想、途径和方式⒊为政府公共行政管理提供系统的理论依据、论证方法、实证技术,为国家行政发展和发展行政提供专业性意见;⒋全面培养政府公务员,尤其是行政通才。 三、公共行政学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方 公共行政学的基本研究范畴? ⒈怀特将行政管理学的范畴归纳为组织原理、人事行政、财务行政、行政法规。⒉古立克“七环节”理论,即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⒊张金鉴“15M“理论,即目标、计划、人员、经费、物材、组织、方法、领导、激励、沟通、士气、协调、及时、空间、改进。⒋一般来说,行政管理学的基本研究范畴主要有:行政原理、行政职能、行政权力、行政组织、人事行政、行政领导、行政决策、行政计划、行政程序、行政执行、行政技术、行政行为、行政效率、机关管理、公共财政、物材行政、行政责任、行政监督、行政道德、法制行政、行政改革、行政能力、行政发展。 公共行政学常用的研究方法? ⒈逻辑分析方法;⒉法规分析方法;⒊历史分析方法;⒋实证分析方法;⒌规范分析方法; ⒍比较分析方法;⒎系统分析方法;⒏生理分析方法;⒐心理分析方法;⒑资料分析方法;⒒案例分析方法;⒓量化分析方法;⒔模拟分析方法;⒕利益分析方法。 四、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及与其关学科的关系 简述公共行政学的学科特点? ⒈综合性;⒉实践性;⒊系统性;⒋技术性;⒌发展性。 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行政法学、企业管理学、社会学的相互关系? ⒈公共行政学与政治学:公共行政学是藉政治学指引其努力的方向,政治学则赖于行政管理学充实其内涵。 ⒉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公共行政学与行政法学在现代社会中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 ⒊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公共行政学与企业管理学是内容上交叉、理论和研究方法上互鉴、学科发展上相互影响和渗透、研究领域各异。 ⒋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公共行政学与社会学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持的。 五、现代行政现象与现代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现象: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尤其是60年代以来,国际上,主要是发达国家所出现的某些公共行政现象。 现代行政现象表现在三个方面:⒈行政职能扩展⒉不良行政现象增加;⒊行政管理和行政管理理论现代化。 现代行政精神:是指与现代行政现象相一致的,政府在实施公共行政管理过程中比较重视和强调的某些行政精神。 现代行政精神表现在三个方面:⒈主动进取;⒉追求卓越;⒊创新发展。 追求卓越:是指现代政府在主观意愿与客观效果相统一的意义上追求出色的政府公共行政管理,在比较的意义上追求不断提升并在实践中表现出具有卓越品质的公共政策能力、综合实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简答题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简答题 1■如何认识和测算通货膨胀税? (1)通货膨胀税是指当政府增长中央银行纸币并导致一般物价水平上升时,经济单位 持有的中央银行纸购买力下降,如同政府对持有中央银行纸币者征收税收。(4分) dp/dt M (t)M (t) (2)通货膨胀税可用公式表示为S T=p p(t)=n⑴ 丽,其中n (t)为通货膨胀率。 M (t)为中央银行纸币数量,P (t)为一般价格水平。(3分) (3)从本质上说,通膨胀税是从宏观经济角度考虑的通货膨胀对货币持有者的影响, 是中央银行纸币持有者由于一般物价上涨所遭受的损失。(3分) 2■简述骆驼评级体系在我国的发展。 (1)骆驼评级体系在我国的发展内为摸索阶段和不断完善改进阶段。(2分) (2)摸索阶段侧重于定量考核,从1994年开始,着手探索银行审慎监管新办法;1997 年出台了《商业银行资产比例管理办法》;2000年,制订了针对4家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银行考核评价办法》。(4分) (3)不断完善改进阶段注重定性考核,2003年中四证监会成立以后,积极探索并不 断改进和完善评级办法。2004年出台了《股份商业银行风险评价体系(暂行)》、《外资银行风险评价手册》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风险评价和预警指标体系(暂行)》等若干风险评价体系;2005年未,出台了《商业银行监管评级内部指引(试行)》,取得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骆驼监管评级体系;2006年1月起试行《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试行)》。(4分) 3■概括人民银行铸币税测算的方法及其呈现的特点。 (1)人民银行铸币税测算使用了两种方法:机会成本铸币税测算、货币铸币税测算(5 分) (2)从测算结果看,呈现出四个特点,一是2001年以前,人民银行铸币税与GDP之比,机会成本铸币税与GDP之比比较高,货币铸币税、机会成本铸币税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比较高;二是货币铸币税、机会成本铸币税与GDP之比在1986—2008年有下降趋势, 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也有所下降;三是准备金存款的铸币税收入占铸币税的比例较低,货币 发行是人民银行铸币税的主要来源;四是在多数年份,货币铸币税对于机会成本铸币税。

第八节 文学叙事

第八讲文学叙事 学习目标: 1.了解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叙事的构成 2.了解叙述内容:故事;结构;行动 3.了解叙述话语:本文时间与故事时间;视角 4.了解叙述动作:叙述者与作者;叙述者与声音;叙述者与接受者 知识谱系: 讲义: 第一节叙事界定 本节论述叙事性作品的基本概念——叙事。分为四个问题来谈:叙事理论与叙事学、叙事的涵义与特征、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和叙事的构成。 一、叙事理论与叙事学 人们都喜欢听故事,因为以讲故事为主的叙事性作品(如小说)往往是丰富多样、魅力无穷的。人们对叙事性作品的研究,经历了从传统叙事理论到现代叙事学的发展演变过程。西方从古希腊时代起就对叙事性作品进行研究,在故事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及环境描写等方面,都有深入研究,并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系统的叙事理论。中国的古典小说理论则大致从明代开始获得了迅速发展。随着白话小说和戏曲的发展,关于叙事性作品的理论逐渐兴起,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明清之际金圣叹的小说评点和剧本评点为代表的人物性格理论。总之,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这些传统

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所表现的生活内容,从而形成以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进入20世纪以来,西方逐渐兴起了叙事学。这主要是俄国形式主义与后来的法国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对叙事文学作新的研究的产物。叙事学与传统叙事理论都致力于探讨叙事性作品的叙事奥秘,但在具体作法上又存在明显的差异,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它不像传统叙事理论那样关注具体作品中叙事内容的特点,而是关注不同作品所共有的性质;其二,它不再把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内容要素,而是选择故事的叙述方式、叙述者声音、叙述者与叙述接受者之间关系等作为新的研究重点。叙事学对于叙事性作品研究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它往往忽略传统叙事理论关注的一些重要问题,忽视了具体叙事性作品的特殊性,因而存在一定偏颇。 要辩证地认识传统叙事理论和当代叙事学各自的成败得失,吸取其合理成分,以便进一步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叙事学理论。 —————————————————————————————————— 问:传统叙事理论着重关注什么问题? 答:无论西方还是中国,传统的文学理论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叙事理论内容。相对于现代叙事学关注“故事是如何讲出来的”即话语而言,这些传统叙事理论的普遍特点是侧重于谈论叙事文学“已被讲出的故事”即内容,从而形成以故事的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为中心的叙事理论。 问:叙事理论在中国产生于何时?谁是突出代表? 答:叙事理论在中国是从明代开始逐渐产生的。它随着小说和戏曲的发展而产生,其中明清之际金圣叹是突出代表,他在其小说和剧本评点中建立了以人物性格理论为特色的叙事理论。 —————————————————————————————————— 二、叙事的涵义与特征 叙事性作品是文学作品中与抒情性作品相区别的一种基本话语类型。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故事,按汉语中“故事”的本义来解释就是“过去的事”。鲁迅有一组历史小说就叫《故事新编》。英语中的“故事”(story)一词有“历史”或“史话”之义,当然也是“过去的事”了。 什么是文学的叙事?文学叙事,简称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这就引出叙事的基本特征:1.着重表达社会生活事件过程。与抒情性作品注重主观情感表现、表意性作品强调观念表达不同,叙事性作品必须通过外在社会生活事件过程的具体刻画去把握社会现实。2.具有话语虚构性或假定性。这是说,叙事性作品所讲的故事,无需寻求客观社会现实事实的验证,而只需符合艺术世界的虚构性或假定性逻辑。 ————————————————————————————— 问: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是什么? 答:叙事性作品尽管多种多样,但共同点都是讲故事,即叙事。因此,叙事或讲故事是一切叙事性作品的共同特征。 问:什么是叙事? 答:叙事,是用语言去虚构社会生活事件的行为。 ————————————————————————————— 三、叙事的意识形态本质 文学叙事看起来是单纯的讲故事行为,但实际上与特定意识形态具有密切联系。由于文学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因而特定的文学叙事行为也必然会渗透进着特定的意识形

GIS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三章GIS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一、GIS的基本概念 1、信息和地理信息 信息的定义:是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象、图形等介质来表达事件、事物或现象等的内容、数量和特征,从而向人们(或系统)提供的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和知识。 特征: 客观性 适用性 可传输性 共享性 数据的定义:是一种未加工的原始资料。用文字、数字、符号、语言、图象、图形等都是数据。 信息与数据的关系:数据是信息表示的载体,信息是数据表示的内容。 地理信息的定义:地理信息是关于地理实体、现象或关系的本质、特征及其运动状态、规律的表征和一切有用的知识。 地理数据的定义:各种地理特征、现象和关系的符号化表示。包括空间位置及其关系、属性特征和时域特征三部分。称为空间数据的基本特征。 地理信息的特征除了具备信息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空间分布性 数据量大 信息载体多样性 时序性 2、信息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 (1)信息系统的定义:信息系统是具有采集、管理、分析和表达数据能力

的系统。在计算机时代,信息系统都部分或全部由计算机系统支持,并由硬件、 软件、数据和用户四大要素组成。智能化的系统还应包括知识。其系统的概念模 型可由下图描述。分为事务处理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 (2)地理信息系统的定义: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 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有关的的数据的计算机空间信 息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简称为GIS 。关于它确切的全称,多数人认为是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 ,也有人认为是Geo information System 。国际上现发行的两种 主要的专业杂志,就是各自采用不同的全称,前者是英国出版的季刊的全称,后 者是德国出版的季刊的全称。在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则称为Land Information System 。在我国,通常称为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Systems 。全 称虽有差异,但简称都是GIS 。 GIS 对于不同的部门和不同的应用目的,其定义也不尽相同。例如,美国学 者Parker 认为“GIS 是一种存贮、分析和显示空间与非空间数据的信息技术”。 Goodchild 把GIS 定义为“采集、存贮、管理、分析和显示有关地理现象信息的综 合系统”。加拿大的Roger Tomlinson 认为“GIS 是全方位分析和操作地理数据的数 字系统。”Bur rough 认为“GIS 是属于从现实世界中采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 示空间数据的一组有力的工具”。俄罗斯学者也把GIS 定义为“一种解决各种复杂 的地理相关问题,以及具有内部联系的工具集合”。 用 户 计算机硬件 计算机软件 知 识 数 据

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 1.概念整合理论是心智空间理论的发展,心智理论是两个或多个空间合并而产生的层创(novel)推理。映射(mapping)被用来建立和开发概念整合的处理过程,对背景知识的激活。概念整合过程可以把真实的东西、虚构的东西、意像中的东西概念化;概念整合模型中生成的推理常常可以引导概念化者的知识基础和推理能力产生变化。 概念整合理论是建构混合认知模型的理论。(前言) 2.概念的体验性: 人类生存在客观世界中,当人们把客观世界的对象范畴化、概念化时才形成了概念,概念藏匿于人的思维中,通过认知过程概念可以被符号而形成语言系统。 概念是人认识世界的产物,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是对一类事物进行概括的符号表征。(赵艳芳2001:81)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物色)“昔诗人什篇,为情而造句,辞人赋颂,为文而造情。”(情采)“故形立则章成矣,发声则文生矣。”(原道)“情以物兴,故义必明雅;物以情观,故词必巧丽。”(诠赋)“情动而言行,理发而文见”(体性) 这段文字说明客观世界作用于心,心生言、言生文。 概念是体验的,是经过心智加工的,体验越深,概念的印象也就越深。(例如:911)

概念来源于知识。不同的知识范畴可归结为不同的概念。人的心智会将具体的、体验的知识上升为概括的、抽象的概念。 概念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体验的、凝练的表达,心智的体验加工是心智的体验加工是概念的终端产品,概念被视为认识科学的中心。(Robert.A. Wilson, Frank.C. Keil, 2000:177) 概念是通过经验,特别是通过感知和肌肉运动能力而得到的。(Lakoff& Johnson 1999:497) 海德格尔坚持认为:“人类离不开概念,概念是经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有的经验都是概念性的,是已经验的概念。”([法]马克.弗罗芒.默里斯,2004:68)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人们在头脑里生成了一个认识过程中的突变(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内部联系了”(毛泽东实践论) 2.概念的范畴: 概念的形成以认知范畴为基础,概念是人的思维单位。 概念是由具有该范畴全部通常属性的原型所表征的。(Rosch and Mervis, 1995:7 :537-675)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基于网络考核试点课程考核方案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基于网络考核试点课程 考核方案 (本方案仅适用参加基于网络考核改革试点课程学生)一、考核改革的目的“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是金融学专业中一门专题性质的课程,原来考核采取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以终结性考核为主。从本学期开始,课程考核改革在原来基础上,进一步改为完全的形成性考核,主要目的是:1.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深入探索既符合现代远程教育和成人学习特点,又兼顾课程性质的考核模式;2.通过课程考核改革,探索形成性考核的目标、形式、题型、题量、难易程度等,切实发挥形成性考核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3.通过课程考核改革,进一步落实对教学过程的监控,把远程教育传统的考试从环节转化为过程,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保证并提高学习质量。 二、考核目标通过考核改革,既检测学生对金融理论前沿课题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的理解程度,又要检测学生对基本前沿课题运行规律和具体运作机制的掌握程度,重点考核学生对这些前沿课题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位作用、具体实践、发展变化等的认识和理解程度。三、考核方式本课程采取完全的形成性考核方式。终结性考核形式为材料分析基础上的课程小论文。每学期共安排10次,或针对每个专题,或综合几个专题,每次最高计分为10分。第一次作业(10分):《分析材料》:索罗斯投资理论的重要实用价值在于发掘过度反应的市场,跟踪市场在形成趋势后,由自我推进加强最后走向衰败的过程,而发现其转折点恰恰是可以获得最大利益的投资良机。 过度反应的市场其形成主要是由于顺势而动的跟风者所形成的主流偏见对市场所形成的推动,跟风者的行动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却同样能使市场自身的趋势加强。由于市场因素复杂,不确定的因素越多,随波逐流于市场趋势的人也就越多,这种顺势操作的投机行为影响就越大,这种影响本身也成为了影响市场走势的基本面因素之一,风助火势,市场被投资者夸大的偏见所左右,二者相互作用令投资者陷入了盲目的狂躁情绪之中,趋势越强,偏见偏离真相越远,实际上也使得市场变得越来越接近脆弱。过度反应的市场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盛衰现象的发生。要求:在认真阅读上述材料的基础上撰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短文;阐述过度反应及其在证券投资市场中的应用。写作思路:1、依据行为金融学中过度反应理论的主要内容;2、分析产生过度反应的主要原因;3、分析如何利用过度反应理论指导投资操作。第二次作业(10分):《分析材料》:专家认为,今天的亚洲不会再重复当时的危机。纽约大学经济学教授Roubini认为,跟1997年可能不同的是,亚洲地区国际收支状况已经发生很大改变,外汇储备位居全球前列;亚洲地区的公司治理结构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金融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出。他在1969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世纪60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Vladimir Propp)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100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31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1966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世纪80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景观生态学概念与理论 邬建国 (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命科学系) Landscape Ecology - Concepts and Theories. Wu Jianguo ( Department of L if e Sciences , A rizona S tate University West , PO Box 37100 , Phoenix , A Z 85069 - 7100) . Chinese Journal of Ecolo2 gy ,2000 ,19 (1) :42 - 52. Landscape ec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that has been rapidly developing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New ideas and perspectives that emphasize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ical linkages , and interactions between pattern , process , and scale have given the field an unique and significant identit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to review and synthesize the recent advances in landscape ecology , presenting a set of core concepts and theories , which include scale , pattern - process , spatial het2 erogeneity , edge effect , hierarchy theory , patch dynamics , patch - corridor - matrix model , island biogeographic theory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 neutral models , and percola2 tion theory. Key words : landscape ecology , scale , pattern and process , spatial heterogeneity , hierarchy theory , edge effect , patch dynamics , metapopulation theory , landscape connectivity. 作者简介:邬建国,博士。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生 命科学系教授。 现代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正在 深入开拓和迅速发展的学科。因此,不但 欧洲和北美的景观生态学有显著不同,就 是在北美景观生态学短暂的发展进程中也 逐渐形成了不同的观点和论说。概括地 说,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下 列几个方面,即:空间异质性或格局的形成 及动态;空间异质性与生态学过程的相互 作用;景观的等级结构特征;格局- 过程- 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活动与景观结 构,功能的反馈关系以及景观异质性(或多 样性) 的维持和管理[1~6 ] 。反映这些研究 重点的主要景观生态学概念和理论是什么 呢? 本文拟在总结该学科最近20 多年来 的发展的基础上,概括地阐述其中的一些 主要概念和理论(图2) 。 1 景观和景观生态学 有关景观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一般 讲是指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景色的图象,诸 如草原、森林、山脉、湖泊等;或是某一地理 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或者是人们放眼所 映获的自然景色。而生态学中,景观的定 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景观是 指几十公里至几百公里范围内,由不同生

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上)

美国公共行政学百年回顾(上) 第一部分:美国公共行政学五大理论 美国公共行政学者霍哲教授与盖布雷林(Holzer & Gabrielian,1998)博士将美国的行政学总结为五大理论: ?诚实、无党派及象一样的政府。诚实、无党派、有效率的政府管理是建立公共行政学最为重要的概念。政府的两大功能是“意志的表达与意志的执行”(古德诺Goodnow, 1900)。进步主义运动时期不仅将行政与政治分离。而且开始了向私有部门学习最佳实践的努力。正如在当今的公共服务中倡导私有化与更多的市场机制一样,这种向私有部门借用经验的做法不局限于组织的内部过程,同样与政治和经济结构相关。 ?经典管理模式。当行政学正式从政治学中分离出来,并且行政被等同于管理,行政学的主流观念就开始追求象机器一样的效率:即用最少的能源耗费完成工作。重心从公共行政在社会中的地位这样一个政治问题转移到微观的问题――即如何有效地管理组织的问题。这种导向源于科学管理学派并在较为复杂的行政决策制定分析中达到顶峰。通过对组织的研究得出一系列被认为在管理中广为适用的原理与原则,而运用这些原理与原则可以取得最佳的效率。将这些发现运用于公共部门组织的管理被认为是顺理成章。 ?政治与政策制定。当行政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起来,而且新兴的福利国家开始广泛发展福利项目时,政治与行政的二分法就不再现实。罗斯福新政时期政府对社会事物的干预就是明显的例证。如此,公共机构为了获得不同选区居民的支持,便调整策略去影响选区并满足选民的需求。这样,公共行政的一个主要趋势便是远离“中立”而靠向“政治”。尽管早期支持行政中立的学者主张行政官员仅仅是公共政策的执行者,这种假设现在被认为是幼稚的。人们认识到价值观不仅从多重外部因素侵入行政,价值观同样存在于如政策执行这样被号称为是“中立”的内部决策中,象其它政策参与者一样,政府官员应当参与政策制定。 ?人类行为。经典管理学派植根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学派和效率的工程概念中:即用最少的能源耗费完成工作。尽管从私营部门中得出的管理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组织的骨架,但事实证明用这些理论来解释无论是公共部门还是私立部门中的人类行为都是不恰当的。尤其是它们不能解释人性的复杂性、不确定因素或变化环境的影响。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及三十年代霍桑实验与对组织的社会学研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基于概念整合理论解读新词“灰犀牛” 发表时间:2019-06-24T11:43:20.417Z 来源:《成功》2019年第4期作者:李楚睿 [导读] 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南京师范大学江苏南京 210046 【摘要】词汇的发展日新月异。从概念整合理论出发解读不断涌现的新词,可以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世界的规律。本文基于“灰犀牛”一词展开讨论,探究其产生的社会语境和新创意义“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的产生机制。 【关键词】概念整合;灰犀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工具,语言经历着一次又一次的更新,不断产生的新词和新流行语因其丰富的社会文化内涵被广泛运用,不少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对新词汇的来源、构词手段、构词特点和规律等方面进行研究。新词的语义建构过程是新词语义组成成分语义、语境意义以及新生概念之间的相互整合过程。因此,本文基于认知主义语言学中的概念整合理论对2017年度新词——“灰犀牛”进行探究,解析其新创意义的形成。 一、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原理 Fauconnier & Turner提出的概念整合理论是对心理空间理论的延续和发展,该理论的研究重点转向论述两个心智空间中的信息如何互相映射并整合起来,以解释新概念产生之根源,即“对两个来自不同认知域的概念有选择地提取其部分意义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复合概念结构”(张云秋、王馥芳,2003)。 概念整合理论的关键是概念整合网络。典型的概念整合网络包含四个心理空间,即两个输入空间,一个类属空间和一个复合空间。概念整合的过程中,心理空间通过组合、完善、拓展三个途径确保整合过程的顺利进行。组合指输入空间中的元素通过建立某种关系在融合空间中组合起来;完善步骤中,人们的背景知识被激活,从前一步骤组成的结构通过背景知识丰富,最后通过想象力将心理空间拓展。这三个步骤是人类在认知客观世界的基础上获得新概念产品的连续过程(张玮玲,2017)。 二、“灰犀牛”一词产生的社会语境 “灰犀牛”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学者米歇尔?渥克于2013年1月在达沃斯全球论坛上提出的。2017年7月,人民日报刊发《有效防范金融风险》一文,文中提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需要增强忧患意识。……既防“黑天鹅”,也防“灰犀牛”,对各类风险苗头既不能掉以轻心,也不能置若罔闻”,这是人民日报首次提到“灰犀牛”概念,此后,“灰犀牛”一词频繁见于报刊杂志和网络,特别是在金融领域的报道中。 例如:1.“灰犀牛“不容忽视,用预警机制化解股市风险(新京报,2019年2月21日)2.美国国债经济突破22万亿美元,又一头威胁世界经济的“灰犀牛”?(文汇报,2019年2月15日) “灰犀牛”经常被当做金融术语使用,例1-2就主要指在金融市场内经常被提示却没有得到充分重视的大概率风险事件,例如股市风险、国债攀升以及整体金融市场的危机。 下面的例子:1.养老问题缓缓奔来的“灰犀牛”。(金融界,2018年11月15日)2.倪鹏飞:房地产税开征不应前怕狼后怕虎若贻误时机恐现楼市“灰犀牛”(华夏时报,2018年8月21日) “灰犀牛”一词也广泛用于社会生活的其他领域,借以指代那些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危机,比如例3-4中的养老问题、房地产税等问题。从全球化视角来看,当前全球化、气候变化、难民等全球性社会问题都正面临巨大的“灰犀牛”风险。 三、“灰犀牛”新创意义的产生 在米歇尔?渥克《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一书中,作者描绘了这样一幅场景:在非洲大草原旅游的游客,因为想拍一张完美的犀牛照片而忽视了向导不要距离犀牛太近的警告,直到距离犀牛很近的时候游客才意识到危险,而当犀牛以几倍于人类奔跑的速度向游客冲去,游客想逃脱却发现可行的方法都已失去时机不再奏效。随后在书中,作者用该词来指代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 “灰犀牛”和“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两者之间存在“厚积薄发,前期不受重视,但爆发后后果严重”的共同特征,但它们并不完全相关,因为分属于动物和事件两个空间域,从早期理论运用上来看,似乎并不能将两者进行整合。 而沈家煊在2006年提出的“糅合性整合”,就是将两个相似但不相关的概念整合,糅合的基础是相似性,由相似性将两个不相关概念域中的相似性成员的性质整合在一起而产生新概念意义,这一整合具有隐喻结构。因此,“灰犀牛”这一动物空间域的属性,激活我们对相似却不相关的事件空间域成员“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整合在一起产生新概念意义(邱艳萍,2014)。 输入空间1中的灰犀牛,其特点是反应迟缓、看似不具备危险性、脾气暴躁,而在输入空间2中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其特点是潜伏期长、易被忽视、破坏巨大。在认知推理过程中,这两者的性质通过跨空间映射,将两个输入空间有选择地一起投射到复合空间,形成了新创结构:灰犀牛是大概率且影响巨大的潜在危机事件。在此基础上,认知模式将两者的意义进行组合,并借助有关灰犀牛的背景知识的完善,通过联想赋义进行拓展,得出“灰犀牛”一词的隐喻意义。 作为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的创造尤为迅速。通过概念整合理论的分析,既可以解释新词的意义建构,也可以探索新词表层含义背后所隐藏的人类深层思维认知,为词汇意义和认知主义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参考文献: [1]陈建民.中国语言与中国社会[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9:103. [2]邱艳萍.从概念整合理论来看“临时工”新创意义的生成[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98-102.

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章叙事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什么是叙事学 “叙事”一词最早见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其中提出了对叙事进行的模仿(mimesis)/叙事( diegesis)的著名二分说。而“叙事学”一词最早由结构主义文学理论家托多罗夫提 出。他在1969 年发表的《〈十日谈〉语法》中写道:“??这部著作属于一门尚未存在的科 学,我们暂且将这门科学取名为叙事学,即关于叙事作品的科学。” 其他关于叙事学的定义还包括: 1.新版《罗伯特法语词典》对“叙事学”所下的定义:“关于叙事作品、叙述、叙述结构以及叙述性的理论。”2.七卷本的《大拉鲁斯法语词典》对“叙事学”的解释是“人们有时用它来指称关于文学作品结构的科学研究。”两种定义颇有出入, 但它们都重视对文本的叙述结构的研究。 3.托多洛夫:叙事学研究的对象是叙事的本质、形 式、功能,无论这种叙事采取的是什么媒介,无论它使用的是文字、图画、声音。它着重研 究的是叙事的普遍特征。尤其是故事的语法,即故事的普遍结构。 4.热奈特:叙事学研究的 范围只限于叙事文学,即以语言为媒介的叙事行为,它对故事不感兴趣,也不试图去概括故 事的语法,而是着重研究反映在故事与叙事文本关系上的叙事话语,包括时序、语式、语态等。简单说来,叙述学就是关于叙述本文的理论,注重对故事和文本层面的研究。同时还着重对叙事文本作技术分析。 而叙事学作为一门学科正式确立是20 世纪 60 年代,在结构主义与俄国形式主义影响 下形成。它被明确定义为:“研究所有形式叙事中的共同叙事特征和个体差异特征,旨在描 述控制叙事(及叙事过程)中与叙事相关的规则系统的学科。” 二、叙事学的起源及发展过程 1. 从思想渊源看,叙事学理论起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的俄国形式主义及弗拉基米尔·普洛普( Vladimir Propp )所开创的结构主义叙事先河。 首先,俄国形式主义者什克洛夫斯基等人发现了“故事”和“情节”之间的差异,“故事”指的是作品叙述的按实际时间顺序的所有事件,“情节”侧重指事件在作品中出现的实际情况, 这些直接影响了叙事学对叙事作品结构层次的划分。他们提出“故事”和“情节”的概念来指代叙事作品的素材内容和表达形式,大致勾勒出其后经典叙事学研究所聚焦的故事与话语两个 层面,以此来突出研究叙事作品中的技巧。其次,对叙事学影响直接、贡献最大的是俄国民俗学家、结构主义叙事学的先驱普洛普。他的代表作品《民间故事形态学》是叙事学的发轫之作。他通过对俄国 100 个民间故事的研究分析,打破了传统按人物和主题对童话进行分类 的方法,认为故事中的基本单位不是人物而是人物在故事中的“功能”,由此从众多的俄国民间故事中分析出 31 个“叙事功能”。后来他的观点被列维—斯特劳斯接受并传到法国。 2.60 年代,大量关于叙事作品结构分析的作品开始涌现。较著名的有: 1.法国叙述符号学家格雷马斯于 1966 年出版的《结构语义学》一书,主要研究叙事结构和话语结构。 2.法国符号学家罗兰·巴特也于 1966年发表了著名的《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他在论文中提出将叙事作品分为三个描写层次,即功能层(作品系统中最小的叙述单位,是故事中以相关项面貌出现的切分成分)、行为层(人物层)、叙述层(描写叙述作品本身过程中叙述者和读 者得以获取意义的代码),以此分析读者对文本的横向阅读和纵向阅读。这篇论文为之后的 叙事学研究提出了纲领性的理论设想。 叙事学经过 30 多年的发展,已经自成体系并不断壮大。20 世纪 80 年代又兴起了“后经典叙事学”即“新叙事学”,推进了叙事学的进一步开拓和发展。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