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后台阶流动

后台阶流动

后台阶流动
后台阶流动

后台阶流动的数值模拟

一、问题简介

我们考虑如下图一的二维后台阶流动,流动经过一个台阶向后流动,台阶前管道高65mm,管道后高为115mm。空气以一定的速度从左边入口流入,气流会在台阶后发展为复杂的流动。这是一个经典的流体力学问题,在雷诺数不同的情况下,回流涡的形态会发生变化,上壁可能出现分离涡。我对不同雷诺数下的流动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对计算所得流场进行了比较和分析。

图一

二、文献综述

在自然界和人们的生活之中,像后台阶分离再附这样的流动处处可见。如河道的突然变宽,小河汇入大江的入口处等等。而且,很多的复杂的湍流的流场中同时也包含了像后台阶这样的流动结构,后台阶流动作为是湍流研究的热点一直以来都深受广大研究人员和学者们的青睐。

如图二,湍流后台阶流中,经过台阶上游的平板形成了湍流边界层,在下游遇到了后向台阶。由于几何形状的极速变化,导致流动的突然膨胀,使得湍流边界层在台阶的分离点处分离。在台阶处分离后,由于紧随分离后上下两侧的速度不同,形成自由剪切层,而此自由剪切层随着流动向下游发展,在发展过程中会在某一位置与壁面碰撞,碰撞后形成新的附面层,而碰撞之前的区域则形成了封闭回流区。回流区存在一个旋转的大结构涡,而在大结构涡的前方的区域内存在着一个逆向旋转小涡。由于该流动是非定常的,随着时间的变化,流动的再附位

置也是变化的,再附区就是再附点位置的变化范围,定义在时间上平均的再附点位置附近的某个区域即为流动的再附点。再附后下游边界层再次发展,恢复湍流边界层状态。

后台阶绕流所产生的涡结构,以及涡结构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对于在湍流中出现的如湍动能、湍流应力和自由剪切层的生成增长以及主要来流的运动都有着重大的影响。

图二

在以往的研究中有一些已知的结果,层流和湍流状态下,台阶下游均会形成大小不同的稳定的回流区;回流区内均存在比较规则的回流涡,涡尺寸与台阶高度为同一量级,但湍流时的回流涡尺寸大于层流时的回流涡尺寸。两种流态的明显不同之处则在于湍流时台阶内角区出现了二次回流,称为内角诱导涡,层流时在台阶内角处无二次回流现象,但在台阶后的上壁面处出现二次回流现象,称为上壁分离涡。具体来说,低雷诺数(Re<450)时,不存在上壁分离涡;当Re>450以后,上壁分离涡出现,在4501200时,流动进入过渡流状态,上壁分离涡的起始位置不断前移,回流区的长度变化不大;当Re>3800之后,随着雷诺数的增加,上壁分离涡的起始位置基本保持不动或略有后移,但其结束位置持续前移,整个回流区长度持续减小,直到雷诺数达到6600时,上壁分离涡消失。

三、网格划分

本次数值模拟中,我学习了如何使用ICEM划分结构化网格。首先创建几何模型如图三所示。然后创建块,使用Blocking选项卡中的Create Block功能创建一个2D Planar块,将块分割裁剪为与几何模型拓扑构造相同的结构(如图四),再将几何模型与块的点和线一一对应。这样,当我们对块划分结构化网格时,几何模型上也就相应产生了结构化的网格。对台阶处的网格放大进行观察,如图五,可以看到网格非常整齐,这样有利于提高Fluent的计算速度与收敛速度。考虑到台阶后流动情况复杂,可能在相当一段距离内不能恢复稳定从而影响到出口边界条件,管道长度设为高度10倍,而入口附近流动稳定,足以使流动充分发展,故不需要加长,最终划分了44253个网格。

图三

图四

图五

(一)材料设置

腔体设为铝材,内部流体设为空气,密度为 1.225kg/m3,动力学粘度μ=1.8×10-5kg/(m?s)。

(二)边界条件

上下两边界以及台阶界面设为固定的无滑移边界条件;左侧入口设为速度入口,速度可根据需要改变,初始设为0.1m/s;右侧出口设为outflow,保证流入流出质量守恒。

(三)方程

假设管道处于绝热状态且温度均匀,不加入能量方程。根据雷诺数,在入口流速1m/s以下时认为处于层流状态,不加入湍流方程,1m/s及以上时使用Realizable k-epsilon湍流模型。

(四)计算设置

使用基于压力的simple方法,压力、动量、湍动能和湍流耗散均使用二阶迎风格式。停止计算的残差设为10-5,计算步数10000步。6000步左右后达到要求自动停止迭代。

利用Fluent自带的后处理功能,画出各情况下的流线图和速度矢量图(一)0.1m/s (Re=340) 仅有回流涡

(二)0.3m/s (Re=1020) 仅有回流涡

(三)1m/s (Re=3400) 除回流涡外又出现了二次回流现象,即内角诱导涡

(四)5m/s (Re=17000) 除回流涡外还有内角诱导涡

(五)10m/s (Re=34000) 除回流涡外还有内角诱导涡

六、结果分析

本次数值模拟实验结果差强人意,首先网格划分较为规整,Fluent的计算中收敛性也较好,计算结果中出现了明显的回流涡以及二次诱导涡,出现与变化情况与文献结论吻合,但是始终没有观察到上壁面的分离涡,其他同学的模拟中似乎也都有同样的问题,我在上面五种算例之外还尝试了多种其他设置,例如修改出口条件、修改壁面函数、修改入口速度、使用瞬态计算等,均无法观察到分离涡,查阅资料后发现使用Fluent的均未能计算出分离涡,因此可能是Fluent自身的限制。

对于回流涡,可以观察到其高度方向上的尺寸等同于台阶高度,长度方向上

的尺寸随雷诺数增大而增大。对于二次诱导涡,它在层流状态下不出现,在湍流状态下出现且大小逐渐增大。这些都与文献吻合的很好。

[参考文献]

[1] 陈国定. 后台阶流动控制研究[D].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

[2] 曾诚, 王玲玲. 后向台阶流动研究综述. 河海大学水利水电工程学院2005

[3] 钱炜祺, 蔡金狮. 用非线性K-ε两方程湍流模型计算后向台阶分离流动[J]. 空气动力学学报. 1998(04)

[4] 王小华, 樊洪明, 何钟怡. 后台阶流动的数值模拟[J]. 计算力学学报. 2003(03)

[5] 刘晓军. 大涡模拟后台阶湍流流动及流场中颗粒的弥散[D]. 兰州大学2009

阶梯式学习法

阶梯式学习法 一、阶梯式学习法的特点: 经得住时间考验,永不过时。与其他学习法最大的不同是,其他学习法只是就方法而方法,而阶梯式学习法是一个人的学习发展系统,其逻辑起点是生命的发展规律,也就是说,是从人的发展规律开始,推导出人的学习和成长理念,最后形成方法,经过三个环节建立起来的理论系统,是科学的、完整的、永恒的,是经得住时间考验的。 经过了三十年的反复实践,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阶梯式学习法》自1979 年试行成功后,不断完善,先后在北京和外省市推广试行,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从八十年代初至今在北京市和全国各地讲学上千场,有近三分之一场次听众逾千人。听讲的对象有干部、专家、教师、家长和学生。毫不夸张地说,阶梯式学习法已经引起发了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革命。教育建模科学严谨,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的生产力,提高学习成绩。学习的本质是自我更新,仅仅抓住学习的这个本质,阶梯式学习法建立了有效的四个模式过程: 第一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模式: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开发自己的学习潜能,建立自主学习的一种状态。 第三模式: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通过课堂、预习、复习、作业等四个环节的自我管理和控制,切实培养人格化习惯,将完善人格的德育任务融合到学习环节中。 第四模式:以思维为核心,通过训练,形成学生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落实新时期教改方针的真正有效措施,减负增效的功能明显、有力。历经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事实证明阶梯式学习法不但使学生的成绩、主动性获得了提高,而且以课堂为主战场的效能策略,大幅度地减轻了学生的负担,因其强调觉悟和状态,大大提高了学习效能。 帮助学校出名师,出品牌。实践证明,《阶梯式学习法》使得教师和家长的思想观念和能力也相应地有所提升,并培养了一大批名师。有几十所不同地区的学校,以此为办学理念,促进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成为了品牌校。 二、阶梯式学习法的理论依据----人的发展的四大原则 《生命发展阶梯:阶梯式学习法》成效的取得与其始终坚持并贯彻人的发展的四大原则息息相关: 一是主动性原则。主动性主要指的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中来,努力从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提高探索、变革、超越、创新的能力和个性特质。主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并有显明的时代性。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研究综述 人口分布的概念 人口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集散及组合状况,一般指人口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受社会生产方式和经济发展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制约 国内外研究现状 人口分布的研究涉及多个学科,主要有人口学、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目前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于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人口分布的变化、人口分布的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人口空间分布模型、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等。从研究方法上来看,主要有人口重心模型、遥感及GIS研究、EDSA空间自相关分析等方法。本文仅对近10年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阐述 国内 在人口分布的区域差异研究中, 在人口分布的变化研究中,任志远等(2013)基于第五、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运用ESDA方法,分析剩下2000年至2010年的人口分布变化空间格局与自然、经济、社会驱动力,将驱动力进行多元回归并进行空间栅格拟合,得出不同尺度的人口变化趋势。胡红艳、郑宇(2014)利用统计数据对晋中市2000年~2012年鉴的人口分布变化做出描述总结,同时对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研究,得出12年来晋中市的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不断向西部平川地区集中。 在人口分布空间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上,李旭东、张善于(2007)从贵州典型的喀斯特高原自然环境的特点出发,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贵州高原人口分布与海拔高度、山地地形和坡度、喀斯特分布面积和基岩性质等主要影响因子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喀斯特类型区域的人口分布差异性及其原因。王春菊等(2004)以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为基础,分析福建省各市县平均人口密度与海拔高度、土地利用、河网密度、道路网密度及海岸线的距离和居民点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采用GIS软件和SPSS统计软件,通过赋予各影响因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权重,运用多源数据融合技术对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进行空间化处理和分析。张丽、高敏华(2014)运用GIS软件对新疆15个行政区2000/2005/2009年的人口数量的空间和时间变化趋势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了人口变动的驱动因子。在人口空间分布模型的研究中,林飞娜等参考基于城镇面积的城市人口密度稀疏模型,同时考虑交通网对城市人口分布的影响,提出适合长春市区人口空间分布的模型,生成100m*100m网格的人口数据空间分布图。 在人口分布与经济关系研究中,仲崇玺、周跃志(2008)从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除非,通过对天山北坡经济带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分布等因素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及动态演进的多方面分析,为天山北坡经济带进一步实施人口与经济空间集中化传略,建立起人口、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与对策。孙峰华等(2006)以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和中国人口统计年鉴及相关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2005年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特征及其成因,并进一步从省、直辖市、自治区;九大经济区;三大经济地带三个方面,探讨了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区域净流动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引起的资金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揭示了流动人口对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协调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作用。研究区域

后台阶流动的大涡模拟

[收稿日期] 2006-01-10 [作者简介] 曾卓知(1956-),女,广西贵港人,讲师,主要从事流体力学的研究。 后台阶流动的大涡模拟 曾卓知,王有远,刘文光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江西南昌 330034) [关键词] 大涡模拟;数值模拟;湍流 [摘 要] 利用大涡流模拟,对后台阶中的流动进行了数值计算,并和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吻合较好,表明了所采取的亚 网格湍流模型的合理性,但是需要改进。 [中图分类号] O3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4926(2006)01-0001-03 Large eddy simulation in backstep flow ZE NG Zhuo -zhi ,W ANG Y ou -yuan ,LI U Wen -guang (Nanchang Institute o f Aeronautical Technology ,Nanchang ,Jiangxi 330034) K ey w ords :large eddy simulation ;numerical simulation ;turbulence Abstract :S imulation of backstep flow is carried out using large eddy simulation ,and comparis on with experiment data is performed.The better result shows that the SG S m odel is effective ,but need to be improved. 随着计算机条件的改善,大涡模拟(LES )作为湍流研究的手段已得到广泛的应用。LES 揭示了湍流的涡结构和湍流的产生和发展的细节,首先有助于了解湍流机理,同时由此所得到的统计平均量可以用于检验和 改进统观的、基于雷诺时平均方程的湍流模型。近年来成为了很热门的方法[1、2]。 1 LES 的模型 LES 所用的白噪音滤波后的连续和动量方程为: 5ρ5t +55χi (ρu -i )=055t (ρu -i )+55χj (ρu -i u -j )=55χj μ5u - i 5χj -5p - 5χi -5τij 5χj 其中τij 为亚网格尺度湍流应力,定义为τij ≡ρu i u j -ρu -i u - j 。采用常用的涡粘性模型进行封闭,即:τij - 13τkk δij =-2μt S -ij 。μt 是亚网格湍流粘性系数。S -ij 表示滤波后的应变率张量。S -ij ≡125u -i 5χj +5u -j 5χi 。对τij 用Smag orinsky -Lilly 亚网格尺度模型[3]封闭,即μt =ρL 2s |S -|,|S -|≡2S -ij S - ij ,L s =min (kd ,C x V 1/3)其中L s 为亚网格尺度的混合长度,C s 为Smag orinsky 常数,式中,k 是v on K rm n 常数,取C s =011,d 为离壁面的距离,V 为计算网格的容积。u i 是速度分量,p 是压力,ρ是密度,μ是运动粘性系数,t 是时间,下标i ,j 分别表示空间坐标x i ,x j ,i ,j =1,2,3。 LES 中x 、y 、z 方向网格尺寸为1~2mm ,时间步长经过数值实验取为01002s 。网格数大约为45万,网格类型均为六面体。数值求解采用PIS O 算法,求解压力一速度耦合问题,时间项采用二阶精度的全隐差分格式,对流项采用QUICK 差分格式,扩散项采用中心差分格式。模拟中每一时间步需迭代20次可收敛。在LES 中对湍流采用Smag orinsky -Lilly 亚网格尺度模型,在内存为2G,双CPU 218G 的Pentium -4微机上,用LES 2006年3月 第20卷 第1期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T echnology (Natural Science )Mar.,2006V ol.20 N o.1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第三单元第2课构建发展阶梯(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三单元:职业生涯发展目标与措施 第2课:构建发展阶梯(二) ——近期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 ——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内容 1.近期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 2.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习和掌握近期目标的设计要领,给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发展阶梯。 (2)学会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1)通过近期目标的设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热爱专业,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自觉提升综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2)在补充发展条件中强化观念,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的作用,通过强化观念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3.运用目标 (1)根据本人实际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近期目标,初步搭建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阶梯。(2)通过了解“现在的我”、预测“明天的我”来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重点 发展阶梯的构建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而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则是本节的落脚点,是落实《教学大纲》中强调的观念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也是中职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学以致用”中的“思考人

生”训练题,让学生围绕近期目标动手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 近期目标则是阶段目标的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个台阶,即第一个阶段目标。确定好近期目标,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分析和案例设计来学习掌握近期目标的设计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导入近期目标。 1.教师活动 结合案例说明近期目标是阶段目标的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个台阶,即第一个阶段目标。 2.学生活动 对照自己设计的阶段目标,看看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个台阶——第一个阶段目标是什么。 二、导授知识点1:近期目标是最重要的阶段目标 分析文中案例《做好你自己》,明确近期目标的重要意义。 1.教师活动 综合小组讨论结果归纳并明确近期目标的重要意义。 2.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文中案例《做好你自己》中小军的近期目标是什么?对实现长远目标有什么意义? 三、导授知识点2:近期目标的制定要领 指导学生根据近期目标制定要领,制定出个人的近期目标。 1.教师活动 (1)用PPT展示近期目标的制定要领。 (2)到小组进行个别指导,并巧妙地运用赏识的方法,驾驭好“期望”的着力点,引导学生在分析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产生对自己的“期望”。 2.学生活动 议一议:同学之间相互交流各自的近期目标,用制定要领衡量一下,议一议是否需要修改,并派出代表演示成果。

阶梯式教学模式

阶梯式教学模式 加涅认为设计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因此根据每一阶梯的教学目标系统围绕专业能力塑造、知识传授、素质培养进行教学模式的安排与设计,以动态的观点去把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 1第一阶梯—概念获得模式 布鲁纳、古德诺和奥斯汀的思维研究理论认为分类是把不同的事物当作相等看待,是将周围的世界进行简化和系统化的手段,从而建立一定的概念来理解纷繁复杂的世界。概念获得模式的目标是使学习者通过体验所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来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主要反映了认知心理学的观点,强调学习是认知结构的组织与重组的观点,为此,非常适用于第一阶梯的教学。 教学中注重例子的全面、深入的分析,教师着重向学生演示“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纳—演绎”的思维形式的分析过程,在分析的过程中让学生发现概念一些共同属性,掌握概念区别于其他概念的本质特征,如市场营销、推销、传销、直销、行销等相似、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的讲解,强化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引导学生从历史、实践的角度思考营销学的发展在概念中显现。学习的目的在于运用,在运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学生对概念的掌握程度,因此在对于营销概念理解基础上,以学生练习、启发式教学为主进一步学习营销产生的条件、营销道德、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等相关知识,并注意彼此之间的逻辑辩析关系。 2第二阶梯—加涅模式 第二阶梯的教学内容不但向学生讲解各个市场的特征与相应的分析方法,更重要的是首要树立市场营销学的研究理念,即营销的一切正确的战略、策略的制定有赖于市场的准确分析。而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关注学生如何进行知模式选择和处理信息并做出适当的反应,重视个人的知识过程。加涅的教学模式非常适用第二阶梯的教学。 加涅的九段教学法:引起注意、告知目标、提示回忆先前知识、呈现学习材料、提供学习指导、引出作业、提供反馈、评估作业、促进记忆与学习迁移。在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中国人口流动现状及未来趋势 郑真真杨舸 2013年05月14日09:06 来源:人民网-人民论坛 和平时期人口流动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和人口的地区差距。地区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劳动力流向就业机会更好的地区,人口老化的地区需要吸引外来年轻劳动力以维持经济增长的活力。近年来,人口流动已成为全球经济和发展议题中的重要内容,中国的人口流动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变化推动了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从农村向城市、从欠发达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的流动。政策和制度变革放开了对农民到城镇务工的限制,降低了流动风险;经济转型和工业化以及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飞速发展,产生了巨大和持久的劳动力需求;农业现代化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降低了农业劳动强度、减少了对农业劳动力的需求;沿海地区和大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最先完成人口转变,长期的低生育率导致新生劳动年龄人口逐渐减少,经济的快速增长又需要大量年轻劳动力;诸多因素共同推动了人口的流动。人口流动在为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同时,也改变着中国的人口分布以及流入地和流出地的人口结构。 人口流动的规模与流向 中国流动人口的规模在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中持续增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从1982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2.2亿人(图1),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占全国总人口的17%左右。上海、广州和北京等城市的当地常住居民中,约40%是流动人口。大部分流动人口是从农村流动

到城市的年轻劳动力,2010年全国流动人口中约有1.5亿人来自农村,省内流动人口中有54%来自农村,跨省流动人口中则有近82%来自农村。迄今为止流动人口规模仍继续增长,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全国流动人口约为2.36亿人,比上年末增加669万人。 图1 中国流动人口规模及增长率,1982~2010年(资料来源:根据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和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估算) 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趋势一直是从中西部向东部和东南沿海一带流动。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珠三角地区吸引了全国大量劳动力流入。广东省的流入人口规模至今仍在全国居首位,东莞、深圳、中山等城市的流入人口数量已占常住人口的一半以上。不过,劳动力的流动方向对经济变化高度敏感,随着各地经济发展进程和经济形势变化,人口流动的地域特征也发生了局部性变化。90年代以后,长三角地区(包括上海、江苏、浙江)对流入人口的吸引力逐渐增强,与珠三角和京津冀共同成为流入人口集中的三大都市圈。21世纪以来,长三角地区流入人口增长速度超过珠三角地区,其中以浙江流入人口增长幅度最大。2010年的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流入人口更为集中在珠三

湍流模型概述

大多数飞行器都是在高Re数下飞行,表面的流态是湍流。为了准确地确定湍流流态下的摩阻、热流,湍流成为一个重要而困难的研究课题。 (一)DNS 目前处理湍流数值计算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即所谓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方法),直接求解湍流运动的N-S方程,得到湍流的瞬时流场,即各种尺度的随机运动,可以获得湍流的全部信息。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先进的数值方法的研究,DNS方法已经成为解决湍流的一种实际的方法。但由于计算机条件的约束,目前只能限于一些低Re数的简单流动,不能用于工程应用。目前国际上正在做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还只限于较低的需诺数(Re~200)和非常简单的流动外形,如平板边界层、完全发展的槽道流,以及后台阶流动等。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处理工程中的复杂流动问题,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差三个量级。 (二)LES 另一种方法称做大涡模拟方法(LES方法)。这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即对湍流脉动部分直接地模拟,将N-S方程在一个小空间域内进行平均(或称之为滤波),以使从流场中去掉小尺度涡,导出大涡所满足的方程。小涡对大涡的影响会出现在大涡方程中,再通过建立模型(亚格子尺度模型)来模拟小涡的影响。由于湍流的大涡结构强烈地依赖于流场的边界形状和边界条件,难以找出普遍的湍流模型来描述具有不同的边界特征的大涡结构,宜做直接模拟。相反地,小尺度涡对边界条件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且一般具有各向同性性质。所以亚格子模型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比较容易构造,这是它比雷诺平均方法要优越的地方。自从1970年Deardorff第一次给出具有工程意义的LES计算以来,LES方法已经成为计算湍流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应用的方向也在逐步扩展,但是仍然受计算机条件等的限制,使之成为解决大量工程问题的成熟方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RANS 目前能够用于工程计算的方法就是模式理论。所谓湍流模式理论,就是依据湍流的理论知识、实验数据或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湍流模式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从对模式处理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湍流模式理论分类成两大类:一类称为二阶矩封闭模式,另一类称涡粘性封闭模式。 (1)雷诺应力模式 所谓二阶矩封闭模式,是从Reynolds应力满足的方程出发,将方程右端未知的项(生成项,扩散项,耗散项等)用平均流动的物理量和湍流的特征尺度表示出来。典型的平均流动的变量是平均速度和平均温度的空间导数。这种模式理论,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所满足的方程,如果模拟的好,可以较好地反映Reynolds应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湍流运动规律。因此,二阶矩模式是一种较高级的模式,但是,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的方程,加上平均运动的方程整个方程组总计15个方程,是一个庞大的方程组,应用这样一个庞大的方程组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量很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二阶矩模式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涡粘性模式

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人口流动问题的文献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钟琴2012616017 摘要:文章主要回顾了有关劳动力流动问题的经典文献,即“推力-拉力”理论(博 格,1984),投资与收益理论(史杰斯泰德,1962)及预期收入理论(托达罗,1969),介绍了不同学者的论证思路及理论特点,对其理论贡献作出了详细的评述,并指出了进一步研究的思路。 关键词:人口流动;文献综述 迄今为止,学术界没有关于人口流动的普遍接受的定义,特别是由于中国特殊的户籍制度,使得界定人口流动与人口迁移在经济研究中十分困难(虽然在统计和语义上,两者的区分很明显)。本文将在较为宽泛的意义上运用“人口流动”的概念。一方面,它包括中国社会现实中的两种不同形式的人口流动:一是改变常住地形式、以户口迁移为特点的人口流动;二是不改变户籍登记地的人口流动,即“人户分离”,或者狭义的人口流动。另一方面,它除了具有通常使用Migration时所指的人口在地理单元之间流动的基本含义之外,还往往包含了作为社会经济活动主体的人口在地理空间之间移动的同时,导致的社会经济结构诸多方面的变化,即具有社会流动的含义。但是,鉴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有相当的数字是根据狭义上的人口流动给出的。 关于人口流动原因的分析是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有大量的文献和研究资料,其中具有代表性并对本文有直接影响的理论包括:唐纳德?博格的“推力—拉力”理论,舒尔茨等人的投资与收益理论,托达罗的预期收入理论。 一、“推力-拉力”理论 “推力-拉力”理论是唐纳德?博格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明确提出的,他从运动学的角度出发,将人口流动视为两种不同方向力的作用结果:一种是促进人口流动的力量,即有利于人口流动的正面因素,另一种是阻碍人口流动的力量,即不利于人口流动的消极因素。在人口流出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作用的“推力”(包括自然资源枯竭、农业生产成本增加、较低的经济收入等),把原居民推出其常居地。在流出地的“推力”存在的同时,也存在“拉”人口的若干因素:家人团聚的快乐、社交网络等。只是相对而言,在流出地“推”的力量占主导地位。与之相对,在流入地存在着一种起主导地位的“拉”力,包括较高的工资收入、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水平等。在流入地也存在的“推”力包括:陌生的生活环境、激烈的竞争、生态环境质量的下降等。人口就是在流出地与流入地之间的“推力-拉力”的共同作用下,做出流动的决策的。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发展的理论研究 西方学界研究农村建设问题,最早源于19世纪40年代科尔等学者研究农村聚落的景观形态,即农民的住宅研究。进入20世纪以后,法国学者阿·德芒戎在《法国德农村住宅》的文中对法国农村居住形式与农业职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1他提出以农业职能来确定和划分农村住宅类型,随后他又在《法国农村聚落类型》一文中,首次对农村聚落的类型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村落形成与自然、社会、人口、农业之间的关系。随着农业可持续发展引起广泛关注后,尤其在日本,在原有村落共同体被破坏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淡漠,从而使得农村共同体的活力变得脆弱,如何重建有活力的农村成为了西方学界关于农村建设的重要研究点。在1994年,日本学者祖田修和大原兴太郎通过分析日本现代农村后揭示了因人口的过疏而弱化了农村共同体。他们指出,以前的农村自然管理体系的丧失招致了众多问题的发生,尽管近代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农村产生了重要影响,但还是弱化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村与村之间的相互融合。同时,他们认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综合实现经济、生态环境及生活的价值,要更加重视农村居民的相互交流,满足农村居民的诸多诉求,尤其是社会与文化方面。2传统农业社会的村落主要还是零散特征为主。到了工业革命以后,随着工业体系的完善和工业产业的逐渐发达,农业的主导地位逐渐被取代,乡村集聚的趋势不断发展,以下国家为主要代表: 1.美国的郊区新村化 美国的新村建设主要还是以郊区为依托开始的。在二战以后,由于私人交通工具的发达和普及,美国郊区出现了低密度、空间上无计划地扩张,由此造成了严重的交通问题和污染、空间浪费、地价和房租上涨、基础设施超负荷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美国开始在郊区规划了新社区或新村。其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布局紧凑。 2.英国农村中心村 随着英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乡村地区人口不断向城市集中,英国的许多地方出现了人口减少,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随后,由干大都市郊区化的迅速发展,周边的许多乡村人口又急剧增加,因此乡村地区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方向。在这一背景下,英国政府开始对乡村地区进行大规模规划,以促进其繁荣。 1(法)德芒戎.人文地理学问题[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7月. 2王鹏飞等.近年国外有关可持续农村体系发展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5(9):166一167.

湍流模型概述

大多数飞行器都是在高Re数下飞行,表面的流态是湍流.为了准确地确定湍流流态下的摩阻、热流,湍流成为一个重要而困难的研究课题。 (一)DNS 目前处理湍流数值计算问题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方法即所谓直接数值模拟方法(DNS方法),直接求解湍流运动的N-S方程,得到湍流的瞬时流场,即各种尺度的随机运动,可以获得湍流的全部信息。随着现代计算机的发展和先进的数值方法的研究,DNS方法已经成为解决湍流的一种实际的方法。但由于计算机条件的约束,目前只能限于一些低Re数的简单流动,不能用于工程应用.目前国际上正在做的湍流直接数值模拟还只限于较低的需诺数(Re~200)和非常简单的流动外形,如平板边界层、完全发展的槽道流,以及后台阶流动等。用直接数值模拟方法处理工程中的复杂流动问题,即使是当前最先进的计算机也还差三个量级.(二)LES 另一种方法称做大涡模拟方法(LES方法).这是一种折衷的方法,即对湍流脉动部分直接地模拟,将N—S方程在一个小空间域内进行平均(或称之为滤波),以使从流场中去掉小尺度涡,导出大涡所满足的方程.小涡对大涡的影响会出现在大涡方程中,再通过建立模型(亚格子尺度模型)来模拟小涡的影响。由于湍流的大涡结构强烈地依赖于流场的边界形状和边界条件,难以找出普遍的湍流模型来描述具有不同的边界特征的大涡结构,宜做直接模拟。相反地,小尺度涡对边界条件不存在直接依赖关系,而且一般具有各向同性性质。所以亚格子模型具有更大的普适性,比较容易构造,这是它比雷诺平均方法要优越的地方。自从1970年Deardorff第一次给出具有工程意义的LES计算以来,LES方法已经成为计算湍流的最强有力的工具之一,应用的方向也在逐步扩展,但是仍然受计算机条件等的限制,使之成为解决大量工程问题的成熟方法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三)RANS 目前能够用于工程计算的方法就是模式理论。所谓湍流模式理论,就是依据湍流的理论知识、实验数据或直接数值模拟结果,对Reynolds应力做出各种假设,即假设各种经验的和半经验的本构关系,从而使湍流的平均Reynolds方程封闭.随着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湍流模式理论也有了很大的进步,有了非常丰硕的成果。从对模式处理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湍流模式理论分类成两大类:一类称为二阶矩封闭模式,另一类称涡粘性封闭模式。 (1)雷诺应力模式 所谓二阶矩封闭模式,是从Reynolds应力满足的方程出发,将方程右端未知的项(生成项,扩散项,耗散项等)用平均流动的物理量和湍流的特征尺度表示出来。典型的平均流动的变量是平均速度和平均温度的空间导数.这种模式理论,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所满足的方程,如果模拟的好,可以较好地反映Reynolds应力随空间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因而可以较好地反映湍流运动规律。因此,二阶矩模式是一种较高级的模式,但是,由于保留了Reynolds应力的方程,加上平均运动的方程整个方程组总计15个方程,是一个庞大的方程组,应用这样一个庞大的方程组来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计算量很大,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二阶矩模式在工程问题中的应用。 (2)涡粘性模式

大数据发展呈_阶梯式_格局

当前,全球大数据产业日趋活跃,技术演进和应用创新加速发展,各国政府也逐渐认识到大数据在推动经济发展、改善公共服务,乃至保障国家安全方面的重大意义,纷纷积极出手推动。在全球大数据蓬勃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也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如何抓住机遇,将我国拥有的数据资 源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是摆在政府和产业界面前的紧迫课题。 我国大数据应用处于发展 初期 大数据的价值体现在大数据的应用上,人们关心大数据,最终是关心大数据的应用,关心如何从业务和 应用出发让大数据真正实现其所蕴含的价值,从而为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有益的改变。对“大数据应用”,不 同行业和不同应用者理解不同。《大数据白皮书(2014)》将大数据应用界定为:“利用分布式并行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对海量异构数据进行计算、分析和挖掘,并将由此产生的信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5月12日在北京举行了《大数据白皮书(2014)》发布会。《大数据白皮书(2014)》提出了我国推动大数据发展、开放政府和公共数据资源、保护数据安全与个人隐私等方面的策略。 大数据发展呈“阶梯式”格局 文|本刊记者 陈桂龙

息和知识应用于实际的生产、管理、经营和研究中”。 整体而言,全球的大数据应用处于发展初期,中国大数据应用才刚刚起步。目前,大数据应用在各行各业的发展呈现“阶梯式”格局:互联网行业是大数据应用的领跑者,金融、零售、电信、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积极尝试大数据。 1、互联网行业是大数据应用的领跑者 互联网是大数据应用的发源地,大型互联网企业是当前大数据应用的领跑者。搜索引擎作为最早的互联网大数据应用,其不断的发展推动谷歌在2000 年左右提出了MapReduce/ BigTable 等技术,从此开启了大数据技术的新篇章。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上形成了多种相对成熟的大数据应用模式,按照用途分为以下三类:第一,商业大数据应用,即主要以盈利为目的的大数据应用。目前常见的应用有:一是基于用户个人信息、行为、位置、微博等数据而进行的个性化推荐、交叉推荐、品牌监测等营销类大数据应用。由于其商业模式清晰可见,市场需求广泛旺盛,因此这是目前互联网上最热门最普遍的应用,被互联网广告、电子商务、微博、视频、相亲等公司普遍采用。二是基于用户、商铺的交易数据而进行的经营分析报告、反欺诈、反虚假交易、促销和团购选品、产业集聚判断等交易辅助类大数据应用,这些应用目前已经逐渐成为电子商务企业的必备工具。三是利用网站动态数据对网 络状态进行实时监控预警、网站分析 优化和网络信息安全保护的网络安全 大数据应用。 第二,公共服务类大数据应用, 即不以盈利为目的、侧重于为社会公 众提供服务的大数据应用。典型案例 如谷歌开发的流感、登革热等流行病 预测应用能够比官方机构提前一周发 现疫情爆发状况。国内也有搜索引擎 公司提供诸如春运客流分析、失踪儿 童搜寻的公益大数据服务。 第三,技术研发类大数据应用, 即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前沿技术研 发、持续改进产品性能的应用。互联 网应用在新版本的研发中,常常进行 A/B 测试就是大数据在产品开发中的 典型应用。A/B 测试中,服务商同时 收集新老版本下的用户行为数据(如 点击行为、访问时长、鼠标停留等), 并进行分析比对,用以指导产品后续 的改进方向。另外,利用各种语言版 本的网页数据不断提高翻译质量的机 器翻译、利用更多话音指令不断提升 质量的话音识别技术,以及无人汽车 等前沿技术的研发也广泛应用了大数 据技术。 2、大数据应用加速向传统领 域拓展 大数据应用起源于互联网,正在 向以数据生产、流通和利用为核心的 各个产业渗透。目前金融、零售、电信、 公共管理、医疗卫生等领域在积极地 探索和布局大数据应用,主要呈现两 种发展方向: 一是积极整合行业和机构内部的 各种数据源,通过对整合后的数据进 行挖掘分析,从而发展大数据应用。 例如,一些新兴的大型百货商场利用 大数据平台整合POS(point of sale) 机、企业CRM(CustomerRelationship Management)系统、免费无线网络、 客流监控设备等数据,对用户进行聚 类分析,支撑包括商品位置摆放、打 折信息投放、移动端营销、客户习惯 查询、客户群路径分析等应用,提高 商场营销效率和营业额。基于大数据 的智慧城市决策系统也是大数据应用 的重要领域,可整合来自经济、统计、 民政、教育、卫生、人力等政府部门 内部数据和来自物联网、移动互联网 等网络数据,设计经济社会运行分析 模型,支撑智慧人口、智慧医疗、智 慧教育、智能物流、智能环保等相关 决策应用。 二是积极借助外部数据,主要是 互联网数据,来实现相关应用。例如, 金融机构通过收集互联网用户的微博 数据、社交数据、历史交易数据来评 估用户的信用等级;证券分析机构通 过整合新闻、股票论坛、公司公告、 行业研究报告、交易数据、行情数据、 报单数据等,试图分析和挖掘各种事 件和因素对股市和股票价格走向的影 响;监管机构将社交数据、网络新闻 数据、网页数据等与监管机构的数据 库对接,通过比对结果进行风险提示, 提醒监管机构及时采取行动;零售企 业通过互联网用户数据分析商品销售 趋势、用户偏好等等。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学位论文

毕业论文 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论文题目关于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的研究 ———以四个行政村的比较为例 毕业论文写作提纲 摘要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文章以三伏潭镇四个抽样村(夏市村、三伏潭村、康王村、沟二村)为研究对象,分析三伏潭镇农村人口的流动现状,发现农村在社会分层,横向流动和流动方式上存在的共性和差异。以人口社会学推拉理论为指导,从农村推力和城市拉力两个角度探寻农村人口流动的原因,最后结合人口流动的影响分析和三伏潭镇农村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大力发展农业和乡镇企业,发挥人才交流网和劳务中介的就业引导作用;建设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和休闲场所,和谐农村生活;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开发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新农村储备资源。总的来说,就是让村民发展和农村发展得到双赢。 关键词人口流动流动现状社会分层横向流动流动方式流动探因 发展模式

目录 1. 引言 (3) 2. 三伏潭镇四个行政村的人口流动现状 (5)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5) 2.2 三伏潭镇概况 (5) 2.3 社会分层与农村人口流动 (6) 2.3.1 四个村的总体外出务工人员家庭收入产生差异的原因 (7) 2.4 农村人口的横向流动 (8) 2.4.1 四个村外出务工者横向流动的共性分析 (9) 2.5 农村人口的流动方式 (10) 2.5.1 从年龄和婚育状况对上述情况进行原因分析 (11) 3. 基于推-拉视角的农村人口流动探因 (11) 3.1农村推力增加 (11) 3.2 城市拉力加大 (12) 4 三伏潭镇农村人口流动现状对当地农村和村民发展道路的启示 (13) 4.1农村人口流动产生的影响 (13) 4.2探索适合三伏潭镇农村和村民的发展模式 (14) 4.2.1构建合理的农村社会分层结构,保障农村稳定和繁荣。 (14) 4.2.1.1社会学分层理论对构建三伏潭镇农村合理社会分层的启示 (14) 4.2.2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和乡镇企业,就近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16) 4.2.3 抓好长期教育,重视职业技能培训 (17) 4.2.4培育农村社区非营利组织,增设农村休闲场所。 (18) 4.2.5 有效利用回流的农村劳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储备力量 (19) 5.结语 (20) 参考文献 (20)

应用基于RNG方法的湍流模型数值模拟钝体绕流的湍流流动

第11卷第4期2000年12月 水科学进展 ADVANCESINWATERSCIENCE VoI.11,No.4 Dec.,2000 文章编号:1001.6791(2000)04—0357一05 应用基于RNG方法的湍流模型数值 模拟钝体绕流的湍流流动 李玲,李玉梁 (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北京lo0084) 摘要:首次采用基于RNG方法的湍流模型对绕流钝体后尾流流场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在任意非 正交曲线坐标系下.采用非交错网格的有限体积法求解二维不可压N—S方程,计算结果与实验数 据以及与采用标准的^一£两方程湍流模型计算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基于RNG方法的湍流模 型对于与时间相关的大尺度运动——旋涡脱落的尾流的详细结构.能够给出真实的模拟。 关键词:RNG女一£;湍流模型;钝体绕流;湍流流动 中图分类号:O357.5文献标识码:A 重整化群(RenormalizationGroup,RNG)是一种用于构筑许多物理现象之模型的通用方法。该方法起源于量子力学和高能物理中对基本粒子场的研究。正如RNG方法的创始人K.G.Wilson所说:“当求解基本方程所要求的网格小得令人无法接受时怎么办?怎样才能把网格尺寸增大到超出直接数值求解所要求的范围,而又能保持基本方程所提供的真实可靠性?重整化群就是能够解决这一问题的一个基本途径。”由于湍流的模拟与计算所面临的正是这一困难,从7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把RNG方法引入到湍流研究领域,Yakhot和orszag于1986年应用RNG方法建立了第一个湍流模型,并显示出它较之传统湍流建模方法的若干显著的优越性和发展潜力口]。自基于RNG方法的湍流模型提出以后,许多学者应用该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2。],本文应用此模型分别求解了绕后台阶湍流分离流动和三维叶栅通道内湍流流场,获得与实验数据符合很好的结果[4]。本文应用此模型对钝体绕流流动进行数值模拟,首次将此模型应用到水环境中,是一种新的尝试。 1控制方程及数值方法 将RNG的基本方法应用于N—S方程,并引入湍动能点及其耗散率e,以消除方程中的长度 收稿日期:1999一06—07;修订日期:1999~07一l9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9679023)。 作者简介:李玲(1970一),女.辽宁沈阳人,清华大学水利水电工程系博士后.主要从事水力学与河流动力学方面的研究。  万方数据

2020职业生涯规划(高教版)教案:第2课+构建发展阶梯(二)

职业生涯规划教案 第2课:构建发展阶梯(二)(11) ——近期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 ——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内容 1.近期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要领。 2.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学习和掌握近期目标的设计要领,给职业生涯规划完善发展阶梯。 (2)学会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 2.情感态度观念目标 (1)通过近期目标的设定,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热爱专业,培养学生努力学习有关知识和技能的兴趣,自觉提升综合职业素质、职业能力,让学生以成功者的心态完成学业,走向社会。 (2)在补充发展条件中强化观念,发挥职业生涯规划激励学生勤奋学习、敬业乐群、积极进取的作用,通过强化观念达到规范行为的目的。 3.运用目标 (1)根据本人实际确定职业生涯规划的近期目标,初步搭建出职业生涯规划的发展阶梯。(2)通过了解“现在的我”、预测“明天的我”来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重点 发展阶梯的构建是职业生涯规划中必不可少的环节和内容,而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则是本节的落脚点,是落实《教学大纲》中强调的观念的着力点。另一方面,围绕近期目标补充发展条件也是中职生完善职业生涯规划的需要。在教学中结合“学以致用”中的“思考人生”训练题,让学生围绕近期目标动手补充发展条件。 教学难点 近期目标则是阶段目标的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个台阶,即第一个阶段目标。确定好近期目标,是本节课需要突破的教学难点。在教学中结合案例分析和案例设计来学习掌握近期目标的设计要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通过复习长远目标与阶段目标的关系导入近期目标。 1.教师活动 结合案例说明近期目标是阶段目标的组成部分,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个台阶,即第一个阶段目标。 2.学生活动 对照自己设计的阶段目标,看看自己职业生涯规划中的第一个台阶——第一个阶段目标是什么。 二、导授知识点1:近期目标是最重要的阶段目标 分析文中案例《做好你自己》,明确近期目标的重要意义。 1.教师活动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人口迁移研究综述 旅游学院 A0821班 30号王兴友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中国人口的流动大 大加快,掌握人口迁移的相关理论规律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中国对人口迁移研究的进展以及国外对人口迁移的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总结与评价。 关键词:人口迁移理论综述评价 1.国内人口迁移研究进展 1.1对迁移人口的社会经济与人口学特征的研究 早在80年代,已有许多研究涉及到迁移人口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职业、婚姻状况等社会经济与人口学静态特征。90年代以来, 对迁移人口的收入,消费状况及行为方式等社会经济动态特征的研究增多。这些研究大多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方法。从年龄结构来说,大多数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以年轻型人口为主。杨云彦、黄晨喜、王桂新等的研究都显示出迁移人口绝大部分都是以年轻人为主[1]。就性别结构来说,迁移人口以男性为主,约占总迁移人口的60%—80%,也有一些研究认为女性人口在迁移中也占有较大比例,如张善余、张茂林认为在短距离的迁移中女性人口多于男性人口,而省际迁移人口中则以男性为主[2]。就文化程度来说,基本上所有的研究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非迁移人口,蔡建明、马清裕,黄晨喜均认为迁移人口的文化程度高于总人口的平均水平,范力达发现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口更喜欢向东部地区迁移[3]。就职业构成来说,迁移人口的职业主要以工业、商业贸易及服务业为主,周祖根认为迁移人口更容易获得在政府与教育部门的工作[4]。范新城、吴立军(2007)认为,影响劳动力转移的因素有:城乡收入差距(I)、城市就业率(π1)、现代部门工作创造率(P)。 1.2对人口迁移的空间格局的研究 许多研究得出人口迁移基本上是从中西部指向东部,从不发达地区指向发达地区,从农村地区指向城市地区,并且迁移的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5] 王桂新利用1990年人口普查数据研究得出大部分人口净迁入区集中在东部地区,而大多数人口净迁出省区位于中、西部地区[5]。Liang and White认为北京、上海、天津一直是省际人口迁移的主要目的地;北京、辽宁、上海、浙江、湖北、广东、陕西所接受的省际迁移人口均超过全国总迁移人口的4%以上,这些省市大都位于东部地区,而人口净迁出率较高的省、区大多在中西部地区[5]。王桂新利用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及1995年1%人口抽样资料,发现80年代中国省际人口迁移主要从中、西部地带迁出,主要迁向东部地带; 90年代以来,西部地带一些地区对中部地带的迁移人口开始形成一定的吸引力,人口迁移流向继续主要向东部地区集中的同时,迁移吸引中心发生多极化;迁移格局中北京、上海是两大全国级吸引中心,广东、新疆是两大地区级强势吸引中心[5]。Liang指出无论是省际或省内人口迁移中,农村为源地的人口迁移占有绝大多数;周皓认为在1990年至1995年间,由农村流向城市的人口占总迁移人口的60%左右[5]。 1.3对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的研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