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酰胺的合成

常见合成酰胺的方法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酰卤的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酸酐的酰化反应 其他缩合方法 酯交换为酰胺 氰基转化为酰胺

第一部分: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羧酸和胺的直接缩合反应

羧酸与胺的反应是合成酰胺的重要方法: 这一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采用过量的反应物之一或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均有利于平衡向产物方向转移。 除去水的方法通常是在反应物中加入苯或甲苯进行共沸蒸馏。例如将a-羟基乙酸及苄胺于90℃共热,并蒸出生成的水及过量的苄胺,则生成a-羟基乙酰基苄胺:

o

混合酸酐法 (一)

氯甲酸酯法:主要应用羧酸与氯甲酸乙酯或异丁酯反应生成混合酸酐,而后再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胺。这一反应如果酸的a-位位阻大或者连有吸电子基团,有时会停留在混合酸酐这一步。但加热可以促使其反应;这一反应也可用于无取代酰胺的合成。

ClCOOEt, NEt 3CHCl 3, -20~5

o C, 1.5h

NH 3 (gas )rt, 30min

91%

NMM, DMF

r.t.

33%

混合酸酐法 (二)

羰基二咪唑:应用羰基二咪唑(CDI)与羧酸反应得到活性较高的酰基咪唑,许多酰基咪唑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时可以分离出来。但一般来说其不用分离,反应液直接与胺一锅反应制备相应的酰胺;文献报道羰基二咪唑与三氟甲磺酸甲酯反应得到的二甲基化的三氟甲磺酸盐(CBMIT)的缩合性能更好。该类反应由于CDI 或CBMIT 会和过量的胺反应得到脲的副产物,

因此其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在1当量。最近有人发现应用CDI合成Weinreb 酰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MeOTf (2 eq.)

-OTf2

CH3NO2, 10o C

CBMIT

混合酸酐法(三)

磺酰氯:另一类常用的方法是羧酸和磺酰氯生成羧酸-磺酸的混合酸酐,其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胺。常用的磺酰氯有甲烷磺酰氯(MsCl),对甲苯磺酰氯(TsCl)和对硝基苯磺酰氯(NsCl), 对硝基苯磺酰氯由于其吸电子性,其与酸反应生成活性更高的混合酸酐,一般二级胺和三级胺,甚至位阻很大的胺都能顺利反应。

混合酸酐法(四)

Boc酸酐:通过酸与Boc酸酐反应得到的混合酸酐与氨反应可得到相应的伯酰胺。

碳二亚胺类缩合剂法(一)

缩合剂:利用碳二亚胺类缩合剂缩合制备酰胺在药物合成中应用极为广泛,目前常用的缩合剂主要有三种: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二异丙基碳二亚胺(DIC)和1-(3-二甲胺基丙基)-3-乙基碳二亚胺(EDCI)。

EDC

使用该类的缩合剂一般需要加入酰化催化剂或活化剂,如4-N,N-二甲基吡啶(DMAP)、1-羟基苯并三氮唑(HOBt)等等,其主要由于在反应的第一阶段酸对碳二亚胺的加成中间体其并不稳定,若不用酰化催化剂转化为相应的活性酯或活性酰胺,其自身会通过重排成相应的稳定的脲的副产物(Path b).

碳二亚胺类缩合剂法(二)

缩合活化剂:常用的缩合活化剂有以下几种,目前4-N,N-二甲基吡啶(DMAP)已被广泛应用于催化各种酰化反应。有时在用DMAP催化效果不好时,可采用4-PPY,据相关文献报道其催化能力要比DMAP高千倍左右。

DMAP4-PPY

HOSu

三个常用的缩合剂的比较

在三个常用的缩合剂中,DCC和DIC的价格较为便宜。一般DCC和DMAP合用,使

用DCC有一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反应的另一产物二环己基脲在一般的有机相溶解度很小但又都有一些微溶,因此通过一些常用的纯化方法,重结晶,柱层析等等很难将其除得很彻底;由于二环己基脲在乙醚中的溶解度相对要比其他溶剂小,因此处理这类反应一般蒸掉反应溶剂后加入乙醚,滤掉大部分的二环己基脲后再进一步处理。DIC由于其产生的二异丙基脲在有一般的有机溶剂中溶解度较好,因此一般在组合化学的固相合成中用的较多。

目前在药物化学中用的最多的是EDCI,其一个主要的特点就是其反应后的生成的脲是水溶性的,很容易被洗掉,一般EDCI与HOBt合用(注意: 这一反应HOBt一般是缺不了的,否则有可能导致缩合产率太低)。有时如果酸的a-位位阻大或者连有吸电子基团,反应会停留在活性酯这一步(这一活性酯的质谱信号较强,可通过MS或LC-MS检测到)。

由于HOBt也是水溶性的,其使得反应的处理和纯化相对要容易。一般在这一缩合中要加入碱,特别当用胺或氨基酸的盐酸盐等缩合,常用的是加2-3当量的N-甲基吗啡啉或二异丙基乙胺(DIEA, Hunig base), 缩合时以二氯甲烷为溶剂,若底物的溶解度不好,可用DMF作反应溶剂,再使用该方法进行。

在使用该方法进行氨基酸缩合时,一般投料必须在零下20-30℃下进行,并在此温度下搅拌近一小时后再室温搅拌,否则其会引起氨基酸的消旋化。

用DCC缩合法合成酰胺

用DIC缩合法合成酰胺

用EDC缩合法合成酰胺

鎓盐类的缩合剂法(一)

碳鎓盐类的缩合剂:近年来,许多盐缩合剂被相继开发出来用于酰胺的缩合反应,从盐的种类来分,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碳鎓盐,目前常用的为O-(7-氮杂苯并三氮唑-1-基)-二(二甲胺基)碳鎓六氟磷酸盐(HATU)、O-(苯并三氮唑-1-基)-二(二甲胺基)碳鎓六氟磷酸盐(HBTU)、O-(5-氯苯并三氮唑-1-基)-二(二甲胺基)碳鎓六氟磷酸盐(HCTU)、O-(苯并三氮唑-1-基)-二(二甲胺基)碳鎓四氟硼酸盐(TBTU)、O-(N-丁二酰亚胺基)-二(二甲胺基)碳鎓四氟硼酸盐(TSTU)、O-(N-endo-5-降莰烯-2,3-二碳二酰亚胺)-二(二甲胺基)碳鎓四氟硼酸盐(TNTU)等。

这些试剂性能及应用有一些区别:HA TU 是活性最高的碳鎓盐类缩合剂,但由于它价格昂贵很少用于工业化生产,而且经常是在其它缩合剂效果不好时才用到它。HBTU 相对来说要经济的多,而且可以用于大多数缩合反应,然而其利较低的收率是限制用于大量生产的主要原因。HCTU活性较高,可以代替HATU用于工业化生产,其高活性要归功于有更好活性的Cl-HOBt 中间体。TSTU 和TNTU 可以用于含水溶剂的酰胺化反应。若将HA TU 和HBTU的二甲胺基变为四氢吡咯基可以得到活性比它们更高的O-(7-氮杂苯并三氮唑-1-基)-二(四氢吡咯基)碳鎓六氟磷酸盐(HAPyU)、O-(苯并三氮唑-1-基)-二(四氢吡咯基)碳鎓六氟磷酸盐(HBPyU),但这些试剂的价格极其昂贵。

使用碳鎓盐缩合剂进行酰胺缩合,主要是通过分子内的转移,一步得到相应的活性酯,以下以HATU的缩合反应为例,说明其反应机理。

鎓盐类的缩合剂法(二)

鏻鎓盐类的缩合剂:另一类为鏻鎓盐,最早的为苯并三氮唑-1-基氧-三(二甲胺基)鏻鎓六氟磷酸盐(BOP)试剂,该试剂由于产生致癌的六甲基磷酰胺(HMPA)副产物,因而近年来被活性更好的,不产生致癌的副产物的苯并三氮唑-1-基氧-三(四氢吡咯基)鏻鎓六氟磷酸盐(PyBOP)所代替。

在鏻鎓盐类的缩合剂中PyBOP的是一个较为强的缩合剂,一般其他缩合剂缩合不好时常常用PyBOP可以得到更好的结果。比如PyBOP可用于将氨基酸与氯化铵缩合得到相应的氨基酰胺。最近有报道PyAOP的缩合剂具有更强的活性。

用BOP为缩合剂合成酰胺:

用PyBOP 为缩合剂合成酰胺:

有机磷类缩合剂

多种磷酸酯和磷酰胺类缩合剂也被广泛应用于酰胺的缩合。如二苯基磷酰氯(DPP-Cl )、氰代磷酸二乙酯(DECP )、叠氮化磷酸二苯酯(DPPA 、硫代二甲基磷酰基叠氮(MPTA )、 二(2-氧-3-唑烷基)磷酰氯(BOP-Cl )等。

DPPA

N 3

S MPTA

Crystalline,stable

EtO CN

O DECP N P O N

Cl O

O O O

Ph Cl

O Ph PhO

3

O PhO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77198389.html,mmun.1993,23,349

DPP-Cl

BOP-Cl

在这些磷酸酯和磷酰胺类缩合剂中,DECP 常用于小量的多肽的合成,BOP-Cl 特别适合与氨基酸的合成,其收率、消旋等都较好。但其缺点是,当胺的反应活性低时,常常得到酰化的唑烷。

N P O N

Cl

O

O

O

O

BOP-Cl

R

OH

O

+

N

O

O R N

O O

O

另外,BOP-Cl 的溶解性较差,导致反应时间较长,有时会长达四五天,常用DMF 做反应溶剂。

应用DPP-Cl 为缩合剂合成酰胺:以下反应用DCC 只有15%的收率, 但用DPP-Cl 可以得到94%收率:

COOH

P

O Ph

Ph Ph

NH 2

Et 3N,rt,12h

O N H

Ph

Synthesis 1980,385

用DPPA 为缩合剂合成酰胺:

N O

O

O

+

P MeO H 3C

H 2N

N

O

O

O

P MeO

2

CH 3

HN DPPA/DMF 0O C for 2hr,then rt.for overnight

81%

用BOP-Cl 为缩合剂合成酰胺:

O

HO

O

2

+

O NH

其它缩合剂

三苯基磷-多卤代甲烷(Synth. Commun. 1990, 1105)、三苯基磷-六氯丙酮(Tetrahedron Lett. 1997, 6489)、三苯基磷-NBS (Tetrahedron lett. 1997, 5359)等也可以用于酰胺的缩合。另外,当分子内有多个羧基存在时,有文献报道使用三(2,6-二甲氧基苯基)铋作缩合剂可选择性的将连接到伯碳原子上的羧基缩合为酰胺,而连接在仲碳和叔碳上的羧基则不反应。 用三苯基磷-多卤代甲烷合成酰胺

CO 2H

+

*

NH 2

O N H

*

373839

有报道用DMTMM 为缩合剂, 反应可以在醇或水中反应:

N N

N

Cl

MeO

O

N

rt,30min

N

N

MeO

MeO

O Cl -

DMTMM,rt 12h O 2N

COOH

PhNH 2

O 2N

CONHP h

92%

MeOH or water

T etrahedr on 2001,1551-1558

用三苯基磷-六氯丙酮合成酰胺

OH

O +

H 2N

O N H

CCl COCCl ,PPh ,DCM

-78'C to r.t.95%

用三苯基磷-NBS 合成酰胺

Ph 3P

Ph 3O

R O

Br

-NHS

NH 2

HO

pyridine,-25'C

HO

HN

O

Ph 398%

酰化反应原理与实例解析

第四章酰化技术 本章教学设计 工作任务 通过本章的学习及本课程实训,完成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任务: 1、围绕典型产品的生产过程,完成以羧酸、羧酸酯为酰化剂制备酰胺类产品; 2、围绕典型药品生产过程,完成以酸酐、酰氯为酰化剂生产酰胺类产品; 3、围绕典型药物的生产过程,完成用羧酸法、酯交换法、酸酐法、酰氯法生产酯类产品。 学习目标 1、掌握羧酸、羧酸酯、酸酐、酰氯酰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N-酰化、酯化中的应用; 2、掌握根据不同的被酰化物,正确选择酰化剂、反应条件的方法; 3、掌握生产中操作及注意事项; 4、掌握Friedel-Crafts酰化反应的基本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在生产中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5、理解Hoesch反应、Gattermann反应、Vilsmeier反应的用途、适用条件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6、掌握活性亚甲基化合物α位C-酰化的原理、使用条件及在药物合成中的应用; 7、了解新型酰化剂及其在医药科研、生产中的新技术与应用 学时安排 课堂教学10学时 现场教学6学时 实训项目 项目一:对氯苯甲酰苯甲酸的制备 项目二:扑热息痛的制备 项目三:草酸二乙酯的制备

学习目标 ● 掌握羧酸酰化剂、羧酸酯酰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使用条件及其N-酰化中的应用; ● 掌握根据不同的被酰化物,正确选择酰化剂、反应条件的方法。 ● 掌握生产中操作及注意事项 ● 了解新型酰化剂及其在医药科研、生产中的新技术与应用 第四章 酰化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酰化反应 1. 概念 酰化反应就是指有机物分子中与氧、氮、碳、硫等原子相连的氢被酰基取代的反应。酰基 就是指从含氧的有机酸、无机酸或磺酸等分子中脱去羟基后所剩余的基团。 2. 反应通式 R Z O R S O H Z (式中RCOZ 为酰化剂,Z 代表X,OCOR,OH,OR ˊ,NHR ″等;SH 为被酰化物,S 代表R ˊO 、R ″、Ar 等。)二、常用酰化剂及其活性 ★1.常用酰化剂:羧酸、羧酸酯、酸酐、酰氯等酰化剂的活性规律:当酰化剂(RCOZ)中R 基相同时,其酰化能力随Z —的离去能力增大而增加(即酰化剂的酰化能力随离去基团的稳定性增加而增大)★常用酰化试剂的酰化能力强弱顺序:酰氯 >酸酐 > 羧酸酯 > 羧酸 > 酰胺 三、酰化反应在化学制药中的应用 永久性酰化 制备含有某些官能团的药物 保护性酰化 第二节 N-酰化 常用酰化剂:羧酸酰化剂、羧酸酯酰化剂、酸酐酰化剂与酰氯酰化剂 一、羧酸酰化剂 1、反应过程

胺碘酮治疗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胺碘酮治疗中不良反应的预防和处理 来源: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作者:史瑾,孙英贤 单位:入站时间:2009-09-07 11:10:00 胺碘酮为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能阻断钾通道,延长复极,主要用于各种室上性和室性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能够有效预防和控制房颤及室颤的发生。其半衰期具有明显个体差异约2O~100天,平均58天,可以通过口服和静脉途径给药。过去认为该药疗效满意,尤其对于顽固性、恶性心律失常,毒性低,安全可靠,被认为是比较理想的抗心律失常药。但随着临床上的广泛使用,发现长期应用胺碘酮可以出现多种器官的毒性反应,报道胺碘酮不良反应发生率有较大差异,约30%~93%,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所治疗患者的临床特点、用药剂量、严重程度、随访时间、毒副反应的定义各作者彼此不同之故。主要有心脏毒性、肺毒性、甲状腺毒性和肝功能障碍等.但是,只有10%左右的人因严重不良反应需要停药。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小剂量胺碘酮不仅能有效的控制心律失常,而且能降低心律失常死亡率,但是仍可以引起相当的副作用。为了更好地发挥药物的疗效,防止重要器官的损害,现简要介绍其严重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1 肺毒性 肺毒性是本药最严重的不良反应之一,早期研究发生率约为2%~17%[1-2],新近meta-分析表明应用小剂量(< 300 mg/d)发病率约1%[3]。已有报道过敏性肺炎、肺泡性/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胸膜炎、闭塞性细支气管炎引起肺炎的病例,多见于> 4OO mg/d的长期治疗者。据报道,长期应用此药,患者可发生肺纤维化,呈进行性发展,病程短,平均病程3~5年,预后不良,甚至死亡。其发病机制可能与药物剂量有关,也可能与对本品过敏有关所致,还有人认为本品对肺有直接损害。 1.1 诊断 实际上,患者在使用该药治疗期间,尤其在用药数月或数年后,出现呼吸道症状,如进行性活动后呼吸困难(劳累时尤甚)、咳嗽(痰多或干咳)、胸痛等,应注意其致肺纤维化和诱发间质性肺炎

第七章 多环芳烃

第七章 多环芳烃 1、 联苯及其衍生物 2、 稠环芳烃:萘、蒽、菲及其衍生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1、 芳香体系与休克尔规则 基本要求: 1.熟练掌握稠环芳烃萘蒽等衍生物的命名。 2.熟练掌握萘的化学性质及萘环上亲电取代产物的定位规律。 3.掌握H ückel 规则,理解芳香性的概念,能应用H ückel 规则判断环状化合物的芳香性。 分子中含有多个苯环的烃称作多环芳烃。多环芳烃可分如下三种: 联苯和联多苯类:这类多环芳烃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直接以单键相联结。 稠环芳烃:这类多环芳烃分子中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苯环以共用两个碳原子的方式相互稠合。 多苯代脂肪类:这类多环芳烃可看作是脂肪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氢原子被苯基取代。 7.1联苯及其衍生物 联苯是两个苯环通过单键直接连接起来的二环芳烃。 其结构为: 联苯为无色晶体,熔点70℃,沸点254℃。不溶于水而溶于有机溶剂。因其沸点高和具有很好的热稳定性,所以工业上常用它作热传导介质(热载体)。 联苯的化学性质与苯相似,在两个苯环上均可发生磺化、硝化等取代反应。联苯环上碳原子的位置采用下列所示的编号来表示: 联苯可看作是苯的一个氢原子被苯基取代,而苯基是邻对位定位基,所以,当联苯发生取代反应时,取代基进入苯的对邻位和对位。但由于邻位上的空间位阻较大,主要生成对位产物。 7.2稠环芳烃 有多个苯环共用两个或多个碳原子稠合而成的芳烃称为稠环芳烃。简单的稠环芳烃如萘、蒽、菲等。稠环芳烃最重要的是萘。 7.2.1萘(naphthalene) 萘的结构:平面结构,所有的碳原子都是sp 2杂化的,是大π键体系。 分子中十个碳原子不是等同的,为了区别,对其编号如下: 萘的一元取代物只有两种,二元取代物两取代基相同时有10种,不同时有14种。 萘的物理性质:萘是白色晶体,熔点80.5℃,沸点218℃,有特殊气味,易升华,不溶于水,易溶于热的气醇及乙醚,常用作防柱剂。萘在染料合成中应用很广,大部分用于制造邻苯二甲酸酐。 12345678109αβααα βββ1、4、5、8位又称为 位αβ2、3、6、7位又称为 位电荷密度αβ>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解析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王露 化工与制药专业 1105班学号110150151 指导教师刘雪凌老师 摘要 合成是制药的基本方法,也是很重要的方法,人类对药物的需求很大,要不断的创新、研发新药,合成是其中必不可少的方法,本文介绍了常见合成酰胺的方法,合成酰胺通用的方法是先活化羧基,然后再与胺反应得到酰胺。其中羧酸与胺的反应是合成酰胺的重要方法【5】。这一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采用过量的反应物之一或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均有利于平衡向产物方向转移。除去水的方法通常是在反应物中加入苯或甲苯进行共沸蒸馏【1】。 关键词:合成酰化活化

前言 药物对于我们任何一个人来说都不陌生,而且离不开。现在药物的种类有很多,但还是有一些疾病无法治疗,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研发新药,而合成又是制药的基本领域和方法,所以我们需要学习、了解具体的合成方法【3】。 常见合成酰胺的方法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酰卤的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酸酐的酰化反应 其他缩合方法 酯交换为酰胺 氰基转化为酰胺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1羧酸和胺的直接缩合反应 羧酸与胺的反应是合成酰胺的重要方法: 这一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采用过量的反应物之一或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均有利于平衡向产物方向转移。除去水的方法通常是在反应物中加入苯或甲苯进行共沸蒸馏。例如将a-羟基乙酸及苄胺于90℃共热,并蒸出生成的水及过量的苄胺,则生成a-羟基乙酰基苄胺【7】: 90o C 1.1混合酸酐法 1.1.1混合酸酐法(一) 氯甲酸酯法:主要应用羧酸与氯甲酸乙酯或异丁酯反应生成混合酸酐,而后再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胺。这一反应如果酸的a-位位阻大或者连有吸电子基团,有时会停留在混合酸酐这一步。但加热可以促使其反应;这一反应也可用于无取代酰胺的合成。 ClCOOEt, NEt3 CHCl3, -20~5o C, 1.5h NH3 (gas) rt, 30min 91%

酰化反应

酰化反应考试题 一. 选择题(本题共有六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氧原子的酰化反应中常用的酰化试剂不包括( C )。 A.羧酸 B.酸酐 C.醇 D.酰胺 2.酰化剂的烃基中有芳基取代时, 可以发生分子内的酰化得到环酮, 其反应难易与形成环 的大小有关,下列排列顺序正确的是( B )。 A .六元环>七元环>五元环 B .六元环>五元环>七元环 C .五元环>七元环>六元环 D .七元环>六元环>五元环 3. 醇的酰化常采用羧酸酯为酰化剂,下列不属于羧酸酯的是 A.羧酸硫酸酯 B.羧酸吡啶酯 C. 羧酸三硝基苯 D. 羧酸异丙烯酯 4.在 和乙酸酐的反应中,以三氟化硼为催化剂,则反应产物是 A. B. D.三者都有 C. 5. N H 2 O O C O CH 3 N H CO C H 3 O CO CH 3 N H 2 O CH 3 N H C O CH 3 O H A. B. C. D. 6. 下列物质最易发生酰化反应的是_C _。 A 、RCOOR B 、 RCOR C 、 RCOX D 、 (RCO)2O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六小题,每小题3分,共18分) 1. 醇的O-酰化一般规律是_醇易于反应,_醇次之,_醇最难酰化。(伯,仲,叔) 2. 氧原子上的酰化反应又称__。(酯化反应) C H 2A c H O C H 2O H A cO C H 2O Ac AcO C H 2O H H O N H 2 O H 3 O 3 O ( )

3. 扑热息痛的合成,乙酰基化反应。 NO OH NH 2 OH NHCOCH 3 OH NO 2 Cl 1NaOH,H 2O 2+ H 2,Ni (CH 3CO)2O 4. 5. 6. 完成下面反应所用试剂是( ClCH2COCl ) 三.完成下列方程式(本题共六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24分) 1. 2. CH 3CO CH 3CO C O Cl NH 2C O Cl NHCOCH 2Cl ? +C l O C C O O H C H 3 C H 3 E tO H 24 C l O C C O O Et C H 3 C H 3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doc解析

常见合成酰胺的方法 常见合成酰胺的方法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酰卤的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酸酐的酰化反应 其他缩合方法 酯交换为酰胺 氰基转化为酰胺 第一部分: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羧酸和胺的直接缩合反应 羧酸与胺的反应是合成酰胺的重要方法: 这一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采用过量的反应物之一或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均有利于平衡向产物方向转移。除去水的方法通常是在反应物中加入苯或甲苯进行共沸蒸馏。例如将a-羟基乙酸及苄胺于90℃共热,并蒸出生成的水及过量的苄胺,则生成a-羟基乙酰基苄胺: 90o C 混合酸酐法 (一) 氯甲酸酯法:主要应用羧酸与氯甲酸乙酯或异丁酯反应生成混合酸酐,而后再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胺。这一反应如果酸的a-位位阻大或者连有吸电子基团,有时会停留在混合酸酐这一步。但加热可以促使其反应;这一反应也可用于无取代酰胺的合成。 ClCOOEt, NEt3 CHCl3, -20~5o C, 1.5h NH3 (gas) rt, 30min 91%

NMM, DMF r.t. 33% 混合酸酐法 (二) 羰基二咪唑:应用羰基二咪唑(CDI)与羧酸反应得到活性较高的酰基咪唑,许多酰基咪唑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时可以分离出来。但一般来说其不用分离,反应液直接与胺一锅反应制备相应的酰胺;文献报道羰基二咪唑与三氟甲磺酸甲酯反应得到的二甲基化的三氟甲磺酸盐(CBMIT)的缩合性能更好。该类反应由于CDI 或CBMIT会和过量的胺反应得到脲的副产物,因此其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在1当量。最近有人发现应用CDI合成Weinreb 酰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OTf2 CH3NO2, 10o C CBMIT 混合酸酐法 (三) 磺酰氯:另一类常用的方法是羧酸和磺酰氯生成羧酸-磺酸的混合酸酐,其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作者:————————————————————————————————日期: ?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赫氏反应 ?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1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3肾损害正常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各类药物的不良反应 (一)青霉素类 1 毒性反应鞘内注射或全身大剂量应用时易发生。主要表现为神经系统反应(青霉素脑病),肌痉挛;抽搐;脑反射增强;昏迷;偶有精神病发作。 2 变态反应居首位。各种反应过敏性休克,哮喘,血清型反应,间质性肾炎,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和肺部浸润及过敏性血管炎致颅内压增高较罕见。 3 赫氏反应 4 二重感染 (二)头孢类 1 过敏反应常见表现。 2 胃肠道反应 3 菌群失调与二重感染,第二;第三代为甚。 4 肝毒性多数剂量应用可致转胺酶升高。 5 造血系统偶致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减少。 6 肾损害以头孢噻啶的肾损害较为显著。偶可致血尿素氮;血肌酐值升高;少尿;蛋白尿等;与高效利尿药或氨基苷类合用可增加肾损害. 7 凝血功能障碍所有的头孢类均可抑制肠道菌群产生维生素K的功能,具有潜在的致出血作用。 8 双硫醒样反应。 (三)氨基糖苷类 1 耳毒性前庭功能失调,按损害大小排序:卡那霉素>链霉素>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目前实验证实奈替米星的耳毒性最小。与耳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发生机制:内耳淋巴液中因为浓度过高,致使毛细胞受损害,先影响高频听力,逐渐导致全聋。 2 肾毒性主要损害近端身曲管。常用剂量时其毒性大小:卡那霉素和西梭霉素>庆大霉素和阿米卡星>妥布霉素>链霉素。与肾毒性药物合用可加重损害。

机制:因为与肾组织亲和力较高,选择性的积聚于身皮质和髓质,特别是肾皮质。 3 神经几肌肉阻滞作用引起心肌抑制,血压下降,呼吸哀竭。可用钙剂和新斯的明对抗,以卡那霉素和链霉素多见,其他也不除外,患者肌无力或与肌松药联合用更易发生。 4 其他过敏反应,血象变化,(如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中性粒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肝酶增高;面部及四肢肌肉麻木,周围神经类,视力模糊,脂肪性腹泻,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四)四环素类 1 消化道反应除一般症状外,可发生食管溃疡。 2 肝损害长期口服或较大剂量静滴时可引起肝损害。 3 肾损害正常应用无不良反应,肾功能不全者易发生血尿素氮和肌酐升高。 4 可沉积牙齿引起牙齿黄染可通过胎盘和乳汁,影响婴儿骨发育,孕妇授乳妇女和8岁以下儿童禁用。 5 局部刺激症状 6 二重感染 7 过敏反应可诱发红斑狼疮或狼疮细胞阳性和一般过敏反应。 8 可生成差向四环素,服用后产生范康尼氏综和症,表现:恶心;呕吐,蛋白尿;糖尿和氨基酸尿;产生肾小管性酸中毒。 9 神经系统损害少见,偶可致良性颅内压升高。 (五)氯霉素 1 再生障碍性贫血难逆转,但少见。 2 红细胞生长抑制较多见,与剂量,疗程有关;周围血象是明显贫血,伴有血小板和白细胞减少。 3 白血病儿童或50岁以上老年患者多见。 4 灰缨综合征:早产儿及新生儿中采用大剂量后引起的全身循环哀竭。 5 视神经炎症甚至失明,长期大剂量用可发生,可引起听力障碍,共济失调,

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药品名称: 通用名称:盐酸胺碘酮注射液 英文名称:Amiodarone Hydrochloride injection 商品名称:可达龙 成份: 本品主要成分为盐酸胺碘酮,处方:盐酸胺碘酮150mg,苯甲醇60mg,聚山梨酯80300mg,注射用水加至3.0ml,氮气适量。 适应症: 当不宜口服给药时应用本品治疗严重的心律失常,尤其适用于下列情况: ?房性心律失常伴快速室性心律; ?w-p-w综合征的心动过速; ?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 ?体外电除颤无效的室颤相关心脏停搏的心肺复苏。 规格: 3ml:0.15g 由于药学原因,500ml中少于2安瓿注射液的浓度不宜使用。仅用等渗葡萄糖溶液配制。不要向输液中加入任何其他制剂。胺碘酮应尽量通过中心静脉途径给药。可达龙个体差异较大,需要给予负荷剂量来抑制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同时进行精确的剂量调整。通常初始剂量为24小时内给予1000mg可达龙,可以按照下表的用法给药。 可达龙注射液推荐剂量第一个24小时。 第一个24h后,维持滴注速度0.5mg/min(720mg/24h),浓度在1-6mg/ml(可达龙注射液浓度超过2mg/ml,需通过中央静脉导管给药),需持续滴注。当发生室颤或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速,可以追加可达龙注射液150mg,溶于100ml的葡萄糖溶液给药。需10min 绐药以减少低血压的发生。维持滴注的速度可以增加以有效抑制心律失常。 第一个24h的剂量可以根据病人个体化给药,然而,在临床对照研究中,每日平均剂量在2100mg以上,与增加低血压的危险性相关。 初始滴注速度需不超过30mg/min。 基于可达龙注射液临床研究经验,无论病人的年龄,肾功能,左室功能如何,维持滴注达0.5mg/min能谨慎地持续2至3周。病人接受可达龙注射液超过3周的经验有限。 可达龙注射液应尽可能通过中央静脉导管滴注。可达龙注射液于5%葡萄糖溶液中,浓度超过3mg/ml时,会增加外周静脉炎的发生,如果浓度在2.5mg/ml以下,出现上述情况较少。所以如需静脉滴注超过1小时的,可达龙注射液浓度不应超过2mg/ml.除非使用中央静脉导管。 在应用pvc材料或器材时,胺碘酮溶液可使酞酸二乙酯(DEHP)释放到溶液中,为了减少病人接触DEHP,建议应用不含DEHP的pvc或玻璃器具,于应用前临时配制和稀释可达龙的输注溶液。

第七章 甾体化合物

第 七 章 甾体类化合物 甾体——化学结构中都具有甾体母核----环戊烷骈多氢菲。 甾体类在结构中都具有环戊烷骈多氢菲的甾核。甾类是通过甲戊二羟酸的生物合成途径转化而来。 天然甾类化合物的分类 C 21甾: 是含有21个碳的甾体衍生物。以孕甾烷或其异构体为基本骨架。 C 5、C 6——多具双键 C 17 ——多为α-构型,少为β-构型 C 20——可有>C=O 、-OH C 11——可有α-OH C-3、8、12、14、17、20——可能有β-OH 强心苷 : 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 海洋甾体化合物 :不少海洋甾体化合物具有显著的抗肿瘤活性。海洋甾体化合物具有活性强、结构复杂的特点。 第一节 强心苷(考点;结构类型,甲乙型) 强心苷是存在于植物中具有强心作用的甾体苷类化合物,由强心苷元和糖缩合而产生的一类苷。 强心苷是治疗室率过快心房颤动的首选药和慢性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药物。 第一节、 结构和分类 1.基本结构:强心苷是由强心苷元与糖二部分构成。 一.强心苷元部分:强心苷元是由甾体母核与C 17取代的不饱和内酯环组成 。 (1)苷元母核 : 苷元母核A 、B 、C 、D 四个环的稠合构象对强心苷的理化及生理活性有一定影响。 2. 结构类型:根据C 17位侧链的不饱和内酯环不同分为:甲型:C 17位侧链为五元环的△αβ-γ内酯 (五元不饱和内酯环); 乙型:C 17位侧链为六元环的△αβ-γδ -γ内酯(六元不饱和内酯环) 这两类大都是β-构型,个别为α-构型,α-型无强心作用。 二、糖部分 根据C 2位上有无-OH 分为α-OH (2-OH )糖及α-去氧糖(2-去氧糖)两类。后者主要见于强心苷。 强心苷中,多数是几种糖结合成低聚糖形式再与苷元的C 3-OH 结合成苷,少数为双糖苷或单糖苷。糖和苷的连接方式有三种: Ⅰ型:苷元-(2,6-去氧糖)X -(D-葡萄糖)Y Ⅱ型:苷元-(6-去氧糖)X -(D-葡萄糖)Y Ⅲ型:苷元-(D-葡萄糖)Y X=1-3; Y=1-2 一般初生苷其末端多为葡萄糖。 天然存在的强心苷多数属于Ⅰ型和Ⅱ型,Ⅲ型较少。 (区别题 1.2.3. ) 强心苷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考点) 强心苷的化学结构对其生理活性有较大影响。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取决于苷元部分,主要是甾体母核的立体结构、不饱和内酯环的种类及一些取代基的种类及其构型。糖部分本身不具有强心作用,但可影响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强度。强心苷的强心作用强弱常以对动物的毒性(致死量)来表示。 甾体基本母核 A B C D CH 220CH 321H 孕甾烷

胺碘酮与甲状腺功能异常

岭南急诊医学杂志2014年4月第19卷第2期 胺碘酮与甲状腺功能异常 黄琨1综述张少玲2刘品明1审校DOI:10.3969/j.issn.1671鄄301X.2014.02.040 胺碘酮是当前最常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其主体效应为阻断钾通道,延长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时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兼有不同程度的Ⅰ、Ⅱ及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效应,临床上广泛应用于室上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胺碘酮作为呋喃类结构的含碘化合物,长期应用可影响甲状腺激素代谢而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包括胺碘酮诱发甲状腺功能亢进症(AIT)和胺碘酮诱发甲状腺功能减退症(AIH),前者可分为两型:Ⅰ型AIT系血循环中高浓度碘致甲状腺激素合成增多;Ⅱ型AIT缘于甲状腺炎或甲状腺滤泡细胞破坏使甲状腺激素释放增多;部分患者表现为混合型AIT。兹介绍胺碘酮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流行现状、预测因素、发生机制及防治策略。 1胺碘酮的药物代谢动力学 胺碘酮分子结构与甲状腺激素中的三碘甲腺原氨酸(T3)、四碘甲腺原氨酸(T4)相似,每分子胺碘酮含两个碘原子,占其质量的37.5%,其中约10%可解离成游离碘[1]。每200mg胺碘酮中含75mg有机碘,胺碘酮通常用量为100-600mg/d,相当于摄入3-18mg/d游离碘,而日常推荐摄碘量仅为0.15-0.30mg/d。胺碘酮由于其亲脂性,主要贮存于脂肪组织及含脂肪丰富的组织。胺碘酮经肝脏代谢后产生去乙基胺碘酮(DEA),胺碘酮的半衰期约40d,DEA约是57d,因此,停药后仍可较长时间维持其效应。在细胞内,胺碘酮易积聚在溶酶体内,并与其磷脂结合,结合物被磷脂酶水解形成多层包涵体,可能与胺碘酮的不良反应有关[2]。胺碘酮代谢过程中的诸多因素如碘聚集、自由基形成和免疫损伤等均可能参与损伤甲状腺的结构和功能。 2流行病学及预测因素 大多数服用胺碘酮的患者甲状腺功能仍保持正常,约15%-20%的患者出现甲状腺功能异常[3]。AIH常见于碘摄入充足的地区,男女发病比率为1∶1.5[4];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处于正常高值、抗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阳性等因素增加AIH的发生风险。桥本甲状腺炎是AIH最常见的危险因素。AIT常见于碘缺乏地区,男女发病比率为3∶1[4];可见于服药期间的任何时候,甚至停药后的6-9月内。年龄并不是胺碘酮诱发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临床上胺碘酮诱发的甲状腺功能异常多见于老年人,主要缘于心律失常和应用胺碘酮抗心律失常治疗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有研究表明,Ⅱ型AIT及亚临床AIH分别有25%及20%的患者有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家族史;甲状腺肿是混合型AIT和Ⅰ型AIT的危险因素,约80%的患者存在甲状腺肿[5]。胺碘酮本身或其代谢产生的碘并不导致自身免疫反应,但可能通过药物本身或其代谢产生的碘对甲状腺的毒性作用引起免疫性损伤使原有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恶化[5];大约60%的AIT患者TPOAb阳性,甲状腺功能正常的对照组仅20%TPOAb阳性。单因素回归分析发现甲状腺肿及TPOAb阳性为胺碘酮诱发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预测因素,多元回归分析显示仅甲状腺肿是独立的预测因素[5]。 3胺碘酮诱发的甲状腺功能减退 3.1甲状腺激素的代谢与调节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必需原料。食物中的碘以碘离子的形式入血,在甲状腺内经Na-I同向转运体(NIS)转运至甲状腺滤泡细胞并在甲状腺过氧化物酶(TPO)的作用下转化为活性碘,使甲状腺球蛋白(TG)的酪氨酸碘化形成一碘酪氨酸(MIT)残基和二碘酪氨酸(DIT)残基,在TPO的作用下缩合成T3和T4,经过蛋白酶水解TG的肽腱,释放T3、T4入血与血浆蛋白结合转运至靶组织。在靶组织中,80%的T4在脱碘酶的作用下转化为T3。人体的甲状腺激素大约90%为T4,T3只占9%,而其活性是T4的5倍。除了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调节甲状腺激素水平,维持正常的甲状腺功能外,甲状腺本身尚有自身调节的能力,其中包括含碘量调节甲状腺的摄碘能力,即Wolff-Chaikoff效应及Jod-Basedow效应。3.2AIH的发病机制胺碘酮主要通过以下两种机制引起AIH:碘相关效应和药物本身作用。1948年,Wolff和Chaikoff报道血液中高浓度碘抑制小鼠甲状腺激素的合成,这种效应称为Wolff-Chaikoff效应即碘阻滞效应[6],其机制可能是甲状腺内大量的碘竞争性抑制TPO的活性,通过减少酪氨酸的碘化,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不服用胺碘酮的患者,尽管存在高浓度碘,但持续2天左右甲状腺 ·综述·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510120)1.心内科 2.内分泌科 161· ·C M Y K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 胺碘酮的药理学特征复杂,作用多样,不难预料会引起多种不良反应(表3略)。 由于半衰期长,胺碘酮潜在的器官毒性比半衰期短的药物更严重,也更难处理。有些不良反应只要予以解释,解除患者的顾虑,严密随访观察即可。而重要脏器的毒性,可能是致命的,需要更积极的处理措施。 肺毒性最早期的表现是咳嗽,但病情进展时可出现发热和呼吸困难。胸部X线片显示局部或弥漫的浸润,一氧化碳弥散功能较用药前基础检查下降,支持诊断。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除外结核、肿瘤播散等其他疾病。肺泡样巨噬细胞只是药物吸收的表现,不一定表明毒性作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胺碘酮的肺毒性通常是有效的,但一般应予停药。肺毒性的早期表现可类似于慢性心衰,因此高度警惕这一毒性作用是必要的。未能早期诊断肺毒性反应,可能导致生命危险。目前,临床实践中主张使用小剂量维持(<400 mg),肺毒性的发生率大大降低。 消化系统的不良反应如恶心、食欲下降和便秘很常见,特别是在开始服用负荷量时容易出现,减量后服用维持量时症状通常可以缓解。最严重的消化系统不良反应是肝炎和肝硬化。如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达2倍以上,应考虑肝炎的可能。诊断胺碘酮的肝脏毒性时应除外其他原因(如其他药物、病毒、酒精等)所致的肝功能异常。肝脏活检有助于明确是否有肝炎或坏死性肝硬化。Mallory小体(与前面已经提到过的泡沫样巨嗜细胞一样)只是胺碘酮吸收的征象,并不表明发生了毒性反应。如果确诊发生了胺碘酮肝脏毒性反应,应该停药。胺碘酮引起的肝炎可能是致命的。 甲状腺功能异常的发生率报告不一,有高达20%以上,对于仅化验异常而无临床表现的患者,可监测促甲状腺素的水平而不需要特殊处理。甲状腺功能低下的发生可能比较隐匿,其症状和体征易被误诊为其他原因所致,如心动过缓常归因于胺碘酮本身或其他药物。甲状腺功能亢进则可能表现为心律失常加重或体重减轻,由于胺碘酮的负性变时作用,通常没有静息性心动过速。甲状腺功能低下用左旋甲状腺素易于治疗,而甲状腺功能亢进比较难处理。由于碘化钠的吸收被胺碘酮分子中的碘化物抑制,所以不能进行131I放射治疗。

【亲测好评】酰胺缩合经验总结

酰胺缩合反应总结 1 合成酰胺的方法 合成酰胺通用的方法是先活化羧基,然后再与胺反应得到酰胺 总体来说仲胺活性高于伯胺,脂肪胺高于芳香胺。 2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2.1活性酯法 应用 CDI 与羧酸反应得到活性较高的酰基咪唑,该类反应由于过量的 CDI 会和胺反应得到脲的副产物,因此其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在 1 当量。其反应是分步进行,胺极易与活性酯反应得到相应的酰化产物。 2.2 碳二亚胺类缩合剂法

使用该类缩合剂一般需要加入酰化催化剂或活化剂如,DMAP , HOBt ,等等,主要因为反应的第一阶段所生成的中间体不稳定,若不用酰化催化剂转化为相应得活性酯或活性酰胺,其自身易成脲。 EDCI HOBT,一般用的较多,搭配使用,有时酸的位阻较大或者连有吸电子基团反应或停留在活性酯这一步,一般加碱,2-3 当量的 DIEA,一般以二氯甲烷为溶剂,溶解性不好时也可用 DMF。(有时加催化量的DMAP,针对有位阻的反应)。 这类缩合剂活性相对要差一些,一般需要和酸先活化 1 小时,再将胺加入。 2.3 鎓盐类的缩合剂法 鎓盐类的缩合剂活性较高,从盐的种类分为两类一类是碳鎓盐,目前常用的 HATU,HBTU,等等。另一类为鏻鎓盐,如 PyBOP。 HATU缩合效果较好但价格较贵, PyBOP 是我们常用的缩合剂中活性最高的,一般在其他方法不反应的条件下考虑。 3 常见副产物以及处理方法

3.1 碳二亚胺类副产物 以 EDCI 为例子,在没有 HOBT 存在的情况下,反应活性酯容易自身重排成脲: 所以在反应中加入HOBT 以形成相对稳定的活性中间体: 其反应后生成的脲水溶性很好,通常在反应干净的情况下,可以用稀酸洗掉,不须进一步纯化即可得到干净的产品。 在库反应中,此类缩合剂最常使用的是 EDCI,因其极性相对较大,在分离过程中 不易与产物包裹在一起。不过在产物极性大的情况下,分离过程中可能会带有 174 的杂MS。 3.2 鎓盐类副反应 以 HATU 为例,在局部浓度不均匀的情况下,会产生以下副产物:

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 可能大家都不知道胺碘酮是皿类抗心律失常药吧,那你知道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吗?下面是为你整理的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 胺碘酮最严重的不良反应胺碘酮(乙胺碘咲酮、可达龙)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临床用于治疗室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期前收缩、阵发性心房扑动。预激综合征等。 口服每次0.1?0.2g , 3?4/d,有效后改为每次0.2g , l~2/d。静注或静滴,主要用于快速心律失常立即复律,5?10mg/kg,分2?3次给药,用50%葡萄糖液稀释后缓慢静注(10?15min)。以250ml 葡萄糖液稀释后静滴30min内滴完。本药口服吸收好,6?8h血药浓度达峰值,在肝脏代谢,经肝胆汁排泄,半衰期平均为52.6d。 人中毒血药浓度2.5μg/ml 。小鼠腹腔注射 LD500.432g/kg ,静脉注射LD500.1669g/kg 。本药主要损害心脏、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及引起过敏反应等。 临床表现 1.不良反应 如头晕、恶心、呕吐、便秘、心动过缓、角膜病变、视力下降。 2.中毒表现 (1)心血管系统:窦房结功能抑制或房室传导阻滞及扭转性室速、

心电图可见Q-T间期延长、T波低平、U波,静注过快可见低血压、心力衰竭。 (2)神经系统:震颤、共济失调、锥体外系症状、多发性神经炎。 (3)消化系经:恶心、呕吐、便秘、转氨酶升高等。 (4)内分泌系统:甲状腺功能亢进或低下、黏液性水肿。 (5)呼吸系统:间质性肺炎或肺泡纤维性肺炎、结核活动播散、胸腔积液。(6)血液系统:血沉快、白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 (7)过敏反应:皮肤光过敏症、急性碘过敏反应、哮喘等。(8)其他:肾毒性表现、口吃、乳房发育、角膜病变等。 胺碘酮的正确服用方法1、由于胺碘酮具有潜在的毒性作用,因此不用于治疗无生命威胁的心律失常,如房性、室性期前收缩等。 2、胺碘酮应在进餐时服用,这样可有利于药物的吸收。服用时需严格遵照医嘱或说明书,不可随意增减用药剂量或用药次数。 3、如果出现漏服,并且漏服时间在两次用药间隔1/2时间内,应当按原剂量立即补服,下次服药仍按原时间进行;若已超过用药间隔的1/2,则不必补服,下次按原时间原剂量服药即可,无需一次服用双倍剂量。 4、即使感觉好转,也不能自行停药。需长期服药者应尽可能使用最小有效维持量,并定期随诊。 胺碘酮的服用要点1、用药期间应经常复查血压、心电图,若心率<60次/分或感不适,建议专科门诊随诊,调整用药方案。注意随访检查肝功能、甲状腺功能(每3-6个月1次)、肺功能(每6-12个月1

高职高专《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七章

第七章 醛酮醌 思考与练习 7-1 写出分子式为C 5H 10O 的醛、酮的所有异构体。 7-2 命名下列化合物。 ⑴ 2,4-二甲基己醛 ⑵ 5-甲基-4-己烯-3-酮 ⑶ 1-环己基-2-丙酮 ⑷ 4-苯基-2-戊烯醛 ⑸ 3-氯-2,5-己二酮 ⑹β-萘甲醛 7-3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⑴ ⑵ ⑶ ⑷ ⑸ ⑹ 7-4 试用合适的原料合成下列化合物。 可用相应醇氧化或用付—克酰基化反应制得。 7-5 将下列化合物的沸点按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并说明理由。 丙醇>丙酮>甲乙醚>丙烷 主要考虑:有无氢键形成和分子极性的大小。 7-6 乙醛能与水混溶,而正戊醛则微溶于水,为什么? 低级醛和酮在水中有相当大的溶解度,这是因为醛和酮分子中羰基上的氧原子可以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形成氢键。但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加,羰基在分子中所占的比例减小,形成氢键难度加大,醛和酮在水中溶解度也逐渐减小。 7-7 羰基化合物和哪些试剂容易发生加成反应?遵循什么规律? 羰基化合物与HCN 、NaHSO 3、ROH 、RMgX 、H 2N-Y 等试剂易发生加成反应。遵循亲核加成反应规律,即羰基中的碳原子形成反应的正电中心,受到亲核试剂的进攻。 7-8在与氢氰酸加成反应中,丙酮和乙醛哪一个反应比较快?为什么? 乙醛快;比较醛和酮羰基加成反应的难易,通常考虑两个方面:①由于烷基的给电性,羰基上连接的烷基越多,给电性越强,羰基碳原子正电性越小,越不利于亲核试剂的进攻,使得加成反应速度减慢。②羰基上连接的烃基越大,则位阻效应越大,亲核试剂就越不容易接近,反应也不易进行。所以在许多亲核加成反应中,酮一般不如醛活泼。 7-9 醛和酮与格氏试剂加成反应主要适用于哪些物质的合成? 醛和酮与格氏试剂(RMgX )加成,可生成比原来醛或酮增加了碳原子的伯、仲、叔醇。 7-10 下列化合物哪些能和HCN 发生加成反应?并写出其反应产物。 ⑴、⑵、⑶、⑸; ⑴ CH 3CH 2CH 2CH 2CHO CH 3CH 2CHCHO CH 3CH 3CHCH 2CHO CH 3CH 3C CH 3CH 3 CHO CH 3C O CH 2CH 2CH 3 CH 3C O CHCH 3 CH 3 CH 3CHCH 2CHO 3CH CHCHO O C 2H 5 CH 3CH 3CH 3CH CHCHBr C O CH 3CHO OH CH 2 C O OH CH 2CHCH 2CHO CH 2CHCH 2 CHCN CH 3CH 2CCH 2CH 3 O

盐酸胺碘酮说明书

胺碘酮的使用说明 一:正确掌握不同剂型胺碘酮的适应证 两种剂型,不同作用机制: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种多离子通道阻滞剂,因此,同时具有ⅰ、ⅱ、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胺碘酮静脉早期应用和长期口服应用效果有所不同。 静脉用胺碘酮,更多表现为ⅲ类药物之外的作用,即钠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及钙通道阻滞作用; 而口服胺碘酮或长时间静脉应用胺碘酮后,则表现为ⅲ类药物的作用,即钾通道阻滞作用。通过抑制这些离子通道带来的电生理效应包括抑制窦房结、房室交界区的自律性,减慢心房、房室结、房室旁路传导及延缓心房肌、心室肌的动作电位时程和有效不应期,由此带来广谱抗心律失常作用。 胺碘酮静脉注射液的适应证:室颤和无脉搏室速电击除颤失败后,静脉用胺碘酮可用于改善电击除颤的效果;不伴有qt间期延长的宽qrs心动过速(包括单形性室速和多形性室速);可用于房颤患者室率控制和节律控制;及其他心律失常。静脉用胺碘酮适用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尤其是伴缺血性心脏病及心功能不全的心律失常。在房颤治疗中,房颤指南对静脉用胺碘酮做了明确定位及建议:对于合并严重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优先考虑静脉用胺碘酮进行复律;对于伴中等结构功能异常的患者,使用伊布利特和维纳卡兰,如果无效,可以考虑静脉用胺碘酮;对于无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复律时有更多的药物可供选择,比如ⅰc类的药物:普罗帕酮、伊布利特、维纳卡兰,如果无效,同样可以考虑静脉用胺碘酮。 胺碘酮口服片剂的适应症:可用于房颤复律及维持窦性心律;不能作为室率控制的首选,因为,在长期治疗中,还有更多更理想的药物可达到室率控制的目的。对于长期维持窦性心律的药物选择:心衰患者首选口服胺碘酮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对于伴器质性心脏病或者无结构病变的患者,应该选择更安全的药物,如决奈达隆、索他洛尔等;对于伴器质性心脏病的室 性心律失常患者,其心律失常或基础疾病的严重程度还不足以置入icd,为了控制心律失常,可以考虑使用口服胺碘酮;恶性心律失常的二级预防优选icd,无法使用icd的患者,考虑口服胺碘酮;对于植入了icd、应用了β受体阻滞剂,但心律失常仍反复发作的患者,由于icd对心律失常没有预防作用,为了减少icd的放电,考虑使用口服胺碘酮。 二:规范胺碘酮的用法用量,确保临床疗效 累积剂量是保证临床疗效的关键: 对于房颤的择期复律与预防,中国胺碘酮临床应用指南强调了胺碘酮10g的负荷量(包括静脉及口服),急性期转律或控制室率静脉胺碘酮剂量应1.2-1.8g/d。欧洲房颤指南推荐:按照5mg/kg静脉注射,1h后,按50mg/h滴注; 对于室性心律失常中的应用,中国指南推荐,10min 内静脉注射150mg,如必要重复上述操作,然后按照1mg/min滴注6小时,减量为0.5mg/min; 国外指南推荐,20-60min内静脉注射300mg,之后24h内滴注900mg。 无论是哪种方法,胺碘酮的应用关键是要累积到一定剂量才能发挥药效,累积剂量是指口服维持量之前的总量,包含了静脉推注的负荷量,静脉维持量,口服的负荷量。可以通过表格记录胺碘酮静脉用量、口服用量及体内累积量。 负荷的方法及剂量:单纯静脉负荷法适用于短期使用和无法口服的情况;静脉加口服负荷法适用于室性心律失常和反复发作的心律失常;单纯口服负荷方法适用于病情并不紧急和预防的情况。负荷剂量分为小负荷量(>10g)、中负荷量(10-20g)、大负荷量(<20g)。负荷速度分为快速负荷和缓慢负荷。快速负荷用于急性期,单纯静脉负荷,建议每天不超过2.2g;静脉加口服负荷,一般建议静脉注射1200-2200mg,口服600mg,然后根据病情递减,大约在

羧酸与胺地缩合酰化反应

酰胺的合成 常见合成酰胺的方法 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酰卤的酰化反应 氨或胺与酸酐的酰化反应 其他缩合方法 酯交换为酰胺 氰基转化为酰胺 第一部分:羧酸与胺的缩合酰化反应 羧酸和胺的直接缩合反应 羧酸与胺的反应是合成酰胺的重要方法: 这一反应是一个平衡反应,采用过量的反应物之一或除去反应中生成的水,均有利于平衡向产物方向转移。 除去水的方法通常是在反应物中加入苯或甲苯进行共沸蒸馏。例如将a-羟基乙酸及苄胺于90℃共热,并蒸出生成的水及过量的苄胺,则生成a-羟基乙酰基苄胺: o 混合酸酐法 (一) 氯甲酸酯法:主要应用羧酸与氯甲酸乙酯或异丁酯反应生成混合酸酐,而后再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胺。这一反应如果酸的a-位位阻大或者连有吸电子基团,有时会停留在混合酸酐这一步。但加热可以促使其反应;这一反应也可用于无取代酰胺的合成。 ClCOOEt, NEt 3CHCl 3, -20~5o C, 1.5h NH 3 (gas )rt, 30min 91% NMM, DMF r.t. 33% 混合酸酐法 (二) 羰基二咪唑:应用羰基二咪唑(CDI)与羧酸反应得到活性较高的酰基咪唑,许多酰基咪唑有一定的稳定性,有时可以分离出来。但一般来说其不用分离,反应液直接与胺一锅反应制备相应的酰胺;文献报道羰基二咪唑与三氟甲磺酸甲酯反应得到的二甲基化的三氟甲磺酸盐(CBMIT)的缩合性能更好。该类反应由于CDI 或CBMIT 会和过量的胺反应得到脲的副产物,

因此其用量一定要严格控制在1当量。最近有人发现应用CDI合成Weinreb 酰胺是一个较好的方法。 MeOTf (2 eq.) -OTf2 CH3NO2, 10o C CBMIT 混合酸酐法 (三) 磺酰氯:另一类常用的方法是羧酸和磺酰氯生成羧酸-磺酸的混合酸酐,其与胺反应得到相应的酰胺。常用的磺酰氯有甲烷磺酰氯(MsCl),对甲苯磺酰氯(TsCl)和对硝基苯磺酰氯(NsCl), 对硝基苯磺酰氯由于其吸电子性,其与酸反应生成活性更高的混合酸酐,一般二级胺和三级胺,甚至位阻很大的胺都能顺利反应。 混合酸酐法 (四) Boc酸酐:通过酸与Boc酸酐反应得到的混合酸酐与氨反应可得到相应的伯酰胺。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发表时间:2010-08-09T17:02:35.5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0年第11期供稿作者:刘艳[导读] 胺碘酮的肺毒性很可能是药物直接毒性作用以及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艳(黑龙江省亚布力林区人民医院 150631) 【中图分类号】R9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 (2010)11-0182-02 【关键词】胺碘酮心房颤动心律失常心室重构 胺碘酮为苯并呋喃的衍生物,作为Ⅲ类抗心律失常药,但它同时有钠通道阻滞、钙通道阻滞、β受体阻滞等作用,因此,它具有Ⅰ、Ⅱ、Ⅲ、Ⅳ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特点,疗效确切,临床安全性较高,广泛应用于多种心律失常的治疗[1]。胺碘酮应用于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防治如下: 1 胺碘酮的不良反应 1.1胺碘酮的肺毒性[2] 胺碘酮肺毒性发生率为1%~17%。胺碘酮的肺毒性很可能是药物直接毒性作用以及炎症反应、过敏反应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胺碘酮肺毒性的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多在连续应用胺碘酮后3~12个月出现,可表现为间质性肺炎或过敏性肺炎。多数患者(约占2/3)起病隐匿,伴有干咳、呼吸困难、体重下降等,偶有发热,胸部X线显示肺间质弥漫性病变。另有约1/3的肺毒性患者起病较急,常在治疗初期出现症状,并以发热和类似感染性肺炎的临床表现为特点,胸片显示肺实质片状浸润。胸腔积液在肺毒性患者中较少出现。约1/2~3/4的肺毒性患者表现为轻、中度的呼吸困难,少数患者甚至出现成人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症状。极少数患者会出现革兰阴性病原菌所致的获得性肺炎。 药物剂量与肺毒性的发生具有相关性。研究显示服用小剂量胺碘酮(<400mg/d),肺毒性的发生率<2%。但如长期(2年)服用胺碘酮,即使剂量控制在200mg/d,仍有可能发生肺毒性。因此,随着胺碘酮治疗周期的延长,肺毒性风险也将随着摄入量的增加而加大。 1.2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凡是应用胺碘酮,甲状腺功能指标就有变化。因200mg胺碘酮含碘有74.6mg,如此多的碘肯定对甲状腺有作用。它抑制外周四碘甲状腺原氨酸(T4)转向三碘甲状腺原氨酸(T3),表现T4、反三碘甲状腺原氨酸(rT3)、促甲状腺激素(TSH)轻度升高、T3轻度降低,此为胺碘酮作用的生化标志。甲减多发生于老年人,一般停药后甲减可好转。 1.3胺碘酮的肝脏毒性 肝脏毒性表现为转氨酶升高,很少有症状,因复查的时间、次数不等,发生率报告不一。如转氨酶高出正常的2~3倍宜停药。胺碘酮致患者肝硬化很少,但为致死性。 1.4胺碘酮的心脏不良反应 常见有心动过缓,严重心动过缓<45次/min需停药者不多。胺碘酮基本不引发TdP,但如合并低血钾或与其他致QT间期延长的药物合用时,有诱发TdP的可能性。 1.5胺碘酮的神经毒性 神经毒性表现为共济失调、震颤、感觉异常等,外周神经病变发生率0.3%,神经毒性与剂量有关,减少剂量就能减轻。视神经病变少见,与胺碘酮关系还不清楚,但如伴视神经炎、外周神经炎或共济失调等反应应停药。 1.6皮肤、眼等的含碘沉着或日光过敏,尚不影响正常治疗。角膜微粒沉着几乎100%,不影响视力,不必停药。服胺碘酮者避免太阳直晒。 2 防治 一旦临床诊断为肺毒性,应及时减量和停药,可停药几天,然后再采用更小的剂量,同时对于严重肺毒性(如弥慢性肺实质病变,肺功能检查显示限制性肺病,肺容量严重受损)患者可考虑短期使用皮质激素治疗,有助于防止肺毒性的加重。多数患者停药后可缓解。有些患者停药后仍会有症状加重的情况,这与胺碘酮半衰期长、与肺脏的亲和性较强有关或患者存在其他肺部疾病。对于合并肺部疾病的患者,在全面评价胺碘酮应用的必要性与安全性后,采用适宜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并坚持最小剂量的控制原则,将有助于减少肺毒性的发生[2]。 在应用胺碘酮之前需检查X线胸片、心电图、甲状腺、肝功能等指标,以便在治疗随访中对比观察。除对患者进行随访监测外,更为有效的方法是使用最小有效剂量,以避免胺碘酮毒性。长期服用胺碘酮的患者应该谨遵医嘱,并要定期进行血压、心电图、肝功能,甲状腺功能、肺功能以及x线胸片等相关的检查,必要时还应做眼科检查,一旦发现患者出现了严重的不良反应必须立即更换药物。 在治疗期间评价患者胺碘酮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及早发现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并预防,做到安全有效用药。及时对患者进行指导、宣教,规范胺碘酮的应用,提高患者依从性,认识并及早发现胺碘酮的不良反应,得以及早治疗。 参考文献 [1]胡大一.注意正确合理使用胺碘酮[J].中国全科医学,2002;5(5):377. [2]陶海龙,马长生.胺碘酮的肺毒性及其防治[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8,10(1):22—26.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