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武汉、南京、上海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武汉、南京、上海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武汉、南京、上海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武汉、南京、上海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武汉、南京、上海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3月2日-12日,围绕编制社区服务业规划这一主题,自治区发展研究中心组成调研组,对武汉、南京、上海近年来开展社区建设工作的基本情况、取得的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调研期间,调研组与湖北省民政厅、武汉市民政局、南京市民政局等相关部门进行了交流,并先后召开有三市、区、街道党政有关部门和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的座谈会8次;实地考察了南京市玄武区北安门社区、上海市社区服务中心、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社区、上海市普陀区曹杨社区等不同类型城市的社区建设工作。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三市的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对于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将社区建设作为城市工作的重要内容,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同时,我们也发现,随着三市经济结构和经济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社会生活的异质性、社会组织的多样化、城市就业形式的多样化,社区建设工作也面临着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现将有关情况及对我区社区服务业发展建议报告如下:

一、经济发展概况

武汉位于长江与汉江的交汇处,历来就是商贾云集、兵家必争之地,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经过多年的建设,武汉市在全国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之一。在全国三大工业中心、三大交通商业中心、三大教育中心的基础上,正在建设成为全国的三大制造业中心、三大科技开发中心、三大金融贸易中心,

在全国经济发展中起着龙腰的作用。特别是1992年取代上海成为中国第一大上缴税收城市,发展速度连年突破16%,被视为“武汉现象”,经济总量一直保持全国前三名,城市规模始终排名全国城市第一。2005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223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7%,创9年来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9.57亿元,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9.00亿元,增长17.9%;第三产业增加值1109.43亿元,增长13.1%。按常住人口计算,当年人均GDP达到26238元(折合3245美元)。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7:44.2:49.1变化为2005年的4.9:45.5:49.6。全市财政总收入达389.36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地方财政收入170.43亿元,增长30.2%,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8.82亿元,增长31.3%。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5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28.64亿元,比上年增长13.3%。

南京市濒江临海,位于沿海和长江两大经济带的“T”型结合部,紧邻上海,在江苏沿海、沿江乃至“长三角”开放战略中都处于重要地位。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41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2004年增长15.2%,实现财政总收入达510.17亿元,同口径增长19.5%。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11.07亿元,同口径增长20.4%。工业实现增加值1066亿元,比2004年增加了近200个亿,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9.5%,比2004年上升4.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118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5亿元,同比增长16.3%。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完成1402.7亿元,比2004年净增200亿元,增长16.7%。

上海市作为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金融中心,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三角”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人口仅占全国1%、土地面积占全国0.06%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2005年全年实现生产总值9143.9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1%,自1992年以来已连续第14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二、三产业共同推动全市经济增长。全年第一产业增加值79.65亿元,比上年下降9.7%;第二产业增加值4475.92亿元,比上年增长12.1%;第三产业增加值4588.38亿元,增长10.5%。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0.2%。全市财政收入4095.8亿元,比上年增长13.9%。全年地方财政收入1433.9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上年增长20.7%。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542.55亿元,比上年增长14.8%。

二、社区建设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建设基本情况

武汉市全市常住人口858万人,户籍人口801.36万人。面积8406平方公里,辖13个区,108个街道办事处, 1107个社区,其中中心城区883个。

武汉市由于社区建设起步晚,城市规模大,社区建设处于弥补欠账,重点改造社区基础设施阶段。武汉市委、市政府把社区工作当作城市建设的品牌来抓,以改革城市基层管理体制为突破口,以建设“文

明团结、安居乐业”的新型社区为目标,统筹规划,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努力探索社区工作的新机制,全面推进社区建设。从2003年起,实施“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推进7个中心城区883个社区的建设,做到社会保障到社区、城市管理到社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到社区、社会服务到社区,全面提高市民生活质量和城市文明程度。目前这一行动已初见成效。

南京市人口570万人,面积6421平方千米,辖11个市辖区、76个街道、800多个社区。

南京市社区建设起步于1986年,2000年以前工作重点围绕社区服务,2000年以后工作重点转移到社区建设。市政府制定了《南京市社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市民政局出台了《南京市社区服务业指导意见》。各社区遵循“投入社会化、运行市场化、管理行业化、服务信息化”这一原则,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利用群众性组织,开展社区服务,实现居民自主管理。目前正在建设社区信息服务网站。各社区普遍依托社区服务设施,建起为老年人、残疾人、烈军属、下岗职工、困难户等服务的网络,以及便民利民、求助互助、家政、康复等服务系列,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服务。一支总数在15万人以上的社区服务志愿者队伍,依托社区居委会服务站,把过去临时、突击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开始转变为定点定期的上门服务。

上海市全市户籍人口1360.26万人。常住人口达到1778万人。全市面积6340.5平方千米,辖18个市辖区、1个县,103个街道、114个镇,3个乡。

上海市社区建设从组织、管理到运行机制已较为完备。社区工作分为社区行政受理和社区服务两部分。所有为百姓服务的政府部门的工作均集中于受理中心。社区行政受理中心负责社会保障、就业推荐、低保、医保、农保、救助金发放、合作医疗等政务类服务,按照“让市民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的要求,在对办事和审批流程进行优化的基础上,通过电子政务平台、现场服务平台、电话咨询平台,为居民提供前台一口综合受理、后台网络联通协办的社区事务“一门式”服务。目前全市已有社区事务受理中心135个,另外在建的有96个,建成后将实现全市街道、乡镇全覆盖的要求;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百姓生活类服务,具体服务通过三级联运体系实现,三级联运体系即“社区建设看社团,社工带领义工”的三社联动、两工互动体系,社区居民求助、受理和服务由社区服务网(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2119954.html,)、社区服务热线(962200)和实体服务队伍联动实现,即百姓可通过社区服务网或社区服务热线向社区求助,社区工作人员受理后通知社区服务队伍根据具体要求满足百姓的需求。

(二)三市社区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虽然三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城市社区建设工作,也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成效,但是,随着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工作中仍面临着许多新的困难、矛盾和问题。

1、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相当普遍。据三市不完全统计,目前,社区居委会承担100多项行政性事务,需要参加30多项大型示范创建活动,加上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统计、会议等,社区居

委会所承担的任务异常繁重。

2、社区居委会自身建设仍待加强。一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素质仍需提高。目前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的素质较之社区建设开展以前虽有明显提高,但其年龄结构、文化程度、职业素质、思想观念、工作方法仍很难适应日新月异的社区发展要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仍是深入推进社区建设亟待解决的基础性问题。二是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仍需提高。目前,三市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待遇虽然较之社区建设开展以前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依旧处于较低的水平,只相当于甚至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这也是造成优秀人才不愿从事社区工作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南京市鼓楼区前几年有4名从民政管理干部学院毕业的大学生到社区工作,但因为待遇低、身份不明等原因目前均已辞职。三是社区居委会办公(活动、服务)用房仍需改善。

3、“城中村”、“村改居”问题日渐突出。“村改居”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要求,但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如有的地方擅自以“村改居”方式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划拨为国有土地,不按国家土地征收征用政策给农民应有的补偿;有的未进行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导致集体资产流失,群众利益受到损害;有的被征地农民转为城镇居民后,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等方面不能与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待遇;有的地方不尊重群众意见,撤村不按法定程序进行,引发群体性突发事件,影响到社会稳定。

4、社区建设发展不够平衡。从总体上看,三市的社区建设取得

了较大成绩,但发展还不够平衡,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思想认识不平衡。虽然三市绝大多数地方的领导对社区建设高度重视,但也有少数地方的领导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没有将社区建设摆上应有的位臵,致使个别社区建设长期滞后,影响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二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经济发展、思想认识、空间区位等方面的差异,三市不同地区之间的社区建设仍然存在差距。三是社区建设的内容发展不平衡。如有的社区更注重社区硬件基础设施建设,并在这方面大做文章;有的社区却能够不断拓展和丰富社区建设的内涵和外延。

5、社区服务和居民的需求增长存在一定差距。随着收入、生活水平全面而快速提高,城市社区居民的需求结构、生活方式发生明显改变,呈多元化、多样性发展趋势。居民已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穿暖等低层次的物质需求,而是更加看重生活质量的改善,对社区生态环境、人际交往、健身娱乐、民主自治等需求不断攀升。传统的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已无法适应社区居民需求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另外,随着生育率的持续下降和平均期望寿命的持续延长,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社区老龄人口快速增加也给社区的管理和服务提出了严峻挑战。

三、社区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做法

综观三市社区建设的实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条经验值得认真总结:

(一)建立有效的领导体制,为社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证

近年来,三市高度重视社区建设工作,充分认识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党委和政府始终把社区建设作为一项事关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的重要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并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一是强化领导,健全网络。三市均设立了社区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民政局,其中武汉市市长亲自担任组长,上海市和南京市由分管副市长担任组长,督促检查社区各项工作的执行情况。在武汉市883行动计划制定过程中,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主要领导分七路深入社区广泛调研,察看社区环境,走访社区居民,与社区工作者进行座谈。市长更是亲自带队逐个区商量方案,确定计划的内容。上海市由一个分管副市长、一个副书记到民政局抓试点,落实《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意见》和《加强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指导要求》执行情况。二是目标管理,整体推进。目前,三市及其所辖大部分地区均将社区建设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列为党委、政府的重要工作目标,南京市编制了《南京市社区建设“十一五”发展规划》,武汉市制定了《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上海市出台了《关于加强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意见》和《加强社区建设扩大试点工作指导要求》。三是完善制度,规范推进。为建立领导和运行的长效机制,保证社区建设的稳步、有序推进,三市各地建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二)构架完善的社区组织体系,为社区建设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

三市在建立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区组织体系方

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大力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基本上做到了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和社区党组织同步建设、同时到位,达到了“一居一支部(党委、总支)”的要求。在完善组织网络的基础上,建立了辖区单位党建联席会、党员向社区居民公示、社区居民评议党组织成员和党员、党员联系扶贫帮困对象、党组织干部“公推直选”、社区党组织书记和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制度,开展了“党旗在我心中”、“贡献在社区,温暖在人间”、“党员责任岗”等系列活动。二是切实抓好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通过公开招聘、民主选举,社区居委会干部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为切实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支持居民自治功能的实现,三市许多地方还进行了在社区设立社工站或社工办的试点工作。此外,在每个社区建立健全了社区居民(成员)代表大会和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等自治组织。三是积极培育社区中介组织。南京市通过出台《关于培育社区群众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的意见》等相关文件,将社区服务机构纳入“民非”机构进行登记管理,培育发展了社区互助类、群众维权类、文体娱乐类等各类社区中介组织3500多个,在这方面积累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三)建立稳定的财力保障体系,为社区建设夯实坚固基础

社区建设财力保障体系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社区工作者待遇切实落实并不断提高。在大多数城市将社区工作经费和人员生活补贴(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等保险)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的基础上,有些地方还建立了社区工作者待遇随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而自然增长的机制。二是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加大。武汉市规定从

2003年起,每年投入3亿元以上的资金用于社区建设,其中市财政每年列入预算3000万元,各区财政每年1000万元,到2005年年中已投入资金11.24亿元,对全市中心城区883个社区逐个进行全面建设。目前,三市社区办公、服务、活动用房按标准基本得到解决。除财政拨款外,三市社区积极组织社区内的社会资源,发动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在人力、物力、财力上为社区建设添砖加瓦,为社区配备了电脑、电话、打印机、VCD、彩电、相机等办公设备,并相继建成一大批社区图书馆、体育中心、少年宫、绿地广场等。

(四)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为社区建设提供有形抓手

经过十多年的探索实践,三市基本形成了完善的社区服务格局。一是社区服务网络建立健全。各地基本上建立了区、街、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并形成了一支庞大的社区志愿者队伍。南京市通过人大颁布了《南京市志愿服务条例》,为社区志愿活动的规范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二是社区服务的内容和领域得到不断拓展。近年来,三市社区服务已经扩展为面向特困群体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服务、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以及面向下岗职工和无业人员的再就业及生活保障服务等系列服务,服务项目也拓展到70多种。三是社区服务的管理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目前,社会化投入机制、市场化运行机制、行业化管理机制相结合的社区服务正在走上规范化发展轨道。南京市在民政、工商、税务、物价等部门的配合下,对全市社区服务单位实行行业认证制度,90%以上的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公寓引入了市场化运行机制。上海市各社区为社区服务

单位设立准入门槛,保证各服务单位以较高服务质量为百姓服务,以确保政府的良好形象。

(五)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为社区建设的深入开展扫除障碍

三市以减轻社区居委会负担、防止和克服行政化为突破口,围绕理顺政府与社区关系、增强居民自治功能,在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进行撤销街道办事处改革试点。2002年,南京市白下区在淮海路街道撤销街道办事处、设立社区行政事务受理中心的改革试点,取得较好效果,减少了政府管理层级和管理成本,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社区自治功能。二是理顺政府与社区的关系。南京市建邺区、秦淮区、白下区出台了《社区工作职责界定意见》、《社区建设责任单位考评意见》,为居委会拒绝政府部门各种不合理的任务摊派撑起保护伞;南京市秦淮区还建立部门工作进社区“准入制”,切实把住社区负担的第一道关口;南京市下关区在街道层面探索成立“社区自治工作协会”,有效维护了社区居委会和社区工作者的权益;玄武区对社区存在的“牌子多、台帐多、考核评比多”问题进行集中清理,明确规定社区只挂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社区概况、社区组织网络、社区服务网络等六块牌子,将76本台帐精简为6本,并不作为任务考核依据。三是完善社区居民自治运行机制。三市社区普遍建立了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制度、社区议事会制度、社区居委会工作制度、公开办事制度、社区居民公约等一系列制度。

(六)抓好共驻共建,充分整合社区资源搞好社区建设

三市结合实际,探索建立社区建设共驻共建、资源共享机制,积极引导、动员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与社区结对挂钩,共同推进社区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效果。武汉市社区建设883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也是和各个部门的协调配合密切相关,无论是与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有关的财政、建设、城管、水务、园林、房产、环保、供电、优育等部门,还是有软件建设任务的组织、文明、综治、公安、劳动社保、文化、教育、卫生、司法、工商等部门和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都积极地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认真地做好相关工作。全市一大批与社区共驻的党政军机关、院校和企事业单位,经过各区动员后,社区理念和家园意识不断增强,在883行动计划的旗臶下,群众广泛参与,单位共驻共建,形成了整体的工作合力,保证了社区建设总体水平的不断提高。

四、几点启示

(一)领导重视是推动社区建设的关键

由于社区建设涉及为百姓服务的各政府部门,搞好社区建设需要各政府部门通力配合,要协调好各部门和社会各种资源,需要有强有力的统一领导,三市均由市长或分管副市长抓社区建设,为社区建设提供了有力保证。自治区在推动社区建设过程中,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把社区服务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社区发展规划,从全局的角度统筹安排,合力推进。

(二)社区组织和队伍建设是社区建设的基础

要切实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突出抓好社区党组织班子建设,充

分发挥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和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要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居民依法自治制度。要切实加强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岗位培训,不断提高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综合素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切实改善社区党组织和居委会的工作条件,认真落实他们的政治、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

(三)资金投入是社区建设的保证

借鉴上海的经验,各市财政应每年安排一定的资金,对政务类的服务项目予以保障,对社区服务中心纯经营性的、社会效益和市场前景良好,但初期运作困难的项目,可采用贴息或一次性补助等办法给予扶持。对符合有关条件的服务项目,要给予相应的税收减免。对居民服务类项目采取项目管理的办法,建立招商引资、融资等办法相结合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广泛筹集、吸纳社会资金,兴办社区服务企业。

(四)抓好试点,分步推进全区社区建设

由于自治区社区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城市社区建设发展程度差异较大,应首先以呼、包二市为社区建设试点,重点突破,以两市的社区建设经验为指导,进而推动全区各盟市的社区建设。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提高社区服务效率

社区工作千头万绪,非常繁杂,上面对应各级政府部门,下面对应千家万户,各类数据、信息交差重叠,为提高社区工作效率,应加快社区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以区、街道、社区的服务中心(站)为

基础的四级社区服务网络。通过整合网络系统,逐步实施网站系统、数字电视系统、热线呼叫系统等为民服务应用系统联网运行,实现社区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交换和共享,使居民通过多种形式的信息化手段享受有关便利服务。

信息资源开发处:毕力格、李文杰、哈斯

2006-3-20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 [<<] [>>] --------------------------------------------------------------------------------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老龄社会的到来,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会人”,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加强社区建设,对于提高城市管理水平,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意义。由于工作的关系,比较关注社区建设发展情况,同时对周边城区的社区进行了调研,提出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做出分析,提出下一步加强和改进社区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社区的认识有待深化。第一,对社区建设的主体认识模糊。社区是城市的基本组成单位,是群众性自治组织,其健康发展有赖于充分发挥居民自治的效力。而当前社区行政化现象普遍。一方面,社区居委会的工作方式仍然以行政指挥为主导,对引导社区居民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手段还不多,简单地把社区工作等同于完成部门交办的任务,从而形成对政府的依赖性,社区工作尤其是社区服务业比较滞后。另一方面,随着城市工作的下移,政府有关部门的工作、街道办事处绝大部分的工作都压到了社区居委会的头上,政府部门往往把社区居委会当成“下属”,直接向社区安排行政工作,“什么事都要社区参与,什么人都可以指挥社区”,使得社区居委会责任大,任务多,负担重,疲于应付,形成“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现象,难以开展自己的工作。此外,社区还要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考核,社区各种记录、统计报表、台账有不计其数,造成了社区工作人员整天忙于填写各种报表、记录,影响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正常工作。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社区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建设逐步向深入发展,社区文化蓬勃兴起。挖掘社区文化资源,推进基层文化建设,对于繁荣城市文化、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对于强化政府在文化领域的公共服务能力,满足居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对于打造居民精神家园、构建和谐社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个月来,辖区内各社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满足居民文化生活为目的,大力推进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区文化建设更上一层楼,根据安排,我们采取查阅资料、工作座谈、居民访谈等形式,对社区文化建设的现状、问题和对策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实地调研。召开了由宣传文化中心、老体协、社区居委会等有关代表参加的4个座谈会,了解和掌握了火花街道社区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社区文化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多次组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对社区文化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目前,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品位的重要标志,是基层建设先进文化、满足居民文化生活的主要渠道。 (二)加大投入推动了辖区内社区文化阵地建设,市、区、街、居四级文化网络正在筹建中。目前,辖区内有8个社区成立了便民服务站,并建有社区文化活动场所,配备了体育健身器材。 (三)成立了社区文艺队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区文艺活动。目前,辖区内共有文学艺术社团、队伍各类民间文艺队伍有10余支,各类文艺骨干200多人。这些群众文化网络、队伍,为丰富居民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而积极的主体作用。许多社区结合节假日、纪念日和中心工作,利用社区文化园地,组织社区文化骨干,开展社区文化活动,在积极宣传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宣传公民道德、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为提高居民素质,倡导文明新风,功不可没。今年上半年辖区内共举办各类演出30多场,居民参与超过了2500余人次。尤其是今年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型文艺汇演,直接参与人员近1000人。体现了社区文化建设在满足居民文化生活与满足居民自我展现、自我提高所取得的重大成效。此外,市、区文化系统在“文化进社区”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居民的欢迎。 (四)挖掘潜力,发挥优势,拓宽了社区文化工作的内容和渠道。 1、社区文化发展模式多。各区社区文化建设,结合各自实际,发挥自身优势,呈现了不同特点。 2、社区文化活动内容多。相声、小品、评书、歌舞一应俱全,内容丰富多彩。 3 社区文化建设思路多。通过全市文化工作者对社区文化工作的积极探索和认真总结,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经验做法。针对场地不足的问题,提出了资源整合、资源共享的办法;针对如何开展社区文化工作的问题,提出了用好领导人、退休人、文化人、手艺人、热心人等

城市社区工作调研报告(1)

城市社区工作调研报告(1) 一、社区的概念、职责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后作了规模调整的居委会辖区。随着城市政治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承担的社会职能不断转移,企业的许多社会职能也逐步剥离,一部分原本由政府企业承担的城市管理、服务职能下移到社区,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走出“单位群落”成为社会人,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社会流动人口增加,其管理、教育、服务等职责历史性回到了社区。由此可见,社区是城市居民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场所,也是城市活力所在,它已成为政权建设,社会稳定,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基础。由于社区的工作领域,工作职能,工作内涵均发生了较大变化,使得社区居委会这个群众性自治组织面临新的挑战,尤其是在加强社区建设的过程中,居委会是载体,是基础,是保证,是党和政府联系广大居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对城市改革、发展、稳定等方面起着积极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委会组织法》明确规定,居委会的任务是:宣传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的政策,维护居民的合法权益,教育居民履行依法应尽的义务,爱护公共财产,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办理本地区的公共事务和

公益事业;调解民间纠纷;协助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关做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青少年教育等项工作,向人民政府或者它的派出机构反映居民的意见,要求和提出建议。 二、民政部门的工作重心 民政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肩负着指导社区建设和贯彻实施社区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的重要职责,近年来,区民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始终把社区建设工作作为民政工作的主旋律,本着从实际出发,调整工作思路,依靠社会合力,同心协力,搞好社区建设,形成强大的社区建设氛围,开创了社区建设的新局面。 一是成立了由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正、副组长,有关职能部门和各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云岩区社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鼓励辖区企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和个人以资金、房产、设备、技术、信息、劳务等形式参与社区建设,走服务设施共建,社区资源共享的路子。区委、区政府还结合我区实际,先后出台了《关于推进社区建设加强城市基层基础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整合社区居委会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社区服务加快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实施云岩区城市形象建设工程的意见》,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我区社区建设工作。 二是科学合理地调整原有居委会的规模。结合实际,于

社区发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发展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社区位于××县城南××南侧、××镇××社区管委会东侧,原隶属××管委会,于XX年11月划归××镇管理。改革开放以来,××人民在“地少人多”的困难情况下,积极开拓多种致富路子,农业经济效益高,工副业发展兴旺,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长,社会公益事业较为完善,形成了较好的经济基础和发展氛围。但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在新时期的发展也遇到一定瓶颈,需要积极转换思路,创新举措,才能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一、××社区基本情况 (一)人口土地。××社区在册2542人,实有1999人;全社区适龄劳动力1387人,其中外出务工300余人,经商100余人,副业及三产500余人,社区人均纯收入达7800元/年;全社区土地948亩,可用耕地622亩,典型的“地少人多”。 (二)集体经济。××社区现有一座砖瓦厂,筹建于1986年,前期为集体经营,后期对外出租,XX年出租收入为5万元;社区于××社区街头有一处三层楼的房产,XX年出租收入为万元;社区内还有部分闲置坑塘,零散由个人承包。XX 年,××社区集体经济收入预计约为11万元。 (三)村居建设与管理。××社区分为6个小组,全部集

中居住,绝大部分居民建筑为两层楼房,家庭设施设备比较齐全;全社区共设3个垃圾处理点,日常聘用3名保洁员负责清理维护社区卫生,保洁员工资由上级拨付。 (四)社会公益事业。经过近几年上级政策的支持和××社区两委班子的努力,社区内水泥道路目前基本齐全,全部入庄到户,道路总长度约千米。社区拥有单独的水电站,电力供应设有独立总线,方便自行管理;收取居民的水费也很低,仅为元/吨,居委会每年补贴水费近3万元。社区内有一处约5XX年历史的乱茔,总面积约13亩,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平坟的基础上陆续于地面重起新坟,近几年逐渐规范管理,由居委会统一修建坟墓小区,以成本价出售给本社区居民。 (五)村部建设。村部设在村居中心位置,由旧学校改造而成,占地近1亩,院内有一座建筑面积约37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及一座仓库式偏房,设有会议室、民调室、综治室、农险办理室、便民服务室、党员活动室、农家书屋等,基本满足社区两委班子日常办公和服务群众需求。卫生室根据业务需要,设在××社区街头。 (六)党员干部队伍。××社区两委班子成员共9人,交叉任职,其中支委会班子成员6人,居委会班子成员7人,党支部书记和居委会主任由1人兼任,各居民小组组长全部由社区干部兼任;党支部共有53名党员,常住流动党员约35

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城乡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一、我区城乡社区建设的现状: 我区共有城乡社区77个,其中:城市社区34个,农村社区43个,绝大多数农村社区达到“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建设标准。近几年来,我区投入200万资金建成农村社区村卫生室46个、警务室35个,政府提供的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福利、社会治安、卫生、文化、体育、科技等共10多项公共服务进入农村社区。全区95%的村建有卫生计生、农资供销等社区服务站。 几年来,全区用于城镇社区硬件设施建设的投入达到800万元,34个城市社区2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12个,全部实现了规范化建设标准。为了提升社区的服务水平,通过在社区开展“创先争优”和“星级社区”活动,社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涌现出昌明、景航等8个全市先进社区。各社区健全了社区治安巡逻队伍,形成了人防、技防、物防“三防”立体防范体系。目前,全区共有34名社区民警,34支治安巡逻队伍,有55个小区实施了全封闭,25个小区新安装了电子监控设施。 今年,区委、区政府把推进小城镇化建设作为我

区今后的重点工作来抓,一方面把街道、街道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稳步推进竟成镇街居体制改革;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鱼山、丽阳、荷塘等西区乡镇小城镇规划,重点抓好鲇鱼山小城镇建设。这些举措必将大力推动我区城乡社区建设上一个新台阶。 二、推进城镇化对城乡社区的作用和影响 推进城镇化进程中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一是由城中村改造拆迁所引发的利益矛盾、下岗职工再就业、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等问题,这些都制约着城市区域性的协调发展。我区每年处理的上访案件,有相当部份是城中村改造拆造引起的。二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我区竟成镇“城中村”改造和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都在促使处于城镇化进程中的社区不断产生利益诉求不同的社会群体,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疏离、排斥甚至对立的状态。三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小农意识与城市文明实现对接过程中会产生矛盾。我市管理比较的差地方往往是城乡结合部,如竟成镇村、村等,由于这些村民不能很好适应城市文明,从而引发了社区生活中的诸多问题,如在社区乱扔垃圾、破坏绿化等屡有发生。 社区在城镇化过程发挥着巨大作用。在城镇化的推进过程中,社区建设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功能和地位

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按照《濮阳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关于对我市农村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的调研通知》要求,我县及时组织县委农办、住建局、产业集聚区办公室等部门及有关乡镇召开座谈会,对全县推进城镇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一、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规划情况 濮阳县共辖6镇14乡,1005个行政村,总人口108.6万人,县域面积1382平方公里,耕地135万亩。2010年,全县GDP完成192.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1618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4.43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3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43元,城镇化率达到39.32%;柳屯镇、文留镇跻身河南省百强乡(镇)行列。《濮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关于“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部分明确指出:按照“规划先行、就业为本、量力而行、群众自愿”的原则,稳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城市建成区内现有城中村,加快转变为城市社区,同步推进社会组织形态转变,使村民真正转化为市民。选择工业集中、基础好的文留、柳屯、户部寨、庆祖四个乡镇优先进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到2012年,在县产业集聚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对不宜居住的村庄以及弱小村、偏远村实施整村搬迁,统一组织建设集中居住区。“十二五”期间建设40个新型农村社区。 2011年初,县委成立了由县政协主席曹雪生任组长的强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领导小组,负责产业集聚区内23个村庄合并,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工作。结合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5年内拟投资47.6亿元,对涉及的23个村庄实施拆迁,并进行集中安置。该社区的建设以实现中心村聚集为目标,采用投资开发模式运作,规划设计教育、商业、医疗、娱乐等功能齐全。总体设计为南、北2个分区。南区规划在县城濮阳师范东侧、南环路以北、国庆路以南区域,北区规划在濮台铁路北侧、大庆路东侧区域。建成后,南北区共可容纳10万人居住,其中,安置城关镇管辖的大屯、裴西屯、张庄、谷家庄、铁炉、邢庄等15个村,拆迁5000余户、近20000人。安置房建设计划今年9月份实施,拆迁安置从2012年开始,至2015年底全部完成。 二、濮阳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现状 按照上级党委、政府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濮阳县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城镇化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根据“全面规划、示范带动、启动社区、整治环境、整合涉农资金、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从经济基础发展较好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确定了城关 镇大屯、五星乡安寨、文留镇王明屯和高庄、庆祖镇郑寨和柳屯镇陈庄等社区提前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新型农村社区发展形式主要以中心村聚集、一村一社区型、融入城镇型为主。五星乡安寨村属于典型的一村一社区型,安寨村已启动“和谐新村”建设,全村共192户,890人,1309亩耕地,新型社区共规划8栋楼房,现已启动建设2栋,社区建成后可节约土地230余亩,节约土地用于村内招商引资;城关镇大屯社区属于融入城镇型发展,依托濮阳县产业集聚区建设,整合可利用土地用于产业集聚区发展用地,由开发商统一开发,村民住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施工”,目前已做好前期规划,正在与开发商洽谈;户部寨乡宗郭庙村属于中心村集聚型,投资类型属于投资开发型,有三个自然村庄合并成一个行政村,建设“新宗村花园”社区,总投资3500万元,其中村民筹资2000万元(含拆迁补偿款),土地流转资金1237万元,村民房屋拆迁费用按照一亩4万元的标准进行赔偿,资金用于新型社区建设,入住新户只需补齐差价,如果资金不够,开发商先给予垫付,在以后的食品工业园区就业后偿还。在原村庄宅基地上规划新型社区,占地面积130亩,分三期建设完成,采取先建后拆滚动发展的模式,稳步推进的方式实施,目前已开工建设14栋楼房。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调研报告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调研报告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农业更强、农民更富、农村更美, 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崭新舞台. 而完善新型社区建设格局, 推进新农村建设, 需要对不同地区农村社区的基本情况进行深入挖掘。如下是给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作用。 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日星期四调查地点:虞城县乔集乡调查对象:调查对象的年龄主要在2060岁之间,有老年人也有少部分学生。大多数人为初中和高中的文化程度调查方式:是以走访的形式调查的 调查的重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这项工作开展以来,被我们县纳入工作的重中之重。在我个人的思想认识上,也对这项工作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我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也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新型农村社区既是社区,又在农村,如果简单一点儿,能够理解为按照城市社区的标准在农村建的社区,但它又不但仅是居住环境的改进,加上新型两个字,其本质就发生了变化,提高到了新的层次。新型是对农村社区居民生活质的一个提高,她们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其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

的转变。新型农村社区不同于新农村建设,新农村主要是指居住环境的改进、农民精神风貌的改进,包括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五个方面,是较低层次的农村社区。而新型农村社区,实现了让农民群众享受与城市同质的、一样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待遇,并经过产业支撑,把农业劳动力变成了一产、二产或三产工人,实现了收入提高,生活质量、生活理念的根本转变,物质、文化生活的根本转变,群众文化素质修养的根本提高。 建设新型农村社区是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得到了极大改进,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城乡差距逐步拉大,三农问题愈来愈突出。就商丘而言,近年来,市区和各县城区变化很大,环境更加优美整洁,市民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改进。可是在农村,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环境,虽有改进但变化不大,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不相同步。就是说,广大农民还没有完全享受到改革发展带来的成果。这些年,国家虽然不断加大惠农力度,取消了农业税,对农民进行直接补贴,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最低生活保障等,但这些都是修修补补,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用于改进人们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投资绝大部分放到了城市,这与国家的发展战略和现状有关。政府财政有限,如果投向农村,点多面广、居住分散、蜻蜓点水,根本不解决问题,因此集中用于

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的社会实践报告 前言:参加者:*** 主题:浅析社区文化建设与管理 时间:寒假期间 地点:县城小区 转眼间大学生涯的第二个寒假又匆匆度过了,为了更好地了解社区管理的现状,为了使我们能更好地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来,缩短理论和实践的差距,更好的与社会接轨,与专业发展相融,我利用寒假期间在本市居民小区进行了一次调查。 现将此次实践活动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在社会的主要矛盾就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供不应求的状态已迫在眉睫步。发展文化产业对于我国来说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在大力发展物质文明的同时,积极进行文化建设。社区可以划分为农村社区、集镇社区和都市社区,此后提及的社区主要是指都市社区。这些特点要求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充分发挥服务功能、整合功能、凝聚功能、稳定功能和发展功能。 发展文化产业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打下了坚实的精神文化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我国文化产业是建立在中国独有的文化资源基础上的产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有着自己的优势。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与高新科技紧密相连,又可以容纳大量劳动力,解决就业问题。因此,文化产业必将成为21世纪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最重要的增长点。 在许多人看来,物业管理只是一些日常维修、园林绿化、保安、清洁等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事务,却忽略了物业管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最突出的是在社区文化方面。作为物业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社区文化开展得好与坏,不仅可以直接反映出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水平,还能够综合地反映该小区的形象和精神风貌,以及反映该小区居民的素质、精神境界和道德规范等。人们已经接受了买房子是买70年生活方式的观念,而这种生活方式直接体现于社区文化中,积极、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反映了小区的生命力,关系到安居乐业,关系到房子的升值和保值。这就是大概的建设社区文化的意义,建设社区文化必须遵循的原则可以概括为1.老少相结合2.大小相结合3.雅俗相结合4.远近相结合。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老人都怀念以前的社区文化,中国社会长期以来是一个农业文明发达的社会,农业社会结构自然具有村社组织的各种特征。“中国传统社会是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会,这样的社会是富有社区色彩的社会。但这种社区色彩并不同于西方社会建立在自由、独立人格基础上的现代社区的性质。因而,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改革深化,这种重关系、有人情味的“社区”色彩在目前城市社会中就越来越淡薄,难怪有许多人兴起“人情淡薄”的感慨。这些感觉所反映的社会事实,概括而言,就是“社区的衰落”。而这一“社区的衰落”,可以归咎三项因素: 1.都市化。城市人踏出家门,就是一个“陌生人的世界”,必须小心提防,有所保留,有所准备。这种防御性心理机制,使人时刻精神紧张,不敢松懈,有意无意用冷漠与敌意在人与人之间筑起一种安全的距离,使人与人间不会无缘无

关于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2006年,中央明确指出“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要求,由民政部牵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村社区建设实验工作。省九次党代会提出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新型农业现代化为基础的“三化”协调发展之路。我市作为河南省农村改革发展试验区,最重要的一项建设内容就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在今年我区的三干会上,也明确提出了“注重功能配套,建好农村社区”的新要求。为了更好地指导城阳城的农村社区建设,结合区里关于召开三农问题研讨会的通知精神,我在走访座谈、收集情况、学习调研的基础上,对农村社区建设有了一点儿思考,由于时间仓促、学识不足、经验缺乏等原因,只是一些肤浅的想法,有待在进一步的学习、调研、思考、探讨后补充、完善。 一、新农村建设外出考察情况 今年3月23日至27日,我随区考察团,赴4省、7市的12个考察点进行新农村建设考察,每个点都有各自的特点和看点,都有很好的借鉴点。安吉县90%以上的村都是别墅,刘家塘村看环境和服务,村庄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垃圾,社区服务中心提供150多项服务,灵峰村看规划和土地运作,规划标准高,一楼停车、放农机具,台阶直通二楼,二楼居住,很符合农村生产生活需要,长兴市门前广场颇为壮观,

广场四周有护城河,旁边的山丘自然保存下来,很自然,很和谐,高淳县桠溪镇国际慢城、古街,主要看农家乐、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华西村看集体经济实力,山东枣庄、台儿庄看古城复活、古城游,属二战纪念性城市,建设速度快,各类博物馆多,寿光蔬菜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濮阳西辛庄只是一个几百人的村庄,却走出了一条靠发展股合作份制企业和招商引资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好路子,吸引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新乡县古固镇、七里营镇的社区建设颇具规模,许昌鄢陵县的花卉产业和新型社区建设颇具特色。 考察一行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识,解放了思想,丰富了阅历,同时,也深感差距,倍增压力。回来后,我及时召开了班子成员会,把所看、所见、所思、所想与大家做了交流,进一步理清了思路,明确了目标,坚定了信心,鼓舞了干劲。 二、城阳城址保护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现状 城阳城址保护区总面积2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共有自然村53个,村庄分散,居民点分布密度为每平方公里2.12个(一般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密度大约为每平方公里0.5个)。人口超过300人村民组只有5个,200至300人的村民组8个,100至200人的村民组28个,100人以下的村民组12个,户籍人口9626人,近三分之一的人口常年外出打工,形成多个“空心村”。城阳城址保护区成立时间较短,基础差,底子

关于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

关于雅安市雨城区城区社区文化建设调查报告摘要: 社区文化是指以生活在社区中的居民为主体,以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包括各种群众性的文娱、体育、教育、科普以及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等在内的一种群众性文化形式。党的十八大对“文化建设”提出了要攀上新高度、寻找新方向、达到新高度、产生新思路,实现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目标。 关键词: 社区文化、精神需求、十八大、目标、文化建设 (一)、目前我国社区文化建设概况 社区文化是指在特定社会区域内人们的各种行为所构成的文化系统。其重要内涵是提高社区居民的精神境界, 满足其精神需求, 使他们的思想情操得到陶冶。同时, 社区文化对增进邻里之间的感情以及增强社区竞争力等方面, 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区文化建设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现代化程度和一个民族文化教育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六大提出要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必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再次提出“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奋斗目标,可见文化建设已成为中国未来工作的重要方向。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社区文化建设取得较大的进展,但由于城市化进展不断加快,社区文化建设基础还相当薄弱,与城市社区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还存在巨大的挑战。据调查:全国6524个街道,共有文化占4545个,建有文化展仅占69.67%,在全国83370个社区居委会中,共有社区文化活动室37732个,建有文化展的仅为45.26%,文化设施的缺口还很大。全国城市社区文化活动室或财政拨款4.08亿元,平均每个活动室仅1.08元,按城镇人口5.77亿算,人均仅0.7元,可见社区文化投入严重不足。此外,还存在社区文化设施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基层文化资源没有得到有效整合等问题。 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我国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为社区的文化建设做了大量工作,有所发展但仍面临挑战,为了解雅安市雨城区社区文化建设情况,我们毛概调研小组在10月到11月一个月时间内,通过调查问卷、随机采访等方式对雨城区城市的社区建设情况做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和了解。然后,在调查数据及查阅的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对雨城区的社区文化建设概况做了简单总结,对社区文化与人类生活做了探讨,并针对雅安市雨城区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 (二)、调查分析

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社区建设理论研讨文章 **花镇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2014年8月) 社区是社会的细胞,社区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切入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已成为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和居民素质、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载体。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它随着我国城市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 加强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社区建设,充分发挥社区居委会和群众的力量,不断提高为群众服务水平和城市管理水平,提高社区居民素质和文明程度,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保证群众安居乐业,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已逐步走上正规和完善,并受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为更好提出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和建议,我多次走访**花镇辖内社区,对社区建设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花镇社区建设概况 **花镇辖区内共有13个社区,社区辖区总人员7.4万人,总户数21400户;社区办公面积共5800平方米;社区工作人员 130人。目前,社区建设和管理工作得了规范发展和完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基本设施已逐步到位。社区全部成立了社区党支部,加强了党在社区建设工作中的领导。 (一)社区硬件设施建设情况 硬件设施是影响社区建设各项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彻底改善社区居委会和街道的办公和活动阵地是重要任务。在短短年时间将全镇社区建设硬件建设基本完善,社区服务中心配备在旗委政府和上级组织、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近几年的新建、购置和产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全镇现有13个社区的办公用房问题已全部得到解决,社区办公活动用房面积平均达到450平方米以上,社区服务中心具有社区事务受理大厅、社区服务、文体活动、学习培训、图书阅览等功能,目前,我镇社区整体建设水平得到明显提升,社区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二)社区软件建设情况 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围绕强化服务,通过网络建设、升级换代,使得我镇社区办公系统实现网络化,办公手段实现电子化,服务方式实现人文化,运作模式实现市场化,走出了一条健康、持续、快速发展的社区服务新思路。当前,社区服务手段日趋丰富。在社区服务方式上,由最初的政府单打独斗,力不从心,投入不足,到社会各界力量广泛协作,服务力量发展壮大,使得社区服务社会建,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社区队伍建设情况 我镇的13个社区共有干部63人,平均每个社区5人。新社区干部文化程度提高,政治素质提高,年龄明显降低,结构更加合理,形成了老、中、青三结合的年龄结构。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居委会委员、社区工作者素质不断提高,使社区工作人员的年龄结构、文化层次等不断得到优化。 二、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经费短缺,干部待遇偏低问题。 一是社区办公经费少。政府部门工作大部分进入社区,但经费较少,各类办公经费和费用开支给社区增加负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每年下拨给每个社区居委会的经费仅够维持社区居委会的水电费、电话费、日常办公用品的开支,而居委会又没有其它经济实体,

民政局对社区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民政局对社区建设状况调研报告 目前,对社区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社区认同感不强;待遇保障滞后,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自治服务不强,社区建设活力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建设保障不力和文化氛围不浓,社区建设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来完善社区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 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及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区的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自治意识深入民心,使社区尽快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州县市领导联系社区,州县市直部门包扶社区制度,把社区建设的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要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来源多元化。不断实行"公推直选"制度"选一批

",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工作人员中"派一批",从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引一批",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有条件的县可以依托党校等机构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要强化激励措施,使社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在经济方面,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偏低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方面,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上升的通道。 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不断激发社区建设的活力 要增强社区民主自治能力。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自治,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发展壮大群众性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议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社区公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民主管理科学有序,民主监督渠道畅通。坚持完善社区准入制度,政府各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职责明确,实现社区责、权、利的配套统一,保障社区充分发挥自治功能。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扩宽服务领域,实现管理、协调、服务一体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专业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工

关于和谐社区建设的综合调研报告

关于加强我市社区建设的调查与建议 根据市政协2011年工作安排,7月以来,市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邀请有关专家学者,深入到市民政局、白塔区、文圣区、太子河区、宏伟区部分街道社区,对我市社区建设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中集中听取了有关部门的情况汇报,走访了8个街道和所属32个社区,召开有民政干部、街道主任、社区书记和主任参加的座谈会4次。通过调研委员们认为,几年来,我市社区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以服务群众为重点,以推进居民自治为工作方向,以加强党的建设为关键性措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主要工作目标,营造安居乐业、文明祥和、团结和睦的社会环境,社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全市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白塔区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宏伟区成为我市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区,社区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一、我市社区建设取得的主要成绩 我市下辖7个县(市)区、37个乡(镇)、24个街道、141个社区。近几年,社区建设得到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各相关部门及社区组织的共同努力下,社区工作迈上了新台阶,取得了可喜成绩。 1、强化社区建设的组织领导,社区工作机制逐步健全

全市建立了党委、政府领导、民政部门牵头、有关部门配合、街道社区主办、社会力量支持、群众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了以社区党组织为核心、社区群众自治组织为主体、民间服务组织为补充的社区发展新格局。社区普遍建立(党委)党支部、社区成员代表大会、社区协商议事委员会和社区居民委员会。宏伟区于2008年大胆突破,在新建的龙鼎山庄新区实行了“直管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成为我市第一家街道社区体制改革的试点,也是全省第一家没有设置街道办事处的区政府直管社区,直管社区的模式使社区服务更加贴近民生。为解决社区行政化倾向日趋严重的问题,文圣区、宏伟区进一步创新管理机制,在社区设立党组织、居委会、服务中心三个组织机构,这种形式有效地整合了社区内的组织、功能、资源,理顺了社区关系,更好地促进了社区居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2、着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工作条件明显改善 市委、市政府把社区建设纳入经济发展规划,通过财政投入,部门帮扶、驻区单位共建等渠道,极大地改善了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市城市社区基本完善了“一站四室”(社区服务站、办公室、医疗室、警务室、活动室)建设,社区公共用房总面积68000平方米,平均每个社区用房面积为482平方米。其中市内5区的社区公共用房面积62000平方米,平均没个社区用房面积为534平方米。每个社区配齐了

关于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社区建设工作调研报告 为更好的指导和开展社区建设,提高社区工作的工作效率,对全街五个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调研,期间召开社区工作人员座谈会、深入各社区居委会实地调查并收集各社区居委会对社区建设工作的综合意见,现就在新形势下建设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何创新社区体制,加强社区管理,推进社区责任分片包干管理利与弊等情况谈几点看法。 一、当前社区建设工作在新势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建设是城市社区服务深化发展的产物,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大力推进社区建设,是解决城市发展中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文化街道社区建设工作面对政府转变职能,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单位功能不断弱化和解体,城市管理出现横不到边,纵不到底等诸多复杂情况下,应运而生有几个急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区工作行政化倾向比较严重。由于政府职能转变不到位,我们的社区居委会尚扮演着政府的角色,是政府的一条“腿”,其主要精力还是在完成政府部门或派出机构交办的任务,没有更多的时间、精力、人员解决社区自治事务和为居民服务。 (二)社区服务功能尚不完善。虽然大多数社区建立了社区服务机构,但服务内容单一,服务方式和手段落后,服务机制不活,服务队伍不全,服务水平和质量不高。 (三)社区自治意识和居民参与意识不强。社区居民参与社区管

理和自治的意识不强,社区志愿者队伍人数较少,驻社区单位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必不高,社区凝聚力不强。 (四)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工作能力有待提高。2009年南岗区通过公开招考的形式,吸引大量的年青同志进入社区工作,其中部分同志,文化程度虽高,但缺乏专业知识与工作经验,而且思想素质和责任心不尽人意,缺少经常性、专业性的业务提高培训,社区干部队伍不稳,已成为当务之急。 (五)还有其他诸多问题急待解决。如办公经费短缺,社区干部待遇偏低,社区办公场所建设缺乏规范化,现代化标准,政策落实不到位,全社会对社区工作的认识不高等问题,急待上级相关部门解决。 二、在新的形势下,创新体制、强化责任、科学推动社区工作上新的台阶 (一)创新社区体制,大力推动社区工作。 在新的形势下,基层社会出现的种种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给基层社会管理提出新的课题和新的要求。对此,在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体制上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摸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新组织体制。完善组织体制,是提高党对社区各项工作全面领导能力的基础。形成以街工委为核心,以居民区党组织为基础,以社区全体党员为主体,以共同需求,共同利益,共同目标为纽带,各类组织踊跃参与的社区大党建工作格局,从而使党组织对居委会各级工作的领导更好地落到实处。 2、创新管理体制。改变社区政府职能作用,增强社区服务功能。工作进社区,必须加强社区居民自治意识,强化社区居委会自治能力,

民政局关于社区建设状况的调研报告

民政局关于社区建设状况的调研报告 目前,对社区建设还存在着思想认识不够,社区认同感不强;待遇保障滞后,社区建设人才匮乏;自治服务不强,社区建设活力不足;经费投入不足,社区建设保障不力和文化氛围不浓,社区建设内容不丰富等问题。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应采取下列对策来完善社区建设。 进一步提高社区建设认识,不断推动社区科学发展 切实加强各级各部门对社区建设及重要性的认识,推动社区的科学发展。要深入学习、广泛宣传社区的自治职能,让社区自治意识深入民心,使社区尽快步入良性的发展轨道,从而提升居民的幸福指数。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把社区建设纳入各级党委、政府重要工作议事日程,建立州县市领导联系社区,州县市直部门包扶社区制度,把社区建设的任务落实情况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主要责任指标考核评价体系。 进一步加强社区队伍建设,不断为社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持 要创新社区干部队伍进入机制,拓宽选拔任用渠道,推进社区干部多元化。不断实行"公推直选"制度"选一批",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工作人员中"派一批",从

各行各业优秀人才中"引一批",从有文化、有能力的下岗职工中"聘一批",面向社会和大中专毕业生公开"招一批"。要加强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促进社区工作者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不断提高他们服务居民、管理社区的能力。有条件的县可以依托党校等机构成立社区工作者培训学校。要强化激励措施,使社区工作者保持旺盛的工作激情。在经济方面,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生活补贴、工资偏低问题,并使待遇水平随经济发展而适当增长;切实解决社区工作者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问题,激发社区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在政治方面,给社区工作者提供上升的通道。 进一步加强社区管理服务,不断激发社区建设的活力 要增强社区民主自治能力。社区居委会依法实行自治,坚持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和自我监督,发展壮大群众性组织,建立健全社区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议等各项制度,不断完善社区公约,民主决策公开透明,民主管理科学有序,民主监督渠道畅通。坚持完善社区准入制度,政府各职能部门与社区之间职责明确,实现社区责、权、利的配套统一,保障社区充分发挥自治功能。要完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扩宽服务领域,实现管理、协调、服务一体化,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网络,建立专职和兼职相结合、专业和志愿者相结合的社区服务工作队伍,积极发展"爱心超市、家政服务、医疗康复、文化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社区建设调研报告范文3篇 爱民佳苑社区是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理念而建成的一个居民服务中心,在社区干部几年的团结努力下,取得了各级政府对社区工作的肯定。为更好地加强社区建设,提高社区的工作效率,我社区开展了社区建设调研活动。期间召开社区干部座谈会,深入辖区实地调查,广泛听取了社区干部、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几年以来,社区在强化组织领导、着力基础建设工作上,突出以人为本、坚持居民自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社区建设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我社区在建设工作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和困难,现就我社区的基本情况和社区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加强社区建设的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爱民佳苑社区是乌达区采煤沉陷区居民搬迁和黄河水利枢纽库区移民搬迁改造项目之一,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建有居民住宅楼88栋,可容纳住户4046户,目前居住人口为7067人。辖区有党员178人,其中支部党员29人,在职党员 80人,退休党员 69人。人口结构复杂,老弱病残、特殊群体等群体占总人口比重较大,其中老年人1168人,占总人口%,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并且残疾人较多,患有身体残疾的180人。爱民佳苑社区具有良好的社区基础,丰富

的社区资源,但是由于人口数量多、老龄化严重,各方面工作的开展都有相当大的困难。 二、存在困难 1.社区服务资金方面。社区服务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载体,只有把载体利用的好、作用发挥的好,各项工作才能上一个新的台阶。目前社区服务的开展大都依赖于区、街道筹集资金,缺乏自身发展的能力。由于政府财力有限,导致社区服务硬件设施服务项目及经费周转明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影响社区服务的发展。 2.专业化人才方面。志愿者服务队伍是社区人才资源开发的有效做法,但因志愿者服务形式具有不稳定性及服务项目的局限性、服务对象的特殊性,不可能为社区服务提供稳定的、经常的、专业化的服务。 3.网格化管理方面。爱民佳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正在稳步推进,逐步实现了规范化、制度化。但是网格化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一是需要相关职能部门协调配合,二是网格长时间投入较长,工作积极性高,但是年龄偏大,文化知识水平存在局限,致使工作效率存在一定差距。在部门配合上,社区基本协调沟通解决,下一步考虑相应的提高网格长补贴,保证网格化管理工作不受制约,提高效率。 4.协会组织方面。社区协会组织在社区工作中发挥着很好的作用,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给予了一些人、财、物的投

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关于推进城镇化过程中 农村社区、村转社区党建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社区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社会结构体系,具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服务等功能,人们能够通过农村社区发现农村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能够从农村社会生活中听到社区居民最真实的意愿。在农村建立社区组织,开展社区公益事业服务,发展社区卫生,繁荣社区文化,美化社区环境,调解社区民间纠纷,倡导社区互助精神,树立社区良好社会风气,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把农村建设成为管理民主、治安良好、环境优美、文明祥和的新农村是新形势、新背景下农村党建工作的重要课题。 一、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意义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农村社区日益成为人民群众社会生活的重要载体。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已成为社区各项工作的龙头,做好新形势下社区党建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巩固党在农村工作基础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站在党和国家全局的战略高度,进一步明确了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目标任务和重大举措,强调要"做好抓基层打基础工作,夯实党执政的

组织基础",并对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农村社区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居民群众的"连心桥"、为人民办实事的"服务站"、做好基层工作的"稳定器"。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有利于进一步打牢党的工作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其次,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农村社区身处基层第一线,社区环境、社区服务、社区治安、人际关系、精神文明建设都直接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关系到群众的切身利益。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有利于推动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使社区工作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让社区更新、社会更稳、经济更强,为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提供和谐的社会环境。 再次,新形势下加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是顺应新时期社会结构变化,提高管理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已经从单位制结构向社区制结构转化,社区人员构成越来越复杂,社区成为了各种群体相处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承载着越来越繁杂的社会事务,这也为社区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面对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必须加强和改进社区党建工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提升社区党组织影响力,使之成为社区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中坚力量,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