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莫言小说评论】人_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_论莫言的长篇小说_蛙_

【莫言小说评论】人_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_论莫言的长篇小说_蛙_

【莫言小说评论】人_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_论莫言的长篇小说_蛙_
【莫言小说评论】人_在历史与伦理的漩涡中_论莫言的长篇小说_蛙_

莫言小说

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天马行空——莫言小说艺术评点 “创作者要有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无论在创作思想上,还是在艺术风格上,都必须有点邪劲儿。” ——莫言:《天马行空》 有人这样评价他:如果说1985年的中国文坛有什么大事的话,那就是出现了莫言。也许莫言的名字对于相当多的人们来说,还不很熟悉。1985年以前,他总共发表了不过十几个小说,艺术上也还缺乏明显的个性。开始有些与众不同的短篇《民间音乐》,因其“空灵缥缈”而得到前辈作家孙犁的青睐,也仅仅是认为其“主题有些艺术至上的味道”而已,默默无闻是自然的。可是,1985年中,他突然排炮式地在《中国作家》、《收获》、《钟山》等刊物上连续轰出了《透明的红萝卜》、《球状闪电》、《金发婴儿》等五部中篇,和《秋千架》、《枯河》等八个短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作者在短短一年之内就奉献出一个多达数十万字的作品群,这已经是蔚为大观了。但仅止于此,我们至多也只能把他称作为一个“快手”。值得庆幸的是,他创作的质量几乎和产量等高(如果可以这样比较的话)。他不仅是带着“天马行空的狂气和雄风”,而且也是带着立足继承传统而又着意打破传统钳束的“邪劲儿”,带着从中外小说艺术的融渗中脱胎出来的独异的小说风貌登上文坛的。因此,要及时地对其作出较为全面的审美批评以及成因分析,的确是一件艰巨甚至危险的事情。所以本文只能仅仅就莫言小说艺术的十点特色,结合大量实例,进行一次粗浅的,然而是关于艺术本体的评析与探美。但愿能对读者的审美和作者的“创美”活动均有所启示。 一“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这是莫言曾经作过的一个有趣的梦,这个梦使他如闻天籁,如悟禅机,创作发生了嬗变。从这个梦里,他获取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美丽而奇特的意象。这个意象像一段电影,一个童话,萌发了一种莫名的感受,他觉得很妙,妙不可言,只有诉诸笔端。于是,这个意象不断膨胀,这种感受渐渐发酵,终于变成了一个小说。这就是后来颇为人们称道的中篇《透明的红萝卜》。我们先不讨论小说中那种迷离恍惚的梦幻感与这个梦之间究竟有什么血缘关系,我们只想指出,这种小说的产生(或构思)方式是多么的与众不同。多少年来,我们总习惯于一种所谓“从外往内注入式”的构思方法,即往往是带着某种需要的眼光,去生活中“量体裁衣”,甚至“削足适履”。久而久之,形成了一种“大脑动力定型”。直至今天,不少人仍然不自觉地在自己禁锢自己,在固定的模子里不能越雷池半步,这是十分可怖的创作自由的自我丧失。而莫言则不然,他或者从一个梦境里得到一个意象,并由此产生《透明的红萝卜》、《三匹马》等,或者从川端康成的《雪国》中“一只黑色壮硕的秋田狗蹲在那里的一块踏石上,久久地舔着热水”这样一句话里,唤起一种遥远苍凉的情绪记忆,从而捕捉到一种叙述的“调子”,写出了《秋千架》。总之,都是用受到了某种激活的主体心灵去融铸生活积累,进而显示出作家鲜明的审美个性。我们称这种方法为“由内向外放射式”的构思方法,并认为它比那种“从外往内注入式”更接近艺术创作的规律。一个作家能自如地运用它,也就获得了相对的创作自由。丹纳早就发现:“有艺术才能的人有两个特点:一是强烈而自发的印象;二是这个印象所占的优势能改变一切周围的印象。”当然所有“意象”或“印象”都只是酵母,都必须和生活中和才能发酵。那么,在“生酵过程”中遇到生活不足的部分怎么办?莫言的经验是“用想象来补足。” 想象,则是莫言艺术的最大特色。 二“一个文学家的天才和灵气,集中表现在他的想象能力上。” 女孩抱着他的衣服,仰着脸,看着白杨慢慢地倾斜,慢慢对着自己倒过来。恍惚中,她又看到光背赤脚的男孩把粗大的白杨树干坠得像弓一样弯曲着,白杨树好像随时都会把他弹射出去。女孩在树下一阵阵发颤。后来,她看到白杨树又倏忽挺直。在渐渐西斜的深秋的阳

莫言小说简介

莫言来自于农村,他根植于高密东北乡,他写他熟悉的事情! 《红高粱家族》 【书籍信息】 出版社:解放军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7年5月第1版 【内容简介】在中国现代文学运动发展史上,《红高粱家族》(1987)出现具有审美转型的深刻意义。作者用“虚构叙事”取代“亲历在场”,用“酒色财气”颠覆“英雄崇拜”,用“灵魂救赎”挑战“旧梦新知”,并以强烈的艺术理性精神,宣告了**英雄传奇神话的历史终结。 《天堂蒜薹之歌》 【书籍信息】 出版社:人民文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1988年第1版 【内容简介】 天堂县蒜薹全部滞销,数千蒜农忧心如焚,县府官员不闻不问,苛捐杂税多如牛毛。数千蒜农冲击县府,酿成严重“蒜薹事件”。 莫言长篇小说力作《天堂蒜薹之歌》以“蒜薹事件”为经,以高羊、高马、金菊、方四叔、方四婶的生活经历为纬,深刻地、多角度多侧面地描写了农民当时当下的生存状态,以及由此引发的悲剧故事。并剖析了农村文化的落后、思想的贫乏、生存的窘迫,以及导致“方四叔车轮下惨死”、“金菊上吊自杀”种种悲剧发生的原因。 小说的景物描写优美绚烂,散发着新鲜的泥土气息。在一种逼真的然而却是荒诞迷离的景物描写中,一个个悲剧性的人物鲜活跃动起来,使读者在为小说人物命运扼腕的同时,又不禁为其优美动人的景物描写所感染。 《酒国》 【书籍信息】 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3年第1版 【内容简介】 《酒国》中的官员之所以为官,不是因为他们才华高过他人,而是因为海量,并且食欲旺盛。吃的影响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吃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酒国》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反腐小说,莫言在酒国中还通过酒国酿造学院勾兑专业的博士研究生李一斗不断寄给作家莫言的小说中,几乎将整个20世纪中国各种各样小说,从狂人日记到武侠小说,再到魔幻小说、先锋小说之类都戏仿了一遍。 《檀香刑》 【书籍信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1年3月第1版 【内容简介】 《檀香刑》是莫言潜心五年完成的一部长篇新作。在这部神品妙构的小说中,莫言以1900年德国人在山东修建胶济铁路、袁世凯镇压山东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仓皇出逃为历史背景,用摇曳多姿的笔触,大悲大喜的激情,高瞻深睿的思想,活龙活现地讲述了发生在“高密东北乡”的一场可歌可泣的运动,一桩骇人听闻的酷刑,一段惊人动魄的爱情。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莫言小说的个性评价 以其丰沛的想象与复杂的文本表述引起读者与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关于莫言小说的评论与研究是非常多的,而由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12月)出版的张灵著《叙述的源泉——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无疑是这诸多研究中富有个性的一部,不仅有自己观察莫言小说的独特视角还有个案的分,为莫言小说研究贡献了一个新的内容。 这部著作是张灵在他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几经修改、增补而成的,比较严谨厚重。张灵研究莫言小说找到了一个独特的视角,即莫言小说与民间文化中的生命主体精神的关系。张灵从身体在莫言小说中所表征的问题出发,找到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现实与精神境遇,涉及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的民间文化特征,指出:“莫言的‘民间’的根本点在于‘心态’而不在于所谓‘民间文化形态’。前者是根本,后者只是其凝固化的一种‘形迹’,前者不是居高临下的,因此,这样态度的作家没有与人物的地位上下的距离,他们是平等的对话关系,或者遗忘了个体的‘你我他’的差异,而每每沉落人物的内心,以人物的心与视角、五官,浑然为一;他也不抱高人一等的启蒙立场。”“他关心的是人物的内在心理,内在生命以及他们肉体的存在与感受”,“‘民间文化形态’只是表、末,只是一种显现形式、方式与恰切的载体,真正进入生命主题世界的是‘心态’,作为老百姓的心态及其背后或主导下的视角、立场,所以,‘我爷爷’、‘我奶奶’、‘我姑姑’、‘我姐姐’这些‘发明’,成为莫言创作自己的世界的一个重要的技术发明,但这个发明的精神原理或意义的根本,即在作为老百姓的写作”。这确实找到了张灵自己研究莫言的独特角度,即从精神主体存在本身出发看问题,也找到了莫言小说的本质特征。张灵并且从莫言小说的文本意象出发,如“尿”、“乳房”等等,研究了莫言小说生命主体精神的独特症候。 该著还对莫言小说《欢乐》《飞鸟》《拇指铐》《牛》《师傅越来越幽默》《丰乳肥臀》等做了个案研究,从文本出发,对莫言小说做了文化的、文学的、哲学的分,对莫言小说的肌理、结构特征,以及人称使用和语言特点都有自己的理解,例如,作者指出,莫言作品的另一个更普遍、更自觉地采取的艺术手法、营造作品的章法是对手法的现代性运用。这一思路对分莫言作品无疑是一条有效的`途径。作者对莫言小说《师傅越来越幽默》的个案分不仅是学理的还是批判现实主义的,深深浸润着作者对中国社会现实的理解与批判,指出,“小说充分地展现了底层下岗者的生存困境,但又没有仅仅停留于此,而是又进一步地揭示了他们的主体意识以及在他们生命历史与现实处境的交叉坐标下他们的生命主体精神所遭遇与经受着的失落、迷惘和焦虑。”这充分体现了一个批评者的主体意识与道德良知。 该著对莫言小说的研究与批评是建立在对大量的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上的,作者对莫言研究的专著与理论文章是相当熟悉的,不仅大量引用了中外学者的研究观点,还对他们的研究结果进行了自己的分与总结,比如,作者对日本学者近藤直子研究莫言作品的观点的分就比较恰切,作者认为,近藤的想法不免有些书生意气、不贴实际,因而对小说的意义作出了一些阐扬的同时,不免也造成了一些遮蔽。这些看法的确是比较客观的。因为有这样的研究基础,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_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收稿日期〕:2007-07-25〔作者简介〕:李阳春(1965-),湖南衡阳人,现为湖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2007年第2期中国文学研究 Research of Chinese L iterature 第2期,2007 [当代评论] 颠覆与消解的历史言说 ———新历史主义小说创作特征论 李阳春 伍施乐 (湖南大学文学院 湖南 长沙 410082) 关键词:新历史主义;创作特征;颠覆;消解 摘 要: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呈现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寓化的特征。叙事立场的民间化表现在对人物的去阶级界限与对历史局部、细部的关注上;历史视角的个人化表现在以第一人称口吻叙述历史和对讲述的有意识介入上;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表现在将偶然性作为人物命运与历史进程的发展的推动力量与决定性因素;解读历史的欲望化表现在将人的生存欲、情欲、权力欲等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因;理想追求的隐寓化表现在作者对理想人物的塑造、对人性丑恶的展露及对理想的人生态度的肯定上。 〔中图分类号〕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535(2007)02-096-05 The D ep i cti on of the Subverted H istory ———The Character isti cs of the New H istor i c is m Novels L I Yang -chun WU Shi -le (College of L iterature,Hunan V 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2) Key words:new hist oricis m;characteristic;subvert;clear up Abstract:The ne w hist oricis m novels have characteristics as foll ow:populace positi on ,individual hist ory vie ws,hist orical contingency,appetite cause and hidden ideality .I n the novels,the class is not s o i m portant and the details are concerned,the hist ory is t old by first pers on and consci ously intervened,the contingencies are the key fact ors in peop le ’s life and hist ory,the causes of the hist ory devel opment are survival,ardor and power,dreamboat is affir med and the ugly hu manity is negative . 新历史主义小说⑴的创作自20世纪80年代末兴 起,90年代前期形成高潮,至今仍有余波,在十几年的时间里掀起了一股蔚为壮观的新历史主义文学大潮。被划归到其创作阵营的作品也随着理论界、评论界的讨论和推动而范围不断扩大,大致为评论家们所认同并基本达成一致的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乔良的《灵旗》、周梅森的“战争与人系列”(包括《大捷》、《冷血》、《军歌》、 《国殇》)、格非的《迷舟》、《青黄》、《敌人》、须兰的《宋朝 故事》、《月黑风高》、李晓的《叔叔阿姨大舅和我》、刘震 云的“故乡系列”(包括《故乡相处流传》、《故乡天下黄 花》、《温故一九四二》)、苏童的《米》、《妻妾成群》、《我 的帝王生涯》、《一九三四年的逃亡》、《罂粟之家》、叶兆 言的“夜泊秦淮系列”(包括《状元镜》、《追月楼》、《半边 营》、《十字铺》)、张炜的《古船》、《家族》、余华的《鲜血 梅花》、《活着》、周大新的《第二十幕》、陈忠实的《白鹿原》等。这些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有着相似或相近的思想内涵和审美旨趣,进而表现出作为一股创作潮流的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叙事立场的民间化、历史视角的个人化、 历史进程的偶然化、解读历史的欲望化和理想追求的隐 寓化等。本文将从具体的作品文本出发来评析新历史主义小说文学思潮的这些鲜明的创作特征。 一、叙事立场的民间化 对于正史的正襟危坐的庄严姿态,新历史主义总表 现出对于它的怀疑和漠视,因为按照新历史主义的观点,历史真实只存在于观念构造之中,“历史事件在变成史 料时就受到了权力关系和话语虚构性的建构”〔2〕 ,由此新历史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海登?怀特提出了处理史料时的一些策略:“1.‘精简’手中的材料;2.将一些事实‘排挤’到边缘或背景的位置,同时将其余的移近中心位置;3.把一些事实看作是原因而其余的为结果;4.聚拢一些事实而拆散其余的,使历史学家本人的变形处理显得 可信……”〔3〕 。新历史主义的这些颠覆正史的意图、策略在许多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创作中与作者不谋而合,并 6 9

莫言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5~17题。(15分) 马语 莫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新历史小说的特征 所谓“新历史小说”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历史题材小说,它不是以真实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为框架来构筑历史的故事,而只是把小说人物活动的时空推到“历史形态”中,表现的却是当代人的态度与思想感情。 1、新历史小说独特的精神气质和思维方式首先表现在作家对人类的一种终极关怀,它是在现实品格提高到文化哲学层次上,从而使小说中的现实人生获得了历史性。 2、新历史小说是作家危机意识的产物。 3、新历史小说以“特定的历史图式“表达了作家的”历史整体化思考“和“文化介入精神”。 在新历史小说中,陈忠实的长篇小说《白鹿原》成就最突出。“小说被认为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之所以被评论界公认为一部具有史诗性品格的作品,很大程度上也源于作家在小说中对“民族灵魂的秘史“的描绘。 1、《白鹿原》的史诗品格首先源自其混沌而又感性的历史意识与历史叙述。小说的架构非常宏大,作家把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变迁的全部纳入自己的艺术视野,以“白鹿村”这个舞台为艺术的支点,通过白、鹿两族人物命运的刻画,真实凸现了“历史”的丰富神秘甚至荒诞的一面。白鹿原有效地避免了新历史小说抽象化和观念化的弊端,而是把历史融注到老百姓具体感性的生存状态和生命方式中去。 2、其次,小说的深度还在于作家对特定的历史状态下的人生命运和人性内涵进行了深刻的探索,并成功地揭示了历史演变的偶然性以及历史与人性的特殊关系。小说所展示的“仁义白鹿村”的毁灭既是一种不可避免的历史命运,同时也是一种人性悲剧。

3、再次《白鹿原》还是一部具有浓郁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品格的巨着。小说无论从人物的设置,还是意象描写上都有鲜明的文化象征意义。如果说“仁义白鹿村”象征一种整体性的儒家文化的话,那么白嘉轩维护“仁义”和道德理想的艰辛历程的刻画,以及对于朱先生“圣贤人格”的塑造,都散发出强烈的文化气息。 《白鹿原》显示了陈忠实驾驭宏大叙事的非凡能力,繁杂的事件、众多的人物、多重的主题在小说中浑然一体,结构完整而又对称,内涵丰富而又不滞重。

新历史

(二)新历史小说观念: 新历史小说的出现,可视为鲁迅《故事新编》创作观念的承传和超越。由于道德失范、政治宽松和艺术民主,当今新历史小说拒绝接受“十七年”小说惯用的政治——历史话语,改变用历史小说阐释历史教科书的做法,从而表现出鲜明的“异端”性。 1:新历史小说家通过重叙历史,表现对传统文化的再认识。在“五四”新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现代”话语,家庭的潜在文化语义就是封建、保守的营垒,是腐朽、堕落、衍生罪恶的渊薮,是民主自由与个性主义的否定力量。而新历史小说家将目光从宫廷、议政、战事、暴动、改朝换代这样巨型景观转向了村落、家族、血缘、人伦、性这些微型社会组织及其冲突。这表明新历史小说家对家族为内核的传统文化作了重新的审视和认同,因而写出来的作品富有深广的思想文化蕴涵。这类作品如《白鹿原》、《苍河白日梦》、《旧址》、《呼喊与细雨》、《活着》、《故乡天下黄花》等。 2:新历史小说家注重建构个人的历史话语。他们不愿以“再现”的手段去绘制与社会历史毫厘不差的真实图景,而宁可通过想象和虚构追求感觉的真实、情调的真切,用自己的眼光、自己的话语去探寻奥秘和重构历史。李锐在《旧址》中的题记:“我们的叙述不会给世界和时间带来任何增损,我们的叙述只是为了自己”,他还说自己只是“一意孤行地走进情感的历史,走进内心的历史”,看来,他并不钟情于历史的真实,强调以主体化的视角观照历史,这一点,体现出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的个人性的认识和体验。 李锐的《传说之死》,主人公六姑婆出身名门望族,并且是古城第一位女共产党员。她曾舍命救过后来当上部长的弟弟,是一位对革命有过贡献的功臣。如果按照传统的创作方法,应该把六姑婆塑造成一位颇具传奇色彩和叱咤风云的人物,并且是一篇可以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但是作者却洗去这段历史中的那些最能表现革命本质的浓烈的火红色调。而另辟蹊径,从疼爱和保护弟弟的亲情人性方面,去描述这位用香火自毁容颜以永不嫁人,终身信佛之志的六姑婆,是怎样冒着生命危险去完成党的地下交通站重任的,又是如何为了“杨家的根”,怎样奋不顾身从敌人的监牢和枪口下将她弟弟救出来的。总之,六姑婆似乎没有多少革命的自觉意识,却完全具有甘愿牺牲自我的人性亲情的意识。从中可看出,即使带有浓厚“正统”色彩的故事,由于作者个人历史话语的顽强楔入,我们所见到的历史景观与已既定的历史面目发生较大的差异,凸现了历史被重新“书写”的个性化特征。 (三)新历史小说的审美特征: 新历史小说最突出的审美特征在对历史的解构和意义的消解,诸如人物的世俗化,故事的虚构摹写和文本的戏仿艺术等。而这些方面,鲁迅早在《故事新编》时就有意尝试过。 鲁迅的《故事新编》除了取材神话、传说外,主要取材春秋战国的史实,但他并不以修撰正史的方式,为古人树碑立传,而是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写出人物世俗化的特点。《理水》,塑造了治水英雄禹的形象。关于禹的传说,先秦典籍多有著述,然而,鲁迅祛除禹头上的神秘光圈,着力描绘他“乞丐似的”穷困艰苦和“铁铸”般的意志。有一段描写就很典型:“禹便一径跨到席上,在上面坐下”,“伸开了两脚底都是栗子般的老茧。”小说结尾处还有一个令人回味的描述:“但幸而禹爷自从回京以后,态度也改变一点了,吃喝不考究,但做起祭祀和法事来,是阔绰的;衣服很随便,但上朝和拜客时候的穿着,是要漂亮的。”禹,在鲁迅强大的艺术聚光灯照射下,现出凡人的一面,暴露了一些人性的弱点。这些圣人,在鲁迅笔下都突出其形象的“世俗化”和“非英雄化”的特点。而这一点,对后世历史小说创作颇有启示作用。 1:人物的世俗化,成为新历史小说自觉追求的审美特征之一。作为反拨和重构历史的需要,新历史小说由再现重大的历史事件和显赫的历史人物以揭示必然的历史本质,转变为叙述日常生活的风俗活动和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以展现历史的本色。新历史小说是借一种历史氛围、历史情调、历史话语方式,在生命存在的体验上来展示人物的命运,以现代意识把对现实生命存在的思考,放在假定性的历史框架中来加以表现。作家在有意或无意间偏离或疏远了正统的历史,他们感兴趣的甚至是“正史”所不屑写的妾、妓、兵、匪,其身份一反传统话语中的政治色彩,而带有十足的民间性。新历史小说比较喜欢展示历史中处于“边缘性”的人物,写他们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邻里争斗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是卑琐性的一面。 2:故事的虚构摹写,是新历史小说第二个审美特征。新历史小说家对历史不再保持谦卑,时常轻而易举地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精选版

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本科毕业论文 论文题目:论莫言小说的语言特色 指导老师:涂成林 学生姓名:范志丽 学号:25 院系:网络教育学院 专业:汉语言文学 写作批次:2015年秋 原创承诺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__ 范志丽 日期: 2015年 12 月 12日

摘要……………………………………………………………………………………………………………I Abstract (Ⅱ) 一、语言的修辞手法灵活多样………………………………………………………………………………… 二、语言风格幽默诙谐………………………………………………………………………………………… 三、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四、语言色彩丰富,抒情自然………………………………………………………………………………… 五、狂欢化、变异化的语言结构……………………………………………………………………………… 六、乡土气息浓厚……………………………………………………………………………………………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词……………………………………………………………………………………………………………

莫言经典代表作

莫言,山东高密人,1955年2月17日生。出身于农民家庭,小学未毕业即辍学,在农村劳动多年,其间曾经到棉花加工厂做过临时工。1976年2月应征入伍,在部队历任战士、班长、教员、干事、创作员等职。1997年10月转业到报社工作。先后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和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班,获文艺学硕士学位。 莫言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莫言的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莫言在他的小说中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天马行空般的叙述,陌生化的处理,塑造神秘超验的对象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他的作品被译成多国文字,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大江健三郎认为,莫言是中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人选。 1980年开始创作,著有长篇小说《红高粱家庭》、《天堂蒜薹之歌》、《十三步》、《酒国》、《丰乳肥臀》、《檀香刑》等八部,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爆炸》、《白棉花》等二十四篇,短篇小说《白狗秋千架》、《枯河》、《拇指铐》等六十余篇,电影、电视、话剧剧本等多部。 代表作《红高粱》内容摘要: 1987年《红高粱》获第四届全国中篇小说奖。根据此小说改编并参加编剧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1986年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为莫言的成名之作。书中创造了莫言的文学王国“高密东北乡”,通过“我”的叙述,描写了抗日战争期间,“我”的祖先在高密东北乡轰轰烈烈、英勇悲壮的人生故事。《红高粱》曾荣获第4届全国中篇小说奖,被译成近二十种文字在全世界发行。据此改编的电影《红高粱》获第38届柏林电影节金熊奖。 《红高梁》是莫言的成名作之一,是一部宣扬生命个性、赞美生命的中国新时期小说,它曾被张艺谋改编为电影并获得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轰动中外。小说中所描绘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印象,散发的中国民族魂,无疑使这部作品具有了与以往“寻根小说”所表达的主题的相异性。小说展现出的一系列独特意象:“颠轿”、“野合”、“敬酒神”等撼人心魄的情景,那方圆百亩随风摇曳、舒展活泼且情感热烈的棵棵高梁;那人迹罕至、充满神奇色彩的十八里坡;那血红的太阳、血红的天空与血红的高梁……所有这一切,都能给我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代表作《丰乳肥臀》内容摘要: 1996年《丰乳肥臀》获首届大家.红河文学奖。 1997年《丰乳肥臀》夺得中国有史以来最高额的“大家文学奖”,获得高达十万元人民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十七年代小说总体特征 从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十七年,战争点燃的精神圣火被高高擎起,以反映战争为主要内容的革命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成为新中国文学创作的主要话题,并形成了一股热潮?而描写革命历史题材的作品是其中的主要部分?当时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长篇小说《红日》《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作品,均属于革命历史题材范畴,正是这些作品的集体诞生,从而使新中国文学出现了第一次创作高潮?在这个时期,小说的特点主要表现在对英雄的崇拜心理,有史诗的创造情结,肯定歌颂现实和片面的追求风格。 综观十七年文学史,典型在这里被过分甚至无限制的夸大,集中表现为一个无数风靡一时的革命战争小说反复出现的名词:英雄。在当时,"题材的重要与否决定作品的价值大小"这一创作判断标准要求作家只能选择"重要题材"来表现,即只能表现光明的东西。其中只有那些临危不惧、视死如归、坚强勇敢的英雄形象,才能成为作者和读者共同关心、共同感兴趣的焦点。就如《林海雪原》中的战士们吃苦耐劳,在雪原中纵横,与敌人做艰苦的斗争,在斗争中,战士们高度发挥了军人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战胜了常人所难以忍受的艰苦,克服了想象不到的困难,在冰天雪地里,侦察奔袭,斗智斗力。战士们都是英雄,看完书后能令人产生高亢激动的情绪。这就是当时时代的需求,领导的希望。《保卫延安》也是歌颂英雄的作品,这部长篇小说真挚动人地描写了这次保卫延安战争中的几个著名战役,描写了彭德怀将军,描写了指战员中不少奋不顾身的英雄人物。作品歌颂了这次战争的辉煌胜利,是在党中央和毛主席对于战局的正确分析和估计以及对于战争的英明指示和领导,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人民解放军的艰苦英勇的作战,陕北解放区的忠诚团结之下取得的;也是在无数个共产党员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捍卫党的尊严和机密,配合武装斗争之下取得的。 在那个时代,一些来自解放区的作家和在战争岁月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作家则成了这次颂歌浪潮的主体,他们抑制不住内心激动的情感,决心写出歌颂时代,具有史诗意义的革命颂歌?正如《保卫延安》的作者杜鹏程所说,他要写出一部“对得起死者和生者的艺术作品”?因此在五十年代中期到六十年代初,出现了《红旗谱》《红岩》《青春之歌》等一大批深受群众喜爱的革命历史小说, 其中《青春之歌》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静道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的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的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这一特定历史时期我国学生革命运动的历史风貌和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的精神风貌。从而提炼出一个革命的思想主题:一切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前途同国家民族的命运、人民的革命事业结合在一起,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真正的有前途和出路,也才有真正值得歌颂的美丽青春。那时的作家通过作品来歌颂时代。 为了选择对社会有教育意义的内容,使作品充溢着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情感,时代的需要选择了革命历史题材,而作家的政治热情同样选择了这一创作题材?因此革命历史小说创作,也就自然形成了热潮?

红色革命文学与新历史小说比较

红色革命文学与新历史小说比较 ——以《红旗谱》和《红高粱》为例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革命历史小说与新历史小说是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两种具有巨大时代意义的作品,这两种小说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既具有一致的团结爱国奋进的基调特征,又在统一中展现了各自的魅力与特色。由此,我将选取《红旗谱》和《红高粱为》两部作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作品的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其异同之处。 首先,作品的产生离不开社会实践,那么,在时代大背景的影响下,作品必定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实践印记。两部作品都是在其背景下通过塑造的典型人物表现对民族统一祖国安定的愿望,表达了对外来入侵势力以及不公势力的憎恶和痛恨之情,可以说,他们主要的构成都是有赖于历史,既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也是中国人民的奋斗史,这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但是,《红旗谱》通过朱老忠的被迫离乡—还乡等一系列事件塑造了一个农民英雄形象,始终充满着浩气凛然又贴近生活的平民英雄形象,所以,革命历史小说是在“既定的意识形态规定内,以达到既定的意识形态目的”,讲述的也多是“革命”的起源和经历曲折后走向成功的故事。而新历史小说虽与其密不可分,却有意的降低了对历史的意识,显示出许多新型的审美意图和价值取向。像莫言的《红高粱》,不仅仅表现了对革命、战争、家族的叙述,而转向从人与人之间的爱情、亲情、友情之中讴歌人性,更多通过展现人性的本质力量体现人的本质美,体现人的个性特点。所以,他们都是蕴含着各自历史时代历史精神的文学典范。 其次,深深植根于实践和深入生活的两位作家,在塑造人物上也有异曲同工之处。在他们笔下,所塑造的人物是一个有血有肉,敢于表达真实感情的“平民式”英雄人物,这也是两部作品的共同之处之一。无论是朱老忠还是余占鳌,一方面他们都慷慨激昂的再现了农民斗争的历史,另一方面又冷静处理以表达深厚的文化内涵。然而,不同之处是《红旗谱》中的朱老忠是一个相当正义,具有憨厚勇敢气质的农民。即使在离家多年后还是选择回到阔别已久的家园,通过与冯老兰的一次次矛盾一次次斗争,终于把个人的矛盾上升到民族国家的矛盾,他加入共产党后,就成为了一个团体的代表,斗争的对象也由冯老兰个人转向地主阶级和外来势力。朱老忠作为工农革命英雄形象的典型代表,他身上有一代中国农民革命英雄的成长历程。而《红高粱》把余占鳌写成了土匪头与抗日英雄的双重身份,作者在塑造他的形象时更添加额一丝狂野、粗暴的具有民间真性情的人物形象。一半是土匪,一半是英雄的余占鳌并不是完美的人,但是具有“匪性”的他才透露其真是的生命力与人性。他失去了亲人朋友,却在这个鲜血和烈火之中促成了一个英雄形象,他不是阶级的符号,代表的更多的是为了追求自身的自由和幸福为目的。如果《红旗谱》是完美主义者,那么《红高粱》就是在自身对比中,展现了人物美。 最后,新历史小说之所以新,是有继承和发展革命历史小说的内容又有所创新。革命历史小说中,人们更多的是牺牲自我的服务,创作手法上是按照时间顺序的叙述,完整而有意义,对待人物是体现鲜明的革命精神而淹没了个性发展。而新历史小说它提供了新的写作手法,红高粱就是以我为主写爷爷奶奶的故事,用颠覆的手法打破了革命历史小说注重描绘宏阔规模与跨度的结构,采用新的观念和手法表现个人和自我以及内心想法。所以,无论哪个时期的作品都有联系和异同,但从这两部作品的叙事、人物塑造和写作风格上我们就对这两个时期作品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了。

莫言长篇小说

一、《蛙》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莫言长篇小说《蛙》人物形象研究 《蛙》是中国当代作家莫言酝酿十多年、笔耕四载、三易其稿、潜心创作的第十一部长篇小说,这部小说以中国近六十年的计划生育史为背景,以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姑姑”为中心,以朴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为出发点,谱写了一曲关于生命的传奇之歌。“蛙”的读音近似于“娃”,它其实是一个图腾,一个象征着生育的图腾,作为繁衍的图腾,其实更深处隐含着作者对生命的敬畏和崇拜,对抑制人类繁殖天性的计划生育政策的无奈和悲哀。《蛙》是一部写实主义的作品,它真实的反映了计划生育国策在山东高密乡的艰难推行过程,小说中的“高密乡”其实只是一个泛指意义上的地点,在建国之初,全国各地有无数个这样的高密乡,小说中的“姑姑”也只是作为当年无数个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医生中的一个,因此这篇小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当代小说总体成就不高的背景下,研究莫言的小说创作本身就具有很大的意义,而与他的其他重要长篇作品相比,《蛙》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执着探索,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故事是很容易重复和衰老的, 与农民工、计划生育等这些时代词语相关联的故事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褪色和陈旧甚至退出人们的记忆,但凝聚了普遍人性的典型人物形象是会永存的,比如阿Q、孔乙己、包法利夫人等等。”[1]但是综观现有的一些研究成果,可以很明显地发现,虽然学术界不乏对《蛙》的人物形象研究,但大都集中在对“姑姑”“蝌蚪”“小狮子”的等这些比较单一的人物形象上,缺乏对小说中人物整体形象的观照,因此,对《蛙》人物形象的以及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手法以及人物形象的文化意蕴进行整体的观照是很有必要的。 一、《蛙》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一)计划生育背景下的女性形象 1.忠于国家命令的农村妇科医生 小说中的姑姑万心是一个农村妇科医生,在作者给衫谷义人的第一封信里,姑姑的形象是“一个骑着自行车在结了冰的大河上疾驰的女医生形象,一个背着药箱、撑着雨伞、挽着裤脚、与成群结队的青蛙搏斗着前进的女医生的形象,一个手托婴儿、满袖血污、朗声大笑的女医生形象,一个口叼香烟、愁容满面、衣衫不整的女医生形

胡燕:浅谈新历史小说作品的艺术形式

浅谈新历史小说作品的艺术形式

提纲: 1、《丰乳肥臀》、《白鹿原》、《故乡天下黄花》、《活着》等作品充分体现了解构主义中消解神圣、消解英雄形象的创作精神 在文学创作上,新历史小说反对文学的纯形式分析,强调不能孤立地看待历史和文学。新历史小说摈弃了的二元对立模式,注重历史反思,发掘人性,努力将历史的真实凸现出来;同时,挖掘传统历史文化对现时的影响,整合积极精神因素,塑造民族意识,形成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在新历史小说作品中,作家将革命历史作为遥远的、依稀模糊的背景。人物距离革命或远或近,参与革命与否完全不是人物形象必须作出的选择 新历史小说家们眼中的历史常常是随意的,是可以不断更新的过程。 3、新历史小说的其他作品也同样充满颠覆与解构既有观念的痕迹 地主、资产者、商人、妓女、小妾、黑帮首领、土匪等非“工农兵”的边缘人,主要描写他们的吃喝拉撒、婚丧嫁娶、朋友反目、母女相仇、家庭兴衰等生活的日常性、世俗性甚至卑琐性的一面 4、本应泾渭分明的阶级阵营在这里表现得混杂、斑驳,即使是同属一个派别的同一个大家庭里的人,在政治方向的选择上也是不尽相同的 通过解构和反思,历史和民族的存在在新历史小说作家那里具有了深刻的历史性和独特的文化性。 5、并未因为同出一门而选择同一政治方向,上官家因为各乘龙快婿的复杂背景而成为中国现代革命力量的展示台 新历史主义带有明显的政治化批评的特征,它在文化思想领域对社会制度所依存的政治思想原则加以质疑,揭示复杂社会状况中文化产品的社会品质和政治意向的曲折表达方式

摘要:新时期的新观念给了新历史小说作家们新的创作思路,追求真理。还原历史原貌的欲望使一批作家将目光投向了革命历史,而伴随着他们成长的红色经典成为他们首先需要解剖、考察的对象。因而。当小说内容涉及当时不可避免地被卷入革命洪流的具体情节时,新历史小说体现出了消解神圣、解构既有历史观念的立场,将正吏化的战争历史变为民间化的地方史、家族史、村落史。而在革命历史小说中所建立的那种阶级出身与政治倾向之间的.必然联系也被彻底打破。 关键词:新历史小说;革命历史;历史观念;解构主史 一、《丰乳肥臀》、《白鹿原》、《故乡天下黄花》、《活着》等作品充分体现了解构主义中消解神圣、消解英雄形象的创作精神。 “新历史小说产生在解构主义思潮涌起的年代,它的‘新’是相对于传统历史小说和革命历史小说而言的,其‘新’主要在于它提供了新的历史叙述方法、新的历史观念和新的艺术表现手法。”…比如,《活着》是一部典型的个人史,主人公福贵以回忆的方式介绍了从抗战结束到“文革”以后,自己由大富大贵到孤单贫穷的个人生活历史;《丰乳肥臀》是一部家族史,所描写的内容跨度较长,从20世纪初期一直到20世纪末期,记录了近百年间上官家女性的奋斗历史,其中抗战时期的生活是被重点描写的;《故乡天下黄花》是村落史,记录了民国初年到“文革”结束期间,马村这个小小村落在权力诱引下发生的种种祸端,同时也记录了中国革命的浪潮给这个小村带来的冲击;《白鹿原》是一部地方史,记录了关中大地的白鹿原上以白、鹿两家为核心的半个多世纪的历史纷争。 二、在新历史小说作品中,作家将革命历史作为遥远的、依稀模糊的背景。人物距离革命或远或近,参与革命与否完全不是人物形象必须作出的选择。 (一)、兵荒马乱给普通民众带来的只有灾难、痛苦而没有革命历史小说中那种阶级意识的觉醒。 “革命历史小说作家承认自己的阶级属性,在作品中毫不讳饰自己的阶级感情,他们渴望用自己手中的笔再现本阶级革命事迹。”而新历史小说作家们深入人物内心去挖掘敌我双方面对革命现实立场、态度的不同,瓦解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拆解神圣形象的英雄情结,使英雄俗人化,探索战争年代人性与反人性等具有人类意识的现代问题,具有非常明显的解构性。同时,他们拆解神圣革命历史,打破了长期以来被传统理性仔细梳理过的革命历史头上的光环,力图展现革命时期社会生活的无序与混沌,对革命历史小说所建构的观念予以全面否定。仅以《活着》为例,我们通过福贵对往事的回忆,就能全面体会到新历史小说对革命历史小说所建构的各种观念的颠覆与解构。地主出身的福贵一生多灾多难,年轻时,他仗着家里有钱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抗战结束时,他败尽家财沦为佃农;解放战争期间,他意

历史小说文献综述

颠覆的《丰乳肥臀》 随着莫言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最近掀起了一股“莫言热”。就我读过的文学作品《丰乳肥臀》以及近期研读过的《<丰乳肥臀>对“革命历史小说”的彻底颠覆及其意味》,简要对这一文章做一次综述。 “新历史小说”与“革命历史小说”之间具有明显的互文关系,其有些人物和情节甚至能在“革命历史小说”中直接找到前文本。可以说,没有“革命历史小说”就没有“新历史小说”。“新历史小说”又可分为两大基本类型:一类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补充或修正、超越,另一类则是对“革命历史小说”的颠覆或反写。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莫言前期作品《红高粱》主要属于前者,兼有一些后者的成分,而《丰乳肥臀》是对“革命历史小说”有意进行彻底颠覆的作品。 一、观念的颠覆 作者指出,莫言的这部作品创作受到被称作“红色经典”的“革命历史小说”的影响,指出其现代历史题材小说与张炜的《古船》、陈忠实的《白鹿原》以及刘震云的《故乡天下黄花》等都是“对占据了主流话语地位的‘红色经典’的一种反拨”。这种反拨更具体一点讲可以说是一种观念的颠覆,具体体现在: 1、阶级身份与革命理想、政治选择 由于必须合乎主流意识形态的框范,“革命历史小说”在处理人物的阶级出身和个人政治选择的关系时,一般是跟共产党走、革命到底的人出身贫寒,跟国民党走的则多是地富家庭出身。“新历史小说”之“新”,首先就在于打破了“革命历史小说”的这种处理。《丰乳肥臀》中上官家几个女儿的政治选择,却没有任何政治涵义,丝毫不受男女双方阶级身份的影响,完全是因为爱情:大姐来弟跟从先是抗日土匪、后是汉奸的沙月亮,二姐招弟跟从国民党军官司马库,五姐盼弟跟从共产党政委蒋(鲁)立人,都是因为疯狂的、非理性的爱。大姐来弟认为参加抗日还是投降日寇“这是男人们的事”,与“妇道人家”无关。五姐盼弟为什么与蒋立人结合作品没有交代,他们不明不白地同居,给人的感觉是完全出于动物般的情欲。 2、财富与道德 作者指出,莫言的价值观念颠覆表现在对贫富与品德关系的处理方面。 从《暴风骤雨》开始,大部分“革命历史小说”给读者灌输的是“地主没有不坏的”的观念,而穷人形象则几乎都是正面,“他出身雇农本质好”成为先验的结论,个别流氓无产者属于“蜕化变质”。对此,《古船》、《故乡天下黄花》和《白鹿原》等早已予以修正,而《丰乳肥臀》进行了彻底颠覆。作品中乔其莎(七姐求弟)说“穷人中也有恶棍,富人中也有圣徒”。尽管莫言没有把富人都写成圣徒,但作品中的“恶棍”或反面角色确多是穷人,例如孙不言、磕头虫、斜眼花、徐瞎子、巫云雨、郭秋生、丁金钩、魏羊角。这种观念颠覆作者是借作品中主要正面形象上官鲁氏之口表达的:这位出身并非贵族的女主人公让儿子挺起胸膛宣言:“我是贵族的后代,比你们这些土鳖高贵!” 3、血亲伦理与性道德 作者指出,莫言对传统伦理观念的颠覆在《红高粱》时期已经开始,在《丰乳肥臀》中则推向极致。 “革命历史小说”虽也涉及爱情,但讳谈性,稍微有点越轨的是《苦菜花》,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小说之创作风格 莫言是当今文坛屈指可数的一流作家,他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他的人生经历造就了他的作品极具个性。他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使他超越了中国所有作家同行,进入了世界文学之列。他的作品创作不断的追求真正的的民间风格,语言上也不断追求民间口语、戏剧的特点。他的小说运用了很多表现力极强的细节,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浓墨重彩的语言风格,给人以震撼力。莫言早期的作品描写童年记忆的乡村世界,表现独特的生命体验;中期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构造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塑造神秘的超现实的对象世界,给人以先锋色彩;而后进入新的探索期,激情勃发,画面五彩斑斓,语言充满进攻型、反叛型。以上只是简单的概述莫言的创作特点,下面的内容将会从我个人的角度,从三个方面来论述我对莫言的创作风格的看法。 一、莫言小说的题材内容方面 莫言小说的创作一直都把视线定格在农村,可以说是一直关注农村表现农村。莫言自己认为他选择写农村好像是一种命定,因为他在农村生活了整整二十年,尽管他一直骂

这个地方,恨这个地方,但他没有办法隔断与这个地方的联系。他生在那里,长在那里,他的根在那里。只要他一离开农村,离开土地,进入都市,就会产生一种眷念。因此在以后的一系列创作中,农村的生活就成了他灵感的来源。比如说莫言十三岁时曾在一个桥梁工地上当过小工,给一个打铁的师傅拉风箱生火,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的产生就与他的这段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小说中的黑孩虽不是莫言本人,但与他是一体的,心灵相通的。他在农村二十多年的生活,就像电影胶卷一样,一部一部的储存在他的脑海中,这些内容可以写成小说,可以用语言描述出来,农村题材在他的笔下还没有写完,还有许多有意义的东西值得他去写。莫言能一直用农村题材继续小说的创作,并不是一味的编造,而是他掌握了一种同化生活的能力。同化可以把听来的别人的生活当做自己的生活来写,可以把从某个角度生发想象出来的东西当做真实来写,这也就是一种想象力。莫言故乡的一些奇人奇事也有很多被写入了小说中,《红高粱家族》就是融入了许多这种故事。莫言的故乡与他的创作题材的关系也是十分复杂的,故乡对于莫言来说是一个久远的梦境,是一种伤感的情绪,是一种精神的寄托,也是一个逃避现实生活的巢穴。那个地方在他的脑中会永远的存在下去,并提供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 二、莫言小说的语言表达方面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