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报告

沉降观测点的设置报告

沉降观测在建筑物的施工、竣工验收以及竣工后的监测等过程中,具有安全预报、科学评价及检验施工质量等的职能。通过现场监测数据的反馈信息,可以对施工过程等问题起到预报作用,及时做出较合理的技术决策和现场的应变决定。

第一部分建(构)筑物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为国家标准,第5.3.43(1)、7.1.7、7.5.6、10.1.10条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为行业标准,第3.0.1、3.0.11条

二、沉降观测的对象

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第3.0.1条(强条)下列建筑物在施工及使用期间需进行沉降观测:

A、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的建筑物;

B、复合地基或软弱地基上的设计等级为乙级的建筑物;

C、加层、扩建建筑物;

D、受邻近深基坑开挖施工影响或受地下地下水等环境因素变化影响的建筑物;

E、需要积累建筑经验或进行设计反分析的工程;

F、创优工程。

在此需要明确的概念是地基基础设计等级。《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中第3.0.1条作如下定义:

若工程明显为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的建筑物(如地基条件较好的6层住宅楼等),就不需要沉降观测(创优工程除外)。

若不能确定地基基础设计等级,或者有疑问,就请设计单位明确是否需要沉降观测,并请书面答复或者写入图纸会审记录中。

三、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沉降观测之后,在工程开工之初,应根据设计图纸的安排做好沉降观测策划工作、制定沉降观测方案,对于符合条件的应委托有资质的单位观测,适时埋设观测点。

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沉降观测点应布设在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砌筑小阴井加以保护,宜选在下列位置:

A、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B、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不同地质条件、不同荷载分布、不同基础类型、不同基础埋深、不同上部结构、建筑裂缝、后浇带、沉降缝和伸缩缝的两侧,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C、宽度大于或等于15米,或宽度小于15米但地质条件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的承重内隔(纵)墙设内墙点,以及框架、框剪、框筒、筒中筒结构体系的楼、电梯井和中心筒处;

D、筏基、箱基的四角和中部位置处;

E、多层砌体房屋纵墙间距6~10米横墙对应墙端处;

F、框架结构建筑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墙轴线上,以及可能产生较大不均匀沉降的相邻柱基处;

G、高层建筑横向和纵向两个方向对应尽端处;

H、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滨(沟)处;

I、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备基础的四角、基础形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J、对于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构筑物,应设在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点数不少于4个。

在控制点与沉降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路线,并在架设仪器站点与转点处作好标记桩,保证各次观测均沿统一路线。

四、沉降变形监测的精度要求

承担沉降观测的单位应具有相应主管部门批准的资质,测量人员应具有主管部门颁发的上岗证。

观测时,仪器应避免安置在有空压机、搅拌机、卷扬机等振动影响的范围内,塔式起重机等施工机械附近不宜设站。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

1、初测

建(构)筑物的沉降观测对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条件,特别是首次观测必须按时进行,否则整个观测得不到完整的观测意义。初测应增加观测量,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

2、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

应依据施测方案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重要建筑,可在基础完工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2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和设备安装等)分别进行观测。如建筑物均匀增高,应至少在每增加荷载的25%时各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

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封顶后1~2月观测一次,竣工后观测周期,根据建筑物的稳定情况确定。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沉降速度≥2.0mm/d应停止施工,分析原因,采取措施。沉降速度≥1.0mm/d应减缓加载速度并增加观测次数。

各个阶段的复测必须定时进行,不得漏测或补测,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准确的沉降情况或规律。

3、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

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一般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的期限一般规定如下: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若沉降速度小于0.01 mm/d ,根据沉降曲线分析,认为已经稳定,可以停止观测。

4、对于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

六、竣工验收标准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第5.0.6条规定:对建(构)筑物进行竣工验收时,地基沉降变形观测值在没有相应的规范、设计要求时,可参照本条执行。每周期观测后,应及时对观测资料进行整理,计算观测点的沉降量、沉降差,以及本周期平均沉降量和沉降速度。

1、建(构)筑物竣工验收地基变形要求以沉降速度,即沉降量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曲线应逐步收敛、曲线的斜率应逐渐减少或趋向于零,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应符合下表的规定

竣工验收最后一次观测的沉降速度允许值表

2、建(构)筑物竣工验收时,地基基础的平均沉降量宜满足如下公式的要求:

S =λmax S

式中: S ——建(构)筑物地基基础最终平均沉降量(mm);

max S

——建(构)筑物地基基础最终最大沉降量(mm);

λ ——建(构)筑物竣工时地基基础平均沉降量 与最终最大沉降量max S 的比值。

S 、max S 、λ宜参照下表执行。

竣工时地基基础平均沉降量允许值表

3、竣工验收时,还要计算判定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地基变形引起整体倾斜是否满足规范允许值。例如,多层和高层建筑的整体倾斜允许值如下表:

注:倾斜指基础倾斜方向两端点的沉降差与其距离的比值。H g指室外地面起算的建筑物高度(m)。

4、当符合竣工验收沉降量和沉降速度标准后,尚未达到建筑物稳定标准时,竣工验收后应按照本标准省标DGJ32/J18-2006第5.0.4条(即本文“五、沉降观测的周期和时间”)要求,继续进行沉降观测,直至稳定。

七、稳定标准

稳定标准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对重点观测和科研观测工程,若最后三次观测中每次沉降量均不大于2√2倍测量中误差,则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建筑物安全等级二、三级多层建筑以0.020. ~04mm/d,高层和一级建筑以0.01mm/d为稳定标准。

八、工程竣工观测资料整理

观测过程中应及时归集每次沉降观测成果,整理相关资料。认真分析沉降情况,出现异常时采取措施。工程竣工时,应提交下列有关沉降观测资料:

A、沉降观测成果表;

B、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C、沉降量――时间――沉降速度(s-t-v)曲线图;

D、沉降量――时间――荷载(或加载楼层数)(s-t-v)曲线图;

E、建筑物等沉降曲线图(如观测点数量较少,可以不提交);

F、沉降观测技术报告;

G、观测工作方案。

第二部分储罐基础沉降观测点的设置与观测

一、相关规范及规范性文件要求

(1)SHT3528-2005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与基础施工及验收规范;

(2)GB 50473-2008-钢制储罐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3)SHT_3068-2007_石油化工钢储罐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

二、沉降观测对象及标准

7 罐基础沉降观测

7.1一般规定

7.1.1罐基础应按设计文件要求进行沉降观测。

7.1.2 罐基础沉降观测点设置应符合本规范5.2.1 b)项规定。垂直测降观测点应沿圆周方向均匀设置,当设计文件无要求时按表21设置。

表21 罐基础沉降观测点设置数量

7.1.3罐基础沉降应设专人定期观测,充水开始后,每天不少于2次,并将观测过程延至交工前。沉降观测应包括基础完工后、储罐充水前、充水过

程中、充满水后、放水过程中、放水后的全过程,且应进行记录。

7.1.4沉降观测测量器具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和铟钢尺,并在有效鉴定期内,测量精度宜为Ⅱ级水准测量。

7.1.5 沉降观测过程中发现有异常时,应停止充、放水,待处理后方可继续进行。

7.2 充水预压地基

7.2.1充水预压地基基础应进行垂直沉降观测、水平位移观测、倾斜观测及孔隙水压力测试。沉降观测点的设置应符合本规范7.1.2条规定。

7.2.2当储罐采用充水顶升法安装时,罐基础预压及沉降观测可结合施工过程一并进行。

7.3非充水预压地基

7.3.1 非充水预压地基基础沉降观测,当设计文件无要求时,储罐可一次充水到1/2罐高进行沉降观测,当不均匀沉降量小于5mm/d时,可继续充水到罐高的3/4,经观测不均匀沉降量仍小于5mm/d时,继续充水到最高液位,经观测沉降量无明显变化即可放水。

7.3.2 当罐区第一台罐基础沉降量符合要求,且其他罐基础构造和施工方法与第1台罐完全相同,对其他储罐的充水试验可取充水至罐高1/2和3/4的两次观测。

7.3.3 当沉降量有明显变化,则应保持最高操作液位,每天进行定期观测,直至沉降稳定为止。

7.3.4罐充水试验完成,放水时应控制放水速度,液面下降每天不大于

3m。

7.4 沉降观测结果

7.4.1沉降观测结束后,基础不均匀沉降值不应超过设计文件规定。

7.4.2基础顶面高出地坪不得小于300mm,排水管应在地坪以上。

7.4.3任意直径方向的沉降差允许值不得超过表22的规定。

表22 罐基础沉降差允许值单位:mm

表22 罐基础沉降差允许值(续)单位:mm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 沉 降 观 测 报 告 中建五局建设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本次沉降观测建筑为生活工艺用房,层高为9层。按有关规范规定,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等级为二级。 此次观测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工作自2016年3月23日开始观测,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累计观测10次。应委托方要求,提供沉降观测竣工报告。 2、沉降观测目的及要求 建筑物沉降是建筑整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

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3、沉降观测依据 本次测量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设计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JG32/J 18-2006 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4、观测点布置 、基准点布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本建筑共埋设3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 BM1=,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点布置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埋设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针对本工程,共布置观测点8个,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见附件)。 5、观测方法 在该测量工作中我们采用固定仪器、固定人员的观测方法,选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基点与工作点按观测周期进行检验。观测点采用单程双测站的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要求进行。

沉降观测报告材料(实用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 昔阳县鑫昌建筑工程质量检测有限公司 二〇一九年一月四日

目录 1、工程概况 2、观测依据 3、观测设备及仪器 4、观测时间与次数 5、建筑物施工阶段沉降观测人员 6、结论与建议 7、建筑物沉降观测原始记录 8、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表 9、建筑物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10、沉降展开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1、工程概况 受甲方委托,我公司对山西昔阳阳煤职工住宅小区1#住宅楼进行施工期间的沉降观测。 2、建筑物沉降观测依据 2.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 G J8-2016) 2.2沉降观测方案 3、观测设备及仪器 观测仪器精度是满足沉降观测成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沉降观测成果,必须使用符合精度要求的仪器。本次观测采用D S Z2精密自动安平水准仪、F S1光学平板测微器、N3铟刚水准标尺,精度要求可以达到0.1m m/k m。 4、观测时间与次数 观测时间和次数,根据工程性质、工程进度、地基土质情况及基础荷重情况等决定,“规范”规定如下: 4.1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物可在±0.00完成2~3天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完成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于加荷情况而定,普通宿舍楼每层观测一次,民用高层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施工过程中如暂时停工,在停工时及重新开工时应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4.2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应视地基土类型和沉降速度大小而定。一般情况下,可在第一年观测3~4次,第二年观测2~3次,第三年后每年一次,直至稳定为止。观测期限一般不少于如下规定:砂土地基2年,膨胀土地基3年,粘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建筑沉降是否进入稳定阶段,应由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判定。当最后100d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m m/d 时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具体取值宜根据各地区地基土的压缩性能确定。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 沉 降 观 测 报 告 中建五局建设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本次沉降观测建筑为生活工艺用房,层高为9层。按有关规范规定,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等级为二级。 此次观测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工作自2016年3月23日开始观测,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累计观测10次。应委托方要求,提供沉降观测竣工报告。 2、沉降观测目的及要求 建筑物沉降是建筑整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3、沉降观测依据 本次测量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设计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JG32/J 18-2006 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4、观测点布置 4.1、基准点布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本建筑共埋设3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1962.6m,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4.2、沉降观测点布置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埋设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针对本工程,共布置观测点8个,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9# -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 梅家塘小区9#楼 沉降观测工作报告 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2018年6月

工程名称: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梅家塘小区委托单位: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管委会 设计单位:湖北天一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检测单位: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 批准/审定: 审核: 校核: 编写: 主要观测人员:

目录 一.工程概况 (4) 二.观测目的 (4)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4) 四.观测仪器及设备 (5) 五.观测依据 (5) 六.基准点及观测点布置 (5) 七.建筑物沉降稳定标准 (5) 八.观测成果 (6) 九.结论 (6) 附后: 1. 基准点、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沉降观测成果表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 梅家塘小区9#楼 沉 降 观 测 工 作 报 告 一.工程概况 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河西工业园梅家塘小区工程位于蕲春县河西工业园,本工程地上总建筑面积98936㎡,规划净用地面积77975㎡,主要结构形式采用框架及框架剪力墙。其中9号楼建筑层数17F 。 受蕲春县李时珍医药工业园区管委会委托,由湖北省地质勘察基础工程有限公司完成本工程各楼沉降变形观测工作。 二.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使用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为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为建筑物的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三.沉降观测的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 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原则,确定本工程各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5mm ,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 ① 往返较差 、附和或环线闭合差:n b a h 0.1≤∑-∑=?,n 表示测站数; ② 前后视距 :≤50m ; ③ 前后视距差 :≤2.0m ;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目录 文字部分 一、概述 (1) 二、观测目的 (1)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 4.1、基准点的布设 (1)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 五、沉降观测 (2) 5.1、仪器与观测 (2)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2) 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3) 5.4、观测时间 (3)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3) 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3) 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 七、沉降数据评价 (4) 八、结束语 (5) 图表部分

一、概述 受委托,我公司对位于榆林市高新产业园区高新第六小学一号楼进行了沉降监测工作,该楼长73.8m宽17.6m,地上十层,地下一层, 框架剪力墙结构、片筏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

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GX1,GX2。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其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其中GX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GX1高程值是以GX2为基准,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其编号为1、2、3、4、5、6、7、8、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日本拓普康AT-G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其精度为: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0.40mm/Km,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精密铟钢尺施测。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等精度观测,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第3.0.4条及表3.0.4规定,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时,对应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以其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沉降观测阶段报告

沉降观测阶段报告一、工程概况 受横山县教育局委托,由我公司对其正在建设的横山县职教中心实训综合楼主体进行沉降观测。本工程为6层全框架结构,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共埋设12个观测点。本次总结时间自2015年09月27日起至2016年04月01日止,观测时间共计187天。目前建筑物主体保持正常,现将历次观测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二、作业依据: 1. 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2.国标《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 3.国标《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4.甲方有关技术要求; 三、观测内容: 1.该建筑区域布设3个水准基准点; 2.该建筑布设12个沉降观测点. 四、沉降观测的实施 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以基准点A1标高为起算点,经过其它2个基准点作闭合水准测量。得出其它基准点的高程。并且对这3个基准点进行定期观测监控。 本楼的沉降观测每次从基准点A2出发,经过12个沉降观测点再闭合

至A2点(即每次沉降观测用同一个基准点起算)。沉降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作业,一测站的观测次序为“后、前、前、后”。外业观测仪器采用中纬电子水准仪(ZDL700)配合铟钢水准尺进行观测(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不大于0.3MM),该仪器能实现自动观测、记录、储存及平差。 每次外业结束后,将水准仪中数据传输到微机上,采用威远图公司的建筑物沉降分析系统ST4.31版软件进行沉降分析和成果输出。 后附以下成果: 1.沉降观测记录表; 2.T-S(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3.T-V(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4.等沉降曲线图; 5.沉降观测点及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6.变形分析结论。 五、结论 本工程沉降观测自2015年09月27日开始,至2016年04月01日为止。期间共进行了10次观测。 该工程共布设12个观测点。 观测结果:沉降量最小的观测点为C2,沉降量为4.100mm,沉降量最大的观测点为C1,沉降量为4.600mm,平均沉降量为4.4mm;速率最小的观测点为C2,速率为0.022mm/d,速率最大的观测点为C1,速率量为0.025mm/d,平均速率量为0.023mm/d。相邻两点沉降差最大点为C1-C2,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星河城南区6#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1906.74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剪力墙结构。本工程由运城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城市博博设计院设计,山西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观测精

沉降观测总体报告(竣工必须检测的报告)

车间辅楼建筑物沉降观测总体报告 工程名称:二期项目车间辅楼 建设单位:上海有限公司 施工单位:中国有限公司 检测类别:沉降观测 观测人员:张炜 审核人员:吴浩杨剑 检测日期:2015-08-04~2016-03-05

目录 一、工程概况 (1) 二、观测目的 (1) 三、观测依据 (1) 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 (1) 五、观测方案 (2) 六、观测成果 (3) 七、结论 (5)

一、工程概况 ****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二期项目车间辅楼由****有限公司武汉分公司投资建设,受********有限公司的委托,拟由湖北省**测绘院承担该工程的沉降观测任务。 二、观测目的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结束以及建成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在一定的沉降限度内的变形属于正常现象,一旦超过了某个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及周围人员的安全。因此,为了更好地了解施工及使用期间建筑物的沉降变化情况,必须要对建筑物进行长期持续的沉降观测,测量其沉降量、沉降速度,为建筑物施工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三、观测依据 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2007)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四、观测仪器设备及观测方式 本项目采用徕卡DNA03精密数字水准仪进行观测,采用aBFFB的测量方法。

五、观测方案 1、观测级别及水准观测技术要求 根据设计图纸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建筑变形测量精度级别的选定,确定本工程建筑沉降观测等级为二级,观测点测站高度中误差不大于±0.5mm,观测指标及技术要求如下:闭合差:≤2,L表示线路总长度;前后视距:≤50m;前后视距差:≤1.0m;前后视距累积差:≤3.0m;视线高度:≥0.3m;水准仪精度:不低于DS1级别。 2、基准点及观测点的布置 基准点布置: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具体要求,基准点布置在变形影响范围以外且稳定、易于长期保存的位置。结合本测区实际情况,为便于沉降观测作业以及基准点间的互相校核,在测区周边区域共布置3个基准点,标志规格及埋设按照水准测量规范执行,点位选定后独立埋设。 沉降观测点布置:为了防止观测点在施工过程中受到外界的破坏,保证观测的效果和质量,将观测点布置在承重柱距离地面0.5m 的位置,并做好保护措施。 二期项目****车间辅楼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示意图见图1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征云?紫金华府8#楼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一、概述 征云?紫金华府8#由河南征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并负责进行沉降观测,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我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沉降数据,从而掌握该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 沉降情况。 二、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征云?紫金华府8#是框架结构,共十五层,局部十六层。地质勘察报告结论:基础土层承载力均大于250KPA,无不良地质现象。沉降观测工作自2012年10月2日开始,2013年12月10日结束,共计观测次数为十八次。 三、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基准点于2012年10月1日埋设,依据规范 要求埋设基准点。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布设在一层,共布设7个点。分别分布在1/A 14 /A、28/E、1/W 28/U、12/V 8/Y 轴上。

四、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使用DS3水准仪及塔尺进行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2、记录、计算与观测精度 在沉降观测作业过程中,记录各观测数据并计算各点的沉降量。作业中采用的精度 指标如下:闭合差0.2 mm,其中n为观测站数,高差中误差mb满足规范要求。 3、观测时间 自2012年10月2日开始进行第一次数据观测,直至2013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结束,共计十八次,累计观测时间为435天。 4、作业规范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五、成果分析 1、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各沉降观测的平均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及沉降趋势见沉降观测图 由此可见,该建筑物的总体沉降量为16伽,至第十八次时沉降量为17伽,已经稳定,同时从沉降观测成果表中总累计沉降量可以看出,各处的最大差异沉降量仅为17-15=2nm,说明给建筑物沉降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 2、时间前载-沉降关系分析 由时间-荷载飙降关系曲线图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楼层的增加和沉降量为对应发展关系,沉降观测曲线图光滑,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即大的波动和反复),观测结果和观测数据精度均为可靠。 六、结束语 通过对征云?紫金华府8#楼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得出:该建筑的采用独立筏板基础,沉降量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

1、工程概况 受某有限公司的委托,我公司对某小区进行基坑变形监测。拟建的某小区(高层部分)场地位于某处。场地地貌属湟水河南岸Ⅰ级阶地后缘。地形南高北低,场地南段最高点高程:1978.45m左右,北段最低点高程:1975.10m。场地最大相对高差达 3.35m。场地不受泥石流及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依据地勘报告,场地与基坑支护有关的岩、土层类型: 本场区勘察深度范围内,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5层,其中5个主层2个亚层,场地上部为①层耕土,②层黄土状土,③层饱和黄土,中部④层为第四纪全新世(Q4al-pl)冲洪积形成卵石, 下部⑤层岩性为第三系早更新统(E3m)吗哈拉沟组的泥岩组成,各层岩性特征如下: ①耕土(Q4ml): 黄褐色,成分以粉土为主,含有植物根系及碳屑等成分,腐植质成分含量高,稍湿-湿。该层厚度:0.30~0.60m,平均0.39m;层底标高:1974.60~1978.15m,层底埋深:0.30~ 0.60m,平均0.39m。 ②黄土状土(Q4al-pl):黄褐色,以粉土为主,混少量粉质粘土,土质较均一,孔隙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湿—湿、可塑,该层具有湿陷性,该层分布连续。厚度:

1.40~3.20m,平均 2.29m;层底标高:1972.45~1976.45m,层底埋深:1.90~ 3.50m。 ③饱和黄土(Q4al-pl): 黄褐色,以粉土为主,混少量粉质粘土,土质较均一,孔隙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饱和、可塑—软塑,该层分布不连续,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厚度: 0.70~2.60m,平均 1.74m;层底标高:1970.35~1974.15m,层底埋深:2.90~5.70m。 ④卵石(Q4al-pl):灰色—青灰色。卵、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岩、花岗岩,灰岩及片麻岩等。据颗粒分析计算各粒级评均值为:漂石、卵石含量占52.20~65.50%,一般粒径2--20cm,最大漂石长轴直径达60cm以上。砾石占28.6%,粗砂占5.56%,中砂占4.95%,细砂及泥质占3.97%。卵石、砾石多为次圆状,少量为棱角状,磨圆度中等,分选性较差,大小混杂,颗粒表面微风化-中等风化。由卵石,漂石组成骨架,砂砾石充填于骨架空隙之间,该层局部夹有0.1~0.4粗砂透镜体。该层不易钻进,无胶结,属稍密—中密的卵石层,该层分布稳定,顶面分布有起伏,厚度:3.10~6.80m,平均4.47m。层底标高:1966.37~1969.90m,层底埋深:6.00~10.50m。 ⑤-1强风化泥岩(E3m):砖红、青灰色,夹少量石膏及芒硝,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具水平层理,岩体风化成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间泥化程度强烈,岩心破碎,部分地段上部0.5-1.0m 左右为全风化,具有粘性土特征,可塑,很湿。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破碎,岩石质量指标(RQD)为25-50。

沉降观测技术要求

一、前言 1、工程概况 ****工程位于位于******北侧,东接建*****,北与*****相望,西侧是 *****用地。本工程建筑占地面积******平方米,建筑面积*****平方米; 其中地上建筑面积******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平方米,建筑地 下** 层,地上**层,建筑总高:****** 米。需观测的项目包括 *****。其中*****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为******结构,现已施工完成 主体结构工程。 2、沉降观测目的 了解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情况,给设计、施工部门提供准确的数据。同时,也为该建筑物的最终验收提供可靠的资料。 二、编制依据 1、*********《结构设计总说明》 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J50007-2002) 3、《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4、《地基与基础工程及验收规范》(GBJ50202-2002) 5、《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三、沉降观测的任务及其内容 1、观测点的设置:按照****规划设计院提供的《结构设计总说明》第7.5条,并根据沉降观测的有关规定,布置沉降观测点;另外,需在建筑物附近较隐蔽且土层较稳定的地方设置不少于两个永久性的基准点,每次观测前先校核基准点的稳定性,判断选择稳定点作为沉降观测的起算点,基准点的布设是根据现场踏勘的情况考虑基准点的稳定性和观测精度要求布设的。 2、沉降观测精度、时间、次数:①建筑物沉降观测精度要求为二级。②观测要求:观测点稳固后即开始,以后每层一次直至完工.完工当年每3个月测一次共四次,第二年6个月一次,第三年起每年一次直到稳定(连续二次半年沉降量不超过2mm,则观测为止)。③施工中途停顿,应在停工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星河城南区6#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剪力墙结构。本工程由运城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城市博博设计院设计,山西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观测精度指标即测

住宅小区沉降观测总结报告

1、工程概况 受某的委托,我公司对某小区进行基坑变形监测。拟建的某小区(高层部分)场地位于某处。场地地貌属湟水岸Ⅰ级阶地后缘。地形南高北低,场地南段最高点高程:1978.45m左右,北段最低点高程:1975.10m。场地最大相对高差达 3.35m。场地不受泥石流及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影响,无其它不良地质现象。 2、场地岩土工程条件 依据地勘报告,场地与基坑支护有关的岩、土层类型: 本场区勘察深度围,地基土自上而下分为5层,其中5个主层2个亚层,场地上部为①层耕土,②层黄土状土,③层饱和黄土,中部④层为第四纪全新世(Q4al-pl)冲洪积形成卵石, 下部⑤层岩性为第三系早更新统(E3m)吗哈拉沟组的泥岩组成,各层岩性特征如下: ①耕土(Q4ml): 黄褐色,成分以粉土为主,含有植物根系及碳屑等成分,腐植质成分含量高,稍湿-湿。该层厚度:0.30~0.60m,平均0.39m;层底标高:1974.60~1978.15m,层底埋深:0.30~ 0.60m,平均0.39m。 ②黄土状土(Q4al-pl):黄褐色,以粉土为主,混少量粉质粘土,土质较均一,孔隙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稍湿—湿、可塑,该层具有湿陷性,该层分布连续。厚度: 1.40~3.20m,平均 2.29m;层底标高:1972.45~1976.45m,层底

埋深:1.90~3.50m。 ③饱和黄土(Q4al-pl): 黄褐色,以粉土为主,混少量粉质粘土,土质较均一,孔隙发育,无摇振反应,稍有光泽,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饱和、可塑—软塑,该层分布不连续,水平方向分布不均匀。厚度: 0.70~2.60m,平均 1.74m;层底标高:1970.35~1974.15m,层底埋深:2.90~5.70m。 ④卵石(Q4al-pl):灰色—青灰色。卵、砾石主要成分为石英岩、花岗岩,灰岩及片麻岩等。据颗粒分析计算各粒级评均值为:漂石、卵石含量占52.20~65.50%,一般粒径2--20cm,最大漂石长轴直径达60cm以上。砾石占28.6%,粗砂占5.56%,中砂占4.95%,细砂及泥质占3.97%。卵石、砾石多为次圆状,少量为棱角状,磨圆度中等,分选性较差,大小混杂,颗粒表面微风化-中等风化。由卵石,漂石组成骨架,砂砾石充填于骨架空隙之间,该层局部夹有0.1~0.4粗砂透镜体。该层不易钻进,无胶结,属稍密—中密的卵石层,该层分布稳定,顶面分布有起伏,厚度:3.10~6.80m,平均4.47m。层底标高:1966.37~1969.90m,层底埋深:6.00~10.50m。 ⑤-1强风化泥岩(E3m):砖红、青灰色,夹少量石膏及芒硝,泥质结构,层状构造,具水平层理,岩体风化成碎块状,风化裂隙发育,节理、裂隙间泥化程度强烈,岩心破碎,部分地段上部0.5-1.0m 左右为全风化,具有粘性土特征,可塑,很湿。岩石坚硬程度为极软岩,岩体完整程度为极破碎-破碎,岩石质量指标(RQD)为25-50。场区普遍分布,揭露厚度:6.00~13.90m,平均8.08m。其中商铺场地

沉降观测阶段报告

沉降观测阶段报告 一、工程概况受横山县教育局委托,由我公司对其正在建设的横山县职教中 心实训综合楼主体进行沉降观测。本工程为6层全框架结构,占地面积800多平 方米,共埋设12 个观测点。本次总结时间自2015年09 月27 日起至2016年 04 月01 日止,观测时间共计187 天。目前建筑物主体保持正常,现将历次观测情况进行阶段总结。 二、作业依据: 1. 行标《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 2. 国标《工程测量规范》( GB 50026-2007);3.国标《国家一、二等水准 测量规范》 ( GB12897-91); 4.甲方有关技术要求; 三、观测内容: 1.该建筑区域布设3 个水准基准点; 2.该建筑布设12 个沉降观测点. 四、沉降观测的实施 采用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以基准点A1标高为起算点,经过其它2个基 准点作闭合水准测量。得出其它基准点的高程。并且对这3 个基准点进行定期观测监控。 本楼的沉降观测每次从基准点A2出发,经过12个沉降观测点再闭合至A2 点(即每次沉降观测用同一个基准点起算)。沉降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进行作业,一测站的观测次序为“后、前、前、后”。外业观测仪器采用 中纬电子水准仪(ZDL7O0配合铟钢水准尺进行观测(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不大

于0.3MM,该仪器能实现自动观测、记录、储存及平差。 每次外业结束后,将水准仪中数据传输到微机上,采用威远图公司的建筑物沉 降分析系统ST4.31 版软件进行沉降分析和成果输出。 后附以下成果: 1.沉降观测记录表; 2. T-S (时间、沉降量)曲线图; 3. T-V (时间、沉降速率)曲线图; 4.等沉降曲线图; 5.沉降观测点及基准点布置示意图; 6.变形分析结论。 五、结论 本工程沉降观测自2015年09月27日开始,至2016年04月01日为止。期 间共进行了10次观测。 该工程共布设12 个观测点。 观测结果:沉降量最小的观测点为C2,沉降量为4.100mm沉降量最大的观测点为C1,沉降量为4.600mm平均沉降量为4.4mm速率最小的观测点为C2,速率为0.022mm/d,速率最大的观测点为C1,速率量为0.025mm/d, 平均速率量为0.023mm/d。相邻两点沉降差最大点为C1-C2,累计最大沉降差为0.5mm,倾斜度最大点为C11-C12,最大倾斜度为0.3 %o。 由不均匀沉降引起的最终倾斜度观测结果为:最大点号为C1-C2,最终 倾斜度为0.000 %。,小于一般沉降稳定控制值3%。(《地基基础实用手册》(当24m

建筑物沉降观测及基坑变形监测点布设及报告计划.doc

2、监测点的布设 2.0.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 监测点布设在基坑边坡顶部的,应沿基坑周边布置,基坑周边中部、阳角 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基坑边坡坡顶上。 监测点布设在在围护墙上的,应沿围护墙的周边布置,围护墙周边中部、 阳角处应布置监测点。监测点间距不宜大于20m,每边监测点数目不应少于 3 个。监测点宜设置在冠梁上。 2.0.2 基坑顶部水平位移 监测点的布设同 2.1 基坑顶部竖向位移,宜为共用点。 2.0.3 坑外土体深层水平位移 深层水平位移监测孔宜布置在基坑边坡、围护墙周边的中心处及代表性 的部位,数量和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个监测孔。 2.0.4地下水位 水位监测点应沿基坑周边、被保护对象(如建筑物、地下管线等)周边或 在两者之间布置,监测点间距宜为20~50m。相邻建(构)筑物、重要的地下管线或管线密集处应布置水位监测点;如有止水帷幕,宜布置在止水帷幕的外侧 约2m处。 2.0.5锚(杆)索拉力 锚(杆)索的拉力监测点应选择在受力较大且有代表性的位置,基坑每边 跨中部位和地质条件复杂的区域宜布置监测点。每层锚杆的拉力监测点数量应 为该层锚杆总数的1~3%,并不应少于 3 根。每层监测点在竖向上的位置宜保持 一致。每根杆体上的测试点应设置在锚头附近位置。 2.0.6 支护桩桩身内力

支护桩桩身内力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变形较大且有代表性的部位,监测 点数量和横向间距视具体情况而定,但每边至少应设 1 处监测点。竖直方向监测点应布置在弯矩较大处,监测点间距宜为3~5m。 2.0.7 支撑内力 支撑内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宜设置在支撑内力较大或在整个支撑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杆件上; 2、每道支撑的内力监测点不应少于 3 个,各道支撑的监测点位置宜在竖向保 持一致; 3、钢支撑的监测截面根据测试仪器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 部位或支撑的端头。钢筋混凝土支撑的监测截面宜布置在支撑长度的1/3 部位; 4、每个监测点截面内传感器的设置数量及布置应满足不同传感器测试要求。 2.0.8围护墙侧向土压力 围护墙侧向土压力监测点的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监测点应布置在受力、土质条件变化较大或有代表性的部位; 2、平面布置上基坑每边不宜少于 2 个测点。在竖向布置上,测点间距宜为 2~5m,测点下部宜密; 3、当按土层分布情况布设时,每层应至少布设 1 个测点,且布置在各层土的 中部; 4、土压力盒应紧贴围护墙布置,宜预设在围护墙的迎土面一侧。 2.0.9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 土体分层竖向位移监测孔应布置在有代表性的部位,数量视具体情况确定,并形成监测剖面。同一监测孔的测点宜沿竖向布置在各层土内,数量与深度应 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在厚度较大的土层中应适当加密。 2.0.10 立柱竖向位移 立柱的竖向位移监测点宜布置在基坑中部、多根支撑交汇处、施工栈桥下、 2

沉降观测方案

郑州西太康路·360广场 沉降观测方案 编制人: 审核人: 审批人: 河南航天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年月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 二、监测目的及观测点的布置..................................... 三、监测依据................................................... 四、测量的内容、方法和精度要求................................. 五、沉降观测的周期............................................. 六、警戒值..................................................... 七、使用的仪器和人员组成....................................... 八、监测资料和报告............................................. 九、监测工作质量技术控制措施及监测组织机构..................... (一)质量技术控制措施...................................... (二)监测组织机构.......................................... 十、沉降监测点平面布置图.......................................

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项目位于郑州市西太康路与彭公祠街交叉口东北角。建设用地面积15565平方米。 本项目总建筑面积160969.49平方米,其中地上建筑面积12867.57平方米,地下建筑面积48101.92 平方米。 本项目为一类高层综合楼,地上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地下部分耐火等级为一级,建筑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民用建筑工程设计等级为特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下室防水等级一级,防水混凝土抗渗等级P10。 本项目地下一层层高5.4米,地下二至四层层高均为4.8米。室内外高差为0.20米,地上首层层高为5.4米,二至四层层高均为5.1米,五~八层5.0米(除A座)。A座八层层高为4.7米,九~十一层及层高均为3.1米,十二层层高3.6米,十三层以上层高3.0米,建筑高度98.27米;B座九层层高5.09米,十层层高3.6米,十一层及以上层高均为3.0米,建筑高度96.76米。A、B座均为26层。 1区、3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基础形式天然地基平板式筏形基础; 2区、4区主体结构形式为框架-核心筒结构,基础形式为平板式筏形基础,桩基形式为钻孔灌注桩。 二、监测目的及观测点的布置 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安全监测,以便及时掌握变形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保证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运营期间沉降变形量均在允许值内。 沉降观测依据以下原则布设:建筑物的主要墙角、后浇带、沉降缝两侧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之上设置。根据以上原则并结合本工程的特点,本工程观测点数量见下表1“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观测点具体布置位置详见附图。 表1 沉降观测点数量统计表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7号

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 114采区地表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编制单位:地测科 编制人:宋新亮 编制日期:2012.9.7 河南省驻马店市吴桂桥煤矿有限公司

114采区表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安全生产的需要,经矿领导研究决定对11401工作面对应地 表进行沉降观测,现将观测结果分析如下: 一、测点布置及成果(附观测成果表及测点布置平面示意图、沉降曲线图) 倾向观测线:共3条线 其中100线:本次观测109#-112#沉降量超过40mm,111#沉降量最大-53.7mm 累计观测110#沉降量最大-696.5mm 200线:本次观测207#-209#沉降量超过20mm,208#沉降量最大-25mm 累计观测208#沉降量最大-779.7mm 300线:本次观测沉降量在10mm之内 累计观测303#沉降量最大107.5mm 走向观测线:共4条线 其中400线:本次观测沉降量在10mm之内 累计观测408#沉降量最大-229.9mm 500线:本次观测504#-506#沉降量超过20mm ,506#最大-40.3mm, 累计观测506#沉降量最大496.6mm 600线:累计观测607#沉降量-2.4mm (由于麦收原因大部分被破坏只保留602#和607# 602#不通视没测) 700线:(不通视没测) 二、建点及观测起始时间 1、100线:2011年8月8日 2、其他线:2011年10月6日 3、500# 607#2012年2月26号开始建点测量 本次观测周期为10天 三、结论 1、沿高速路走向,高速路东侧40m处的300线,301#、302#、303#和304#观 测点累积沉降量已超过移动盆地80mm危险边界,位于高速公路边沟护网处 的500#点累积沉降量为24.5mm,由于移动盆地边缘沉降量较为缓慢,可近 似认为其与距离关系满足简单一次线性变化,从而可推测出,此时80mm危 险边界距离高速路东侧30m,移动盆地外边界距高速路东侧8.9m。 2、11401工作面下山方向危险边界距采空区中心355.5m,移动盆地外边界距 11401工作面中心495m;11400工作面上山方向危险边界距11400采空区中 心166m,移动盆地外边界距50m采空区中心246m。随着11400工作面推 进超过100线下方,100线上各观测点下沉速度明显增大,接近11401和11400 工作面中心的观测点107#——114#点(400m范围)沉降速度大于1.67mm/d, 处于下沉的活跃阶段。移动盆地下山方向106#点外和上山方向113#点外到 移动盆地最外边界范围内各点沉降速度已小于 1.67mm/d,由于建点观测时 间较晚,无法判断单个点下沉的活跃总时间。 3、根据对11400工作面未采前11401工作面独立影响下的倾向线100线200线 的数据分析得出:移动盆地最大下沉点位置基本稳定,处于11401工作面下 山方向距工作面中心39.3m处,移动盆地最大下沉角84.8°;最大下沉角θ =90°-kα,其中α为煤层倾角,则可得出最大下沉角有关的覆岩系数 k=0.45。由于小范围内我们认为采空区覆岩系数不变,那么移动盆地最大下 沉角保持不变,所以随50m工作面向前推进逐渐形成了宽154m的采空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