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农科气象学复习题(附答案)

第一章地球大气(8分)

1、大气是由干洁大气、水汽和液态和固态微粒组成的混合物。

2、什么是干洁大气:指除去水汽及其他悬浮在大气中的固、液体质粒的整个混合气体;干洁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氮、氧和氩。

3、高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是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形成的,大气中臭氧浓度最大的高度是 20~30km 。

4、大气中的臭氧的作用:1)吸收太阳紫外辐射中全部的紫外C和部分的紫外B,保留对地面生物有利的紫外A;2)同时影响大气温度的垂直分布。

5、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白天、晴天、夏季比黑夜、阴天、冬季小。

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的作用:1)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2)二氧化碳能够强烈吸收和放射地面和大气长波辐射,对地面和空气有增温效应。

6、列举大气中水汽的重要作用:1)天气、气候变化的主角;2)直接影响地面和空气的温度;3)自然界中水分由海洋向陆地转移的使者;4)影响动植物的生长发育。

7、列举大气中气溶胶粒子的重要影响:1)吸收太阳辐射,削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2)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放射大气逆辐射,缓冲地面的辐射冷却;3)降低大气能见度;4)充当水汽凝结核,对成云致雨有重要作用。

8、根据大气物理性质的垂直分布,可将大气从低到高依次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和散逸层。

9、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特点:1)集中了3/4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为复杂的层次;2)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3)空气具有强烈的对流和乱流运动;4)气象要素的水平分布不均匀。

第二章辐射(16分)

1、名词解释

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于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称为太阳辐射强度,以S表示,单位W/m2

光照度:阳光在物体表面的照度,大小决定于可见光的强弱(P56)

太阳常数: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时,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称为太阳常数,以S0表示,通常采用1382W/m2

太阳高度角:太阳平行光线与地表水平面之间的夹角称为太阳高度角,用h表示(00<=h<=900)可照时数:不受任何遮蔽时每天从日出到日落的总时数,以小时、分为单位(即昼长)

日照百分率:是实照时数与可照时数的百分比,它的大小说明阴晴情况,数值大说明晴天多光照时间:可照时数与暮曙光的总称(日出前和日出后的一段时间内,高空大气的散射辐射仍能投射到地面,称为暮曙光,持续时间高纬长于低纬,夏季最长,冬季最短)

大气质量数:指太阳辐射路径上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在标准状况下,太阳光垂直投射到地面所经过的路径中,单位截面积空气柱的质量称为一个大气质量数,是无量纲量)

地面有效辐射:地面辐射与被地面吸收的大气逆辐射之差,称为地面有效辐射

地面净辐射:在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称为地面净辐射,亦称地面辐射差额

光合有效辐射:能被植物吸收用于光合作用、色素合成、光周期现象和其他生理现象的太阳辐射波谱区(在这个波谱区内量子能量使叶绿素分子呈激发状态,并将自身能量消耗在形成有机化合物上),这段波普称光合有效辐射

2、基尔霍夫定律、斯蒂芬-波尔兹曼定律和维恩位移定律的内容和应用(P36——38)

3、太阳高度角的影响因素:1)一年中太阳直射纬度的位置;2)一天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P39)自己看书

4、北半球昼长的变化规律:1)相同纬度,昼长随季节变化,冬短夏长,春秋介于二者间;2)夏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加长,冬季昼长随纬度升高而缩短,春、秋分昼长不随纬度变化,全球各纬度上均昼夜平分

北半球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的变化规律:除北极外,春分日和秋分日,日出正东,日落正西;夏半年,日出东偏北,日落西偏北;冬半年,日出东偏南,日落西偏南。

5、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减弱作用有吸收、散射和反射。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减弱作用的因素有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

6、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的特性,其吸收光谱主要是紫外线和红外线。

7、分子散射的特点:只改变辐射的方向,使原来传播方向上的太阳辐射减弱;

解释晴朗的天空呈蓝色,旭日和落日呈橘红色,阴天天空呈灰色的原因:当晴朗无云、大气干洁时,被散射的光线以波长较短的蓝光为主,故天空呈现蔚蓝色;而阴天,质点半径>10000nm时,入射光的各种波长具有同等散射能力,散射系数不再随波长改变,称之为漫射,故呈灰白色;而清晨和傍晚时,波长较长的红光则被散射减弱得较少而蓝紫光散射损失较多,加之大气对红橙光透明度大,大气对红橙光透过得较多而对蓝紫光则透过得较少,这就是旭日及落日时因为通过的大气量大,蓝紫光被散射殆尽,遂呈现红色的原因。P44

8、到达地面的太阳总辐射强度取决于太阳高度角、大气质量数和大气透明系数。太阳高度角如何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高度角愈小,阳光穿透的大气量愈多,太阳直接辐射愈低,故太阳总辐射低;

高海拔地区太阳辐射强度大的原因:海拔愈高,大气柱愈短,大气稀薄且含水量和尘粒少,太阳直接辐射愈强,散射辐射愈弱,则地面接收的太阳总辐射愈强P47

9、太阳辐射能主要集中在波长 0.15~4μm 之间,其中,可见光区的能量占总能量的 50% ,红外线占 43% ,紫外线占 7% 。

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光谱与太阳高度角的关系:随着太阳高度角降低,太阳直接辐射光谱中,波长较长的部分逐渐增加,波长较短的部分逐渐减少;太阳高度角增大,散射辐射中波长较短的部分逐渐增大,波长较长的部分逐渐减少P48-49

10、温室气体:指的是大气中能吸收地面反射的太阳辐射,并重新发射辐射的一些气体;大气中的温室气体主要有 CO2、H2O、CH4等。

11、影响地面有效辐射的因素有地面温度、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况、风力、海拔、地面状况和植被等。为什么多云的夜间地面温度比晴朗的夜间高:云多云厚时,放射辐射受阻,大气逆辐射显著增强,从而地面有效辐射就减弱,地面降温慢P51

12、植物光合作用中最有效的光谱成分是红橙光和蓝紫光。光合有效辐射的波长范围是 380~710nm 。高山地区植物矮小和花色艳丽的原因。P53

13、根据植物对白昼长短的反应,植物可分为长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和日中性植物。长、短日照植物的光周期特性及其代表植物:P55

长日照植物:在植物发育前期,要在较长白昼条件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的植物,如小麦、大麦、燕麦、马铃薯、油菜、甜菜等

短日照植物:在植物发育前期,要在较短白昼条件下,才能进入开花结实的植物,如水稻、玉米、高粱、棉花、大豆、烟草、甘薯等

日中性植物:对日照长短不敏感,如荞麦、茄子、黄瓜等

根据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的开花结实与光照时间的关系,分析中纬度地区长、短日照植物的开花结实时间。(找不到..)

第三章温度(13分)

1、名词解释

导热率(热导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所传递的热量,用λ表示,单位J/(℃*cm*s)

温度年较差:指一年中最热月和最冷月的平均温度之差P68

干绝热变化:指干空气或未饱和湿空气团的绝热变化P77

湿绝热变化:饱和湿空气团的绝热变化(气块温度随高度的变化率称为湿绝热直减率)

大气稳定度:当空气团受到垂直方向上的扰动后,大气层结(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使其具有返回或远离原来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称为大气稳定度P79

逆温: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的现象(出现逆温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活动温度(积温):指作物在某时期内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的日平均温度)的总和P84 有效温度(积温):指作物在某时期内有效温度(日平均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的总和三基点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最低温度(生物学零度)P83

2、影响土壤热容量、导热率的主要因素是: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量,两者均随土壤孔隙度增多而减小,随土壤含水量增多而增大。

解释潮湿紧密土壤温度日较差小于干燥疏松土壤的原因?P60-62

3、热量收支的主要方式有辐射热交换、传导热交换、流体流动热交换和潜热交换。其中,地面与近地气层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是辐射热交换,土壤中热交换的主要方式是传导热交换,大气中以流体流动热交换为主。

4、一天中,一般地面温度的最高值出现在什么时间?为什么?P68-69

一天中最高温度在地面累积热量最多时出现,一般为午后13时左右;因为在12时以后,太阳辐射开始减弱,但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与通过其他方式所得的热量之和,仍比支出的热量多,地面贮存热量还在增加,低温继续升高。到了午后一定时间以后,地面热量收支差额就会由于太阳辐射的进一步减弱和随着地面其他方式失热的增多,地面累积热量由正值变为负值,这时地面温度就开始下降。于是地面最高温度就出现在地面热量收支相抵的这个时刻5、土壤温度的垂直分布类型有日射型、辐射型、清晨过渡型和傍晚过渡型。各类型的代表时间分别是 13时、 01时、 07时和 19时。

6、分析水面温度的变化比土壤表面要小得多的原因:水的如容量很大,约比土壤大一倍,热量收支相同的情况下,水面升温和降温幅度比土壤小一倍;水是半透明体,太阳辐射可透入相当深的水层中,所以水面升温比土壤表面小得多;水面消耗于蒸发的热量大于陆面,水面升温因而缓和;水是流体,具有流体的特性,它传递热量的主要方式是乱流和对流,通过乱流和对流,能将水面的热量迅速传递到相当厚的水层中;另外,水体中还有平流运动,造成热量的水平输送。因此,使水面温度的变化比土壤表面要小得多。P72-73

7、一天中,通常气温最高值出现在 13~15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因为地面热量传递给空气需要一定的时间,故最高、最低温度出现时间落后土壤2h左右)

8、气温日较差大小受哪些因素(1-5)的影响?有何特点?P75

1)纬度随纬度的增大而减小 2)季节一般夏季大于冬季,一年中春季最大 3)地形凸出地形比平地小,低凹地形比平地大,山谷(盆地)大于山坡 4)下垫面性质陆地大于海洋,干燥疏松土壤大于潮湿紧密土壤 5)天气状况晴天大于阴天,大风时气温日较差小特点:一般小于土温日较差,随着距地面高度增加而减小,位相也不断落后。

9、简述绝热增温和绝热冷却过程。P78

1)绝热增温:当气块在下降过程中,因外界气压增大,外界对气块做功,在绝热的条件下,所做的功只能用于增加气块的内能,因而气块温度升高;

2)绝热降温:当气块在上升过程中,因外界气压减小,气块体积膨胀对外界做功,在绝热的条件下,做功所需的能量只能由其本身内能来负担,因此气块降温。

10、大气稳定度分为稳定、不稳定和中性三种情况。

如何判断大气稳定度(?-温度直减率;?d-干绝热直减率;?m-湿绝热直减率):P80-81 1)?越大,大气越不稳定 2)当??d时,气层绝对不稳定 4)当?m

“头重脚轻”气层容易发生对流运动的原因。某地在200米处气温为19.9℃,在1300米处气温为7.8℃。试求200~1300米气层中干空气块的大气稳定度。(哥也不会!!!!)

11、按形成原因,逆温可分为辐射逆温、平流逆温、湍流逆温和下沉逆温等。

辐射逆温的特点:冬季比夏季强,山区比平原强 P82

12、三基点温度是指最高温度、最适温度和最低温度。

13、积温在农业中的应用:1)农业气候热量资源的分析 2)作物引种的科学依据 3)农业气象预报服务P87

第四章大气中的水分(13分)

1、名词解释

水汽压:空气中由水汽所产生的分压强称为水汽压

饱和水汽压:水汽含量恰好达到该温度条件下的最大限度,这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此时的水汽压称为饱和水汽压

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水汽压与同温下饱和水汽压的比值称为相对湿度,用百分数表示

露点温度:在空气中水汽含量不变和气压一定的条件下,通过降低温度而使空气达到饱和时的温度称为露点温度,简称露点

露:当地面或地物表面经辐射冷却,使贴地层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时,如果露点在0℃

以上,水汽凝结成水滴,即露(露点在0℃以下,水汽凝华成疏松结构的白色冰晶,为霜)雾:当近地气层的温度下降到露点温度以下,空气中的水汽凝结成小水滴或凝华成冰晶,弥漫在空气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km的现象即为雾

辐射雾:夜间由于地面辐射冷却,使近地气层温度降低到露点温度以下而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雾罩晴天”即是指辐射雾)P100

降水量:自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态或液态水,未经蒸发、渗透和流失,在单位水平面积上所积聚的水层深度

降水相对变率:某时段内降水距平(降水距平指某地实际降水量与同期多年平均降水量之差,又称降水绝对变率)与多年平均降水量的百分比P103

2、表示空气湿度的特征量有水汽压、相对湿度、比湿、饱和差和露点温度等。

3、饱和水汽压的大小决定于哪些因素?它们如何影响饱和水汽压? P91-92

1)温度随温度上升呈指数增加 2)蒸发面同温度下,过冷却水面饱和水汽压大于冰面饱和水汽压;纯净水面>水溶液;凹面<平面<凸面

4、水面蒸发速率主要取决于饱和差。土壤中的水分是通过哪些方式蒸发的:1)直接在土壤表面蒸发 2)水分在土壤中某层次进行蒸发之后,水汽通过土壤的孔隙到达表层逸出土表试针对这些方式提出保墒措施:在土壤变干以前可以耙松土表,以切断毛细管,使土壤水分的蒸发由第一种过程变为第二种过程,以保持下层的土壤水分;表土耙松后再进行镇压,这样既切断了毛细管,又减少了表层的孔隙度P96-97

5、大气中水汽的凝结条件是什么?如何才能使空气达到饱和或过饱和状态?P98

1)空气中水汽达到过饱和状态达到方法:①增加空气中的水汽含量:需要有蒸发源

②使含有一定水汽的空气冷却:A.绝热冷却:云的形成 B.辐射冷却:辐射雾的形成 C.接触冷却:暖湿气流流经的下垫面 D.混合冷却:温差较大,接近饱和的两团空气混合

2)空气中有凝结核或凝华核(即大气中能促进水汽凝结的微粒)

6、哪些凝结物的出现可预兆晴天?为什么?P99-100

露、霜、辐射雾。露与霜常形成于辐射冷却强烈的条件下,故形成露、霜和辐射雾时一般是在晴朗无风或微风的夜晚或早晨(根据书本自答,选择性参考)

7、试述雾的种类及成因,并分析雾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种类:1)辐射雾:由地面辐射冷却而形成,有利条件:空气中有充足的水汽、天气晴朗、微风、大气层结稳定 2)平流雾:暖湿空气流经冷的下垫面时逐渐冷却而形成的,有利条件:下垫面与暖湿空气温差大、暖湿空气的湿度大、适宜的风速风向、层结较稳定

意义:害处:抑制白天温度的增高、限制根系吸收作用、妨碍植物受粉结实、为病害的发生

发展创造了条件;益处:寒冷季节,雾可减弱夜间地面有效辐射,减轻或免除低温危害,雾对茶、麻等生长有利,如“高山云雾出名茶”

8、云形成的必要条件是大气在上升过程中冷却而达到饱和或过饱和。根据上升运动的特点,云可分为哪几类:积状云、层状云、波状云P100

9、降水形成的宏观条件是充沛的水汽和空气的上升运动,微观过程是云滴增大为雨滴。暖云降水的物理基础是重力碰并增长;而冷云降水的物理基础是冰晶效应。

为什么在云中,冰水共存或大小水滴共存时有利于降水的形成?P101-102

当大小水滴共存时,在重力碰并增长作用下在连锁反应中水滴不断增大至上升气流支撑不住大量水滴降落时即形成降水;当冰水共存时,水滴不断蒸发,而冰晶将不断增长,至一定程度时冰晶增大成大雪晶,当大雪晶下降到0℃等温线以下时融成雨滴,为降水

10、降水强度的等级划分标准:液态的小雨、中雨、大雨、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以及固态的小雪、中雪、大雪等;

降水性质的划分:连续性降水、间歇性降水、阵性降水、毛毛状降水P102-103

11、简述人工降水的原理和方法。P104-105

1)人工影响冷云降水:冰晶效应是冷云降水的物理基础,有时冷云没能产生有效降水是由于缺少足够的冰晶,通过撒播冷冻剂或引入人工冰核的方法来创造条件,以加速冷云的降水过程,增加降水量,方法有干冰法、碘化银法 2)人工影响暖云降水:重力碰并是暖云降水的物理基础,在稳定的窄谱云中引入大水滴或吸湿性物质,产生初始大水滴,改变滴谱分布的均匀性,破坏云的稳定状态,促使重力碰并过程的进行而形成降水,方法有直接在云中引入30~40μm的大水滴以启动重力碰并过程、撒播吸湿性物质以催云致雨

12、当气温为15.0℃时,饱和水汽压为17.1hPa,在气温为26.3℃时,饱和水汽压为34.2hPa,现测得气温为26.3℃,水汽压为17.1hPa,试求相对湿度和露点是多少?(目测也不会!)

第五章气压与风

1、名词解释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气压梯度力:由于空间气压分布不均而作用于空气块上的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使空气偏离气压梯度力方向的力

白贝罗(风压)定律: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低压在左,高压在右,南半球相反P122

2、气压随高度递减的速率与温度和气压的关系。P112

高度上升,气压总是递减的,其递减快慢取决于空气密度和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1)温度一定时,气压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随高度递减越快;反之,气压越低,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气压随高度递减越慢

2)气压一定时,空气温度越高,密度越小,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大,气压随高度减小越慢;反之,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随高度减小越快P113

3、气压的水平分布可用等压面或等压线来表示。

4、水平方向上作用于空气的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和摩擦力。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动力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5、地转偏向力的主要特点:1)只在物体相对于地面有运动时才产生 2)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垂直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右方,南半球相反 3)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4)大小与风速及所在纬度的正弦成正比,赤道上地转偏向力为零P120

6、自由大气中和摩擦层中空气水平运动的特点:空气的水平运动在摩擦力的作用下,风速减弱,风向也受到干扰,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平衡关系也遭到了破坏,表现出风向斜穿等压线从高压吹向低压的特点。在北半球,人背风而立,高压在右后方,低压在左前方;摩擦力越大,与等压线的交角越大,风速减小越多P124

第六章大气环流

1、名词解释

大气环流:具有全球范围的大气瞬时以及平均的运动状况(在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和下垫面性质不均匀等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

季风:指大范围地区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显著改变,且这两种风向的性质和它们所带来的天气现象都有明显差别的风

焚风:指气流翻越高大山岭时,在背风坡形成的又干又热的风

海陆风:指沿海地区以一天为周期,白天从海洋吹向陆地,夜间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是由海陆热力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山谷风:在山区,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坡,称为谷风;夜间风从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二者合称为山谷风(是由山坡和山谷的热力差异而形成的热力环流)

2、大气三圈环流中主要的气压带是极地高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副热带高压带和赤道低压带。其中,热带雨林位于赤道低压带中,而热带沙漠位于副热带高压带中。

3、为什么会形成大气活动中心: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使三圈环流中有规律分布的气压带和风带出现断裂或变形,形成一个个闭合的高、低压中心,影响打气的运动和水热交换,即大气环流;冬季,东亚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蒙古高压;夏季,东亚地区的大气活动中心是印度低压。北半球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有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大西洋副高和太平洋副高。

4、季风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中国季风与印度季风的差异在哪里?东亚季风有何特点?P138 原因 A.海陆的热力差异及其季节变化 B.行星热源的分布和极冰的作用 C.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 D.大地形的动力和热力作用

差异 A.印度冬季风不明显,夏季风强于冬季风且夏季风来得很快;中国冬季风强于夏季风且夏季风来的慢 B.印度降水量集中在夏季风最强的季节,降水一般出现在夏季风区内部,多地形雨性质;中国长江流域和华南雨量集中在夏季风最盛之前,降雨主要在冬、夏季风交界的地区

特点冬夏温度相差剧烈,最冷月份和最热月份的平均温差至少在20℃以上,而且也有明显的雨季,这里雨季的形成主要是从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和冬季风相互作用的结果

5、海陆风形成的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海陆风和山谷风都属于热力环流。

6、焚风的形成过程:当空气翻越高山时,在迎风坡被迫抬升,空气冷却,起初按干绝热直减率(1℃/100m)降温。空气湿度达到饱和时,按湿绝热直减率(0.5℃/100m)降温,水汽凝结,产生降水,降落在迎风坡上。空气越过山顶后,沿背风坡下降,此时,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大为减少,下降的空气按干绝热直减率增温。以至背风坡气温比迎风坡相同高度上的气温高得多,湿度显著减小,从而形成相对干而热的风,即梵风P144

7、三圈环流是如何形成的?在太阳辐射和地球自转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不完整,看书)P132

8、温度为20℃,水汽压为17.1hPa的一未饱和气块,从山脚海平处抬升翻越1500m的高山,凝结产生的水滴均降在迎风坡,求该气块到达山背风坡海平面处的温度和相对湿度(已知rd =1℃/100米,rm=0.5℃/100米,且温度为10℃,15℃,20℃,25℃时的饱和水汽压分别为12.3hPa,17.1hPa,23.4hPa,31.7hPa,忽略未饱和气块升降时露点的变化)。(这个目测...)

第七章天气系统和天气过程(15分)

1、天气、天气系统的定义。P146

天气:指一定地区短时间内的大气状况及其变化的总称

天气系统:指在气压、风、温度、湿度等主要气象要素的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结构特征并能产生一定天气的大气运动系统

2、气团的定义和分类。气团形成的条件。冬、夏季影响我国的主要气团及其控制下的天气。气团:指气象要素水平分布比较均匀,垂直分布基本一致的大范围的空气团P148

气团形成的必要条件:一是大范围性质比较均匀的下垫面,二是要有合适的环流条件

气团的分类:P149

1)地理分类法:根据气团源地的地理位置和下垫面性质来对气团进行分类

2)热力分类法:根据气团与所经下垫面或者气团与相邻气团的温度进行对比来划分的,分为暖气团和冷气团

影响我国的气团多为变性气团;冬季主要有极地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和北极气团,其中西伯利亚气团是最主要的气团;夏季主要有热带海洋气团、热带大陆气团、极地大陆气团和赤道气团,其中热带太平洋气团是最主要的气团(气团控制天气看书)P151

3、锋的定义。锋的天气特点。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的定义及其天气特点。

锋:指冷暖气团相遇时形成的狭窄过渡带,是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结构的天气系统

锋的天气特点:1)在空间随高度向冷空气团一侧倾斜 2)两侧气象要素和天气现象发生突变 3)形成锋面云系,多阴雨天气P152

冷锋:当冷气团势力较强时,推动锋面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冷锋;天气特点:过境前温暖晴朗;过境时阴天、下雨、刮风、降温;过境后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转晴P154-155 暖风:当暖气团势力较强时,推动锋面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称为暖锋;天气特点:过境前低温晴朗;过境中连续性降水;过境后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P156

准静止锋:当冷暖气团势力相当时,锋面的移动十分缓慢或在原地来回摆动,称为准静止锋;天气特点:云区和降水区比暖风更广,但降水强度小,持续时间长,可造成连阴雨天气P157 4、气旋:是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低的水平空气涡旋,又称低压,分别按流场和气压场命名;天气特点:气旋内部多阴雨天气P158

反气旋:指占有三度空间的、中心气压比四周高的水平空气涡旋,即高压;天气特点:反气旋控制的地区多为晴朗少云,风力静稳的好天气P162

气旋的分类:按气旋形成和活动的地理位置分为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按气旋的热力结构分为锋面气旋和无锋面气旋P159

东亚气旋的主要类型:北方气旋(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黄海气旋);南方气旋(江淮气旋、东海气旋、黄淮气旋)P160

黄河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是华北、东北地区夏季降水的重要天气系统

蒙古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常带来降温、大风和霜冻等天气

江淮气旋对我国天气的影响:是造成江淮地区暴雨的重要天气系统P160-162

5、我国现行热带气旋的分级标准:P181-182

台风在我国的登陆时间:5-11月均有台风登陆的可能,一般集中在7-9月P183

台风形成的必要条件:1)广阔的热带洋面 2)底层存在热带扰动 3)一定的地转偏向力 4)基本气流垂直切变要小P183

台风的结构:1)台风的气压场和温度场 2)台风的流场:水平流场(外围大风区、涡旋风雨区、台风眼区),垂直流场(流入层、中层、流出层) 3)台风的云系和降水P184-186 台风的天气特点:主要有大风、暴雨和在海上引起的风暴潮P186

西北太平洋台风的移动路径及其对我国的影响:1)西移路径对我国华南沿海地区天气影响很大;2)西北移路径对我国华东地区的天气影响很大;3)转向路径影响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或辽宁、山东沿海地区天气P187

6、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的天气特点:内部盛行下沉气流,多晴朗少云、炎热天气;北侧及西北侧与西风带锋区相邻,多阴雨天气;南侧为东风气流,常有台风、东风波等热带天气系统活动产生的强对流天气;东侧受偏北气流影响,为干燥少雨的干旱天气

移动规律:从冬到夏,副高位置北移,强度增强,夏季副高特别大,可伸入我国大陆;从夏到冬,副高位置南撤,强度减弱,冬季副高较弱,位置偏南,范围减小,并在南海形成独立的南海高压P165-167

副高的季节性南北移动与我国东部各地雨季的关系:P166-167

7、寒潮的定义。出现时间。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源地和入侵路径。

寒潮:由大范围强冷空气引起长江中、下游及以北地区在48h内降温超过10℃,长江中、下游或春、秋季江淮地区的最低气温小于或等于4℃,陆上有大面积5级以上大风,在我国近海海面上有7级以上大风的天气过程称为寒潮P171

出现时间: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最晚结束于第二年5月,3~4月及10~11月出现较频繁P173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源地和入侵路径:P173-174

1)源于新地海以西的北冰洋上,经巴伦支海、俄罗斯欧洲地区进入我国(最强最多)

2)源于新地海以东的北冰洋上,经喀拉海、泰米尔半岛、俄罗斯进入我国(少但强)

3)源于冰岛以南的大西洋上,经欧洲南部(或地中海)、黑海、里海进入我国(多但弱)8、我国各地雨季的起讫时间P176

华南前汛期的特点:降水主要发生在副高北侧西风带中。5月中旬前降水位于华南地区北部,为锋面降水;5月中旬雨带移至华南沿海,降水量增大,位于冷锋前部的暖区中。锋前暖区暴雨是华南前汛期的一个重要特色,并且华南前汛期的夜雨现象明显,一般在23时到清晨5时降水量最大

梅雨:湖北宜昌以东28N~34N之间的江淮流域常出现连阴雨天气,称为梅雨P177

梅雨天气的主要特征:长江中下游多阴雨天气,雨量充沛,相对湿度很大,日照时间短,降水一般为连续性降水,常间有阵雨或暴雨P177-178

江淮典型梅雨的入梅和出梅时间:1)入梅:梅雨开始,多在6月6~15日 2)出梅:梅雨结束,多在7月6~10日P178

华北雨季的特点:1)降水强度大,持续时间短 2)降水局地性强 3)降水时段集中 4)暴雨与地形关系密切P180

第九章气候(15分)

1、气候:某地区长时期内气象要素和天气过程的平均或统计状况(通常由某一时期的平均值和距平值表征,主要反映某一地区冷暖干湿等基本特征)P229

气候系统:包括大气圈、水圈、陆地表面、冰雪圈和生物圈在内的,能决定气候形成、气候分布和气候变化的统一的物理系统

气候形成和变化的因素:1)太阳辐射 2)宇宙地球物理因子 3)下垫面 4)大气环流 5)人类活动P232

2、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

1)太阳辐射对气候形成的作用:(是气候形成的主要因素)A.地面能量的主要来源 B.大气中一切物理现象和物理过程的基本动力 C.气候南北差异和季节更替的原因P232

2)大气环流对气候形成的作用:P234

A.大气环流的特性决定了进入某一地区的气团性质,从而决定一定气团作用下的天气和气候

B.低压经常控制的地区,云雨较多,比同纬度其他地方温度低;而高压经常控制的地区相反

C.大气环流维持了气候的相对稳定性

D.大气环流稳定时,气候趋于平均状态,而大气环流出现异常时,气候也会出现异常现象

3、何谓厄尔尼诺现象和ENSO?北半球冷、暖洋流的分布特点。

厄尔尼诺现象:南美西海岸的厄瓜多尔和秘鲁附近太平洋沿岸的寒流水温异常升高,并扩展到赤道东太平洋,向西延伸至日界线附近,这种海表温度异常曾暖的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ENSO(恩索):将厄尔尼诺现象和南方涛动结合在一起研究赤道太平洋海温异常与海气相互作用之间的联系就是ENSO(南方涛动指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印度洋赤道低压这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之间气压变化的负相关关系)P235

北半球冷、暖洋流的分布特点:北半球低纬度大洋东边为寒流,西边为暖流;高纬度大洋东边为暖流,西边为寒流;暖洋流多从低纬流向高纬,冷洋流多从高纬流向低纬P236

4、地形对气候形成的影响:地形本身所形成的独特的气候及其对邻近地区气候的影响P237 1)高大的纬向山脉在水平方向上是气候的分界线

2)高大的山脉在垂直方向上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3)高原的热力作用表现为冬夏季不同的冷热源作用,造成高原上形成不同的高低压系统

4)高原的动力作用主要指对下部流场的机械屏障和分支作用

5)高原的存在加强了气流对流的发展、释放凝结潜热,有利于高压的发展

5、人类活动对气候的影响表现为改变下垫面的性质、改变了大气成分和人工释放热量。

6、全球气候带的分布。副热带、暖温带和冷温带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差异。P239-241

1)极地气候带:位于极圈内,因海陆分布而不同,最热月平均温度在10℃以下

2)冷温气候带:位于纬度45°至极圈的盛行西风带内;大陆西岸气温年较差小,全年湿润,降水丰富,云雾较多,日照较少;大陆东岸气温年日较差大,日照充足,云雾少,降水少

3)暖温气候带:位于纬度33~45°;与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明显不同:夏季具有副热带气候特征,冬季具有冷温带气候特征

4)副热带气候带:位于回归线与纬度33°之间;与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明显不同:温度高雨水少,气温年日较差大,降水量多在100mm以下,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5)热带气候带:位于纬度10°到北回归线之间

6)赤道气候带:位于10°S~10°N之间

7、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比较海洋性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点。山地气候的主要特点。

P242

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比较季风气候和地中海气候的特点:P243

山地气候的主要特点:1)气温 A.气温比同纬度平地低 B.气温年、日较差小于平地,极值出现时间随高度增加而推迟 C.因坡度、坡向及地形起伏而不同 2)降水 A.一定高度上,山地云雾和降水比平地多,相对湿度随高度增加而增大 B.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干燥 3)垂直地带性 A.山地垂直气候带的分异因所在地的纬度和山地本身的高差而异 C.山地垂直气候带具有所在大气候类型的“烙印” C.湿润气候区山地垂直气候的分异主要以热量条件的垂直差异为决定因素P243-244

8、中国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季风性显著、大陆性强烈。中国季风的气候特征:气温的升降与冬夏季风的进退相关,雨季的起止和夏季风进退相一致中国气候大陆性的主要表现:气温年、日变化大,冬季寒冷,南北温差悬殊,夏季炎热,全国气温普遍较高;南、北温差冬季远大于夏季;最冷月多出现在1月,最热月多出现在7月;春温高于秋温P244-245

9、中国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P247-252

10、天文四季、气候四季和自然天气季节的划分。我国现行四季是如何划分的。P252-254

天文四季:根据地球绕太阳公转的位置而划分的四季:春季(3、4、5月);夏季(6、7、8月);秋季(9、10、11月);冬季(12、1、2月)

气候四季:以侯平均气温为指标而划分。冬季:侯平均气温低于10℃;夏季:侯平均气温高于22℃;春秋季:侯平均气温介于10~22℃之间

自然天气季节:根据大气环流、大气过程和气候特征划分的

11、中国东部季风农业气候大区的主要农业气候特点。P260

1)季风活跃,气候湿润多雨 2)光、温、水资源丰富 3)水热同季 4)农业气候类型多样 5)气候复杂,农业气象灾害频繁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1

农业气象学复习题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氮) 、 (氧) 、氩和(二氧化碳)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长波)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低) ,夏天比冬天(低) 。 5. (水汽)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温度)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降低)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平流)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升高)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200) 千米。 三、判断题: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 第一章 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 (2) 、氩和 (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 (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 (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 (6) ,夏天比冬天 (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 (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 (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 (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 (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 (13) 千米。 答案: (1)氮 (2)氧 (3)二氧化碳 (4)紫外线 (5)长波 (6)低 (7)低 (8)水汽 (9)温度 (10)降低 (11)平流 (12)升高 (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 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 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 平均每上升100米, 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完整版)气象学练习题

气象学练习题 1、天气晴朗时,一天中相对湿度最小值出现在【】 A.傍晚 B.午夜 C.日出前后 D.中午 2、下列哪种现象的出现可预兆天气晴好?【】 A.雨凇 B.平流雾 C.辐射雾 D.云 3、赤道附近区域没有台风形成,是因为【】 A.海水温度不够高 B.没有热带扰动 C.没有地转偏向力 D.无风 4、向冷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是【】 A.冷锋 B.暧锋 C.准静止锋 D.锢囚锋 5、天气晴朗的午后山区的风多是【】 A.从山谷吹向山坡 B. 从山坡吹向山谷 C.无法确定 D.静风

6、某地地面吹东北风,则可知【】 A. 该地东北方有高压 B.该地西南方有高压 C. 该地北方有高压 D. 该地东方有高压 7、风产生的原动力是【】 A.气压梯度力 B.地转偏向力 C.惯性力 D.摩擦力 8、“清明时节雨纷纷”主要与下列哪个天气系统有关?【】 A.暖锋 B.锋面气旋 C. 准静止锋 D.气团 9、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位于大气三圈环流模式中的【】 A. 东北信风带 B. 副热带高压带 C. 西风带 D.副极地低压带

10、印度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季节性变化 B.行星热源的分布 C.行星风带的季节性位移 D.地形 11、大气中的臭氧主要集中在()。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暖层 12、请列举出3种大气中的温室气体。 13、我国北方地区秋冬季节雾霾天气频繁发生的原因不包括()。 A.静风天气多 B.近地面常出现逆温 C.气溶胶粒子多 D. 冷空气活动频繁 14、对流层大气为何下热上冷? 15、可见光中波长最长的是(),能量最高的是()。 A.红光 B.红外线 C.紫光 D.紫外线 16、秋分日,下列城市中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的是()。 A.广州 B.上海 C.北京 D.哈尔滨 17、秋分日,广州和哈尔滨的昼长关系是()。 A.广州长 B.哈尔滨长 C.相等 D.无法确定 18、太阳辐射比地面、大气辐射强的原因是()。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天气学原理》理论测试题答案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每空1分,共40分) 1、冬季北半球的对流层东部环流的最主要特点是在中高纬度以极地低压(或极涡)为中心地环绕纬圈的西风环流。 2、在极地环流圈和哈得来环流圈之间的中高纬度地区存在一个与直接环流方向相反的闭合环流圈称为间接环流圈,亦称为费雷尔环流。 3、在7月份北半球热带对流层高层有明显的反气旋中心,分别在北美、波斯湾和青藏高原。 4、云滴增长的条件,主要取决于云层厚度,而云的厚度,又决定于水汽和垂直运动条件。 5、我国华北及江淮地区有些低压在大陆本来没有很大发展。但是当他们东移入海后,又可再度迅速发展,这一方面因为海上的摩擦力影响比陆地小;另一方面是由于暖海上非绝热加热影响所致。 6、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是由影响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因子在长期作用下造成的,最主要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海陆和地形)和地面摩擦。 7、寒潮的中期过程是以北大西洋脊和北太平洋脊的发展为开始,而以东亚大槽的重建为结束。 8、对流性天气形成的基本条件: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 9、下图中为T-lnP图,其中A为抬升凝结高度,B为自由对流高度,C为层结曲线,D为状态曲线,E为对流上限。

10、西太平洋副高是由动力因子而形成,属于暖性高压,Hadley环流是最主要的成因贡献者,脊线呈西西南-东东北走向。 11、影响季风形成的基本因子主要是下垫面附近的热力因子,由太阳辐射的经向差异,海陆热力差异,青藏高原和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三个基本因子组成。12、所谓的振荡是指大气环流周期性的变化,一般来说东亚季风环流和热带季风环流均具有显著的准双周周期振荡。 13、位势不稳定层结的建立主要取决于高低空水汽平流和热量平流的差异。即高层冷平流,低层是暖平流,或中低层比上层增暖更明显。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1920年前后挪威学派V.J.皮叶克尼斯和伯杰龙等人以为主要特征提出了气团与锋的概念,并运用这些概念从千变万化的天气现象与天气过程中总结了许多天气分析和预报规则。 A、气压场 B、温度场 C、风场 D、湿度场 答案:B 2、大气环流的最终能源来自 A、下垫面 B、水汽相变 C、太阳辐射 D、感热 答案:C 3、寒潮中短期过程的关键系统是 A、北大西洋高压脊 B、北太平洋高压脊 C、极地低压 D、乌拉尔山地区高压脊 答案:D 4、在槽前脊后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减少,为,等压面高度,在槽后脊前沿气流方向相对涡度增加,为,等压面高度。 A、正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B、负涡度平流降低正涡度平流升高 C、负涡度平流升高负涡度平流降低 D、正涡度平流降低负涡度平流升高 答案:D

农业气象学习题1-3章

农业气象学习题 绪论 一、名词解释题: 1、农业气象学 农业气象学: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2、气象学 气象学:研究大气中各种现象成因和演变规律及如何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服务的科学。 3、气象要素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1、农业气象学是研究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相互作用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农业生产、气象条件 2、农业气象学是研究农业生产与气象条件的______________及其规律的科学。 相互作用(相互关系) 3、农业气象学是______________科学与______________科学交叉、渗透形成的学科。 农业、气象 单项选择题: 1、气象学是研究大气中所发生的物理过程和物理现象的科学,更概括地说研究大气的科学应称为( D )。 A、大气物理学 B、地球物理学 C、物理气象学 D、大气科学 2 农业气象学研究所遵循的平行观测原则是( B)。 A、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 B、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观测和气象观测 C、同时同地进行的气象观测 D、同时同地进行的农业气象要素和气象灾害观测 多项选择题: 1 下列要素是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C )。 A、光照条件 B、热量条件 C、水分条件 D、土壤肥力 2 下列气象要素中,属于农业气象要素的有(A、B、D)。 A、温度 B、空气湿度 C、能见度 D、降水量 问答题: 1、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 答:农业气象学的研究对象包括:(1)农业生物和生产过程对农业气象条件的要求与反应;(2分)(2)农业生产对象和农业技术措施对农业气象条件的反馈作用。(3分) 2、农业气象学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哪些? 答:(1)农业气象探测、农业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1分)(2)农业小气候利用与调节;(1分)(3)农业气象减灾与生态环境建设;(1分)(4)农业气象信息服务;(1分)(5)农业气象基础理论研究,应对气候变化的农业对策。(1分) 填空题: 农业气象研究过程中通常要进行农业生物或设施状况和环境气象要素二者的___平行 ___________观测。 第一章地球大气

卫星气象学章考试题带答案

卫星气象学章考试题带 答案 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卫星气象学1-4章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卫星气象学是指如何利用(气象卫星探测)各种气象要素,并将(卫星探测)到的资料如何用于大气科学的一门学科。 2、利用气象卫星对大气进行遥感探测称作(气象卫星遥感),亦称(卫星大气遥感)。 3、卫星气象学主要研究(60KM )以下大气中各气象要素的获取和应用。 4、遥感按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5、(暴雨)和(强雷暴)是灾害性危险天气系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常造成严重损失。 6、卫星作为一个(天体),它要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的作用。 7、对于第一定律,圆锥截线表示为θcos 112e e a r +-=,θ是矢经与 半长轴之间的夹角,称(真近点角)。 8、由于卫星运动和地球的自转,星下点在地球表面形成一条连续的运动轨迹,这一轨迹称为(星下点轨迹)。 9、由于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所以当卫星绕地球转一周后,地球相对卫星转过的度数称之为(截距)。 10、当卫星倾角为90°时,卫星通过南北两极,这种轨迹称之(极地轨道)。

11、地面的(散射辐照度)为分子散射、气溶胶粒子散射和地面与大气之间多次散射之和。 12、表示卫星探测分辨率的参数有三个,分别为:(空间分辨率)、(灰度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13、卫星云图的增强处理是对灰度或辐射值进行处理,通过(灰度变化),将人眼不能发现的目标物细微结构清楚的表现出来。 14、从卫星到观测地表面积之间构成的空间立体角称作(瞬时视场)。 15、(等效噪声温度差)是指目标物温度的改变而引起投射到探测器的辐射功率的改变正好等于等效噪声功率时的温度差。 16、光学系统的作用是手机目标物发出的(辐射能),并将其传给探测器。 17、由于云和气溶胶(特别是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强散射作用,导致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减少,称为(阳伞效应或反射效应). 18、当太阳光从水面单向反射至卫星仪器内,则其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一片色调较浅的明亮区域,这区域称做(太阳耀斑区)。 19、(黑体)是指某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意方向和波长的吸收率或发射率都等于1。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增温慢,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风由山谷吹向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着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G、A、C这个力达到平衡时形成的风称为梯度风 24、相对湿度:空气中实际具有的水汽压与同一温度下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25、雾:是悬浮于近地面空气中的大量水滴或冰晶,使水平能风度小于1KM的物理现象。如果能风度在1-10KM范围内,则称为轻雾。 26、台风:当地面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大于或等于32.6m/s的热带气旋称为台风,热带气旋是形成于热带海

第五章 农业气象学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五章气压与风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风由东吹向西,则称为_____风。 ①东②东南③西④西北 2、在北半球,吹地转风时,背风而立,低压在_____ 。 ①右边②右前方③左边④左前方 3、随着海拔高度增高,气压会______。 ①增大②降低③先增后降④先降后增 4、一个标准大气压等于_____ 百帕。 ①4/3 ②760 ③1000 ④1013 5、在陆地上,_____气压高。 ①春季②夏季③秋季④冬季 6、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_____增大。 ①大气质量②大气压力③单位气压高度差④大气柱 7、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 的作用。 ①水平地转偏向力②水平气压梯度力 ③摩擦力④惯性离心力 8、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由_____ 。 ①高压指向低压②低压指向高压 ③中间指向四周④四周指向中间 9、在北半球,水平地转偏向力指向物体运动方向的____ 。 ①左前方②右后方③左方④右方 10、___ 越大,地转风的风速越大。 ①纬度②大气密度 ③气压梯度④地球自转角速度 11、梯度风未考虑_____ 的作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摩擦力 12、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_____ 个气压带。 ①2 ②3 ③4 ④5 13、由于季风影响.在_____ 季,我国东南沿海地区风从大陆吹向梅洋。 ①春②夏③秋④冬 (二)多项选择 14、我国是著名的季风区,夏季盛行_____。 ①东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西北风⑤东风 15、梯度风是自由大气中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水平气压梯度力②水平地转偏向力 ③惯性离心力④重力⑤浮力 16、_____为自由大气中的风。 ①季风②梯度风③海陆风④焚风⑤地转风 17、地转风是空气所受_____相平衡时的运动。 ①重力②浮力③水平气压梯度力 ④水平地转偏向力⑤惯性离心力⑥摩擦力 18、北半球行星风带包括有_____。 ①西北信风带②东北信风带③盛行东风带 ④盛行西风带⑤极地东风带⑥极地西风带 19、_____ 为地方性风。 ①地转风②梯度风③摩擦风④焚风 ⑤海陆风⑥峡谷风⑦山谷风 20、海拔越高,则_____。 ①气压越高②气压越低③空气密度越大

农业气象学试题及参考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1)及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 (共16分,每小题2分) 1、辐射的波动性: 辐射以波动的形式发射或传播能量的过程。 2、太阳高度角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3、长日照作物需要经过一段时间长的白天和短的黑夜才能开花结果的植物,称为长日照植物。 4、相对湿度空气中的实际水气压与同温度下饱和水气压的百分比。 5、温度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的月平均温度与一年中最冷月的月平均温度之差。 6、季风环流由于海陆热力差异引起的东西方向的垂直环流。 7、副热带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是指由于热带环流圈的下沉在30°N附近堆积下沉形成的高压系统。

8、农业气候资源可供农业生产利用的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称 为农业气候资源。 二、填空(共10分,每空0.5分) 1、广东大部分地区的年降雨量多在 1500mm 到 2000mm 之间,通常把一年的降水分成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的降水,称为 前汛期降水,主要是由锋面引起的;后一部分的降水 称为后汛期降水,主要是由台风引起的。 2、由于地球的自转,形成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变化.由于 地轴与地球公转轨道面不垂直 ,且地球在公转时,地轴方 向保持不变,因而形成了地球上的季节交替和各地昼夜长 短不等。 3、地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主要是短波辐射,地面和大气 向外发出的辐射,主要是长波辐射。 4、植物在繁育期期对低温的反应比生长期对低温的 反应更为敏感,这一时期往往就是植物的温度临界期期。 5、水面蒸发速度的大小,与风速和饱和差成正比, 与大气压力成反比。 6、台风是指形成在热带海洋上的强烈气旋。当台风在东经180度以西,赤道 以北的西北太平洋海区形成后,我国气象部门将对其进行命名和编

2011农业气象学试题A卷(1)

以下各题中未注明单位的各物理量均为标准国际单位制。 1.C 2.C 3.A 4.B 5.D 6.C 7.C 8.C 9.B 10.B 11.A 12.B 13.D 14.C 15.C 16.C 17.B 18.A 19.B 20.B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20小题,共20分) 1.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对农业生产最有利。 A、5月下旬 B、6月上旬 C、6月中旬 D、6月下旬 2.露点温度表示()。 A、潮湿地面温度 B、空气湿度 C、饱和湿空气温度 D、未饱和湿空气温度 3.一团饱和的湿空气作升降运动时,大气处于稳定状态的判定条件是()。 A、γ<γm B、γ=γm C、γ>γm D、γ≤γm 4.低层大气能量的主要来源于()。 A、太阳辐射 B、地面辐射 C、大气辐射 D、大气逆辐射 5.切变线是指()急剧变化的界线 A、温度 B、湿度 C、气压 D、风 6.在三圈环流中,南、北半球各形成()个气压带。 A、2 B、3 C、4 D、5 7.下面霜冻最轻的是()。 A、谷地 B、洼地 C、山顶 D、坡地 8.温度愈高物体放射能力的波长愈向短波方向移动。已知太阳辐射最大放射能力的波长为0.475微米,由此计算得太阳表面的温度约为()。 A、5780 K B、6500 K C、6000 K D、6300 K 9.大气中臭氧主要集中在()。 A、散逸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O与O2易合成O3 B、平流层,因该层紫外线辐射强,易形成O3 C、对流层,因该层温度低,O3不易分解 D、近地层,因该层温度高,O与O2易合成O3 10.在北球,冬半年,随着纬度的升高()。 A、昼弧增长 B、夜弧增长 C、昼弧夜弧相等 D、昼弧变短 11.以下作物中属于长日照植物的是()。 A、油菜 B、玉米 C、烟草 D、水稻 12.积雨云属于()云系。 A、滑升云 B、积状云 C、波状云 D、层状云 任课教师:系(教研室)主任签字:

气象学习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1. 干洁大气:除去了水汽和各种悬浮的固体与液体微粒的纯净大气,称为干洁大气。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3. 气象要素:构成和反映大气状态的物理量和物理现象,称气象要素。主要包括气压、气温、湿度、风、云、能见度、降水、辐射、日照和各种天气现象等。 二、填空题: (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 (1) 、(2) 、氩和(3) 。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4) 。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5) 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6) ,夏天比冬天(7) 。 5. (8) 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9) 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10) 。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11) 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12) 。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3) 千米。 答案:(1)氮(2)氧(3)二氧化碳(4)紫外线(5)长波(6)低(7)低(8)水汽(9)温度(10)降低(11)平流 (12)升高(13)1200 三、判断题: (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散逸层。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 答案:1.对,2.错,3.错,4.对,5.错,6.对,7.对。 四、问答题: 1. 为什么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有日变化和年变化? 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植物在太阳辐射的作用下,以二氧化碳和水为原料,合成碳水化合物,因此全球的植物要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由于生物的呼吸,有机物的分解以及燃烧化石燃料等人类活动,又要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这样就存在着消耗和产生二氧化碳的两种过程。一般来说,消耗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只在白天进行,其速度在大多数地区是夏半年大,冬半年小;而呼吸作用等产生二氧化碳的过程则每时每刻都在进行。所以这两种过程速度的差异在一天之内是不断变化的,在一年中也随季节变化,从而引起二氧化碳浓度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在一天中,从日出开始,随着太阳辐射的增强,植物光合速率不断增大,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也随之不断降低,中午前后,植被上方的二氧化碳浓度达最低值;午后,随着空气温度下降,光合作用减慢,呼吸速率加快,使二氧化碳消耗减少;日落后,光合作用停止,而呼吸作用仍在进行,故近地气层中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增大,到第二天日出时达一天的最大值。 在一年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主要受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响。一般来说,植物夏季生长最旺,光合作用最强,秋季最弱。因此二氧化碳浓度秋季最小,春季最大。 此外,由于人类燃烧大量的化石燃料,大量的二氧化碳释放到空气中,因而二氧化碳浓度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有: (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 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至-85℃; (3) 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 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

卫星气象学1-4章考试题(带答案)

卫星气象学1-4章考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45分。 1、卫星气象学是指如何利用(气象卫星探测)各种气象要素,并将(卫星探测)到的资料如何用于大气科学的一门学科。 2、利用气象卫星对大气进行遥感探测称作(气象卫星遥感),亦称(卫星大气遥感)。 3、卫星气象学主要研究(60KM )以下大气中各气象要素的获取和应用。 4、遥感按工作方式可以分为(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 5、(暴雨)和(强雷暴)是灾害性危险天气系统,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常造成严重损失。 6、卫星作为一个(天体),它要受到其他天体的(引力)的作用。 7、对于第一定律,圆锥截线表示为θcos 112e e a r +-=,θ是矢经与半 长轴之间的夹角,称(真近点角)。 8、由于卫星运动和地球的自转,星下点在地球表面形成一条连续的运动轨迹,这一轨迹称为(星下点轨迹)。 9、由于卫星绕地球公转的同时,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所以当卫星绕地球转一周后,地球相对卫星转过的度数称之为(截距)。 10、当卫星倾角为90°时,卫星通过南北两极,这种轨迹称之(极地轨道)。 11、地面的(散射辐照度)为分子散射、气溶胶粒子散射和地面

与大气之间多次散射之和。 12、表示卫星探测分辨率的参数有三个,分别为:(空间分辨率)、(灰度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 13、卫星云图的增强处理是对灰度或辐射值进行处理,通过(灰度变化),将人眼不能发现的目标物细微结构清楚的表现出来。 14、从卫星到观测地表面积之间构成的空间立体角称作(瞬时视场)。 15、(等效噪声温度差)是指目标物温度的改变而引起投射到探测器的辐射功率的改变正好等于等效噪声功率时的温度差。16、光学系统的作用是手机目标物发出的(辐射能),并将其传给探测器。 17、由于云和气溶胶(特别是火山灰)对太阳辐射的强散射作用,导致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减少,称为(阳伞效应或反射效应). 18、当太阳光从水面单向反射至卫星仪器内,则其在卫星云图上表现一片色调较浅的明亮区域,这区域称做(太阳耀斑区)。19、(黑体)是指某一物体在任何温度下,对任意方向和波长的吸收率或发射率都等于1。 20、如果物体的吸收率(或发射率)随波长而变,则这种物体称作(选择性辐射体)。 21、风云2号静止气象卫星星下点地面分辨率可见光为 (1.25km),红外为(5.0km),水汽为(5.0km)。

气象学试题

第三章温度 一、名词解释题: 1. 温度(气温)日较差:一日中最高温度(气温)最低温度(气温)之差。 2. 温度(气温)年较差:一年中最热月平均温度(气温)与最冷月平均温度(气温)之差。 3. 日平均温度:为一日中四次观测温度值之平均。即 T平均 = (T02+T08+T14+T20)÷4。 4. 候平均温度:为五日平均温度的平均值。 5. 活动温度: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温度。 6. 活动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高于生物学下限温度的日平均气温的总和。 7. 有效温度:活动温度与生物学下限温度之差。 8. 有效积温:生物在某一生育期(或全生育期)中,有效温度的总和。 9. 逆温: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 10. 辐射逆温:晴朗小风的夜间,地面因强烈有效辐射而很快冷却,从而形成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逆温。 11. 活动面(作用面):凡是辐射能、热能和水分交换最活跃,从而能调节邻近气层和土层温度或湿度状况的物质面。 12. 容积热容量:单位容积的物质,升温1℃,所需要的热量。 13. 农耕期:通常把日平均温度稳定在0℃以上所持续的时期,称为农耕期。 14. 逆温层: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现象,称为逆温现象。发生逆温现象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5. 三基点温度:是指生物维持生长发育的生物学下限温度、上限温度和最适温度。 二、填空题: 1. 空气温度日变化规律是:最高温度出现在 (1) 时,最低温度出现 (2) 时。 年变化是最热月在 (3) ,最冷月在 (4) 月。 2. 土温日较差,随深度增加而 (5) ,极值(即最高,最低值)出现的时间,随着深度的增加而 (6) 。 3. 水的热容量(C)比空气的热容量 (7) 。水的导热率(λ)比空气 (8) 。粘土的热容量比 沙土的要 (9) ,粘土的导热率比沙土 (10) 。 4. 干松土壤与紧湿土壤相比: C干松土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气象学与气候学试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而对人类生产和健康造成直接或间接危害时,称为大气污染。 2、大气稳定度:是指气块受任意方向振动后,返回或远离原平衡位置的趋势和程度。 3、干洁空气:大气中除去水汽和固体杂质以外的整个混合气体称为干洁空气。 4、气团:一定范围内,水平方向上气象要素相对比较均一的大块空气。 5、气候:一个地区在太阳辐射,下垫面性质,大气环流和人类活动长时间作用下,在某一时段内大量天气过程的综合,是时间尺度较长的大气过程。 6、水汽压:大气中水汽所产生的那部分压力称为水汽压。 7、辐射能:辐射就是以各种各样电磁波的形式放射或输送能量,它们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它们透过空间并不需要媒介物质,由辐射传播的能量称为辐射能。 8、辐射地面有效辐射:指地面辐射E地和地面所吸收的大气辐射E气之差。 9、光谱:太阳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 10、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空气涡旋,在北半球,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逆时针旋转,在同一高度上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低。 11、高气压;由闭合等压线构成的高气压,水平气压梯度自中心指向外圈。 12、低气压:由闭合等压构成的低气压区,水平气压梯度自外向中心递减。 13、反气旋:是一个占有三度空间的大尺度空气涡旋,在北半球,反气旋范围内空气作顺时针方向旋转,在同一高度上,反气旋中心的气压比四周的高。 14 锋面气旋——生成和活动在温带一区的气旋称为温带气旋,而具有锋面结构的低压,称锋面气旋。 15、锋:是冷暖气团之间狭窄的过渡带,是一个三度空间的天气系统。 16、暖锋:是暖气团起主导作用,推动锋线向冷气团一侧移动。 17、冷锋:指冷气团势力比较强,向暖气团方向移动而形成的锋。 18、海陆风:由于海陆热力差异而引起的以一日为周期变化的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海风);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陆风)。 19、山谷风:大山区,白天日出后山坡受热,其上的空气增温快,而同一高度的风由山谷吹向于是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增温慢,山谷上空的空气因距地面较远,山坡,称谷风。夜间山坡,辐射冷却,气温迅速下降,而同一高度的山谷上空的空气冷却慢,于是山坡上的冷空气沿山坡下滑,形成与白天相反的热力环流。下层风由山坡吹向山谷,称为山风。这种以一日为周期而转换风向的风称为山谷风。 20、季风:以一年为周期,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显著改变的现象,风向不仅有季节改变,且方向的变化在120°以上 21、气候资源:指能为人类合理利用的气候条件,如光能、热能、水分、风等。 22、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时,空气作等速、直线水平运动的形式。 23、梯度风:自由大气中作曲线运动的空气,当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

气象学试题及答案

农业气象学试题(有答案) 第一章大气 一、名词解释题: 2. 下垫面:指与大气底部相接触的地球表面,或垫在空气层之下的界面。如地表面、海面 及其它各种水面、植被表面等。 二、填空题(说明:在有底线的数字处填上适当内容) 1. 干洁大气中,按容积计算含量最多的四种气体是:氮、氧、氩和二氧化碳。 2. 大气中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3. 大气中二氧化碳和水汽主要吸收长波辐射。 4. 近地气层空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一般白天比晚上低,夏天比冬天低。 5. 水汽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 6. 根据大气中温度的铅直分布,可以把大气在铅直方向上分为五个层次。 7. 在对流层中,温度一般随高度升高而降低。 8. 大气中对流层之上的一层称为平流层,这一层上部气温随高度增高而升高。 9. 根据大气中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作为判断大气上界的标准,大气顶约高1200千米。 三、判断题:(说明:正确的打错误的打“X”) 1. 臭氧主要集中在平流层及其以上的大气层中,它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V 2. 二氧化碳可以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使地面空气升温,产生温室效应”。X 3.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X 4. 地球大气中水汽含量一般来说是低纬多于高纬,下层多于上层,夏季多于冬季。V 5. 大气在铅直方向上按从下到上的顺序,分别为对流层、热成层、中间层、平流层和 散逸层。X 6. 平流层中气温随高度上升而升高,没有强烈的对流运动。V 7. 热成层中空气多被离解成离子,因此又称电离层。V 四、问答题: 2. 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答:对流层是大气中最低的一层,是对生物和人类活动影响最大的气层。对流层的主要特点 有:(1)对流层集中了80%以上的大气质量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是天气变化最复杂的层次, 大气中的云、雾、雨、雪、雷电等天气现象,都集中在这一气层内; (2)在对流层中,气温一般随高度增高而下降,平 均每上升100米,气温降低0.65C, 在对流层顶可降至—50C至—85C; (3)具有强烈的对流运动和乱流运动,促进了气层内的能量和物质的交换; (4)温度、湿度等气象要素在水平方向的分布很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随纬度 变化和地表性质分布的不均匀性而产生的。

农业气象学试题(A)

园林系农业气象学试题 1.天气: 2.焚风: 3. 光合有效辐射: 4. 日平均温度: 5. 逆温: 6. 三基点温度: 7.气团: 8.寒潮:。 9.锋: 10.海陆风: 二、判断题:(1*20) 1. 臭氧可以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 由于植物大量吸收二氧化碳用于光合作用,使地球上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减少。 3. 每年的终霜冻是春季的最后一次霜冻。 4.由于冷空气密度比暖空气大,所以锋面总是向冷空气一方倾斜。 5.青藏高原是我国冰雹最多的地区。 6. 白天气温升高主要是因为空气吸收太阳辐射的缘故。 7. 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均为长波辐射。 8. 风速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冬季,最小值出现在夏季。 9. 对流层中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10.当两个性质不同的气团在某一地区交馁时,常能引起剧烈地天气变化过程。 11. 寒冷时期,灌水保温,是因为水的热容量大。 12.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的气层,称为逆温层。 13. 对同一作物而言,其生物学下限温度高于其活动温度,更高于有效温度。 14. 正午前后,土温随深度加深而升高,气温随高度降低而降低。 15. 当气温高于露点温度时,饱和差则等于零。 16. 形成露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上,出现霜时的露点温度在零下。 17. 顾名思义,季风就是季节性的风,如春季为春季风,夏季为夏季风等。 18. 一团湿空气从海平面沿一山坡上升,其温度必然会升高。 19. 出现霜时必定有霜冻,而出现霜冻时不一定有霜。 20. 低压与气旋是同一种天气系统的不同名称。 三、填空题(1*20) 1.是大气中唯一能在自然条件下发生三相变化的成分,是天气演变的重要角色。2.对任何波长的辐射,吸收率都是1的物体称为。 3.凡在锋运行的方向上,暖气团逐渐代替了冷气团的位置,称为。 4.按照三圈环流理论,北半球有赤道低压带,,副极地低压带、四

(完整word版)海洋气象学复习题答案

海洋气象学复习题 2013. 6.30 1 说明海洋气象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海洋气象学是研究海上大气的物理和动力特征,以及海洋与大气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海洋气象学既涉及大气又涉及海洋,因此它是大气科学和海洋科学共同研究的领域。 由于地球表面的绝大部分为海洋所覆盖,而海水又具有和陆地迥然不同的物理、化学性质,这就决定了海洋在海洋气象学研究中的重要地位。 2 说明海洋气象预报的基本内容 一、海洋环境气象水文要素和灾害的监测、预报以及海上事故救援、海洋调查、海洋航运、海上工程等方面的气象保障。 二、海洋气象预报的内容包括海洋气象水文要素的预报和海洋灾害性天气的预报警报两大类 三、按预报时效来划分,海洋气象预报业务包括海洋天气监测、沿海及海区临近预报、短时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延伸期预报。对各类预报都要进行预报质量检验。 四、海洋气象业务还包括建立各种海洋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和按海域分等级的海上事故救援气象保障预案,提供海事区域风、能见度、浪、降水、气温等要素预报评估,开展海洋气象灾害评估和各类气象保障服务效果评估。 3 什么是大气环流, 驱动大气环流的主要因子 水平尺度2000km以上的大气运动称为行星尺度运动,大气环流是一种全球行星尺度的大气运行现象。其活动的水平空间范围在几千公里以上。大气的运动就是风。大气环流也是风的大尺度水平流动和流动状态轨迹以及流动的分布状态。 大气环流是在热力因子和动力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和维持的。热力因子主要的是指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匀、动力因子主要包括地球自转,海陆分布和大地形起伏等。其中太阳辐射随纬度分布不均匀,是影响大气环流形成和维持的最基本的因子,是大气环流产生的源动力。 4 海陆热力差异的表现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表现在三个方面: 1.辐射性质差异: 太阳辐射在陆地上只限于一个薄层内,而在海洋里可以达到几十米深。因此大陆上的温度远比海洋上温度对太阳辐射敏感。 2.热容量差异: 海水的热容量是陆地热容量的两倍, 海洋升温和降温速度远小于陆地。 3.下垫面的差异:海水具有流动性,海水的流动使热量在较大范围和较深层次内均匀分布。海面相对柔软平坦。 5 什么是大气环流活动中心,如何分类? 在海陆热力差异影响下, 冬季陆上气温低,海上气温高,大陆高压发展,海上为低压控制。夏季则相反, 大陆上低压发展, 海洋为高压控制。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