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荷塘月色》导学案文档.doc

《荷塘月色》导学案文档.doc

《荷塘月色》导学案文档.doc
《荷塘月色》导学案文档.doc

《荷塘月色》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朴素典雅、准确生动、充满诗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陶冶情操,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知识链接】

1、散文:

散文包括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写景散文、哲理散文。散文重在抒情,眼前的物象唤醒记忆屮的表象,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于是心物感应,情景相生,触景生情,缘情造景,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

2、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当时屮国处于白色恐怖屮,作为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作者对现实不满而又无能无力,因此在语言中流露出首先是“淡淡的哀愁”。作者

夜游荷塘,为美景所吸引,暂吋忘却了现实,于是又有“淡淡的喜悦”,这两种感情贯穿全文。

3、作者介纟召:

朱自清,原籍浙江绍兴,因三代人定居扬州,自己又毕业于当时设在扬州的江苏第八中学高中,且在扬州做过教师,故自称“扬州人”。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爱国知识分子。他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 的高尚气节。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

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雅俗共赏》、《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基础过关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蓊蓊() 踱步( ) 袅娜( ) 霎吋()

弥望() 倩影() 琐屑( ) 脉脉()

独处() 参差( ) 煤屑() 敛裾()

2、解释下列词语:

幽僻:幽深、僻静。

蓊蓊郁郁:草木茂盛的样子。

弥望:满眼。弥,满。

袅娜:柔美的样子。

脉脉:这里形容水没有声音,好象深含感情。

风致:美的姿态。

斑驳:原指一种颜色屮杂有别的颜色,这里有深浅不一的意思。丰姿:风度仪态,一般指美好的姿态。也写作“风姿” O

二、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作者散步的游踪是怎样的?

明确:家一一小路一一荷塘一一家

2、请同学们找出表达作者感情基调的语句,联系景物描写,说说作者感情的发展变化?明确:

文章抒情的语句主要有:

第一段:这儿天心里颇不宁静。

第二段: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力光也还是淡淡的。

第三段:我也像超岀了平常的自己,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第六段: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第七段: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笫八段: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感情发展变化:

“心里颇不宁静” 一在自然美景屮,赞得宁静,淡淡的喜悦一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一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得。

三、重点研读,合作探究

(一)、诵读、鉴赏第4段

1、画出本段所描写的景物,思考作者写的景物顺序是如何安排的?有何特点?

明确:先总写荷塘,再写荷叶、荷花、荷香、荷波和流水。定点观察,远一近,上一下,静f动。

2、为了表现景物特征,作者主要采用什么修辞?

比喻:“亭亭的舞女”是些高挑有风姿的女郎。“亭亭的舞女的裙”更是给人一种美好、轻盈、动感的联想。这一比喻既新奇又形象牛动地写出了叶子出水很高的娇美姿态,洋溢着情趣。“明珠”写荷花之洁净,“星星”写荷花之明亮。“刚出浴的类人”既写出了纤

尘不染,使人想到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从而想到荷花的质朴、清新、纯洁、淡雅和高贵,又使人想到水屮月雾屮花,灯下看美人那种朦胧美的意境。

(博喻是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比喻连用共同描述同一个事物的修辞力法。其通过不同的喻体从不同角度或侧面表现同…事物某…力面或几力面的特征。如写点缀“层层的叶子”的荷花时,连续用“明珠”、“星星”、“类人”來比喻荷花,非常准确、牛动。)

拟人手法主要体现在“袅娜”与“羞涩”这两个词上。“袅娜”常用來形容女子体态优美,这写出了荷花柔软妩媚° “羞涩”也是专写人的情态之词,于此,写出了荷花含苞待放的难为之状,忸怩之态。这两个词写出了荷花的妩媚多姿。

3、“微风过处,送来屡屡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句与一般的比喻有什么不同?里面蕴涵了几种感官感觉?

[解释]通感是一种把适用于甲类感官上的词语巧妙地移植到乙类感官上去,使各种感官彼此沟通的一种修辞格。由于感官发牛了转移,所以这种修辞格又叫移觉。

本文中的“微风过处,送來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一句,把嗅觉与听觉沟通了。风的流动,送來的缕缕清香,最先触及的是嗅觉,所以,在描绘时,再现了人们的这种感觉:微风过处的缕缕清香的断断续续若冇若无,和女子在高楼上唱歌,由于楼高和距离的遥远,人们在听到时,总是断断续续的,作者借助通感将这一情景形象的描述出來。这正是作者的手法的高妙之处。

(二)、鉴赏第5段:

1、本段写荷塘上的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最物,写岀荷塘上月色的什么特点?

明确:叶子、荷花、树,写出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用“一”划出描写月光的动词,并说明用这些词语来写的好处。

(1)泻一—一个“泻”字,顿时化静态为动态,写出了月光的流动感。再加上修饰语“静

静地”,准确地写出了月光既像流水一般地倾泻,但又是绝无声响地幽静幽美,这就创造了

一个安谧的氛围,意境相当优美。

(2)浮

—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而“升”给人腾空而上的感觉,不能妥帖地道岀雾的轻柔。)

⑶洗一—一个“洗”字表现了月光洁白柔和而又鲜艳欲滴,从侧面反映月光的柔和与洁净。

(4)笼一一《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纱”,一个“笼”字表现了月光下叶子与花的轻飘

柔美的姿容,

?

衬托了月光的朦胧、柔和。

、“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

好处?

通感,将视觉化为听觉形象,它们之间的相通之处是指光与影在微风中和谐的摇动,它与梵婀玲上的名曲的和谐有着相通之处。这里,作者将视觉与听觉连接在一起,写出了荷塘月色的不均匀,光与影的和谐与小提琴演奏的名曲一样悠扬、优美,烘托出一种温馨、幽雅的氛围,把我们带入一种坏境中去。

(三)、鉴赏第6段:

1. 这一段景物描写的着笔点是什么?着眼点是什么?

明确:着笔点是树,着眼点是月,以树写月。

2. 和前面的画面比,这幅画的色彩是暗一点还是明一点?找岀有关词语。

明确:暗一点

重重阴阴隐隐约约

3. 这一段描写景物的次序是怎样安排的?

由外到内到外;由远到近到远。

4. “我什么也没有”中的“什么”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明确:不仅有“热闹”也有喜悦的情感。与前面作者抒发的感情相称。在这里,作者以景带情,景物暗淡微弱,情感转入低落消沉。

(四)、文章为什么引用《采莲赋》和《西洲曲》?

明确:《采莲赋》是写采莲女的爱情生活,是I?分美好的,文屮的“嬉游”和“有趣” 就说明作者的态度一一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西洲曲》写采莲女则写的是思恋自己的情人的痛苦的,因而,放在这里,与前面的情景形成对比,借此引出“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一句,自然将思绪拉冋到现实。

总Z,末两节写夜游荷塘引起的联想,想到古代诗词中对采莲的描绘从而对江南美好生活的怀念,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不半和对光明美好生活的憧憬,在淡淡的哀愁屮结束全文。

四、作业:

学以致用,运用本课语言技巧“叠词”“通感”等,以“城市月色”为题写一片情景交融的小短

文。

【本节课我的反思与感悟】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