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解放战争说课稿

解放战争说课稿

解放战争说课稿
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难点:重庆谈判中共如何应对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的策略

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理解新民主主义胜利的意义。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从人民的意愿出发,与国民党在重庆谈判。这一问题需要联系时代背景认识战后的政治形势和国共两党的意图,所以是难点之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的原因和意义,须从本单元内容整体分析和认识,知识跨度大、理论性较强,学生不容易掌握,故又是一难点。

二、说学情

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

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

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等,创设情境,设疑引思。

五、说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出示材料,问题导入:

电影镜头:蒋介石刚逃到台湾后,非常困难。孙子有一天晚上饿了,翻出饼干就吃,她妈妈夺过去不让吃,孩子哭了,蒋介石问咋回事?说,孩子你吃吧,爷爷让你吃,孙子就说,还是爷爷好。蒋説爷爷不好,好咋会把你们带到这个鬼地方!老蒋经常站在高山上,遥望大陆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输给了共产党、毛泽东?抗战后,那可是威风八面,国内外威信极高。

同学想知道答案吗?导入解放战争的学习。

2.内战的爆发

运用课本内容,并适当补充材料,用分组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掌握内战爆发的背景。

①国民党“假和平、真内战”原因。

引导学生阅读后,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及矛盾变化、国共两党力量对比,(投影列表)认识到抗战胜利后中国社会错综复杂的政治形势及各种力量斗争。

②重庆谈判和《双十协定》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组织学生讨论对毛泽东赴重庆谈判这一行动的看法,认识国共两党谈判的原因,进而认识共产党的和平诚意及毛泽东为民族利益而不顾个人安危的英雄气概。

引导学生分析掌握协定内容和谈判结果,认识重庆谈判使中国共产党的影响扩大,赢得了人民信任,使国民党在政治上陷于被动地位。

③政协会议

联系引言内容,引导学生进一步认清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反动面目,<<双十协

定>>内容、评价简单介绍。

④粉碎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

借助内战爆发形势图,以及战争初期敌我力量对比图,引导学生了解当时形势,分析解放军的作战方针,掌握国民党从全面进攻到重点进攻的变化。

3.战略反攻和决战

①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47.6

结合教材“资料回放”中的材料,明确我军第二年作战任务

展示敌人重点进攻的示意图,引导学生探究解放军战略反攻方向

②三大战役

结合三大战役示意图,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指导学生制表归纳三大战役概况。

引导学生分析三大战役迅速胜利的原因,理解三大战役是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

组织学生探究北平和平解放对当时和今天北京发展的意义。(探究活动)

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①北平和谈

对比北平和谈和重庆谈判背景的不同,说出北平谈判的过程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必然性。

②渡江战役和南京国民政府的覆灭

播放影视资料《渡江战役》,再现历史情境,使学生了解战役的经过和结果,认识渡江战役的重要意义。

③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指导学生从国内、国际和思想三个方面理解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

引导学生回顾本单元内容,对比民主革命时期各阶级斗争的结果,探讨新民主主义革命

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

5、课堂小结:

指导学生动手制表总结本单元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主要史实

6、知能训练,运用迁移

选择题体现一定的层次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

简答题注意能够概括本科内容: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第三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中的第三节内容,主要讲述人民解放战争第二年、第三年的作战经过和历史意义。本节教材无论在本章还是整个中国近现史乃至今天,都有着重大的深远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和战略决战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一个转折点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一个重要的基础。 2、说重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历史意义 ①分析: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突破策略: (1)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三大战役路线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 (2)思考讨论:为什么战略决战首先选在东北战场? 在淮海战役中,解放军采取了怎样的作战方式? 为什么北平能够得到和平解放? (2)难点: 难点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 ①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任务。广大农民是否能够真正调动起来,投身于革命战争、支援革命战争,是关系解放区民主政权能否巩固,工农联盟能否巩固以及解放战争能否取得胜利的关键。因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又有效地保证了土改的进行,保卫了土地改革的成果。要引导学生体会经济与政治的关系,体会民主革命中农民阶级的作用,从而深刻理解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②突破策略: 引导学生回忆中共在不同时期制定了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内容及取得的意义,分析为什么中共会在不同的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对此你有何认识? 难点二、战略反攻主攻方向的选择 ①分析:在第二年的战略反攻阶段,中共将中原地区作为反攻的主攻方向,是有其深刻的原因:A中原地区敌军力量薄弱;B能够直接威胁国民党统治的心脏地区;C能够得到人民的有力支持。 ②突破策略: 1、引导学生回忆解放战争第一年的作战情况和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方向。 2、播放战略进攻前国共双方实力对比的视频影片。 3、播放战略进攻形势示意图(flash版),边展示边讲解,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3、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②《中国土地法大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顾健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接下来,我将从说教材,说目标,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等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计 一、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新闻。这篇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提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新闻的一般知识 ②理解文章内容,重点掌握消息的要素和基本特点 ③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④培养阅读,写作消息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在反复的阅读中品味文章,激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感受文章气势,学习人民解放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②认识渡江胜利的历史意义,认识人民解放军为中国革命事业 所建立的丰功伟绩 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新闻,把握新闻要素、结构和特点,培养阅读写作消 息的能力 教学难点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三、说学情: 经过一年的初中阶段学习,八年级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读书方法;他们的思维也日趋成熟;八年级是学生初中阶段成长的特殊时期,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品德发展的质变期,他们的思维与品德既可能向积极方面变化,也可能向消极方面变化;另外,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重大战役,而学生的中国近代历史知识储备有限,对当时的时代背景不是很了解。 四、说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育具有实践性的特点,其基本方式是听、说、读、写。语文教学千法读为本,在教学中,我将尝试多种阅读方式:听录音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感悟作品内涵,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三节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年级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分数____ 一、选择题(共18题,题分合计36分,单选) 1.1947 年6月,解放军开始实行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 2.下列关于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背景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解放区土改基本完成 B .敌我力量发生根本性变化 C .民主党派与蒋介石决裂 D .国民党被迫实行重点防御 3.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③维护农民基本利益④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4.解放战争时期,流传着“前方打老蒋,后方挖蒋根”的口号,“后方挖蒋根”是指 A. 国统区的民主运动 B.民主党派的反蒋斗争

C.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D.中共在国统区的地下斗争 5.人民解放军把中原地区作为主攻方向,其直接原因是这一地区 A.群众基础好 B.国民党防守力量薄弱 C.战略地位重要 D.有利于大规模运动战 6.使晋察冀和晋冀鲁豫两大解放区连成一片的事件是 A. B.解放石家庄 C. D.攻克张家口 7.按歼灭和改编敌军人数多少排列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 A.①②③ B.①③② C.②③① D.②①③ 8.陈毅在《淮海前线见闻》一诗中写道:“几十万民工走不能。骏马高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线争立功。”出现这种情形的根本原因是 A. B.东北全境解放鼓舞人心 C. D.解放区实行了土地改革 9.民主革命时期,中共制定和调整土地政策的依据不包括 A.民主革命的纲领和任务 B.农民的利益和要求 C.社会性质的变化 D.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10.解放战争中,长江以北中下游地区获得解放是在 A.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B.辽沈战役胜利 C.淮海战役胜利 D.平津战役胜利 11.毛泽东同志指出:“这是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文中的"转折点”是指A.抗日战争的胜利 B.人民解放军的战略反攻 C.三大战役的胜利 D.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 12.1947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全面进攻解放区 B.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抢占战备要地和交通线 D.集中兵力战略防守要地 13.1947年,人民解放军迅速转入反攻作战的原因不包括 A.内战初期采取了运动战的方针消耗了敌人的机动兵力 B.国统区第二条战线的斗争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区的斗争 C.国民党对解放区的重点进攻使中原地区防守力量薄弱 D.解放军在兵力和装备方面取得了对国民党军队的优势

美国独立战争-说课稿

《美国独立战争》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美国独立战争》 下面我从以下五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课的理解和设计 一、教材分析 美国独立战争,是以民族解放战争的形式进行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具有双重性。从民族解放运动的角度看,美国是美洲第一个进行民族解放运动的国家,为学习下一节:《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打下了基础。从资产阶级革命的角度看,它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都属于早期大革命时代,可以加深学生理解早期资产阶级革命对世界旧秩序的冲击。 二、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了解英属北美殖民地建立;掌握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战争的进程,美国1787 年宪法和联邦政府的建立;综合分析独立战争的背景、意义。 (二)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北美独立战争的学习,使学生认识殖民统治违背了北美人民追求民族独立的愿望;新兴民族国家的建立,体现着社会和时代的进步,落后地区的人民只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能最终战胜强大敌人,赢得国家和民族的新生,从而激发学生树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三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知识迁移能力较强,可以用学生已掌握的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知识迁移到这节课进行探究学习。 四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分析:北美独立战争爆发的原因是重点。北美独立战争的爆发可以说是必然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北美殖民地经济的发展及英国对它的压制,这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难点分析:正确评价1787年宪法是难点。受一些观点影响,有的同学以为美国的民主是 世界上最完美的民主,将美国民主理想化。必须引导学生分析1787年宪法的内容,正确评价 1787年宪法的进步性和保守性。学会历史辨证地看问题。

9下第6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说课稿(教学设计)

9下第6课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说课稿(教学设计) 沧溪中学孙家齐 一、教育理念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战争,对当代世界历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本课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上承德、意、日法西斯政权建立和法西斯轴心国形成,下启由雅尔塔体系的形成和冷战的开始。本课通过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想像力和集体智慧,以课件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获取知识,加深学生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整体认识,引导学生分析理解,查阅资料,师生共同完成,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习惯。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发展变化,培养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创新、善于发现的精神以及合作交流的精神,将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意识落到实处。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识:了解:慕尼黑协定,德军闪击波兰,法国投降,德军闪击苏联,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珍珠港事件。 能力:思考讨论二战的战争性质,学会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分析战争性质的方法。概括二战全面爆发和扩大的重大事件,提高归纳概括历史进程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收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二战资料及影视资料,分析历史信息,掌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方法,体验学习历史的快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慕尼黑会议是英、法牺牲小国以达到祸水东引的目的的一次大阴谋,英、法纵容法西斯侵略,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世界大战首先在帝国主义国家英、法和德、意之间全面爆发,英、法尝尽苦果。德意日进行的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的战争。 ②二战初,德、意和英、法之间是帝国主义的非正义战争,中国等进行的是反法西斯的民族解放战争,苏联进行的是反法西斯卫国战争。让学生充分理解全世界人民团结战斗的重要性,认识到正义的力量只在加强联合,才能有效地战胜邪恶势力,我们要确立为人类的和平和进步事业作贡献的人生理想。课堂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慕尼黑阴谋,二战全面爆发的标志,莫斯科保卫战,太平洋战争的爆发, 珍珠港珠事件。 难点:绥靖政策,德日法西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连战连捷不可一世的原因。 三课程讲授 1.复习提问 问: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它们对世界和平的威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德意日先后建立起法西斯专制统治,疯狂扩军备战,形成欧亚战争策源地。 问: 1938年以前,德、意、日法西斯进行过哪些侵略活动? (学生回答)

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与课后小习题

2013高中历史近代史必备知识点: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疑难点讲解 与课后小习题 一、疑点难点阐释关于土地改革的性质:应注意从土地改革背景和纲领及其总路线内容加以区别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实际上在抗战结束时就已经开始了。当时中国正处在主要矛盾的转变时期,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也将变为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统治。1947 年,解放区大规模开展土地改革运动正是顺应这一变化。另外,抗日战争时期的土地政策不能满足农民阶级的土地要求,中国共产党也必须修改其农民政策。所以1947 年颁布的《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在土地改革总路线中又指出: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剥削制度。这说明此次土地改革运动具有反对封建剥削的性质。另外《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并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这表明改革保存了农村小土地所有制和小农经济,农民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这次土地改革承认了土地小私有,没有建立公有制度。其经济思想属于民主革命范畴,符合当时中国革命的实际状况,因而得到了农民的支持,从而保证了革命的顺利进行。 二、点击高考 1 试题分析 (2000 年全国高考题)1947 年解放军开始战略反攻时,国民党军队正在实施的战略是()A 全面进攻解放区B 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防守战略要地【解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时空概念的迁移应用能力。国民党军队全面进攻解放区是从1946 年夏至1947年春,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开始于1947年6月底,所以项时间不合。项是出现在全面内战爆发前,蒋介石为发动内战而做的准备工作,也不符合题意。项对国民党军队来说是在中共发动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以后出现的局面,也即在1948 年秋以后。剩下项, 国民党的重点进攻是从1947 年春至夏,而这一时期,解放军正是乘他们重点进攻山东和陕北,中原空虚之机发起了反攻,符合题意。 答案:B 2 误区诊断 (1997 年全国高考试题)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的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② 消灭封建剥削制度③维护农民的基本利益④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A ①②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诊断】本题考察基础知识的同时,考察比较归纳能力。它要求掌握中共在土地革命时期的土地路线、抗日战争的双交双减的土地路线,解放战争时期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中共民主革命纲领是反帝反封建,应该说这些土地政策都是符合这一纲领的。消灭封建剥削这一项,因为抗日战争时期民族矛盾的尖锐化,为了发动更多的人参加抗日,允许了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所以不能说也是反封建。双减双交虽然允许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存在,但也确实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因此维护了农民的利益。从以上分析可以体会出其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功效。答案:C 3 高考实战 (1996 年全国高考试题)1947 年6 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开始实行了战略反攻的战略意图是 () A 与敌军主力进行决战 B 全面扩大解放区 C 解放中原,进取华中 D 由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答案:D 三、高考动态本节1999 年全国高考试题考察了《中国土地法大纲》,2000 年春季高考考察了战略反攻。

山西省蒲县鸿桥中学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说课稿:第二十四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鸿桥中学教研活动说课稿 教而不研则罔 研而不教则殆 课 题: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科目:历史 姓名:张娟 教材结构分析 本课课主要介绍了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进入反攻阶段的史实。本课是解放 战争的最后一课,也是中国百年屈辱和内战不断的黑暗历程结束的一课,在中国近现代史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学习目标设置 知识目标:[来源:学科网ZXXK] 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 能力目标: 培养识图、归纳、制表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是学生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前面的历史后,对于中国近代史的发展有个大致了解。火烧圆明园是学生熟知的一个历史事件,而领土的丧失和版图的变化是学生最想了解的历史史实,借此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绪,为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强大发愤学习,努力奋斗。 “四基三点” 基本知识: 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南京解放 基本技能: 培养识图、归纳、制表综合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土地改革、三大战役 教学难点:南京解放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重 难点处理方法 针对重点,主要通过让学生阅读课本讲述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相关史实,并制表归纳三大战役的相关史实。 针对难点,主要通过观看视频,结合史料实证进行分析,归纳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原因。 教法学法 教法:讲述法 图示法 讨论法 学法:读图法 分析法 流程及活动设计 导入新课(2分钟) 视频:《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读目标 (1分钟) 自主学习 (10分钟) 要求:1、先整体感知课本仔细阅读,并作好勾圈点划。 2、注意动脑筋、图表、图片、地图、活动与探究部分的内容。 合作交流 (5分钟) 展示释疑(10分钟) 分层展示重点内容 达标检测(5分钟) 课堂小结(2分钟) 评价设计 分值评价、激励性语言评价[来源:学。科。网Z 。X 。X 。K] 考查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果方面进行评价,积极给予鼓励和引导,激发与提升历史学习的积极性,规范与提高学生学习的行为与能力[来源:学科网]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中国土地法大纲》;解放军的战略反攻;刘邓大军等反攻方向;战略决战的胜利;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民主革命时期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内容的教学,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和概括的能力。(2)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战争进程的分析、归纳和概括能力。 (3)通过解放战争中敌我力量变化的教学,培养学生用辩证的方法看待历史事件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通过对解放战争进程的教学,教育学生认识人民群众的支持是解放战争胜利的重要保证。 4.学生指导方面: (1)通过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的教学,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土地改革运动,使学生掌握概括、归纳的方法。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本节图表,培养学生分析图表得出正确历史结论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解放军的土地改革是重点。变革土地制度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是广大农民最迫切的要求。不解决土地问题,就不可能把广大农民真正的发动起来,也不可能完成反封建的任务。在国共政权十年对峙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当时的国内矛盾,分别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土地改革政策。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为适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需要而制订的减租减息政策已不能满足广大农民的要求,为了彻底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中国共产党制订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审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革命纲领。要使学生认识:解放区的土地改革,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人民民主政权,是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可靠保证。 (2)战略决战的胜利是本节重点。随着解放战争进程的发展,敌我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同时,国统区民主运动高涨,国民党政治上十分孤立,后方不稳;而解放区基本完成土改,政权巩固,人民支授解放战争,因此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国共产党抓住时机,展开三大战役,为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学习这一内容既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2.难点分析: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与解放战争进程的关系是本节难点。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初中历史]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北师大版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部分,时间自1945年8月重庆谈判始到1949年4月国民党政权覆灭,共四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面临着光明还是黑暗,进步还是倒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掀起了波澜壮阔的人民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赢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本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重庆谈判;解放战争的开端——全面内战的爆发;解放战争的发展——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解放战争的胜利——渡江战役、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本单元以人民解放战争的史实再次有力地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和确立的”这一结论。 二、中考考点分析: 本单元近年来考查的内容及分值在逐年增多。 1、从题型看,主要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略有涉及。 2、从内容看,以考查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重庆谈判为主。 3、2011年时值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62周年,因此可能是2011年中考热点之一。另一热点是台湾问题,自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台湾和大陆隔海相望,两岸人民热切期盼祖国统一。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道重庆谈判的原因、结果和意义,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作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 (2)了解内战爆发的时间、标志及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经过、影响,知道人民解放战争开始转入战略进攻的史实。 (3)列举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条件、时间、经过和意义和渡江战役的结果、意义。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设问、讲解、分析、师生互动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掌握并记忆重点知识。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和战争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解放战争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3)通过典型习题的解答练习,培养学生分析历史问题和作答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中共为争取和平民主与国民党反动派的专制独裁进行斗争的史实,使学生感知和平民主来之不易,增强学生维护和平民主的自觉性,并增强对党的热爱之情。 通过感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人民解放军为推翻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历尽艰辛、英勇作战、不畏牺牲的精神,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 四、教学重点: 1、重庆谈判;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2、三大战役、战果及意义。 3、渡江战役和南京的解放。 五、教学难点:

抗日战争的胜利说课稿

第17课抗日战争的胜利 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17课:《抗日战争的胜利》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构思与设计。 一、教材分析 1945年中共七大的召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而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一百多年来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的胜利,洗血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重新振兴的转折点。因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收复台湾及南海诸岛,所以,本课在本单元本册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根据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中共七大的主要内容,了解日本无条件投降的史实,探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历史意义。 2、能力目标:通过对抗日战争胜利原因的探讨,培养学生全面 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通过学习,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感。 本课的重点是:中共七大的内容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 本课的难点是:中共七大的历史地位及重要意义 二、教法学法

教法是:为了高效完成教学任务,根据学生特点,我将以学生为主体,在启发式教学原则的指导下,采用自主探究法,史料教学法,实现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成果留给学生,把情感传播给学生的教学任务。 学法是:采用自主学习法与合作探究法,不仅让学生学会历史,而且达到会学历史的目的。 三、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自制视频,串联本课的三目内容,预热本科。提出问题,明确中国的14年抗战,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开始。 2、教授新课 展示材料,从中分析得出中共七大召开的背景是在抗战胜利前夕。 全班齐读课文一、二段内容,找出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地点、内容及意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增强学生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 中共七大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在讲述本课知识时,以背景引内容,以内容述影响,层层递进,得出中共七大是“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是为争取中国的光明前途和抗战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 本节课的第二目内容是日本无条件投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对这个问题是这样设计的:大屏幕显示三个时间,分别是1945年8月15日,1945年9月2日,1945年9月9日,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找出对应的事件,了解日本投降的过程,通过学习得知:1945 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9月2日,举行了日本向同盟国无条件签字

【发展战略】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胜利

历史同步测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和胜利 本试卷分第I 卷(选择题)和第n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第I 卷(选择题,共50 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题 2分,共 50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最 符合题目要求的。 1. 1947 年中共决定实行以废除封建剥削性土地制 度取代减租减息政策, A ?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C .巩固解放区政权的需要 2. 《中国土地法大纲》 的主要内容有 ①没收地主土地 ③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3. 解放战争时期, 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是 A .解放区农民迫切要求得到土地 C .扩大和开辟新的解放区 4. 1947 年,人民解放军进入战略反 攻, A .中原 B .华东 5. 1947 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反攻, 选择主攻方向的依据是 A .国民党败局已定 B .解放军在人数上超过国民党 C .解放区土地改革正在进行 D .国民党军队防守力量薄弱 6. 率军进攻豫皖苏地区的是 A .刘伯承、邓小平 B .陈赓、谢富治 C .陈毅、粟裕 7.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中, 进军大别山的解放军是 A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B .太岳兵团 C .华东解放军主力 8. 解放石家庄的指挥者和部队是 A .林彪、罗荣桓,东北解放军 C .谭震林,华东解放军 9. 1947 年 6 月,人民解放军进行战略反攻 时, 国民党正在实施的战略是 A ?全面进攻中原解放区 B ?重点进攻陕北和山东解放区 C .抢占战略要地和交通线 D ?集中兵力固守战略要地和城市 10. 解放战争中, 促使中共作出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重要因素是 A .三路大军挺进中原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国民党的战略收宿即将实施 D ?蒋介石再次下野 100分,考试用时 60 分钟。 主要是因为 B .满足农民渴望得到土地的要求 D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的需要 ②废除封建剥削性的土地制度 ④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B .发展农业生产,支援前 线 D .废除封建土地和债务制度 主攻方向选择在 C ?华北 D .苏南 ( 贺龙 ( D .华北解放军主力 ( D .彭德怀、 B .聂荣臻,华北解放军 D .彭德怀、贺龙,西北解放军

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

《新民主主义革命》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所选用的的教材为人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根据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学背景 ⑴教材分析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三第三课的内容,在本单元和中国近现代发展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是中国由被侵略被压迫向独立自主的转折,是中国近现代发展的重要过渡。本课共分“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国民革命”、“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四个子目来阐述的。五四运动期间,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中国革命进入到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提出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实现国共合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国民革命,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并最终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从此结束,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篇章。本课上承本专题第一、二课的旧民主主义革命下启专题四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从教材特点来看,线索清晰,但概念性强、理论性强,学生难以理解,老师也难以讲出新意。从教学容量上看,本节内容繁多,时间跨度大,涵盖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近30年的的历史,这对老师和学生将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⑵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隆昌二中13班学生①从知识基础来看,在八年级已经学习了人教版中国历史第三单元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第四单元的《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第五单元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并且已经在本单元的前两课学习了旧民主主义革命,应该说对本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初中知识遗忘较多,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又采用了专题的形式,以专题为线索展现历史发展脉络,打破了时空的界限。这本应建立在学生掌握通史的基础之上,但初中历史教育的现状决定了众多学生既对初中历史知识的掌握情况不理想,无法形成学习高中历史课程的必要的知识基础;因此不能对她们的知识结构的构建抱太大的希望;②从能力基础来看,他们思维活跃,有表现欲,但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易接受形象事物,不易理解抽象事物。看图能力、分析材料能力低,还没有形成成熟的思维方式和辨析能力。③从态度来看,我班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还是很浓厚,特别是对历史故事,图片很感兴趣,积极性高。 二.教学任务 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史实,理解五四运动的爆发和中共的成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掌握国共合作的可能性和必要性,探讨国共合作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归纳大革命失败的教训 (3)结合中国土地革命时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的形势,剖析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全国胜利道路的正确性

解放战争的胜利 说课稿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解放战争的胜利是人民解放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转折点,也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逐步退出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又是中国共产党在全国领导地位逐步确立的历史,更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本节课的内容,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为以后新中国历史的学习起到了铺垫和基础作用。 二、学生情况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多年的学习,无论是知识层次还是理解能力都相应的有些加强了,且八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好动的事情,好奇心强,所以课堂上应该着中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能力。前面学习了国民党不顾全国人民的反对,发起了全面内战,共产党的土地改革赢得了广泛的群众基础,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挺近大别山揭起了全国战略反攻的序幕。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通过对三大战役的进程、演变的分析,培养学生具有探究历史事件变化发展、因果关系的能力。 (2)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提高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教师的设问、讲解、分析、师生互动构建单元知识体系,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理解、掌握并记忆重点知识。 (2)通过多媒体展示相关视频资料和战争形势图,让学生进一步理清解放战争发展的基本线索,培养学生的识图读图能力。 (3)通过讨论和分析,提高是历史事件的解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人民的选择。 重点、难点: 1、重点:三大战役的胜利及意义;北平和谈;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2、难点:三大战役进程及示意图;中国共产党胜利的必然性 说教法: 本课采用以讨论为中心的启发式教学方法,结合各个图例分析的综合教学法,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最大限度地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讨论学习法,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内容来实现。比较分析法,让学生去比较分析教材中三个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重点:土地改革、战略反攻、大决战 [结构图示]: 辽沈 → 第三年 淮海 第一年 第二年 人民解放战争:“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问题设计]: 1、1947年,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中国土地法大纲》。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个时期我党制定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 探究:土地革命和土地改革运动的区别 观点1:二者没有根本区别 理由:二者都是由于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种特殊国情而产生的。民主革命的中心问题始终是农民问题,而土地问题是解决农民问题的关键,为了调动农民革命的积极性,必须解决好农民的土地问题,所以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中国共产党通过一系列的土地革命和改革,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从政治上、经济上打倒地主阶级,实现农民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 观点2:二者的内涵和外延存在着诸多区别

2、全国性反攻的条件是什么? ——⑴敌我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 ⑵国统区人民民主运动不断高涨,形成第二条战线 ⑶一些民主党派与蒋介石集团决裂,使蒋在政治上更加孤立 ⑷国统区经济处于崩溃边缘,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后方巩固。 3、“三军配合,两翼牵制” 三军:刘邓大军——大别山;陈谢兵团——豫陕鄂;陈粟兵团——豫皖苏 两翼:西——彭、贺收复延安; 东——⑴华北:聂解放石家庄 ⑵东北:林、罗发动攻势,使敌孤立 ⑶山东:谭、许胶东战役,改变局面 4、三大战役为何首战东北? 第一,若先打华北,我华北解放军会受到华北、东北两地敌军的夹击;若首战华东,则会促使敌人下决心撤退东北军队,实现战略收缩。第二,首战东北有必胜把握。东北卫立煌集团仅48万人,且被我军分割于长春、沈阳、锦州为中心的三个孤立的据点,或战或守正举棋不定。东北我军有70万人,加上地方武装30万人,总计有百万之众,占有数量上优势,且土地改革完成,后方巩固。第三,首战东北胜利,会改变敌我力量对比,获得东北大后方,有利于推动全国战争的发展。

解放战争说课稿

第17课解放战争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 本课内容是人教版新课程《历史》必修Ⅰ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的第三课,介绍了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在本单元中起到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 一条主线: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不断强化 两对矛盾:中央与地方、君权与相权 三个内容: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央政治制度的演变、选官用官制度的演变 2、课标要求: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概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 义革命的主要史实,认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知识:内战爆发、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通过重庆谈判、政协会议的学习,教会学生领悟如何处理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尤其是策略问题。通过图表法引导学生归纳解放战争战略反攻和三大战役的阶段和概况,注意事物量变到质变的规律。感悟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百年屈辱的终结,是伟大中华复兴的开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内战背景(国际国内形势、国共两党力量对比)研讨交流,使学生分析认识内战爆发的必然性,提高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相关材料的研习展示,认识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方针调整的原因及战略反攻方向的选择,掌握观察阅读、获取信息、分析历史问题的学习方法。 开展小组探究性学习,用比较法引导学生回顾民主革命的历程,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和基本经验,加深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历史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斗争史实的了解,认识中国共产党是真正代表人民利益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中国共产党采取策略和方针得到了人民的真正的拥护。 从原因上分析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伟大意义,从史学的角度理解选择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历史的必然。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重庆谈判、三大战役、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 重庆和谈和三大战役表明了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所做出的不同方式的努力,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在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具有重要的作用;经过斗争,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胜利,这一胜利对中国和世界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说课设计完整版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教学说课设计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们: 你们好! 今天我要进行说课的课题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首先,我对本课题进行分析:一、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删第一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是一篇新闻。这篇新闻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提示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二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情况,以及初二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了以下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新闻的特点和结构 2、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 能力目标: 1、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2、培养学生写作简单新闻的能力 情感目标: 感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和中国革命成果的来之不易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三、说教法 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我打算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清课文脉络;通过“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我也作小记者”,培养学生的写作新闻能力。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置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片段,创设情境导入,并介绍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二)、借助问题,传授新闻的知识 出示问题:

九年级历史总复习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教学设计

专题五: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总体概述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命运,两个前途的决战。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国民党政府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悍然发动内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战争,通过三大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渡江战役以后,推翻了南京国民政府在中国大陆的反动统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二、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重庆谈判,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争取和平民主做出的努力,认识国民党独裁内战的本质;了解中共中央转战陕北和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知道解放战争从此开始转入战略进攻。了解三大战役及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掌握三大战役的背景。 能力目标: 分析挺进大别山在人民解放战争中的地位。讨论解决重庆谈判的作用。分析在解放战争中,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迅速颠覆的原因;从三大战役示意图上能够读出重要信息,提高读图能力。 情感、价值目标: 认识到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英明、伟大的党。通过三大战役过程的学习以及相关影视资料,感受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 三、中考热点链接: 1、台湾问题是与本单元相关的现实热点问题。自1985年《马关条约》签定到抗日战争胜利,台湾被日本侵略者殖民统治长达半个世纪。抗战胜利后,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是蒋介石在美国的支持下随即一手发动了反共反人民的内战,最终败逃台湾,从此长期盘踞台湾。由于美国的干涉,抗美援朝战争的爆发,台湾问题至今已成为阻碍祖国统一的唯一障碍。 2、纪念周恩来逝世30周年。 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中央副主席、国务院总理、政协全国委员会主席周恩来在北京逝世,享年78岁。 右图是人们抬着周总理画像走向人民英雄纪念碑。 与本专题相关的周恩来的事迹有: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投降后,和毛泽东、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赴重庆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10月10日,和王若飞代表中国共产党在《会谈纪要》上签字。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历史《第24课 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获奖说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抗日战争发展为以国共合作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全民族抗战,形成正面战场、敌后战场两个战场,相互配合,有效打击日本侵略者,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四个子目的主要内容包括:“正面战场的抗战”讲述了正面战场的几场重要会战;“敌后战场的抗战”陈述了中共在敌后战场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所做的贡献,以及中共始终坚持抗战到底,在抗战中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东方主战场”陈述了中国抗日战争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所发挥的作用;“抗日战争的胜利”说明抗日战争胜利前召开的中共七大,抗战胜利的过程和意义。四个子目从不同角度烘托出中国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伟大以及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所做的重要贡献。 【唯物史观】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时空观念】了解淞沪会战、忻口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和第三次长沙会战等抗战史实,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正面战场的抗战。 【史料实证】了解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从“史料实证”角度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历史解释】结合抗日战争胜利的史实,从“历史解释”角度认识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 【家国情怀】理解全民族众志成城抗战的精神,感悟抗日战争对增强民族凝聚力所起的作用,增强民族责任意识 重点:掌握抗日战争中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抗战的史实,认识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团结抗战中的作用。 难点: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地位。 学生在初中时已学习过抗日战争的相关知识,教师需在此基础上,以地图为媒介探讨正面战场、敌后战场的重要战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以史料为依托,探讨本课涉及的几个核心概念,如全民

《抗日战争》说课稿

《抗日战争》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大大提高。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这一时代潮流。 2、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借助多媒体平台,创设历史情境,指导学生“体验史实,得出史论,培养史能,感悟史观”,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侵华日军罪行,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通过了解全民族抗战史实,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同时,理解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3、重点难点: 重点:全民族抗战 难点: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二、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已初步掌握了抗日战争的相关史实,也接收到大量与抗日战争有关的最新信息。但这大都停留在感性认识的水平,没有上升到科学的理性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讲述法,问题探究法,讨论法,情境创设法 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 四、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全班合唱歌曲《义勇军进行曲》,提问:歌词中“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是指什么时候?当时中华民族的主要任务是什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著名战争—抗日战争。激发学生学史兴趣,激荡学生内心情感,为后续教学的展开,营造良好氛围。 二.讲授新课: 1、基础探究:设疑导学,自主阅读,完成抗日战争的时间,主要战役及其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