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谈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分析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解答应用题的过程就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行推理,由已知求得未知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可以很好的区分学生是否真的充分理解所学知识,掌握所学技能,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学生解答应用题时,只有清楚题目中数量之间的关系,才有可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换一个角度来说,如果学生对题目中的某一种数量关系不够清楚,那么就无法正确解答。因此,牢固地掌握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

一、理解问题

理解问题,在这里,我个人认为数学教学也应该强调读的重要性,尤其是应用题的教学,更是要让学生细读,在教学中,我常遇到这样的学生:一道题还没有读完就开始做,结果回答的问题跟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相距千里,闹出多少笑话,当然这与学生的养成习惯有很大的关系,但也不排除学生急于求成的心理,因此,我认为,在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读题的习惯,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才开始动手做题。

二、审清问题

应用题叙述,语言生活化与数学语言差别较大,加上语句长、叙述抽象的特点,使得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往往产生困难。对此,可采用“缩写”、“改写”、“用铅笔画写”的方法帮助理解。“缩写”就是把与解题有关的已知的东西和问题从题中找出来,重新组题,使句式简单,数量

关系趋于明确;“改写”就是把应用题的生活化描述改为更接近四则运算的描述,使学生在学习四则运算后的知识建构与应用题的语言叙述有机结合,从而内化为学生能力。“用铅笔画写”就是比前两种方法更为简洁的方法,在画写的过程中,学生能很快抓住问题的重点,同时学生还可以在计算的过程中反复观察自己的回答与问题是否相吻合,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学生的反复审题能力。

三、分析问题

解答应用题,分析问题是关键。在这里,我主要谈三种方法:一是要让学生学会用实物演示、学具操作、画线段图或示意图等辅助手段,使数量关系更直观地显示出来,降低思维难度;二是要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分析法和综合法。分析简单的说就是从最后问题想起:“要求出这个问题,必须要知道哪两个条件?”反过来一步步推断分析,找出未知与已知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运算得出问题的答案;综合法的思维方向则是从已知条件出发,由两个已知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得出一个必然结果。根据以上方法,在根据数量关系步步前进,直到最后解决问题。第三,在学生基本掌握常用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逐步简缩思维过程,要求学生直接说出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数量关系,拓展解题思路,拓宽思维广度。

四、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细心答题的好习惯,建议授课教师关注培养学生以下习惯:

1、解题中看列式与思路是否一致,数据是否抄错。

2、在解题中看算式是否列对,是否有利于简便计算。

3、看解题中是否按照四则运算的顺序进行。

4、看解题中口算和心算速度是否提高。

5、注重检查结果是否准确,是否符合题意、符合客观事实。

6、在有序的计算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的严密性和灵活性。

五、讨论问题

通过以上四步,教学已近结束,但是我们不能停留只解决问题的层面上,在此。我们还要让学生学会讨论问题,把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推向新的高度。鉴于此我认为:一是训练学生用语言完整、条理地叙述分析问题的过程;二是让学生叙述每一步计算的算理;三是通过改变条件或问题让学生再次分析解决问题(即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思辨能力;四是利用补充条件列算式或根据算式补充条件的方式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五是加强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如:通过分析问题,剔除多余条件等)

六、加强训练

学生掌握了解答应用题的基础知识,也学习了分析应用题的思考方法,是不是学生就能很顺利地解答应用题了呢?回答是否定的。这就如同一个游泳运动员掌握了游泳的理论,而不下水刻苦练习,也是游不出好成绩的。游泳是如此,解应用题也是如此。因此,加强训练是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能力的关键。怎样训练呢?下面谈谈个人的看法。

有些学生虽然能把题目正确地解答出来,但不一定能把思考过程说得清清楚楚。教学中,有些教师只教会学生怎样解题,而忽视让学生叙述解题的思路,这是不够的。让学生叙述解题思路有以下几点好处:

1、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2、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况是否畅通;若思维不畅通,症结在什么地方,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帮助。

3、节约时间。一节课的时间是个常数,如果只等学生正确解答题目后,才判断出他们是否会解、会分析应用题(在解题过程中还要进行大量的计算),那么这将大量浪费课堂时间。且学生做题有快有慢,做得快的同学等做得慢的同学做完题,快的同学就要白白浪费许多时间。如果让学生口头分析应用题,可以节约大量时间,练习的题量也会大大增加。

七、总结问题

培养学生对所学问题进行总结,我认为这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总结问题的习惯,让学生在不断总结中成长。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浅谈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摘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言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有效的阅读手段和方法.将大大提高小学生的知识储存量和质量.目前许多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阅读能力差,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那么如何提高和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呢? 【关键词】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兴趣阅读方法阅读指导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些名言体现了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小学生获取科学文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具有独立的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因而,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素质和能力是语文课程改革的根本方向和关键之处。现在的孩子拥有了很优越的阅读条件:大街小巷随处都有书店;学校图书室的存书数量多,种类全;家庭条件好的孩子还有自己的电脑和电子书,想怎么阅读都可以,真是让人羡慕不已。然而优越条件下孩子们的阅读能力却很不理想,阅读兴趣不高,阅读习惯不好,阅读能力欠缺。小学语文教学是为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做准备的,没有较强的阅读能力,就不可能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可见培养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好的老师。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如果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就能从内心深处产生阅读的主动性。因此,教师要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鼓励学生多阅读,及时肯定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漠,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少之甚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又不敢问。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我们的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内心深处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把问题意识比作是种子,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二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想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在小学阶段,无论哪一部份内容,我们所教学的往往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要寻找知识的来源,确实有提不完的问题。只怕学生不会提问题,不怕学生没有问题提。所以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其实质就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以激发学生想问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如:第七册“年月日”中的“闰年”教学,结论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对于这个结论,在教学时并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把学生推上“舞台”当“演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的程序中主动地获取新知。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月的天数。目的是掌握本课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大月和小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出“大月31天,小月30天”,于是我对学生进行大力鼓励。然后投影出平年的“年历表”(1999年)让学生观察、验证。为了搞清大、小月,我有意识地避开特殊的月份(二月),引导学生从观察十二月份的天数开始,依次观察十一月、十月份直至三月份的天数,学生显得很得意。这时,我让学生往下猜二月份的天数?有些学生猜30天,理由是一般大小月是相间的,因为三月大,所以二月小;还有的学生猜二月份有31天。对于这些猜测,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表中的二月份,结果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此时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二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这年历表会不会是印错了?”我还是保留学生的意见。然后又提供更多的年历表让学生继续观察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科学观察能力华店乡蓝天小学 ----张京亮一、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 1 、科学课中观察的目的。 科学教学中观察目的性的训练是核心。在科学课中, 观察的目的主要有两个:其一是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 其二是通过观察解决问题。就是我们经常讲的“从观察中来,到观察中去”。 2 、如何训练学生通过观察发现探究的问题。 我用具体的例子说明这个问题。在以往我听过的教学中, “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这个问题都是由教师提出, 学生进行猜想, 然后进行观察实验, 最终探究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串联电池的节数、线圈的匝数等因素有关。当然,这样教学也能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而且教学时间会相对宽裕。但是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角度, 特别是发现探究问题的角度考虑, 就有了明显的差距。那么教师怎样进行设计呢?在本课教学之前,学生应该已经学会了制作简易电磁铁,因此,在本课中,教师先组织制作电磁铁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尝试用电磁铁吸引大头针, 比一比看哪组制作的电磁铁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多。学生活动完,教师列表记录各组数量。教师给学生准备的材料应按照对比试验的要求准备,各组铁钉相同、大头针相同,电池都是新的。材料不同的有:电池的节数不同、导线的长短不同。由于准备的材料不同, 教师又让学生进行比赛, 再加上学生在上节课制作研究电磁铁获得的经验, 学生制作的电磁铁所吸引的大头针的数量一定会有较大的差异。 当各组活动及汇报完成后,真正有目的的观察活动开始了。教师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学生的观察“我们用的都是电磁铁, 为什么各组吸引的大头针的个数差距这样明显呢?”注意这句话是教师在课堂中讲的, 更是我们教师期望学生遇到此类情景大脑应该思考的, 这样的思考预示着创造性的火花在闪现。同时, 这句话还起着激发学生好奇心、求知欲的作用。这时, 学生就会认真观察自己制作的电磁铁,

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及策略

有效提高小学生写作能力的研究及策略 卞庄街道中心小学 邢广美 【论文摘要】 作文就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学生怕写作文,获取材料就是基础,把握方法就是桥梁,形成能力就是目的。而学生能力的形成必须要有教师的指导与学生自己的反复实践。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有效的途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体验生活写好日记积累材料流露真情 【正文】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写作就就是说话,为了生活上的种种需要,把自己要说的话说出来;不过不就是口头说话,而就是笔头说。因此,写作对于学生来说就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然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一提起作文就胆战心惊,勉强写出来的作文也就是千篇一律,落入俗套,毫无新意。这种现象恰与新课标对学生的写作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背道而驰,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观察生活,缺乏合理想象,缺乏写作兴趣所致。因此,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与技巧,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写作的兴趣,这就是十分必要的。 一、指导学生观察,体验生活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观察与体验生活

就是写作的基本功。要写好作文,就必须获得写作素材,写作素材就就是文章的内容,这些素材来源于生活。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对于小学生而言她们的生活就是丰富多彩的,可就是在作文时却感到无话可说、无事可写。究其原因就在于平时没有养成留心观察生活的习惯,没有积累写作必须的材料。必要把学生从狭窄的校园空间引入到自然环境,从课内走向课外。引导学生勤于观察,让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做到心灵相触,情感相融。激发其产生丰富的联想,构思出具体生动的情节,达到丰富表达的效果。学生有了身临其境的感受,写起作文就会有话可说、言之有物,才会得心应手,笔下的人物也就会栩栩如生。此举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也为这类文章的写作提供了真实的个性体验过程,避免了学生无内容可写、无法下笔的现象的发生。 二、指导学生写好日记 写日记就是一种比较简便的提高写作能力的方法,尤其适用于年龄较小的学生。通过写日记,可从小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与书面语言表达能力。观察就是写作的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就是智慧的主要能源。”学生学会了观察,在观察中积累素材,写作文就不会觉得无话可说。教师要教会学生什么叫日记、日记的格式、如何选择内容等,指导学生写简短的日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日记的习惯,这样学生就能经常仔细地观察周围的事物,认真地分析、判断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将自己所观察、思考的写成日记,从而不断地积累素材,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指导课外阅读,积累写作素材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从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中,我感觉到加强小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提高语文水平的基础。阅读教学应从小学一年级抓起,目的是培养小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在小学阶段,就要下气力培养学生认真预习的习惯;一边读,一边想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主动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及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自主学习并有所获。为达到上述目的,教师要激励学生全身心地、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一、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法很多,诸如创设情境、开展竞赛、巧设问题、电教手段的使用等等。如我在教学《倔强的小红军》一课前,翻阅了大量资料,写了一篇充分体现小红军倔强性格的短文。当我声情并茂地读完时,自己都感动得流泪了。学生也受到了感染,他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深刻地体会到小红军的可爱,他们体会词句的那种精细程度是以前没有过的。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习内驱力被极大地激发起来,产生极强的学习动机。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能够表现出超常的勇气、毅力和智慧。 但是,学生的兴趣往往是不持久的,还需要教师注意调动学生思维的主动性。一是当学生认为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差不多,没有什么可想的时候,就追问一个可以加深理解的问题。二是当学生思考遇到困难时,就提出有点拨作用,能使学生豁然开朗的问题。三是当学生的思维处于抑制状态,不愿意思考问题时,就提出可能引起争论的问题,以激发他们探讨的兴趣。四是当学生满足于自己能从一个角度提出问题时,就从另一个角度提出他们没有想到的问题,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着重要的作用。这种阅读,既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又能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坚持达到阅读的目标。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养成,便会成为个人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用。 教师要十分重视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比如,《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一是学生对周总理不太熟悉;二是人们自发地聚集到长安街送别总理的感人场面学生没有亲自经历,这对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我在讲读课之前,让学生从报刊上收集有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充分利用这些材料,课上得非常成功。学生有了这种习惯,对于学习其他课文,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学好课文,也为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基础。 三、培养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问难,教师可以清楚地知道学生有哪些地方不明白,难点在什么地方,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减少无效劳动。对于学生来说,能够起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思维及养成求知兴趣的作用等等。 教师要教给学生在何处质疑。一般来说,应在难点处、困惑处、关键处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一位教师在讲《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学生提出了“为什么课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受旧教材及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单一的、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在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数学教研组本学期提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努力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地思考,数学地思维。 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情境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

[小学生,观察,能力,其他论文文档]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 ”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当然,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告诉我们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这里所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我曾在三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结果参加学吹笛子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一支小小竹笛能吹出动听的曲调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蜻蛙,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后来我们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猫呀,狗呀,鸡呀,鸭呀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无意注意”起看重要作用。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把”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 有一次,自习课上我发现大部分男同学放下作业不做,却围在李阳同学的桌前,争着看一只用彩色纸粘糊起来的小灯笼。当时虽处于寒假前的紧张复习阶段,但我们看到这正是引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浅议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5-05T11:44:55.653Z 来源:《素质教育(教师教育)》2011年第2期供稿作者:徐爱芳[导读] 作文一直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写作文也是让绝大多数小学生头疼的事情。 作文一直就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写作文也是让绝大多数小学生头疼的事情。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作文,乐于作文呢?这是新教育形势下的一个很值得探讨的问题。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作为教师,我们应该顺应语文学习的规律,优化作文课结构,赋予作文以生命的色彩,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一、把握作文要求,明确训练目标 新课标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叶圣陶先生也说过:"作文就为的是要写出自己想说的话,此乃作文教学的本意.。"所以我们可以通俗地说,小学生作文实际上就是练习用笔"说"自己想说的话,"说"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但是,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生活阅历都相对较浅,他们写出的文字自然就相对见"拙"。我们教师就应该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出发,不能要求过高,要求过高,则力所不及,就会导致过多批评,就会使小学生消极作文,泯灭写作兴趣。我们应该蹲下来,以学生的心理兴趣去读小学生的习作,多一些鼓励和支持。此外,在写作要求上也要分层次,有针对性。因为每个班级的学生发展状况总是有着区别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应该提出不同的要求;对同一层次的学生也应该循序渐进地由易到难,由浅到深地有序训练。第三,在命题上,内容要贴近学生生活和思想实际,努力做到新颖、多样、亲切,以提起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宗旨。再者,训练时,应鼓励学生自己决定写什么,怎么写,要求学生写作时做的实事求是,实话实说。这样,教师在把握了新课程标准对作文的要求之后,再开展一系列的作文教学活动才能真实有效。 二、大量阅读,学会积累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厚积薄发"。作为教师,应努力培养学生广泛阅读的兴趣,应努力扩展学生的阅读面。因为,引导学生读文学作品,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科普书籍,可以增长学生知识,使学生的思维严谨,激发探索发现的热情;引导学生读历史读物,在使学生增长历史知识的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以古鉴今……当然,在推荐学生读书的同时,还要教给学生学会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例如略读与精读,诵读与仿写,摘抄与评论等等。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一定要在读与仿的基础上学会摘抄和评论。摘抄是丰富积累的最有效的方法,但要指导学生有选择的摘抄,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摘抄有价值的东西,然后在摘抄的基础上尝试评论。评论自己摘抄的片段。评论书中的人物,评论作品中人物所说的话,评论作者的观点等等,这就在不知不觉的训练中激发了学生表达的兴趣,培养了善于表达、能表达的能力,为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 叶圣陶先生说过,"作文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正是一个充实学生语文生活的一个及其有效的途径。笔者曾组织学生上过一个以观察为主的语文综合实践课:夏末的一个清晨,学生们有组织的来的田野,在老师的指导下自由地认真地观察着。他们一会儿在远处观望,一会儿在近处端详,一会儿蹲在小草前凝视,一会儿又站起来奔跑,目光不停地搜寻者植物上露珠那可爱的身影。他们不停地观察,不停地记录--这是活动的第一步:激趣。这里,教师引导学生运用一般观察的方法,自由地欣赏,引发学生对露珠的兴趣,为下一步活动打下基础,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并为写作积累了素材。 在第一步活动的基础上,教师巧妙地加以引导,让学生去观察不同颜色的植物上、不同时间、不同天气状况下的露珠的形态,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领略了多角度观察的魅力,掌握了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同时使写作素材又有了新的积累。 接着,教师适时激疑问难,引导多方位观察:为什么植物叶片上的露珠有的大而亮,有的小而密?为什么露珠会有七色光彩?露珠何时出现?何时消失?……一个个问题又引领着学生走进了图书室,走进了电子阅览室,走进了科学老师的办公室……这样,教师把学生的思维引向了深处,使学生在活动中体会到:观察不只是看,更要读书、查阅、请教…… 接下来的一步,就是指导学生将资料分类整理。这里,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一些的要求:将自己搜集的资料,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写成观察笔记、采访笔记、摘录等,形成一些书面的材料。最后回归课堂,交流观察笔记,共享活动成果。 值得一提的是,在实践活动中,应该做到活动与方法获得、能力发展同步;观察与资料搜集、素材获取同步,活动进行与写作训练融为一体,相互提携。开展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就使写作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了,也就实现了叶圣陶先生的"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这句至理名言。 四、注重交流合作,提倡多渠道的积累 写作文时,学生常有"无米之炊"的烦恼。要让他们"有米下锅",就要从平时入手,积极引导他们积累写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汲取写作素材,认真建立自己的"材料库"。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指导他们看有益的书籍,摘录其中的好词好句;指导他们用小本子把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记下来;还指导他们坚持写各种"观察日记"……一段时间后,每个学生都有了自己的"材料库",写作文时再也不愁"无米下锅"了。我还鼓励学生"走出去",主动与别人进行交流。让他们把自己拟定好的作文题目、写作提纲与别人进行探讨,广泛听取他人的意见;把写好的作文拿给别人评价或修改;组织他们把自己的作文编成小册子,多方进行交流。通过交流,不断取长补短,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能力。 训练小学生作文能力需要持之以恒,需要广阔的天地。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品味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这样学生才会自信:我也是作家,我爱当作家,作文教学也才能行之有效。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度市长乐镇长乐中学

如何培养小学生合作能力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在以课堂教学为基本教学组织形式的前提下,发挥群体的积极功能,提高个体的学习动力和能力,最终达到学生学会、会学、乐学的目标,进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这种合作的能力呢? 一、进行有效的合作交流,选拔并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首先应选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较强、表现欲望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培养组长的组织、安排、协调、归纳能力,促进合作交流的有效进行。 其次,对组长进行有效的培训:第一,督促组长积极主动地组织合作交流,使组员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合作意识;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如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促使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发展;第三,当出现意见分歧时,组长应问个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第四,指导组长善于收集组员在交流中对同一问题所做出的不同答案,并及时准确地向老师汇报。 二、给小组成员进行合理编号。 各小组成员中的学识水平、智力能力、性格品质各不相同,老师可以按不同的水平,给学生编号:基础强、能力高、成绩好,

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同学编为1号和2号,成绩中等的同学编为3号和4号,学习有困难、能力相对较差的同学编为5号和6号,且座位的安排应是1号和2号坐中间且是前后坐;3号和4号坐同一侧前后坐;5号和6号坐另一侧前后坐,1号的两边是4号和6号,2号的两边是3号和5号。 在进行小组汇报、发言之前,小组要进行讨论由谁发言,加分要根据编号进行。这样使那些不善思考的学生在小集体力量的支持、帮助下,在小组学习的氛围中不得不去思考、讨论,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使组内的每个成员都树立起集体意识,充分体现了小组合作的力量。 三、在合作中学会倾听。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位同学的发言,眼睛看着对方,要听完整,认真思辨,不插嘴;二是要听别人的发言要点,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须作思考,并做出判断,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学生反思、评价的能力。在这样的要求下训练,引导学生学会反复琢磨、体会,善于倾听同学意见,不随意打断别人发言,同时提供学生发表不同见解的空间,以达到相互启迪、帮助的功效,学生不但养成了专心听的习惯,调动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尊重的品质,能体会他人的情感,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课题

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我们查阅的各项资料显示,国内外都很重视儿童阅读教育的研究。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1998年10月签署了阅读卓越案,美国的儿童每天有一个小时在阅读作业室工作。早在1995年4月,意大利教育部长就宣布了一个“促进学生阅读计划”。台湾从2000年8月到2003年8月在全岛实施儿童阅读计划。 从大陆的情况看,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加大学生的阅读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等方面,进行很多有益的尝试,总结出了不少可贵的经验。浙江特级教师乐莲珠老师的《快速阅读教学》在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速度上有其独到之处。清华附小窦桂梅校长的《语文教学要关注人的发展》在推荐阅读书目,拓宽阅读范围,积累语言文字,民族文化熏陶等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与学习。江苏扬州教育学院的徐冬梅老师以“亲近母语”为目标的课外阅读教材研究与实验在儿童阅读教育理论、小学阅读课程的构建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 综观当前小学语文课外阅读现状,形势不容乐观,突出表现为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阅读兴趣比较单一:休闲性阅读占据学生课外阅读的大部分时间。 (2)课外阅读的时间的比重减少:电视、电影、上网等多种活动方式使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而课外阅读的时间变得越来越少。 (3)阅读消费较少:经调查,小学生的诸多消费中,用于娱乐的消费远远高于购买书刊的费用。 (4)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阅读能力正在退化。阅读的退化不仅会使人的思维迟钝,人文精神失落,更会危及民族基础素质,造成民族文化的退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语文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强调了小学阶段应完成大约145万字的阅读量。众多数据说明,让学生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借助阅读丰富学生的心灵,充实学生的头脑,无疑是使孩子终生受益的重要举措。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有效的途径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提高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2、概念界定与解读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阶段研究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课题组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我校总课题“开放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下的一子课题,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学生实施问卷调 查分析和认真研究讨论后,结合我校实际,从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中提 炼出来的课题。课题小、操作性强、切合我校实际。下面就把该课题从2003 年5 月总课题开题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工作概述 1、立背景课题,抓小课题。 学校总课题组自2002 年9 月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开题论证工作。随着研 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发现学校总课题太大,难以把握、难于操作、难 于出成果。2003年7月,课题组集体研讨会经过大家激烈的碰撞后决定:将总课题定为背景课题,抓小课题,抓突破口,深入课堂搞研究,课题组合力研究本校实际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向一定,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大家分头查找资料,重新研究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2003 年9 月一开学,课题组就召开多次会议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2、发挥校园网优势,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上问卷调查。背靠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兴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网址: https://www.wendangku.net/doc/9617672895.html,. 2003年9 月,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由计算机朱磊老师负责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调查”的问卷。实验班学生利用计算机课时间由计算机朱磊老师和该班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答题。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个人研究主方向,并写出“个人科研计划(2003年9月——2004年7月)”。这项工作已于10 月初结束,课题组实验教师都已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一)

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之我见(一)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共同关心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是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观察力是人们认识事物、辨别事物的一种能力。通过观察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没有观察力也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和创造性的思维。小学生的口语、文字表达能力较差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观察事物和善于观察事物的能力,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忽视了培养观察力这项工作。 当然,学生年级有高低,年龄有大小,智力有差异,性别有不同,爱好不一致。要针对这些情况,去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并使他们逐步得到发展和提高,是存在着一定困难的。如果不在教学中做大量细致、艰巨的工作,如果不能抓住小学生的特点,按照规律办事,那是无法达到目的的。 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必须针对他们的特点,注意积极引导。 唯物辨证法认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这告诉我们学生观察能力的提高,不可忽视"培养"二字。这里所说的"培养"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实际上就是善于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周围的事物。

小学生喜新奇,但观察事物时往往笼统、不精细、不注意事物的特点,不善于区别事物之间的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平时注意积极引导,逐步培养他们观察事物的兴趣,提高其观察的能力。 我曾在三年级学生进行实验,组织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小组。结果参加学吹笛子的人数比参加观察小动物生活习性的要多。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孩子对一支小小竹笛能吹出动听的曲调感到新奇,而猫呀,狗呀,小蜻蛙,小蝌蚪什么的,对生长在农村的孩子来说常看见,已习以为常,熟视无睹了。后来我们就针对学生的这一认识,提出一些思考的问题。如,公鸡每天叫几次,是否天天是定时的?猫吃不吃豆子和豆制品?小蝌蚪长大了,尾巴哪儿去了?这些问题孩子们感到很平常,但又回答不上来,这样逐步把小学生的观察积极引导到有目的有意识的具体细致观察的轨道上。通过重新细致观察,学生发现了许多新东西,学到了许多新知识。对猫呀,狗呀,鸡呀,鸭呀又有了新的认识,观察兴趣与日俱增,观察得也具体细致了。 小学生对客观事物的观察"无意注意"起看重要作用。要培养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必须把"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 有一次,自习课上我发现大部分男同学放下作业不做,却围在李阳同学的桌前,争着看一只用彩色纸粘糊起来的小灯笼。当时虽处于寒假前的紧张复习阶段,但我们看到这正是引导学生具体观察的好机会,于是就和大家一起观察起来。为了把学生的"无意注意"引导到"有意注意"上来,我就布置孩子们在第二天下午带来剪刀、糊精、色纸等,教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小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对写作提出要求:“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的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强调了学生习作的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也强调了学生习作要适应社会,注重交流。如何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注重兴趣培养,突出主体体验,让学生乐于写作 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天生的好奇心。”好奇就可以转化为学习的直接兴趣,兴趣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它能使人战胜困难。作文教学中的写作兴趣尤为重要,只要具有了这一点,学生就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写出优秀的文章。这就要求教师明确调动学生习作兴趣的方向——突出主体体验。当学生有了自己心里想说的话,有了对周围事物的观察,有了对现实生活的关注和热爱,才能够提起写作的兴趣,才会“乐于表达”。环视我们周围,很多孩子恰恰缺乏对知识的自我发现和亲身体验,缺乏探究的动机、兴趣和习惯。他们失去了自我,没有张开自己观察世界的慧眼,对他们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视若无睹。这就需要做教师的我们,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自己主动去观察;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主动去操作;解放学生的口,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主动去思考……因为生活是活生生的,充满生机;生活是有情趣的,等待发现与尝试。在春天到来的时候,带领孩子在校园中找找偷偷探出头的小草,看看柳树上新长的芽苞,闻闻迎春花的味道,看着孩子小心翼翼与春天对话的情景,我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感动,翻阅孩子的习作也是欣喜满怀。在大雪纷飞的冬季,带领学生走进校园,打雪仗、堆雪人……让欢乐的笑声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这样的作文课孩子都喜欢上,这样的文章学生都乐于写。这样孩子会在活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学会观察、学会思考,新的感受和体验能打开他们的话匣子,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从而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二、加强语言训练,提高思维水平,让学生善于写作 美国教育家西奥多·海伯说:“要想写清楚就必须想清楚;要想写的充分,就必须想得充分;要想写的实在并富有想象力,那就必须在思想上想得实在并展开想象。一个学生要想较好地学习写作,那他就一定要更好地学习思考。这是一条规律,其它没有第二条路可走。”学生习作中缺乏条理性,说话做事颠三倒四,不符合语言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选材立意过于刻板。怎样才能在语言训练中,提高学生的思维水平呢?著名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说:“作文指导主要的功夫就是在写作前,而且主要是在阅读课上。”阅读重在吸收,作文重在倾吐,作文所需要的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以及观察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课文时,不仅要提高阅读能力,同时也要为习作积累语言,锻炼思维,学习表达方法。 1、重视整体感悟 小学生年龄小,大多以形象思维为主,汉语言文字具有很强的模糊性,在语文教学中,直觉感悟往往比理想的逻辑思维更加重要。学习语文的最佳方法是熟读感悟熟读精思。“书忌耳传,学贵自悟”,我们应积极引导和指导学生的感悟。如《画风》一课,在交流“文中三个小朋友,你喜欢谁?”这个问题时,学生说出了“喜欢赵小艺,因为她善于动脑筋,想办法。”接着引导学生从文中找出句子“眨眨眼睛,想了想”,认真研读,相信孩子在自己的作文中也会用到这样的句子。教师在教学重要想法设法调动学生进入作者所描写的情景,达到教师、学生与作者情感和谐统一的时候,学生会产生精神上的愉悦感,这种愉悦感不仅会使学生学会准确表达,提高思维的深刻性,还会使学生将读书视为一种享受,帮助学生养成不断读书、终身读书的习惯。 2、重视各学科之间的交融 语文课堂上融合多种学科,学生就会处于“自然放松”而又“集中精力”的状态。如教学写景文章时,可以给学生配上音乐,请学生想想一下文章美丽的景色,美美的朗读课文。还可以让学生学学聪明的乌鸦,做做“乌鸦喝水”的小实验……语文课上充满情趣,课下学生还会感到回味无穷,这就大大增强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激发学生学好语文的浓厚兴趣,不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 3、重视语言积累。 认知心理学指出:3—12岁是记忆最佳期,教师应抓住这一点,让学生多读、多背、多记忆优美的诗篇和散文,这样学生就会在大量阅读中丰富知识、学会做人、懂得道理、学会表达,俗话说得好,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只有在掌握了一定词语的基础上,才能写出自己要说的话来。所以,教师就要加强词语教学,帮助学生不断积累,学会将书本语言转化

心理学教程: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的发展不是先天安排好的,而是在实践活动中,教师通过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中发展起来的。要提高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宜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要使儿童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低年级儿童,他们还不善于自己主动提出观察的目的任务。因此,教师在组织儿童观察事物时,必须向儿童提出观察任务,而且所提的任务要具体、明确。诸如“好好看”“认真 看”“仔细看”之类笼统的要求对发展儿童的观察力收效甚微。对于中高年级儿童,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自己独立地观察,即由教师提出总的要求,让学生自己考虑观察的具体步骤等,最后再用观察的总的要求来检验观察的结果以增强儿童观察的目的性。 (二)要使儿童具有相应的知识准备 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好地感知,没有相应的知识准备,即使有了明确的观察目的,也不知如何着手去观察。尤其是一个完全陌生的事物既不会引起学生的强烈的兴趣,也不会引起稳定的注意和积极的思维。例如,教师带学生到八达岭参观长城,事前应向学生介绍有关长城的历史知识,参观过程中应进行讲解,使学生有充分的知识准备。否则,学生就会走马看花,收不到良好的观察效果。 (三)指导儿童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1.加强观察方向的引导 在观察活动中,教师要用语言引导儿童观察的方向,使他们掌握观察的顺序。如,引导儿童先看整体再看部分,先看大致轮廓再看细节,先看近的再看远的,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整体着手,经各方面的分析,再回到整体。久而久之,儿童就学会了全面完整地观察事物的顺序。2.充分利用感官,勤于思考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官全面获取信息。例如观察春天,不仅要让学生去看春天:看吐新芽的柳枝,看解冻的冰河,碧波荡漾,看田野的一片新景象,还要让学生去听春天、听微风、听鸟语、听流水声、听拖拉机声,嗅泥土、嗅花香……通过这样观察春天,儿童对春天就会有丰富的感性知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思考看不见、摸不着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如,根据观察到的春天的感性知识分析季节的更替以及春天与生命活动的关系等规律性的东西,从而挖掘知识的深度,达到认识自然的目的。 3.观察时要细致耐心,学会运用比较 在自然课中,有关植物和动物的生长过程、日月星辰和物种之间的区别等的观察,往往不是一次观察就能完成的,需要持之以恒。要学会运用相互间的比较,在相似的对象中找它们的相异点,在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它们间的相似点或相互联系。如,当学生学习“植物的茎”时,很多学生容易把马铃薯看成是植物的根。因为它和甘薯一样,生长在地下。这时,教师就要将马铃薯和甘薯做比较,根据茎的特点(提取原有的知识),发现马铃薯和甘薯不一样,前者表面有许多凹坑,里面有芽,从而认识到它不是根而是地下茎;而甘薯的表面有许多细小的侧根。这样不仅正确认识了马铃薯是植物的茎,而且对甘薯是植物的根的认识也加强了。 (四)要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 要使观察所获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在观察过程结束后,应做好观察结果的处理和运用。所有的观察结果处理和运用的要求应在观察前就提出,这样不仅起到巩固观察成果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一般用直观教具演示获得的观察结果,应立即为理解教材内容服务。对于专门组织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做观察记录和报告,或写作文、绘画等;对于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应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等,用这些措施来巩固观察的成果。同时,要鼓励学生提出在观察中发现的新问题,为学生今后进一步的探索活动做准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