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梅州市情况简介

梅州市情况简介

梅州市简介

一、基本概况:

梅州市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是叶剑英元帅的故乡,是中国著名的三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同时还享有“山歌之乡、金柚之乡、客家菜之乡,单丛茶之乡”美称,梅州同时又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自驾游最佳目的地、中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广东首个宜居城乡示范城市。全市总面积1.59万平方公里,2008年末户籍人口505.27万人。现辖梅江区、兴宁市、梅县、平远县、蕉岭县、大埔县、丰顺县、五华县8个县(市、区)。

二、历史与现状:

梅州是魅力独具的世界客都,是全世界最有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是客家人南迁的最后一个落脚点和衍播四海的出发地,有着最具原生态、客味最浓的客家民间艺术和民俗风情。被中外建筑学界称为中国民居五大特色建筑之一的客家围龙屋,在梅州保存最多、最完整,总数达2万余座。

梅州是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南汉置敬州,北宋开宝四年(公元971年)易名梅州,有叶剑英元帅故居、丘逢甲故居2个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就被命名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历来崇文重教,据史志记载,南宋时即塾学遍布,明清时科甲兴盛。1945年国民政府教育部报告全国教育普查情况,梅县学校总数、学生人数名列两千多个县中的第二位。改革开放以来,高考升学率稳居全省前列。晚清以来,先后涌现出“广东第一才子”宋湘,近代洋务运动风云人物丁日昌,晚清著名诗人、保台义士丘逢甲,清末著名爱国诗人、外交家、被誉为“真正走向世界第一人”的黄遵宪,当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叶剑英等杰出历史人物。辛亥革命以来,梅州出了227名大学校长(书记)、473名将军、22名中国两院院士。旅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30多万人,分布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梅州是环境优美的生态绿洲。梅州是粤东北重要的生态屏障,境内林地广阔,山青水绿,风光秀美,空气清新,动植物资源丰富,有生态公益林618万亩,有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风景名胜47个,森林覆盖率达68.6%,位居广东省第三。

梅州是充满活力的投资热土。梅州交通便捷,被列入国家公路运输枢纽规划,境内有两条国道(国道205、206)、三条高速公路(梅揭、梅河、天汕高速公路)、两条航线(梅州至广州、香港)、两条铁路(广梅汕、梅坎铁路),市到县、县到镇均实现“1小时交通圈”,县到镇通三级以上公路,镇通行政村道路全部实现水泥硬底化,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均居广东省山区市前列。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还有四条高速公路和两条铁路,至2012年梅州8个县(市、区)可全部开通高速公路。梅州电源充足,全市发电装机容量达216多万千瓦,年发电100多亿千瓦时;正在规划建设的水火电项目装机有160多万千瓦。梅州矿产资源丰富,铁矿、石灰石、稀土、瓷土等矿产资源的潜在价值达4000多亿元。

三、发展前景:

1、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先后建成2个省级产业转移园和5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承接珠三角和港澳台企业逾3000家,实际投入330多亿元。正在开发建设总规模达47平方公里的广州(梅州)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全省唯一一个两次以最高分共竞得省10亿元扶持资金的示范园区。烟草、建材、电力、矿业、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等六大支柱产业快速发展,20家重点骨干企业迅速壮大。全市上市公司达7家,上市公司总数在广东省21个地级以上市中居第五位。2003-2008年,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6%,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20.8%,8个县(市、区)的财政收入全部实现超亿元。2004年以来,全市税收总收入连续5年超过财政总支出。今年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2、文化教育成果丰硕。建成叶剑英纪念园、东山教育基地、中国客家博物馆等文化产业基地,客家山歌、广东汉乐等6个项目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山歌剧《等郎妹》、《山魂》等成为广东省的文化精品,大型民系风情歌舞《客家意象》成功上演。2002年来的8年间,全市共输送大学生17.3万人,相当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1年25年间9.8万人的1.8倍。创建中国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和客家围龙屋申报世界遗产工作全面启动。嘉应学院升格为本科院校,在校生近两万人,成为地方特色鲜明的综合性院校。

3、生态优势巩固提升。新增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9个。蕉岭、梅县先后获得“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绿色小康县”称号,平远、梅江区等4个县(区)建成“省级林业生态县”。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全国第三批水土保持示范城市、中国最佳文化生态旅游目的地、广东最受欢迎自驾游目的地、选美广东——我最喜爱城市、广东省园林城市和首批中国旅游强县(梅县)等金字招牌。今年底前有望成功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明年力争成为“国家卫生城市”。

4、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建立完善对山区百姓利益“不损害、能保障、有提高”机制,深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和“五年民生计划”,事关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保五难”问题逐步得到解决,山区百姓安居乐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启动“平安梅州”建设,社会秩序持续良好,全市社会治安满意度连续12年超过90%,是全省刑事发案率最低的地级市。2007年和2008年,梅州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今年3月,广东省综治委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省21个地级以上市的公众安全感进行调查,梅州以92.7分的成绩名列榜首。

今后,梅州将以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继续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前提,以经济崛起为核心,以“宜居带动宜业,宜业提升宜居”为突破口,坚定不移地走“绿色崛起”之路,努力把梅州建设成为广东魅力独具的生态、文化、平安名城和绿色现代产业基地。

四、旅游资源:

叶剑英纪念园

叶剑英纪念园是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是我县建设文化大省和文化梅州、实施“文化兴县”战略、做强做大我县“文化之乡”品牌、铸造文化精品的一项重点文化建设工程。

叶剑英纪念园是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叶剑英元帅故居、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叶剑英元帅纪念馆的原有基础上,对资源进行整合扩充和配套完善,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精心扩建,占地面积482亩,总投资1.6亿多元。

工程于2005年5月5日奠基动工建设,2007年5月13日叶剑英同志诞辰110周年建成向外开放。纪念园建设以展示伟人形象和客家文化为主线,把场馆建设与纪念园功能、发展旅游与生态建设有机结合,分为纪念景区、人文秀区、生态林区和旅游休闲服务区四个功能区,是一个集弘扬伟人风范、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展示客家传统文化和发展生态旅游于一体的国家一流的纪念性馆场。馆名由原国家主席杨尚昆同志题写,馆内有四个展厅,共展有叶帅各个时期的图文600多张、艺术品22件和一大批实物、文献、文稿、手稿等史料以及多媒体视频等,这些大量珍贵的照片、实物和艺术品,生动而集中地展现了叶帅伟大光辉的一生和崇高的革命风范,展示了叶帅云海襟怀的独特精神风貌,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一部经典教材。叶剑英纪念园于2008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叶帅故居与纪念馆相连,是一座普通客家民间农舍、泥土石灰混合结构,共有15间房子,其中4间为叶帅家所有。右侧第一间是厨房,第二间为叶帅父母亲的卧室,墙上悬挂着叶帅双亲的遗像,卧室里摆着古典风格的木床、木桌、木椅等,左侧后角二间分别是叶帅少年时代的卧室及书房。

中国客家博物馆

中国客家博物馆位于梅州市梅江区东山大道,是梅州市委、市政府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建设“文化大省”战略精神,推动“四个梅州”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传承客家精神,挖掘客家文化,展示客家风采,提升城市文明形象,建设和谐社会而建。

中国客家博物馆于2005年3月28日奠基兴建,2007年10月建成对外开放。占地163.2亩,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总投资1.5亿元,2008年4月由原广东客家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客家博物馆,原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题写馆名。由客家博物馆、黄遵宪纪念馆、大学校长馆、将军馆、客家匾额馆及风格各异的建筑小品绿化景点组成。客家博物馆占地面积5984.7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馆内设有固定陈列《客家人》主题展览,以“客从何来”、“客家风情”、“地标围屋”、“人文秀区”、“客家腾飞”五部分展陈客家渊源、客家风俗、客家民居、客家文化、客家精神等内容,向世人传播、展示客家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黄遵宪纪念馆,由黄遵宪书斋人境庐以及故居荣禄第和民居恩元第三处相连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组成,占地面积23亩。黄遵宪纪念馆是收藏、陈列、研究近代中国著名爱国诗人、杰出外交家、思想家和政治家黄遵宪的专题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民居古建筑恩元第内设有《黄遵宪生平事迹陈列》及《黄遵宪藏书陈列》,展陈黄遵宪“明于识、练于事、忠于国”的崇高品质。古建筑文化积淀深厚的人境庐、荣禄第、恩元第各具特色,展现了晚清客家人生活的历史风貌。

大学校长馆,占地930平方米,建筑面积148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20世纪40年代的砖混结构二进二层两横四合院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介绍和展示晚清以来梅州籍海内外校长、书记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及主要贡献,分为叶剑英元帅与教育、院士校长、知名高校校长、普通院校校长、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港澳台及海外院校校长、梅州教育发展简史共八大部分24个展室。共展陈228位大学校长,其中正职103人,副职83人,院士校长10人,党校及干部培训类院校校长12人,成人高校类院校校长19人。

将军馆,占地面积550平方米,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是一座建于1946年的砖木结构二进二层杠楼式的客家传统民居建筑。该馆主要介绍和展示从辛亥革命以来至

今(1911—2007)的梅州籍将军在中国军事史上的风貌和历史功绩,分革命先驱、长征英杰、抗日名将、开国功臣、当代骄子、将军谱六大部分13个展室。共展陈473位将军,其中上将10人,中将99人,少将364人。

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

中国·梅州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是全国首个“旅游产业园”,是梅州市“十一五”规划打造“世界客都、文化梅州”的重点工程,是梅州旅游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重大创新,是“推动绿色崛起、实现科学发展”,创见城市未来的先锋,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典范。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位于广东省梅州市梅江区东升村,占地面积约2000公顷,分三期开发,第一期占地637公顷,总投资约30亿元人民币,计划用5-8年时间完成。规划建设“客天下广场、客家小镇、郊野森林公园、千亩杜鹃园、圣山国际居住区”五大景区,自2006年3月29日正式动工,现已投入约13亿元。目前,客天下旅游产业园项目建设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展现出高华风姿。其中千亩杜鹃园,大型雕塑群――《播种希望》、《博爱天下》、《自我完善》、《笑到最后》,50米铜雕《客家墟日图》、大型石刻《客家赋》,客家祠等已建成;景区配套包括客天下国际大酒店、客天下广场、客天下·客家风情购物街、客天下·圣山国际(包括产权式酒店、产权式别墅)等主体工程已完成,客家小镇正在建设之中。

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的建设是梅州市旅游城市建设的一次新探索。它的建成,将为梅州这个“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增加一道靓丽的风景,为梅州的经济腾飞增添一个全新的引擎。

归读公园

归读公园,是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名“归读”出自叶剑英元帅“会当再奋十年斗,归读阴那梅水滨”之句,寄予梅州莘莘学子潜心读书立志成才,客家四海乡贤归读故里的美好愿望。

归读公园位于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七孔闸之间,全长4公里,占地面积300多亩,2008年12月开工,2009年9月底竣工。原来这一带是商业用地,市委市政府为了彻底改善江南东片的人居环境,提升整个城市品位,斥资两亿多元,建成集生态文化平安为一体的敞开式公园。

公园建设的整体理念是在满足市民休闲、健身、观景功能的基础上,以梅州读书文化、历史文化为主线,通过亭、阁、雕塑和建筑小品等展示近代梅州客家文化先贤的事迹和民俗风情。归读公园的建成,不仅为市民增加了城市绿化和休闲健身观景的理想场所,而且成为展示客都民俗风情、感受客家文化的窗口。

黄遵宪故居

人境庐是黄遵宪的故居,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春。原名“在勤堂”,后加建书斋,取名“人境庐”,是黄遵宪读书治学之所。镌刻在大门上“人境庐”三字门楣是日本著名汉学家和书法家大域成濑温所书,庐之名取于晋代诗人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门联为黄遵宪自撰,“结庐在人境,步履随春风”。

人境庐是一座砖木结构园林式的书斋建筑,占地面积五百平方米,主要由厅堂、七字廊、五步楼、无壁楼、十步阁、卧虹榭、息亭、鱼池、假山、花圃等组成。庐内、外绿树成荫,楼阁亭榭高低相衬。庐内还收藏保存有黄遵宪遗留下来的八千余册古籍书及其他遗物。庭院内外,黄遵宪自撰了不少联语,很多联语妙趣,表达了主人

的磊落襟怀和高雅情操,展现了别开生面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氛围。人境庐整座建筑,因地制宜,布局典雅,小巧玲珑,体现质朴无华而富有园林景致,具有我国传统客家民俗和日本民间建筑风格揉合的建筑艺术精品,有着较高的历史、科学和独特的艺术价值。因此,1989年6月,公布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0年被评定为国家级近现代优秀建筑物,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梅州对外文化交流的窗口及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

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为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嘉应州知州王者辅任内所建,建筑占地1642平方米,建筑面积2655.6平方米。东山书院距今已有二百六十多年历史,它对发展梅州教育,普及梅州文化曾起重要作用。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至1912年),爱国诗人、外交家和教育家黄遵宪在东山书院兴办“东山初级师范学堂”,延聘学历深而思想新者为师,培养爱国兴邦人士,成绩卓著。

1913年春,东山中学成立,经县议会批准将该书院拨为东山中学校舍,由此便成为东山中学的开基校址,老校友叶剑英元帅参与创校并担任第一、二届学生自治会会长。2000年东山书院被列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11月广东梅县东山中学向梅州市政府呈报“关于修复东山书院的请示”,得到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遵照严格按原貌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至2005年10月全面完成了东山书院修复工作。

梅县雁南飞旅游度假村

梅县雁南飞旅游度假村由宝丽华集团公司投资开发,于1995年1月动工,1997年10月建成开业,至目前已投入资金2亿多元。是集“三高”农业、生态农业、茶叶种植加工、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综合性娱乐休闲度假村,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全国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省“最受欢迎自驾游十佳景点”、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省“文明窗口”单位。

雁南飞旅游度假村种有优质名茶2000多亩,金柚、龙眼等优质水果500亩,园林绿化900多亩,速生丰产林1100多亩。兴建有茶树品种大观园、茶叶加工厂和旅游别墅、高山游泳池、网球场、茶艺馆、美食街、围龙大酒店、围龙食府等一批旅游配套设施。其中雁南飞围龙大酒店荣获2004年度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荣誉奖——鲁班奖。去年还建成了投资5000多万元的长教客家文化新村和投资2000多万元的游客服务中心。目前,该度假村正在全力争创国家5A景区,计划建设高星级酒店,进一步提升度假村的规模和档次。

梅县雁鸣湖旅游度假村

梅县雁鸣湖旅游度假村,由广东华银集团有限公司于1996年8月投资创办,2001年10月正式对外营业,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广东最美乡村旅游示范区和省“最受欢迎自驾游十佳景点”、“最心动的景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省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雁鸣湖旅游度假村占地1.1万亩,以“山水园林路立体开发,农业与旅游配套建设”的思路开发,以“绿色休闲、养生保健”为主题,强化生态和游乐两大特色,按“春晖园、夏晓园、秋实园、冬融园”等四大功能景区建设。近年来不断追加投入,累计投入2亿多元,开发了春晖园、夏晓园和秋实园三大景区,种有水果3500

亩、造林3000亩、水产养殖800多亩以及其他名优经济作物一批;还种有各种南药1400多亩(300多个药材标本、品种),成为全国面积最大的南药种植基地、种类齐全的百药园中草药科普基地。建成了高尔夫球场、游客服务中心、酒店、银湖宾馆、山庄别墅、茶艺馆、滑草场、游泳池、童趣园、娱乐城、绿岛广场、客家文化长廊、银湖庵、网球场、益寿廊等一批旅游景点及配套服务设施。2006年,雁鸣湖森林公园被评定为国家级森林公园。

灵光寺

灵光寺旅游区位于广东梅县雁洋镇阴那山麓,距梅州市区40公里,属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心景区灵光寺,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东省主要名寺之一,具有悠久的传奇历史,慧光普照,民风祥瑞,常年香火鼎盛。灵光寺由唐高僧潘了拳始建于咸通二年(公元861年),初名为“圣寿寺”,至今已有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所处地阴那山为粤东名山,秀甲潮梅,名播闽粤,与罗浮、南华鼎峙齐名并称“粤东三胜”。其山巅五峰并聚,称“五指峰”,海拔1297米,登高远眺,极目可舒,可览潮州、汀州、梅州三地风光。寺庙依山建筑,面积6000多平方米,建有众多殿堂楼阁,如:大雄宝殿、金钢殿、罗汉殿、诸天殿、观音殿、钟鼓楼、经堂、客堂、斋堂等。著名景点景观有“三绝”:一绝是生死树,寺前有一生一死的两棵大柏树,树高30多米,生树繁枝叶茂、生机勃勃,已有一千一百多年树龄,枯树枝干粗壮、枯而不朽,傲然挺立经历三百余年风雨而不倒;二绝是大雄宝殿内的螺旋藻井(俗称菠萝顶),结构巧妙、具有奇特的吸排烟功能,是寺庙建筑艺术的杰作;三绝是大雄宝殿旁虽树林蘩荫,但大殿屋顶却没有一片落叶。此外,还有“五色雀”、“无笃石螺”、“片生熟鱼”等传说,以及一些珍稀植物等灵迹,吸引了众多海内外游客慕名前来参观游览。景区内配套设施不断完善,新建有集商务、食宿、娱乐、健身为一体的“吉祥天客舍”。该建筑古色古香,洋溢着浓郁的客家风情,与灵光寺和谐融为一体。

大埔县“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纪念园

“八一”起义军三河坝战役烈士纪念碑兴建于1963年。先后被广东省批准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由于受当时历史条件局限,纪念碑整体活动场地狭小,缺少革命文物、史料和先烈事迹展览场所。为更好发挥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大埔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对三河坝战役纪念园的建设作出了总体规划。纪念园总占地面积18万平方米,由纪念碑、纪念馆、瞻仰平台、石雕门坊、朱德铜像、观景长廊、纪念浮雕、大型停车坪、会议室等九个部分组成。近年来投入近千万元,先后建好碑身护坡、瞻仰平台、通往纪念碑水泥公路、三河坝战役纪念馆、朱德元帅铜像、停车场、花岗岩石雕牌坊等,并在公路两旁及园内全面进行了绿化、美化、亮化。

五、城市现状:

梅县大新城商业旅游社区

梅县大新城商业旅游社区,位于梅县新县城的中心区。东至206国道,南接宪梓中路,西连府前大街,北靠人民大道,规划总用地面积为850亩。首期工程计划投资2.06亿元,建设10万平方米,工程于2003年底动工,现已投入资金近亿元,

建成了“一纵五横”的街道和美化、亮化工程,围龙居和盘古步行街建设已初具规模。

围龙居采用全围龙和半围龙相结合的围龙建筑结构,其中全围龙直径78米,楼高6层,半围龙直径146米,楼高11层,建筑面积为7万平方米,主体工程现已竣工,目前正在发售。

盘古步行街长1200米、宽13米,店铺有319个单元,层次为一至三层,建筑面积3万多平方米。盘古步行街集古代传统优点和现代新点于一体,整体工程秉承雁南飞建筑艺术水平,按照国家鲁班奖的最高质量标准建设,努力打造成为世界客家最繁华热闹的商业步行街和具有浓郁客家风情的商娱、旅游、购物的场所。整个步行街路届时将成为梅县“商业旅游”的新亮点。

该社区规划建设以弘扬客家文化、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推出具有客家特色的“绿色住宅”社区,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在管理上采用一流的智能化管理模式。是宝丽华集团公司打造三大旅游产业(生态旅游、工业旅游、商业旅游)的重要举措之一。

迎宾大道

迎宾大道是一条充分展示世界客都人文魅力和历史文化名城时代风貌,集交通、景观、生态、休闲等综合功能于一体的城市景观大道。起于梅大高速西环三期三角出口,终点为中环路与彬芳大道交叉口,全长3.5公里,路幅宽度为80米,双向8车道,道路两侧各10米绿化控制带,总控制宽度为100米,设计车速为80公里/小时。迎宾大道的景观设计以树和灯为主,营造白天为林荫大道、晚上为灯光大道的景观效果。

迎宾大道工程投资概算5.3亿元,其中,工程建设费约2.2亿元。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财政不出钱、政府不负债、群众不出事”的要求,建设资金由交通、公路部门自筹和通过土地运作方式筹措解决。工程于今年2月5日开工建设,计划2010年上半年建成通车。目前,路基工程已全面完成,并实现了征地拆迁零上访。

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

为改善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境,进一步提升宜居宜业的城市品位,切实解决城中村脏乱差及城区内涝灾害等问题,梅州市委市政府于2007年11月正式实施梅城江南东片人居环境改善工程。该工程位于梅城江南东片沿梅江西岸从东山大桥至马鞍山地段,全长4公里,改造范围1.58平方公里。征地拆迁范围涉及梅江区的2个街道(镇),需拆迁房屋834座,建筑面积约31万平方米,涉及拆迁户1034户。总投资13.3亿元,主要建设归读公园、截污工程、堤下21米路、安置小区和完善防洪、排涝等市政基础设施。目前,归读公园、截污工程和堤下21米路已经竣工,安置区计划在10月份动工建设,2011年底建成。

在整个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执行统一规划、统一征地、统一资金管理、统一招标和工程实行代建制,坚持群众利益补偿到位、思想工作到位、打击违法行为到位,务求达到群众基本满意、财政能基本承受、社会基本稳定。

六、教育状况:

嘉应学院

嘉应学院是一所省属普通本科院校,前身是创办于1913年的梅县县立女子师范

学校,有99年的办学历史,位于叶剑英元帅的家乡,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十大最具安全感城市,著名的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广东省梅州市。梅州在清朝时称嘉应州,嘉应学院由此得名。

学校面积1625亩,建筑面积58.5万平方米;教仪设备总值1.8亿元,设备先进的实验室31个;藏书202.31万册,电子图书10万种,期刊1800种。现有教职工1600多人,其中专任教师1150人(教授98人、副教授329人,博士85人、硕士611人)。聘请丘成桐、池田大作、潘毓刚、王佛松等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或荣誉教授。现有全日制学生22104人、成教学生9145人,来自16个省(市、区)。现有19个二级学院、2个公共教学部,48个本科专业,学科专业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法学、医学等10个学科门类。

梅州市东山教育基地

东山教育基地是梅州市委、市政府实施“文化梅州”战略的重点项目,总体规划约1000亩,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6亿元,分为教育功能区、文化功能区和市政功能区三部分。

教育功能区由扩建后的东山中学、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和梅州市艺术学校组成。其中,东山中学到2010年将发展到10000名在校生,市职业技术学校到2008年已达3900名在校生,市艺术学校将成为梅州市重要的文化艺术人才摇篮。

文化功能区由东山书院、亮胜客家艺术中心、广东汉剧院、梅州市山歌剧团、剑英图书馆等组成。

市政功能区由院士广场、亲水公园、新东山桥、人行浮桥、学子大道等组成。东山教育基地的建成,使昔日梅州城区东山片重污染区跃升为一个集教育、文化、休闲、旅游于一体的新人文秀区。

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

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是梅州中职教育的后起之秀,是全市劳动力培训转移就业的重要基地。为适应梅州产业发展和劳动力培训转移的需要,2005年以来,学校共投入1.2亿元进行新校区建设。目前,学校已建成占地面积180亩,总建筑面积6.8万平方米。学校以市场为导向开设了汽车运用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机电技术应用、市场营销等22个专业,拥有各类先进的实训设备设施5500台(套),总价值2000多万元。学校现有210名教职工,5000多名在校生。

近年来,特别是全省“双转移”会议以来,该校紧紧围绕全市承接产业转移、推动产业升级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农村劳动力培训和高技能人才储备计划。通过采取校校合作、校企合作、校园合作等方式,把企业办到学校来,把学校办到企业去,积极为我市主要骨干企业、产业转移园区和工业园区发展培养高技能人才,同时也为珠三角企业输送高技能人才。目前,学校正着力打造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全面对接,培训方式与企业需求全面对接,技能培训与个人意愿全面对接的,立足梅州、服务全省的技能人才培训基地。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