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方法汇总(含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方法汇总(含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方法汇总(含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方法汇总(含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必修教材实验方法汇总(含经典实验)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曲别针、泡沫塑料、

纸片、橡皮泥等

构建物理模型法

证明DNA进行半保留复制的实验证据大肠杆菌、培养基

密度梯度离心法、同位素标记法、假说

—演绎法

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洋葱死细胞染色法(改良苯酚品红染液)

低温培养洋葱→剪取

0.5~1cm→卡诺氏液:细

胞→95%酒精冲洗2次→解离

→漂洗→染色→制片

生长素的发现(达尔文、詹森、拜尔、温特)

(能够正确识别右图所示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实验组与对照组!)胚芽鞘、锡箔

对照

胚芽鞘尖端受刺激后,向

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

响”,造成伸长区背光面比向光

面生长快

胚芽鞘、琼脂

詹森拜尔温特

其他科学家:生长素本质—乙酸!

①“影响”可透过琼脂块传递

给下部

②弯曲生长是“影响”在尖端

下部造成的

③“影响”是一种化学物质,

并称为生长素

促胰液素的发现小狗、稀盐酸等对照法沃泰默的实验及结论

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实验及结论

血糖调节的模型

(理解负反馈调节!)彩纸构建模型和模型法

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增多

血糖降低-胰高血糖素增多

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模型法(构建步骤)形成条件?K值及应用?

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的数量变化培养液、酵母菌、

血球计数板、显微

镜等

调查方法:(适用于单细胞

生物数量的调查)

计数方法:法

取样前要注意什么?

需要设置对照实验吗?重复实

验呢?

如何设计数据记录表?

若酵母菌数目过多,措施?

压在边界上的如何计数?

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吸虫器、诱虫器等

调查方法:

计数方法:

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

土壤、落叶等对照如何设置对照组和实验组?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玻璃缸、水草、蚯注意避免阳光直射!

教材实验方法汇总

哺乳动物的成熟红细胞渗透离心染色排除法原理:活细胞膜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功能

差速离心法健那绿内质网(囊泡或分泌小泡)高尔基体(囊泡或分泌小泡)线粒体

自身液泡颜色原生质层与细胞壁液泡颜色原生质层细胞壁相互变量分析:如探究PH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自变量:pH值因变量:酶活性检测因变量方法:单位时间内产生氧气量无关变量:温度、酶浓度等实验步骤:1、取三支洁净试管,分别加入等量5%HCl溶液、蒸馏水、5%NaOH溶液,编号为A1、A2、A3,重复以上操作,并编号为B1、B2、B3;2、分别向A1、A2、A3加入等量的过氧化氢酶溶液;分别向B1、B2、B3加入等量的过氧化氢溶液;3、分别将A1和B1、A2和B2、A3和B3混合,摇匀;4、观察和记录每组气体产生的情况你能写出探究温度对淀粉酶活的影响的实验步骤及产物检测方法吗?如果用探究温度对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合适吗?为什么?

对比设置有氧条件:向酵母菌培养瓶中充入空气,但充入前需要用NaOH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 设置无氧条件:直接密封酵母菌培养瓶 CO2和酒精的检测方法纸层析法污浊的空气光在黑暗中一昼夜酒精中加热空气黑暗叶绿体在光下产生氧气吸收红光和蓝紫光光合作用产生的O2全部来自于水

CO2→C3→(CH2O)+C5相对表面积=表面积/体积,体积越大,相对表面积越小,物质运输效应越低 NaOH溶液在琼脂块中扩散的速度与琼脂块的体积无关,即在各种体积的琼脂块扩散的速度相同(相同时间内扩散的深度相同),因此相同时间内体积越大的琼脂块,变红区域的体积所占的比例越小,即可说明物质运输效应较低

解离漂洗染色制片豌豆优点:自花传粉,严格的闭花受粉植物,自然条件下一般为纯种;具有明显的相对性状;花大易进行人工授粉发现问题提出假说演绎实验验证

类比推理物理果蝇的优点:繁殖快、易饲养、经济等 DNA分子结构平面图、DNA半保留复制图(重要)

固定细胞的形态单侧光吲哚乙酸分布不均匀如上图前面两图:自变量是尖端因变量是胚芽鞘的生长情况实验组是第2图,对照组是第1图。其他的大家试试目的地概念物理数学构建步骤:观察对象,提出问题→提出假设→根据实验数据,用适当数学形式对事物的性质进行表达→检验或修正

“J”曲线形成条件:理想条件(如充裕的食物和空间,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特点:增长率不变自然界的实例:新物种入侵后的开始阶段公式:N t=N0λt

“S”曲线形成条件: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如食物和生存空间等有限),特点:增长速率先升后降,在K/2时最大环境容纳量(K值):在环境不发生改变的情况,环境的能容纳的种群的最大数量(注意是相对平均值)。

应用:通过改变K值,对有害动物进行防治和对珍稀动物植物进行保护(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捕捞时机的确定:在种群数量大于K/2时,适量捕捞成年个体,但要维持数量在K/2。

抽样检测显微镜直接计数取样前要轻轻振荡试管不需另设对照,属于自身对照最好可重复实验,可提高准确性略稀释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归纳

蛋白质鉴定蛋白质双缩脲试剂紫色豆浆、稀蛋清 先加A液,后加 B液,摇匀使用 尿糖检测葡萄糖葡萄糖试纸有色水、葡萄糖溶液、三份模拟“尿样” 无 绿叶中色素的提取和分离四种色素 提取液:无水 乙醇;分离 液:层析液 画滤液细线 细、直、干燥 后重复画 胡萝卜素: 橙黄色;叶 黄素:黄色; 叶绿素a: 蓝绿色;叶 绿素b:黄 绿色 新鲜的绿叶 (如菠菜叶) 层析液不能 没及滤液细 线(防止色素 溶解) 加入二氧化硅: 研磨充分;碳酸 钙:防止研磨中 色素被破坏 酒精酸性重铬酸钾溶液(橙色)灰绿色 CO2澄清石灰水石灰水混浊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学习、研究性课题调查对象统计方法计算公式 调查人群中遗传病人类某种 遗传病 汇总法发病率= 患病人数 被调查人数 ×100% 最好选取群体中发病率较高 的单基因遗传病 发病率广大人群进行调查 遗传方式患者家系 种群密度调查要随机取样活动强动 物 标志重捕法 初次捕获个体数 总数N = 重捕中标志个体数 重捕个体数 植物、活 动弱动物 样方法 所取各样方的种群密度和所 取样方数(取平均值) 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土壤中的 小动物 取样器取样法记名计算法、目测估计法 探究培养液中酵母酵母菌抽样检测法血球计数板显微计数

(1) 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变化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血糖调节的模型—构建概念模型和物理模型法;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 (2) 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证明DNA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3)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观察叶绿体——活体观察法(无需染色)。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变化——死体染色法。 (4) 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进行相互对照)和产物检测法。 (5) 制备细胞膜的方法——(渗透作用)吸水涨破法。取材:人和其他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无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不能用禽类和两栖类动物的红细胞,有细胞核和众多细胞器。 (6) 恩格尔曼水绵实验——通过好氧细菌确定释放氧气的部位在叶绿体(自变量:光照和黑暗;因变量:好氧菌聚集部位) (7) 假说—演绎法:①孟德尔发现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②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③证明DNA的复制方法是半保留复制 (8) 萨顿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9) 同位素标记法:①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②鲁宾和卡门证明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中的O全部来自于H2O(自变量:标记物H218O和C18O2,因变量:O2的反射性) ③卡尔文追踪CO2中的C在光合作用中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④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⑤DNA半保留复制 (10)提纯,鉴定—艾弗里的实验;离心技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DNA半保留复制。 (11)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材料——淀粉和淀粉酶,不能使用过氧化氢(化学性质不稳定,受温度影响易分解)。检测试剂不能用斐林试剂宜用碘液。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归纳总结-新人教版

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实验方法与操作 一、高中教材中涉及的实验方法汇总 (1)制作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构建物理模型法 (2)种群数量增长模型:构建数学模型 (3)分离各种细胞器:差速离心法 (4)证明DNA的半保留复制:密度梯度离心法 (5)分离叶绿体中的色素:纸层析法 (6)观察线粒体:活体染色法 (7)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对比实验法 (8)分泌蛋白的合成和加工、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追踪光合作用O和C的转移途径:同位素标记法 (9)萨顿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类比推理法 (10)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发现、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探究DNA的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11)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取样器取样法 (12)调查种群密度:标志重捕法、样方法 二、常考的实验条件的控制 (1)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通入氧 (2)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油膜覆盖、用凉开水 (3)CO2的控制:除去密闭容器中的CO2:容器中放置NaOH溶液 保持密闭容器中CO2浓度的恒定:容器中放置Na2CO3溶液(或CO2缓冲液)(4)光照强度的控制:改变光源与植物的距离或改变光源(灯泡)的瓦数 (5)测定植物的呼吸速率(排除光合作用的干扰):给植物遮光处理 三、同位素标记法在高中教材实验中的应用 (1)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用3H标记亮氨酸 (2)光合作用中氧气的来源——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 (3)光合作用中碳的转移途径(卡尔文循环)——用14C标记CO2 (4)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 (5)DNA的半保留复制——用15N标记DNA 四、盐酸和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使用浓度及作用 (一)盐酸 1、实验“DNA和RNA在细胞在的分布”中8%盐酸的作用——水解 (1)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的跨膜运输; (2)盐酸使染色体中的DNA与蛋白质分离,便于DNA与染色剂的结合 2、实验“观察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中15%盐酸的作用——解离 能够使组织细胞的细胞壁软化,并使细胞间的物质溶解,从而达到分离细胞的目的。 3、实验“PH对酶活性的影响”中5%盐酸的作用——控制酸性条件 4、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中0.1mol/L盐酸的作用——控制酸性条件 (二)不同浓度的酒精在高中生物实验中的应用 1、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 (1)应用:脂肪的鉴定实验 (2)作用:洗去浮色。 (3)原理:苏丹Ⅲ易溶于体积分数为50%酒精。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新人教版

第二部分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点梳理 高中考纲规定教材的19个实验可分为: (1)显微镜观察类实验:一、三、四、六、十、十二; (2)探究性实验:七、九、十三、十五、十七、十九; (3)验证性实验:二、八; (4)模拟实验:五、十一、十六; (5)调查类实验:十四、十八。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或洋葱内表皮细胞(无色)【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3)几种试剂在实验中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有利于染色。 ③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需现配现用。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1、实验原理及步骤

2、实验注意事项 (1)还原糖鉴定实验材料要求:需为白色或浅色,且还原糖含量高。 【不能用绿色叶片、西瓜、血液等材料,防止颜色的干扰;不能用马铃薯(含淀粉)、甘蔗、甜菜(含蔗糖)。】 (2)唯一需要加热:还原糖鉴定,且必需水浴加热,不能用酒精灯直接加热。若不加热则无砖红色沉淀出现。 (3)非还原糖(如蔗糖)+斐林试剂(水浴加热),现象不是无色而是浅蓝色[Cu(OH)2的颜色]。 (4)唯一需要显微镜——脂肪鉴定,实验用50%酒精的作用——洗掉浮色。 (5)斐林试剂:需混合加入,且现配现用;双缩脲试剂:需分别加入(先加A液,后加B液)。 实验三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必修一P7) 1、显微镜的使用 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先低后高:先低倍镜后高倍镜。 放大倍数:指的是“长度”的放大倍数。 镜头与放大倍数的关系:目镜越短,物镜越长,物镜距离玻片越近,放大倍数越大。 3 实验四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必修一P47)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需用健那绿(专一性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材料:①观察叶绿体用藓类或菠菜叶片;②观察线粒体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选鲜类、黑藻类叶:因为叶子薄而小,叶绿体清楚,可取小叶直接制片; 实验五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必修一P60) 1.渗透系统的组成(如图)及条件 (1)半透膜:可以是具选择透过性膜的生物膜,也可以是物理性的过滤膜。 (2)膜两侧的溶液具浓度差:是指物质的量浓度,而非质量浓度。 2、注意事项 ①水分子的移动方向:可双向移动,但整体上水分子是从低浓度→高浓度。

(完整版)高中生物学习方法(不下真后悔)

高中生物学习方法 复习计划,应对策略 一、指导思想 (一)全面系统、注重双基;吃透教材、落到实处;培养能力、循环上升。 (二)立足教材、夯实基础,扎实搞好高三选修教材的教学和第一轮复习工作 1.夯实基础离不开课本,引导学生看书就是一种很好的手段 2.夯实基础也体现在重视教材中复习题的处理上 3.夯实基础还体现在初中相关知识的复习上. 4.最后,夯实基础还必须注意作好2个规范. (三).把握主干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提升综合运用能力. (四)加强实验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复习目标 1、用恰当的专业术语,阐述已学过的生物学概念和原理,用适当表达形式准确地描述一些生物现象和事实。 2、能对生物的结构和功能、部分和整体、生物与环境的一些关系问题进行分析和解答。 3、能选用恰当的方法验证简单的生物学事实、探究简单的生物学问题,并对实验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 4、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较高的科学素质的同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高考备战中,培养学生“容易题不失分、中档题少丢分、难度题多得分”的信心和实力,显著提升高考成绩。 三、方法措施 1、搞好集体备课,发挥集体优势 2、重视教学研究,培养科研精神 ①首轮复习中学生心理准备指导技巧。②首轮复习中如何指导学生优化学习方法。③近五年的高考理综试题和考纲。④复习教学方法。⑤复习课中教师讲和学生练的时间分配。⑥复习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和挖掘学生潜能。 3、加强基础复习,提高复习效率 (1)“精讲” 变化结果变化原因变化所在时期 加倍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半细胞一分为二①有丝分裂末期②减数第一、二次分裂末期 加倍DNA复制细胞分裂间期 减半细胞一分为二①有丝分裂末期②减数第一、二次分裂末期 出现DNA复制细胞分裂间期 消失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加倍着丝点分裂,染色单体变成染色体①有丝分裂后期②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减半细胞一分为二①有丝分裂末期②减数第一、二次分裂末期 (2)“精练” (3)“精评” 生物讲评课应遵循五个原则: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2018高考生物:高中生物实验归纳(全面) 一、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1.实验原理 (1)放大倍数的计算,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等于目镜放大倍数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 (2)放大倍数的实质:放大倍数是指放大的长度或宽度,不是指面积或体积。 (3)高倍显微镜的作用:可以将细胞放大,更清晰地观察到细胞的形态、结构,有利于区别不同的细胞。 2.操作步骤 [深度思考] (1)如何区分目镜与物镜,其长短与放大倍数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提示目镜无螺纹,物镜有螺纹。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提示低倍镜下视野范围大,而高倍镜下视野范围小,如果直接用高倍物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物像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中央,再换高倍物镜观察。 (3)如何把物像移到视野中央? 提示物像在视野中偏向哪个方向,装片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简称“偏哪移哪”。 (4)若视野中出现一半亮一半暗;观察花生切片标本材料一半清晰一半模糊不清,出现上述两种情况的可能原因分别是什么? 提示前者可能是反光镜的调节角度不对;后者可能是由花生切片厚薄不均匀造成的。 (5)若所观察视野中有“污物”,应如何判断“污物”位置? 提示 [方法技巧] 1.关注显微镜使用的“4”个易错点 (1)必须先用低倍物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中央,然后再换用高倍物镜。 (2)换用高倍物镜后,不能再转动粗准焦螺旋,只能用细准焦螺旋来调节。 (3)换用高倍物镜后,若视野太暗,应先调节遮光器(换大光圈)或反光镜(用凹面反光镜)使视野明亮,再调节细准焦螺旋。

高中生物实验专题-实验汇总--复习

[系统图示] [19个教材实验分类汇总] 分类 教 材 实 验 考 纲 要 求 显微观察类 (1)观察DNA 、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2)用显微镜观察多种多样的细胞 (3)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4)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5)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6)观察细胞的减数分裂 1.了解显微镜的基本构造,熟练掌握显微镜 的基本操作,特别是高倍镜的使用 2.掌握临时装片制作等相关的操作技能,并能了解这些实验所需材料的特点、试剂的作用 3.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和结果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实验进行恰当评价并设计完善实验方案 验证鉴定类 (1)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 (2)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理解实验原理,明确相关试剂的作用 2.学会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调查模拟类 (1)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 系 (2)通过模拟实验探究膜的透性 (3)调查常见的人类遗传病 (4)模拟尿糖的检测 (5)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1.掌握模拟实验和调查实验的实验目的,开 展实验的步骤及方案,并对实验的结果进行分析和判断 2.掌握调查、建立模型与系统分析等科学的研究方法 3.掌握对遗传病的遗传方式、发病率和种群丰富度等实验结果和数据的分析、处理的技能 探究设计 (1)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 (2)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学会从实验目的中寻找相关的实验变量 2.学会依据原理来制定对实验结果进行检测

类(3)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4)探究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扦插枝条 生根的作用 (5)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 变化 (6)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的方案设计 3.学会分析实验中设置的对照实验,以及设置的目的和要求 4.学会分析每个实验中的单一变量以及无关变量 5.学会预测相应的实验结果和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第1讲扎牢实验基础——4大类教材实验汇总让你“以不变应万变”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点一显微观察类实验-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一、抓牢主干知识——学什么 列表比较六个显微观察类实验(填表) 实验名称观察方式观察对象细胞状态染色剂常用实验材料 观察DNA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 染色观察核酸死 甲基绿、 吡罗红 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线粒体线粒体活健那绿人的口腔上皮细胞 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染色体死 龙胆紫溶 液(或醋酸 洋红液) 洋葱根尖 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染色体死 改良苯酚 品红染液 洋葱根尖 观察叶绿体 原色观察叶绿体活 无 菠菜叶(稍带叶肉的下 表皮)、藓类的叶 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紫色大液 泡 活 成熟植物细胞,如紫 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 三、掌握方法技巧——怎么办

高中生物实验(必考)超详细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必修一P26) 一.实验目的:初步掌握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分布的方法 二.实验原理: 1.甲基绿和吡罗红两种染色剂对DNA和RNA的亲和力不同,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利用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2.盐酸能够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休中的DNA和蛋白质分离,有利于DNA与染色剂结合。 操作步骤注意问题解释 取口腔上皮细胞制片载玻片要洁净,滴一滴质量分数为 0.9%的NaCl溶液 用消毒牙签在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 上轻刮几下取细胞 将载玻片在酒精灯下烘干 防止污迹干扰观察效果 保持细胞原有形态 消毒为防止感染,漱口避免取材失败 固定装片(细胞已死亡) 水解将烘干的载玻片放入质量分数为8% 的盐酸溶液中,用300C水浴保温5min 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色剂进入细胞,促进染色体的DNA与蛋白质分离而被染色 冲冼涂片用蒸馏水的缓水流冲洗载玻片10S 洗去残留在外的盐酸 染色滴2滴吡罗红甲绿染色剂于载玻片上 染色5min 两种溶液混合,现配现用 观察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 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 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 使观察效果最佳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一.实验目的: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二.实验原理: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 沉淀。如: 葡萄糖+ Cu ( OH ) 2葡萄糖酸+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三.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四、实验试剂 斐林试剂(包括甲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 mL CuSO4溶液)、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双缩脲试剂(包括A液:质量浓度为0.1g/ mL NaOH溶液和B液:质量浓度为0.01g/ mL CuSO4溶液)、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溶液,碘液、蒸馏水。 五、方法步骤: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知识总结 一、常用仪器、试剂或药品的用途 1、NaOH:用于吸收CO2或改变溶液的pH 2、Ca(OH)2:鉴定CO2 3、CaCl2:提高细菌细胞壁的通透性 4、HCl:解离(15%)或改变溶液的pH 5、NaHCO3:提供CO2、作为酸碱缓冲剂 6、酸碱缓冲剂(Na2CO3/NaHCO3,Na2HPO4/NaH2PO4):用于调节溶液pH 7、NaCl:配制生理盐水(0.9%)或用于提取DNA(0.14M或2M) 8、琼脂:激素或其他物质的载体或培养基,用于激素的转移或培养基 9、酒精:用于消毒(75%)、提纯DNA(95%)、叶片脱色、配制解离液(95%的冷酒精)及洗去浮色(50%) 10、蔗糖:配制蔗糖溶液,测定植物细胞液浓度或观察质壁分离和复原

11、二苯胺:用于DNA的鉴定(沸水浴,蓝色) 12、甲基绿:检测DNA,呈绿色 13、吡罗红:检测RNA,呈红色 14、 15、斐林试剂(甲液0.1g/mL NaOH、乙液0.05g/mLCuSO4)/班氏试剂:鉴定可溶性还原性糖(沸水浴,砖红色沉淀) 16、双缩脲试剂:用于蛋白质的鉴定(紫色) 17、苏丹Ⅲ染液(橘黄色)和苏丹Ⅳ染液(红色):用于脂肪鉴定 18、碘液:用于鉴定淀粉(变蓝色) 19、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碱性染料,用于染色体染色时,前者呈深蓝色,后者呈红色 20、改良苯酚品红染液:检测染色体,红色 21、健那绿B:检测线粒体,专一性让线粒体染色呈蓝绿色 22、重铬酸钾溶液:检测酒精,呈灰绿色 23、溴麝香酚蓝水溶液:检测CO2,由蓝变绿再变黄 24、吲哚酚试剂:用于维生素C的鉴定

高中生物教材实验总结

教材实验总结 1、生物科学实验的一般程序为: 观察并提出问题→提出假说→设计并完成实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2、实验操作步骤应遵循四大基本原则 (1)科学性原则——符合实验的原理和程序; (2)可重复性原则——使其他人能按照该步骤完成实验并能不断重复而得到相同的结果;(3)简便性原则——能以最简单的步骤、材料(经济易得)完成实验; (4)单一变量原则——排除干扰、控制变量(强调变量的惟一性)。 3、设计实验步骤常用“四步法”。 第1步:共性处理实验材料,均等分组并编号。选择实验材料时要注意应用一些表示等量的描述性语言,如:“生长一致的”,“日龄相同的,体重一致的”等等。分成多少组要视题目中所给的信息而定,(一般情况分两组)。编号最好用A、B、C或甲、乙、丙,而不用1、2、3 避免与实验步骤相混淆。 第2步:遵循单因子变量原则,对照处理各组材料。方法为一组为对照组(往往为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其余为实验组,对照组与实验组只能有一个实验条件不同(单因子变量),其他条件要注意强调出相同来,这是重要的得分点或失分点。至于变量是什么要根据具体题目来确定。 第3步:相同条件培养(饲养、保温)相同时间。 第4步:观察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结果的预测(预期);首先要根据题目判断该题是验证性实验还是探究性实验,如果是验证性实验,则结果只有一个,即题目中要证明的内容。如果是探究性实验,则结果一般有三种:①实验组等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无影响。②实验组大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正相关。③实验组小于对照组,说明研究的条件对实验有影响,且影响是负相关。 实验一观察DNA、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1、原理、步骤、结论 2、实验注意事项 (1)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 防止颜色干扰。 (2)缓水流冲洗目的:防止玻片上的细胞被冲走。

高中生物课本经典实验.doc

高中生物课本经典实验 高中生物课本经典实验一: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 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高中生物课本经典实验二: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高中生物课本经典实验三: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1、原理: 酵母菌在有氧条件下进行有氧呼吸,产生二氧化碳和水:C6H12O6 + 6O2 + 6H2O6 CO2 + 12H2O + 能量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产生酒精和少量二氧化碳:C6H12O6 2C2H5OH + 2CO2 + 少量能量 2、检测: (1)检测CO2的产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或使溴麝香草酚蓝水溶液由蓝变绿再变黄。 (2)检测酒精的产生:橙色的重铬酸钾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与酒精发生反应,变成灰绿色。 高中生物课本经典实验四:观察细胞的有丝分裂 1、材料:洋葱根尖(葱,蒜) 2、步骤:(1)洋葱根尖的培养(2)装片的制作流程:解离漂洗染色制片 3、观察: (1)先在低倍镜下找到根尖分生区细胞:细胞呈正方形,排列紧密,有的细胞正在分裂。

最新几个常见的高中生物实验的改进

几个常见的高中生物实验的改进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增添了许多实验内容,意在通过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科技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技巧:这非常好,也非常必要。但在学生具体操作过程中,发现教材中有些实验在操作过程中不能较好的达到预期效果。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笔者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认真探究,不断摸索,并聆听过很多优秀教师的指导和建议,所以对教材中的有关实验大胆改革,不断创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并优化了课堂结构,为原来在课堂45 min难以完成的实验节省了时间,并提高了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反复实验验证,发现教材中一些实验操作不太合理,需加以改进和创新。现就选取几个常见的教学实验作以简单的改进探讨。 在“渗透作用与水分流动的演示实验”中,教材选用的是一种半透膜一玻璃纸即羊皮纸,这种羊皮纸目前很难找到,备选的替代材料很多,如花生种皮、猪肠衣、鱼鳔及鸡卵的卵表膜,而花生种皮小,易破;不透明,直观性差;猪肠衣要将猪小肠的浆膜剥离才能得到,操作麻烦,不干净;鱼鳔虽好,但很滑,不易与玻璃管捆绑;替代材料鸡卵的卵壳膜效果较好,剥取一个完整的卵壳膜的方法是,将生鸡蛋

放在稀盐酸浸泡3~4h,取出后,将鸡蛋的钝端打开一个小洞,去掉蛋清和蛋黄,很容易就剥取到一个又大又有韧性的卵壳膜,实验操作非常方便。 在“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的实验中,脂肪的鉴定需要做切片,要求刀口向内,与花生断面平行以均匀的动作,自左前方向右后方快速拉刀,滑行切片,如此连续动作,切下一些薄片(最薄处最好只有1~2层细胞)。这种操作技术对学生要求很高,即使有些学生动作符合要求,切下来的薄片也很厚。有些学生怕切到手,干脆像切菜一样,切出的薄片就更厚了,实验基本失败。有两个办法解决这个问题,一还是做切片,选用的是双片刀片,把两片刀片合并在一起进行切片,这样在两片刀片之间很容易得到薄片,但还是有些学生怕切到手,不敢做。第二个方法改做涂片,学生只需要用刀片在花生断面上轻轻刮取一些粉末,做成涂片,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很容易找到被染成橘黄色的脂肪颗粒,使得实验能够顺利的。进行。 在“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这个实验中,所采用的试验材料是紫色洋葱,选用紫色洋葱作为实验材料的目的是因为紫色洋葱的细胞液中含有的色素使其呈现为紫色,这样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结果。但在实验过程中存在着这样两个问题影响到实验的效果:(1)每个洋葱的最外一层鳞片叶紫色深,越往里颜色越浅,最里面近似白色。如果想获得

高中生物教材科学史

必修一 一、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涉及几个重要科学家 1、虎克:英国人,细胞的发现者和命名者。他用显微镜观察植物的木栓组织,发现由许多规则的小室组成,并把“小室”称为cell——细胞。 2、列文虎克:荷兰人,他用自制的显微镜进行观察,观察到了不同形态的细菌、红细胞和精子等,但没用“细胞”来描述其发现。 3、施莱登和施旺:19世纪30年代,提出了细胞学说,揭示细胞统一性和生物结构统一性。 4、魏尔肖:德国人,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总结出“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二、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涉及的科学家 5、欧文顿:1895年他曾用500多种化学物质对植物细胞的通透性进行地上万次的试验,发现细胞膜对不同物质的通透性不一样:凡是可以溶于脂质的物质,比不能溶于脂质的物质更容易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于是他提出了膜由脂质组成的假说。 6、20世纪初,科学家第一次将膜从哺乳动物的红细胞中分析出来,化学分析其主要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 7、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中提取出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铺展成单分子层,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为红细胞表面积的两倍。得出结论:细胞膜中的磷脂分子必然排列为连续的两层。 8、罗伯特森:1959年他在电镜下看到了细胞膜清晰的暗-亮-暗的三层结构,结合其他科学家的工作,提出了生物膜的模型:所有的生物膜都是由蛋白质-脂质-蛋白质三层结构构成。 9、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为多数人所接受。 三、与酶的发现有关的科学家 10、斯帕兰札尼:意大利生理学家。1783年他通过实验证实胃液具有化学性消化作用。 11、巴斯德:法国微生物学家,化学家,提出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菌的存在,没有活细胞的参与,糖类是不可能变成酒精。 12、李比希:德国化学家。认为引起发酵时酵母细胞中的某些物质,这些物质只有在酵母细胞死亡并裂解后才能发挥作用。 13、毕希纳:德国化学家。他从酵母细胞中获得了含有酶的提取液,并用这种提取液成功地进行了酒精发酵。 14、萨姆纳:美国化学家。1926年,他从刀豆种子中提取到脲酶的结晶,并用多种方法证明脲酶是蛋白质。荣获1946年诺贝尔化学奖。 15、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四、光合作用的发现涉及的科学家

高考生物必备: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汇总

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 普通高中生物新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年10月第1版)中实验的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搞好新教材中实验内容的教学,我们对这些实验提前进行了试做。现结合我们的试验体会,谈谈怎样做好高中生物新教材中的实验,供高中生物教师参考。 [实验1]生物组织中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 1实验的准备工作 1.1材料准备 为了提高实验效果,实验材料应有所选择。教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精心选择含糖量较高, 富含脂肪、蛋白质的生物组织或器官作为实验材料。为使检验效果(颜色反应)明显,用于鉴定糖的生物组织,最好选用颜色较浅或近于白色的材料,如苹果、梨、白色甘蓝叶、白萝卜。用于鉴定脂肪的实验材料,应提前浸泡3~4h(以宜于制作临时装片为准)。用于鉴定蛋白质的植物材料,应提前浸泡1~2天,便于研磨。 1.2药品、试剂准备斐林试剂:用于配制斐林试剂的2种溶液,应提前备好,分别用滴瓶存放。双缩脲试剂:双缩脲试剂的2种母液,应提前备好,分别用滴瓶存放。苏丹溶液:取0.1g苏丹干粉,溶于100ml95%酒精中,待全部溶解后再分装成小瓶。 2实验的安排为了使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到心中有数,在学生分组实验之前,教师应展示3个实验的结果,供学生作对照比较。为了能按时完成实验,学生分组应以2人1组为宜,而且2人必须分工合作,以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如鉴定脂肪时,1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另1个学生调试显微镜。 3实验成功的关键及注意事项本实验成功的关键在于实验材料的选择,选好实验材料,实验就成功了一半。注意事项:斐林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试剂的2种溶液分别配制、储存, 使用时再临时加以混合,即现用现配。双缩脲试剂的使用,应先加试剂A(10%NaOH溶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试剂B(1%CuSO4溶液)。在鉴定可溶性糖的实验中,对试管中的溶液进行加热时,试管底部不要触及烧杯底部;另外,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沸腾的溶液冲出试管,造成烫伤。用于蛋白质鉴定的蛋白(蛋清),必须稀释,以免实验后粘住试管壁,不易洗刷。 4实验现象的观察本实验都是通过特定的颜色反应来鉴定可溶性糖、脂肪、蛋白质的存在,因此,必须持别注意观察加入化学试剂前后被检样品的颜色变化,以及化学反应过程中的颜色变化。 [实验2]高倍镜的使用和观察叶绿体的装片 1实验的准备工作

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高中生物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 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发现不少学生只重视实验结果,不重视分析结果;只满足于实验的成功,而不愿对实验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是学生对实验的根本目的缺乏深刻的认识而外,不懂得如何分析实验、没有掌握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是非常重要的因素。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实验过程是,会有多种因素影响、干扰实验结果,致使实验失败。此时,实验分析就显得很重要:一方面,可以找出并排除影响因素,使实验重做晨能获得成功;另一方面,还可以总结出经验教训,甚至可能还有意外的收获、新的发现,这在科学史上是不乏其例的。因此,尽管现行高中生物教学大没有明确实验分析这一目的,而且实验也比较简单,笔者觉得,在高中生物实验教学中,除了使学生达到提高动手能力、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验证所学知识这些目的以外,教育学生辩证地看竺实验的成功与失败、教给学生进行实验分析的一般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实验分析的能力还是必要的! 1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

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以下简称"实验二")中,取材部位应该是在新鲜的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的紫色较深处。而在内表皮或紫色很浅的部位取材,往往观察不到或仅有很少紫色液泡。实验三"观察根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以下简称"实验三")中,剪取的是有活性的根,如果是死根、烂根,则观察不到预期的结果。实验四"叶绿体色素的提取的提取和分离"(以下简称"实验四")中,选取的时片要肥厚、色浓,而老叶、发黄的叶子则不能选龋 2第二步:药品与试剂分析 药品与试剂的量、浓度、纯度等都是影响实验正确结果的重要因素,要逐一检查,不能忽视。 2.1关于量的问题。有些实验对药品与试剂的量有一定的要求,如实验四中,丙酮、层析液的量就要按规定使用:提取5g叶片中的色素,用2ml丙酮是适中的,若丙酮过多,会使色素浓度降低,减少滤纸条上色素的量,使分离效果不明显;若丙酮少了,色素提取又不充分。色素分离时,向烧杯中例入层析液时,其量的标准是液面不能超过1cm(距烧杯底),否则将没及滤纸条上的滤液细线,色素就迅速溶解到层析液中去了,结果在滤纸条上得不到相应的色素分离图谱。 2.2关天浓度问题。实验中,规定的浓度,都是人们经过多次试验后,认为最适合的。实验员在实验前配制药品与试剂时,浓度要配准,否则将会影响学生实验。如蔗糖溶液浓度较高时(高于30%),会使细胞因发生强烈质壁分离而失水过多,细胞死亡,不能复原。亚甲

最新高中生物必修课本实验归纳(全)知识分享

高中生物必修一实验归纳 高中生物所有试验 实验一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几种细胞 1、高倍镜的使用步骤:(1)在低倍镜下找到物象,将物象移至视野中央;(2)转动转换器,换上高倍镜。(3)调节光圈和反光镜,使视野亮度适宜。如果光线较暗时,可用凹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大的光圈;如果光线明亮时,可用平面反光镜来对光,同时选用较小的光圈。(4)调节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清晰。换用高倍镜后不能使用粗准焦螺旋。 2、低倍镜和高倍镜的区别: 透镜大小镜头长短视野亮度物像大小细胞数量 低倍镜小短亮小多 高倍镜大长暗大少 3、污点位置的判断: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目镜、物镜、所观察的材料是在同一直线上的,只要分别转动镜头或移动玻片标本,看污物是否随之而动,就可做出正确判断。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可溶性还原糖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斐林试剂与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这种试剂要现配现用。甲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与乙液(质量浓度为0.05g/mL的CuSO4溶液)等量均匀混合生成蓝色Cu(OH)2,Cu(OH)2与可溶性还原糖发生反应。 淀粉、蔗糖等不能与斐林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2、实验过程: 1

选材(应选含糖量较高、颜色为白色或浅色的植物组织,以苹果、梨为最好)研磨过滤组织样液加入斐林试剂(现配现用)摇匀水浴加热观察颜色反应(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二)脂肪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苏丹Ⅲ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橘黄色 苏丹Ⅳ染液:把脂肪物质染成红色 2、实验过程 选材(选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较好)浸泡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转片(徒手切片,切片要薄,如厚薄不均就会导致观察时有的地方清晰,有的地方模糊)滴3滴苏丹Ⅲ染液染色用体积分数为50%的酒精洗浮色显微镜观察(先用低倍镜,找到子叶最薄处,并移到视野中央,再换高倍镜,调整细焦螺旋观察,可见已着色的脂肪颗粒)。 (三)蛋白质的检测和观察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 双缩脲试剂:与蛋白质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在碱性溶液中,Cu2+与蛋白质发生反应)双缩脲试剂A液:质量浓度为0.1g/mL的NaOH溶液 双缩脲试剂B液: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 2、实验过程 选材(豆浆或鸡蛋蛋白)取组织样液加入试管中加入双缩脲试剂A液 加入双缩脲试剂B液摇匀观察,出现紫色。 (四)淀粉的检测和观察 2 1、实验原理及化学试剂:淀粉遇碘变蓝。 2、实验过程:选用富含淀粉的植物组织(如马铃薯)将组织样液注入试管滴加碘液观察颜色反应。 +-

高中生物教材选修一必背汇总-共13页

高中生物选修一生物技术实践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传统发酵技术的应用 课题一果酒和果醋的制作 1、果酒菌种:附在葡萄皮上的野生型酵母菌(真菌,兼性厌氧,主要出芽生殖还有 孢子生殖) 2、在有氧条件下,酵母菌进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 3、制酒条件:温度(18~25℃),发酵液缺氧呈酸性(酵母菌可以生长繁殖,而其他微生物无法适应这一环境)。 4、葡萄酒呈现深红色的原因:红葡萄皮的色素进入发酵液。 5、果醋菌种:醋酸菌(原核生物),代谢类型异养需氧型。 6、有两条途径生成醋酸:当氧气、糖源都充足时,醋酸菌将葡萄汁中的糖分解成醋酸;当缺少糖源时,醋酸菌将乙醇变为乙醛,再将乙醛变为醋酸。C2H5OH+O2→CH3COO+H H2O 7、制醋条件:①深层发酵时,短时间不通氧,醋酸菌死亡。②温度:30~35℃。 8、流程: 挑选葡萄→冲洗→榨汁→酒精发酵→醋酸发酵 果酒果醋 9、装置:充气口制酒时关闭;制醋时,连续输入氧气。排气 口长而弯曲的胶管目的是防止空气中微生物的污染;开口向下的 目的是排出酒精发酵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出料口是用来取样检 测。 葡萄汁只装2/3,留1/3 空间的目的是让酵母菌先有氧呼 吸进行繁殖。 10、若用瓶子做装置:制酒时,要每天拧松瓶盖2~4 次,目的是排二氧化碳;制醋时,将瓶口打开,盖上纱布。 11、所有用具清洗后晾干或清洗后用70%的酒精消毒。先冲洗葡萄再除去枝梗,以避免 除去枝梗时引起葡萄破损,增加被杂菌污染的机会。 在无氧条件下,酵母菌能进行酒精发酵。

12、酒精检验:酸性(3mol/L 的H2SO4)重铬酸钾→灰绿色。醋酸检验:嗅味和品尝(比较pH) 13、从哪些方面防止发酵液被污染?榨汁机要清洗干净,并晾干。发酵瓶要清洗干净, 用体积分数70%的酒精消毒,或用洗洁精洗涤。装入葡萄汁后,封闭充气口。 课题二腐乳的制作 1、菌种:多种微生物如青霉、酵母、曲霉、毛霉等,主要是毛霉(真菌,代谢类型是异养需氧型。孢子生殖。)传统制作毛霉来自空气;现代生产将优质毛霉菌种直接接种在豆腐上。 2、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将脂肪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3、实验流程:让豆腐上长出毛霉→加盐腌制→加卤汤装瓶→密封腌制(加盐之前为前期发酵,目的是创造条件让毛霉生长,使毛霉形成菌膜包住豆腐使腐乳成型。后期发酵主要是酶与微生物协同作用,生成腐乳的香气。) 4、所用豆腐的含水量为70%左右,水分过多则腐乳不易成形。豆腐生长的白毛是毛霉的白色菌丝。 5、温度:15~18℃。 6、加盐:逐层加盐,随着层数的加高而增加盐量,接近瓶口表面的盐要铺厚一些。控制盐的用量(豆腐:盐=5:1 ):盐的浓度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可能导致豆腐腐败变质;盐的浓度过高会影响腐乳的口味。 食盐的作用:1. 抑制微生物生长,避免腐败变质2. 析出水分,是豆腐变硬3. 调味 7、卤汤:由酒及各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 8、卤汤中酒的含量:12%左右。作用:1.防止杂菌污染2. 赋予腐乳风味3. 酒精含量过高,对蛋白酶的抑制作用也越大,使腐乳成熟期延长;酒精含量过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生长,导致豆腐腐败。 9、香辛料的作用:1. 调味2. 杀菌 10、防止杂菌污染的措施:①玻璃瓶,洗净后用沸水消毒。②加卤汤后,用胶条将瓶口密封。③封瓶时,将瓶口通过酒精灯的火焰。 11、影响腐乳风味的因素:盐、酒、香辛料、豆腐含水量。 12、腐乳外部致密的“皮”是前期发酵时在豆腐表面上生长的毛霉菌丝,它能形成 腐乳的“体”,使腐乳成形。

人教版高中生物教材经典实验归类2016高考.

教材经典实验归类 一.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必修一P26) 实验原理:DNA遇甲基绿呈绿色,RNA可被吡罗红染成红色。 实验步骤 步骤器材与试剂作用与原理 (1)制片①将牙签刮下的口腔上皮细胞置于 载玻片上0.9%的NaCl溶液滴 ②载玻片烘干 1 0.9%的NaCl溶液防止细胞破裂, 维持细胞形态。 2 烘干使细胞固定在载玻片上 (2)水解8%HCl中30℃保温5分钟盐酸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加速染 色剂进入细胞,同时使染色体中的 DNA与蛋白质分离。 (3)冲洗用蒸馏水缓流冲洗10分钟 (4)染色2滴吡罗红甲基绿染色5分钟甲基绿使DNA染上绿色吡罗红使RNA染上红色 (5)观察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 分布:真核生物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注意事项】 选材:口腔上皮细胞、无色的洋葱表皮细胞(或用紫色洋葱内表皮细胞),不能用紫色洋葱外表皮细胞或叶肉细胞,防止颜色的干扰。 缓水流冲洗目的:冲洗掉解离液(酸性),防止其与染色剂(碱性)作用而影响观察结果,且用缓水冲洗也防止细胞被冲走; 3.实验中几种试剂的作用 ①0.9%NaCl溶液(生理盐水):保持口腔上皮细胞正常形态。 ②8%盐酸:a.改变细胞膜等的通透性;b.使染色体中DNA与蛋白质分开。 ③蒸馏水:a.配制染色剂;b.冲洗载玻片。 ④甲基绿吡罗红染液:混合使用且现配现用。 4.先低倍镜观察,选择染色均匀、色泽浅的区域,移至视野中央,调节清晰后才换用高倍物镜观察。5.DNA和RNA在细胞核和细胞质中都有分布,只是量的多少不同。故结论中强调“主要”而不能说“只”存在于细胞核或细胞质中。 二.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必修一P18) 实验原理:可溶性糖中的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以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成橘黄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可以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中的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络合物)1.还原糖的检测 还原性糖: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 (1)材料的选取:还原糖含量高,白色或近于白色,如苹果,梨,白萝卜。

高中生物科学家总结以及实验总结

高中生物学教材中出现的生物科学家出总结 19世纪3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提出了细胞学说,指出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 ****细胞学说组要内容: 1. 细胞是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是由单细胞发育而来,即生物是由细胞和细胞的产物所构成; 2..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他自己的生命,又对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3. 新的细胞可以由老的细胞产生。 1859年,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科学地阐述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理论。 ****自然选择核心内容: 1、过度繁殖 2、生存斗争(也叫生存竞争) 3、遗传和变异 4、适者生存。(进化的结果) 需要强调的是: 1.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没有阐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以及自然选择的 作用机理。 2.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以生物个体为单位,而不是强调群体的进化,种 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 3.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中,自然选择是过度繁殖和生存斗争导致的, 而不是将自然选择归结于不同基因频率的改变,没有生存斗争,自然选择也会 进行。 4.“优胜劣汰”不是进化论的内容,而是被误导的一个说法,达尔文本 人,以及现代的生物学家,都不会有优劣去评价一个物种的群体或个体,因 为适应与否,取决于自然的选择,如果环境变化了,那么所谓的适应与不 适应的情况可能就会发生逆转,判断优劣,是不可能的。 1900年,孟德尔发现的遗传定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迈进第二个阶段----- 实验生物学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材料,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 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分子生物学阶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