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致力于音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探索

致力于音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探索

致力于音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探索
致力于音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探索

致力于音乐学科课程建设的探索

—闵行区中小学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闵行区中学音乐教研员施红莲

众所周知,唱歌是人类最本能、最喜闻乐见的音乐表现形式之一。唱歌教学历来是学校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良好的唱歌教学对于实现音乐教育的目标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纵观中西方唱歌教学发展历程,从十六世纪欧洲最早的唱诗班学校到中国最早的学堂乐歌,再看日本的学校音乐课程改革,都有力的证实唱歌教学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和地位。

因此,对于唱歌教学的研究,我们可以从唱歌教学的专业特点切入,也可以从唱歌教学的发展历史来阐述,但是,当前的学校唱歌教学作为新时期课程改革背景下音乐课程实施的主要内容,我们就应该以学科建设、课程建设的角度进行深层次的探索与思考。今天的主题发言《闵行区中小学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就是针对目前唱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现象与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并呈现闵行区区域内中小学音乐新课程的有效实施的策略。

在市教研室大力支持和市教研员王月萍老师的指导下,我们各区县已在不同层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上海市中小学唱歌教学有效性实践与专题研究”活动。今天在这里的教学研讨和展示,也是我们闵行区全体中小学音乐教师针对一些共同的教学理念需要和大家达成共识,面对出现的一些问题和现象急切的想和全市音乐教师同行探讨。我们今天研究主题就是新时期广大音乐教师如何加强唱歌教学理论的认识与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寻找提炼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需要思考新课程背景下的唱歌教学有效性路在何方?捷径在哪里?

我们共同的愿望就是通过研究和实践,能更好的运用唱歌教学手段,让音乐课堂更有活力、让音乐新课程的实施更有效,让学生的审美情趣、创美意识得以真正培养。

一、新时期中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战略性阶段划分

自新课程改革以来,音乐学科紧随着课程改革的步伐,既有其他所有学科的共同性,同步性,但同时又有音乐学科的特殊性。从上海市音乐新课程的建设

与各区县音乐课程改革的推进,我们可以把它分为四个阶段。把握这四个阶段的进程,其实也是我们区域中所试图构建的音乐新课程改革进程的路线图。这四个阶段分别为:第一阶段——音乐新课程理念的确立(具体表现为: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与音乐教师对教学观念、教学手段的再认识);第二阶段—音乐课程教材建设与完善阶段(具体表现为: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初有成效;新课程、新理念、新方法的不断推广与总结)第三阶段—音乐新课程不断深化阶段(具体表现为:新课程、新理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教师教学手段、方法的不断探索与创新,也就是如何将业已达成的音乐新课程理念与共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第四阶段—音乐新课程进入良性循环阶段(具体表现为:音乐教师教学个性化风格的形成与专业化自主发展道路的确立。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进入稳定、持久期。)

在音乐新课程改革推进的前两个阶段中,我们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内容的规划,具体内容的实施的都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和研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当前,随着新课程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我们闵行区的音乐新课程改革进程也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广大音乐教师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已完全确立,然而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观念与教学行为的偏差还依然存在,部分音乐教师心目中对新课程的真正认识还依然是疑团重重。因此对音乐课堂的教学手段方法提出有效性是势在必行。

二、音乐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突出问题

目前,音乐课堂最为突出的现象就是大量音乐课等同于音乐欣赏,把审美等同于欣赏。强调了审美为核心,强调了多元、综合手段,却忽略了知识技能的习得和情感体验的真正获得。音乐课虽然摆脱了单一的旧俗,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音乐课堂上学生的唱歌能力退化了,喜欢的歌没了,歌声少了。这是为什么呢?值得深思。

现象一:唱歌教学边缘化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进,教学方式和理念的不断推陈出新,音乐教师扭转了“音乐课即唱歌课”的传统观念,于是在各级各类的公开课、展示课以及评优课中,音乐课花样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先进”、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互动越来越多,但歌声却越来越少了,唱歌教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慢慢地出现了音乐

课等同于欣赏课为主的综合课倾向,于是,以欣赏覆盖技能,以欣赏替代歌声的迹象开始出现,学生只会听歌、评歌,不会唱歌的现象开始蔓延,本来尚能唱歌的学生,因为在欣赏课中没有了唱歌机会,其个性爱好和音乐特长便随着时间的推移被渐渐埋没,对唱歌的兴趣也会因为得不到教师和其他同学的鼓励而逐步失去。校园的歌声少了,教室里的歌声少了,学生会唱的经典歌曲、健康歌曲少了,这种误区直接导致音乐课堂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唱歌教学趋于边缘化状态。

现象二、唱歌教学手段单调、乏味

长期以来学校音乐教学的唱歌训练很难摆脱音乐专业学习的传统思路。成人化的范唱、千篇一律的音色要求、专业深奥的发声技巧要求让学生感觉音乐课堂的唱歌如此烦、难、土。这种模式化、单一的唱歌教学方式让学生产生了深深的厌烦情绪。因此,学生爱音乐,却不爱音乐课;爱唱歌,却不爱唱教材上的歌曲现象普遍存在。

现象三、对唱歌教学的内涵与外延缺乏深入认识

唱歌教学到底如何教?如何才有效?唱歌教学内容到底包括什么?这里有很多实际问题需要思考。

唱歌=歌唱?唱歌是人人都具备的本能,因为每个人的嗓音就是乐器。歌唱是说话音域的延长,是要经过训练的。这里有本质的区别,也是很多人容易混淆的问题。

合唱排练=唱歌教学?多声部合唱是歌唱教学的最高形式,合唱排练的队员可以经过挑选,对队员的嗓音、乐感、音准等都有一定要求。但是在学校的唱歌教学中,我们面向的是全体学生。唱歌教学是让学生把唱歌当成文化资源,决不仅仅是为了技巧的训练,学生在唱歌中是为了获得崇高无尚的审美满足。这些观念的模糊不清至今还依然存在于很多音乐教师的教学中。

三、闵行区中小学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随着上海市二期课改新课程的实施,闵行区中小学音乐学科不断进行着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与研究。在音乐新课程新教材不断推进的近10年时间里,我们已经敏锐的觉察到了区内外许多基层音乐教师对于唱歌教学的理念认识和操作手段有所偏差。针对新课程中出现的唱歌教学种种问题和现象,我们闵行区借鉴国内外崭新的歌唱教学理念,善于汲取本市其他区县的有效经验,针对本区域

的音乐师资结构和学生的特点作了大量探索。我们的原则就是立足课堂实践与研究,重视教师队伍打造,彰显本土特色。可以说,我们起步较早、措施有效,成绩显著。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学唱歌”、“爱唱歌”、“会唱歌”这九个字既是我区中小学唱歌教学的总目标之一,也是主旨。这九个字既是目标也是评价标准,是我区唱歌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理念。相对应于音乐课程的三维目标,我们提出的这9个字的理念是相互关联,相互协同的关系,其中:学唱歌—主要体现歌唱教学中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会唱歌—能充分体验歌曲的情感,用有效的方法唱好歌。爱唱歌—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直接体现,也是音乐新课程中唱歌教学的主要目标。

虽然,这几年闵行区学校唱歌教学的探索与实践,风风雨雨,个中艰辛在所难免。所幸的是极富特色的歌唱教学文化已经在闵行区中小学校园中和音乐课堂中突兀而出。下面就向大家汇报一下闵行区近几年在区域唱歌教学中逐渐摸索出的几个想法、几个做法和几点思考。

(一)、以师资队伍建设为前提,打造特色团队,为唱歌教学有效实施提供保障课改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全面有效的构建音乐教师的多方位能力,培养既有崭新的教育观念、艺术修养、知识结构、业务能力,又能将教学实践、理论研究集于一身,并能尽快适应新时期教学改革的新型音乐教师,已成为当前音乐教师职后培训的中心工作。为了更好的落实本区唱歌教学有效性问题,我区首先探索新形势下音乐教师多维能力的拓展之路,构建成长平台,努力打造“三台合一”全方位综合的音乐教师。所谓“三台”即舞台、讲台、写字台。

首先,我们在教育局领导关心下于1997年6月成立了闵行区教工合唱团,常任指挥为刘庆江。合唱团常年邀请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萧白、曹丁、钱大维担任艺术顾问。另外经常来辅导我们团的我国著名指挥家有马革顺、杨鸿年、吴灵芬等。合唱团成立之初的几年中,我们连续参加三届阳光大地合唱比赛以及全国合唱比赛均获得金奖的好成绩。面对成绩和荣誉,我们并不为着一时的亮点而欣喜,而是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为了合唱团的后续发展和从本质上真正提高我区合唱团骨干的业务指导和辐射作用,教育局领导和进修学院徐国梁院长高瞻远瞩,果断派出了刘庆江、施红莲和四个声部长先后前往中国音乐学院进行中短期的学习和进修。特别是近年来,闵行教师合唱团在闵行区区政府张辰副区长、闵

行教育局竺建伟局长等有关领导的长期关心下,在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徐国梁院长的直接领导下,合唱团常年坚持合唱训练与教研活动相结合。在音乐研训员刘庆江、施红莲等老师的指导下,合唱团不仅为基层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合唱指挥的骨干,还在参加市、区乃至全国的合唱活动中取得了优秀的成绩,特别是2005年10月合唱团走出国门,在参加意大利GARDA举办的第六届国际合唱比赛中荣获了金奖,中国古曲《阳关三叠》还获得了整个比赛中唯一的“最优美歌曲演唱特别奖”,在国际上展示了中国教师的风采。事实证明,闵行区教师合唱团的教师骨干力量的引领和近十年的舞台锤炼,为本区域音乐师资队伍中唱歌特色教师团队的形成以及唱歌教学的有效落实提供了有力保障。

其次,我们在音乐课堂上要求音乐教师在“讲台”上既要具备“演员”般扎实的专业基本功,又要具有“导演”般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预设、教学内容开发、课堂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更要具有“导游”般引领和激发学生热爱音乐、体验情感、思索人文的才能。我们提出的“新时期音乐教师‘三位一体’的角色观”,是新时期音乐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前提,更是闵行区新课程背景下唱歌教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证。

当然,我们在唱歌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活动中,还逐步培养本区音乐教师从丰富多样的讲座、教研、评课、说课等一系列活动中锻炼慧眼、启发思维。通过活动,本区越来越多的音乐老师认识到了“写字台”的重要性,并已形成“勤交流、善思考、好辩论、多总结、乐动笔、磨课题”的良好教育科研习惯。,

(二)、以课程实施为抓手,聚焦课堂,把握“学唱歌”正确方向为打破唱歌教学之瓶颈状况,我们分步骤、有条不紊开展实践性工作,以课程实施为抓手,聚焦课堂,切实提升我区学生歌唱水平。

第一,通过调查、分析,总结,我们发现当前音乐课堂教学中主要突出的歌唱教学疑难问题主要聚焦以下几点:1、现今学生对教材中的部分歌曲不喜欢2、音乐教师对教材歌曲把握不够3、音乐教师的伴奏和范唱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4、对歌曲题材、内涵和唱歌的教学目标领会不够深刻。面对出现的问题,我们通过学习和反思,要求全区音乐教师能在常态教学中真正落实唱歌教学课,每堂唱歌教学课必须备详案。我们还要求音乐教师上音乐课时不能简单的张嘴教唱歌,教师必须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情,只有感动学生的声音才能感动学生的心灵。

第二,在具体的教法上,我区总结了以下几点体会:1、教师要学会用简洁的课堂语言明确表达唱歌教学的基本要领 2、以形象直观的形式有效讲解歌唱知识3、用生动的面部表情和丰富的肢体语言动作辅助音高训练4、以形式多样的范唱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5、以教材歌曲为源头,引导学生用歌声表达生活6、以学生发展为本,关注唱歌学习评价方式。

通过大量的唱歌教学实践与不断反思,我区全体音乐教师对音乐新课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在转变观念,扭转偏差,不断更新教学手段的行动中,区域内音乐教师的教学技能也在不断进步。我们中小学音乐学科还通过联合行动,于2004年开始分层、分片成立了多个区域唱歌教学研究小组,经过大家努力,课堂教学都有了可喜的成果。

例如:日新实验小学居明华等音乐老师近几年来多次上开设市、区歌唱教学公开课,得到专家好评。他们带领的班队合唱团有歌声一等奖,校合唱团获得上海市学生艺术节展演小学组一等奖。类似这样的小学音乐唱歌教学特色教师还在不断的涌现着。

又如:莘庄中学杨光老师早在2004年就率先执歌唱教学有效性研究的理念,代表闵行区参加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大赛评比荣获上海市二等奖。其精彩的歌唱教学课《游击队之歌》至今还给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如:2006年曹行中学杨路老师执教的《点击数字化音乐》一课获上海市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教学评选活动中学音乐一等奖。其教学手段丰富,在欣赏的过程中,多角度渗透歌唱教学理念,注重听唱结合,师生激情投入,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2007年曹行中学杨路老师歌唱教学课《少年抒怀》作为上海市二期课改音乐学科优质课进行教学光盘的录制并全国发行。2007年,褚翟中学纪艺老师以器乐教学辅助歌唱的理念设计教学,通过在歌唱中找寻演奏状态,在演奏器乐中体现歌唱情绪的相互交融,展现了教师出色的指导能力,本节课在2007年上海市中小学器乐教学比赛中获得一等奖。

2008年和2009年,新基础学校的高杰老师、闵行区友爱中学的王辉老师和平南小学的程瑶老师抓住器乐教学与歌唱教学的平衡点,参加上海市器乐教学评比大赛,获得名列前茅的成绩。整个课堂沉浸在“琴与歌”的海洋中,其新颖的教学思路、活泼的授课形式集中反映了我区多年来唱歌教学的研究成果和理念,

令人耳目一新。

(三)、以音乐课程资源建设为载体,拓展教材,营造“爱唱歌”的氛围闵行区中学音乐学科在音乐课程资源的建设上长期进行探索与实践。从2005年开始,由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牵头负责编制了一套《上海市中学音乐教材(少儿版)配套教学资源素材库》(以下简称“资源库”)全市发行,得到大家好评。这套资源库以上海市“二期课改”的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以少儿版教材内容为依据,由中学音乐教研员亲自组织、策划、设计,邀请市、区教材编写专家和一线音乐教师倾心编制。本套资源库光盘不同于以往其它类似的素材库,改变了市面上一般资源库光盘仅仅是多媒体文件的堆积的问题,它的主要结构就是搭建了一个开放共享的信息平台,除了库内的大量音乐信息资源,还允许通过互联网不断地加入新鲜原料,并且提供了一套强大的课件制作工具,音乐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随时设计出个性化的多媒体课件。本区很多教学一线的音乐教师,全程参与了资源库的酝酿、策划、制作和推广工作。

在唱歌教学实践过程中,我区针对课堂问题和教学实际又萌发了以资源库为基础,通过培育多媒体课件的“成长性”为命题,解决了目前课件制作的诸多问题,也为唱歌教学的有效性实施提供了有利保证。所谓“成长性”,既包括了课件素材的不断丰富,课件作品的持续累积,也包括课件交流平台的提供,以及创造性的将学生引入到整个课件制作的过程中,使得学生体验到自己给自己上课的乐趣,真正实现“教学相长”,达到“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学生终身发展”的目标。其特点有:

1、多样化师生互动,创造唱歌教学氛围

唱歌课应努力创设形象逼真、色彩鲜艳、动静结合的教学情境,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参与歌唱的主动性。通过成长式课件的理念,将歌唱的教学环境从课堂扩展到了学生的课外,将歌唱的教学时间从短短一节课的时间延伸到了一周,其核心思想在于发动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收集与教材单元主题有关的歌曲素材,充实多媒体资源库,最终可以出现在上课的过程中,而这样的自发过程将极大的促进学生对教材歌唱内容的兴趣!

2、成长式素材积累,拓展教材歌曲

成长式的多媒体课件,最大的优势就是能够在原有课件基础上不断发展,去芜存菁,沉淀下来最为经典和最受欢迎的部分。在音乐歌唱的过程中,重点在于

把聆听与观察密切联系,融声汇色,再辅之简洁精辟的语言引导,给学生以生动真挚的情感感染,会诱使学生在歌唱中、体验中感受情感,领悟哲理,在探索、总结中逐步拓宽审美品位。

(四)、以科研为突破,强化课题研究,建立“会唱歌”伙伴研究小组闵行区在歌唱教学的探索中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学实践的不断重复上,而是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实践的探索中不忘思考与分析、总结与提高;并以课题研究的形式将歌唱教学活动推向理论研究的高度。

首先,我们中小学音乐学科在日常研训活动中先后成立关于唱歌教学的教师行动研究小组:例1、小学音乐研训员刘庆江针对小学唱游教学中的问题与现象于2007年申请了“让我们愉快的歌唱”的暑期系列培训课程,进行专题研究,同时开设多堂区公开教学研究展示课,带领全区小学音乐教师共同研究和探讨。例2:中学音乐研训员施红莲老师针对中学校园歌声越来越少的严峻现状,于2007年成立了“每周一歌”进中学校园的(初、高中)两个行动研究小组。课题组先后完成了中学生最喜欢的歌曲调研报告,还组织撰写了区本教材《中学生最爱唱的100首校园歌曲》,日前已在部分学校试用。我们中学音乐学科还根据区进修学院小课题研究的重点课题要求,成立了中学音乐唱歌教学“小课题”行动研究小组,由教研员设计总课题带领全区中学音乐教师分成9个小课题分层分片共同研究和探讨,并编撰了研究成果汇集一本和开发校本唱歌教学3本。

其次,我区音乐学科在研究过程中,还申报了区级课题名称为《多元文化背景下歌唱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针对中小学唱歌教学的实际情况提出具体的研究内容为:1、教学现状,分析当前中小学课堂歌唱教学的现状,指出不足与症结所在;2、学生现状,分析当前学生学习歌唱的状况,指出成因;3、课程研究现状,指出教学科研的重要性,本区及教师的课程研究和开发的状况;4、怎样达到“学唱歌、爱唱歌、唱好歌”这一目标。

值得一体的是,为体现民族精神教育,突出本区域唱歌教学特色,中学音乐研训员施红莲老师申报的2009年上海市名师名校长市级重点专项课题《区域特色音乐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实践与研究》被正式批准立项。

(五)、搭建区域特色平台,完善学校歌唱文化持续发展机制

在我区的唱歌教学已取得可喜的成绩的同时,我们在教育局和进修学院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有机的整合教育行政、教研和科研等力量,分阶段、多层面共建多个既富有区域特色,又具有区域间交流与推广价值的优质研训平台,共同推动歌唱教学的提高与学校艺术文化的建设。

我们精心搭建平台,组织各类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分展示本区音乐教师的歌唱教学的能力和学生歌唱活动的风采,逐渐形成学校歌唱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以说,富有活力的歌唱文化业已成为闵行区校园文化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区、校联动,搭建的特色平台很多,如:

1、区中小学音乐教师合唱指挥暑期培训班

利用每年暑期开学前一周时间,由刘庆江等老师负责全区合唱指挥培训课程的上课任务。作为240培训课程,参加对象为全区音乐专业教师和本区热爱合唱指挥的非音乐专业老师。同时还邀请我国著名合唱指挥家萧白、曹丁、钱大维、曹通一等专家为教师合唱团指导排练。通过这一暑期特训平台,开阔音乐教师的视野,也培养了一批非音乐专业的合唱指挥人才。

2、区中学生教材歌曲演唱会

由区教育局普教科牵头,由中学音乐研训员施红莲老师负责设计节目单,连续5年定期组织全区中学生现场观摩专业乐团的演唱和演奏。内容包括教材歌曲和部分教材拓展内容。其中部分节目并由本区师生亲自上台演奏和演唱。

3、区中学音乐学科唱歌教学展示周

针对中学生变声期特点,以及不爱唱教材歌曲,校园里歌声少了的现象,我们搭设平台,采取定期集中整治的办法。除了邀请全国合唱教育专家前来开设讲座之外,本区中学音乐老师们就歌唱教学中常碰到的诸多问题展开了教学设计与展示,听课教师不仅从中收获了许多的宝贵经验,更启发了大家在歌唱教学诸多环节上的设计与思考,通过音乐教学歌唱教学有效性活动的开展,给老师们搭建了多角度研究实践歌唱教学教法的平台,提高了音乐教师唱歌教学设计的水平,重视歌曲演唱的教学,培养音乐教师在歌唱教学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师个人音乐综合修养的提升,从而达到“学唱歌”、“唱好歌”到“爱唱歌”的目的。

还比如:闵行区教育局组织的2009闵行区“庆祝建国60周年”大型教师合

唱比赛参赛人数达到全区教师总数的80%,校园成了歌的海洋、美妙的和声在城市剧院里久久回荡余。中学音乐学科组织的2009年“乡音乡情”各地民歌师生演唱会也得到了前来观摩的上海市音乐名师基地全体学员的一致好评。

四、唱歌教学有效性探索与实践后的思考

闵行区唱歌教学有效性的实践与研究,可圈可点之处很多,确实有很多成熟的经验与成果。但是面对闵行区域学校目前现状和音乐新课程实施中产生的诸多问题,我们还是保持着清醒的头脑。一方面,有效的研训活动推进了本学科的课改进程;另一方面,二期课改中不断产生的新情况新问题又给本区教师研训工作提出新课题。总结本学科新课改形势下的研训经验,思考以往研训的得失,无疑会对本区音乐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产生积极影响。我们正在积极思考的下一步问题如: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如何进一步关注教师的教学行为,创新思维,不断丰富教学手段,全方位的为学生搭建“学唱歌”、“会唱歌”到“爱唱歌”的平台?在教师培训中,面对闵行区地域相对较广、城市化进程中城乡师资力量分布还不均的现状,如何有效发挥优质师资源辐射到薄弱地区?怎样进一步发挥歌唱特色骨干教师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区域特色歌唱文化的整体内涵与品味?等等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穆赛尔曾经指出:“仅仅作为一种实际的需要,唱歌课必须永远是学校音乐教育工作的核心。在逻辑和心理上,这也是合乎需要的。唱歌是最基本的音乐活动。那些不曾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必然在音乐上有所欠缺。”如果把音乐课堂中的唱歌教学比作源,那么就会产生两个“流”,一个是主流,即每个学生都能唱歌,会唱歌,歌声将伴随着学生终身,学生在歌声中享受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另一个“流”,即大力推动了学校合唱的发展,极大的丰富了校园文化,提升了学校发展的内涵。只有源远,才会流长,因此抓好唱歌教学是功德无量的大好事。相信通过全体中小学音乐教师的共同努力,闵行区的音乐教育特色必将成为上海学校教育中的一道绚丽的风景。

2009年12月27日

音乐欣赏课教案

音乐欣赏课教案 学校莱西市成人中专授课年级一年级教师姓名刘奎华

莱西市成人中专刘奎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叫刘奎华,是成人中专的一名音乐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业学校《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欣赏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这根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从课的外部模式还是内容结构都力求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材分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由吴宇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内容,是大纲规定的重点欣赏曲目;曲艺音乐——京韵大鼓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该曲运用京韵大鼓的基本唱腔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韵味。歌曲旋律跌宕起伏、情绪激昂,表现了旧中国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不屈不挠、不甘沦落的民族精神,欣赏该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生动鲜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技能。 本课应训练的基本能力: 1、通过学唱名句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识谱试唱能力。 2、让学生为歌曲设计速度、力度和情绪的表现,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又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民歌、歌剧、戏曲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曲艺音乐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 3、能力目标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 音乐欣赏是以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聆听的方式及其它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的真谛,从而得到精神愉悦的一种审美活动。在小学音乐课中欣赏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美国音乐教育家默塞尔与格连在《学校音乐教学心理学》一书中指出:“音乐欣赏课可以说是音乐教育中,设法引起儿童对音乐的爱好,并使这种爱好更深、更有智慧的一种力量。”[5]它既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觉能力和音乐记忆力,又能够丰富学生对音乐的联想力和想象力,还能增强学生对情感的体验能力及音乐直觉能力,从而培养学生音乐兴趣、开阔音乐视野、丰富情感世界。正如达尔克洛兹说的:“欣赏是艺术中最令人神往和欣慰的,我们可以在其中体验人类创造音乐的共同情感。”音乐欣赏课教学,是音乐课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就当前现状看,它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音乐作品本身缺乏吸引力;2.教学设备落后,影响听觉效果;3.教师上课形式单调,缺乏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4.学习任务不明确,学习没有目的性。本文就对音乐欣赏课的教学策略作以下三点阐述。 一、运用多媒体 音乐理论家修海林曾说过:“音乐意境既产生于音乐家对形象的审美感觉中,又存在于音乐的再现中。”[6]自然,音乐的审美也势必要求体验到这一意境,这时意境即是客体的主体化,也是主体的对象化,意境是审美意象性活动的产物。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渠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能更准确有效地掌握学习对象。音乐欣赏课,只有开放学生多个感知通道,才能让学生对音乐欣赏做到真正的主体参与,激发起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教学意境对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尤为重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这一九十年代以来计算机领域发展的新技术,以其利用计算机的交互科学性、界面友好性、反馈及时性的特点,在教学中集图文声像多形态信息为一体,使虚幻的音乐形象具体化、使复杂知识简单化、使零乱知识条理化、弥补了课堂教学不足,给音乐教学增添了无穷的魅力。多媒体不仅能提高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也扩展了学生想象和思维的空间。巧妙地运用它,教学会取得许多积极的效果。 (一)引情激趣,营造氛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教师的督促和简单的说教。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主要是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的事物容易引起好奇,演示型的多媒体课件能将文字、图像等直观地展示出来,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声像同步、能动能静的教学情景,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把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二)突破难点,优化教学 心理学家认为:动态刺激远大于静态刺激,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最深刻。教育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学习者能同时开放多个感知通道比只开放一个感知通道更准确,更能有效的把握学习对象。教学中,以静态方式存在的教学材料,通过多媒体的手段可恢复其鲜活的面目,变得有声有色。在音乐欣赏课中,如采用多媒体,把视听结合起来,更能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采用CAI动态图像演示,利用其文字的闪现、图形的缩放与移动、颜色的变换等手段,不仅能把学生难懂的知识直观的显示出来,而且有较强的刺激作用,有利于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信息交流活动,通过多媒体辅助,可以优化提高教学效果,摒弃落后的教学方法,突破创新,扩大补充知识容量。例如在欣赏教学中,以前总是对录音磁带进行剪辑,不仅费时,而且效果不理想,但电脑可以对音乐作品进行剪辑,使以前繁琐的工作变得简单,效果更佳。 《鸭子拌嘴》的乐曲发展顺序是出发——到池塘——拌嘴——回家,在录音时,可分四次将四个乐段分别命名录制,播放时点击哪个乐段,就会播放那个乐段,还可以将“拌嘴”这一乐段设定成循环播放,反复聆听,便于在欣赏时加深印象,对作品更深入的理解。在欣赏《丰收锣鼓》第一乐段主题时,第一遍播放时,采用原速,学生听完后说表现的是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课程体系建设总结分析报告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主动适应市场对人才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方向。按照“校院合作、工学结合、以岗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思路,以“共建共管、互利双赢”为原则,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专业课程体系,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专业依托行业企业的优势资源,破解专业建设过程中的瓶颈,形成以“1个中心、4个模块、4个阶段”为特点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培养为主线,瞄准职业岗位,按岗位标准要求设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职业岗位能力的需求,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围绕职业岗位能力组织实施教学,实行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岗位的一致性,实现专业教育与行业教育、岗位教育有机结合,学生与行业、岗位、社会“零距离”接触,使学生在真实的岗位环境中训练职业技能、培养职业素养。 (一)以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存在的“宽而不精、学而不专”的问题,我们瞄准人才市场的发展需求,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并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依据检验行业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兼顾医疗卫生大行业就业岗 位迁移,构建了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的“基于工作岗位”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制定人才培养方案;通过专业建设实践,逐步形成以校企双赢为基础的“梯进式144”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1.主动适应行业发展需求,确定医学检验人才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 医学检验专业是面向医疗卫生技术行业的通用型、宽口径专业,具有专业涉及面广、毕业生就业面广的特点,但普适性的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存在学习内容全面但不深入、学生学无专长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岗位适应 性,服务地方经济的发展,是专业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以临床检验为核心职

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音乐欣赏课教学必须遵循规律,循序渐进地进行,在教学中根据课的类型和教学重点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联想和想象,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专业音乐教育是培养音乐家、作曲家、指挥家、歌唱家、演奏家和音乐教育家,而普通音乐教育则主要是培养对音乐有兴趣,能积极地感受、理解音乐的有一定音乐修养的一般人才。普通教育培养的学生,将来可以不会作曲,不会器乐,不大会唱歌,但不应该不会听音乐。社会生活中处处有音乐,听音乐应该是人们精神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愉悦方式。少数学生可能由于生理的、心理的原因,会出现“五音不全”的现象,但他们却有可能对音乐产生一定的兴趣,甚至还可能具有潜在的音乐感受能力。因此,音乐欣赏教学在中学音乐教学中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如何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呢? 首先,欣赏曲目一定要精选,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接触到十分优秀的、有高尚情趣和格调的精品;其次,欣赏曲目的安排,可以从声乐曲到器乐曲,从小型作品到大型作品,从单一的声乐或器乐作品到综合性的歌剧、舞剧选曲。具体做法如下: 1、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地进行欣赏教学 学生欣赏音乐时的心理反映过程是:音响感知―情感共鸣―想象、联想―理解认识。音乐欣赏教学必须遵循这一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学生从感知入手,逐步开展想象、联想到理解作品的意境。初中学生乐理知识还不是十分丰富,对音乐作品的认知水平也不是很高,在欣赏课教学中切记“曲高和寡”。 2、灵活多样地设计音乐欣赏课的课型 音乐欣赏课的内容很多,如何将众多的内容科学地、有机地组织起来,使学生有效地感受音乐和学习有关的音乐知识,可以根据不同的情况,有选择地设计成若干课型。 (2.1)以题材为中心 音乐作品表现的内容可以说是无所不包的,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是表现同一内容不同的音乐作品,组成以某一题材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如“赞美伟大的祖国”,就可以围绕这个中心内容,将独唱曲《我爱你,中国》、合唱曲《歌唱祖国》、领唱合唱曲《我的祖国》……等等与内容有关的不同表演形式的声乐曲和器乐曲组合在一起进行教学。这种课型由于内容统一,学生可以从不同形式的作品中,集中地感受到作品内在的情感,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能力。 (2.2)以演唱形式为中心 将同一表演形式的不同内容的作品,组合成以某一表演形式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如:“独唱”,就可以将古典的、近现代创作的、民族民间的、外国的、颂歌性的、叙事性的、欢乐的、衰伤的……等等作品组合起来进行教学。还可以以合唱、重唱、独奏、合奏等表演形式为中心组织教学,这种课型,可以使学生除了了解表演形式外,还能感受、理解到每一种表演形式都具有表现众多丰富的不同内容的可能性。 (2.3)以音乐作品的曲体为中心 将同一曲体结构的音乐作品组合成以曲体为中心的音乐欣赏课。如“三段体”,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困惑及对策 【摘要】在当前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一些教学困惑,使小学音乐教师在进行音乐教学中难以找到科学的教学原则。本文基于这样的现状,本文首先对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困惑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且通过科学分析找到了可行的解决对策,希望对相关的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有所帮助。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困惑;解决对策 0.前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国的小学音乐教学质量和教学实效都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并且越来越重视对于小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国内外的研究结果都表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小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能力,培养小学生良好的乐感和音乐基础能力,并使多数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产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然而,在实际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由于小学生欣赏能力有限等多方面的原因使音乐教学工作存在一些困惑,阻碍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的继续提升。本文即以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存在的困惑为研究对象展开分析,以期帮助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使我国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在培养学生基础音乐素养方面展现出更强的能力。 1.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特征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面向的是小学生,与面向其他年龄段学生的音乐欣赏教学不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存在一些明显的特征。首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面向的对象即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处于起步阶段,可以说音乐欣赏能力几乎为零,这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其次,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在选择教学音乐时难度较大,既需要考虑音乐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值得欣赏的地方,也需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选择小学生可以欣赏的音乐类型。最后,音乐欣赏教学需要在秩序良好、学生注意力集中的课堂环境中才能起到最好的教学效果而小学生缺乏足够的课堂自控能力,在音乐课堂中注意力也难以集中,导致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难以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特征是非常显著的,也是制约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实效的提升,就必须重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特征,采取科学的策略进行应对。 2.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困惑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一线的小学音乐教师为了提升音乐欣赏教学效果,通过积极创新找到了一些提升策略,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又由于其他因素的限制导致教师对这些策略能否应用的问题产生了动摇,这即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困惑。本文通过充分的调查分析,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困惑总结如下: 2.1是否应当增加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授课时间意见:(能不能改成学生为什么不喜欢上欣赏课) 在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一些教师认为当前分配给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时间不够,使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开展起来非常匆忙,不利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充分体现教学效果,也不利于小学音乐欣赏教学对于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因此,很多小学音乐教师觉得应当增加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时间,从而提升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实效,帮助小学生提升音乐基础素养。然而,如果仔细分析又会发现,增加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间这一做法有待考量,原因有二,其一,小学音乐教学本来就不是小学的主要课程,其课程总体时间本来就有限,如果增加小学音乐欣赏教学时间,必然需要增加小学音乐课程的总体时间,会导致其他主要课程的时间减少,妨碍小学生语文、数学等主要文化知识的学习;其二,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因素是学生的课堂注意力问题,而不是音乐欣赏教学的时间长短,如果不能将学生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音乐欣赏中,即使增加再长的音乐欣赏教学时间也是徒劳的,

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

如何使音乐欣赏课充满活力 音乐欣赏教学是一种通过对具体音乐作品的聆听,及其他辅助手段来体验和领悟音乐美的音乐教育形式。它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音乐的欣赏者,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评价音乐的能力,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那么如何使音乐欣赏教学过程充满活力呢? 一、合理选用欣赏教材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由比较熟悉到比较生疏。同时,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广播电视、唱片、磁带、CD、VCD等传递音乐信息设备的日新月异,音乐欣赏已不仅仅局限于音乐课堂上。实际上,小学生每天从家里和社会上所接受的音乐信息,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的,都要比音乐课堂上多得多。因此,这给我们音乐教育带来了新的课题:拓展音乐时空,正确选择

课本外合适的教材,让学生感知多种情绪是必要的。那么应该拓展选择哪些音乐作品呢? 1.必须富有情趣和艺术表现力,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学习需要,并使儿童能有生动、形象感受的作品。 2.作品应该是贴近小学生生活经验的、大多数学生都可以学会的、切合实际的,是符合儿童音乐能力最近发展区的,即选择那些感性、生动、寓意含蓄、结构完整、形式优美风趣的音乐作品,来使学生正确体验不同的情感。 3.为配合学生课外自主选择音乐的需要,教师要教会学生选择音乐。因此,每隔一段时间,我们可以来个音乐展示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最近在课堂外听到的歌曲,并讨论哪些旋律动听优美,再找出一些大家一致认同的曲目来欣赏、学唱。这样,学生在课外所选择的音乐在课堂上有了及时的反馈,教师也可以适时地作了解,以防止不良音乐作品的侵入。 在教学时,要适当地选择活泼动听、健康向上的课外歌曲,如低年级的《西游记》、《刷牙歌》、《健康歌》,高年级的《童年》、《歌声与微笑》、《爱的奉献》等。这些乐曲小学生较熟悉,也比较喜欢。合理地选材,能使欣赏教学适合儿童音乐心理的发展,由愉悦式聆听逐步过渡到理解式聆听,再慢慢达到评价式聆听。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音乐课程体系解读 二十一世纪,我国基础教育迎来了一场新的改革浪潮。为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发[1999]9号)和《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发[2001]21号),教育部决定,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教育部2003年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规定:高中音乐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不同层次之间是统合与隶属的关系。 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音乐审美为导向,突出美育性能;弘扬民族音乐,尊重多元文化;处理好共性与个性的关系;面向全体学生,体现人文关怀是必须遵循的原则。这次改革是素质教育的深化,是实现基础教育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它必将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音乐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的组成部分,也正经历着这场改革。 一、课程体系的含义 (音乐课程的“综合性”和“整体性”) 课程: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广义上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狭义上是指某一门学科。 体系:从词义上讲,体系(system)是一个科学术语,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 体系的分类: 敞开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有能量转换,又有物质交换。 封闭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有能量转换,没有物质交换。 孤立体系:体系与环境之间既无能量转换,又无物质交换。 那么,课程体系的定义则为学科之间或学科内各个要素相互联系的组合的整体。而根据音乐学科的特点,音乐学科既可以是一种敞开的体系——综合性,又可以是一种封闭的体系——整体性。它不是孤立的音乐,它可以与语言、舞蹈、演奏、歌唱同时存在,也可以是音乐自身的“综合”,它以以音乐要素构成一个完整的体系结构。因此,音乐是课程是一种“综合性”和“整体性”的课程体系。 二、音乐学科课程体系结构的特点及设置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音乐教师应按照新的课程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耳、眼、手等感官,用懂音乐的耳朵来聆听世界万物之声;用聪慧的眼睛来捕捉人类,大自然乃至宇宙的美的瞬间;用稚嫩的双手描绘出心中的音乐蓝图,从而引导出学生丰富的灵感。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那么,音乐教育者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呢?笔者认为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 一、课外延伸,在生活中体验音乐的美妙 在课外,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音像、图片相关的诗文介绍、与音乐相关的实物等),也可以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录下各种美妙的声音,配上自己的解说,制作成一个有关音乐专题的片断。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学生对音乐欣赏的兴趣,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来体验音乐,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内感受,在音乐的殿堂中品悟美的真谛 音乐教师切忌把音乐欣赏课上成政治理论课,应该让“乐、情”始终贯穿整个音乐课堂。 1.情境导入,激发审美欲望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它是人的心理动力机制的中心。晓之以理,必先动之以情。无需慷慨激昂的陈词,无需花枝招展的动作,音乐便是世界上最美妙的声音,最通用的语言。用本堂课的主题音乐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入音乐课堂,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奇妙的感受。接着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随心所欲地用各种方式来表达、展现心中最原始的情绪体验。表达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以用彩色的画笔绘出抽象的线条、不规则的图形或具体形象的实物实景来表达;也可以用朴实或华丽的文字语言——诗歌、散文的形式来表达;还可以用舞蹈形体动作来表达展现……音乐,绘画,文学,舞蹈,各种艺术形式是共通的,美妙的音乐会把学生带入如诗如画的艺术意境。教师只需微笑地带着欣赏肯定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并对他们的表达方式作出一定的评价,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的目的就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2.知性讲解,了解作品背景 教师一边让学生倾听音乐作品,一边用生动的语言简介作品背景,从而揭开它的神秘面纱,让学生领会每一首音乐作品都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也不是无病呻吟的,它的背后都有一段动人的典故。例如:我在“鉴赏与感受——中国民歌”这一单元欣赏课的教学中,通过阐述中国民歌几千年来历经各个朝代发展演变的历史,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民歌是民族艺术遗产中的瑰宝。从古至今,民歌一直紧密地伴随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机电一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职业教育的教学现状迫切需要实施课程体系改革。一是课程体系的陈旧,造成学校的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节,与就业的联系不够紧密,就业市场对中职学校毕业生提出新的要求,学生感觉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二是从学生学习现状来看,学生的学习基础普遍比较弱,学习内容脱离学生实际基础,致使学生听不懂,学不会,大部分时间只好在课堂上睡觉,满足不了现代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要求。以至于造成学生“学不懂,用不上,留不住”。教师感觉“课堂秩序难以维持,教学效果难以提高,劳动得不到认同。”因此要结合实际探索以职业技能为主线,以职业能力分析为切入点,以就业为导向,以“必需、实用、够用”为依据的新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型应用人才的战略部署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规划纲要(2010—2020)》的具体要求,贯彻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教材和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建设工作,构建“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理念先进、学生技能一流”的课程教学体系。 面向市场,面向企业,立足瑞安,服务机电行业,借鉴其它地方课程改革的有效经验,面向社会,整合现有教育资源,形成具有我校特色、充满活力的课程体系,提高我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教育质量,为“瑞安经济”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课程体系建设的意义和目标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方案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关一小白晓红 教学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学生通过收集知识信息,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性。“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一直是大多数音乐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将抽象的艺术环境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且知识含量庞大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年级:五年级 我校从一年级开设音乐课,此时,学生接受过视唱、练耳、唱歌、律动、音乐知识、音乐欣赏的学习,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有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思维活跃,具有独特性。 教材背景分析: 《瑶族舞曲》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课。本课所欣赏是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优美,旋律流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无比欢乐的心情。全曲分为三大部分,开始由轻柔的拨奏模仿瑶族特有的长鼓敲击声,在长鼓的敲击声中奏出幽静委婉的第一主题,第二部分为抒情的中板,音乐描绘抒情而温馨的意境,旋律富于歌唱性,第三大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媒体设计思路: 本节信息技术整合课,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最大程度开放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多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互学,教师导学的学生“主体发展”模式,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教学内容为一课时,根据高年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程度,以了解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为首要任务,通过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根据高年级思维活跃、具独特性的年龄特点,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电脑和网络,将可视的音乐影音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音乐情境,以动画或具体形象的图片呈现于学生面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电脑(如搜索民族知识,完成冲关游戏等),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想象力,挖掘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方式下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创作音乐。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瑶族的风土人情,感受瑶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聆听、模仿、讨论等多种形式,探究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及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浅谈怎样上好音乐欣赏课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感受与鉴赏的教学应注意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通过教师简明、生动、富有活力的讲解提示,将听者从原本对音乐无意识的“听”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感受、体验、听赏,并发展想象力丰富情感,使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更大的满足,身心得到健康协调的发展。在这里本人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音乐欣赏课的几点体会。 一、聆听初步感知---营造氛围,激发学习兴趣俗语说:“触景生情”。说明了氛围对人的情感的重要,创设良好的音乐氛围使学生在“音乐心理”中去感受作品。同时有意识地营造探究过程中的兴趣情景、问题情景,以景激趣,以情启思。1、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运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和演奏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例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马头琴独奏曲《万马奔腾》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让学生认识接触实物马头琴,利用多媒体播放的演奏方式,感受马头琴的音色,从而引起学生欣赏的兴趣。接着运用课件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利用多媒体观赏感受万马奔腾的赛马情景,音画结合,更加深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深度。学生很快就被引入作品的意境中,让学生对乐曲更容易理解与感受,同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达到了感受美、欣赏美的教学目的。2、要从课内外多方面启迪学生感受音乐、产生情感共鸣并引导学生探究音乐作品内涵。从课外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与课本欣赏课题相关的各种资料。例如我在讲授欣赏课《青春的旋律》选曲时,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在课堂上交流,为了使学生在欣赏课中感受“青春旋律”主题,选择了几首关于青春主题的歌乐曲:《青春舞曲》,《十六岁的花季》《共青团之歌》等,选择这几首歌曲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不同年代反映青春的不同理想,和平年代与战争年代所做出的努力,首先播放这几首歌乐曲让学生初步感知,学生看了视频歌曲播放后沉醉其中,陶醉于心。 二、情感体验---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情感体验阶段是音乐欣赏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方法获得情感体验。音乐的长处在于传情,运用音乐的各种要素巧妙地引导,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当中去感受、想像、理解、再现音乐形象。例如在教学欣赏《十六岁的花季》时,我先简要介绍这首主题歌的电视剧《花季少年》故事情节及创作背景,初步揭示其思想意义,端正学生的审美态度,让学生感受花季少年的活泼快乐对未来的憧憬与向往。当我再次播放(视频)影片主题歌《共青团之歌》时,学生的表情一下变得深沉,说明了学生直接接受音乐的感染,产生情感的共鸣,这首歌曲体现了共青团员们带着无限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伟大情怀离开家乡母亲依依惜别参加战争的情景。最后一曲欢快的歌曲《青春舞曲》阐述了青少年时代要珍惜青春懂得青春易逝的道理。师生一起边唱边跳,学生拿出自制的乐器(瓶装沙子、碗筷子)让学生在创作律动和创编节奏中感受和体验新疆民歌的风格特征. 设计舞蹈在这种边唱边舞的活动中,积极的情感体验和主动的参与意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知识。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轻松活泼的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1 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案 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较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饭店、景区、旅行社等一线工作的初中级服务人员和基层管理人员。围绕这一目标,中职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必须以职业需求为导向。 一、指导思想 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综合职业能力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必然要求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这种课程体系的构建要把综合职业能力培养放在第一位的,也就是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构建课程体系,实现人才培养目的。 二、建设目标 制定出适合“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根据“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积极探索以各种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改革,改变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方性和职业性。分析典型工作任务的职业能力,从而构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这是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培养适应岗位职业能力人才的实际需要,更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内涵建设的需要。 三、建设思路 根据“双元主体重德强能三入递进”的人才培养方案,依托区域内与学校有长期实训合作关系的旅行社、旅游景区、旅游饭店等旅游企业,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需求情况作深入调研,同时对本专业已毕业学生进行跟踪调研,了解社会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的状况,确定企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从企业真实工作岗位和工作任务出发,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的思路。通俗一点说就是从事企业某一工作岗位,完成该岗位典型的工作任务所需的职业能力,都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对之进行培养,使学生一毕业就

怎样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怎样上好初中音乐欣赏课 李雷 摘要:音乐欣赏是人类诉诸于听觉的感性活动,它能唤醒人的音乐感觉提升人的艺术修养。使人们获取音乐美的享受,满足精神的愉悦和理性的提升,提高情绪记忆力和乐曲欣赏能力。通过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有兴趣,充分利用丰富的想象力,激起学生共鸣,运用身体语言让学生大胆表现,哼唱曲调,体会音乐形象,多学科融合,全面欣赏,理解,达到最佳效果。 关键词:欣赏;创新;兴趣;想象力;多元素融合 音乐欣赏,是人的听觉器官接触音乐作品的音响运动形式而产生的一种能动的审美活动,也是一种通过音乐形象去体验和认识社会生活的积极的思维活动。通过音乐欣赏教学,可以接触古今中外的各种题材、体裁、风格的作品,从而开阔音乐视野,也能从中学得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培养高尚的音乐修养,提高审美能力。 音乐欣赏课是初中音乐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如何更好地上好音乐欣赏课,使学生更好地参与音乐欣赏,吸收音乐带来的不同感受,并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是我们音乐老师一直很关注的问题。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欣赏境界,这是值得我们每位音乐老师去探寻的。 根据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和自己的一些教学经历,浅谈以下几点: 一、建立适合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真正的懂得欣赏,提高审美力 纵观我们的音乐欣赏课,无非就以下几个程序:组织教学〈导入〉——介绍作品(引入新课内容)——初步整体欣赏〈简听〉——分析结构〈以学生为主,教师补充〉——分段欣赏——进一步讲解作品内涵——深入性完整欣赏等。这样的音乐欣赏模式,是否能让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呢?比如,一次学生们欣赏《百鸟朝凤》这首乐曲学生初听开头就

窃窃私语了,都说太吵了,不好听。我立刻关掉音响,改变惯用的教学模式,由我先讲述这首乐曲的创作手法和它独特的韵味。当我讲到唢呐运用它高超的演技惟妙惟肖地模拟了多种鸟鸣后,学生们立刻回应要好好的听完。从这首曲子,学生体会到了民族乐器——唢呐独特的魅力,也感受到乐曲表现出的百鸟争鸣,一派生机盎然的大自然景象。明显地显示了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不同的音乐欣赏模式,使学生们真正的投入到音乐欣赏中来。 二、设问答疑,调动积极性 让学生对陌生音乐的聆听发生兴趣,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激发想象,展开联想,才能使学生对音乐听之有情、思之有趣。因此,在欣赏时,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诱导、提问的方法来进行。比如:在欣赏前老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演奏这段音乐的主要乐器是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是欢快的还是舒展的?是快乐的还是悲伤的?你能根据节奏特点和速度的变化描绘作品的内容吗?能不能给这段音乐命个标题等。带着问题听音乐,学生们都是聚精会神的。在欣赏《春天来了》时,我就采取欣赏前的提问方式,共三个问题,1.要求听出演奏的乐器;2.要求学生谈听后的感受3.要求听出音乐的旋律和特点。在欣赏后是我讨论时间,情绪热烈、踊跃发言。有的说:乐曲欢快喜悦,描绘了春天的美景,给人以清新向上的感觉。有的说:乐曲是由高胡、古筝、扬琴演奏的,欢快活泼,描写了大地山川春意盎然的景色。由于音乐有不确定性,同一作品在聆听的过程中,每个人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也就不同。采用这种设问的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自主性,让学生在心灵深处感受了音乐,捕捉到了音乐形象。 三、注重兴趣引导,深化体验 兴趣是音乐欣赏的前提,在教学中不断地变换方法,可以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音乐欣赏课教学基本模式 一、基本流程 课前准备 阶段 音乐实践和拓展阶段 课堂欣赏阶段 课后巩固阶段 二、流程解读 (1)课前准备阶段 课前做好四个方面工作:1、分析教材编写者让学生欣赏该歌曲(乐曲)的主要意图;2、分析学生的学情和音乐基础;3、准备本堂课最需要的教具;4、拟定详细的教案。 (2)课堂欣赏阶段 1、导入环节:以与本课密切相关的内容导入新课,根据情况可采用律动导入、谈话导入、讲故事导入、猜谜导入、游戏导入等多种方式,引发学生学习兴趣,为欣赏歌曲(乐曲)作好铺垫。 2、欣赏环节:可采用整体欣赏音乐或分段欣赏音乐的方式进行。每次欣赏后让学生谈对歌曲(乐曲)的感受,(教师根据情况引导学生谈出情感、力度、速度等方面的感受),欣赏一次,提问一次,总结一次。经过反复的欣赏,提炼出歌曲(乐曲)的段落、风格以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其间也可渗透作者的介绍、创作背景等,让学生对歌曲(乐曲)有深刻的认识。 (3)音乐实践和拓展阶段:在学生对本堂课的欣赏内容和知识点掌握比较透彻的时候,进入到音乐实践和拓展的环节。第一步教师用创设好的方式引领学生通过声势、律动、打击乐伴奏等形式表现歌曲(乐曲);第二步,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根据自己对歌曲(乐曲)的理

解,进行创作表演,这里可以用小组合作、师生合作方式,也可以是个人创编的方式;可以是分段创编的方式,也可以是整曲编创的方式。第三步是师生互评,总结出最恰当最精妙的表现形式,让全班同学共同参与表演,让大家共享创作的成果和愉悦。 (4)课后巩固阶段: 布置作业,指给学生与本歌曲(乐曲)相类似的一些曲目,让感兴趣的学生下来以后去欣赏和关注,并在下次课与大家分享。 附: 《彼得与狼》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 教材版本:人民音乐出版社第八册第五课 教学目标: 1、初步欣赏《彼得与狼》,能听辨出各种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了解童话故事的情节。2通过欣赏,培养学生的对乐器的辨别能力、肢体体验表现力、想象力。 3、通过音乐故事使学生获得思想情感上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能听辨出各种乐器的音色所代表的角色。 教具准备:课件、贴图。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新课: 1、认识乐器。 师:同学们对乐器的了解一定不少,下面就考一考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点课件出示图片)这是什么乐器?听听它的声音。 小提琴音色优美抒情。长笛音色明亮、活泼。双簧管音色略带沙哑,多表现抒情的旋律,单簧管哨片是单簧,适合演奏活泼、流畅的旋律。大管音色低沉、厚重。圆号也叫法国号,音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浅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发表时间:2010-08-10T14:25:02.780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6月第1期作者:何轶 [导读] (四川省武胜县职业中专学校,四川武胜 638400)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6A-0148-01 音乐欣赏是进行审美教育、陶冶情操的重要途径与手段。前苏联著名音乐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文化是培养道德文明和智慧的重要条件之一”。那么怎样才能上好音乐欣赏课呢?作为新世纪音乐教师,任重而道远。要想取得较好的欣赏教学效果,我们必须转换旧教育观念、旧模式。尽自己所能为学生创设一切条件,尽可能让学生全方位置身于课堂教学,参加到教学活动中,体验音乐、感受音乐、理解音乐和表现音乐。下面我就结合本人的实际工作谈一谈如何上好音乐欣赏课。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1.多听、多欣赏各种类型、风格的音乐作品 音乐欣赏能力的形成,首先是要多听、多欣赏音乐。听的多了,自然慢慢地就能听得懂,这是一个相对的过程。开始觉得好听,就要经常去听。当然,开始时可能只是一种朦胧、初步的感受。如果继续听下去,就能逐渐感受到音乐的变化和特点,不如能够辨别出不同特点的旋律、节奏和音色,同时对音乐所表达的感情、意境也会有所领会,那么在一定程度上就可以说是听得懂音乐了。多听音乐,还应该多听各种各样的音乐,不断扩大自己的音乐欣赏面,正如科普兰所说的那样:全部投入音乐意味着要扩大自己的趣味,只喜欢传统类型的音乐是不够的。趣味象灵敏度一样,在某种程度上是天生的,但这两者都可以通过明智的练习得到发展。这就是说对各个时期各种流派的、新的和旧的、保守的和现代的音乐都要听。这意味着尽可能不带偏见地聆听。广泛地倾听各种类型和不同风格的音乐。一方面可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同时还可以使学生从对音乐作品的比较和鉴别中提高音乐鉴赏能力。总之,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只有通过欣赏者自己的聆听、欣赏,才能逐步获得音乐欣赏能力,除此之外是没有其它捷径的。 2.学习有关音乐知识 为了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学习一些音乐知识,不仅是有益的,而且是必需的。特别是欣赏一些比较大型的、结构复杂的音乐作品,例如交响曲、协奏曲、歌剧等,更要尽可能多学习一些音乐知识。音乐知识的范围很广,学生不可能全部掌握,这就要求有选择地学习和掌握一些音乐的基础知识。这些知识,一方面是关于乐理的知识,例如音阶和调式、主题和旋律、节奏和节拍以及乐谱的读法等。学习这些乐理知识,并不是要求每一个学生对乐曲进行理性的纯技术分析,那是音乐理论家的任务;而是要求学生学了这些理论知识,去更好地感受和欣赏音乐。另一方面是关于音乐背景的知识,这包括音乐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作品的风格流派,作曲家的生活经历、艺术道路、创作个性以及具体音乐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学习这些知识不是为了对音乐作品进行概念上的分析,而是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音乐作品的外部音响形式,而且还能通过这些音乐知识去进一步了解音乐作品的丰富内涵,从而有助于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和领会音乐作品。 总之,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与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一要多听各种类型、风格不同的音乐作品;二要学习有关部门的音乐知识;三是提高文化修养,丰富生活阅历。在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一要靠音乐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鼓励学生对所听音乐有独立感受与见解;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积极主动自觉地参与,去体验音乐、理解音乐,这样才能实现音乐教学的自主、探究、交流的生动过程,实现学生体验美感、丰富情感、促进想象力的全面发展过程。 二、音乐欣赏的审美功能与综合效应 音乐欣赏是一项音乐审美活动,它的基本意义是从中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音乐欣赏的对象多种多样,人们欣赏音乐的方式也不尽相同,但它们都是围绕着音乐的审美体验这一中心来进行的。如果说音乐欣赏的作用,那么,从中获得审美体验就是最基本的作用。 而所谓音乐欣赏的综合效应,按我们的理解是指伴随着审美体验所发生的其他效应。例如:欣赏军乐队演奏威武雄壮的进行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产生振面精神、整齐步伐的效应;欣赏女声演唱的温柔恬静的摇篮曲,在获得审美体验的同时,还会对婴幼儿产生催眠的效应;人们在劳动歌曲的演唱和欣赏中,既可获得审美的体验,又可产生统一劳动节奏、鼓舞劳动情绪的效应,这些都可以说是音乐欣赏所产生的综合效应。 总之,音乐欣赏从其作用与效应上说,最基本的是审美体验,与此同时发生的各种综合效应,无不是在审美体验的基础上实现的。而综合效应的发生又丰富和扩展了音乐的审美效应,使音乐欣赏在给人以审美愉悦的同时,又能多方面地发挥作用。 三、日常教学中,在音乐欣赏等方面进行的几点尝试 1.创设情境,引生“入情” 在现实生活中到处充满了音乐,学生每天都要“被迫地”接受许多音乐信息,这种无意识的听,往往都是“听而不闻”,这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不良的听觉习惯。这种不良的听觉习惯如果不在音乐教学中积极地加以纠正,那么不仅会影响学生的听觉分析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而且,这种听觉的不良习惯还会延续到课堂教学上,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学校的音乐教育。由此可见,加强音乐欣赏教学,培养学生“听”的艺术,提高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农村中学的学生,知识比较窄,不能理解一些音乐作品的意义和内涵,如果单纯地让学生聆听音乐,学生的兴趣不高,且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师只有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抓住他们的兴趣点,方能吸引学生专注地聆听音乐,从而提高审美能力。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利用这一特点,将音乐作品的作者生平和时代背景用讲故事的形式进行教学,结合故事来欣赏音乐,结合音乐来编讲故事,能迅速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他们对作品的理解。鲜明的音乐形象、有趣的故事情节,激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在欣赏音乐的同时陶冶了情操。如欣赏《Do Re Mi》时,在欣赏歌曲前先播放美国好莱坞音乐剧《音乐之声》的一个片段,然后简单地介绍一下影片的主要内容。在欣赏歌曲的时候,学生就能更全面地了解歌曲是女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坐在草地上所唱,从而也更理解了美国乡村音乐的旋律风格和演唱特点。 2.鼓励参与,引生“动情” 高尔基说过:“在听音乐时,得用自己的经验、印象和知识去补充……”。农村中学的学生由于平时接触知识面比较窄,认识事务很浅显,所以联想不够丰富,但在音乐欣赏中对音乐情绪的直接感受能力并不差,而且自我表现欲望很强。他们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跟着音乐手舞足蹈起来。因此,音乐欣赏课堂中要给学生“动”的空间、时间,让学生在“动”中加深对歌形象的联想,从而增强对音乐的表现力。教师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