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探_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探_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探_以南京市为例
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理论与实践初探_以南京市为例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一些内容

按照规划南京将形成“中心城—新城—新市镇”三级城镇体系,其中中心城由主城,东山、仙林和江北3个副城构成。新城包括龙潭新城、汤山新城、禄口新城、板桥新城、滨江新城、桥林新城、永阳新城、淳溪新城。新市镇则是指建制镇和街道所在地的集中建设地区。 都市区将形成城市中心、城市副中心、新城(地区)中心组成的公共活动中心体系。其中城市中心由“新街口—河西—南站地区”共同构成,承载南京区域中心城市服务职能。三个副城的设置,规划形成江北(浦口)、东山和仙林三个城市副中心,江北将“相对独立发展”。江宁规划的城市中心是在目前的凤凰港一带。仙林新市区,目前是集中主要精力在发展大学城片区,而预留的城市中心是百水桥一带。江北新城的城市中心,则不是在珠江镇,而是位于石佛寺一带,这是江北新城的一个滨江城市中心 【南京构建城际交通圈,两小时通达长三角中心城市】南京交通将构建以“2133、3155”为畅达目标,“2133”是指长三角中心城市2小时内通达;南京都市圈1小时通达;都市区通勤交通3刻钟(45分钟)通达;主城内30分钟通达。“3155”是指城市任意一点驱车15分钟上快速路、高速公路,市域所有规划村(或集中居民点)15分钟内能通达国省干线公路网;城市居民步行5分钟内可达公交、地铁车站。【将建成16条过江通道、16条城市轨道交通】在城市道路上,南京将规划形成“井字三环、轴向放射、组团快联”的城市快速路系统。同时将规划有16条过江通道,建成16条城市轨道交通线。 【南京规划提升公共服务】[仙林江北江宁都有三级医院] [步行8分钟到社区中心][打造30处地区商贸中心][9大片区集中供热] 南京在文化设施上建立五级文化设施体系,及市级文化设施集聚区、市级文化设施副中心、地区(新城)级文化设施中心、社区(新市镇)级文化设施中心、基层社区(村)级文化设施中心。 教育设施上,将把幼儿园服务半径控制在250米足有,小学服务半径控制在500米左右,初中服务半径控制在1000米左右。 医疗卫生方面,将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的基础,同时在仙林和江北两个副城中心各建一所三级医院,河西将增设一所三级医院,江宁也将扩建一家三级医院。实现三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覆盖向全市、全省乃至全国辐射的功能。在保障设施方面也将全面发展。 主城划分5大片区重点发展服务业。产业布局上,现代服务业主要在主城发展,重点发展金融保险、商贸商务、信息服务、软件研发、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 主城将形成四大服务产业聚集区,分别是老城服务业集聚区,河西服务业集聚区,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北部新城服务业集聚区。 主城外结合副城和新城,以产业园区为载体,重点发展装备制造、精细化工、钢铁、航空物流以及高新技术等产业,并规划引导形成十二个先进制造业板块。 1、南京的城市性质与定位是什么 南京的城市性质被定位为“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三角承东启西的重要中心城市”;

(完整word版)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整理版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复习资料(上册) 1、交通的定义: 一般:人与动物的流动,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广义:人、物、信息的流动,以一定目标方式通过一定空间。 2、按照道路在道路网中的地位,公路可分为干线和支线,其中干线公路可分为几类:(1)国道(2)省道(3)县道(4)乡道。根据公路的使用任务、功能和适应交通量分为高速公路、一级公路、二级公路、三级公路、四级公路五个等级。 3、按照道路在交通功能、对沿线建筑物服务功能的地位,可分为(1)快速路(2)主干路(3)次干路(4)支路。 4、行人静态空间:主要是指行人身体在静止状态下所占用的空间范围。 满足行人通行的道路最小净空高度为2.5m。 5、汽车的最小转弯半径(R min):是指汽车前外轮中心的转弯半径。 车辆的转弯半径可作为停车场、回车场、公交车站通道设计的依据。 6、交通量(Q):在某一时间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7、通行能力:是度量道路在单位时间内可能通过车辆或行人的能力。 交通量一般总是小于通行能力的。 8、道路横断面:沿道路宽度方向,垂直于道路中心线所作的竖向剖面称为道路 横断面。 9、城市道路横断面由车行道、人行道、绿带、道路附属设施等用地组成。 10、路幅宽度:城市道路横断面的总宽度。(规划道路的路幅边线常用红线绘 制,是道路交通用地、道路绿化用地与其他城市用地的分界 线)。 11、路侧带:在道路车行道两边到道路红线之间的用地为路测带。 12、路肩:在城市郊区的道路上采用边沟排水时,在车行道路面外侧至路基边 缘所保留的带状用地称路肩。路肩分为硬路肩(包括路缘带)和保 护性路肩。 设计行车速度大于或等于4km/h时,应设硬路肩。其铺装应具有承受车辆荷载的能力。硬路肩中路缘带的路面结构与机动车车行道相同,其余部分可适当减

第二章 城市规划的发展和主要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和实践 本章结构 内容精讲 一、国外城市和城市规划理论 大纲要求 1、了解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 2、了解现代城市规划产生的历史背景 3、熟悉现代城市规划的早期思想 4、熟悉现代城市规划主要理论发展 (一)欧洲古代社会和政治体制下城市的典型格局(了解) 公元前5世纪到公元17世纪,欧洲经历了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的奴隶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几个历史时期。随着社会和政治背景的变迁,城市格局也表现出相应的特征。 1、古典时期的社会和城市 (1)古希腊【城市公共场所】 社会和政治背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在公元前5世纪,经历了奴隶制的民主政体,形成一系列城邦国家。 城市格局特点:城市布局上出现了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的希波丹姆模式,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在米利都城得到了最为完整的体现。 (2)古罗马【炫耀和享乐】 社会和政治背景:奴隶制发展的繁荣阶段,国势强盛、领土扩张和财富敛集。 城市格局特点:罗马共和国最后100年中,大规模发展道路、桥梁、城墙和输水道等城市设施;同时大量建造公共浴池、斗兽场和宫殿等娱乐设施;罗马帝国时期,城市建设进入鼎盛时期,除了延续以前的建设思路,城市还成了帝王宣扬功绩的工具,广场、铜像、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城市空间的核心和焦点。 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的著作《建筑十书》,是西方古代保留至今最早最完整的古典建筑典籍,其中提出了不少关于城市规划、建筑工程、市政建设等方面的论述。 典型城市:古罗马城 2、中世纪的社会和城市【城堡以及教堂的空间主导地位】 社会和政治背景:罗马帝国的灭亡标志这欧洲进入封建社会的中世纪。社会生活中心转向农村,手工业和商业十分萧条,城市处于衰落状态。这时欧洲分裂成许多小的封建领主王国,封建割据和战争不断,出现了许多具有防御作用的城堡。同时教会势力十分强大。 中世纪欧洲城市格局特点:教会势力十分强大,教堂占据了城市的中心位置。 10世纪以后,手工业和商业的逐渐兴起,一些城市摆脱封建领主的统治,成为自治城市,这时公共建筑(如市政厅,关税厅和行业会所)占据城市空间的主导地位。如:意大利的佛罗伦萨 3、文艺复兴的社会和城市【古典广场】 社会和政治背景:14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艺术、技术和科学都得到飞速发展。 城市格局特点:受人文主意思想的影响,意大利的城市修建了不少古典风格和构图严谨的广场,如圣彼得大教堂广场和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期末重点

一、城市道路与交通基本知识 1、城市综合交通的含义 “大交通”是指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它涵盖了道路交通、轨道交通、水上交通、空中交通和管道交通五大方式。 “小交通”只是指道路交通系统,道路交通系统是城市交通的最基本组成部分;道路交通系统依附于道路网络,是反映城市格局、面貌和活力的窗口。 2、城市交通系统的要素 (1)人和物的流动(交通需求) 人流、物流,包括无形的流动,是城市活动的体现。 (2)交通设施(交通) 运载工具(包含汽车、火车、船舶等),运路(道路或轨道等),站场(terminal、车站、停车场等)。 (3)经营管理系统(联系需求与供给) 组织交通供给服务、经营管理交通设施和运营系统的系统。 (4)交通空间 是发生交通服务行为的空间,包含交通设施周围的空间、道路空间、交通站场空间。 3、城市交通的基本因素——用地、人、车、路 (1)城市用地:是产生交通、吸引交通的“源”和“泽” 确定不同性质的城市用地产生和吸引交通的数量的指标称为交通生成指标,不同性质的用地应该有相应的交通生成指标。交通生成指标的用地相关因素有:城市用地性质、面积,居住人口密度,就业人口密度(就业岗位密度)等。 (2)人:出行目的:包括上下班出行(含上学放行)、生活出行(购物、游憩、社交)、公务出行三大类。 出行方式:出行方式的选择:时间、线路、价格、目的等——成本 平均出行距离:居民平均每次出行的距离。也可用平均出行时间和最大出行时间来表示。 与城市规模、城市形态、用地布局、人口分布、出行方式有关。 日平均出行次数:与生活方式、生活水平有关。 (3)车:机动车和自行车是构成城市道路交通的主要内容。无论是对机动车或自行车都需研究以下因素:车辆(可折算成标准车)的保有量、出行率、空驶率、平均出行距离(平均运距);车流速度、密度、流量。 机动车可以归纳为几种“设计车辆”,以便根据设计车辆的外廓尺寸、载重量、运行特性等特征作为道路设计的依据。 a 小型汽车:包括小汽车、三轮摩托车、轻型越野车和2.5吨以下的客货运汽车。 b 普通汽车:包括单节式公共汽车、无轨电车与载重汽车。

中国南京下关桥东地区城市设计

中国南京下关桥东地区城市设计 前言 随着南京沿江开发战略的深化实施,下关区将成为南京外滩核心发展区以及跨江发展中心辐射区,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和加快建设的要求。为了高起点、高标准、高品质地对下关滨江地区新一轮的整体设计和开发改造,加快该地区的建设和发展,塑造滨江城市的形象风貌,南京市规划局和南京市下关区政府联合举行了“南京市下关区桥北地区城市设计国际方案征集竞赛”。 说明: 1、本材料是为方便公众了解、城市规划而制作的参考性文件,不作为法律文件使用。 2、本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控制与引导性文件,不代表具体的项目实施计划和实施方案。一旦有建设行为,应依据规划实施。 3、城市规划是个不断优化更新的过程,规划内容以南京市规划管理局存档备查的最新版本为准,同一地区同内容深度规划若有更新,南京市规划局将尽量即时在规划局网站上公布,本材料自动作废。 4、本材料版权归南京市规划局所有,未取得版权人的书面授权,谢绝改变、分发、发布或使用本材料图文资料。 5、本材料最终解释权属南京市规划局。 南京市规划局

核心问题与价值 城市结构的再创承载着基地历史与人文的脉络延续,更是对未来城市生活的期许。我们在分析基地本身五大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创造性的都市架构,以期焕发地区发展的新活力,未来生活和工作在其中的人们在此能体验过去,享受现在,品味未来。 规划范围 下关区地处南京主城区西北,濒临长江,处于整个南京都市圈的核心位置,是南京拥江发展,走向滨江时代的重要突破口。长江大桥南北的这段滨江岸线也是南京主城内唯一一段城市与长江接触的滨江岸线。 基地位于长江大桥以北,幕府山以西,是处于长江与幕府山两大开放空间之中的狭长地带,占有南京城区内具有丰厚历史和人文底蕴的两大重要开放空间资源,是处于生态和历史中的重要区域。随着原有功能和活动的变化,人们重新意识到水的社会和经济价值,这个区域的改造和复兴将为人们全新的生活和创业带来良好机遇。 城市设计框架 土地利用规划 规划范围示意图 总平面 道路断面设计 住宅墙 VS 滨水空间 视线廊道 VS 城市形态 旅游活动 VS 连续性 工业地景 VS 城市新场所 传统产业 VS 滨水价值 构建一个连续的滨江链接系统 创造一个与城市的链接系统 塑造一个与山水呼应的城市形态 传承地区记忆的城市公共空间 形成六个特色分区 开放空间系统 连续的开放空间系统是形成城市整体空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主要包括:搭建从大桥公园、滨水、老虎山、幕燕风景区城市整体的绿脉结构;构建连续、开放的滨水公共带,串联不同的开发区域;创造山水之间开放空间的连接,同时建立立体的连接包括步行栈桥等;建立幕燕风景区、老虎山、大桥公园与城市内部绿地系统的连接;建立若干与滨水垂直的指状开放空间,把城市带到滨水。 交通系统 通过对路网的细分,实现了街区单元的合理化。高密度、小尺度街道设计与干道系统结合实现了交通的高效。支路系统实现了城市与江的连接,同时形成了各自不同的空间风格。 路网构架体现“三横三纵”布局,三横体现滨江连续通道以及与下关滨江地区的连接,主要包括:沿江休闲道路、中央大街东延以及燕江路,三纵体现与江垂直的通道,把城市带到江边,主要包括:中央北路北延线、金燕路北延线和金陵小区道路北延。

试谈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南京总体城市规划 指导思想: 1、立足宏观战略的思考; 2、体现区域发展的思路; 3、坚持空间布局规划与经济发展协同的理念; 4、表达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宗旨; 5、妥善处理好弹性和刚性的关系; 6、妥善处理好长远与近期、理想与现实的关系。 规划范围和期限: 现行总体规划规划期为2010年(近期2000年),远景展望到本世纪中叶。现行总体规划范围分为市域—南京都市圈—主城,本次规划调整对此没有修改。市域以及主城范围也没有改变,仅对南京都市圈作局部调整:鉴于江苏省城镇体系规划把以南京为核心的宁镇扬地区称为“南京都市圈”,本次规划调整把现行总体规划中的“南京都市圈”改称“都市发展区”。都市发展区范围根据乡镇行政区划撤并,以乡镇为完整单位作了局部调整。 南京城市概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南京市位于北纬33゜31′,东经118゜47′,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夏热冬冷,春秋短暂,雨量集中,历年平均气温16゜C,主导风向夏半年为西南风,冬半年为东北风。

南京地处我国东西水运大动脉长江与南北陆运大动脉京沪铁路的交汇点,素有“东南门户,南北咽喉”之称。南京境内绵亘着宁镇山脉西段,城东钟山若长龙蟠绕,城西石头山似猛虎雄据,故有“钟山龙蟠,石城虎踞”之说。万里长江自西向南滚滚而来,折向东去;秦淮、金川两河蜿蜒城中;玄武、莫愁两湖依偎东西山水之间,气势雄浑而景色秀美。 二、城市性质 南京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省会,长江下游重要的中心城市。 南京为我国六大古都之一,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南京的规划和建设要继承古都历史精华,创造融古都风貌与现代文明于一体的城市特色。 南京是江苏省省会,也是该省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要保证省级管理职能的顺利行使,并形成省内最发达的金融、贸易、信息中心和科教文化对外交往中心。 南京作为长江流域四大中心城市和长江三角洲西部枢纽城市,要充分发挥沿江、近海的优势,增强跨省域的辐射功能和吸引力。 三、城市规模 1、人口规模 ?全市总人口2010年为680万左右,远景按1000万人口预留,城镇人口2010年为520万左右,远景按870万左右预留。 ?都市发展区总人口2010年为530万左右,远景按800万左右预留。都市发展区城镇人口2010年为450万左右,远景按740万左右预留。 ?主城人口2010年控制在300万以内,远景下降到260万以内。 2、用地规模 主城城市建设用地为243平方公里,人均城市建设用地2010年为81平方米,远景为93平方米。新市区、新城和重点镇人均建设用地按100平方米左右安排。 四、主城功能布局特征 主城布局以河流、铁路、城墙等为自然边界。分为东、西、南、北、中五个片区。以明城墙围合的主体中片(旧城)以发展第三产业为主,强调环境品质的提升和历史文化特色的体现;东、西、南、北四片区要在继续保持原区特色的同时,加强设施配套和功能完善,形成居住就业相对平衡,配套设施相对完善的综合性片区。 西片是主城的重要新区,具有以商务、体育、文化等功能为主的新城区的中心功能;居住与新业相协调的中高档居住区的功能;以滨江风貌为特色的主城西部休闲游览功能。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 2010)实施回顾与评价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 实施回顾与评价 (初稿)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课题组 2 0 0 0 年 10月

目录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1) 二、总体规划回顾与评价的主要结论 (2) 第二部分回顾与评价 一、城市性质与发展目标 (4) 二、人口与城市化 (8) 三、城镇空间布局与发展方向 (9) 四、产业空间布局 (14) 五、交通设施 (16) 六、市政设施 (18) 七、城市生态环境 (22) 八、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26) 九、城市公共设施 (29) 十、新区建设与旧城改造 (34) 第三部分问题分析 一、规划不足部分 (36) 二、相关影响因素 (39) 第四部分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调整的建议 一、对南京城市总体规划内容的调整建议 (43) 二、关于总体规划方法论方面的调整建议 (51)

第一部分概述 一.开展总体规划实施回顾与评价的必要性 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2010)是1990年编制,1992年编制完成,1995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准实施之际,正好迎来南京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时期,经过“三年面貌大变”和新三年的城市建设,南京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都市圈空间格局已基本拉开,道路交通骨架、城市基础设施、城市公共设施等近期建设目标基本实现,城市总体规划对南京的城市建设起到了较好的指导作用。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完善,现行总体规划编制时的社会经济背景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在当时是难以预料得到的。从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空间结构之间,存在着由适应——不适应——重新适应的动态平衡关系,城市总体规划根据需要不断的滚动调整、完善、提高,是正常的,也是符合城市发展的客观需要的。 根据国内外城市规划的成功经验,城市总体规划实施一定时间、或者社会经济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时,都要定期或在需要时进行回顾与反思(英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称之为检讨),如新加坡在“规划法令1985”中明确规定,“总体规划图每五年必须至少检讨一次”;深圳市也提出,城市总体规划(包括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至少每隔五年应进行一次全面的检讨;广州市也正在计划以年报的形式,对总体规划实施情况开展定期评估。其共同的目的就要使城市总体规划不断地适应和满足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南京开展对现行总体规划实施情况的回顾与评价,了解城市动态发展的状况,分析城市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城市规划之间的距离,还希望达到以下目的: 1.确定对现行总体规划调整的重点 2.为今后五—十年政府决策城市建设重点提供依据

城市规划原理分类模拟题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践

城市规划原理分类模拟题城市规划的发展及主要理论与实 践 一、单项选择题 1. 下列选项中,模式充分体现了民主和平等的城邦精神和市民民主文化的要求。 A.希波丹姆 B.霍华德 C.勒·柯布西埃 D.索里亚·玛塔 答案:A 2. 在古典主义思潮的影响下,成为绝对君权时期城市建设的典范中,不包括。 A.香榭丽舍大道 B.凡尔赛宫 C.协和广场 D.圣马可广场 答案:D 3. 现代城市规划形成的实践基础是。 A.法国巴黎改建 B.城市美化 C.公司城建设 D.英国关于城市卫生和工人住房的方法 答案:C

4. 认为城市的道路系统应当保持行人的极大方便,这种系统由地铁和人车完全分离的高架道路组成。 A.霍华德 B.勒·柯布西埃 C.索里亚·玛塔 D.戈涅 答案:B 5. 城市的分散发展理论实际上是霍华德田园城市理论的不断深化和运用,即通过建立小城市来分散向大城市的集中,其中主要的理论不包括理论。 A.新城 B.有机疏散 C.卫星城 D.工业区位 答案:D 6. 所谓经济就是当城市地区的总产出增加时,不同类型的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下降。 A.城市化 B.地方化 C.区域化 D.内部规模 答案:A 7. 要实现地方化经济就要求这个生产厂与同类厂布置在一起,由于生产厂的集中而降低生产成本。这种经济性来源不包括。

A.生产所需的中间投入的规模经济 B.生产所需的直接投入的规模经济 C.交通运输的经济性 D.劳动力市场的经济性 答案:B 8. 城市体系的研究,起始于对城市区域问题的研究。 A.贝利 B.格迪斯 C.杜能 D.伊萨德 答案:B 9. 城市按照分区进行组织的做法自古就有,现代意义上的按照城市活动类型进行分区的原则首先是由在“工业城市”规划设想中才予以明确地表述。 A.贝利 B.格迪斯 C.戈涅 D.杜能 答案:C 10. 从城市土地使用形态出发的最为基础的空间组织理论中,不包括理论。 A.同心圆 B.圆形 C.扇形 D.多核心

南京市下关区方家营路道路景观设计说明

南京市下关区方家营路道路景观设计说明 一、区域概况 1、基地概况 南京市下关区方家营路位于下关滨江商务区,南京长江大桥以南,长江以东,西起临江路,东至城河北路,全长约为1050米。规划中方家营路两侧多为二类住宅用地、住宅混合用地和商办混合用地。

2、现状分析 (1)方家营路两侧多为下关老城居住区,房屋较为破败,现正进行拆迁整治。 (2)现状行道树多为法桐,长势良好,枝繁叶茂。建议尽可能保留。 (3)南京市公安消防局下关区大队方家营中队、南京市城建中等专业学校方家营校区、

大桥新村、南京市方兴小学、南京交通工程有限公司大楼等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和居住区位于方家营路的两侧,不在此次拆迁范围。 (4)方家营路与煤炭港交叉口有“煤炭港党小组碑屋”——宝塔旅馆,与煤炭港南部的“煤炭港遇难同胞纪念碑”相呼应,这处红色遗迹将永诫后人,铭念历史,振兴中华。

二、设计依据 《南京下关滨江开发改造项目道路工程设计三标段(方家营路)招标文件》 《下关滨江产业集聚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下关滨江商务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京市下关区总体规划(2010-2030)公众意见征询》 《风景园林景观工程设计编制深度规定》 《城市环境卫生设施规划规范》(GB50337—2003) 三、设计目标 ——和谐统一:绿化设计与道路设计上统一和谐,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共同提升城市形象。 ——安全舒适:从整条道路的景观效果出发,做到安全性、舒适性、美观性、方便性的统一。合理选择植物配置,创造最优绿化软质景观。 ——生态保护:积极采用生态综合美化,走环境之路,建绿色通道。 四、设计原则 ——功能原则:满足通行、景观及休闲的要求。 ——生态原则:优雅健康的城市道路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人本原则:强调道路景观尺度的亲人性和宜人性。 ——地域原则:体现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 ——经济原则:在确保美观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施工的完美结合降低投入成本。 五、设计主题 ——“生态、人文、活力” 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文生态廊道,力求实现“生态、人文、活力”的设计主题,营造层次丰富的道路空间,为行人行车提供方便、舒适的出行环境。 六、设计手法 1.设计以植物造景为主,强调植物的造景功能和适用功能,突出生态效益和环境效益,创造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斑斓、冬景苍翠的四季美景,营造植物群落丰富的生态廊道。 2.此次景观设计应赋予一定的文化内涵,充分挖掘和展现下关当地的历史文化特色,创造能体现当地人文的景观环境。 3.提供一个生动的通行空间,在满足道路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设置休闲和观赏活动空间,尽可能地满足人们休憩游览的需求。 4、以简洁、明快、流畅、大方的设计手法,通过使用多种设计元素,充分展现下关人民积极向上的时代风貌。

城市规划实践报告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一)实习目的 通过几个月的设计院的实习,运用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来了解城市规划的工作流程和工作内容,加深对城市规划设计工作的认识,将理论知识同实践相联系,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以便毕业后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的发展的需求和社会的要求,同时,也是检验在校的学习所获得的成果,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查漏补缺,提高综合设计的技能,以达到专业培养的目标。 (二)实习任务 1.全面深入的了解城市规划相关工作的意义,熟悉现行业单位方案设计方法和规划实务操作技能,使学生对城市规划相关工作实践有较全面的感性认识。 2.进一步消化和掌握已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检查我们对学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技能,也检查了我们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程度、掌握程度和应变能力。 3、培养实践中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动手操作和计算机绘图技能,培养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今后较为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提高思想素质和专业素质,培养事实求是的工作作风和踏实、谨慎、认真的工作态度,给帮助我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组织纪律观念。 二、实习内容 1. 了解设计院的工作程序,规划师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了解设计院的不同工种的基本工作内容和合作方式。 2.了解有关城市规划的法规、规范、标准,结合实习工作,在实习单位的指导老师的具体安排下,学习运用计算机绘图,进行规划设计方案的绘制。 3.指导老师检查指导实习工作。 三、实习时间 2011年8月20日——2011年10月20日 四、实习地点、单位

地点:单位: 五、实习过程 从陌生到熟悉,从理论到实践,从简单绘图到参与方案的设计,一次次的认识,一次次的检讨,不断认识,不断实践,最终达到两者较好的结合,短短几个月的时间所经历的整个实习过程。 对于学习了差不多四年城市规划专业的我们,可以说对城市规划设计理论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所有有关城市规划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结构体系,我们基本也都有所涉猎。但是,由于刚开始,不论是对环境还是实际项目的陌生,使得自己无从下手,在实习的前几天,所做的只是辅助工作,仅作一些简单的电脑绘图,随着一步步的熟悉,也开始多多向别人请教,学着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方案中,同时,随着不断地磨练,我的方案设计水平有所提高,除此之外,也学会了一些快捷键绘图。以前,我总以为自己的规划设计理论知识扎实较强,计算机绘图能力比较熟练,设计也如所有工作一样,掌握了规律,照芦葫画瓢准没错,规划设计时可以借鉴一些成功的案例,那么,当一名合格的城市规划设计人员应该没问题了。现在才发现,城市规划设计其实更讲究的是它与实际紧密结合性和可操作性。离开现场实际情况,其它一切都为零,设计不只是一味的绘图,更不是一味的照抄照搬。 进入公司后,是在规划设计部以实习生的职位在岗工作。在了解城市规划设计的基础工作后,对城市规划有更深入的认识和接触,也使我意识到自己的缺点与不足。 六、实习心得与体会 刚开始的时候,由于自己对环境不熟悉且对规划实务不是很了解,面对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不知如何下手,所以刚开始的工作进度是比较慢的,但是在总工的带领指导下,同事的帮助下,很快的对需要做的工作有了初步的了解和认识。 实习过程中,由于工作经验少,现实中操作性不强,所以,我所接触的项目主要是新农村规划等一系列相对较简单且又能充分利用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同实践有效结合起来。从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技术标准(试行)

南京市地块城市设计图则 技术标准 (试行) 南京市规划局 2013年12月

一、总则 1、为加强和规范我市地块城市设计工作,规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内容、形式、制图标准等要求,特制定本标准并试行。 2、本标准适用于对《南京市出让地块城市设计工作暂行规定》(宁规字〔2013〕431号)明确的需提出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地块。在规划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地段城市设计)阶段,以及单独编制地块城市设计(已编制的上位规划中尚未明确地块城市设计图则)时,应遵守本规定。 3、本技术标准作为地块规划条件的组成部分,强调地块城市设计图则的简明有效、便于操作,并能确保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本图则编制的基本原则包括:(1)合理性原则——图则内容应在满足地块规划条件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南京市城市设计导则》和该地段城市设计研究的相关要求。 (2)有效实施原则——突出图则对城市空间秩序的有效控制引导,利于规划管理的具体实施和控制。 (3)可操作性原则——图则制定应因地制宜,图则内容和表达应简单、准确和明晰,便于土地出让和规划管控中各环节的操作。 (4)灵活性原则——图则制定以控制城市空间秩序中不利情况的发生为基本目的,同时为用地布局和建筑设计留出空间。 4、位于城市中心区以及其他一般地区的地块应按照本标准执行;位于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风貌区、风景(名胜)区内的地块可参照本标准执行。 二、内容与要求 1、地块城市设计及其图则是对各层次上位规划和城市设计的落实和表达,是对

地块规划条件的补充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在地块层面对“空间形态、交通流线、地下空间、界面类型、建筑设计、环境设计以及其他方面”提出城市设计的控制和引导要求。具体地块编制本图则应根据该地块所涉及问题的具体情况,在本技术标准所列的地块城市设计内容框架中,选择需要表述的内容提出控制与引导的要求。特殊情况,也可适当增补表述内容。 2、图则的具体要求在“图则说明”中以文字形式归类表述,包含对各大类问题进行综述的“控制引导意图”和对各分项提出要求的具体“说明”两个部分。 3、为体现执行操作中严格程度的差异,图则说明应区分“控制性要求”与“引导性要求”的用词与表述方式。其中,“控制性要求”的表述相对严格,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引导性要求”的表述具有一定弹性,表示允许稍有选择或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图则内容的分类、图则说明的要求、图件的内容与形式等,如表1所示。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

《城市道路与交通规划》知识点总结 交通:广义:交通是人物信息的流动,是以某种确定的目标,按照一定的方式,通过一定的空间进行的。通常含义:交通是人和物的流动,是采用一定的方式,在一定的设施条件下,完成一定的运输任务。 城市交通系统:是由城市运输系统,城市道路系统和城市交通管理系统组成的。城市道路系统是为城市运输系统完成交通行为而服务的,城市交通管理系统则是城市交通系统正常,高效运转的保证。 城市交通规划的任务1、根据城市性质、用地功能分区与布局、工作与居住地点的分布,分析在规划年限内的城市客运量与货运量,车辆出行次数和流向;通过数学方法计算出行在用地分区之间的分配。2、根据国民经济水平、城市规模、用地布局,分析城市交通特点、研究和选择城市运输和交通方式,及所占比例3、配合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初步方案或旧城道路系统改造规划方案,提出城市货运与客运交通的流量、流向分布图,为修正道路系统提供依据 城市道路的特点:1功能多样,组成复杂2行人非机动车交通量大3道路交叉口多4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5景观艺术要求高6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7政策性强

城市道路的运输特点:1机动灵活性大2普及面广适应性强3速度快,造假低4运量大 缓解我国城市交通拥挤堵塞的基本途径:1必须认识交通的社会地位2必须要有适当的城市交通投资3解决城市交通的堵塞,必须要有科学理论4城市总量消减5交通流量均分6交通连续7交通分离 人行道设计:a:适用于人行道宽度不足反种植单行行道树,尤其适用于两边商店多,公共文化机构多的主干道上,是目前最常见的形式。b:适用于过街行人量大,行车密度高的路段,行人与车行道之间设绿化带在人行横道处设断口,这种形式有利于行人安全,有利于交通组织,车轮溅起的污泥和扬起的尘土对行人影响较小。C:适用于支路或住宅区道路上,布置有两条绿带,一条是花卉丛绿带,布置在建筑物前,另一条是行道树,沿路缘石布置须沿屋檐墙角散水地带,筑砌护坡,以免积水影响房基的稳定。d:在人行道上布置两条绿化带靠近建筑的一条供就近行人或进出商店的人使用;另一条供过路行人使用,避免相互干扰,适用于城市中心地区商业文化设施比较集中的街道上。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的目的在于充分实现道路的功能价值,并使道路交通运输更加有序 城市道路的分类分级:国标的分类:1.快速路 2.主干路 3.次干 路 4.支路按道路功能的分类:1交通性道路(交通性主干路,交通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生态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讲座提纲 赵红红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2013. 12.10.中国广州 讲座主要内容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四、中国城市发展战略 五、生态城市规划思想 六、生态城市规划实践 十八大亮点: 生态文明 国民收入倍增计划 中国梦 中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 从建设到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 一、快速城市化的中国 以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美国高科技发展,正在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生活环境和行为。 其未来发展对人类的影响难以预料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人口迁移运动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1. 城市化速度 1949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10.6% 1978年城市化水平只有 21.0% 200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36.9% 2005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3.0% 2008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46.8% 2011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1.3% 2012年城市化水平达到 52.6% “世界各个发达国家的城镇化进程各不相同。从20%到40%城镇化率,经历的时间:英国120年,法国100年,德国80年,美国40年(1860-1900),前苏联30年(1920-1950),日本30年(1925-1955)。我国是22年(1981-2001)。”(姚士谋、陆大道:中国城镇化进程的科学思辨) 开放改革30年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的城市化进程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当年

100—150年的进程。 2. 城市化规模 城市数量1998年达668座,比1949年增长4.06倍。 小城镇发展到1998年的1.8万个,增长5.42倍。 农村集镇已发展到近5万个,城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二、中国城市发展进程 (一)中国的城市仍处于物质环境发展阶段 1.生长期:中国二、三线城市建设处于生长阶段。人口迅速膨胀,产业急剧扩大,新开发是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 2.成熟期:沿海一线经济发达城市建设进入成熟 阶段。城市物质环境的功能失调和物质老化问题突 出,再开发成为满足空间需求的主要方式,城市物质 环境的演化以内部重组为主。 (二)城市规划建设现状 1.城市规划建设重视公共空间、生态环境质量。 2.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质量提高 新加坡城市建设水平分级 新加坡前任首席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顾问刘太格先生认为: 城市建设水平可分为九级: 1—3级:基础设施不完善,脏乱差,缺乏就业,社会不稳定。 4—6级: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环境良好,社会安定。 7—9级:安全、优美的艺术化城市。(巴黎) (三)中国创意产业和创新文化的兴起 21世纪不再是工业经济时代的规模决定一切,也不再是信息革命时代的技术万能,而是创意经济的时代。人的创造力、想象力、创意成了核心。 (四)数字城市智慧城市 是指充分利用数字化方法及相关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对城市基础设施及与生活发展相关的各方面内容进行全方位的信息化处理,利用这些信息在城市规划、市政管理、环境监控、交通管理、公安消防、保险与银行、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城市旅游等方面未社会提供服务。 三、中国城市发展问题 1. 人类发展迈入生态文明时代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 城市以占全球2%的表面积容纳了全球约50%的人口,创造了全球80%以上的GDP的同时,占用了全球85%的资源与能源消耗总量。 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消耗了全世界40%以上的水泥、50%的钢材、中国住宅建设总量占了全世界的50%,中国30多年的城镇化道路,走过了世界发达国家100至150年的的历程。 发达国家在100多年里出现的各种环境问题,在我国集中爆发。 城市弊端:无序蔓延、空气质量恶化、水资源供应短缺、资源能源利用率低、

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

新城市主义思想和实践的启示 美国二战之后的几十年,郊区化无序蔓延,这种城市的增长方式导致了城市效率低下、内城衰退、社会生活质量退化、日益严重的社会两极分化、贫富隔离与种族藩篱、环境恶化、农田与原野的消失、建筑遗产损毁等结果,为了防止郊区疯长,越来越多人认识到这种发展模式的弊端和给社会带来的危害,新城市主义思想应蕴而生。 1.新城市主义思想产生的背景 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大量人口和经济活动在中心城市过度集聚,导致中心区居住密度日益提高,并引发了一系列城市问题。中心城市的拥挤和污染迫使人们撤离原来的住区,开始向城市郊区寻求更为适宜的生活环境。 从二十世纪初开始,福特公司就开始大量推销价格为600美元的小汽车,这样的价格大多数美国家庭都能承受得起。自此,美国进入了私家车的普及阶段,当时美国的城市化率刚刚超过40%[1]。由于在城市化迅速发展时期交通模式的差异,导致美国的郊区化更加彻底和典型。美国联邦公路计划又逐步将美国高速公路连为一体,促进汽车发展同时也使中产阶级的居住地沿公路蔓延开来。汽车取代火车成为人们主要交通工具对郊区化的形态具有决定性的影响。短短几十年,郊区疯狂增长,但区域内部缺乏联系,沿道路发展的居住区也不再是传统的邻里单位,城市机能不完善,同时不断的向自然环境蔓延,破坏环境,吞噬农田和原野。 越来越多的居住、工业、商业和办公等活动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到1970年时,全美国的郊区人口已经超过了居住在市区内的人口。[2]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规划师和设计师提出了新城市主义的思想,反对无限蔓延的郊区化,倡导城市土地集约使用,建设紧凑城市。 2.新城市主义的主要思想 新城市主义提出了相应的规划设计主张。其核心思想为:①重视区域规划,强调从区域整体的高度看待和解决问题;②以人为中心,强调建成环境的宜人性以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支持性;③尊重历史与自然,强调规划设计与自然、人文、历史环境的和谐性。 “新城市主义”的城镇建设基本理念分为三个层面:区域层面、城镇层面和社区层面。 区域层面:明确设定区域性廊道,作为区域性不同地方之间的联系纽带或分割界限,形成区域基本构架。以区域性公共交通站或大的交汇点为中心组织空间开发,形成节点状布局,整体有序的网络结构。区域中的人口和功能不仅应该具有多样性,而且要建立有机联系而不是相互隔离。 城镇层面:城镇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有机联系的街道网络共同构筑生活舞台。反对过分注重功能分区的做法,强调城市特色和活力来自于丰富的资源的混合使用。城市应具有包括公共交通、步行交通、自行车交通等多种交通运转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专题研究报告 公众意见采纳情况报告 (送审稿) 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2009年8月

目录 一、公众参与的工作组织 (1) (一)工作原则 (1) (二)工作阶段 (1) 1、前期阶段 (1) 2、纲要阶段 (2) 3、成果阶段 (2) 二、公众参与的基本概况 (2) (一)前期阶段 (2) 1、工作方案 (2) 2、意见梳理 (3) 3、采纳情况 (4) (二)纲要阶段 (5) 1、社区宣传 (5) 2、问卷调查 (6) 3、社区访谈 (6) 4、采纳情况 (8) (三)成果阶段 (8) 1、工作组织 (8) 2、问卷设计 (9) 3、参与对象 (9) (四)区县部门意见 (10) 1、基本概况 (10) 2、分析采纳 (11) 三、成果草案公众意见梳理和采纳情况 (11) (一)总体评价和认识 (11) (二)公众意见和规划采纳情况 (15)

1、关于城市性质和发展定位 (16) 2、关于市域城镇发展布局 (17) 3、关于城市发展方向和重点 (19) 4、关于产业发展与布局 (20) 5、关于城乡交通规划 (21) 6、关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23) 7、关于市政和综合防灾规划 (28) 8、关于公共设施规划 (29) 9、关于绿地与环境景观规划 (30) 10、关于住房规划 (32) 11、关于规划实施政策 (32) 附录:..................................................................................................... 错误!未定义书签。 前期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纲要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成果阶段............................................ 错误!未定义书签。

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说明

总体规划说明书 项目名称:南京市六合区总体规划(2014—2033) 专业名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 组员: B 宋倩雯 B 张亚萍 B 吴金慧 指导老师:翟青 2015年6月25日 目录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 二、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第二章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 一、城镇性质 二、发展目标 三、发展战略 第三章城镇规模 一、人口规模 二、用地规模

第四章城区用地布局 一、土地利用现状 二、土地利用规划图 第五章产业空间指引(发展指引) 一、经济发展概况 二、产业结构现状特征 三、产业园区的发展状况 四、空间布局 第六章综合交通系统规划 一、对外交通现状 二、道路交通规划 第七章绿地系统规划 一、绿化建设现状 二、规划期限 三、规划范围 四、规划指导思想 五、规划原则 六、规划建设任务 七、规划目标 八、规划布局 九、规划内容 第八章近期建设规划 一、六合区规划编制情况 二、上位规划相关要求 三、片区层面规划 四、社会经济发展计划 附录:任务分工

第一章基本概况和发展条件分析 一、区域现状概况1 1、地理位置 西与浦口区相连,南与栖霞区隔江相望,东邻仪征市,西、北与安徽来安县、天长市接六合区位于江苏省西南部、南京市北郊,地处江淮分水岭,南滨长江水道,壤,具有“承南接北、引南联东”的区位优势。区内水域面积大,资源丰富,长江在南侧通过,滁河在中间穿越,气候条件适宜,四季分明,生物种群丰富,矿藏品种较多。是国家东部地区现代工业基地,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聚集区和科技创新基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现代服务业中心,与浦口区共同构成南京江北新区。古老文明的六合,2000多年前就见诸史端,历史悠久,经济繁荣,民风淳朴。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六合区地处北纬32°11′~32°27′,东经118°34′~119°03’。六合区西、北部接安徽省来安县和天长市,东临江苏省仪征市,南靠长江,流经苏皖两省的滁河横穿境中入江,滨江带滁,土地面积平方公里,拥有46公里长江“黄金水道”,属长江下游“金三角”经济区。 2、自然条件 (1)地形地貌 六合区为丘陵、岗地、河谷平原和沿江洲地等地形单元构成的综合地貌,以丘陵岗地为主。地势北高南低,高低差100多米。北部丘陵岗地区位于平山一线以北,从冶山向西,经马集、大圣至芝麻岭大部分地区。中南部河谷平原岗地区雄州城区向西直至新集、程桥等乡 1数据来源于六合区百度文库

“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

摘要:当今中国正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涝灾害,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多种水问题。这些水问题综合症是系统性、综合的问题,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这一背景。文章基于生态系统服务、景观安全格局等理论,结合北京市、六盘水市以及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案例,详细阐述了“海绵城市”概念的源起、发展、内涵和构建方法体系,指出“海绵城市”有别于传统的工程依赖性治水思路和“灰色”基础设施,它作为一种生态途径,其构建核心在于建立跨尺度的水生态基础设施,以综合解决中国城乡突出的水问题,并对未来“海绵城市”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关键词:海绵城水生态基础设生态系统服景观安全格局理论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及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精神,2014年2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2014年工作要点》中明确:“督促各地加快雨污分流改造,提高城市排水防涝水平,大力推行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加快研究建设海绵型城市的政策措施”。2014年11月,《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发布;2014年底至2015年初,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全面铺开,并产生第一批16个试点城市。一时间,“海绵城市”这一概念再一次进入人们的视野。“海绵城市”概念的产生源自于行业内和学术界习惯用“海绵”来比喻城市的某种吸附功能,例如澳大利亚人口研究学者布吉(Budge)应用海绵来比喻城市对人口的吸附现象[1]。近年来,更多的学者是将海绵用以比喻城市或土地的雨涝调蓄能力。“海绵城市”、”城市海绵”、“绿色海绵”、“海绵体”等这些非学术性概念之所以得到学界的广泛应用,恰恰在于其代表的生态雨洪管理思想,尽管表述有所不同,核心思想是一致的,“海绵城市”直观地表述了具有“海绵特征”的城市,而其他概念的“海绵”重在海绵城市功能的载体。早在2003年,笔者曾用“海绵”概念来比喻自然系统的洪涝调节能力,指出“河流两侧的自然湿地如同海绵,调节河水之丰俭,缓解旱涝灾害。”[2] 并针对中国城市突出的水问题,提出了综合解决城乡水问题的生态基础设施途径,长期以来持续应用于包括台州、威海、菏泽、东营、北京等城市的生态规划中[3~10];多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城市海绵体或“海绵城市”示范工程在国际上陆续发表并获奖;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中的遂宁市、迁安市和西咸新区在其规划设计及河道整治等工程中均切实地应用了这套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和技术。较早的实践案例还包括2000年的北京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图1),其设计采用了人工湿地收集雨水和净化中水的绿地系统,被称为大地生命的细胞[11];2007年的天津桥园湿地系统(图2),通过简单的填挖方,形成泡状生态海绵体,收集雨水,在解决城市内涝的同时,进行城市棕地的生态修复,发挥综合的生态系统服务[12, 13];类似的绿色海绵工程也在秦皇岛滨海生态修复(图3)、哈尔滨群力国家湿地公园等项目中得到成功应用[14~16]。随着近年来城市洪涝灾害的频发,“海绵城市”及其相应的规划理念和方法得到社会各界认同,在很多重要会议和媒体采访中,笔者均在呼吁“使整个国土成为一个‘绿色海绵系统’,使雨水就地蓄留、就地资源化。使它与城市中的公园系统、湿地系统,形成统一的水生态基础设施自然保护系统”,并为北京、厦门、重庆等多个城市的规划建设建言献策[17~21],并给包括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及北京市最高决策者建言[22] ①。与此同时,业界也更多将“海绵城市”理论和方法应用到多项规划设计实践中[23, 24],例如董淑秋在《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中提出“生态排水+管网排水”的“生态海绵城市”规划概念,主要针对规划区的雨水利用问题[25];台湾水利署也基于LID技术在新近的《流域综合治理计划》中提出构建“海绵城市”。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