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国近代报业的转变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业的转变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业的转变与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业的转变与初步发展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新中国的报业开始形成了以党报为主体,包括人民团体报纸、民主党派报纸、私营报纸等在内的基本

格局。 这一期间,我国报业在事业发展上也取得了一定成绩。特别是1956年开始的以《人民日报》改版为标志的新闻改革,为我国报纸在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需要,服务国家和社会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但是由于受政治气候的影响,在后来的“反右”、“反右倾”、“大跃进”等重大事件中,我国报纸在宣传报道上也犯了不少错误,为“左”的路线与思潮的传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社会上和群众中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增加不多,到1960年的十年间,才增加了10家,为392家,但总印张却由6.51亿增加到47.84亿。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前的1965年,全国报纸数为413家。 2.1966——1976年:“文革”重创与灾难时期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使我国报业遭受重创,导致了灾难性后果。在当时的极“左”路线下,报纸被林彪、“四人帮”一伙所控制,成为他们篡党夺权,推行极“左”路线,实现其政治野心的工具。当时的报纸“假话、大话、空话、套话”连篇,许多宣传报道不顾事实,不计效果,任意颠倒是非,混淆黑白,指鹿为马,强奸民意,给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带来重大损失,也给新闻业本身造成极坏影响。 受极“左”路线的破坏,这一时期,我国报纸的数量锐减,至1970年,全国仅剩下42家正式出版的报纸,而且这个数量一直延续到“文化大革命”结束。“文革”十年,我国报业发展跌入历史低谷,队伍受到严重损失,一直到1978年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后,才重新获得了发展与振兴的机会。 二、改革开放后报纸的产业化发展进程 传媒在我国属特殊的产业类别,其改革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作为传媒改革的试水者和理论实践者,我国报业在产业化的发展道路上走在了前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人们逐步提出了报业产业化问题,报业开始走向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而产业化经营也将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之一。我国报纸媒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第二章中国近代报业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中国近代报刊的实践,是伴随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最早来华从事办报活动的是一批基督教传教士。 这一时期,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为轴线,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1815《察》创办~1839年,外人来华创办了6中11外,南洋及东南沿海一带。 (2)1840~19世纪末,以香港和上海为中心,遍及从东南沿海到中原腹地的办报网络。 传教士 商业性:外文-中文 一、《察世俗每月统记传》(04)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刊物,1815年8月5日由英国传教士米怜在马来半岛的马六甲创办,月刊,木板雕印。是一份宗教性质的期刊,以“阐发基督教义为根本要务”,以“灌输知识”、“砥砺道德”为教义之辅,介绍天文等科学知识和许多国家的概况。该刊的特点在于:①尊重读者心理,引用孔孟语录、采用线装书样式以适应中国读者;②写作文体丰富多样,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上第一条消息《月食》。1821年,该刊因米怜病重停刊。 二、《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08)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是外国人在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1833年8月由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在广州创办。该刊的宗旨是宣扬西方文化的优越,消除中国人妄自尊大、鄙视外人的思想障碍。内容由宗教,伦理道德和科学文化三部分组成,以科学知识的宣传为主导内容,设有新闻专栏,绝大多数为国际新闻。后期开始摘录《京报》和刊载行情物价表,首创编者按。该刊还是中文近代报刊史上首先刊载社会新闻的报刊。1833年刊载了中文近代报刊第一篇介绍西方报业情况与新闻自由的专论《新闻纸略论》。1838年停刊。 三、第一批中文近代报刊 1.《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15-1821,境外,马六甲) 2.《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月刊,1923年7月创刊于巴达维亚,创办人、主编是麦都(思)司。该刊是《察》的续刊,从内容到形式均仿照《察世俗》。1826年停刊。 3.《依泾杂说》:1828年创刊于澳门,中英文合刊,创办者与主编未知。 4.《天下新闻》:1828年创刊于马六甲,月刊,创办人纪德。该刊散张活字印刷,仍为宗教性刊物。1829年停刊。 5.《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1833-1838,郭士立,境内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

近代报刊的发展

近代报刊的发展: 一、外国人办报: 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人在治外法权保护下,继续在中国办报。先后创办了《遐迩贯珍》(1853,香港)、《六合丛谈》(1857,上海)、《万国公报》(1868,上海)、《中西闻见录》(1872,北京)、North China Daily News(1850,上海,中文名《字林西报》)、The Peking Tientsin Times(1894,天津,中文名《京津泰晤士报》)及《申报》(1872,上海)、《新闻报》(1893,上海)、《顺天时报》(1901,北京)等一大批中外文报刊。其中,《万国公报》由英国传教士林乐知(1836~1907)主编,是广学会的会报。 《字林西报》由奚安门(?~1856)等主编,有“英国官报”之称,出版达一百零一年,是在中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外文报纸。《顺天时报》由中岛真雄主办,是日本外务省的喉舌。《申报》由英国人美查(生卒年不详)创办,《新闻报》长期由美国人福开森(1866~1945)主持,都是“学了中国人口气”办给中国人看的外商中文日报。这两家报纸后来为中国人接办,其中,《申报》出版了七十八年,是在中国历史上出版时间最长的中文日报。 二、国人办报: 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最早的一批近代报纸 19世纪50年代起,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开始办报。1858年在香港创办了《中外新报》,这是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份近代报纸,伍廷芳曾经参加过它的编辑工作。这以后,陆续创办的有《羊城采新实录》(1872,广州)、《昭文新报》(1873,汉口)、《循环日报》(1874,香港)、《汇报》(1874,上海)、《述报》(1884,广州)等。以《循环日报》、《汇报》、《述报》这三家最有影响。《循环日报》是一份大型日报。它的创办人王韬,曾经游历过英、法、德、日等国,对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有较多了解,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报刊政论家。他为《循环日报》所写的《变法》、《尚简》等文章,提倡学习西方,宣传政治改革,主张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在当时和后来的改良派知识分子当中,有很大影响。《汇报》是中国最早的留美学生容闳参加创办的,曾经和外国人所办的中文报纸进行过激烈的笔战。《述报》创刊于中法战争时期,对刘永福所部黑旗军抗击法军和香港人民抵制法国殖民者发动的侵略战争而进行的罢工、罢市活动,都作过详细报道,支持了中国人民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报刊 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办报,鼓吹变法。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刊的《中外纪闻》、1896年1月12日在上海创刊的《强学报》,分别由梁启超、徐勤担任主编,隶属于强学会,在强学会被封以后,相继停刊。 之后,梁启超等人继续筹备办报,1896年8月9日在上海创办了《时务报》。它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戊戌维新运动时期出版的一份主要的机关报,旬刊,每期出二十余页,三四万字一册,由汪康年任总经理,梁启超任总主笔。在梁启超主持下,《时务报》先后出版了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中国报纸类型的历史发展 董天策陈映黄晓赟刘俊收稿日期: 2005 - 01 - 18 254 摘要: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概括为宗教报纸、商业报纸、政论报纸、机关报、晚报、专业报(行业报) 、都市报几种形态或类型,并对各类报纸的历史沿革与内容特色作了全面的描述与分析,有助于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 作为新闻纸,报纸是现实生活的真实记录,是社会风云的历史见证,是时代精神的鲜活体现。因此, 报纸的内容总是与时俱进的。与之相适应的是,报纸的形态或者说类型也在不断发生变化。长期以来,有关报纸形态或类型的论述散见于新闻史著作, 让人难以全面把握其演进轨迹。因此,本文在吸取有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中国报纸形态或报纸类型的历史沿革作一全面的描述与分析,以便更好地洞察我国报业的历史发展。据现有材料,中国报纸起源于唐朝的“进奏院状”(或称“状报”、“报状”、“上都留后状”、“留邸状报”、“邸吏状”、“报”),宋朝发展为“邸报”(或称“进奏院状报”、“朝报”、“邸状”、“邸吏状”、“邸吏状报”),“邸报”在明清两朝又有所发展(或称“邸抄”、“邸钞”、“阁抄”、“科抄”、“京抄”、“朝报”、“京报”等) ,但始终都是“官报”形态。其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旨、皇帝的起居、官吏的任免、臣僚的奏章、军事消息等。宋明清三朝,出现过民间办报,如宋朝的“小报”、明朝出现的“抄报行”、清朝出现的“小报”(或“提塘小报”、“小抄”),但始终受到统治者的严厉禁止,并未真正发展起来,只是“官报”的补充形态。[1 ]以邸报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报纸并非现代意义上的报纸,不在本报告的讨论范围之内。 传统上,除古代报纸外的中国报纸被划分为三个历史时期: 1815 年至五四运动前为中国近代报纸,五四运动以后至1949年10月前为中国现代报纸, 1949年10 月以后至今为中国当代报纸。这是一种基于政治历史的报纸分期。如果从报纸特性本身来看,这三个历史时期的报纸都是现代意义上的报纸。整体上,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类型或形态的历史发展可以划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宗教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报纸,起源于外国传教士创办的中文报纸。1815 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米怜在马六甲创办中文月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东南亚华侨中散发,并有一部分传入广州。这是第一份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刊。由此开始,至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外国人在东南亚、香港、澳门和广州等地先后创办了6 种中文报刊和10 多种外文报刊。鸦片战争后,外国传教士继续创办了不少宗教报刊。除《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外,著名的宗教报纸有: 1833年传教士郭士立(郭实腊)在广州创办中文月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 1853年英国传教士麦都思在香港创办《遐迩贯珍》, 1857年英国传教士伟烈亚力在上海创办中文报刊《六合丛谈》, 1868年美国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中国教会新报》,后于1874年9月更名为《万国公报》,等等。 宗教报刊的内容构成,首先是阐释基督教教义, 其次是宣传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及世界各国的人文、史地、时政,最后是刊载少量的新闻消息。这几方面的内容,各报随时代先后而有所侧重。大体上,越早的报纸越侧重宗教内容, 其余内容依次递减,越到后期的报纸,宗教内容越来越少,而新闻消息的比重逐渐增加。 二、商业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商业报纸是以赢利为办报主要目的的报纸。最早的一批中文商业报纸出现在19 世纪中期, 如1857年由孖剌报馆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 1861 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上海新报》等。一些有影响力的中文商业报纸在19世纪后期开始形成, 如1872年英国商人美查等人在上海创立《申报》, 1882年由字林洋行在上海创办的《沪报》(出至73 号改名《字林沪报》), 1893年由英国商人与中国商人张叔和等在上海合资创办的中文日报《新闻报》。 《申报》、《新闻报》、《字林沪报》是中国商业报纸的典型。[2 ]这几家报纸在创办时都有不同程度的外资背景,但办报业务特别是编辑大权都归国人之手,由国人主持笔政。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申报》、《新闻报》都归国人所有,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国人主办的报纸。 早期的商业报纸几乎是商业信息的载体,《香港船头货价纸》只登行情物价、航运消息等内容。《上海新报》也将商业信息放在首要地位,广告、船期、行情等商业信息占据了绝大多数版面。发展到以《申报》为代表的商业报纸阶段,商业报纸则走向成熟,除了继续注重商业信息而外,《申报》在内容上形成了崭新的特点:首先是重视新闻报道。一方面是重视猎奇性、趣味性强的社会新闻。如公开征集志怪述异的社会新闻,曾就杨乃武与小白菜和杨月楼案进行连续报道。另一方面是重视对重大事件的报道,如日本侵台、中法战争等都派人赴现场采访,抢发独家新闻,还利用电报传送新闻。其次是重视报纸言论。《申报》认为要达到赢利目的,必要时也须仗义执言,并且强调言论要有益于国计民生,因而每天均有一论说置于头版,曾发表过谈吸鸦片、聚赌、缠足之害的论说,主张禁娼的论说,宣传修铁路、开矿藏等“富国之策”的论说。再次是注重文学副刊。在《申报》之前,报纸偶尔刊登一些旧体诗词和寓言之类的作品。《申报》则公开征求和逐日刊登“骚人韵士”的“短什长篇”与“竹枝词及长歌纪事之类”,且日渐综合,开中国报纸副刊之先声。这样, 从《申报》开始,由新闻、言论、副刊和广告四方面内容为组成要素的中国报纸模式就基本形成了。 三、政论报纸的创办与发展 政论报纸是以评述时政、抒发政见为宗旨的报纸。中国政论报纸开始于1874年1月5日创刊于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收稿日期〕2001-06-11 〔作者简介〕姚琦(1962-),男,安徽安庆人,历史学硕士,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文化史研究。  【近世史坛】 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 姚 琦 (韶关大学社会科学系,广东韶关512005) 〔关键词〕中国近代;报刊业;社会变迁 〔摘 要〕1815-1915年中国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这些报刊在内容上反映了近代中国从最初西潮东来到洋务、维新、反清革命、创建民国的全部过程。在名称上折射了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社会变迁和国人对中外大势的认识。在出版地上由东南沿海不断向内陆辐射,体现了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基本规律。通过对中国近代报刊的宏观考察分析,可知中国近代报刊发展与中国近代历史发展线索基本一致,从诸多侧面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 〔中图分类号〕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6198(2001)06-0122-06 报刊是近代社会表达政治意向、传播思想文化和社会信息的重要工具,在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变迁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1815年中国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创刊到1915年《青年杂志》出版的100年间,中国大陆和海外总共出版了近2000种中文报刊。中国近代的报刊发展与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线索基本一致,是近代中国各个时期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发展和变迁的缩影。 一 尽管远在唐宋时期中国就产生了刊载 封建皇帝诏书和封建王朝法令的中国最早报刊——邸报,但严格意义上的近代中文报刊是19世纪初才出现的。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出版了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纪传》。从19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洋务运动兴起前,外国传教士和商人在南洋和中国东南沿海城市创办了60余种近代中、外文报刊,如1823年7月创刊于雅加达的《特选撮要每月统纪传》,1857年1月创刊于上海的《六合丛谈》等。这一时期正是中国由闭关自守、愚昧自大的封建帝国遭受西方列强的冲击、侵略,初步沦为丧失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期, — 122—

郭亚夫《外国新闻传播史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圣才出品】

第三章 英国近代报业史 3.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1)英国专制王权对新闻出版及传播通讯事业的控制始于强大的都铎王朝时代。 (2)1528年,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下令限制印刷业的发展。首次发布有关新闻出版的 法令,正式建立对出版物的审查制度。1529年公布第一个禁书法案。 (3)1530年,国王特许神父希顿一人出售神学家坦特尔翻译的《圣经》,并建立第一 个在政府控制下颁发许可证的制度,是特许制度的开始。 (4)1534年,国王发布保护国内出版商法案。1538年正式建立皇家特许制度。 (5)1621年8月13日,皇家特许出版商在国王特许下,在伦敦发行英国人自办的第 封建统治后期对出版事业的控制 出版自由 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报业领域的压制与反压制 革命后的报业和政党报刊 报业反知识税的斗争 独立报业的成长 独立报业的成长和《泰晤士报》 《泰晤士报》 星期日报和晚报 廉价报纸的兴起 廉价报纸的兴起和《每日电讯报》 《每日电讯报》 其他报纸 小型报纸的兴起和报纸主题的改变 英国 近代报业 史

一份印有“准许出版”字样的定期刊物《每周新闻》。 (6)1632年,王室加强新闻管制,颁布禁令,“禁止所有的来自各处的新闻”。1637年7月11日,“星法院”通过的印刷法令进一步加强印刷控制,报业活动进入一个低潮期。 二、在资产阶级革命进程中报业的兴起 1.出版自由 (1)约翰·弥尔顿响亮提出出版自由的口号并加以深刻论述。 ①认为用检查制度来压制出版自由,实际上是消灭人类的理性与生存尊严。 ②坚信限制言论出版自由是妨碍真理性,唯有保障言论出版自由,才能使真理战胜邪说。 (2)约翰·利尔本对英国的出版自由思想做出重大贡献。 ①认为出版自由是人类理性的发展需要,出版自由是大自然和“上帝”所赋予人民大众的、不可剥夺的“天赋权利”。 ②认为人民的协议是一切合法政权的来源。在《英国天赋人权维护书》和《新人民公约》等著作中,系统阐述自己“人民主权”说和“出版自由”的思想,为英国资产阶级新闻传播理念做出贡献。 2.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的报刊 (1)克伦威尔军事独裁时期,对印刷出版重采取严厉的管制手段。 (2)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的查理二世复辟登基,旧有的出版管制方式悉数恢复。期间《牛津公报》作为官报发刊。 ①1665年11月发刊,每周两期(后改为每周四期)。 ②内容都是一些官方消息,并无特色,全是新闻,没有评论。 ③首次采用近代报纸的形式(单页两面印刷,每面两栏),而且一直出版至今,是世界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业时间范畴界定 中国近代报刊的时间范畴,一般认为是从1815年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到1915年的《新青年》。中国近代报刊产生的实质性标志应是康有为等人于1895年在北京创办的中国大陆最早的政论性杂志《中外纪闻》。这是在先人们(包括外国人和中国人)创办报刊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19世纪50年代起在香港、广州、上海、汉口、福州等地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批中文报刊,可以看作是中国近代报刊的开端,同时也是中国资产阶级报刊的萌芽。 自19世纪60年代起,中国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有了重要的发展,当时外国人出版中文报纸已有半个世纪之久,近代化报纸的模式和有关办报的基本知识已经传入中国,中国人自己办报的时代到了19世纪70年代终于到来了。 一张完全是自办的报纸,应拥有三权--文权,经济权和人事权。依此看,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张报纸,很可能是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昭文新报》创办于1873年8月,但是该报格调不高,已经失传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批报纸 我国第一批自办的报纸中,历史最为悠久影响最大的是王韬主编的《循环日报》。该报创刊于1874年2月日,宗旨是:“要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振兴中华,抵御外患,进行爱国主义的自强宣传。”该报受到社会的广泛欢迎,该报的文章曾被海内外报刊广为转载。除《循环日报》外,中国人在香港所办的报纸还有《维新日报》和《粤报》(创刊于1885年)。 《维新日报》创刊于1880年,创刊不久就爆发了中法战争,该报积极支持抗法斗争,广泛刊载有关战争的胜利消息,受到社会的欢迎。1912年停刊。 中法战争爆发以后,中国人便兴起在广州办报,其中有较大影响的是《述报》和《广报》。 《述报》创刊于1884年4月18日,是我国最早出版的石印日报(石印技术是从欧洲传入中国的),《述报》出版期间,70%的新闻版面都是有关这场战争的消息,这些新闻报道为后人研究中法战争留下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该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而停刊。 《广报》外形仿效《申报》,该报销售很广,不仅在国内销售,还在新加坡等海外销售。后因该报刊登八国联军战败的消息而被帝国主义强迫查封。 第一批中国人自办的报纸的另一个重要基地是上海。 首先出现的是《汇报》,创刊于1874年6月16日。该报积极维护中国的权益,对外国领事侵害华人利益的事进行抨击,该报只出了两个月就被停。次日—9月1日改名《巢报》继续出版。 中国人在上海自办的另一张报纸是《新报》,创刊于1876年11月23日,该报一般不议论政治,有很多关于经济和商务的报道,并陈述一些西方科技,另一个特点是该报为了争取外国读者,将新闻稿用中文和英文并列在一起。创刊6年之后停刊。 维新运动时期的新闻事业 “????”???????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

近代报业的发展中,封建统治和保守势力的压制资产阶级民主势力的反压制,是贯穿其间的基本矛盾。围绕这一矛盾,各国报业有相似的发展轨迹: ①资产阶级革命以前,资产阶级报刊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压制。 ②在资产阶级革命发动和进行的过程,资产阶级报刊大量兴起。 ③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报刊成了新的统治阶级的舆论工具。报业发展随着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逐步完善和稳定。 ④资产阶级革命后,各国都经历了一个政党报刊为主的时期。正当报刊的特点:政治上有党派性;经济上依赖政党;内容重时政言论;读者为上层社会。 ⑤工业革命给近代报业带来了重大影响。 ⑥随着经济的发展,民营商业报刊发展起来。 三、新闻通讯社的诞生 四大通讯社 世界上建立最早的四家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社、德国的沃尔夫社、英国的路透社和美国的港口通讯社(即今天的美联社) 三社四边协定 早期通讯社竞争和垄断的产物。欧洲的哈瓦斯、沃尔夫、路透三大通讯社自1866年开始展开竞争。他们的业务日益超越国界,而且同殖民扩张的进程相联系,经过十几年的激烈争夺,已把世界新闻市场分割完毕。为了确定既定事实和各自的垄断范围,1870年1月17日,签订了“三社四边”协定。协定以欧洲三大通讯社美国的纽约联合新闻社虽然也参加了,但不能插足美国以外的地区,所以通常称之为“三社四边协定”。协定确定了各社采访和发布新闻的范围,冰规定互相交换所采集到的新闻。四大通讯社垄断了世界新闻市场,他们凭借自己各方面的优势,压制和排斥所在各国的新闻机构,迫使众多的新闻机构只能从他们唯一渠道获取新闻,达到更好的为本国资产阶级殖民活动服务的目的。 四、无产阶级报刊的出现 无产阶级报刊三个阶段:工人报刊、无产阶级政治报刊、无产阶级政党报刊。 英国: 《北极星报》 《北极星报》:在英宪运动中诞生。1837年宪章左翼力量创办。在利兹出版,后迁往伦敦。1852年停刊,出版15年。《北》高举“人民宪章”的旗帜,宣传宪章派左翼主张,报道他们的活动,有力的指导英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主张一切国家的工人阶级联合起来。《北》注意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旗帜鲜明,文字通俗,从而赢得大量读者。它是英国近代无产阶级报纸的卓越代表。 德国: 《莱茵报》:1842年元旦,德国莱茵科伦一些资产阶级代表创办,全名《莱茵政治、商业和工业日报》。马克思从5月开始为报纸撰稿,10月被聘为主编。该报揭示了许多重大社会问题,一再遭到检察官的刁难。后马克思辞职,报纸被查封。 办报思想: ①《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在同普鲁士当局的斗争中,深刻地阐发了新闻出版的自由的思想。严厉抨击普鲁士政府的书报检查制度。马克思十分重视出版自由在政治民主权力中的地位。 ②《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还鲜明地提出人民报刊的思想。他指出,人民报刊代表人民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浅析清末明初明办报刊 清末明初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 学生姓名:叉叉叉 学生学号:1320041756 学生班级:新闻131

【摘要】本文以新闻事业发展的自身规律与社会发展的历史诉求相结合为研究视角,将明末清初新闻发展的历史过程划分为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第二阶段,国人办报的开端。第三阶段,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第四阶段,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兴起。明末清初即新闻事业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作了探讨与阐释。 [1] 关键词:明末清初新闻发展历史阶段 自1815年第一份近代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诞生,至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中国报业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外报在华崛起。 自1815年开始,至1895年结束,其最基本的特点是:近代报刊因外国传教士传播福音的需要而在中国诞生,鸦片战争后在外国商人等各色人等的共同努力下“渐行于中土”(王韬),其中商业性报纸发展为报业的主流。 以1815年为中国新闻事业的历史起点,其依据是《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创办。1815年8月5日,英国基督教传教士威廉?米怜在南洋马六甲发刊中文《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以阐发基督教义为主旨。这份报刊虽然在南洋地区出版,但其创办意图并不是为了影响南洋人,也不是仅仅为了影响南洋地区的华人,而是为了影响所有的中国人,因而被新闻史学者认定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份近代化报刊。戈公振认为,《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是为我国有正式报纸之始”。此后,虽有学者曾提出过一些异议,提出应以1833年8月1日在广州发刊的中文《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或1822年9月12日在澳门出版的葡萄牙文《蜜蜂华报》为历史起点,但都只是一家之言而已。然而,自1815年《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刊至1839年禁烟运动发生前,外国传教士虽然视近代报刊为其传教的重要工具,但因当时的满清封建王朝在思想文化上实行言禁政策而始终难成气候,发展的步子极为缓慢,二十多年间仅出版过6份中文报刊。 其中,在中国境内出版的仅有《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和《各国消息》两份,

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 看传媒业发展的条件

从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历程看传媒业发展的条件 摘要:传媒业的发展需要具备很多条件,综观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现至五四时期的第三次国人办报高潮的这一百多年时间里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状况,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有技术、商业、思想、 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将这些因素概括总结可以得出:中国近代报业发展主要有技术因素、人才 因素、商业因素、政治因素以及思想文化因素。这些因素也是传媒业发展所要具备的条件。 关键字:技术人才商业政治思想文化 中国的近代报业从《察世俗每月统记传》的出现开始,之后国人办报活动兴起,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带来了中国人办报的三次高潮。一百年的时间里,中国近代报纸从无到有、从屈指可数到遍布大江南北,走过了漫长的历程,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百年的历程虽然漫长,但其发展踪迹清晰可循。仔细分析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这一百多年,我们就可以总结出传媒业发展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技术因素、人才因素、商业因素、政治因素、思想文化因素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而这些因素也是传媒业能否进一步发展大的条件。 一、技术因素 无论是报纸还是其他传媒,技术因素是其能否取得发展的先决条件。因为只有具备了什么样的技术才能出现和之相对应大的传媒。对于中国近代报业来说,首先要具备一定的印刷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近代报纸所用的新闻纸张、印刷技术。中国近代报纸所用的白报纸是由西方传入的,但是白报纸的价格要比国产纸张便宜很多。这就是为什么1861年《上海新报》就开始使用进口白报纸,但此后十余年新创办的报纸如《申报》《汇报》《益报》等都是使用国产的竹连纸。我认为出现这样的局面不能说是技术阻碍了报业的发展,而恰恰表明掌握近代报纸印刷的重要性。所以也就不可否认,进口白报纸的使用是中国近代报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 近代的活字印刷术是由西方传教士改进和发展占并传入中国的。1807年,传教士马礼逊来华后秘密雇人刻印字模。1815年,中国第一套铅活字由汤姆斯在澳门为东印度公司制造出来,用于印刷马礼逊的《英华字典》。1833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的《杂文篇》是中国最早利用铅活字印制的报纸。外国传教士将先进的印刷技术带入中国,推动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发展。 二、人才因素 1807年马礼逊来到中国,1815年米怜被派来协助马礼逊,1815年米怜在马六甲创办《察世俗每月统记传》、1833年普鲁士传教士郭士立创办《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年马礼逊在澳门创办了中国最早的近代中文报刊《杂文篇》……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开始阶段,传教士无疑是办报的中流砥柱。随着林则徐、魏源、洪仁玕、王韬等人积极参与办报,国人办报活动渐渐兴起。在第一次国人办报的高潮中,梁启超创办《万国公办》、《强学报》、《时务报》,是这次办报高潮的领导者。辛亥革命前,章太炎、汪精卫等人于1905年创办了同盟会的机关报《民报》、于右任先后创办了《民呼日报》《民吁日报》《民立报》、1910年詹大悲创办了《大江报》。五四时期,陈独秀胡适等人创办了《新青年》和《每周评论》。 近代报业每个发展阶段,都有一些人物引导、参与办报,为近代报业的发展提供了智力因素,也引导着中国近代报业的前进方向。

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报纸产业发展历程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中国报纸产业发展历程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报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上了议事日程,报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报业发展壮大的主要形式。我国报业的产业化进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集团化”以及现今正在推进的文化体制改革是进程中三次重要调整。现今报纸产业正面对互联网的不断冲击,需要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寻求新的产业发展路径。 关键词:报业;产业化;市场化; 我国近代报业自19世纪初产生以来,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新中国成立之前,我国报业虽已达到一定规模,但由于旧中国政权的长期压制和摧残,人民报业的发展一直受到严重制约。新中国成立后为我国报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使其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 一、改革开放前我国报业的发展情况 由于长期处在计划经济的操控下,我国的报纸经营单位长期被归于事业单位的行列,单纯地行使其喉舌的功能,缺乏产业经营意识。 1.1949—1966年:新中国成立初期恢复与发展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发展报业作为保障人民民主权利,促进国家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通过各种形式,采取多种措施为报业发展创造条件。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发展报业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恢复出版解放区报纸,即恢复出版在人民解放战争中停刊的解放区报纸;二是创建新的人民报纸,即为各民主党派和人民团体创建报纸提供条件;三是接管国民党政府的报业机构,将其作为发展人民报业的物质基础;四是接受、改造和重组私营报纸,使其成为新中国报业的组成部分。由此,新中国的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近现代报业的产生发展及走势 一、近代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近代报业产生的背景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变化,形成了对新闻事业的内在的社会需求 (1)从经济上看,人们为了在市场上进行竞争与生存发展,对信息的需求量剧增。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或港口,成为近代新闻的发源地。例如16世纪末的德意志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并且它与尼德兰的安特卫普一样都是是欧洲重要的贸易中心,因而这些地方的新闻印刷品也比其他国家更早出现。 (2)从政治上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制度的诞生,特别是在16、17世纪之交,社会政局动荡,社会信息量剧增,社会各阶层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也剧增。特别是新兴的阶级和政治力量更加迫切地需要传播信息、宣传政治观点,左右舆论,以促进社会变革。因此,近代报纸是在欧洲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背景下产生的。 2、社会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 印刷术的日趋进步和造纸工业的发展为近代报业提供了技术和物质基础;交通和邮政事业的日趋发达扩大了报纸发行的空间,增强了报纸的时效性;人口日益集中,城市逐渐增多为报纸提供了大量且较为集中的市场。 (二)、近代报业的产生 近代新闻事业的主体形式是报纸。近代报纸诞生的标志——每周定期刊物的出现。 1、最早的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 1609年德意志地区出现两种周报:①《通告——报道或新闻报》,在沃尔芬比特尔发行;②《报道》,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为什么定期报刊产生于德意志地区呢?因为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贸易集散地逐渐移到大西洋沿岸,英法德等国都出现了一些重要的商业城市,它们取代威尼斯等地中海城市而成为新的信息中心。德意志是金属活字印刷的发源地,又是南欧和北欧交通贸易的连接点,因而定期报刊出现得比较早。 2、最早的日报也诞生于德意志地区 1650年莱比锡一位书商创办的《新到新闻》通常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张日报。1663年的《莱比锡新闻》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日报之一。德国日报的产生比英国1702年的《每日新闻》、法国1777年的《巴黎新闻》、美国1783年的《宾夕法尼亚晚邮报》要早50年到100年。 (三)、近代报刊的发展历程 1、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政论报刊 资产阶级报刊的发展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发展紧密联系。1566年尼德兰人民解开了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后,英、美、法先后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19世纪中叶以后,德、意、日等国也从封建社会演进到资本主义社会。各国国情不同,历程也有很大差异,但各国报业的发展却有共同的规律:

论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中外国人办报成功的原因

论在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中外国人办报成功的原因 摘要: 中国近代化报刊是伴随着西方列强入侵中国的活动而产生的。从1815年到19世纪末,在清政府依旧实行专制统治且有诸多限禁的情况下,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来华办报,由此揭开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序幕。自那时起,不断有外国人远道来华办报,至19世纪末,逐渐形成以英美报刊为主干,以香港、澳门、上海为基地,辐射广州、汕头、福州、厦门、台湾、宁波、烟台、天津、北京、九江、汉口等大城市的在华外报网络,出现了一大批由外国传教士和商人主办的、影响深远的中外文报刊。外国人在中国共创办了近200中汉文、外文报刊,占我国当时报刊总数的80%以上。它们形成了一股强劲的发展态势,以致中国新闻史上出现了一个独特的“外报时期”。而中国近代新闻业的序幕为什么由外国人首先揭开?是因为政治,还是经济的原因?本文将从这两个方面做出讨论。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为世界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中国有世界新闻传播史上最早的报纸,特别是最早写在纸上的报纸和印刷在纸上的报纸都诞生在中国。但同时,中国古代的报纸受到封建统治者的严密控制,其历史基本是一部封建统治阶级掌握传播媒介、控制舆论工具、限制言论出版自由的历史。中国古代的报纸发展缓慢,在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形式和内容都没有太大变化。但社会在发展,旧式的邸报和《京报》从形式到内容都已经完全僵化,根本无法适应发展的社会,因此它们的命运只能是被新型报纸所取代。这就是中国古代报纸的最后结局。当旧事物褪去,必将有新事物代替它,但什么样优势让外国报纸带领了中国近代报业的兴起。 (一)政治方面 清朝是报禁苛繁的一个朝代,清廷对新闻出版活动的控制历来十分严格。拿官报来说,谕旨和臣僚奏章哪些应抄发,哪些不应抄发,通过何种渠道抄发,往往由皇帝作最后的决定。对民间报房出版的报纸亦有诸多限制。如康熙五十三年公布“各省提塘除传递公文本章并奏旨科抄事外,其余一应小抄,概行禁止”;雍正六年公布“未经御览批发之本章,一概严禁,不许刊刻传播”;乾隆十一年公布“直隶、江南、浙江等省在京提塘,将不发之事件,钞寄该督抚等,似此行私报密,甚为浅陋,传谕申饬”等。尽管乾隆以后这方面的限禁相对缓和一些,但是从根本上说,乾隆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同样是不允许自己控制以外的其他任何类型的报纸刊布发行的。从内容上,中国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报纸是统治者用以维护封建治体的工具。官方的邸报固然如此,“民办的小报和京报也只能在封建统治阶级到控制下活动,不能越雷池一步。封建统治者绝不允许可以自由报道一切消息和自由发表一切意见的报纸存在。”报纸的出版被报官控制的及其严格。也越来越多的偏向于报道宫门抄、皇帝谕旨和臣僚奏章等受众只是政府官员、士大夫知识分子,以供他们获知朝政和国家大事的信息。对于贫民百姓想要接触到

中国报纸的起源

从中国报纸的起源与发展探究其未来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有报纸的国家.唐朝开元年间,在长安出的<<开元杂报>>是第一份用纸印刷的报纸.投递这份报纸的机构,当时叫邮驿,投递人员为唐朝兵部军卒,腰束革袋,带上铃铛,骑着快马传邮,听到铃声,行人都远离路旁。 1638年(崇祯11年)以后,由于普遍采用活字排版,报纸的发行量增大,但因战争频繁,交通堵塞等情况,江南一代当天的报纸要个一个月后才能看到。1878年(清光绪四年)清政府成立邮传部,开展包括投递报刊在内的邮政业,才脱离兵部转为民用。 1900年后,随着报纸的陆续创办,北京出现了六大报房,字号是:聚兴,聚恒,合成,信义,集文.这些报房控制着京城各报业的发行权,这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报房。 1911年北京各报社在琉璃厂南柳巷永兴寺,联合开办了一个报刊发行处,自此我国的报纸事业便蒸蒸日上,为其献身的人士也不计其数! 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报纸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在这期间它经历了无数次的兴起与衰落,但是报纸的流行却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无尽的方便。 早在距今2000年前,中国就出现过类似的文书抄本。它是当时的官府用以抄发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文件及有关政治情况的刊物,称为《邸报》。它具有报刊的某些特点。可认为是最早形式的“政府公报”。原藏于敦煌莫高窟的唐代《进奏院状》,是中国已知的最早的一份手抄邸报,距今已有1000多年了。 使用印刷术印报大约出现在1450年的欧洲。报道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经历的报纸出现在1493年,是罗马当时印制的第一份报纸。当时的报纸并非天天出版,只是在有新的消息时才临时刊印。 1609年,索恩在德国出版了《艾维苏事务报》,每周出版一次,这是世界上最早定期出版的报纸。不久,报纸便在欧洲流行起来,消息报道的来源一般都依赖于联系广泛的商人。日报首次发行于1650年,是德国人蒂莫特里茨出版的。虽然只发行了3个月左右,但却是世界上第一份日报。 报纸指以刊载新闻和新闻评论为主,通常散页印刷,不装订、没有封面的纸质出版物。有固定名称,面向公众,定期、连续发行。现在多数报纸每日出版一次或数次,也有每周出版几次或每周出版一次的。这种意义上的报纸只出现在现代社会,古代社会的“报纸”或不是纸质的,或不是印刷的,或非定期、连续发行,一定意义上也不是面向公众的。 现代报纸的直接起源是德国15世纪开始出现的印刷新闻纸(单张单条的新闻传单)。一般把1615年创刊的《法兰克福新闻》视为第一张“真正的”报纸,因为该报有固定名称、每周定期出版一次、每张纸上印有数条而不是单条新闻(但是该报是单面印刷)。“报纸”的英文一词(Newspaper)最早出现于1665年英国第一家报纸《牛津公报》上。1650年在德国莱比锡出现最早的日报《新到新闻》,但是日报成为报纸的主角,是在18世纪以后。日报的普及,标志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新闻业得以成熟,因为日报的连续出版,对信息的采集和发送、印刷技术、新闻人员的素质和管理人员的水平,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初期的报纸和杂志是混同的,有新闻,也有各种杂文和文学作品,简单地装订成册。对于这个时期的报纸和杂志,通常笼统地称“报刊”,英国、法国、中国早期的“报刊”概念,便是在这个意义上使用的。英国和法国从18世纪起,报纸与杂志开始明显地分离,中国在本土出现现代“报刊”后约二十年,报纸和杂志的分野得到明确。 报纸可以作为商品,也可以作为政治斗争的宣传品。历史上,西方发达国家的报纸大多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官报时期、党报时期和商业报纸时期。在官报时期,报纸对于封建王权来

中国近代报业的文化传播背景分析

中国近代报业的文化传播背景分析 周 光 明 内容提要 本文探讨了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实际上是如何评价传教士的办报活动,笔者将19世纪初来华的传教士同明末清初的传教士作了一个对比,提出了“先期中国化”的概念。第二个问题则相对具体些,笔者重新描述了一下国人从译报到办报的演变过程,同时也注意到外报的变异现象。第三个问题是比较了19世纪前后两批报人之间的异同,认为前期报人以个人兴趣为主,后期报人以组织兴趣为主,但他们又处于一种递进关系之中。在本文的展开中,笔者试图把握近代中国报业早期发展中的“近代化”与“中国化”这一辩证关系。 报刊的出版与发行,是一种文化传播活动。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历史中,有着丰富的新闻传播活动,不过,无论学者们如何慎重其事,也不能不承认中国古代的报刊活动确实没有产生过很大的影响,1原因是它严重地受制于我国传统的文化结构。但是,这一格局在19世纪突然被打破,中国面临了“近代新闻媒介带来的西方文化传播的挑战”,2中国的新闻文化传播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本文试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谈谈对中国近代报刊活动(时间范围限定在20世纪之前)的一些理解,包括以下几个问题:一、传教士何以成为中国近代报刊活动的先驱者,他们的宣传方式是如何被决定的;二、中国社会对西方近代新闻媒介的接纳过程;三、前后两代报人之间的关系。这几个问题都是中国近代新闻史中的重要问题,笔者不惧浅陋,想以此文就教于大方之家。 一 众所周知,中国近代新闻史的第一页是由外国传教士写下的,那么外国传教士到底与中国近代报刊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按理,传教的方式有很多,传教士的使命与中国近代报刊实在并无必然关系。传教士就是传教士,他们是受欧美各国基督教会团体派遣前来中国传播基督教的。3但是,19世纪初,当两种截然异质的文化相遇时,作为西方文化输入的先导,传教士具有了多种角色。他们创立教堂,出版书刊,开办医院和学校,他们引进技术、知识和观念,这一切都是围绕着传布基督福音这一中心而展开的。就他们的工作而言,影响较大的不是教义反倒是所谓的西学,从这个意义上讲,19世纪外国传教士出版书刊的活动可以看成是从明末开始的西学东渐过程的第二阶段。就近代报业而言,报刊是传教的形式,西学或实学是传教的内容。为便于说明,这里先对明末清初与19世纪初这两个时期的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