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充分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

奋斗中学党委副书记张日

2007年,是奋斗中学建校65周年。我们通过对老校友、老领导的访谈、书信征询、座谈讨论的形式,最后提炼议定了奋斗中学的校训:强学、修德、健体、创新、奋斗。这10字训从历史的承传、现实的弘扬、未来的昭示三个方面来说,意义是深远的。

校训是奋中办学的历史沉淀。校训融了奋斗中学创始人傅作义先生“德智体兼修、教学做合一”的办学思想。校训也汲取了傅先生“校长八训”的精髓。校训表现了德育、智育、体育全面发展的理念,还渗透着奋斗中学办学的特色,即培养“志存高远、自强不息”的奋斗人。校训也概括了傅将军在国难当头办学的坚强不屈的奋斗精神和超越时代的创新意识。

校训是奋斗中学办学实践特色的浓缩。奋斗中学特有的学校文化,像一只无形的手塑造着奋斗中学的莘莘学子,奋中人共有的特色是百折不挠、自强不息、永不言败。65年的历程,奋斗中学的学子们践行了这一思想。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布赫为奋斗中学题词为“强学力行”,便是对奋中办学特色的肯定。“强学”,是奋力、用力、刻苦学习之义,是自我完善的努力;“奋斗”体现了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是精神层面的追求;修德、健体、创新是人生臻于完善的必须。

校训是奋斗中学未来发展的精神指针。奋斗中学的10字校训,是对奋斗中学未来办学特色的昭示,我们奋斗中学未来的发展,仍离不开教师、学生的“强学”,离不开“奋斗”,我们的办学区位特点限定了我们,我们欲有大成就,教师、学生必须奋斗、创新。另外,德、智、体兼修的校训和党的“四育”并举的教育方针是一脉相承的,“创新”集中体现出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的时代精神,“奋斗”凸现了永不停息、永不言败的奋斗意志。

综上所述,我们的校训是一笔十分宝贵的文化财富,随着时代发展,校训会像陈年老酒,越陈越香,散发出文化的芳香。目前,我们广大的施教者没有认识到校训的巨大文化功能和教育功能,故在育人功能上缺失。下面略谈几点想法,开启更多思路,以使我校德育工作具备更多支撑点,形式更多样,更见实效。

做自觉的学习者。目前,我校虽已整理出校训,但宣传力度不够,大多数教师、学生都不知晓,有的即使知晓,也未探究其深刻含义,形成校训和学校、教师、学生分离的状态,认为校训是校长的事。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现状,通过各种途径,认真宣传校训,督促师生学习校训内涵,让校训深入广大师生心中,并且学校有针对性地适时解读、指导学习,使广大师生对校训有明晰深刻的认识。

做自觉的宣传者。自觉的宣传者是针对广大的教师而言。我们教师都应有“教书育人”的意识,要做“德艺双馨”的楷模。古语云,“经师易得,人师难求”,为人师者,首先是一个育人者,育人的措施很多,大家不妨拿起校训这个有力的思想工具,介绍、传播校训,以校训的强大文化内涵来培育学生心智。目前,我们教师这方面意识淡薄了些,今后要强化这个意识,自觉地作文化的传播者,而不是简单地做个教书匠或解题的“机器”。

做自觉的践行者。这里的践行,含义有两层:一是自己践行;二是让学生践行。作为校训的精神指向,主要偏指于让学生践行。当然,教师的身先垂范、不令而行的作用也是巨大的。我们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要自觉承担这一教育的使命,督促学生敦品励学,在精神追求上,在学习刻苦勤奋上,在动手能力及创新精神上,践行校训的思想实质,发挥校训的育人功能。“改变一个思想,改变一个世界”,莫要轻视这种点点滴滴,春风化雨的育人功效。

校训是种文化,文化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承和育人。奋斗中学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教师一代又一代,学生一届又一届,都深深打上了“奋斗”的烙印,关键

是奋斗精神的灵魂寄托其身。如今,这个精神我们用文字把它彰显出来,概括成凝炼的10字训,我们何不以之来育人化人,让其与学生的精神合二而一,让这只“无形的手”发挥出不可替代的作用。广大教师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只有重视了德育,学生有了精神动力,有了良好的习惯,我们的教学工作才会落在实处。

优化育人环境_发挥育人功能

优化育人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人在塑造环境,环境也在塑造人。现代教育的发展,离不开现代育人环境的创设。持续优化育人环境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新要求。宜人的环境氛围,有利于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育人环境包括校园环境、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其中校园环境是育人的主阵地,家庭和社会环境也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学校除了知识育人、服务育人外,还要增强环境育人。要优化育人环境,应搞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校园环境,发挥其育人功能。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主阵地,是中小学生成长的主要场所。校园环境的布置与建设,对学生品德行为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学校应形成和谐、健康、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让校园环境对学生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校园环境可分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硬环境是指校内的各种设施、空间布局和规划设置等。软环境是指校园内的文化氛围、文明状况、人与物的和谐、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等。优化校园环境,既要增强硬环境建设,也要重视软环境建设。 增强校园硬环境建设。必须精心布置校园文化设施建设,着力营造绿化、净化、美化的校园。用优美的校园熏陶每一位学生,创建花园式学校。校园的规划要合理、谐调,讲求科学布局,创设文化氛围。充分发挥校园的每一处空间的作用。设置相对应的宣传栏、读报窗、艺术园地、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图书角、卫生评比栏等。净化校容校貌,设置绿化带,保证绿化面积。统一校服,指定校歌,佩带校徽。让学生在文明、纪律、卫生、美感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潜移默化。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利用校园广播、局域网、形成网络校园。即时传播最新教育教学信息,实现人机互动学习,改变师生的学习方式,扩大师生学习视野。多为学生提供发展平台和锻炼机会,积极展开活动,让校园活起来,突出校园新亮点,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升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 必须重视校园“软”环境建设。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种设施所营造的育人功能。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校园中的教师、学生是人的因素,校舍及各种硬件环境设施是物的因素,要实现人与物的和谐,创造师生间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一

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1)

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 (1)历史教育的功能和价值不是显性的、功利 的和单一的,而是更多地表现为隐性的、本质的和全面的特点。所以,历史学科是最大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历史教育具有极其丰富和不可替代的育人功能,主要表现在7个方面:1)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培养;2)理性原则的确立;3) 伦理道德的升华;4) 健康审美情趣的陶冶;5)历史意识的形成;6)科学思维水平的训练;7)理性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 (2)课程目标针对历史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社会 功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与升华从三个维度提出了如下的要求: 1)对个人来说,要求通过历史学习,使 学生在人文精神、人生态度、人生境界、人格品位、意志品质、团队精神和科学态度上得到完善和升华,我认为这是历史教育的一项基础性目标。个人性格是构建中华民族性格的基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不竭源泉。 所以,在历史教育中,要通过丰富的历史教

育资源,牢牢地打好这个基础,然后我们才有资格谈国家、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2)对国家和民族来说,要求学生通过历史学习,培养理性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文明、民主与富强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它包括三个情感层次,一是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二是对祖国的热爱,三是对祖国和民族的责任感。理性爱国主义中还有一个层次的问题是我们所忽视的,即“国”的含义问题。“国”主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自然的、地理的、历史的、文化的、种族的、民族的等含义上的“国”,即“祖国”,她具有不可更改、不可置换、不可选择和无所谓优劣等特点,对她的热爱是无条件和非理性的。二是政治的、制度的、政府的、政策的等含义上的“国”。她具有可更改、可置换、可选择和优劣之分等特点。所以,对她的热爱是有条件和理性的。这两种“国”既紧密相联,又不完全相同。否则,我们就无法理解为什么反对清政府的孙中山会是一个伟大的爱国主义者。这同顾炎武对“天下”与“国”的区别相似。

“感恩资助,励志青春”资助政策宣传活动策划

2016年“感恩资助励志青春”资助政 策宣传活动策划 一、活动背景 学生资助政策为贫困家庭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保障,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举措。各地、各校要从促进教育公平、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高度,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把做好资助政策宣传工作作为联系群众、促进教育发展的重要内容。我校为实现“资助育人”的根本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各项学生资助政策,加强学生资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5月定为“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为使国家资助政策让更多的学生受益,确保宣传工作取得成效,现根据院部下发的文件,结合院部实际情况,本部门特开展此次广泛深入、形式多样的资助政策宣传活动。 二、活动目的及意义 希望能通过开展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活动,加强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的宣传,普及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知识,确保各项资助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因此此次活动主要有以下几点意义: 通过广泛深入、形式多样的学生资助政策宣传,让每一个学生了解申请学生资助所需的条件,让更多的学生受益。 2.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的感恩意识,锻炼诚信品质。心

怀感恩之心,学会感恩他人、感恩社会。并能树立远大志向、理想,回报学校与社会。 3.有利于引导全体在校学生深入学习国家学生资助政策,激励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克服困难、自强自立、励志成才。 三、活动主题 感恩资助励志青春 四、活动时间 2016年5月5日至5月31日 五、活动对象 外国语学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单位 外国语学院学生会生活服务部 七、活动过程 (一)宣传活动准备阶段 1.学校高度重视本次活动,5月5日向各院部下达“2016年学生资助政策宣传月”活动的通知。 2.学工办主任欧阳老师于5月6日召开了院部的资助政策宣传活动的会议,介绍了活动的主要内容。 3.外国语学院生活服务部于5月9日召开内部会议,确定活动组织形式与人员安排等事项。并下发通知生委开会的消息。 4.生活服务部于5月11日召集各班生委开会。会上强

提高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

提升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初中历史学科的课堂教学发生了一些喜人的变化,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的学习,改变陈旧的教法,尝试引导学生实行探究性的学习。但是,变化的水准和范围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多教师注重的焦点仍然是如何应对各级各类的考试。要使课程改革进一步深入发展,必须要让更多的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重视新课程理念的落实,以实现历史学科的教学功能。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谈些粗浅的看法。 国家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中阐述,本次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有: 1.历史课程应突出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进入和适合社会打下基础,为学生进一步接受高一级学校的教育打下基础。 2.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水平,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3.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勇于提出问题,学习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改变学生死记硬背和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4.历史课程改革应有利于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点,鼓励教师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学习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历史的兴趣。 5.历史教学评价应以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全程评价,充分发挥历史教学评价的教育功能。 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对初中历史教师来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它需要我们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活动中,能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核心,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要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基础史实。要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学习历史,使他们初步具有辩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水平,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内容,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普及历史知识,要优化教法,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注重拓宽历史课程的情感教育功能,充分发掘课程内容的思想情感教育内涵,加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世界的了解,从历史中吸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以应对社会和生活挑战。 贯彻和落实新课程理念,在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重视以下问题: 一、教师应自觉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要有明确的使命感,要提升对课改重要性的理解教师是课改的实施者,教师对课改的理解水准和行动和力度,将直接影响课改的推动与发展乃至成与败。所以,面对当前的课程改革,每位教师要有明确的使命感。因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来说,本次课程改革对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长远的意义,它关系到教育要培养出怎样的国家建设人才的问题。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深刻反思我国教育现状,并积极投身于课改,承担起这个历史重任。要做一位课改的实践者和推动者,就必须自觉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还应具有一定的教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要掌握现代教育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与时俱进,才能成为这个时期合格的教师。 二、教学中要注重细节,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知识是水平培养的基础。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并使所学知识成为其今后走向社会和面对生活的资本。教师就应针对学生的认知和所学内容精心实行教学设计。首先,理应解决的问题就是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问题。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好”“乐”就是愿意学,就是喜欢学,可见,兴趣是求知的前提,是学习的巨大源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注重教学的每一环节,要从利于学生学习的角度出发,实行教学设计。我曾按照以下思路指导一位年青教师实行《红

文明礼貌从我做起国旗下讲话稿

文明礼貌从我做起国旗下讲话稿 文明礼貌从我做起国旗下讲话稿1 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学校是我们学习和生活的地方,我们都希望有一个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因此我们更需要珍视它。就让我们从身边做起,从我们每一个人开始,从举手之劳做起。 举手之劳,顾名思义就是去做顺便、随手可以完成的小事情,但这些小事却可以给他人带来方便。我们身边有许多小事,不用花很多精力,举手投足之间就可以做好。 一、从我做起,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争做文明学生。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食品包装等垃圾。 二、有礼貌地提醒和阻止别的同学乱扔、乱丢。看见地上有果皮、纸屑等杂物要主动捡起,扔到垃圾堆放处。 三、在餐厅就餐时要有礼貌,讲究秩序,提倡节约、反对浪费。 四、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树立学校是我家,爱护环境卫生靠大家的意识。积极认真地搞好校园绿化、美化、净化,积极参加校内外植树活动,爱护每一片绿地,做到不踩踏绿地,不攀折花木。 同学们,关掉哗哗浪费的自来水师你的责任,向师长俯身问好是你的修养,弯腰捡起纸屑是你的美德,上下楼的谦让是你的高尚,珍惜时间是你对自己生命的珍爱同学们,让我们从现在起,从小事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成为最可爱的百树人。

谢谢大家! 文明礼貌从我做起国旗下讲话稿2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早上好! 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文明礼貌从我做起”。 文明,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关于“什么叫文明”这个问题,我相信,很多人都会有很好的答案。 “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之间的热情帮助,是与人相处时的诚信友善,是见到老师时亲切的问好,是不小心伤害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乱扔垃圾时的主动制止……”,不错,这都是校园文明。尚美少年理应如此,尚美校园必是文明校园。但是,一块块的美玉中仍然有一点点的瑕疵,在我们身边,在一部分同学身上,还是有着一些不文明行为。比如:校园内、楼梯上,教室里总能见到与我们美丽的校园极不和谐的垃圾;楼道走廊上的大声喧哗,走路时的推推搡搡,随意乱撞门窗;部分同学之间相互的讲脏话、粗话;随意攀爬学校建筑,随意采摘花草,甚至还有个别同学故意损坏学校公共财物。还有校园欺凌现象依然存在,高年级同学欺负低年级等等。我们很多同学把学习文化知识放在首位而往往忽略了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养成,而这恰恰从本质上体现一个人的思想品质。 今天讲“文明”这个话题,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要告诉大家,自去年开始,教育部和中央文明办就同时发文,全国各地都在开展文明校园的创建活动,就是要通过文明校园创建活动,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提高师生公民道德、职业道德、文明修养和民主法治观念,提高校园文化生活质量,使校园文化内容健康、格调高雅、丰富多彩,提高校

优化校园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优化校园环境,发挥育人功能 深圳市福田区景秀小学邮编:518034 作者:张金泽 美国全国校长联合会执行董事斯考特·D·汤姆森认为:“在今天,人们正在重新认识学校环境的意义。因为学校环境不仅是学生获得良好学习成绩的关键,同时也是影响他们形成积极人生态度的重要因素。”著名的德国心理学家K·勒温则认为:“人的行为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函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也呼吁“全社会都要为学生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各级党委和政府及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江泽民总书记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更是明确指出:“加强综合管理,多管齐下,形成一种有利于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环境。”“要切实保证学生有一个安静、和谐、健康的学习环境”。由此可见,优化校园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多么重要的作用。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审视,校园环境建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从一定意义上讲,优美的校园环境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没有优美的校园环境,是不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我们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使全体学生的素质都得到全面发展,就必须注重校园环境的建设,注重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素质。 在近几年学校改革发展的过程中,在开展校园环境建设的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要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必须精心设计校园内部的陈设布置,发挥环境的熏陶功能,注重校园的绿化、美化,发挥环境的美育功能,精拟校园的标语口号,发挥环境的感召功能。正是我们注意优化校园环境,充分发挥环境在育人方面的多种功能,才形成今天

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的内在关系—— 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 观点快递: 学校的育人职能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汲取思想史上的智慧资源,立足新的实践,对如何发挥各类课程的育人功能提出了明确要求。 因此,我们必须自觉强化课程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教书育人,授业传道,积极探索各门课程尤其是专业课程实现育人功能的途径和艺术,把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牢牢建立在教师对专业知识和专业课程各自特点的深刻把握之上,及时建立健全有利于各门课程和所有课程的教师都认真践行育人的制度和机制。 课程教学,是学校教育中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与此相应,学校的育 人职能,在任何时候,都无法在脱离课程教学的状态下获得完美实现。 思想史上的智慧资源 基于对课程教学、学校教育、人的德行发展之间关系的深刻把握,古往今来,众多的教育思想家对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课程教学担当育人职能的必要 性、可能性及其实现等,阐述殊多。 在中国,古老的六艺之教,本质上亦即德行之教。在西方,柏拉图等古代先 哲同样开启了关注课程教学与人的德行发展内在关系的思想传统。

近代科学教育理论的奠基人赫尔巴特则更加鲜明地提出了教育性教学的主 张,宣称道德是教育的唯一目的。美国进步主义教育哲学家杜威也明确指出:道德的目的应当普遍地存在于一切教学之中,并在一起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不 论是什么问题的教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一切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形式品德”这句尽人皆知的话,就成了伪善的托词。 思想史上这些丰富的论述,尽管各有瑕疵,但其中于课程教学于知识传授中 谋取人的德行发展的思想,则逐渐凝淀为教育学中不易的基则,也为我们当下加强与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反复的智慧资源。 建国以来的实践形态 建国以来,我们逐步确立并不断完善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形态。加强课程教学在大学生思想政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在这一进程中逐步形成了 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特征和优良传统。 据不完全统计,建国以来,中共中央和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先后就高校思想政 治课程建设问题正式颁布了进40 份专门文件,一些关于高等教育或高校思想政 治教育的综合性教育文件中,也大都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建设作出过明确论 述。 在关注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建设的同时,不少的文献还从更开阔的视野 思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问题,加强各门课程都有育人之责,所有教师都应该教书育人。 1987 年5 月29 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 作的觉得》,明确要求把思想政治教育与业务教学工作结合起来,指出:“要按照

2019学生资助感恩教活动方案

德州职业技术学院 2019年资助育人主题教育系列活动方案 资助育人是高校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人才培养、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长成才的长效机制和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对国家资助政策的宣传,不断增强广大学生对国家资助政策的了解,更加有效的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进一步促进教育公平,做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辍学”,把“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落到实处,努力营造我校“全员、全程、全方位”资助育人的良好工作氛围。经研究决定,在全校范围内开展资助政策宣传及资助育人系列教育活动。为做好这项工作,现将具体事宜通知如下: 一、活动主题 资助育人、筑梦青春,诚信感恩、励志成才。 二、活动时间 2019年5月—11月 三、活动对象 全院师生,重点为曾获得国家、政府及社会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包括获得奖、助、补、减、免、贷等。 四、活动安排 本次活动由国家资助政策宣传、师生帮扶结对、感恩教育、诚信教育、励志成才教育五个部分组成,具体安排详见附件。

(一)国家资助政策宣传。通过讲座、网站、宣传栏、微信公众号等多种形式,对广大在校生多角度、立体化地对国家资助政策进行全面、详细的解读和宣传,全面宣传学生资助项目、对象、标准、办理流程等,确保资助政策宣传全覆盖。 (二)师生帮扶结对。为落实“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促进教育脱贫攻坚各项政策措施全面落实,针对建档立卡学生为主的家庭经济贫困学生,继续实施“一对一帮扶”政策。对贫困学生进行生活、学习、就业、思想等多方帮扶,因人而异制定帮扶计划,有的放矢开展帮扶。要激发贫困学生立志成才,启迪学生知恩感恩,用实际行动回报社会、报效祖国。 (三)感恩教育。学校筹建“德职蒲公英志愿者协会”,倡议每位受资助的学生每学期至少做一次志愿服务活动,写一封感恩书信。各系开展感恩主题教育活动,各班级召开感恩主题班会。 (四)诚信教育。学校组织学生观看诚信宣传片,举行贷款学生还款承诺仪式,通过微信平台推送《给2019届贷款毕业生的一封信》,指导、提醒毕业生按时还款,举办诚信主题的微视频比赛等。 (五)励志成才教育。引导广大学生用好奖助学金,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育人功能,引导广大青年学子心怀感恩,奋发有为,励志成才,开展助学成才典型事迹宣传,组织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获奖同学经验交流分享会,举办“助学?筑梦?铸人”主题征文大赛等。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 第一部分前言 进入21世纪,人类加快了向现代社会迈进的步伐,科学技术、文化思想日新月异,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有赖于基础教育的持续发展。基础教育改革已成为世界潮流。 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随着形势的发展,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呈现出许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必须全面实现其教育功能,在提高现代公民的人文素养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课程性质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释人类历史发展进程和规律,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通过重大历史事件、人物、现象展现人类发展进程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能使学生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脉络,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继承优秀的文化遗产,弘扬民族精神;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历史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通过高中历史课程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的健康发展。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根据历史学科和历史教学的特点,全面发挥历史教育的功能,尊重历史,追求真实,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弘扬爱国主义精神,陶冶关爱人类的情操。通过历史学习,使学生增强历史意识,汲取历史智慧,开阔视野,了解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大势,增强历史洞察力和历史使命感。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在体系的构建上,既注意与初中课程的衔接,又避免简单的重复,遵循高中历史教学规律;在内容的选择上,应坚持基础性、时代性,应密切与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生活,关注学生全面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置,体现多样性,多视角、多层次、多类型、多形式地为学生学习历史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有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有利于教学方式的转变,倡导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必要的前提。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有利于历史教学评价的改进,形成以评价学生综合素质为目标的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历史教学评价的功能。 三、课程设计思路 在初中历史课程的基础上,根据普通高中教育的性质、任务以及课程目标和基本要求,遵循时代性、基础性、多样性和选择性的原则,规定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的课程目标和学习内容,为其进入社会和高一级学校奠定基础。 普通高中历史课程由必修课和选修课构成。 普通高中历史必修课分为历史(Ⅰ)、历史(Ⅱ)、历史(Ⅲ)三个学习模块,包括25个古今贯通、中外关联的学习专题,分别反映人类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等领域的重要历史内容,是全体高中学生必须学习的基本内容。 通过历史必修课,学会从不同角度认识历史发展中全局与局部的关系,辩证地认识历史与现实、中国与世界的内在联系;培养从不同视角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健康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弘扬民族精神,进一步提高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普通高中历史选修课是供学生选择的学习内容,旨在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历史视野,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历史选修课分为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等六个模块。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学习内容。 必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共108学时,6学分。选修课每个模块为36学时,2学分;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任选若干个模块;建议在人文社会科学方向发展的学生,应至少选修3个模块。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通过普通高中历史课程学习,扩大掌握历史知识的范围,深入地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有所了解,初步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学会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和

国旗下讲话稿之国旗下讲话——弘扬经典 立德树人

国旗下讲话稿之国旗下讲话——弘扬 经典立德树人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国旗下讲话的题目是《弘扬经典立德树人》 上周一,人民日报社“平安校园采访宣教行”活动走进我们赣州四中,两名记者在学校采访了整整一天。期间,他们对学校以国学经典浸润师生为载体的浓郁校园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给予关注。 确实,一走进学校,我们就能吮吸到浓郁的国学经典的气息:万世师表孔子雕像为我们讲述着仁义礼智信勇直刚;刘校长四年如一日地坚持在校门口大声诵读国学经典,为我们“笃志弘毅,止于至善”的四中精神做出了最好的诠释;以十二个经典故事为内容的励志文化墙,无时无刻给我们传递着成人成长成功的正能量;云鹰楼的“教育愿景墙”,呈现的是和谐的教育终极愿景,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方向;教学楼、科技楼随处可以看到由我们师生创作的书画作品,不仅展现了师生的气质才华,更让经典进一步浓厚了校园文化氛围…… 以国学经典浸润师生为载体的四中校园文化,经过四年的精心打造,影响的又何止这些。在我们广大同学的脸上,书写着的是自尊是自信,洋溢着的是青春是进取,流露的是和谐是谦逊;带来的是学风浓

教风正学风好,收获的是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赢得的是社会声誉的大幅好转,受益的不仅是全体四中人,影响的不仅是现在。 水有源,树有根,任何思想文明都有其源头。如今,全国上下正在开展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我想,以“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以国学经典为精髓的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其文化根基、精神血脉和思想源泉的。无疑,这必将对我校进一步弘扬国学经典坚持立德树人这一理念和做法产生深远的影响。 最后,学校再次呼吁全校师生,诵读国学经典,弘扬国学经典,让经典浸润师生的校园文化这张闪亮的名片,在拥有近百年办学历史的赣州四中更加熠熠生辉,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谢谢大家!

充分发挥育人功能

优化育人环境走内涵发展之路 鹿角中心校致力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旅游特色学校小记六十个春秋桃李芬芳,六十载耕耘硕果累累。鹿角中心校的前辈们具有求真严谨、扎扎实实的治学态度,今日之鹿角教师群体有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创新精神,海纳百川、兼收并蓄的博大胸怀。几年来,学校致力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走内涵发展之路。从校园文化的制度建设,环境建设,师表建设,活动建设等几个方面,围绕旅游特色学校的创建,开展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校园文化建设是指:以校园地理为环境,以社会文化为背景,以学校管理者和全体师生组成的校园人为主体,以群体价值观念为核心的一种亚文化,它既反映文化的一般性,又有自己的特殊性。陶行知先生指出:“教育是要在儿童自身的基础上,过滤并运用环境的影响,以培养加强发挥这创造力,使他长得更有力量,以贡献于民族与人类。”孟母三迁的故事也告诉我们一个没有文化的母亲都十分重视环境对子女成长的影响。 想好、求知、爱美虽是人的天性,但也是人文素质提高的基本要求。”人文素质提高了,我们已悄然臵身于和谐的校园里了。 一、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 陶行知很早就提醒人们所说的:人是环境的产物。环境具有规章制度所不可替代的影响。环境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影响不可忽视。

下面就如何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突出我们学校的活动育人 特色,充分发挥活动育人的功能,谈学校的一些做法。 1、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活动是学生最喜欢的,最乐于参加的,活动也是教师实施教育学生的最有效途径,因此在活动中育人就有了充实的内涵和不可小视的意义。多年来我们育红小学十分重视活动育人的功能。正因为活动的多花样、多层次、多内容,营造了浓浓的育人氛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改善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交际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竞争意识、团结意识和成才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审美创造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正如陶行知老先生所说:环境和人格陶冶,很有密切关系。 2、营造丰富多彩的特长教育氛围 成立各种团队,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活动育人的一个重要方面。成立各种团队是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内在需要,更是学校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载体。我们在认识了利用各种团队教育学生、培养学生有着重要意义之后,学校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小组活动。如师生管乐团,舞蹈队,合唱团,篮球队,田径队,乒乓球队,绘画组,航模组,科技组,书法组,美术组,刺绣组、计算机绘画组、网页制作组,电脑绘画组等等。

“知恩至诚-资助育人“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策划书

“知恩至诚-资助育人“诚信教育主题活动策划书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知恩至诚,资助育人”诚信教育主题活动 策 划 书 主办: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 承办: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团委学生会生活部

一、活动背景 诚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已传承上千年。在现代社会中,诚信已成为公民的第二个“身份证”,是为人之道,是立身处事之本。就个人而言,诚信是高尚的人格力量;就资助而言,诚信是宝贵的无形资产。作为当代大学生,诚信是我们立身为人、成长成才的必备品质。因此,本院特开展“知恩至诚,资助育人”诚信教育主题活动,希望以此提升同学们的诚信意识,增强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推动同学们铭记感恩,回报社会,强化资助工作的育人效果。 二、活动目的 举办本次资助诚信教育主题活动,旨在广泛宣传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普及征信及相关金融知识。这不仅有利于促使学生树立诚信观念、增强法律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还有助于推动学生履行国家助学贷款合同,促进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顺利开展,并有效地将诚信教育转化为大学生自觉的素养与行为,有利于形成有广度、有深度、有社会影响力的诚信精神! 三、活动主题 知恩至诚,资助育人 四、活动时间 五月 五、活动对象 西南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全体学生

六、活动内容 联系工作人员召开工作会后,各自负责相应工作。 (一)学院(详细内容请见附表一) 1.举办“诚信资助,感恩成才”宣讲交流会,。 2.“至恩至诚,资助育人”摄影展 3.“诚信树人,励志人生”征文比赛 4.感恩实践活动 5.诚信教育辩论赛 6.资助知识普及会 7.励志人物专访 (二)班级(详细内容请见附表二) 各班围绕“至恩至诚,资助育人”活动主题,选择指定形式自行开展诚信资助和感恩活动,并在活动结束后进行活动总结。 七、活动准备 (一)宣传准备 网络宣传QQ、微信、微博 海报宣传设计电子海报 展板宣传活动最后成果展 (二)人员准备

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完整版

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 中的作用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多媒体课件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咸阳中学田伟 【摘要】多媒体技术拥有将文本、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融为一体,形成强大交互式的教学材料的特点,所以编制历史学科教学课件,能充分创造出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为教师教学的顺利实施提供充分的便利条件。创设多媒体技术教学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形象教学特点,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陶冶学生情操。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历史教学作用 多媒体教学,是将计算机作为教学媒体,把超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等运载信息的媒体结合在一起,并通过计算机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的技术,使人通过多个感官来获取相关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随着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媒体教学正成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历史学科很有优势。历史上留下来的文字、图片、实物资料可以说是浩如烟海。因而,运用多媒体技术,从视觉、听觉等方面让学生去感受历史,了解历史,发现历史,会给历史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提高历史课堂效率。在历史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手段,可将抽象内容具体形象化,微风事物宏观化,复杂事物简约化,并能多角度地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大大提高课堂效率与效果。更为重要的是,它的使用将使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堂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 一、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高中历史教材中的许多事件,学生们在初中教材或课外读物中大都已接触过,如果利用电教媒体,把这些素材以具体、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在学生面前,就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受,起到较强的示范导行作用。很多历史事件如果按照老一套,来讲述它的背景、经过、影响的话,学生肯定会觉得枯燥无味。而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视听互动的功能,通过大量的文字图片、声音、影视资料等素材和丰富的转场效果,创设一种与课堂内容相适应的气氛,能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获取的外界信息中,83%来自视觉,11%来自听觉,3.5%来自嗅觉,1.5%来自触觉,l%来自味觉,显然增加视觉、听觉信息量是多获取信息最可行的方法,而多媒体手段恰恰在视觉、听觉效果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在历史课堂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学习环境,可以唤起学生的学习欲望。而有了兴趣,学生才能主动、愉快地学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发挥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而兴趣是一种积极作用的情绪,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和情感相联系,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悦耳、悦目、悦心的情境,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催发出学生积极探索的情感,调动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比如讲《重庆谈判》一课时,先播放电影《重庆谈判》中有关国共两党重庆谈判的历史背景资料影片。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抗战结束后国内形势如何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目的是什么中共的对策是什么学生纷纷展开讨论,主动发言,气氛活跃。这样,把以前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愉快地参与,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二、可在有限的时间内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立德树人从我做起

立德树人从我做起 教师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自觉增强立德树人、教书育人的荣誉感与责任感,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与引路人;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加强学习,拓宽视野,更新知识,不断提高业务能力与教育教学质量,努力成为业务精湛、学生喜爱的高素质教师;牢固树立改革创新意识,踊跃投身教育创新实践,为发展中的中国的现代教育作出贡献。 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与自我的学习中努力中完善自己,让自己早日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知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同时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树立高尚的师德,师德就是教育者的灵魂。 常言说,立人先立德,树人先树品。鉴于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对应关系,“立德”,既有对教育者——教师的要求,也有对被教育者——学生的要求。对于教师“立德”就就是立师德,对于学生“立德”就就是立学德。立德树人,首先要立“师德”。“师德”就是教师素质的灵魂,即“师魂”。它就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就是教师与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中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与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情操与品质。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具有较高的人格魅力。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德者师之魂。”教师就是学生崇拜与模仿的对象,教师只有以身作则,才能有效引导学生怎样去做人与学习。教师必须“立德树人”,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吸引打动学生,提高学生的学识与修养,这就是教师工作的最终目的。学高为师,身正为范,这就是对教师职业特征的概括,也就是对现代教师人格塑造的要求。 二、加强学习,树立先进理念。 爱岗敬业,无私奉献,成为衡量教师师德的标准。当代师德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思想觉悟,高超的教书育人之能,还必须具有高雅的情趣,健康的身心,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懂反思,讲合作,富有团队精神。在工作中要不断地学习新的教学理念,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功能 校园文化是以社会文化为背景,在内部形成的特定的文化环境与精神氛围,它的主体是学校的管理者和全体师生,通过师生共同参与,以多种学科、多种领域作为活动的载体的特殊的群体性文化。它既具有文化的一般特点,又具有自己的特殊性。校园文化建设,主要体现一个学校的个性魅力,一个学校的办学水平,它包括如诗如画的校园风光,布局合理的校园建筑,鸟语花香的校园景致,整齐光洁的道路,美观的教室布置,文明健康的文化教育设施、丰富的活动、良好的校风、教风、学风。校园文化建设是营造素质教育氛围的重要途径,是铸塑校园精神的根本。因此,我们要根据学校具体情况,绿化、美化、净化校园,建设优良校风、学风,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全面育人功能的作用。 一、建设良好的校园及周边环境 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也就是一个学校的显性文化,是现实教育育人目的载体,是必要的物质条件,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必要支撑,包含一个学校的整体布局、校园绿化、校园美化等,就是能让校园的各个区域都会说话,给人一种幽雅、宁静的感觉,体现一个学校的文化底蕴。 设置相应的宣传栏、图书角、学习园地、表扬栏、竞赛栏、卫生评比栏等,充分利用黑板报、壁报、雕塑、图书馆、荣誉室、团队活动室等形式和专用场所,精心设置育人环境,渲染育人气氛,将会达到“无声胜有声”的育人效果。给师生以美的享受和熏陶,营造和谐、优美的校园,提高师生在校生活的质量,让文化氛围时时刻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作用。 二、营造奋发向上的校风,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 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好的校风能激发学校成员的内在动力,使不符合环境气氛要求的心理和行为时刻感受到一种无形的压力,对不良的心理倾向和行为具有强大的抵御作用,形成集体成员心理特性最协调的心理相容状态。 三、加强学风建设,建立以人为本,优化发展个性、培养特长的活动环境。 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卫生习惯、行为习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这有助于广大师生之间达到密切合作,形成团结高效的集体,更好的发挥整体效应。过各种载体和形式将社会所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启迪、熏陶、感化和塑造等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和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在学生中形成良好风气。 四、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这是推进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培养师生能力的载体,包含学校的各种活动,如文体活动、教学活动、健康教育活动、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等,达到活动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 总之,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应建设优美和谐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建设和谐校园。

(完整版)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

对学科教学育人功能的再认识 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学科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构、实施,是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立德树人的最主要工作。 基础教育新课程实施以来,新课程理念得到了普遍认同。基础教育课程逐渐走上“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轨道。要求中小学开设的各门课程,依据课程标准教学,“着眼于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i]。新课程实施以来取得的成果为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由于种种原因,新课程的实施也遇到较多的困难,实施不尽理想。从学科课程的教学看,仍然比较普遍存在重学科知识传承、重应试训练,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状况。 分析学科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改进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全面落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一些专家认为新课程实施不理想,“原因有几点。第一点就是我们大的社会环境和教育管理体制是僵化和保守的、应试教育的、专制的;第二点,我们的实施方式基本是自上而下的;第三点就是中小学老师在长期的应试训练的背景底下,他们的专业素养是跟不上。”[ii]就学科课程教学而言,新课程实施不理想的主要原因,除了教育环境和教育教学管理的问题外,中小学教师自身存在主要问题是,对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缺乏深刻认识,缺乏通过学科教学育人的意识和能力。不能有效地通过学科教学和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课程教学综合育人的功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科课程教学要发挥育人的功能,起到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作用,需要一个良好的社会氛围,特别是在教育领域内要有一个统一思想和目标。如果教学领导和管理干部只关心应试成绩和升学率,如果各级教研人员把组织统一考试(质量检查)和考试成绩统计、评比作为主要任务,教师的教学就难以克服“考什么教什么”,“用题海战术强化应试训练”的倾向。学科课程标准就难以完整的执行,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也难以落实。 中小学教师由于所处地位和本身素养的限制,在应试教育氛围还十分浓厚的环境下,要摆脱应试教育的惯性思维,存在很大困难。在单纯追求分数和升学率,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大环境下,教师的学科教学,就容易沿袭应试教育的习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尤其是地区质检和中、高考的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素质、学校和学科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习惯于把学科教育等同于学科知识、技能的教学,有意无意地排斥学科方法、学科思想观念的教育;在潜意识里,往往把提高素养,学科方法和观念教育看成花架子,中听不中用,把加大教和学的时间投入,强化学科知识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力度,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最得力措施。 前不久,发表的《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的总体要求,提出实现“五个统筹”的要求。其中,“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科。充分发挥人文学科的独特育人优势,进一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价值。同时加强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统筹课标、教材、教学、评价、考试等环节。全面发挥课程标准的统领作用,协同推进教材编写、教学实施、评价方式、考试命题等各环节的改革,使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为学科教学发挥育人功能,提高学生科学养、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指出了方向,创造更好的环境和条件。 反思、讨论、研究学科教学,在思想认识和观念上,全面、深刻地认识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和价值,克服重学科知识的传承、重应试训练,轻学科育人功能和科学素养培养的习惯,增强育人意识,是进一步发挥学科教学的育人功能的关键。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问题

当前中学历史教育改革的重要进展,以及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历史课程的编制 关于学校课程的设置、编排、类型、结构等问题,直接涉及到了教学的进程和教学的内容。历史课程究竟应该如何设计?在哪些年级开设?多少课时才合适?课程内容应该怎样编排?课程的类型可以有哪些?等等,对于这一系列问题,我们的研究还是比较薄弱的。可以说,五十多年来我国的学校历史课程经历了反复的变动,其政治和社会方面的冲击是影响课程发展的外部因素;而我们对课程理论的科学研究上的不足,尤其是从历史学科教学的角度上,从学生学习历史和全面发展的角度上的探究不够深入,则是制约课程发展的内部原因。传统的历史课程在编制上,暴露出了明显的问题,例如,历史课程属于分科课程,类型单一;课程的内容艰深而且繁多,过于强调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和逻辑性;教学内容多偏重于政治史方面;初中与高中的课程在衔接上不甚通畅,内容重复较大,等等。 近几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越来越重视对课程理论的研究,力图从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学习、社会的发展等多角度来考察历史课程的编制,以科学、合理地设置学校历史课程。经过多年的努力,在课程设置与编制上已有了一些进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课程类型的多样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中学的课程编制是由国家教育部主持,在全国实行统一的课程设计和教学大纲。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教育状况也很难达到高度的统一,统得过死显然并不利于各地的教育和教学的发展,因而有必要适当地开放课程编制的权力,给地方以一定的自主权,使课程编制具有一定的弹性。近些年来,一些省市可以根据本地区的教育情况编制课程,使得国家课程、地区课程、校本课程这三种类型的课程共同发展,呈现出具有地方特色的历史课程,一些学校还开设了历史方面的选修课,因而出现了历史课程的多样化趋势。 2.历史课程综合化的改革。在以往,我国的中学历史课程基本上是保持着分科课程的类型,对于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的联系与沟通上,往往不够注重。近些年来,历史教育工作者比较重视课程的综合化问题,努力探索如何使历史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相互联系、相互沟通、相互渗透、相互融合,以突出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的解决,使历史课程与其他社会学科课程之间联系得以加强,使学生在学习社会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更好地运用历史知识和历史思维。目前,历史课程的综合化主要表现在:一是课程设置上的综合,把历史与地理、公民教育统合在一起,编制了《历史与社会》、《社会》这样的综合课程:二是历史课程在内容上的综合,使历史教学的内容融入相关学科的知识;三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综合,在教学中与其他学科共同教学或采用相关学科的教学方法(如社会调查、专题研究等)。 3.课程内容由学科体系向学科教学体系的转变。我国中学的历史课程一直是属于学科类课程,采用通史体裁,强调的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知识,注重历史知识的系统性、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