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介绍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介绍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介绍
12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介绍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

——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武凤文张曦

摘要:对于历史街区的保护,传承其历史文脉、重塑其街区活力是保护的核心。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正是历史文脉和街区活力的重要承载体,它承担着展示历史风貌、塑造街区凝聚力的重任,使它的居住者具有历史自豪感和生活认同感。本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以挖掘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历史发展沿革、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载体)为依托,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空间中存在的现状问题,从而以钟鼓楼广场、街巷和院落三类形式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提出传承文化、重塑街区活力的改造设计策略,希望能够为今后的城市历史街区保护贡献绵帛之力。

关键词:文化传承;历史街区;公共空间;钟鼓楼地区

引言

为了有效地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保护好城市的传统格局与风貌,北京编制了《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位于北京东城区的钟鼓楼地区凭借其重要的城市区位、传统的历史风貌以及浓厚的文化特色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钟鼓楼作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目前周边大体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胡同肌理,以民居四合院为主。该地区存在传统文化特色逐渐衰退、公共空间匮乏、缺少街区活力等问题。

本文拟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钟鼓楼地区深厚文化底蕴为基石,用城市设计的方法和理论来探讨和构建适用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改造策略。通过梳理历史街区,恢复钟鼓楼地区的明清历史风貌,依托中国都城传统计时报时建筑——钟鼓楼及周边传统历史风貌区,打造以发扬中国传统时间文化为主题的现代创意产业与历史风貌保护相结合的文化艺术区。

1 概念解读

1.1 历史街区的文化传承

城市的历史记忆片段是城市个性形成的重要构成因素,作为建筑遗产的历史街区,既有

物质文化遗产的具象特征,又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象内涵。文化遗产是历史街区的灵魂核心,因此,文化传承,即思考如何对文化遗产进行充分挖掘,使其延续历史街区的城市文脉,发扬城市精神,激发城市活力,将成为推动历史街区发展和凸显特色的重要推力。

本文研究物质空间和人文环境的互动关系,侧重从城市设计的微观层面对历史街区的空间传承展开论述,具体包括:①挖掘街区历史文化与遗产建筑的联系,增加人文魅力;②将文化与场所精神联系起来,增加旅游吸引力;③打造文化产业,提升地区文化价值;④开展丰富的文化活动,将文化休闲与公共空间联系起来,提高街区活力。

1.2 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

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是传达历史文化信息的场所,具有一定时期的历史风貌,承载历史街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及公共活动。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经历了较长时间的发展,通过群众自发性的以及市政部门有意识的改造更新,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叠加了不同时期风貌特色的空间。历史街区公共空间包括建筑、街巷、景观小品等。

根据本文研究的需要,对历史街区公共空间进行具体的分类,以便更好地展开对其形态及人群对环境认知的研究。根据历史街区公共空间的形态特点以及历史建筑在公共空间中的分布特点,将北京钟鼓楼地区的公共空间类型归为以下几类(图1):

①广场:我国传统的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较少采用广场的形式,广场面积也较少,但是对于钟鼓楼地区这类具有特殊区位特征(北京传统中轴线北端点)的历史街区,广场则是必不可少的,它不仅具有空间韵律的特征,并且在历史上承载了诸多丰富的人文活动。

②街巷:历史街区居民生活与社会生活的物质载体,具有相对稳定的结构。街巷空间充满了多色彩、多情调的公共生活,同时也使历史街区的环境体现出一种场所精神。传承历史街区文化景观不仅仅是延续原有的物质环境,同时也包含着对于社会网络和生活网络的延续。

③院落:构成历史街区的基本单元,更是历史街区文化景观环境的重要物质要素。不同的自然地理气候条件产生不同的空间结构类型;不同的文化理念、风俗习惯带来不同的院落组合方式和形态风格,从而造成了各不相同的城市形态和肌理特征。

。曩:ti,≯一i≯.。,鹾鬻;

f甬、1J—I至麓■一j。一鬻1蠹i■i?誊.。j¨_一?誓一?:1。到誊=_—\/I\1i毯釜1

图1 钟鼓楼地区公共空间分类示意图(作者自绘)

2 钟鼓楼地区历史沿革与文脉遗存

2.1 历史发展沿革

钟楼、鼓楼是北京城中轴线北端的标志性建筑,是元、明、清三代都城的报时中心。这

两座巍峨壮观的丽谯,始建于元世祖至元九年(1272年),至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鼓楼,

元代名曰“齐政楼”,其雄伟壮丽,是大都城中心的标志性建筑。楼上设置铜刻漏,制极精

妙。“暮鼓晨钟”遂成为都城的标准时间。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鼓楼报时更鼓等惨

遭破坏。1925年,“齐政楼”更名为“明耻楼”。

自元代以来,钟楼、鼓楼左近即成为商业繁华之地,明清时期亦如此,故民间流传有“东

四、西四、鼓楼前”的谚语。民国以后,钟楼、鼓楼成为民众文化教育之地。1949年新中

国成立,钟楼、鼓楼地区开辟为文化馆,成为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经过历代重建、重修之后,钟楼、鼓楼像两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北京城中轴线的北端,

成为古都北京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之一。由于钟鼓楼历史悠久,形制独特,位置显赫,地位特

殊,文化底蕴深厚,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遂于1957年公布为北京

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图2)。

1909#*

19024*.nH“r“京兆通俗教日”1n}£目im*育馆,,成立.ⅢR£一Hi№,R钟鼓楼问建i

&#々#m?

动场_鎏今存鼓

楼建成

运动场经营不善改作临时市场

00000)日本投降后,市场商场伴随着钟鼓第一次整钟鼓楼广第二提整从东城匡“钟鼓楼广场

发展为综台性商场取消摧修缮.钟治竣工,场开始第治竣工.两台传出恢复整治”项

鼓楼广场进建成风味二次整治建成钟鼓消息,规目启动

行第一次整小吃市场楼街心文划建设“

浩和天桥Z化广场北京时间

人表演场文化城”.

后被叫停蟊

2.2 历史文化内涵

2.2.1 报时文化与建筑艺术

钟鼓楼是中国古代用以司时的公共性楼阁建

筑,钟和鼓原本都是古代乐器,以后才用于报时

之用。中国古代钟鼓楼起源于汉代,据史籍记载

汉代已有晨鼓暮钟制度。

现鼓楼上仅存一面残破的主鼓为清朝末年使

用,牛皮鼓面上的划痕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时

刺刀所划。钟楼整个建筑结构强调了共鸣、扩音和传声的功能,这种设计在我国钟鼓楼建筑

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图3)。

从元代开始,历经明洪武、永乐、嘉靖三代帝

王将元大都北缩南扩,使钟楼、鼓楼至永定门这

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得以完善,成为“古都规划

与建筑的脊梁”。钟、鼓二楼像两颗光辉璀璨的明

珠镶嵌在这条中轴线的北终端点,巍峨壮观,风

格独特,成为古都规划格局的标志性建筑,对中轴线的确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2 钟鼓楼地区历史变迁轴(作者自绘)

图3 钟楼鼓楼实景(选自百度图片)

图4 历史上的鼓楼(摘自网络)

y12.2.2 商贸文化与群众文化

鼓楼西邻积水潭(含什刹海),是元代通运河漕运终点的码头。舳舻蔽水,商贾云集,

使鼓楼前街(今地安门外大街)成为元大都热闹非凡的商贸中心。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市

面更加繁荣。因此,“东单、西四、鼓楼前”之说,家喻户晓(图4)。

后门大街(今地安门外大街)和鼓楼后“平民游艺场”京味小吃独具特色。以用料精良、

制作精细、色鲜味香、物美价廉而享誉京城。而且还有许多书茶馆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

演。如太平词、相声、中幡、掼跤、双簧、古装戏法等。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侯宝林幼年曾

一度在此展现他的艺术才华。

改革开放以后,对钟、鼓楼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和修缮。2000年对钟鼓楼进行整治后,

建成“钟鼓楼街心文化广场”,一方面是周围居民文体活动场所,也承办过若干次重要文化

活动。后来逐渐将其开辟成展示报时文化、民俗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景点。

2.3 历史文化载体

钟鼓楼地区的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起起伏伏,但现状中的钟鼓楼广场和周边的院落基本

保留着明清时期的街巷格局,应在规划设计中延续其肌理。项目用地内的四合院民居多数质

量良好,院落的空间关系变化不大,在规划中应予以保留。而且,除了地标性建筑钟楼和鼓

楼外,用地内还分布有旧宅院、杨昌济故居和宏恩观三处文保单位(见下表):

\

3 钟鼓楼地区现状问题分析

3.1 钟鼓楼广场文化氛围缺失 3.1.1 场地分析

历史上的钟鼓楼广场曾是北京商业最繁华的地区之一,素有“东单、西四、鼓楼前”之说,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而如今的钟鼓楼广场,成了名符其实的停车场,周边商业店铺几近衰落,除了钟楼和鼓楼,更找不到丝毫“晨钟暮鼓”的报时文化的历史踪迹。

历史上的钟鼓楼广场(鼓楼北侧)现在已经成为旅游大巴专用停车场,广场两侧的道路成了临时停车位,私家车紧紧包围着广场。钟楼北侧的广场,平时人烟稀少,绿化面积不足,私家车、自行车各种见缝插针地乱停乱放。这个重要的北京传统中轴线北端的广场,成了大众停车场,丝毫看不到历史文化的足迹(图5)。

3.1.2 业态分析

钟鼓楼广场两侧为钟楼湾胡同,由钟鼓楼广场周边业态分布示意图便可以看出,除民居外,目前主要以餐厅、咖啡厅、酒吧和小商店为主,真正与民俗文化相关的商家很少,从而导致其业态形式与钟鼓楼地区关联性不大,定位模糊不清,此地区失去了传统文化魅力,吸引力不强。酒吧、咖啡厅等虽然主题特色较为明显,但光临的顾客稀少,与周边空间环境以及旅游产业链环节缺失有一定影响(图6)

图5 钟鼓楼广场现状(作者自摄)

图6 钟鼓楼广场周边业态分布示意图(作者自绘)

3.1.3 旅游现状分析

由于钟鼓楼特殊的历史地位,从而是北京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每天来到钟鼓楼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以旅行团形式的游客为主。但除了参观钟楼和鼓楼,游客们不仅缺少休息娱乐的空间,同时更感受不到钟鼓楼地区原本浓郁的历史文化特色。

首先,他们需要必要的室外休闲空间用来小憩、遮阳、交流等行为活动。其次,尽管钟鼓楼地区经营“胡同游”项目,但是,游客并不能真真切切地体会到昔日市井民居生活的真实场景。因为私人院落是拒绝游客随意参观的,游客只能坐着三轮车,通过车夫简单地了解此地区的基本风土人情(图7)。

3.2 街巷空间活力不足

用地内以合院院落居住为主,人口密集,建筑拥挤,除钟鼓楼广场区域外,胡同内公共空间面积极为有限。区域内很多老年人坐在街巷内晒太阳、聊家常,这使得本就不宽的街道更显拥挤;由于钟鼓楼广场公共休闲空间缺失,晨练的人们不得不在巴士停车场内活动,并不时躲避往来车辆(图8)。

胡同传统的街巷尺度已很难适应现代汽车的飞速发展,从而导致胡同内道路拥挤,人车混行,车辆会车、车辆与街边商贩等的空间冲突,对于消防通道等会产生消极影响。而且,胡同内缺乏一定的绿植,一排排灰墙灰瓦组成了灰色的单调的街巷空间,容易造成人的视觉疲劳感(图9)。

图7 钟鼓楼地区旅游现状(作者自摄)

图8 钟鼓楼地区街巷空间现状(作者自摄)

滞=.“

3.3 院落空间形式单一

用地内传统的四合院民居是内院式住宅,私密性较强,所谓“关起门来自成天地”。四

合院的围墙和临街的房屋一般不对外开窗,院落中的环境封闭而幽静。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院落已不能满足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钟鼓楼地区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来自海内外的游客对于老北京传统市井文化生活体验的愿望愈加强烈,包括进入民居进行参观、座谈、用餐、娱乐、住宿等深入的体验活动,而大门紧闭的四合院则将游客拒之门外。

4 钟鼓楼地区公共空间改造设计策略

4.1 钟鼓楼广场

4.1.1 营造特色文化氛围的广场空间

(1)功能分区

广场由南至北分为六个板块:①古建风貌区 ②文化展演购物区 ③创意产业区④旅游服

务休闲区⑤时间主题广场区⑥主题院落体验区 (2)景观组织

钟楼南侧广场通过行道树的行阵排列,增强传统中轴线的庄严感,并且连接钟楼和鼓楼过程中设置时间主题雕塑,增强空间标志性。钟楼四周绿地形态与钟楼形成呼应,方形广场四角的休闲树荫起到空间引导和对景作用。钟楼北侧时间主题广场,依然采用几何轴线形式,并且对于从钟楼上眺望北部文保单位的视廊起到呼应引导作用。 (3)规划特色

本广场以时间为线索,由南部钟鼓楼广场的历史区域,到钟楼周围的休闲过渡区,再到时间广场的现代创意区,通过展览、表演、体验、购物等形式,向人们传达钟鼓楼地区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图10)。

图9 钟鼓楼地区街巷空间现状(作者自摄)

4.1.2 丰富文化体验的商业业态

历史文化街区中的业态应强调与传统地域文化的结合,反映居民生活方式,才能使街区与城市其他商业街、购物商城区分开来,具有活力和竞争力。在业态的选择上,尽可能避免粗放化、单一化及雷同化。为让城市的人们都能感受历史街区的文化,需兼顾高、中、低不同层次的需求,本地居民、游客的需求,满足不同人群的文化体验。同时业态规划应注重延续传统商业的特点,重点发展“小而专”的店铺,延续小规模、为生活服务的经济活动,同时要避免大规模巨型店铺的出现,这类业态不利于街区的保护,也难以符合街区的文化氛围。

钟鼓楼地区地处包括南锣鼓巷、什刹海、五道营胡同、后街美术馆设计园等在内的东城区“文化创意产业聚集区”,因此,文化创意产业成为东城区最具潜力的产业,从某种程度上讲,每一处“创意街坊”的创建,也是对原有胡同院落肌理的恢复与完善。而钟鼓楼地区,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节点,对于留住胡同文化的灵魂,增添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动力,责无旁贷。

图10 钟鼓楼广场步行街设计(作者自绘)

衙巷现撼熬黔燃.>

≯k锎鞋屈辞酉。

厦葡街拦塞闻莘讶曩厝k乖剩帚嗯引瓜锏毽摩匆l>

鹰暴鼹示

嚣?燃剽畛罂黝羹鬻①‰熬嚣鬻影;i孑蓁秽螽裂蓊叫>躺黼㈣。ii_薹裂眠”嗡前

次鑫瓣景避蘼鲳。

凤毽节癞照聚黎。

厌,毽遣莲童阃蹙糍照

黯器嬲 4.1.3 延续民俗文化的展演活动

在历史街区中,传统商业行为常与地方民俗活动相结合,成为地方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尤其是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会举行相关活动。还可以结合现代文化交流需求,设置文化节、创意市集等活动。

历史上的钟鼓楼地区是热闹非凡的“平民游艺场”,有独具特色的京味小吃,还有许多

书茶馆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如太平词、相声、中幡、掼跤、双簧、古装戏法等。因此,在规划中应结合商业业态,通过展示报时文化、民俗文化、爱国主义教育等方式对钟鼓楼地区“晨钟暮鼓”的历史文化进行有力传承,让居民和游客真正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来,感受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4.2 街巷

4.1.1 空间序列

本设计中,延续了传统街巷曲径通幽的特点,在平面上通过对景、节点、过渡的手法营造宜人的空间,主要表现在文保单位、主题院落等空间处的营造。加强起止点、转折点等处的标志性和意向性,以及院落入口空间的过渡引导。竖向上通过建筑层高的局部改变以及利用山墙等界面来增加竖向上的空间层次(图11)。

4.1.2 界面控制

(1)建筑界面

街巷依靠连续不断、高低错落的、有韵律感和节奏感的建筑界面,形成统一中有变化的

空间,建筑界面还应体现街区的传统风貌。建筑平面在传统街巷两侧一般都进退不一,从而

形成有韵律感的收放空间。

图11街巷空间梳理方式示意图(作者自绘)

现状胡同空间的线性灰墙显得单调乏味,设计中,适当增加木质花箱、座椅等景观小品,不仅丰富了建筑界面,美化了环境,增加空间趣味性,同时为居民、旅游者提供了更多的休憩交流空间(图12)。

现状中,旧鼓楼大街沿街商铺存在部分退后空间,经营者用绿植围合确立私有空间,对于过路行人具有一定的封闭排他性。改造中,将退后空间作为室内休闲餐饮空间外延,并用花箱等进行局部空间围合,从而与街道空间和建筑界面进行活力渗透和绿色对话(图13)。

(2)底面及绿化界面

底面及绿化界面由开放空间构成,道路、铺装、绿化和小品都列入此类研究范畴。对道路的处理首先可以通过对底界面的高差变化来划分空间领域,通过不同高差的限定来吸引行人驻足交流;其次,对于街巷的道路铺装,应采用本土特有的材质,及具有地方特色的铺装样式,可以表现地区特色,产生亲切感。

绿化是柔化界面的一种有效方法,绿化栽植及小品结合桌椅设施设置于开敞空间,为人们提供了驻足及休闲的环境;街巷两侧行道树的设置可以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同时树冠又能增加空间的封闭性和私密性。

现状中,部分胡同民居门前存在退后空间,而居民将这里作为堆放各类杂物的场所,严重影响街巷界面的美观。改造中,将杂物清理干净,种植适当的花卉植物,美化空间环境,起到绿色渗透的作用(图14)。

图12 街巷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摄、自绘)

图13 街巷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摄、自绘)

卜6米一

H:B21:17

卜4米一

4.1.3 尺度把握

根据卢原义信在《街道的美学》一书中的论述,街道宽度 D 与建筑外墙高度 H 的关系

不同所产生的空间感觉不同。我国传统历史街区街巷两侧建筑一般为低层或单层,体现了向心内聚的空间特点,给人安定与温馨的感觉。在对街巷进行设计的时候,应延续传统街巷的空间尺度,根据街巷功能、地域特征及人的需求营造最适宜的相对空间尺度,D/H 控制在 1 左右。本设计中,对街巷宽度进行了实际测量,从而确定两侧的建筑适宜高度(图15)。

4.3 院落

4.3.1 肌理的传承

在特定的历史街区,我们可以在保持传统院落开间、进深尺度及外立面原真性的同时,对院落进行新的规划设计,使新的院落既是传统肌理的延伸,又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形成符合街区风貌特色的新的院落模式。

本设计中,对于新建或改建的居民院落,主要通过以下四种方式进行空间梳理:1)断裂:提高院落的开放性;2)错位:空间缩放富于变化;3)退位:过渡空间引入;4)扭转:内外环境融为一体(图16)。

图14街巷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摄、自绘)

图15 街巷空间尺度示意图(作者自绘)

罪面暴蠹圃

隔嘞睁嗡咿“◇眶-嗡匿

情缩赡薪哳曩锚渲埋祷

阻彗iR,’

4.3.2 功能的置换

院落承载最多的是居住功能,充满活力的历史街区应在尽可能多地保留老住户的同时融入更多样的功能,进行保护修缮后的院落,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功能转化,以实现其活力的复兴。

本设计中,将地块内钟鼓楼广场附近的三处院落空间改造为主题院落体验区:根据民国时期的老

北京市民生活状态进行原态恢复的原真生活体验

馆;以古典园林空间环境设计为特色的主题精品院落;将餐饮、休闲、购物于一体的创意产业馆。这

些元素植入在单独经营的四合院中,展现出北京钟鼓楼地区丰富的文化底蕴(图17、18、19)。

4.3.3 场所精神的构建

保留院落空间的历史记忆是重获场所精神的关键,城市的记忆既可以依附在建筑、

空间、

图17 原真生活体验馆(作者自绘)

图19 创意产业馆(作者自绘)

图18 主题精品院落(作者自绘)

图16 院落空间改造示意(作者自绘)

肌理等物质要素上,又可以表现在非物质要素上。同时,对院落空间环境意象以及生活内涵的延续有利于还原院落的空间氛围,原住民的保留是延续院落集体记忆、获得归属感的重要途径。

5 结语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对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保护和合理重构,并将文化这种独具城市特色的资源转换为文化资本对其进行传承,增强城市的文化竞争力,已成为城市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本文中,以传承文化为基石,对历史街区的公共空间进行微观层面的城市设计,力图实现地方文化和历史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并与旅游产业紧密结合,创造经济效益,带动地区发展,使钟鼓楼地区的文化重新焕发出光彩和活力,希望本文的实证研究可以提供一定参考。作为规划师和城市建设者,我们应当积极地挖掘历史街区的历史文化价值,探寻其传承的方法,从遗迹保护走向历史街区的文化重生。

参考文献

[1] [日]芦原义信著.尹培桐译.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

[2][美]罗杰·特兰西克著.寻找失落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刘越.城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和修复——以西安回民街保护为例[J].内蒙古科技大学学报,2010,

29(1):92-94.

[4]赵永浩.从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到历史街区活力复兴[D],天津:天津大学,2006.

[5]王承旭.城市文化的空间解读[J].规划师,2006(04):69-72.

[6]倪军.城市文化视角下的城市设计探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03):58-62.

[7]何邕健张秀芹毛蒋兴.城市文化与城市建设互动影响研究[J].规划师,2006(11):73-76.

[8]张锦秋.城市文化环境的营造[J].规划师,2005(01):73-75.

作者简介:武凤文,硕士研究生导师副教授,北京工业大学;

张曦,硕士在读,北京工业大学。

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

作者:武凤文, 张曦

作者单位:北京工业大学

引用本文格式:武凤文.张曦基于文化传承的历史街区公共空间改造研究--以北京钟鼓楼地区为例[会议论文] 2014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历史文化街区国内外研究现状 我国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始于1986年,但直到2012年,有关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文献数量才开始激增。尤其随着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实践的不断深人,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不断跟进,形成了不少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归纳起来,学者们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历史文化街区的概念研究。 目前,学术界对“历史文化街区”相关概念的表述有多种称谓,如“历史地区”、“历史地段”和“历史城区”等。“历史文化街区”作为2002年以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体系中“中观层面”的核心概念,其前身为1986年提出的“历史文化保护区”。2002年10月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规定,所谓“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或者革命意义的城镇、街道、村庄。国家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起草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送审稿)》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城市中保留遗存较为丰富,能够比较完整真实地反映一定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存有较多文物古迹、近现代史迹和历史建筑,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地区。其中,前者指代了城镇和乡村环境中的特定区域,而后者则特指城镇环境中的某一特定区域,且前者的规模大于后者。2012年,《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GB50357—2012)的发布,使“历史城区”、“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等成为我国名城保护体系“中观层面的规范用语。其中,“历史地区”的范畴最广、包含内容最多,其他概念都内含于“历史地区”之中;“历史文化街区”又内含于“历史地段”之中,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研究。 (1)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现状与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尤其对历史文化街区开发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学者们给予了更多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文化创意引导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 ——以北京杨梅竹斜街为例 段文,魏祥莉,余丹丹 摘要: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与以往屡屡发生的大拆大建不同,该次城市更新实践按照平等自愿、协议腾退的方式进行了人口疏解,小范围、渐进式地获得了居民腾退后的房屋作为更新利用的空间,代表了“新常态”下该类地段进行保护更新的趋势。项目实施主体国有企业大投公司提出以文化创意设计复兴老街区的策略,通过与北京设计周合作,连续4年不断探索文化创意引导下的街区更新利用方式。通过对大投公司访谈和现场调研,笔者对该地区引入的创意特色商业店铺、零散建筑空间的利用和公共设施的更新情况进行了研究,对文化创意引导方式的运行情况进行了评价,在肯定其创新尝试的同时,提出当前文化创意引导在当地居民中参与性不强的局限性,未来如何调动广泛的社会参与是亟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保护城市更新文化创意杨梅竹斜街 序言: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新常态”的解读 随着国家经济由高速增长步入中高速发展阶段的“新常态”,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在城镇化进程逐渐放缓的情况下也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 概括而言,“新常态”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面临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外部环境特征:1)经济结构转型,城市中心区居住用地减少,中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体验消费需求增长;2)建设方式转变,传统的房地产开发、大拆大建方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更新难以为继;3)物质环境恶化,居住安全隐患突出,基础设施条件难以适应现代生活要求;4)社会结构下虑,流动人口增加,居民自我更新力量薄弱;5)历史问题累积,社会矛盾尖锐,就地解决所有问题存在困难;6)居民意愿多元,利益相互掣肘,组织协调机制建设不足。 2010年开始的北京杨梅竹斜街保护修缮项目是近年来北京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的一次创新尝试,其在人口腾退、资本运作、功能定位等方面都表现出与以往大不一样的地方,整体的行动思路契合了“新常态”下的现实要求。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docx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XXX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历史文化街区其中有个重要的关键

词就是“街区”,作为街区说明其与商业是密不可分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曾经的商业聚集地必然有其独特的商业特征,这在我看来是十分值得发掘与保护的,商业建筑自然是不同于住宅,那它的布局与规划自然也有别于住宅建筑,而且各种商业之间是否在位置分布上也存在某种联系也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所以在对其保护的同时必须去发掘这些内在的文化特色。 二、XXX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XXX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XXX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令人担忧的是,这一变化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蚀刻钢板壁画浮雕雕塑真实历史材料构成的多样化景墙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这种边界处理通常都是设计难点,或者干脆被忽略。 原文地址: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作者:dl国际新锐设计

来到宽窄巷领略这里的悠久历史,品味这里风土人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如同走入了时光隧道,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这里的各种川味小吃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哦。 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从2007年起,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就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 (说明)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淮安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 李倩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淮安市文庙—慈云寺地区为例,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筑风采与建筑文化,其中蕴含着失之不可再得的文化信息资源,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城市建筑艺术价值。对其进行保护是继承我国传统文化的需要,也是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现状分析 发表时间:2019-06-10T14:45:26.45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8月27期作者:王兆辉盖星羽赵美霖[导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关键词:历史文化街区;转型原则;生活氛围;核心价值观 南京老门东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原来的街区面貌,但其多少也存在一些问题。商业味道盖过了历史文化,市井民气息严重缺失,这些都让改造的成果打了折扣,所以对这些问题的分析研究也是对此类历史街区改造的总结与思考。 一、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及改造的意义 历史建筑集中成块,更加完整,真实地反映了历史特征,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对历史文化街区的定义是:受法律保护的地区在学术上被称为“历史位置”。从历史和文化街区的定义,我们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历史和文化街区的重要价值,这不仅是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而且也是当代城市组成的一部分,它是城市发展的见证,也是城市文化的承载者,它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经济商业价值等诸多价值,对研究城市的发展也有重要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历史文化街区已逐渐不能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所以就面临着一个是去是留的问题,在前文提到历史文化街区的独特价值,但如何在保留其价值的同时又能适应当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对其进行改造。历史和文化街区因其历史原因,包括丰富的历史和文化遗产,古老的建筑,旧的店面,和建筑中保存下来的各种历史文化作品都是十分宝贵的遗产,是需要去加以保护的,但历史文化街区由于历史原因,建筑可能存在损坏,规划可能相对较乱,各种基础设施可能也达不到当代生活的要求,这样以来是存在的极大风险的,当发生火灾等时,很容易造成巨大损失。 二、南京老门东改造和变迁 旧门东地区旧居住区的建筑密度高达60%,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不足6平方米,每户平均居住面积不到20平方米。人均或人均居住面积低于典型位置。无论生活质量,生活环境和日常活动如何,如此高的建筑密度是一个极其严重的问题。更不用说在现代生活条件下追求精神和文化生活了。旧门东历史街区建筑纹理的整体轴向为南北方向,具有一定的偏角,严格地说不是真正的南方。其形成的原因与旧门东区和整个旧城南的整体空间组织布局密不可分。对应明城墙,秦淮外河,中华路,建业路和白下路,郑南正北和郑东没有分布趋势。而是附带一定角度。目前,旧城门旧街道的街道布局延续了街道和车道的历史布局,整体性很高。它为研究南京古城南部的城市格局提供了历史基础,也可以作为回忆南京古城的现实尺度。因此,老门洞的传统居住区属于高密度住宅区,街道规模小,房屋布置密集。通过现场测量和研究,发现传统南部城市的街道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狭窄的街道变得更加广阔。通过调查和相关访谈,我们了解到街景空间尺度的巨大变化主要是由于商业的大量引入。 三、南京老门东改造后的问题 南京老门东的改造在很多方面无疑是成功的,但在改造中也难免出现一些考虑不周的方面,一下我将就老门东改造后出现的一些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己见。首先的问题便是民俗文化内涵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是其中重大众文艺要的组成部分,而基于街区的历史文化又是什么呢?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下,我们先来说街区,街区是什么?街区简单来说就是一个地区的人们从事商业活动而围绕一个或多个街道组成的一个区域,我们可以联想到我国著名画作《清明上河图》中的场景,也可以联想到母亲常去买菜的菜场周围的场景。这种文化可能是传统的叫卖声,可能是一种传统的小吃,也可能是街区的一个集会等等。它一定是基于人们最生活最平常的东西,是市民生活的一部分。老门东地区改造后另一个问题是市井气息的缺失,历史文化街区本身就是人民居住聚集所形成的区域,而老门东改造迁出了所有的居民,其生活气息几乎被删除,当游客离开,老门东可以说是一条条空街,这和一般的商场晚上关门熄灯似乎没有了本质的区别。在我看来,几个邻居一起吃着豆浆油条闲聊家常,孩子在街上嬉戏玩耍,早上的叫卖声都是街区最灵魂的文化,这种文化虽然是无形的,但也最能让一个人感受到一个地方的特色,当今人们面对很多开发过度的文化旅游地,游客更多的希望见到一个地方最传统最原始的一面,所以过度的商业而忽视历史文化街区最本质的市井气息无疑是买椟还珠,为了商业放弃了其最核心的价值所在,这在长期发展看来是很不利的。 四、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原则 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不可避免会涉及修复和规划重建,所以前期必须做好整体规划和准确定位,否则,结果不仅是对历史和文化障碍的保护,而且是对其的不可逆转的破坏。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必须准确定位其核心价值所在,简单来说就是什么是我们最应该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具有其独特的价值。而街区又是商业经济的重要载体,所以历史文化街区可以说是一个城市发展的一个缩影,它和城市的发展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种关系涵盖了经济、人文、历史等多个方面。首先历史文化街区的规划布局是必须保护的,因为只有在当时的尺度范围下我们才能感受到当时街区的氛围,当然为适应现今要求也可以做相应变化,但必须划出保护红线。老门东改造后街道宽度严重脱离了历史,所以丧失了很多对老南京的体验感。建筑也是保护的核心,它很大程度上反映当时人们的生活。我们是否可以将街区划分为不同的主题,美食街,文庄街,工艺街……一方面划分可以让街区的主题性更明确,同时也可以让游客更有针对性的游玩,同时把性质类似的商店规划在一起也方便了后期的管理维护。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是对其保护的必然选择,是时代所决定的,但改造必须是基于对历史的尊重与对其深入的分析,否则将会对其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坏,所以我们必须清楚的认识到如何改造,为了什么而改造等诸多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在保护的同时又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参考文献 [1]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2]张水清.商业业态及其对城市商业空间结构的影响[J].人文地理学,2002,17(5):36-40. [3]杨新海.历史街区的基本特性及其保护原则[J].人文地理学,2005,(5):48-50.

最新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传统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 姜玉磊 (枣庄市规划局山东枣庄 277100 )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城市的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台儿庄古城,从街区的内在价值和文化内涵出发,通过分析街区的现状问题,指出街区保护和更新的必然性,并结合实际提出街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更新的构思和方法措施。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更新文庙-慈云寺 1 引言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重点保护的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 自国务院1984年公布了第一批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以来,我国城市旧城市文化的保护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如北海市中山路和珠海路的历史老街区的改造,中西合璧骑楼式建筑,连绵延续、尺度亲切宜人,其中珠海路骑楼建筑风貌为中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骑楼风貌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体现中西建筑文化的历史脉络和古典气氛[1]。但由于缺乏社会的共识和法律的保障,再加上城市开发的压力以及技术观念的落后等因素,到目前为止我国城市尤其是大中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的遗存和风貌仍遭到了很大的破坏,有的甚至荡然无存,如香港旧城早已消失就是典型的一例[2]。 2 传统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意义 “建筑与城市文化的可贵,在于它是一部最真实而珍贵的‘历史’。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1866~1952年)曾说过,人写出来的历史只能说是‘现代史’,因为它是现代人写出来的,是以现代的观点来表达的。因此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及其建筑,它的价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3]。城市是一部具体的真实的人类文化记录薄,建筑便是中国历史的写照[4]。 这些建筑一方面反映了工匠们的建造工艺,另一方面又真实地再现了当时时代的建

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浅谈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改造 摘要:分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及开发运作等问题。并结合孔城老街的实例,提出保护设想,希望找到既有利于文化保护和延续,又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造方式。 关键词:历史街区、保护、开发 1引言 一座城市的特色,除了要有时代气息外,还要有历史文化传统。历史文化是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最好见证。同时,作为城市文化遗产保存最完整、最丰富的地区,历史文化街区被世代生活于此的人们倾注着很多复杂的情感。 2002年重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明确规定历史文化街区所在地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专门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街区保护首次被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下来。 2.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意义 2.2概念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文物保护法》中对历史文化街区的界定是:法定保护的区域,学术上叫“历史地段”。 2.3意义 历史文化街区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对于建设特色城市有现实意义。文化被誉为"经济发展的原动力",这一点已经在很多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得以证实。作为城市发展独特见证的历史文化街区,更是具有多方面的资源效应,在城市形象宣传、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情结的维系、文化身份的认同、生态环境建设、和谐人居环境的构建等多方面具有综合的价值。 历史文化街区不仅仅是要保护构成历史风貌的文物古迹、历史建筑,还要保存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道路、街巷、院墙、小桥、溪流、驳岸乃至古树等。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成片的地区,有大量居民在其间生活,是活态的文化遗产,有其特有的社区文化,不能只保护那些历史建筑的躯壳,还应该保存它承载的文化,保护非物质形态的内容,保存文化多样性。这就要维护社区传统,改善生活环境,促进地区经济活力。 3.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以孔城老街为例 3.1历史沿革 孔城镇位于安徽省桐城市的东部,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春秋中期(公元前770-481年),即为桐国南部门户,扼大别山东南区域通往长江水运通道之要冲,是古代重要的军事要塞,距今2500多年。三国(公元220-280年)时期,吴将吕蒙曾屯兵于此,建筑堡垒。距今1700多年。南宋时,孔城是民间抗金要塞,著名的抗金战场。元代为大别山东侧,江淮分水岭至长江大别山边缘地区的九大商镇之一。到明代有居民600余家,清代中、后期本镇发展为旧桐城县内“枞、汤、孔、练”四大名镇之首,达到古镇发展的高峰。现存约2公里长的石板古街和古建筑群就是晚清和民初遗留下来的历史文化遗产。 3.2老街概况 孔城老街是以南北向中大街为主轴,大街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有主街一条,横街两条,另有七巷十三弄。连同两侧各甲之间(一甲到九甲)的巷道,形成鱼刺状的外部空间结构。总建筑面积约17万平方米。 街巷弄均为麻石所铺,店铺房舍皆青砖灰瓦,颇具江南水乡特色。著名的《桐乡书院四议》,戴钧衡即作于此,它为全国书院所奉崇,并载入《皇朝政典类纂》。镇东大沙河,平沙浩瀚,极目无垠,夕阳照射,宛如白雪,故有“孔城暮雪”之称。镇西南界荻埠河,碧波粼粼,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历史文化街区开发特点及趋势

————————————————————————————————作者:————————————————————————————————日期: ?

历史文化街区发展趋势及特点 在经历了同质化放量增长阶段之后,商业地产竞争的惨烈使“主题化”成为开发商关注 的焦点,体育地产、旅游地产、文化地产和影视地产等主题地产应运而生。其中,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商业街区开发备受青睐。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使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现代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和南京1912等,成为城市的商业文化名片和现代城市运营的点睛之笔。 其实,商业街区自古以来就有,并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但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与一般的商业街区和商铺是有很大区别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底蕴决定其特定的生存条件和获利方式,在商业地产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只有采取符合其内在规律的开发策略才可能取得成功。 目前,以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形式出现的地产开发模式,在国内还处于起步阶段。那么,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的开发有怎样的特点?典型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经历了何种涅槃才换来如 今的光彩?未来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将朝着怎样的趋势发展?上海易居房地产研究院在对商业地产创新模式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历史文化街区的开发特点、运营模式和发展趋势等。今精选部分成果与您分享,希望对志于商业地产的业界同仁有所帮助。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指的是在有一定历史文化底蕴和传统特色的区域地段,注入“文化、休闲、创意”元素,将其策划改造成为具有“国际性、文化性、时尚性”的休闲娱乐场所。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让传统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得以融合,既体现本土传统文化,又展现现代时尚生活。当前,体现本土文化认同和生活方式的商业街区,已经被广泛认为是更具亲和力和更可持续发展的经典模式,如香港兰桂坊、上海新天地、南京1912等。 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侧重文化脉络和历史传承,通常以所在区域的历史资源和元素为文化类型,适当划分各区域功能,建设一流现代化基础设施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同时,借助历史文化的传播性、感染力以及先进设施的便捷性、现代感,历史文化商业街区创造了一种新的休闲娱乐体验方式,让人们享受现代生活的同时感受历史,品味过去。 特点1:以特定的历史文化作背景 成功的历史文化商业街区体现的共性之一,是项目本身或周边拥有集中的历史建筑群, 有特定的历史文化底蕴,成为城市规划的重点区域。 我国近代建筑文化产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凝聚了早期建筑向现代化转型的优秀成果。随着人们认识的一步步深入,近代建筑文化逐渐成为当代新的传统文化。 政府和企业在进行规划建设时也开始关注这种文化带来的影响力,在开发经营商业街时,充分挖掘原有自然条件之外能对项目价值产生影响的历史、社会和文化因素,选择最能表现地域历史积淀的特定文化作为商业街的文化背景,最终打造了众多经典项目。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分析

杭州历史文化街区改造及思考 摘要:历史文化街区赋存大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迹,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在保护名城肌理,延续城市历史文化等方而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更好地进行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对正处于快速城市化中的我国大多数城市来说,已成为一个急需探索和解决的难题,杭州是首批国家级的历史文化名域,其具有的文化底蕴已无法估量,面对时代飞速发展的这一现象,对于杭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也有了一定的难度,怎样使得这座古老的城市符合现代发展的脚步,也是我们所要考虑的问题,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我们又该做出怎样的具有实质性的工作。 关键词:保护、改造、基础设施、文化街区 一、引言 杭州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风景旅游城市,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市区已公布保护历史文化街区10处,保护面积超过400公顷。自1999年开始,杭州陆续组织实施了多处历史文化街区综合保护工程1,这些街区分布在城市不同区域、文化内涵各具特色、现状情况各不相同,经过十余年的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力推进实施,这些街区的保护与整治工作均已完成。杭州市将历史文化作为城市的最大“卖点”,对城市文化保护的深度和广度已较为深人,在取得宝贵经验的同时也收获了许多教训杭州的实践体现了在复杂的外部环境影响下,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种种矛盾与无奈抉择,笔者曾经参与了多个历史街区的规划设计和实施设计工作,下面就此谈些体会。 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历程及总体情况 1996年编制的《杭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下简称《保护规划》)首次确定了小营巷、中山路、湖边村、清河坊4个历史文化街区。随着对名城保护的加深和保护范围的扩大,2001年又增补了北山街等3个历史街区,2003年修编的《保护规划》确定了10处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还推荐了13处拟保护的历史地段。2004年11月,市政府颁布《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该办法对历史文化街区作了明确定义:文物保护

历史文化街区改造案例

天津市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文本 目录 1.总则 (1) 1.1 规划编制目的 (1) 1.2 主要规划依据 (1) 1.3 地位和作用 (2) 1.4 规划范围 (2) 1.5 历史风貌特征 (2) 1.6 整体定位 (6) 1.7 保护原则 (6) 1.8 保护对象 (6) 1.9 建筑保护与更新规划控制 (8) 1.10 历史街巷规划控制 (9) 1.11 核心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规划控制 (10) 1.12 历史文化街区规划变更及特别论证制度 (11) 2、分则 (12) 2.1 用地规划 (12) 2.2建筑与环境保护引导 (13) 2.3 绿化与公共空间规划控制 (15) 2.4 人口容量与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控制 (16) 2.5 道路交通规划控制 (16) 2.6 市政工程设施规划控制 (17) 3、附则 (19) 3.1 名词解释 (19) 3.2 附表 (20) 1

天津市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 1.总则 1.1 规划编制目的 为了加强对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以下简称“本街区”)历史遗产的保护,促进街区的城市更新与社会文化协调发展,结合本街区的实际情况,编制《天津市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估衣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属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为本街区内历史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风貌的整体性保护以及城市建设管理提供依据,并指导下一层面修建性详细规划和规划方案的编制。 本规划由天津市规划局负责解释。 1.2 主要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年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2年 (3)《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2003年 (4)《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2008年 (5)《城市紫线管理办法》,2004年 (6)《天津市城乡规划条例》,2010年 (7)《天津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2005年 (8)《天津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2009年 (9)《天津市规划控制线管理规定》,2009年 (10)《天津市建筑规划管理细则》,1988年 (11)《天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年)》 (12)《天津市中心城区主要河流、公园及历史保护区周边建筑高度控制导则》,2008 1

古街改造案例

无锡南长街位置: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中心地段体量:占地18.78公顷,全长5.5公里 历史:南长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10世纪,这里是北宋开设的驿道。驿道南连苏州,北接常州,与水驿古运河并行。大运河中的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组成部分现状:中国历史文化名街,国家4A 级景区,景区内业态以餐厅和酒吧为主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景点古迹众多过去YESTERDAY 现在 TODAY

成都锦里古街 位置:四川成都武侯祠大街231号 体量: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4000余万平方米,街道全长550米历史:锦里曾是西蜀历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汉、三国时期便闻名全国 现状: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国文化与成都民俗作内涵,集旅游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4A级景区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历史悠久,游客众多,美食众多

成都宽窄巷子 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区同仁路以东长顺街以西 体量:479亩 历史: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少城 现状:修葺一新的宽窄巷子由45个清末民初风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艺术与文化底蕴的花园洋楼、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组成。 优势:周边交通便利,游客众多 现在TODAY 过去 YESTERDAY

上海新天地位置:上海市黄浦区太仓路181弄体量:30000平方米历史: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现状:一个展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的都市旅游景点,它是以上海独特的石库门建筑旧区为基础改造成的集餐饮、商业、娱乐、文化的休闲步行街。以中西融合、新旧结合为基调,将上海传统的石库门里弄与充满现代感的新建筑融为一体。优势:优秀开发商,交通便利,人流众多,位于市中心,背靠知名商圈淮海路现在TODAY 过去 YESTERDAY

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旧城改造下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 20世纪90年代,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旧城区成了房地产商争夺的黄金地段,掀起了旧城地段建设开发的高潮。在这样的形势下,旧城拆迁改造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成了一对矛盾。究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进行旧城拆迁改造,是我们必须重视和思考的问题。 一、我市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做法 我市在古城保护工作上不断强化规划管理,在旧城改造的建设项目审批过程中,规划部门和文物主管部门密切配合,对历史街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名胜古迹,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科学保护,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1、从单体保护走向整体保护。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如若仅仅注重保护文化遗产单体,不可避免将会割断文化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综合性,一处处文化遗产也将沦为“文化孤岛”。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核心和灵魂,在于它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多年来,我市不断加大街区的整体修缮力度,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600米长的东大街“三线下地”,按传统格局铺设石板路面,整修沿街商铺店面300多家;对北门历史文化街区近百家的沿街店铺进行了风貌整治。同时,采用财政投入与利用民资相结合的办法,先后对金东门历史文化街区中的李园船厅、上池斋药店、杨家大院、家舒巷古民居建筑群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恢复和修缮。

2、从单纯保护走向多元利用。对于历史文化街区,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最好的利用就是保护。我们借鉴成功地区处理历史街区与文化旅游关系的经验,开辟博物馆、陈列室、纪念馆等,展示兴化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充分发挥历史文化街区内文保单位的功能,在兴化县署中设立的范仲淹纪念馆;在赵海仙洋楼中设立兴化中医药博物馆,并邀请名中医坐诊;恢复上池斋药店制药、抓药等传统工艺;在成家大司马府中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以及木船制造技艺、茅山号子、垛田农民画、烙画、木雕、戏服、脸谱等专题馆,真正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多元化利用。 3、从建筑保护走向以人为本。在历史文化街区建筑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一是重视街区原住民的作用,采取措施,吸引广大民众参与到名城保护中来,使之积极支持并参与相关保护工作。二是通过对现有文物、历史建筑内部设施的适度改造,使古街巷能够基本满足现代生活需要,为居民提供应有的便利,延续其历史文化传统,实现名城和街区的保护与群众生活改善的有机结合。三是保证历史街区居住人口的合适密度。我们采取产权置换、经济补偿等手段疏散一部分居民,同时保留一些价值较高的建筑,将一些价值较低的房屋建成绿化带等配套设施。 4、从静态保护走向传承记忆。文化的传承是动态的,我们重视对萌生、扎根于历史文化街区之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原有社会生态系统保护,避免割裂历史街区与历史传统文化之间原生的、紧密的联系。在金东门大街建设以“传统手工业”为主体的特色一条街;建设传统木船、水车、湖彩蛋、沙沟鱼元、中庄醉蟹、安丰三腊菜等十个生产性保护基地;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课程论文

浅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问题 ——建筑学院 2014241007 吕婷婷摘要:本文对历史街区保护与更新的相关概念进行阐述,了解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的必要性,以西安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为例,提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中出现的问题,最后提出一些改善建议。 关键字: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更新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是世界上拥有世界遗产类别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数量最多的国家。在中国,许多城市仍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有独特的自然景观、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情。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现代化过程的加快对历史街区的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0世纪90年代,随着房地产市场的兴起,掀起了新一轮大规模旧城改造的热潮,在城市规划中,由于没有重视历史街区的保护,用一般城市旧区拆建改造的方法,使得很大一批历史街区在经济发展大潮的冲击下受到破坏在一些城市,大量的历史街区被推平,代之以毫无特色的现代建筑,优秀传统建筑环境遭到彻底的破坏, 城市的地方特色和文化传统丧失殆尽[1]。因此,制定历史街区的保护规划, 正确处理好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关系,维护城市历史文化和环境特色,提高城市空间环境质量,在历史街区保护中尤为重要。 二、相关概念解析 2.1历史文化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是指保护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2]。

历史文化街区具有的特征: 1)保留有一定比例的真实历史遗存物,携带着真实的历史信息。反应历史风貌的建筑。街巷等是历史原物,而不是仿古建造的。整个地区内会有一些后代改动的建筑存在,但所占比例较少且与历史风貌基本协调。 2)具有较完整的历史风貌,能反映某历史时期某一民族及某个地方的鲜明特色,在该地区的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代表这一地区历史发展脉络和集中反映地区特色的建筑群,其中或许每一座建筑都达不到文物的等级标准,但从整体环境上看,却具有完整而鲜明的风貌特征,是这一地区的历史见证。 3)历史文化街区应在城镇生活中仍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生不息的、具有活力的生活社区,这就决定了历史文化街区不但记载了过去城市的大量文化信息,而且还不断并继续记载着当今城市发展的新信息。历史文化街区不仅包括有形的建筑物及构筑物,还包括蕴含其中的“无形文化资产”,如世代生活在这一地区的人们所形成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组织结构、风俗习惯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无形文化资产”更能表现历史文化街区特殊的文化价值。 2.2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一种将城市中已经不适应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地区做必要的、有计划的改建活动[2]。 1958年8月,在荷兰召开的第一次城市更新研讨会上,对城市更新的的概念做了这样的说明:“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对于自己所居住的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或出行、购物、娱乐及其他生活活动有各种不同的期望或不满,对自己所居住的房屋的修理改造,对街道、公园、绿地和不良住宅区等环境的改善,对形成舒适生活环境很美丽的市容抱有很大的希望,并要求及早施行,包括所有这些内容在内的城市建设活动就是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的目标是针对解决城市中影响甚至阻碍城市发展的城市问题,这些城市问题的产生既有环境方面的原因,也包括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原因。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在开发、整治改善及保护三种。其中保护适用于历史建筑或环境状况保持良好的历史地区。历史地区保护更多关心的是外部环境,强调保护延续地区居民生活。所以要保护好历史城区的传统风貌和整体环境,保护真实的历史遗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 蚀刻钢板壁画 浮雕雕塑 真实历史材料构成的多样化景墙是宽窄巷子的一大特色。这种边界处理通常都是设计难点,或者干脆被忽略。原文地址:历史街区改造经典案例——成都宽窄巷子作者:dl国际新锐设计 来到宽窄巷领略这里的悠久历史,品味这里风土人情,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宽窄巷子是成都的一张名片,在这里你能触摸到历史在这里留下的痕迹,如同走入了时光隧道,也能体味到成都最原滋原味的休闲生活方式,这里的各种川味小吃可以让你大饱口福哦。 成都的千年少城能保留下宽窄巷子,实在是非常的难得,宽窄巷子历史文化片区,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其之间的四合院落群组成。规划控制面积479亩,其中核心保护区108亩。该区域是我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于上世纪80年代列入《成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它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的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 作为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之一的宽窄巷子,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建筑在中国南方的孤本。 从2007年起,成都文旅集团对宽窄巷子进行全新打造。在搬迁900余户居民、修复50个院落、改造3万多平方米地面建筑、修建1.1万多平方米地下停车场后,老街重新焕发生机。

2008年6月14日,宽窄巷子街区正式开放。开街第一年,就吸引800多万名游客,并先后获得2008年“中国创意产业项目建设成就奖”、“四川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009年“中国特色商业步行街”等荣誉称号。 宽窄巷子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典范。 项目在修复设计之初,进行了详细的实地测绘工作,将宽、窄、井巷子中的每一个院子按照建筑所蕴含的历史文化与建筑价值,分为了一类、二类、三类三个级别加以保护性的设计,按照“修旧如旧,落架重修”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的保留古建筑,还原历史建筑的本来面目。为加强对项目的监督和指导,成都文旅集团邀请了历史、文化、艺术、建筑、考古等方面的专家学者,成立了“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专家委员会”,指导各项保护工作。因此,宽窄巷子的一砖一瓦,每个院落的格局,都是对历史的还原。 (说明)在井巷子有一段400米东西朝向的墙体,用最古老的建筑物质元素---砖、垒砌台、城、墙、壁、道、碑、门、巷的历史文化片断,羊子山土坯砖、秦砖、汉砖、唐砖、宋砖、明砖、清砖、火砖、七孔砖、民国砖、水泥砖、瓷砖,阐述千年古都,演绎百年老宽窄巷。 匹匹历代古砖到片片近代老砖又到块块现代新旧砖,其中残断、印痕、斑迹,以独特的装置、垒砌、陈列与历代地图、图像、图景嵌合并置,记载、纪实、记录着消失的时空气质与信息记忆。 整段砖墙分为三个篇章 历史的背影:宝墩遗城、金沙竹泥、羊子土坯、秦筑城廓、汉砖遗风、唐建罗城、宋砖古道、明末毁城 历史的直面:满城残阳、保路砖碑、法楼窗棂、皇城残影、万岁展馆 历史的表情:巷窄回眸、夹道洗刷、公馆封门、街沿斗鸡、杂院堆藏、天井搓牌、专门喝茶、土墙鸡琢、砖混篱笆、半巷刨饭、窄巷水凼凼、宽巷暖烘烘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