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及传承人意义

摘要:随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静态的物的传承保护转向活态的文化保护的认识转变,传承人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承载者和传递者,以其文化主体的身份不仅保持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和自身文化特质等基本属性,还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以提升自身文化自觉意识,构建具体传承通道等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化属性;传承

2006年,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的推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颁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被放在了一个重要的位置,标志着我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更为重要的是它可能带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方面理念的转变,进而在实践中得以体现,即从静态的“物”的保护转向了动态的“人”的保护,[1](P18~22)2007年以后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陆续命名公布就是一个极好的注脚。尽管不少学者已经注意到传承人的重要性,但总体上关注不够,尤其是传承人在传承实践中所具有的意义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无论是未被命名的广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还是经过国家、省区、州市、县各级政府命名的项目传承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他们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这种意义主要体现为以下两大方面。

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属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属性主要体现在活态属性和自身文化属性两个方面,自身文化属性就是该文化区别于其他文化的独特性,是其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要素,而活态属性则是该文化的生存方式,是其被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前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这两个基本属性的保有以作为文化主体的传承人为基础。

(一)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属性离不开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引进的概念,虽然经过多年发展调适,在其内涵与外延及其分类等方面的理论表述逐渐科学化、规范化,但与实践着的文化生活本身一一对应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仍需进行辨析厘定,以更好地概括和指导文化生活事实。目前使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中,共识之一是至少应该强调“活态性”。作为在历史中展开的文化实践活动,具有历史的规定性,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别于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基本特性,就是依附于个体的人、群体或特定区域空间而存在的,是一种活态文化,可以说“活态性”就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在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最真实而重要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它是当下人们正在实践着的生活方式,是活的文化事实。而其“活”离不开文化主体——传承人,活态的本质或核心就是人,[2](P114~123)指其存在于人们的现实生活中,表现为人们特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浅谈“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刘建华 “非遗”即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进入现代社会,在市场经济冲击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农耕(游牧)文明逐渐削弱,民众生活方式嬗变,主要靠口传心授方式传承的非物质文化,失却了生存的土壤。一些有历史、文化和科研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甚至随着传承人逝去而消亡。面对非物质遗产逐渐消失的现状,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谈几点看法。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现状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中华民族留下了极其丰富的文化遗产。我国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娱乐需求的器具、产品越来越丰富,一些传统的文化形式正在被替代,文化遗产生存环境渐趋恶化,保护现状堪忧。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生存环境同样受到很大威胁,保护工作迫在眉睫。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建设,我国政府于2004年8月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批准我国加入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使我国正式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缔约国。 2005年3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并出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迅速地开展起来。2005年12月22日,国务院又下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国发〔2005〕42号),把文化遗产分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两类,要求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抢救珍贵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加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和文化生态区的保护。使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国得以全面铺开,同时借鉴了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验和做法,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的特性,以及在类别、内容及其生存环境的不同,因而采取的保护措施也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切实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计划和措施,建立科学、灵活、高效的保护工作机制。到了2006年我国确定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定为“文化遗产日”。“文化遗产日”和“文化遗产标志”及“文化遗产保护公益歌曲”的诞生,对于增强全体民众的文化遗产保护意识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及特点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受许多条件因素影响,我国原本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遭受着猛烈的冲击。我们应该努力探索出一条保护和传承这种鲜活的文化的道路。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我国有着曾经灿烂多彩的文化发展历史,五千年漫长时间的文化传承给我们留下的是丰富厚重、种类繁多、各具地方或民族特色的非文化物质遗产——口技、说书、京剧、庙会……数也数不清。这些遗产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然而,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 1、定义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的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2、范围 ①口头传统,包括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 ②传统表演艺术。 ③民俗活动,礼仪,节庆。 ④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传统知识和实践。 ⑤传统手工艺技能。 ⑥与上述表现形式相关的文化空间。 二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处境堪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颁布的现实意义从1998年起, 文化部就与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在国内外立法调研的基础上, 组织起草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2003年10月,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 我国于2004年8月正式加入该公约。为借鉴该公约的基本精神,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也改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2011年6月1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历史上和文化法制建设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拥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也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各种神话、歌谣、谚语、音乐、舞蹈、戏曲、曲艺、皮影、剪纸、绘画、雕刻、刺绣、印染等艺术和技艺以及各种礼仪、节日、民族体育活动,如百花争艳,似群星灿烂。它们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财富,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纽带,是国家和民族生存发展的根基和动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于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推动人类社会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随着全球化的日益深入,中国社会转型进程的加快,高科技的迅猛发展,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通过立法设定相关制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有力支撑,成为时代的迫切需要。从1998年开始,全国人大、文化部等相关部门就开始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专题调研。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国人大、国务院法制办、文化部等部门的共同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终于在2011年2月25日经全国人大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知识点

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特点:系统性活态性(它包括文物、遗址、建筑群) 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遗址,墓葬,建筑、石刻、石窟、壁画及近现代的不可移动性文物如石窟、可移动性文物如各个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 文化遗产:祖辈创造出来的保留至今的历史遗存。 文化遗产学是一门新兴的职业性学科,涵盖十分广阔,内涵丰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有利于文化传承的的多样性,丰富性。 概念: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时代相传的文化传统表现形式如口头传说叙述,关于自然界和宇宙知识的探索,婚俗节庆礼仪风俗、传统手工技能还包括与上述形式相适应的文化空间。 特性:时间性,空间性,文化性。 文化线路:代表了人类的迁徙与流动:代表了一定地区内国家和地区贱人们的交往:代表了多维度的商品,思想,知识和价值的互惠和持续不断的交流。 意义:促进了文化的思想之间的交流,但是他必须集中在一个与其有历史联系与文化遗产相关联的动态系统性。 产业遗址:农业遗址、工业遗址,商业遗址 文献遗产:世界记忆工程 产生条件:可能性,具有丰富的资源、必要性保护和传承 独特的视野和视角 第一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属性的探索,告诉我们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二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的深杜挖掘,告诉我们什么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规律的探索,告诉我们该怎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公约和世界遗产组织的形成 第一阶段:20C三十年代国际组织国际联盟提出并倡导通过国际合作来保护人类的遗产。

第二阶段四十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立并设立国际资金来保护国际遗产。 第三阶段持续20多年的抢救努比亚遗址的救援和活动是催生世界遗产公约诞生的直接诱因。 2世界遗产公约的诞生 在国际社会拯救阿布辛贝勒神庙活动的影响下对文化遗产的法定保护进入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工作议程上来,世界文化遗产概念也已成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一个非政府间的国际组织(国际遗迹和遗产委员会)就保护文化遗产起草了一个公约,同时美国和世界自然遗产联盟合作,对自然遗产保护进行归纳,并提议将自然遗产保护欲文化遗产保护放在同一个法律中。 世界遗产的内容: ①却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和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条件。 ②指出缔约国在确定了潜在遗产方面的责任,以及他们在保护这些遗产时所起的作用。

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何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传统文化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危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髓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途径 首先,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我们必须首先明确要传承的优秀传统文化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包含着丰富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文化要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对那些真正优秀的传统文化形式进行整理、保护,使它们得以延续和传承,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真正优秀的部分甄别出来进行传承。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与其他任何形式的文化一样,它存在着两个不同的层面,一是传统文化的形式和载体,如文化典籍,文化遗存,非物质文化遗产等;一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混沌中和的境界等。前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后者属于优秀传统文化的“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既要保护“体”,更要传承“魂”。第二,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还应考虑为什么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了传统延续而传承传统文化固然必要,但传承优秀文化的根本目的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参与到我们的当下生活中,为解决现实中的中国乃至人类世界的问题提供启示,而不是让它进入历史博物馆供人瞻仰,告诉后人我们曾经拥有这些东西。这就要求我们认真研究中国的现实,分析当下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实中存在的问题,确立文化建设的方向,根据文化建设的方向,来反观中国的传统文化,看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哪些精神理念,能为解决当下问题提供启发和思路。 第三,面临的一个最现实、最艰巨的任务也就是怎样传承的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 1.对于传统文化精神理念的传承来说,系统的教育应是一个最基本的途径。教育既指由国家和政府主办的各个水平层级上的国民教育,也指受国家教育部门主管的担当着基础教育功能和普通高等教育功能的非国家和政府主办的教育。他们都有责任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了使学校更好地履行这一教育职责,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做出全面规划,可以制定一些规章制度,保障无论是政府主办的还是非政府主办的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教育,都要传授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方面的内容。通过系统的教育,可以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如道法自然的观念,天人合一的思想以及仁义、诚信、爱人、敬业、合和等等伦理价值观念,渗透进人们的心中,化为人们的血脉,成为人们自觉的行为规范和精神价值追求。 2.这些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并不是赤裸裸地存在的,它存在于中国传统的文化典籍、文化遗存、传统艺术、传统技能、传统节日以及各民族的风俗习惯等等文化形式或文化载体之中。我们要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理念,自然也不能凭空进行传承,而是要借助各种文化形式。文化典籍中体现的传统文化精神理念无疑是更加直接、更加明显的,因此在中小学的传统文化课程学习中,可根据中小学生心理认知特点,运用适当的方式更多地引入一些哲学、文学、文化的经典名篇的学习内容,学生对于形式载体层面上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对各种文化遗存、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各种传统节日的了解,则可以通过课堂外的教育和生活实践来进行。但无论是以何种方式接近传统文化形式,前提是必须有可被接近的“实在”东西。这就需要我们对优秀的文化典籍进行整理,对文化遗存,对传统的民俗活动、表演艺术、知识技能、节日庆典等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发现保护。这就是说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形式的传承,我们也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规划,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使之能够有保障地进行。 3.最后,要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还应注意的是不能泥古不化,而是要推陈出新,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结合起来,创造一种新时代的以生态和谐和审美生存为指向的生态审

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指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命力的各种措施。包括对这种遗产各个方面的确认、立档、研究、保存、宣传、弘扬传承和振兴。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社区群体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观念表述、表现形式、知识技能及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内容。口头传承和表现形式包括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的语言、表演艺术、社会风俗、礼议、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传统手工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充分认识其保护的意义是什么,进而制定如何保护的对策,才能够使那些过去的、现在的、将来的一切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为国家的政治、经济、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的。 田青教授在“珠海大讲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中说过:我们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民俗文化,因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民族的DNA。我们的所有的古老的传统包括我们的民俗,在面对现代化的时候,都是弱势文化,不保护提倡就会消亡。因此保护“非遗”具有重要的意义,并且迫在眉睫。但是,我们在进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时候要作要对精神家园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民族精神的载体又是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象征,既需要各部门团结协作又需要确定各自的职能、履行相关的责任。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关系到文化血脉的传承、精神家园的维护、和谐文化的建设,关系到民族文化身份和国家文化主权的维护。关系到人类文化多样性及其可持续性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活的文化它的价值不单体现在传承人创作的作品更在于传承人所拥有的技艺技术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民间,生存于民间,传承于民间没有任何文化形式比非物质文化遗产更贴近人民群众的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载体的是他们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薪火失去了传承和传承者非物质文化遗产就不复存在。 保护文化遗产具有很多现实的意义。 一,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强化文化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应对各种现代性危机以及严重的社会问题。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三,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世界的合作与交流、维护世界和平、推动构建和谐世界。四、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共同促进我国及世界文化的和谐发展。五、《伊斯坦布尔宣言》中指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性能够增强人类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先进文化,同时也是创造性和文化创作的主要源泉之一。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促进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多样性的同时,也能够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才能真正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文化保护意识,有利于实现全民族的“文化自觉”,从而更有力的反作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促使其早日完成这一系统而艰巨的任务。 综上所述,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等特点,并且具有重大的意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生产和发展的需要。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深层次的文化基因,是人类生命的记忆,是人类创造力的精神源泉,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永恒的精神家园。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和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7.12 、沈阳故宫(辽宁)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和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和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的结晶,除了儒家文化这个核心内容外,还包含有其他文化形态,如道家文化、佛教文化等等。 中国传统文化是以民族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 of China)为基础的哲学文化,借用了现代科学上的发现,把宇宙的本质、宇宙的形成、发展变化、成熟、衰老与死亡,宇宙的归宿;人的本质,人的过去与未来,人从那里来,到那里去,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应当怎么做人;我是什么?我是谁?我在宇宙中的位置,我在宇宙运动中扮演的角色;人类社会的本质,人类社会的归宿等等都明白的告诉给人类。把以上内容告诉给人类,是让人们明白我们做人的权力、责任和义务,让人们都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 二、文化传承 (一)文化传承重在文化氛围的营造 文化传承问题不是一件机械性、工具性、程序性的事务,拍脑袋设立个什么智能机制,文化传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什么叫“薰”呢?大白菜在泡菜坛的环境中变成泡菜,这个过程就是“薰”。传统文化不是药丸子,青少年也不是机器人,所以青少年的传统文化继承应该是一个“薰”的过程。 文化传承不是建几个传统文化教育基地、背几篇古经可以传承的,不是“每一分钟,都有民间文化在消亡”可以警醒的,不是“全球问题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拯救”可以忽悠的,也不是“我们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之类可以煽情的——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需要成人世界的言传身教。文化蕴含于日常情态中,成人创造了怎样的传统文化学习环境,青少年就能接受到怎样的文化教育。 (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对那些在长期历史实践中形成的优秀价值原则,可以转化为时代精神来继承。例如《周易大传》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刚健有为精神,《论语》中所提倡的舍生取义、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 义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 一、认识历史的需要 与物质类文化遗产一样,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所不同的是,物质类文化遗产是以物化的固态的方式来展现其历史认识价值,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是通过活态传承的方式来实现其历史认识价值和意义。可以说,任何一种传统文化事项都具有历史认识价值,都会从不同的角度给人类以启迪。 二、文化创新的需要 人类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不断创新。创新的源泉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向国外学习,从异域文化中汲取营养;二是向传统学习,从本土文化中汲取精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创新、艺术创新、科学创新各个新领域中都将发挥重要作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仅是认识历史的需要,同时也是创建新文学、新艺术、新技术、新工艺的需要。 三、保护文化多样性的需要 正如《保护和促进文化表现形式多样性公约》所说,文化“多样性创造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类有了更多的选择,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价值观,并因此成为各社区、各民族和各国可持续发展的一股主要推动力,以及在民主、宽容、社会公正、各民族和各文化间相互尊重的环境中繁荣发展起来的文化多样性对于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的和平与安全是不可或缺的”。人类非物文化遗产本身就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与体现,一定程度上说,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就是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 四、重建社会秩序的需要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任何一个社会群体的发展都需要凝聚力,而一个群体或者民族的凝聚力最根本最重要的是来自于文化认同。我们今天所进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除了在保护中国千百年来积淀起来的各种传统艺术形式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外,还应充分考虑到这些传统表现形式在传承中华文明,特别是传承中华道德文明、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凝聚力方面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及其传承* 窦坤1,2,新科1 (1.师大学教育学院,710062;2.西北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710063)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当代价值;文化传承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涵 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三个小概念: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在西周初期有三种含义:天子所属之城, 即京师,与四方诸侯相对举;商周封域,与远方相对举;专指以为中心的地区,即夏区,用于周所封诸侯,称为诸夏,与四夷相对举。在统一多民族

国家的形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传统,是指人类创造的不同形态的质,经由历史凝聚而沿袭着、流变着的各种文化因素构成的有机系统。传统是来自于过去,而现在仍有生命力的东西。所以说,传统不仅有历史意义,而且拥有超越历史的意义。“文化”一词源于《易经》。《易经》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正天下。”其意是按照人文进行教化。到了汉代,文化成为相连的常用词,多为“以文德治天下”之意,或与未经教化的“野蛮”、“质朴”相对举。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而狭义的文化,除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如“文化部”、“文化部门”等。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本土上创造的文化,它从远古延续到今天,已有五千年的历史。其中,从夏、商、周以来至鸦片战争前的这一大段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畴,它是中华民族在特定的地理 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下,世代形成、积淀,并为大多数人所认同而流传下来的中国古代文化,它不但占据了中国文明社会的绝大部分时期,而且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期,至今仍在影响着我们当代的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要义 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 在动力,也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基

非遗传承人相关要求和条件

一、相关要求和条件 (一)原则上仅限于从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推荐代表性传承人,并符合下列条件: 1、完整地掌握该项目的传统知识或特殊技能,并具有传承能力; 2、在该项目领域具有明晰的传承谱系,具有公认的代表性、权威性和影响力; 3、积极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以下情况暂不推荐: 1、目前在该项目领域内存在争议的传承人; 2、丧失传承能力、无法履行传承义务的传承人; 3、群体性较强,难以确定其代表性的传承人; 4、专职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研究和管理的在职公务人员。 (三)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不得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1、因触犯国家法律,被剥夺公民权利者; 2、不具备独立民事资格的公民。 (四)每个项目推荐一至两名代表性传承人。 二、推荐程序 (一)各县(市、区)传承人推荐工作应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必须由本人自愿向市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提出申请;

2、市级名录项目保护单位按照代表性传承人的条件和标准向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提出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 3、当地文化行政部门对推荐材料进行审核,提出意见后,逐级报送到市文化行政部门。 (二)申请人属于市级直属单位的,由市级直属单位的主管部门组织专家组按照规定程序进行审核、评议,提出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后,报送市文化行政部门。 (三)市文化行政部门根据推荐材料,组织专家对推荐人选进行认真评议,提出推荐名单并在本地主要媒体公示30天,然后将确定的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报送市政府。 (四)市政府审批通过,将公布命名为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三、推荐材料 (一)推荐意见:各县(市、区)文体局提出本县(市、区)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推荐名单和推荐意见。 (二)推荐表:一式三份,粘贴个人照片(一寸),WORD格式。光盘三份附电子版照片(一寸)。(见附件) (三)辅助材料:有助于说明被推荐传承人的其他文字、图片、录音、录像光盘等一式三套(份)。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总 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是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文化项目,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20__年一年来,××县文化局按照党的十*大提出的“扶持对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间艺术的保护 工作”的要求和国家、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突出重点,强化措施,整体推进,全面启动了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利用工作,进展顺利,成果喜人。 一、所开展的工作 为了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传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传 承活动的开展,我馆在人力、物力、财力缺乏的情况下,做了大量 的工作:⑴ 收集、整理民间壮剧田野调查资料和各乡镇上报民间 故事,录入成电子文档。⑵ 为使我县的非遗工作顺利申报成功。 今年4月有幸邀请到我省非遗专家组一行3人。到我县剥隘坡芽村、归朝后周村等地进行实地调研。座谈会上专家组的几位老专家,对我县即将申报的4个省级非遗项目及非遗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⑶ 在非遗的申报工作中,我馆同志做了大量的工作。下乡走 村串寨,收集资料,认真反复修改“坡芽歌书”、“××瑶族度戒”“××彝族跳宫节”“××壮族珑端节”四个申报省级非遗

保护项目以及坡芽四位传承人的申报材料,并制作好文本申报光碟、照片申报光碟、装档、录入电子文档。同时,得到广电局领导的大力协助,制作一系列非遗申报光碟。⑷配合中央10套《探索与发现》栏目组到坡芽拍摄《情爱密码》专题片,配合广电局拍摄坡芽歌书宣传片。⑸ 撰写“××民族概况”的调研报告上交宣传部并 上报文山日报。⑹ 今年3月剥隘陇端街、归朝孟村陇端街;5月板仑龙迈、里达里地的彝族跳宫节活动,我馆分别抽派辅导人员前往辅导节目、并做好收集资料等工作。⑺整理、修改3个已获得云南省第二批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材料:《跳宫节》、《坡芽情歌》、《珑端节》,报送到文山州文化局,并逐级申报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二、取得的成效 (一)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开展以来,县政府始终把通过宣传教育来增强全民保护意识作为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一是以文化遗产日、重大节庆宣传活动为载体,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二是通过举办展览、开展专题演出等形式,让社会各界充分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三是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保护工作加强宣传和 展示,增强全民抢救保护意识,达成社会共识。 (二)加强保护,重视逐级申报工作。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我县积极组织申报工作。经项目的精心包装和推荐,截止目前为止,已经成功申报了国家级项目1个,省级项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案 教学目标: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增强民族自豪感、热爱民间艺术。 教学重点: 了解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及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 小组合作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小报。 设计理念: 通过自己在课前搜集一些相关资料学生接受起来更容易些。小组的合作学习也是推动学生主动去了解知识的活动方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相关资料: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各个群体和团体随着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同时使他们自己具有一种认同感和历史感,从而促进了文化多样性和激发人类的创造力。 (二)讲授新课: 1、龙泉窑青瓷 (1)出示龙泉窑青瓷图片 (2)龙泉窑青瓷制作过程 2、传统木 3、浙江泰顺溪东桥 中国传统木拱桥营造技艺,是中国古代匠师在几千年的营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 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它采用原木材料,使用传统建筑工具及手工技法。所以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称为中国桥梁建筑技术的“活化石”。

4、雕版印刷技艺。 5、兰亭集序(书法唐摹本)晋代王羲之。 提问:你能从“道”字的金文、小篆、隶书、楷书等字体的演变中感受不同书法的艺术特点吗? 学生:…… 6、如来佛观音菩萨像(西藏唐卡) 作业要求: 1、你有哪些想了解、不熟悉的文化遗产? 2、收集一些中国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资料。 3、结合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同学们探讨如何保护和传承。 归纳小结: 口头传承; 表演艺术; 社会风俗; 传统手工艺技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活动方案 集团标准化小组:[VVOPPT-JOPP28-JPPTL98-LOPPNN]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为认真落实《教育部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及《中共教育部党组、共青团中央关于在各级各类学校推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和凌源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施方案》的精神要求,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为促进我校学生全面发展特制定本方案。 二、目的任务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有机结合,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开启学生智慧,提升学生品德修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形成我校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语音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我校将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以诵读中华传统经典和深入挖掘中华民族的汉字文化精髓,使学生书写出优美的中国汉字为主要抓手,使其成为我校特色。 汉字是世界上使用时间最久,空间最广,人数最多的文字之一。汉字的创造与应用不仅推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而且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们要让学生在逐渐学会认识汉字、熟练书写汉字,理解汉字的含义,临摹名家书法的过程中感受、体会汉字的形体美、结构美、意境美与艺术美。 我们将指派专人教师任教,安排专门的课节并上课程表,纳入教学计划,营造写字氛围,每周二的第七节课全校都上写字课,有教师亲自指导,每班还另外加出一节写字课,由赵兴久老师进行指导讲解,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跟着学习,以便对学生进行指导,坚持每天让学生写半个小时,教师要认真进行讲评,平时的作业老师要严格要求,按照练字的要求去写,全校齐动员,共同营造写字氛围,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从2017年学期初开始,成立组织,编写教材,采购资料。一、二年级经典诵读,《弟子规》。三至六年级学写钢笔字,四、五年级到六年级后,在钢笔字的基础上,学写毛笔字。做到有步骤、有层次、有创新地开展一系列工作,力争在2017年底见成效,2018年接受上级领导检查验收。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背景及意义

1、绪论 1.1研究背景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截至2013年12月,中国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总数已达37项,成为世界上入选“非遗”项目最多的国家。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特别是那些历史上没有自己的语言文字,或是创立较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的历史,则是在创世神话中表述,在民间传说中记载,在群众口头上流传。民族传统文化乃是各民族依存的前提,传统文化的消失,便意味着一个民族的解体。而现如今,在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社会生活现代化的大潮中,我们的传统民族文化正受到外来文化的强势撞击。一些依靠口授和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濒临消亡,大量有历史、文化价值的珍贵实物与资料遭到毁弃或流失境外,随意滥用、过度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象时有发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发展成为我们民族处在大的社会转型期所面临的重要而又急迫的问题。 1.2研究意义 第一,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共同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多样性,维护文化生态平衡,使得保存下来的文化遗产之间求同存异,相互补充,取长补短。能够在一定程度

浅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

浅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教育技术111班陈欣宇 学号:1118020106 [摘要]中国五千年传承了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这些重要的非物质性遗产慢慢地在时间的流逝中消失。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任务。这也是要求我们努力去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关键词]传承文化文化入侵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外文化开始入侵中国,随着国外文化的不断入侵,我国传统文化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受到了重大的打击。 一项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大学生对京剧或其他各种地方剧种“不感兴趣”,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福建师大社会历史学院学生不久前在福州某小学和大学城中作了一份关于传统文化的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中,传统文化观念淡薄,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据悉,师大学生在某所小学发出题为“还有多少中国味”的调查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中文化品味比较西洋化,只有不到二成的小学生吃大餐会选择中餐,只有25%的小学生知道文房四宝是什么。在关于节日的调查中,除了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4%的孩子喜欢过中秋,12%的孩子喜欢过国节。

这一些调查让我们看到了传承了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脆弱性,而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我们不能摒弃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 传统文化区别于历史古迹,传统文化更多地是植入而影响个人影响民族,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不衰落,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进步,一个有文化底蕴的民族才能让世界认可。经历了五千年不断传承的文化让中华民族这一文化古国被全世界知晓,让全世界为之征服。孔学、陶瓷、茶艺、百家论道等等都在现今被各国学者不断研究。 然而在国内,受到了不断动乱的政治局势后,以及二战后资本主义强国对我国的资本和文化入侵,使得许多传统文化面临着无人可传,即将消失的境地。当传统文化消失之后,不同于古迹可以恢复重建,传统文化不可恢复不可重建。 十七届六中全会给我们提出了要建设文化的要求,也是让我们更好地去传承传统文化,传承这些让民族骄傲,让民族进步的文化。 三、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学校内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优秀传统文化地继承和传承应该从一代代的孩子们开始。现今的我国教育更多地是注重数理化这些考试性科目,要建设文化强国,必须让一代又一代的人从孩提时代起就认知、了解、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这也就要求我国必须加强学校内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普及。

非遗传承保护新模式

非遗传承保护新模式 非遗保护+志愿者(民间组织) 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逐步推进,如今有越来越多的民间组织积极地参与到非遗保护工作中来。作为一种新生力量,这些民间组织有着不同于政府部门的民间性、自治性以及区别于企业的非营利性、志愿性,吸引了大批志愿者投身其中,并渐次把政府相关部门、学界牵引进来。以我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两个民间组织的代表为例,呈现他们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其运作特点。 广东“仓东计划”——借传统村落保护带动非遗发展 广东省开平市仓东村是谢姓族人迁入开平塘口镇的始居地。自元朝谢荣山在这里开基以来,已历25代,可谓开平谢氏繁衍不息的历史见证。至上世纪初,早年出村闯荡的华侨衣锦还乡,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洋楼、碉楼、祠堂相继建成,这里成为典型的华侨特色村落,被誉为记录侨乡发展历史的天然博物馆。然而自上世纪80年代村民陆续外迁,这个村落已失去往日的生机。 自2011年起,当地的侨乡文化研究专家谭金花及一些热心人士组建了“开平碉楼保育与发展项目——仓东教育基地项目”,又称“仓东计划”团队。在旅港同胞的资助下,经过4年多的努力,使得昔日凋零破败的村子重新焕发了生机。 “仓东计划”采用的是“整体性保育”的运作理念,其出发点是解决村落人口流失、历史建筑衰败,以及由此造成的文化传统难以为继等问题。基于此,2011年至2014年间,该团队一方面积极与当地村民沟通,引导村民重建对社区、本土文化的信仰;另一方面,根据当地居民对于村落的记忆以及生活需求,先后对村内的碉楼、祠堂、夫人庙等建筑进行修复,同时鼓励居民保存当地文化、延续传统生活方式。 在修复村内历史建筑的过程中,该团队通过聘请当地掌握传统灰雕、木雕、壁画技艺的师傅,根据村民的回忆对建筑进行了修复。如此一来,村民虽不懂修复技艺,但亦能参与到乡村修复中来。此外,能工巧匠们的手艺也得到了充分发挥,不但项目收入提高了,也带动了相关非遗的保护和发展。谭金花认为,文化遗产保护并不是僵化地保护遗产本身,而是为了保护在城市化、全球化进程中日渐湮没的精神家园。 香港长春社——为民众提供多样的文化选择 相比“仓东计划”团队,香港长春社有着更为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长春社创建于1968年,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民间环保团体之一。2005年,长春社成立文化古迹资源中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非遗都有哪些 中国48处世界世界遗产、至2014年6月,中国已有47处自然文化遗址与自然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被批准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使我国世界遗产增加至47处,位于世界遗产名录国家排名第二,仅次于拥有50个世界遗产的意大利。 1、山东泰山:泰山(山东泰安市)、岱庙(山东泰安市)、灵岩寺(山东济南市)1987、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世界首个双重遗产) 2、甘肃敦煌莫高窟1987、12 文化遗产 3、周口店北京人遗址1987、12 文化遗产 4、长城1987、12 文化遗产 5、陕西秦始皇陵及兵马俑1987、12 文化遗产 6、明清皇宫:北京故宫(北京)198 7、12 、沈阳故宫(辽宁) 2004、7 文化遗产 7、安徽黄山1990、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8、四川黄龙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9、湖南武陵源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0、四川九寨沟国家级名胜区1992、12 自然遗产 11、湖北武当山古建筑群1994、 12 文化遗产12、山东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及孔林)1994、12 文化遗产 13、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1994、12 文化遗产 14、西藏布达拉宫(大昭寺、罗布林卡) 1994、12 文化遗产 15、四川峨眉山—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16、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1996、12 文化景观 17、苏州古典园林1997、12 文化遗产 18、山西平遥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19、云南丽江古城1997、12 文化遗产 20、北京天坛1998、11 文化遗产 21、北京颐与园1998、11 文化遗产 22、福建省武夷山1999、12 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 23、重庆大足石刻1999、12 文化遗产 24、安徽古村落:西递、宏村2000、11 文化遗产 25、明清皇家陵寝:明显陵(湖北钟祥市)、清东陵(河北遵化市)、清西陵(河北易县) 2000、11、明孝陵(江苏南京市)、明十三陵(北京昌平区) 2003、7、盛京三陵(辽宁沈阳市)2004、7 文化遗产 26、河南洛阳龙门石窟2000、11 文化遗产 27、四川青城山与都江堰2000、11 文化遗产 28、云冈石窟2001、12 文化遗产 29、云南“三江并流”自然景观2003、7 自然遗产 30、吉林高句丽王城、王陵及贵族墓葬2004、7、1 文化遗产 31、澳门历史城区2005 文化遗产 32、四川大熊猫栖息地2006、7、12 自然遗产 33、中国安阳殷墟2006、7、13 文化遗产 34、中国南方喀斯特2007、6、27 自然遗产(2014、、6、23增补二期) 35、开平碉楼与古村落2007、6、28 文化遗产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