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基础教育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但作为世界上最大的教育体系里分布最广、受众最多的细分类型,中国基础教育的投资比重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教育资源失衡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在基础教育处于快速发展的关键期,信息化恰逢其时,被提到了新的高度。信息化在优化资源配置、实现

共建共享上的作用开始显现,将迎来新的机遇。

诸多问题制约着基础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和深入应用

于2000年10月召开的全国中学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教育部决定在全国中学小学校普及信息技术教育、推动信息化建设。从2001年起,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入了全方位、快速发展的时期。信息化在基础教育行业内初步普及后,基础教育信息化在快速发展的初期衍生出了很多问题: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不平衡、IT基础设施不完备、IT建设不具备规划、多是基于脱机的应用、信息孤岛现象普遍、资金

投入普遍不足等。

中学小学校实施信息化应用的主要问题

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应运而生

薄弱的基础教育信息化处于起步阶段,面对资金紧张、IT水平不足、不具备规划、系统零散、数据孤立、重复建设等诸多问题,却要求实现较快发展,于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应运而生。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采用的是在线交付的运营方式,它能有效解决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问题,

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普及应用和持续发展。

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组成及关系

平台模式能极大减少了资金投入,同时统一投资、集中部署也保证了同一区域下的教育公平;在服务平台下相同类型用户使用一致的信息系统,也增强了信息化的规划性,在部署新系统、更新旧系统时,能够一次性完成,规避了以往各自实施的散乱、低效;共用基础数据库、规范数据格式、业务流程的举措,使得不同类型用户能够实现系统互连和数据共享;同一平台下,提升了数据安全、系统稳定。

平台模式将在基础教育行业大行其道

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应用,走过了一段艰难的探索之路。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认为,当前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经过了概念期的理念设计、萌芽期的产品研发后,仍处于

发展的初级阶段,即概念普及和应用推广初期。

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生命周期

随着平台模式的发展、完善,其生命力日渐强大,在教育系统内开始获得更多的认同、应用也逐渐增多,技术厂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商等不同类型的参与者相继涌现,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生态系统日趋成熟,正在持续完善、健全。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全方位发展离不开各成员的共同推动。一个完善的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生态系统应该包括教育行政主管机构(教育局)、基础教育机构(中

学小学、职高、儿童园等)、老师、学生、家长、平台开发商、网络提供商、运营商、第三方开发商以及

内容提供商等角色。

在发展初期,平台厂商是基础教育信息化服务平台的倡导者和先行者。平台厂商对于在线服务的理解也最为透彻和全方位,平台厂商的技术产品是信息化服务平台得以推广应用的基础。因为在理念、技术、对基础教育的业务理解等方面的高要求,平台厂商比较集中,其中浙大万朋占有50%以上,是国内基础教

育信息化服平台的领先企业。

虽然占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比重还较小,但鉴于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认为,信息化服务平台是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一种新思路,这样集中部署、资源共享的在线交付模式,在健全、完善的生态系统支持下,信息化服务平台将会在基础教育行业内大行其道,充分发展。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

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现状与未来发展策略 张敬涛 (中央电化教育馆,北京100031) [摘要]本文在总结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就、经验的基础上,研究并提出了未来一个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现状;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 从2001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努力实现基础教育的跨越式发展。2003—2007年,国家实施了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三种模式”搭建一个遍及全国农村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与效益,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两项重大战略举措使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跨入了全面、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总结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成就、经验,研究并提出未来发展建议,对推进“十一五”及未来一个时期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的主要成就 1.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 2000年以来,各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普遍重视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建设力度不断加大。中国教育卫星宽带多媒体传输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不断发展,各地建设了各具特色的教育区域网络,初步构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平台。中小学连通互联网和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的比率大幅度提高。 截至2005年底,全国中小学校拥有计算机数量近900万台,是2000年的3.6倍;全国中小学生平均每22人拥有一台计算机,是2000年的4倍。截至2006年底,全国中小学学生和计算机数的比例上升到19.38∶1。截至2007年底,普通高中连网率接近100%,初中学校连网率达到80%以上。其中,城市初中学校连网率达到90%以上,农村初中学校达到70%以上,小学连网率达到70%以上,基本满足了中小学信息化教学需求。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为农村中小学配备了教学光盘播放设备440142套,卫星教学收视系统264905套,计算机和多媒体设备40858万套,基本覆盖了所有农村中小学校,信息化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使1亿多农村中小学生广为受益。 2.教育资源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资源建设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点,列入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2004年,教育部成立了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发布了《基础教育元数据规范》,加强了资源建设规划、征集评审、组织开发的工作力度,初步建成了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库。各地普遍加大了对资源建设的投入,优质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初步形成。 国家重点加强了面向农村中小学的优质教育资源建设。通过公开征集、遴选评审、组织开发、招标采购等方式,基本建成了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科和年级的优秀课程资源库,并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网免费向农村中小学提供,形成了一批符合新课程标准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多种形式的精品资源。开发建设了大量的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辅导资源、专题教育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和多媒体教学素材。组织开发并征集遴选了大批以小班教学为主的优质教学光盘,涵盖了语文、数学、英语、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和多种类型的专题教育内容。国家免费向农村中小学发放了6500多万张教学光盘。农村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严重匮乏的局面得到了有效缓解。 3.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初步普及 [文章编号]1003-1553( 5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正式颁布)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 【教育部】2012年3月 序言 第一部分总体战略 第一章现状与挑战 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第三章发展目标 第二部分发展任务 第四章缩小基础教育数字鸿沟,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第五章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 第六章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第七章构建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第八章整合信息资源,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第九章建设信息化公共支撑环境,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十章加强队伍建设,增强信息化应用与服务能力 第十一章创新体制机制,实现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行动计划 第十二章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行动 第十三章学校信息化能力建设与提升行动 第十四章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行动 第十五章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行动 第十六章教育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行动 第四部分保障措施 第十七章加强组织领导 第十八章完善政策法规 第十九章做好技术服务 第二十章落实经费投入 实施 序言 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全民教育、优质教育、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已成为信息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力竞争,世界各国普遍关注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国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破解制约我

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_-_信息化能力建设教程参考试题答案

1.单选题 1.逻辑的思维法包括() A. 比较法、分析法、综合法、推理法 B. 比较法、分析法、推理法、处理法 C. 比较法、分析法、外推法、综合法 D. 推理法、因果法、分析法、综合法 2.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外部条件归纳起来不外乎为()A. 客观因素 B. 主观因素 C. 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 D. 政治背景 3.信息分析的本质()A. 扩大生产规模 B. 增加人民收入 C. 为领导提供决策 D. 满足用户的信息要求 4.信息收集是信息分析的:() A. 基础 B. 唯一途径 C. 根本方法 D. 结果 5.常用的信息展示方法主要有() A. 文字报道、口头报道、直观传播报道、网络发布 B. 文字报道、网络传播、口头报道、新闻发布会 C. 文字报道、网络传播、直观传播、电话通报 D. 文字报道、口头报道、网络传播、记者招待会 6.信息组织是一种普遍的()是一切事物有条不紊运行的前提 A. 历史活动 B. 政治活动 C. 社会活动 D. 人文活动 7.信息分析的特点是() A. 针对性、交流性、科学性、推象性、近似性、局限性 B. 针对性、交流性、科学性、近似性、局限性 C. 针对性、交流性、具体性、近似性、局限性 D. 针对性、交流性、透明性、近似性、局限性 8.信息分析的作用() A. 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研究服务、未开发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 B. 为科学决策服务、为研究服务、为经济杆杆服务 C. 为科学决策服务、未开发服务、为市场开拓服务、为保护环境服务 D. 为科学决策服务、为开发服务、为保护经济增长服务 9.衡量检索系统检索效果的两个最重要的指标是()A. 查全率和查准率 B. 收录范围 C. 输出格式D. 输入格式 10.专家调查法的常见种类() A. 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比较法、推理法 B. 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交叉影响分析法、层次分析法 C. 法尔菲法、交叉影响分析法、比较法、推理法 D. 法尔菲法、头脑风暴法、比较法、层次分析法 11.多元分析法又称()A. 数据统计分析法 B. 量变、质变分析法 C. 多变量统计分析法 D. 内在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教学内容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 吕达张廷凯 论著选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基础教育及其课程教材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在世纪之交的今天,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和造就成千上万的人才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基础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赋予了新的使命。课程教材改革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所受到的关注日益突出,批评和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提出了许多尖锐的批评意见,那么,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到底存在什么问题?这些批评意见对未来课程教材改革的走向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这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如何评价20年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这是一项相当复杂的工作。需要进行大量的调查和统计分析,需要对基础教育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作科学的研究。特别需要强调的是,由于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才成长发生作用的滞后效应,现在就要对改革开放后的基础教育做出一个全面、客观的评价似乎为时尚早,也许再过十年才是恰当的时机。因此,在对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或其某一方面做出批判和否定的评价时必须慎之又慎,盲目的轻率的否定于改革和发展不利,而针对现实的具体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才是正确的态度。当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重大改革措施,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出了更明确的方向,注入了新的活力,带来了光明的前景。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观念,改革其中落后的不符合时代要求的方面是当务之急。但是,任何改革的过程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如何处理课程改革的继承性、复杂性和前瞻性?这是应当认真考虑的问题。必须对改革可能出现的偏差和误区有所预见,作好足够的准备。从战后国际教育改革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到,如果不对课程改革的复杂性、前瞻性有充分的认识,改革就有可能成为一相情愿或纸上谈兵,或大起大落导致最终失败。学校课程是培养和造就未来人才的蓝图,它涉及人的培养和发展的共同要求和不同层次、不同规格,涉及教育系统工程的方方面面,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理想的课程要转化成为实践的课程,需要理论工作者、行政管理工作者和广大中小学校长、教师的共同努力。要防止课程改革走入急躁的、急于求成的误区,出现政策和实践相互脱节的空壳化的情形。实践证明,试图毕其功于一役,通过一次改革解决所有问题的做法是注定要失败的。课程改革从来都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一个继承和革新并存的过程,是一个波浪式前进的过程。简单地把当前和未来的课程发展按改良或改革来作观念和现实上的区分是不恰当的,只能引起人们对课程改革认识的混乱和误解。以上述指导思想来思考与分析当前我国课程改革的问题和趋势,也许能够有更清楚的认识,并从中寻找答案。我们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把握课程改革的整体趋势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所谓教育信息化,是指由传统教育向信息化教育的转变过程。教育信息化的主要特点是在教育过程中广泛应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信息技术,即在教育技术上实现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教育信息化的目标追求,是达到一种新的教育形态一一信息化教育,这种教育具有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等显著特点。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则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因此,开展教育信息化研究,以指导和促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在当前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进程虽然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但在实际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够深刻 随着信息技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到了前所未有的信息化时代,它给教育带来了一场新的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教育的目标、结构、内容、手段和评价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等都将发生重大的变革,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也将大幅度提高。 目前,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大多局限于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资源的检索等方面,而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战略意义和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并不了解,也没有理解教育信息化的真正含义。因此,虽然教育行政部门近几年加大力度对学校进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求早日实现多媒体进每一间教室,实现校校通。但在调查中发现,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信息技术与网络在教学中的应用方面,设备的利用率较低,并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实际作用。 2、教学资源及软件建设滞后 一方面学校教学软件数量较多,另一方面教师使用的积极性不高,使得这部分资源被闲置起来。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四方面,一是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很多教师不知道学校有这些资源;二是这些资源一般由学校的资料室集中管理,教师使用时可以去借,很多教师没有时间或是嫌麻烦;三是有些教学软件实用性较差,教师使用时感觉效果不好,不愿意用;四是多数教师不会对购买来的教学软件进行再加工或者没有时间加工等等。这些情况既造成了资源和资金的浪费,也影响了教师在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积极性。 3、信息技术培训重技能轻应用 这几年,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及人事部门对教师专业化的要求(评职称时必须有计算机应用能力合格证书),所以中小学信息技术培训搞得轰轰烈烈。但是从培训内容上看,都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导致目前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基本上大多都是单一模式一一课件,对于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理解也只是课堂中播放课件,使得信息技术真正的优势与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仅是教师的演示工具,这是信息技术应用的初级阶段,属于最低的层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指导纲要》中指出,要利用信息技术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因此,仅有技术的培训是远远不够的,要针对教师的实际情况,开展面向教学应用、面向课程整合的培训,

建造师继续教育信息化应用新技术

建造师继续教育 信息化应用新技术 一、虚拟仿真施工技术 1.主要技术容 虚拟仿真施工技术是虚拟现实和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领域应用的信息化技术。虚拟仿真技术在工程施工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施工工件动力学分析:如应力分析、强度分析; (2)施工工件运动学仿真:如机构之间的连接与碰撞 (3)施工场地优化布置:如外景仿真、建材堆放位置, (4)施工机械的开行、安装过程; (5)施工过程结构力和变形变化过程跟踪分析; (6)施工过程结构或构件及施工机械的运动学分析; (7)施工过程动态演示和回放。

2.技术指标 虚拟仿真施工主要包含以下技术体系: (1)三维建模技术 运用三维建模和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建立用于进行虚拟施工和施工过程控制、成本控制的施工模型。该模型能将工艺参数与影响施工的属性联系起来,以反应施工模型与设计模型之间的交互作用,施工模型要具有可重用性,因此必须建立施工产品主模型描述框架,随着产品开发和施工过程的推进,模型描述日益详细。通过BIM技术,保持模型的一致性及模型信息的可继承性,实现虚拟施工过程各阶段和各方面的有效集成。 (2)仿真技术 计算机仿真是应用计算机对复杂的现实系统经过抽象和简化形成系统模型,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运行此模型,从而得到系统一系列的统计性能。基本步骤为;研究系统→收集数据→建立系统模型→确定仿真算法→建立仿真模型→运行仿真模型→输出结果,包括数值仿真、可视化仿真和虚拟现实VR仿真。 (3)优化技术 优化技术将现实的物理模型经过仿真过程转化为数学模型以后,通过设定优化目标和运算方法,在制定的约束条件下,使目标函数达到最优,从而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定量的依据。它使用的方法包括:线性规划、非线性规划、动态规划、运筹学、决策论和对策论等。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前景

教育信息化现状及前景 (部分资料系转载) 依托信息技术建立起来的互联网络为学习化社会和教育社会化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深刻改变着社会生活、工作、思维和交往的方式,对传统教育体系制度产生根本性的影响。新的世纪开端,世界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加快了信息化进程,这也包括教育信息化。计算机网络教育同传统的单媒体电化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函授教育相比,最大的特点是知识传授者与学习者实现交互式的交流过程。学习者可以自主选择学习时间、地点、科目师资和适当的学习方式与进度。据悉,发达国家将教育信息化作为21世纪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发展战略目标。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对教育结构体系的影响体主要体现在: 一是使知识传递的方式和速度大大改变,社会成员接受各种思想文化的途径大大拓宽,比以往更加方便快捷,网上获取各种知识成为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 二是Internet伸入到教育领域,促进教育的结构与形式更加多样化,借助网络技术形成的“虚拟学校”作为一种崭新的教育形式,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教育对象无限扩大,知识交流与更新能够随时实现,教育的对象将涵盖社会全体成员,大大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三是信息技术不仅是少数人掌握的一门专业,而逐渐成为大众化的工具,现代信息教育已经和正在成为我国教育结构体系新的增长点,有力改变着我国教育结构体系的面貌。 四是网络技术将架起学校教育、企业培训以及社会教育相互沟通的立交桥,为建立学习化社会,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物质技术基础。 2、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及IT教育发展的前景 ------中国IT教育市场盗版严重。在中国几亿农民、两亿工人、数千万下岗人员的现实国情下,中国政府一夜之间不可能倾其所有、将从中央到地方的所有国家机关全部“正版化”,这是每一个中国人都明白的道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懂计算机的“机盲”就是新“文盲”,已经成为不言而喻的共识。由于国力有限,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一直偏低。中国千千万万的国家机关尚且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实现软件“正版化”,中国的教育机构就更不可能依靠财政拨款实现软件“正版化”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将教育机构在原软件条例内所享有的在课堂教学范围内合理使用软件的权利完全撤销,让中国的所有教育机构一夜之间面临这样的窘境:要么做新软件条例下的守法者,立即关闭所有的教学用计算机房,停止所有学生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要么做新软件条例下的违法者,冒着随时可能被起诉侵权的危险,继续向莘莘学子传授信息技术知识,以使中华民族的新一代能够跟上世界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步伐。 (很明显,很多人都因为微软公司打算对国内教育市场进行正版收费而跑到支持linux的行列中,但这也是国内软件市场的一个难题,优秀的软件由于提高价格或者打击盗版

教育信息化2.0时代,基础教育在数字校园中如何发展

基础教育是最有商业价值的教育细分领域,基础教育处于黄金学习时段,其学习时长最长,因此市场规模最大。按年龄阶段来划分的教育产业细分市场,分为幼教、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从学习时长的对比来看,基础教育时期是一生中最宝贵的学习阶段,而根据每个国家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和要求不同,中国基础教育时间为9 年,而美国更是长达12 年。 学校内教育的学习需求是自上而下的。基础教育作为义务教育,是国家对公民基本素养的一种自上而下要求。因此,学习内教育由政府负担,教育投入的增长是学校内教育市场规模增长的关键驱动力。 2018年4月教育部研究制定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以充分激发信息技术革命性影响。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实践,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已初步显现,但与新时代的要求仍存在较大差距。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能力不强,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与应用水平不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基本具备但信息化教学创新能力尚显不足,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不够,高端研究和实践人才依然短缺。 想要充分激发信息技术对教育的革命性影响,推动教育观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需要针对问题举起新旗帜、提出新目标、运用新手段、制定新举措。通过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到2022年基本实现“三全两高一大”的发展目标,即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面对人才培养的迫切需求,亿策金点教育科技依托当前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技术进行研发,推出亿策数字校园平台。平台集合了教育资源、教务校务管理、教研备课、办公管理、家校互联、校校互联、校园文化、大数据分析等信息化管理系统,围绕学校“教、学、管、评”,能有效地为学校管理者、校长、老师、学生、家长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智能阅卷方面,平台研发智能考务管理系统,将传统考试与科技创新相结合,彻底改变了低效繁琐阅卷方式。考试前,通过使用平台中提供的海量题库,教师可以快速根据知识点、考点进行自由组合并生成试卷和标准答题卡。考试后,网上阅卷系统通过网络技术、OCR 光学手写识别技术,提供网上阅卷和网下阅卷双模式的阅卷平台。通过网上阅卷系统,教师能够有效地提高阅卷效率及质量,确保阅卷的准确性与公平性,为学情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在校园安防方面研发了智能安防系统。该系统基于“人脸识别、静默活体、红外识别”等技术,以访客系统、智能门禁系统、人脸布控系统为核心,融合大数据、AI技术,构建数字化、信息化、安全化、精准化的智慧校园安防体系,为校园安全保驾护航!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立刻删除。

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顺利召开

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顺利召开作者:蒋理 来源:《发明与创新·教育信息化》 2017年第11期 为推动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创新发展,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省基础教育 信息化应用现场会于2017年12月26-27日在长沙召开。来自全省各市州、县市区教育局分管 基础教育工作负责人、各市州教育局基础教育职能部门负责人,各市州电教和教研部门负责人 近200人参加会议。 ?12月26日下午,与会代表现场考察了长沙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长沙市周南中学、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四所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这四 所学校近几年在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模式上进行了有效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多元交互协作 方式、师生在良好信息化环境中的全面互动已成为常态,所展现出来的“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新模式让现场考察的与会代表们耳目一新。 12月27日上午进行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应用现场会大会交流。中央电化教育馆副馆长 韩骏,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王玉清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省教育 厅基础教育处相关同志参加会议,省电化教育馆馆长杨颖主持会议。 会上首先播放了反映我省近几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情况专题片。 会上,韩骏副馆长对我省近几年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取得的成绩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湖南教育工作者以卓有成效的创新工作出色地践行了教育信息化核心理念,形成了特 点鲜明的湖南推进教育信息化模式,为探索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贡献了鲜活的成功经验。 他指出,在教育信息化发展过程中,湖南以敢为人先的姿态,试点先行,多方参与,稳步推进 教育信息化各项工作;湖南特别重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与学科教学培训的紧密结合, 促进师生信息素养全面提升,值得全国各地学习借鉴。他希望,湖南在教育信息化特别是基础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新阶段广泛深入的进行探索研究,开展内容丰富的创新尝试,发现培育更多 优秀案例,示范引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路径。 王玉清副厅长全面总结回顾了近几年来我省在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方面取得的主要 成效,就如何解决好基础教育领域“开齐开好课”、“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热点难点”、“教育治理体系现代化”、“信息化能力提升”等方面的问题,对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了新任 务和新要求。 另外,长沙市教育局、湘潭市教育局、长沙市雨花区教育局、邵阳市电化教育馆、长沙师 范学院附属小学、湖南师大附中博才实验中学、长沙市周南中学、长沙市雨花区长塘里小学等 8家单位通过情况介绍、观摩展示、实践体验等多种方式,向与会代表们呈现了基础教育信息 化发展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做法。 (蒋理)

2016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2016年中国基础教育发展调研报告 前言 生源下降的整体趋势并没有得到缓解,但是小学一年级招生总量已经超过1700万,比上年明显增长60余万。从小学一年级入学新生与小学在校生总量上看,一个阶段的生源下降探底,开始小幅回升,但仍需观察。 但是从绝对的人口出生率看,仍然处于一个相对的低端平台期,10余年来一直处于1700余万左右,并没有显著变化,这也决定了未来学生的基本基数,不大可能短期产生根本性改观。 初中阶段招生量与在校生量继续下降,同时,普通高中招生量继续保持微跌的趋势,未来一个阶段高考报名人数增长无望,今年高考报名人数小幅下降2万人,停止了连续三年的反弹趋势,也基本反映了高考报名人数开始触底,未来波动不会太大。 中等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下降至601万,连续5年下降,与5年前相比,下降了31%,占高中阶段招生总量的占比也继续下探,从51%,下探至43%,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堪忧!但是另一方面,大量高校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只是强调家长的观念,并不能改变职业教育下滑的现状,如何从根本上下手,改变教育培养的人才结构是根本。 出国留学分流作用仍然显著,尤其是小留学生已经成为出国留学增长的引擎,中学生出国比例仍然处于高速增长时期,国际学校与国际部高烧不退。 2015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2.9万亿人民币,再次创造历史,国家在教育,尤其基础教育的投资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但是,无论从生均拨款还是从生师比看,基础教育的投资效率都值得关注。 北京,上海等地非本地户籍学生招生比例与总量显著下降,湖北江苏减招事件再次提示我们,教育治理只是社会治理的一部分,只讲自己局部利益与私立的环境下,“教育公平”实现起来还很遥远。 包括中考高考在内的选拔性考试水平化,简单化,模式化现象应该引起重视,在客观上失去选拔功能的同时,实际上起到了推动应试教育的作用。 新东方、学而思等校外辅导机构收入大幅度增长,新东方与留学相关的收入已经退居第二位,中小学校外辅导培训占据第一。学而思的核心收入来自没有升学考试的小学阶段,开班总和超过了初中与高中。从小学高年级开始,伴随年级的增长递减,开班最少的是高三。从新东方、好未来等上市公司的收入结构与开班情况看,相关部门的减负措施可能适得其反,值得我们反思。 第一章基础教育各阶段发展情况 1.1 基础教育各阶段学生数量整体呈下降趋势 1.1.1 新生婴儿数量稳中有降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教育信息化对教育发展的重要性 从21世纪开始,我们的生活就全面的迈入了全新的信息化时代,教育行业也不例外,逐渐的信息技术开始成为教学与学习的重要工具,从初期的投影仪、电脑教室逐渐发展至互动课堂、在线教育。信息技术日益融入教与学的过程,开始引发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华秦教育表示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大浪潮下,教育信息化将会越来越深刻的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势必影响教育变革。那么,教育信息化对教育的发展具有哪些重要的意义? 1.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促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 2.有利于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 教育信息化的实施、以现代信息技术建构的开放式远程教育网络的实现,使受教育者的学习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改变了以学校教育为中心的教育体系,保障了每一国民接受教育的平等性。这种开放式的教育网络也为人们实现终身学习提供了保障。教育信息化为全体国国

民提供了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教育信息化对全体国民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意义。 3.促进创新人才的培养 教育信息化为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提供了环境、条件和保障。学生利用教育信息化的环境,通过检索信息,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创造信息,实现发现学习、问题解决学习,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发现,这对创新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 4.促进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的一场重要变革,在这个过程中必将出现许多问题,许多现象需要我们去解决、去认识,这些问题的解决,认识将有效地推动教育理论的发展。 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在教育中不断应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往往需要用信息科学的理论、方法才能进行解决,才能予以深刻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将孕育着一门新兴的学科——教育信息科学的发展。教育信息科学是一门利用信息科学的理论、广泛研究学习过程的教育理论,是一门关于教育的信息科学。

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

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 二十一世纪是科学技术竞争和民族素质竞争的时代,其实质是人才、教育的竞争。教育的历史告诉我们,教育的每次重大变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进入九十年代以来,多媒体和计算机网络逐渐被引入教学过程,成为现代教育的技术基础。实施以校园网为基础的教育信息化工程,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对教育思想、教育管理、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手段和教育过程的作用和影响,探索建构现代教育技术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已成为新时期教育所面临的新课题。 作为首批全国1000所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我们在1997年正式启动这项实验:98年初我们建成包括多媒体控制系统和电教自动控制平台在内的多功能计算机室,99年建成千兆以太网为主干的校园信息网络系统环境。同时,我们把实验目标定位为以计算机和校园信息网络为技术基础,把计算机和网络的操作应用能力纳入每个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中,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进行生活、学习的过程中,以计算机对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所具有的延伸意义,同化、顺应到自身的认知结构之中,逐步形成基于计算机文化的智能知识结构,从而推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与此同时,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利用计算机和校园网络构成的综合教育资源,建设一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

念,掌握现代教育技术,适应21世纪发展的新型教师队伍。从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和教师队伍建设两个方面来推进学校整体改革进程。 一.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是现代教育的技术内核,校园信息网络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理想环境 (一)、计算机网络环境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1、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现代媒体具有优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多种特性,其集中体现就是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实践证明,把计算机引入教学过程可以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和信息实践能力建构最理想的环境。 2、生态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在个体的脑子里,而是人脑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创设的智能化学习环境,是儿童智力、能力、心理发展的一种理想环境。这是因为: ①、以往的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活动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检测考试、师道训诫的外力,需要依靠教师对教材的重要性、必要性的反复强调来推动。而在计算机网络学习环境中,学生获得知识是在教师、同学的帮助下,通过独立探索或者和同伴协作交流,进行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进行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对信息进行选择性加工的主体,不再是简单的“存储器“。这种变化,其实质是由传统“教“的序列控制向“学“的序列控制的

2018继续教育-教育类-问题详解《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综合素质提升(2)》在线考试

教育信息化与教师综合素质提升(2)返回上一级单选题(共30题,每题2分) 1 .本课提到,最初的自由资本主义只有(),政府不参与市场经济。 A.宏观经济学 B.里根经济学 C.凯恩斯主义 D.微观经济学 我的答案:D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2 .根据本课,从全球来看发展()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风向标。 A.创新经济 B.市场经济 C.绿色经济 D.低碳经济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根据本课,激发青年主体性,提升青年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指的是以下哪种育人方式()。 A.自育育人 B.互动育人 C.环境育人

D.系统育人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微信作为一个平台,实际上建立了一个()的生活、生存空间。长期沉溺与此,会使我们远离自然,对生存丧真实感,产生一种虚幻感。 A.真实化 B.虚拟化 C.隔绝化 D.豪华版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5 .向下的手势语是() A.表达歌颂性的东西 B.表达一般性的中性的东西 C.表达批判、鞭挞等否定性的东西 D.表达不痛不痒的东西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6 .研究发现,高创造力的人,智商一般在()水平。

A.70 B.110 C. D.150 我的答案:C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7 .下列属于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工作方针的是()。A.教育管理信息化水平显著提高 B.育人为本 C.以体制机制和队伍建设为保障 D.统筹规划,分类推进 我的答案:B 参考答案:D 答案解析:暂无 8 .根据本课,()是发展创新型经济的关键和核心要素。A.企业家 B.工人 C.科学家 D.国家政策 我的答案:A 参考答案:A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状1培训讲学

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现 状1

我国基础教育概况及发展现状 一、我国基础教育的概况 1、我国基础教育的构成 在我国,基础教育包括幼儿教育、小学教育、普通中等教育三个部分。 (1)幼儿教育:我国幼儿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形式在城市以幼儿园为主,有三年制的,也有一年或两年制的;有全日制的,也有半日制、寄宿制、计时制的。在农村则以学前幼儿班为主要形式,另外还有季节性幼儿园。在老、少、边、穷地区,除正规教育外,还有幼儿活动站、游戏小组、巡回辅导站、“大篷车”服务等灵活多样的非正规教育形式。中国幼儿教育按照国家、集体、公民、个人一起办,多渠道、多形式发展的方针,极大地促进了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 (2)中小学教育。中国的中小学分小学、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三个阶段,共12年。小学有5年制和6年制两种,前者约占小学总数的35%,后者约占65%。初中多数为3年制,极少数为4年制(约有98%的初中生在3年制学校)。小学和初中一共9年,属义务教育阶段。普通高中学制3年。 中小学每个学年分为两个学期。小学全年教学时间为38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3周;初中全年教学时间为39周,机动时间1周,节假日12周;高中全年教学时间40周,机动时间1-2周,节假日10-11周。中小学实行一周5天授课制。 1993年秋季开始,初中和小学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方案(试行)》,这个方案包括课程计划和各科教学大纲。这一方案将课

程分为国家安排课程和地方安排课程,地方安排课程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确定课程内容。 现行普通高中课程由学科课程和活动两部分组成。学科课程采取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形式。活动包括课外活动和实践活动。1999年,教育部开始组织、设计面向21世纪的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 凡年满6周岁的儿童均可就近入小学学习,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推迟到7周岁入学;已基本普及初中义务教育的地方,小学毕业生可免试就近升入初 中学习。初中毕业生升高中阶段学习,要经过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统一考试,成绩合格,方可升入高中阶段学习。 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期、学年和毕业生的终结性考试、考查是对学生的合格水平的考核。小学毕业考核,语文、数学为考试科目,其它为考查科目。初中毕业考核,在国家统一规定的毕业年级文化学科范围内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考试学科,其它科目则实行结业考试或考查。 2、基础教育的管理体制 基础教育实行在国家宏观指导下主要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 国家鼓励社会各界共同参与中小学(幼儿园)的办学及管理,逐步形成以政 府办学为主体、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倡导中小学校(幼儿园)同附近的企事业单位、街道或村民委员会建立社区 教育组织,吸引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学校建设。 3、基础教育的教材建设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社会、经济发展不平稳,各学校办学条件差异很大,需要有不同层次,不同风格,不同特色的教材。为此,原国家教育委员会

最新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三年发展规划

夹竹园小学2017年教育信息化建设及装备改造发展规划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我国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指导 思想和省市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总体要求,打造数字化学校,以信息化促进我校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进我校教育的现代化进程,努力实现我校办学质量的跨越式发展。 一、总体目标 通过校园网的设施建设和教育应用功能的开发,构建一个集教学、科研、管理、办公 为一体的数字化教育环境,最终实现学校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二、具体任务与推进计划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装备水平 1、教师逐步配备电脑,无线AP接入100mb光纤上网,实现教学与办公的高速。 2、校园网建设:2018年完成 (1)基础建设信息化:科学设计、合理布局我校信息化教育环境,建设一个功能比较完 善的含网络通讯系统、信息服务系统、教育管理系统为一体的信息化通用校园教育平台。(2)资源建设数字化: 1)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化教育信息流通功能,逐步将教师备课、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学生个别化学习,在线考试等教学环节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学习环境。 2)发展图书馆数字化资源库藏,以文件目录方式和数据库存储方式对资源进行管理 和操作,以便信息储存,师生快速查询、访问、下载。 3)优化组合学校现有教育资源,融视频、网络、多媒体等多种方式为一体,为师生 提供多种类,多形式、多规格和多层次的教育教学服务。 (3)管理系统自动化。依托移动教育办公平台,逐步实现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 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 生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 (4)网站建设多元化。 1)不断扩充学校网站的容量,提高网站层次,充分体现学校形象的展示功能、教育资源的集成功能、师生个性特长发展的舞台功能、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建立班级主页,展现班集体学习、活动风采。 3)开辟骨干教师个人主页,展现教师教育教学特色,实现资源和成果共享,开展网 上多项交流。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最新)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的实施方案 为推动“X”期间我区教育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实现教育现化代战略目标,根据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X—X年)》、省市区《教育发展X规划》,结合我区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X理论、xx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实施国家和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年)》、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X—X年)》、省市区《教育发展X规划》,结合实施全区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工作,加强基础建设、开发信息资源、优化应用管理、提升服务效益,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动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 二、工作方针 (一)科学规划,优先发展 立足本区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实际,准确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科学规划,优先发展,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 (二)统筹协调,分步推进 统筹安排调度,兼顾城乡、区域、校际差异,分步推进,促进教育信息化全面、协调发展。 (三)共建共享,重在应用

按照先进、成熟、经济、实用的原则,以教育教学需要为出发点,整合共享各种教育资源,突出应用,以用促建。 三、发展目标 为每一位师生提供更加开放、便捷、有效的学习环境,给基础教育注入全新活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设更广阔的平台。 (一)建成更加完善的信息化学习环境 建设覆盖全区、分布合理、安全高效、开放灵活的教育信息网络,构建“三通两平台”,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搭建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小学数字化校园。 (二)建设内容更加丰富的数字资源库 加快优质教学资源的开发,建设全区共享的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数字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三)打造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更强的教师队伍 开展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增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育教学的意识和能力,加大专职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力度。 (四)构建学习效率更高的教育模式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实现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

《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公布 ( 2014年5月29日) 现在还在中小学念书的孩子,他们未来可能从事的工作有六成都还没有“被发明”。这个预判来自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新发布的一份报告。家长们也许不得不面对一个残酷的事实:现在家长们忙着帮孩子准备的工作能力,等到孩子们25岁时,这些对应的工作可能早已消失。“科技不断推陈出新,知识的生产与淘汰,正以十倍于过往的速度前进。全世界都在寻思,传统教育体系该如何教导下一代,去面对一个完全无法…准备?的未来”。5月28日发布的《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如此写道。 新的“学习典范”在哪?借助于新技术教给孩子“学”的责任,发展孩子的创造力,让他们未来有能力去创造新工作,这才是最“靠谱”的答案。5月28日,《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蓝皮书》公布——技术走进学校,注入的是变革的力量。 面对新技术来袭,课堂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报告显示,新技术正在影响上海基础教育的主要领域。 1-2年内:无处不在的学习场 【课堂实景】带着一台Pad(平板电脑),走进无线网络覆盖的教室,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跳出一段清晰的图像和声音:“请问以下哪只不是昆虫……”面对蝴蝶、蜘蛛、蜜蜂等数十张照片,学生开始饶有兴趣地查找并点击答案。这是杨浦区二师附小的师生们共同演绎的“创智云课堂”——小学科学类探究课“走进昆虫的世界”。 学生根据课前预习,像玩游戏一样,在Pad屏幕上点出答案。老师还会使用“电子书架”、“专题网站”、“网络搜索”、“校园图书馆”等功能,带学生一起了解、熟悉昆虫,再进入“真假昆虫分类”测试。从“寻找昆虫”到“教师点评”,从“扩充阅读”到环保教育,这堂35分钟的课程,生动有趣且富有挑战。 杨浦区“创智云课堂”从2012年推出尝试,目前已在6所学校试点,涉及语文、数学、音乐等9门课程。 云课堂搭建了两个平台——移动学习平台和移动教学平台。以教材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资源库。在云课堂里,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动画、练习学到更多的知识,作业也不枯燥,可以用口述录音来回答,也可以手写后拍照上传,只要证明自己会做就行。而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行为也因此而发生变化。 云课堂就是无处不在的学习场。蓝皮书报告显示,在1至2年内,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无线网络环境的优化,云服务质量的提升,学习的空间已经不仅仅局限于课堂。学生正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新中国成立50多年,在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全社会的大力支持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基础教育课程也在不断改革。但是,众多的教育工作者,经过与外国的对比.发现现行基础教育的课程.存在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1)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的需求。(2)课程目标注重知识技能取向。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忽视学习态度的培养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养成,忽视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3)部分课程内容陈旧,课程结构过于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以致难以反映现代科技、社会发展的新内容,脱离了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4)课程实施过程基本以教师、课堂、书本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5)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 (6)课程评价过分强调教育的选拔功能,过于强调学生学业考试成绩,评价标准单一.忽视了评价的检查、诊断、导向、促进发展等功能。(7)课程管理过于集中,课程管理缺乏灵活性、开放性.不能适应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发展的需求等等。另外,推行素质教育也遇到很大困难.许多地方“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动地,应试教育抓得扎扎实实”。教育与时代的要求差距很大。二、我国基础教育课

程改革的目标(一)指导思想基础教 育课程改革要以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二)总体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全面推进素 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价值追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是:要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三)具体目标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重建新的课程结构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