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高教研究资料2008年第2期(总第242期)

 

本期要目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学

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建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实效性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种不同凡品的出类拔萃课程,如果没有“规范”作为基准,没有质量监控制度,是不可能创建成功的。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功利化色彩浓重,突击申报、盲目跟风、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比较明显,把“建设”视为评估验收。尽管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评审采取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网上申报和评审方式进行,但在线申报“材料”的赶制成份居多,材料所述及的内容甚至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符,并把申报的材料等同于课程建设成果,其申报的目标是围绕“名”和“利”而进行的,从而忽略了其持续建设和内在质量。事实上,精品课程是一个长时间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树立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观,目标指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上。其次,必须建立相应标准以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估与管理、教学梯队建设等环节上,应有相应的规范措施,防止其重申报轻质量、重效应轻建设等不良操作现象的发生。如果精品课程建设失范或无约,则可能滑入功利化操作的泥沼,这也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本旨与目

标。 

实效性,就是确立一种质量意识,向名师要质量,向教学内容要质量。在精品课程的资源配置中,教师是主力。名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形象代表,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流学校的表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设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且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否则,精品课程就难以维持久长的生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由于占大学生学习时间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占大学生阅读量最大的是教材,因此,在课程内容改革上首先要强调精品教材建设。所谓精品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最高水平的教材,它要反映世界科技、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适应我国科技、社会发展现状;反映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规范教材建设的目的在于以防止内容陈旧、低水平重复的平庸教材或劣质教材影响精品课程建设,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教材使用上,提倡创新,反对平庸,要以纸介质教材为主,电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的教学包,呈现于课程建设之中,为学习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不管如何,精品课程建设没有规范化的措施为支撑点,就可能演绎成为徒有花架而无实质性建树的一门空壳课程,如此,也就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因此,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规范精品课程教学要素,严格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进行评估验收,绝不能以简单的总结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展示来确认课程建设的质量,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二)创新性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易旨归 

当前,整个世界无论是人的思维水平,还是科技的发展都是革命性的,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不断闪现的新思想对高等教育构成了挤压冲击,而教育改革的步伐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使生产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落后性的矛盾日显尖锐。因此,如何根据转型经济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特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使之现代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只有革新教学内容,才能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创新的内容丰富,辐射面广,涵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其中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核心,不抓住这一关键因素,就不可能获取创新实效,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毫无疑问,创新应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价值取向。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所谓“精”,就是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所谓“品”,就是指有特色,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特色缘于创新,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而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特色课程。看一门课程是否一流,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个性缺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致命

伤。就教学内容而言,如果不本着创新的精神去架构教学体系,组构教学信息,其教学就不可能上档次有特色。有调查表明,当前高校教学内容与方法是制约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最关键问题,有52%的学生认为现行课程内容陈旧,57%的学生认为高校教学方法单一。因此,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就成为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 

以创新为抓手建设精品课程,就是要求本着发展的思路,不囿于成见,发掘潜在优势,拓展现有优势,创造新的优势,摒弃固步自封的思想。根据我国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学习主体身心发展的现状,重新组构现有的课程内容,创建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课程。优化课堂教学要素,重视学法指导,改变“教师强行灌输,学生被动听书”的操作方式,在教学设计中要有情感发展目标,强化学生主体意识,以全新的手段和有效的方法传输教学信息。事实上,能否组构反映当代科技发展最新成就和学术研究最新成果的教学内容,能否把当前日趋活跃的学术态势淋漓尽致地展示在教学之中,是衡量一门课程建设好坏的重要尺度。如果一门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和时效性有待推敲,与前沿研究相距甚远,同时教师在教学中放弃优秀教材不用,尽炒陈年旧货,既无前沿理论阐释,又无学术动态传递,而仅以学生熟记自己所讲内容的多寡检评教学效果,就很难谈什么优质课程。创新,就是要改变现行教学中的内容陈旧、方法单一、教材平庸、评价低效、管理乏力、教学苍白无力和考核流于形式等不良现象,以“精”和“品”的理念开展课程建设。 

(三)数字化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支持 

伴随信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一个以校园计算机、在线浏览、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学校和网络支持的合作学习等组构而成的网络教育应运而生。网络教育的诞生及其高速发展,极大推动了高等教育的信息化进程,实现了课程资源的交互共享,提升了高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这不仅利于最大限度地展示精品课程的优质资源,而且为精品课程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 

互动性与开放性是精品课程的两个显著特征。精品课程建设强调建设者与使用者、同行教师、专家之间的互动建设,这对于延续精品课程的质量,维持“精品”地位有重要意义。信息网络无疑为“互动建设”搭建了一个有效的技术平台,大大改变了传统意义上合作交流的迟缓性和高成本化。开放性则解禁了课程的使用权限,扩展了课程资源的辐射范围,实现了成果共享。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仅要求课程的申报、评审等在网上开放式进行,而且要求与课程相关的课程标准、电子教案、课件、实验指导、习题及参考文献等全部上网,以最大限度地达成“共享”这一目标,而这一切如果没有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撑是难以完成的。当然,课程资源的开放,不只是一次性的教学成果展示,而是一个持续建设的流动式和更新式的开放。期间,开放的背后远非“共享”的价值定位,这更是课程建设者自我促进、自我学

习(特别是信息技术的学习与应用)、自我监控的过程。 

事实上,精品课程建设不只是要求在网上展示课程资源,重要的是课程建设主体必须提升信息素养,掌握和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课堂教学操作范式必须随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刷新。置身于数字化浪潮之中,直面“第四媒体”冲击,一个教师对崭新的教改方略盲然不知,对先进的教学设备束手无策,囿于“3+3+3”(三尺讲台+三寸粉笔+三寸口舌)传统操作范式,教学信息量过小,课堂气氛沉闷,不能整合多种教学方式传递现代教育信息,难以激活学习主体的探究欲望,那就不可能建设什么精品课程。 

但值得注意的是,精品课程建设应处理好“电网”与“人网”的关系,不能认为课程建设的相关信息上网展示就是“精品”。在构建精品课程的数字化乐园中,必须厘清网络教育观,守持正确的教育理念,绝不能把目光滞留于电脑及其网络的亮点上,思维停靠在技术操作的层面上。在强调网络技术的同时,更应关注“人”的价值,不能把精品课程看成是传统教育的网络搬迁,而是要求在新理念和新技术背景下重构教育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发掘其内在价值。在任何时域,不管教育方式如何变化,不管操作手段如何更迁,其关键问题还在于人才培养的质量。 

(四)整体化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走向 

《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要求精品课程建设要重点抓好如下工作: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使用先进的教学方法与手段,重视教材建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建立有效的激励和评价机制。这就是说,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化的整体工程,涉及到许多相互制动的影响因子。从广义的课程观出发,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学科目和各项活动的总和及其进程和安排,既包括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及教材所阐明和安排的信息,也包括由校园生活质量、教师人格、教学活动的道德背景等所传递的隐性内容。因此,精品课程建设应顾及其各个组成环节,如教师、学生、教材、手段与方法、评价和管理等,关注整体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统筹安排教学内容,并重视立体化的教材建设,而非只考虑某个环节或局部问题。由于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如果只把精品课程建设视作为教材的更替或教学内容的位移,这不仅曲解了精品课程建设,而且也不利于有效运作此项工作。以整体的观念和全局的视野,对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则利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整体化的另一操作要义就是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不能单打独斗孤芳自赏式地只顾及某一学科建设。随着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学科间的高度分化和进一步融合的趋势正在强化,高校课程体系必然在此基础上进行变化重组,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在与其它学科交互影响中动态发

展的,任何一门课程建设都与其它课程或课程群之间存有紧密关联,关起门来搞所谓的课程建设都难以取得良好的绩效。应该讲,精品课程建设所彰显的价值理念是一种整体优化意识、合作共赢意识和全程教学质量意识,局部地零碎地从事课程建设,不仅阻滞精品课程的动态发展,也不可能发挥精品课程在教学改革方面的示范和牵动功效。只关注单一分科课程建设,忽略整体课程体系构建,必然形成重复建设,不利于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造成有限资金的浪费。伴随高校不同层次、不同种类的精品课程建成,整体化不仅是精品课程建设应遵循的重要原则,也是其必然走向。 

此外,大力开展校本教学研究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另一重要支持策略。精品课程建设必须以课堂为阵地,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为宗旨,向教学研究要效率,摆脱凭经验管理、靠感觉教学、强调仿效等种种做法,提升教师素质,形成教学特色。精品课程建设无捷径可走,它需要一个以生为本、质量第一的意识,有一种唯真务实、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既无需攀比,也不必务高,只有基于校本,着眼发展,锐意创新,扎实工作,方能铸造品牌。(摘自:《高等农业教育》宋德如 文)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2003年,教育部正式启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是建设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一)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建设是“质量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在建设高等教育教学体系的总体目标下,按照重视基础理论,加强实际应用,更新教学方法,优化评价体系的教育理念,以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为前提,按照人才培养的内在要求,以课程在本科教育中的功能定位和作用为基础,确定教学方案的整体构架,促进教学理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方法的变革,构建科学、系统、实用、有效的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严密的科学态度,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精品课程的核心内涵是: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

(二)精品课程的建设内容 

1。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是教学中最具活力的要素。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要逐步形成一支以主讲教授负责的、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要建立这样一支教学队伍,首先要求课程负责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其次要形成一支满足教学需要,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并要按一定比例配备辅导教师和素质较高的实验教师;再次要解决好教学与科研、理论教学与实际应用、学科的独立性与相关科学的三个关系,构建一支走上讲台能上课,走下讲台能搞科研,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队伍;最后是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为他们安排指导教师,进行“传、帮、带”教学,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2。教学内容建设 

教育部对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求具有先进性、科学性,并要及时反映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课程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单元,课程教学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最基本的要素之一,因此要持续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精品课程具有示范性,它的教学内容应重视现代化建设,一是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的教学;二是注重引入现代技术与最新科研成果;三是教学内容要具有多面性、相关性、交叉性、融合性、多学科性等特点。构建新的课程内容,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增加自然学科的思想性,即每门自然学科的历史发展、理论思想等方面的知识。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应占课程内容的主体;②增设跨文化、跨学科、跨专业的综合性课程。主张跨文化、跨学科、跨专业的学习,以发展综合能力;③逐步取消学科的过细分类,合并相近学科,以组合成综合性的专业知识;④增加学习方法的内容以及现代信息技术方面的内容,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⑤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的课程比例,并重视其基础性地位,以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熏陶学生的性情,促进其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

3。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教学方式应彻底改变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教师讲、学生记的单一教学模式。

1)教学方法的改革 

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无论是传统备课,还是教学的安排,往往注重的是知识本身,是对教学知识的条理性和顺序性的编排。教学应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这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精髓。在教学中倡导多样化教学(多版本教案)、问题式教学(以提出问题为教学出发点)、开放式教学(寻求问题的多重解)以及情境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合作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师们一旦掌握了现代教学理念,就能够根据课程性质、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

恰如其分地运用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资源,寻求适当的教学方式、方法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

2)教学手段的改革

以课程教学改革为主,积极引入现代教育技术,利用多媒体的便捷方式,在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时,要紧紧围绕“转变教育观念、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主题,准确把握培养高素质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目标定位,把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作为课程建设和教学水平提高的突破口。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基于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提供涵盖精品课程以及相关学科与学科最新发展的各种文字、视频、图像、声音等学习媒介,为学生主动获取知识提供个性化、全方位的学习空间。建立相关的自测、考试评价体系,让学生随时了解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课程网络平台上设立师生互动栏目,加强教师对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指导,拓展网上学习与交流、网上答题与讨论、网上提交作业。学生通过互动的交流,不仅仅是答疑解惑,还常常有对学习方法、学科发展、人生理想的讨论。它所引发的学生和自主思考、平等交流,体现了教学相长,教书育人。

4。教材建设

现代教育十分重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求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合在一起,以适应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部所提出的在高等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采用一体化设计、多种媒体有机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的“优秀教材”,正是实现这一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所谓“系列化”教材,是指进行一体化设计,从不同角度和多个层面为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服务的复合型教材。它既包括侧重于向学生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课程主体教材,又包括侧重于加强学生能力训练的课程实践教材,还包括为拓展学生视野而编写的课程比较研究教材等等。系列化教材的概念是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中主讲教师只凭一本教科书完成整个教学活动的情况而说的。所谓立体化教材,是指能够体现多种知识传授方式、产生多种视觉效果的教材。它既包括传统的平面纸质教材,又包括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制作的多媒体音像教材。

5。机制建设 

课程评价建设的目的是建立相应的激励和评价机制,发挥教和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鼓励教师承担精品课程建设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评价体系要科学、合理、有效,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最终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服务3。促进学科发展、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使教师的教学理念发生根本转变,培养了一支致力于教学改革和创新的教师队伍,取得一系列成绩。 

1)促进了教学改革的纵深发展,进一步激发了广大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精品课程的建设与改革极大地带动了教学改革的深化与发展,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教学成果。促进相关学科的课程建设与发展,全体教师从课程建设、专业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素质教育等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不懈的努力。

2)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示范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

3)促使教学管理机制更趋于科学规范

根据教学评估和精品课程建设要求,进一步完善和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制定各项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并通过网络实现科学化管理。把握住影响教学质量的各个环节,稳步推进教学质量和学科建设。

4)促进了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在对精品课程建设和进行评估时,除了强调课程建设和改革的总体规划、措施,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及承担重大教学改革项目、师资队伍建设、高水平教材的编写和优秀教材的选用等因素外,特别突出了教学效果,这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必须把教学质量认定结果作为主要观测点。通过开展学生问卷调查、座谈会、学习讲座等方式,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综合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5)促进学科发展 

课程建设与改革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开展精品课程建设的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把握好讲课、讨论、作业、辅导、实践、考试和教材等7个要素,以精品课程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制定学科建设的总体思路。总之,精品课程建设是一个长期工作的积累,需要投入人力和经费,其价值体现在学生身上和学科的发展过程中,其建设重在过程,通过系统和科学的规划,使学科建设和课程建设都取得实质进展。(摘自:《中国电力教育》 华北电力大学教务处 张惠芬 文) 

 

三、创建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充分认识精品课程及其在提高教学质量中的作用 

精品课程建设工作是促进师生互动与发展的平台。影响教学质量的3个核心要素是教师、学生和课程。其中,课程是教与学的纽带,是师生互动的平台。而精品课程首先是高水平的教学活动的产物,同时也成为下一步教学活动提高的基础。在高水平教学活动中,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学生通过课堂引导、面对面讨论、网络交流等多种方式的互动和沟通。实现了教学相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热情。课程建设的成果,促进了教的水平与学生学的质量的提高,因此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不仅可促进学生的发展,也能够促进教师的发展。 

1.精品课程是学科前沿知识和教学规律的统一 

精品课程的“精品”二字。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能够最充分、最有效地把最前沿的知识、最前沿的视野、最先进的方法有效地传递给学生。精品课程必须有一流的教师队伍, 他们不仅具备开阔的视野和学科前沿知识,还掌握了先进的教育理念、娴熟的教学技巧,并且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精品课程必须具有一流的教材,能将学科基础与前沿知识有机地结合,且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精品课程必须实现在理论传递与实践环节上均具有一流的教学过程,在课程中师生都能够得到知识和思想的新的生成。 

2.精品课程建设是优良教风、优良学风传播的途径 

学校百年积淀中,有很多先进的教学思想观念,也有许多教书育人的优良教风。这些精华渗透在教师课堂教学的一言一行之中,渗透在教材与教案的字里行间。渗透在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指导之中。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建设由高水平教师带领的教学团队是将这些优良教风代代相传的重要途径,在一代代教师的努力下。优良的教风会转化为优良的学风。例如,生命科学学院魏群教授主持的国家级精品课程“分子生物学实验”教学团队,一直严格执行集体备课制度,团队成员之间成立了教学研究小组,把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 通过多方面的通力协作和互相交流学习。预先设计解决方案,以保证教学质量。依托本学科的优势,“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以老带青,逐渐形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高素质教学队伍。很多学生反映。在课堂与实验室中所培养的良好实验习惯及对待实验科学、认真的态度,使他们获益良多。 

(二)深入研究开拓创新,做好精品课程建设工作 

重视课程建设与教学研究,是北师大多年的优良传统。学校的精品课程建设建立在深入的教学实践研究基础上,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材建设、教学队伍建设等方面加强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师多途径、创造性地深化教学改革,充分发掘多年的教学研究成果。近些年来,我们不仅建设了一批国家、北京市及校级精品课程,还取得了一批有影响的教学成果,培养出一批批高素质的学生,同时促进了教师的职业发展。 

1.以创新人才培养为导向,创造性地开展课程建设 

为适应国家科技、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学校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因材施教、体现特色”的思路,鼓励教师深入研究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要求教师从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角度,加强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好课程建设。面对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兴交叉学科的兴起,课程教学内容迅速增多。必然需要解决整合多学科知识的问题。为解决这问题,保证课程建设的科学性、加强基础性、突出综合性与先进性,学校鼓励高水平专家领衔课程建设。比如。在孙儒泳院士的领导下,基础生态学课程成功地整合了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等多学科内容与方法,中国地理课程成功地综合了中国自然地理、中国经济地理等数门课程的内容, 天文学导论课程则成为集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为~ 体的综合性课程;建成了一批能使学生夯实学科基础、认识学科前沿、学习研究方法的国家级精品课程。林崇德教授领导的队伍,在国家级精品课程“发展心理学”中综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手段,开展教学改革,培养了许多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人才,对我国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坚持科研与教学结合,加强课程建设 

学校提倡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的优势,以学校一贯倡导的教学与科研结合的思想为指导,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材、教师队伍等方面全方位加强课程建设。高水平教授活跃在本科教学基础课程教学一线,能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审视教学。他们潜心研究教学内容,探索教学规律。摸索教学技巧,并且将研究心得、研究思想与方法、学术观点、研究成果带到了本科基础课的课堂中。编写和充实教材,不断为课程注入新内容。长江学者、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王一川教授在国家级精品课程“文学概论”中以“双向拓展”方式更新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实现了现有文学理论课程体系的大胆改革和更新。一方面向宏观的跨学科的文化研究拓展,另一方面向微观的具体文本分析拓展,两方面相互交叉、渗透和共生,使从本科生到硕士生和博士生的文学理论课程体系形成双向拓展新格局。国家级精品课程负责人王宁教授将计算机技术用于古代汉语研究的成果渗透到本科生的教学之中;何克抗教授将课程组研制的师范生的教育技术标准用于指导“现代教育技术基础”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国家级名师奖获得者王静爱教授不仅发挥自身科研优势,还组织课程组多名专家发挥多方的学术专长,共同研究与建设“中国地理”这门精品课程。精品课程建设的许多成功案例,说明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不是简单地把科研成果塞到本科课堂中,而是需要潜心研究,把握学科知识体系,处理好科学前沿知识与基础知识的关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才能真正地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3.以“课内一课外”、“显课程一潜课程”有机结合的大教育观为指导,开展研究性教学 

在构建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学校强调“课内一课外”、“显课程一潜课程”有机结合的大教育观。倡导研究性学习的教育理念,建设研究性教学活动。以研究性教学活动为纽带,促进师生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了精品课程建设的亮点。通过研究性教学活动和总结经验,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在理论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必须“有思想、有观点、有方法”,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思考与探索。受到王昆扬教授等在“数学分析”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的启发。数学学院”这门国家级精品课程课堂教学的启发。数学学院的学生阅读了大量文献,并在课外的数学分析研讨班中进行交流。研究性教学活动在实践环节中表现为学生面对实际问题。利用所学知识开展力所能及研究与探索。计算物理基础是学校的国家级精品课程,这门课程的负责人彭芳麟教授指导学生运用Matlab软件研究解决物理学问题,在他的指导下,学生的收获不仅是知识、方法,还有研究的收获,学习积极性与信心都大大地增强了。“中国地理”、“基础生态学”、“天文学导论”、“普通动物学”等国家级精品课程,在实践教学环节都要指导学生将基础知识的学习与科学问题结合。实地开展科学考察与观测。这些研究性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参与到科研中,学生的小论文等研究性学习成果丰富了课程的内容,真正体现了科研与教学的结合与互动,师生的互动。 

4.发展改革实践环节的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 

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教师们结合学科内容与特点,努力加强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与改革,从传统的理论讲授向加强实践性方向发展。在实践教学中。往往更加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综合性、研究性特点。如在“分子生物学”实验课程中,魏群教授在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加入了自主设计转基因实验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增强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郑光美院士每年在动物学野外实习中开展前沿讲座,指导学生做小专题研究。使学生在掌握动物学基础的同时了解学科的新进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的实习成果也为教师进一步开展动物学研究做了积累。国家级精品课程“现代教育技术基础”是学校有教师教育特色的课程,该课程以学生的模拟教学活动作为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活动,使学生能够集一学期所学的知识与技术开展实践活动。 

5.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发挥多媒体与网络的优势,改革教学模式,开展研究性学习,也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中的亮点。国家级精品课程“中国地理”创造了“珍珠一项链式”教学模式,课程负责人王静爱教授利用首都资源优势, 结合学生来源的区域差异,将学生在实践中的知识创新点(珍珠),通过摄像集成,以电视讲演等方式再现于课堂。将颗颗珍珠串成项链。通过课堂与网

上结合的“合作一讨论式”教学,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能力。 

(三)采取有效措施,在精品课程建设中促进教师发展 

教师高质量的教学必须建立在教师高强度的精力投入之上。当前高校在本科教学中存在教师对教学重视的程度不够,投入精力不足的现象,这已经成为影响教学质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和关键因素。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在学校也依然存在。由于管理体制和评价标准的问题。教师在科研上的发展与教学上的发展难以统一.这已经成为制约课程建设的瓶颈问题。为此,学校积极探索寻找有效的解决途径,尝试通过以下措施鼓励教师在本科教学中积极投入,同时积极创造条件,鼓励老师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得到自身的发展,使教师在教学中的投入成为能够体现自我成长的有价值的过程。 

1.以项目管理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 

学校对教学研究项目、教学研究成果与科学研究项目、科学研究成果同等对待,并投入经费奖励津贴.以项目管理的方式鼓励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引导广大教师加大时教学的投入。学校还定期举行由学生投票选举的“十佳教师”活动,学校也评选校级优秀教师,并给与奖励,提升教师的职业荣誉感。 

2.开展培训交流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高 

学校积极组织教育学专家、教育技术专家、精品课程负责人等专家开展培训与研讨等活动,交流研究与建设经验,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1991年起,学校已经开展了lO届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目的也是为了切磋教学技艺,交流教学心得,促进年青教师的迅速成长。 

3.以精品课程建设组织教学团队,保证先进教学理念、方法的传承 

国家级精品课程要求教学队伍建设要体现老中青结合。在精品课程的平台上,老教师教书育人的言传身教,将教育学中抽象的教育理论变成青年教师可看到和学习的先进教学行为从而带动了优良教风的传承与优良学风的形成。学校鼓励各精品课程负责人在课程建设中加强合作, 带好教学团队,带好青年教师。经过几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合作已经开始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新理念和有效模式,学校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格局已形成,并不断地巩固。 

4.加强精品课程建设的技术服务平台建设 

学校加强了网络课程平台建设,先进的网络课程平台投入使用,大大方便了教师建设精品课程网站,上传课程资源,为“生一生互动”与“师一生互动”搭建了网上交流的平台,合作学习的平台。为方便教师开展精品课程录像,学校建设了精品课程录播教室,提供了录像摄制与上网等方面的服务。大大方便了教师的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促进了学校的教育信息

化建设。 

我们还面临着在更大范围内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推广精品课程建设的先进经验与成果,带动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等更为艰巨的任务。其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理顺教学科研的关系,建立起更为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加大对教学多方面的投入,是需要下大力解决的关键问题。另外,学校还需要从教师队伍建设人手,进一步强调科研与教学的结合。加强激励机制,完善精品课程成果推广机制,全面地、系统地加强教学研究与课程建设,加强信息技术平台建设与资源共享,使更多学生享受到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摘自:《教改新视野》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 韩震等 文) 

 

 

 

 

 

 

 

 

 

编 辑:孙丽曼 侯京陵 孙德强 周 力

发布日期:2008年2月5日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09年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医学遗传学教研室 2010年3月 一、课程设置 随着医学及相关科学的发展,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和人口素质成为人类共同关注的核心之一。控制遗传病,开展优生指导、降低出生缺陷成为重要国策。本课程的建设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原来的职业基础课基础上,向学生的岗位需求延伸和发展,成为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并为适应高职学生的岗位需求及社会的发展,向教务处提出申请更名为“医学遗传与优生”。目前本课程已涵盖了: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康复治疗技术等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及护理等专业的专业选修课三大分支。 在助产专业的职业技术课程中的核心课程建设中,经过深入临床和学生职业岗位的调研,结合专业培养目标和高职教育发展,以能力培养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依据进行课程设计。优生指导是助产专业重要内容之一,防止出生缺陷是优生指导重要任务,多数出生缺陷与遗传有关。本课程旨在使学生能够从遗传学角度,在基因水平认识生命,了解各种出生缺陷的遗传背景,了解产前诊断的主要方法;熟悉出生缺陷的遗传学预防;能够运用所学的遗传学知识,开展遗传咨询、遗传病的社会调查和优生优育服务。在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中,熟悉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了解助产专业的发展动态,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适应不断发展的职业需求。 在护理等专业选修课的课程建设中,依据工作过程从新开展课程设计,并在07、08级护理及临床专业开展教学实践研究,与传统教学相比较,获得理想教学效果。

二、教学内容 在助产专业的专业技术课中,经过临床教研制定新教学大纲,编写教案、制作新的教学课件和说课课件。注重选取临床常见病例、产前诊断常用方法、如出生缺陷筛查、优生指导、遗传服务并摘要介绍各种诊断治疗措施的遗传机理和遗传规律,传授遗传的思维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方法)。课程起始于临床病例——引导学生思考、学习、探究;终止于临床病例——检测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在课程的进程中,使学生熟悉工作过程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与职业素质。通过实验课特别是模拟遗传咨询门诊检测学习效果。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职业基础课建设中,通过专业调研,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符合康复专业特征的“医学遗传与优生”教学大纲、教案及教学课件。在介绍医学遗传基础知识基础上,注重介绍脑瘫等精神与运动系统遗传病和基因诊断与基因治疗等前沿科学知识,为学生的职业需要和发展服务。 选用教材为国家规划教材,并根据不同专业需要参考如《临床遗传咨询》、《实用优生学》等国内外先进教材及最新研究资料。 参加了国家级规划教材和高职教改教材编写,并正在进行专业技术课《医学遗传与优生》教材的编写。 三、教学手段与方法 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是本课程的重要理念。为此在课程内容的选取与设计上,认真听取外聘教师——来自产前诊断与遗传咨询门诊专家意见。理论与实践交替并同模拟临床遗传咨询门诊结合进行。 由于遗传病的特殊性,需要保护咨询者的隐私权,目前暂不便进行临床见习,我们就以社会调查、自查或网络查询病例、同学在教师引导和辅导下,应用学到的遗传理论及查阅文献予以解答,互相讨论和点评。

论高校精品课程的优化建设

论高校精品课程的优化建设 众所周知,在高等教育过程中,课程是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课程建设的水平是教学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新的时代特征对高校的课程建设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關键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于培养我国建设人才的重要阵地的高等教育而言,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必然要求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迈进。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脚踏实地地抓好高等教育中的课程建设这项基本功,不断打造适应时代发展的精品课程。 一、对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现状评估 自2021年开始,面对社会上因为高校扩招对高校教学质量下滑的担忧,国家教育部先后多次下发相关文件,提出教授上讲台、增加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教学质量等要求。这可以说是精品课程的前奏。2021年,国家教育部在下发的《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指出: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推动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从而达到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启动高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随后,精品课程建设不仅成为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国各教育单位提高整体教学水平的重要措施。这一工作受到了高等教育领域的广泛重视,相关实践与理论研究工作也随即展开。从我国提出并启动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来看,毫无疑问,有关部门是希望精品课程的建设成为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并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从大国向强国迈进的前进步伐。 1.建设规模不断扩大。经过五六年的建设,我国高校精品课程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和成效。在精品课程建设的实践方面,出现了一批精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XXXXX大学 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体育与健康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人文教育类 所属专业类名称体育类 所属专业名称 课程负责人XX 二〇一X年X月

一、建设的背景和基础 1、建设背景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人类社会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整体上有了很大提高,人类的许多疾病得到根治,健康状况大为改善。但是,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造成的体力活动减少和心理压力增大,对人类健康造成了日益严重的威胁。人们逐渐认识到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且是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都保持完美的状态。人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和生活质量。由于国民的健康对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个人的幸福都至关重要,而体育和健康教育又是增进国民健康的重要途径。因此,世界各国高度重视体育和健康教育的课程改革,体育课程融入健康教育、职业教育的有关内容已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重要趋势之一。 在学校职业教育领域中,《体育与健康》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程,一方面具有普通高校体育的共性,即要完成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良好品质与健康的心理行为、习惯的任务;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同于普通高校,其教育教学具有定向性、实用操作性及专业性的特点,因此,《体育与健康》课程具有其个性,既要为职业特点服务。 目前,国家还没有专门针对高职高专《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性文件。2002年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将课程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两个互动的目标体系,并将目标体系扩展为五大领域——学生运动参与、学生运动技能、学生身体健康、学生心理健康、学生社会适应。大部分高职高专院校,结合本校的特点,根据《纲要》进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但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体育与健康》课程、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的高职《体育与健康》课程,还没有一个具体模式供大家参考、借鉴。如何根据《纲要》精神,结合职业教育,拓展与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实现职业教育目标,是有待于广大体育教师积极探索、研究的课题。 2、建设基础 (1)学校在政策、资金上的支持,是精品课程建设坚强有力的后盾 为进一步规范我校课程建设工作,提高课程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使我校的课程建设与国家、自治区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相一致,学校成立了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主管教学的副校长主抓精品课程建设,教务处具体负责指导精品课程的规划、评审和验收工作;为保证此项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促进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鼓励教师积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方案 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进一步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认真贯彻上海市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和《上海市中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行动计划(2009-2013年)》文件精神,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学校决定实施“上海市杨浦职业技术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有: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 精品课程汇报总结篇一所谓精品课程就是指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自实施精品课程建设以来,精品课程成为我校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的是要倡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的应用,鼓励使用优秀教材,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发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一、我校精品课程建设概况 我校的精品课程的建设工作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经过一年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截止到上学期,我校已有精品课程五门,分别是:李楠主任的高一《化学》,肖伟老师的高一《数学》,刘磊老师的《哲学与人生》,孙传洪老师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李兴桂老师的《畜禽解剖生理》等。随着精品课程建设的推进和发展,我校的精品课程数量会逐年增加,质量会逐年提高。 为了规范精品课程建设,我校根据上级文件精神结合我校的实际,制定了《利辛县王人职高精品课程实施方案》,明确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完善了精品课程建设的管理,促进了精品课程的有序发展。

二、经验总结 我校精品课程建设取得这样好的成绩,和我校的总体规划,学科传统和重点投入是分不开的。简言之,我校的精品课程建设有以下几点经验: 1、领导重视 我校成立了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张献毅担任,副组长由王孝民副校长和李楠主任担任,其余领导班子和教研组长人成员。精品课程建设由计算机技术及应用、农学、养殖三个专业组及教务处落实和组织实施,在精品课建设领导小组领导下工作,设精品课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教务处,教务处主任担任办公室主任。其职责是负责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方案、全校精品课程的规划、经费使用、过程管理、评估验收等工作。 各专业成立精品课程建设小组,由专业建设负责人、项目组成员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制定并 2、经费投入到位 根据课程建设需求,凡经审定立项的精品课程给予一定的建设经费,纳入学校年度预算,实行专款专用。精品课程建设经费主要用于课程基本建设,可用于购置图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发、教学大纲编写、教材和教学参考资料建设、题库建设、实践教学活动、网站建设等,以及参加国内有关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议和有关精品课程建设的检查评

课程建设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课程教学是决定学校人才培养、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的最基本要素,也是学校综合办学实力的根本性体现。课程建设是学校教学基本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推进教育创新,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为了继续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英语专业决定将《语音》、《国际贸易函电》两门课程建设为校级精品课程。具体建设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党的教育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经济;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突出教学过程的应用性和实践性,推动理论与实践、文化基础与专业技能、学习做人与学习做事的结合。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精品专业建设,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精品课程建设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整体优化原则:要立足于专业建设,从课程体系的整体角度出发,优化结构,精选内容,突出个性,注重实践,形成特色。 2.协调发展原则:要把素质教育置于课程建设的核心地位,有效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科学知识、专业能力与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 3.以人为本原则:要强化学生在课程建设与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4.辐射示范原则:要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与辐射效应,带动其它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二、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我校教育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校整体战略目标,结合学校现有条件,计划在未来三年内建成两门校级精品课程,一门省级精品课程,并力争创建达到国家级标准的精品课程。 三、建设内容 (一)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着力培养思想品质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的精品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精心打造工作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学团队。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应达到30%以上。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做到规划完整,措施合理,效果明显。加强“双师型”教师培养,专业类课程“双师型”教师应达到70%以上。搞好校企合作,引进行业企业人员担任兼职教师,并逐步达到符合课程性质与教学实施要求的比例。加强实践指导教师的培养,提高实践指导教师的操作能力与指导能力。注重研究型教师梯队建设,使精品课程主讲教师能够承担教育研究或教学改革项目,并取得市级或市级以上成果。 (二)强化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建设 以应用性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为依据,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深入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改革,在贯彻执行相关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立具有我校特色的课程标准。精品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及时反映学科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并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积极整合优秀教改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1)

湖南同德职业学院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实施方案 课程名称餐饮服务与管理 课程类型□理论课(含实践) 所属专业大类名称管理大类 所属专业类名称酒店管理类 所属专业名称酒店管理 课程负责人余璇 2012年5月10日

(一)餐饮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一、总体目标 以酒店行业的不断发展为基本依据,按照企业岗位要求,参照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水平标准,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提高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和职业素养为中心,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改革《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制定以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以酒胆管理管理专业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群建设为出发点,构建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教学平台,建设力学教学资源库。经过2年建设,完成开发4-6个包含课程核心内容的实践学习项目,与企业经理、专业核心课程骨干教师合作开发的配套教学课件和助学软件,形成体现工学结合、实践为先特色并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基础精品课程。 二、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与经费预算一览表

三、建设流程

(二)酒店服务与管理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一、建设措施 1、建设内容与目标 *1-1课程建设领导小组与规划 (1)在院长为组长学院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指导下,制定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责任制; (2)拟定学院重点建设专业大类配套的省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与具体措施; (3)在已实质性启动的院级精品课程《酒店服务与管理》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起点、高要求地建设省级精品课程。 1-2课程建设经费 (1)为省级精品课程的建设,设立配套的专项建设经费; (2)经费必须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作到专款专用; (3)课程负责人和课程团队要科学规划经费使用方案,保证经费能合理使用,建设效率高。 2、建设的具体措施 (1)由院长牵头,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负责拟订工学结合的精品课程动态管理的系列制度,建立起良好的精品课程建设运行与管理机制。 (2)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邀请企业工程师共同研究与学校重点建设专业大类配套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问题。 (3)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对课程建设专项经费的预算、使用、效益,制定一个经费预算、经费使用监督及效率评估办法。以保障项目建设经费规划合理并按建设要求分步、及时足额投入,使用效率高。 二、课程目标 1、建设内容与目标 2-1课程地位与作用 (1)通过2年建设使《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在酒店管理技术专业职业能力培养中的专业基础性地位更加突出,在专业核心课程群的建设中起到基础和桥梁的作用。 (2)对本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酒水服务与管理》《会展服务与管理》《酒店心理学》《酒店人力资源管理》的关系进行详细分析,力求准确、清晰地表述专业课程群的学习所需要的力学知识点、技能点。 2-2课程目标与专业培养目标 (1)《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目标与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之间的衔接要更加紧密,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和能力素质目标应具体明确,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符合高职学生学习基础的实际。(2)《酒店服务与管理》课程的职业岗位指向明确,职业能力要求具体。 (3)课程目标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工作能力、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2、建设措施 (1)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一线工程技术人员组成课程建设团队,共同分析职业岗位在当今社会发展形势下所需要的理论知识与动手操作的能力。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二00九年四月十日

《管理学》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课程建设小组 自2006年2月起,《管理学》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第二批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和《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校级精品课程评估指标体系》等文件精神与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管理学》课程建设工作,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学管理、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着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管理学》课程教学水平、教学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 Ⅰ.教学队伍建设 1.1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梯队:负责人为何苏华教授,主讲教师有陈晶瑛、杨望成、黄耀辉三位副教授,另有三位青年教师。课程负责人与主讲教师师德好,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曾多次获得学校等有关部门奖励。 《管理学》课程教学队伍

1.2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 为提高《管理学》课程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提高任课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我们制订了科学合理的“《管理学》课程师资队伍培养计划”,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取得了可喜成效。教师职称、学历结构更加合理,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明显提高。 目前,《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共7人,是一支老中青相结合、职称结构、学历结构比较合理的队伍。近三年来,有2位教师(罗锋、辛焕平)职称从讲师晋升为副教授,有1位教师(杨望成)获得博士学位。目前,职称结构情况:教授1人,副教授5人,讲师1人;学历结构情况:博士1人,硕士4人(其中在读博士2人),本科2人。教学团队中的教师责任感强、团结协作精神好。 1.3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 《管理学》课程教师队伍教学思想活跃,教学改革有创意,教学改革成效显着,受过学校教学成果奖励和教学表彰,承担8项教研课题,并发表了高质量的教改教研论文6篇。 2006年以来《管理学》课程教师教学改革获奖情况一览表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程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 在学院各级领导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普通话口才训练》课被确定为学院的精品课程。为了完成好这项工作,使精品课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促进和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拟制定本规划与实施方案。 一、《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将本课程教育教学的一般要求与高职教育教学的特殊性结合起来,突出高职教育教学的特色,体现高职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把课程建设成为帮助学生解决成长成才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课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教学原则,理论知识的讲解简明精要,达到为训练、为实践服务的宗旨即可,主要加强学生的实训。所以在课程安排上,我们把握本课程的应用型教学要求,充分使用教材中的训练材料,教学中做到“不讲为什么,少讲是什么,专练怎么做”,努力将课堂变成学生今后工作的“第一现场”。以精讲多练、上口为先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做到能够使用比较标准普通话进行人际交流。 高职教育不同于本科教育,高职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根据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普通话口才训练》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是“通过学习和训练,学生能够运用标准流利、纯正娴熟的普通话交流思想,具备一定的普通话水平素养,能够顺利通过普通话水平测试”。 二、《普通话口才训练》精品课教学方法建设: 教学方法建设是贯穿始终的建设内容。 本课程是训练普通话口语表达的实践性课程,应着重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普通话口语表达能力。教学中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示范和自我训练相结合、课内学习和课外活动相结合的原则,以理论为指导,以训练为主导。教学手段尽可能多样化,在示范、训练、模拟等常规方法的运用过程中,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创造直观的学习普通话的环境。 具体教学方法设计:

英语视听说精品课程建设年度总结报告

英语视听说国家精品课程建设(2006-2007年度) 总 结 报 告 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二〇〇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

目录 一、教师队伍建设 (1) 1.青年教师培养 (1) 2.团队建设 (1) 二、教学改革研究 (1) 1.教学获奖 (1) 2.教改课题 (2) 3.教改论文 (2) 三、网络资源更新 (2) 1.新编教材 (2) 2.课外资源 (2) 3.实况录相 (3) 四、系统软件维护 (3) 1.资源管理与远程备课平台 (3) 2.教学与管理网站 (3) 五、硬件设施建设 (4)

自成功申报国家精品课程以来,我们按建设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对本课程进行了教师队伍、教改研究、网络资源、系统软件和硬件设施等方面的建设、维护和完善工作。 一、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发扬学校和外国语学院一贯坚持的“传”、“帮”、“带”的优良传统,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在课程建设中培养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能力。 1.青年教师培养 为了进一步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课程组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教研活动,制订了多项激励措施: 1)召开课程组例会,分专题讨论,探讨能体现本课程特色和创新的相关教学与理论问题; 2)激励青年教师申报各级教改课题。先由课程组统一规划选题指南,然后结合个人特长选择研究课题或任务,最后由课程组统一审批并提供一定的启动经费;对于结合 精品课程进行研究的论文,一旦发表即给予奖励。 3)组织青年教师参加学院和学校举办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艺术竞赛; 4)带领青年教师进行《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版立体教材的编写和开发; 5)协助青年教师进行录相课的设计、排练和录制。 2.团队建设 实行课程组成员年度滚动制,每年按一定比例滚动。本年度考察和发展新成员1人。 二、教学改革研究 一年来,在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项目支持下,本课程组开展了一系列教改研究与实践活动,取了丰硕的成果和骄人的成绩。 1.教学获奖 1)白解红,全国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 2)白解红、邓杰、邓颖玲、朱小舟、黄继勇,英语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研究与实践,湖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 3)邓杰,标记技术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湖南师范大学教学成果三等奖; 4)邓杰,DJ音视频网络教学系统,湖南师范大学首届多媒体课件设计大赛一等奖; 5)邓杰,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度教学优秀奖; 6)朱小舟,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湖南师范大学二等奖; 7)罗辉,第八届青年教师课堂艺术竞赛,外国语学院一等奖,湖南师范大学优胜奖。

白城师范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模板】

XX学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课程建设工作,顺利实现《XX学院“十二?五”课程建设规划》的任务目标,不断提高学院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课程建设的组织与职责 课程建设的组织纵向分为三个层次,即教务处、教学单位和教研室,具体职责如下: 教务处负责对学院课程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制订课程建设实施方案、评估指标体系及相关的管理办法,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工作进行宏观管理与监督;审批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计划并划拨经费;负责课程建设质量评估验收等。 教学单位负责制定本单位课程建设工作的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对各门课程的建设情况进行检查与监督,组织本单位合格、良好课程的评选和优质课程的推荐工作等。 教研室负责定期开展课程建设研讨活动,制定教学大纲、教案和课程教学进度等教学基本文件,确定选用教材,讨论和制定相关课程改革方案,交流教学经验,以及其他课程建设的具体工作。 二、课程建设的规划 (一)各单位要统筹安排课程建设工作,制定课程建设规划,明确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保证课程建设工作有的放矢、成效显著。教务处要制定五年的学院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各系(部)要根据学院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制定相应的课程建设总体规划和学年计划,学年计划中要明确拟建设课程的名称;各门必修课程也要求制定本门课程的学年建设计划。 (二)课程建设规划的内容

1.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2.课程建设的近期规划,包括及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实验条件建设规划、教材建设规划、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规划等; 3.为达到目标而制定的切实可行的措施; 4.需要学院提供的条件(含经费)。 (三)各系(部)的课程建设规划和学年计划要上报教务处,以便教务处根据各教学单位的课程建设规划和计划,合理、有效地分配教学资源,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课程建设工作;各门课程建设计划上报本单位存档备查。 三、课程建设的实施 (一)课程建设的程序 1.各系(部)自行组织合格课程、良好课程的建设和评审工作,报教务处备案,教务处组织专家抽查。 2.各系(部)在良好课程的基础上组织优秀课程评审,在优秀课程基础上组织精品课程的评审,报学院审批。 3.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对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最终确定院级优秀课程和院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4.学院择优推荐院级优秀课程、院级精品课程参评省级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建设项目。 (二)课程建设的管理 1.检查与评审 各教学单位要定期组织课程建设自查和对上一轮评出课程的复查评估工作。优秀课程(精品课程)内容的年度更新(或新增)比例不得低于10%。自查和复查的结果要归入课程建设档案并报教务处备案。检查不合格的取消其称号,停拨后续建设经费,但保留其

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上海师范大学精品课程/ 上海市重点课程 全国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系列教材之一 跨文化语言交际 习题汇编 习题之二:课堂思考练习 2008年5月

习题之二:课堂思考练习 第一章跨文化语言交际概述 第一节文化、语言和交际 思考与练习: 1、如何理解“文化”的内涵? 2、“文化”具有那些特点? 3、什么叫“文化定势”?请举实例说明。 4、什么是“亚文化”概念?请联系中国文化的现状加以阐述。 5、什么是符号?如何理解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 6、人类社会的交际工具包括哪些类型?请联系实际生活中的现象加以说明。 7、“思维”与“思想”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8、为什么“想什么”、“怎么想”比“说什么”、“怎么说”更重要?请谈谈你的体会。 9、“交际”的本质属性是什么?为什么说任何交际都是文化的交流或碰撞? 10、交际的过程由哪些要素构成的?请叙述一个完整的实际交际过程。 第二节跨文化语言交际 思考与练习: 1、请联系实际解释“跨文化语言交际”的概念。 2、跨文化交际中假如需要翻译,那么翻译的功能是什么? 3、跨文化语言交际与“跨文化交际”有什么区别? 4、请联系“比较文化学”课程学到的知识谈谈非语言的其他跨文化交际媒介。 5、跨文化语言交际与“言语交际学”有什么区别? 6、请联系“语用学”课程学到的知识谈谈言语交际中的“合作原则”。 7、跨文化语言交际与“文化语言学”有什么区别? 8、请联系“古代汉语”课程学到的知识谈谈汉语同汉字的关系。 9、跨文化语言交际与“比较语言学”有什么区别? 10、请联系“汉英语法比较”课程学到的知识谈谈汉语与英语在语法方面的主要区别。 第二章文化背景与跨文化交际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 1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实施办法〉的通知》(教高厅[2003]3号)文件精神,促进我校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并适应高职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教学改革,学院决定启动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保证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特制定此方案。 —、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为先导,通过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践性教学环节,从根本上保证课程建设在培养学生能力、知识、素质等方面发挥基础性的重要作用。力争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通过高起点、大手笔的改革举措和扎实有效的工作,在我院建设一批符合高职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并适应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精品课程。 根据教育部的院、省、国家三级精品课程体系,我院拟在2012—2015三年内,建成校级精品课程5-8门,省级精品课程2门。 二、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 精品课程建设以教研室为基础,组成院、系、室三级精品课程建设机构。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组织机构为学院教务处,学院教务处每学期专门召开一次精品课建设会议,讨论新申报院级精品课的评审立项,在建精品课的检查、验收以及省、国家级精品课的选择立项、申报组织等事宜。 各系成立精品课程建设领导小组,由系主任、教研室主任及有关教师组成,负责本系精品课程的布点、规划、实施等工作。 教研室主任、专业带头人、精品课程任课教师及教辅人员组成精品课程建设工作小组,确定精品课程建设负责人。学院精品课建设实行学院立项、课程负责人负责制,课程负责人具体负责制定精品课程建设方案、经费使用方案、组织实施方案等工作。 三、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要求 课程建设的内容包括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实践性教学环节建设等方面,我院精品课建设以教研室为主体,学院负责统一管理及指导,具体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制定科学的建设规划 根据学院的定位与特色合理规划精品课程建设,以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精品课程建设为重点,并以精品课程建设带动其它课程建设,通过精品课程建设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 (二)师资队伍建设 精品课程要由学术造诣高、具有丰富授课经验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主讲。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并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按一定比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精品

《高级英语》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校精品课程《高级英语》课程建设与改革总结 自2008年07月起,《高级英语》课程被学校确定为精品课程建设项目以来,课程建设小组按照《江苏科技大学精品课程建设规划》文件精神及要求,积极、努力、认真地开展《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两年半的建设,该课程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和课程特色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完成了预期的建设目标与任务,使《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上了一个新台阶。 一.课程改革与建设的基本情况 1.课程改革与建设背景 《高级英语》是英语专业高年级学习阶段的一门对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译综合专业技能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承前启后(将低年级学习阶段和高年级学习阶段紧密衔接的专业基础课。高级英语总课时数128,占专业课程的10%,开设时间一学年;其实践性和系统性很强。它在学生学习了《基础英语》、《英语听说》、《英语阅读》《英语语法》等专业课基础上开设的。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对高级英语课程是这样规定的:高级英语是一门训练学生综合英语技能尤其是阅读理解、语法修辞与写作能力的课程。课程通过阅读和分析内容广泛的材料,包括涉及政治、经济、社会、语言、文学、教育、哲学等方面的名家作品,扩大学生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社会和人生的理解,培养学生对名篇的分析和欣赏能力、逻辑思维与独立思考的能力,巩固和提高学生英语语言技能。《高级英语》在专业课程中的地位和重要性可见一斑。 2.《高级英语》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我校历来十分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始终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放首位。自从我校开设英语专业以来,《高级英语》课程一直是英语专业的必修课和专业主干课程,严格按教育部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对该课程的刚性教学指标实施教学。(每课都应配备有大量的相关练习,包括阅读理解、词汇研究、文体分析、中英互译、和写作练习等,使学生的英语水平在质量上有较大提高。P23《英语教学大纲》。 长期以来,我院注重对《高级英语》课程的建设,经过了院系领导和众多教师多年共同努力与探索,《高级英语》课程建设已夯实了基础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特色。《高级英语》教材是英语专业中最具权威性、使用时间最长、使用范围最广、针对性和科学性较高的部优教材之一,得到全国英语专业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有过几次变动,首届英语专业2000级教学计划中《高级英语》课程的教学时数为192学时.2007年教学大纲修订时将《高级英语》中的阅读和翻译分流到了《翻译》、《英文报刊选读》、《阅读与欣赏》(相当于高级阅读)等专业课程之中;加强了实践性环节:专业认知实习;故课时数由原先的192课时减少到目前的128课时。课程体系的调整和教学时数的变化,无疑是为了加强基础,拓宽知识面,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熟巧的培养的系统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从学校对英语专业毕业生跟踪调查结果看,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应用能力都比较满意。 二课程建设思路及目标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高级英语》课程组共有7名教师组成,高级英语课程师生比为1:12,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2名。另外配备辅导教师(由本院硕士研究生担任)3-5名,每个班级1

最新精品课程建设总结报告

《网球》院级精品课程2012年建设总结报告 一、项目在建基础、支撑条件 运动系网地教研室承担全院网球和地掷球两门课程教学工作,在学院和运动系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在学院各职能部门的积极帮助下,我教研室不断发展,教学、科研、训练工作均有长足的进步。受此鼓舞,教研室制定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建设规划,2009年积极申报,《网球》课程被批准为“院级优质课程”,经过教研室全体教师2年的的不懈努力,2011年顺利完成了院级优质课程建设任务。2011年将《网球》课程申报为“院级精品课程”,获得批准。 近几年,我院网球教学条件不断改善,教学设施不断齐全,网球拥有13块标准场地,学院规划的网球馆已动工修建。师资水平不断提升,现有网球专职教师11名,其中副教授3名,讲师6名,助教2名。有7人具有硕士研究生学历,另有1人正就读硕士研究生。 网球教研室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具有以下特点: (一)技术力量雄厚,运动水平较高。教师普遍技术水平精湛,个人具有较好的运动成绩,半数教师参加过专业训练或参加过全国性大型网球比赛,并获得优异比赛成绩。 (二)同事之间配合默契,团结协作精神强。教研室教师在教学、训练、比赛中有明确的人员编制分工,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具有很强的协作精神。 (三)创造和谐氛围,青年教师进步快。教研室近几年来,几乎每年都有青年教师补充进来,教研室对其成长进步十分关心,鼓励他们参加校内外的学习,提高自己的外语水平和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四)开展对外培训,扩大学校影响。成立了“西安体育学院网球俱乐部”。能经常开展网球培训活动,发挥了教师的专业之长,丰富了中小学生的文化生活,扩大了学院影响。已于2011年将中国网球协会“快易网球”培训项目引进我院。 (五)在科研中,广大教师积极钻研业务,每个教师都有明确的研究方向,积极进行科研工作,近两年主持省部级课题1项,地市级课题1项、学院课题2项,教师参加过3 次全国性学术会议,被ISTP或EI检索论文3篇,在国内公开学术期刊发表网球教学科研论文50余篇。 二、建设目标与思路 建设目标: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高教研究资料2008年第2期(总第242期)   本期要目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二、以精品课程建设为契机全面提高教学 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 三、创建精品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一、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一)实效性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追求目标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五个一”特点的示范性课程。这种不同凡品的出类拔萃课程,如果没有“规范”作为基准,没有质量监控制度,是不可能创建成功的。目前,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功利化色彩浓重,突击申报、盲目跟风、追求轰动效应的现象比较明显,把“建设”视为评估验收。尽管省级以上精品课程评审采取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网上申报和评审方式进行,但在线申报“材料”的赶制成份居多,材料所述及的内容甚至与实际教学工作不符,并把申报的材料等同于课程建设成果,其申报的目标是围绕“名”和“利”而进行的,从而忽略了其持续建设和内在质量。事实上,精品课程是一个长时间积淀和反复实践的过程,既不能急于求成,也不能拔苗助长。因此,精品课程建设首先应在科学规划指导下进行,树立符合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全新人才质量观和教学质量观,目标指向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培养上。其次,必须建立相应标准以规范精品课程建设,在教学大纲制定、教材建设、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估与管理、教学梯队建设等环节上,应有相应的规范措施,防止其重申报轻质量、重效应轻建设等不良操作现象的发生。如果精品课程建设失范或无约,则可能滑入功利化操作的泥沼,这也违背了精品课程建设的本旨与目

标。  实效性,就是确立一种质量意识,向名师要质量,向教学内容要质量。在精品课程的资源配置中,教师是主力。名师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形象代表,也是教学质量的保证,是一流学校的表征。必须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建设一支以主讲教师负责、结构合理、业务水平高、教学效果好且相对稳定的教学梯队,否则,精品课程就难以维持久长的生命力。教学内容的改革则是精品课程建设的重点。由于占大学生学习时间最多的是课堂教学,占大学生阅读量最大的是教材,因此,在课程内容改革上首先要强调精品教材建设。所谓精品教材,应是同类教材中最高水平的教材,它要反映世界科技、社会发展的水平,同时适应我国科技、社会发展现状;反映世界高等教育的教学水平。规范教材建设的目的在于以防止内容陈旧、低水平重复的平庸教材或劣质教材影响精品课程建设,影响人才培养质量。在精品课程建设的教材使用上,提倡创新,反对平庸,要以纸介质教材为主,电子、音像教材相托的“立体化”的教学包,呈现于课程建设之中,为学习主体提供优质的服务。不管如何,精品课程建设没有规范化的措施为支撑点,就可能演绎成为徒有花架而无实质性建树的一门空壳课程,如此,也就背离了精品课程建设的初衷。因此,要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制度,规范精品课程教学要素,严格按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进行评估验收,绝不能以简单的总结和学生考试成绩的展示来确认课程建设的质量,以提高精品课程建设的实效性。  (二)创新性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不易旨归  当前,整个世界无论是人的思维水平,还是科技的发展都是革命性的,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不断闪现的新思想对高等教育构成了挤压冲击,而教育改革的步伐滞后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现象,使生产的先进性和教学内容落后性的矛盾日显尖锐。因此,如何根据转型经济的需求和时代发展特征改革现有的教学内容,并使之现代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教书非教最先进的内容不可”。只有革新教学内容,才能培养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教育创新的内容丰富,辐射面广,涵容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内容与方法、教育评价等诸多方面,其中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创新是核心,不抓住这一关键因素,就不可能获取创新实效,不可能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人。  毫无疑问,创新应是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的第一价值取向。精品课程是指体现现代性、科学性、先进性,有严正风范和鲜明特色,并有示范和辐射作用的优秀课程。所谓“精”,就是指有先进的教育理念、精致的教育内容、精湛的教学艺术、现代的教学技术和显著的教学绩效;所谓“品”,就是指有特色,有辐射和示范效应,它是品牌课程的重要生成要素。特色缘于创新,只有守持创新理念,才能形成特色效应。而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特色课程。看一门课程是否一流,是否精品,其关键是“特色”二字,个性缺乏是精品课程建设的致命

衡水科技工程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计划方案

XX科技工程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08〕8号)的精神,推动我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促进课程建设上质量、上水平,决定开展我校中等职业学校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为保证建设工作顺利进行,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精品课程是指具有一流教学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和手段、一流教材和资源、一流教学效果等特点的示X 性课程。 精品课程建设指在教育行政部门推动指导下, 职业学校按照“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以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为重点,以提高师资队伍水平为支撑,以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主要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根本目标,建设一批能够体现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符合科学性、先进性和教育教学的普遍规律,特色鲜明,具有示

X性和辐射推广作用的系列课程。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开放与共享,推动我校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质量全面提高。 二、基本原则 学校建设精品课程要坚持做好以下几个结合的原则: (一)与示X专业、骨干专业建设相结合的原则。示X专业、骨干专业代表着学校的办学水平。精品课程建设应从示X 专业、骨干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入手,与该专业的实践教学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密切结合,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促进学校骨干专业的发展,并带动其它课程的改革向纵深方向发展。 (二)与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基本方向相结合的原则。精品课程建设突出课程设计的职业性,课程内容的实践性,课程结构的模块性,建立体现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实际工作任务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考核标准。 (三)与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精品课程建设,对教师进行多渠道培训,吸收来自企业的专家、技师共建课程,进而建设一支素质高、教学技能过硬的“双师型”精品课程师资团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